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小蘭】75歲時裝設計師:想開間舖頭仔
1 :
GS(14)@2017-06-22 08:03:58小蘭平日穿的衣服都是自己做的。
「最緊要簡單舒服。」這句話在訪問中出現得最繁密的一句,嘹亮的笑聲更此起彼落。
年屆75歲的小蘭,孩提時代在內地已經幫媽媽用手縫製衣服,23歲時更一夫當關開始度身訂做衣服的服務。她擅長做中國傳統服飾,好像是唐裝、中山裝、平裝和西裝等等。80年代才來港生活,並在製衣廠工作,那時才學懂如何操作衣車,有時候更會獲得一些布碎,便用作縫製衣服。退休後,小蘭對於做衣服的熱誠並無減退,有時從街訪或布店老闆獲贈布料。有一次她收到麻質布,便製作成布袋,定價100元。女兒將製成品上載至社交平台,怎料反應熱烈,收到15張定單,簡直就是超額應購。有一位客人認為定價應該更高才合理,出150元購買。三年前,機緣下女兒在西九搞地攤活動,遂邀請小蘭一起擺地攤,當時售賣鴨仔袋和帽子,銷情不錯。後來更兼售衣服,亦開始了替客人度身訂做的服務,2014年正式成立「小蘭訂造」。
鴨仔袋是一開始在擺檔的產品,銷情十分熱烈,售80元。
小蘭做帽子十分有心思,做的都是雙面,可以說是一頂帽兩個款,售100元。
最受歡迎的款式,當然是日式道袍,這個款式是女兒讓小蘭看,但小蘭一看就感到闊袍大袖太「論盡」,便添加自己的元素,收窄袖子,並參考漁民的衣着改裝而成。在2015年底,獲邀參加深水埗棚仔時裝周的「棚仔花生騷之似水流年」設計而成的。客人對於小蘭做的衣服讚口不絕,自己亦很滿足。「最大樂趣是做的衫褲有人要,有人欣賞有人買,個個穿上去好開心。」或者你會認為客人有感於小蘭是老人家,才更擁護她的作品,不過若穿上小蘭的做的衣服,就會消除心中的疑慮。事實上,小蘭從買布的一刻,心中已盤算哪塊布應該做哪個款式。她十分着重布料,夏天一定用涼爽的物料,如棉和麻,若着她用不吸汗的質料做衣服,她會疑不猶豫地拒絕。而且並非你叫她做,她就聽你的,她會視乎客人的身材去訂做,好像是肥胖人士就不太適合穿旗袍款的裙子。小蘭會建議做A字裙,因為較貼身,不會突顯下身擁腫的問題。如小蘭所說「我不會聽你咁樣講,咁樣做。你着一件衫舒服就可以,不要理太多,顏色和款式襯到你就可以了。」所以小蘭在訪問中一而再地強調衣服最重要是舒服簡單,以及懂得配搭,外表反而是其次。
日式道袍和連身裙子都是熱賣的款式,可見袍子的袋口都是向下斜,不致東西容易跌出,而底部加深了,可以容納較多東西又不會漲起。連身裙子定價為200元,日式道袍300元不等,需視乎質料和客人要求而定。
小蘭的家亦成為小小商店,讓客人預約到訪購買。
如此多客人欣賞小蘭,主要是細心和做事從不馬虎,也絕不會為了一樁生意而hea畀意見。小蘭不但擁有多年的做衣經驗,基本上甚麼款式也難不到她,有些客人只是拍一張照,小蘭亦輕易做出該款式更會改良當中的細節讓客人方便活動。或許你會覺得做一件衣服很容易,做一件好的衣服,首選當然是好的質料。不過設計手藝才是最值錢的部份,小蘭的衣服絕不能以現時的所謂小店推出的「自家款」相提並論,他們自以為將流行的款式抄襲再找人縫製,就是懂設計。其實好的設計,離不開的是改善人的生活。不用多說,小蘭已用行動證明了一切。說到底,你能否一生專注做好一件事,而且仍懷着當初的熱忱嗎?記者:陳煥欣攝影:蕭志南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
http://fb.me/AS.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620/20061501
華裔婚紗設計師打入美國市場:簡潔最重要
1 :
GS(14)@2017-07-01 10:29:20美國有句俗語「六月結婚,新郎好運、新娘歡喜」(Marry in June, good to the men and happy to the maid),很多女藝人也選在最近完婚,希望成為美麗的六月新娘。但不論幾月結婚,只要穿上一襲美麗婚紗,女孩們就是自己人生大事最美的主角。而在很多講求自我風格的現代人心中,若能在這天披上設計師的特製婚紗,更是顯得獨特又浪漫。駐洛杉磯記者:陳志豪看準這樣的趨勢,近年美國業界也出現許多新銳華人婚紗設計師。其中成立近一年、由華人建立的「Sebastian Luke」,透過客製化手法搶攻婚紗市場,俐落時尚的風格,也讓它在四月的紐約婚紗大展上引起矚目。「Sebastian Luke」是由來自香港的陸少江與中國的羅丹尼攜手打造。雖然是共同創業,兩人的背景卻是截然不同。不到20歲就投入設計領域的陸少江,早已經累積了豐富的經驗。相較之下,大學才開始投入時尚業的羅丹尼,則是充滿想法的新銳女性。一個是累積了半甲子經驗的資深設計師、一邊是對時尚充滿熱情的女孩,卻不約而同對於對於白紗有極為相似的想法──「簡約」,也因此碰撞出充滿火花的化學效應。「我們主要的設計靈感是利用一些復古的元素,用現代化的方式呈現出來」。羅丹尼說:「Sebastian Luke」對於流行的最大要求就是「不追流行」。她強調婚紗設計的整體概念還是要簡潔並且適合新人,才能夠歷久不衰,「我們希望設計出來的成品,是那種多年後再看照片,還是能讓人喜歡的禮服」。她分析,相較於亞洲女孩往往偏好隆重公主風的婚紗,美國新娘更喜歡簡單的款式,「因為她們對禮服的概念就是要適合自己」。而陸少江顯然也很同意這樣的精神,「有很多新人其實不知道自己想要甚麼,因此我們設計的重點都放在如何錦上添花、突出新人本身的優點」。陸少江分析,很多人往往希望禮服好看,卻忽略了穿在身上的感覺。他強調,一件好的婚紗穿起來應該要有「人穿禮服」的感覺,而非把重點放在禮服身上。「很多婚紗設計者往往強調本身做工的華麗,但如果無法凸顯出新娘本身的優點,那就是本末倒置了」。而說到設計師品牌,很多人都認為高貴遙不可及,陸少江也希望扭轉這樣的形象。他表示,很多知名的高檔品牌,的確會在質料以及做工上面投入很多心力,因此造成人工支出十分高昂。「但婚紗的價差可以取決於很多不同的因素,端看客戶的需求」,他強調,一個好的設計師,便能在手工與機器之間達到完美平衡,做出一件美麗、卻又讓新人能夠負擔的禮服,便是他的想法。羅丹尼也說,並非名牌的婚紗就好,重點還是要找到適合自己的白紗。「挑選婚紗很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必須先了解自己到底想要怎麼樣的一場婚禮?」羅丹尼認為,場地其實影響婚紗的選擇,像是舉辦在海灘或是室外的婚禮,就應該挑選簡便的婚紗;若是舉行於神聖的教堂,那新人就可以選擇較為隆重的禮服。至於身材方面,婚紗的挑選原則還是要放在遮蔽缺點、突顯優點,「例如臀部有一些需要掩蓋的部份,那選擇澎裙可能就比較適合新娘......或是身型較矮小的(女性),可能就選擇前短後長的禮服比較適合」。不過講到最重要的大原則,陸少江認為新人本身的心態還是最重要的。「新娘本身最想要甚麼?妳希望自己是甚麼樣子,這些都是新娘應該要問自己的問題」。他表示,披上白紗的女孩,就該是自己與新郎心中的女神。「不要隨波逐流、做自己才最重要!」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628/20071591
【被起底】20張圖悼念淪陷20年 設計師:少人做我更要做
1 :
GS(14)@2017-07-02 14:52:29九十後平面設計師阿灝在雨傘運動後成立「本土工作室」,以設計宣揚本土意識。
九十後平面設計師阿灝早前發佈「Hong Kong Is Not China」系列資訊圖(infographics),引起網民熱烈討論。加上工作室一系列的貼紙設計主張港獨,親中傳媒把他起底,找上他與朋友合夥的工作室,「影咗幾張相就串起了一個故事,我和朋友戲言反正都無人看這份報紙,大家笑完就算。」不過因為李波被失蹤事件,朋友和其家人非常徨恐,「他們說『他做這些事,今次是媒體,下次會不會是警察』,他就覺得不行,需要分開冷靜下。」阿灝笑得有點無奈,下一秒又神色凝重,說:「其實件事很簡單,那位記者只停留了一分鐘,那我便失去了工作的地方。」
告訴世界現今香港有多不濟
即使時局紛擾,主權移交20年前夕,他依然堅持發佈「20th Anniversary of The Fall of Hong Kong」系列的20張圖,悼念香港淪陷20年。「不是說中港對立的關係,是說主權移交前後制度的改變,這是大家都看見的事實。」比較港英與特區,有人說他留戀英殖時期,「我跟上一輩人不同,我沒有經歷過經濟起飛的好處。你跟我說英殖時期的香港有多美好,其實我不知道,主權移交時,我只是幾歲,鬼知咩?」正正沒有經歷過黃金年代,他說反而令他比較客觀,「這系列是想告訴世界,現今香港有多不濟。」因而系列加入沿水事件、普教中、媒體控制和警權過大的元素。過去更有朋友用他「中港大不同」的作品跟德國小學生介紹香港,「小學生只會覺得香港是中國的一個城市,他們不會知道這兩個地方有這麼大的分別。」他又希望一直伸延下去的信息會引起大家思考,「舉個例子,我們的護照代表甚麼呢?以前拿着BNO就代表我們是英國人嗎?拿着特區護照就是中國人?」有人認為他的作品有種族歧視,一竹竿打一船人,刻意製造對立,「這並非我的原意,我的原意只是說出兩者的區別。」他說:「爭議是很重要的,如果一個話題沒有爭議性,那它便沒有意義,不用拿出來講。」他重申自己不屬於任何團體或組織,只是個獨立設計師,反而想問為甚麼大家的反應這麼大,「一個人的言論只代表一個人,你可以同意或不同意,你亦可以不接單全收,只同意部份。」
「一個不斷面對期限的城市」
「貨幣是一個時代、一個宣傳工具。」
「示威」
關於警權
有人認為阿灝的作品一竹竿打一船人,他卻說:「我當然知道有例外,但要對比兩個地方的話,這是必然的。有爭議代表有討論空間。」
關注少都要做
之前的作品張張都過千個like,淪陷系列得到的關注較少,他指迴響沒有之前的系列那麼大,可能是因為大家灰心,整個社會都灰心。「不過正正是因為少人做這件事,所以去做這系列時覺得更需要說這議題,從設計和藝術角度說出這立場。」雨傘運動後成立「本土工作室」兩年,一張娥姐AY世紀合照改圖吸5000個like、梁游披住宣誓而為人熟識的「Hong Kong Is Not China」旗幟爆紅,他都選擇低調,那為甚麼近來又擺市集和接受訪問呢?都係果句—越無人講就越需要講,他說:「大家都明白香港言論空間將會越收越窄,趁現在的氣候還可以表明立場,為甚麼不做呢?」他又笑說反正都已經被起底,「而且工作室過去推出明信片、印T-shirt和貼紙都是想宣傳自己的政治立場,不如就再做多點吧。」他又說,並非每個人都需要站出來撐獨立,「抗衡是由微小而個人的地方做起,每個人都可以在各自的領域發揮影響力。如果你跟我說你撐香港獨立,但不會表露人前,同時暗地裏在做實質的支持,我覺得完全無問題,甚至這可能是你的策略。」
Sad but true
本土工作室不時推出貼紙,部份免費。
本土工作室5月首次在市集擺檔宣傳其政治立場。
「Hong Kong Is Not China」系列資訊圖被製成實體藝術作品,曾在展覽「BACK TO THE FUTURE」展出。
「Hong Kong Is Not China」系列被印制成書仔,更成為朋友向德國小朋友介紹香港的工具。
facebok:本土工作室Local Studio HK記者:列淑華攝影:周芝瑩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
http://fb.me/AS.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702/20075807
【出Post自嘲】設計師刷存在感 書展簽名會零人出席達成
1 :
GS(14)@2017-08-04 06:35:42人潮越文靜越變得不受理睬,自己要搞出意外。DDED的Albert決定自嘲,以退為進。
facebook世界萬家爭鳴,即使粉絲專頁like數夠多,唔keep住日日出post,真係分分鐘被世界遺棄,很可怕。網絡後浪推前浪,刷存在感成了很多版主的例行公事。專營動畫設計的DDED,專頁like數超過五萬,又如何?版主Albert最近喪出post自嘲無人識,似乎係上演以退為進,引人注意的戲碼。我問:「存在感對你來講係乜?陽光?空氣?無咗唔得?做乜係咁衝出來?衝完粉絲真係多咗?」佢答:「出咗呢啲post,粉絲無少到,個人明顯高咗、大隻咗,存在感返咗埋嚟!呀~~」得啦得啦,咪背星爺電影對白敷衍我。
「你憑乜覺得刷就有存在感?」「憑我徹底的勇氣。」「……」原來成日靚抽時事製作2D起格影片嘅佢,最近把將無人識、產品無人買的慘痛經歷化為黑色幽默動畫或插圖,以自己為主角,博大家派like。「上年書展,有人將我認錯係于日辰(高登作家小姓奴),叫我簽名,我有照簽。」佢又試過變咗「送禮勤」,帶同自己創作的figure公仔去設計師聚會送人,聚會完結,figure被遺下,慘到烈。又有人曾經send email同佢傾合作,可惜對方真正想搵的係網絡紅人「大大與小妹」(90後情侶插畫師)的小妹。佢扮認真話:「用咗好耐時間平復,心靈受到好大打擊,好想將呢件事畫出來當發洩,又可以順便出post呃like。」慢慢地呢個人不斷自爆,往傷口灑鹽自嘲戲謔。「都係俾人笑吓,自己又笑吓,老實唔係真係刻意刷存在感。」唔知係咪因為睇人「X街」最開心,啲post真係好好笑,加上樣樣衰衰,猥猥褻褻的方面造型公仔,係幾令人期待睇佢有更多瘀事分享嘅。
佢以「窮到賣底褲」為口號賣底褲,但其實印製底褲及買扭蛋機等成本不輕,賣咗九成都無錢賺。
方面MK仔動畫配上Albert刻意chok出來的衰聲,睇一次笑兩次。
一心帶自己作品送給其他設計師,點知完場發現自己變咗「送禮勤」,惟有幽自己一默,畫出來畀大家笑吓。
剛過去的書展,佢做咗兩個創舉,第一係搞咗場零人出席簽名會,一小時簽名會真係無人去,半個都無。咁無存在感的假象,係佢精心策劃。「揀無人得閒來嘅時間搞,書展第一日晏晝三點,返工嘅人一定來唔到。專登低調宣傳,又呼籲大家唔好來。」無人來,個心真係無碎到一地都係?「無,只係覺得幾好笑。我其實係模仿日本YouTuber Shibatar,佢都搞過一場無人去嘅簽名會。其實無人來,有人來我都開心,根本就係無敵嘅狀態。」書展期間,呢位仁兄無新書但日日蒲頭,竟然係為咗賣底褲,仲唔係怕被忘記至放大來演吧?搶focus搶到出面喎!「純粹想做啲非主流嘅事,香港地唔係即時賺到錢嘅生意,好多人都唔做,我專做呢啲,專做蝕本生意。」用扭蛋機賣底褲,佢話係一套經驗,賣嘅係整個過程。睇你會唔會好彩抽中有屎漬印花嗰款。諗落無聊,實質都係無聊,之但係整嗰個開心,抽嗰位高興,旁人又有乜好講?記者:葉青霞攝影:王國輝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
http://fb.me/AS.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804/20110830
【專題籽】動畫設計師做牛仔褲修復 順住布料直紋逐條織補
1 :
GS(14)@2017-10-09 03:02:28牛仔修復工錢少,但牛牌老闆周衍綸(Elton)一絲不苟,「只要做少少修補、加工或改改褲形,基本上就好似有條新褲。」
【專題籽:綠活2.0】牛仔工作室「Full House Denim& Workshop」的度身做牛仔褲在行內大受歡迎。熱愛牛仔褲的老闆周衍綸(Elton)專門研究牛仔褲修復,如改短、改窄、補窿,甚至改褲形、重新設計都得,吸引牛仔迷慕名而來。
最初補牛仔褲是由於未投身職場,無錢買新褲。第一次小試牛刀是戥腳踢波時爆胎,「穿牛仔褲去踢波,踢踢吓褲襠位就穿咗個窿,回家後試吓自己補,不過補完都係再爆,當時技術差。」早在讀書時期,他已愛上牛仔褲,「經常穿,久而久之就穿爛了,又捨不得買新的,便自己動手修補。」補補吓,親朋好友知道他補褲,都不時拍膊頭,請他幫忙。
Elton本身修讀電腦遊戲及動畫創作設計,完全不會針黹,「基本上都是自學,靠自己摸索。」後來在時裝公司工作的他,回大陸廠房跟單時,乘機向車衣師傅偷師,「無話拜師學藝,無話刻意找師傅學。自己在旁觀看,不明白才去問師傅。他們人很好,請教時都願意答我。」一補就補了四年,很多牛仔迷都慕名而來,「每日都收到約十條」,轉眼間,面前的工作室已有四、五十條要補要改。他說香港補褲襠的人最多,因走路和坐下時都會磨擦褲襠位,使白色棉布露出,甚至破爛。褲襠磨蝕位變得軟身,Elton先以牛仔布鞏固,再用「織補」方法修復,「即用接近或相同顏色的幼身縫線,用衣車順着布料的直紋,逐一編織,盡量修復到看不出破損。」牛仔布料本身又硬又厚,逐條直紋修補是費時的工作,「是比較仔細的工夫,做一元硬幣大小的面積,需時半個鐘。」採訪時他即場示範,車工非常細緻,連攝影師哥哥都問,補咗個位喺邊度。
〔Before〕以和布(右圖)取締穿洞褲袋後,這條牛仔褲又是一條好漢。
〔After〕
〔Before〕最常見的破褲襠是走路和坐下時磨擦導致,使白色棉布露出,甚至破爛。
以薄身牛仔布鞏固底部。
〔After〕補完好似冇爛過咁。
穿窿褲袋爛褲腳 變成花紋
除了修復和還原面貌,本身做牛仔設計的Elton亦會改裝,試過拆走穿窿褲袋,再用和布重新打造;爛到不堪入目的褲腳,一個一個窿修補,變成花紋。改褲形時,他更會把褲拆件再整合,「香港人要快,街邊的改衫舖只會當一般衣服去改。你要改窄,他們會在骨的位置車條線,再剪走多餘布料,因這樣又快又便宜。然而,原來的褲形會走樣,整個款式、剪裁和比例已經錯晒!」Elton對牛仔設計的執着,見於牛仔的修復上。品牌現已有旺角和黃竹坑兩間工作室,大陸亦有廠房,但他仍會親自逐條補,「一條牛仔褲的壽命很長,無理由破爛少少或款式過時就扔掉,這是很浪費的。其實只要做少少修補、加工或改改褲形,基本上就好似有條新褲一樣。」玩了五年多牛仔褲的Bon是熟客,工作室芸芸眾多牛仔,這是他第一條穿的牛仔褲。「購買時更寫下當天日期,已穿了四年。」為牛仔褲着迷的他,曾為這條牛仔褲買蛋糕、慶祝一歲生日。「這些紋都是我坐低時摺得多而演變出來的,所以這條褲對我來說意義很大。」Elton幫他用誇張的車線修補磨穿了的褲腳位,成為新的設計。後袋經常磨擦,選用較厚的和布墊底,圖案配搭型格。相比起back to original,Bon更喜歡新設計,「正因為每次修補都有不同特色,這才是真真正正屬於你的牛仔褲,是獨一無二的。」
用衣車以同顏色幼線順着直紋織補褲襠。
以誇張的車線修補破洞的褲腳位,唔講以為係原來設計。
銀包和鎖匙會把後袋磨穿,Elton以厚身和布墊底,耐磨又型格。
玩了牛仔五年多的Bon認為每次修補造就獨一無二的牛仔褲。
爛到癲的褲腳,在Elton的巧手下成為pattern。
Facebook:Full House Denim& Workshop
旺角廣華街48號廣發商業中心7樓09室收費:120元起
記者:列淑華攝影:鄭明川編輯:翟純恩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920/20157832
【很羨慕吧】唯一港人LEGO設計師:每日都期待返工
1 :
GS(14)@2018-01-08 01:29:36John是唯一在LEGO丹麥總部當LEGO設計師的香港人。
全新旅遊專頁,即like籽想旅行:
https://fb.com/travel.appleseed
LEGO是不少男生最愛玩具,一般人只會跟着說明書砌,厲害點的或會砌出其他變化,再高層次的更會自創,利用不同零件創作出千變萬化的作品,John Ho更進一步,進入LEGO丹麥總部,是唯一港人LEGO設計師:「我本身當然是LEGO fans,主要創作機械人,亦跟很多香港fans一樣喜歡為作品影相放上網,跟其他人分享。」
John近來終於第一次自己主導設計機械人,成為他的最愛之一。
朝九晚五在LEGO總部工作,幾年下來,John每天仍有期待上班的感覺。
「單是去丹麥LEGLAND已經是達成夢想,更何況是去LEGO總部工作?」現在他還會興奮地說。
想不到這些分享,改變了他人生,「有天一個全不認識的白俄羅斯LEGO fans傳訊息給我,說很喜歡我的創作,更傳來一條LEGO總公司招聘link,叫我試試。」John膽粗粗試,第一次失敗告終,但世事出人意表,半年後有另一部門邀請他去丹麥面試,結果成功,「單是去丹麥LEGOLAND已是達成夢想,更何況去LEGO總部工作?」結果在2013年,John去丹麥走上LEGO設計師之路,或者你會問,當LEGO設計師有甚麼要求?John笑說:「當然要有創作力和想像力,也要懂得好好運用各種零件,但更重要是語言能力,因為我們設計團隊有大概250人,包括了超過40個國家的人,而溝通是我們工作的重要一環。」
這對婆孫Minifigure,是John自己和經常帶他搭火車的婆婆。
這香港特別聖誕Set,也是由John設計。
說到在LEGO總部工作,John說其實也是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但重要的是,「我到現在每天仍有都期待返工的感覺。」他更不時因太投入工作而忘記下班,要太太打電話來提醒。試問有幾多個香港打工仔會期待上班?相信大家只有羨慕再羨慕。幾年來,John已經參與過不少你我都可能在玩具鋪見過的作品,例如2015年推出的生化戰士系列和星球大戰系列。現在,他隸屬Creator系列團隊,「設計過程中,通常會有些個人聯想和情感投射,總會有些記憶讓你去做某些設計。」他舉例他有份設計的Winter village,原來當中的婆孫Minifigure,正是John的個人投入:「紀念我的婆婆,我以前常常跟婆婆坐火車,當我設計這火車站時,便很想放這人物在當中。」另外,John亦分享了一件在丹麥LEGO總部工作的趣事:「在香港,自己生日同事會買蛋糕和我慶祝,但在丹麥,卻原來習慣由生日的人自己帶蛋糕請同事食,是很有趣的體驗。」他說其實這也不錯,不用怕忘記某些人的生日,每年亦只需預備一次,香港人不妨參考。記者:韓繼聰攝影:王國輝
說到他最欣賞的LEGO設計,是舊上司Jamie Berard設計的Parisian Restaurant。
除因為設計精細漂亮,更因為當中有個求婚情景,令他想起自己求婚的情況。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71228/20257110
AR設計師 為虛擬模特兒換新裝
1 :
GS(14)@2018-01-15 02:29:12【明報專訊】Joy Aether共同創辦人劉達文表示,該公司開發出一個稱為「AR時尚設計師」(AR Fashion Designer)的手機App,結合3款特別設計的圖紙,可以讓小朋友為虛擬模特兒設計全身的衣服鞋物。
小朋友只需在特製的圖紙填上顏色或手繪圖案,然後開啟手機程式掃描圖紙,即可以為程式內的3D虛擬模特兒換上新裝。公司計劃,將模特兒實體公仔和圖紙一起銷售,來創造收入。用戶每購入一款模特兒公仔,程式內就會出現其對應的3D虛擬模特兒。此外,程式還會加入社交功能,讓用戶互相點讚及評論。
[企業創富]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5955&issue=20180112
【本土設計】90後設計師眾籌集資 製作西人版黃曆
1 :
GS(14)@2018-02-21 06:26:19一click免費下載《籽想去東京》旅遊指南:
http://bit.ly/2rSv4c4全新旅遊專頁,即like籽想旅行:
https://fb.com/travel.appleseed
宜忌、吉凶時辰、天干地支……傳統黃曆資料多,内容難明,望回家中的黃曆,日子永遠停留在上個月。皆因大家都忘了它的存在,每天撕走一頁的雅興,不過比三分鐘熱度多一點。不過情人眼裏出西施,有本地設計師偏偏愛其人文價值,為此成立設計團隊《日紙》,希望將黃曆重新演繹,甚至中西合璧。
每本黃曆均附上四張明信片,原意讓用家撕下有意義的頁面作明信片之用。
左起為﹕吳詩聰(Carina),錢子略(Jarvis),陳卓昕(David)
90後設計師錢子略(Jarvis)指,最初有此想法,源自一次旅行的體會,「當時留意到很多外國人都喜歡東方文化,以黃曆為例,他們會認為它的外觀有趣兼深奧,不過礙於不懂中文,永遠不明白當中的意義及價值。」因此,他一年前找來志同道合的同學、從事製作與翻譯的朋友,成立自資設計團隊,希望一改黃曆刻板形象。「12生肖及24節氣的插圖,全是我們重新設計及繪製,為原創設計。」而最大改變,莫過於團隊將黃曆的內容由中譯英,這個龐大工程,由大學主修翻譯的吳詩聰(Carina)負責,「另外亦加入了一些壠發金句,大多數從四書五經中抽出來直譯的。」同時,每本黃曆均附上四張明信片,原意讓用家撕下有意義的頁面作明信片之用。當中的細節位,的確不是欺騙感情的照板煮碗。不過,由於資金所限,他們決定先以眾籌平台Kickstarter為起點,成功的話就有機會印刷出品。現時距離眾籌截止的日子仍有5日,有心的設計,不妨支持一下吧!
Facebook專頁﹕Daper日紙記者﹕湯珮然攝影﹕周芝瑩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80216/20306937
工程師伙拍設計師 冀再工業化非空談
1 :
GS(14)@2018-02-27 08:03:32【明報專訊】與一般大學畢業不久即創業的青年相比,陳浩文和郭志明的資歷可說豐富得多。陳浩文擁有理工大學工業設計學士學位,以及城市大學設計及科技學士學位,曾當大約10年玩具設計師,以及大約10年電子消費品設計師。
擁逾10年工作資歷 獲科技園資助
郭志明則是機械工程師,擁有20多年經驗,曾在香港、內地和亞太區多個行業的公司工作,包括基建、污水處理、石油化工、油氣、核電廠和石化電廠等。由於以往工作經歷,兩人希望香港這一波談再工業化,真的能夠做出成績,而不是繼續全部倚賴金融和地產。
兩人在2016年12月正式成立公司,公司的英文名稱為KiLax,取其與Keyless的發音相近。去年11月,該公司成為科技園的培育公司,至今兩人已累積投資了數十萬元,近期已有一名天使投資者有意入股。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707&issue=20180226
【旅遊籽】由德國截順風車回港 設計師204日長征
1 :
GS(14)@2018-03-06 03:49:51他用了這204天由德國截順風車回香港。
【旅遊籽:新世代旅人】對於不少香港人來說$15,000去一轉旅行,吃、喝、玩樂加上購物可以豪遊東京一星期。而今年30歲的原武(Adam),原名石稚昀,由德國沿路截順風車回香港,用了$15,000完成了一共204天的遠征,旅程間以梳化衝浪和露營節省住宿費,一步一步完成了這個不可思義的旅程。
香港大學建築系畢業的Adam,畢業後從事建築室內設計的工作兩年,毅然決定出走德國工作假期一年,重新認識自己。2013年在工作假期完結前,展開了一段一生難忘的旅程,由德國柏林截順風車回香港。路線由柏林直落東歐去土耳其,經過伊朗進入中亞國家,土庫曼、烏茲別克及哈薩克,最後回到中國。他選擇旅行地點主要考慮不會因為簽證問題,而被拒入境。
20公斤背包 日揹5小時截車
「當時截順風車的旅程,你永遠不會知道下一輛車會載你去那裏,你只知道前面的兩、三步,將會去那一個城市。」平均每日坐五輛車,如果204天計算,他坐過800至1,000輛順風車,多以私家車為主。截順風車最辛苦是無了期的等待,Adam自豪地說:「隨便在街上找100個路人,我應該是最刻苦耐勞的頭五位。」每天好像擔泥,揹上20公斤重的背包行4至5小時,相機、電腦及露營帳幕跟身,在日曬雨淋在公路和油站外截車。幸運的話會有車接他到達目的地,反正他是靠意志,不斷走路去找有利的截車點。他這麼辛苦除了可節省車費外,最重要是與當地人接觸和建立關係,走進他們的生活和到家中作客,體驗最真的旅行。在伊朗認識的朋友阿里,是其中一個梳化衝浪的主人,在他家中常玩音樂,離別時他送了一支兒時用過的結他給我。因為阿里沒有當兵所以沒有護照,旅行對他來說是天方夜譚,送Adam結他就像帶他一起去旅行,於是Adam將去過的地方,都刻劃在結他的背面。雖然Adam唱歌不是很厲害,但多了一支結他可以找多一點生活費。例如有一次他在中國雲南剛好沒有現金在身,投宿時,經理也不賣賬,要付款才能入住。於是他硬着頭皮在市集唱歌,唱了一晚,聲線也沙啞了,最後賺了一碗麵的錢和當晚的住宿費。五年過去了,Adam仍與阿里保持聯絡,他竟然成功辦理移民簽證,現時在美國加州做軟件設計工作。「將來有甚麼可以與孫兒分享,這是一個可以說一世的旅程。」最後一程回家之旅,他由在落馬洲坐不跳表的的士離開禁區,落車後放下背包和結他,拿出紙牌高舉,寫着「柏林去香港最後一站沙田」。那時有一個迫切的時限,他與家人說約下午四時回家,天色陰暗快要下雨,截了約一小時車,終於成功登上小型白色客貨車回家。回來後他把這經歷寫成了《搭車去火星-204天.德國順風車回家之旅》一書,向大家證明天方夜譚的事也可實踐出來。
結他除了讓他可以找多一點生活費,亦使他認識不同的新朋友。
旅程間以梳化衝浪和露營節省住宿費,完成了這個不可思義的旅程。
不少順風車主也很友善。
facebook:原武Adam Yuan記者:翁怡富攝影:張志孟(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編輯:施明慧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80304/20320485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