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上交所:如何認識此輪股市上漲與實體經濟關系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1401

上交所:如何認識此輪股市上漲與實體經濟關系
作者:浦泓毅

前言:

改革催化劑催化本輪上漲:去年以來,各項改革政策密集出臺,促進經濟轉型的同時,提升了投資者的信心

杠桿作用不應被誇大:截至1月16日融資融券余額1.1萬億元,融資交易額占A股總交易量的比例為18.4%,屬於正常範圍

放開直接融資渠道應對“脫實向虛”:當前A股市場的直接融資渠道並沒有被放開,IPO排隊現象嚴重,資金“只進不出”,不能與實體經濟形成良性循環

促進股市與實體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推進新股發行註冊制改革;完善上市公司的退市機制;吸引長期資金多渠道入市。

2014年下半年以來,A股行情持續上揚,投資者熱情高漲,交易量活躍。如何認識此輪股市上漲與實體經濟的關系?“杠桿上的牛市”是否有持續性?如何看待資金“脫實向虛”的說法?上海證券交易所資本市場研究所有關負責人(以下簡稱“上交所資研所”)近日接受上海證券報專訪,就上述問題發表見解。

改革催化劑催化本輪上漲

上海證券報:近期股市出現比較顯著的上漲,而宏觀經濟基本面似乎並不支持這種上漲,請問這種行情是否背離了基本面,從而沒有體現股市的“晴雨表”功能?

上交所資研所:從宏觀經濟層面來看,在經濟轉型的大背景下,流動性環境寬松、改革措施密集出臺等多重因素疊加為本輪行情提供了支撐。

首先,股市並不必然是經濟的“晴雨表”。在宏觀經濟運行偏弱的情況下,A股一路凱歌高奏。雖看似不合常理,但卻很好解釋。事實上,股市並非必然是經濟的“晴雨表”。1964年至1998年間,美國股市整體走勢與GNP走勢完全背離。對此現象,巴菲特的解釋是,股市整體表現長期來說與經濟整體增長性相關,長期來說,過度高估或過度低估的股價肯定會回歸於其內在價值,但短期投資回報率會因為利率、投資者預期收益率和心理因素的綜合作用而不斷波動。我們認為,這也同樣適用於A股市場。A股長期低估,藍籌股尤為如此,此輪上漲是對過去過低估值的修複。

說到宏觀經濟基本面,我們認為,宏觀經濟尚無回暖,但下行空間有限。整體來看,經濟數據仍然疲弱,但已有企穩跡象。作為“三駕馬車”之一,投資仍將是主要增長動力。流動性緩解的趨勢將利好房地產市場的恢複,一線城市房地產銷量將回升,隨後的價格和投資也有望逐步改善,對明年的經濟增長逐步產生積極影響。據不完全統計,發改委去年10月以來批複的基建項目已有萬億,年內批複的鐵路投資已達1.1萬億。消費方面,反腐將繼續沖擊高端消費,但對消費增速的邊際影響將逐漸減弱。貿易方面,美國經濟走強以及某些增長迅速的新興市場應能夠抵消其他地區需求黯淡的影響。這都有利於降低市場對今年經濟增長大幅下降的擔心。

同時,貨幣政策偏向寬松,流動性充裕,吸引增量資金入場。總體來看,2014年貨幣政策偏向寬松,貨幣政策重點在結構性和數量性政策方面,三季度開始重點在引導融資成本下行,四季度實行非對稱降息。雖然宏觀流動性一定程度上受到年底因素的沖擊,但總體不算太大,2014年年底資金面相對平穩度過。而2015年初銀行的信貸將加速投放,資金面有望維持寬松。流動性充裕以及明顯的財富效應吸引增量資金入場。理財產品收益率逐步下行,也使得部分投資者轉向股市。

應該看到,改革是本輪行情的催化劑。去年以來,各項改革政策密集出臺,促進經濟轉型的同時,提升了投資者的信心。國企改革、財稅改革和金融改革是此輪改革的重點,其中,國資改革的推進將會顯著地降低國資藍籌股資產定價中的風險溢價因素,提升估值,配合司法、土地、社保等方面的改革,將激發資本、土地等要素活力,盤活經濟存量,釋放新一輪改革紅利。“一帶一路”和亞太區域一體化等構想將有望緩解國內產能過剩的問題,輸出高端裝備並輸入外依存度較高的資源。同時,伴隨著上海自貿區、滬港通、金磚銀行和亞投行的啟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也在提速。

A股市場容量相對較小,增量資金入場後行情迅速被炒高,也是一個原因。此次A股市場明顯演繹藍籌行情。截至2014年12月底,滬市總市值為24.4萬億元,其中,流通股市值為22萬億元。較2014年6月底的15萬億元和13.5萬億元大幅上漲63%。我們認為,並不能就此判斷市場此輪上漲為非理性。近幾年,A股IPO基本處於停滯狀態,由於市場容量較小,大量增量資金湧入市場以後,導致行情急速升溫,指數不斷創近年新高。

杠桿作用不應被誇大
上海證券報:有一些評論認為此輪上漲是“杠桿上的牛市”,進而對行情的持續性存在懷疑,您怎麽看?

上交所資研所:在這波行情中,券商股博得了眾多關註。去年11月至年底,兩個月時間內,券商板塊指數飆升111.6%。我們認為,券商股急速拉升確實有業績支撐,而杠桿作用對市場的推動也不應被放大。
近日,中國證券業協會對證券公司2014年度經營數據進行了統計。證券公司未經審計財務報表顯示,120家證券公司全年實現營業收入2602.84億元,全年實現凈利潤965.54億元。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同比分別上漲56.6%和110.2%(為方便比較,將2013年的115家公司數據折算成120家)。股市上漲利好券商業務,業績顯著改善,因此股價大幅上漲並非不合理。以中信證券為例,截至2014年6月底,A/H折價率為16.2%,A股相對低估,而截至2015年1月21日,經過一輪上漲,A/H溢價率為35.6%,A股經歷了一個估值修複的過程,但A/H溢價仍處於相對合理水平。

本輪市場行情急速上漲,部分投資者擔心融資融券余額過高,市場風險過大。其實,截至1月16日融資融券余額1.1萬億元,融資交易額占A股總交易量的比例為18.4%,屬於正常範圍,國外成熟的資本市場穩定在20%-25%,融資融券的需求沒有想象的那麽大。根據國際經驗,長期來看融資融券余額市值比為3%,按A股當前的市值來看,我國當前兩融余額處於正常水平,當然,不排除大牛市下可能會突破。而根據證券業協會的數據,2014年,兩融業務的利息收入也只占券商總收入的17.1%,比例仍然較低。

放開直接融資渠道應對“脫實向虛”

上海證券報:一些評論擔心,因股市上漲,實體經濟體系中的資金可能加速流入股市,造成資金“脫實向虛”的問題,這種擔心有必要嗎?

上交所資研所:確實存在資金“脫實向虛”情況,但不應被妖魔化。

為降低企業融資成本,防範金融系統性風險,央行於去年11月21日宣布降息。但降息後無論是國債收益率、銀行間回購利率,還是實體經濟融資利率均不降反升,而股市則走出了大幅上漲行情,吸引大量增量資金入場,出現了一定“脫實向虛”情況,但這一現象不應被妖魔化。對於房地產行業而言,結束黃金十年,價格增速放緩是必然趨勢,而伴隨著投資吸引力下降,投資者必將尋找新的投資渠道,當前的A股市場自然是一個較優選擇。反過來說,類似於2007年-2008年,個人投資者在股市中獲利後,可能會將這部分資金用於購房等消費,從而拉動房地產及其他行業。

我們認為,股市本身具備推動經濟轉型與產業升級的功能。股票市場賦予生產要素流動性和可交易性,市場化定價機制會引導生產要素向優勢產業有效傾斜和集中,為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奠定基礎,並能充分滿足新興產業的融資需求,為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提供新的增長動力。但當前A股市場的直接融資渠道並沒有被放開,IPO排隊現象嚴重,資金“只進不出”,不能與實體經濟形成良性循環。可以說,股市暫時只發揮了價格發現的作用,並沒有真正實現其融資的功效。因此,應考慮進一步放開直接融資渠道。

促進股市與實體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

上海證券報:您有哪些具體的建議?

上交所資研所:我們認為,應采取措施促進股市與實體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為進一步推動股票市場健康良性發展,我們有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推進新股發行註冊制改革。

為實現不同類型和不同成長階段的企業在資本市場獲得充分的投融資服務和更為合理的價值發現,提升股票市場全面服務不同類型企業的能力,可加快推進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在充分考慮不同企業的發展規律和收益風險特征的基礎上,完善上市條件,形成差異化的上市機制安排,更好地推動企業做大做強,促進實體經濟健康發展。

第二,完善上市公司的退市機制。

根據國家產業政策,探索對上市公司退市機制進行針對性完善,實現對因產能落後缺乏持續經營能力的上市公司逐步退市,在促進市場資源向新興產業流動的同時,也對傳統產業上市公司形成盡快轉型升級的倒逼壓力,在股票市場真正建立起對上市公司落後產能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資源配置機制。

第三,吸引長期資金多渠道入市。

一是加快推動基本養老金、住房公積金等長期資金管理條例的修訂。大力吸引以基本養老金、住房公積金等為代表的長期資金進入股票市場,既發展壯大專業機構投資者隊伍,促進股票市場穩定,避免市場出現大起大落,又可以讓長期資金充分分享我國經濟高速增長所創造的豐碩成果。同時,也要積極協調完善養老金等長期資金與主板市場投資相關的稅收優惠政策,為機構投資者的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

二是放開投資主體和投資範圍。一方面,進一步擴大現有機構投資者的規模,大力推動基金公司向現代資產管理機構轉型,允許符合條件的商業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私募基金等各類財富管理機構從事公募基金業務;另一方面,鼓勵社會保險基金、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商業保險資金等機構投資者逐步擴大股票市場投資範圍和規模,同時積極推動境外養老金、指數基金、慈善基金、主權基金等長期資金進一步投資我國股票市場,擴大QFII和RQFII的規模和額度。



來源:中國證券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120

$500彩票網(WBAI)$ 說說我對500的認識邏輯。 tobeyhuo

http://xueqiu.com/4416948359/36974192
$500彩票網(WBAI)$ 說說我對500的認識邏輯。
1.原來始終不願意買500的根源是覺得彩票這事如果不管理,還真沒500啥事情。一旦互聯網化開展起來,500在這裡面佔不到什麼便宜。BAT,另外網易做這些流量大戶起來後,從體量本身來說,500要走的路反而太長了。
以BAT併購習慣來說,併購的最優先應該是資質,其次是技術。現在技術在互聯網不是護城河,剩下的就是資質。
2.確定性牌照之前誰都沒有,試點不靠譜。大家都沒有,那麼就是一團亂麻,無序競爭,野馬圈地。除此以外,看不到有其他護城河。
現在行業重整以後,我反而認為不是壞事。
1.牌照資源成為了稀缺資源,尤其是維繫線下與線上的這部分關係來說,500有優勢。這部分恰好是BAT不願意做也不擅長做的,加上當初有過一次危機公關的應對經驗以及對線下的服務能力,作為一家不算新企業的500來說,不應該沒考慮過這個因素出現的可能性和應對方案。
2.從無序到有序,剩下的都是有利的。干死一批沒牌照的,像互聯網金融中的移動支付,牌照資質是第一戰,然後是互聯網之間的競爭,合理。
現在風險點反而就剩下一個,誰能拿到首批牌照。
如果只發兩家,那麼在誰家,誰就擁有了最關鍵資質。才具備其他的想像力。這裡投資就簡單了,願賭服輸,別的分析太多沒什麼價值了。
獲得不獲得,生死攸關。但從我的個人習慣,我喜歡生死攸關的事情,勝者英雄敗者寇,我不喜歡平平淡淡。所以注定了我只做黑天鵝投資。
既然從個股價值表現上具備了我自己的投資模型,那麼沒理由不加入戰鬥。
整頓彩票行業亂象,解決無序競爭來說,是一次行業的好事,企業的考驗。
留下的是龍頭,被幹的就是一地雞毛。500,加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3287

投資感悟:關於投資風險的再認識 閒來一坐_話投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c457310102vkud.html
 「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每個進入股市的投資者都要接受這樣的警示教育。

   那麼,投資股市的風險到底在哪兒呢?——自己突然感覺,以前好像並沒有認真地系統地考慮過這個問題。

   1、本金損失的風險。當然,不用說,這是最要命的風險。

   2、跑輸長期存款、跑輸長期理財產品(包括債券)、跑輸長期通脹的風險。自己長期投資收益的底線是「三個跑贏」,如果跑輸了,自己認為也可以歸之為風險之類。

   除此之外,還有什麼風險嗎?自己認為沒有了。

   當然自己說的是長期,何謂長期呢?就是等我們老去,或者因為某種變故而永遠地離開股市的那一天。

   我們見有投資者常將自己的投資收益與上證大盤指數或滬深300指數相比,似乎一旦跑輸了就有一種落敗感。自己認為,如果是代客理財的專業投資者這樣比較,應該歸結於落敗之列,因為如果你投資的業績長期跑不贏上證指數或滬深300,客戶還遠不如去投資指數基金,非要花錢請你代得哪家子財呢。而作為個人投資者,我覺得比較意義不大,因為頂多是比較收益的問題了。

   但是在股市之中,自己體會我們常常被「忽悠」的是還有一種「風險」,即有意或無意地將波動性視為風險,這或許也是許多人不敢踏進股市,或者將股市投資視為不正當行當的理由。

   這個道理也太常識。比如,我們花10元錢買入一支股票,結果它跌到了8元錢,於是我們便常常認為自己損失了20%。也正因為此,作為投資者便難免呈糾結痛苦狀,甚至因此而影響到正常的生活。那麼,這一時的損失20%究竟是不是真正的風險呢?當然,如果它永遠漲不回10元,甚至進一步下跌,自然會造成我們本金的重大損失,自當歸之為風險之類;但是如果它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結果漲至15元、20元,甚至最終實現N倍上漲呢?自然,這一時的損失20%算不上什麼風險,充其量是股票本身的正常波動而已。

   股市因具備交易的功能而造成股價的隨時隨刻的波動。理智地想,我們每個投資者都會明白,都覺得這是個太常識的問題,然而一具體到"實戰"上來(還是自己那句話:股市是最容易將聰明人變傻的地方),有時便難免將這種波動視為風險。

   略舉一例。自己仍然喜歡舉未來不確定性的例子,不喜歡事後諸葛的鐵證。

   如:東阿阿膠,截止3月6日股價38.10元,總市值249.18億。打開它的K線圖,它自2011年1月6日創下59.27元(前復權)的歷史新高之後,調整至今已經有四年多不漲了,就是先前以較低成本介入的投資者表面來看這四年多真夠「虧」大的(至少有時間成本啊)。

   自己算了算,它的分紅在上市公司是比較小氣的(我感覺公司寧可理財去也不大願意分紅)。依其現價,並以其2013年稅後10派6.65元來計算,現價的股息率1.76%。就是以20元的持有成本計算,其股息率僅3.33%,顯然如果不是成本特別低(如低於20元以下),僅僅依靠分紅還是相當不合算的。

   但是,需要追問的是,如果硬是以較低成本傻傻地長期持有它,是不是就真「虧」了呢?顯然還不能過早地下這個結論(至於在相對高點介入的投資者何時能夠達到「三個跑贏」,「在下」可就不好說了啊呵)。

   2013年其每股收益1.84億元,2014年據分析大約每股收益2元,如果今後五年它能夠保持復合15%的增長,那麼五年後其每股收益當為4元。仍給以當下20倍市盈率計算,股價80元,以6.54億的股本計算,總市值將達到523億元。那麼,東阿阿膠能不能將來做大到523億元的市值呢?這當然需要投資者個人對企業進行理性的分析與判斷。

   往最壞處想,自己認為,依東阿阿膠的品牌價值、行業品類的龍頭地位,以及未來的成長空間,以其當下249.18億元的市值,假如我們有錢將它「私有化」了,雖然說並不是太便宜,但是個人感覺它並不是貴得太離譜兒,而將來市值的過一步增長自己判斷仍然是大概率事件。如此一想,或許假以時日,傻傻地堅守著它的投資者,或許將來的收益也能夠達到自己界定的」三個跑贏「以上。果如是,你說投資東阿阿膠還算是真虧嗎?

   當然,這其間最難的還是對東阿阿膠這個企業的價值判斷。巴菲特其實早就說過,投資只需要學習兩門課,一是如何評估一家企業的價值;二是如何面對波動。當然最富有挑戰性的還是在於如何評估一家企業的價值,因為如果這個問題想明白了,再面對波動性就心裡淡定得多、坦然得多。所以,那些投資大師們常常勸誡我們這些普通的投資者,如果不善於分析企業,最好的辦法還是長期買入指數基金,因為已有大量的數據證明,投資於指數基金,不僅能夠實現自己說的「三個跑贏」,而且還會戰勝許多機構投資者(上證指數從1990年100點起步,至今二十五年理論上漲32倍,有多少投資者能夠達到這個收益水平?!)。當然,這是另外的一個話題。

   巴菲特在2015年致股東的信中又說:商學院多半將波動性和風險劃等號。雖然這種書生式的假設讓教學更容易,但這是錯的:波動性和風險不是一回事。一些流行的公式,將學生和投資者領入歧途。在自己看來,大師就是大師,巴菲特思想已經是全球投資界的珠姆拉瑪峰,有時他的一句話就讓人這麼醍醐灌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762

和君王明夫:做好管理最重要的19個認識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312/149323.html

\文/和君集團董事長 王明夫

 

黑馬說:民營企業的組織發育和建設,必須放在管理主線、核心問題和大局觀的語境下來討論和思考。王明夫根據多年來對民營企業生存狀態的觀察和體會,分享關於民營企業組織管理的十九條認識。

 

第一條:先沖業務,後做組織

 

業務上先走起來對民營企業最重要。脫離開經營思考和生意上的運轉,去泛泛地抓組織管理,那就壞事了。組織和管理實際上是被業務拉動,所以先沖業務後做組織,這個先後順序別搞錯了,業務上先走起來最重要。

 

有一個深圳的企業家,品牌非常知名,業務做得非常好。在一次與和君的交流中談到,一個現實中的民營企業家,事先想得了那麽完整麽?想得了那麽完整,做得了那麽完美嗎?真想做事業嗎?先走起來吧!他說民營企業在面對市場競爭、面對真實處境的時候,不太相信民營企業家真是按照組織學所講的原理那樣去完成他的組織建設的。說到底是先幹,幹了有問題再去面對,處理完了再往前幹上一程,遇上更大的問題,再繼續去面對和解決。我聽了之後覺得這老板很有料,真實的企業哪個不是這樣的?就是幹,野蠻生長。出發是最重要的。

 

第二條:規模是重要的

 

對民營企業而言,規模是重要的,噸位決定地位,體量決定分量。如果你的公司沒點噸位,你很難有地位的,沒有地位求銀行貸點款都很難,利率很高,找親戚朋友幫個忙都很難。

 

你會發現,真正做企業,小而美往往是一己幻想,現實中很難存續。真實中做企業,野蠻生長也好,亂中取勝也好,跑馬圈地也好,逐鹿中原也好,只要能上規模、上體量、占地盤,要亂就讓它先亂一陣子吧。規模是最重要的,發達了的多數人都具有這一特點。

 

第三條:奔跑中調整姿態

 

一定是帶著問題奔跑,奔跑中調整姿態,奔跑中增強體質,同時在奔跑中創建地盤,贏得未來,在奔跑中創造你的充實人生。在中國做民營企業,有增長就有未來,沒增長意味著危機就在眼前。可以亂點,可以利潤率低點,但是保持企業的增長是硬道理。但凡有增長空間你就在往前奮鬥。

 

第四條:頭人一定要適時完成角色轉變

 

增長到一定階段之後,管理問題就突出了。這個時候,頭人一定要適時完成角色轉變。怎麽轉?從抓業務轉到抓管理,從做生意轉到做機制,從琢磨產品轉到琢磨人,從經營客戶轉到經營員工。企業往前走能不能hold住,關鍵在頭人的角色轉變上。多數中小企業的繼續發展,就卡在這個問題上,頭人完不成角色轉變,沒有這個意識。這就是通常講的所謂的管理跟不上。

 

我知道有的民營企業家,生意做很大了,甚至已經上到百億規模了,自己角色上都還沒有轉過來,還沒有扮演管理者角色。他就發現這仗往前打很難打下去,因為隊伍跟不上,甚至是沒有隊伍。這時就去挖人,出高價去找人才,人才來了之後發現根本搞不定,沒有效率,弄弄就走了。說到底是沒有完成角色轉變。

 

第五條:抓管理一定要因陋就簡,切忌求大求全求完整

 

在民營企業成長的相當長時間內,回歸常識就能實現有效管理。回歸常識,用人之常情、事之常理來做管理,就能把生意做得很好。有知識沒常識,往往讓管理複雜化。

 

當然企業發展到500強規模時,這些話都是不成立的,常識是管不了這些公司的。但是多數民營企業營業規模幾個億、十幾個億,管理就應該因陋就簡。系統思考、總體布局最終會使企業管理變得非常複雜,員工大量的工作時間是在滿足你的管理要求,而不是用在真正為客戶創造價值、為業務創造價值上。這就非常可怕。員工沒有成就感,工資發在根本不產生價值的工作時間里面去了。

 

第六條:兩本手冊打天下

 

把千頭萬緒的管理工作簡化為就做兩件事:一是編制和執行一本管理手冊,二是編制和宣貫一本企業文化手冊。一手抓規則和組織制度建設,一手抓企業文化建設。管理手冊第一版可以就兩頁紙,不要搞那麽複雜。企業有可能就幾千萬的規模,兩頁A4紙就可以把公司該管的全部寫明白了。第二版可能就10頁了,等到第五、第六版的時候,有可能就變成一本書了。最後變成一本規章制度匯編,可能還分上中下冊。企業文化手冊同樣如此。所以,管理手冊和企業文化手冊可以是一部四庫全書,也可以就是兩頁A4紙。本質上,企業需要演變出一整套規則,然後要求從老板到員工大家都按照規則走。

 

第七條:兩個KPI是生命線

 

經營上的指標是客戶滿意度,管理上的指標是員工滿意度。企業所有制度體系的最終指向就是這兩個KPI,而且中間是有因果鏈條的。只要不是指向這兩個KPI,制度和文化就是有問題的。兩本手冊務必圍繞和貫穿這兩條生命線來展開。為什麽規定這樣的文化要求,為什麽規定這樣的制度條款,這些內容對讓客戶滿意、讓員工滿意究竟有什麽貢獻?只要沒貢獻就要取消,只要有貢獻就要堅持。

 

管理越簡單越好,越簡化越好,一定不要過度管理。中國民營企業在管理問題上存在兩個極端:一個極端是太草莽、太粗放,以至於真是沒有基礎管理;另一個極端是管理過度,管得太細太嚴,組織失去活力,管理成本過高。

 

第八條:菩薩心腸,霹靂手段

 

做企業要菩薩心腸,普渡眾生,讓客戶得到價值,讓員工得到價值,但同時必須是霹靂手段。處理歷史問題一定要幹凈利索,不要糾纏,不要留戀。對重要人物該放手時要敢於放手,如果出現文化不認同等根子上的問題,就不要留戀他的才幹,或者歷史上的貢獻,甚至是面子。處理方式上完全可以做得道義一點,利益上大家說清楚,但繼續前行不能一起共事。對歷史問題的處理要幹凈,對違紀犯規者要格殺勿論。隊伍進發的速度越快,越要嚴明紀律,保持隊形。企業首領在這個問題上要表現出絕對的決絕和硬朗。

 

第九條:建模子,入模子,優化模子,淘洗隊伍

 

組織建設實質上是這樣一個過程:以明確的組織機制和文化要求去物色成員、感召成員、挑選成員、型塑成員,然後過濾不合適人員,沈澱合適人員。說到底是個"人"的過程。

 

只有前面兩本手冊明確了,經得起時間檢驗、價值檢驗和事實檢驗,才能啟動這樣一個過程。招聘的深層邏輯是:我公司的規則和文化是這樣的,你是否適合來這里工作?應該是這樣的過程,這叫挑選成員。誰都不可能完全符合要求,進來之後要以文化感染他,用紀律約束他,將他塑造成你的戰士。每個員工都是公司文化的標本,都是公司自覺的戰士。並不是誰都能適應的,不能適應的就過濾掉。把合適的沈澱下來,沈澱的人越來越多,組織氣氛自然就形成了,這就是“建模子,入模子,優化模子,淘洗隊伍“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里面"耐心就是智慧",“慢就是快”。這種事情你不要高估他兩年的影響,也不要低估他五年的影響。

 

第十條:組織成長有腳步聲和節奏感

 

企業家水平高低一個非常重要的表現是能不能聽到企業走到哪一步了。組織成長的腳步聲聽見沒有?如果腳步聲聽錯了,管理和經營全部都會出錯。如果腳步聲聽對了,企業的管理、經營節奏會抓得非常好。即使能力差點也沒關系,最終整個事業做起來會比較順。

 

把握組織成長和事業演變的節奏感非常重要。企業發展和成長過程中什麽時候該抓什麽,什麽時候該放什麽?什麽時候該抓緊點,什麽時候該放松點?什麽時候要猛,什麽時候要寬?在什麽事情上要長驅直入,在什麽事情上要放任拖延?等等都非常講究。是一位組織領袖領導藝術的重要體現。

 

第十一條:盡量不要去高薪挖人

 

人才短缺是中國所有民營企業家內心永恒的痛,而且長期得不到解決,困擾得很厲害。人才短缺成為許多企業事業發展的關鍵瓶頸。不是沒有生意,不是沒有機會,不是沒有資源,但是人不得力,結果不是做砸了,就是機會和資源白白浪費掉。

 

現實情況是,民營企業家經常受到人才短缺的困擾,往往逼急了就去高薪挖人。建議盡量別這樣做,人才瓶頸的突破需要按照戰略布局的規格來對待。今天的人才短缺嚴重制約你企業的發展,是因為三年、五年前沒有布局人才計劃。同樣,解決三年、五年後的人才短缺問題需要今天就開始行動。這個問題一年兩年解決不了,但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是一定可以解決的,做到最後你會發現自己根本不缺人才。但如果今天不做,五年後人才短缺問題幾乎沒有什麽改變,而且原來的隊伍又跟不上趟了。

 

第十二條:按“六化”方向逐步提升管理水平

 

即“使命戰略化—戰略組織化—組織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IT化—IT生態化”。當企業走到一定的階段,要慢慢沿著這“六化”的方向,去提高管理水平,這時候就不是因陋就簡的問題了,這是系統的組織理性建設。

 

第十三條:以上市公司為標準,進行對標經營和管理,缺啥補啥

 

上市是一套如何做企業以及尋找企業發展方向的法定標準。以上市公司為標準,進行對標經營和管理,這是選方向、搞經營、抓管理、做培訓的上好選擇和傻瓜辦法。

 

可以圍繞上市來解決企業成長的一系列重大問題:1)老板發財:盈利模式從產品利潤升級為資本增值;2)原罪勾銷、財富確認:一次性救贖,從此陽光化、一身輕松、心里倍兒踏實;3)公司治理和管理規範化:企業運營從從個人驅動到組織驅動;4)發展方向和業務結構優化:行業選擇、業務結構合理化、核心能力識別、商業模式清晰、成長計劃明確、募股資金投向可行;5)人才感召:行業內人才聞風而動、人心所向,競爭對手軍心搖晃、人心思離;6)資金實力:取得競爭制空權—資本的較量;7)公信力和品牌信譽:政府、銀行、客戶、社會……

 

第十四條:企業一把手一定要有主心骨

 

在企業成長的任何一個階段,都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主張和爭議。對此,有的需要堅決主張,有的需要明確反對,有的需要裝糊塗,有的需要不說話,有的需要忽略它,有的需要妥協遷就(所謂“不聾不瞎,不能當家”),但無論怎麽樣應對,都必須自己是明白人、有主心骨,要能拿主意,要旗幟鮮明的做出你的選擇和公司的選擇。

 

做一把手如果沒有主心骨,不夠強勢,這個組織發育很難做的。一個真正有誌氣的企業家,如果想做一份事業,就應該有目標,沈住氣,踏實幹,幹出結果來,讓謠言和爭議止於事實。

 

第十五條:管理是個慢變量

 

抓管理不是說你這個月抓,下個月就出效果。管理是個慢變量,要按飛輪理論抓管理,有耐心、有信心、有恒心。

 

所謂飛輪理論是指:讓一個巨大的飛輪動起來,是不容易的。需要你持續地推它,一開始非常費力,怎麽使勁也不見動彈,推啊推啊,就是沒有效果。但千萬別放棄,別松勁,繼續推,慢慢地,你發現飛輪開始動了,加大使勁,飛輪真的動起來了,開始很慢,一點點加快,越來越快,你給一點點力就能見到大大的效果,最後飛輪自己會轉,而且會轉得快到你難以想象的程度,如飛翔一樣的美麗與歡快。

 

抓組織建設、抓管理的民營企業家,他的整個軌跡和景象,就是這麽個狀況。所以耐心非常重要。一定要讓你的企業進入這個景象,這樣你越做越輕松。否則,規模越大,你越做越累。

 

第十六條:企業發展一定要依靠員工

 

組織變革和企業發展過程,一定要依靠員工。所以一個老板能不能做得起事業,首先不是看他怎麽對待生意,而是看他怎麽對待員工。看他怎麽對待員工,就知道企業能發展到什麽程度。

 

做組織搞管理,說到底,就是怎麽善待員工。如果把這個作為靈魂,你會發現,很多管理都可以不做,員工他會自動進入狀態,油瓶倒了也會去扶。否則你就是很嚴格考核,很高的獎金,還是會出現,倒了油瓶沒人會去扶的狀況。

 

尊重既得利益,設立公平規則,能讓利且讓利,定了的規則就一定要說到做到,頭人要以身作則,以誠立信,誠待員工,重建公司信譽與員工信心。通過贏得員工的人心,然後一步步輻射開去,贏得客戶和外圍人才的人心。得人心,自得天下。

 

第十七條:隊伍建設從“心”開始

 

相信人人都有慧根,人人可成天使。相信“我相信”的意義和效果,以待己之心待人。不要以為我在忽悠你,希望你能早日體會到:渡人就是渡己。對別人好,不是為了別人好,是為了你自己好。

 

第十八條:正確看待企業生存和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困難、失敗、甚至危機

 

所有民營企業,任何時候都在面臨問題、困難甚至失敗,而且估計隔幾年會面臨一次危機,誰都逃不掉這個命運,只要做企業就是這個樣。作為企業家,對問題、困難、失敗和危機沒有正確的態度,不能正確看待他,事業是做不下去的,組織是發育不出來的。

 

困難、失敗、危機和不屈不撓的追求,是人生最好的老師,經歷和生活就是最好的商學院。終究你會發現,沒有問題就沒有企業,沒有困難就沒有進步,沒有挑戰就沒有超越,沒有危機就沒有生機。真正傑出和卓有成就的人,究竟是怎樣煉成的?一定是在不斷的解決問題、克服困難、應對危機中煉成的。實際上,在這個過程中,苦也好樂也好、愛也好恨也好、累也好閑也好、成也好敗也好,只要能夠自強不息、追求夢想,只要有人風雨同舟、真誠相待,今生今世就是人生最美的天堂。

 

第十九條:感恩的心,感謝生活

 

做企業做到最後,你要帶著所有員工,樹立起感恩的心,感謝生活。

本文作者王明夫,現任和君咨詢集團董事長,中國著名的戰略咨詢專家和投資銀行專家,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律師、法學碩士、金融學博士,美國伊利諾大學高級訪問學者。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565

一分鐘認識港股龍頭之:圖解微創醫療 徐佳傑

http://xueqiu.com/7813497513/37888295
我又來啦。

經過昨天的反思。

始終致力於讓股民不費力的瞭解一家公司的輪廓。

本人打算用圖解的方式替大家找出港股中各行各業的龍頭。

廢話不多說啦。直接上乾貨。今天說的是醫療器械領域巨頭:微創醫療。這可是一家去年鯨吞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公司WRIGHT MEDICAL旗下大骨科業務的上海高新技術公司喲。貌似被忽略很久了。

圖片全為自己創作。轉帖請注名

如果反響好,我將做一系列「圖解港股龍頭」的文章。(恩,沒錯,我不要臉的在求關注,哈哈)


涉及公司:$微創醫療(00853)$    $樂普醫療(SZ300003)$
~~~~~~~~~~~~~~~~~~~~~~~~~~~~~~~~~~~~~~~~~~~~~~~~~~~~~~~~~

~~~~~~~~~~~~~~~~~~~~~~~~~~~~~~~~~~~~~~~~~~~~~~~~~~~~~~~~~~~~

~~~~~~~~~~~~~~~~~~~~~~~~~~~~~~~~~~~~~~~~~~~~~~~~~~~~~~~~~~~~~~~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883

股票市場的特徵和各方參與者強弱分析(投資認識系列之2) 寧遠之尚

http://xueqiu.com/7747231609/39839967
一、股票市場
股票市場是上市公司來這裡向投資者集資的地方,股市又是投資者與投資者之間相互轉讓股票的地方。
一個經營中的公司一旦上市了,它就是一個公眾的公司,是社會公眾一起擁有這家公司,但因所佔份額不同,有的是擁有經營決策權的大股東(他們原來就是這家公司的經營者,上市後也還繼續經營管理著這家公司),多數是不能進入公司懂事會的小股東。
一定數量的股票對應著一個上市公司一部分的權益,擁有公司與股份相應的資產份額,享受公司每年的分紅,股東大會上享有表決權。
 
二、股票市場與其他現實中的市場有什麼不同?
 
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菜市場(農貿市場)、一般商品市場、超市售賣的都是我們日常生活經常接觸到的,我們生活所需要的商品,我們是以消費者的身份進入,花錢消費,我們認識那些東西,我們知道為什麼要買那些東西。另外,市場中的商品銷售者,如商販、商店和超市經營者,他們從批發市場或者生產廠家進貨,在零售市場賣貨,一般情況下,批發市場價或者生產廠家的出廠價便宜,而零售市場價格要高一些,商販和商場經營者通過市場的銷售活動,賺取批零的差價。
現實中市場的特點,一是,買賣雙方均瞭解買賣的東西,二是,買賣的角色一般情況下會明確分開,賣的角色是商販、商店和超市經營者,他們從事銷售活動是為了獲得利潤,而批零之間的差價的存在,使他們理論上存在獲利的空間,而且經營者銷售快,資金周轉快,會帶來更多的利潤。市場中買的一方是消費者,他們通過購買付錢而得到生活所需的商品。三是,一般商品市場交易行為是直接的,買賣雙方直接接觸,付款拿貨。即使現在的電子購物,還是消費者與商家通過網絡直接接觸,再通過快遞送達。
 
那麼股市呢?股票市場不是一般的商品市場,而是金融市場,比較而言有以下特點:
 
第一,標的物特殊,
股市中買賣的不是實物,而是股票,股票是投資者向公司提供資金的權益合同,是含有公司部分所有權的憑證。權益是個較為抽象的概念,認識它並不象認識一種商品那麼簡單。
我們在股票市場上交易的股票,其核心(真正的標的物)是被分成很多小份的上市公司,這些上市公司還在進行著正常的經營活動,每年有不一樣的業績,可以為股東帶來利潤(或虧損)和分紅。好的上市公司能為投資者帶來不斷增長的盈利,並通過分紅每年為投資者帶來現金流。而評估一個上市公司的價值(為股票定價)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第二,買賣角色含糊與重複,
股市中誰是賣股票的,誰是買股票的?炒股這個概念,早已經使人們忘記了這個問題,絕大部人認為我們是又買股票,又賣股票,賺買賣股票的差價,所以才叫炒股。可是股票的源頭來自何方呢?誰是股市中真正的賣方,誰是股市中真正的買方?,各方為何到股票市場來交易,我們買賣股票的差價實質來自哪裡?我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將放在後面寫出來。
 
第三,中介服務機構的存在
和所有市場一樣,股票交易也要有交易場所,中國的股票交易場所有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但不同於商品市場的是,股票是抽象的有價證券,交易要成立,需要通過中介機構。上市公司通過中介券商的輔導才能上市,到股票市場集資,投資者要通過中介券商開證券戶,才能進行股票交易。由於上市公司是公眾公司,上市公司需要遵守一些相關的法律法規,定期向社會公佈公司的經營情況,股票市場還需要有許多其他的中介服務機構,如證券登記結算公司、證券投資諮詢公司、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證券信用評級機構、保管客戶資金的第三方存管銀行等。股票市場上中介機構的存在,對股票交易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投資者的股票交易。
股票市場還有一種特別的角色,它介乎中介機構與投資者之間,那就是基金。投資基金本來是代表投資者的,他們也理應代表投資者,但是很多基金的成立來自於券商,就目前的狀況,我更願意將他們劃入中介服務機構。
 
三、股市上流通的股票源頭在哪裡
 
股票的源頭大致來自四個方面:
1、市場產生的股票,
A、當一個上市公司上市時,向市場的投資者融資,所謂發行股票,就產生了一定數量的股票,這是投資者向上市公司湊的份子,股票是投資者向上市公司湊份子出了錢的證明;
B、增發股票,性質差不多,也是向市場融資產生的股票;
C、發行可轉債,由債轉股產生的股票,債轉股後也相當於上市公司增發了股票。
D、以其他方式發行的股票(如配股)。
2、上市公司用積存的公積金、未分配利潤之類,作為分紅分給股東的紅股;這類多出的股票可以理解為只是將原來的股份浠釋了一些;
 
3、上市公司原來的大股東,公司上市時,他們理論上已經將公司賣給了公眾(所以要求上市公司每年向社會公佈公司的經營情況),但他們還擁有控制上市公司經營權(經營活動)的大量股份,他們的股份經過某些限制後是可以流向股市的。另外,上市前其他公司股份持有人(如風投資金),他們也是公司上市後市場交易股票的提供者。
 
4、為了鼓勵上市公司的中高級管理層提高公司的經營業績,有時會通過股東大會,有條件地給予他們一定數量的股票期權,當後來的業績達到條件的要求時,他們兌現期權後產生的股票。
 

四、股票市場上的重要角色

 
1、誰是股票市場的買方,誰是股票市場上的賣方?
從股票的源頭總的來看,上市公司上市前的原股東(包括公司原來的經營者,中途加入的風險投資者如VC及PE等),從股權激勵中獲得低價買入股票權利的部分上市公司管理層,才是真正的股票市場的賣出方,而二級市場的投資者整體,是股票市場的真正買入方。
 
2、賣出方為何到股市賣股票?
賣出方本來經營著一家運作良好的公司,公司上市意味著公眾投資者的加入。比如我們通常見到的賣出方賣出20%左右的股權(也就是原來佔100%股權的賣出方,上市後變成佔80%),上市公司獲得大筆流動資金,使企業能更好地經營和發展。公司上市時獲得資金,回報以未來公司的經營收益。
作為賣方,他們的構成,主力就是企業主,還有幫助他們的風投基金(VC),私募股權投資基金(PE),企業的高(中)級管理層,他們本身非常瞭解自己經營中的企業,受教育水平整體高於買方,股票市場上的運作會更容易得到專業人士的幫助,在上市前及上市後他們都管理並控制著企業,他們瞭解企業。對企業(股票)的定價具有明顯的優勢,是買賣中處於強勢的一方。
 
3、作為買方的投資者,
 
投資者投入資金,以換取上市公司未來的回報。就普通常識而言,這個交易中,股價定價高了,對賣方有利,定價低了,對買方有利。本來交易行為均為雙方自願,太低賣方不願意賣,太高買方不願意買,交易就會達不成。股票市場的發展表明這種交易協議總能達成,即能滿足雙方的意願。
 
但是事實上我們在股市上見到的現象卻和我上面的基本認識有很大差別。
(1)、有很多未上市公司想上市,排著隊(那怕排到N年以後)爭取上市,在A股沒有嫌上市股價太低而放棄上市的。通常情況下,這表明上市對原經營者(賣方)明顯有利,同時也表明對買方不利。
(2)、作為買方,一方面說大量IPO是到二級市場圈錢來了(對此非常反感),所以一暫停新股IPO,股市能在歡樂中上漲,新股一旦重新開閘市場就會恐慌性地下跌,這好像市場怕新股IPO。另一方,當新股真的發行了,無論再高的發行價,在一級市場也能發行出去(2013年之前),而且在二級市場破發佔比極其稀少;2014年恢服新股IPO後,新股在二級市場上市的第一天,基本都在44%的幅度漲停,然後再看後面有多少個漲停板。這樣的反應表明市場是非常歡迎新股發行上市的。幾十倍、超百倍市盈率的天價次新股比比皆是,如此高估值的股票卻還能往上漲,不斷創出新的高估值。
二級市場的投資者,不顧天價買入新股票,是因為股市投資,迷霧重重,既有原本概念上的投資者,更多的是到股市來賺快錢的炒股的股民。炒股的股民,是對盈利賺錢是最渴望的,也是各方博弈中最為弱勢的一方。
二級市場投資者中,當然有不少懂得投資的專業投資者或者是炒股高手,但我國A股市場投資的主力軍還是大量投資專業知識缺乏的散戶(市值50萬以下的戶數佔98%以上),所以買方主力基本上由中下層打工一簇構成,對社會經濟現況的瞭解及投資知識的撐握上相對缺乏,對一個企業的整體認知水平,對企業(也就是股票)的定價上一般缺乏這個能力,所以是極不對稱的弱勢一方。
 
4、作為中介的第三方,他們是為市場提供專業服務的
在買賣雙方對信息的瞭解及定價能力都極不對稱的情況下,要使買賣較為公平,就需要第三方來起作用。第三方主體是專業人士,由專業機構來確認賣方的初次招股書及後期的定期報告內容準確真實,他們是否有保留意見,比如律師的意見、會計的審計意見和保薦人的意見。還有券商對上市公司的評估,評級報告,使買方一定程度上能瞭解上市公司的經營狀況。此外,還有中介服務機構直接為投資者理財(基金和券商的集合理財)。
 
在買、賣及中介三方對股市的認識水平上,最專業的是中介方,當然,最有本領的也是他們了,特別在中國。因為中介方能化腐朽為神奇,能變出錢來滿足各方對利益的訴求。
買方為什麼投錢進來,那是為賺錢啊,而且是要快賺錢,多賺錢,所以賺錢的多少最好不是用百分比來計算,而是用倍數來計算。
賣方呢,公司上市的時候就從股市中集了一大筆錢,不過那次集到的錢沒有放進原股東的口袋裡,而是上市公司用的。上市公司價格(股價)的上升,才是他們身價財富上升的源泉,因為現在一般的公司上市,原股東們在上市後還保留著70%幾到80%幾的股份。當原股東的股份上市流通的限制解除後,能以較高的價格在市場上的賣他們的部分股票,才是賣出方非常期盼的事情。
要同時滿足買賣雙方的願望,推高股價是最有效的方法,隨著股價的升高,中介機構不僅獲得發行股票的收益,還有投資者活躍交易的手續費收益,新增業務融資融券的收益,資管管理費和業績提成的收益。
所以,新股、次新股維持高市盈率,就是我們的A股能滿足各方利益的最神奇的法寶。新股最初幾年能維持高價,買方股民因股價升了,他們爽了,賣方及時賣出上市前的股份,兌現早期投入的收益(控股股東只兌現部分股權就能收回投入成本了。),他們當然也爽了,中介券商們從買賣雙方都得到好處,券商理財、基金,在股票輪動中,此起彼伏中,管理費,業績提成,提供服務的其他機構,都賺錢了,中介們當然也爽了。只是熱鬧過後,時間長了,次新股變成老股了,怎麼維持高股價呢?順其自然吧,你會看到,明明不少上市公司業績上去了,股價卻下來了。但是當股價下來的時候,以前各方的利益結果卻大大的不同。作為中介方群體,錢收了就收了,他們收了這批還有下一批,反正總有新股上市,老股不活躍了,總能再鼓起一些活躍的股份,該收的費用還會繼續收;賣方呢,高價賣出的股份,兌現的錢,又做其他投資去了。只有作為買方的二級市場的投資者(股民)群體空歡喜一場,水中月,鏡中花,升上去的市值又掉了下來,而且比原來少多了,別人爽了的錢來自哪裡?就是他們原來手上的投資啊!
 顯然,目前新股次新股價格過高和交易太過活躍的現狀,會造成買方利益源源不斷地流向賣方和中介方口袋,而二級投資者總體從投資中獲得的利益----分紅,太少,投資者一年從上市公司獲得的分紅總低於或者遠低於他們一年付了的印花稅和交易手續費。為什麼在自願買賣的股票市場會出現這樣的奇異現象?
會有幾個人在問,是什麼原因,二級市場的股民,為什麼樂於以天價買新股次新股呢?那些高市盈率的股票怎麼能賣出去的?
 
對於中介方,我在網上搜到一段話(出處待查),很有意思,也許能有助於我們對中介特殊作用的理解:
「金融中介機構在金融市場中扮演了信息生產人的角色。在傳統的銀行間接融資中,銀行自己生產並消費信息,並將自己財富投資到其擁有特殊信息的資產中以解決家庭和廠商所面臨的道德風險和信息成本問題。而在股票市場的直接融資中,由於信息處理方面的規模效應和信息生產技術上的專業性特點,主要由審計師、承銷商、諮詢機構等市場中介承擔信息生產和認證的功能。與銀行同時作為信息生產人和消費人不同,審計師、承銷商等中介機構自身並不直接消費信息,這可能引發中介機構的道德風險,進而影響信息的質量。」
 
這段話說,證券市場的中介機構自身並不直接消費信息,那麼他們提供的信息誰消費了?當然是買方,就是投資者(或者股民)了。我們消費了信息,我們付費了嗎?好像沒有,只是這些來自社會各處可能含有道德風險,一些質量可能有問題的信息會影響著投資者(股民)的決策,也許相當多的投資者(股民)通過另一種形式----最終的虧損----付費了。
 
市場上流傳廣泛的投資理論,理所當然的炒股理念,有太多的東西令人懷疑,以短期利益為爭取目標的思維方式佔據著這個市場主導的地位,但這些理論、理念不利於投資者,最終也不會有利於股票市場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
 
很不完美的市場現狀,增加了對投資者的磨礪,也促成我的思考,磨礪不斷,思考不止。
 
 
寧遠之尚原創,雪球首發。2015-4-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338

認識內地融資融券(securities margin trading),與股災預測 Edward Lee 發掘十倍股

http://edwardten.blogspot.hk/2015/04/securities-margin-trading.html
融資=香港借孖展買股票
融券=香港借貨沽空

中國融資融券歷史超短,約5年
2010年3月才開始試行~
沪深交易所规定,融资保证金比例不得低于50%。
槓桿唔算高,不過直至4月23日滬深兩市融資餘額17,695.9萬億RMB
一年前只是4000億....增加13,695萬億,或340%
1年前2000點左右,現時43XX點....

市場平均擔保比例一年前為:227.88%,現在4月21是263%,因價格上升,以下資料解釋擔保比例計算,比例跌至130%斬倉,例子

维持担保比例=(现金+信用证券账户内证券市值总和)/(融资买入金额+融券卖出证券数量×当前市价+利息及费用总和) 

强制平仓是券商控制两融资产风险的最后手段。当融资投资者的维持担保比例降至150%时,券商将向投资者发出风险预警通知。当融资投资者的维持担保比例降至130%时,券商将通知投资者在2个交易日内追加担保物。投资者追加担保物后的维持担保比例不得低于150%。如果维持担保比例降到130%以下,券商为了保证融出资金的安全,将强制卖出投资者提供的担保物。

去年年中昌九生化重组预期落空,导致股价连续无量跌停。由于市场上没有成交,投资者融资维持担保比例即使跌破强制平仓,也无法卖出个股偿还融资,导致损失所有本金。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04c6f260102v8rd.html
簡單D講,
例子1,你有10萬現金,拎左5萬出黎做孖展買10萬蚊股票(50%比率),剩返5萬現金

10萬蚊股票之中,5萬係融資金額,5萬本金
另加5萬現金,
(現金+股票)/融資額,15萬/5萬擔保比例就係300%...

 例子2,10萬用哂黎孖展,融資10萬,買20萬股票(最高50%),
20萬股票,10萬本金,10金融資額
現時股票20萬,$0現金,融資額10萬,20萬/10萬,比例200%
最極端借到最盡的情況....

例子2極端情況下,股票市值跌25%,得返15萬,就要預警,因為15萬/10萬=150%
跌到13萬,-35%,比例130%,要補現金入戶口,俗稱補倉,如果2個交易日內無錢補倉~就會被斬倉,沽清13萬股票,證券行可以收返10萬蚊,你就剩返3萬蚊...

 風險係,如果股價跌多過50%,例如股票市值得返9萬蚊,券商拎返9萬就要蝕1萬,集體連環跌停,券商就會虧損,通常他們有風險控制,某類股票風險高,可能未必借太多俾客戶,風險算可控.....

問題來了,2007-08年,中國股市由6000點跌至1800點時候,係未有融資買賣,
所以係無槓桿,股災威力不大,但如果現時槓桿增加,出現股災,殺傷力就驚人....

 2010年3月融資開始有,上證是3000點,跌至2012年10月2000點,跌幅只係33%,但2011年融資餘額只是3-4百億,就算一齊平倉威力都不大...

2014年7月起,融資額急增這段時間,沒有試過大跌,1月19日大部份跌停是小股災,但資金仍然充裕情況下,仍然撐得起,市場仍然有良好預期,例如一帶一路,改革紅利,互聯網+,再生能源,水十條等等,投資者仍然樂觀,新增開戶仍然很多,資金流入續撐起股市

因此,個人預測,中國仍然降準降息的預期下,市場資金仍然持續增加,融資餘額仍然會上升~

短期股市利潤會流入實體經濟,市民
消費增加,企業降低融資成本,合併收購投資增加,短期支持經濟增長,2015年出現股災機會微,但股市波動會較大,119人踩人事件有機會重演數次.......

引爆泡沫因素,市場資金減少,融資額過高,預期過份反映至市場由樂觀轉為保守,要令大部份投資者恐慌既因素暫時想不到,政府不會發放這個訊號,之前加強證管融資,鼓勵沽空預期,已令股市震盪,政府立刻解畫澄清

 有什麼是政府控制不到的外在因素,令投資者恐慌???暫時未想到,之前都是外國金融危機,影響全球股市,但歐洲日本放水,美國收水,外國金融危機要再睇

中國暫時CPI未大升,通漲仍平穩,
如果通漲急升,中國被迫停止放水,可能會引發股災

 預期股災前有一段頭肩底或雙頂形態,上下波幅但橫行格局,有時間俾投資者逃生

股災可能2017年出現,除非這兩年中央出手調整降低市場風險
經濟回復較佳增長,公司盈利上升,開放市場引入外國資金投資
以海外資金流入,換取國內融資額流出平倉
滬港通,深港通就是其中一個方法,讓外資接貨,是一個可行辦法

融資金額高係一條導火線,但不代表不能潑水淋熄或剪短佢
中國政府操縱市場能力很強,仍然有很多政策措施可用
暫時無需太擔心股災,暫可繼續放心投資


參考資料
百度
http://baike.baidu.com/view/431144.htm?fromtitle=%E8%9E%8D%E8%B5%84%E8%9E%8D%E5%88%B8&fromid=1628138&type=sy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908

正确认识股市投资中的风险 邓普顿的投资

http://xueqiu.com/8805053799/44103233
做股票投资,最逃不开的问题是如何正确应对风险。事实上,大多数人对风险的理解都十分肤浅和漏洞百出。笔者根据自己理论研究和股票投资中的经验,系统地谈一下如何正确认识股市投资的风险。一些观点可能颠覆了我们传统的认知,但这些观点都是建立在多位投资大师几十年的经验基础上的。
       1、长期来看,股票投资的风险不大,持有现金的风险才最大
       这是巴菲特在2015年致股东的信中对长达50年投资的最重要的总结。因为现代国家的货币制度,通货膨胀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无论在任何一个国家,长期投资股市的收益都能大幅跑赢通胀,而持有现金资产(包括银行存款、货币基金、国债等)只会让你的资产大幅缩水。股市之所以能够长期跑赢通胀,因为企业的盈利水平会随着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的提高而水涨船高,股市长期来看会很好地反映公司盈利水平。这一结论在A股也成立,从1990年A股开张的100点,一直持有到现在的4400点,增长了43倍,25年的年化回报率16.2%,不差于任何一个国家的股市。当然,这要求我们有基本的常识,只要买在相对较低的位置(不需要多么精确),只需要买指数基金,长期就能取得惊人的收益。如果在最疯狂的2007年顶部6124点购买股票,那解套就遥遥无期了。那些在人们抛弃股市的时候大幅购买,在疯狂时候卖出长线波段操作的人更是能获得不菲收益。这并不需要多高的技能,只要对股市中的人性有基本观察就足够了。
       2、短期波动不是风险,本金永久性损失才是真正的风险
       这句话也是巴菲特投资50年的精髓总结。股市中恐怕至少95%的人(包括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都是盯着股价的短期波动。那些商学院、金融学院以及众多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几乎都以股价的波动性作为度量风险的标准,这实在是很愚蠢的。股价的日常波动大多是由短期消息、股民情绪等因素决定的,我相信没人能够把握。但长期来看,决定股价的是股票背后的公司的内在价值和盈利能力。那些长达几十年的大牛股无一不是优秀的公司。对于优秀的低估值的股票,股票如果因为某种短期负面消息大幅下跌,就是加仓的好机会,而95%的人会选择止损出局。无论股价如何波动,持有足够长的时间,价值就会起作用,不能面对波动的人遇到再好的股票也拿不住。相反,大多数人喜欢追涨,股票越涨,被感知的风险越低,最终被套在顶部,要么割肉出局,要么套上几十年,这就是本金永久性损失的风险,这才是真正的风险。
      3、已经在价格中反映的风险不是风险,对未来过于美好的预期过度反映才是风险
       经常有这种逻辑:某某行业未来不看好,不值得投资。比如银行股,银行现在面临不良率大幅升高、利率下降、互联网冲击、直接融资替代以及民营银行的竞争等问题,前景确实不看好,笔者对未来几年的银行业也很不看好。但银行股2014年4倍甚至3倍多的估值已经反映并且过度反映了这些问题,银行股还是值得买的,大不了盈利慢一些,银行还是社会的中流砥柱。有人说钢铁行业不看好,夕阳产业,如果宝钢股价只有1块钱你会买吗?相反,创业板很多企业搭上互联网翅膀,想象力无限且业绩很好,笔者也十分看好,但现在这个时点股价反映的过度了,貌似名字中带个互联网的公司都会发展成下一个阿里巴巴和腾讯似的。这种时候进去风险就很大,泡沫破裂的时候逃出来的肯定是极少数人。
      4、风险和收益是成反比的,而不是成正比
       风险和收益成正比,富贵险中求,这是很多人的信条和常识。在股市上,我坚信这种常识是完全错误的。股市中,承担越低风险的人长期来看获得的收益越高。在股价底部区域买一只优秀的公司,将来等市场理性,反弹起来收益很高,而股价向下的空间却很小。相反,买一只被炒得很高的股票,将来股价的空间很有限,而跌起来可能万劫不复。股市中风险越低收益越高的特征实在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我们之所以形成了“风险越高,收益越高”的惯性思维,这是因为生活中的其他方面中要得到高收益往往要求我们冒些风险,股市和我们的生活并不完全相似。
        5、投资者应把风险放在第一位,收益放在第二位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来股市中投资,不就是为了收益吗?很多事情就是这样,欲速则不达,有时候越想得到某个东西越得不到,静下心来,把该做的事情做好,想要的结果反而水到渠成了。把控制风险放在第一位,依靠复利的力量,长期会获得惊人收益。不少投资者为自己制定每年的收益目标,事后看来这些目标一点用处都没有,收益多少是市场说了算。投资者掌控不了自己获得多少收益,但能决定自己承担多少风险,用多种方法控制好风险,将收益交给市场,才是正确的态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5359

認識會計帳 巴黎的價值投資

來源: http://parisvalueinvesting.blogspot.hk/2015/06/blog-post_6.html

巴黎:


差不多百年前John D Rockefellar在給他兒子的信中提及,不懂會計知識,便會有一半機會失敗。

John D Rockefellar是標準石油創始人,一個當代的首富,說話當然有份量,尤其是寫給他兒子發自內心的教導。

多得電腦的發明,今天的公司入賬己不用人手,很多過去花大量人力物力才能獲得的資料現己透過電腦隨時候命滿足管理人。

未修過財務的朋友可能會覺得年報複雜,不過只要能了解當中的原理,其實可以很簡單。

一間企業能否生存下去,除了要有銷售外,也要確定「採購」或「生產」貨源的「成本」,必須低於銷售金額才能產生「營利」繼續,因此就有了第一條最簡單的方程式:

1.銷售-採購和生產成本=盈利

這亦是Profit and Loss Account 或損益表的初型。

在未有會計系統出現前,商人最常問的問題是:「我賣了這麼多貨,賺了咁多盈利,但錢到底去了那裡?」。這是因為上述的記帳其實只記了一半,於是另一半"D錢去了那裡"就很難找尋。

十五世紀有一個叫Luca Pacioli的法國修士和達芬奇一起創造了一個叫「Double Entry」的記帳法,這方法受到當時的銀行愛戴和採用,因為「Double」的意思是一對腳,即任何一筆收入或支出的增、減,就等到另一組的減小和增大。有入有出,大大發現那些錢的蹤跡和去向。

有了「Double」,交易數字就開始平行,上面第一條方程式的另外一邊腳,就記錄在「Balance Sheet」內,筆者認為這稱號與中文的「資產負債表」同樣非常神韻。這張表內只有兩類項目「資產」或「負債」,例如「銷售」上升的另一隻腳是「資產」加大,而「成本」上升的另一隻腳就「負債」上升,即盈利最終去在那��也無所偱形。於是就有第二條方程式:

2· 盈利上升=資產-負債的上升

如果第2條方程式是紀錄盈利狀況,那麼也可以寫成:

3· 損益表的「盈虧」= 資產負債表的「淨增減」。

如是者公司所有的數都能夠平衡,這套系統出現後,之前很多公司管錢的米缸老鼠就被捉到,直到今天,久不久報章會刊登一些高級職員穿櫃桶底被發現,真不明白他們何不把處心積慮的心機去發展更有益的事情,需知道以Double Entry 系統追蹤失款是易如反掌之事。

其原理是2=1+1, 是旦小了其中的一個1,就不能夠平行,又怎樣能不被知道呢?

不要小觀這簡單道理,筆者在分析公司時,有時會從某一邊賬目中,嗅到一些有價值的交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203

SENSE隨筆151015搏擊會:怎樣才能認識自己 (上)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10/15/sense%e9%9a%a8%e7%ad%86151015%e6%90%8f%e6%93%8a%e6%9c%83%ef%bc%9a%e6%80%8e%e6%a8%a3%e6%89%8d%e8%83%bd%e8%aa%8d%e8%ad%98%e8%87%aa%e5%b7%b1-%e4%b8%8a/

SENSE隨筆151015

《搏擊會》的真我觀:怎樣才能認識自己?(上)

Tony執筆:光影中的人生與哲學3

 

〈楔子〉

「我是誰?」是一西方哲學老問題。據說古希臘阿波羅神殿牆上鐫刻著:「認識你自己know thyself」,提示眾生要自知。 柏拉圖在對話錄中多次觸及「自我」,例如《辯辭Apology》中有名句:「未經省察的人生不值得過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 但人是怎樣理解自己的呢?

 

《搏擊會》這齣電影區分了達致自我理解的兩種路徑: 藉著選擇種種事物使自己與別人區別開來的「加添之路」; 與及去掉一切由自己選擇或由他人加諸於我們身上的事物,使被遮蔽的自我得以呈現的「消減之路」。***

 

〈目的、身份、認同〉

在特定處境下要判斷應採取什麼行動,大抵就等於判斷在該處境下何種行動能夠最有效達到特定目的。*** 例如,飢餓時為求果腹,那麼選擇吃東西相比跑步較為正確。

至於要判斷應達成什麼目的,大抵就等於判斷自己所屬的身分角色要求自己要履行什麼責任,或判斷自己欲取得何種身分角色。**** 例如,如認為照顧孩子是父親的首要責任,那麼就算正在捱餓,為求成為稱職的父親,個人會先讓孩子進食; 相反,如果不在意自己是否好父親,他就不用先照顧孩子的需要了。

 

換言之,行動要具有價值與意義,取決於它能否實現人所欲求的目的,成就所追求的身份。 所謂「身份」,是指我們在某特定群體中所擔當的特定崗位或角色,例如家庭崗位,工作機構職位。

身分不單是描述性的概念,也具有評價性含意***。 舉例來說,球隊中有不同位置,在比賽中擔當不同任務。後衛應負責防守,前鋒應負責進攻。倘若前鋒總是門前失機,他不會被承認是個稱職的球員,前鋒球員需要藉入球來獲得他人認同,因為這是隊友、教練、與及觀眾的要求。

角色的任務不是由自己決定的。 追求身份其實就是追求他人的認同;沒有他人的認同,就意味著喪失身份,我們的行動就失去價值和意義。

 

〈工具性 vs. 個體性〉

電影《搏擊會》的主角The Narrator因長期失眠前往就醫。醫生表示失眠沒啥大不了,鮑伯Robert “Bob” Paulsen的痛苦才是真正的痛苦。 鮑伯以前是健美先生,練就魁梧健碩的身材,但因為罹患睪丸癌而失去了男性性徵。更難堪的是,他受荷爾蒙治療影響長出了女性般的乳房。這意味著鮑伯前此為追求男性身分所做的一切全然報廢,他不再被承認是個男人。

 

透過聚會治療,主角的痛苦獲得了短暫的舒緩,但並沒有真正消失。他的痛苦不單是由於失眠,他是個平凡的上班族,是公司任意擺佈的工具,而工具純粹只是用來完成目標的輔助品。

就像刀是用來切東西的工具。我們只關心刀是否鋒利,能否有效地切開東西,我們基本上不關心刀的顏色與形狀。嚴格來說,其實我們也不真正關心刀是否鋒利,我們只在意東西最終可否被切開。問題只要得到解決,有沒有刀根本上不相幹。

大概沒有人會矢誌成為一個純粹配合公司目標、可被隨時替換的工具,因此主角無法覺得他的工作具有價值與意義,工作只會讓他覺得痛苦。只有在心理輔導小組中,他才能感到自己不是一件工具,而是一個有身份、「一個被人簇擁包圍的小主角」。

 

抗拒被擺佈,抗拒成為工具,抗拒成為別人的附庸,是現代人的性格標誌。*** 藉著與古代人對照,Richard Tarnas在《西方心靈的激情The Passion of the Western Mind》一書中對現代人的特質有以下描述:

「從忠於上帝變成忠於人;從依賴變成獨立;從出世變成入世;從先驗轉向經驗;從神話與信仰轉向理性與事實;從普遍轉向特殊…..從一個墮落的人類變成一個進步的人類。」

 

現代人總是追求「個體」身份,即致力於由自己決定自己成為什麼人,做自己的主人,使他人認同自己是世上,甚至人類史上獨一無二的個體。 Tarnas力圖闡明,宗教的追求與個體的追求是對立的,要獲得個體身份就要擺脫宗教主導的生活模式。

為什麼忠於上帝的人不能獲得個體身份?因為從基督教的角度看,沒有人是獨一無二的,所有人都是相同的,都是帶著原罪尋求上帝寬恕的罪人。活著唯一有意義的任務,是努力將自己變成合乎上帝心意的人。罪之有無與意義之有無輪不到人去決定。人不要問,只要信,只要服從,一切自有安排。至於世俗所講的美與醜、賢與愚、善與惡、尊與卑的差別,通通無關宏旨。正如我們只區別鋒利與不鋒利的刀、公司只區別高效率與低效率的員工一樣,基督教只區別敬畏與不敬畏上帝的人。

 

個體之所以是個體,在於具有「個體性」,即平常所說的「與眾不同的特徵」。一個具有個體性的人,我們能夠對他有所辨識,而不會將他誤認作他人。相反,沒有個體性的人,我們很難從人群中將它辨別指認出來。換另一種方式表達,個體性就是對某個個體所下的定義。具體地說,個體性表現在為物理性的身體特徵,與及各種心理元素,諸如品味、生活態度、誌趣、成就、情感表達與行為模式、價值觀等等。

 

那麼、我們有什麼方法獲得個體性,從而成為一個被他人肯定為與眾不同、特立獨行的個體呢?且看下回分解。

 

 

延伸觀賞:Fight Club搏擊會》(1999) David Fincher導演

資料來源: 《光影中的人生與哲學》(2014) 尹德成 羅亞駿 林澤榮 合編 [羅進昌 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505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