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娛樂化的《第一財經》二月立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ba21780101il0u.html在中國,央視財經頻道和上海第一財經可以說是最具影響力的兩大電視財經媒體,而從節目設置和專業性上來講,第一財經要遠勝央視二套,因為央視財經頻道有太多不那麼財經的節目穿插其中,真正的財經生活在央視財經頻道佔比只有四成左右;第一財經在內容安排上做到了全天候,至少在形式上可稱作是一個完整完全的財經頻道。
對一個國家而言,財經頻道的風格和氣質,大抵是可以反襯整個資本市場的面貌的,在中國,第一財經是有代表性資格的,只是和它經常要批評的中國股市一樣,實際上它自己就是整個糟糕業態的一個縮影,當然這個現狀,主客觀因素都有,但卻並非是無奈無解的,這是所謂的金融前沿大都市做出來的專業媒體,但它所能觸碰到的現代性,前瞻性,戰略性和縱深度,都實在離優秀差距太大,思維和表現手法甚至還停留在紙媒體的時代,僅僅在形式上換成了影像,但如何讓影像具有更豐富的信息傳播力和衝擊力,如何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專業,權威,中立的重量級財經媒體,在這些方面,它的表現,基本為零!
對於這個評價,可能會有人不服,但是在做了多方面的比較之後,我認為給出這個評價是很恰當的。
和誰比較呢?當然是和當今世界最頂尖的財經媒體--彭博社的電視財經頻道來比了。
在Bloomberg TV,我在短短的一個半小時裡,相對深入的學習和瞭解了以下新技術和其業態發展:
1.柔性生物芯片
2.新型越野車
3.3D打印
4.機器人輔助康復治療
5.POWERCELL建築用蓄電池
期間還領略了一家上市連鎖餐廳的經營風格,看到它的主廚表演的拿手菜,並且,隨採訪人員很另類很時髦的和時尚品牌GUCCI的掌門人做了一次深度訪談。
以上內容,在一個半小時的時間裡,完全呈現,畫面給予的信息量巨大,幾乎沒有靜止的鏡頭,所有重要的細節,全部是鏡頭通過各種切換畫面來表現,加上點睛的旁白和採訪,幾分鐘就可以讓一個完全的外行對新事物有最基本的熟悉和感性認識,比如柔性生物芯片,透明的薄如蟬翼的一塊貼在主持人的手腕處,然後他出去做各種工作和戶外活動,期間他所有的主要生命體徵和重要健康參數,都通過這個芯片整理後發送出來,他的手機會接受和處理這些信息,並且在需要警告他的時候發出警報,在敘述這一過程的同時,很多插播的畫面告訴觀者這樣的芯片是如何製造出來,使用什麼材料,材料性能如何,它的市場在哪裡,會產生怎樣的應用和延伸,最後在主持人和企業高管的問答交談中,再把剛才所有影像傳遞出的大量信息逐個給予深度解釋和釋義,讓一個完全的外行在5分鐘內掌握基本的精髓。
這五分鐘的鏡頭表現,沒有一個極其專業的幕後團隊是拿不出來的,因為信息的取捨與策劃,內容的安排與拍攝,前後邏輯因果關係的搭配,乃至之後的剪輯配樂,這300秒要做到每一刻都有新東西被傳送出來,其專業細分和精緻化的程度,相當先進。
而上述所有內容,請注意是在一個半小時內得到的,如果我能堅持天天看,可以想像一段時期下來我能掌握多少行業和公司的業態與技術發展。
新穎,高強度信息量,時尚,嚴肅嚴謹,最全視角是Bloomberg TV的基本特徵和氣質,整體節奏是非常快的,其關注點在交易層面有五大塊,分別是世界股市,期貨,大宗商品,匯率和債券,只是這些都是事實結果性的播報,每次都佔據很少的篇幅,或者乾脆就是數字滾動播報;最長的時段,主要留給上市公司,每天有各個不同的公司高管上鏡頭讓投資者瞭解他們的企業,或產品,或經營模式或技術發展趨勢,或財報報表發佈,或公司有什麼大小事件諸如重要的行業會議,大的展會或收購等等,佔據第二位的就是財經或行業評論員就具體行業與企業,或者宏觀微觀經濟趨勢發表見解,這個內容專業化程度很深,每天有各種生面孔出現在鏡頭裡,因為當下如此複雜的經濟環境,沒有人能夠應付所有的問題;第三位則是一些政策性的解讀,主角主要是政府各職能部門裡面的高官或前任高官。
以上種種,基本是Bloomberg TV的全部內容,從中可以看到,放在重中之重的,佔據最大時間段的,是上市公司,最大程度的表現上市公司的方方面面,讓投資者最大程度的瞭解上市公司的各種細節,是這個媒體的第一要務,其他的諸如評論,各種見解和趨勢判斷,僅僅是一個陪襯,而且儘可能做到多樣性,提供完整的視角,客觀性表達,結論讓投資者自己來判斷。
在前瞻性和趨勢性方面,一旦市場有了熱點出現,它都會很快會跟進,做比較全面深入的報導,細心的投資者從中相對容易去把握可能的未來,從而保持了很高的市場敏感度。
到了週末或假日,則會播出一些較大的專題性的紀錄片,比如上週的《The RealBrasil》,對發展中的巴西做了一次CT掃瞄式的長篇報導,涉及多個行業,從旅遊業開始,大到汽車產業,小到夾腳拖鞋和椰子飲料,一個完整的活生生的發展中的巴西全貌被呈現出來;
總體而言,彭博社的Bloomberg TV,在全部的時間裡把資本市場的最重要主體--上市的公眾公司,儘可能多的呈現給公眾,在任何時候,這都是財經媒體的第一要務,因為只有影像化的財經媒體,才具備全方位向公眾傳播投資主體們的具象,從而成為投資者必不可缺的一個重要的信息窗口。
相比之下,國內的第一財經就顯得差距太大了,公允的說,很多問題並不是它一個媒體能承擔得了的,尤其在中國這個媒體受管制的環境裡,但就財經方面而言,媒體的自由度還是遠遠大過別的方面,可惜他們做的實在太少太少,就第一財經而言,在資本市場這一塊裡面,它所有的內容就是三個,1.政策解讀。2.上市公司新聞。3.股評,太多的欄目和時間都糾結在判斷分析股市的漲跌上面,就好比天氣預報每天大家花5分鐘瞭解一下就可以了,沒必要為之設立一個又一個欄目,耗費一次又一次精力和無數口舌,扯來扯去,就好比《今日天氣》《天氣與生活》《天氣大家談》《天氣午間快報》《週末天氣》如此等等,乏味透頂,而且基本上年年就是幾張老面孔晃過來晃過去,當下如此複雜的經濟環境,靠幾個腦袋幾張嘴,想對之有什麼深入細緻的解讀,未免也太不解時代變換的風情了吧。
天氣無非就是陰雨晴或風雪霧,股市也無非就是漲跌橫,這些東西做事實性報導足夠,個人投資者可以花大把的時間專注股市的漲跌橫,而專業的財經媒體要是也把精力也放在這上面,基本就是廢掉了,本質上和十多年前上海股市發展初期的馬路股評沒什麼太大的區別,而且第一財經恐怕至今還不懂,對於投資大眾而言,任何時候,最重要的都不股市指數,而是上市公司,過去的十年,世界股市整體上都是震盪盤整,還夾雜著一次50年一遇的重大金融危機,但一樣走出成批的大牛股,財經媒體的責任並不是幫助投資者去尋找這些大牛股,而是要從細微處入手,讓投資大眾全方位的認識上市的公眾公司,這些企業在做什麼,有什麼新的產業發展動向,有哪些新型技術和產品在研發,哪些創造性的商業模式在運行,企業高管對行業發展有什麼認識,對自己企業的未來有什麼計劃和打算,要盡最大努力,讓這些企業走向前台,面向投資大眾,不論是發展好的還是不好的,值得肯定的還是需要監督批評的,讓投資大眾通過媒體來接觸他們,認識他們,這是對公眾最大的負責,也是一家高質量的財經媒體本應該有的社會責任,對一般公眾來說,股市投資都不是小數目,把那麼多錢綁在誰家的戰車上,作為出資人,在現代傳媒手段完全具備條件的情況下,要求更多更細緻的瞭解他們是一點也不過分的,這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很可惜,第一財經在這方面的努力,近乎為零,就算偶有嘗試,也是不成氣候,見了上市公司高管沒底氣,常常被對方把鏡頭推開。
也不知從何時起,似乎在公共財經媒體的平台上,談論個股成為一個忌諱,除非有什麼重大事件或者出了什麼問題,才可以單獨評判,雖然媒體的監督作用很重要,但這卻不是它的第一要務,媒體更重要的是要告訴公眾哪些企業在踏踏實實做事業,資本市場永遠是良莠不齊的,總有不少企業在不務正業做壞事,可也總有更多的企業在好好做事,可是人們很難在第一財經這樣的平台上發現那些好好做事的企業,這幾乎是其最大的失職了。
以我常看的欄目《公司與行業》為例,幾年下來,通過這個節目能挖掘到的有助於投資回報的企業和行業幾乎為零,總共一小時的節目,廣告拿去些時間,一些知識普及性的內容或者具體批評上市公司的內容佔去些時間,每日例行的對當日大盤走勢分析佔去些時間,政策性解讀再用去些時間,如此七七八八,真正和主題相切的內容少得可憐,而實際上面對2000多家上市公司,關於行業和具體企業的可挖掘內容簡直浩瀚如煙,不論是夕陽行業的老態,還是朝陽行業的欣欣向榮,或者是爭議多多的銀行業的各方面,還有準備IPO企業的介紹等等,都有巨大的信息量可備傳播,但是很可惜,這多年來,就那麼固定的幾個人,在一張演播台坐下,七嘴八舌,日日重複,唸經一樣把個欄目做的暮氣沉沉,這多年下來,讓投資者認識了幾個上市公司的管理層,瞭解了哪些行業的變遷與趨勢呢?
電視財經頻道,與互聯網一起,是投資者重要的信息來源,財經頻道的氣質,相當程度上代表了一個國家的資本市場氛圍,怎樣的人參與其中,怎樣的態度和精神,傳遞出其整體上特有的品質,
彭博社的Bloomberg TV,始終給人幹練,積極,嚴謹和中立的感覺,保持其風格和氣質的一貫性,逐漸培養出一種很高的信賴感,它也追求炫目和時尚感,但是絕不喧賓奪主,炫目感主要是在介紹企業和行業的具體業務時,那種快閃的,高信息量和變換頻繁的鏡頭語言,起到讓觀者目不轉睛的效果;時尚和變換則用於強調氛圍,比如一些人物專訪,採訪地點設在一個巨大的摩天輪上,很有新奇感,但是具體到訪談,卻是非常嚴肅嚴謹和中立的,儘量避免傾向性,白描式的出境,利於投資人的判斷。
相比之下,第一財經在整體氣質和風格上則是完全失敗的,就我個人印象而言,它乾脆就是個泛娛樂化的媒體,像《波士堂》這樣的欄目,非要讓企業家表現的娛樂化一些,又唱又跳,就是一種對自己品牌的輕賤行為;《頭腦風暴》則是插科打諢,基本上也是看過就忘,留不下什麼印象,引進的節目《誰來一起午餐》總體上還是偏娛樂性,等到了《股市天天向上》,簡直就徹底把自己打到了地板上,連那些平時正襟危坐的分析師也上台按上電鈕,和參賽人你來我往,唇槍舌劍,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站台,基本就是把自己的牌子砸的粉粉碎了。
投資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更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可以說容不下任何娛樂成分,頂多是巴菲特老爺子在聖誕前夕給股東自彈自唱一首家鄉歌曲怡情助興而已,便再也超不過如此界限了。
在美國,特一流人才玩大學肄業創業,一流人才去華爾街,二三流人才去政界;在金融和資本市場,不論是它的主體還是它的共生體如財經媒體,聚集的都是一流人才,一流人才對待自己的事業,除了一臉凝重,匆匆忙忙,更是畢恭畢敬,來不得絲毫的馬虎,相關媒體人也一樣,時時刻刻的傳遞出這個職業的嚴謹與嚴肅性,因為它不是普通的事情,不認真對待,它或許讓你或你所涉及的受眾家破人亡。
而到了中國,財經媒體就像是斯諾克檯球淪落到鄉間公路旁的街邊遊戲,即便登堂入室到了頂級大都市,還是自己輕賤自己,成為一個接近娛樂性質的怪胎;很多人沒有維護一個一流媒體的基本意識,在這個公共平台上拿捏不準個性化和基本風格如何體現一致性和差異性,很多人輕易流露出自己的態度傾向,或者經常使用一些非常市井化的語言,經常參加《今日股市》和《公司與行業》的一位蔡姓嘉賓,常用詞有「怎麼玩」「賭」「博弈」等等,不能否認他的生動性,但是一定不適於打造一個高品位的財經媒體;
而最近第一財經在《今日股市》欄目中對夏普樂視網事件的做法,則是最能集中表現其糟糕狀態的典型案例,它的糟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進行中事態過早下定論
2.情緒化表現突出
3.個人判斷替代多樣化意見的展現
4.市井化用詞
5.暗示性操作
夏普樂視事件,走到今天已經越辯越明,樂視確實使用了代表夏普最高技術的十代線X超晶屏,也確實從頭至尾和夏普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未有任何接觸和交集,夏普中國發公告否認與樂視合作實在蹊蹺。
不管怎樣,從事發到第一財經做節目不過24小時,而且樂視還未出公告澄清,事件還在進展當中,儘管節目中採訪了樂視相關負責人,但結論性評價卻已經在同時給出,諸如「講故事」「謊言」「所謂的」「狡辯」「八桿子打不著」「扯虎皮拉大旗」「假布斯」「誠信問題」「忽悠」等等一連串的帶有極端個人情緒和扣帽子嫌疑的氓民式詞彙一個接一個的迸發出來,對公司高管的回答給予狡辯的定論,參與評價的所有嘉賓一邊倒的給出已下定論的評判,直接在誠信問題上做文章,另有嘉賓提醒公眾這是一個可以做空的標的,如此等等。
對於一個在進展中的事件,一個當事雙方中一方還未給出澄清公告的狀態下,媒體怎麼可以輕易下定論?正確的做法應該是連續客觀報導,然後等待事態進一步發展吧,至於結論,最起碼要等當事雙方都完整表達自己意見後才能給出,這是最基本的判斷一個事件的方法,可以說是連初中生都應該基本掌握的,怎地一個大媒體可以如此肆意妄為?
而當天下午14:30,樂視影業與張藝謀簽約的媒體發佈會已經在北京舉行並在網上直播,這一消息在18:00播出的今日股市欄目組口中變成了一個小道消息,主持人還不無擔憂的感嘆說這或許還是一個假消息,是忽悠的又一樁事件呢。
其實至此傻子也能看出來這已經是完全的情緒化表現了,哪裡來的情緒和傾向性不得而知,問題是可不可以在公共媒體平台上如此表現,而且是在面向全國,冠名第一的財經媒體上?
作為負責任的媒體,如果不能善待公眾賦予的話語權,胡亂消費自己的誠信,不嚴謹細緻,不客觀求真,最終誤導受眾,結果是自己砸自己的牌子,樂視網是有很多風險需要媒體適時地提醒公眾,但是也不容隨意抹黑,在今天的中國上市公司裡,公眾又能叫出幾個高管的名字,看到他們站出來和大眾對話,直接領略他們的各種表現?當有這樣的好的苗頭開始出現之時,卻被第一財經這樣的大媒體冠以信息披露不規範,忽悠大眾等標籤,這完全是誤導公眾,幸好樂視網不是融券標的,否則受了這檔節目蠱惑的公眾去做空很快就會遭受不小的損失。
一個媒體的話語權和它的信賴度,是長期點滴積累的,來自於從業人員對自己職業的嚴肅與恭敬態度,這甚至就是一種信仰,失去了這個,那麼一個本可大展宏圖和個人抱負的廣袤前景,立即矮化成一個聚光燈下的小作坊,除了生產點小花邊,間或夾雜一兩滴信息,就不會再有別的了!
未來,如果中國股市要好,那麼必然也會誕生一個高素質的財經媒體,現有的財經媒體如此表現,或許為將來誕生一個具備高誠信度和權威話語權的媒體留下空間,我看會有這一天。
地方債:觸目驚心的做賬 和順財經
http://xueqiu.com/8432689985/24393938地方債:觸目驚心的做賬----國內八大所之一大華會計師事務所,掌趣科技、TCL、雙鷺藥業等牛股的年度財務報表審計者,曾向杭州市國資委匯報,如何將杭州市交通投資集團由虧損4.1億做到淨利4千萬,實現今年成功發行短融券。
http://t.cn/zQ2nuwC虧損4.1億做到淨利4千萬
在大華會計師事務所浙江萬邦分所2013年3月28日呈交給杭州國資委的這份報告中,華會計師事務所匯報了其淨利潤調整的方案。
報告中稱,杭州市交通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擬於2013年度申請發行短期融資券,因此合併會計報表淨利潤需要達到4000萬元左右,但交投集團2012年度實際的經營利潤預測虧損可能達到4.1億元左右,交投集團內部各部門和各子公司經過多次商討,擬從3個方面解決4.5個億左右淨利潤的缺口問題。
不過,報告同時稱,大華會計師事務所多次與企業進行了溝通,內部也經過多次商討、協調,向市國資委進行了多次匯報,並且市國資委專門組織召開了三方協調會議對杭州交投的問題進行商討。後來杭州交投又與大華以及正大、同方兩家事務所進行多次聯繫和協調,希望維持原來的利潤解決方案,但各家事務所均未同意杭州交投原來的方案,後來杭州交投的解決方案一變再變,直到3月21日才將最終的解決方案敲定下來,從孫公司開始調整財務報表,從而也造成我所對於杭州交投的合併審計報告無法在市國資委規定的3月31日前準時出具。
大華會計事務所最終的利潤解決方案主要包含以下5個方面:
1、根據市政府相關文件,財政撥款5億元用於交通項目資本金投入、貸款還本付息,由於市交通投資集團投資交通項目的資本金主要依賴對外融資,每年需要支付利息,計入集團公司的財務費用科目,經測算,2012年度交通項目累計投資應承擔的利息支出為27329.56萬元,因此企業將5億元中的27329.56萬元作為彌補項目資本金利息支出計入營業外收入科目,餘額作為政府對交投集團的投資補助計入資本公積科目。
2、杭千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根據新的測算結果,對杭千高速公路資產折舊進行了調整,並將通車以來實際流量與原測算流量計提折舊的差異1.58億元在2012年一次性進行了調整,按照63.4%的持股比例計算影響集團淨利潤1億元左右。我們同意了企業的處理方案。
3、同方會計師事務所經過審計,將千汾公路於2010年2月停止收費後產生的費用合計5000萬元轉入其他流動資產科目掛賬,並追溯調整了3452萬元。調整後千汾公路淨利潤為0。
4、孫公司杭州交通土地整理有限公司受託為杭州市土地儲備中心代為管理重機廠地塊開發項目,根據杭州市人民政府關於重機廠地塊開發工作有關問題的專題會議紀要(杭府紀要[2006]206號),管理費用按出資總費用的8%確定,截至2012年12月31日,重機廠除配套幼兒園及農貿市場外,其他均已完成。上述收入均未按會計準則收入確認原則確認收入。
根據同方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浙同方會審[2010]626號,截至2010年6月30日,上述地塊已投入88,274.52萬元,應收管理費用7,061.96萬元,交投集團與土地整理公司簽訂協議對應收管理費進行了拆分,集團公司分成2100萬元計入其他業務收入,並計提了營業稅金及附加。
5、孫公司浙江天際企業有限公司部分房產作為以公允價值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我所於2013年3月6日第一次收到浙江中瑞唯斯達資產評估有限公司為浙江天際企業有限公司投資性房地產做的評估報告電子版,投資性房地產 2011年年末評估值為343,496,792.83元,2012年年末評估值為379,738,071.52元,評估增值為36,241,278.69元,我所於2013年3月20日第二次收到浙江中瑞唯斯達資產評估有限公司做的調整後評估報告正式電子版,調整後投資性房地產2011年年末評估值為337,129,400.08 元,2012年年末評估值為406,524,199.24元,評估增值為69,394,799.16元,計入了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目前初步合併的淨利潤為1700萬元,歸屬於母公司的淨利潤為2500萬元。
就這樣,杭州市交通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完成了從虧損4.1億到淨利4千萬的變身。
有網友評價稱:我和我的小夥伴都驚呆了,真是需要多少利潤就會有多少利潤……
更有投資者感到憤慨:在這種市場,在這種制度下,所謂價值投資就是個悲劇,連財務報表、經營業績都是假的,你怎麼判斷企業的價值和潛力?
不過,業內人士則相對淡定。有評論稱,這還算個事,20年前都有這麼做的了。比這狠的多了去了。而且哪個事務所不這麼做呢?
附:《杭州交投公司2012年報審計重大事項匯報》全文
財經八一八的苦主可能是邊個?
昨日筆者翻閱Capital Weekly,發現有一個專欄「
財經八一八」,講述一名高級管理層財困的事情,描述是這樣的。
「落難富豪何其多,缸湖傳聞又一個,話說某家從事林木業務的上市公司某高層正陷財困。事關該位高層本身搞地產起家,但自梁振英當特首以後,連番使出辣招打擊樓市,2D後又3D,結果如何,看近月物業成交便可知一二。要知道凡搞地產者,多數靠借款建樓,至賣樓後才償還貸款,如今賣樓不成,難免資金週轉出現困難。
老戴八到,此君本身私人業務繁多,可惜瓣瓣皆表現一般,連支付貸款利息也有困難,原本欲借公司轉營林木業務翻身,怎知當地政府又遲遲未批出相關文件。所謂福無重至,禍不單行,就是如此矣。
至於涉及的上市公司誰屬,老戴不想惹上官非,恕無可奉告,但可以給大家一點提示,不妨查閱月前的港交所股權披露資料,應能看出端倪。另一貼士則是其擔任高層的上市公司,今年股價一度被炒高,如今卻只有高位的四成左右。高位接貨者,應該記憶猶新;未跳車者,小心逃生無路。」
根據文中的線索,這名高管的情況,大約有這4點:
1. 這名高層是搞地產起家
2. 搞地產資金周轉有問題
3. 私人業務眾多,但表現一般
4. 這公司轉營林木,但牌照未批出
5. 這名高管可能之前已有減持行動
6. 這隻股票股價一度炒高,但現今只剩下一半
筆者大約查過資料,其實這家公司也不難找,轉營搞木業應該只剩幾間,且容我說說個人的直覺預測,我認為這個人正如這份公告的內容,名稱我們也怕會出事,所以不會在文中提及的,只說中間這6點和這個人相似的地方。
1. 這名高層是搞地產起家根據前兩年的一篇關於
她本人的專訪,她當年就是憑著搞村屋起家,賺得第一桶金,並和原居民合作發展村屋項目,累積了元少資產。
2. 搞地產資金周轉有問題根據同一篇專訪顯示,其實也暗示她資金周轉的問題不輕,她當年在專訪稱,「當地銀行很少貸款予外國人,故此她全數以現金付清,「我喺香港村屋賺到 錢就拎去巴布亞,有啲地盤未開工,又要每年交稅俾政府,現金流係有啲緊張。」他拍檔之一話,「佢真係做嘢,老實生意人,但要有足夠實力去發展,見佢咁辛苦,已經成日勸佢做好目前先。」。所以可以看好,假如他某一邊資金流一斷,會造成不小的危機。上面的打擊樓市措施真是使她的本身資金斷流。
3. 私人業務眾多,但表現一般根據這個集團的網站資料顯示,其業務主要包括幾項,第一項是地產、第二項是建築裝修、家具及設計、第三項是醫療,還有鑽飾和娛樂,最後一項當然就是私人在巴布亞新畿內亞的投資。
第一項和第二項互有關係,第一項不行,第二項相信也不行,第三項據
資料顯示,有官司纏身。其他那些我沒有看到有重大宣傳過,巴布亞新畿內亞的投資,根據上面報導所稱,也好像有困難,所以也好像符合這一項資料。
4. 這公司轉營林木,但牌照未批出根據
今年初這公司的訪問,她稱「巴國政府早前已向公司口頭承諾,將批出伐木牌照。她料1至2個月後,公司變可獲發牌,更可望於今年底產出首批木材。」,但好像香港電視台發牌一樣,至今仍未見有公佈成功取得牌照。
5. 這名高管可能之前已有減持行動根據報導稱,「但可以給大家一點提示,不妨查閱月前的港交所股權披露資料,應能看出端倪。」,根據同一篇訪問稱,「她表示未來還有意增持。」,但是根據
股權披露資料,她於34.7仙購入5,670.4萬股,大約花了1,967.63萬,但是後來她在7月竟然於20仙及19.5仙,分別減持各2,000萬股,19.6仙再減持剩餘的1,670.4萬股,套現合共1,117.40萬,未計手續費虧損850.23萬,行為非常反常,可能她一是認為有壞消息,一是就是急需資金,但真正減持的原因,她才會知道。
6. 這隻股票股價一度炒高,但現今只剩下一半根據筆者
手中資料,這隻股票在1月18日為12.9仙,但在2月18日,一度上升至40仙,估計執筆時股價約在18仙至20仙之間,資料也大約符合。
雖然我沒有這隻股,但本身這隻股是屬於宏安系,已經不適宜購買,現在只是先行向大家提醒一下這隻股不好的地方,未來會發生甚麼事情筆者也不敢說甚麼,希望大家注意、注意。
80年代台灣證券資本市場的崛起和主力的興衰 灣灣財經
http://xueqiu.com/6328581830/25563590台灣奇蹟是指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在1950年代至1990年代時,於台灣所進行的一系列政治改革、制度改革及經濟建設。由於其改革結果十分成功,使得台灣發展突飛猛進,成為了許多開發中國家的典範,世人更將以下四個國家或地區:中華民國(臺灣)、新加坡和南韓、香港,並稱為亞洲四小龍。中華民國政府在1970年後開始進行十大建設等等改革,從而奠定了80年代島內經濟騰飛的重要基礎。
蔣經國時代,為擺脫石油危機,政府致力推動十大建設,為台灣石化業與重工業打下良好的基礎,此時恰逢越戰,美國向臺灣訂購大量物資,這些因素都促使臺灣經濟快速起飛。由於經濟發展成功,台灣遂晉身亞洲四小龍行列,亦達到新興工業化國家水平。之後政府注意到重工業在經濟中的地位,實行積極的產業政策,在高雄建設大煉鋼廠、大造船廠、大煉油廠等大型重工業基地,亦有美國華僑返回臺灣設立電子廠,如台積電、聯華電子等也取得成功。
1980年代,政府成立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大力鼓勵內外廠商投資積體電路、電腦等高科技產業,以耗能少、污染低、附加價值高的技術密集型科技產業取代傳統產業,民間中小企業也被電子產業的蓬勃發展所影響。臺灣的個人電腦主板產量位居世界第一,臺灣成為新興工業化國家。
查看原图新竹科學工業園區
台灣上市公司以最早四大公營公司--政府為推行耕者有其田政策,於1953年1月發行土地實物債券,並將臺泥、臺紙、農林、工礦等四大公營事業的公司股票搭配補償給地主,做為收購土地的補償代價,自此開始有了有價證券-股票。
台灣證券交易所於1962年正式成立,主管機關將店頭的股市交易市場,改為集中交易市場,自此台灣的股票市場有了雛形。當時主要成分股為台泥、台紙、工礦、農林等四大公司,以後台塑等公司相繼上市。
在1964年那年,台灣股市歷經了第一個牛市達到了頂峰。然而在主管機關的干預下,股市開始出現明顯的修正,當時台泥股由300多元一股,跌為100多元一股。這是台灣股票市場一般散戶的第一個噩夢,許多沒能適應市場調整的公司和市場參與者都受到了顯著的經濟損害,最慘的是證券公司倒閉、主力倒閉、丙種倒閉,輸家是一片淒風慘雨。
這裡要介紹幾個名詞的意思:
何謂股票市場的主力?
一般來說在股市中炒作哄抬,把股票炒高後賣掉,然後再設法壓低行情,低價補回;或趁低價買進,炒作哄抬後,高價賣出的人被稱為主力,大陸市場應該稱為作手。
倘若主力在哄抬股票時,採取不正當的違法手段來坑殺散戶,那麼這個就會構成證券犯罪,投資人是可以採取訴訟求償來保障自己的權益,這個在西方證券市場常見的證券市場參與者的行為。
何謂丙種金主?
非經由合法證金公司或證券商,而取得墊款或墊股的融資融券管道,被稱為丙種。通常必需以股票質押,待股票賣出後才償還借款。丙種墊款給客戶的金額,通常為買進額的七成,客戶僅付給丙種經紀三成保證金。
查看原图金主
非法的墊款墊股者,之所以被稱為丙種的原因,是因為台灣在早期的證券商只有兩種業務,一種是證券經紀商,原先稱為甲種證券商,另一種是證券自營商,原先稱為乙種證券商。在官方名稱當中,並沒有丙種證券商一詞,所以非法墊款墊股者就戱稱自己是丙種證券商,爾後丙種遂成為這種非法業者的代稱而流傳至今。
早期台灣因為未有證金公司,故一般投資人要融資買股票,都得找所謂的丙種金主(提供資金者),投資人會在丙種金主的帳戶下單買股票(或是投資人提供相對的擔保品做抵押),這種利息高出一般銀行放款利率許多。政策開放證金公司後,丙種金主為求生存轉而提供的融資比率比證金公司還高(譬如可融資7成的資金),因此丙種金主是股市投機者的最愛,不會有限資的問題。此外丙種金主也會依股票的狀況決定借不借錢給投資者(這得視股票投機的程度)。
何謂主力和丙種倒閉?
簡單說就是主力和丙種破產,主要因為金融市場出現劇烈的修正,再加上沉重的借貸利息,雙重因素導致其資金斷鍊和信用破產,台灣和大陸市場都有出現過許多這樣的案例。
80年代台股吹起萬點牛市的大泡沫
20世紀80年代以來,發展中國家或地區的泡沫經濟都遵循一條相似的形成及發展途徑:經濟高速發展→金融自由化→大量外資流入→貨幣升值→外資流入股市和房地產市場→股票價格泡沫→經濟結構失衡,這樣的循環。
台灣也不例外。自1962年台灣證券交易所成立以來,尤其是進入80年代以後,台灣股市出現三次明顯的股票價格泡沫,期間雖然有波段調整,但每次都出現萬點行情,而最終均以大跌數千點作收,尤其以第一次股票價格泡沫波動最大,成因也最典型。
查看原图台股萬點走勢圖
在這一代表性時期,讓台灣股市飆漲的宏觀經濟影響因素主要有三:
1. 台巨額外貿順差與外商投資使新臺幣升值壓力劇增。
台對外貿易自1976年後在出口高速擴張帶動下,連續出現順差,尤其八十年代後順差額迅速擴大,從1981年的14億美元增長到1985年的106億美元,1986年更是激增到157億美元。順差額佔台GNP比重也由1981年的2.9%增長到1986年的20.3%。
與此同時,外商對台投資迅速增加,由1976年的1.4億美元大幅增加到1987年的14.2億美元,增長逾10倍,造成國際收支順差大幅增加。台灣主管機關為維持匯率穩定,只能大量買進美元,外匯儲備在短期內急劇上升,由1981年的72.4億美元增加到1987年的767億美元。需求量劇增使新台幣升值壓力不斷增大,市場對新台幣升值的心理預期迅速上升。
2. 主要貿易夥伴美國採取多種手段迫使新台幣升值。
八十年代中期美國是台對外貿順差的主要來源,佔台順差總額的90%以上,同時台灣也僅次於日本成為美貿易夥伴中第二大逆差來源。
當時,美國為減少貿易逆差,採取讓美元在國際市場上持續貶值的策略;但新台幣緊釘美元,使美元貶值未起到預期效果,新台'幣反而藉美元貶值之便對其他貨幣持續貶值,外貿順差不斷上升,引起美國強烈不滿。
美方多次以台當局人為操縱匯率為由,威脅使用其「綜合貿易法案第301條款」,逼迫台當局放寬匯率管制,讓新台幣升值,以減少對美貿易順差。
3. 台灣主管機關採取匯率「緩升」策略,國際熱錢也大量湧入島內。
台灣主管機關於1986年開始採取對新臺幣匯率緩幅升值的策略,1美元兌新台幣由1985年的39.8元小幅升值到1986年的35.5元。但是,這種「緩升」策略不僅沒有減輕新台幣的升值壓力,反而刺激了市場更強的升值預期心理。
不僅島內民眾紛紛拋售美元,國際熱錢也大量湧入島內。 1985~1987年,台灣國際收支賬戶中短期資本凈流入由2.8億美元暴增至40億美元,雖然台當局引導島內利率不斷下調,但仍無法阻止熱錢湧入,新台幣升值壓力進一步加劇。
在諸多巨大壓力下,台灣主管機關被迫於1987年7月宣佈新台幣不再釘住美元,新台幣應聲迅速升值到1美元兌28.5元新臺幣的價位。 1989年4月,台灣主管機關正式放棄以美元為中心的機動匯率制度,實行由外匯市場決定的浮動匯率制度。此後到九十年代中期,美元兌新臺幣匯率基本穩定在25-28元的水平。
投資股票成為新興的全民運動,股民追捧神一樣的主力
台灣股價指數從 746 點到1990年2月股市衝至12,682點,年上漲17倍。同時,台灣平均房價上漲3~5倍,地價飆漲10倍以上。如此興盛的資本浪潮也孕育出許多資本家和主力(莊家),其中主力(莊家)群體就是這篇文章要探討的主體。他們就是在當時在外資尚未建立足夠的灘頭堡之前,有足夠的條件和資金來左右證券市場的人們,其中最著名的是擁有
四大主力稱號的那四位。
據說當時只要是他們鎖定炒作的股票,都會是天天漲停板的股票。散戶們簡直視他們為神一樣的崇拜,當時的散戶還沒嘗過大熊市的滋味,只要買到會飆漲的股票都認為這輩子發達,更別做深入做產業研究,即使到現在要能準確瞭解產業產品名詞的散戶勉強算有點程度和專業,也就別說當時只會聽消息面,記股票代碼和公司名字的大多數散戶。
查看原图當時繁華的西門町街景
然而這群比散戶更有系統和策略的主力,就在當時在大量資金追逐有限籌碼的市場結構大肆拉抬炒作,主力對於自己一呼百諾感到相當引以為傲。在操作手法上,主力炒股講究的是「養、套、殺」,精算籌碼則是每個主力必修的功課,金主、丙種則負責提供子彈)資金(,除了大賺利息,有時也搶主力的帽子)差價(,甚至放空對做都時有所聞。在養、套、殺的戰術中,主力和散戶、空頭之間,打的是一場心理戰,考驗的正是投資人內心的恐懼與貪婪。在這樣的氛圍下,主力手中的股票都能很輕鬆的鎖住漲停板,至於手上股票倒不倒的掉早就拋諸九霄雲外,只管拚命往上拉,最好永遠漲不完。
舉一例當時的新上公司保固從第一天上市起,連續三十七天跳空漲停,之後短暫回檔一天後,又拉出十三根漲停板;主力在短短一年多里,將保固從上市時的十七•五元台幣,一路狂拉至四七五元台幣天價,令股民們瞠目結舌。
台灣股市就在這種股票節奏中,由746點狂飆至12,682點歷史高峰,同時也在股市和房市形成了巨大的泡沫。
主力因市場飛黃騰達,卻敗在自身的資金借貸(槓桿)
凡事有因必有果,根據金德爾伯格(Kindleberger)將泡沫界定為產生、膨脹、破裂三個過程,認為「泡沫」和「繁榮」的兩種標準:一是持續的時間長短;二是其最終結果是否引致金融危機;「泡沫」所形成的繁榮註定要結束,不是以迅速爆發危機的方式消失,就是以經濟長期停滯的方式結束,其後果必然對實體經濟和金融穩定造成負面影響。泡沫只要在有經濟效益的環境都會出現,世界上最早的泡沫經濟事件-鬱金香狂熱(荷蘭文:Tulpenmanie),連花都能夠產生出經濟泡沫,更別說是其他產業,比如白酒、房地產、礦產、能源等產業,當然集大成於一身股票市場當然也會產生泡沫,而且是最大的那個泡沫。
台灣股市泡沫破裂的導火索是1990年海灣戰爭爆發,全球普遍預期油價上漲,由於國際股市低迷連帶衝擊臺灣股市,尤其是日本股市崩盤對台灣關聯性最大。從經濟基本面的因素看,其一是臺灣出口產品競爭力下降,貿易順差減少,經貿環境惡化;其二是台灣金融當局改採緊縮性貨幣政策,大幅調高存款準備率與重貼現率,引發股市資金退潮;其三是社會運動蓬勃興起與股市投資的流行大大降低工商界的投資意願。從1990年2月到10月,股市由12600點狂瀉到2485點,房地產業也一蹶不振,給台灣經濟帶來嚴重的後遺症。
當這樣的泡沫資本盛宴結束散場時,四大主力卻因為踏進了投資誤區,成了主要的埋單成員,由於個人並為歷經該年代,僅從報章媒體上獲得相關的資訊,因此就不一一細述他們個人的遭遇,若有球迷想細究可以到網上搜尋或從附註的鏈結去查看,個人只寫些綜合性的見解。
這些當年呼風喚雨的四大主力為何會出現如此嚴重的挫敗,他們都不是呼風喚雨不可或缺的市場四大支柱嗎?個人把他歸結為多發性投資免疫症候群。
最主要的因素: 資金是從非常規金融渠道借來的(借錢炒股),這種資金通常伴隨一個特點,高息。
次要因素視個人有別,略舉四點為例: 1. 他們自身無法產生足夠償債的現金流。 2. 鉅額違約交割。 3. 鉅額倒帳。 4. 投資的公司本業規模小,基本上只有能算有個殼而已。
一旦主力和主要因素發生關係,那麼只要市場出現重大的系統性風險,他們就很難從其中脫身,只能乖乖地留在現場埋單。
查看原图目光轉到21世紀的現在來看,新興市場經濟體也都有類似80年代的經濟發展特徵,其中當然也包括大陸經濟體。台灣經驗可以移植到中國大陸市場,在中國經濟騰飛之後,而今台灣模式也有在大陸出現許多成功的案例。那麼台灣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泡沫破滅是否也會大陸市場發生? 這其中又有哪些板塊和群體受到的衝擊最大? 投資人又該如何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策略,從而在泡沫產生、膨脹、破裂的三個過程,安然無恙地度過這樣的市場變化?
球迷們比我更瞭解大陸市場,指點討論下吧。
溫州房地產警示錄 財經天下週刊
http://xueqiu.com/3157962190/2560759870個大中城市裡只有溫州的房價在下跌,溫州房價過去兩年的腰斬會成為中國房地產泡沫破滅的預兆嗎?本刊記者 盧雋婷 張兵 發自溫州 攝影 張兵
入夜,位於溫州楊府山CBD區的鉑金府邸和香緹半島,矗立在燈光四溢的甌海大道邊,從一個個幽暗空洞的窗口裡散發著被人遺忘的荒涼。
這兩個成交均價為45000萬元/平方米的豪華樓盤,目前在二手市場的價格掛到了2萬元,但仍然淪為賣不掉的空置房。而在溫州房價最貴的市中心,曾經暴漲到10萬元/平方米的鹿城廣場,如今也被腰斬到5萬元。
越是奢華,越是荒涼。根據溫州銀監局9月的調查結果,由於購房者自身資金鏈的斷裂,溫州一些大戶型按揭房已經出現了「棄樓斷供」的現象。
「那時候大家都瘋了,好像你不買就虧了,」一位曾經輾轉在全國各地看房、買房的溫州老闆,指著那些或遠或近、看起來黑黢黢的大樓感慨道,「這幾年,就像過山車一樣。」
2011年4月,有人出1500萬購買他的一套房產,他說考慮一下。5天後,房價開始不受控制地下滑。現在這套房產在二手市場以750萬售價已經掛出了一年,始終無人問津。
自從2011年溫州限購令出台後,溫州的房價已經連續24個月下跌。近期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溫州是近兩個月來全國70個大中城市中唯一一個房價下跌的城市。大潮退去,原本被房地產泡沫掩蓋的民營經濟和債務危機也越發刺目地裸露出來。
2012年底數據顯示,和2011年同期相比,溫州地區規模以上企業出現停產、減產情況的高達60%。2013年,減產停產現象並沒有緩解,甚至比2012年還要嚴重。根據2013年上半年浙江省經濟運行情況的調研報告,溫州的工業總產值是1986.89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僅3%,為浙江各市中最低。
位於溫州市區五馬商圈的新國光精品超市裡,蘭蔻、倩碧等化妝品架上只剩下零星的貨物,紅酒專區的貨架整排地空置;日用品清倉打折,買二送一;對面的國光電影院一整層都在招租,晚上八九點鐘,只剩下一個賣蘋果手機殼的櫃檯仍然亮著燈。在代表高端生活方式的溫州香格里拉酒店,入住率下跌三分之一;街上的酒吧、KTV等娛樂場所也少有人氣。
由於工廠開工不足,大批外來務工人員返鄉,濱海工業園區已不復昔年大型節假日前人流攢動的景象。在溫州永強,隨處可以見停工或者半停工狀態的鞋廠、小五金廠。
兩年之後,這場風波仍在持續地擴大和蔓延。許多人相信,最難過的日子可能還沒有到來。
在溫州,出租車司機飆車的本事總是讓外地乘客膽顫心驚。前兩年溫州新樓開盤,從來都是只有圖紙沒有樣板房,只有毛坯沒有精裝。一套房子放在手裡兩三個月,已經是炒房的最長時限。這就是溫州的速度。它曾為溫州贏得了許多第一,也使之率先飽嘗退潮後的煎熬。
全民炒房
「早些年,在溫州做房地產,利潤沒100%就是不合理。但現在開發商都覺得25%就是很合理的回報。」在溫州天浩置業總經理陳鴻看來,溫州房地產在經歷了過去幾年的大起大落之後,開始回到正常邏輯。
包括他在內的很多溫州人士認為,當年溫州房價的暴漲,正是炒房客聯合擔保公司和銀行非理性驅動的結果。改革開放後的20年,溫州人在實業領域迅速完成了對資本的原始積累,但在全民投資的熱潮下,他們又似乎厭倦了用實業獲取財富的緩慢,開始夢想著「以錢生錢」。
2002年,在溫州開發型屋的老闆方之勇成為中國第一批炒房者。有一段時間,每到晚上10點店裡關門後,他都會坐夜車去看房、簽約,再連夜趕回店裡,等著早上開門。「當時每天在店裡就看看股票和樓市,也沒心思做生意了。」
炒房團在這種背景下出現,他們炒熱全國各地樓市的同時,也不斷刷新著溫州的樓價。溫州的樓價2001年基本都在3000元/平方米以下,2005年,市區標誌性的房價誕生,大南門區域房價開始超過萬元,到了2006年市區的平均房價已經超過了8000元/平方米。到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已經有很多樓盤價格超過20000元/平方米。
房價高企,所有人都夢想著在這一時刻一夜暴富。
在炒樓高峰期,一次轉手就可以賺到百萬。有的房子沒有產權證,只要下了定金,就已經拿出來賣了。在下定金到支付全款的這段時間內,炒房客會委託中介,把房子加價賣掉,收到房款後,抽出自己的幾十萬收成,把房款打給房主。如此一來手上有點錢的炒房客,就利用定金的這種槓桿,一次炒十幾套房。甚至沒大筆資金的溫州普通人也加入了這場狂歡。
21世紀不動產區域副總經理葉柏峰迴憶,那時很多普通人,通過資金槓桿炒房。「當時一些退休大媽也來組團炒房,哪怕只有兩萬就投兩萬,房子幾天沒漲,定金被房東收走,就當賭輸了。」這些用丁點資金撬動房價的被稱為「小炒客」,「大炒客」則會暫時吃下整個房子,等待房價暴漲。
2009年,溫州市房價均價達到26000元/平方米。2010年,房價跨過30000元/平方米大關。根據溫州大學房地產研究所統計,2006年至2011年,溫州市區商品房銷售均價從8045元/平方米漲到34674元/平方米,6年中上漲4.2倍。僅僅一張房號的認購券,就意味著幾十萬元。
「這時候已經是全民炒房,全民瘋狂。」據葉柏峰迴憶,2009年溫州炒房進入高潮的時候,很多樓盤早上一個價,晚上一個價,價格幾個小時一變。房東經常在看房、簽約的過程中坐地起價,每平方米加價1000元,或是被出價更高的客戶或中介公司叫走。「當時完全是賣方市場,不由得你不買,別人可能總價會加好幾十萬跟你搶。」
但這一切都隨著「限購令」的頒佈直轉急下。2011年3月,國務院發佈了《關於進一步做好房地產市場調控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溫州隨即出台更為嚴格的「溫州版」限購政策——本地戶籍家庭擁有兩套房以上、非本地戶籍擁有一套房和不能提供一年本地納稅證明的非本地家庭都不允許再購房。
一紙限令的4個月後,溫州房價開始下跌,初始的兩個月就狂跌了20%。如今,溫州的平均房價已比其最高點時跌去了40%。
方之勇是最早退市的一批溫州炒房客之一,早在2008年,觸覺敏銳的他就拋掉了自己在溫州、江蘇、上海等地投資的十幾套房產。「我當時就覺得要刮颱風了。在最高峰的時候,溫州作為一個三線城市的房產價格比一二線還要高,太不正常了。」
葉柏峰所在的房產中介,當時交易量下降了30%至40%,不得不縮減規模,關閉門店。溫州曾經遍地開花的「紅牌子」(小型房產中介機構)一夜之間紛紛關門,只剩下21世紀不動產、哥倫布等不到10家大型品牌連鎖機構的門店。「在2009樓價飆升的時候,新人上手很快就能開始有單做,但2011年過後,很多員工半月都沒有簽單,不得不離開這個行業。」
在連續下跌24個月之後,「溫州的樓市泡沫終於被清理乾淨,購房者、開發商也終於回歸了理性,但背後確實付出了慘痛的代價。」陳鴻感慨道。
但在陳鴻以及在溫州的很多被採訪者看來,僅就房地產而言,溫州還沒到外界傳言的「崩盤」地步。
不同於日本1980年代的房產泡沫破裂,溫州市場上並沒有出現大面積拋售的現象,很多人仍持有當年囤積的多套房產,他們仍在徘徊觀望,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出手。事實上,在限購令鬆動的政策出台後,溫州的剛需市場成交量有了明顯的改善。近一段時間溫州新開盤的住宅銷售率都能超過70%,有的甚至達到了100%。
這更像是一次洗牌,雖然這樣的洗牌充滿了折磨和煎熬。同時兼任溫州大學房地產研究所研究員的陳鴻發現,當下溫州房地產界的各方面已和幾年前截然不同。「他們追逐利益的心態已經很平靜了,不平靜的是,他們現在害怕市場又會出現幾年前的大起大落,現在任何一個企業都受不了這樣的折騰了。」
「四萬億」反作用
回顧兩年來的這場煎熬,許多溫州人都會追溯到2008年的四萬億投資計劃。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曾讓溫州樓市不斷上揚的價格短暫受挫,房價開始下降,有些樓盤降幅甚至達到2000元至4000元,市區樓盤基本上無一倖免。一直堅挺的新房開盤,也不得不調低了價格。「但四萬億政策一來,人們像打了雞血一樣貸款買房,房價就開始瘋長了。」方之勇說。
曾經開過民間貸款公司的王林認為,四萬億的結果是,寬鬆的信貸政策導致更多的人追逐房地產泡沫。「2008年貸款利率一下子降低10%,政府號召大家來貸款,幾乎所有人都去貸款了,本來2008年撐不下去的企業又多撐了幾年。而一些本可以活下來的,也在這場資本盛宴中透支幹淨了。到了2009年找我貸款的更多,許多人是『短貸長用』,借去還銀行貸款。」
2008年,方之勇以17000元的單價最後一次購買了一套溫州的房產。在當時寬鬆的信貸政策下,一套價值100萬的房子可以抵押到120萬。「銀行的人來找過我,求我去貸款,隨便做點什麼。當時和銀行打交道,真能有自己是上帝的感覺。沒什麼好投資的,只有買房子。」
一位溫州銀行界人士向《財經天下》週刊透露,當年銀行會被下達貸款指標,因為指標太大,使得放貸人員在貸款考核裡面做一些適當的「妥協」,以便盡快把錢貸出去。於是人人都跑去貸款。即使這樣,貸款仍放不完,以至於銀行的工作人員懇求企業家去銀行貸款。甚至於房產中介,也被銀行拉來作為推介貸款的通道。
溫州民間通過幾十年打拚積累的巨大財富,通過溫州企業這個「融資平台」洶湧地流向了房市。但大部分的投資客沒有方之勇這麼幸運,能夠及時抽身。
然而隨著時間的逐漸推移,四萬億逐漸消耗,民間借貸危機爆發,銀行壞賬率上升後突然收緊了貸款的口子,這一收緊,令房地產和企業元氣大傷。
「如果這四萬億出來不那麼急的話,給溫州5到10年時間去消化,那麼溫州就一點問題也沒有了。而現在,等於把這個錢剛剛種下去,還沒有等到成熟,就要收回去,哪裡有錢還給你?」
另一方面,房產泡沫的背後,是飽受詬病的土地財政。根據國土部的統計,2013年前7月全國土地出讓收入超2萬億,增長49.4%。地方政府在增收的同時,各地房價也一路飆升。
在GDP政績的催化下,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投身到「賣地」的行動中。經濟危機後,製造業乏力,直接導致的是地方政府稅收的減少,以及希望通過抬高土地價格彌補財政收入。據測算,2009年溫州土地出讓金,是地方財政收入的1/3。而同年,溫州出讓的住宅面積只有437.91畝。有人算過,溫州市區一年剛性需求的住宅面積是400萬平方米。供給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又推高了土地單價,直接推動房價。
溫州並不是個例。地方政府對財政資金的共同渴望,使得全國各地「地王」頻出,地價推動著房價一路走高。今年9月,融創中國控股有限公司因拿下位於東三環的農展館地塊而成為北京乃至全國的新科地王,單價高達7.3萬元/平方米,刷新了全國歷史地王的紀錄。「土地財政不解決,中國的房地產問題也無法解決。」溫州中小企業促進會會長周德文說。
空心的實業
在被房地產裹挾一切的溫州,製造業也不能倖免。2008年,炒房炒地暴富的神話在溫州一度到處流傳。就連溫州炒房團太太也賺得比她們的企業家老公要多。
「許多企業家就對做實業失去了信心。他們不但炒房,還大量購買寫字樓、廠房,他們的錢基本沒有投到實業生產裡面,只不過是把實業當成了一個融資平台,甚至以極低的價格接訂單,只為了維持表面上的正常運轉,以獲得銀行授信。」一位曾參與房產投資的人士說道。
一個原本做小五金生意的企業家以溫州廠房做抵押,從銀行及民間借貸了共一個億,去投資商業地產。風雲變幻,溫州房價下跌,資金鏈斷裂,導致他的投資擱淺。最後他只能降價賣房,但在「買漲不買跌」的心理下,二手房市場有價無市。一位知情人告訴《財經天下》週刊:「他把所有的身家,包括他和他父親兩代人做實業的所得全部都投入進去了,現在要不回來了。到今天一說起這些事情他還流淚。」
在兩年前一樁樁跑路、跳樓的驚心動魄之後,這位老闆並沒有「跑路」。在這個熟人社會,跑路意味著背井離鄉,自絕後路。如今的溫州人學會了妥協。他們正在每天的掙扎求生中為當年的資本盛宴買單。「他現在天天盯在那個項目上不敢挪步,每天還要接無數個催債的電話。他告訴那些債主,讓他們幫助他一起把這個項目做成,這樣的話,還能有辦法慢慢還他們的錢,現在這也成為了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
根據溫州工商聯房地產商會的統計,前幾年,溫州做實業的企業有70%都參與了房地產行業。「有很多原來做實業的老闆的資金現在都套在裡面了,」副秘書長卓學松對《財經天下》週刊說,「位於鹿城區的『公園大地』樓盤就是個典型的例子,有好幾個做皮鞋和服裝產業的老闆一起入股開發,但現在都套在裡面。這樣的情況對溫州的實體經濟影響太大了。」
近兩個月,溫州銀監會根據對轄區內40多家銀行的調查,承認溫州出現房產「斷供」現象。溫州市中級人民法院透露的數據是,今年1月至8月,委託法院拍賣的財產共1244件,其中約80%為房產。溫州中小企業促進會會長周德文表示,出現棄房現象主要是借款人自認經營出現困難,目前溫州中小企業仍處於最困難的時期,很多老闆不得不做出取捨。
在溫州濱海工業園區,許多工廠都處於開工不足的狀態。過去幾年,這個園區倒閉了大批企業,包括老牌電器企業月兔——它因為深陷民間借貸的債務危機而破產,商標在今年被拍賣。在這之前,它曾是浙江省200家重點企業、地方最大規模、最佳經濟效益企業之一。
園區內的一家企業破產之後,廠房被第二個企業買走,但不出一年,這家企業又因效益不好,老闆給員工放長假,以逼迫他們主動辭職。現在,這個開發區比原來少了三分之一的人。
傳統製造業的平均年利潤率只有5%。當資產領域的預期利潤率大大超過製造業時,資本逐利的特性使得大量的資金從實業中抽離,流向房地產行業。而為了償付借貸成本,高利貸借來的資本只能回流到房地產等高利潤行業,進而形成惡性的資本循環和風險鏈條。
溫州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周德文用「溫水煮青蛙」來形容目前溫州民營企業的困境。「2008年金融危機時,是訂單一夜間消失,死了也乾脆。現在訂單倒有,但原材料、勞動力、匯率、資金等多座大山一起壓來,一下子死不了,活著又看不到希望,這種『溫水煮青蛙』似的煎熬,讓很多中小企業痛苦不堪。」而今年的情況甚至比往年更甚。
溫州迪安鞋業的一位銷售人員對《財經天下》週刊說,他們最近接了一筆300雙鞋的訂單。各大鞋類品牌開始拿著鞋樣尋找可以開工的代工廠,因為有大批的小型工廠早已在這場風波中關門歇業。「前兩年訂單多的時候,都是四五千雙的單,這種小生意根本沒人理。」
這家原有1500人的中等規模製鞋廠,如今只剩下500人。原來訂購原材料可以賒賬,但由於民間債務和信任的危機,現在所有業務往來一律只收現金了。「日子難過,大家都是慢慢捱,繼續撐吧。以後怎麼辦呢?」她說著低下頭去,聲音輕微,「不知道出路在什麼地方。」
如今,溫州的製造業平均年利潤率只有1%至3%,有的甚至沒有利潤,而在苦苦支撐。「現在企業不好做,投資又無門,最幸福的恐怕就是上班拿薪水的人。」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汽車配件出口商說。
在2011年房產泡沫破裂的當口,她的企業還沒有感受到太大的影響。但從去年起,她開始慢慢感受到了這種煎熬。「銀行和企業,都在慢慢地抽資抽貸,資金從借貸鏈條上一層一層地往回收。問題是,你計劃好了資金應用的週期,譬如5年,怎麼受得了提前?你趴下了,又會帶動別人趴下,這樣一來,就很可怕了。」
另一方面,溫州製造業昔日的競爭力正在逐漸失去。溫州信實外貿公司老闆張宏圖對《財經天下》週刊說,去年前他就已經開始減少與溫州製造商的合作,轉而向周邊城市(如台州等)發展。「現在各類加工廠在全國遍地開花,溫州地價又貴,尋求外地廠商合作,要價會比溫州便宜三分之一以上。」而一些企業倒掉之後,又會對整個產業鏈產生影響,迫使其他的企業也遷離溫州。
自2008年以來,中國以密集勞動力、低端製造業和破壞環境為代價的經濟發展模式已經開始日益失去競爭力。勞動力成本上升和技術門檻過低等,都是制約發展的問題。而所謂的產業升級轉型也並未真正發生,更多的是重蹈由實業向信貸公司或房產投資轉變的覆轍。
溫州的企業家們已經開始反思其中的問題。「我們所犯的最大的錯誤,就是明明只有一塊錢,卻總是想做三塊錢的生意,借錢也要做,」王女士說,「從宏觀面來講,國家政策也是一把雙刃劍。光靠四萬億這樣的短期刺激,是無法支撐起經濟體的長期健康發展的。」
房產泡沫的破裂成為了壓垮溫州民營經濟的最後一根稻草。但究其背後,卻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結構性問題。「在我們這樣特殊的體制下,各種矛盾被不斷掩蓋,非但沒有解決,反而越來越激化。這就造成了這種危機的爆發。」周德文說。
消化不良
自從2011年9月「眼鏡大王」胡福林跑路之後,溫州的民間借貸危機大白於天下,兩年間「跑路潮」已漸漸平息,但危機仍然在持續發酵。債務鏈條已從民間借貸蔓延到了銀行。
根據央行溫州中心支行的一份報告,可以看出溫州民間借貸涉及之廣:「大約89%的家庭個人和59%的企業都參與了民間借貸。」錢從哪裡來?大部分都是以房屋向銀行進行抵押貸款;報告還指出,約20%的民間借貸資金最終又流向了房地產市場,抬高了房產價格。這條投資鏈條,最終隨著房產泡沫的破裂而分崩離析。
「這兩年浙江的不良貸款率在全國居高,而溫州又是浙江的重災區。具體數字觸目驚心,而實際上的風險比這個數字還要大。」溫州某銀行客戶經理胡大可說。
在中秋至國慶的這段時間,是許多溫州企業相互清賬的一個時間節點。這幾天,胡大可也正在緊張地關注著手上一些企業,計算著可能的「不良」。只要是每月能還出利息的,他就和其他同行一樣,以時間換空間,儘量給它們機會慢慢活過來,而其他的只能施以緩刑了,「過幾年還是會死掉的,只不過我們現在太平間床位不夠,今年不能死,要死也死到明年去。」
對溫州的銀行業來說,今年是最難熬的時刻。和許多貸款企業一樣,銀行也寄希望於房地產的再次回暖,這是唯一能夠最快解決各方需求的辦法。但是胡大可知道,這終究是飲鴆止渴。
由於擔保貸款盛行,一家企業一旦出現問題,就會牽扯到其他企業。有人計算,在溫州樂清,已有15個互保形式的擔保貸款鏈浮出水面,每個鏈條上都綁著十幾乃至幾十家企業。一些資產優良的企業也受到了一些「不良」公司的影響,負債危機的波及面如漣漪般層層擴大。
現在,聽到擔保貸款胡大可只管往外推。新增的貸款業務,擔保公司不願意做,銀行也不願意做。「原來大家都吃壞了肚子,現在要把它消化掉。我們在想怎麼消化不良貸款,他們也在想辦法,企業欠的債怎麼周轉一下,看看有沒有機會把它轉活了。把它救活,才有錢收。」
房產泡沫破滅,民間資本無處可去,有一部分又回到了銀行裡,安守著每年不到5%的利率。胡大可說,就他所在銀行的數據來看,截至今年8月,比去年同期個人存款增加了一個億。不過他並不因此感到欣慰,「對公業務下來了10個億。現在還是治病的時候,以後再談發展。」
以前溫州人有錢都不存銀行,喜歡把錢放在自己認識的做擔保公司的人或者放貸的人身上,等掙錢了再分。如此一來,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民間借貸鏈條。在實體經濟環境不景氣的情況下,民間高利貸的回報率卻動輒高達72%(以每月6分利計算),這種利潤差使得民間資本大量抽離實業,轉移到民間借貸中去了。一時間,溫州的高利貸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地冒出,多如牛毛。而那些苦苦支撐的實業,實際上也成了隱形的融資平台,暗地裡卻在放高利貸。而這些錢有很大一部分又直接或間接地進入了房地產市場。
在溫州房價最瘋狂的2008年,溫州人王林懷揣1.5萬起家,在瑞安體育館門口租了家門面,開起了貸款公司,並向舅舅借了180萬開始對外放貸。「收回一筆錢之後去買房子,房子抵押貸款,貸款下來再去放貸,收錢之後再買房子。」半年不到,除了連本帶利還給舅舅之外,自己還開起了奔馳。2011年房產泡沫破裂之後,高利貸全面崩盤。
「凡是做這一行的,都有爛賬在裡面,可以說幾乎是全軍覆沒。」40歲剛出頭的王林,已經是滿頭白髮,「真的很累,我從來不建議身邊的人做這個,它不是好的東西,害了很多人。」
2008年開始,他從銀行以一兩分利貸到錢,3分起步拆借給擔保公司,而以六七分的利息借給其他工廠、煤礦等實業和房產開放商,最高可達9分利——這意味著,向他借款的企業,每100萬的借款,每年要還的利息就高達108萬元。「那時候大家都瘋了,有錢都放出去,沒錢都拚命借,好像幾千萬都不算錢,上億才算錢。」
這些企業如今都因經營不善或投資過度而倒下了。「我明明知道他們都很危險,可能還不出錢,為什麼還願意借錢給他們?所有人都抱著賭博的心態,只要房地產看漲,心想著擊鼓傳花,總有下一個接手的,大家都認為自己不會是最後的一棒。」
溫州民間借貸之盛行,數千萬元的資金往來甚至不需要立任何字據,也不說明什麼時候還。「都是告訴你,要用的時候說一聲,馬上給你打過來,都是這麼說。」在溫州這個熟人社會,朋友帶朋友的民間借貸,導致了無數說不清的爛賬。「現在,越是好朋友越是變成仇人。」
房產泡沫開始破裂的這兩年,王林一直在溫州和上海兩地的法院奔波,希望能收回別人欠他的2000萬元借款,但對方的房產兩次流拍,至今也沒能拿回欠款。「打官司、追債都太費精力了,我估計能收回十分之一吧。現在大家都對前景一片悲觀,不知道能做什麼。」
儘管如此,民間的墊資公司和高利貸就像掐不斷的火苗,又開始重新活躍起來。一些比較「安全」的做法,是為銀行去拉存款業務,可以獲得2%至3%的抽成。雖然低,但仍然吸引著像王林這樣的人。「我們這樣的人,不會做別的,以後也只能在這個行業了。」
「不行,就再來個幾萬億,今年先解脫了,明年再說。」他玩笑道。
(應採訪對象要求,王林、胡大可為化名)
《財經》前主編何力:內容重新為王!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3605.html我們媒體人做了那麼多驚天動地的報導,但究竟有多少價值?可能需要打個問號。
任何一件事情的價值,還是要緊跟時代,特別是跟當時的傳播技術條件要匹配。內容重新為王,重新,是指在一個壟斷的,相對封閉的情境下,傳播效率不是很高的技術條件下,傳統內容帶來的商業模式和傳統收益,在今天可能真的不行了。
當一個技術,帶動的一個新的傳播條件或一個渠道,內容本身真的就價值有限,更何況我們傳統媒體是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下所生產的內容。我想起周其仁的那本書《真實世界經濟學》,回想起工商時報80年代末的時候真的做了一點經濟新聞,楊大明那時候是我們市場部主任,寫新聞怎麼寫?就是去農貿市場,在我看來,那是真實的經濟新聞。
做新聞,不要寫「故事」
後來一段時間大家都忘記忽視了這些東西,只追求好像很牛、很宏大的敘事。我們在第一財經週刊創刊的時候,其實也面臨這樣的困惑,你要寫商業故事,但商業故事是怎麼產生的?
你找公司的公關,他能給你一個很好的東西?他最多講他們老闆「豐功偉績」,根本不是商業故事,我們始終在思考有沒有一個系統化的方法,能夠讓媒體從業人員能夠真的在內容生產上有所變革或者創新。
我們當時這樣做礦泉水的新聞非常傳統,30個記者到便利店採訪,問題標準化,問哪個牌子賣的最好,哪個牌子補貨最及時,所有問題問完了形成個系統化數據,這時候你就可以去採訪了,因為你原來要採訪雀巢的CEO,可能之前他根本不答理你,而現在你告訴他你們其實在中國就是賠本賺吆喝,為什麼?真實情況你已經掌握了。
技術條件成熟,優質內容價值將從新展現
我有個判斷,不管大家對媒體行業、傳統媒體多麼悲觀,現在是不是又到了一個新的技術條件下,可以使優質內容的價值重新體現的臨界點?
現在不斷的出現這些端倪和亮點,要看這些內容是不是延伸了人與人、人與的世界關係,雖然《創業家》是印在紙上的,但它難道不具備新媒體屬性嗎?有些門戶網站的網頁,雖然在PC上、客戶端上,它所傳統的內容難道不是傳統媒體嗎?
所以,對事物的認識真的需要我們變換一下新的思路。
反正我隱隱約約的越來越感到,今天這樣的新的技術條件下,一些優質內容,重新在市場上獲取地位的條件逐漸成熟,但如何呈現有許多許多方法,也許我們現在看到的《創業家》是一種。前不久我去參加原來中信出版社做《一席》,其實《一席》也是內容生產商,當然了《羅輯思維》也是,可能還有越來越多新的方式和亮點會產生,其實這就是我今天要說的。
其實方三文的雪球財經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我們還是想做一個以投資和財經信息的原創為主的,但是會相對聚焦,因為我今天看網絡的閱讀,大家可能對門戶式的或者特別密集的未經過篩選的新聞的確已經厭倦了。
說到內容創新,其實僅僅是在一個圈子內從標題到文體做了一些變革,就獲得了很好的市場反饋,而且僅僅集中在IT和科技領域,所以在投資、金融、信息服務等領域應該還是有很大空間做的。
我可能會做一個投資者的社區,看能不能對金融市場做一些評價性工作。
財經組絕密電郵曝光
|
|
近日壹仔全速搞apps,啲電郵傳來傳去,加上一向排山倒海嘅新聞稿,負荷大增,自不然要密密清理。刪嚇刪嚇,竟然發現咗一批以前財經組同事嘅絕密email! 呢批email,出現喺inbox sent items 內嘅backup,係上一手已離職同事留低喺電腦嘅,大大話話講緊十幾年前。email除咗揭示當年未有WhatsApp、大家都係用email同隔籬位同事「密密斟」外,仲爆咗當年財經組副老總嘅習性!當年財經組副老總相當嚴格,據email所述,有晚同事們在晚上埋稿,副老總「號召」上五樓canteen食飯,其中一位同事說:「等我寫埋兩句caption,你哋上去先!」副老總聞言即時大罵:「而家要全村人等你食飯呀!使唔使幫你擺埋雙筷?」同事嗱嗱臨跟住上canteen。又,一位同事在星期六下午十二時多返工,當時副老總亦斥責:「你知唔知星期六返工時間,係同平日一樣,都係返十點o架!」呢位同事即時「奔走相告」,免其他同事再被鬧,相當有義氣。「嚴師出高徒」,經呢位副老總調教過嘅同事,喺業內都有一定成就。而email記載的,亦已是「前塵往事」。不過就奉勸大家一句,用公司email講「公司機密」,記住識delete呀!(區嘉儀) |
職場點滴(16) :卜凡教你說好《財經普通話》 脫苦海
http://notcomment.com/wp/?p=7053最近有人在香港到處宣揚「退到台灣」,彷彿香港人是「旅港台灣人」,現在要回家了。
不過,學不好人家的語言,莫講在那裏生活,求職或做生意也「門都沒有」。
傳統學校教授普通話,每多是由ball, paul, more, fall學起,不過即使發音準確,缺乏情境的訓練的話也會說不上口。
卜小姐曾是某財經周刊的專欄作者,除了獲得普通話水平測試一級甲等證書外,更由於是業內人仕,所以內容設計上也包羅從應徵面試,以至與內地客人交流的不同情境。
每一課不同主題,有導讀說明內容,當中更有我們日常生活上「普通話」與「廣東話」詞意Tips:
1. 常見財經詞語
每課主題一開始都設有一些詞語,先聽聽專家的讀法,再自行朗讀
2. 課文
學會詞語的讀音後,便是課文內容,不妨多聽幾次,讓句子長久記在腦中,對日後運用普通話交談時會很有幫助
3. 聆聽練習
聆聽一段內容,這段內容的速度會比第二部分的快,內容也不一樣,但一些關鍵詞語會重複出現,要在括弧內填上你聽到的詞語及拼音。
這部分協助大家面對一些說普通話很快的人,初學者或許會聽不懂全部意思,但內容的重點聽得懂的話,大概的意思也就能推斷出來了。
此外,附錄更有一些適合各行各業的貼心內容:廣東話轉換、必背生字表、主要姓氏、各國貨幣、各省市自治區等的讀法,令到讀者們即學即用,也學會聽一些常用的名詞。
如果想移居世界各地的華人社會,只識廣告話或「爛」得要命的普通話已經不行,想「驪歌再唱」,或者「撤退到台灣」,請先學習一下!
作為傳統財經媒體人的我,緣何熱衷主持兒童教育微信 東方愚
http://www.zhanghua.cn/?p=5300一個從業近十年的傳統財經媒體人主持兒童教育微信公號樂不思蜀?一位長期報導研究中國富豪和財富變遷的傢伙,現在每天在跟一群海內外的辣媽和教育界人士打交道?
沒錯。我是@東方愚,少年商學院(YouthMBA)微信公號創始人。截至2013年9月24日,我們的微信訂戶超過4萬,現在以每天新增逾1000人的速度增長。現在每天的的閱讀率近6萬人次,轉發分享量4000次左右。
(昨日指2013年9月24日)
一、我為什麼選擇跨界
YouthMBA少年商學院現在分享的內容以國內外人文教育領域故事性強的體驗文章為主。我是2013年春節過後開始主持這一教育微信的。原因有二,一是我的孩子在成長,我看到國外一些關於「如何做個好家長」話題的文章非常精闢、乾貨甚多,一邊收藏,一邊試著與聯絡、結識作者(真是職業病啊)。為什麼不把這些好東西,分享給我的朋友們呢?
二是過去我們採訪中國企業家,尤其是實業家時,他們大都談產業佈局、資本運作、、商業模式、經營管理,如今這幾年,政商關係、移民、資產轉移、健康和子女教育,則成為他們最為看重的東西。在如今一個複雜的政經語境裡,許多人對大環境由期待變為悲觀。他們越發關注本質的「小我」的東西——其實在健康、安全和子女教育面前,「小我」即「大我」。富豪們有一樣東西與平庶無異,那就是子女的人文教育。這個遠非有錢送個好學校那麼簡單。
二、人文教育怎麼叫作「商學院」
什麼叫人文教育?這是一個遠古的、並不新鮮的詞彙。簡單來說就是人性的教育:對自由的嚮往、個性的綻放、創造力的自然養成、知識的淵博、身心的健康等等。中國經濟狂奔了十幾年,物質豐富的不得了,但我們突然發現孩子們正變得越來越傻,最本真的東西丟掉了。
叫做「少年商學院」,與自己長期以來一直浸淫財經領域的情結有關。「商學」的範疇其實很廣,它提升的是人的系統性邏輯思維能力和對事物的設計與運營能力。但普通人聽到「商」這個字眼,就會理解成為經商、理財,諸如此類。現在少年商學院也分享有財商內容,但佔比並不大。我們現在綜合坊間的提法,把「商」分成為十種類型:智商(IQ)、情商(EQ)、財商(FQ)、德商(MQ)、膽商(DQ)、心商(MQ)、靈商(SQ)、志商(WQ)、健商(HQ)。所提供的每篇文章的內容對應不同類別。
三四月份的時候,我在美國呆了一陣。拜訪了幾所學校,一些教育人士、家長和孩子。我第一次近距離感受到我們與美國人在人文教育方面的巨大差距。我們改變不了太多,更沒想過撼動教育體制,但所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們至少可以發揮自己的優勢,甄選和提供優質人文教育內容,嫁接國內外的資源,讓家長多一份啟發、少一份焦慮,讓中國孩子少受一點體制的戕害。
三、訂戶增長的加速度
7個多月,4萬訂戶,其實速度並不快。要知道,從0到1萬,我們用了五個多月的時間,從1萬到2萬,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從2萬到3萬,用了20天的時間,從3萬到4萬,用了10天的時間。值得一提的是,自始至終我們基本沒有做過什麼推廣,唯一一次「推廣」是在訂戶超過3萬的時候,寫了一篇心得文章(如果這算作推廣的話)。
微信公號開設伊始,我就對與我一起主持的兩個小夥伴商定了個一個規矩:週一週六,每天分享一篇文章,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要堅持做到。做一件事情一旦形成習慣,能量是無窮的。我十幾年沒有間斷地記日記,對之有深切感受。令我欣慰的是,少年商學院微信7個月的運營,除週日外只間斷過兩天。而且在第二天的時候,我們會把前一天沒發的文章補上。
實際上你只要不是三天打漁、兩天篩網,每週多一篇少一篇也沒多少人過問的,關鍵在於承諾了就要做到,如果做不到,訂戶不知道文章發送的規律,對你的信任就會減弱。我現在還能記起,有次我是在醫院看病的時候發送的,有次是在飛機馬上起飛前發送的,有次是在美國好不容易找到WIFI後發送的……
從0到500是第一步。一開始的作法與自媒體人無異,把文章發送給自己,然後在朋友圈裡寫道:小夥伴們,讓我們與孩子一起成長,這是我主持的一個微信公眾賬號,請關注、支持。連續幾篇文章後,有的朋友看了覺得真的有價值,就關注了。當然有的朋友是純粹給我面子,也關注了。這都沒有關係。我深信路遙識好馬。堅持分享了半個月後,每天都有新增訂戶,然後有人開始回覆:你們分享的內容乾貨蠻多的。。
3月10日是個星期天,也就是少年商學院微信開通快一個月的時候,訂戶600人。我想既然微信是一個互動平台,那麼就讓我們來第一次互動吧:詢問朋友們感興趣的內容類別。我們分成了6類,讓用戶做選擇題。消息發佈後15分鐘內。我們收到了120多條回覆,即回覆率為20%。
我第一次感受到了移動互聯網的威力。從另一個角度而言,我做記者的時候,採訪對象是一個一個找的,現在假設我是在採訪家長們,採訪對象的回覆可是一打一打來的。還有比這更爽的事情嗎。重要的是這顯然不僅僅是量的變化。
7月上旬的時候,少年商學院微信訂戶突破1萬人。這個時候,我知道,它已經不單單是一個微信賬號了,我們勢必會考慮衍生品,變成一個新媒體機構,或是一傢俱樂部。
四、內容為王
最近因為我們發佈了一份《YouthMBA少年商學院首季120篇精選文章目錄》。關注我們的微信公號後,回覆「目錄」可得,每篇文章對應一個代碼,回覆代碼即可提取到這篇文章。這一目錄一發布,有朋友問:這些文章都是從哪裡來的啊?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包括兩個方面,來源本身,以及是否獲得了授權。我自己就是一個寫作者,十年媒體生涯,其中在南方報業集團七年。我寫每一篇報導或專欄文章時,不管採訪了多少人,有多少素材,都是從新建一個WORD空白文檔始。有過無數次的焦慮和不眠夜,只為對貼上自己標籤的產品負責。所以,我主持少年商學院微信一開始,就要求小夥伴們:註明出處和原作者是最起碼最起碼的職業道德。事實上大家可以看到,少年商學院微信裡推送的文章,絕大多數是身在海外的華人父母及教育人士所寫,而我們皆拿到了授權。
這個時代最大的福利之一,就是找人很方便。我們發現每一位文筆佳、願意分享的海外華人之後,馬上和TA聯絡。有的是發郵件,有的是通過微博、Facebook留言,有的是通過熟人介紹。我們向對方闡明我們的理念,介紹我們在做的事情。如果是在微信裡轉載文章,我們會請求獲得授權;有時是因為看到對方一句有趣的話後,我們向對方直接約稿;如果對方沒空寫,或者不願意自己寫,我們通過電話或Skype聯絡,讓對方口述,我們整理、發佈。
事情原本就應當這樣幹,這是常識。所謂集沙成塔,我們獲得授權後發布文章,讀者和作者都能感受到我們的專業主義和認真勁兒,信任度就會增加,粘性就會增強。讀者粘性的增強,會促使他們將微信推薦給更多朋友或在朋友圈分享。而作者粘性的增強,因自己的理念獲得認同,變得更樂意更有動力分享自己的心得。
十年媒體從業經歷,核心的本事有兩件。一是信奉「內容為王」。有料、有深度,同時故事性和趣味性強的東西一定是硬需求。二是大視野,不會一葉障目,看到一個話題後會站在一個更長的時間跨度、一個更立體的坐標去思考和解構。這兩件本事借用到現在主持兒童教育新媒體,前者自不必言。就後者而言,它讓我們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中國看中國。對資源的整合是全球性的。
不同的是,運營微信公號,我的角色不是總編輯,而首先是產品經理。你的受眾特徵是怎樣的?你提供的內容與服務是否是受眾真正需要的,產品能否不斷升級?因為與受眾內容零距離互動,這得讓以讓我們更精準地生產優質內容、提供優質服務,在傳統媒體積累的核心競爭力其實是變得更強了。
這等於回答了兩個問題。第一,中國教育培訓特別是少兒教育領域的新一輪革命,會有更多行業外的人士參與進來。沒有「誰動了誰的奶酪」一說,有的只是分工協作。第二,「新媒體是傳統媒體人的噩夢」是個偽命題。不過有一點我認同,那就是傳統媒體會越來越變得窄眾化、類型化,服務特定的、精準的人群就夠了。傳統媒體人在跨界或一個窄眾領域仍大有可為。新媒體是催化劑而不是催命鬼。
現在,我們的微信後台每天能收到超過2000條回覆,多數是提取歷史文章。還有一部分,是給我們提建議和意見的。對於前者,是我們最欣慰的——現在的微信內容其實總成了一份雜誌。訂戶們看當天收到的文章有所收穫後,會根據關鍵詞查看相關文章,就類似於雜誌的「專題策劃」,一個不斷充實的滾動專題。下面大家也可以看到。這段時間我們當天推送的文章有1萬的閱讀量,但整個微信內容的閱讀量接受6萬人次。
五、大數據的力量
2013年8月上旬開始,微信公眾平台後台,有了「數據統計」功能。這是一個非常棒的工具。你可以在這裡看到每天的訂戶增長數、取消訂閱的用戶數,可以看到用戶性別比例、省份和城市分佈等屬性,更重要的是,你可以看到每天推送的文章發送了多少人、有多少人當天打開閱讀率,每篇文章有多少人分享轉發。也可以看到涉及微信所有文章每天總的閱讀人數和分享轉發次數。
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我決定公開少年商學院微信的數據。每天發送文章的時候,我們會標註上截至前一天共有多少人與你一同訂閱YouthMBA。我們應當是最早甚至可能是唯一每天公佈訂閱數的公眾賬號。不造假、不作秀是我們的基本原則。透明能夠所有人看到一個純粹、率真的少年商學院。(以下所有數據均為截至2013年9月24日的數據)
圖1:昨日指的是訂戶超過3萬的9月24日。下圖上欄黑體數字可看出9月24日當天少年商學院微信訂戶淨增973人。
下欄的曲線圖可看出,前半段,訂戶衝向2萬時,平均每天增長250人;而從8月底,即訂戶突破2萬後,增速明顯加快,平均每天增長600餘人;訂戶突破3萬,平均每天新均800到1000人。 
圖2:這是過去兩週每天的訂戶變動數據:

圖3:少年商學院微信訂戶的性別比例大約2:1,即大約67%為女性,33%為男性。而從後台微信訂戶的頭像大體可看出,近90%的訂戶為父母或准父母。而因為我們分享的文章儘管案例和故事為主,但以理念碰撞、人文教育為主。相對而言他們的文化層次、收入水平中上。

圖4:省份分佈上。北京和廣東並駕齊驅,上海和浙江緊跟其後。從城市分佈上,排名前五的城市分別為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

圖5:下圖中上欄黑體數字是9月24日少年商學院微信裡所有文章總共被閱讀53197次,被分享轉發3732次。這個數據令我們欣慰。因為9月24日當天下午推送的文章,截至晚上的閱讀量為7720次,轉發308次。也就是說,我們少年商學院所有的「舊文」,在這一天裡的閱讀量超過5500次,轉發數量超過3400次。這說明我們的文章形成了一個內容系統,良性循環。另外,要註明的是因為我們的文章基本沒有鏈接Web頁面,所以「原文閱讀次數」一般為0或個位數。

圖6:這是過去半月裡少年商學院微信文章每日總的閱讀次數與分享轉發次數。

圖7:下面是一些文章的每日數據。平均每篇文章當天的打開率為35%(即送達10個人,4個人當天打開看),高於多數微信公號30%的打開率。3天後,許多文章總的閱讀率平均達到70%甚至超過100%。也有不少持續被關注的文章,譬如下圖《美國為什麼不鼓勵家長輔導孩子作業》一文,送達人數29694人,閱讀人數30433人;《教育是中國最大的假冒偽劣品》一文送達17531人,閱讀人數23116人;《270部經典電影融入7分鐘短片:看電影也是一種偉大的習慣》是我自己寫的文章,送達人數16705人,閱讀人數25880人。
可圈可點的一個數字是轉發率。最近一月的文章,轉發率大都超過7%,有的則達到10%以上。譬如仍以《美國為什麼不鼓勵家長輔導孩子作業》一文為例,一週內每天都有閱讀量,共有30433人打開閱讀,其中3675人轉發分享,分享率達12%,即每100個人看了文章,有12個人分享給朋友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六、失誤與幻象,期許與願景
我們有的時候也有失誤。譬如8月27日,我們分享了一篇題為《一位創業家對妻子的深夜告白》,作者是台灣創業智庫HandsUp創始人洪大倫。我是一次在Facebook上看到大倫兄是一個充滿創業激情,願意和創業者分享想法,又很有寫作熱情的人。於是向他約稿,並希望他以後成為我們的專欄作者,他很快答應了。這篇文章的核心是講男人創業不易,事業和家庭難平衡,對妻子虧欠太多,請求諒解。洪兄言語懇求,文字間很有現場感。文章當時推送到了20069人的移動設備上,一週內的閱讀人數是27417人,轉發分享近2000次。我們的失誤是什麼呢,是那天在文末的一段「約稿信」:
魚和熊掌真的難以兼得。馬云同志就曾坦承,家庭和事業永遠沒辦法平衡。所以,謹以洪先生此文,獻給那些可愛的創業者及TA的家人們。
我們今天發出約稿和採訪邀請,如果您是一位創業者,同時非常熱愛家庭生活,您可以將您的糾結,以及努力嘗試的平衡之道,分享給大家聽。您可以直接 在微信裡簡練寫下您的故事;如果奮筆疾書洋洋灑灑,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如果您不擅長又沒空寫作,那麼請留下您的聯繫方式,我們會與您聯絡約訪,幫您寫出您的故事然後分享給大家。
表面看起來沒有問題。實際上問題太大了:我們的訂戶大多數為女性,講出虧欠之情或平衡之道的應該是她們的老公,而非她們自己!結果可想而知,我們收到的回覆和郵件寥寥無幾。
還有另一感受較深的心得,關於在內容篩選上需掌握的平衡性。必須牢記的一點是:只有不斷給家長、給訂戶們提供了可吸收、可學習或可倣傚的內容與作法,他們才能慢慢成為忠實用戶。而像《教育是中國最大的假冒偽劣品》一類的文章,你在選取的時候就知道極可能很受關注,會帶來不少新的微信訂戶,會有比較高的轉發量,但如果你連續推送幾篇這樣的文章,肯定會有大批訂戶取消訂閱。原因很簡單,儘管大家需要情感宣洩,需要有人講出我們的心聲。但孩子就坐在面前,日子要往下過,操作性強的理念、方法和建議才是大夥兒的「菜」。
這一點說來簡單,其實很重要。因為訂戶的激增容易造成一種幻象,以為這代表著認同,實際上根本不是那麼一回事。另一方面,有的時候推送的文章之打開率、閱讀率很高,但誰又知道用戶是蜻蜓點水式的輕閱讀,還是精讀?一句話,小而美、小而精的東西在這個年代其實更容易獲得成功。去年年初一次見雷軍,我送他一本書——保·伯林翰(Bo Burlingham)台版的《小,我是故意的》。
半年主持微信公眾賬號的經歷,與我而言也是一種轉型。回想起來也挺好玩的,5年前我和胡潤合作寫《胡潤百富榜:中國富豪這十年》一書的時候,我面對的研究和採訪對象,是身價動輒數十億、上百億的企業家,他們中多數人的企業規模越來越大,彷彿「大即是美」,實際上很多時候他們是無奈的大,被地方政府、被股東裹挾著變大,同時變得更危險。而現在我面對的,一是作為個體的家長。越來越多的家長不求孩子在班上的成績出類拔萃,只求孩子身心健康;二是一些企業、教育機構,他們突然發現之前屢試不爽地給客戶提供打折優惠信息以提高用戶粘性的作法,已經不再是靈丹妙藥,這些客戶當然不排斥物美價廉的東西,但也越來越渴求知識知智趣分享。
而教育和新聞的共同之處是,某種意義上都具有啟迪民智的功能。它們都希望世界變得更好,希望所有人都變得幸福。當然正如文初所言,我的從業經歷,也注定了當我在教育領域深耕時,我的思路、模式與傳統教育行業人士有很大的不同。我們是一個跨界者。我們是新模式的探索者。希望更多掌握豐富資源的個人、企業以及教育機構與我們聯絡,探討在內容生產、定製等方面合作的可能性。我們的願景是做兒童人文教育優質內容提供商。10月開始會陸續推出別的知識性的產品。同時計劃從大城市開始組織線下活動。除分享會之外,我們也在從海外引進大陸孩子未曾體驗過的體驗式跨界知識項目。眾人拾柴火焰高,讓我們一起為中國家長與孩子提供鮮活有料的智庫服務。
封面故事——財經輿論的黑對黑 井底望天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1090fd0102ehfx.html 最近大家知道,折騰得比較厲害的,是湖南長沙警方,跨境抓了《新快報》的一個記者。這裡牽涉到了兩個方面的問題。
一個就是如何保護言論自由和採訪權利的問題。
在這方面講,因為最近的網絡上的整肅,對造謠和傳謠掃蕩得比較厲害,讓輿論的大V們和輿論界的同學們有運動擴大化,有些地方政府乘機對以前的眼中釘進行報復的擔憂。所以這個事情,立刻從財經輿論界,擴大到了其他的輿論界,形成了新聞行業的抱團行為,是很容易理解的。而且本來對中央的動作不服氣,但是鑑於自己是端人家飯碗的,不好意思也沒有本錢,搞南方系的新年賀詞風波。那麼看到你長沙小警察自己送上門來,那還不是看到了軟肋,用力往死裡打?
當然長沙同學,你自己也是活該。本來這個動作,就比較操蛋。
本來,這次問題的起因,是因為《新快報》的同學,利用財經媒體,重拳打擊中聯重工,被懷疑是拿了活動經費,作為打手,來痛擊中聯重工的信譽和股價,導致了N多億的股市財富蒸發。而按照中聯重工的看法,這位槍手後面的東家,就是中聯重工在長沙的死對頭——三一重工。
因為這些關於中聯重工的系列報導,沒有聽取兩邊的意見,只有對三一重工的各高管的訪問,而沒有對中聯重工的相關訪問和申述。大家都知道,去年年底,吵得比較熱鬧的新聞,就是「三一重工被逼出走長沙」,還要啥公子和公主相好的傳聞啥的。
中聯重工和三一重工的關係,就是所謂你生了周瑜,又生諸葛亮啥的。那麼雙方的混戰,大家業內都是一清二楚,各自動用資源,互相在輿論上抹黑,也不是奇怪之事。
而中國財經輿論界裡面的,可以說是魚龍混雜,啥屌人都有,用筆桿子勒索企業,放假消息擾亂金融市場,等等,都大行其道,那麼收錢給人做打手,當然不在話下。
那麼長沙警察同學,你來趕啥熱鬧呢。
你讓人家中聯重工自己把報社告到法庭,然後用他們提供的證據,你該怎麼按照程序走,就怎麼走。現在自己出來,就被人家當成軟黃瓜,把氣都發你這了。
如果真的證據拿到手,那麼《新快報》自己稱自己是窮骨頭和硬骨頭,就要被人恥笑為賤骨頭了。
如果缺乏實際證據,那不是又讓人揚名,又給自己挖坑?
湖南真是一個神奇的地方哈。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