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交所:如何認識此輪股市上漲與實體經濟關系 作者:浦泓毅 前言: 改革催化劑催化本輪上漲:去年以來,各項改革政策密集出臺,促進經濟轉型的同時,提升了投資者的信心 杠桿作用不應被誇大:截至1月16日融資融券余額1.1萬億元,融資交易額占A股總交易量的比例為18.4%,屬於正常範圍 放開直接融資渠道應對“脫實向虛”:當前A股市場的直接融資渠道並沒有被放開,IPO排隊現象嚴重,資金“只進不出”,不能與實體經濟形成良性循環 促進股市與實體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推進新股發行註冊制改革;完善上市公司的退市機制;吸引長期資金多渠道入市。 2014年下半年以來,A股行情持續上揚,投資者熱情高漲,交易量活躍。如何認識此輪股市上漲與實體經濟的關系?“杠桿上的牛市”是否有持續性?如何看待資金“脫實向虛”的說法?上海證券交易所資本市場研究所有關負責人(以下簡稱“上交所資研所”)近日接受上海證券報專訪,就上述問題發表見解。 改革催化劑催化本輪上漲 上海證券報:近期股市出現比較顯著的上漲,而宏觀經濟基本面似乎並不支持這種上漲,請問這種行情是否背離了基本面,從而沒有體現股市的“晴雨表”功能? 上交所資研所:從宏觀經濟層面來看,在經濟轉型的大背景下,流動性環境寬松、改革措施密集出臺等多重因素疊加為本輪行情提供了支撐。 首先,股市並不必然是經濟的“晴雨表”。在宏觀經濟運行偏弱的情況下,A股一路凱歌高奏。雖看似不合常理,但卻很好解釋。事實上,股市並非必然是經濟的“晴雨表”。1964年至1998年間,美國股市整體走勢與GNP走勢完全背離。對此現象,巴菲特的解釋是,股市整體表現長期來說與經濟整體增長性相關,長期來說,過度高估或過度低估的股價肯定會回歸於其內在價值,但短期投資回報率會因為利率、投資者預期收益率和心理因素的綜合作用而不斷波動。我們認為,這也同樣適用於A股市場。A股長期低估,藍籌股尤為如此,此輪上漲是對過去過低估值的修複。 說到宏觀經濟基本面,我們認為,宏觀經濟尚無回暖,但下行空間有限。整體來看,經濟數據仍然疲弱,但已有企穩跡象。作為“三駕馬車”之一,投資仍將是主要增長動力。流動性緩解的趨勢將利好房地產市場的恢複,一線城市房地產銷量將回升,隨後的價格和投資也有望逐步改善,對明年的經濟增長逐步產生積極影響。據不完全統計,發改委去年10月以來批複的基建項目已有萬億,年內批複的鐵路投資已達1.1萬億。消費方面,反腐將繼續沖擊高端消費,但對消費增速的邊際影響將逐漸減弱。貿易方面,美國經濟走強以及某些增長迅速的新興市場應能夠抵消其他地區需求黯淡的影響。這都有利於降低市場對今年經濟增長大幅下降的擔心。 同時,貨幣政策偏向寬松,流動性充裕,吸引增量資金入場。總體來看,2014年貨幣政策偏向寬松,貨幣政策重點在結構性和數量性政策方面,三季度開始重點在引導融資成本下行,四季度實行非對稱降息。雖然宏觀流動性一定程度上受到年底因素的沖擊,但總體不算太大,2014年年底資金面相對平穩度過。而2015年初銀行的信貸將加速投放,資金面有望維持寬松。流動性充裕以及明顯的財富效應吸引增量資金入場。理財產品收益率逐步下行,也使得部分投資者轉向股市。 應該看到,改革是本輪行情的催化劑。去年以來,各項改革政策密集出臺,促進經濟轉型的同時,提升了投資者的信心。國企改革、財稅改革和金融改革是此輪改革的重點,其中,國資改革的推進將會顯著地降低國資藍籌股資產定價中的風險溢價因素,提升估值,配合司法、土地、社保等方面的改革,將激發資本、土地等要素活力,盤活經濟存量,釋放新一輪改革紅利。“一帶一路”和亞太區域一體化等構想將有望緩解國內產能過剩的問題,輸出高端裝備並輸入外依存度較高的資源。同時,伴隨著上海自貿區、滬港通、金磚銀行和亞投行的啟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也在提速。 A股市場容量相對較小,增量資金入場後行情迅速被炒高,也是一個原因。此次A股市場明顯演繹藍籌行情。截至2014年12月底,滬市總市值為24.4萬億元,其中,流通股市值為22萬億元。較2014年6月底的15萬億元和13.5萬億元大幅上漲63%。我們認為,並不能就此判斷市場此輪上漲為非理性。近幾年,A股IPO基本處於停滯狀態,由於市場容量較小,大量增量資金湧入市場以後,導致行情急速升溫,指數不斷創近年新高。 杠桿作用不應被誇大 上海證券報:有一些評論認為此輪上漲是“杠桿上的牛市”,進而對行情的持續性存在懷疑,您怎麽看? 上交所資研所:在這波行情中,券商股博得了眾多關註。去年11月至年底,兩個月時間內,券商板塊指數飆升111.6%。我們認為,券商股急速拉升確實有業績支撐,而杠桿作用對市場的推動也不應被放大。 近日,中國證券業協會對證券公司2014年度經營數據進行了統計。證券公司未經審計財務報表顯示,120家證券公司全年實現營業收入2602.84億元,全年實現凈利潤965.54億元。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同比分別上漲56.6%和110.2%(為方便比較,將2013年的115家公司數據折算成120家)。股市上漲利好券商業務,業績顯著改善,因此股價大幅上漲並非不合理。以中信證券為例,截至2014年6月底,A/H折價率為16.2%,A股相對低估,而截至2015年1月21日,經過一輪上漲,A/H溢價率為35.6%,A股經歷了一個估值修複的過程,但A/H溢價仍處於相對合理水平。 本輪市場行情急速上漲,部分投資者擔心融資融券余額過高,市場風險過大。其實,截至1月16日融資融券余額1.1萬億元,融資交易額占A股總交易量的比例為18.4%,屬於正常範圍,國外成熟的資本市場穩定在20%-25%,融資融券的需求沒有想象的那麽大。根據國際經驗,長期來看融資融券余額市值比為3%,按A股當前的市值來看,我國當前兩融余額處於正常水平,當然,不排除大牛市下可能會突破。而根據證券業協會的數據,2014年,兩融業務的利息收入也只占券商總收入的17.1%,比例仍然較低。 放開直接融資渠道應對“脫實向虛” 上海證券報:一些評論擔心,因股市上漲,實體經濟體系中的資金可能加速流入股市,造成資金“脫實向虛”的問題,這種擔心有必要嗎? 上交所資研所:確實存在資金“脫實向虛”情況,但不應被妖魔化。 為降低企業融資成本,防範金融系統性風險,央行於去年11月21日宣布降息。但降息後無論是國債收益率、銀行間回購利率,還是實體經濟融資利率均不降反升,而股市則走出了大幅上漲行情,吸引大量增量資金入場,出現了一定“脫實向虛”情況,但這一現象不應被妖魔化。對於房地產行業而言,結束黃金十年,價格增速放緩是必然趨勢,而伴隨著投資吸引力下降,投資者必將尋找新的投資渠道,當前的A股市場自然是一個較優選擇。反過來說,類似於2007年-2008年,個人投資者在股市中獲利後,可能會將這部分資金用於購房等消費,從而拉動房地產及其他行業。 我們認為,股市本身具備推動經濟轉型與產業升級的功能。股票市場賦予生產要素流動性和可交易性,市場化定價機制會引導生產要素向優勢產業有效傾斜和集中,為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奠定基礎,並能充分滿足新興產業的融資需求,為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提供新的增長動力。但當前A股市場的直接融資渠道並沒有被放開,IPO排隊現象嚴重,資金“只進不出”,不能與實體經濟形成良性循環。可以說,股市暫時只發揮了價格發現的作用,並沒有真正實現其融資的功效。因此,應考慮進一步放開直接融資渠道。 促進股市與實體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 上海證券報:您有哪些具體的建議? 上交所資研所:我們認為,應采取措施促進股市與實體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為進一步推動股票市場健康良性發展,我們有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推進新股發行註冊制改革。 為實現不同類型和不同成長階段的企業在資本市場獲得充分的投融資服務和更為合理的價值發現,提升股票市場全面服務不同類型企業的能力,可加快推進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在充分考慮不同企業的發展規律和收益風險特征的基礎上,完善上市條件,形成差異化的上市機制安排,更好地推動企業做大做強,促進實體經濟健康發展。 第二,完善上市公司的退市機制。 根據國家產業政策,探索對上市公司退市機制進行針對性完善,實現對因產能落後缺乏持續經營能力的上市公司逐步退市,在促進市場資源向新興產業流動的同時,也對傳統產業上市公司形成盡快轉型升級的倒逼壓力,在股票市場真正建立起對上市公司落後產能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資源配置機制。 第三,吸引長期資金多渠道入市。 一是加快推動基本養老金、住房公積金等長期資金管理條例的修訂。大力吸引以基本養老金、住房公積金等為代表的長期資金進入股票市場,既發展壯大專業機構投資者隊伍,促進股票市場穩定,避免市場出現大起大落,又可以讓長期資金充分分享我國經濟高速增長所創造的豐碩成果。同時,也要積極協調完善養老金等長期資金與主板市場投資相關的稅收優惠政策,為機構投資者的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 二是放開投資主體和投資範圍。一方面,進一步擴大現有機構投資者的規模,大力推動基金公司向現代資產管理機構轉型,允許符合條件的商業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私募基金等各類財富管理機構從事公募基金業務;另一方面,鼓勵社會保險基金、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商業保險資金等機構投資者逐步擴大股票市場投資範圍和規模,同時積極推動境外養老金、指數基金、慈善基金、主權基金等長期資金進一步投資我國股票市場,擴大QFII和RQFII的規模和額度。 來源:中國證券網 |
黑馬說:民營企業的組織發育和建設,必須放在管理主線、核心問題和大局觀的語境下來討論和思考。王明夫根據多年來對民營企業生存狀態的觀察和體會,分享關於民營企業組織管理的十九條認識。
第一條:先沖業務,後做組織
業務上先走起來對民營企業最重要。脫離開經營思考和生意上的運轉,去泛泛地抓組織管理,那就壞事了。組織和管理實際上是被業務拉動,所以先沖業務後做組織,這個先後順序別搞錯了,業務上先走起來最重要。
有一個深圳的企業家,品牌非常知名,業務做得非常好。在一次與和君的交流中談到,一個現實中的民營企業家,事先想得了那麽完整麽?想得了那麽完整,做得了那麽完美嗎?真想做事業嗎?先走起來吧!他說民營企業在面對市場競爭、面對真實處境的時候,不太相信民營企業家真是按照組織學所講的原理那樣去完成他的組織建設的。說到底是先幹,幹了有問題再去面對,處理完了再往前幹上一程,遇上更大的問題,再繼續去面對和解決。我聽了之後覺得這老板很有料,真實的企業哪個不是這樣的?就是幹,野蠻生長。出發是最重要的。
第二條:規模是重要的
對民營企業而言,規模是重要的,噸位決定地位,體量決定分量。如果你的公司沒點噸位,你很難有地位的,沒有地位求銀行貸點款都很難,利率很高,找親戚朋友幫個忙都很難。
你會發現,真正做企業,小而美往往是一己幻想,現實中很難存續。真實中做企業,野蠻生長也好,亂中取勝也好,跑馬圈地也好,逐鹿中原也好,只要能上規模、上體量、占地盤,要亂就讓它先亂一陣子吧。規模是最重要的,發達了的多數人都具有這一特點。
第三條:奔跑中調整姿態
一定是帶著問題奔跑,奔跑中調整姿態,奔跑中增強體質,同時在奔跑中創建地盤,贏得未來,在奔跑中創造你的充實人生。在中國做民營企業,有增長就有未來,沒增長意味著危機就在眼前。可以亂點,可以利潤率低點,但是保持企業的增長是硬道理。但凡有增長空間你就在往前奮鬥。
第四條:頭人一定要適時完成角色轉變
增長到一定階段之後,管理問題就突出了。這個時候,頭人一定要適時完成角色轉變。怎麽轉?從抓業務轉到抓管理,從做生意轉到做機制,從琢磨產品轉到琢磨人,從經營客戶轉到經營員工。企業往前走能不能hold住,關鍵在頭人的角色轉變上。多數中小企業的繼續發展,就卡在這個問題上,頭人完不成角色轉變,沒有這個意識。這就是通常講的所謂的管理跟不上。
我知道有的民營企業家,生意做很大了,甚至已經上到百億規模了,自己角色上都還沒有轉過來,還沒有扮演管理者角色。他就發現這仗往前打很難打下去,因為隊伍跟不上,甚至是沒有隊伍。這時就去挖人,出高價去找人才,人才來了之後發現根本搞不定,沒有效率,弄弄就走了。說到底是沒有完成角色轉變。
第五條:抓管理一定要因陋就簡,切忌求大求全求完整
在民營企業成長的相當長時間內,回歸常識就能實現有效管理。回歸常識,用人之常情、事之常理來做管理,就能把生意做得很好。有知識沒常識,往往讓管理複雜化。
當然企業發展到500強規模時,這些話都是不成立的,常識是管不了這些公司的。但是多數民營企業營業規模幾個億、十幾個億,管理就應該因陋就簡。系統思考、總體布局最終會使企業管理變得非常複雜,員工大量的工作時間是在滿足你的管理要求,而不是用在真正為客戶創造價值、為業務創造價值上。這就非常可怕。員工沒有成就感,工資發在根本不產生價值的工作時間里面去了。
第六條:兩本手冊打天下
把千頭萬緒的管理工作簡化為就做兩件事:一是編制和執行一本管理手冊,二是編制和宣貫一本企業文化手冊。一手抓規則和組織制度建設,一手抓企業文化建設。管理手冊第一版可以就兩頁紙,不要搞那麽複雜。企業有可能就幾千萬的規模,兩頁A4紙就可以把公司該管的全部寫明白了。第二版可能就10頁了,等到第五、第六版的時候,有可能就變成一本書了。最後變成一本規章制度匯編,可能還分上中下冊。企業文化手冊同樣如此。所以,管理手冊和企業文化手冊可以是一部四庫全書,也可以就是兩頁A4紙。本質上,企業需要演變出一整套規則,然後要求從老板到員工大家都按照規則走。
第七條:兩個KPI是生命線
經營上的指標是客戶滿意度,管理上的指標是員工滿意度。企業所有制度體系的最終指向就是這兩個KPI,而且中間是有因果鏈條的。只要不是指向這兩個KPI,制度和文化就是有問題的。兩本手冊務必圍繞和貫穿這兩條生命線來展開。為什麽規定這樣的文化要求,為什麽規定這樣的制度條款,這些內容對讓客戶滿意、讓員工滿意究竟有什麽貢獻?只要沒貢獻就要取消,只要有貢獻就要堅持。
管理越簡單越好,越簡化越好,一定不要過度管理。中國民營企業在管理問題上存在兩個極端:一個極端是太草莽、太粗放,以至於真是沒有基礎管理;另一個極端是管理過度,管得太細太嚴,組織失去活力,管理成本過高。
第八條:菩薩心腸,霹靂手段
做企業要菩薩心腸,普渡眾生,讓客戶得到價值,讓員工得到價值,但同時必須是霹靂手段。處理歷史問題一定要幹凈利索,不要糾纏,不要留戀。對重要人物該放手時要敢於放手,如果出現文化不認同等根子上的問題,就不要留戀他的才幹,或者歷史上的貢獻,甚至是面子。處理方式上完全可以做得道義一點,利益上大家說清楚,但繼續前行不能一起共事。對歷史問題的處理要幹凈,對違紀犯規者要格殺勿論。隊伍進發的速度越快,越要嚴明紀律,保持隊形。企業首領在這個問題上要表現出絕對的決絕和硬朗。
第九條:建模子,入模子,優化模子,淘洗隊伍
組織建設實質上是這樣一個過程:以明確的組織機制和文化要求去物色成員、感召成員、挑選成員、型塑成員,然後過濾不合適人員,沈澱合適人員。說到底是個"人"的過程。
只有前面兩本手冊明確了,經得起時間檢驗、價值檢驗和事實檢驗,才能啟動這樣一個過程。招聘的深層邏輯是:我公司的規則和文化是這樣的,你是否適合來這里工作?應該是這樣的過程,這叫挑選成員。誰都不可能完全符合要求,進來之後要以文化感染他,用紀律約束他,將他塑造成你的戰士。每個員工都是公司文化的標本,都是公司自覺的戰士。並不是誰都能適應的,不能適應的就過濾掉。把合適的沈澱下來,沈澱的人越來越多,組織氣氛自然就形成了,這就是“建模子,入模子,優化模子,淘洗隊伍“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里面"耐心就是智慧",“慢就是快”。這種事情你不要高估他兩年的影響,也不要低估他五年的影響。
第十條:組織成長有腳步聲和節奏感
企業家水平高低一個非常重要的表現是能不能聽到企業走到哪一步了。組織成長的腳步聲聽見沒有?如果腳步聲聽錯了,管理和經營全部都會出錯。如果腳步聲聽對了,企業的管理、經營節奏會抓得非常好。即使能力差點也沒關系,最終整個事業做起來會比較順。
把握組織成長和事業演變的節奏感非常重要。企業發展和成長過程中什麽時候該抓什麽,什麽時候該放什麽?什麽時候該抓緊點,什麽時候該放松點?什麽時候要猛,什麽時候要寬?在什麽事情上要長驅直入,在什麽事情上要放任拖延?等等都非常講究。是一位組織領袖領導藝術的重要體現。
第十一條:盡量不要去高薪挖人
人才短缺是中國所有民營企業家內心永恒的痛,而且長期得不到解決,困擾得很厲害。人才短缺成為許多企業事業發展的關鍵瓶頸。不是沒有生意,不是沒有機會,不是沒有資源,但是人不得力,結果不是做砸了,就是機會和資源白白浪費掉。
現實情況是,民營企業家經常受到人才短缺的困擾,往往逼急了就去高薪挖人。建議盡量別這樣做,人才瓶頸的突破需要按照戰略布局的規格來對待。今天的人才短缺嚴重制約你企業的發展,是因為三年、五年前沒有布局人才計劃。同樣,解決三年、五年後的人才短缺問題需要今天就開始行動。這個問題一年兩年解決不了,但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是一定可以解決的,做到最後你會發現自己根本不缺人才。但如果今天不做,五年後人才短缺問題幾乎沒有什麽改變,而且原來的隊伍又跟不上趟了。
第十二條:按“六化”方向逐步提升管理水平
即“使命戰略化—戰略組織化—組織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IT化—IT生態化”。當企業走到一定的階段,要慢慢沿著這“六化”的方向,去提高管理水平,這時候就不是因陋就簡的問題了,這是系統的組織理性建設。
第十三條:以上市公司為標準,進行對標經營和管理,缺啥補啥
上市是一套如何做企業以及尋找企業發展方向的法定標準。以上市公司為標準,進行對標經營和管理,這是選方向、搞經營、抓管理、做培訓的上好選擇和傻瓜辦法。
可以圍繞上市來解決企業成長的一系列重大問題:1)老板發財:盈利模式從產品利潤升級為資本增值;2)原罪勾銷、財富確認:一次性救贖,從此陽光化、一身輕松、心里倍兒踏實;3)公司治理和管理規範化:企業運營從從個人驅動到組織驅動;4)發展方向和業務結構優化:行業選擇、業務結構合理化、核心能力識別、商業模式清晰、成長計劃明確、募股資金投向可行;5)人才感召:行業內人才聞風而動、人心所向,競爭對手軍心搖晃、人心思離;6)資金實力:取得競爭制空權—資本的較量;7)公信力和品牌信譽:政府、銀行、客戶、社會……
第十四條:企業一把手一定要有主心骨
在企業成長的任何一個階段,都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主張和爭議。對此,有的需要堅決主張,有的需要明確反對,有的需要裝糊塗,有的需要不說話,有的需要忽略它,有的需要妥協遷就(所謂“不聾不瞎,不能當家”),但無論怎麽樣應對,都必須自己是明白人、有主心骨,要能拿主意,要旗幟鮮明的做出你的選擇和公司的選擇。
做一把手如果沒有主心骨,不夠強勢,這個組織發育很難做的。一個真正有誌氣的企業家,如果想做一份事業,就應該有目標,沈住氣,踏實幹,幹出結果來,讓謠言和爭議止於事實。
第十五條:管理是個慢變量
抓管理不是說你這個月抓,下個月就出效果。管理是個慢變量,要按飛輪理論抓管理,有耐心、有信心、有恒心。
所謂飛輪理論是指:讓一個巨大的飛輪動起來,是不容易的。需要你持續地推它,一開始非常費力,怎麽使勁也不見動彈,推啊推啊,就是沒有效果。但千萬別放棄,別松勁,繼續推,慢慢地,你發現飛輪開始動了,加大使勁,飛輪真的動起來了,開始很慢,一點點加快,越來越快,你給一點點力就能見到大大的效果,最後飛輪自己會轉,而且會轉得快到你難以想象的程度,如飛翔一樣的美麗與歡快。
抓組織建設、抓管理的民營企業家,他的整個軌跡和景象,就是這麽個狀況。所以耐心非常重要。一定要讓你的企業進入這個景象,這樣你越做越輕松。否則,規模越大,你越做越累。
第十六條:企業發展一定要依靠員工
組織變革和企業發展過程,一定要依靠員工。所以一個老板能不能做得起事業,首先不是看他怎麽對待生意,而是看他怎麽對待員工。看他怎麽對待員工,就知道企業能發展到什麽程度。
做組織搞管理,說到底,就是怎麽善待員工。如果把這個作為靈魂,你會發現,很多管理都可以不做,員工他會自動進入狀態,油瓶倒了也會去扶。否則你就是很嚴格考核,很高的獎金,還是會出現,倒了油瓶沒人會去扶的狀況。
尊重既得利益,設立公平規則,能讓利且讓利,定了的規則就一定要說到做到,頭人要以身作則,以誠立信,誠待員工,重建公司信譽與員工信心。通過贏得員工的人心,然後一步步輻射開去,贏得客戶和外圍人才的人心。得人心,自得天下。
第十七條:隊伍建設從“心”開始
相信人人都有慧根,人人可成天使。相信“我相信”的意義和效果,以待己之心待人。不要以為我在忽悠你,希望你能早日體會到:渡人就是渡己。對別人好,不是為了別人好,是為了你自己好。
第十八條:正確看待企業生存和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困難、失敗、甚至危機
所有民營企業,任何時候都在面臨問題、困難甚至失敗,而且估計隔幾年會面臨一次危機,誰都逃不掉這個命運,只要做企業就是這個樣。作為企業家,對問題、困難、失敗和危機沒有正確的態度,不能正確看待他,事業是做不下去的,組織是發育不出來的。
困難、失敗、危機和不屈不撓的追求,是人生最好的老師,經歷和生活就是最好的商學院。終究你會發現,沒有問題就沒有企業,沒有困難就沒有進步,沒有挑戰就沒有超越,沒有危機就沒有生機。真正傑出和卓有成就的人,究竟是怎樣煉成的?一定是在不斷的解決問題、克服困難、應對危機中煉成的。實際上,在這個過程中,苦也好樂也好、愛也好恨也好、累也好閑也好、成也好敗也好,只要能夠自強不息、追求夢想,只要有人風雨同舟、真誠相待,今生今世就是人生最美的天堂。
第十九條:感恩的心,感謝生活
做企業做到最後,你要帶著所有員工,樹立起感恩的心,感謝生活。
本文作者王明夫,現任和君咨詢集團董事長,中國著名的戰略咨詢專家和投資銀行專家,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律師、法學碩士、金融學博士,美國伊利諾大學高級訪問學者。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SENSE隨筆151015
《搏擊會》的真我觀:怎樣才能認識自己?(上)
Tony執筆:光影中的人生與哲學3
〈楔子〉
「我是誰?」是一西方哲學老問題。據說古希臘阿波羅神殿牆上鐫刻著:「認識你自己know thyself」,提示眾生要自知。 柏拉圖在對話錄中多次觸及「自我」,例如《辯辭Apology》中有名句:「未經省察的人生不值得過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 但人是怎樣理解自己的呢?
《搏擊會》這齣電影區分了達致自我理解的兩種路徑: 藉著選擇種種事物使自己與別人區別開來的「加添之路」; 與及去掉一切由自己選擇或由他人加諸於我們身上的事物,使被遮蔽的自我得以呈現的「消減之路」。***
〈目的、身份、認同〉
在特定處境下要判斷應採取什麼行動,大抵就等於判斷在該處境下何種行動能夠最有效達到特定目的。*** 例如,飢餓時為求果腹,那麼選擇吃東西相比跑步較為正確。
至於要判斷應達成什麼目的,大抵就等於判斷自己所屬的身分角色要求自己要履行什麼責任,或判斷自己欲取得何種身分角色。**** 例如,如認為照顧孩子是父親的首要責任,那麼就算正在捱餓,為求成為稱職的父親,個人會先讓孩子進食; 相反,如果不在意自己是否好父親,他就不用先照顧孩子的需要了。
換言之,行動要具有價值與意義,取決於它能否實現人所欲求的目的,成就所追求的身份。 所謂「身份」,是指我們在某特定群體中所擔當的特定崗位或角色,例如家庭崗位,工作機構職位。
身分不單是描述性的概念,也具有評價性含意***。 舉例來說,球隊中有不同位置,在比賽中擔當不同任務。後衛應負責防守,前鋒應負責進攻。倘若前鋒總是門前失機,他不會被承認是個稱職的球員,前鋒球員需要藉入球來獲得他人認同,因為這是隊友、教練、與及觀眾的要求。
角色的任務不是由自己決定的。 追求身份其實就是追求他人的認同;沒有他人的認同,就意味著喪失身份,我們的行動就失去價值和意義。
〈工具性 vs. 個體性〉
電影《搏擊會》的主角The Narrator因長期失眠前往就醫。醫生表示失眠沒啥大不了,鮑伯Robert “Bob” Paulsen的痛苦才是真正的痛苦。 鮑伯以前是健美先生,練就魁梧健碩的身材,但因為罹患睪丸癌而失去了男性性徵。更難堪的是,他受荷爾蒙治療影響長出了女性般的乳房。這意味著鮑伯前此為追求男性身分所做的一切全然報廢,他不再被承認是個男人。
透過聚會治療,主角的痛苦獲得了短暫的舒緩,但並沒有真正消失。他的痛苦不單是由於失眠,他是個平凡的上班族,是公司任意擺佈的工具,而工具純粹只是用來完成目標的輔助品。
就像刀是用來切東西的工具。我們只關心刀是否鋒利,能否有效地切開東西,我們基本上不關心刀的顏色與形狀。嚴格來說,其實我們也不真正關心刀是否鋒利,我們只在意東西最終可否被切開。問題只要得到解決,有沒有刀根本上不相幹。
大概沒有人會矢誌成為一個純粹配合公司目標、可被隨時替換的工具,因此主角無法覺得他的工作具有價值與意義,工作只會讓他覺得痛苦。只有在心理輔導小組中,他才能感到自己不是一件工具,而是一個有身份、「一個被人簇擁包圍的小主角」。
抗拒被擺佈,抗拒成為工具,抗拒成為別人的附庸,是現代人的性格標誌。*** 藉著與古代人對照,Richard Tarnas在《西方心靈的激情The Passion of the Western Mind》一書中對現代人的特質有以下描述:
「從忠於上帝變成忠於人;從依賴變成獨立;從出世變成入世;從先驗轉向經驗;從神話與信仰轉向理性與事實;從普遍轉向特殊…..從一個墮落的人類變成一個進步的人類。」
現代人總是追求「個體」身份,即致力於由自己決定自己成為什麼人,做自己的主人,使他人認同自己是世上,甚至人類史上獨一無二的個體。 Tarnas力圖闡明,宗教的追求與個體的追求是對立的,要獲得個體身份就要擺脫宗教主導的生活模式。
為什麼忠於上帝的人不能獲得個體身份?因為從基督教的角度看,沒有人是獨一無二的,所有人都是相同的,都是帶著原罪尋求上帝寬恕的罪人。活著唯一有意義的任務,是努力將自己變成合乎上帝心意的人。罪之有無與意義之有無輪不到人去決定。人不要問,只要信,只要服從,一切自有安排。至於世俗所講的美與醜、賢與愚、善與惡、尊與卑的差別,通通無關宏旨。正如我們只區別鋒利與不鋒利的刀、公司只區別高效率與低效率的員工一樣,基督教只區別敬畏與不敬畏上帝的人。
個體之所以是個體,在於具有「個體性」,即平常所說的「與眾不同的特徵」。一個具有個體性的人,我們能夠對他有所辨識,而不會將他誤認作他人。相反,沒有個體性的人,我們很難從人群中將它辨別指認出來。換另一種方式表達,個體性就是對某個個體所下的定義。具體地說,個體性表現在為物理性的身體特徵,與及各種心理元素,諸如品味、生活態度、誌趣、成就、情感表達與行為模式、價值觀等等。
那麼、我們有什麼方法獲得個體性,從而成為一個被他人肯定為與眾不同、特立獨行的個體呢?且看下回分解。
延伸觀賞:《Fight Club搏擊會》(1999) David Fincher導演
資料來源: 《光影中的人生與哲學》(2014) 尹德成 羅亞駿 林澤榮 合編 [羅進昌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