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沒有男人生來就讓人喜歡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1834
 「就身體來講,我幾乎『渾身是病』—我當兵打槍是用左眼,因為右眼視網膜嚴重脫落,我有長期的鼻竇炎、中耳炎、偏頭痛、慢性氣管炎……我在去西藏 登山之前腰椎有個血管瘤,壓迫到我的左腿神經,晚上痛得吃止痛片都睡不著覺。醫生的診斷,幾乎宣佈我必須坐輪椅了,隨時可能癱瘓。」


  很多年後的今天,王石在一本即將出版的書裡,不動聲色地告訴讀者。今天,我在讀這本書的樣書。


  現在,他敢這樣寫了,放在10年前,這200來個字足以讓萬科的股票連續跌停個三五天。


  也就在10年前,我還真寫過一篇文章,題目是《「病人」王石》。我發現這個秘密是源於一個細節—當時,還沒有博客或微博,王石在萬科網站上開了一個 「王石Online」,在首頁的第一行,他引用哈維爾的一句話:病人比健康人更懂得什麼是健康,承認人生有許多虛假意義的人,更能尋找人生的信念。


  就是在這句話裡我找到了「隱蔽中的王石」。當然,我當時是從一個商業觀察者的角度去解讀的,我寫道:王石好像有著一種很深重的「病人情結」,他把萬科 當成了「病人」,它超速長大青春激盪,病疾不斷,常常莫名發作,因而必須時時警覺,日日維新;王石把房地產業當成了「病人」,它暴利驚人,遊戲詭異,充斥 著令人迷失的金色陷阱,因而必須讓慾望遏制,令心智清明;王石把他自己當成了「病人」,在沒有約束、眾星捧月中又有多少人能找到自我?王石把這個時代也當 成了「病人」,物慾橫流,價值多元,到底什麼是人們真正的渴望?

 

 

  現在看來,他那時還真的有病,而且病得不輕。


  這個人在30歲之前一直不知道自己喜歡幹什麼;34歲才創辦自己的企業;40多歲的時候,做出了一個涉足10多個行業的泡沫型大公司;50歲以後因為 喜歡登山成了企業界最出名的「不務正業者」;57歲的時候因一篇博客差點成「全民公賊」;即便到今天,他把企業做到了行業內全球營業收入第一,但他的「城 市住宅運營商」模式仍然遭到種種質疑。


  人生的過程,大抵而言,就是一個加包袱和卸包袱的過程。年輕的時候,我們學習很多的東西,把自己裝得滿滿的,甚至生怕漏掉了什麼精彩。當你的人生被各 種知識、物質和慾望填滿之後,你日漸覺得沉重,你的身體「營養過剩」,你的靈魂不堪重負。然後,你試著做減法,開始卸下。


  裝進去的時候,很辛苦,卸下來的時候,不但辛苦,而且痛苦。是的,每一個人都好像活在蘇珊·桑塔格所謂的「疾病的隱喻」中。不同的是,有人選擇逃避,有人選擇傾訴,有人則選擇建設。


  2009年8月,王石接受台灣TVBS的專訪,他對記者說:「哦,你會發現,原來人窮的時候反而煩惱是最少的。因為人窮的時候煩惱很簡單,就是想辦法讓自己不窮;但是人不窮的時候,你會發現人有很多想法,你就開始動搖了。你會想,這樣的奮鬥到底為了什麼?」


  這樣的疑惑,也許比身體的病痛、企業的危機更加深刻。於是在這些年裡,王石談的更多的是責任、環保、公益,以及「不行賄」的可能性。


  在這個意義上,歸根到底,王石是個企業家。


  如果有人問登山家,你為什麼去登山?登山家說,因為山在那裡。如果你問王石,你為什麼去登山?王石說,我登山,是為了回來。登山家追求的是「快感的過程」;企業家追求的是「好的結果」。結果,既是人的變化,更是世界的改變。


  歸根到底,王石是一個有病的、充滿了缺點的男人。沒有一個男人生來是讓人喜歡的,即便王石或陳冠希,他只是要做他自己。


作者:吳曉波(財經作家,上海交通大學EMBA課程教授,「藍獅子」財經圖書出版人,哈佛大學訪問學者,常年從事公司研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82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