ZKIZ Archives


《财经时报》:“病夫”乐华


From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21119/0124279794.shtml


 中国家电企业第一场“渠道革命”扼杀现金流,乐华危机浮出。除却内部管理因素,在某种意义上,吴少章的难题也 折射出彩电业多年掩藏的危机并没有消除——所谓“彩电业回暖”并不如媒体欢呼的那么扎实

  本报记者程李

  作为一名公司员工,你上班的第一件事情是干什么?向领导汇报工作,还是与客户打几个电话?广州乐华电子有限公 司(简称乐华)很大一部分员工选择以上网发求职信来开始他们“漫长”的一天。

  10月23日上午9点多一点,在位于广州五羊新城广场20层的诺大办公室里,这些员工来回走动着,相互拍着肩 膀,问一句“喂,递辞职信了吗?”

  “工作找得怎么样了?”

  “工资要到了吗?”

  这些在职员工大部分是今年刚刚毕业的大学生。7月他们曾抱着很大的抱负来到这家著名的中国家电企业,但短短几 个月后,现实就给了他们粉碎一击,许多人以为变局出现得太快了,有点接受不了。

  停摆

  此种可怕局面在乐华已持续两个多个星期。由于欠费,这里的绝大部分电话已被电信公司停掉,只能打进,不能打出 。但事实上,“我们并不需要这些电话。因为,从国庆节过后,就不需要联系业务。彩电生产线停了,货源断了,各分公司以 仅有的存货对付经销商。”

  《财经时报》获悉,由于债务危机,乐华的账号已被部分冻结。总部许多员工近两个月的工资只发了一半。而售后服 务不能正常开展。10月上旬广州市消委会不断接到省外及本市消费者乐华彩电得不到维修的投诉,一周左右内已超过40宗 。

  更为严重的是,资金链断裂导致乐华在广州新市镇的彩电生产基地在早些时候停产(据说周二开始已部分开工),小 型机基本断货。各营销中心只有以存货勉强支撑。而乐华在惠州的彩电生产基地今年早些时候已实际被TCL掌控,新建在广 州开发区的乐华信息产业园并没有开工。

  据悉,从去年9月以来,乐华彩电就处于缺货状态。北京国美电器于去年11月撤销了乐华彩电柜台,而与乐华合作 关系最久的北京大中电器从今年开始在逐步撤销乐华的柜台,目前只有三四家小店还保留柜台,但销售处于停滞状态。

  《财经时报》记者获知,9月乐华彩电国内销售收入不到100万,其中80多万由上海营销中心贡献,另10多万 是广州、长沙等为数不多的地方的业绩。而乐华电子总部9月回款仅10多万。对一家大型彩电制造商而言,这是一组可以忽 略不计的数字。

  此前因欠款不付,新浪网和乐华经销商等多个债主已把乐华告上法庭。

  猛药伤身?

  在媒体纷纷高喊彩电业转暖、一年一度的彩电旺季即将来临的时候,“乐华”危机不期而至。这是一个巧合,抑或一 种宿命?两三个月前,乐华电子充当中国彩电渠道变革急先锋的豪言壮语还犹在耳旁,而现时乐华已走到悬崖边。

  尽管乐华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副总裁、乐华电子销售公司总经理封安生反复向《财经时报》声称,乐华在调整,问题只 是暂时的,但很显然,情况并非“调整”这样简单。

  据称,4月27日、28日两天,乐华电子信息产业集团董事长吴少章召集乐华彩电所有管理层,包括各地分公司经 理召开“闭门会”。吴在此次会议上提出彩电业渠道变革的思想。5月,被称为中国家电企业第一场渠道革命在乐华正式启动 。主题是砍掉分公司,实行代理制。原有的各地分公司改为营销管理中心,职能变得十分单一——给代理商提供技术支持和售 后服务;提供品牌支持;提供大型促销方案的策划和指导实施等。

  吴少章认为,彩电已进入微利时代,庞大的渠道已然成企业的“鸡肋”。他要果断地扔掉这个“鸡肋”。观察界评论 道,应该说大方向上吴没有错。但在一个“重病号”身上动手术,带来的或许是更早的“杀身之祸”。现在至少表面上看来, 这“节约成本近7个百分点”的渠道变革造成乐华彩电销售收入锐减,引发了劳资矛盾、债务等一连串危机。

  据乐华内部人称,自今年初以来,乐华彩电单月回款数就一路下滑至千万元左右,而乐华彩电前销售总经理赵利军曾 向南方媒体证实,去年乐华彩电单月回款都在1个亿以上,最高峰曾接近2亿元。

  一位乐华员工说,乐华其实积病很深,但此前较为充裕的现金流把种种问题掩盖住了,现在“河流见底”,问题便残 酷地曝晒在日光之下。乐华走到这一步,绝非一日之“功”。

  吴少章

  1997年港商吴少章接盘广州市属电子公司旗下乐华电视,成立了广州乐华电子有限公司。

  吴是注册于百慕达的长城数码广播有限公司(简称长城数码广播,1991年上市,香港交易所代码0689)董事 会主席,为第一大股东。所成立乐华电子有限公司里面,长城数码广播占股份60%多,广州市政府占20%多,其余15% 左右为清远市政府所有。2000年3月,吴又以广州乐华电子有限公司为本体,建立广州乐华电子信息产业集团。

  长城数码广播控股广州乐华后,其主要资产变成乐华彩电以及年产500万台彩电的惠州长城工业园(现已由TCL 掌舵)。实际上,乐华彩电的海外市场长期由长城数码广播操控,担纲人物是长城集团执行副总裁谢安键。在此人操作下,据 说,乐华彩电在海外市场颇有建树。但是在国内市场,乐华一直在二线品牌游走。

  从1997年至今,乐华彩电一共换了五任总经理,从原先的屠鸣皋、褚秀菊、肖振桥、赵立军到去年上任的封安生 ,几乎是一年换一次。封安生此前是海尔彩电事业部总经理,去年才转投乐华。

  业界一直有传言,创维董事长黄宏生是用人要疑,疑人要用,而吴是彻底的“用人不疑”,对下面的事业部经理充分 放权。但“用人不疑”的前提是识好人。熟悉吴少章的人士说,遗憾的是,吴对市场的把握很敏锐,“是一匹好马,但却不是 个好‘伯乐’”。

  谁干的?

  乐华内部管理并不规范,这样在很多时候,是经理一句话说了算。名义上,乐华有一集团公司,目前集团公司旗下有 彩电、空调、洗衣机、手机、音响、电教(实质只有复读机)、热水器、厨卫、电工等九个事业部,但实际上,各事业部都独 立运作,有各自的财务系统,并不需要每月向集团汇报财务状况。总公司只有法务部、审计部等。早些时候集团还有一个品牌 管理部,后来该部被撤销,奇怪的是只有部长杨慧勇一人留下来。

  这种架构造成各事业部握有大权,只有审计部能对他们进行监管,但独独一个审计部起不到非常有效的作用。更有意 思的是,乐华电子销售公司的业务主要是彩电,但复读机、厨卫、热水器业务也在其管辖范围内。分析师称,此种非常不明晰 的管理架构往往会对企业造成致命伤。

  不止一端,在乐华种种举动中,业内观察者似乎看不到一个明确的市场战略——从去年年末到今年5月,乐华先后两 次从全国招收120多名大学毕业生。一些初出茅庐者经过短暂培训就被委以重任,纷纷被派到销售第一线。但是不到几个月 ,乐华就开始了渠道变革,许多人眨眼间就变为富余人员。

  去年9月来,乐华人事变动非常频繁,下面分公司经理刚上任又换掉,仅北京分公司一年间就换了四任经理。全国30 多处地方经销处一大部分是“小鬼当家”。但一个只有一两年市场操作经验的年轻人能主导一个地区市场吗?乐华彩电今年销 售下滑,回款出现危机并不突然。

  有员工说,今年来有的营销中心俨然是“独立王国”:不通过总部就擅自到工厂要货,发货,而且部分回款也不打回 总部。于是其他一些营销中心也跟着效仿,紊乱就此出现。乐华电子有关高层称,对此事有所耳闻,但并没有证实。

  而乐华电子总经理封安生则极力否认称绝不会有此事。

  封表示,“调整”肯定会侵犯一部人的利益,这是他们造谣中伤。乐华电子销售公司副总经理殷星星称,在渠道变革 前,各分公司经理手中都要一笔销售收入的5到6个点的“结算收入”可供支配,这笔费用各经理可用来支付底下员工的工资 、做广告、开拓市场等,灵活性很大。殷称,相对其他的彩电企业,乐华分公司经理的压力是最小的,日子很好过。加上灰色 收入,一年少说要赚个三五十万,但现在总部把这个“结算收入”收上来后,一部分人肯定会不满。

  封和殷均指出,乐华维修人员的工资比TCL、康佳的都高,维修成本可能要高出30%,此次渠道变革触犯了他们 的利益,这是售后服务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他们表示,乐华正在尽力修复此项工作。封更斩钉截铁地表示,乐华肯定会以几 倍于以前的速度发展。

  乐华董事长吴少章不愿对此置评。此前,他曾非常高调地表示,乐华空调将于年内在A股上市,同时绝不放弃彩电业 。但有媒体报道,乐华去年曾多次与长虹、创维等彩电企业接触,想卖掉惠州生产基地,至今年9月TCL的李东生终以700 万元港币掌控该基地,将它变为TCL的出口生产基地。目前,TCL集团和长城数码广播各持有惠州生产基地70%和30 %的股份。

  此外,受各方影响,乐华空调目前处境也令人堪忧。

  另类多元化

  多元化对多数中国家电企业似乎是一条必由之路。在乐华身上,这种多元化应表现得更“彻底”,更“另类”。

  我们可以看到,除主业彩电、空调外,乐华有手机、洗衣机、音响、复读机、热水器等多个事业部,甚至厨卫和电工 也有涉及。就如海信、康佳等坚持3C全面发展的企业来说,所涉门类也没有这么齐全。如果不听乐华员工介绍,记者甚至不 知“庐山真面目”。事实上,在所涉诸多领域,消费者对乐华相当陌生。

  在黄宏生至今还在为手机牌照发愁时,吴少章早在前年就拿到这个资源。确如他底下人说,吴拥有商人敏锐洞察力, 能看到利润。但吴表现得太过急功近利。对品牌号召力并不是很强、资金实力不雄厚的乐华来说,他何以全面“开花”?据悉 ,除彩电和空调乐华有生产基地外,其他产品均是靠OEM取货。对GE等著名名牌来说,他们可以全球采购,四处要价,乐 华能做到吗?事实是,缺乏资金的乐华很多时候要听凭供货商摆布。洗衣机、音响、厨卫等事业部举步维艰。专做复读机的乐 华电教部留下一堆烂账后完全瘫痪。

  做OEM成本很低,即使“全军覆没”也亏不了多少钱。但是一个产品操作失败,对品牌的损失是巨大的。

  彩电业“倒春寒”?

  在中国几大家电企业中,乐华是暴露出如此惊心的问题少数几家。事实上,问题企业绝不仅乐华一家。譬如山东的小 鸭电器,合肥荣事达、美菱甚至广东科龙、美的。中国家电企业曾取得过耀眼的成绩,但经过这么多年发展现时已到瓶颈。

  今年来,随着康佳等彩电企业扭亏为盈,TCL、长虹、海信纷纷进军高端,彩电行业阵阵暖风频吹。许多人都认为 ,彩电业的又一个“春天”来了。这是真的吗?乐华危机的出现应与其内部管理有密切的联系,但在某种意义上,也折射出彩 电业多年掩藏的危机并没有消除。

  事实上,现在对于大多数彩电企业来说,一方面为渠道所累,一方面又不得不做渠道。因为很显然,现时单纯依靠主 要盘踞于大中城市的国美、苏宁等大的零售终端,既会受其制约,网点也不可能全面铺开。所以,在这种转型时期大多数的彩 电企业都坚持两条腿走路。但这样无形会提高成本。彩电业的实际情况是,利润越来越薄,一台彩电只有100元的利润空间 ,刨出相关费用后,彩电企业所得少得可怜。

  出口创利今年也被许多企业树为重要武器。但一位彩电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中国彩电品牌在国外还没有形成品牌 效益,一台彩电在海外的均价是100美元。此种价格本身根本就赚不了钱,只能是做大规模,形成相对成本优势。

  乐华危机在此种背景下出现,确实有些耐人寻味。

  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他们都是在一种畸形或者说并非合理的架构下成长起来,管理不规范所积累下的病灶 ,不可能一下消除。

  (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12

中環在線:金融時報上演貼士連續劇獅王選帥冷敲范智廉 李華華

2010-9-24  AD




 

下星期二(28號),通勝話宜祈福、開市,但華華就覺得,應該加埋宜投票!呢一日,除咗國美(493)小股東會投票為「黃陳鬥」定輸贏,喺離我哋唔係好遠嘅上海,滙豐控股(005)董事會亦會表決定出邊個做新獅王─新任主席是也!

而喺博彩公司開出各路人選嘅盤口之後,英倫大小傳媒繼續為自己所撐嘅「候選佳麗」放風出招,其中權威財經報紙《金融時報》更鍥而不捨當連續劇咁寫!繼上回寫到行政總裁紀勤以「劈炮」威脅換個主席位後,噚日就話財務總監范智廉最有機會彈出!

紀勤桑頓仲係大熱

佢哋引述3位影子先生嘅消息話,為咗令紀勤可以長駐香港,一定要搵個願意坐鎮英國大本營嘅人接任主席,而最佳人選就係范智廉嘞!就連野村嘅分析員都撐范智廉喺業界深受尊崇,又得到投資者嘅信任,係最適當人選喎!

除咗范智廉,紀勤同中國通桑頓都仲係大熱,因為紀勤話晒根正苗紅,喺老牌大行點都着數啲;而高盛出身嘅桑頓,佢嘅外人身份又居然得到部份董事嘅青睞喎,因為有人相信桑頓呢位外人先可以幫滙豐呢隻百年老獅注入活力喎。

之但係日日咁寫,個個寫勻,咁《金融時報》到底喺表決前夕可唔可以爆到誰是贏家呢?大家不妨拭目以待!

[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23

《紐約時報》聖誕不快樂

http://slamnow.blog.163.com/blog/static/199318236201111212220108/

約麥迪遜大道(Madison Avenue)喧鬧的聖誕人流中,夾雜著一名花甲老人的落寞身影。

2004年平安夜過後,珍妮特·羅賓森(Janet L. Robinson)履新紐約時報公司(NYT.NYSE)總裁和CEO。

7年後的今天,她即將離職。

「在羅賓森的帶領下,公司也在探尋一些新的網絡增長模式,不知道她為什麼這個時候離開。」《紐約時報》內部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說。

無論糾結與否,傳統媒體轉型之路不容回頭。

去年9月,紐約時報公司董事長和發行人小亞瑟·蘇茲伯格(Arthur Sulzberger Jr)「未來某個時點將停止推出《紐約時報》印刷版」的吶喊猶在耳畔。

如今,這聽上去更像是傳統媒體敲響的又一次警鐘。

北京時間昨天,紐約時報公司發佈消息稱,正在與哈利法克斯媒體集團(Halifax Media Holdings LLC)就出售16家地區報紙事宜進行商談。自2006年以來該公司已經出售了部分電視、廣播和體育媒體的業務。

她要退休了

「說來五味雜陳,我想告訴你們,我要從紐約時報公司退休了。」珍妮特·羅賓森,這名在這家全球報業巨頭浸淫了近30年的元老以這封群發郵件向大家告別。

15日,紐約時報公司宣佈,羅賓森將在月底去職。

按照《紐約時報》的說法,羅賓森在其CEO任內,經歷了一個噴湧出太多未知因素的報業大動盪的時代。

近三年來,紐約時報媒體集團(The New York Times Media Group)的廣告和發行營收持續下降,廣告收入的三年走勢為10.68億美元、7.97億美元和7.8億美元。發行收入為6.681億美元、6.834億美元和6.837億美元。

這一讓業內外大呼意外的消息釋放以來,紐約時報公司5個交易日股價累計跌幅超過5%,其中,19日擬出售16家報紙的消息更是「貢獻」了超過2%的跌幅。

今年以來紐約時報公司股價跌幅接近27%。

61歲的羅賓森早在1983年就已經效力於這家巨頭公司,先後執掌報紙並擔任公司高級副總裁、COO(首席運營官)和執行副總裁等職。

她離職消息一出,公司一片震驚。

「之前並沒有聽說過任何消息。」上述《紐約時報》內部人士告訴本報記者,「和傳統媒體行業的其他公司一樣,因為經濟衰退、廣告客戶和讀者的網絡化轉移,《紐約時報》經歷了艱難的時刻。」

他稱,羅賓森其實幹得不錯。

在羅賓森的麾下,公司各大報刊齊頭並進,包括《紐約時報》、《波士頓全球報》(the Boston Global)、《國際先驅導報》(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抓廣告、促發行、多創收,這是羅賓森對於旗下刊物的核心考量,而這些經營觀念又通過三大路徑實現:成本控制、運營效率和定價激勵。

15日,《紐約時報》刊登了近4000字長文,關鍵詞只有一個——羅賓森。

就像15年前重塑《紐約時報》全國性報紙形象,邁入新千禧年的羅賓森開始了又一個重大選題的謀劃:數字化。

談及最近該公司剛剛建立的一個在線訂閱模式,美國康涅狄格州獨立研究機構分析師克雷格·胡貝爾(Craig Huber)認為,《紐約時報》運行得「如此不錯」。

紐約時報公司稱將在公司內外尋覓合適的新CEO人選,而在過渡期,將由蘇茲伯格兼任。

秘密的約談

分析師稱,從公司角度來說,作為一家擁有傳統媒體巨頭,無論是從消費者還是從網絡廣告收益的角度,已經越來越依賴於數字收益。紐約時報公司可能正在尋覓一位有著雄厚數字運營背景和經歷的人繼任。

據《紐約時報》的報導,上週五,蘇茲伯格在公司於紐約曼哈頓總部的15樓約談羅賓森。

1個多月前,《紐約時報》負責數字部門的高級副總裁馬丁·尼森赫茲(Martin Nisenholtz)也宣佈將在年底退休。

羅賓森比尼森赫茲大5歲,同事用「天生的嚴謹和直接」來形容她。她在紐約時報公司乃至整個媒體行業中的聲名鵲起,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她和麥迪遜大道的緊密關係。

麥迪遜大道是美國廣告業的中心。

翻開羅賓森更早的履歷不難發現,經營是她的老本行。

她在加入《紐約時報》之前,是紐約時報公司下屬女性雜誌集團(已被出售)廣告、營銷板塊的高級副總裁。

只是,時不我待。

今年3月,《紐約時報》重新推出網絡版收費閱讀制。

事實上,早在4年前,這張老牌報紙就曾嘗試推出付費電子閱讀,但由於瀏覽量急劇下降,不得不停止收費。

去年9月,蘇茲伯格表示,《紐約時報》將在未來某個時點停止推出印刷版,主要通過網絡版來吸引讀者和拓展營收來源。

2010年的數據顯示,《紐約時報》每年在新聞編輯方面的支出為大約2億美元,而在線業務營收為大約1.5億美元。

觀點的轉變需要時間。

美國農業雜誌(Farm Progress)的主編麥克·威爾遜(Mike Wilson)告訴本報記者,「當我和一名新聞通訊社記者採訪同一個話題時,我想到的是可以做幾個版,但他告訴我,最多只能寫600字。」

轉型道阻且長

這不是《紐約時報》第一個十字路口,對於美國傳統媒體行業也是如此。

「目前,美國報紙遭遇的是商業模式的困惑。」威爾遜對本報記者表示,「讀者喜歡免費的午餐,但他們分不太清楚垃圾信息和專業主義新聞。」

「2011年美國農民有個好收成,我們不擔心自己的廣告。」威爾遜同時坦言,他們的雜誌上線收費是個大概率事件。

美國報業協會(Newspaper Association of America)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美國報紙廣告收入連續第20個季度下降。

但當季在線廣告投入「六連增」至8億美元。

然而,如威爾遜所言,如今訂閱新媒體已經不是一個漢堡可以搞定的。

據本報記者瞭解,包括各類終端閱讀的《紐約時報》網絡版在免費體驗之後年費260美元。

相比其競爭對手,這樣的價位並沒有體現羅賓森所設想的定價激勵。

同樣是一年的數字版本訂閱,一名中國讀者告訴本報記者,《金融時報》的收費近200美元,《華爾街日報》的定價為103美元。

這並不是一個糟糕透頂的聖誕節。10月,紐約時報公司稱,《紐約時報》網站擁有32.4萬付費用戶,這給該公司帶來了5800萬美元的年收入。

談及基於網絡平台運行的發展策略,彭博有限合夥企業董事長高逸雅(Peter Grauer)曾同本報記者討論稱,服務於30多萬終端用戶是最安全的策略。

根據紐約時報公司第三季度財報,總營收同比下降3.1%至5.37億美元,其中,廣告營收同比下降9%。

數字廣告營收則同比增長8%。

2010年,整個公司的數字化營收接近4億美元,較2009年增長15%,對公司全部收入的貢獻率為16%。

蹣跚的是印刷發行量。

年報顯示,《紐約時報》2010年工作日和週末版的發行量分別為90.61萬份和135.68萬份,較2009年均下降5萬份左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083

紐約時報:惠普CEO惠特曼的艱難征程

http://news.imeigu.com/a/1349080560939.html
imeigu.com 2012-10-01 16:36:00 來源:新浪科技原文鏈接 

導語:9月30日出版的美國《紐約時報》印刷版刊文稱,惠普CEO梅格·惠特曼(Meg Whitman)之前曾經經歷了掌舵eBay的輝煌和競選加州州長的失敗,儘管擁有如此豐富的經歷,要真正帶領惠普復甦,她仍要面臨艱巨挑戰。

以下為文章概要;

人生第三幕

事情沒有梅格·惠特曼想的那麼簡單。

56歲的惠特曼曾經憑藉在eBay的光輝履歷賺得億萬身家,後來花費大筆家產競選加州州長,但卻最終折戟而歸。如今,她又準備拉開人生大戲的第三幕。雖然已經就任惠普CEO一年多,但很多人仍在對她的改革措施翹首以盼。

惠特曼相信惠普,也相信這家公司對硅谷、對加州、對整個世界的意義。她認為,華爾街並未意識到這一點——並未看到她所看到的前景。最近十年來,惠普的管理層和董事會不斷上演著各種鬧劇,但在創新方面的成就卻乏善可陳。儘管如此,她仍然相信,移動設備、云計算和大數據將幫助這家公司重振雄風。

「我相信創造性破壞的力量。」惠特曼說。

然而,這似乎要以她的公司和聲譽做賭注。這極有可能是惠特曼最後一次重大的「公開表演」。她借助eBay發家,隨後不惜花費重金競選加州州長,她的花費之高在美國歷史上無人能及。在競選中,她的種種「醜事」被人悉數曝光——包括隨意指使下屬、虐待移民保姆等。「我敗得有點慘,」惠特曼提到2010年那場輸給傑裡·布朗(Jerry Brown)的競選時說,「這對我來說很難。」

惠普的下坡路

如今,她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惠普身上,這是一家由科技行業傳奇人物威廉·休利特(William Hewllet)和大衛·帕卡德(David Packard)共同創辦的公司。在惠普,這兩位創始人被員工親切地稱作比爾和戴夫,正是他們孕育了如今的硅谷。去年,惠普實現收入1270億美元,直接聘用的員工多達32萬。而通過遍佈170個國家或地區的龐大製造商和經銷商網絡,該公司還間接僱傭了不計其數的員工。

惠特曼手頭上有一系列令人驚訝的數據。她透露,惠普在哥斯達黎加、休斯頓和愛達荷州的博伊西(Boise)聘用了數以千計的員工。「在印度,我們有6萬人。」她說。惠普每15秒鐘就生產60台打印機、30台PC、1台高性能服務器。但她還希望獲得更多數據。

事實上,在蘋果和谷歌崛起後,惠普早已今不如昔,惠普最近一個季度的收入下滑5%,營業利潤率也進一步萎縮,股價也回到1995年的水平。分析師認為,這反映出整個市場對惠普前景的疲軟預期。

眼看著競爭對手的業務風生水起,惠普卻在這場大數據風潮中被邊緣化。自從惠特曼執掌惠普帥印以來,該公司股價已經下跌了24%,儘管每年花費40億美元的營銷費用,但該公司卻成為品牌價值縮水最快的大企業之一。

讓它更好

既然如此,惠特曼為何要接手這份工作呢?這可以從她給惠普確定的新口號中看出一些端倪:「讓它更好。」她計劃於週三公佈新戰略。

她不僅將重塑PC業務,還將推廣打印機、云計算等一系列產品。除此之外,該公司還希望大幅縮短服務器、存儲器和網絡設備的三合一產品的生產週期。但目前還不清楚華爾街是否認同惠普的這一理念,雖然其他產品缺乏惠普的廣泛觸角,但卻擁有相似或更好的產品。就連惠特曼自己也經常在公開場合透露出這種擔憂。她認為,惠普還要再過4年才能重新建立起自信。

外部威脅也很明顯,新型設備正在蠶食惠普的PC業務,亞洲廠商在云計算市場的份額不斷增加。不僅如此,云計算還壓縮了個人服務器的需求,而該公司斥巨資收購的大數據公司Autonomy至今尚未發揮作用。

「這場變革史無前例,我們必須走在前列。」惠特曼說。而在全球經濟疲軟之際,這一點似乎更加迫切。

為了充分激發團隊精神,惠特曼把高管趕出了私人辦公室,讓他們到隔間裡辦公,還對公司的執行委員會展開了改革,算上惠特曼,委員會共有5名MBA。對於之前就確定的產品,惠特曼則更加強調軟件、設計和客戶等元素。

20年前,DEC認為PC不適合企業。但沒過幾年,DEC就被康柏收購了。所有人都明白「變則通」的道理,但對於變化的難度也都心知肚明。要應對業績下滑並非易事,在日新月異的科技行業更是如此。蘋果雖然成功復興,但對多數公司而言,DEC才是他們的結局。

從卡里·菲奧莉娜(Carly Fiorina)到惠特曼,惠普管理層最近十年幾經更迭。硅谷著名投資人、惠普董事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說:「惠特曼雖然不是工程師,但她知道如何跟工程師打交道。」

清除官僚作風

惠普創始人對公司的影響依然強大。惠普存儲部門負責人大衛·斯科特(David Scott)1983年至2001年任職於惠普,後於2010年重新加盟該公司。他在2年內經歷過4任CEO,但提起回歸惠普的時光,他說:「有四分之三的人是我離開時就認識的,他們都很忠誠。」

但員工們表示,在經歷了如此多的變數後,惠普亟需穩定的領導團隊。為了掃除公司的不良傳統,惠特曼還專門在內部網站上開闢了一個專欄,允許員工抱怨各種拖慢決策和執行速度的問題,以期打破官僚作風,迄今為止已經收到了1萬條信息。但能否解決這些問題,就連惠特曼本人也不確定。不過,她仍會每隔幾週就召集數百名員工開會,並在會上對一一闡述近期的改革措施。

惠普希望借助Windows8重振PC業務。該公司PC和打印機業務主管托德·布拉德利(Todd Bradley)說:「儘管有人認為PC已死,但這個領域仍在不斷擴張。」他認為,與專注於消費用戶的iPad不同,PC很適合企業使用。自今年1月以來,惠特曼已經將惠普的PC設計團隊規模擴充了一倍,達到60人,但仍然不及蘋果。

惠普今後還計劃開展更大的動作。在休斯頓的一座工廠中,該公司準備將云計算集裝箱的生產速度提升到每月20個。按照每個2500萬美元的售價計算,該工廠每年將為惠普創收60億美元,可以抵消今年縮水的收入。與服務器相比,這種集裝箱所需的員工更少,但利潤率卻遠高於惠普的平均水平。

「我是長期以來首個來自硅谷的惠普CEO。卡莉、馬克和李艾科都不是。」惠特曼說,「我理解你們對速度的渴求。」(鼎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298

紐約時報:三星蘋果在中國手機市場要小心了!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4549.html

騰訊科技訊(小貝)北京時間7月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紐約時報》網站日前發表文章,綜合評述了當前中國智能手機市場。文章認為,儘管三星和蘋果在中國市場智能手機市場佔據主導地位,但由於高端市場規模侷限,本土廠商日新月異,三星和蘋果必須重新考慮自己在中國市場的策略。更何況中國市場的重要性不可小覷,它將是各大手機生產商拓展其他新興市場的跳板。

以下為《紐約時報》文章主要內容:

去年,中國悄然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市場,全球手機市場格局也隨之發生變化。在此之前,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完全以蘋果和三星電子之間的競爭為主導,這兩大巨頭推出的高端手機成為發達國家富裕消費人群的必備品。

本土廠商興起

而現在,越來越多的手機面向新興市場的消費者而設計,這部分人群將是未來智能手機銷售的主要目標群體。這給中國大型手機生產商帶來了發展機遇,例如華為、聯想、中興、酷派、小米和Oppo。

市場調研公司Canalys的數據顯示,三星仍然是中國市場最大的智能手機廠商,2013年第一季度市場份額為20%,但同時多家中國公司已經超越了市場份額8%的蘋果。

這其中包括一些獲得國際認可的品牌,例如以網絡設備聞名的華為,以ThinkPad筆記本聞名的聯想,這兩家公司在第一季度分別攀升到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第三位和第四位。但中國還有近400家其他不知名的手機生產商,他們生產了世界上三分之二的智能手機。其中一家公司名為酷派,今年第一季度從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第七位升至第二位,市場份額達10%。

「本土競爭對手製造的長尾效應將迫使蘋果和三星的處境越來越艱難,」市場研究公司Strategy Analytics分析師尼爾·毛斯頓(Neil Mawston)表示,「有太多人想要從中分一杯羹。」

中國手機消費者對價格尤其關心,因為大多數手機並沒有得到運營商的補貼。而在美國和歐洲,廣泛普及的運營商硬件補貼降低了消費者購買手機的成本。

另外,中國用戶更換手機的速度遠遠超過西方人。有分析師稱,通常他們每6個月就換一部手機,而發達國家的人們每兩年左右才換手機。消費者的搖擺不定意味著市場份額也極易發生變化,因此手機公司的命運也會隨之起伏變化。

高端市場侷限

分析人士稱,蘋果和三星在高端手機領域的地位使得他們可以獲得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大多數利潤。經紀公司Sanford C. Bernstein認為,在中國市場450美元以上的手機銷售中,蘋果占據了55%,三星佔據了40%。蘋果iPhone 5售價約為780美元,三星Galaxy S4售價更是高達850美元。

但是這個領域的增長速度緩慢。這家經紀公司的分析師認為,今年中國市場450美元以上手機的銷量僅由去年的2.35億部增長到2.96億部,而且將在每年3億部的數字面前停滯不前。

相比之下,這家公司稱,200美元以下手機的銷量將從去年的2.34億部增長到今年的4億部,到2015年將增加到6.85億部。低端市場增速更快的原因在於,智能手機的價格大幅下降,數以億計的中國消費者可以用這些手機來更換手中不具備數據處理功能的普通手機。

Canalys分析師彼得·康寧漢姆(Pete Cunningham)表示:「三星和蘋果面臨的問題是,他們是否具備在發展前景廣闊的新興市場,尤其是中國市場競爭的能力。」

這些手機當中,有些只是三星或蘋果產品的山寨版,輔之以廉價的塑料外殼,更小的內存,更低的屏幕分析率,或者低劣的攝像頭。去年,一家名為谷蜂的中國手機公司,甚至在蘋果iPhone 5進入中國市場前,就推出了一款售價僅150美元的酷似iPhone 5的手機。這部谷蜂i5手機雖然外觀酷似蘋果手機,但它搭載的卻是谷歌(微博)Android操作系統。

瞄準國際市場

走向國際市場是中國手機生產商面臨的嚴峻挑戰。酷派與美國移動運營商MetroPCS共同在美國市場開售Quattro 4G手機,獲得了褒貶不一的市場反饋,但是在一些促銷活動之下其售價不足100美元。

去年營收達2200億元人民幣(約合358億美元)的華為,也對國際市場虎視眈眈。今年6月份,華為在倫敦推出了一款名為Ascend P6的手機,它具備很多蘋果和三星風格的功能,全部整合在厚度僅6毫米的機身裡。華為Ascend P6手機不支持4G網絡,但它售價也遠低於蘋果iPhone 5和三星Galaxy S4,在中國這款手機售價約為430美元。

華為稱,該公司計劃在100個國家銷售這款手機,包括中國和很多歐洲國家在內。但至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進入美國市場。華為在美國面臨著國會提出的諸多安全指責,而華為則對這些指責完全予以否認。

蘋果三星有擔心

分析人士預計,蘋果需要推出一款廉價版iPhone手機,但蘋果一直對自己的計劃三緘其口。如果蘋果想要維持自己的市場份額,它「就需要進入低端市場」,Sanford C. Bernstein駐香港分析師馬克·紐曼認為。

蘋果一直在與中國移動(微博)談判iPhone授權銷售事宜。如果成功攜手中國最大的運營商,蘋果很容易提升iPhone在華銷量。蘋果CEO蒂姆·庫克(Timothy D. Cook)曾在4月份表示,該公司計劃在接下來兩年裡將中國的零售店數量增加一倍。庫克說:「我們仍然認為中國市場機遇廣闊。」目前,蘋果在中國共有11家零售店。

有分析師認為,三星的處境要比蘋果好一些,由於三星在中國的產品範圍廣闊,其中包括三款450美元以下的手機,因此更能夠抓住廉價智能手機的發展機遇。目前,三星Galaxy Grand在華售價為人民幣2700元(約合440美元),Galaxy Style售價人民幣1700元(約合277美元),Galaxy Trend售價僅900元(約合146美元)。

三星拒絕就自己的中國戰略發表評論,只是稱它計劃推出「多款滿足未來消費者需求的產品」。

中國市場格局的重要性在於,如果小型手機生產商在中國取得成功,將有助於他們在全球新興市場的拓展。雖然全球大多數智能手機產於中國,但到目前為止,中國自主品牌的手機在國際市場仍然難以立足。

市場研究公司IHS分析師伊恩·弗格(Ian Fogg)認為:「蘋果和三星的擔心在於,如果他們無法穩固在中國市場地位,其他手機生產商,其中主要是中國廠商,將取而代之,然後以此為跳板在其他市場向他們發起攻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3179

紐約時報:探秘冰島比特幣礦區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24/57346.html

《紐約時報》網絡版周末刊登題為《探秘比特幣礦區》(Into the Bitcoin Mines)的文章,介紹了一家名為Cloud Hashing的比特幣挖礦公司近期的發展。這家公司已在冰島建立了龐大的比特幣“礦區”,並希望到明年2月占整個比特幣網絡計算能力的15%。不過,該公司也面臨著能耗成本及各國監管規定調整的風險。以下為文章全文:戒備森嚴的礦區冰島雷雅內斯巴(Reykjanesbaer),北極圈附近的熔巖平原。在這里,你能找到比特幣礦區。如果想進入這一礦區,你需要通過厚實的大門走進一個不起眼的黃色建築。在接受防彈玻璃後的保安登記之後,你還需要通過4道關卡,包括一個所謂的“捕人陷阱”。在這里,前方通道只有在後方大門關閉後才會打開。隨後你將進入礦區的中心。這是一個燈光通明的房間,其中有100多臺正在運轉的銀色計算機,每一臺都被鎖在機櫃里,並通過地板上的通風口灌入冷空氣降溫。這些計算機是挖掘比特幣的虛擬工人。這些工人並不揮舞鋤頭,而是安裝開源的比特幣軟件,每天24小時運行複雜的算法。如果搶在競爭對手前根據算法找到匹配的答案,那麽將可以從比特幣分布式網絡中獲得25個新比特幣。根據算法,比特幣網絡中共有2100萬個比特幣,而其中一半已被挖出。不過由於挖掘新比特幣的速度將越來越慢,因此整個挖掘工作可能將持續100年。近幾周,比特幣的稀缺以及投機者的狂熱情緒推動比特幣價格一度漲至1100美元。比特幣是不可見的貨幣,沒有得到任何國家政府的支持,只能作為投機工具或在線貨幣使用。不過,挖掘這些虛擬貨幣需要非常強大的真實世界基礎設施。冰島這一比特幣礦區的創立者、31歲的艾瑪紐爾・阿比奧登(Emmanuel Abiodun)表示:“在這里我們擁有一些印鈔機,我們不能冒風險讓別人獲得這些機器。”他說話的聲音蓋過了計算機的運轉噪聲。比特幣淘金熱過去幾個月,許多創業者都在以“淘金熱”的心態嘗試比特幣挖礦生意。這些人都堅信比特幣不會崩潰,盡管這一虛擬貨幣曾數次走到了崩潰邊緣。上周,中國政府部門宣布的監管規定導致比特幣價格一度跌破500美元。如果比特幣體系崩潰,那麽這些新計算機將完全失去作用。因為這些計算機是專為比特幣挖礦而訂制的。比特幣挖礦者對這一虛擬貨幣很有信心。他們認為,比特幣將成為一種廉價的新方式,在全球範圍內實現資金自由流動。不過,他們很少註意到比特幣當前已成為一種投機品。近期建立的這些比特幣礦區大多很註重保密。不過阿比奧登同意展示自己的礦區。阿比奧登是一名熱情的英國年輕人,曾任匯豐銀行駐倫敦計算機程序員。在供職於匯豐期間,他決定投資專用計算機,開展持續的比特幣挖礦生意。作為比特幣礦機的計算機能耗巨大,因此電力成本成為了比特幣挖礦能否賺錢的一個決定因素。在香港和華盛頓等地都有這樣的比特幣挖礦設備,不過阿比奧登選擇了冰島。在這里,地熱和水電資源豐富,電價便宜。與此同時,這一地區氣候寒冷,有助於礦機散熱。比特幣礦區的管理者甚至也不清楚比特幣挖礦的商業模式。赫爾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861

陳光標表示要收購 紐約時報股價創五年新高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0349

中國著名慈善人物陳光標周一稱欲收購美國《紐約時報》,紐約時報(NYT)股價周一收盤上漲4.41%,收於16.09美元,創2008年以來新高。12月30日晚,陳光標在深圳出席“2013國際華媒大獎”現場並獲得“傑出華人”稱號後,他在獲獎感言中稱“近段時間,我將要去美國做三件事,第一件就是去洽談收購《紐約時報》”。據媒體報導,陳光標在席間對“收購《紐約時報》”一事並未細說,只稱“正在洽談”。《紐約時報》公司拒絕對此事發表評論,該公司董事長Arthur Sulzberger在8月曾表示不會賣《紐約時報》。據媒體公開報道,陳光標與《紐約時報》的淵源開始於2012年8月,陳光標花費約三萬美元在《紐約時報》刊發半版廣告,宣示釣魚島是中國領土;今年8月5日,陳光標之子陳環境在《紐約時報》刊登廣告,再次宣示釣魚島主權;8月11日,陳光標再次在《紐約時報》上刊登半版廣告,呼籲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不要參拜靖國神社。《紐約時報》是一份在美國紐約出版的日報,在全世界發行,有相當的影響力,美國高級報紙/嚴肅刊物的代表,長期以來擁有良好的公信力和權威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840

金融時報:“爸爸去哪兒” 與懦弱的一代人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1897

金融時報撰文稱,前不久“爸爸去哪兒”的火爆,反映了當下中國第二代獨生子女的教育困境:他們受到的溺愛甚至比他們的父輩,第一代獨生子女更嚴重。這種溺愛恐怕將造就懦弱的一代人。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常被指責導致了新娘短缺,兒童肥胖等問題。但最近的一檔電視節目卻引發了一個更大的憂慮:獨生子女政策是否造就了懦弱的一代人。“爸爸去哪兒”是前不久在中國大陸非常火爆的一檔電視親子真人秀節目。因為戳到了中產階級撫養孩子的方法是否正確的痛處,該節目深受歡迎。節目中的孩子大多是幼兒,他們和爸爸一起被送到中國貧困鄉村去體驗生活。節目的看點在於,玩著iPad、吃著垃圾食品成長起來的一代人能適應訓練營地簡陋而惡劣的生活環境嗎?更重要的是,爸爸們能適應嗎?很多人認為,電視真人秀里很難看到社會的真實情況,但“爸爸去哪兒”要比大多數同類節目要真實得多。也許是因為孩子們年齡太小,還沒有學會掩飾,所以他們表現得完全像一幫被寵壞的孩子。爸爸們在現實社會中要麽是名人,要麽是演員,所以他們就沒有孩子們坦誠。當小女孩Cindy哭哭啼啼時,作為奧運會冠軍的爸爸田亮暗示,如果是在家里,他可能會直接打孩子,但當著全國觀眾的面,他明智地選擇了擁抱女兒。和中國大多數電視節目一樣,該欄目複制了韓國的同類真人秀。但不同的是,節目到了中國之後除了考察明星爸爸們是否會燒水、系鞋帶,還引發了觀眾深層次的共鳴。目前,中國的第二代“小皇帝”們正在茁壯成長中,他們是上一代獨生子女們的獨生子女,也是家里萬千寵愛的對象。所以,每個人都想知道,他們是否會受到比父輩們更多的溺愛,是否會比父輩們更加自私、不成熟。中國青年報最近的調查顯示,大多數觀眾表示觀看該節目主要是為了讓自己思考如何在工作壓力和孩子教育上尋求平衡。只有四分之一表示是為了“偷窺”明星的家庭生活。上個月,該欄目甚至成為上海社科院的一個學術講座的主題,該講座建議家長們給“小皇帝”們更多的獨立性,並建議爸爸更多地參與撫養孩子。許多西方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奉行一條簡單的原則:與自己父母的做法相反。“爸爸去哪兒”看起來也鼓勵中國的新一代家長們如法炮制:掀起一場教育方式的革命,拒絕過度縱容、溺愛和保護孩子。至少不要像他們自己那樣被溺愛著長大。第一集中,爸爸和孩子們被送到農戶家體驗生活,在院子里見到了山羊,還在床上遇到了蜘蛛。孩子們告別了iPad,被安排完成各種任務。在節目的結尾,即便是最受嬌寵的孩子也在跑遍了整個村子後找到了合適的晚餐材料,並為自己的成就感到無比自豪。接著,他們騎著駱駝來到了沙漠,體驗帳篷生活。和其他的好父母一樣,爸爸們假裝讓孩子們覺得自己真的有幫上忙,而不是在搗亂。一個爸爸就在假裝讓兒子用錘子固定帳篷時被砸到了拇指。另一個爸爸讓兒子出去學習如何點燃營地的爐火,但當孩子帶著新知識興沖沖回來的時候,他卻忽略了兒子。有人開始懷疑,我們到底應該擔憂哪一代人。除了只有三四歲的孩子可能年齡還太小,其他的孩子在經歷了短短幾周的農村和沙漠生活之後都迅速地成長。他們最後已經變得不再像一個被寵愛的孩子。也許中國孩子們面臨的危險並沒有人們認為的那麽嚴重,也沒有他們的第一代“小皇帝”父母擔心的那麽嚴重。但欲知後事如何,且待他們長到十幾歲再看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561

不便說的秘密?《金融時報》曝光金價操縱文章“消失”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8202

上週日,英國《金融時報》旗下歐洲基金業報導刊物「Ignites Europe」的記者Madison Marriage發佈了一篇報導,名為「操縱金價的擔憂給投資者敲響警鐘」。它揭示了可能從結構層面操縱倫敦黃金定盤價的方式。對一家主流媒體來說,披露這樣的信息無疑是一種「突破」。它等於變相承認,繼Libor利率、能源市場、信用衍生品之後,金銀這類商品的市場也可能給別有用心的人可乘之機。

不過,現在我們點擊原文鏈接已經看不到這篇文章,《金融時報》網站顯示,該頁面不存在。

到底這篇文章提到了哪些金價操縱,有什麼值得警覺的地方?在正文「消失」以前,谷歌的cache已保存了全部內容,華爾街見聞留存了原文的「遺照」放在底部僅供參考,讓我們看看其中有什麼不便明說的「秘密」。

文章開篇引用了一家顧問公司Fideres的分析結果:

2010年1月到2013年12月,全球半數的黃金交易價可能都是人為操縱價。

文章明確指出,德國與英國的監管機構正在調查有關所謂「倫敦金定盤價」受操縱的指控。具體來說,是德意志銀行、匯豐、巴克萊、法國興業銀行和加拿大豐業這五家銀行每天兩次設定這一黃金定盤價的過程。

文章介紹,Fideres研究發現,金價在上述五家銀行每天兩次舉行電話會議期間有規律地漲跌:會議一開始,金價就頻頻攀升或下跌,幾乎是在會議結束那一刻,金價就漲到日內交易高峰或是低谷,然後走勢又大逆轉。

這樣的模式可能證實了五家銀行遭到指控的「合謀行為」。

Fideres總結認為:

這體現出,為了讓銀行現有持倉或掛單獲利,與會的銀行在根據可能在會議開始以前預先定下的策略推升金價。

Fideres的一位合夥人Alberto Thomas表示:

有一半時候金價的動向都很可疑。它們並不是你考慮到正常市場因素之後會預料的結果。

實物黃金交易商GoldMoney的研究主管Alasdair Macleod說:

銀行能設定價格,他們就佔據了優勢,因為他們知道自己要揣著哪些單。可能他們就在拿系統賭博。

Thomas還說,養老基金、對沖基金、商品交易顧問和期貨交易員最有可能因此蒙受損失,許多這類組織「肯定準備」提起訴訟。

律師事務所Quinn Emanuel的合夥人Daniel Brokett透露,和多位擔心可能面臨上述損失的投資者交談過。

ETF最大供應商之一ETF Securities的經銷部門主管Matt Johnson預計,如果證實了有機構密謀操縱金價,

要是投資的產品到期價取決於這類定盤價,這樣的投資者可能受到嚴重影響。

美國律師事務所Labaton Sucharow的合夥人Gregory Asciolla認為:

投資者有理由擔心。他們密切關注此事,如果調查到了某些東西,出現全球性的起訴,我也不會意外。

文章稱,歐美監管機構已採取行動,相關嫌疑銀行也受到影響。

德國監管機構德國聯邦金融監理署(BaFin)已經對金價操縱展開調查,並要求德意志銀行提供文件。這家銀行今年1月決定不再這樣操縱金銀定價。

繼調查Libor等重要基準操縱及類似的外匯市場操縱後,英國監管機構金融行為監管局(FCA)也擴大了調查範圍,正在審查黃金和其他貴金屬的定價方式。

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據報導已經私下召開會議商討黃金操縱。不過,CFTC拒絕向《金融時報》承認此事,也未否認在進行調查。

以下可見《金融時報》相關「消失」文章全文截圖,點擊畫面看大圖:

​​黄金, 黄金价格, LIBOR, 利率操纵,外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846

紐約時報:中國互聯網金融的崛起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8909

去年6月份,中國電商巨頭阿里巴巴給了其千萬用戶們一次選擇收益的機會:把錢放我們這里,我們可以支付比銀行更高的利息。正如你們所知,余額寶的收益顯著高於政府設定的固定存款利率,截至今年2月初,共有8100萬用戶簽約使用余額寶。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寶產品與天弘基金合作設立的一只貨幣基金規模已達400億元人民幣。其它互聯網公司紛紛投來羨慕的眼光,於是分別推出承諾比余額寶收益更高的互聯網金融產品,這使得政府長期以來管制的利率政策受到一定的沖擊。這一切只是利率市場化的開始,儲戶們迫切希望得到更高的利息,這將是監管層加速利率市場化進程的主要動力之一。去年6月的馬雲曾表示中國的金融體制是在剝削消費者和儲戶,金融服務業需要所謂的"攪局者"做出變革。受益於互聯網金融的崛起,中國儲戶們現在的年華收益率甚至可以達到7%,而存在銀行最多只有3.3%在過去幾年,為了改善經濟的增長模式,中國政府一直致力於推動市場調節力量促使經濟發展,利率市場化則是政府一直承諾的改革方向之一。但或許是金融機構的強烈反對,市場化的進程並不盡如人意。有分析師表示,政府批準互聯網企業為投資者提供較高收益的存款產品也是為了給國有銀行指明方向,即未來將放松利率管制。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也讓國內銀行間的競爭變得更加白熱化,對存款的爭奪也更加激烈。雖然有反對者稱余額寶這類產品是吸血鬼,並警告投資者應當註意風險,但互聯網巨頭們並不買賬。阿里巴巴,騰訊和百度紛紛表示它們只是在法律允許的情況下給儲戶的資金找到了更適合投資的安全渠道。誠然,互聯網金融產品讓給予了儲戶一種存款產品的印象,但事實上仍是投資產品,仍然帶有風險,本金是沒有擔保的,所以一旦出現損失,該領域將遭遇大規模贖回。在過去10年,政府通過為存款利率設定上限和貸款利率設定下限來補貼國有銀行,如此之寬的存貸利差使得國有銀行們在經歷90年代的巨虧之後迅速扭虧為盈。在另一方面,由於通脹率長期高於存款利率,儲戶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存款價值不斷縮水,經濟學家們形容這種存款利率管制政策就如同征收存款稅一樣。這種現象也迫使一些富人階層將銀行存款轉為硬通貨,比如藝術收藏品,黃金和房地產。近幾年,許多投資者也試圖通過融資租賃和信托公司購買一些財富管理產品,但這些產品帶有較高風險,所募集的資金多用於發放高收益率貸款和支持地方政府基建單位。如今,投資者們找到了互聯網產品這個選項,余額寶的出現使得中國金融體系的弊端暴露無疑,那就是投資者在利率被固定的情況下根本沒有多少可以選擇的空間。現在有了余額寶,對於許多人來說,只要比活期利息高,他們就會繼續願意將錢放在余額寶賬戶里,而不是被通脹消耗。余額寶的優勢在於簡單和方便,投資者最少甚至可以放一元錢,且可以隨時支取無需繳納贖回費用。所以由此看來,余額寶成功的秘訣是不需要門檻,低門檻是個殺手鐧。此前美國的PayPal也曾綁定過貨幣基金產品,但由於金融危機後的長期超低利率導致收益率下滑而在2011年被迫關閉,從那以後再沒有互聯網企業嘗試冒險涉足銀行和投資業務。從目前來看,互聯網金融看起來十分誘人,管理超過400億美元資產的阿里巴巴每年的管理手續費收入便達2.5億美元,於是百度和騰訊也紛紛斥資與基金公司合作,這其中就包括華夏基金。從業內人士的角度看,互聯網金融將長期存在,並會將發展方向定位於銀行所忽視的領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30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