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重讀經典 一只花蛤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2vcnt.html

      

       當天南先生翻譯《巴菲特的道路》的時候,巴菲特的公司伯克希爾·哈撒韋的股票價格正上破20萬美元。五十年前,巴菲特收購伯克希爾·哈撒韋時股價僅8美元,五十年後,伯克希爾哈撒韋的股價20萬美元,複合增長22.45%,而巴菲特的身價也飆升至630億美元以上。這些都是足以使之傲睨天下的事情。是什麽原因導致了奇跡的發生?羅伯特·漢格斯特龍的這本書將會告訴我們其中的奧秘。

       這個奧秘就是“秘密流傳了五十年”的投資原則: 把股票當作生意的一部分、正確對待市場波動和安全邊際。這些原則看似簡單,但要做到其中的任何一點都非易事。由於“人性”的作用,絕大多數投資者通常會在接近股市高點時買入,然後在接近低點時賣出,其現金流動隨著股市表現波動而呈現的敏感變化反而讓他們無法獲得高收益。因此,他們的收益增長趨勢往往呈間歇性,或在一個時段暴利或在一個時段虧損,缺乏盈利的連續性。股票市場就是一個巨大的幹擾器,它把投資者的註意力吸引到那些轉瞬即逝、起伏不定的投資預期上。

       而巴菲特購買股票的基礎則是,在假設次日關閉股市或在五年之內不重新開放的情況下,其背後就是“把股票當做生意的一部分”,關註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投資回報只源於公司經營收益的長期積累。“把股票當做生意的一部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因為是“做生意”,就要選擇“好生意”。好生意通常很少,一年做不了幾次。既然想做好生意,就要選擇好公司。選擇了好公司,就必須等待好價格,於是我們就可能成為精明的“商人”。既然是精明的“商人”就必須知道公司做的是什麽生意,這種生意是否看得懂,能否理解。此外,還必須了解這家公司的財務報表,是否高負債,現金流是否充沛,毛利率多少,凈利潤率多少,凈資產收益率多少等等。同時,還必須了解公司產品的前景,市場狀況,其競爭對手如何。最後,還必須知道這家公司的那個管理團隊是否誠信經營。只要其公司健康發展,就買進並擁有這家公司,分享公司的經營成果。

       如果一家公司沒有上市,因為每天沒有即時價格,或許投資者還能長久持有下去。然而一旦上市,情況就完全被改變了。因為是上市公司,所以每天每時每刻都會有報價。從投資回報的角度看,出價過高,其收益也一定很低,反之則反是。市場有時報價會很高,有時報價會很低。報價很高的時候往往群情激昂,報價很低的時候往往悲觀絕望。本傑明·格雷厄姆將這種情形生動地比喻為“市場先生”。比如,市場先生癲狂的時候,某一股票會報出高價;抑郁的時候,又會報出低價。“有效市場”理論說,股價可以在短期內全面而準確地反映公司的信息和基本面,因此沒有人能夠戰勝市場。但是僅僅幾個月,股價既能夠上150元,也能夠下19元,不知道反映出什麽樣的基本面。如果我們不能抵抗誘惑,在公眾情緒高漲時買進,並且還相信“合理”的鬼話,未來將是痛苦的。一個理性投資者不應當被市場先生所左右,而是應當充分利用市場先生的愚蠢為自己服務。當然,市場先生也有可愛的一面,那就是,他也會提供極其便宜的股價。若是我們彼時買進,那可能就是一個十分合算的股價,於是我們就擁有了安全邊際來保護自己。如此,才有可能讓自己的“生意”得以持續下來。

      “買一只股票就意味著投資於一家企業,而你就相當於是這個企業長期的夥伴,而且你投資的企業應該在他的領域具有優勢,從而能夠保證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維持較好的利潤。”巴菲特如是說。短期來看,可能有些人比你賺的錢要多,但是只要你不賠錢,你的回報是持續且合理的。這樣的話,“雪球”才有可能越滾越大。縱觀巴菲特的人生,其實就是一個“滾雪球”的人生過程。他總是善於找到一個合適的地方,讓自己的雪球能夠越滾越大。比如,在可口可樂上滾出了100多億,在中國石油上滾出了30多億。這就是“沃倫·巴菲特的道路”。

       許多年前,我就閱讀過《沃倫·巴菲特的道路》。就是這本書,使得我從此沒有繼續在黑暗中摸索。但是我卻不知道,原來羅伯特·漢格斯特龍在1993年出版這本書後,每十年就修訂一次。天南先生翻譯的就是最新的第三版,使得我們又可以重溫這一部重要的經典之作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933

走自己的路 一隻花蛤 一只花蛤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2vf0x.html

       可以這麽說,馬克·塞勒爾的那篇著名演講不知讓多少人悲觀沮喪而寢食難安。
       在那篇著名的演講里,塞勒爾明確地告訴大家,幾乎所有的人都無緣成為“偉大的投資者”了,因為大家並不具備“七個偉大的特質”。 這七個不具備偉大的特質分別歸納為:1、你不可能具備在他人恐慌時果斷買入股票,在他人盲目樂觀時賣掉股票的能力。2、你不可能像偉大的投資者那樣極度著迷於此遊戲,並有極強獲勝欲的那種人。3、你不可能具有從過去所犯錯誤中吸取教訓的強烈意願。4、你更不可能具有基於常識的與生俱來的風險嗅覺。5、你不會像偉大的投資家那樣對於他們自己的想法懷有絕對的信心,即使是在面對批評的時候。6、你的左右腦不可能都很好用。 7、你不可能具備在投資過程中,大起大落之中卻絲毫不改投資思路的能力。這些特質在成年後能夠通過努力學習來獲得嗎?塞勒爾的答案是“不可能”。塞勒爾還特別申明,一個人一旦步入成年期就無法再學到上述的特質。
       既然是後天無法努力學習的,那麽顯而易見就是來自上天賦予的。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這不是典型的“天才論”了嗎?天才是指“生而知之”的人,擁有一定的天賦,不是可以學到的東西,它包括了卓絕的創造力、想象力和天然的資質。一般認為,智商80到120之間叫做正常,其中110到120屬於聰明,達到130叫做超常,超過160叫做天才。 天才論者通常會認為,一個人的成就取決於天生的智力,後天的努力對人生的影響不大。它否認了人自身努力在學習上的作用。我經常想,天才論的背後隱含的有可能一是為了造神,一是放棄努力。
       我不知道塞勒爾是否讀過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的《異類:不一樣的成功啟示錄》。許多人認為格拉德威爾是怪才,我認為他說得無比真實。格拉德威爾告訴我們,一個人的成功如果沒有機遇和文化、環境諸因素,縱然智商超過了愛因斯坦,也只能過得很平庸。他舉例說,SUN公司的創始人比爾·喬伊和大名鼎鼎的比爾·蓋茨,假如他們沒有特殊的機遇、特定的時間和獨特的成長環境等因素,同樣無法取得非凡的成就。而塞勒爾顯然沒有考慮到這些因素。套用一下格拉德威爾的說法,塞勒爾的第一個錯誤就在於,過於固執地推崇處於金字塔尖上天賦,而忽略了一個事實:天賦在現實中的作用其實並沒有那麽大。所謂的“天才群體”其實不過是一個“有天賦”的群體。
       我現在深信,一個人的成功與其出生的時間地點、家庭環境和文化背景有著密切相關。可以說,成功就是由這些一系列可預知的、強有力的優勢環境和機遇決定的。試想,巴菲特若不是具有與他少年時的成長環境、在“華爾街教父”本傑明·格雷厄姆門下受教、結識查理·芒格先生等一系列因素,恐怕也不是今天的巴菲特了。巴菲特自己也坦承,假如他不是來自那個子宮,而是出生在印度或孟加拉國,成功可能就與他無緣了。你可以視巴菲特的講話為謙遜,但事實就是如此。成功是歷史與環境的產物,機遇與積累的結晶。格拉德威爾總結道,成功依靠的是人類的一般經驗,絕非石破天驚也絕非神秘莫測,所謂的“異類”從來就不是什麽異類。
       最近我讀了邁克爾·莫布森的《實力、運氣與成功》,深受啟發。一個人沒有努力,就不可能獲得實力,因此努力相當重要。一個人的天賦當然也很重要,因為投資確實需要一定的天賦。然而,按照納西姆·塔勒布的說法,投資領域畢竟是黑天鵝出沒的場所,因此運氣就顯得非常重要。短期內投資成功主要靠運氣,運氣要比實力的影響大。但是長期內若要獲得成功,除了天賦和實力還要加上運氣。特別是,當投資者實力相當時,運氣對投資成敗的影響日益突顯。《輸家的遊戲》的作者查爾斯·埃里斯指出,過去30年,大量的專家教授加入到投資行業,使得擊敗市場指數跑贏大盤變得異乎艱難。投資領域的此起彼伏、大漲大跌說明了運氣因素的影響很大。
       投資顯然不同於體育、音樂或棋類,僅靠實力並不能獲得成就。僅靠天賦也不能成功,否則那些諾貝爾獲獎者早就應該進入投資大師的偉大行列了。霍華德·馬克斯在他的《投資最重要的事》中,用了整整一個章節來闡述運氣的重要作用。馬克斯認為,因為投資領域並不是一個未來可以預見、特定行為總能產生特定結果的有秩序有邏輯的地方,投資在很大程度上要受運氣的支配。這些問題並不是天賦所能解決的。馬克斯說,聰明的投資者采用的是概率論法,所以他們知道投資結果很大程度上是聽天由命的。因此,當我們評判一個人成功的時候,並不能簡單歸之於天賦和實力,而是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這與我們評判一家成功企業的思路是一致的。但是,塞勒爾顯然沒有考慮到這些問題,因此,這是他的第二個錯誤。
       據此,我認為馬克·塞勒爾的天才論可以休矣。其實,我們並不需要成為“偉大”的投資者。“偉大”畢竟是極少數人的專利,如果大家都變得“偉大”了,那麽“偉大”也就失去了意義。我們應該努力要做的是投資的常青樹。如果我們能做一株像歐文·卡恩或者像沃爾特·施洛斯那樣的常青樹,我們也無愧於我們的人生了,因為我們中許多人畢竟無法複制像巴菲特或彼得·林奇那樣的出生時間和地點、家庭背景和文化環境。所以,我們可能不偉大,但卻無需悲觀沮喪或寢食難安。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991

實踐出真知 一只花蛤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2vfe1.html

        ——讀《2015年巴菲特致股東信》

       價值投資者一般都會視“巴菲特致股東信”為學習的必修課,這是因為巴菲特的致股東信集投資哲學之大成,它涵蓋了公司管理、投資策略、資本配置以及價值評估等各個方面,既簡潔而精煉,又富於實用性和教育性,並且行文活潑,妙趣橫生,蘊含著極其豐富的投資經驗。今年的致股東信,是巴菲特投資生涯中的第五十封信。二十五年前巴菲特曾總結過頭二十五年的錯誤。二十五年後的今天,巴菲特展望了自己的公司伯克希爾哈撒韋的未來。其中仍然貫穿了他的那些投資經驗。其實這些經驗表面看來都是老生常談,但是每次聽來卻依然溫故如新。
       1、“我在生意上的經驗對我的投資有所幫助,而我的投資經驗反過來又讓我成為更好的生意人。二者的經驗是互通的。”巴菲特這句話與“因為我是商人,所以我是個更好的投資者;而因為我是個投資者,所以我是個更好的商人”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但是大多數投資者可能具有投資經驗,卻沒有商業經驗,而許多商業家可能具有商業經驗,卻沒有投資經驗。因此,同時具備這兩者經驗的人顯然就具有了真正的優勢,不過正如巴菲特所說的,這個真理只能通過實踐才能徹底領悟。否則,你沒辦法知道。
       2、在巴菲特披露的幾條公司收購標準中,他只註重已被證實的持續盈利能力,而對未來預期不感興趣,更不感冒業績突然好起來的企業。許多人的投資都是基於公司的未來預期,但是預期需要知道公司的所有信息,如果能夠正確解讀這些信息,投資者就能夠預見到當前的股價還沒有反映出公司競爭地位的變化,並先於其他投資者做出買進或持有。不過,“預期”常常因為各種不確定因素而落空,這樣就會導致投資的失敗。而巴菲特要求的是已被證實的確定性,因為只有這樣的確定性,投資才是穩妥的。
       3、巴菲特在今年的一個重要警告說:“如果一個投資者買入伯克希爾股票的價位非常高,比如接近每股賬面價值的兩倍,那麽他可能需要很多年才能實現盈利。換而言之,如果買價非常高,一筆良好的投資就可能退化為魯莽的投機。”這其實就是說,好公司並非等於好股票,但是許多人卻將這兩者混淆起來,為股票支付出了過高的價格。實際上,那些光芒四射的公司股價常常被嚴重高估,因此其未來可能面臨著下跌,而那些被一致認為“壞公司”股價常常被嚴重低估,因此其未來反而深具上漲的能力。
        4、巴菲特認為他有能力逐年增加公司的每股潛在盈利能力。但是,在某些年份這樣的增長將是顯著的,而其他一些時間將很少。因為他不能確定市場、競爭和運氣將決定機會何時出現。許多投資者喜歡追逐持續不斷高增長的公司,但是如果他具有一定的商業經驗,那麽他就會知道,任何公司的高增長都是不可延續的,因為公司的利潤最終一定將“均值回歸”。因此,高增長就是一種幻象。投資者必須明白,增長只是正確行事的副產品,其本身並不是一個有價值的目標。有時候增長只會毀滅價值,而不會增加價值。
       5、巴菲特要求他未來的繼承人必須是一個理性、冷靜和有決斷的人,必須對商業有廣博的理解,對人性有深刻的洞察。此外很重要的是,他必須知道自己的局限性,就像IBM的老掌門人沃森說的:“我沒有天賦,但我在某些方面還聰明,我就堅守在這些領域。”同時品德也至關重要,必須是全身心投入公司,而不是為了他自己。當然,更要具有基於常識的與生俱來的風險嗅覺。不過,這一次沒有提出這一點,但並不意味著不需要這一點。這是巴菲特對他的繼任者的要求,普通的投資者如果能夠做到其中幾點也很不錯了。
       6、“波動性和風險不是一回事,但是一些流行的公式,將學生和投資者領入歧途。”確實,股價波動不是風險,股價波動對真正的投資者只有一個重要意義,那就是,當股價大幅下跌後,給投資者提供買入的機會,而當股價大幅上漲後,給投資者提供出售的機會。在這兩者其他的時候,投資者應該將註意力集中在股利收入和公司的運作上,不必對股價波動過於敏感。投資者應該學會以經營一家企業的態度去經營股票。當然,這個觀點很難讓一些人接受。其實,擁有股票真正的風險在於,是所持有的公司出了問題。通常情形下,公司一旦出現了實質性的問題,很可能會讓持有者中斷他們的投資。
       7、大部分投資者,“都可以、也應該把投資時限設置為數十年”,短期的價格變動是不重要的。他們應該關註的是長期購買力的增加。巴菲特建議,對於這些投資者,在一段較長的時間里,購買一個分散的多樣化的投資組合,比持有美元債券要安全的多。然而,現實中很少有人做到這一點。大部分人采取的是“積極交易”的策略,試圖“抓準”市場的波動,不充分的多元投資,向基金經理和顧問支付不必要且高昂的費用。

        8、“不應該用借來的錢投資”。巴菲特以他一生的經驗告誡我們,用借來的錢做投資,不一定能夠增加你的豐厚回報,反而可能會摧毀你的豐厚回報。因為市場中任何時候都有可能發生意想不到的事情,但是卻沒有經濟學家、顧問、電視評論員——當然包括巴菲特和查理·芒格——能告訴你高風險事件什麽時候發生。“所謂的預測家能填滿你的耳朵,但是永遠不能填滿你的錢包。”看看過去一年來在A股市場上所發生的“昌九”融資者們的事件,巴菲特所言非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903

一只花蛤姚斌:我的投资策略 金石杨天南先生

http://xueqiu.com/1175857472/41716842我的投资策略(转)
作者:姚斌
2015-04-23

虽然证券市场波云诡谲,但并不意味着投资者就可以随波逐流而无所适从。一个成熟的投资者依然需要确立自己的投资体系。这个体系由投资策略和投资清单构成。体系与清单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密切相关的。所谓的策略,就是谋略,是为了实现未来目标而决策未来的一个计划,是投资行动的指南针。

我的投资策略可以简要表述如下。

1、一切以价值投资行事,极度关注企业的内在价值,视股票为企业,因为每只股票的背后都是一家公司,没有研究就不要投资,亏损往往来自企业不良的财务状况。

2、精心构建一个投资组合。在这个组合里拥有四至十个股票,以消费类公司为主,分散于各不同的行业,集中投资。

3、时间是优秀企业的朋友,却是糟糕企业的敌人。以时间来证明价值投资的有效性,选择能够确定在长期中战胜通胀的企业,与公司共成长。

4、正确对待市场的波动。波动不是风险,风险既与市场指数无关,也与股票价格无关。企业未来赚钱的可能性越大,风险就越低,反之就越高。

5、采取自下而上的策略。忽略宏观经济情势,因为经济的判断无助于投资。忽略证券市场走向,因为市场的走向无法预测。只注重于企业的研究,努力使自己成为企业分析师。

6、计算企业的内在价值,以求得内在价值的区间,虽然这个区间可能很模糊,但是宁要模糊的清晰,也不要精确的错误。追求最大的安全边际是投资的首要任务。

7、以逆向思维的方式投资,做与众相同的事,通常只会得到与众相同的结果,只有做与众不同的事,才有可能得到与众不同的结果。

8、坚守自己的能力圈,投资于自己熟悉的、或者其产品和服务能够理解的公司,投资于管理层值得信赖的公司,时刻保持警觉和质疑,防止因为判断错误而招致致命的打击。

9、当市场风声鹤唳股票剧跌时,就是一个好机会;当优秀公司出现问题时,也是一个好机会。此时其价值向下远离价格,呈现出巨大缺口时,就是逐步买进的时刻。

10、当市场弹冠相庆股票猛涨时,此时价值的洼地迅速被填平,价值向上远离价格,就是逐步卖出的时刻,永远不要参与市场的投机。

11、追求合理的投资回报,这种回报不是相对表现,而是绝对表现。关心自己是否实现了自己的投资目标,而不是自己的回报与市场或其他投资者相比如何。

12、运用概率论来思考投资的问题。当胜算大的时候,增加投资筹码,反之则减少筹码。目的在于以大概率的成功对冲小概率的失败。

我的投资策略几乎来自投资大师们的经验与总结,并不是什么新思想。好在投资也不需要新的思想。价值投资知易行难,只要一如既往能够像磐石一般坚守住这些准则,做正确的事情,然后将正确的事情反复做,应该可以达到自己的目标。

2015.4.23于锦江秋芦溪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1678

一只花蛤姚斌:七年坚守,只等花开 金石杨天南先生

http://xueqiu.com/1175857472/42413973
七年坚守,只等花开(转)

姚斌
2015-04-29

据说有一种蝉,在地下蛰伏的时间会长达十七年,然后才化羽破土而出,求得一夏之光明。但是,为了等待一个汹涌澎湃的牛市,却不一定需要花费那么长久的时间。

实证研究,一般情况下,从一个牛市的结束,再到另一个牛市的开始,大致需要六至八年。牛市时股票价值通常都高估得吓人,因此实在不值得买。只有熊市时股票价值才会严重低估,因此最值得买。买股票就应该在最没有人买的时候买,因为那时最便宜。卖股票就应该在最有人买的时候卖,因为那时最合算。其实这是最简单的道理,最符合基本的常识。

然而因为人性的缺陷,使得大部分人选择在熊市时放弃,而在牛市时参与。逆向思维在此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呈现:做与众相同的事情,一般只会得到与众相同的结果。只有做与众不同的事情,才有可能得到与众不同的结果。

买在血流成河之时,卖在群情激昂之日。熊市时,最需要做的是将现金转换为股票,做一个股票的净买家。当然,其前提必须是所投资的标的有足够的便宜,其股价至少下跌70%甚至90%以上。

牛市时,最需要做的是将股票转换为现金,做一个股票的净卖家。当然,如果股票的成本为零为负数时,也可以考虑继续持有,其剩余股票留作下次重新买进时使用。

必须注意的是,买进时应该遵循逐步买进的策略,这个过程可能长达数月甚至几年。卖出时也应该遵循逐步卖出的策略,这个过程同样需要数月甚至一年。一旦我们持有时,就必须选择坚守。只有所选择的公司品质优良,就应该无惧市场的波动。它可能几年不涨,但是公司如果一直实施优厚的分红,获得高于银行利率,其效果同样惊人。而一旦我们卖出时,就必须选择等待。这样的等待将会十分痛苦,因为放弃了投机等于毁灭了人类的天性,无异于与人性为敌,所以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做到。

投资最难是坚守,只要坚守有一定的回报,我就会十分的满意。纵观最近七年,我的投资回报分别是:

2008年-24.26%,
2009年+74.82%,
2010年+31.92%,
2011年-21.01%,
2012年+27.69%,
2013年+22.74%,
2014年+39.23%。

其中五年正收益,两年负收益,总计七年复合增长24.43%。

2015年截止今日为+38.78%。

有些人动辄就获得200%或300%的收益,但是对我而言,追求的是合理的回报,这种回报不是相对表现,而是绝对表现。关键在于是否实现了自己的投资目标,因此无需与其他的投资者相比。

著名的价值投资者彼得·林奇发现,在20世纪80年代股市兴旺的5年中,股票年均涨幅26.3%,遵守纪律坚持计划的投资者,获得几倍或更多的收益,但这些收益绝大部分来自于40天。若你在这40天中离开了股市,以图避开回调,那么你只能得到4.3%的收益。所以,我要做的就是,七年坚守,只等花开。


2015.4.29于锦江秋芦溪畔

已有6人赞助了这篇帖子25雪球币:

  • 木鱼投资图腾10
  • 悦卷6
  • VictorTan聪6
  • 反动派20101
  • 鹰击长空qlq1
  • XUEQUI365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725

我的投資策略 一只花蛤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2visd.html

       雖然證券市場波雲詭譎,但並不意味著投資者就可以隨波逐流而無所適從。一個成熟的投資者依然需要確立自己的投資體系。這個體系由投資策略和投資清單構成。體系與清單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系密切相關的。所謂的策略,就是謀略,是為了實現未來目標而決策未來的一個計劃,是投資行動的指南針。
       我的投資策略可以簡要表述如下。
       1、一切以價值投資行事,極度關註企業的內在價值,視股票為企業,因為每只股票的背後都是一家公司,沒有研究就不要投資,虧損往往來自企業不良的財務狀況。
       2、精心構建一個投資組合。在這個組合里擁有四至十個股票,以消費類公司為主,分散於各不同的行業,集中投資。
       3、時間是優秀企業的朋友,卻是糟糕企業的敵人。以時間來證明價值投資的有效性,選擇能夠確定在長期中戰勝通脹的企業,與公司共成長。
       4、正確對待市場的波動。波動不是風險,風險既與市場指數無關,也與股票價格無關。企業未來賺錢的可能性越大,風險就越低,反之就越高。
       5、采取自下而上的策略。忽略宏觀經濟情勢,因為經濟的判斷無助於投資。忽略證券市場走向,因為市場的走向無法預測。只註重於企業的研究,努力使自己成為企業分析師。
       6、計算企業的內在價值,以求得內在價值的區間,雖然這個區間可能很模糊,但是寧要模糊的清晰,也不要精確的錯誤。追求最大的安全邊際是投資的首要任務。
       7、以逆向思維的方式投資,做與眾相同的事,通常只會得到與眾相同的結果,只有做與眾不同的事,才有可能得到與眾不同的結果。
       8、堅守自己的能力圈,投資於自己熟悉的、或者其產品和服務能夠理解的公司,投資於管理層值得信賴的公司,時刻保持警覺和質疑,防止因為判斷錯誤而招致致命的打擊。
       9、當市場風聲鶴唳股票劇跌時,就是一個好機會;當優秀公司出現問題時,也是一個好機會。此時其價值向下遠離價格,呈現出巨大缺口時,就是逐步買進的時刻。
       10、當市場彈冠相慶股票猛漲時,此時價值的窪地迅速被填平,價值向上遠離價格,就是逐步賣出的時刻,永遠不要參與市場的投機。
       11、追求合理的投資回報,這種回報不是相對表現,而是絕對表現。關心自己是否實現了自己的投資目標,而不是自己的回報與市場或其他投資者相比如何。
       12、運用概率論來思考投資的問題。當勝算大的時候,增加投資籌碼,反之則減少籌碼。目的在於以大概率的成功對沖小概率的失敗。
       我的投資策略幾乎來自投資大師們的經驗與總結,並不是什麽新思想。好在投資也不需要新的思想。價值投資知易行難,只要一如既往能夠像磐石一般堅守住這些準則,做正確的事情,然後將正確的事情反複做,應該可以達到自己的目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4164

我的投資清單 一只花蛤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2viyi.html

       一個成熟的投資者應該擁有自己獨特的投資體系。這個體系至少由投資策略與投資清單兩個部分組成。不過,確立自己的投資策略與投資清單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間往往要經過多年的累積與驗證,最終才可能使之有效。
       關於我的投資清單可以簡單地表述如下:
       1、尋找前景良好,其產品變化緩慢,通常無需劇烈變化的公司。這樣的公司並不需要進行破壞性創新,至多只是維持性創新(即產品改良)而已。
       2、尋找產品定位明晰的公司,這樣的公司通常只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內深耕細作,並不需要盲目的多元化,因為多元化往往導致多元惡化。
       3、專註於細分市場的隱形冠軍,這樣的公司幾乎不為外界所關註,卻幾乎主宰著各自所在的市場領域,他們占有很高的市場份額,有著獨特的競爭策略。
       4、特別關註陷入困境型的公司,這種公司的股票通常都是冷門股,市場給予較低的定價,其價值會得到完全的呈現,安全邊際很高。
       5、以家族型企業為主,要求管理層絕對控股或大量持股。盡量不碰國企股,因為國有企業往往結構複雜,體制僵化,並且容易導致腐敗。
       6、尋找輕資產運營的公司,這樣的公司會緊緊抓住自己的核心業務,而將非核心業務外包出去。以有限資產,獲取最大收益,是所有企業追求的最高境界。
       7、尋找具有成功的商業模式的公司, 這種商業模式通常由產品或服務的差異化的創意逐漸演變而成,其競爭對手難以複制,能提供獨特的價值。
       8、尋找具有消費壟斷性的公司,這樣的公司能夠獲取豐厚利潤,產品技術性含量通常不高,無需大量的固定資產投資,具有寬闊的經濟護城河,競爭對手難以攻破。
       9、尋找優秀的公司管理層,這個管理層應該誠信經營,積極進取,明確可行的發展計劃,為股東創造價值。具有企業家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透明及時負責任地披露信息。
       10、只要求適度增長的公司,並且其凈資產收益率維持在15%左右,高毛利率,至少30%以上,不負債或者很少負債,現金流充沛。
       依照這份投資清單,基本上排除了95%以上的公司。不過,同時具備以上十項的公司肯定少之又少,這不奇怪,偉大的公司本來就是鳳毛麟角,能夠同時符合其中六項以上當屬優秀。我的投資清單可能只適合於我,因為這是在長期實踐中歸納出的投資原則。原則之所以會被稱為原則,是因為在長期的視野下它基本上是行之有效的。它可能不會讓我的股票資產在一夜之間暴富,但可確保我的投資不斷地穩健增長。有一點必須十分清楚,任何一家偉大或優秀的公司,都不值得讓我以昂貴的代價買進,留有安全邊際異常重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5524

五個真理 一只花蛤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2vl5u.html

    價值投資並不僅僅只是一種方法,更是一種人生的態度。蓋伊·斯皮爾的《與巴菲特共進午餐時,我頓悟到的5個真理》這本書就展示了這一主題。20086月,斯皮爾和莫尼什·帕伯萊出價65.01萬美元,競拍獲得與巴菲特共進午餐之機會。許多人可能認為與巴菲特吃一頓飯要花這麽多的錢,未免太過奢侈,但是對於斯皮爾而言,卻是物超所值,因為他由此“頓悟到了5個真理”,這實在來之不易。你可能無需與巴菲特共進午餐,也可能獲得這些真理,但是未必能夠像斯皮爾那樣刻骨銘心。
       正如作者所言,這本書並非教你如何投資,它只是作者一路走來所經歷的故事,以及在這一路上所學到的東西。作者早年不聽朋友勸告,進入一家投行工作,而那原本就是一家“聲名狼藉”的證券公司。作者在那里親眼目睹了那些人的陰險、狡詐、貪婪、虛偽和卑劣,最終作者選擇了破門而出,親手創建了屬於自己的基金。當作者認識了投資大師莫尼什·帕伯萊後,他的人生終於發生了巨變,再次顯現了與優秀的人為伍的重要性。

       巴菲特午餐拍賣通常在每年的531日至65日在ebay上舉行,起拍價從2.5萬美元開始。中標者最多可攜帶7個人與巴菲特在知名的牛排館共進午餐。巴菲特午餐拍賣會始於2000年,所得款項都捐獻給格萊德基金會,用於慈善事業。歷史上15次拍賣會共籌集了約1780萬美元,今年中標者是天神娛樂股份有限公司的朱曄,他的競價是235萬美元。歷史上已有多位華人拍得與巴菲特共進午餐,他們是段永平和趙丹陽。段永平出價62萬美元,趙丹陽則出價211萬美元。有人認為他們是“浪蕩子”,但他們都聲稱物有所值。通過拍賣午餐會見到巴菲特的人不少,但是寫了一本書來記錄自己真切感受、展示物超所值的似乎只有斯皮爾一個人。

       第一個真理:堅持自己的原則。人心本來就易變,而要在變幻莫測的市場里堅守自己更不是一件易事。作者對保護自己的資金高度警惕,任何時候都不曾有一分錢的杠杠和債務,因為他知道杠杠交易可能是災難性。作者只投資那些賣價遠遠低於其內在價值的公司。它們都有高質量的護城河,都是巨大現金的生產器,沒有一家高度杠桿化,或者需要經常接觸資本市場。任何高度杠桿化或者需要持續融資的公司,信用危機都是十分危險的。作者曾經持有許多股票,它們並沒有立即反映出投資價值。但是作者知道,只要自己沒有迫於外力,就能夠到達彼岸,這需要堅持價值投資的永恒力量,輕易不會改變。

       第二個真理:遠離瘋狂人群與噪音。外力經常擾亂我們的思維,使得我們喪失了理性,於是往往在最應該買入的時候反而賣出,或者是往往在最應該賣出的時候反而買入。人性中有一些東西相當醜陋且相當危險,即使像伊薩克·牛頓那樣偉大的人物也不能免俗。牛頓曾在1720年英國南海公司泡沫中損失了畢生的積蓄。所以,應該認識到自己的大腦是多麽的不完美,而為自己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克服思維短板、癖好和非理性又是多麽的重要。成功的投資者都會選擇一個良好的環境,比如巴菲特選擇在奧馬哈,塞思·卡拉曼選擇在波士頓,他們都遠離了華爾街的狂熱。實際上,每個投資者都應該有自己版本的奧馬哈。

       第三個真理:永葆童真與好奇心。巴菲特能夠每天跳著踢踏舞去上班,這絕對不是一件尋常的事,這說明他已經找到了自己的摯愛並樂在其中。投資者有必要保持心理健康,享受生活,維持一定程度的平靜心情。實際上,如果一個人投資之外的生活出了問題,陷入全面的混亂,甚至被逼入困境,那麽就很難進行良好的投資。因此,需要努力控制自己,激發自己天性中快樂的一面,那樣的話,投資收益將會更好。有趣的是,作者建議將橋牌列入價值投資課程表,因為橋牌可以體現出一種正確的思維方式,它涉及到機會、概率和不對稱信息等元素,發現其他人可能忽視的東西。長期生存下來的投資者,往往對風險控制有更深刻的把握,包括有能力看出實際風險比股價所反映的風險更小的情況。

       第四個真理:培養並維系有價值的人際關系。有肥胖的朋友,你就有可能肥胖;有身材勻稱健康的朋友,你也更有可能勻稱健康。把正確的人們帶入你的生活,沒有什麽比這更重要的了。因為他們會教給你每一件需要知道的事情。真正的友誼是給予,而不是索取。專心幫助他人,最終也是幫助自己。衡量成功人生的標準,就是擁有多少人的愛,真正的愛。而要獲得愛的唯一方式,就是成為一個讓人喜歡的人。如此才能獲得內心的快樂和幸福。要把時間和精力集中到少數拿得準的人身上,同時不浪費時間結交那些不能真誠坦率做自己的人。不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別人,不去欺淩別人的利益,更不想成為別人的負擔。優秀的同伴將會對我們自己產生深遠的影響,與他們在一起,錯誤將少得驚人。

       第五個真理:忠實於自己。投資的目標當然是追求財富,但是追求財富不應該成為生活的全部目標,畢竟還有投資以外美好的事情。所以,作者警示我們不要過於沈迷於這些毫無意義的追求中。大部分人往往忘記了最重要的東西——通向更無形卻更寶貴的目標的“內心旅程”。這個內心旅程可能就是創造、寬容、感恩、摯愛和自由意誌等等。根據作者的經驗,內心旅程不但令人愉悅,它還是成為更優秀投資者的關鍵。如果我們不了解內心領域,包括恐懼、欲望、偏見、不自信和對待金錢的態度,我們就有可能會被現實擊敗。你會試圖追求最高收益,也會半途而廢放棄原則。證券市場有一種神奇的方式能夠洞穿我們,戳穿我們的弱點。所以內心旅程最大的饋贈,是讓我們成為最優秀的自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069

別人草率,我們謹慎 一只花蛤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2vkys.html

    最近我在閱讀《鵬華傑出投資者文摘V》。這本書由《證券市場周刊》聯合鵬華基金管理公司編寫,它輯錄了一批全球頂級投資者的文章和訪談,他們是塞思·卡拉曼、傑里米·格蘭桑和霍華德·馬克斯等等,他們閃爍著的真知灼見,警示我在這狂熱的牛市里應保持著足夠的清醒。因為這本書所輯錄的投資大師較多,他們的文章或訪談精彩紛呈,因此我只取其中的一瓢水飲耳,於是我選擇了塞思·卡拉曼的《價值投資如何避險》一篇文章,讓我們窺一斑而見全豹。
    1、越是到牛市後期越要註意避險。牛市後期,被大幅炒高的股票通常都飽含著如罌粟花一般美麗之劇毒,彼時要特別註意回收現金以管理之。塞思·卡拉曼就是這樣:“我們只持有那些明顯被低估的股票,當找不到更好的替代品時,我們保有現金。”“我們的獨特之處在於:我們更願意持有現金結余,有時候實質上我們是在等待機會。”“我們不斷強調投資基本面,並且知道為什麽我們所做的每一個投資都能以一個相對便宜的價格達成,這樣可以降低風險。”
    2、牛市里更要重視持有現金的重要性,不是在任何時候都可以滿倉穿越的。熊市里需將現金逐漸轉換為股票,牛市里也同樣地將股票逐漸轉換為現金。最重要的是,“持有現金能夠在投資遭遇風暴時提供保護,並為新的投資機會提供彈藥。”當然,“持有現金,放棄目前有吸引力的投資涉及相當大的機會成本。”是持有大部分現金等待市場的周期性的下跌,還是發現引人註目的投資機會?塞思·卡拉曼選擇了後者。當越來越少的投資者選擇不持有任何現金,甚至大幅杠杠時,“現金結余很有可能是最有價值的”,“現金為王的意義就顯現出來了”。
    3、價值投資不旨在超越牛市,因為“在牛市中,有沒有投資策略的人都可以做得很好,表現甚至優於價值投資者。只有在熊市中,價值投資策略才顯得尤為重要。實際上,在所有的投資策略中,只有價值投資策略能讓你在有限的下跌風險中享有向上的投資收益。”當公眾無法判斷市場的走向時,當所有令人放心的地標都不見時,價值投資可以“幫助你找到自己的坐標”。“價值投資策略會告訴你需要分析的到底是什麽,價格與價值,然後需要怎麽做,低價購買高價賣出,只有價值投資策略才能在一個完整的市場周期產生持續良好的投資結果。”
    4、價值投資通常購買的是折價的資產,“不是因為股價明顯低於凈資產,而是因為如果你的購買價格下行風險有限”。價值投資“面臨的挑戰是進行基本面分析,以及股價上漲下跌的原因,並且當別人變得情緒化時保持理性,不要對市場情緒盲從,雖然它一遍又一遍地制造美妙的機會,但我們永遠都不要遵從”。塞思·卡拉曼曾經在1999年跑輸大盤,但是他認為,不是因為他們摒棄了自己嚴格的投資準則,而是嚴格地遵守;不是因為他們忽視了基本面分析,而是切實地執行;不是因為他們拋棄了價值,而是苦苦地尋求;不是因為他們主觀臆斷,而是拒絕這樣做。
    還有一些話仿佛就像是在今天說的,讓我振聾發聵。“每一筆投資都應該具有淩駕於大眾之上的優勢”,“屈服於增長失控的牛市和互聯網科技很容易,但卻太莽撞了,而是是不負責任、不合情理的。隨大流是最容易的。”正如巴菲特所說的,別人越是草率,我們越要加倍謹慎。“有時候,你需要巨大的勇氣和信念脫穎而出。不過,與眾不同是一個人長期投資成功的重要組成部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070

細雨濛濛憶當年 一只花蛤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2vjfr.html

       春暖花開姹紫嫣紅的時候,我受村鎮及有關部門的委托,撰寫我們村華僑民居的簡介。我很願意這麽做,因為很早的時候,我就準備書寫那一段逝去的歷史,但是一直沒有機會。這一次,我們村被省市立項規劃為民居的保護區和遊覽地,這是村里人夢寐以求的大事,而我的夢想也可能成真了。
       我們村叫東源村,隸屬於涵江區江口鎮,與福清市新厝鎮的交界。這里雖然四面環山,森林蔥郁,溪流淙淙,但卻不是山區。因為翻越東邊的一座小山,就是新厝鎮。在那里,可以直抵無邊無際的大海。東源地處莆田市的最北邊,是進入莆田的第一村,千年古驛道在村旁蜿蜒穿過。
       我們村世代農耕,與別處的農村並無不同之處。但是,在十九世紀九十年代,我們村的姚為祺先生第一個從這里奔赴南洋,到達馬來亞吉隆坡。他先是拉黃包車,繼而開自行車修理鋪,再後來開辦公司,其生意從自行車配零件拓展至汽車和橡膠,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書寫了一部商業傳奇。姚為祺為人真誠,熱心於幫助他人。當他事業有成之後,他回到家鄉,將一批批鄉親引領到南洋,共同發展。
       在這個過程中,先後湧現出許多傑出的人物,比如姚金榜、姚豐隆、姚萬豐、姚裕寶姚裕成昆仲。他們披荊斬棘,艱苦創業,興辦公司,不同凡響。其中以萬豐隆公司最為著名。萬豐隆最早由姚萬豐和姚豐隆創建,有十二個股東,三個家族組成。我的祖父姚友爛即是其中股東之一。當萬豐隆發展到一定規模後,股東逐漸開始分拆,成立公司。這其中最為有名的當屬位於印度尼西亞望加錫的南洋汽車有限公司,其創建者為姚萬豐家族的姚友諒先生。
       許多東源人雖身在海外,心仍系故園。姚為祺家族早在民國時代就捐資家鄉建設,其公子姚瑞漢先生繼承遺誌,在改革開放後繼續為家鄉建設出過大力。姚順先生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即捐資創建醫院和學校,修橋鋪路,至今傳為美談。姚豐隆家族的姚子興先生更是捐資家鄉建設,造福桑梓,成就一段佳話。他們愛國愛鄉的精神讓人無比感動,也讓家鄉人引以為豪。
       許多東源人在海外成功創業後,理所當然地回鄉大興土木。這些私人住宅或傳統,或中西合璧,風格不一,頗具藝術觀賞價值。這樣的樓房大宅分散在村落中大約三十余處,這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算是一個奇跡,因此那時的東源村即有“小南洋”的美名,這是歷史的見證,為我們留下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但是,這些樓房大宅多數年久失修,有些甚至在文革中還慘遭毀壞,又讓人心痛不已。
       而今居住在樓房大宅中的住戶,有的已到耋耄之年,他們對於遙遠的往事已成為碎片;有的因為舉家海外,大宅由其他親人看護,他們無法說出當年建造的背景。這給我的采訪帶來了一定的難度。許多情形,只能在我啟發之下,逐漸回憶起來,而我也只能憑借這些浮光掠影進行拼接。我想,如果再不抓緊時間采訪知情者,再過幾年,那些往事恐怕真的就要埋沒在歷史的風沙中,成為一個古老的傳說了。雖然這種采訪只是冰山一角,但卻聊勝於無。
       當我在寫這篇采訪手記的時候,夜已深沈,窗外正飄颯著濛濛細雨。我知道,我試圖複原一段已被人忘卻的歷史,但最終得到可能只是東麟西爪。因為昔日的輝煌畢竟已沈沒於遙遠的時光里,往日的繁華也早已消逝在煙雨的長廊中。“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雖然只是追憶,也是一種收獲。

                                                                                                                                                    2015.4.1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07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