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矿山巨头纷建船队 干散货运输酿巨变


http://www.21cbh.com/HTML/2010-5-21/zMMDAwMDE3ODMzMg.html


国际矿山巨头又多了一张脸谱,他们想扮演船东的角色。

5月中旬的船舶交易信息显示,巴西淡水河谷刚从中东的一家油轮公司购买了5艘单 壳超大型油轮(VLCC),计划将其改装成散货船运输铁矿石;力拓集团也向韩进重工订购了8艘超大型矿砂船(VLOC),重启自建船队计划。

世 界三大矿山占据了全球铁矿石海运交易量的三分之二,连年上涨的海运费也在铁矿石交易价格中占比越来越高。

淡水河谷及力拓计划投入巨资,打造 属于自己的远洋船队——在降低铁矿石海运成本的同时,此举将对波澜起伏的干散货运输市场产生巨大冲击。

降低海运成本

对 于淡水河谷而言,高昂的海运费是其长期的心病。

巴西与中国相隔遥远,远远超过澳洲与中国的距离,这使巴西铁矿石的运费比澳矿高出一倍以上。

以 好望角型(Capesize)散货船为例,5月19日西澳—宁波北仑港的铁矿石运费为12.12美元/吨,而巴西图巴朗—宁波北仑港的同期运费为 29.89美元/吨。

2002年以前的铁矿石海运费,曾经长期在10美元/吨以下。但2003年开始的航运业景气周期,使铁矿石运费暴涨暴 跌经常出现。

为了控制海运成本、提高巴西矿的竞争力,淡水河谷从去年开始启动了自建船队的计划,到目前为止已累计投入93亿美元。其中包括 在亚洲船厂建造的28艘超大型矿砂船(VLOC)、去年初买入的10艘二手船、改装VLCC的费用,以及与韩国航运企业STX Pan Ocean签订为期25年、58亿美元的货运合约。

而日前,淡水河谷又向沙特阿拉伯油轮公司Vela International Marine购买了5艘单壳VLCC。

上述几批船的大部分,将会用于从巴西运送铁矿石至亚洲,特别是中国,而淡水河谷将在相关航线逐步减少 对现货租船市场的依赖。

2009年以前,淡水河谷的所有铁矿石出口均以FOB(不包括海运费的离岸价)条款出运;但2009年以来,其出口 的铁矿石按CIF(包括海运费的到岸价)条款出运的比例达到了70%,且都由淡水河谷自己的船队承运,其中三分之二出口到中国。

“矿山自建 船队的首要原因是降低海运成本,”中国远洋航务上海分部主任吴明华对记者表示,“另一个原因则是有利于合理组织生产,将铁矿石出货量和运输衔接起来。”

吴 明华进一步解释说,在铁矿石需求旺季,矿山往往通过额外租船加大出货量,这时候散货船的租金往往很高;倘若有了自己的船队,矿山在旺季时就可以自己调配, 不用受其他船东航期、班次的制约。

此前一周,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BDI)曾连涨8天,逼近4000点的今年最高位。究其原因,是印度 6月起将进入历时三个月的传统雨季,这将导致铁矿石贸易商加大从巴西和澳洲进口铁矿石的力度,由此激发起散货船运价的爆发式增长。

为了降低 运价波动的影响,澳洲矿山力拓集团也重启自建船队计划。一位接近力拓的船舶经纪人向本报透露,力拓在日前和韩进重工签约建造了8艘20万载重吨的 VLOC,该批船总值5亿美元左右。此外,力拓还有4艘25万载重吨的VLOC在日本Namura Zosensho船厂建造,交付时间在2012年—2013年。

当然,矿山自建船队的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因为在铁矿石需求淡季,大规模 的船队维护成本极高。”吴明华分析说,要合理分配自有船舶和租用船舶的比例,做到物尽其用。

事实上,淡水河谷曾在2001年航运低谷时,出 售了该公司的船队,其中包括18艘散货船。

供应链巨变

从长远来看,矿山自建船队,将首先对好望 角型散货船运输市场产生冲击。

载重在10万吨以上的好望角型散货船,是铁矿石运输的主力船型。根据权威海运咨询机构克拉克松的统计,从巴西 驶向全球各地的航线上,2009年全球租家共租用250艘好望角型船,其中淡水河谷占了103艘。假设淡水河谷使用自有船队,将使该航线的好望角型船需求 降低近一半,相关运费将下降明显。

今年全球租家已为有关航线租用70艘好望角型船,当中淡水河谷只占4艘,比例已明显减少。

雪 上加霜的是,干散货运输需求下降的同时,新船供给却不断增加,好望角型散货船的手持订单已经达到现有船总量的80%,预计今年会有150万载重吨的新运力 加入到已经很臃肿的船队中来。

两大矿山在建的船舶均是好望角型及更大的VLOC船型。“航运企业的营运空间会被压缩,而未来的干散货船会有 中小型化的趋势。”与淡水河谷有过合作的中钢运通股份有限公司一位人士对本报记者分析说。

来自台湾的中钢运通长期从事干散货运输,该公司人 士表示,中钢运通以前用好望角型船直接到巴西运货,航程长达34天到36天,而随着淡水河谷在中国青岛和马来西亚的铁矿石分拨中心建成,淡水河谷会自己承 担远洋运输任务,中钢运通未来的航程将因此大大缩短,不需要用太大的船去装货——“所以干散货船会慢慢小型化,但这起码要五年甚至更长时间才会体现出 来。”

矿山自建船队的另一个影响,是缩短了铁矿石贸易的供应链,以前是矿山——航运企业——钢铁厂(钢铁贸易商)的链条,现在“航运企业”这个中间环节的 重要性被降低,而矿山和钢铁需求方在运费上的直接博弈也更加明显。

目前,铁矿石的海运费占铁矿石到岸价格的比重越来越高,中国的大型钢厂都 希望和船东签订长期的包运合同(COA)以锁定海运成本,以此对抗矿山对海运费的操控和影响。

其中,宝钢不仅与全球排名前15强的船东都签 订了长期运输合同,还在去年与中国海运集团组建了合资航运公司。而首钢也计划与中海集团组建船队,鞍钢、河北钢铁集团、沙钢等已经和国内外的航运企业达成 了10年以上的COA合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654

中港台結盟 上商醞釀巨變

2001-8-23  NM




上海商業銀行董事長 史寶楚,日前病逝養和,享年八十八歲。在他管治下的上商銀行,作風一向低調保守,員工福利優厚,並強調不會炒任何一位老員工,然而銀行盈利連年有增長,去 年排名僅次於東亞及道亨而已。他的辭世,不單令老行員紛紛思量引退,亦為上商銀行大蛻變,營造有利條件。而事實上,在中、港、台三地均有關係銀行的上商, 正默默部署結盟。在大股東榮氏家族主催下,上商有可能發展為一間海峽兩岸三地的地區性銀行。旭和道塌樓累上商一九七二年六月十八日,在港島的寶珊道、干德 道、旭和道和羅便臣道四座大廈連環倒塌,成為震動一時新聞,其中旭和道四十一號的旭和大廈,部分單位是上海商業銀行的高級職員寓所,最後證實九名職員喪 生。憶起往事,上商公司秘書朱嘉華說:「當時同事都好震驚,嗰幢大廈發展商係我哋嘅客戶,佢優先俾我哋高級職員認購,所以先住埋同一幢大廈。」意外曾一度令上商管理斷層,青黃不接。

上 海商業銀行年表1910年陳光甫畢業於美國賓夕凡尼亞州大學,獲商學士後返回中國。1915年陳光甫與友好莊得之在上海寧波路六號成立上海商業儲蓄銀行。 1949年大陸變色,國內私產遭沒收,陳光甫避難到倫敦、再轉到香港。1950年在香港中環皇后大道中十二號,成立上海商業銀行。1954年上海商業儲蓄 銀行總部遷到台北。1956年香港上海商業銀行九成八股權,轉到一間在美國註冊的公司,上商在美資產得以解凍。1965年台灣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復業,由陳光甫主理。1976年陳光甫於台北逝世。1998年台灣上商轉讓兩成二股權予申聯國際投資,中、港、台上海銀行搭上聯繫。

上週三上午八時半,史寶楚的喪禮在香港殯儀館舉行。作為上海幫僑領以及銀行界老叔父,他的喪禮自然冠蓋雲集,而靈堂內亦多以上海話交談。上午十時,上商同 寅及蘇浙同鄉會先後進行公祭儀式,主祭者包括邵逸夫、利榮森、榮智權,以及一眾年逾半百的銀行高層。整個儀式至十一時半才結束。在靈堂內逗留個多小時的大 製衣商,溢達集團主席楊敏德說:「係我爸爸(楊元龍)叫我來。上商對工業好支持,做好多貿易融資,而且同班上海商家好close(密切)㗎。」而半島針織 創辦人唐翔千,透過太太向本刊表示:「上商喺上海嘅聲名好好,對我哋在港做生意時都好支持,大家好有感情嘅。」所以全城上海幫,差不多傾巢而出般出席史寶 楚的喪禮。而史寶楚與上商,原來已有六十七年賓主情。他於一九三四年自復旦大學畢業後,便進入上海的上商做見習生;四七年受命來港視察業務,五○年香港上 商成立時,他是創行行員之一。其後上商貿易融資起飛,他於七十年代主管該部門,並於八四年晉升為常務董事,九四年出任董事長兼行政總裁,一直是上商的靈魂人物。

奠 基上海榮家大股儘管香港上商的大旗手,已內定由甄錦栢接上,然而上商今後的發展方向,傳聞多多且甚囂塵上,至今未有官方答案。其中一項涉及中、港、台三岸 的上商銀行,計劃進行結盟甚至合併,以發展為一間地區性的私營銀行,則最廣受討論。而事實上,這個計劃看來事在必行,因三方銀行原有血脈及控股關係。這得 由上商歷史講起。上海商業銀行的蛻變,儼然是一部中國近代發展史。在美國賓夕凡尼亞州大學商業系畢業的陳光甫,在國父孫中山鼓勵下,於一九一五年與友好莊 得之、宋子文、孔祥熙、以及榮鴻慶集資十萬元,在上海寧波路六號,創辦一間小型銀行,名為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初期銀行專門吸納一班小額存戶,其後逐漸開拓 大型的紗廠及麵粉廠商業貸款生意,藉機引入企業股東為銀行增資。二十年代初期的上商,有三分二的商業貸款,都是借予榮氏家族的福新和申新集團,而當時榮 家,原來已持有上商兩成股權,較創辦初期的金融界股東所佔一成還多,成為上商的大股東。

銀行廠家相互扶持事實上,南聯實業、其士集團、以至 電視廣播等,數十年來主要往來銀行,就只有上商和滙豐銀行。「史伯生前說過,凡係我哋舊客的生意,就一定做,而且義不容辭,所謂一條龍服務。反而新客就要 審慎的,要慢慢睇吓盤數先至借錢。」在上商服務已有四十一年,主管貿易融資的副總經理劉啟樞說。上商與上海商家的關係,可追溯至五十年代初,大家都因避難 而來港發展。那時香港只是一個貿易港,而具有工業技術的上海廠家,如榮鴻慶、唐翔千、周忠繼以至楊元龍等,相繼在港興建紗廠、布廠起來。由於需要銀行融 資,自然找上在上海時已有來往的上商。「五、六十年代已是香港經濟起飛,發展工業之時,我哋與不少紗廠、布廠、製衣廠甚至搪瓷商等廠家,都有戶口往來,而 同原料商亦做好多貿易融資生意。可以講,我哋熱衷於做這瓣生意。」劉啟樞說。上一代已與上商有往來的新昌集團,主席葉謀遵還記得,「上商好了解做廠這門生 意係乜,當時滙豐都不大給廠家融資。而大新和浙江第一,當時規模都不及上商,形成上商同一班上海廠家好密切。」而據知,上商願意為廠家向歐洲訂購的機械, 提供長期融資,當時銀行業少見。

史伯一去老臣思退然而,將軍一去,大樹飄零。自覺年事已高的史寶楚,十年前早已部署接班人,八九年時副經理甄錦栢獲提升為總經理,九七年升為常務董事;去年三月更進一步,升為行政總裁,主管上商所有業務,而史氏自己只掛董事長 一職。史氏辭世,行內老員工,尤其是中高層年近退休者,均已思量退休大計。「史伯雖然咁大年紀,但佢生前仍然堅持日日上班,因為佢怕自己一唔理事,班老員 工就會俾人炒。」一位上商老員工說。「事實上,我哋過去幾年都已經凍薪,而且生意仲要孭quota(如新信用咭),要做到幾多交易額至夠數咁。有時我哋做 唔到,史伯會幫員工打圓場。佢去咗,上商會變化好大,聽聞會搞合併,唔知前途係點。」另一位分行高層預期,新人事自然有新作風。原來近兩、三年來,中小型 銀行為增強實力紛紛搞合併,除了銀行同銀行合併,包括東亞收購第一太銀,銀行之間亦會在業務上搞合作,例如銀聯信託,便是由本地十間華資銀行新組成的業務 聯盟,包括推行強積金業務,上商便是其中一分子。「我哋十兄弟(銀聯信託)都跟住上商㗎,佢做強積金應該係第一。淨係一間電視廣播公司,都成萬個客啦,佢仲有好多上海客幫襯添。」有份參與的廖創興銀行高級經理張南中說。

1915年上海儲蓄銀行成立,圖為上海總行外貌。

1938年陳光甫(左)代表中國與美國財長摩根韜(中)簽定桐油滇錫抵押貸款。旁為駐美大使胡適。

1965年陳光甫夫婦(左一二)到機場迎接投資台灣上商的美國富國銀行代表。

1965年上商台北復業的總行藍圖。

大 陸變色撤退港台四九年大陸變色,所有私產都充公,而曾有「中國摩根」稱譽的銀行家陳光甫,亦要避難倫敦,再轉到香港。他於五○年在港註冊成立上海商業銀 行,希望恢復經營,而他首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將在美國遭凍結的銀行資產解凍。原來,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在解放以前,在美國有資產。大陸政權易手後,反共的 美國,即時凍結中國企業在美資產。陳光甫於是與美國政府周旋,為證明與大陸斷絕,他於五四年將上商的總辦事處遷往台北,兩年後更將香港上商九成八股權,轉 由一間美國註冊公司所擁有。結果,上商在美資產獲解凍,而香港業務得以飛騰發展。亦由於上商總辦事處已遷往台北,上商因利乘便,正式於六五年在台北復業。這間今天已成為台灣第七大私營銀行,大股東仍然是榮家,佔有約三成股權,董事長由榮鴻慶出任。

中港台上商大結盟而香港上商,九六年以前一直由台北上商,透過兩間海外註冊公司,控有八成股權。九七年市旺時,香港上商籌備上市,委任施羅德國際做保薦人,可惜其後出現股災,上市計劃擱置。及至九八年,香港上商股權出現變化,台灣上商將其中所持的兩成二股權,轉讓予申聯國際投資公司, 即時搭上與大陸的關係。原來,一間由上海城市合作社合併而成的上海銀行,於九五年十二月成立,股東除市政府、企業外,還包括私人股東。由於上海銀行是申聯 國際主要股東,換言之已間接控有香港上商,於是,中、港、台上商,形成一個鐵三角關係。憑藉大股東榮家,紮根上海逾百年的影響力,以及榮鴻慶是前國家副主 席榮毅仁的堂弟,海峽兩岸三地的上商,日後進行資產重組以至業務上的合併,以整合為一家大型的地區銀行,將是可以預見的。對於香港上商會否面臨巨變,與台 灣及大陸上商進行大聯盟,副董事劉啟樞不願多言,但眼神卻充滿希冀:「這個係我哋嘅目標,希望慢慢可以做得到。」

上商舊照片1910年陳光甫自美國返滬,眼見中國金融業淪入外資手中,醞釀創辦銀行。

轉 攻樓按不再低調於七十年代以前,上商的貸款業務中,最少有六成是貿易融資和企業貸款,為銀行提供穩定的貢獻,銀行盈利由六○年的五十二萬,遞增至七○年的 一千萬,到八○年更攀上一億一千九百萬的高水平。然而隨着大陸開放,廠家北移,工業漸漸在本港式微,上商亦要隨着客戶需求而轉到物業融資或按揭業務上。例 如九六年力谷居屋貸款新客,九七年向愉景新城新盤買家提供較低按揭息率。在此消彼長下,令上商貿易融資,去年佔總貸款額下降至一成三而已。「不過我要講, 我哋銀行唔係勇,史伯講過,千祈唔好貪做,不要投機,與客戶關係要細水長流。」副總經理吳騰輝解釋。近一年,上商分行內外,都掛滿色彩鮮明的橫額,都是些 網上銀行、股票戶口和信用咭的宣傳;此外,上商與浙一、廖銀、永隆、亞洲商業及永亨合作,推出「香港人壽」保險生意,力谷這類非利息收入。顯然,上商不再 低調了。不說不知,在華資銀行中,上商其實實力雄厚,去年總資產有六百五十四億元,固然較另兩間上海幫銀行——大新及浙江第一為大,而銀行分行有四十一間 (其中十三間自置物業),亦較永隆及永亨還多。至於盈利能力亦強勁,去年盈利有十億八千萬元,較上年增長百分之十三點六,在華資銀行中排第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30

趨勢大師陶冬預告 一個你不能不知的經濟巨變 路易斯拐點

2011-3-7  TWM




經濟趨勢大師陶冬博士提醒,請注意「路易斯拐點」,這是一個你不能不懂的經濟學名詞。

它將是未來十年影響中國經濟最深遠,也是影響世界經濟最重要的變動之一。

陶冬從一根油條,窺見全中國正在經歷翻天覆地的無聲轉變。

它是一場人口結構上的大變局,是危,也是機!

撰文.周岐原、吳美慧 研究員.陳兆芬什麼是「路易斯拐點」?

路 易斯拐點(Lewis turning point)是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Arthur Lewis於1950年代提出。論點指出,發展中國家的二、三級產業不發達,農村存在大量剩餘勞動力,務農收入低,城鎮工作的收入略高,大批農民因此湧入 城鎮,而在農村勞動力耗盡後,城市勞工市場需要大幅加薪才能請到新工人。這個時點就稱為「路易斯拐點」。

一根油條,預告了全球與中國經濟將進行一次大調整!

「每 次出差到上海,我最喜歡到上海浦東的香格里拉酒店吃早餐。那裡的早餐,有五、六百種之多,即使種類這麼多,每次我去都會吃上一根油條,它讓我重溫兒時的記 憶,吃完之後,覺得很滿足。」「不過,這一次我去,卻讓我很失望,因為一堆油條是炸老的,想要請服務生現炸,他卻不願意。這種服務態度讓我很不愉快,我向 餐飲服務部經理反映,答案更令人吃驚。經理說,『實在很抱歉,我們的人事流動率高達七○%,這還是我們大幅加薪七○%後的流動率。』勞工不足、流動率太 高,以至於影響到飯店的服務品質。﹂連上海知名的五星級飯店,都深受缺工所苦,讓陶冬驚覺中國經濟正劇烈且快速地變化中。應《今周刊》邀訪來台發表「從全 球經濟發展看中國經濟的大轉型」演講的瑞士信貸亞洲區董事總經理陶冬,對台下一千多位聽眾說了這樣一個故事,是關於自己出差上海的用餐經驗。聽眾無不好 奇:只是一根油條,對觀察中國經濟能有什麼啟示?

這一根油條的故事,陶冬不只是在應《今周刊》邀請發表演講時,賣力地傳達著,在不同國家演 講的場合,或是與各國銀行的VIP客戶私密會議中,他也不斷訴說著「油條」的故事。他藉由簡單的油條經驗,傳遞中國工資提高、經濟結構改變,將會如同「蝴 蝶效應」一般,影響到全球經濟的訊息。

除了「油條」的故事外,陶冬更高分貝提醒:「請記住『路易斯拐點』這個詞彙,這將是未來十年影響中國經濟最深遠,也是影響世界經濟最重要的變動之一。」路易斯拐點是什麼?這個經濟學上的名詞,又將如何影響中國,甚至是全球經濟?答案,必須先從人民幣匯率說起。

為 加工出口業撐開的保護傘,如今正一把一把地快速收起去年六月十九日,人民幣重新實施浮動匯率,短短幾個月時間,人民幣匯率就從金融海嘯時「釘死」的六.八 二兌一美元,一路升值到六.五八。在此同時,中國的三十一個省市,也陸續修法提高最低工資,平均幅度達二三%。貨幣升值、為勞工加薪,過去中國為加工出口 業撐開的保護傘,如今正一把一把地快速收起。

「北京的態度變了,」陶冬說,當人民幣被各國逼迫升值,中國想出的解套方式,就是為勞工加薪來紓解升值的壓力。

他 解釋,中國若讓人民幣升值,很可能迫使廠商為降低成本,出走到其他國家設廠;相形之下,立法為勞工大幅加薪,也會提高企業的出口成本,等於變相讓匯率升 值,「讓工人受惠,把錢留在自己口袋裡。」在這種政策指導思惟下,北京、江蘇、重慶等六個省市,今年初再立法為勞工加薪。陶冬估計,今年底以前,三十一個 行政區可能還會出現另一輪加薪潮。

面對政府引導工資提高,中國的企業倒是樂見其成。中國最大飲料商之一的娃哈哈,董事長宗慶后對於不斷持續 提高工資的看法是,「企業賺錢讓員工分享有什麼不對」?在去年專訪他時,他就大膽預言,「工資上漲一倍肯定是會來的」。對照他的預期,香格里拉酒店的薪水 調幅顯然還不夠。

工資提高,成本不是也會增加?對這個問題,宗慶后一點也不擔心,他說,「工人的薪水提高,購買力增加,自然就會多買娃哈哈的產品,這有什麼不好?」看來,中國工資上漲,中國企業心裡早有準備,而且心中預期的漲幅,早就定得高高的。

中國勞動市場二○一四年

進入「路易斯拐點」

只是,當薪水調高、鄉村城鎮化後,出現了大多數企業當初沒有料到的「勞工轉移」現象。

對來自內地與農村的農民工來說,中國各地大幅調薪的結果是:家鄉的薪資水準和東南沿海地區大幅拉近。

陶冬分析,近年來中國當局對內陸地區的基礎投資明顯提升,加上工作機會增加,在實質獲利相對提高下,農民工紛紛留在家鄉附近地區就業,自然導致區域分配的勞動力重新洗牌,而沿海工人越來越少,也是可想而知的結果。

但 在區域勞動力分布重新調整時,陶冬認為,也有一股更大的趨勢正在醞釀中。依照聯合國推測,中國勞動力將在二○一七年進入負成長。儘管目前中國的勞動供給仍 然大於需求,稱不上勞工短缺,但陶冬估計,受到人口政策影響,中國的勞工數量將從一四年時開始減少,比聯合國估計更早。而且隨著內需消費爆炸式攀升,將有 更多勞工轉向其他產業發展,缺工總數將加大。他估計到了一七年,中國的缺工人數將達到一七六○萬人。

對比總數多達八億的中國勞工,缺工一千多萬人,其實並不高。但陶冬提醒,一七六○萬名勞工相當於美國勞工總數的一一%、日本勞工總數的二五%,或是德國勞工總數的四○%。「若以全球視野來看,這個數字就非常巨大」。陶冬認為,這是中國內需新的動力,也是新的商機。

正由於中國內需擴大,服務業加速發展,以及城鎮化全面鋪展開來,陶冬預估,中國的勞動市場會提前從一四年進入實質性短缺狀況,鄉村多餘的勞動力不足以供給城鎮勞動力的需求,這時,就會出現「路易斯拐點」。當「路易斯拐點」現象出現,會產生怎樣的變化?

陶冬分析,就業市場改變,從宏觀的角度來看,意味著中國作為世界加工廠的黃金時代,已經開始褪色,中國以出口為導向的成長模式,差不多走到盡頭。

國 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也認為,雖然路易斯拐點出現的確切時機還無法確定,然而中國勞動力已經不再如前幾年「無限供給」,卻是不爭的事 實。當工資節節高升、原本「便宜」的勞動力不再便宜,就預言著中國長久以來享受的「人口紅利」,已經步入尾聲。更重要的是,中國長達七、八年的通縮時期, 已經徹底結束。

從「世界工廠」角色,轉型成為「世界市場」,六大改變即將發生陶冬說,從國際角度上來看,製造業模式可能會面臨一次全面性的調整,而過去十年全球的低通貨膨脹,也會遇到衝擊。

而從投資角度來看,路易斯拐點意味著什麼?根據過往經驗,陶冬大膽估計,六大改變將伴隨而來。

第一、從過往新興國家的經驗,路易斯拐點之後,最低工資無一例外的,會出現一次持續性的飛漲,且低端消費市場迅速擴張,這種情形肯定會在中國出現。

第二、工資上漲將常態化,帶來通貨膨脹結構性上揚。而且這一輪通貨膨脹之後,CPI(消費者物價指數)的回檔估計有限,因此中度的通貨膨脹會持續存在,估計未來十年,通貨膨脹指數將維持在四%到五%之間,並進而引發全球性通膨。

第三、工資增加,使得住房需求和家居改善的需求增加。陶冬認為,除了對房地產需求提高外,因為蓋房子衍生出來的建材供應商、原料供應商,甚至是家具供應商的受益程度,會比房地產與土地開發商來得大。

第四、工資提高,各工廠為降低成本,生產線的機械化、自動化程度會明顯提高,設備業會因此受惠。更重要的是,在工廠往內地遷移時,不只是簡單的地理上的轉移,也將伴隨資本投入的增加。

第五、在中國投資的外資,因為工資改變,投資結構也出現變化。對成本敏感的製造商的投資比重下降,取而代之的是主攻中國內需的海外品牌、服務業,會大量的流入中國。

陶冬舉例,來自海外的福斯和豐田汽車,已經在中國賣出比本土市場更多的汽車,這個現象,代表著龐大消費實力的集結。「這是第一個五億消費大軍造成的結果,下一個五億消費群體,如今正在成型」。

第六、製造產業鏈將重新洗牌。以中國作為生產基地的生產供應鏈,會因為工資成本提高而逐步瓦解,甚至出走。中國不再是製造業龍頭,這些出走的外資,甚至是中資企業,將成為其他工資成本較低的新興國家搶奪的對象。

陶冬的六大預言,描繪了一個什麼樣的情境?簡單的說,就是中國逐步脫離過去「世界工廠」角色,轉型成為「世界市場」。而人民變有錢後,購買力增加,勢必會帶動新的消費力與消費模式。

家 居產品需求將大幅攀升,企業積極轉型加速自動化生產可以這麼形容,之前,中國經濟成長造就出不少金字塔頂端的富豪;而人民所得增加後,帶動的消費力則像金 字塔底層般的龐大力量,將呈現無處不在、如海浪般一波波的力道。今年春節中國「黃金周」期間的消費金額,就達到新台幣一.五兆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一 七%,就是低階消費大幅提升的例子。

而中國在全面拓展城鎮化時,搬到城鎮的居民除了購買不動產,對於建材、室內裝潢的需求,也相對大幅增加。如玻璃、瓷磚、家具和裝修工程產業,將出現一段高速成長期。例如中國的家具和裝潢材料,銷售年成長率都接近四成,只略低於金銀珠寶產品,可見家居產品的需求將大幅攀升。

此外,無法招攬足夠數量的勞工,已經迫使不少加工出口型企業積極轉型,朝自動化製程發展。當龐大的自動化設備訂單湧出,生產設備的業者將最先感受到這股動力。

例如國內業者研華的自動化產品,去年營收成長達四七%,中國地區營收還將在兩年內增加一倍,就是相當明顯的案例。此外,台達電董事長鄭崇華去年也公開指出,中國政府調薪速度比預期更快,因此台達電將擴充自動化生產部門,滿足當地客戶的需求。

現 階段中國的生產成本雖然比較便宜,但長期而言,當薪資成本不斷攀升,企業終究會將位在中國的產能遷走,到其他國家設廠。不過企業選擇在中國製造產品,有低 廉的成本和產業鏈整合的優勢,一旦選擇搬遷,生產成本勢必提升,帶動通膨走高。陶冬因此認為,中國的通膨將會因此「輸出」到其他國家,讓通膨局勢全球化。

而眼尖的生意人更早就看到中國人民變有錢後,所衍生出來的新機會。全球品牌絡繹不絕進駐中國,就是想要抓住中國市場潛在的消費力。這些品牌,從高級的奢侈品,到與民生必需品息息相關的大賣場,不僅在中國的一線城市,在二、三線城市也都看到它們的身影。

LV、古馳、香奈兒到賓士、BMW、沃爾瑪等,不僅在中國設有旗艦店,甚至腳步已跨進二線城市。在內地的重慶、成都等大都市,都看得到它們的據點。

另 外,義大利精品品牌PRADA股票準備到香港掛牌,就是最明顯的例子。二月二十八日最新消息指出,繼PRADA之後,義大利另一時裝品牌 Salvatore Ferragamo也準備到香港上市,它們捨近求遠到香港掛牌,共同點就是嗅到大中華地區的強大消費力,希望利用在香港掛牌打知名度,創造出更多商機。

服務業通膨將成帶動通膨的第二因素,今年中國的通膨很難下降當勞工口袋裡的錢越來越多,消費力越來越高時,接下來會出現什麼現象?「『服務業通膨』將是帶動通膨的第二個因素,今年,中國的通膨很可能降不下來。」陶冬肯定地說著。

儘 管半年來的CPI年增率在三.五%至五%間來回,但等到冬季穀物收穫後,由食品帶動的通膨也將告一段落。這種觀點,是外界分析中國近期物價走勢的共識。然 而,陶冬卻抱持不同看法。「我的觀點,可能是市場中最悲觀的。」陶冬認為,今年初華北地區的嚴重乾旱,讓冬季小麥歉收已無可避免;今年冬季小麥歉收的規 模,大約占總產量的五%,這將導致食品帶動的通膨持續。但除此之外,還有另一個巨大的通膨因素正在浮現。這股力量,陶冬稱為:「服務業通膨」。

服務業通膨,是指工資大幅成長後,帶動服務業價格相對上漲的情況。陶冬指出,當工資水準不分地區、不分產業上漲,服務業通膨一定會在中國出現。

他打趣地說,現在如果到南方城市的餐廳吃飯,端桌上菜的很可能不是服務生,而是老闆本人,「因為根本請不到服務生」。而食品價格居高不下,再加上服務業通膨,將是接下來中國CPI年增率維持高檔的主因。

未 來一年可能超過五%的CPI年增率,會讓市場更不得安寧陶冬預期,今年中國的高物價現象並不會因糧食收成降低,而是出現另一個高峰。而且今後一年,CPI 指數甚至可能超過當前五%的高點。他大膽推論:「如果過去一年三%至五%的CPI年增率,已經讓市場焦慮不安,未來一年,市場會更不得安寧」。

由於物價高漲,將直接影響中國的社會穩定,外界關心的是,高通膨現象將持續多久?陶冬的答案,恐怕讓消費者笑不出來。「比起過去十年的平均值一.八%,未來十年的CPI平均值,可能高達四?五%,」他語出驚人地說。這意味著中國的消費者,還要忍受高物價很長一段時間。

然 而,外界畏通膨如虎的態度,陶冬卻有不同見解。「我認為,中國過去低通膨甚至通縮,經濟卻同時有高成長的環境,才是不正常的。」他強調,中國加快調整貨幣 政策的腳步,充其量只是向新興市場國的平均水準靠攏,「是(中國)過去的環境例外,而非今天的環境例外」。他進一步指出,就算中國真的如預期大幅加息七 碼,也只是把利率回到雷曼兄弟倒閉前的水準。「我認為這不叫作貨幣緊縮,應該叫貨幣環境正常化。」從陶冬的角度觀察,中國只不過是在進行另一輪的政策調 整,投資大中華股市的投資人,實在沒必要對正常的措施感到大驚小怪。

「幾個月來,A股投資人每到周五就神經緊繃,擔心政府又要推出厲害的調控政策,結果賣壓頻頻出籠,壓低了股價;不安情緒甚至從A股蔓延到鄰近市場,」陶冬認為,市場最好將平均四%的CPI年增率和連綿不斷的調控政策,當作未來中國的常態,因為這次調整階段,可能長達一年。

近 兩年來,另一種和通膨同步高漲的中國資產,是房地產。由於中國房價漲得如脫韁野馬,除了中國國務院使出「新國十條」、「新國八條」等調控政策,特定省市也 各自收縮放款及限制購房。但一時之間,高房價的氣燄還是不容易被壓制。陶冬則認為,未來兩年中國房市將出現盤整,很難出現大幅漲跌的行情。

台灣現在正處在美國與中國都想要拉攏的「絕佳機會」中他同時提醒,台灣的人民現在正處在美國與中國想要拉攏的「絕佳機會」中,一定要善加利用。「這一次,我從香港飛到高雄,整個飛機滿滿的都是中國人」。

陶冬進一步說,「過去,從香港到高雄的飛機,大部分乘客都是香港人、台灣人,只有極少數的中國人,現在竟然滿機都是中國人」。這就是陶冬根據最新觀察,得出來的新發現。

他 認為,中國「讓利」給台灣,給予台灣優於其他國家的優惠,台灣的企業正好可以藉此機會轉型,進入中國市場,分享中國經濟高度成長的優勢。另一方面,準備開 放的陸客自由行,勢必會為台灣帶來龐大的觀光和服務業需求,「台灣一定要有所準備」。從香港經驗就可知道,未來光陸客自由行帶來的商機,將為台灣產業帶來 一次重新的洗牌。

從最近台北一○一大樓的四樓,整層樓悄悄改裝成為高檔的鐘錶樓層,就可以看到,精品業者為迎接有錢、有消費力的陸客,已開始預先做準備。

至於美國,為了箝制中國過於快速發展,加上台灣在地理上的戰略位置,「只會讓台灣更重要」。加上美國經濟略見復甦,產品以出口美國為主的台灣,剛好又抓住業績回升機會,對台灣企業來說,「正是一次大好機會」。陶冬懇切地分析著。

所以,陶冬認為,台灣的房地產和股市,未來可以樂觀看待,至少在中國與美國兩大引擎的牽動下,台灣只要抓對方向,就可以創造無與倫比的好機會。

從一根油條,陶冬窺見全中國正經歷翻天覆地的無聲轉變。在他眼中,這場人口結構上的大變局,既是危,又是機。這是中國經濟另一番「驚險的一跳」。而全球與亞洲地區國家,都將因為中國的改變,跟著旋轉。

誰能夠在這場轉變中找到新的機會,和新的投資亮點,只要縱身一跳,或許就能麻雀變鳳凰。

中國經濟大轉型

路 易斯拐點到來,勞動力供應面臨大缺口陶冬預估,中國的勞動力會提前在2014年出現實質性短缺,進入工資大幅上揚的「路易斯拐點」,甚至在2017年面臨 1760萬人的勞力缺口。這意味著中國憑藉低廉勞力的世界加工廠成長模式,差不多走到盡頭;而隨著勞工薪資大幅上漲,人民所得提升,中國將從世界工廠轉型 為世界市場,此經濟結構的巨變,也將對全球經濟帶來深遠影響。

【陶冬大預言】

路易斯拐點之後的

6大經濟趨勢

1.中國低階消費大增

工資持續上漲,將帶動低階消費(非奢侈品消費)大增

2.通膨長期化

中國工資持續上漲,通膨將成為長期化現象,未來10年CPI通貨膨脹指數將維持4?5%,並進而引發全球性通膨

3.改裝住房需求強勁

添 購住宅之後,中國消費者對住房及家居環境的改善需求大增,帶動裝潢與建材產業榮景4.自動化及設備投資增加中國勞動力供給日益減少,企業大幅提高自動化及 設備支出,相關產業充滿商機5.中國外資結構出現變化對成本敏感的製造商選擇遷廠,但是主攻中國內需的海外品牌與服務供應商將大量流入,品牌與服務商機大 增

6.製造產業鏈重組

勞動成本過高導致中國不再扮演世界工廠的角色,各國搶奪流出中國的訂單,全球製造業分布版圖重新洗牌

陶冬看歐美經濟

美 將持續量化寬鬆,小心歐債風暴當中國走到勞力變化的關鍵轉折,陶冬認為,全球經濟成長此時也暗藏變數。例如歐美對量化寬鬆政策的後續動作,就很可能不同 調。以美國而言,他預期量化寬鬆政策將會持續。去年第四季,美國的GDP總額已超過上次景氣循環高峰,代表國內經濟由復甦轉為擴張,在此情況下,為何聯準 會仍不退出量化寬鬆?

「因為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克(Ben Bernanke)把退出量化寬鬆的時機,與就業多寡連在一起,」陶冬說,「但美國的就業是結構性缺陷,沒那麼快改善。」陶冬將美國每月公告的非農就業人 數分成個別行業後,發現醫療、教育、金融、零售業的就業人數全都上升;惟有建築和製造業工人大幅減少。而這兩個分類的最大來源,就是至今還沒復甦的房地產 和汽車業。陶冬認為,在房地產業和汽車業全面復甦之前,柏南克將不會退出量化寬鬆政策。

此外,美國國債乏人問津,更是量化寬鬆必須維持的關 鍵。若從最近十年期美國國債殖利率明顯上升的現象觀察,當無人願意承接美國國債,聯準會又撤守市場,將造成嚴重後果。「一旦國債垮了,後果將比雷曼倒閉嚴 重一百倍。因為所有銀行的壓箱底(本錢)都是國債。」陶冬指出,這使得量化寬鬆無法立刻結束,當第二階段量化寬鬆於今年六月到期後,很可能出現第三波,就 是這個原因。

此外,由於美國消費者信心強勁復甦,帶動電子業為主的出口訂單全面上揚,在短期之內,新興市場國家中表現最佳的,將是亞洲的出口強國。因此台灣今年的經濟前景,可能相當不錯。

相 對於堅守量化寬鬆政策的美國,陶冬認為歐洲央行可能在今後兩季開始收緊銀根,需要特別注意「歐豬五國」的債務危機,今年很可能重新上演。「小心政策失誤對 市場帶來的風險,」陶冬分析,去年第一季末歐豬五國陸續出現集資需求時,也是市場信心最低迷的時刻。今年第二季,歐豬五國又將出現集資需求,屆時歐盟和各 國政府的應變能力,將決定市場是否被空頭風暴再次席捲。

評估問題嚴重性時,他認為,占歐洲GDP份量吃重的德國和法國,才是整個歐盟運作的 中心,即使歐豬五國的GDP全數加起來,也不過是德國的七成,還排不上主角;加上歐盟推出7500億歐元的「歐盟穩定基金」,足以支撐歐豬五國財政至 2013年,因此歐債問題將只是短期風暴,長期而言,並無礙歐洲整體的經濟發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129

十四歲巨變 淬煉領袖格局

2007-12-17  TCW




相同的,李嘉誠與「台灣經營之神」王永慶都只有小學學歷。

不同的是,李嘉誠的 英文相當不錯。五十年前,他就拿本字典從閱讀華爾街上市公司的英文年報學做生意、訂閱英文《當代塑料》(Modern Plastics)及其他西方專門的塑膠雜誌,掌握全球塑膠潮流。以至於他現在能統領五十五國的投資事業,旗下的總經理儘是各國籍人士。而且,中文古書涉 獵不少,從曾國藩家書、《論語》、《老子》……。

一個十二歲就被迫中斷正統學校教育的人,如何在六十多年未間斷的自學紀律下,擁有不同格局的學識?李嘉誠對於︱︱「知識可以改變命運」深信不疑,他的財富因此而來,他的人生因此而不同,他是一個知識主義者。

若非二次世界大戰,故鄉廣東潮州被日本轟炸機侵襲,他不該只有小學學歷,他們一家不需要倉皇逃到香港,變成難民。

他出生於書香門第,成長於戰亂的大時代。他的父親尚未逃難至香港前,是一位小學校長。他的爺爺是清朝最後一屆秀才,因此他有兩位伯父在民國初年,就跨海留洋取得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的博士學位。李家雖沒有商業傳統,但以知識分子的身份,受人敬重。

家學淵源,加上過目不忘的天資,李嘉誠取得優異學歷並非難事。二次世界大戰,改寫了千萬人的命運,像強烈龍捲風般,把家族、個人,從原本賴以為生之地,狠狠的拔起來,旋轉蹂躪後,拋向一個全然陌生的地方,任憑死活。李嘉誠是其中之一。

全家逃難至香港…… 十二歲失學、寄人籬下當學徒 一九四○年秋天,一個天未亮的凌晨,李嘉誠一家六口,開始長程遷徙。他們翻越山區,從梅縣、惠州、鯊魚湧、到深圳,小心翼翼避開日軍佔領之地。七天後,在黑夜裡抵達香港,投靠舅父。

香港,是迥然不同的世界。

蜂擁而至的難民潮從中國逃至香港,李嘉誠一家人卑微如螻蟻。兵荒馬亂,小學校長是沒有價值的經歷,他的父親棲居在妻舅的鐘錶行中,十二歲的李嘉誠也無法升學,必須擔任小學徒。白天,他們有做不完的工作,夜晚,必須搬開家具與其他夥計挨著入睡。

在潮州雖不頂富裕但受人尊敬的生涯,徹底過去了。「那時我十二歲,對香港、對人生,有非常多幻想。但到埠之後,很短的時間內,看到人情冷暖,差異是這麼大,心裡很難過。那時候,可說是一夕成長。」李嘉誠回憶。

一九四一年日本攻佔香港,更使李嘉誠一家人在香港無立錐處,母親只好帶著弟妹回老家,留下他們父子。一個家被迫拆兩地,更沒想到的是,貧困抑鬱的父親竟染上肺結核,小小李嘉誠感到自己「彷彿一瞬間被迫長大」。一個十四歲的孩子,一個月工資只有港幣二十元,要扛起一切。獨力照顧父親大半年,這年秋天,父親難敵肺結核而逝。母親與弟妹遠在潮州,沒有其他親人來送別,十四歲的他,獨自面對父親的死亡與埋葬。

十四歲,歷經家道中落、漂流異鄉、少年失學、父親過世,迫使他在很短的時間內,壓縮成長。他日後領袖格局的養成,就在這一年的巨變中。

孤處異鄉,不懈自學…… 從一本舊辭海、一本破教科書開始

孤 處異鄉,他不懈自學。「別人是自學,我是『搶學』,搶時間自學。一本舊辭海,一本老師版的教科書,自己自修。」拿起破舊的教科書,他既是學生,也是老師。 無數昏黃燈光的夜裡,他摸索教學、出題、答案的邏輯,尋找每個篇章的關鍵字句,模擬師生對話,自問自答。直到現在,他還保持這樣的習慣。「孤獨是他的能 量,也是他的朋友。獨處時,他腦海會開始做思想的掙扎,會不斷自己拋問題、自己回答。」他的一位友人說。

他自律驚人,除了《三國志》與《水滸傳》,不看小說,不看「沒有用」的書。他沒有權利娛樂,渴求知識。沒有學歷、人脈、資金,想出人頭地,自學是他唯一武器。「沒有上學對他來說是正面的,因為『不足感』纏繞在心裡,他害怕自己不足,所以學習能力特別高。」李嘉誠友人評論。

命運剝奪他的,他要靠自己搶回來。

二次世界大戰初結束後的某天,他的工廠老闆亟需發信,偏偏他的書記請病假,老闆就問:「這裡面哪個人比較會寫信、字寫得好一點的?」驟然間,四、五個職員都指向李嘉誠。「叫他寫,他每天都唸書寫字。」老闆望向這未滿十七歲的孩子,疑惑的問:「你真的懂嗎?」他說:「我可以試試。你心想說什麼,你講我來寫。」當場他立即動手,寫了好幾封信。

雜役小工嶄露頭角…… 幫老闆寫信獲拔擢,十八歲升到經理

信發出後,老闆的朋友讚不絕口,紛紛問他:「你這位先生是什麼時候請的?比原本的要好。」這件事,讓老闆對李嘉誠另眼相待,很快的把他從做雜役的小工,調至做貨倉管理員,管理名表、錶帶等昂貴的貨物進出。

「所以說,知識改變命運。」李嘉誠回憶這段往事:「如果沒有一點文學底子,寫信慢,也未必通順,後來也得不到那個職務。這個職務讓我懂得貨品的進出、價格、懂得管理貨品。」

其後,李嘉誠從貨倉管理員,轉為走街的推銷員,因為業績亮麗,十八歲,他晉陞為經理,管兩百名工人及二十名寫字樓職員,薪水則從港幣五十元倍增至超出家中所需許多。

雖然初中僅讀了初階英文就中斷,但他卻訂閱《當代塑料》等英文塑膠專門雜誌,苦學查辭典,不讓自己與世界塑膠潮流脫節。

知識,改變命運…… 訂閱英文塑膠雜誌,嗅到創業機會

一九四九年中國政權轉變,李嘉誠服 務的公司最大業務對象是來自中國內地的顧客,生意一下子跌至零數,他的老闆決定將這間工廠結束。長期閱讀《當代塑料》,早已讓他掌握趨勢,看到塑膠時代即 將到來。超越香港本地的視野,他估計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邁向新一輪的經濟復甦以及人口成長,勢必將使塑膠製品的市場需求一步步擴大。所以當老闆結束工廠 業務時,李嘉誠認為機不可失,決定自行創業。一九五○年將積蓄連同舅父借款共港幣五萬元,開設「長江塑膠廠」。

取名「長江」,有自我警惕的作用。根據李嘉誠自 剖,他本性好勝,日本統治香港時,街上行人少,干諾道、德輔道、皇后大道中,行人沒幾個。十二、三歲的他,只要看到行人就想超越,養成後來走路比人快的習 慣,「這是我好勝習慣使然,」他坦言。其後數年,他艱苦自學,雖然表面看起來,他是削瘦、安靜、孤獨、不與人同餐也不與人同遊的古怪少年,但他觀察別人, 心裡知道,自己一天比一天進步,知識已經超越同齡者,這也讓他內心隱隱感到驕傲。但他提醒自己,驕傲必帶來失敗,因此他以「長江」為名,告誡自己,要如長 江匯聚百川,才能細水長流。

一九五○年五月一日,沒有鮮花、鞭炮、來賓祝賀,長江塑膠廠在西環,一個一百多平方米(約三十三坪)的簡陋工廠裡開張了,還差三個月才滿二十二歲的李嘉誠,自信滿滿的對著二十幾名員工演講,宣告正式開張:「我們公司雖小,但我懂得這一行,人家懂的,我們懂更多,我們懂的,人家未必懂。一路一路,我們一定會擴大,會一路變好,你們的收入,也會一路變好!」

當年的長江塑膠廠,只是香港上千間塑膠廠中,毫不起眼的一個。其後,他利用專業雜誌與書籍學來的知識,動手改裝機器模具,一路超越競爭對手,一九五六年,他已經是香港最大的塑膠花出口廠,被封為「塑膠花大王」。

獨到買股原則…… 讀華爾街財報,從中學商業規則

隔年,他開始將部分資金投資華爾街上市公司股票,做引擎的、軍火的、潛艇的,一點一點買進。他從不按直覺投資,而是仔細研讀他們的財報,研究他們的商業規則。華爾街財報是他的英文老師、商業教練、也是他的私人投資獲利來源。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深深感受到知識改變命運。」李嘉誠對《商業週刊》編輯團隊強調。去年,他接受香港媒體訪問時,提出「成功領袖必備條件」,特別強調領袖必須善用知識:「經濟的競爭,是以知識為基礎的戰爭;知識的創造與應用,是企業成敗的關鍵。」

在今年三月《富比世》富豪排行前兩百名的十二位華人富豪(見下頁表)中,論學歷、論創業資源,就屬李嘉誠最慘;但李嘉誠登上華人首富,證明學歷高低與成就並無絕對關係。當我們問他,是否同意「學歷無用」?他立刻回答:「不!不!這是非常艱難的,事倍、卻功半。但是,我學到的東西,終身不忘。」

另一方面,自學經驗也讓他不迷信專家與學歷。「老實說,我對許多人云亦云的表面專家所做的分析,是『尊敬有加,心裡有數』。說得俗一點,有時大家方向都正確,耍的卻是花拳繡腿,姿勢又不對。」他曾私下聊起MBA(企管碩士),說不少MBA是「姿勢漂亮,但使不出力。」

「其實也幸運,如果我家裡情況好,順利唸完大學,也不見得有什麼大出息。」當他經濟能力大幅改善後,他終於解禁去看戲,「我小時候喜歡漂亮的東西,喜歡花、唱歌、唱曲。後來去看,高高興興的,不會迷惘。如果,我沒有經過那些困難,我一定會沉迷。」

夜闌人靜時,他腦海經常浮現,十二歲至十六歲,人生最困難這段期間,鄰居女孩們穿漂亮制服上英文學校、學琴、學舞的身影,他曾多麼羨慕她們呀!他也曾設想,如果自己一路順利升學,現在,應該是位成功的醫生。

六十年從不間斷…… 睡前看書、對著電視節目朗誦英語

人生的幸與不幸,一時半刻很難看得清。「憂患不一定帶來智慧,但會擴大人的體驗,令我們審慎克誑。考驗式的經歷,也讓我們超越既定觀念與偏見的束縛。」李嘉誠對本刊編輯團隊說。

六十年後的今天,他仍自學不輟,回家仍必做兩項功課,一項是晚飯後,看電視學英文,大聲朗誦,一項是就寢前的閱讀。「非專業書籍,我抓重點看;如果跟我公司的專業有關,就算再難看,我也會把它看完。」

一本靛藍色麻布仿古封面的演辭集,上刻六個銀白色楷體字︱︱「知識改變命運」。這本書,收納李嘉誠歷年重要演講與文章,也為他的人生下了註腳。乍看淡然無味的六個字,卻讓他從當年逃難、失學的芸芸眾生中,脫穎而出,而後成就前所未有的華商傳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814

網絡業格局巨變

http://magazine.caing.com/2011-08-19/100292544.html

謝文

  谷歌收購摩托羅拉移動業務,在戰術層級上理由多多。谷歌CEO佩奇在發佈會上列舉了幾條,例如帶來了專利、經驗和收入等。

  還有一些佩奇沒有說但我們可以用邏輯推出的戰略層級的理由。

  首先,谷歌在以Facebook和蘋果為代表的網絡業Web2.0革命中,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收購為谷歌扭轉戰局提供了絕好戰機。蘋果已成為 全球市值最高公司,且勢頭不減。Facebook按用戶量和在線時長計算的網絡市場份額是世界第一,收入和利潤也以驚人速度增長;如果上市,其市值將直逼 谷歌。谷歌在佩奇上任後,連續揮出Google+平台和收購摩托羅拉移動業務兩記重拳,就是想同時拳打Facebook,腳踢蘋果,重新奪回網絡業發展創 新的主導權。

  其次,網絡業之戰說到底是人才之戰、創新之戰,而過去幾年谷歌是人才淨流出大戶,創新乏善可陳。收購帶來的新活力和新空間,有助於谷歌重振旗鼓,招攬人才,銳意創新。

  第三,谷歌的收購有助於自身戰略重組和資源匹配。谷歌的搜索業務雖然目前仍如日中天,但長遠看前途並不美妙。基於Web2.0架構的新型網絡服 務成長迅速,佔據越來越大的市場份額,而且不依賴並主動排斥谷歌的搜索服務。Google+雖然來勢洶洶,但面對遙遙領先的Facebook,看不出有多 少後來居上的理由。谷歌操作系統從絕對用戶使用量上超過了iPhone,但高端市場依然牢牢掌握在蘋果手中。谷歌操作系統的創收能力也不是蘋果的對手。如 今收購了摩托羅拉,我們可以想像,在不久的將來,谷歌集成整合硬件、操作系統、搜索、Web2.0平台、Gmail、Gtalk、YouTube等於一 身,與蘋果和Facebook大戰就有了短期內對手無法追趕的戰略優勢。蘋果並沒有一個Web2.0平台,Facebook也沒有硬件終端和操作系統。

  谷歌收購固然有自身考量,但這次收購對整個網絡業的發展影響深遠。

  在互聯網發展史上,最初是軟件業引導網絡業發展。在其後若干年中,電信業引導著網絡業的發展,網絡成本、安全和帶寬決定著網絡業發展的速度。近 年來,網絡業已經壯大到與軟件業、IT製造業和電信業平起平坐。隨著Facebook的興盛,蘋果的iPhone和iPad的強大,再加上這次谷歌對摩托 羅拉移動業務的收購,由網絡業主導相關產業的發展和變化已昭然若揭。軟件業、電信業、IT製造業,再加上被打得頭破血流的傳統媒體業、電視業和出版業,都 會依照網絡業的節拍起舞。一個龐大複雜而又生機勃勃的互聯網生態系統正在形成,網絡業站在這個生態系統的上游,以不斷的創新引導整個系統的豐滿壯大。如果 在未來一兩年中,互聯網巨頭繼續收購一些IT公司、電信公司或媒體公司,我不會感到驚訝。

  隨著一個嶄新的互聯網生態系統的出現,現在看全球範圍內處在第一集團位置的是Facebook、蘋果、谷歌和微軟(假如一年內收購諾基亞的 話),它們幾家決定著產業的走向、節奏和活力。如果說以Facebook為代表的Web2.0革命主要是依託網站開展的架構、平台開放革命的話,那麼以蘋 果和谷歌為代表的軟硬結合(操作系統+硬件終端+服務平台)方式,代表著Web2.0革命進入了全新階段。操作系統和硬件終端的介入,不僅沒有否定或削弱 Web2.0革命從真實的個人出發並通過社會關係鏈進行信息傳播的實質,反而進一步固化和強化。多終端、單平台、單入口、排他性,將成為Web2.0革命 第二階段的顯著特徵。

  谷歌的收購並不能保證新一輪競爭的成功,軟硬結合能否水乳交融,產生具有巨大殺傷力的創新,還有待兩三年的觀察。谷歌的開放性操作系統能否真的 一視同仁,或者讓摩托羅拉成為開放系統中吃偏飯的特區,也是一個未知數。如果一視同仁,那收購的綜合效益就會減少。如果不一視同仁,把一個開放性操作系統 變成基礎通用版和專用加強版,那開放的綜合效益就會減弱。分寸的拿捏很不容易。至於如果在自家手機裡讓Google+成為默認平台,同時整合進其他谷歌服 務,更值得網絡業深入分析觀察。

  作者為互聯網資深評論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97

全球電子產業巨變 遊戲規則重訂 台灣科技業「明天過後」 誰將勝出?

2011-9-5  TWM




如果蘋果iPad的誕生,宛如一 場八級大地震,震斷NB高成長,那麼,惠普退出PC市場、摩托羅拉被購併,就是大地震引發的海嘯。

我們眼前的受難者,是昔日靠著PC30年 榮景而竄出的電子五哥,在這場複合型災難,台廠幾無發言權,只能任由蘋果、Google、三星等科技巨人宰割。

撰文‧賴筱 凡、林宏文

試著想像一下災難片裡的畫面:經歷八級大地震蹂躪後,海嘯再隨之而來,被石塊壓住的重災區受難者不是男、女主角,而換成了宏碁與 仁寶;被海嘯衝走,拚命想抓住浮木的是鴻海、英業達。一場科技業的「明天過後」,就在眼前上演,成了這場個人電腦(PC)產業的最大浩劫。

軟 體主導態勢成形

蘋果引爆科技勢力大洗牌

過去一周,發生好幾件足以影響未來幾年科技業走向的大事:摩托羅拉賣給 了Google、惠普退出PC市場、蘋果執行長賈伯斯辭職、宏碁單季虧損六十七.九億元。

「後PC時代,已經來臨。」一年多前,當賈伯斯拿 出第一款iPad時,他緩緩吐出這句話。那時,科技業的大老闆們只是撇了撇嘴、不以為然,然而,一個個浮出枱面的爆炸性消息,就像一層層揭開這個科技大老 們不願面對的真相——PC已死。

試想,蘋果推出第一款iPad,就像一場大地震,震醒全球科技業界,軟體取代了硬體,成為主導科技潮流的新 勢力。沒能及早因應的宏碁、惠普,成了平板電腦大地震裡的重災區;隨後而來的PC產業大崩壞,就像是一場海嘯,把所有台灣科技廠全捲了進去,幾乎無一倖 免。

「該如何因應?」這是過去一周,所有台灣科技廠開會商議對策的最大重點。

變動一:平台巨人惡鬥

台 廠既無發言權 也難以自保一九八一年八月十二日,這是IBM製造出全球第一台個人電腦的日子,而「PC之父」、IBM首席工程師馬克.狄恩(Mark Dean),正是參與其中的一員。三十年後的這天,在慶祝PC誕生三十周年之際,馬克.狄恩卻宣告了PC已死,而最主要的凶手,無疑是造成近一年科技業大 動盪的蘋果iPad。

卻是一個台灣科技業大老們不願面對的真相,他們一一駁斥這項說法,甚至否認後PC時代的來臨,直到惠普宣布退出PC市 場的那一刻:「切割PC事業,對惠普來說,是公司轉型必要的開始。」原因無他,一個僅剩個位數成長的產業,惠普無心戀棧,即使它是全球第一大的筆電 (NB)品牌。

在惠普宣布不玩的那天,台灣科技廠有個很不安寧的早上,「所有主管馬上開會,評估衝擊,畢竟是客戶,當然有影響。」這是面板 大廠奇美電的內部狀況,但同樣的情形,不只出現在NB產業,所有供應鏈都急著在算影響多大。

科技業裡的人開始議論,「如果連龍頭惠普都玩不 下去,還有誰撐得住?」業內人士的感嘆,不是沒有道理。一個在NB產業市占率達一七.五%的龍頭廠,第二季出貨近一五○○萬台NB的品牌,居然也擋不住蘋 果對NB產業投下的震撼彈。

但更現實的還在後頭,就算惠普一年賣出六千萬台NB,但僅僅五.一九%的毛利率,讓惠普的PC事業群是營收最大 的部門,也是獲利貢獻度最低的部門。

於是,無情的海嘯一波波襲來,先是戴爾(Dell)下修財測,原本預期今年營收成長五%至九%的目標, 已經無法達成,只能維持更低的個位數成長,落在一%至五%。接著,庫存問題、人事波動,讓宏碁大虧六十七.九億元。

台廠就像一片汪洋裡的無 數艘船艦,大一點的艦艇如台積電,目前還能力抗狂瀾;中型船隻如華碩、廣達,靠著創新能力與轉型,尚能順著潮流走;但更多的是失去動力,只能隨波擺盪的小 船。

在這場災難裡,台灣科技廠幾無發言權,即使是全球第三大智慧型手機品牌宏達電,也只能依附Google,這反映出一個事實:有作業系統 (OS)的人為王。

當蘋果、Google等新一代科技巨擎,瓦解微軟與英特爾等資深科技巨擘築起的Wintel鐵牆後,Windows不再 是電腦、手機、平板電腦的唯一選擇;從此確立了多種作業系統並存的趨勢,也鞏固了作業系統擁有者的地位。不論是從不靠別人的蘋果、催生開放平台的 Google,就連三星都在Google購併摩托羅拉後,都重新走回自製平台的老路。因為他們很清楚,誰擁有平台,就能爭王。靠著Android作業平台 竄起的Google,就是最好的例子。

恐怖平衡已打破

台廠水平分工模式潰敗

更可 怕的是,這些平台擁有者,就像巨人般,自有作業系統可視為龐大的身軀骨架,再由軟體實力、應用服務構成流通的血管、厚實的肌肉,而台灣自傲的硬體製造能 力,只是他們作戰時手上拿的一把斧頭。

所以,當蘋果橫掃千軍時,iPad只是它與消費者接觸的一個媒介,真正厲害的是裡頭蘊藏近百萬個應用 程式,與蘋果作業系統iOS帶給我們的使用體驗。Google這個巨人雖然沒有硬體製造能力,但宏達電、三星、摩托羅拉、宏碁、華碩等大廠,都甘願為 Google打造斧頭,以求有實力與蘋果一搏。

這原本是在今年八月以前的科技業生態的恐怖平衡,卻在Google決定購併摩托羅拉的那一 刻,開始出現化學反應,加上惠普寧可「投降輸一半」,也不願死守PC產業,台廠陷入空前的窘境。

「軟體當道、平台為王的年代,台廠完全沒有 發球權,惠普的退出,更是替台灣NB廠的輝煌時代畫下句號。那些過去台廠習慣的水平分工,已無法再擠出毛利,就連規模經濟也創造不出合理獲利,台廠將是這 場戰爭中,首當其衝的受害者。」業內人士分析。

所有科技業裡的人都認同,PC能夠輝煌三十年,台廠絕對扮演重要角色,若沒有台廠精細分工, 力求每個環節的成本壓縮到最低,就沒有我們手上這一台只要兩萬元就能買到的電腦,更不會讓電腦迅速普及。可是,當台廠水平分工擠出的毛利只剩二%,或連 一%都不到呢?

「我們每天都在想,新的營業模式會是什麼?」這是和碩執行長程建中的功課,也是所有代工廠都急欲找到的答案,因為台廠最擅長 的正是縮減成本,但縮減成本到最後,自食惡果的還是台廠。

變動二:專利成毀滅性核武

台廠可能難逃致命輻射

NB 獲利方程式不管用,是台廠必須面對的第一個頭痛課題;但第二個改變,將更進一步打擊台廠痛處,叫作專利。

專利戰火綿延,是今年科技業法務最 忙碌的一年,在蘋果處處點火下,揭開專利大戰的序幕。縱使蘋果的目標很明顯,直衝Google而來,但最先中箭落馬的當然不是Google,而是打造斧頭 的馬前卒,品牌廠宏達電、三星、摩托羅拉等,幾乎無一倖免。

這場專利大戰的首部曲,兩強交手,正是通訊大廠北電(Nortel)六千項專利 的拍賣競標。為了北電專利,蘋果志在必得,邀來微軟、索尼、RIM(黑莓機製造商)、易利信與EMC(電子資料儲存產品第一大廠),共組聯盟,砸下四十五 億美元,吃下所有北電的專利,對照Google出價九億美元,專利大戰第一回合,Google可說是慘敗蘋果。

市場對Google出價的恥 笑,相信Google執行長佩吉(Larry Page)深記在心,於是,第二回合就此展開:Google砸下一二五億美元天價,購併摩托羅拉。

一 項小專利的功效有多大?三星最知道。因為德國法院正式判決三星的十吋平板電腦Galaxy Tab,侵犯蘋果專利,遭到禁售;荷蘭法院也裁決,三星旗下三款手機侵權,必須停售;就連澳洲法院也因受理蘋果、三星專利訴訟,而暫停三星平板電腦在澳洲 上市。

當事件發展至此,專利就像毀滅性核武般,一旦引爆,就會造成品牌廠的大受創。而這些遭到蘋果控告侵權的品牌廠,清一色都是採用 Google的Android平台,使得Google不得不砸錢買摩托羅拉,強化專利武器。

其實,早在微軟開始向宏達電、三星等使用 Google免費平台Android的品牌廠收取其專利權利金時,Google就已意識到專利的重要性。Google一手將Android拱上全球最大智 慧型手機平台,能夠賺進口袋的廣告費,一年不過十億美元。然而,每賣出一支Android手機,品牌廠須支付微軟五美元。今年第二季Android手機大 賣四七○○萬支,微軟靠著專利進帳二.三五億美元,更別提後頭磨刀霍霍的甲骨文(Oracle),也想不花一絲力氣,輕鬆賺取權利金。

所 以,Google不論如何都得吃下摩托羅拉。根據專業市值評估公司的資料,光是摩托羅拉專利價值就達七十億美元,摩托羅拉機上盒市占率又是全球第一,價值 二十億美元,可補強Google TV的不足;加上摩托羅拉帳上的三十五億美元現金,Google算盤怎麼敲,都覺得是划算的生意。

「專利 交易市場已經興起,也就是說,專利不一定要自己做,透過買賣交易,一樣可以建立本身實力。」交大科技法律研究所創所所長劉尚志觀察,在專利大戰的時代裡, 一項小小專利的威力,有時只是「要錢」,花錢和解就能了事,但最可怕的是像蘋果這種「要命」,一場訴訟就可能讓台廠出局。

可以想見,未來幾 年的科技業裡,專利戰爭只會多、不會少。

變動三:附加價值成主流

行動+運算+應用 進化完成在惠普投降,宏碁、戴爾拉警報後,大家都想知道,誰能活下來?

這場複合型災難裡,有能力存活的人,無非要有兩大要求,一是基本的硬 體製造設計能力,二是強大的軟體實力。「從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的崛起,確立了軟體當道的潮流。後PC時代裡,要看的是誰能替PC創造更多附加價值。」這 是一位PC產業大老的觀察,當每台NB的差異化越來越小,如何創造附加價值,變成勝出關鍵。

拿出市調機構Gartner統計數據,今年全球 智慧型手機出貨將達四.六七億支,平板電腦也有六九七八萬台的規模,合計行動通訊產品達到五.三六億台,遠遠超過今年NB市場的三.八三億台。由此可見, 行動、運算加上應用軟體(App),讓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成了最大的科技產品市場。

於是,惠普確定退出PC市場後,有關於後PC時代、 PC已死的聲音,越來越大。「我用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件事,『後』指的其實是PC失去領導市場的意義。」和碩董事長童子賢解釋,過去大家很習慣PC產業有兩 位數以上高成長,現在市況不同,PC產業成長性只剩個位數,所以失去領導市場的意義。「但是不管是體例(指NB的形態)延續,或是變成平板電腦,我都不認 為PC會被取代。」他進一步舉例,一九八○年代,日本大舉投資DRAM(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業,然而,當DRAM的成長性不再,「最佳女主角就會變女配 角,現在的NB就是遇到這樣的問題。」同樣提出修正觀點的,還有華碩執行長沈振來,「以後PC,可能不是Personal Computing(個人運算),而是Personal Cloud Computing(個人雲端運算)。」能幫傳統PC加值多少,才是重點。

所 以,微軟副總裁法蘭克.蕭(Frank Shaw)說:「不是後PC時代,是加值PC(PC Plus)。」以下半年NB廠即將力推的超薄Ultrabook為例,「就是希望複製平板電腦好的使用者經驗到Ultrabook,重拾消費者信心。」童 子賢說,讓NB加值才是重點。

當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也有了行動運算的能力,NB想要與之抗衡,就是得增加更多應用軟體。這一點,微軟看到 了,才會在新一代平台Windows 8,加重應用軟體的角色;甚至大力邀集應用軟體的開發商,就是為了要讓慢了一大步的微軟,重整旗鼓。

價 值鏈重新排列

所有台廠無一倖免

當以後可能買不到貼著惠普品牌的筆電,當摩托羅拉手機、平板上的標誌可能被 Google取而代之,這兩項科技大變動的化學效應才正要開始發酵。首先,台廠最現實的問題,就是轉單。

惠普買家從三星、聯想,一路猜到華 為,甚至有人認為台灣政府應該幫助雙A(acer及ASUS)買下惠普,因為這已經是一場國家級的戰爭。市場之所以對每一種可能性高度關注,正是其牽動的 將是台灣科技業的整體命脈。

不論是類比IC、面板驅動IC、通訊晶片,面板、LED(發光二極體)、記憶體、零組件,到組裝代工與品牌,想 得到的台灣科技廠,都是環繞PC市場而生。這也是為何台廠最不願看到的結局是三星收購惠普,成為全球最大NB品牌。因為高度自製化的三星,要面板有面板、 要DRAM有DRAM,其他零組件也多靠自己自製,一旦惠普成了三星囊中物,在肥水不落外人田的前提下,面板廠、DRAM廠將受創最重。

同 樣,產品比重若以NB為主的零組件供應商,也將是這波價值鏈重新排列下,率先被下修的目標。「這也是為什麼最近大家會這麼恐慌,因為洗牌的力道及速度,都 比想像中大得多。」一位NB代工廠大老忍不住感嘆,當水平分工獲利模式再也擠不出毛利時,意味競爭將會更加劇,除非有人就此出局,不然未來競爭壓力會更 大。

而嘴邊啃著「蘋果派」的供應鏈,也別急著竊笑,在蘋果不斷揮動壓縮供應鏈生產成本的大旗下,「降價不然就轉單」的烏雲,籠罩蘋果供應鏈 與急著想吃蘋果派的人。一個不注意,可能就會像勝華、和碩一樣,還沒搶到金蘋果,就先被低良率、低價搶單給絆倒。

有人哭,自然也會有人笑。 早先一步看到NB產業前景堪慮的廣達董事長林百里,就曾私下向友人透露過:「早就說NB不好做,一定要轉型。」確實,正因廣達轉型轉得早,才讓廣達在這波 科技大海嘯裡,得以立於高處,讓林百里每談到這話題都是笑得樂開懷。他很堅持,廣達做雲端運算,絕對不走NB代工回頭路。因此,廣達的雲端運算策略裡,就 是要打出廣達自有品牌的雲端平台,而非僅賣伺服器。

不論如何,後PC時代的來臨,不管PC以現有的形態存在,或逐步朝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 靠攏,未來一年PC產業動盪勢必更加劇。三十年的PC好光景已回不去,如何迎接動盪年代的挑戰,所有台廠都得繃緊神經來面對。

惠普PC花落 誰家?三套劇本推演買主惠普破天荒敲鑼打鼓找買家,是真抬價,還是賣不掉,市場等著看買主一:三星買主二:聯想買主三:華為市占率變化 4.4%→21.9%12%→29.5%0%→17.5% 全球排名第8→第1第3→第1無→第1購併效益 近年積極開發PC市場,可透過既有手機通路再推NB,並一舉跨進三星不擅長之商用市場壟斷全球三成PC市場,成為全球最大PC品牌 積極尋找購併標的,希望走出手機市場,整合其他消費性電子衝擊台廠面板、記憶體廠衝擊最大三星NB幾未委外,購併後是否釋單,須再觀察 衝擊不若三星大,但部分重疊業務勢必重整資源衝擊較小,但由於華為並不熟悉PC市場運作,可能會有一段調整期最新回應不考慮購併不評論 尚未表態不畏浩劫,科技大老信心喊話

陳瑞聰

仁寶總經理

受到影響層面

大 客戶宏碁拉警報,連帶仁寶跟著受傷。

重點談話

雖然是多事之秋,但不要過度緊張,明年還有高成長,要沉得住氣。

童 子賢

和碩董事長

受到影響層面

代工廠殺價戰歇,但未來競爭將更加劇烈。

重 點談話

樂觀看待惠普退出,下半年Ultrabook有機會重拾消費者對NB熱情。

沈振來

華 碩執行長

受到影響層面

同業殺價競爭,下半年可能祭出價格保衛戰,保守看市況

重點談話

市 場變局太大,歐美地區已做好最壞打算,但新興市場需求還是不錯。

王振堂

宏碁董事長

受 到影響層面

惠普加速清庫存,由於宏碁在歐洲同樣也有清庫存,恐進一步引爆NB殺價戰

重點談話

密切觀察惠普退出 PC效應,但不須太恐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471

股票估值體系正在發生巨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64b5010102dupb.html

當上證指數跌到2400點以下,對應的藍籌股估值水平約15倍市盈率,銀行股的估值水平更低,平均約7倍市盈率。不少人認為,當前的估值水平與2005年的1000點及2008年的1600點接近,股票價格應該接近底部。但當前的股票市場估值體系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且還在不斷地變化,如果簡單地把現在的估值水平與歷史上的某個時點進行比較,會導致投資失敗。

 

流通規模擴大,投機難繼續

 

為了分析流通市值與股票估值之間的關係,先從基金的定價說起。

 

將時間拉回到2000年前後,當時對基金的市場定價曾經出現過激烈的爭論,和時下關於股票定價的爭論十分相似。1998年之前,我國基金規模都很小,而且都是封閉式基金,最大的只有5億元的規模,小的只有2000萬元左右。在此期間,基金的市場定價一直在其淨資產的兩倍以上,價格高的時候為淨資產的5倍左右。

 

但從1998年開始,監管部門對基金市場進行規範和整頓,清理整頓後封閉式基金的總規模及單只基金的規模都迅速擴大,新設立的封閉式基金規模都在20億元以上。在新基金開始出現時,市場對它的定價還是延續以前的方式,清理整頓後發行的第一批封閉式基金,是南方基金旗下的開元基金和國泰基金旗下的金泰基金,這兩隻封閉式基金的規模都是20億份。這兩隻基金入市一年左右,他們在市場的價格一直在2元左右,是淨值的約2倍。但隨著新設立的基金規模迅速擴大,基金的定價開始不斷向下調整,當開放式基金迅速登場之後,封閉式基金的定價由之前的大幅度溢價變為大幅度折價。此後,封閉式基金的交易價格從未超過其淨資產。

 

為什麼封閉式基金的定價由以前的大幅度溢價變為大幅度折價?2000年前的溢價理由可能很多(可能和目前大家羅列股價高溢價的理由類似),但2000年之後封閉式基金由溢價逐漸變為折價的理由只有一條,就是基金的規模迅速擴大了,基金的總規模從2000年前的幾十億元迅速增加到數千億元。當基金規模迅速擴大之後,以前的「炒作」方式開始失效,高溢價的各種說辭都變得蒼白無力,封閉式基金的定價終於和國際市場接軌,市場的力量開始真正發揮作用(在國際資本市場,封閉式基金一直處在折價交易狀態)。

 

在上述基金定價的演變過程中,可以得出這樣的啟示:以前A股高溢價的種種理由,可能因為股市流通市值規模的迅速擴大而不再成立。

 

2005年開始的全流通改革,讓A股流通容量迅速增加,佔市值總量達2/3的非流通股逐漸變成了流通股,這種變化對投資尤其是機構投資者的衝擊是巨大的。對於機構投資者來說,在選擇股票時會將該股票的「大小非」數量作為重點考察的因素之一,即使是公司經營狀況很好且股票估值較低,如果該公司的「大小非」數量較大且分散,基金經理一般都不敢輕易碰,因為這樣的股權結構,「大小非」減持的可能性較大。

 

2010年 以來的市場運行狀況表明,股票流通市值的迅速擴張已經開始影響到股票市場的估值與定價,一個直接表現就是股票鎖定期滿前後,很多股價會出現明顯的向下修 正,而且「大小非」規模和比例越高的公司股價修正的幅度越大。在過去的幾年中,股票流通市值增加了十幾萬億元,每年增加約3萬億元。儘管其中有很多已經獲得流通權的股票並非都會到市場上流通,但逐漸增加的減持公告提示我們,股市套現的壓力是巨大的。

 

股指期貨改變股市生態

 

股票指數期貨市場的建立,是改變A股市場估值體系的又一重要因素。

 

在股指期貨市場建立之前,A股 市場沒有真正的「空頭」,無論是機構還是散戶,只有做多才能賺錢。另外,我國股市一直是散戶佔絕對多數,散戶投資者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低於成本價就不賣,於 是,投資者的持有股票的成本越來越高,股票的估值水平也就越來越高。在這種狀態下,「莊家」最容易賺錢,操縱股票價格成為那個時代的最主要註釋。除了因坐 莊而覆滅的新疆德隆以外,已經從江湖中消失但曾經輝煌的機構還有萬國證券、君安證券、中經開、南方證券等,他們是那個時代的象徵。這是2000A股市場的生態環境。

 

2000年之後,尤其是2005年 之後,隨著基金等機構投資者隊伍的迅速擴大,股市的生態環境出現了重大變化,基金自己成為「莊家」的同時,也成了「莊家」的天敵,尤其讓市場感到頭痛的是 基金可以以低於成本價格甩賣股票。因此,有人總結了「市場的底部一定是基金砸出來的」,基金的行為無疑對之前股市的固有規則形成了不小的衝擊,「莊家」基 本退出了藍籌股,藍籌股成為基金競逐的場所。於是,藍籌股的估值不再由「莊家」操縱決定,開始由基金等機構投資者通過更加市場化的途徑來決定。

 

股指期貨市場建立之後,基金的投資理性行為多了一條實現的途徑,當判斷市場估值偏高時,可以反手做空,市場的遊戲規則發生更大的變化。從股指期貨市場運行 一年多的實踐看,現貨往往跟在期貨後面,尤其是行情發生轉折時,期貨有很好的指示作用,這說明股指期貨對股市的估值體系正在發生重要影響。隨著股指期貨市 場的規則及交易範圍的完善,其對估值體系的作用會越來越大

 

中小板和創業板暫時高估

 

當然,市場的表現是豐富多彩的,不可能按照簡單的邏輯演進。2009年之後,當藍籌股市值越來越大後,投機資本卻逐漸遠離市值大的股票,選擇了流通規模小的板塊或行業來投機炒作。也就是說,股市的估值出現了結構性的分化。

 

從統計分析的結果看,存在以下幾個明顯的特點:

1.從按照行業劃分的股票板塊看,權重越大的板塊估值水平越低;

 

2.從按照市場劃分的板塊看,主板市場的估值水平最低,中小板其次,創業板的估值最高,即估值與市場的總流通市值呈反比;

 

3.在同一個行業板塊中,市值小的股票估值高,估值與單只股票的流通市場呈反比。

 

2010年底,中小板指數超越2007年高位,創歷史新高,平均市盈率45;而創業板的估值水平就更加離譜,IPO發行價一直處在50倍以上,出現了所謂的結構性「牛市」。小市值股票的高估值只是A股市場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階段性現象,隨著這些股票的大小非解禁數量和減持數量的增加,炒作的難度會迅速增加,如果加上市場流動性的減少,小市值股票的估值水平回歸是遲早的事情。當市場上出現了「全民PE現象」時,意味著高估值的股票後面已經有數不清的 「人民群眾」在等待獲利套現。

 

總之,股市估值體系正在發生變化,藍籌股的估值變化過程可能已經基本完成,小市值股票的估值蛻變可能才剛剛開始,市場的真正風險就在這些高估值的中小板、創業板及主板市場的眾多垃圾股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584

四大科技支柱危急 台灣產業醞釀巨變小心!無薪假 蝴蝶效應

2011-11-07  TWM




一份來自英業達遭資遣員工的告白 日記;一場億光董事長葉寅夫鳴槍的無薪假淘汰賽。

科技業小蝴蝶輕輕顫動雙翅,扇動的卻是席捲台灣傳產業、服務業、金融業的狂風暴雨。

撰文‧賴筱凡、許瀞文、翁書婷 研究員‧陳兆芬今天,我被裁員了!即使早有了心理準備,但當主管右手落在肩上的那一刻,心裡還是忍不住地停了一拍。「我們聊聊吧。」主管說話的同時,辦公 室裡的女同事,再也禁不起籠罩辦公室的低氣壓,啜泣了起來。

接下來的畫面,與電視常上演的那幾幕沒什麼兩樣,主管說些似是而非的話,人資朗讀著應有的權利及資遣費計算方式,「因為公司業務緊縮,所以不得已做出人員 精簡的措施……。」我被裁員了,在進入英業達當工程師的第四年。

腦中轟然一聲,我反覆問著:「我們做錯了什麼?我們都很認真地在執行手上的工作,到底我們做錯了什麼事?必須受到這種凌遲。」事實上,公司要裁員的消息從 十月初就不脛而走,內部傳得沸沸揚揚,報紙也寫了;只是,上層始終沒有動作,也沒任何澄清和說明。有些人開始忍不住了,他們不願意活在這種提心吊膽的環 境,選擇了離開。

我們在等,等上層給我們一個解釋,一周、兩周過去,等不到一句話、一個副總層級以上的主管對我們說明。最後等到的卻是「中獎名單」。你會很想笑,英業達的 低效率,也展現在處理裁員名單這件事上,非得等上大半個月,名單才擬得出來。

我著實不明白,在英業達四年,連一次錯誤都沒出過,也不曾拿離職要脅過主管,更沒吵著加薪要糖吃,盡心盡力為公司;到大陸出差、駐廠,做到連女朋友都走 了,付出青春歲月的賣命,曾經我們是那麼地信任公司,最後卻落到被裁員。

或許該慶幸,今年三十二歲的我,生平第一次被資遣,見識到大公司翻臉跟翻書一樣快的現實,而不是像同事,到了退休年齡,才被公司背叛。

離開英業達的這個晚上,我坐在海邊吹風,心情隨之平靜,今晚終於可以好好睡上一覺,不用再活在可能被裁員的擔憂裡,因為這一天,我已經被公司給裁員了。

一份被資遣員工告白日記

事實、景氣遠比想像的還糟這是一份來自英業達被資遣員工的告白日記,專訪Paul的這天,他扯著嘴角擠出一抹苦笑:「我被裁員了。」抱著從公司拿回家的私 人物品,以及裝著一張五百元紙鈔的信封和一盒蛋糕餐點,他頓時有些不知該讚許英業達體恤員工,還是指責英業達集團會長葉國一無情。

「五百元,是給被資遣的員工搭計程車回家的費用,餐點是那天的午餐,有些人拿到的是餐券,吃完這餐,我們就必須離開公司,搞得跟監獄裡最後一餐沒兩樣。」 Paul很想再罵罵這家剛資遣了他的公司,卻又無從開口,早上才公布裁員名單,下午就要你打包走人,這般對待賣命員工,連要怒罵都讓Paul覺得白費力 氣。

Paul只是英業達這波緊縮編制的其中一人,與他同樣遭遇裁員的,還有甫屆而立之年的Eric。

曾經,Eric以為他會在英業達工作很久,他身處的移動產品事業處(MBU),做的是當紅產品||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這還是英業達董事長李詩欽一手拉 拔的事業處。今年初,一場對抗蘋果平板電腦的大戰才揭幕,MBU就接到了來自惠普平板電腦的大單,英業達甚至為了押寶惠普,推掉其他客戶的訂單,大舉備 料,準備大幹一場。

今年年初,農曆年後,MBU開始投入趕製惠普第一款平板電腦,沒日沒夜地加班,幸運一點的人留在台灣加班,辛苦一點的人,就得到上海廠進駐盯生產進度,一 去就是好幾個月。

「一直以來,MBU沒有明顯的獲利成績,所以,當公司決定要押寶在惠普平板電腦時,幾乎所有同事都動起來了。」Eric口中談的景象,不過發生在七個月 前,「當時大家努力撐,就是為了熬到惠普平板電腦出貨,能有出貨獎金,那樣一來,加班、賣肝都是值得的。」今年六月,惠普平板電腦出貨了,但流傳中的出貨 獎金從來沒有出現過;取而代之的,卻是惠普可能退出PC事業,以及平板電腦也將停產的噩耗。伴隨而來的,便是MBU將被裁員的壞消息。

「其實在心理上,我們很不能接受。為什麼公司高層決策錯誤,最後苦果卻得由基層員工承擔?這中間,英業達沒有一位主管因此下台,而我們MBU的八十多位同 事,卻被裁了八○%。」說到激動處,Eric用「滅村」來形容該部門被裁撤的慘狀。

Eric與Paul都想問,「一家賺錢的公司都需要裁員,那每季虧損上百億元的奇美電、友達呢?」場景轉到另一頭的竹科,本該是周二上班日(十月二十五 日),新竹遠東百貨樓上的電影院,卻人聲鼎沸。這天是台灣光復節,奇美電與友達卻統一放大假,無上班需求的員工,一律休假。「過去這天是科技業的彈性休 假,多半必須上班、擇日再休,但現在產能使用率低落,也難怪奇美電、友達寧可統一放假,也不讓員工積假。」業內人士說。光是十月,這類多放的有薪假就有兩 天,包含二十五日光復節與三十一日蔣公誕辰紀念日,若再加上雙十國慶日,十月的工作天數頓時少掉三天。

「竹科休有薪假的廠商,總共有十五家,多半是半導體業與光電業。」竹科管理局副局長杜啟祥不願進一步透露廠商名單。所謂「有薪假」,涵蓋了︽勞基法︾規定 的年假、特休假、補休假、彈性休假,不但是今年的假,還包含了明年的。「今年的假不夠用,自然就休到明年去。」一位晶電工程師私下無奈地表示。如此怪異現 象,全因公司不願被貼上無薪假的負面標籤。

四大產業全盤皆墨

蝴蝶效應擴散,衝擊正要開始當然,有薪假休完,接下來自然就是無薪假了。

一個,原本該是喜迎假日到來的周五夜晚,一封來自某LED廠人資部門的電子郵件,寄到一位研發工程師的信箱裡,信件裡寫得直白,要這位工程師隔周五自動放 假一天,「也就是所謂的無薪假。」沒有任何預警,無薪假就這樣來敲門。

幾乎近一個月來,與這位工程師遭遇相同的,普遍發生在LED業、太陽能業裡;甚至有的太陽能廠產線,幾已呈現半停工狀態。DRAM、面板、太陽能、 LED,台灣四大產業全盤皆墨,「今年旺季不旺,已是確定的事實。」友達代理總經理鄭煒順緩緩道出,景氣不好,大家都知道,但難處是在於要壞到何時?沒人 有答案。

然而,從科技業無薪假震央發出的衝擊波,正陸續觸及到其他產業。十月底,負責科技廠廢料回收處理的金益鼎,新竹廠房裡作業員工稀稀落落。他們是整條科技供 應鏈的最末端,如果設備廠訂單增加是景氣領先指標,那麼回收廢料的金益鼎業績縮減則可視為景氣落後指標。

沒有了數個月前的旺季,金益鼎財務副總楊堯馨不諱言,「上半年忙起來,連其他部門員工也得跳下去支援回收廢料的工作,甚至還需要對外聘請一、二十位臨時工 幫忙。」只是這場景如今已不復見,負責現場作業的金益鼎協理吳文忠,指著堆在角落的報廢面板模組表示,以前一個月要回收處理二至三次的報廢面板模組與廢 料;如今因客戶產能使用率下滑,產出大為減少,因此廢料也是積存一個月才需要收一次。

確實,領先指標的北美半導體設備訂單出貨指數B╱B值(Book-to-Bill ration),九月再創新低,來到○.七五,幾乎是兩年半的最低,就連落後指標的金益鼎,都感受景氣低迷,無薪假不會只是科技廠自己的事。

進一步攤開機場貨運量,今年八月電子產品的空運量,已經從去年八月的二萬○○三○公噸,回落到一萬八六六○公噸,遠比二○○九年八月金融海嘯剛結束的一萬 九一八○公噸還低。

業內人士透露,以前電子產品為了搶時間,面板、晶片、筆電多有使用空運出口,更占航空貨運總量五成。最近卻因科技業景氣急凍,產能使用率都拉不高了,出貨 自然也跟著少。「以相機大廠Canon為例,近一個月就高調宣布,考量成本需求,要把所有空運訂單改走海運,因為訂單也不急了,其他科技產品也是如此。」 「最近航空貨運景氣的疲態,是我進航空業以來,看過最糟的狀況。」長榮航空總經理張國煒搖了搖頭,因為景氣低迷不只今年訂單沒起色,就連明年訂單能見度也 很低。一場科技廠無薪假掀起的衝擊波,已經撞上了與科技業出貨高度關聯的航空業。

景氣低迷的下一場衝擊波,才正要向外蔓延。

無薪假警訊

禮品店、計程車行都感受到了十月台北街頭開始出現萬聖節的布置,原本要開始迎接送禮旺季的禮品業,卻意外地優閒。看著眼前成堆的禮品,手邊有一搭沒一搭地 整理著禮品,負責科技廠業務的湯小姐隨手一拿,「這個無線滑鼠,一個五百多元,以前友達一做就是一千個;現在喔……(再翻找出另一個滑鼠),換做這個,二 五○元就有了,可是,只做五百個。」近一年來,她知道面板廠生意不好,但她總認為那是科技業的事,休無薪假也不是她休,直到訂單一張張砍,有的更是直接抽 掉不做,她才驚覺○八年金融海嘯的惡夢又捲土重來了。「科技業的生意本來就不好做,貨款都是三個月、半年才下來,但平常數量大還划算,現在這樣……唉!」 湯小姐的一聲長嘆,道盡心中感慨。

另一頭的南科,也不好過。一走出台南高鐵站,黃橙橙一大片計程車排隊,科技業景氣急凍,商務客少了,連計程車行也感受到了。

徐清輝是南科數一數二大的成功計程車行老闆,旗下擁有兩百輛車,專做南科大廠奇美電、聯電、台積電、茂迪等大廠商務客的生意。可是,談到近三個月來的業 績,他也是搖頭。望著停車場停滿了空車,等不到商務客上門,徐清輝比誰都焦急。

租車業的折舊、現金周轉需求大,沒生意就沒現金進帳,讓他連周日也不敢休息。「因為我要找錢,再這樣下去不知道還能撐多久?生意掉了三成多,七月還可以賺 八、九十萬元,十月只剩六、七十萬元,就連台灣大車隊也好不到哪去。」計程車司機徐銘鴻也是眉頭一皺:「以前每天跑車可以賺一五○○元,現在不到一千元, 就以奇美電的客人來說,以前一個月可以跑十趟,現在只有六趟了。」即使現今狀況還不若○八年金融海嘯時嚴峻,夢魘卻怎麼也揮之不去,「那時客人少了九成, 幾乎沒有生意,很多同業還因此生存不下去,如果景氣再不好轉,大概(距離金融海嘯時的狀況)也不遠了。」除了租車業外,早餐店跟著遭殃。陳媽媽的早餐店位 在南科入口交流道旁,為了方便南科人用餐,她特地在早餐店旁留有偌大的停車場,平日生意非常好,許多南科上班族都在這裡展開一日之始。

不過,上個月開始,行經這條路的車子少了許多,過去獨做南科生意的陳媽媽早餐店,客人一下少掉三、四成,加上無薪假的消息陸續躍上報紙版面,她的擔憂全寫 在臉上,「我們就是專做南科生意,一旦南科人放起無薪假,就不會走這條路,我們這裡又離市區有一段距離,在地人很少到這裡來消費。」當你以為無薪假、裁員 只是科技業的事,那就錯了。一旦每年貢獻台灣GDP(國內生產毛額)至少二五%以上的科技業受傷,無薪假、裁員不會只有科技業六十萬人必須面對;景氣寒冬 將會像超級強震,從震央的科技業,像漣漪般擴散,衝擊傳統產業、服務業、金融業。

如果有一天,

雙D產業還不出錢來

友達代理總經理鄭煒順坦言,現在內部除了尚未有無薪假,所有作業機制已經拉回金融海嘯時的因應對策,「不論主管大小,都須親自跳下去盯成本。」因為,景氣 寒冬是比氣長的時候,一分一毫的錢都虛擲不得。

不僅如此,友達更明訂出所有縮減成本的目標,「第四季零組件縮減目標是二%。」友達財務長楊本豫說,明年友達幾無擴充新產能,因為現金除必須拿來做研發 外,還要維持日常營運與現有產能的改善,友達副總級以上主管率先減薪一五%,而這只是剛開始。

「未來一年,我們要還款四三○億元,可動撥額度大約有四五○億元以上,帳上現金也還有八五○億元。」楊本豫仔細地解釋著每一個數字,他必須要強化投資人信 心,讓他們知道友達有足夠的柴火,能撐過這個仍看不到盡頭的寒冬。

若不這樣做,投資人信心很快就會崩盤,面板步上DRAM後塵就是遲早之事,誰能想像,如果有一天,當雙D(DRAM與面板)產業都還不出錢時,會是什麼可 怕的景象?

答案是,華南金、玉山金、第一金、兆豐金、台新金等五大金控的資產淨值,就將憑空蒸發三分之一;最可怕的是,光國內十一家金控借貸給DRAM與面板業的債 務金額,就將近三二○○億元。

一旦DRAM、面板業者還不出錢,骨牌效應一觸即發。於是,就在裁員、無薪假的同時,放款銀行的動作也悄悄展開,默默地提高備抵呆帳比率,部分銀行甚至已 有這筆錢拿不回來的心理準備,大筆一揮,全部提列備抵呆帳。

所謂「備抵呆帳」,指的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生的損失,銀行以這家公司可能還不出錢的前提,預先將債務掛在帳上,讓股東心裡有數。但要注意的是,這一切都 尚未成真,只是預計、猜測,與呆帳最大差異是,呆帳已經真實發生。

蝴蝶效應橫掃四大產業

傳產、金融誰都無法置身事外台新投顧表示,過去銀行對正常放款的備抵呆帳是被要求提存○.五%。可是景氣向下已是全球不可違逆的趨勢,金管會九月中旬就祭 出「晴天防颱」政策,要求銀行增加對正常放款的備抵呆帳提存,從○.五%增加至一%。例如台北富邦銀行九月就增提了八.八億元,就連第一銀行也在九月底, 將茂德十八億元借款做百分之百的備抵呆帳提存。

DRAM的頹勢已難扳回,尤其處在垂死邊緣的茂德,無疑是讓銀行業開啟第一槍。今年銀行業首要解決的是讓茂德還款,明年是力晶,再來是面板、太陽能、 LED產業,少了四大產業的支撐,台灣科技島能否撐得過寒冬?

科技業的無薪假與裁員,就像一隻小蝴蝶,微微顫動著牠的翅膀,代表的將不僅是六十萬科技人的美麗與哀愁,其傷害可能帶來的狂風暴雨,將席捲運輸業、傳統產 業、服務業、金融業,屆時,誰都無法置身事外。

21,500人

台灣電子電機資訊產業工會統計,日前有21,500人正在放無薪假,而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公布的僅有2801人,政府單位與民間機構的統計出現明顯落差。

如果雙D還不出錢,5大金控資產淨值恐蒸發3成!

公司DRAM

曝險部位

(億元)面板

曝險部位

(億元)DRAM及面板曝險部位占金控淨值 (%)華南金15822638 玉山金5016037 第一金 13124535 兆豐金17040029 台新金7121828 中信金12030025 永豐金1016019 富邦金12527018 國泰金6116311

元大金63529

新光金3575

總計9962203

資料來源:各公司、TEJ、台新投顧 整理:許瀞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08

預言篇》全球科技業一千天的巨變 五年內蘋果、谷歌面臨營運危機!

2012-03-19  TWM日



凱利過去二十八年的預言逐一實現,他對未來科技生活的觀察,成了科技業動見觀瞻的趨勢預言。

在全球科技業面臨轉型的關鍵期,他提出五大預言,帶著我們預言未來一千天的科技生活,將出現哪些巨變。

撰文‧賴筱凡

數位科技馬不停蹄往前狂奔,台北街頭依舊車水馬龍,除了高樓又多了些,一切看起來沒有太大的變動,但走在街上的人們會發現,每面玻璃櫥窗宛如一面鏡子,正播放著最新的商品資訊。

人類對科技的反撲

手機取代PC,終有一日連手機都不需要行色匆忙的上班族,出外不再左手拎著NB、右手拿著智慧型手機,膝上還擺著平板電腦,包包裡更放著一台相機。他們現在只需要輕碰隨處可得的螢幕,螢幕便能透過眼珠、聲音、指紋,自動辨識每個人的身分,連上網路後,他們就可透過這個宛如鏡子一般的螢幕,打電話、處理文件、發送電子郵件、查詢所有存在雲端的資料。

這是十年後的台北街頭,也是科技預言大師凱文.凱利為我們大膽描畫的未來科技生活。未來就像是一個「鏡子的世界」,隨時隨地身邊都有螢幕可以讓你上網,甚至鏡子裡的網路,還可能擁有人工智慧,了解你的所有喜好、直接用語音與你溝通。

聽起來像不著邊際的狂想?其實一點也不,因為凱文.凱利過去提出的十大預言已改變全球人類生活,他最新的五大預言,即將完全顛覆我們對科技的經驗與想像。

當「後PC時代」一詞從蘋果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口中說出,從他拿出iPad的那一刻起,PC享有的榮耀時刻已經畫上句點,「PC已經玩完了!」凱文.凱利話講得斬釘截鐵,因為智慧型手機的運算功能漸行強大,手機取代PC已是不可逆的趨勢。

「未來三到五年內,我們不再需要用到PC,你只需要有一支智慧型手機,然後連接上螢幕,它就是你的電腦,你根本不需要再去買PC。」凱文.凱利的話不是危言聳聽,因為地球另一端的華碩發表會上,已經將凱文.凱利的預言,徹底實現。

無處非螢幕,鏡子世界誕生靠硬體賺錢的公司,要找出新獲利模式在西班牙巴塞隆納產品發表會場,華碩董事長施崇棠正介紹華碩再一次的創新產品——PadFone,這是一個三合一的產品,它可以是你的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甚至還是你的NB。

僅此而已嗎?當然不。「我認為最終的科技生活是,人類完全不須攜帶任何科技產品,因為所有產品都將整合在一起「就像過去iPhone將iPod的音樂功能、拍照、錄影以及GPS導航定位,全部整合了進去。」這其實就是一場人類對科技的反撲,當科技入侵辦公室、家裡、娛樂、教育領域,人類不再願意隨身攜帶手機、平板與NB,「你巴不得把這些東西全都丟掉!」凱文.凱利說得激動,在這個預言背後卻有一個大前提,那就是鏡子世界的誕生。

嘗試想像一下,未來我們生活的世界裡,每一面牆、每一片玻璃、每一個可以顯示的地方,都將成為觸控螢幕,而它的功能就是讓我們隨時隨地都可以連接上網路。聽起來有些懸疑,但這的的確確就是電影《駭客任務》裡所描畫出的場景,當主角基奴李維(Keanu Reeves)用手指輕輕觸碰牆面,便可啟動螢幕,並且將各個畫面隨意移動,這些場景的想像,就是來自凱文.凱利。

一九九四年,凱文.凱利寫下《失控》這部經典時,讀者覺得他瘋了;可是四年後,《駭客任務》卻用《失控》為基底,帶觀眾飛進未來失控的網路世界。

因此,鏡子的世界聽起來也就不那麼詭異,十年後只要輕碰身邊的瓷磚就可啟動螢幕,「它可透過眼珠辨識、聲紋辨別,甚至指紋輸入,然後,這個螢幕就成了你的電腦。」凱文.凱利興奮地說,人類將不再需要攜帶任何科技產品在身上,網路將是隨取即用。

如此一來,那些過去習慣靠著大量生產製造來獲利的公司怎麼辦?「快點轉型吧!」凱文.凱利沒有半點猶豫地如是說。

網路會是基本人權

使用頻寬將像呼吸空氣般自然、免費他甚至直指,在這個全球科技業面臨轉型存亡的關鍵期,蘋果、Google在未來五年內,都將面對營運危機,這是科技業最艱難的時刻,也是最好的機會,「能留下來的人才能稱王。」台灣科技產業發展近三十年,由於半導體產業的崛起,台灣靠辛苦代工養活了一代人。然而,有一天,人類不再需要電腦,甚至不再需要智慧型手機,台廠引以為傲的代工產業將何去何從?這將是一場對台灣科技業最大的浩劫。「即使轉型再痛苦,我認為這些靠硬體賺錢的公司,都必須說服他們的股東,破釜沉舟地找出新的獲利模式。」凱文.凱利無情地說。

於是,鏡子世界儼然成形,人類生活幾乎二十四小時無法與網路脫鉤,也就是你我逐漸患上的「網路成癮症」。

目前每個人平均每天花多少時間上網?答案是十三小時,這是市調公司Harris Interactive在○八年針對美國人所做的調查。但那時臉書(Facebook)這類社群網站尚未普及;根據另一家市調公司「創市際」ARO網路測量研究顯示,使用者平均花在臉書上的時間便高達六.六小時。

如果要二十四小時連網,未來網路成為人類的民生必需品,數據匯流的數量將龐大到無法想像,電信商有限的網路頻寬開始被占滿,人類對網路的需求將呈倍數放大,「所以,網路將會是基本人權,有一天,數據傳輸甚至將是免費的。」他說。

他試圖還原過去三十年網路誕生後所帶來的改變,「如果說第一個世代,是僅限於坐在桌上型電腦面前,嘗試用鍵盤敲進的每個字,與電腦做溝通;那麼,網頁開始建立,網站雛形的出現,則被視為網路演進的第二個世代。」但隨著網路開啟了與使用者之間的互動,網頁不再單單只是你的網頁,其他人可以在上頭留言,這成了凱文.凱利口中網路演進的第三個世代。而在這個世代裡,所有資訊流都將儲存在雲端裡。

為服務人類 科技將將有人工智慧

網路將比你更了解自己

另一方面,隨著科技演進,當我們一邊追逐科技為人類帶來更好的生活,同樣地,在凱文.凱利預見的世界裡,人工智慧將不再只是幻想。「這個改變會來得很快,拿車子舉例好了,有一天我們不再需要自己駕駛汽車,因為汽車將會自動駕駛。」在他與許多科學家的交流中,自動駕駛的汽車最快在未來三年就會誕生。

而這還只是人工智慧發展的第一步,終有一天,人工智慧不再只是死板的程式,將會擁有智慧,與人類溝通。顯然地,蘋果iPhone 4S推出的Siri(語音功能)就是驗證他預言的一個開端。在他的認知裡,科技產品是為人類服務,而不是人類牽就科技產品,那便成了人類被科技奴役。

此外,在凱文.凱利對人工智慧預言裡,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觀點,那就是網路將可輕易地辨識每個人,甚至知道每個人的喜好與需求。這是他在○五年就提出的概念。我們每個人在使用網路搜索、讀取網頁時,不知不覺中,網路已經記錄下每個人的習性,它會知道我們經常搜索哪一類資訊,它會了解我們對哪些資訊存有需求。

這個概念談起來很抽象,但舉例而言,Google搜索的提示便是網路智能的一種。每次在Google搜索資料時,它就會記錄下我們常用的詞彙,下次你再輸入同樣的詞彙時,Google便會優先提示你想找的資料。

最後,在凱文.凱利對未來一千天的預言裡,他要談的另一個重要科技趨勢,叫作生物科技。隨手拿出口袋裡的小電子裝備,拇指大、宛如隨身碟般,凱文.凱利說:「這是一個追蹤器。」它能夠記錄使用者的位置,記錄使用者每天走路的距離,甚至還追蹤你的體溫及血壓。

「不要忽視人類對健康的要求」

生技發展將空前蓬勃

「人類之所以需要這類生理追蹤器,不為別的,就是希望追求長生與不死。」凱文.凱利這麼舉例,每個人就醫時,測量體溫、血壓,然後數據交由醫生來判斷是否生病。但是,若天生體溫高、心跳速度低於平均值的人,可能就無法適用這種情況,「因為醫生不會知道每個人不同的平均值是多少。」「不要忽視人類對健康的要求,生物科技將是未來科技生活發展相當重要的一環。」凱文.凱利說。同樣的話,在愛滋病權威專家、同是麻省理工學院董事會成員何大一的口中,獲得驗證,「當我們走在校園,超過一半學生所做的研究,都企圖與生物科技掛鉤,因為他們都知道,生物科技將在未來科技生活扮演重要角色。」當凱文.凱利二十八年來的預言一一實現,而二○一二年,絕對還不是人類發展的盡頭,世界末日也還沒到來,凱文.凱利又提出他對未來一千個日子的預言,何時逐一應驗,就讓我們一起做見證。

凱文.凱利

未來1000天五大預言

我們對電腦科技的經驗與想像即將完全顛覆,全球科技業在未來5年將經歷重大轉型,甚至蘋果、Google都將面臨嚴峻考驗。

追求不老

不要忽視人類對健康的要求,為了追求長生,甚至不老,生技將有爆炸性的發展。

免費頻寬

當上網成為基本人權,免費網路也可望成為事實,數據匯流的數量漸形龐大。

鏡子世界

每一面牆、每一片玻璃、每一個可以顯示的地方,都將成為觸控螢幕,讓我們隨時隨地都可連接上網路。

人工智慧

自動駕駛的汽車、語音辨識系統Siri的出現,宣告未來科技將可能擁有智慧。

產業巨變

PC被智慧型手機全面取代後,蘋果、Google在未來5年將面臨嚴峻考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070

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科技趨勢大師 凱文.凱利新觀點 巨變 1000天的大預言


2012-03-19  TWM




他,曾經預言有一天網路茁壯到成為一個國家;他,曾經預言網路時代裡,開放的人將永遠勝利;他,更預言了PC之死、雲端計算的出現,甚至有一天網路將會知道你的所有喜好,掌控全人類生活。

他,是凱文.凱利。

一位身上不帶智慧手機、NB、平板電腦,連有線電視都不看,卻精準看到科技趨勢演變的大師。

更是一位與賈伯斯浸濡在同樣背景,連施崇棠都受他影響的科技思想家。

《今周刊》特地飛到加州南舊金山的小鎮,專訪這位後PC時代,你不能不認識的科技趨勢大師。

製作人.周啟東 撰文‧賴筱凡 研究員.楊卓翰 攝影.陳永錚有一位美國人,大學讀了一年就輟學,從此沒有再進過校園,他沒有發明任何一項產品,卻影響全球資訊科技(IT)二十八年,他不是賈伯斯,但他發現比iPhone、iPad更重要的東西。

一九九四年他說:「鍵盤是不人性的,有一天會出現觸控、聲控的輕便電腦,人們可以直接與電腦互動存取資料。」十七年後,賈伯斯在iPhone 4S上實現了這句話。

這位永遠留著大鬍子、眼神純潔的智者說:「地球上的電腦有一天會全部相互連結,使用者像蜜蜂一樣,在網路上貢獻個人智慧,最終會誕生一個虛擬國家。」大家都認為他是瘋子。然而,二十八年後,臉書(Facebook)成為全球第大三國家,它的子民逾八億人。

他說:「有一天人造的電腦產品將具有人工智慧,可以自我修復、升級,靠著網路連結成為一部超級電腦,進而影響人類生活。」一九九九年後,導演華卓斯基兄弟聽到了,以他的想像為基礎,拍了史上最受歡迎的︽駭客任務︾系列電影。

二十八年來,他的科技預言都一一實現,細心傾聽的人、用心實踐的人,後來都成為一方霸主,甚至成為億萬富豪;忽視他的人卻抱憾終身,甚至被科技的浪潮吞沒。他是誰?為何可以成為天才賈伯斯的精神導師?甚至成為帶領全人類探索未來科技的趨勢大師?

從未在任何一家科技公司上過班他的預言卻引導科技發展方向他就是科技界最傳奇的趨勢大師凱文.凱利(Kevin Kelly),他從未在任何一家科技公司上過班,但靠著無窮的想像力,他的預言引導資訊科技的發展方向,進而影響全球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倚靠電腦科技生存的台灣,每個人都應該靜下來,仔細聆聽他的預言,了解這位大師的成長過程,因為在未來五年全球科技轉型動見觀瞻之時,台廠應深刻思索,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與發展的方向,跟上趨勢的腳步,甚至領導全世界。

為了專訪這位影響賈伯斯的科技教父,︽今周刊︾經過長期策畫安排,終於排除萬難在微冷的二月天踏上美國加州舊金山南方靠太平洋的一座小鎮。當天小鎮和煦如春天,依山而居的凱文.凱利衣著簡便,一點也看不出他是精準預言網路發展、改變人類生活的一代大師。

「求知若渴,虛懷若愚」牽引科技爆發時代的兩位大師他不如外界想像的,口袋一打開,就是好幾支智慧型手機;他也沒有時時刻刻盯著電腦看臉書、更新推特(Twitter);在他的工作室裡,沒有超高科技的觸控螢幕牆,更沒有我們從未見過的尖端科技;就連他的客廳裡,也只有一台沒有接上有線電視台的液晶電視,他與世界的連結就只有它||蘋果桌上型電腦。

面對我們不斷追問為何可預見如此多的科技發展?有何祕訣?他微笑地拿出一本發黃、薄薄的舊書,就是賈伯斯終身推崇的雜誌《全球概覽》(The WholeEarth Catalog),而凱文就曾經是這本雜誌的編輯,成為兩位科技大師人生中的另類交集。

「Stay hungry , stay foolish(求知若渴,虛懷若愚)。」這句話是《全球概覽》於一九七一年停刊時,最後一期雜誌的封底。不但是賈伯斯的人生座右銘,也是凱文.凱利自我成長的核心精神。捧著這本珍貴的雜誌,凱文.凱利感動地說:「這是影響我最深的雜誌!」二戰嬰兒潮出生、嬉皮文化中成長喜好與傳統唱反調、挑戰權威凱文生於一九五○年代、成長於六○年代,那是美國最動盪的年代,也是創意爆發的年代。二次世界大戰剛落幕,戰勝的美國追求著富國強兵的霸主地位,積極開展國防科技,帶動科技業的蓬勃發展,摩爾定律、半導體晶片的誕生都是這個時代的產物,電視已經開始步入美國人的家庭;而電視、汽車、收音機是當時最高端科技的產品。

那時候的賈伯斯,生活在南舊金山的洛斯阿圖斯;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則成長在西雅圖的律師家庭;至於早他們三年出生的凱文.凱利,則在美國東岸的紐澤西,與他們吸收同樣的時代養分。

美國一九六○年代的嬉皮文化,產生了「花的力量」(flower power,意指和平主義),那一輩的年輕人,他們留著長髮、蓄著鬍鬚,穿著牛仔褲,嘴裡哼的是披頭四的歌,深受嬉皮文化的薰陶,更多時候是沉浸在大麻與迷幻藥之中。

他們就是在這樣的環境長大,不論是賈伯斯、比爾蓋茲,抑或是凱文.凱利,他們嘗試挑戰權威,他們喜好與傳統唱反調,他們認為與其坐在教室聽講,不如用自己的雙腳去認識這個世界。

於是,與賈伯斯、比爾蓋茲一樣,凱文.凱利也走上了大學輟學一途。他與所有的年輕人一樣,十九歲的凱文全身充滿熱情,但他不知道未來要做什麼,是要當科學家?還是藝術家?甚至是哲學家?他義無反顧的走上一段奇特探索之旅,探索自己、也探索世界。

「我們很難理解到底亞洲長什麼樣子,甚至沒吃過中國菜,學校裡八○%都是白人。」十七歲的凱文.凱利從未出過國,書本上也沒有詳細介紹過神祕的亞洲,有一天聽父親朋友講述日本之行的美麗經驗,引發他對亞洲綺麗的幻想,他決定一個人到亞洲遊歷。

一張睡袋、一台相機

八年亞洲之旅 從台灣起跑他開始到一家鞋廠公司的倉庫打零工,不斷地做著相同的勞力工作,就是包裝、搬運,這讓他每小時能獲得兩美元的薪水,就這樣,他用賺來的錢,替自己存到一張飛往亞洲的單程機票。

留著大鬍子,帶著睡袋,背著父親友人幫他買的日本相機,二十歲的凱文.凱利帶著他僅有的財產,飛往亞洲。原本他最想去的地方是日本,但由於正好有朋友在台灣讀書,在友人熱情的邀約下,他的第一站改飛台灣。

亞洲對他宛如外星球般,是他全然不了解的地區,他半句中文也不會,一九七二年就這麼一個人飛到了台灣,「台灣完全跳脫我的想像,交通很亂、滿街跑的機車,這與我生活的紐澤西截然不同。」他忍不住笑了。

三個月的台灣行,奠定凱文.凱利八年亞洲之旅的基礎。他靠著隨手攔車、走路的方式,從台中翻越中央山脈,來到花蓮,再從花蓮往南走南迴到高雄,他跟著阿美族原住民的腳步,搭著他們的流籠,橫度懸崖峭壁。在那個還沒有中橫公路的時代,連十大建設都才正要啟動,一個蓄著大鬍子的外國人,就用雙腳認識台灣。

沿路他小心翼翼地按著相機快門,那幾乎是他身上最值錢、最高科技的財產,「咔嚓,我每按一次快門,就花了一美元。」底片還必須自己沖洗。凱文.凱利以三個月的時間,完成台灣環島之旅,他的鏡頭留下了純樸年代的台灣印象,連傳統喪禮,都令他感到驚奇。「我曾經以為,我會是一位藝術家。」所以,他瘋狂地畫畫、拍照。

他買了船票離開台灣前往日本沖繩,繼續他的旅程。他到過菲律賓、香港、印度、大陸等地。亞洲之旅,教給他的東西,遠遠超過課堂上,「我第一次覺得自己能夠如此樂觀,亞洲人天性如此,他們都覺得明天會更好。」直到一件意外事件,改變他的一生。

在耶路撒冷預知死期 結束漂泊六十天後「重生」 領悟人類生存的意義就在他的亞洲之旅第八年,他剛進入以色列聖城耶路撒冷,那一夜,他決定停止攝影、停止旅行,因為他以為自己將在六十天後死亡。

那是個天氣寒冷的夜晚,他回到旅館的時間太晚了,不得其門而入,凱文.凱利只能睡在街上等待黎明。那個寒冷的晚上,他盡可能地蜷縮著身子取暖,在半夢半醒之間,「我的耳邊出現了一個聲音,告訴我將在六十天後的聖誕節當天死去!」聽起來很玄,但他竟深信不疑。

他匆匆結束旅行,也不再拍照,「我都將在六十天後死亡,為什麼還要花時間拍照?」於是他回到美國老家,重新與朋友聯 繫,但因為他將身上僅有的錢都捐給了慈善機構,為了去看父母、見兄弟姊妹「最後一面」,他騎著腳踏車、帶著睡袋,從西岸出發橫越五千英里美國大陸。

六十天裡,他盡其可能地把所有想做的事做完,一步步地迎接「死亡」的到來。最後證明,上天跟他開了個玩笑,他沒有「如期死去」,聖誕節隔天還是醒過來了,他內心充滿感謝,「我躺在床上,睜開雙眼的那一剎那,真的感覺到重生。」凱文.凱利說。

所以,重生的凱文.凱利,開始尋找「未來」。「過去六十天,我以為我要死了,對於一個即將死亡的人而言,是沒有未來的。未來是人類生存的意義,人就是對未來有期望,才能每天活得這麼有動力。」他不諱言,在耶路撒冷開啟的六十天「死亡體驗」,成了他日後積極追尋科技未來的重要伏筆。

停止拍照後,凱文.凱利也重新了解到,他無法成為藝術家。有別於賈伯斯是從科技走進藝術,從創辦蘋果到成立皮克斯動畫工作室(Pixar Animation Studios);凱文.凱利則走了相反的路。「我沒辦法靠著拍照、畫畫賺錢,不適合當藝術家,那我就想,或許,我可以當科學家。」凱文.凱利的眼裡,閃耀著光芒。

人生中最大的轉折點

買了數據機,把它接到電話插孔的那一刻凱文.凱利鍾情於科技,其來有自,他與賈伯斯同樣受到了《全球概覽》的影響。「那是一本充滿各式知識的雜誌,它教你如何蓋房子、告訴你女人如何生小孩,它是一本影響我非常多的雜誌。」六○年代的美國,《全球概覽》這類雜誌被定位為反主流文化,它用列印、剪貼、重新編排,把各類科技當成工具,幫助讀者利用科技提升生活品質。

當時他有一位科學家朋友,「我在朋友喬治亞大學的實驗室裡,看到他們正在研究網際網路,我想知道科技是怎麼一回事。」於是他一邊當自由撰稿人賺取微薄稿費,一邊在實驗室裡學習,嘗試當一名科學家。「我花了一年的時間才發現,我也不會是個科學家。」他笑著聳了聳肩,科學實驗、證明、反證、寫論文的無限輪迴,實在令他忍受不了,他不認為科技就只是這麼單純與無聊。

不過,凱文.凱利也非全無所獲,反倒是那段經歷,開啟了他預言科技趨勢的重要大門,經過二十八年、數萬公里的辛苦追尋、跌倒及挫折,他終於找到人生的目標。

一九八四年,這一年,賈伯斯主導的麥金塔上市了;因為軟體開發,比爾蓋茲登上了《時代》(TIME)雜誌的封面;而凱文.凱利則預言了網路國家即將誕生。

「那是一個PC極度不普及的年代,就連網路都僅限於大學研究使用。」凱文.凱利不明白為何人們要對著一個藍色的盒子打字,更何況連打字都得先經過一番練習。

「現在,每個人都喜歡科技,每個人對科技怪咖(Geek)有著好感,但二十多年前不一樣,人們對科技是冷漠的,他們沒辦法理解為什麼會有人要自己組裝電腦。他們只覺得這些人在胡鬧,網路不過是二十歲年輕人的玩具。」可是,當時凱文.凱利還是好奇,「我無法理解,到底什麼是網路?人們為何為之瘋狂?」就像當年他對亞洲的好奇一樣,他想搞清楚,網路到底是什麼?

若要凱文.凱利定義,他人生中最大的轉折為何?「那就是我買了數據機,並把它接到電話插孔的那一刻。」他說他除了替《新時代》(NEW AGE)期刊寫旅遊文章,他還經營自己的郵購生意,專賣美國一般書店買不到的書籍,他打字、列印、剪貼、編排,搞起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件生意。「沒辦法,《新時代》能付的稿費有限,我必須賺錢。」即使收入不多,但這都無礙凱文.凱利對科技新知的狂熱追求。

視野領先同輩三十年

網路:人和電線組成的全新生態白天忙完後,晚上他就花時間與科技怪咖聊天,他想知道這些深究技術的人,為什麼每天要花費十數小時,對著一個藍色盒子,不停地打字?他想知道為什麼透過電話纜線的傳輸,能讓遠在巴西聖保羅的人,得以與加州聖荷西這一端的人對上話?

「我花了三個多月的時間,將當時的網路研究透徹,我做了很多訪談,問了很多想靠網路創業的人,寫成一篇預言網路科技未來的故事。」凱文.凱利翻著他二十八年前在《新時代》寫的封面故事,當時的內容對照現今人類離不開網路的數位生活,驚人的逐一實現。

就在這篇報導裡,他開頭就這麼寫著:「這(網路)能讓人們即使相隔兩地,仍能如置身巴黎的咖啡廳一般,輕鬆地聊天,這是過去我們從未有過的新境界……。」現在這些話聽起來,很稀鬆平常,因為每個人都能輕易在網路上聊天、對話。

可是,遠在二十八年前,那個連台積電都還沒出現的年代,宏碁也僅成立八年,全世界擁有電腦的人,寥寥可數,甚至多數的人將凱文.凱利的報導視為無稽之談。問他沮喪嗎?凱文.凱利蹭了蹭鼻子:「其實不,因為你不能怪他們,那是個網路根本不普及的年代,甚至連有電腦的人都很少,他們怎麼可能懂什麼是網路。」他的視野領先當時同輩三十年,從此迷上網路這項全新的科技。他認為人類的未來將因此改變,也發現這個由人和電線組成的全新生態,具有某種令人意想不到的有機性,更開啟了他三十年的網路科技預言生涯。

認為科技將擁有智能、機器將掌控世界出版《失控》 提醒世人提前擺正態度當他與網路新科技越走越近,他越是發現網路的可能性無可預期。他驚覺到,或許有一天,科技將會變得與人類一樣有智能,掌控世界的不再是人類,而變成了機器。

這些念頭源源不絕地湧了進來,一九九四年「我決定寫書,寫一本告訴世人科技可能會失控的書,那也就是《失控》(Out of Control)。」凱文.凱利這本曠世巨著影響許多人,許多的漫畫、科幻小說都吸收凱文的幻想養分,其中最有名的,當屬大受歡迎的電影︽駭客任務︾。導演華卓斯兄弟甚至要求主演的基努李維讀完這本書。

一九九四年當凱文.凱利完成《失控》一書時,距離他預言網路國家的誕生,又過了十年,《失控》是一本延續他對科技想像的書。人們已開始學著與PC相處,但不變的是,人們依舊尚未感受到網路將掀起的革命力量。「這才真的令我失望,十年已經過去,電腦也開始普及,但認同我理論的人,依舊很少。」凱文.凱利回憶起來仍然不免遺憾。

不過,凱文.凱利也並非完全找不到知音,他對科技趨勢的觀察,開始吸引追隨者,《連線》(Wired)雜誌的創辦人就是一位。《連線》原本是一本總部位在美國東岸的雜誌,當《連線》辦公室從東岸搬到西岸時,他們決定做一本不一樣的雜誌,而凱文.凱利成了他們首要邀約的撰稿人。

他們想法很簡單,就是要編一本可拉近科技與人類的雜誌。「當人們不再覺得電腦是個遙不可及的科技產品,我們必須創造更多管道,讓人們認識新科技。」這樣的信念對於凱文.凱利,至今依舊不變。

為了要釐清科技的真相,六十歲的大師讀書、看雜誌,每天花近十個小時在網路上看各類文章,他勇於嘗試每一種新科技,當亞馬遜(Amazon)甫成立時,他成了它的頭一批客戶、當線上影音內容供應商Netflix開始打破現代人的收視習慣時,他搶先試用。「科技不是冷漠的,它是累積多年人類智慧的結果,當新科技出現時,我都會努力去嘗試,直到我確定,我不需要這項產品。」準確預言人類近三十年網路科技發展「保持距離才會看得更清楚」這位科技趨勢大師身上不帶任何一款智慧手機,並非他沒試用過智慧手機,「而是我發現,我並沒有這項需求。」即使身為大蘋果迷,桌上擺著兩台蘋果電腦、iPad,卻獨缺全球最熱賣的iPhone。「你必須與科技產品保有一些距離,(趨勢)才會看得更清楚。」凱文.凱利說。

科技趨勢預言大師凱文.凱利沒有大學文憑,前半生都花在尋找人生目標,與全球的年輕人一樣,但他求知若渴,對於每一項新知都充滿好奇心,誠實面對自己。一旦找到目標,就專注傾畢生之力研究,使他注定成為獨領風騷的人物。

曾經一度「瀕臨死亡」,凱文的科技預言主導人類近三十年的網路科技發展;六十歲的他鬚髮雪白,比從前更關心人類與科技的未來。他對未來有什麼大膽的新預言?人類會被電腦消滅嗎?值得你我仔細聆聽。

(請上活動網站,體驗未來數位生活的魅力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KevinKelly/)28年來,凱文.凱利的預言逐一實現從1984年凱文.凱利預言網路國家即將誕生,沒能成功引起認同,卻在2010年,臉書成為全球「第三大國」,讓人開始回頭去尋找他28年來所做的每個預言。

1.智能辦公室的出現

當我們的工作,不能沒有電腦與網路,智能辦公室將隨之出現。(1994年)→1995年,微軟推出各種輔助辦公室的工作軟體,例如IE 、Outlook。

2.3D動畫不是夢

未來我們可以看到動畫合成的角色在電影擔任主角,不僅外表是虛擬的,行為也是虛擬的。 (1994年)→1996年賈伯斯的動畫公司皮克斯完成第一部合成動畫電影《玩具總動員》。

3.搜索讓Google坐上龍頭搜索將是網路世界最重要的東西,有效率的搜索流程,才真正有價值!(1994年)→1998年,Google、雅虎等搜尋引擎主導新網路時代。

4.亞馬遜將顛覆世界

每台電腦一旦被網路給聯結起來,網路商務平台的出現,將徹底顛覆傳統的商業行為。(1994年)→2004年,亞馬遜、阿里巴巴等商務平台崛起,逐步侵蝕傳統商業模式。

5.網路社群隱然成形

當網路的使用人數不斷增加後,一個虛擬世界就此成形,全新的「網路社群」誕生。(1994年)→2006年,推特、噗浪等網路社群相繼問世,造就百家爭鳴的競爭態勢。

6.網路將擁有智能

當網路記錄下所有使用者的喜好與需求,電腦將比你自己更懂你想要什麼。(2005年)→2008年,Google推出「搜索建議」,它將依照使用者的瀏覽紀錄,了解您的喜好與需求。

7.網路言論破壞力大如導彈網路世界裡,開放者永遠勝利,中央控制者一定輸。簡單幾個字的威力,將讓網路言論的破壞力,大如導彈。(1994年)→2010年,維基解密(WIKILEAKS)陸續公開各國政府機密文件,震撼全球。

8.網路國家誕生

28年前,在《新時代》期刊預言:有一天,網路將打破國界,一個虛擬的網路國家跟著誕生。(1984年)→2010年,臉書使用「人口」超過5億人,成為全球「第三大國」。

9.所有運算工作都將上雲端未來電腦只是一個窗口,用來連上網路,人類不再仰賴電腦運算,因為所有運算工作都將登上雲端。(2003年)→2010年,Google推出雲端電腦Chromebook,試圖讓所有運算工作登上雲端。

10.人類將能與科技對話科技最後終將走上「擬真化」一途,人類與科技產品對話將不再是幻想。(1994年)→2011年,蘋果iPhone 4S推出擬人化的語言功能Siri,讓使用者直接與手機對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07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