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遊走在灰色邊緣 誰在掘金卵子冷凍?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44051.html

遊走在灰色邊緣 誰在掘金卵子冷凍?

一財網 王悅 2015-07-12 11:31:00

但截止目前,盡管在技術上國內已經不存在太大障礙,國內“凍卵”依舊發展緩慢:“凍卵”屬於輔助生殖技術範疇,中國法律有明確規定,必須持有“三證”,即結婚證、身份證、準生證,且患有不孕不育癥的夫婦才可以接受輔助生殖技術診療。

“我覺得這是全世界唯一的後悔藥——別的任何事情你都後悔不了,但這個(卵子冷凍)是你提前可以準備好的。”日前,影星徐靜蕾在自己的微博中透露,兩年前自己曾在美國洛杉磯的一家醫院冷凍了自己的9顆卵子。

在國內,徐靜蕾的想法並不罕見,包括不孕家庭、失獨家庭、女性癌癥患者群體、高齡女性等眾多群體都希望通過這一手段保留自己在未來擁有後代的權利。而實際上,伴隨著試管嬰兒技術的不斷成熟,卵子冷凍在國內的市場需求也正在放大。

擁有著龐大市場的灰色地帶

由於女性隨著年齡的增長,卵子的排出數量會逐漸減少,進而影響生育,而如果在母體健康時取出卵子進行冰凍存儲,待想生育時再取出卵子使用,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這恰巧也是卵子冷凍需求在全球市場不斷擴大的主因。

卵子冷凍的市場究竟有多大?

除了影星徐靜蕾,包括臺灣名模林誌玲、港星葉璇在內的諸多女星都選擇了在生育年齡冷凍了自己的卵子。而他們只是有卵子冷凍訴求人群中的一小部分。

“目前在我們這里做過卵子冷凍的客人,百分之九十以上是未婚,還有的就是一些年齡偏大的女性以及一些癌癥病人,主要是為了在他們身體情況允許時留住卵子。”提供卵子冷凍服務的美孕醫療亞太地區總裁何秦宇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以乳腺癌為例,有統計顯示,在年齡小於35歲以下的經典化療方案中,卵巢早衰發生率為28%~68%。44歲以下組的同類化療方案,早衰率則達到50%。“卵巢早衰或衰竭,意味著女性無法正常生成卵子,也就是徹底喪失了生育能力。”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劉見橋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而這也促成了不少癌癥患者咨詢卵子冷凍的主因。

但截止目前,盡管在技術上國內已經不存在太大障礙,國內“凍卵”依舊發展緩慢:“凍卵”屬於輔助生殖技術範疇,中國法律有明確規定,必須持有“三證”,即結婚證、身份證、準生證,且患有不孕不育癥的夫婦才可以接受輔助生殖技術診療。

出於對冷凍卵子安全性的考慮,上海市衛計委2013年也出臺了相關規定,只在下列兩種情況下考慮冷凍卵子,一是有不孕病史及助孕指征的夫婦,在取卵日丈夫取精失敗並不接受供精的特殊情況下;二是希望保留生育能力的癌癥患者,在手術和化療之前可先進行卵子冷凍。

大量單身女性的凍卵希求與法律的規定形成了沖突,也正因此,目前多數在國內有凍卵需求的人群選擇前赴海外。

誰在掘金卵子冷凍?

據了解,在國內進行冷凍卵子,費用最昂貴的部分是促排卵藥物的使用和前期的完善檢查,這個過程費用大約7000~8000元人民幣。而快速冷凍卵子,無論是針對單個卵子細胞還是20個以上的卵子細胞,每次收費都是1200元。反過來解凍收費則為800元,同樣不限個數。解凍後的胚胎植入宮腔操作需要1200元。至於將冷凍卵子放置在零下196℃的液氮罐內,每月收費110元,一年1320元。

這意味著,在國內進行卵子冷凍手術的花費是萬元人民幣左右,而保存費用每年僅千元。

但如果是在美國做這樣的手術,價格則會高昂很多。

在去年,蘋果公司和FACEBOOK均宣布了一項員工福利:將為女員工報銷卵子冷凍的費用,蘋果公司為此最高報銷額度高達兩萬美元。

“在美國進行卵子冷凍的市場量約是國內的百倍,但是價格高於國內,一般是在3萬美金以內。”參與美國最早一批試管嬰兒手術產科與內分泌生殖學醫生Dr.GadLavy告知《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冷凍的卵子從技術上來說是可以無限期保存的,十年以上都可以。”Lavy告知記者。

據了解,目前美國卵子冷凍的操作價格普遍在1萬美金(約6.3萬人民幣)左右,而每年的保管費用為500美金(3200元人民幣)上下。

這也預示著,前赴美國凍卵多數是“富人的遊戲”。

已經有專業的醫療機構嘗試掘金國內的卵子冷凍市場。

“我們在國外有投資自己的實驗室,對於國內有卵子冷凍需求的客戶,我們可以幫他們安排去美國手術整個行程,當然這個價格並不便宜,但在最近幾年客戶量還是上升得很快。”何秦宇告知記者。

以美孕醫療集團為例,該公司的總部及實驗室在美國,亞太地區總部位於香港,國內機構主要承擔的是宣傳以及中介職能。“我們所有的手術都不是在國內完成的,因為國內需要有試管牌照才可以,美國的實驗室可以為客戶進行手術,我們協助客戶聯系其他醫院進行手術也可以。”何秦宇向記者介紹。

將中國並不合法的手術搬移到國外進行,在這個輔助生殖市場,卵子冷凍只是其中一環。

事實上,輔助生殖技術非常複雜,往往在卵子冷凍後期,還會涉及精子冷凍、胚胎冷凍、試管嬰兒、胚胎基因檢查甚至代孕等很多方面。

此前曾有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的中介機構介紹說,這些國內的服務機構,首先要幫助有潛在需要的家庭確定需求,並估算成本,在確定合作後,這些機構負責溝通美國的醫療機構、保險公司、代孕中介公司、精子庫、卵子庫等多方,需要的話還可安排全程陪送,解決衣食住行各個方面的規劃。

編輯:陳姍姍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991

卵子有價 內地人肉速遞來港

1 : GS(14)@2012-01-09 23:29:39

http://www.hket.com/eti/article/ ... 7bd38216a97e-728492




記者早前聯絡一間名為「香港捐卵網」的中介機構,稱可提供借卵和代母服務,負責人劉先生介紹說:「我也是剛從香港回來,去某私院尖沙咀的中心,陪捐卵人過去。」

劉說,會根據買方要求,提供不同條件的女性,按學歷、容貌和特長等分級,收費由7,000元至5萬元以上人民幣不等,更稱有女博士叫價8萬元。據網頁介紹,捐卵者分A至H級,H級學歷高,具繪畫、文藝或音樂等特長。

展示私院指引 中介收佣1萬

記者約劉在深圳見面,對方展示一份本港私院《卵子捐贈者須知及檢查程序指引》,列明不可涉金錢交易,捐卵者接受檢查、打針和取卵等,合計需約6萬至8萬元。

...
私人執業的中大醫學院婦產科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藍寶梅醫生亦指,曾接觸可疑交易個案,求診人申請代母安排,聲稱對方是朋友,當解釋或是單胎,也可能是孖胎時,該代母衝口而出:「吓,咁唔同計法喎!」並要再跟當事人談。她形容:「咁都知咩事啦。」
2 : 亞力士(1473)@2012-01-09 23:33:24

唔知吳彥祖捐精 可以收幾多
3 : 龍生(798)@2012-01-10 00:46:13

周麗琪唔知值幾多呢?
4 : GS(14)@2012-01-10 21:25:28

3樓提及
周麗琪唔知值幾多呢?


肯定平過對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7182

同性成年人皮膚細胞 可製精子卵子「兩父寶寶」兩年內成真

1 : GS(14)@2015-02-23 23:33:52





兩個男人或兩個女人擁有自己的血緣骨肉,大門已打開。英國和以色列科學家首次證明,用兩個同性成年人的皮膚細胞可製造出精子和卵子,再透人工受孕製造試管嬰兒,現實上是可能的,並有信心這技術在兩年內成熟,可真的以此炮製「兩父寶寶」,但法律限制和道德爭議令他們未必走到這一步。


同性伴侶擁骨肉的夢想接近成真,受惠於「萬能細胞」的研究進展,令皮膚細胞經加工後,變得類似胚胎幹細胞,可培植成身體不同細胞。日本研究員二○一二年就用成年老鼠的皮膚細胞培植成萬能細胞,再培植成原始生殖細胞,移植進老鼠卵巢內果然能變成卵子,更可成功生育下一代。


■英國科學家蘇拉尼,成功將成人的皮膚細胞轉化成原始生殖細胞。

英以科學家突破瓶頸

但類似研究用於人類之上,培植原始生殖細胞的成功率非常低,原因是無論是人類的胚胎幹細胞和萬能細胞,都不像老鼠細胞那樣可輕易引導到指定發育途徑。英國劍橋大學和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科學家最近突破這瓶頸,找到令人類萬能細胞像老鼠那樣易引導的訊號分子。研究員對五個人類胚胎的幹細胞,以及從五個成年人皮膚細胞而來的萬能細胞,都成功培植出原始生殖細胞,再比較從墮胎胎兒所得天然人類幹細胞培育的生殖細胞,發現人工版本特性完全一樣。他們又發現一條叫SOX17的基因,對人類細胞重新編程有關鍵作用,但對老鼠細胞不重要。領導英方研究隊的劍橋教授蘇拉尼(Azim Surani)表示:「我們在這過程最重要的第一步,取得成功,證明可在培植皿製造這些非常早期的人類幹細胞。」他又指研究發現成年人隨歲月發生的基因異變,不會在培植出來的原始生殖細胞出現,如像按「重設掣」那樣,去除用這些細胞培育下一代的一個憂慮。



兩女性無Y染色體較難成功


領導以方的科學家漢納(Jacob Hanna)表示,他有信心這技術兩年內會成熟到可用來生育下一代,甚至可為同性伴侶製造下一代,「同志組織對此很有興趣,因為有可能用兩個同性製造出卵子和精子細胞。」這技術可以用男性皮膚細胞製成卵子,由另一男性的精子受精,再將胚胎植入代母,但男人沒有卵巢,把人工培植的原始生殖細胞植入異體卵巢會否有問題,尚待觀察,研究隊亦因為類似未知數,考慮以其他動物的睾丸和卵巢試驗,看看植入人工培植的原始生殖細胞植,會否順利生出精子和卵子。漢納指為兩個女性製造下一代會較難,因為對製造精子細胞很重要的Y染色體,是男性獨有。但相對技術問題,更大障礙可能是法律和道德爭議。現行法律禁用人工培育的精卵生育。漢納亦說:「我不贊同製造加工設計的人類,其社會和道德後果,需要全面思考。」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英國《自然》期刊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0223/1905177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7951

美研改造卵子基因防遺傳病

1 : GS(14)@2015-03-15 15:16:33





美國有科學家進行實驗(圖),修改卵子的基因編碼,以杜絕乳癌等遺傳病傳給下一代。儘管結果仍未公開,已遭其他科學家猛烈批評,認為不應該進行這種研究。實驗去年由華裔科學家楊璐菡(Luhan Yang,譯音)負責,從一名遺傳卵巢癌的女病人身上,抽取卵巢細胞培植,再實驗透過Crispr基因密碼編輯技術,修正卵巢組織中與遺傳性卵巢癌和乳癌有關的BRAC1基因組。



遭科學家狠批

儘管研究員多番強調無意讓實驗的卵子受精或植入回女性體內,惟其他科學家仍認為由於卵巢細胞將發展成卵子細胞,實驗很可能涉及改造未成熟的卵子細胞。五名科學家上周就在《自然》雜誌,公開要求他們停止類似研究,指這類研究最終導致修改人類胚胎的基因編碼,會對下一代造成不可預測的後果,風險太高,道德上不可接受。英國《獨立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0315/1907670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8496

精子卵子植母體結合新人工受孕如自然懷孕

1 : GS(14)@2016-01-20 17:46:49

試管嬰兒為「造人」失敗的夫婦帶來希望,但不少人嫌棄在子宮外創造生命違反自然。歐洲科學家發明了突破性的新人工受孕技術,把精子和卵子放入細如米粒的膠囊,再植入子宮結合,過程猶如自然受孕,脫去「試管嬰兒」標籤,心理上更容易被父母接受。在現行試管嬰兒手術,醫生會在實驗室裏把精子和卵子結合成胚胎,再植入母親子宮內。新技術則將孕育胚胎的一步搬回子宮,透過一顆一厘米長、一毫米闊的矽膠膠囊AneVivo裝起精子和卵子,植入母體,膠囊設有360個氣孔,讓精卵在子宮液體的養份滋潤下結成胚胎。24小時後,醫生會將膠囊移除,並挑選最健康的胚胎,重新植入子宮內膜,孕育成新生命。



脫「試管嬰」標籤 父母易接受

南安普敦大學教授麥克倫(Nick Macklon)表示,試管嬰兒出生後一般體重較輕,長遠或影響健康,AneVivo是首項容許女性親自孕育胚胎最早期階段的人工受孕技術,減少胚胎接觸實驗室的人造液體,有機會帶來潛在健康益處,同時能減低準父母對試管嬰兒的心理抗拒。發明AneVivo的瑞士科學家莫克(Pascal Mock)形容新技術像自然懷孕般,「胚胎極少與外在環境接觸,較少受溫度、氣壓和光線影響」,有助提升父母的尊嚴。麥克倫表示:「這是改善英國生育治療的關鍵時刻,我們都為能向父母提供更自然的懷孕程序而十分興奮。」生殖醫學及手術顧問特魯表示,新技術原意是向第三世界國家,提供毋須在高科技實驗室進行的人工受孕方法,現階段仍要等待更多成功個案出現,才能與傳統的試管嬰兒技術比較優劣。英國《每日電訊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120/1945887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4620

成年卵巢或可製新卵子

1 : GS(14)@2016-10-10 04:28:20

醫學界向來認為女性一生的卵子(圖)數目是與生俱來,但英國一項新研究就有不同解說,稱女性成年後卵巢或仍可製造新卵子,或有助將來治療婦女不育問題。英國愛丁堡大學醫學團隊有見化療藥物ABVD不會導致不育,於是比較8名服用ABVD,以及10名健康、年齡相約女性的卵巢活體切片檢查。結果發現,服用ABVD病人卵子量比健康女性多出2至4倍,而且卵子看來較「年輕」及未發育完全。主導研究的教授特爾弗(Evelyn Telfer)稱,雖然未有證據直接顯示卵巢製造新卵子,但綜觀所有線索能排除所有其他可能性,只有製造了新卵子之說能解釋這一切。但有科學家質疑是化療副作用令內藏的卵子浮現或卵子分裂所造成。英國《衞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009/1979548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26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