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馬云時代:阿里巴巴的的理想狀態是沒有CEO?
http://xueyuan.cyzone.cn/guanli-zhanlve/229146.html
微博上曾經有個討論很火熱:假如李彥宏、馬云、馬化騰都退休了,百度、阿里、騰訊三家公司哪一家最亂?很多人的答案是阿里巴巴。理由諸如阿里價值觀體系由馬云設立、電商行業依然在亂戰中、阿里巴巴江湖氣息略濃等等。
阿里集團首席人力資源官彭蕾面對這一問題的答案是,「沒發生的事情,就不要妄加猜測,發生以後再看。」但相對於百度和騰訊,似乎阿里巴巴最接近「發生」這一時間點:近期行蹤隱秘的馬云已經很少過問具體事務。
但實際上,阿里巴巴現在考慮的並不僅僅是馬云退休後,應該由誰來接班的問題,而是後馬云時代,整個集團的新管理模式——沒有公司,只有組織存在,所
有業務都通過一個共同目標協同努力,最理想的狀態是沒有CEO,即使有CEO也能夠用最大程度降低CEO的壓力,不過當然這種超前的創新並不會馬上實現,
而是阿里努力推進的方向。
馬云式混搭交流和管理
在曾鳴眼裡,馬云是一個愛熱鬧的人。從最早的西湖論劍到後來每年一度的網商大會,就可以看出馬云社交範圍的廣泛:他的嘉賓朋友從李連杰到施瓦辛格乃至巴菲特,這不僅反映出馬云很會交朋友,更重要的是給馬云提供了混搭管理的思路。
近一兩年中馬云常在美國或者世界的其他地方,只在迫不得已需要他現身的如支付寶股權轉移、淘寶商城遭攻擊事件時,才會趕回中國「救火」。為何馬云選
擇隱身在美國?馬云的助理、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李俊凌認為,美國相對環境沒有那麼浮躁,整個社會會平靜一些,對馬云「會有一些幫助」。
不少外界言論認為,馬云頻繁的美國之旅與雅虎回購、籌資有關,據阿里巴巴內部人士透露,雖然馬云是不可忽視的重要角色,但事實上他將更多的籌資事宜交給CFO蔡崇信負責,「馬云去美國很重要的原因,是思考未來真正互聯網時代文明的主旋律是什麼。」曾鳴說。
阿里巴巴是讓曾鳴最為自在的公司,原因在於中西方文化相對融合的比較自然,而這一套價值觀體系源於馬云:一方面從創業開始就從高盛、軟銀融資,普華永道的審計,並引入GE為代表的管理體系、嚴格的董事會制度,用最標準的成長方式和世界對接,另一方面則推行傳統文化哲學,如武俠、小二、太極等。
「馬云強調的是世界公民的感覺,他一直講阿里巴巴不是一家中國公司,而是一家中國人創辦的世界公司,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每個人都不斷的去跟外界接觸、碰撞和交流,和馬云配合這麼多年最讓我佩服的地方,是他每年的思想都有提升,能從不同人身上學到不同東西。」曾鳴說。
比如馬云可能和導演馮小剛吃了一頓飯,就會從中有所啟發,並和阿里高層分享:公司總監叫Director,電影導演也叫Director,這兩個Director應該有什麼共同的地方,應該用怎樣的電影導演方法來做好公司總監的工作。
「馬云現在跟任何人接觸,我覺得都不會奇怪,他就是好這一口,而且很願意有這樣一個交流和互動。」曾鳴說,「不管哪一行哪一派,當你見到頂尖高手時,會產生敬畏、會更容易產生共鳴,而這種混搭的交流跟學習,對一個企業家來說幫助更大。」
後馬云時代管理模型
在2010年9月的網商大會上,馬云就曾公開談及「接班人」問題,他期望有繼任者來接位,並能超越自己更好的經營阿里巴巴。據彭蕾透露,事實上馬云從2008年之後就不太過問集團各個業務具體的事務,而阿里巴巴「培養高管這個事情從來沒有停止過」。
「培養接班人,肯定要看下一代,下一代就是總裁和副總裁,再下一層就是總監和資深總監,沒有一個人能在一家公司幹一輩子,就算再幹二十甚至三十年,總得要退,我們要做102年的公司,不在人才梯隊建設和早準備的話,會很危險。」彭蕾說。
事實上,阿里內部獨特的高層大輪崗制度,就被外界看成是培養接班人的手段。「大輪崗輪的全是組織部的人,到一定層次上他的戲路不能侷限於某個領域,放在平台上調到起來,能夠發展其他的潛力和機會。」彭蕾說。
有輪崗必有變動,這也成為微博那個假設「馬云退休阿里最亂」的佐證之一。曾鳴卻不認同這一看法,「經常得小病的人,反而不容易得大病,天天看起來很健康的人,反而容易得大病,阿里巴巴看起來很熱鬧,實際上是我們在折騰自己。」
彭蕾也認為,阿里對於組織、人才和文化的堅持,下了非常多的功夫,這些功夫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成的,在公司發生改變之後,也不會一朝一夕就被推翻和顛覆。
曾鳴指出,目前阿里思考的問題,不僅僅是馬云之後誰接班的問題,而是後馬云時代,整個集團一定要有個新管理模式。
「我有個很極端的判斷,可能未來公司是不存在的,CEO是不存在的,但組織存在,我們做很多事情,無論輪崗還是業務,都用網格化的分佈方式讓他們去
協同,過去一年我在公司講的最多的一句話是協同,而不是協調,這其中的差別是,協同是一群人用網絡化方法,自組織朝一個共同目標努力,而不是由上而下的指
令,這是未來一個非常大的挑戰。」曾鳴說。
這只是一種設想和有意識的探索創新,放在現實來說,曾鳴並不覺得阿里巴巴未來5年就會沒有CEO,但他認為應該往「自組織」的方式努力,這個方向的
最大結果,是很大程度上降低一個CEO的壓力。「我們不指望未來馬云接班人會是另外一個天才型的選手,我們更多是通過一種創新組織方式,把CEO決策失誤
風險降到最低。」
不久前阿里巴巴首席風險官邵曉鋒接受採訪時,不斷傳達馬云的一個意見:一定會繼續不斷把員工授權往前推,但同時也要把阿里巴巴、淘寶市場化的東西往前推,這看起來是一些相互衝突的事情,但阿里認為只有解決這些挑戰,才能找到新管理方式,讓公司未來的發展更加平穩和健康。
就目前來說,曾鳴並沒有感覺馬云離公司有多遠,雖然馬云對日常管理逐步後退,但他還是會抓住公司發展最要害的問題給公司把脈,如淘寶運營思路轉變、集團輪崗、價值觀提升等等。
阿里高管層也在努力幫助馬云往這個方向走,曾鳴說,「只要我能處理的事情,我都不會推到他的層面,這樣他才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思考他應該想的問題。現在大家感覺阿里巴巴相對好像亂一點,因為我們真的在折騰自己,現在如果我們太舒服了,過兩三年就會是市場來折騰我們。」
沒有男人生來就讓人喜歡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1834 「就身體來講,我幾乎『渾身是病』—我當兵打槍是用左眼,因為右眼視網膜嚴重脫落,我有長期的鼻竇炎、中耳炎、偏頭痛、慢性氣管炎……我在去西藏
登山之前腰椎有個血管瘤,壓迫到我的左腿神經,晚上痛得吃止痛片都睡不著覺。醫生的診斷,幾乎宣佈我必須坐輪椅了,隨時可能癱瘓。」
很多年後的今天,王石在一本即將出版的書裡,不動聲色地告訴讀者。今天,我在讀這本書的樣書。
現在,他敢這樣寫了,放在10年前,這200來個字足以讓萬科的股票連續跌停個三五天。
也就在10年前,我還真寫過一篇文章,題目是《「病人」王石》。我發現這個秘密是源於一個細節—當時,還沒有博客或微博,王石在萬科網站上開了一個
「王石Online」,在首頁的第一行,他引用哈維爾的一句話:病人比健康人更懂得什麼是健康,承認人生有許多虛假意義的人,更能尋找人生的信念。
就是在這句話裡我找到了「隱蔽中的王石」。當然,我當時是從一個商業觀察者的角度去解讀的,我寫道:王石好像有著一種很深重的「病人情結」,他把萬科
當成了「病人」,它超速長大青春激盪,病疾不斷,常常莫名發作,因而必須時時警覺,日日維新;王石把房地產業當成了「病人」,它暴利驚人,遊戲詭異,充斥
著令人迷失的金色陷阱,因而必須讓慾望遏制,令心智清明;王石把他自己當成了「病人」,在沒有約束、眾星捧月中又有多少人能找到自我?王石把這個時代也當
成了「病人」,物慾橫流,價值多元,到底什麼是人們真正的渴望?
現在看來,他那時還真的有病,而且病得不輕。
這個人在30歲之前一直不知道自己喜歡幹什麼;34歲才創辦自己的企業;40多歲的時候,做出了一個涉足10多個行業的泡沫型大公司;50歲以後因為
喜歡登山成了企業界最出名的「不務正業者」;57歲的時候因一篇博客差點成「全民公賊」;即便到今天,他把企業做到了行業內全球營業收入第一,但他的「城
市住宅運營商」模式仍然遭到種種質疑。
人生的過程,大抵而言,就是一個加包袱和卸包袱的過程。年輕的時候,我們學習很多的東西,把自己裝得滿滿的,甚至生怕漏掉了什麼精彩。當你的人生被各
種知識、物質和慾望填滿之後,你日漸覺得沉重,你的身體「營養過剩」,你的靈魂不堪重負。然後,你試著做減法,開始卸下。
裝進去的時候,很辛苦,卸下來的時候,不但辛苦,而且痛苦。是的,每一個人都好像活在蘇珊·桑塔格所謂的「疾病的隱喻」中。不同的是,有人選擇逃避,有人選擇傾訴,有人則選擇建設。
2009年8月,王石接受台灣TVBS的專訪,他對記者說:「哦,你會發現,原來人窮的時候反而煩惱是最少的。因為人窮的時候煩惱很簡單,就是想辦法讓自己不窮;但是人不窮的時候,你會發現人有很多想法,你就開始動搖了。你會想,這樣的奮鬥到底為了什麼?」
這樣的疑惑,也許比身體的病痛、企業的危機更加深刻。於是在這些年裡,王石談的更多的是責任、環保、公益,以及「不行賄」的可能性。
在這個意義上,歸根到底,王石是個企業家。
如果有人問登山家,你為什麼去登山?登山家說,因為山在那裡。如果你問王石,你為什麼去登山?王石說,我登山,是為了回來。登山家追求的是「快感的過程」;企業家追求的是「好的結果」。結果,既是人的變化,更是世界的改變。
歸根到底,王石是一個有病的、充滿了缺點的男人。沒有一個男人生來是讓人喜歡的,即便王石或陳冠希,他只是要做他自己。
作者:吳曉波(財經作家,上海交通大學EMBA課程教授,「藍獅子」財經圖書出版人,哈佛大學訪問學者,常年從事公司研究)
真的沒有時間進步嗎?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2/08/blog-post_23.html#more一位 80後朋友仔公司工作忙得很, 連續多個週六、日都要加班, 平日一般回到家都 12點過後, 止凡也想像到他的忙碌情況, 深深明白這樣生活的疲倦。
而與他討論中, 我建議他如何忙碌都好, 一定要堅持每天都進步一點, 這是巴菲特的好拍擋芒格所言, 堅持活在世上的每一天都要比前一天進步一點點。
但朋友仔忙碌得如此非常, 立刻問如何還可以擠出時間來「進步」呢? 我反問他想不想離開這樣的工作環境? 想不想盡快離開? 當然他的答案是肯定, 而我認為想盡快離開這樣的工作環境而更上一層樓, 就更加需要進步。
方法有很多, 其中一個是時間管理, Stephen R.Covey 在 「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中提過, 工作可有兩個分種 (重要及趕急), 總共四個類別, 即
1. 重要而趕急
2. 重要而不趕急
3. 不重要而趕急
4. 不重要而不趕急
但我可以講, 多數打工仔都放眼在趕急的工作上, 打亂了陣腳, 所有精力就放在應付趕急的事務上。還有, 打工仔都會認為工作的重要性是相對公司而言,
而非個人成長及進步。其實不然, 工作還工作, 但亦要有點私心注意個人發展, 所以工作的重要性應該著重個人進步方面。所以, 第 2項
(重要而不趕急) 反而是最多人忽略但又最決定性的一項。
回個 email, 回個電話, 出個公司報告或設計圖, 這些都是公司工作, 有些趕急, 有些不趕急。有那些事情是「重要而不趕急」的呢?
我可以舉很多例子, 例如進修、看書籍、學理財投資、準備個人的專業考試、留意市場試找新工作、興趣發展、注意投資事項、籌備人生大事等,
這些都是重要的, 但由於不趕急, 多數人都拖下一年, 拖下又一年。
如果計劃得妥, 不見君三、幾年就應該脫胎換骨, 完全不像以前的黃毛小子, 因為每天都在進步一點點。工作十年後結婚、有車、有樓、有資產、人工三級跳, 廿年後財務自打風流工, 這絕對不是難事。
朋友仔有點迷茫地問 :「我連休息都無時間, 點擠時間出來呢?」
我就隨便計計 :「你覺得一年看12本書對你的知識進步有無幫助呢?」
他說 :「當然有啦, 出來工作後一本書都沒有沾手, 我其實都想看多幾本書...」
我說 :「一年12本書, 即一個月一本書, 每本書平均 300頁左右, 即平均每日看 10頁左右, 你返工、放工時坐車做什麼? 如廁時又做什麼?」
他說 :「打下機, 或用電話看報紙, 玩 whatsapp...」
我說 :「每日 10頁書...其實你一定做得到, 看你如何運用你的時間而已。」
我說 :「一年12本, 5年就 60本, 如果讀了 60本古今經典好書, 保證肚內墨汁增加不少, 眼光都完全不一樣, 5年後比現在一定強很多倍。」
就是這樣簡單, 其實很多事情是「重要」的, 只不過「不趕急」, 很多人就忽略而不做。所以云「大話怕計數」, 無時間只是藉口。而多年沒有改變生活之後, 就怨天、怨地、怨老闆、怨父母、怨社會, 但其實「路」是人走出來的。
沒有大師的日子 歲寒知松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a300f0102e1wt.html
最近常常聊到歷史和教育,我看到很多人,可能因為中國近現代在政治經濟文化
等各方面都落後於歐美,有著屈辱的近代史,他們認為是老祖宗留下了遺毒,害了我們,所以就把責任全推給了傳統文化,把我們的國學批得一文不值,視為封建糟
粕,恨不得全盤西化,對歐美文明則是頂禮膜拜,我認為這種思想是崇洋媚外,數典忘祖。
近代中國,從西方思想崇拜出發試圖打倒中國文化的潮流中,太平天國運動、新文化運動和文化XXXX動是三個高潮,這些運動導致的結果都是災難性的,今天的我們有必要進行深刻反思。
一百年前新文化運動時,我們的國人曾有過文化思想方面的困惑,胡適、陳獨秀等人極力反對文言文,前者引進馬列主義,後者推崇自由主義。陳我就不說了,但胡適的新文化運動我認為是有點過頭了的,他本人在十四歲以前就能背誦十三經,如果沒有那9年私塾基礎,我認為胡適不可能成為一代大師。
胡適的出發點主要是實用,當時國人文盲比例很高,教育力量薄弱,思想守舊。胡適認為文言文不利於掃盲和日常交流,所以極力推動白話文。100年過去了,如今的形勢已經大不相同,現在的孩子每天有近10小時在讀書,根本不可能變成文盲。所以我覺得《語文》這本門課,除了拼音和識字外,應該直接整本整本的背誦和學習國學經典,而那些白話課文,既然我們平常說話流利,還用得著專門學習嗎?
當初,以留美學者為主的學衡派就強烈反對新文化運動。吳宓認為:「今新文化運動,於中西文化所必當推為精華者,皆排斥而輕鄙之,但采一派一家之說,一時一類之文,以風靡一世,教導全國,不能自解,但以新稱,此外則皆加以陳舊二字,一筆抹殺。吾不敢謂主持此運動者,立意為是。」
孫中山認為新文化運動源自外來民族的壓迫,不讚同新文化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徹底否定,主張對其繼承、改造。馮驥才更是指出魯迅「他的國民性批判源自一八四零年以來西方傳教士那裡,在他那個時代,並沒有看到西方人的國民性分析裡所埋伏著的西方霸權的話語。」
在泛五四時期,中國大師云集,其中很多人學貫中西,我認為這是自春秋戰國之後又一
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學術黃金時代。剛才我上網搜索了一下,羅列了部分國學、教育和思想方面的大師,我本人是國學文盲,至少對其中的一半人一無所知,因為
太懶,一直沒能下決心學習這些大師的著作和歷代經史子集。努力學習傳統經典一直是我的夙願,希望我能用下半生去慢慢完成它。
以下是我按姓氏拼音為順序列的名單,歡迎大家補充完善,我想列一百個以上的大師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白壽彝
|
胡 適
|
呂思勉
|
沈從文
|
熊十力
|
蔡元培
|
胡小石
|
林琴南
|
沈兼士
|
徐復觀
|
陳 垣
|
黃 侃
|
杜亞泉
|
沈曾植
|
嚴 復
|
陳煥章
|
季羨林
|
羅隆基
|
蘇曼殊
|
楊 度
|
陳夢家
|
翦伯贊
|
羅振玉
|
孫詒讓
|
楊守敬
|
陳寅恪
|
蔣夢麟
|
馬一浮
|
湯用彤
|
楊樹達
|
陳中凡
|
蔣廷黻
|
馬寅初
|
唐君毅
|
葉公超
|
范文瀾
|
康有為
|
梅光迪
|
汪辟疆
|
余嘉錫
|
方東美
|
李叔同
|
蒙文通
|
王國維
|
俞 樾
|
馮友蘭
|
梁啟超
|
牟宗三
|
王闓運
|
郁達夫
|
傅斯年
|
梁實秋
|
潘光旦
|
王 力
|
張岱年
|
高 亨
|
梁漱溟
|
錢 穆
|
王先謙
|
張恨水
|
辜鴻銘
|
廖 平
|
錢基博
|
聞一多
|
張君勱
|
顧頡剛
|
林語堂
|
錢玄同
|
吳 梅
|
張舜徽
|
顧毓秀
|
劉師培
|
錢鍾書
|
吳 宓
|
章太炎
|
顧 准
|
柳詒徵
|
錢仲聯
|
夏承燾
|
趙元任
|
郭沫若
|
魯 迅
|
任中敏
|
蕭公權
|
周作人
|
近年比較火的錢文忠先生,他的老師季羨林也算是一位大師,他師從吳宓和葉公超。但李敖認為季羨林只是個老資格的人,因為別人全死光了,所以才被人稱為大師。另外,尚在世的饒宗頤亦被尊稱為大師,與季羨林並稱為「南饒北季」。還有南懷瑾先生,宗教研究方面是他的強項,我曾看過他幾本書,但感覺一些描述有點鬼神玄乎,難以信服。
為什麼現在的中國,自「解放」後就再也培養不出大師了呢?我們的教育腐敗、文化斷層、道德淪喪、信仰迷失、禮崩樂壞,所以不單國學無大師,就是其它科學也再沒有大師。大家很喜歡用諾貝獎來衡量學術水平,我統計了一下, 到今天為止,中國人或者華人,已經有11位得諾獎了,下邊我來做一個簡單的分析:
李政道:1926年生於上海,美籍華人,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31歲。教育:浙江大學、西南聯合大學,芝加哥大學;
楊振寧:1922年生於安徽,美籍華人,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35歲。教育:西南聯合大學,芝加哥大學;
丁肇中:1936年生於美國,美籍華人,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40歲。教育:小學在大陸,台灣成功中學, 成功大學,美國密歇根大學;
李遠哲:1936年生於台灣,美籍華人,1986年諾貝爾化學獎,時年50歲。教育:台灣大學學士,台灣清華大學碩士,美國加州大學博士;
朱棣文:1948年生於美國,美籍華人,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49歲。教育:羅切斯特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
崔 琦:1939年生於河南,美籍華人,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59歲。教育:河南小學,香港培正中學,美國芝加哥大學 ;
大和尚:1935年生於西藏,中國國籍,23年前peace獎,時年54歲。教育:私塾;
高X
健:1940年生於江西,流浪13年獲獎後加入法國籍,10年前文學獎,時年60歲。教育:北京外國語大學;
錢永健:1952年生於美國,美籍華人,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時年56歲。教育:哈佛大學、劍橋大學;
高 錕:1933年生於上海,英美國籍及香港身份證,2009年諾貝爾物理獎,時年76歲。教育:小學初一上海,中學台灣及香港,香港大學,格林威治大學及倫敦大學;
劉 XX:1955生于吉林,中國國籍,2010年的peace獎,時年55歲。教育:吉林大學、北京師範大學。
純美國教育: 2人,朱棣文、錢永健;
老蔣+美英教育:7人,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李遠哲、崔琦、高錕、大和尚;
毛式愚民教育:2人,健哥(他那本書我很喜歡)、波哥。
「解放」63年,我們培養了一個文學獎一個peace獎,這兩個獎還是外交部強烈抗議的,自然科學獎一個沒有,人口卻從4億增長到13億,這說明了什麼呢?沒有大師的日子,我們怎麼辦?
「9月刊」沒有秘密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2232
嚴格來說,「9月刊」是個暗語:所有月刊都會在9月發行,但當人們說起這個詞的時候,他們說的總是時尚雜誌。
這個詞概括了一些規律:對時尚行業而言,9月是屬於時裝周的時間,所有主流設計師都會在此時發佈他們來年春夏的作品;對時尚媒體,它意味著全年廣告總額的1/6甚至更多;但對讀者來說,它常常意味著目錄出現在20頁乃至40頁之後,當然,雜誌很厚。
如果我們換一種方式來看2012年中國的「9月刊」們,你就會對「很厚」有更直觀的概念。VOGUE,592頁,2.92千克;ELLE上下兩冊,共
888頁,2.56千克;Harper's
Bazaar,687頁,2.82千克;GQ,580頁,2.38千克;Esquire,494頁,2.33千克……這些數字意味著如果你在報亭同時買兩
本以上,你很難單手拿起它們。
或者換一種更為直觀的方式:讓我們來算算印刷這些雜誌需要多少木材。當然,這些雜誌的構成並不完全是同種類的紙,不少廣告使用了特殊紙類,有些還會額
外附贈小禮品。不過如果我們忽略這些因素,假設一本時尚雜誌重量為2.5千克,使用普通時尚雜誌都會使用的80克至90克銅版紙,那麼1萬本這類雜誌,它
耗費的木材是99.76立方米。
這個算法來自總部位於華盛頓的美國森林和紙業協會(American Forest & Paper
Association),它們發佈了一篇《一棵樹可以製作多少紙》的科普文章,在闡述了紙的製作方法之後,給出了一個粗略等式:128立方英呎(約
3.62立方米)的木材大約可以製造1000磅至2000磅(大約453.6千克至907.2千克)的紙張。以此反推,1萬本雜誌為2.5萬千克,因此即
便按照最大出紙量計算,也需要耗費將近100立方米的木材─按照一般2.7米的層高,這些木材可以堆滿一間37平方米的房間。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麼大的空間的木頭裡,起碼有1/3用來印廣告。而且,這些廣告中,基本都會提前一年到半年確定投放。
「9月刊的廣告,重要品牌會在前一年年終預算的時候就定下來,(對出現的)頁數、位置都會提出要求。這是對GQ的基本信任度。」GQ中國版主編王鋒告訴《第一財經週刊》:「9月刊是拼市場、拼銷售、拼編輯內容的,標竿式的一期。」
對大多數廣告主而言,好的投放位置決定一切,但多年以來,奢侈品大牌的廣告在時尚雜誌裡的排位卻很少變動。以Harper's
Bazaar為例,時裝和化妝品廣告穿插在這本雜誌之間,位置是多年沿襲下來的。封內折頁廣告由四個品牌輪換出現:香奈兒、路易·威登、勞力士和迪奧。這
個位置和封底(通常是卡地亞)的廣告刊例價格大約為150萬元,為其後出現的廣告刊例價的2倍。而內頁廣告則分為時裝、美容和女性三個板塊,廣告簽約按照
這三個版塊分開進行。總體而言,普通內頁廣告會佔據9月刊整體廣告額的80%,相比平時增加50%至70%。
「Burberry的廣告投放都是半年一做,也就是現在至明年3月的廣告都已經確定了。大約有3至4組廣告片,裡面的模特、衣服、配飾都要和媒體氣質
搭配起來。」一位瞭解Burberry經營運轉的人士告訴《第一財經週刊》。「9月刊會同時看競爭品牌的情況。如果出現的位置排到第8位,即便是9月刊,
也不會投了。」
「只有愛馬仕不太喜歡在前面搶位置。」Harper's Bazaar廣告總監董云燕說。
如果把VOGUE、ELLE、Harper's Bazaar和COSMOPOLITAN(以下簡稱COSMO)9月刊的廣告做一個對比,你會發現22個重合的廣告;而比較GQ和Esquire的話,重合出現的廣告是28個。
實力傳播負責LVMH集團廣告投放的小組每年7月和8月就會推進下一年的廣告投放計劃,但具體情況會根據現實微調。比如如果時尚雜誌有推出特刊或者年刊的計劃,原本設定的投放時間就可能提前或推後。
「跟雜誌談的時候肯定是談總量,『今年我買十幾個P(頁碼),你送我多少P的軟文』這樣。只是談版面,廣告圖片、文案會有公關公司配合。」一位不願具
名的業內人士說,9月刊對他和他的團隊而言並沒有太多需要忙碌的事情,但一定會儘早與媒體溝通,因為「同樣的位置,平時要價可能是10萬,9月刊就可能是
15萬。」
這位業內人士解釋說,正因如此,洋酒廣告很少出現在9月刊中。因為軒尼詩這類產品以送禮用途居多,主要傳統節日前夕會是廣告投放的最佳時間。「不管是
不是9月刊,時尚雜誌的廣告反正越來越多了。我做這個超過10年,感覺最突出的就是現在廣告環境越來越紛擾。客戶傾向於用更多的特殊形式,或者購買更多版
面,做內容植入的也更多。除非你的廣告拍得特別美,否則很難『跳出來』。」
在Harper's
Bazaar的廣告體系裡,董云燕把9月刊裡的廣告分成三種:普通的內頁廣告,特殊形式的廣告和別冊。其中5本別冊中有一本是Harper's
Bazaar本身的編輯內容「2012秋冬鞋包配飾」,其中夾雜著相關品牌的廣告;但還有4本是廣告別冊,分別屬於阿瑪尼、夏姿陳、Dissona和寶馬
Z4。除了寶馬別冊由廣告主自己製作、最後由印廠統一包裝在雜誌裡以外,其餘3本都由Harper's Bazaar的廣告創意團隊製作。
這樣的廣告創意團隊幾乎是時尚雜誌廣告部門的「標準配置」。他們一邊與編輯溝通雜誌未來可能出現的選題和內容,一邊幫助廣告主尋找與雜誌選題最匹配的
廣告形式。另一種處理方式是,以製作常規編輯內容的形式來製作廣告別冊,比如阿瑪尼的別冊動用了五六位編輯,他們負責給模特拍大片,撰寫商業女性的專題,
演繹配飾大片和撰寫品牌故事。這樣一本別冊放在側袋而不是夾在內頁,它在視覺上同樣賞心悅目,只不過裡面不會出現第二個品牌內容而已。
「你現在翻雜誌最容易注意到什麼廣告?你會從前到後翻嗎?」一位歐萊雅集團的業內人士小心翼翼地問《第一財經週刊》,她同樣不願具名。「其實我們現在
也在考慮最合理的廣告投放形式。化妝品在時尚雜誌裡的投放,就歐萊雅集團而言是呈下降趨勢的。蘭蔻除外,它畢竟是高端品牌。一來因為平面媒體整體廣告下降
了,第二是我們在非高端品牌這塊希望達到很多受眾。雜誌成本其實偏高,電視和網絡是更理想的渠道。」
化妝品品牌在女性時尚雜誌和男性時尚雜誌的廣告投放比例懸殊,大約為9:1。這也是唯一會在時尚雜誌裡投放特殊形式廣告的品牌。因為9月和10月是化
妝品新品上市或者舊產品改良配方後重新發佈的時間,因此大家都選擇在這個時候集中登場。那些加入塑料夾頁或者採用炫彩卡紙的廣告,總是很容易讓你一翻便翻
到那一頁。COSMO裡刊登的Marc Jacobs香水廣告,便是附上了一層印滿紫紅玫瑰花塗鴉的塑料,翻開下一頁才是加厚處理的廣告頁。
「蘭蔻和雅詩蘭黛是打得最凶的,對彼此的位置都非常敏感。這樣雜誌就會和品牌協商,一次我們在前,一次他們在前,這樣輪著來。大家都想搶在前面,位置
永遠只有一個,品牌總有互不相讓的時候。這個時候就需要在前一年的年底就跟雜誌規劃好位置。」這位業內人士告訴《第一財經週刊》。
你不難注意到廣告和雜誌內容直接的巧妙關係。比如COSMO粉底液專題旁邊便是阿瑪尼的粉底液廣告。
「我們會事先知道它們的內容。有時候編輯部可能沒有這樣一個選題計劃,如果我們要推新品,我們可能會問『你願不願意做一個類似的選題』。」這位業內人
士說。「要看雜誌的配合度,有些雜誌不願意做這樣的形式。」歐萊雅集團整體的推廣計劃是在當年年頭就做好的,媒介購買計劃可能會較發刊時間提前2至3個
月。
嚴格來說,「9月刊」是個暗語:所有月刊都會在9月發行,但當人們說起這個詞的時候,他們說的總是時尚雜誌。
這個詞概括了一些規律:對時尚行業而言,9月是屬於時裝周的時間,所有主流設計師都會在此時發佈他們來年春夏的作品;對時尚媒體,它意味著全年廣告總額的1/6甚至更多;但對讀者來說,它常常意味著目錄出現在20頁乃至40頁之後,當然,雜誌很厚。
如果我們換一種方式來看2012年中國的「9月刊」們,你就會對「很厚」有更直觀的概念。VOGUE,592頁,2.92千克;ELLE上下兩冊,共
888頁,2.56千克;Harper's
Bazaar,687頁,2.82千克;GQ,580頁,2.38千克;Esquire,494頁,2.33千克……這些數字意味著如果你在報亭同時買兩
本以上,你很難單手拿起它們。
或者換一種更為直觀的方式:讓我們來算算印刷這些雜誌需要多少木材。當然,這些雜誌的構成並不完全是同種類的紙,不少廣告使用了特殊紙類,有些還會額
外附贈小禮品。不過如果我們忽略這些因素,假設一本時尚雜誌重量為2.5千克,使用普通時尚雜誌都會使用的80克至90克銅版紙,那麼1萬本這類雜誌,它
耗費的木材是99.76立方米。
這個算法來自總部位於華盛頓的美國森林和紙業協會(American Forest & Paper
Association),它們發佈了一篇《一棵樹可以製作多少紙》的科普文章,在闡述了紙的製作方法之後,給出了一個粗略等式:128立方英呎(約
3.62立方米)的木材大約可以製造1000磅至2000磅(大約453.6千克至907.2千克)的紙張。以此反推,1萬本雜誌為2.5萬千克,因此即
便按照最大出紙量計算,也需要耗費將近100立方米的木材─按照一般2.7米的層高,這些木材可以堆滿一間37平方米的房間。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麼大的空間的木頭裡,起碼有1/3用來印廣告。而且,這些廣告中,基本都會提前一年到半年確定投放。
「9月刊的廣告,重要品牌會在前一年年終預算的時候就定下來,(對出現的)頁數、位置都會提出要求。這是對GQ的基本信任度。」GQ中國版主編王鋒告訴《第一財經週刊》:「9月刊是拼市場、拼銷售、拼編輯內容的,標竿式的一期。」
對大多數廣告主而言,好的投放位置決定一切,但多年以來,奢侈品大牌的廣告在時尚雜誌裡的排位卻很少變動。以Harper's
Bazaar為例,時裝和化妝品廣告穿插在這本雜誌之間,位置是多年沿襲下來的。封內折頁廣告由四個品牌輪換出現:香奈兒、路易·威登、勞力士和迪奧。這
個位置和封底(通常是卡地亞)的廣告刊例價格大約為150萬元,為其後出現的廣告刊例價的2倍。而內頁廣告則分為時裝、美容和女性三個板塊,廣告簽約按照
這三個版塊分開進行。總體而言,普通內頁廣告會佔據9月刊整體廣告額的80%,相比平時增加50%至70%。
「Burberry的廣告投放都是半年一做,也就是現在至明年3月的廣告都已經確定了。大約有3至4組廣告片,裡面的模特、衣服、配飾都要和媒體氣質
搭配起來。」一位瞭解Burberry經營運轉的人士告訴《第一財經週刊》。「9月刊會同時看競爭品牌的情況。如果出現的位置排到第8位,即便是9月刊,
也不會投了。」
「只有愛馬仕不太喜歡在前面搶位置。」Harper's Bazaar廣告總監董云燕說。
如果把VOGUE、ELLE、Harper's Bazaar和COSMOPOLITAN(以下簡稱COSMO)9月刊的廣告做一個對比,你會發現22個重合的廣告;而比較GQ和Esquire的話,重合出現的廣告是28個。
實力傳播負責LVMH集團廣告投放的小組每年7月和8月就會推進下一年的廣告投放計劃,但具體情況會根據現實微調。比如如果時尚雜誌有推出特刊或者年刊的計劃,原本設定的投放時間就可能提前或推後。
「跟雜誌談的時候肯定是談總量,『今年我買十幾個P(頁碼),你送我多少P的軟文』這樣。只是談版面,廣告圖片、文案會有公關公司配合。」一位不願具
名的業內人士說,9月刊對他和他的團隊而言並沒有太多需要忙碌的事情,但一定會儘早與媒體溝通,因為「同樣的位置,平時要價可能是10萬,9月刊就可能是
15萬。」
這位業內人士解釋說,正因如此,洋酒廣告很少出現在9月刊中。因為軒尼詩這類產品以送禮用途居多,主要傳統節日前夕會是廣告投放的最佳時間。「不管是
不是9月刊,時尚雜誌的廣告反正越來越多了。我做這個超過10年,感覺最突出的就是現在廣告環境越來越紛擾。客戶傾向於用更多的特殊形式,或者購買更多版
面,做內容植入的也更多。除非你的廣告拍得特別美,否則很難『跳出來』。」
在Harper's
Bazaar的廣告體系裡,董云燕把9月刊裡的廣告分成三種:普通的內頁廣告,特殊形式的廣告和別冊。其中5本別冊中有一本是Harper's
Bazaar本身的編輯內容「2012秋冬鞋包配飾」,其中夾雜著相關品牌的廣告;但還有4本是廣告別冊,分別屬於阿瑪尼、夏姿陳、Dissona和寶馬
Z4。除了寶馬別冊由廣告主自己製作、最後由印廠統一包裝在雜誌裡以外,其餘3本都由Harper's Bazaar的廣告創意團隊製作。
這樣的廣告創意團隊幾乎是時尚雜誌廣告部門的「標準配置」。他們一邊與編輯溝通雜誌未來可能出現的選題和內容,一邊幫助廣告主尋找與雜誌選題最匹配的
廣告形式。另一種處理方式是,以製作常規編輯內容的形式來製作廣告別冊,比如阿瑪尼的別冊動用了五六位編輯,他們負責給模特拍大片,撰寫商業女性的專題,
演繹配飾大片和撰寫品牌故事。這樣一本別冊放在側袋而不是夾在內頁,它在視覺上同樣賞心悅目,只不過裡面不會出現第二個品牌內容而已。
「你現在翻雜誌最容易注意到什麼廣告?你會從前到後翻嗎?」一位歐萊雅集團的業內人士小心翼翼地問《第一財經週刊》,她同樣不願具名。「其實我們現在
也在考慮最合理的廣告投放形式。化妝品在時尚雜誌裡的投放,就歐萊雅集團而言是呈下降趨勢的。蘭蔻除外,它畢竟是高端品牌。一來因為平面媒體整體廣告下降
了,第二是我們在非高端品牌這塊希望達到很多受眾。雜誌成本其實偏高,電視和網絡是更理想的渠道。」
化妝品品牌在女性時尚雜誌和男性時尚雜誌的廣告投放比例懸殊,大約為9:1。這也是唯一會在時尚雜誌裡投放特殊形式廣告的品牌。因為9月和10月是化
妝品新品上市或者舊產品改良配方後重新發佈的時間,因此大家都選擇在這個時候集中登場。那些加入塑料夾頁或者採用炫彩卡紙的廣告,總是很容易讓你一翻便翻
到那一頁。COSMO裡刊登的Marc Jacobs香水廣告,便是附上了一層印滿紫紅玫瑰花塗鴉的塑料,翻開下一頁才是加厚處理的廣告頁。
「蘭蔻和雅詩蘭黛是打得最凶的,對彼此的位置都非常敏感。這樣雜誌就會和品牌協商,一次我們在前,一次他們在前,這樣輪著來。大家都想搶在前面,位置
永遠只有一個,品牌總有互不相讓的時候。這個時候就需要在前一年的年底就跟雜誌規劃好位置。」這位業內人士告訴《第一財經週刊》。
你不難注意到廣告和雜誌內容直接的巧妙關係。比如COSMO粉底液專題旁邊便是阿瑪尼的粉底液廣告。
「我們會事先知道它們的內容。有時候編輯部可能沒有這樣一個選題計劃,如果我們要推新品,我們可能會問『你願不願意做一個類似的選題』。」這位業內人
士說。「要看雜誌的配合度,有些雜誌不願意做這樣的形式。」歐萊雅集團整體的推廣計劃是在當年年頭就做好的,媒介購買計劃可能會較發刊時間提前2至3個
月。
ELLE最終選擇了一個相當輕鬆的風格去演繹這些高級定製的衣服。「高級定製很容易讓人拍得非常華貴,它有令人窒息的工藝,一件衣服非常非常重,
用唯美的方式反而凸顯不出東西。所以要讓模特動起來,因為只有看的人輕鬆了他們才會去關注這個東西,如果很窒息的話,他們會覺得這個東西距離我們很遠,遙
不可及,就算了。」諸葛蘇佳說。
這些正在發生、或者曾經發生的時裝大事與女性時尚雜誌的主題息息相關,但未必會反映在男性時裝雜誌上。GQ總是選擇提前3個月開始製作9月刊的封面:年度人物。
「會先商定一個70%左右的名單,這些人物首先體現價值觀,確實這一年做出重要成就;其次要能參加頒獎;然後要有賣相有賣點,放在封面上會有人買。選
人會從商業、市場考慮,也會從價值觀考慮。100個讀者裡可能只有二三個會衝著茅於軾去買,今年最有市場號召力的應該是梁朝偉。」王鋒說。
每個人都相當於一個封面。8月15日雜誌下印廠,14日晚上才拍林書豪。而茅於軾一開始只約到半小時採訪,但是最後拍了3個多小時仍「意猶未盡」。
「他一穿我們的服裝衣服就好像貼在他身上。穿了老式的三件套,配了愛馬仕絲巾,非常東方的老紳士,一看就是一個GQ男人。」
整個封面故事的拍攝成本大約在幾十萬。每拍一個人都需要8個人左右的團隊飛到採訪對象所在地,其中包括聯絡編輯、視覺總監、時裝總監、時裝編輯、攝影師、攝影助理、化妝師和文字作者。而時裝部分,則被製作成了一本叫作《2012秋冬男裝衣櫥精選》的別冊。
「我從來都不說我們是時尚雜誌,GQ從消費上來說可以說是生活方式雜誌,從氣質和價值觀來說是一本人物雜誌。我希望GQ裡有新聞事件中的人物或者有經典意義的人物,關於這個社會與時代的人物。」王鋒這樣解釋他為什麼會花這麼大的力氣每年製作年度人物。
在R.J.Cutler講述The September
Issue花絮的時候,他說過這麼一段話:「我們正在拍攝的是一群一起工作了好多年的同事,他們中有些人甚至已經是十多年的老員工了,大多時候,他們只用
眼神或點頭來交流,幾乎從來不做任何形式上的聲明。我們一直在拍,卻根本就不知道發生了什麼……我們一開始對這樣的情況感到非常地挫敗且懊惱,但是我們很
快就意識到,這些姿態與手勢,包括急匆匆的一瞥和不到5秒鐘的簡短談話,恰好代表著雜誌內部發生的一個極具創造性的動態過程,當我們瞭解到這一點之後,發
現工作一下子變得簡單多了。」
這樣心照不宣但秩序井然的狀態,恰好也是整個時尚工業和9月刊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