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谷歌實習生月薪是5678美金?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06/57679.html
最近,互聯網上有個帖子很火,一個說的是“矽谷各大公司的實習生月薪”,引發了各種羨慕嫉妒恨,比如:蘋果實習生月薪4914美元,全職起薪106913美元;Google實習生月薪5678美元,全職崗位年薪起薪為113100美元;雅虎月薪5191美元……;另一個則說“矽谷不是天堂”,加班也非常嚴重雲雲,比如很多公司每天都會加班,晚上加班到9-10點也屬於正常現象。其實何止是矽谷呢?整個IT業就是一個靠著發展速度、靠著技術弒父、靠著自我壓榨而崛起的一個行業。我們也不妨做幾個小小的盤點,看看IT人的生態。400萬人主導的龍頭行業!美國無疑是全球IT行業的翹楚,如果不算互聯網行業,全球十大IT公司中8家是美國公司;而在互聯網行業,除了BAT,美國企業也占據其它七強――全球IT看美國,毫不誇張,這是一個美國創造、美國引領、美國壟斷的領域。但是,如果,問問你,美國的IT行業有多少人呢?可能很多人就不那麽了了。按照美國勞工局和第三方機構的多方統計,這個數據大約是400萬人。沒錯,僅僅有400萬,而且這400萬當中,包含了100萬左右的電信從業者、傳統企業的IT經理……美國真正的程序員不足100萬人,從事架構設計、產品設計的頂級人才無疑更少。然而,恰恰是這400萬人,決定了美國上萬億美金的“信息產業GDP”(全球約3萬億美金),而且其中包含Google、蘋果、微軟、思科、Intel、高通 IBM這樣的頂級公司和一大批創業企業。這些企業人均創造的價值是極為驚人的。比如,Google的年營收約600億美金,卻只有7萬員工,人均創造的價值近百萬美金;微軟約10萬員工,營收超過700億美金,人均創造的價值也超過60萬美金――而且這些公司的成本主要是人力成本,產業增加值極高。就算人均年薪15萬美金,為股東創造的價值也是極為驚人的。這樣一批人、這樣一個創造極高增加值和利潤的行業,其收入水平更高,其員工收入遠高於美國人均3萬-4萬美金的年薪也毫不奇怪。在入職薪資比較高的背景下,是競爭的激烈性。美國最牛高校的畢業生、那些最具創造性的人向充滿機遇的IT業擁擠,其競爭非常激烈;特別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其激烈程度超過了金融行業。即使是實習生,也是百里挑一,看看Google、Facebook等公司的招聘規則就能從中看到端倪。加之IT行業技術叠代迅猛,這種激烈的競爭也必然折射到公司之間、公司內部,這種情況下,矽谷公司加班情況眾多,毫不奇怪。也由於類似原因,中國的IT公司競爭也同樣激烈。無論是最低端的富士康,還是電信領域的華為,抑或互聯網行業的BAT,以及更多的創業型公司,加班情況都極為普遍,這是IT行業的宿命。技術進化所致的改變我們跳出IT行業,可以看到很多行業都有類似的特點,並且會發現更有趣的事實。比如,在美國最富有的1%的人,占據了總收入的40%財富,25%的收入;5%的人控制了60%的財富,20%的人控制了87%的財富。這些人是怎麽組成的呢?根據美國勞工局的統計,在前1%的家庭當中,31%是大型企業管理者或者私營企業主,15.7%是醫生,華爾街金融從業者占13.9%,還有一部分是富二代、富三代等食利階層,合計近七成,其它行業零散分布在IT、律師等領域。如果我們不只看IT行業,我們看收入前20%的人群,大約占美國就業人口的2000萬-2500萬人是怎麽組成的呢?其中,400多萬IT從業者中很多都在這個範圍內,因為低端產業大多通過外包轉移到了中國、印度這樣的國家,是服務外包和硬件OEM;而金融從業者中的400萬-500萬人很多也在這個群體中;在美國的1000萬左右制造業從業工人,制藥、汽車、航空航天、石油等也有半數在這個領域中;再加上美國近2000萬小企業主中的一部分,構成了這個群體的大多數。所以,當你看到IT業加班繁重、工作比較勞累的時候,其實你看看這些行業,多半工作也比較繁重,而且競爭也相當激烈。就算幾年前比較滋潤、競爭較少的底特律三大汽車廠商,薪資收入和福利下降明顯,競爭激烈程度也遠超前幾年了。之所以出現這種收入金字塔的狀況,IT行業是一個很好的觀測口。比如,雲計算出現的時候,大量傳統的存儲服務、服務器廠商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這背後不僅僅會導致大量的傳統IT業人員失業,更多的傳統行業IT維護人員失業。所以,如果我們看美國的IT業,2001年高峰期的從業人口就有近400萬,最近兩年就業人數才追平十年前,但是,它創造的產值、增加值已經增加了2-3倍。這種情況在金融、軍工、汽車等行業也先後出現過,它們都是廣義的“技術”領域,技術的進步,讓更少的人從事更高端的工作。最終結果是,少量資本家、創業者、頂級工人站在了1%的高度,19%的技術工人、小企業主站在了中高端,其他大多數人被擠出“技術領域”,從事零售、物流、看護等低端人工性工作,自然在財富分配的時候也難以得到很多。所以,在某種意義上說,是技術進步導致了就業結構的巨大變化,這種改變是不可逆轉的。而處於前1%的人、處於前20%的人,除了少數食利者,多數人也是殘酷競爭、運氣、才能綜合效應所致,這是資本主義的本質,也是技術進化所致,怎麽能不忙呢?Google實習生月薪5678美金不奇怪!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盧愛芳 辛苑薇) | 編輯:zhouxiaohong | 責編:周曉紅
為什麽谷歌實習生月薪是5678美金?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06/57679.html
最近,互聯網上有個帖子很火,一個說的是“矽谷各大公司的實習生月薪”,引發了各種羨慕嫉妒恨,比如:蘋果實習生月薪4914美元,全職起薪106913美元;Google實習生月薪5678美元,全職崗位年薪起薪為113100美元;雅虎月薪5191美元……;另一個則說“矽谷不是天堂”,加班也非常嚴重雲雲,比如很多公司每天都會加班,晚上加班到9-10點也屬於正常現象。其實何止是矽谷呢?整個IT業就是一個靠著發展速度、靠著技術弒父、靠著自我壓榨而崛起的一個行業。我們也不妨做幾個小小的盤點,看看IT人的生態。400萬人主導的龍頭行業!美國無疑是全球IT行業的翹楚,如果不算互聯網行業,全球十大IT公司中8家是美國公司;而在互聯網行業,除了BAT,美國企業也占據其它七強――全球IT看美國,毫不誇張,這是一個美國創造、美國引領、美國壟斷的領域。但是,如果,問問你,美國的IT行業有多少人呢?可能很多人就不那麽了了。按照美國勞工局和第三方機構的多方統計,這個數據大約是400萬人。沒錯,僅僅有400萬,而且這400萬當中,包含了100萬左右的電信從業者、傳統企業的IT經理……美國真正的程序員不足100萬人,從事架構設計、產品設計的頂級人才無疑更少。然而,恰恰是這400萬人,決定了美國上萬億美金的“信息產業GDP”(全球約3萬億美金),而且其中包含Google、蘋果、微軟、思科、Intel、高通 IBM這樣的頂級公司和一大批創業企業。這些企業人均創造的價值是極為驚人的。比如,Google的年營收約600億美金,卻只有7萬員工,人均創造的價值近百萬美金;微軟約10萬員工,營收超過700億美金,人均創造的價值也超過60萬美金――而且這些公司的成本主要是人力成本,產業增加值極高。就算人均年薪15萬美金,為股東創造的價值也是極為驚人的。這樣一批人、這樣一個創造極高增加值和利潤的行業,其收入水平更高,其員工收入遠高於美國人均3萬-4萬美金的年薪也毫不奇怪。在入職薪資比較高的背景下,是競爭的激烈性。美國最牛高校的畢業生、那些最具創造性的人向充滿機遇的IT業擁擠,其競爭非常激烈;特別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其激烈程度超過了金融行業。即使是實習生,也是百里挑一,看看Google、Facebook等公司的招聘規則就能從中看到端倪。加之IT行業技術叠代迅猛,這種激烈的競爭也必然折射到公司之間、公司內部,這種情況下,矽谷公司加班情況眾多,毫不奇怪。也由於類似原因,中國的IT公司競爭也同樣激烈。無論是最低端的富士康,還是電信領域的華為,抑或互聯網行業的BAT,以及更多的創業型公司,加班情況都極為普遍,這是IT行業的宿命。技術進化所致的改變我們跳出IT行業,可以看到很多行業都有類似的特點,並且會發現更有趣的事實。比如,在美國最富有的1%的人,占據了總收入的40%財富,25%的收入;5%的人控制了60%的財富,20%的人控制了87%的財富。這些人是怎麽組成的呢?根據美國勞工局的統計,在前1%的家庭當中,31%是大型企業管理者或者私營企業主,15.7%是醫生,華爾街金融從業者占13.9%,還有一部分是富二代、富三代等食利階層,合計近七成,其它行業零散分布在IT、律師等領域。如果我們不只看IT行業,我們看收入前20%的人群,大約占美國就業人口的2000萬-2500萬人是怎麽組成的呢?其中,400多萬IT從業者中很多都在這個範圍內,因為低端產業大多通過外包轉移到了中國、印度這樣的國家,是服務外包和硬件OEM;而金融從業者中的400萬-500萬人很多也在這個群體中;在美國的1000萬左右制造業從業工人,制藥、汽車、航空航天、石油等也有半數在這個領域中;再加上美國近2000萬小企業主中的一部分,構成了這個群體的大多數。所以,當你看到IT業加班繁重、工作比較勞累的時候,其實你看看這些行業,多半工作也比較繁重,而且競爭也相當激烈。就算幾年前比較滋潤、競爭較少的底特律三大汽車廠商,薪資收入和福利下降明顯,競爭激烈程度也遠超前幾年了。之所以出現這種收入金字塔的狀況,IT行業是一個很好的觀測口。比如,雲計算出現的時候,大量傳統的存儲服務、服務器廠商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這背後不僅僅會導致大量的傳統IT業人員失業,更多的傳統行業IT維護人員失業。所以,如果我們看美國的IT業,2001年高峰期的從業人口就有近400萬,最近兩年就業人數才追平十年前,但是,它創造的產值、增加值已經增加了2-3倍。這種情況在金融、軍工、汽車等行業也先後出現過,它們都是廣義的“技術”領域,技術的進步,讓更少的人從事更高端的工作。最終結果是,少量資本家、創業者、頂級工人站在了1%的高度,19%的技術工人、小企業主站在了中高端,其他大多數人被擠出“技術領域”,從事零售、物流、看護等低端人工性工作,自然在財富分配的時候也難以得到很多。所以,在某種意義上說,是技術進步導致了就業結構的巨大變化,這種改變是不可逆轉的。而處於前1%的人、處於前20%的人,除了少數食利者,多數人也是殘酷競爭、運氣、才能綜合效應所致,這是資本主義的本質,也是技術進化所致,怎麽能不忙呢?Google實習生月薪5678美金不奇怪!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盧愛芳 辛苑薇) | 編輯:zhouxiaohong | 責編:周曉紅
谷歌為何32億美元收購一家恒溫器公司?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2286
搜索巨頭谷歌周一宣布,該公司將以32億美元的價格收購智能家居設備生產商Nest Labs,支付方式為全現金。
谷歌在新聞發布稿中稱Nest自從2011年開始就已經銷售極受歡迎的智能溫控器,並且最近更推出智能煙感器,同時可以與家中的平板或智能手機結合,讓用戶隨時掌握家中情況。
Nest現任首席執行官托尼·法戴爾(Tony Fadell)曾擔任蘋果公司高管,這家公司的主要業務是開發恒溫器和煙霧探測器等智能家居設備,這些設備可自我編程,並與智能手機進行溝通。
對於一家只有兩種產品的公司來說,谷歌的出價似乎過於慷慨,令很多人大跌眼鏡。
據Digital Trends之前的報道,Nest Labs在今年一月完成第二輪融資,金額為1.5億美元,現在該公司的市值已經突破了20億美元。據悉,億萬富翁Yuri Milner旗下的投資公司DST Global是Nest此輪融資的主要投資方,包括谷歌風投、Shasta Ventures、Kleiner Perkins、 Generation Investment Management在內的原有投資者也有參投。Nest的上一輪公開融資約在一年前,當時該公司籌集了8000萬美元,投資後估值超過8億美元。
美國投資公司Needham分析師Kerry Rice對此表示:Nest以其頗具創新性的智能家居產品而聞名,如恒溫器和煙霧探測器等。這項並購交易是谷歌在“消費硬件”領域中作出的最新嘗試,符合當前的消費者科技發展趨勢,也就是所謂的“物聯網”。
Rice還表示:這項交易令人略感吃驚,我認為,谷歌想要涉足消費者科技市場的每個方面,因此或許這家公司認為,這是其產品組合中缺失的一部分,而未來則將成為一個越來越大的機會。”
FuturePerfect Ventures合夥人Jalak Jobanputra對此也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1.研發與收購
即使是像google這樣擁有大量優勢資源的公司想要在核心業務以外的領域有所建樹也是比較難的一件事。盡管google內部鼓勵員工利用20%工作時間做各種創新,但是目前來看能形成完整產品的也寥寥無幾。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一家公司選擇收購新技術/產品就顯得很有必要(尤其是坐擁大量現金流的公司)。在過去10年間,google數次嘗試進入智能電網領域,但是都未能成功,本次收購給了其又一次殺入此市場的機會。
2.人力資本的價值
Nest的幾位創建者曾為蘋果公司工作,其中Tony Fadell還是風靡全球的ipod的發明人之一。他們制造出來一種外形優雅,易用上手的消費產品,這點google甚至都比不上,因為即便其市值數千億美元,但還未能做出一款實體消費產品(google glass還未上市)。設計軟件和硬件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不管是做軟件的google還是做硬件的Nest,設計都是根植於公司血液里的最核心元素,在google的首席執行官Larry Page拉里·佩奇看來,Nest的員工顯然是具有他們欣賞的DNA。
無論是就室內使用還是戶外使用而言,智能互聯設備都正處於一種增長趨勢中。業界人士認為,這種設備很可能將創造出一個規模龐大的市場,在很大程度上以類似於蘋果iPhone和iPad的方式顛覆整個市場。正因如此,谷歌今天宣布的這項收購交易很可能會引起蘋果的註意,並采取相應的措施作為回應。
谷歌一直都在向搜索和廣告市場以外拓展業務,到目前為止已經嘗試推出了無人駕駛汽車、機器人以及“谷歌氣球”等項目。業界分析人士指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些項目都以挑戰蘋果為目標,這家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廠商以其生產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產品而著稱。而對谷歌來說,Nest將為其帶來一個機會,使其能在計算的領域以外朝著這個目標而努力。
谷歌的未來:機器人大作戰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3200
從最近收購的Nest、持續開發的谷歌眼鏡和谷歌無人駕駛汽車看來,顯然谷歌想要締造一個帝國。與其競爭對手忙於購買新興軟件公司和計算機工具不同,谷歌最近專註於能直接影響消費者生活的產品。
考慮到谷歌的在線平臺和營銷實力,購買這8家公司無疑讓谷歌更接近他們的目標──讓谷歌機器人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以下為谷歌接連收購的8家機器人公司:
1. 波士頓動力(BOSTON DYNAMICS)
谷歌去年購買了諸多機器人公司,而其對波士頓動力(BOSTON DYNAMICS)的收購則真正讓公眾關註到了這家科技巨頭的新動向。
波士頓動力公司是谷歌收購的8個公司中最有名的一個。這主要得益於其“大狗”等項目在社交媒體上被瘋狂轉載。過去幾年來,波士頓動力公司一直在為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工作。DARPA是美國軍方的研發實驗室。他們負責研發了雙腳獨立站立的機器人Petman。Petman能夠行走、偽裝和處理化學災害。
2. MEKA Robotics
Meka機器人的網站上的消息顯示:“我們已被谷歌收購,正在進行一場機器人革命。請再來。”
Meka因創造了類人機器人夢想者(Dreamer)而聞名。夢想者可以模仿人類的面部表情。Meka的成就之一是創造了與人眼同樣功能速度的機器人眼。
3. REDWOOD ROBOTICS
如果在未來,你有能力買一個機器人管家,那他的手臂很可能是Redwood制造的。由Meka和另一家公司共同創立的Redwood正集中於創造完美的機械臂。據最新報道,該公司正在研制價格低於5000美元的廉價機器人手臂。
4. INDUSTRIAL PERCEPTION
該公司的座右銘是:“為機器人提供他們需要的技能,讓他們在未來取得成功。”
INDUSTRIAL PERCEPTION聽起來像是一個機器人大學。該公司正在研究3D視線系統。這一系統使其機器人在工作時看起來好像Wall-E。
5. HOLOMNI
機器人設計師Bob Holmberg Holomni正試圖重新定義輪子。他們創建了一個全向機器車輪,這解決了長期存在的“平行停車的問題”。當全向機器車輪被運用到機器人身上時,其活動能力將得到巨大提升。
6和7. BOT&DOLLY和AUTOFUSS
Bot 和 Dolly創造的機器人被戲稱為“當好萊塢遇到底特律”,並將徹底改變電影行業。通過預先設定的全自動拍攝,機器人相機消除了大型電影項目的大量人工需求。
Autofuss是Bot&Dolly的設計部門,該部門還幫設計了谷歌的Nexus系列平板電腦。
8. SCHAFT
SCHAFT的機器人在最近DARPA搜救機器人能力競賽中獲勝。
能夠開車,越過碎石和使用鏈鋸,它可能在未來的災難中挽救人類的生命。
聯想確認與谷歌達成29億美元協議收購摩托羅拉移動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4675
更新:聯想宣布與谷歌達成29.1億美元的協議,收購谷歌旗下摩托羅拉移動智能手機業務。谷歌將繼續持有摩托羅拉移動大部分專利組合,聯想會獲得相關專利組合的授權許可證。聯想支付給谷歌6.6億美元現金、7.5億美元股票、15億美元三年期本票。
周三,據路透社報道,知情人士稱,聯想即將與谷歌達成近30億美元的協議,收購谷歌旗下摩托羅拉手機業務部門。
知情人士稱,當前聯想與谷歌的談判已進入最後階段。本次交易過程中,瑞信是聯想的財務顧問,Lazard是谷歌的財務顧問。
摩托羅拉手機業務部門生產Moto X和Moto G等智能手機,也擁有一些專利。出售摩托羅拉手機業務部門,標誌著谷歌結束了短暫的移動設備制造業務。2012年,谷歌以125億美元收購了摩托羅拉手機業務,這是其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收購,但一直未能改變手機業務虧損的命運。
知情人士還透露,聯想將通過現金、股票和延期付款等方式向谷歌支付收購款項。
目前尚不清楚本次收購是否會吸引監管機構的註意。去年12月,美國外商投資委員會的報告中指出,2012年以來,中國企業在收購過程中,通常面臨較美國企業更為嚴格的監管審查。
這是近期聯想第二筆大規模收購。上周,聯想集團公告確認以23億美元現金收購IBM低端服務器業務,達成的收購包含X86伺服器硬件及與維護服務業務相關的若幹項資產。
賣摩托羅拉給聯想,谷歌虧了嗎?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4701
華爾街見聞此前報道,聯想宣布與谷歌達成29.1億美元的協議,收購谷歌旗下摩托羅拉移動智能手機業務。谷歌繼續持有摩托羅拉移動大部分專利組合,聯想會獲得相關專利組合的授權許可證。聯想支付給谷歌6.6億美元現金、7.5億美元股票、15億美元三年期本票。
你還記得谷歌在2012年收購摩托羅拉移動時付出了多少嗎?恭喜你,答對了,是125億美元。乍一看,谷歌是不是在短短2年不到的時間里虧了95億美元呢?
沒有那麽簡單。
NYT仔細分析了谷歌與聯想的這筆交易:
- 當谷歌收購摩托羅拉移動時,後者賬面有30億美元現金以及接近10億美元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因此谷歌的出價其實是85億美元。
- 隨後,谷歌將摩托羅拉的機頂盒業務以近24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給了Arris,這樣谷歌的實際對價就降低到了接近61億美元。
- 如今,谷歌將摩托羅拉的手機制造業務以及部分專利以29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給聯想,這樣谷歌實際的出價就是32億美元。
而谷歌在2012年披露的文件中顯示,谷歌將摩托羅拉所有的“專利和已開發科技”估價為55億美元。
在與聯想的協議中,谷歌將繼續持有摩托羅拉絕大部分專利。相比之下,此前蘋果和微軟等企業收購破產的Nortel Networks的專利總共花了45億美元。所以可以說谷歌做了比非常好的交易。
此外,如果你再考慮聯想這筆交易後谷歌將從聯想處持續收到的專利使用費,谷歌的成本就更低了。
當然,這樣的計算還沒有考慮到谷歌從這筆交易中獲得的戰略性收益。谷歌鎖定了重要的專利權來確保其安卓的生態系統,同時又選擇了正確的夥伴來繼續其摩托羅拉的硬件業務。
事實上,在谷歌自己經營之下,摩托出現了數百萬美元的營業虧損。
所以總的來看,谷歌做的還不賴,不是嗎?
富士康攜手谷歌 制造業將迎機器人革命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6121
長期以來,富士康公司作為蘋果的全球合作夥伴,生產並裝配了全球市場上大部分的iPhone和iPad產品。
不過現在富士康已經不滿足於這些低利潤的領域,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其母公司臺灣鴻海精密已秘密攜手谷歌進軍機器人領域。業內人士表示:這或許就是傳統制造商和高科技公司未來合作經營的雛形。
去年,谷歌已設立了新的機器人部門並收購了包括Bostion Dynamics在內的八家機器人公司。該部門的工作重心集中在制造業方面,谷歌計劃用機器人取代那些以往大都由手工完成的工作,譬如電子設備裝配等。
也是自去年起,富士康總裁郭臺銘和前安卓部門執行官Andy Rubin就合作達成了共識。
為了加快富士康廠房的機器人普及計劃,總裁郭臺銘最近在臺北和Andy Rubin就最新的機器人技術進行了探討,Rubin提出的全新自動化技術引起了郭極大的興趣。
事實上,此次合作已經讓富士康公司廠房的自動化程度有了大幅的提高。引進廠房中的自動化設備和管理軟件已經緩解了富士康公司目前面臨的諸多問題,包括了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及工作場地不足等。
目前富士康公司的員工總數超過了100萬人,總裁郭臺銘一再重申將在數年內將公司建設成一個高科技制造企業。產品也會向著諸如汽車和醫療器械這樣高利潤、資本密集型的方向不斷發展。預計在未來,相當一部分的工人將會被智能機器人所取代。
在分析師看來,兩家公司的合作前景良好。不僅富士康公司能從中受益,對於谷歌來說,這家全球最大的電子設備制造商是它檢測其機器人技術的絕佳場所。谷歌很可能會在制造業也掀起一場機器人技術的革命,就向啊安卓操作系統席卷移動設備一樣。作為制造商和高科技公司聯合的先驅,谷歌和富士康的模式則很可能在未來被其他公司所複制。
CIMB證券公司的一名分析師評論道:
使用機器人代替人工將是科技公司發起的一場革命,但現在投身於這一領域的不止谷歌一家。微軟和亞馬遜也在開發自己的機器人技術,誰都希望能在這場機器人大潮中占得先機。
在未來,這種制造商聯手高科技企業的模式很可能成為制造業發展的新趨勢。而用不了多久,機器人或許就將在制造業的各個領域取代工人了。
谷歌或曾有意收購whatsapp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8296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道,有兩個獨立的信息來源顯示谷歌曾出價100億美元競購WhatsApp,相比於Facebook 的出價,少了90億美元,還少了一個董事局席位。
而谷歌的高級副總裁Sundar Pichai在巴塞羅那的世界通信大會上表示,谷歌競購WhatsApp的傳言完全不是事實。Pichai說:“WhatsApp是一個了不起的作品,但谷歌從來沒有給過WhatsApp報價”。
Facebook的首席執行官馬克·紮克伯格表示,WhatsApp190億美元並不算高,WhatsApp擁有4.5億活躍用戶,這將幫助Facebook擁有向數十億人提供網絡通訊服務的能力。
紮克伯格還表示,即使WhatsApp不與Facebook進行業務上的協作,仍然作為一家獨立的公司經營,WhatsApp也極有可能成為全球主要通訊公司之一。但他也承認:“自己有可能錯了,WhatsApp會成為為十幾億人提供通訊服務的公司,但卻難以實現盈利”。
傳言或許並非空穴來風,之前有報道稱谷歌收購WhatsApp的交易已經進入了最後的成交階段,盡管收購前對WhatsApp的評估表明WhatsApp只值15億美元,但谷歌還是給出了100億美元的報價。
另有不願透露姓名的人士表示,Facebook給出遠高於谷歌的報價是為了在與谷歌的競爭中占到上風。
谷歌資本投資美國房地產在線拍賣網站,網上購房漸紅火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9655
近日,谷歌資本宣布以5000萬美元購入美國房地產在線拍賣網站Auction.com共4%的股權。谷歌資本稱,Auction.com建立了大型網上購房交易市場,或徹底改變房產交易環節。去年,Auction.com賣出超3.5萬套房產,價值逾74億美元。當前全球房產網上交易市場在走熱。
關於Auction.com公司:
1. 主營業務:Auction.com公司成立於2007年,有eBay房地產之稱,將住宅房產和商業地產的買賣雙方聯系起來,交易的對象包括因還不上貸款而被銀行沒收的房產、辦公室、存儲單元等。房產交易的買賣雙方需要提供資金證明和其它文件,交易才能獲得批準。
2. 盈利情況:去年,Auction.com共賣出了超過3.5萬套房產,價值超過74億美元,同比增長近30%。2007年以來,Auction.com共拍賣了價值260億美元資產。Auction.com從每筆交易中收取5%的費用。
3. 管理人員:Auction.com董事會共7名成員,其中一人來自谷歌資本。其余有成員來自Stone Point資本公司,Starwood資本公司和Fortress投資公司。
谷歌花費5000萬美元購入Auction.com共4%的股權,也就是說,谷歌給Auction.com的估值為12億美元。Auction.com可以利用谷歌網絡營銷和移動平臺優勢。
盡管美國Trulia和Zillow等網站將房屋信息公布於網上,但最終還是依賴傳統方式完成交易;Auction.com則可以使金融機構、房地產投資基金、個人投資者的全部交易都在網上實現。
谷歌資本合夥人David Lawee表示,Auction.com已悄然建立了大型網上購房交易市場,這也許會徹底改變房地產市場交易環節,特別是商業地產的交易環節,為小投資者提供公平競爭環境。
Auction.com公司的執行副總裁表示,約90%的在線交易涉及房地產代理,但公司正在打造更為簡化的網上購房流程,人們幾乎在網上購買一切東西。
華爾街見聞從Auction.com的工作人員那里獲悉,公司從每筆交易中收取5%的費用,基本不議價,大多數賣出的房子是按現狀出售(sold as is),也即賣家不作出保證,也不負責修整。這種情況下,買家承擔的風險較大。
房地產網上交易市場在走熱。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去年10月,日本才庫媒體集團宣布收購Movoto房產網上交易公司;去年11月,美國Redfin公司募集了計劃IPO前的最後一輪資金,共5000萬美元;英國Agents Mutual公司計劃於明年早些時候上線,欲挑戰龍頭企業Rightmove和Zoopla。
谷歌拆股解析 北方的牛
http://xueqiu.com/2349638181/28592859$谷歌(GOOG)$ 明天是週四(2014-04-03),谷歌股票將一股拆兩股。我簡單解讀一下,回饋雪友。
對於普通投資者,他/她手中的每100股谷歌股票,將拆為100股的GOOGL(A類股,有投票權)加上100股的GOOG(C類股,無投票權),股價在拆股瞬間折為50%(總股數×2)。理論上,股票的總價值沒有變;實際上,由於投票權的變化,短時間內A類的GOOGL可能會小漲,C類的GOOG可能會小跌。
對於Google的兩個創始人/大股東:Brin和Page,他們(加上少量內部持股人)手中的所有谷歌股票,將拆為50%的B類股(無代碼,有投票權,不公開交易)和50%的GOOG(C類股,無投票權)。
小結:谷歌拆股後,公開市場將同時交易GOOGL(A類)和GOOG(C類);B類無代碼
、不交易。未來谷歌將只發行無投票權的C類股。所有的舉措,將保證Brin和Page對谷歌的54%(另一說法 56%)投票控制權不變,這哥倆的voting power不被新股發行稀釋(長久獨裁
![[笑] [笑]](http://js.xueqiu.com/images/face/20smile-smile.png)
)。一些谷歌目前的機構投資者會短暫憤怒,但谷歌長遠將保持穩定的持股結構。由於GOOGL、GOOG的股價減半($500-600之間),將吸引更多的散戶投資者,谷歌的日均股價波動率亦將變大。
聲明:本人持有谷歌,佔倉位15%。以上文字只為感謝雪球網友和群友,幫大家節省一些時間去瞭解谷歌的具體拆股情況,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Happy Investing / Trading!
查看原圖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