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胡孟青:本地險企滄海遺珠

1 : GS(14)@2016-06-20 05:25:39

【明報專訊】友人戲言,如果購買個人保險,是代表對健康及生命憂慮的投射,那麼近年內地資金的瘋狂收購或開辦保險業務,也許是某程度上反映其對金融體系及資金的不明朗與不信任的關注。

其實,個人好,內地企業也好,近年對保險需求極大。前者是購買境外保單,為的是分散資金風險,變相能夠將財產轉移海外。至於內地資金,無論對境內及境外保險業務,都忽然興趣大增。保險業務,是向投保人提供保障,但對內地企業來說,最大誘因是業務可提供長期而又穩定的資金來源,尤其以內地資金市場反覆不定的情况,銀行貸款審批有主次之分,兼且有其他方面的融資限制,於是吸引大批原本寂寂無名的企業,引來他們的興趣。以去年為例,向內地保監會提交保險營運牌照的申請中,申請者十居其九本業都跟保險無關。

中資「尋保熱」 看中提供穩定資金

內房開發商明明搞地產,幹什麼會有興趣搞起保險來?表面上是為了發揮協同效應,老實說,什麼業務都可以將之硬說成有協同,說穿了,內地企業所指的協同,由始至終,就是金錢協同效應;內地需要長期又穩定的資金,而保險公司持有的長期資金就急需出路,於是一拍即合也。

早前,大新以逾百億出售保險業務,震驚了全球。一宗天價成交的交易,由一間相對寂寂無名、經營內房起家的福建公司收購,絕對有題材大寫特寫吧!大新之後,本港的保險業務忽然有價起來。去年,富通出售本港保險業務,買家九鼎投資僅以1.3倍內涵值成交,現在事隔一年多,大新保險業務卻以逾3倍賣出,以市盈率計更超過70倍。

大新百億售保險業務 震驚全球

正因如此,整個中環牽起了一股「尋保熱」,看看本地還有什麼滄海遺珠未被發現。市場反應是靈敏的,有價錢總會有賣家,外電報道,規模相對頗細的香港人壽,最後亦研究賣盤的可能。香港人壽由五家本港金融機構於2001年才成立,股東包括了亞洲金融(0662)、創興(1111)、永隆、上商及華僑永亨,上述5個名字,夠滿足市場對概念股的需求吧。而觀乎5家機構,當中3家已經易手,越秀金融、招商銀行、及新加坡華僑均有意進一步涉足本地金融業務,香港人壽規模雖小,但隨時爭崩頭。

香港人壽規模小 隨時爭崩頭

將本港保險業務,跟內地人對本港保單需求一併相提並論,未免將問題過分簡化。眾所周知,本港大部分保單以美元為單位,對內地資金而言,等同獲得一張穩定的外幣兌換票據。再者,保險離不開資產管理,在買殼注資變身牽涉的監管審批日趨嚴格的大環境下,有保險、有資產管理其實更方便辦事,方面更多財技發揮,箇中巧妙擇日再談吧。

著名獨立股評人

[胡孟青 青出於婪]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3730&issue=2016062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14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