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新聞正走向分化:「軟新聞」當道,「硬新聞」無處安放青春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2854.html

【導讀】硬新聞和調查性新聞能否憑藉自己的能力生存下去?但願如此,因為上週的情況表明,我們仍然需要這些老氣橫秋的傳統媒體來發揮監督作用,這種需求或許從未如此強烈。

來源:TechCrunch.com  譯:新浪科技

上週,傳統媒體著實揚眉吐氣了一把。

《衛報》、《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全面揭露美國國家安全局(以下簡稱「NSA」)的「棱鏡」監視項目,在全球引發轟動。可惜,最近十年對他們來說仍然倍感失落。自2007年以來,報業廣告營收已經萎縮過半,「收費牆」遠遠無法彌補這種損失。

更糟糕的是,市場上湧現出了一批更加靈活的競爭對手,他們正在不遺餘力地搶奪傳統報紙的讀者,而且表現得可圈可點。我最近很好奇各種新聞來源的消息在社交媒體上分享的頻率,但由於我無法找到一款專門的工具來完成這項任務,所以不得不親自開發了一個,結果令人大吃一驚。

我開發的這款名叫Scanvine的工具可以追蹤各種網絡新聞來源,統計出它們被分享的頻率,然後進行對比和排序。猜猜截至發稿時誰排在首位?上面提到的這幾大媒體都沒有進入前三,《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或《紐約客》都沒有。相反,The Onion以每天平均2000次分享位居第三,排名第二的Cracked達到2700次,而廣受批評的BuzzFeed則以3000次位居首位。

更嚴重的問題在於,自年初以來,Scanvine追蹤的多數來源的分享頻率基本都保持不變。以下就是《紐約時報》年初以來的數據:

下面是BBC世界新聞:

下面是TechCrunch:

上面三家媒體現在的狀況與今年1月沒多大區別,但是BuzzFeed卻有所不同:

下面則是Mail Online:

看出區別了嗎?某些統計方法上的原因,可能導致Scanvine過度誇大了BuzzFeed和Mail Online最近的增長速度,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發展迅猛的「低級新聞」(low-journalism)網站的確比老牌媒體巨頭狀況好得多,而且這一趨勢短期內還沒有扭轉的跡象。

請注意,我這裡用的詞是「低級新聞」而不是「劣質新聞」,二者截然不同。高級新聞指的是對愛德華·斯諾登(Edward Snowden)和NSA等機構的調查,感覺就像蛋白質,而低級新聞更像是巧克力。優質的巧克力自然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比如The Onion和Cracked,他們的報導既言之有物又趣味十足。但BuzzFeed卻並非如此。

從歷史上看,低級新聞一直都在補貼高級新聞。但現在,二者逐漸開始分離,主要是因為網上可以看到無窮無盡的低級新聞。BuzzFeed就是這一趨勢的典型代表,一部分源於它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另一方面則是因為BuzzFeed之於低級新聞,就好比高果糖玉米糖漿之於巧克力——這種諷刺源於The Onion。BuzzFeed就像是一台機器,一刻不停地將動畫、GIF圖片和Reddit上的帖子轉變成頁面瀏覽量,完全就是一杯「糖水」。

需要說明的是,我本人看BuzzFeed時也經常會被逗樂,而且他們也並未不思進取。BuzzFeed不僅進一步拓展了視頻業務,還在向高級新聞領域擴張。在總編輯本·史密斯(Ben Smith)的領導下,他們已經擴大了政治新聞的報導力度,而且剛剛聘請了《衛報》駐莫斯科聯絡員作為首位海外和國家安全新聞編輯。

BuzzFeed創始人喬納·佩雷蒂(Jonah Peretti)表示,在4月15日的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發生後,BuzzFeed的擴張計劃開始成型。「那確實是個令人啟發的時刻。」他說,「人們沒有跑去老牌新聞媒體,而是來到他們每天都訪問的BuzzFeed來瞭解情況。我們排名前5的內容都是硬新聞。」

但我用Scanvine蒐集的數據顯示,在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發生後的那個星期,BuzzFeed上分享次數最多的40篇文章中有很多諸如《愛上波士頓的29個理由》這樣的花邊新聞,只有3篇算得上是硬新聞。其餘各個星期的情況也基本如此。如果他們的讀者果真想要看硬新聞或是政治新聞,肯定會另尋其他渠道。

但BuzzFeed有朝一日或許的確能夠發展硬新聞,我也很尊敬他們的這一計劃。如果他們真的成功了,或許會成為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媒體轉型。但我懷疑這難以實現。我反而認為,新聞行業將繼續向著高級硬新聞和低級軟新聞兩個方向分化,BuzzFeed仍將是其中最低級、最軟的一個。

這意味著報業歷史上首次面臨這樣一個考驗:硬新聞和調查性新聞能否憑藉自己的能力生存下去?但願如此,因為上週的情況表明,我們仍然需要這些老氣橫秋的傳統媒體來發揮監督作用,這種需求或許從未如此強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301

沈迷直播的年輕人:想紅、想約、想填補無處安放的青春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20/161970.shtml

沈迷直播的年輕人:想紅、想約、想填補無處安放的青春
刺猬公社 刺猬公社

沈迷直播的年輕人:想紅、想約、想填補無處安放的青春

暑假時一天能看十幾個小時,反正我醒著就讓直播的聲音隨便放著。

本文由刺猬公社(微信ID:ciweigongshe)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  崔慧瑩 哲銘

“每晚,我都躲在被子里看直播,大夏天也蒙著頭,就為了蓋著手機,不敢讓舍友知道。”

說這話時,宥佑正讀研究生一年級,是個身高只有166Cm,雙頰粉嫩充滿肉感,額頭上還長滿了青春痘的少年。宥佑說,手機直播APP救過他。

父親辭世,他在直播里看見愛情

十四、五歲時,宥佑就意識到自己的取向挺“奇怪”的,“男孩兒想摸女生的辮子、站在樓下偷瞄人家的內褲的顏色,但是我不一樣,我看見帥氣的男生時才會臉紅心跳。”

在互聯網絡野蠻發展的年代,他混過貼吧,在QQ上找過天南海北的“同誌”交朋友,甚至有過好幾任名義上的“老公”,但在現實生活里,他始終不敢向任何人表達真實的自己。

男生之間的談資不多,宥佑不喜歡運動,也不擅長打遊戲,為了融入集體生活,他時常跟著室友一起討論班上的女生哪個更好看,故作興奮地欣賞韓國女團跳舞秀美腿。

1

圖為韓國女子組合少女時代

然而種種掩飾,不過是欲蓋彌彰,宥佑情難自禁地暗戀著自己的一位室友,用他自己的話說:每一天都是煎熬。

跟某魏姓同學一樣,宥佑在知乎誕生前,只能靠百度尋找答案,他研讀過“掰彎直男的100種方法”,卻在平生第一次鼓足勇氣真情告白後,徹底失去了朋友,還成為了學生們口中的“風雲人物”。

宥佑說,他不是花枝招展的類型,畏懼流言蜚語,也害怕其他男同學的騷擾。他躲進自習室複習考研,沒想到與錄取通知書接踵而至的,還有父親突發急病離世的噩耗。“那時是真的想過死的,不知道自己為什麽要活著。”

他朋友不多,本科同學更不願意見,給家里打電話成了唯一生動的時刻,一安慰完母親跟姐姐,他就癱回床上渾噩度日,“要不是最後老師手下留情,我真有可能通不過答辯。”

就是那段時間,他看到自己的一位網上“老公”開始在某同性交友平臺上直播了。他沒有再愛上這個人,卻愛上了這款直播軟件。宥佑說那時他完全不關心排行榜,只對自己“附近”的直播感興趣,“原來我身邊有這麽多‘同誌’,他們活得隨心所欲,挺有勇氣的。”

日子久了,觀看直播視頻成了他的習慣,“暑假時一天能看十幾個小時,反正我醒著就讓直播的聲音隨便放著。”那些拙劣的歌舞表演和對話故事成了他最大的樂趣,那些屏幕背後與他相似的鮮活生命,給了他最急需的陪伴與救贖。

2

某社交平臺上,一對孿生兄弟在直播跳舞

如今,宥佑把幾個同誌直播交友軟件藏進一個名為Ash的手機桌面文件夾里。在這個額外點擊三次才能觸達的隱秘位置,他每天都要耗掉手機70%以上的電量。

我問他Ash的意義,宥佑說:“哥哥(張國榮)有首歌,叫《煙火》。我不像他那麽勇敢,我像一粒塵埃,還是只敢躲在暗處的灰塵。”

即便是找到了某同誌交友平臺上的2200萬用戶,宥佑依然在擔心,某天會被室友撞破——他看的直播里沒有網紅美女,只有曬肌肉的男主播。

他很喜歡看《奇葩說》,敬佩那些敢講出真實自我的同性戀者,“該不該向父母出櫃”的那期辯題他看了好幾遍,每一次都哭到淚流滿面,“其實很想跟天堂的父親坦白,我知道他盼著我傳宗接代,但兒子怕是做不到了。”

3

《奇葩說》辯手姜思達在節目中,公開自己同性戀者的身份

現在宥佑找到了新的男朋友,一個隔壁學校的帥哥,正是當初在直播里秀身材的那一個,那男人說,他會等著宥佑願意跟他一起開直播的那天,到時一定也會牢牢牽起他的手。

4

年輕人的生活陪伴品?能長久麽?

盡管有人成了花開並蒂的鴛鴦,直播之於社交,卻仍是鏡花水月般虛妄之事。大多數短暫的利益相關系者,最終都在滿足了各自的部分需求後,成為了勞燕分飛的候鳥。

國際關系學院的張楚認為,他應該是最早一批的直播用戶,2013年就在鬥魚上看遊戲直播了。“那時直播間里的人沒那麽多,主播對用戶的每條彈幕都會回複,真的是彼此處於一種交流的狀態。”

不同於傳統明星的距離感,張楚認為主播“就像朋友”。長時間不見,會不自主的點入直播間,看看他們最近主持了什麽新內容。在彼此的互動中,張楚時常覺得自己與主播的生活間產生了交集。

就像小米科技投資部、MIUI 生態及遊戲負責人孫誌超在知乎上說的,“直播真正的價值,是陪伴或者展現,是雙向互動的沈澱。”

但隨著資本的湧入,移動終端的普及以及免費wifi覆蓋率提高等原因,觀看直播的用戶越來越多,交流互動也只發生在送禮物的金主與大主播之間,雙向交流逐漸變成單向表演。“很多女主播就是誰給刷禮物才回複誰,感覺挺俗的。”張楚說。

看直播的近5年來,張楚幾乎沒有花過錢,唯一一次,是去年準備考研時,碰到了一個同樣面臨大四畢業的女主播。他們常在深夜里聊天,在彼此身上找尋溫暖與慰藉。

為了這個女主播,張楚第一次充值了100元作為打賞,“那時她說要來北京,去京東實習,我們當時約定說一起吃飯。”張楚說,他相信線上的網友關系有可能轉化成線下關系,只是後來無論在北京還是直播間里,他跟這個女孩一直再沒見過面。

5

張楚說,他並不遺憾,“過去了就是過去了。”現在他依然會在下班回家後,開上2-3小時的直播。他以前喜歡自己玩遊戲,但現在下班後,他總是特別累,更喜歡用看直播的方式來消遣,尤其是一些走逗趣、搞笑路線的遊戲主播,是他最關註的。

除了固定關註幾位自己喜歡的明星主播外,他就在遊戲、美女、戶外等幾個頻道轉悠,“看見中意的美女封面圖就進直播間看一下”,碰見漂亮的、表演不錯的,就多看一會。“有時周末能連續看上8個多小時,主要是因為無聊,開著直播感覺屋里還有點兒聲音。”

對於漂泊在大城市,尤其是一些北上廣的空巢青年來說,直播更有可能成為提供心靈撫慰劑的生活陪伴品。一個人吃飯時,找個“吃貨”主播陪著吃;一個人在家時,開個戶外直播看看景色;一個人寂寞著百無聊賴翻手機時,找個秀場聽聽歌尋點樂子。

一位直播行業的運營對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說:“主播的任務就是策劃每天的直播內容,不能越線、也不能讓觀眾看膩。”而運營的工作,就是不斷發現、培養,並為各大直播平臺輸送新的內容“潛力股”,所有人都想捧出一個像Papi醬一樣的爆款,但其實能出人頭地的“網紅”越來越少了。

網紅不是你想當,想當就能當

幾天前,刺猬君收到了這樣一則微博私信:

6

看這前途似錦的美好藍圖,簡直讓人想分分鐘跳槽去直播行業放飛自我了好麽?!

一直播、小咖秀紅人王不凡告訴刺猬公社,他目前的出場費報價已經達到了1.5萬元一小時,與明星合作時價格稍低,但也在1萬元/時左右。

7

王不凡在一直播平臺的個人主頁

在這兩家直播平臺上,他的個人賬號擁有近百萬粉絲,微博粉絲數量也有24萬,平均每場直播收獲數千元打賞,然而高收入並未給他帶來成就與滿足。

王不凡講了這樣一個故事:2016年國美在線雙11發布會,他是嘉賓主持之一,活動主辦方原本邀請知名足球評論人董路與他搭檔,但對方聽說王不凡是“網紅”、“主播”、還扮過女裝反串,以“不搭”為由,拒絕與其同臺。後來只得更換為韓喬生與其搭檔。

8

該活動現場,韓喬生與王不凡合影

王不凡說,當他從工作人員那聽說這件事時,心里想的就是:“等有一天把你踩下去的,一個說球的而已,不也是個網紅麽。”

而另一方面,他開始用專業主持人的標準要求自己,覺得“網紅”是個很“埋汰”,主播更容易被人瞧不起,“因為說不出東西,說不出道理。”而他想通過努力來證明自己是有實力的,“天天搞曖昧經濟是能賺錢,但對我而言意義不大。”

張楚說,去年有段時間,直播確實很汙。各平臺激烈廝殺猛出奇招,“網紅直播”的必殺技,時常汙到“不忍直視”。他看媒體報道里有主播在深夜檔“直播造人”,但他沒看見過,但是見過女主播露乳溝、秀腳丫。暴露、艷舞、情色挑逗,讓直播日漸遊走至法律紅線邊界之地。

在屢禁難止的色情內容、數據造假等諸多負面新聞影響下,直播行業的監管條例陸續出臺。去年年內頒布了《北京網絡直播行業自律公約》、《關於加強網絡視聽節目直播服務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互聯網直播服務管理規定》等,平臺內部也加強了自我管理和整改。

盡管監管嚴控,直播仍是一門有利可圖的大生意。據艾媒網的數據調查,2017年國內直播用戶規模將達到1.48億,這筆“人傻、錢多、速來”的打賞生意到底怎麽賺,各大平臺也是煞費苦心。

男同社交軟件Blued上個月剛宣布完成新一輪數千萬元融資,CEO耿樂表示該公司2016年直播和移動營銷營收數億,國內業務已實現贏利。

本月初,陌陌發布2016年度第四季度財報顯示,上線不足一年的直播業務在2016年Q4貢獻營收1.948億美元,占該季度凈營收的79%以上,這些成績無疑給陷入“燒錢”泥潭的直播行業指明了一個“點石成金”的方向。

正所謂“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從古至今,這色藝雙絕的人向來少有挨餓的時候,只是得仔細著這些個名目繁雜、信口開河的經濟公司,別落到最後財富自由沒實現,還把這些個少男少女的明星夢給騙了去。

日後正規經濟公司培訓孵化的網絡主播們,可都得是接受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訓後持證上崗的了,長得好、身材好、有才藝還不夠,情商也必須要高,還得有手段,讓人看得賞心悅目還心甘情願地掏銀子,這事兒還真不是誰都幹得來的。 

所以說,生在這樣一個魔幻的時代,開開心心過日子就得了,那些沒錢的年輕人,也別再瞧不起另一些除了錢什麽都沒有的年輕人了罷。

直播 年輕人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11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