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春:分眾將連接服務、金融,打造閉環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5/1119/152862.shtml
導讀 : 分眾不能停留在以前的做中國最大生活圈媒體上,我們要變成人與信息,人與服務,人與金融對接的生態圈,這就是重度創新。
前不久,在北京南鑼鼓巷造物空間,重創新入口會新書召開讀書會。入口會新書《重創新》有一句口號叫:轉型不必推倒重來,江南春非常認可。江南春認為,企業在創新的時候,應該先研究三個詞。第一、你的存量是什麽?第二、移動互聯網時代你的焦慮是什麽,有可能把存量打破的變量是什麽?第三、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通過重創新產生的增量是什麽?
江南春說,分眾在保有現在存量的同時,通過和百度雲、電商雲的合作,進行了互聯網+轉型,那就是通過這些技術手段,把樓宇、小區、人群做了細分,增加了廣告的精準度。同時,江南春表示,在未來,分眾不僅僅要連接人與資訊,還要通過對接人與服務、人與金融,來形成交易閉環。

以下為江南春在現場的演講:
創新不一定要推倒重來。在不能推倒重來的情況之下,每個人在創新的時候,先研究三個詞。第一、你的存量是什麽?第二、移動互聯網時代你的焦慮是什麽,有可能把存量打破的變量是什麽?第三、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通過重創新產生的增量是什麽?
分眾的存量是什麽?換句話說,無論在什麽時代,分眾有什麽東西是不太容易改變的?無論是電視、報紙、期刊,還是互聯網,消費者接受信息的方式只有兩種,一是主動的接受信息,找信息,一是被動的被信息所觸達。比如一個大學生,他的資訊方式是QQ、人人、網絡視頻、網絡遊戲。生活空間是寢室、食堂、教學樓,操場。20多歲到40多歲之間的人,其資訊模式就是微博、微信、百度,生活空間就是寫字樓、公寓樓、電影院。45歲以上的人,其資訊模式是電視,生活空間是社區、賣場。簡單講,傳播就是兩手抓,一手抓資訊模式,一手抓生活空間。
中國面臨的挑戰是資訊模式多元化、碎片化,而且愈演愈烈。大家每天都在刷屏,刷完了之後,記住的事情只有兩種:社會重大事件和社會重大娛樂。前者如南海危機了,習近平訪美了,亞投行成立了,這是社會重大事件。後者如郭美美被抓,黃海波嫖娼,王菲、謝霆峰複合等等,這是社會重大娛樂。除此之外,一個新的品牌要被記住的成本很高,一個老品牌想說一個新信息被消費者記憶也非常難。
而且,消費者在手機上已經全部快速閱讀新聞了,晚上電視對新聞的需求在下降?但是,電視有什麽不敗呢?娛樂不敗。加多寶《中國好聲音》、《立白我是歌手》、《伊利爸爸去哪兒》,全中國幾千個欄目,賭前五大欄目的冠名商贊助商依舊有效(片中廣告就不一定了,人們很難回憶起幾十條片中廣告是誰)。還有一個娛樂也很重要就是電影,電影已經成為核心娛樂方式,把有限的廣告貼在最紅的電影前依舊有效。
品牌傳播還有一種方式就是創造可以被傳播的內容,我認為是一個今天微博、微信為主的社交媒體的時代當中成本最低的一個方法,其實也是最難的方法。我們一直說做爆款,搶頭條,汪峰也經常搶不到頭條,到底多少人能搶到頭條?搶頭條的難度其實很大,可遇不可求,它需要一個團隊打通任督二脈才能具備這種能力。
所以,不要因為小米、褚橙成功了,就覺得大家都能成功。社交媒體是主流,但是靠社交媒體單純創造出的品牌可遇不可求。這是主動的模式。被動的模式是什麽?我一直說分眾不是最牛的公司,最牛的公司是百度、阿里巴巴、騰訊,這些公司最大的特點它是做資訊模式的,資訊模式最大的問題是資訊永遠在革命,以前是微博,後來是微信,以後變成什麽信都有可能發生。


【分眾的存量】
我們的存量是什麽?分眾要幹的事情是資訊永遠在劇變,人的生活空間是不變的,這就是我們的存量。一個人還要回家,還要上班,還要到賣場買東西,還要到電影院看電影,這可能不太改變。所以無論用微信,還是什麽信,你這些生活空間、工作空間、娛樂空間是不變的。所以,分眾是把廣告植入到消費者必經生活軌跡當中,成為他唯一的選擇。大家也可以在回家的時候看到我們的框架,電梯里的海報,寫字樓里的樓宇電視,去賣場可能看到賣場的電視,電影院映前主要的廣告都是分眾做的,這個存量會不會在移動互聯網當中被顛覆?好像很難。
分眾的模式是反互聯網的。在互聯網上,人們取得信息的成本為零,但是選擇成本變得很大。我們反過來,不要讓人家有選擇。比如說,電視里有120個頻道,可是電梯口,分眾只有一個頻道。馬路上一天你路過一百多個候車亭廣告,一百多個公交車身廣告,但回家在電梯里只有二至三個廣告。所以,信息供應量不要太大,在我們的空間當中,只有這一種廣告,分眾在必經生活軌跡要形成唯一化的選擇。
當人處在比廣告更無聊的時間和空間的時候,廣告就有人看了。
第二,我們面臨的問題,可能是沒有人喜歡看廣告。廣告只有兩種可能被人看,一種是在內容性媒體下,廣告必須植入內容做成話題。加多寶《中國好聲音》立白《我是歌手》大家都知道,因為是冠名贊助商,有大量植入和囗播。但片中硬插的廣告恐怕沒有多少人記住。所以,在內容性媒體下,要麽冠名贊助商,要麽本身創造出一個話題,才能被人們記憶。
分眾不是一個內容性媒體,是一個渠道性的媒體。世界都在講內容為王,我說渠道為王。我們霸占了特殊的時間和空間。如果你把我當作一本雜誌,我們就是一個航空雜誌,只在飛機上這個場景下有效,破了這個場景就沒效。寄到你們家,沒人看,但是,在航空飛機上,你會看嗎?當一個人處在比廣告更無聊的時間和空間的時候,廣告就有人看了。
我相信大家經常看航空雜誌,大家知道內容是什麽呢?知道廣告是什麽嗎?封底不是卡地亞就是勞力士就是奧米茄,半山半島、極草,龜齡集,我想大家在一個航空雜誌上記住的基本都是廣告,內容是很少的。但是如果看一本財經管理的雜誌,可能是銀廣廈、基金黑幕,安邦保險,也可能是BAT線上戰爭,類似這種文章,這些文章記住了,但是雜誌上的廣告記住了嗎?內容很精彩,其實很危險,因為人總是會優化選擇,在內容和廣告之間做選擇的時候,肯定看內容。但是,當換了一個場景,當一個人處在比廣告更無聊的時間和空間的時候,廣告就有人看了。
【細分受眾:同樣預算CCTV是讓十億人看三遍,分眾傳媒是讓一億人看30遍】
最後一個問題是細分受眾。媒體一般叫大眾媒體,可是我們創業時候就決定叫分眾媒體,也就是細分受眾的媒體。CCTV的工作是讓十億人看三遍,我們的工作是讓一億人看30遍。這一億多人代表都市消費的70%。
很多人說樓宇電視可以精準鎖定22歲至45歲月收入五千元以上的白領金領和商務人士。但框架如何做到精準呢?家里小孩、老人都有,好像分不出什麽細分的。框架傳媒背後,我們最早建立的物業數據庫,我們一千個人跟物業簽約,很容易建立這個數據庫。後來高檔白酒到我們公司來做廣告,我說你要什麽樓?他們說政府官方小區。
國美、蘇寧要什麽小區?國美、蘇寧要剛剛入住率低於30%的小區,家電沒買的,或者家電要換的,八到十年以上的小區。汽車公司為什麽喜歡我們?奔馳汽車就去五萬一平米的小區。家樂福為什麽喜歡我們呢?我們在家樂福以外三公里的小區做廣告,這就是它跟整體商圈有關,跟樓宇有關,跟很多職業有關。這些數據告訴了我們今天所說的物業,這些物業又能夠幫我們把廣告打到精準的小區里面去,這是我們的存量。
【移動互聯網時代分眾的挑戰】
分眾從2003-2013年走過的路,從零走到近百億的廣告,很大程度上就是靠我們這些獨特的優勢,這些優勢很多媒體都不具備。但是,在移動互聯網上,我們的變量是什麽?我覺得最大的變量來自於移動互聯網產生了之後,我們這個所謂無聊還存不存在?大家在電梯口如果都去看手機了,沒有人去看屏幕或者電梯里的廣告了怎麽辦?
移動互聯網起來的時候,我們第一個憂慮是用戶原來無聊的時間變成有聊了。PC互聯網無所謂,能搬個PC機下來嗎?可是,手機如影隨形,萬幸,要感謝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電梯門一關,里面基本沒有信號了,有些有打電話的信號,基本沒有3G信號,人在電梯里只能看我們的海報。賣場里,大家都在看商品,沒有人去註意WIFI。在電影院,燈一黑,放廣告的時候,也沒有幾個人看手機。
但是,樓宇電視是有影響,電梯口的人會等兩三分鐘以上,五年前我們就在監測這個數據,直到兩年前,這個數據基本停住了,從原來的5%在電梯口看手機,變成19%的人在電梯口看手機,這對我們形成了很大的挑戰,意味著我們1.3億人,每天有14%的眼球從樓宇電視屏幕轉到手機上,這使得我們樓宇電視原來每年30%一40%的增長速度,突然之間可能變成10%-20%的增長速度。框架傳媒沒有什麽影響,還是以30%的速度在前進。
但是,整個中國媒體都受到了打擊。打擊最大的,莫過於報紙和戶外媒體。以前我們坐車,最喜歡檢查哪個客戶沒有在分眾上做廣告,現在上車之後,都是拿著手機看微信,回郵件,最後到了機場,今天堵車沒堵車都不清楚,所以,大家對戶外廣告的關註度大幅下降。
原來,大家看到廣告、立刻轉臺的人占到大概49%點幾,看到廣告不轉臺,但是不能忍受2分鐘以上的,大家占22.48%,看到廣告不轉臺,也不看廣告的人占10.17%,真正看到廣告不轉臺,廣告都往下看的占17.76%。但是,今天,轉臺率並沒有上升。也許你會疑惑,廣告越來越多,為什麽轉臺率沒有上升呢?因為電視里跳出廣告的時候,旁邊微信已經跳了好幾下,大家都去處理微信了,也就不用轉臺了。無一例外,所有媒體都在接受移動互聯網的挑戰。
我們是幸運的,分眾傳媒四個產品,只有一個受到影響,不過從5%到19%的手機關註率,而不是從5%漲到80%,如果漲到80%,那就很挑戰了。
為什麽會是這樣?一個人超過10分鐘以上,在穩定的狀態,一定會把手機拿出來看看,可是等電梯口的時間是2分鐘,比較短,點開手機也幹不了什麽大事。第二、大家坐著看手機很舒服,站著看比較累。第三、電梯口不是經常要待的,一會兒人們進去,一會兒人們出來,還得註意電梯來了沒來。所以,這種情況之下,收視在19%的位置上大致停住了。這是我們的萬幸,沒有導致致命性的後果。


【分眾的“互聯網+”探索】
我們怎麽去克服焦慮呢?對分眾而言,是線下流量是第一入口,線上流量對接入口微信、百度。分眾實際上是一個線下的公司,公寓樓、寫字樓是消費者的必經之路,怎麽利用好線下流量第一入口,跟“互聯網+”結合?
我們一直強調精準,我們通過物業的客觀數據(物業雲)幫廣告主選出更精準的樓,有沒有更精準的數據呢?我們開始跟業界的大公司合作,比如2015年1月,我們跟百度合作“百度雲”。手機搜索會暴露經緯度,比如這個樓宇里的人們,他們手機搜索的內容都跟經緯度綁定,這在PC時代是不可能的。我們把幾十萬棟樓的經緯度輸進百度,百度一個月時間,告訴我這棟樓,對哪些品類與品牌搜索概率高。哪個小區的奔馳搜索概率高,哪個小區POLO汽車搜索概率高等等。
在Locadion(位置)的背後,它的品類和品牌需求是什麽?LBS的核心是地理位置的中心,我覺得不僅要研究地理位置和商圈關系,還要研究地理位置背後消費者所帶來的隱藏的需求偏好和品牌偏好是什麽?當百度雲跟地面結合的時候,創新產生了。每棟樓都有標簽,可以告訴你,哪些樓對惠氏奶粉搜索概率很高。
百度雲可以解決人生里程碑的問題,購樓、旅遊,出國留學等。但是,有沒有人在百度上搜海飛絲、農夫山泉?沒有人搜。快消品沒有解決。以前我們對快消品有一個線下的垃圾分析法,大家看到怡寶喝完了,瓶子上有條形碼,我們雇了很多阿姨掃條形碼,掃描槍的號碼就是小區編號。這就分析出這個小區喝的水是依雲,農夫山泉,還是康師傅?
這費時費力,也給我們帶來巨大的成本。今天,我們在跟電商公司接洽,電商購物後會送到什麽地方?不是公寓就是寫字樓,那麽倒過來,通過電商的數據就可以知道,這個小區買的水是哪些品牌的,洗發水是哪些品牌的,服裝是哪些品牌的。
最終,我們是三雲合一,雲決定框里(框架傳媒)放什麽,雲決定屏(電視屏)里放什麽,媒體最重要的特征是精準、強制、互動。精準就是我知道我想要什麽人,強制就是我知道你是我的消費者,我一定能讓你看到。互動是你看到之後有興趣,一定能產生互動。我們當時說框架互動,這個里面二維碼,或者微信碼直接掃一掃,互動背後的核心就是怎麽指向交易。分眾有這麽多的屏幕,這麽多的框,未來可能成為上百萬的移動門店。在今天NFC還不太全面的情況下,我們做了分眾專享+微信公眾號,在今年520的時候,電梯口,直接靠微信搖一搖,或者掃一掃,掃我們機器上的二維碼,掃之後就加入我們,我們直接拿到3100多萬用戶,我們砸了一億多的現金,就把樓宇、框架里邊3100多萬聚集到我們的手機上來。我們給他們做分眾專享。
這樣,當我們打品牌廣告的時候,手機端就形成了很強的推送力,既有幫助下載APP的,也有幫助下載優惠券的。比如餓了麽在分眾專享發優惠券,量非常大。當屏和手機端沒有辦法連接的時候,其實可不可以搖一搖?很多人不知道如何打開藍牙,藍牙沒打開,微信搖一搖是搖不動的。
消費者是一個問題,客戶也是一個問題,你手上有什麽東西可以吸引大家,打開微信,再點開搖一搖,再去搖,做這個動作的動力是什麽?除非你給他很兇悍的動力,搖現金紅包可能有吸引力,搖優惠券可能就沒有吸引力。
【分眾的重創新:挖透人的價值,形成交易閉環】
第三個探索,我一直在重創新上想。分眾有兩億用戶,樓宇電視1.3億,這兩億用戶都是中國最主要的消費者。我這麽多年,把兩億用戶給我們5分鐘眼球看到廣告這件事做好了,就做了上百億的生意,每年能夠賺30億。
但是,老靠眼球賺錢,就好像你圈了一個兩億用戶的地,在種土豆,有一天,我們是不是可以把土豆鏟掉,種成獼猴桃呢?或許有一天,獼猴桃也不種了,把土地鏟掉,建成了一個大廈,變成了商業地產,這有沒有可能呢?
分眾是人與商品信息、品牌信息的對接。除了與商品、品牌對接,我們還能做什麽?人們有8小時在寫字樓和公寓樓中。這個樓的外賣服務,已經被餓了麽,美團等等提供。這8小時待在寫字樓,人們還有哪些O2O的服務需求未被滿足。
這兩億用戶是中國財富最主要的倡導者和使用者,他有沒有進行人與金融的對接?比如,人與金融的服務。分眾覆蓋300萬家企業,企業里面我們能否做企業余額寶,企業里面一兩百萬的存款存在那里都是活期的,有沒有可能享受像分眾這樣,分眾跟銀行存在里面的這些十幾億的錢都是享受5%的年化利息。
但是,今天銀行規定是每個戶協議存款一億人民幣以上,它才可以享受這個利息。所以,很多小戶做不了。能不能將他們帳號上的錢,劃到一個指定的帳號上,這時候每天享受5%的利息。
我們對此做了一些研究和嘗試,目前還沒有成功。但分眾不能停留在以前的做中國最大生活圈媒體上,我們要變成人與信息,人與服務,人與金融對接的生態圈,這就是重度創新。如何把人群的價值挖深挖透,把用戶的價值挖深,最終形成交易閉環。
分眾是一個有巨大流量的公司,每天線下入口有近兩億流量,這個流量怎麽變成用戶,用戶怎麽變成交易,這是我們未來將不斷思考的事情!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王冠雄,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
江南春:將100萬屏幕變成100萬商店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208/153147.shtml
導讀 : 在移動互聯時代要活下去,就要搞清三個問題:你的存量、變量和面對的挑戰究竟是什麽。
I黑馬訊(田牧)12月8日消息,由創業黑馬集團舉辦的2015年創業社群大會今日在北京舉行,黑馬會會長、分眾傳媒董事長江南春發表了主題為“移動互聯網時代下的挑戰”的演講。
“在今天我們在放樓宇電視的時候,兩三分鐘等候時間,五年之前只有5%的人在電梯口看手機,現在有19%的人看手機了。” 江南春說,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來臨給分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挑戰。
但除了挑戰,移動互聯網也給分眾帶來了新的機會。移動互聯網帶來了搜索和電商的技術,也給分眾提供了以前沒有的和用戶的互動。他提醒所有創業者,在移動互聯時代要活下去,就要搞清三個問題:你的存量、變量和面對的挑戰究竟是什麽。
以下為經i黑馬編輯過的演講節選:
移動互聯網來了,大家都很焦慮,大家都受了移動互聯網的沖擊,所以我經常想的問題是怎麽混下去。
要搞明白自己怎麽混下去,能活多久,就要搞明白三個問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你的存量是什麽?變量是什麽?面對的挑戰是什麽?
移動巨變,人的生活空間不容易改變
我經常想,分眾的存量是什麽?好象還比較安全,因為我們又進入了所謂資訊模式時期。我覺得傳播既是主動的、也是被動的,主動的就是你的資訊模式是什麽,被動的就是你的生活空間是什麽。
我內心一直說,分眾是個二流的公司,做不了偉大的事業。BAT都是很偉大的公司,這些公司都是做資訊模式創新的,這需要偉大的公司承擔偉大的使命和挑戰。但我認為自己做不了偉大的事業,所以我們就做一件事情,看一看什麽東西是很難改變的。人的資訊模式永遠在劇變,但人的生活空間其實不太容易改變。
所以無論是微博、微信還是釘釘,人總是要回家的,都是要看電影的,這些生活空間是不變的,這是分眾的存量資產。
存量:人什麽時候會對廣告感興趣?
廣告常常沒人感興趣。大家都知道加多寶中國好聲音,因為中國好聲音里面加多寶出現63次,已經跟內容融為一體。但如果你不做冠名贊助商,誰知道這些廣告中的品牌是誰呢?所以,大家只消費內容,不消費廣告。所以必須植入內容,否則用戶註意力是不存在的。
而分眾沒有內容,是霸占了特殊的時間和空間。人在坐電梯的時候很無聊,比看廣告還無聊,所以還不如看看廣告。消費者在不同的媒體上,人就會優化選擇,想不起來看廣告。反過來的時候,當人面對渠道的時候,廣告和無聊做選擇,你發現看看廣告還可以。這些都是可能存在的存量。
變量:手機屏幕打發了人們的無聊時間
可能存在的變量是什麽呢?
剛剛老周(周鴻祎)講互聯網思維,我基本上屬於反互聯網性的。因為我認為互聯網導致的結果是消費者取得信息的成本為零,但選擇成本太高。我們今天不如倒過來,反互聯網走,不要給消費者選擇,在消費者的空間中給他選擇,這樣可能會獲得我們的生存機會。
而現在移動互聯網起來了。PC互聯網起來時我們不怎麽焦慮,你能帶著PC和顯示器跑到電梯口嗎?不能。但小的屏幕可以跟著你走,它可以把你的無聊世界變得有聊,移動互聯網在各個行業就產生了很多變量,這些變量就是巨大的挑戰。
很多人說移動互聯網起來了,坐電梯時很多人不再無聊了,光看手機行不行?我一直感謝中國移動,電梯門一關沒有信號,所以我們能得以生存。但我們也實實在在感受到,在今天,我們在放樓宇電視的時候,兩三分鐘等候時間里,五年之前只有5%的人在電梯口看手機,現在有19%的人在看手機了。這就是我們面臨的非常巨大的挑戰。
機會:將100萬屏幕變成100萬商店
挑戰已經發生,在這些挑戰背後,移動互聯網會給我們帶來哪些增量的資產,來創造一些全新的價值呢?
移動互聯網起來之後,我們發覺,可以把以前賴以生存的所謂“精準”做得更精準。以前我們做精準怎麽做的?比如說,我們以前做FPS系統,我們把物業所有的數據輸入進去,可以通過入住率來分析。汽車公司為什麽喜歡我們呢?樓價是身份最好的象征。實際我們有76種數據,通過物業的性質判斷適合投放什麽廣告。
移動互聯網給我們帶來了搜索和電商的技術。
我們今年上半年跟百度形成了戰略合作。現在70%的用戶是用手機搜索,比如我們把這棟樓當做是招商局大廈,把五千個人的搜索內容跟經緯度綁定,那麽這棟樓里的人對母嬰搜索的概率更多,還是對出國留學搜索概率更多,就都能被我們所了解。我們就把經緯度和數據給百度,告訴它哪些小區對奔馳搜索概率高,哪些小區對母嬰產品搜索概率高。
但百度有個弱點,沒有人搜康師傅、海飛絲是什麽,因為這些是快消品。怎麽了解大家對這些快銷品的需求呢?我們發現,通過送貨地址的累計,就能看出哪些小區購買了哪些品牌,品牌趨勢、品牌偏好是什麽。這就是移動互聯網帶給你的全新機會。
以前我說媒體的廣告就三種:一個是“精準識別你是誰”;第二,“強制給他”,第三,產生直接的互動。分眾,蠻強制、蠻精準,但不太互動。
而今天我們的框架里面加了NFC的標簽,就帶來了一種全新的可能。蘋果手機都加了NFC標簽的,如果蘋果支付在中國放開,我們的一百多萬個屏就相當於開了一百萬個商店,這對分眾未來來說就是個巨大的提升空間。與此同時,如果你開著藍牙,打開微信搖一搖,屏幕上直接就會跳出優惠券。這就是WiFi、NFC等等的出現,給我們帶來的屏幕跟手機無縫互動的機會。
沒有手機、沒有移動互聯網,就不可能發生今天我們看到的現象。
21 Jun 15 - 江南集團(1366) 全年業績
國家電網在2013年的工作會議上,提出規劃從2013年起的8年間,到2015年、2017年和2020年,分别建成「兩縱兩橫」、「三縱三橫」和「五縱五橫」特高壓「三華」同步電網,到2020年建成27個特高壓直流工程。 國家電網工作會議中提出,2015年投資額同比增加24%,至4,202億元人民幣,再創歷史新高。其中,特高壓工程建設進一步加快,「三交一直」及「一交四直」工程將分別於明年及後年建成投產。 受惠電網建設加速的公司,包括智能配電業務的博耳電力(01685)、主力產銷智能電子錶的威勝集團(03393)。 醫院建設的快速發展將拉動相關機電及配電需求,瑞信和麥格理最近分別將博耳電力(01685)目標價上調至21.8元和21.0元。 威勝首5個月出口訂單量超越預期,而內地訂單同樣增長顯著,瑞信和摩通最近分別上調威勝集團(03393)目標價至15.2元和15.5元。
■
09 Mar 15 - 博耳電力(1685) 全年業績■
24 Mar 15 - 威勝集團(3393) 全年業績另一方面,特高壓已納入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等多項規劃和計劃。 未來五年會是特高壓行業的黃金發展週期,相關電力設備企業將獲益。 電力電纜供應商江南集團(01366)有望憑藉業界肯定的領先技術(產品已出口到英國、新加坡、南非等海外電網公司),亦率先受惠。

江南集團(01366)3月公布2014年止年度業績,錄得營業額81.54億人民幣(下同),按年增加25.9%。純利6.26億元,增長24.3%,每股盈利19.77分。末期息3.7港仙,上年同期派3.3港仙。
摩根大通發表報告指,江南集團(01366)是內地一家領先的高科技製造商,生產用作輸電、配電系統和電氣設備電線和電纜。 摩根大通報告指,現價相當於明年預測市盈率5.3倍,相信並未反映集團計劃擴展至高毛利產品,如高電壓和橡膠電纜。
該行指出的正面推動力包括:作為內地低成本的領先生產高電壓及特種電纜生產商;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具有較高電壓電纜改善電網效率;估值相比同業吸引;擴展高毛利產品,未來整體利潤率得以提升;強勁的資產負債表及強勁的自由現金流。
摩根大通首予江南集團(01366)「增持」評級,目標價3.7元。
江南集團(1366)江南集團(1366)為中國最大的輸配電系統、以及電器裝備用電線電纜製造商之一,產品可分為電力電纜、電器裝備用電線電纜及裸電線等三大類,其中電力電纜為集團最大的產品分部。該等產品主要廣泛用於電力及其他一般行業,包括金屬及採礦、石油和天然氣、運輸、造船、建築及其他。
中國為集團的主要市場,第二大市場則為南非。集團自2007年起向南非國有供輸電公司Eskom供應產品,並獲南非標準局認證為可向南非供應電線電纜的中國電線電纜製造商。
集團的生產設施位於江蘇省宜興市,現時共設有18條電力電纜生產線、25條電器裝備用電線電纜生產線,以及9條祼電線生產線。
江南集團(1366)在2012年4月於港交所主板上市,招股價1.42港元,籌集資金5.46億港元。
公司簡介 | 江南集團(1366)主要從事研發、生產及銷售各類電力電纜、電器裝備用電線電纜及裸電線(包括鋁絞線及鋼芯鋁絞線)。 |
目前市值(港元) | 89.74億元 |
現時股價(港元) | 2.42元 (2015-06-19 收市價) |
市盈率 | 9.80倍 |
每股盈利(港元) | 0.247港元 |
市帳率 | 2.03倍 |
每股帳面淨值(港元) | 1.192港元 |

江南集團(1366) 全年業績江南集團(01366)3月公布2014年止年度業績,錄得營業額81.54億人民幣(下同),按年增加25.9%。純利6.26億元,增長24.3%,每股盈利19.77分。末期息3.7港仙,上年同期派3.3港仙。
截至去年12月底,公司現金及銀行結餘16.66,計息銀行借款總額29.22億元。
集團總債務對總資產比率為 62.9%(2013年底:69.8%)。
發展 及 2015年目標江南集團(01366)表示,受惠於內地治污,對發展超高壓電纜輸電網及發展新能源有更大需求,這將成為公司未來的增長動力。例如公司的市場已由過去專注於華東,開始擴至大西北,因為當地資源煤價較低,內地未來的電廠相信會從城市向該地區轉移,故需要建立輸電網,而國家規劃亦對新增電纜定下了目標。
行政副總裁夏亞芳說,公司發展海外業務也會有很大增長,公司目標是三年海外營業額翻倍,但是目前內地的發展速度很快,故不會以增加海外業務貢獻作為指標。另外,公司又能受惠內企發展海外市場的機會,因其是多家國企的電纜供應商,例如中鐵建(01186)等,假如鐵路公司在海外投得訂單,將向公司採購電纜,因公司的產品早已在海外多地獲得認證。
她說,公司目前的產能的使用率一般在70%至80%,但是超高壓電纜產能需求較大,故新增的產能亦主要是超高壓電纜產能。公司不會因為擔心行業產能過剩而減產,因公司的產能以訂單量為本,不擔心訂單不足,產品質素亦較佳,相反公司產品定價是行業的參考指標。

江南集團(01366)6月表示,公司下半年有意收購下游工程承包公司及能源管理系統公司,目標為一些純利約達5,000萬元人民幣,淨利率達10%,毛利約20%。且擁有內地行業相關牌照及海外合同的企業,期望能透過收購下游公司增加外銷,惟目前未有明確目標。
首席財務官陳文喬指,由於公司流動資金需求大,故持續有融資需求,現時主要融資渠道為內地,但未來會以貿易融資的方式轉移一部份至香港。公司亦會考慮不同的融資方式,包括中長線銀團貸款、發債及股本融資,現時集團國內借貸成本平均不到5厘,香港融資成本則低於2.5厘。
他指,公司今年新收購兩間電纜企業,可增加公司國家電網項目招標的中標機會,且可提高公司收入10%,預期於中期業績中反映,而目前的手頭合約為27億元人民幣。
另外,他指,在電網建設及基礎設施增長驅動下,預計未來3至5年將出現收入規模達200億人民幣的電纜企業,集團會以此為目標。
銅銅及鋁為電線及電纜生產的基本原材料。
電纜業的產品的行業定價標準是以成本加成,而電纜產品的主要原材料是銅。 2014年內,倫敦金屬交易所現貸銅平均銅價同比2013年下跌6.37%,因此大部分產品單價亦錄得下跌,令市場份額日漸減少的中小型纜企雪上加霜。 其次,國內反腐雷厲風行,而主要大型國企亦實行中央招標,強化信息公開,確保「陽光採購」,在招標文件中全面、徹底、詳盡地公開資質業績條件,價格計算辦法,技術商務價格權重,評審要素等原則,令一些具規模,具實力的企業如江南集團(1366),在招投標過程中更見優勢。
2013年 收購中煤電纜江南集團(1366)於2013年7月收購之江蘇中煤電纜有限公司(「中煤電纜」),增加集團之市場佔有率,帶動電力電纜銷售量由2013年的69,701公里,上升50.8%至2014年的105,120公里。
2015年 收購兩間電線電纜公司江南集團(1366)2015年4月,向獨立第三方收購從事製造及買賣電線和電纜及相關材料的新陽光100%股本,代價3.37億元人民幣,部分代價發1.49億新股支付,約佔公司擴大後股本4%,代價股份發行價為2.05元。
公司同時收購主要業務為製造電線和電纜的凱達100%股本,代價3.22億人民幣,部分代價將發1.49億新股支付,約佔公司擴大後股本4%,代價股份發行價同為2.05元。
公司指,收購事項將加強集團現行之電線及電纜產能,尤其是高壓及超高壓電纜產品、增加集團提供環保柔性防火電纜產品之供應,以及優化集團在交聯聚乙烯絕緣物料及電纜屏敝用銅帶之上游供應。
股權惠理集團5月,以平均價2.534元增持至5.28%股權,增持至法定披露水平。
▪ 主席芮福彬 持有53.93%股權。
▪ 行政總裁儲輝 持有4.52%股權。
▪ 惠理集團 持有5.28%股權。
江南集團(1366)2014年9月以每股1.95元配售股份,配售股份數目佔公司經發行認購股份擴大後已發行股本9.36%。
短評江南集團(1366)2014年業績,盈利按年升24.3%至6.26億元人民幣,而營業額亦升25.9%。 公司在2014年9月份配股,每股盈利攤薄至上升21%至0.198元人民幣。 經營利潤率有所改善,由2013年的11.4%升至2014年的11.8%。
行業以大型客戶為主,應收賬比較高,但是國家電網和鐵路公司的呆壞帳風險則屬可控程度; 公可2012年上市後,財力增強,除了收購同業帶來協同效應,亦有助集團有資格爭取大型客戶的工程。
# | 產品分部 | 2014年 營業額 | 分類溢利 | 分類溢利增加 (%) |
---|
1 | 電力電纜 | 54.16億元 | 8.96億元 | 26.1% |
2 | 電器裝備用電線電纜 | 15.93億元 | 1.80億元 | 17.7% |
3 | 裸電線 | 4.64億元 | 0.44億元 | 0.3% |
4 | 橡套電䌫 | 6.82億元 | 1.52億元 | 62.6% |
-- | 合共 | 81.55億元 | 6.26億元 | 24.3% |

集團的債務偏高,公司2014年曾經以每股1.95元配售股份來建設生產設施。 摩根大通預期強勁的自由現金流將可大幅減低債務;但是,公司4月收購兩間電線電纜公司後,今年下半年有意收購下游工程承包公司及能源管理系統公司,筆者不能排除明年再配股集資來發展業務的可能性,至於可能性高不高暫時則未知。
公司正是電網及新能源電纜投資加大的主要受惠者。 在2015年,國家電網目標投入4,202億元人民幣於電網建設,尤其是特高壓電網建設。此水平較2014年增長24%。
基於國家加快了特高壓電網的興建進度,市場預期超高壓電纜的需求於未來3年間增加1.5倍以上。 現時,中國只有12家電纜企業合乎資格在內地銷售特高壓及超高壓電線電纜予兩家電網公司,而江南集團(1366)以營業額計更是首5名之內。 新生產商要打入市場先要通過大概2年的測試期,這或許會是江南集團(1366)和其它小數電纜企業的護城河之一。
超高壓電纜在公司產品組合的比重提升或會是一股價催化劑,公司積極擴充超高壓電纜的產能,公司超高壓電纜生產線產能為1,000公里。 為了應對將來特高壓電纜的市場需求,有3條特高壓線路動工,共擴充超高壓產能900 公里。 特高壓電纜的產品售價較高,一條300公里的特高壓生產線年產值可達7-8億元,毛利率超過30%,按照當前國家的建設規劃需求和國內的產能,預計未來5年內特高壓電纜產品的的毛利率不會下降。 另外,公司4月收購的公司亦擁有超高壓電纜生產線,收購事項將加強集團現行之電線及電纜產能(尤其是高壓及超高壓電纜產品),並優化集團在上游供應,將帶來協同效應,提升公司產能,滿足公司增長訂單之需求,有利集團的發展。
估值中國五大電線及電纜製造商以及彼等各自按收益劃分的市場份額,其中,江南集團(1366)於2010年排名第三。 排名第一的遠東智慧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智慧能源,股票代碼:600869)巿賬率9.26倍,預測市盈率73倍。 排名第四的寶勝股份(股票代碼:600937)巿賬率3.59倍,預測市盈率57倍。 由於其它兩者的估值過高,未必值得參考。
過去幾年,國家同時大力推動智能電網建設,推動2020年城市智能配電自動化覆蓋率達80%,智能配電業務的博耳電力(01685)和主力產銷智能電子錶的威勝集團(03393)的估值提升未完。 即使未計入「一帶一路」這個未知的機遇,未來五年會是特高壓行業的黃金發展週期,電力電纜供應商江南集團(01366)的估值能否提升取決亦集團在上市和籌集資金後,能否憑藉領先技術和借用收購後的產能和技術,將帶來協同效應,提升公司的競爭力,擴展高毛利產品,成功爭取需求上升中的國家電網工程和鐵路公司的訂單。
■
09 Mar 15 - 博耳電力(1685) 全年業績■
24 Mar 15 - 威勝集團(3393) 全年業績筆者相信可以用預期市盈率11倍作為2015年第四季的目標,每股預期盈利0.308港元計算,目標價3.38元。 當然,如果市場贊同未來五年會是特高壓行業的黃金發展週期,公司亦交到功課,便可享更高的市盈率,而摩根大通的目標價(3.7元)離開估值的高位可能還很遠、很遠。 筆者會再在今年9月中期業績公佈後才調整目標。
盈利,市盈率江南集團(01366)2014年營業額按年增加25.9%,純利增長24.3%。 現價2.42港元,每股盈利19.77分人民幣,市盈率9.8倍。
星展唯高達預期公司今年營業額按年增加3成,純利增加3成,每股盈利增加18%,2015預期市盈率8.5倍,目標價2.9元。 摩根大通預期江南集團(1366)2015年營業額按年增加3成,純利增加3成半,每股盈利增加3成,2015預期市盈率7.6倍,目標價3.7元為2015年預期市盈率11.6倍。
簡單估計,集團2015年盈利增長35%,每股盈利增長25%。 現價2.42港元,每股預期盈利0.247元人民幣或0.308港元,2015年預期市盈率8倍,預期息率2.8厘。
股價走勢1年圖:

3年圖:

權益披露: 於本文章發佈之時, 筆者持有江南集團(1366)。
近年業績摘要營業額 (人民幣) | 上半年 | 全年 |
---|
2010年 營業額 | -- | 36.86億元 |
2011年 營業額 | 20.99億元 | 49.30億元 |
2012年 營業額 | 24.06億元 | 53.56億元 |
2013年 營業額 | 21.51億元 | 64.77億元 |
2014年 營業額 | 33.43億元 | 81.54億元 |
盈利 (人民幣) | 上半年 | 全年 |
---|
2010年 盈利 | -- | 2.31億元 |
2011年 盈利 | 1.30億元 | 3.17億元 |
2012年 盈利 | 1.59億元 | 3.76億元 |
2013年 盈利 | 1.49億元 | 5.03億元 |
2014年 盈利 | 2.48億元 | 6.26億元 |
每股盈利 (人民幣) | 上半年 | 全年 |
---|
2010年 | -- | -- |
2011年 | $0.0545 | $0.1325 |
2012年 | $0.0595 | $0.1309 |
2013年 | $0.0486 | $0.1636 |
2014年 | $0.0806 | $0.1977 |
參考:
1. 江南集團 1366 業績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5/0326/LTN20150326600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5/0310/LTN20150310892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4/0901/LTN201409011715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4/0811/LTN20140811809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4/0422/LTN20140422152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4/0401/LTN20140401470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3/0917/LTN20130917104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3/0823/LTN20130823290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3/0326/LTN20130326152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3/0219/LTN20130219012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2/0827/LTN20120827523_C.pdf
2. 電網投資加大 看好江南威勝
http://www.hket.com/eti/article/9da21e7c-f7d7-43d2-914e-0c94cfe20368-206340
3. 訂單增銅價跌 江南集團看1.6元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50116/columnist/en31_en31.htm
4. 江南超平值博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50619/19189350
本網誌內容版權為本人「藍冰」所有,未經本人授權不得轉載。
筆者相信「從錯誤中學習、從歷史中汲取教訓」這個道理,藉此為自己的投資決定留個記錄。另外,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筆者亦不能保證資料是否準確、完整及充分。 敬請留意! |
江南春最新分享:學習互聯網,但我和互聯網相反走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112/153725.shtml
導讀 : 黑馬會總會會長、分眾傳媒董事局主席江南春受邀參加“萬馬在線”分享,其以分眾傳媒為例,為黑馬會十三大行業分會會員群、全國100+地方會員群及黑馬營群共計40000+黑馬講述了他這些年的思考以及做出的創新變革。

江南春(黑馬會總會會長,分眾傳媒董事局主席)
以下為i黑馬整理的江南春分享精選:
存量:資訊模式在變,人的生活空間基本不變
十年前我一直在想什麽是傳播,最後發現傳播就是兩個方向:一個是主動,一個是被動。主動是指人的資訊模式,被動是指人的生活空間。比如說,一個90後的資訊模式是QQ、人人網、網絡視頻、網絡遊戲,生活空間是寢室、食堂、教學樓、操場;二十幾歲到45歲的人,資訊模式是微博、微信、百度,生活空間就是寫字樓、公寓樓、電影樓;那年紀更大的人的資訊模式是電視,生活空間是社區、賣場。我認為“圍捕”一個消費者,就是左手抓住TA最主要的資訊模式,右手抓住TA最主要的生活空間。
我認為媒體業的研究不應該是從電視、報紙、戶外、互聯網等媒體形式上去區分,真正的核心區別在於消費者取得信息的模式不同,主動的是人怎麽去找尋信息,被動的是人怎麽在生活空間被信息所觸達。
“最好的方法是不折騰”
中國目前最大的挑戰是什麽?是信息多元化、碎片化,甚至現在媒體行業已經不叫碎片化了,叫粉塵化,已經連碎片都沒有了。因為這個時代的信息量太大,真正能夠記得住的信息太少,真正能夠記得住的信息只有重大的社會事件和娛樂事件,例如習-大-大訪美,南海危機了,亞投行成立了,或者是郭美美被抓了,王菲謝霆峰複合了,劉翔又有新戀情了...但是一個商業品牌很難在今天這樣大信息量的世界當中被廣泛關註到。
而多元化、碎片化(粉塵化)的資訊模式帶來兩個後果:
第一個後果是說一個新的品牌獲得消費者認知的成本點變得很高。十幾年前,如果你去投電視廣告,砸下幾千萬,很明顯的你就能夠看到效果,感受到自己知名度的大幅度提升;而現在,1-2億下去也不一定靠譜。這就對一個創業公司提出了相當大的挑戰。
第二個後果是一個老品牌想傳播新信息也變得很難。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康師傅是中國一年花二十幾億廣告費的客戶,我相信你們一年當中肯定看到過康師傅冰紅茶、冰綠茶的廣告,但是你真的知道康師傅冰紅茶、冰綠茶現在的代言人是誰,廣告語是什麽嗎?恐怕有許多人不知道。這就是我們所經歷的一個時代,即使是一個老品牌想傳播一個新信息也都很難。對於一個老品牌而言,最好的辦法就是把以前的品牌信息一直用到底,不要輕易去改變。比如說海飛絲,過去七、八年當中,它用的形式就是蔡依林代言,廣告語是去屑實力派。
所以現在這個時代對於很多知名品牌來說最好的方法是不要折騰,市場部門不要太勤奮,可能給品牌帶來的價值更大。
“賭對娛樂,依然可行”
另外,還有一個方法在今天是可以成功的,就是賭對娛樂。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認為賭對娛樂依舊可行。加多寶《中國好聲音》、立白《我是歌手》、伊利《爸爸去哪兒》依舊很成功。中國有幾千個欄目,大家能夠記得住的欄目大概也就是五六個,賭中國前五大欄目的冠名贊助商,我認為是靠譜的。在這麽多欄目當中必須賭頭部力量,賭最牛逼節目的冠名贊助商。我為什麽一直強調冠名贊助商呢?消費者消費的是內容,不是消費廣告。加多寶中國好聲音,立白我是歌手片中廣告都有幾十條,恐怕很大部分想不起來。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要賭最牛逼的那個冠名贊助商才會有效。當然,這對創業公司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去年大概3-4億左右的王牌欄目的冠名贊助權,今年已經漲到了5-6億人民幣的價格,所以這就是伊利、加多寶等這些土豪公司的優勢所在。
關於娛樂,除了最牛逼的節目之外,還有那些最牛逼的電影。我們大概從2009年開始賭電影院,當時電影院大概只有幾千萬的收入,現在都是十幾個億的收入了,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這幾年電影也成了最核心的娛樂消費方式。
在主動資訊方式上,還有一個方法: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創造可以被傳播的內容。這種方法非常有效,但是可遇不可求。大家可以看到小米、褚橙這種成功案例出現。這種方式在微博火熱的時候往往容易成功,但是在目前的狀況下,以微信為主導的商業品牌傳播絕大部形成小圈子傳播,實際在整個社會上沒有引起廣泛的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
現在大家都很喜歡做爆款、搶頭條,但是要知道汪峰都經常搶不到頭條,對商業品牌來說,搶頭條就會變得更難。這不僅需要產品非常強的在社會話題中的融入能力,還需要CEO本身的影響力以及團隊的話題制造能力。這對公司本身的要求是比較高的,個別成功的案例都很難被複制。
“在品牌傳播上我是和互聯網相反走”
剛才談了主動的資訊模式,我認為分眾做的是被動的生活空間媒體。一個人的資訊模式永遠在變化而一個人的生活空間很少變化。所以分眾的工作就是把廣告植入到消費者必經的生活軌跡當中,成為那個時空中他們唯一的選擇。為什麽要成為唯一的選擇呢?
其實我的內心是比較反互聯網的,互聯網在傳播層面上導致的一個結果是消費者取得信息的成本為零,但是選擇成本太高。我遵循的原則是我們可以選擇消費者,但是盡量不要給消費者太多選擇。比如說晚上大家有120個電視頻道,電梯口只有一個頻道,馬路上你一天路過一百多個公車車身廣告和一百多個候車亭,你不一定記的起那些品牌是什麽,而面對社區的電梯里的框架海報就沒有那麽多,平均是二部電梯六個海報,你早上你爬起來第一個廣告,晚上回去最後一個廣告,一二個星期上上下下這幾個電梯海報往往你是有印象的。分眾的廣告模型在碎片化的今天反而是聚眾的模型,就是說把1.5億到2億的都市主流消費者聚在了他們的必經的生活空間當中,形成大規模的品牌引爆能力。
分眾想解決的第二個問題就是沒有人要看廣告。廣告是個招人厭的東西。廣告要被人看在內容資訊型媒體中必須植入內容成為話題,消費者想要看的是內容,大部分硬性插播的廣告往往沒人關註。而分眾是一種渠道型媒體,根本就沒內容,它把廣告放在了一個比廣告更無聊的時間和空間,這段時間中廣告就更容易被人接受。所以我認為世界上最難看的雜誌可能就是航空雜誌,航空雜誌就是一種典型的渠道性媒體,當你坐在飛機上你會發覺,在那個場景,在那個處境和空間當中,你會不自覺去看航空雜誌,內容記不住,往往消費者記住的都是廣告,像卡地亞,勞力士,奧米茄,像極草,龜齡集,半山半島。這是分眾一個很重要的存量,分眾抓住了消費者在必經生活軌跡中的碎片化片刻無聊的時間。
分眾第三個想做的事就是分眾。在創立分眾的時候我就起了這個名字,細分受眾的媒體,站在大眾媒體對面。CCTV是中國覆蓋最廣泛的媒體,我們不覆蓋那麽多人,但是我們把整個廣告聚焦在中國最核心的消費者當中。拿樓宇電視廣告來說,6億-7億的農民跟我們真的沒有什麽關系,再把6-7億都市消費者當中二十歲以下、五十歲以上的去掉,你會發現大概還留下三億人,其中一線城市月收入超過五千塊以上的、二線城市超過三千塊以上的受眾族群,大概就是一億多人,所以分眾牢牢圍繞這一億多人展開,雖然一億多人只占中國人口的10%多,但是它代表中國都市70%的消費力。而框架廣告表面上在社區中什麽人都有很難說分眾,其實它背後很早就建立了物業雲,根據物業數據去區分受眾精準投放。例如國美,蘇寧可以從樓齡選擇剛交樓入住率低的樓或交樓後十年的樓,奔馳寶馬汽車可以選擇5萬元以上的樓盤,而Polo汽車可以選擇2萬元左右的樓盤,家樂福可以選擇家樂福旁邊三公里左右的樓盤。
變量:智能手機對分眾業務有影響但有限
我認為以上就是我們的存量資產,但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這些存量會不會受到挑戰呢?
其實我們2010年就在研究,當智能手機產生的時候,會不會使我們的無聊時間變得越來越有聊了呢?以前在互聯網時代我們不會發現這個問題,因為人們不可能帶著PC走來走去,但是移動互聯網時代手機如影隨形,會不會把我們的無聊變得有聊,從而讓我們失去舊有優勢呢?事實上過去五年,我認為手機影響了所有媒體的生意,比如說報紙受到了手機新聞端的一個很明顯的影響,呈現每年20%-30%的廣告收入下跌。再比如說戶外媒體,也是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原來你坐在車上沒事就是看看車外,就會看到各種各樣不同的媒體,但是現在不是了,郵件、微信、微博、新聞客戶端,大量的坐車時間被奪走了。
事實上智能手機對分眾的業務影響我們也做了全面評估。首先它對框架業務,如電梯海報等幾乎沒有影響,目前3G、4G信號覆蓋沒有那麽好,70%、80%的公寓樓電梯一關門,基本上都沒有3G、4G信號,這導致的結果就是只有兩塊海報陪著你。另外,這對賣場和電影院也沒有產生太大的影響,因為逛賣場目的推車購物,而電影院燈一黑,就開始進入場景,很少有人說利用這些場景和時間抓緊玩手機。
實際上,只有樓宇電視受到了一些影響,原來在電梯口看手機的人大概只有5%左右,但大概在一年半之前這個數據漲到10%一20%。分眾大概每天有1億多人在看樓宇電視,如果看手機比例從5%漲到10%一20%以上的話,對分眾產生大概一千多萬到兩千萬的影響,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影響但有限。
我總結了一下,各媒體受影響大小程度主要取決於三點:
第一點在於你無聊的時間有多長。譬如說你坐在車上或者餐廳里面,無聊時間相對比較長,經常拿出手機來看,而在電梯口可能只有兩分鐘,兩分鐘幹不了什麽正事,所以相對影響就小一點。
第二點是舒不舒服。比如說你坐在車上,坐著舒服容易看手機沈入進去,電梯口站著看手機沒那麽舒服,而在電梯口你還得註意電梯來沒來,所以這個時候你的註意力不會太集中在手機上。
第三點是狀態穩定不穩定。比如說你是在車上或餐廳里坐著的,相對來說比較穩定,容易拿手機來看,而你在電梯口,一會兒要進去,一會兒要出來,狀態是不穩定的,看手機的人相對就少。客觀上講,整個分眾業務由於智能手機的產生、移動互聯網的產生,受到了一些影響但很有限,與絕大部分媒體相比而言,我們是幸運的。
增量:向上雲戰略,三雲合一,雲決定屏
一樣東西總有它的正反面。但是移動互聯網到底能夠給分眾帶來什麽增量呢?
這幾年我們也在不斷地學習移動互聯網。媒體未來最核心的問題是精準、強制、互動,精準是指你怎麽能夠鎖定更準確的目標受眾,更精準、更細分;互動是指你如何形成跟消費者之間更強的互動關系。這是分眾發展的兩個方向,因為分眾在強制這一點上做得比較強了。
在精準上,我們除了建立物業雲之外,我們也引進了百度雲,後者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更精準的打法,百度現在70%流量來自於移動端,一個樓里幾千人一個月用百度手機端搜索過什麽是同這個樓的經緯度綁定的,百度移動端可以研究分眾每個樓的數據來分析不同樓消費者,哪些詞語的搜索概率更高,對什麽品類、品牌比較感興趣,這形成了我們的百度雲,所以分眾不僅僅是LBS的,而且在背後研究了不同樓的消費需求。
在百度雲之外我們現在又在研究電商雲,今年開始在研究執行電商雲模式。我們發現百度也有一個缺陷,對於人生里程碑的問題,比如說買樓、買車、母嬰、出國留學這種人生比較重要的事件人們往往都會去搜索,但是對於快銷品很少會去搜索,好比你不太會去搜索康師傅、海飛絲,那麽應該怎麽獲取這些快銷品的消費需求呢?現在電商實質上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渠道,通過跟電商合作,可以獲悉哪些樓宇都需要哪些快消品需求。
所以分眾在未來要形成三雲(電商雲、百度雲和物業雲)合一,用雲決定屏,雲端的數據來決定我們的框架,怎樣放置廣告更精準。
向下O2O戰略,從互動到交易
與此同時,我們還在互動上做了非常多的研究。比如電梯口的廣告,你只要對著廣告微信搖一搖,就可以得到這個品牌所對應的優惠券。但這也有一些阻礙,因為紅包搖一搖要打開藍牙,另外還受制於品牌商願不願意在某個位置給予大力度的優惠,同時還要求這個品牌商是知名品牌,才會激發消費者搖一搖的動力。
去年5月20日,我們做了一個圍繞分眾分享打造的玩法,只要關註分眾分享就可以在電梯口通過搖一搖或掃一掃,獲得一個現金紅包,人人有份,最後留下了三千萬左右的用戶群。所以在分眾打某個品牌廣告的時候,通過分眾專享推送,就可以推送出非常多的優惠券,特賣信息等,產生跟消費者在手機端的互動。
分眾專享的成立,使得分眾屏幕與消費者之間的互動形成了一個更有效的鄰近關系,但是未來更有效的關系是NFC,隨著APPLE PAY,三星PAY的崛起,未來NFC技術形成的互動可以直接走向交易。
對於分眾而言,可以將所有的屏幕、板位和一百多萬個點位都能轉換成“門店”,最終不僅讓消費者看到廣告,而且還能跟消費者形成互動和交易。
《萬馬在線》2016年一季度超級課表,除了江南春,還有......

江南皮革廠們到底活的怎麽樣?| 深度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226/154434.shtml
導讀 : 江南皮革廠只是溫州破產企業的一個縮影。僅2011年,溫州就有上百家企業出現老板失蹤、公司破產、員工討薪事件。
i黑馬 王亞奇 2月26日報道
“浙江溫州,浙江溫州,最大皮革廠江南皮革廠倒閉了……”
一支神曲《江南皮革廠倒閉了》和歌詞中提及的“地攤紅人”黃鶴爆紅網絡,在微博、微信上累計轉發次數已超百萬。歌詞中很多說法未經證實,神曲作者劉典2月24日在新浪微博(微博名稱:女孩為何穿短裙)上發表個人聲明稱已刪除視頻,並向被影響的溫州一系列皮革廠致歉。不過,i黑馬查到的工商資料顯示,跑路的老板黃鶴確有其人,江南皮革廠也確實存在,這家公司於2013年2月被吊銷營業執照。

江南皮革廠工商信息
根據可查閱的資料統計,i黑馬調查發現,江南皮革廠只是溫州破產企業的一個縮影。僅2011年,溫州就有上百家企業出現老板失蹤、公司破產、員工討薪事件。而在溫州近年來的破產企業中,“一代鞋王”王躍進攜千萬跑路、“溫州八大王”之一莊吉集團鄭元忠的6家公司破產等消息一次次將溫州推向風口浪尖。
作為中國鞋都,溫州巔峰時期在全國市場有將近27個自有鞋業品牌,僅這些品牌下遊涉及的配套工廠就多達數千家。而在國外市場,以東藝為代表的溫州鞋業一度占據俄羅斯80%市場份額。
但這一景象已經成為過去。2004年以來,隨著市場競爭加劇、全球金融危機、人力成本上漲等原因,溫州制造企業關閉、跑路、轉型等消息不斷。
“溫州鞋業的自有品牌04年後一直在減少,2008年金融危機更加速了淘汰速度,現在溫州市場上真正在流通的品牌應該已經不超過6個了。”溫州市中偉鞋業有限公司創始人潘興建對i黑馬表示。
但這僅僅是中國制造業產業寒冬的一個縮影。在需求日益萎縮、成本不斷上漲的今天,大批制造業老板正在產業轉型升級的熔爐中被淘汰出局或選擇性撤離。
“制造業企業,特別是輕工產品制造企業要轉變發展思路,重塑產業鏈,溫州鞋革等輕工產品完全可以在產業鏈中挖掘更多附加值。”溫州市商務局副局長姜方澤在接受i黑馬采訪時表示。

浙江溫州一車間內,工人正在生產皮鞋 /CFP供圖
草莽時代:痛並快樂著
“中國鞋都”位於溫州市鹿城區雙嶼村的一片產業園區,大大小小數千家鞋廠和商鋪在這里聚集。不過潘興建說早在80年代家庭作坊時代,鹿城和甌海就聚集著這樣一批人,他的父親也是其中之一。
與現代化的流水作業不同,當時溫州的鞋革業大都是前店後廠模式,幾個親戚朋友一合計就能在家里開幹。盡管當時各項分工都不明確,但就在物資極度匱乏的情況下,成就了溫州制鞋業的第一波黃金時期。
不過這波盛景很快被1987年武林門廣場的一場火燒溫州劣質皮鞋事件熄滅了。“當時溫州沒有自己的品牌,溫州制鞋的個體工商戶一般會打著上海、廣州的鞋子去賣,生產出來的鞋子質量不好,造成了這次火燒溫州鞋事件。”潘興建說到。
90年代初以康奈皮鞋為代表的鞋企開始樹立溫州本土品牌,隨後奧康、紅蜻蜓、蜘蛛王等大批溫州本土品牌走向流通市場,潘興建父親的公司也是跟隨著這波浪潮開始真正的規模化。
在當時制鞋業的高峰時期,溫州鞋服類企業在工商登記註冊的就高達4萬多家。制鞋業在吸引著無數打工者慕名而來的同時,像潘興建這樣的“鞋二代”、“鞋三代”們也開始子承父業。只是潘興建們並沒能趕上溫州制鞋業發展的好時候。
2008年的一場全球金融危機波及國內各行各業,在制造業最明顯的表現是訂單量急劇下滑,溫州鞋業同樣未能幸免。為了刺激國內消費,拉動經濟增長,國家出臺了4萬億計劃,放貸成為各級銀行必須完成的任務。浙江特靈輕工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建江在對當時溫州放貸一事的描述中指出,如果企業不貸款,銀行會取消該企業以後貸款的資格。潘興建坦言當時溫州沒有擔保借貸的企業並不多。
但當時是聯保貸款,在國家收緊銀根之後,這樣的擔保就像多米諾骨牌效應,牽一發而動全身。
“銀根緊縮、匯率變化以及新《勞動合同法》的執行所帶來的壓力是外部原因,當時溫州制造業下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姜方澤在接受i黑馬采訪時表示,溫州本地的要素制約也是存在的,比如溫州土地嚴重供不應求,價格偏高,迫使企業到其他地方投資建廠等。企業內部的問題則是溫州制造業素來是粗放型的,企業采取的是低成本、低價格的競爭策略,產品多數沒能以質取勝,造成了品牌效應不足等。
不盈利、虧損、資不抵債、倒閉,似乎成為了當時溫州制造業的正向循環。
煎熬:冷暖自知
葉青並不出生在溫州,24年前還是十幾歲毛頭小夥的他來到溫州的鞋廠打工做學徒,2004年他成立了現在的溫州謝謝了科技有限公司(鞋企)。葉青說之前自己的工廠也坐落在鹿城,前年年底工廠全部關掉,現在只做貼牌了。
“我們本身就是產銷一條龍,現在生產制造對我們已經不占優勢了,生產的產品太單一,精力也不夠,所以選擇了以營銷為主。”葉青告訴i黑馬。
溫州中小企業促進會會長周德文表示,目前溫州制造業的利潤率只有1%-3%,服裝、鞋業、眼鏡、打火機等傳統制造業每天都有企業在消亡。
究其原因,市場需求下降、巨大的環保壓力、銷售渠道的多元變化、成本上漲、人們的個性化需求等都在使溫州制造業失去原有的光環。
公開數據顯示,2013年浙江全省法院共受理了企業破產案件346件,同比上升145.07%,其中,發生在溫州的企業破產案198起。而在溫州法院網上個月公布的2015年企業破產數據顯示,2015年溫州共受理企業破產案件233件,占浙江省破產案件受理數的37.64%。
這些年在溫州,一些外貿企業陸續遷走。原因是在越南這類產業鏈較為完善的國家建廠並不難,低廉的勞動力價格如果讓利給消費者也能使生意更好。
葉青和潘興建還是選擇了留在溫州。葉青說並沒有感受到制造業整體倒閉下滑的趨勢,在他看來,制造業本身就是跟著國家經濟發展形勢忽上忽下的。現在隨著勞動法的逐步健全,勞工的成本逐漸在增長,人員成本優勢沒有了,但是下滑的時候也是逐步調整的時候。
他們依然對溫州的制鞋業充滿信心。“至少制鞋業是不可能消失的,買鞋的人都會根據生活條件選擇買哪一個檔次的品牌,而在這樣的發展軌跡里,即便溫州有一批企業倒下了,另外一撥也會頂上來。”葉清說。
“制造業外遷對於溫州的影響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溫州要順勢而為,抓住消費者的需求,整合資源,特別是溫州輕工產品為主的企業完全可以在整個產業鏈條中挖掘更多的附加值。比如可以實施機器換人,進行產品設計、品牌培育、互聯網技術全程應用、品質提升、上市融資等等。”姜方澤對i黑馬說到。
突圍:出路何在?
日前,溫州公布了2015年度鹿城區和龍灣區稅收50強企業名單。雖然溫州鞋子、服裝、電器等在近年來連年下滑,但從這兩張納稅大戶的名單管窺全豹,傳統產業在目前溫州產業結構中仍然舉足輕重。尤其在鹿城區稅收50強中有11家企業都是制鞋公司,占比達22%。
“溫州有920萬人口,是浙江省人口最多的城市。但是單靠制造業很難支撐這個城市長遠的發展,溫州以後可能更多的向制造業的研發中心轉移。”潘興建對i黑馬說到。
跟潘興建一樣,溫州鞋企的老板們近年來也都在嘗試改變傳統制造業。葉青指出,溫州制造業的特色一個是生產加工,一個是品牌操作。在生產加工方面怎樣控制成本,更好的跟互聯網接軌,實施機器換人是大家在探索的轉型方向。在品牌營銷上,如何從中低端向中高端轉型,梳理好渠道,通過質的改變把市場份額爭到溫州地區企業也都在積極嘗試。
此外,溫州也在探求向高科技方向轉型。在2015年溫州的納稅大戶中,部分環保、高科技產業成為新的納稅黑馬。不過在潘興建看來,溫州並不具備做高新產業的基因。溫州互聯網人才很少,但是地方小地價貴制造業人口多的現狀也使外地人口很難在溫州落戶。
“市場會自發的轉移低端制造,企業要迎合消費特別是國內消費升級的趨勢,抓住高端制造,不一定是引進高新產業,實際上傳統企業轉型更為重要。”姜方澤稱。
英雄垂暮,寒刃逼頸。在不少溫州本土成長起來的制造業商人眼中,溫州人喜歡生意,喜歡冒險,但更喜歡落葉歸根。他們懷念90年代最好的溫州,但在經歷了數輪陣痛後,他們相信現在的難關也會過去。
“把制造業之外的服務配套設施完善起來,讓企業和從事制造業的工人在這里安居樂業,那才是溫州的未來。”潘興建表示。
文中潘興建名字及公司為化名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王亞奇,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江南水務第二彈
Nainital的碎片哥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2wb34.html
江南水務的觀點發表以後一直有各種渠道的探討的聲音。這里一起解釋下
芒格在2.10 Daily Journal年會上有36個問答很不錯。
其中有人問到 DFC discount of cash flow 的discount rate是怎麽給的
芒格的回答是不同類型的企業會給出不同的rate而且我聽下來的意思芒格說這個是沒發死板和固定的。是一個人對企業的理解
芒格這個回答的意義就是 不同企業應該給不同的P/E
回到江南水務
從公共事業的角度看江南水務 那麽無疑是貴的。
從果子改革的角度看江南水務 那麽無疑是非常便宜的。
這個也牽涉到了第二個問題,可擴展性。
也就是業績增長的可持續性
首先從公司的年會可以看到 他們非常清晰的路線圖
三條
1.保住主業 也就是江陰的供水部分
2.縱向延伸到環保 收購光大水務30% 到去年收購1萬噸汙水處理廠 到今年成立固廢 到最近成立產業基金
3.橫向延伸 收購異地供水公司 這個暫時沒有看到 因為政策的緣故
不過值得註意的是公司的總經理 沙建新 有過一本著作 叫水務資本家
更有趣的是第一作者也是本公司的獨立董事。
換句話說江南水務是很清楚公司需要異地收購的重要性和資本的重要性 就是等待這樣一個契機。
所以能否擴張能否持續 我其實並不關心
這個屬於信念一樣的東西。果子改革必定帶來效益急劇提升。
這個是不證自明的東西。
後面不是我能操心的。只需要做一個安靜的觀察者。
安靜也是一種力量---江南水務
Nainital的碎片哥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2wav8.html
聆聽不代表沈默,有時安靜也是一種力量
這個是鉑金的廣告
我想這句話更好的傳達我對江南水務的看法。
原本想用寂靜革命來形容的。後來覺得這個不貼切,這個不是革命。
寂靜革命是魁北克獨立運動中比賽生孩子的遊戲。這個沒有比賽,只有成績單。
江南水務的改革沒有轟轟烈烈,沒有5.17中石化的漲停。
只是默默的在資產負債表里體現出來。
從2015年Q2開始三項費用開始發生逆轉Y2Y負增長
這個是實質性的改革效果。費用減少,銷售增加。利潤自然高速增長
上一篇blog里寫的兩段管理層主營業務經營情況分析的對比也是改革的結果
企業從保障為導向開始轉向利潤導向 最後在資產負債表中體現。
這里更要歸結一個timeline
我現在特別喜歡用timeline來解釋動機 因為這是一連串事件。
我大致的理解是改革是2015年Q2開始發生。
年報是4月份發表 經營情況還是圍繞保障 然後發生了一系列事件。
1.7名高官利用信托買入公司股票2400萬,1倍杠桿 價格複權是17.8
2.8月26日半年報,從保障和安全訴求全面轉向效率。
這個可以再複習下這段文字。
公司主營業務為自來水的制售、自來水排水及相關水處理業務。報告期內,公司一是實施績效
考核改革,按照“責權結合、激勵先進、業績掛鉤”的原則,實施新的績效考核管理辦法;二是實
施用人機制改革,按照“公開、競爭、擇優”的原則,實施競聘,為競選人才創造條件;三是實施
片區管理改革,推進片區管理,探索片區模式和扁平化管理;四是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按照城鄉
同標準的要求推進管網建設、供水質量、優化服務等領域的建設;五是積極運用“互聯網+”思維,
在夯實業務數據庫、節能降漏、服務增值及安全監管上強化精細化管理。
我可以把這段文字轉化更口語化一下:
1.利潤導向2.要利潤我先放權,能賺錢的給我上。3.這個主要是針對產銷差率的 江南水務的產銷差率絕對牛逼 7.5%
我查過非常多的相關資料 我沒見過低於10%的。這個產銷差率是供水企業的管理水平的標誌性數據。
就是生產的水和銷售水之間的差除以銷售水量。國內管理差的可以到30% 哈哈 跑冒滴漏。
3.9月18股權激勵停牌
4.9月22日 收購汙水處理項目同時實施股權激勵
5.大股東增持
6.可轉債獲得通過
7.江陰水價上漲
8.預增50-70%業績
由此可見企業在默默的改革中,逐步體現了效率。這個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果子改革。
公司未來的思路也很清晰,一個是汙水處理。一個是外向性收購水務項目。產銷差率7.5%這個是值得驕傲的數據也希望這個可以複制到其他水務項目中。
加油江南水務,加油龔國賢,加油沙建新。
3000萬美元投資咕咚 江南春看準娛樂體育領域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1204.html
在昨天第一財經技術與創新大會的開場階段,江南春為生活空間媒體站臺,認為像電梯、影院等相對密閉空間的廣告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受到來自手機的沖擊較小。下一步他打算繼續向娛樂、體育等領域拓展,鎖定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註意力軌跡。今天,他在北京與運動社交平臺咕咚達成合作,讓體育計劃落地。
事實上,咕咚是分眾傳媒體育基金在今天組建後投資的首個項目,該基金由分眾傳媒與方源資本建立,總金額為4億美元。其中註資咕咚3000萬美元,而後者此次C輪融資額為5000萬美元,SIG、軟銀中國等跟投。作為國內最大的運動社交和賽事服務平臺,咕咚前期給分眾傳媒帶來的是豐富的B端廣告主和C端用戶資源。

分眾傳媒董事長江南春(任玉明/攝)
在江南春看來,眼下人們正在從生活實物消費轉向影視娛樂體育等體驗型消費,未來在精神層面的消費支出和時間投入將大幅增長,同時隨著國家政策的引領,體育運動產業將成為未來十年產業發展的熱點,而跑步、騎行、健走等是中國人參與最廣泛的運動項目,這個領域的廣告價值將被進一步放大。
這種變化也得到財務數據上的印證。據今年4月分眾傳媒發布的2015年度財報顯示,其全年營收86.27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5.07%,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33.89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0.35%。其中主營業務收入的增長主要來自於樓宇媒體業務和影院媒體業務的貢獻,兩者在總收入中的占比分別達到81%和16%。特別是影院媒體,2015年的營業收入為13.53億元,同比增速達到41.53%。
分眾在融入消費者最核心的生活空間時也同時提出融入消費者最核心的精神空間、文化娛樂體育領域。江南春此前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透露,公司一方面在繼續推進生活圈媒體渠道向三四線城市下沈;另一方面也在和一些熱播劇、綜藝、電影的制作團隊接觸,有意投資這些團隊,目的是從娛樂產業鏈上遊掌控內容宣發和廣告投放的那道閘門;同時也把目光瞄準體育產業,逐步進入互聯網體育社交、體育節目制作發行、賽事運營等領域。
體育產業在眼下的火熱程度與資本青睞不必贅述,阿里、蘇寧、樂視等互聯網公司一頭紮進足球與體育產業中,謀求更深層次布局。國家政策利好讓體育迎來黃金十年發展期。在江南春的規劃中,體育是充實生活圈軌跡的重要一環,像體育賽事等更多面向男性用戶,但像類似咕咚的各類垂直運動與健身App,女性用戶的群體也十分龐大。
“幸好目前為止整個電信的3G、4G的信號在電梯里面的覆蓋還是很不好的,電梯門一關之後,基本上有電話信號,沒有3G信號。”江南春在技術與創新大會上說,這種封閉空間的被動式廣告在面對移動互聯網時代信息過載的現實中能發揮更大價值。人總要回家,總要上班,總要娛樂購物,鎖定這些生活軌跡,就能進一步激活註意力經濟。
目前,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對生活圈媒體的廣告貢獻程度在持續增長。人們在小區電梯里看的框架廣告大多是外賣、出行、上門服務等移動互聯網產品。據分眾傳媒年報披露,日用消費品、互聯網、汽車占據其總營收的前三名,分別在總收入中占比24.72%、24.08%、16.19%,且明顯領先於其他垂直行業。該公司目前正在履行與阿里巴巴的2.65億框架類廣告合同,以及與途牛的1.99億液晶LCD類+框架類廣告合同。
移動互聯網給江南春帶來一個反向思考契機。他自稱很喜歡貝索斯的一句話,“與其擁抱變化,不如賭對不變。”他解釋說,十年之後的行業變化難以把握,就先確定什麽是十年之後不變的,依次制定眼下的商業戰略會比較安全。對於廣告業,他覺得更精準、更具互動性是不會變的,這將成為他下一階段布局的思路。
江南憤青:下一步互聯網金融的三個可能方向(上)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2016/0613/156469.shtml
江南憤青:下一步互聯網金融的三個可能方向(上)
江南憤青
經歷了前幾年的爆發式增長和近期的監管趨嚴後,互聯網金融下一步應如何走?
文|江南憤青
第一:賺錢和值錢的問題
關於互聯網金融,我應該說國內相對來說最早進行業務運營嘗試的個人了吧,我在07年的時候就發現市場有一個機會,就是各家銀行對於客戶的標準是不同的,風險偏好是不同的,所以在那個時候,我就嘗試著成立一個網絡金融機構,叫貝朋網。主要就是想讓大量的中小企業把包括但不限於運營模式、財務數據等等基本情況都通過互聯網等方式匯集上來,然後我們在後臺根據我們自身對各家金融機構的理解,進行在線業務分發。
這樣的話,我們自己覺得能夠很大程度的幫助企業客戶降低成本的同時進行效率的提升。使得他們再也不用一家家去找銀行,省了很多時間成本,複印文件成本和請客吃飯成本。
做倒最後我們發現這種業務模式可以賺錢,但是他可能並不值錢,因為任何一個商業模式之所以能成為商業模式,第一肯定是能規模化,其次是可持續。我們這個模式,第一不能規模化,因為對任何一個企業進行有效的分發都建立在我們自身對銀行,對客戶的深刻認知基礎上的,這種理解需要很強的銀行信貸經驗的積累,而且還要不斷的能跟著形式的發展,不斷的提升和完善自己,顯然這種能力是很難背規模化的,也非常難以持續,所以,走到最後就會發現這個商業模式很難成立,這個也是為什麽後來,我們對類似的互聯網金融模式不太看好的一個主要原因,因為我們自己經歷過,嘗試過,有過深刻教訓。
規模化和可持續性,一直都成為我們後面看商業模式的很重要的兩個點。許多東西吧,他能賺錢,但是他一定不值錢,相比之下其實都很好,但是從投資角度來看,我們更喜歡值錢的商業模式。最後我們把這個網站給賣給一家擔保公司,期望通過擔保的方式來實現業務的可被持續規模化,只是很可惜,沒能等到互聯網金融的大風暴的來臨。
這是第二個教訓,任何一個事情,不要做的太早,世界上並沒有對的錯的事情,只有合適的時候所與之相匹配的合適的事情,同一件事情,做早了可能是違法,做的差不多剛好,就是創新。這個是現實你要承認,八十年代未婚同居,會被槍斃,現在算啥事呢?所以,我一直覺得風口論一定是有道理的,至於到了風口能不能飛到更高,那就看等到風口的那撥人之間互相博弈的問題,沒到風口,你在能幹其實都不行,放最後我們談這個話題。
我們唯一覺得那段時間給我們有一些對未來積累對事情,是在那期間,我們請了一家叫羅蘭貝格的公司,給我們做全球網絡金融的梳理,期望通過對當時的國外的公司的梳理分析來給我們一些方向,當時的網絡金融,全球都剛起步,lendingclub還在做facebook上的社交貸款,也做的很差,wonga也剛開始起步,還有一家英國的特別有名的公司,估計現在都沒有了吧,叫supermoneymarket,是我們當時最看好的公司,我們當時分析了十幾家公司,現在絕大部分都還不錯,只是很遺憾我們最早看到了方向,卻沒能堅持到最後。於是就離開了這家公司。
因為自己沒做好,但是卻又覺得這個行業是個機會,怎麽解決這個矛盾呢?於是我就告訴自己,你做不成是因為你太不能幹了,水平太差,哪怎麽辦呢?哪就找到能幹的人,水平好的人,去幫助他們,然後讓他們帶著你成功,投資本質是一個承認自己不能幹,然後才希望別人能幹帶著你發財的過程,千萬別覺得自己能幹,因為你太能幹了,你就什麽事情想著自己幹了。
尤其在互聯網上更是如此,我很多次跟一些牛逼的大公司聊天,他們都跟我說,這麽個簡單的模式,我們花個十萬二十萬就做出來了。呵呵,基本一聽就是大傻逼的邏輯,淘寶的超市模式的網站,我個人感覺二十萬不用就能買個模版,嘀嘀打車的軟件開發估計也就幾十萬塊錢,就給做起來了,但是,但是問題是你做了個網站,就代表你會成為淘寶,成為嘀嘀打車了麽?很可笑。凡事都想著自己幹的人,都是把自己想的太牛逼了。你又不是神,怎麽可能什麽都做的好呢?賣的好電腦,以為自己就賣的好手機。開得好線下的大賣場,以為就做得好互聯網電商,都是這種典型的傻逼邏輯,可笑的是這樣的老板其實很多。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我們在當時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投資了一些想著看上去還不錯的互聯網金融公司,但是走到今天其實我個人感覺還是很悲觀的,因為我覺得現在的互聯網金融局面並不是我們當初想做的方向,我感覺路走歪了,去年我差不多一年在國外,走了不少國家,想了不少問題,越來越覺得我們的路走的不太對。所以,今天跟大家扯扯我們自己的 看法。
第二,對當前互聯網金融及監管一些看法
我春節的時候,寫了一篇文章,回顧三年多的互聯網金融文字,主要核心思想就是互聯網金融在過去三年走了歪路,被資本推上一條純粹走規模和用戶數道路,而不是真正走到一條進行有效風險定價的道路。
金融的核心,關鍵是要著力點在於如何解決金融風險的問題,而不是吸收資金發放貸款的問題,從我自己感覺吸收資金和發放貸款都不是什麽能力,只要你膽子大,規模是很容易起來的,但是如何保證吸收的資金,放了貸款出去之後,能收得回來才是最關鍵的問題?如果互聯網不能在這個收回來的點上下功夫的商業模式和創新,我個人感覺都是耍流氓,我最早說過,任何一切不以風控為核心的創新,都是耍流氓。就是這個意思,但是很可惜,我們走了這麽多年,並沒有互聯網金融在這里有太多的創新點。走到今天,陸續出現的各種違約跑路事件,就是對這種走錯了方向的一種市場懲罰,我相信還會有越來越多的事件出現,怎麽看這個事情呢?我覺得涉及到怎麽看監管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我想說的是監管是必須的,顯然現在已經是共識了。關於這點,其實我在2012年寫過一篇文章給監管層,我的意思是全球就不存在一個不約束金融監管的國家,沒有一定清晰的規則和邊界,鼓勵金融野蠻生長,最後的結果是一地雞毛,與國家不利,而對真正有心創業創新的人來說也是一個非常不好的事情,最後的結果是好人給壞人買單,什麽創新都可以鼓勵,唯獨金融創新需要審慎,因為他對周邊行業對國家經濟的負面作用太大。
金融是個杠桿行業,他的本質是杠桿,確切說只要玩金融就必然是借別人的錢去放貸或者投資的過程,你如果拿自己的錢去創新也好,去被人騙也好,關我屁事,但是你拿了別人的錢,老百姓的錢去放貸款或者坐投資,賺了大錢是你的,虧了錢就讓老百姓去承擔,這種創新,其實本質就說耍流氓,如果還鼓勵這種耍流氓的事情,那國家存在的意義在那里呢?
國家之所以產生不就是因為約束強者保護弱者,讓社會有一定的規則讓大家能夠在相對安全的環境里生存麽。不約束強者,弱者就會越來越沒有生存空間,最後的結果就是抱著強者一起死的節奏。這種創新是沒用任何意義的。
我們很多經濟學家,其實都不是金融學家,讓他們講宏觀經濟可以,講理論可以,反正所謂宏觀經濟本身就是個扯淡的學問,你去唱空經濟,是專家,唱多經濟,也是專家,你看謝國忠專家,唱空了中國房價二十年了,不一樣還是經濟學家麽?
所以,反正隨便扯上幾句,自圓其說就行了,說民營銀行的錢都是自己的,你不用管,這種典型沒用金融常識的人都可以是經濟學家,那還有什麽人不可以是經濟學家呢?
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金融是個有對錯的地方,有既定規則的領域,對錯是可以說得清楚的,很多東西都可以被邏輯推演,或者至少是有常識的地方,這個領域應該聽聽真正專家的意見,少聽忽悠的意見。過去的說法是法不禁止即可為,針對非金融領域可以,但是針對金融領域一定是不行的,因為當錯誤發生的時候,是全民為你買單的時候。現在其實就是埋單的時候了。所以,我一點想說的是金融監管是必須的,不用質疑的,關鍵是怎麽管的問題,是你怎麽逐步推行監管的問題。
第二點我想說的其實是中國的互聯網金融監管已經是錯過了最好的監管的時間點了,你剛開始的時候不監管,等到了一定的規模的時候,在去硬性一刀切的監管,我個人感覺帶來的危害會很大,我們說監管從來不是目的,他只是手段而已,通過監管是為了讓市場更好,任何為監管而監管是沒意義的,帶來的問題是市場不是更好了,而是更壞了。
例如,去年的股票的去杠桿,要求在兩個月內強制性的完成,最後的結果是什麽呢?只能大面積的出問題,跟爬山一樣,人家很不容易,辛辛苦苦的爬上了五千米的山,結果你要求他一個月內要下去,怎麽辦呢?只能跳崖了,還能怎麽辦呢?
我這次在美國走了很多地方,也跟很多金融機構聊天,其實我還是很欣賞美國的監管方式,大家可以去看下美國次貸危機時期的美聯儲為代表的監管機構所作的一系列的處理危機的辦法,至少是按照市場化規則,逐步的緩慢的采取博弈的方式來解決的,用了這麽多年去杠桿化,差不多到了相對合理的水平,正所謂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出了問題之後,要解決問題是個細致活,壓根不是一個行政化,運動化的方式就可以解決的問題。那不現實也不可能。最終的結果是什麽呢?整個社會為部分人的錯誤買單的結果就是這麽出來的。
一樣的邏輯我個人感覺,我們當前對互聯網金融進行的所謂的整頓,也必須慎之又慎,因為規模起來了,這個時候如果簡單直接一刀切,最終的結果是什麽呢?可能也是釜底抽薪,金融業是一個流動性主導的行業,再好的金融機構,再牛逼的金融機構一旦失去了流動性,那麽最終也就是變得毫無意義,所以我很早的時候說,只要是互聯網金融公司最終定性為金融機構,那麽他就跟傳統金融機構所面臨的問題是一模一樣的,關鍵的關鍵就是流動性的風險。
我很早前寫過一篇關於美國次貸危機的文字,里面給我一個很大的啟發點就是金融機構要更註重資產負債表,比簡單的看利潤表要重要。JP摩根大概用十億多美元就把擁有85年歷史、在美國排名第五的貝爾斯登投資銀行收到麾下,光貝爾斯登那幢總部大樓據說就值12億美元。他們之所以能夠揀到這樣一個便宜除了美國政府部門拔刀相助之外,更主要還是因為貝爾斯登在48小時內迅速崩盤導致的,但是事實上,並不是因為它真的需要崩盤,而僅僅是因為人們懷疑它可能要崩盤。這正是這件事最可怕的地方。
有本書叫謠言害死熊,里面提到基於對貝爾斯登的不信任,在兩天時間里,貝爾斯登的客戶和交易對家因為對它的履約能力產生懷疑而一股腦提走了170億美元的現金,導致它幾乎是按照字面含義在“一夜之間”徑直滑到了破產的邊緣。這完全就是一部關於現代金融體系的教科書,它無比生動地闡釋了1個道理:支撐現代金融體系最重要的基礎不是物理世界中的實物資產,而是人們對於這個體系本身的信心以及這個體系中參與者在其他參與者心目中的信用。一旦信心動搖,一旦信用不再,再高的大廈也會在頃刻之間轟然坍塌,速度甚至比911中的世貿中心還要快。
貝爾斯登的市值最光鮮的時候為200億美元,在和中信談判參股之際為135億美元,僅僅過了1個周末等到星期七摩根大通報出收購價之際已然只剩下血淋淋的2.4億美元。誰說資本市場靠譜貝爾斯登跟誰急,只是急也白急。
問題的實質是:金融機構為了博取高額利潤近年來過度地通過金融雜技為本來不應得到貸款的人提供貸款,由此而產生的風險通過層層包裝被隱藏起來,沒有人能夠真正看懂包裝紙下面的東西,直到有一天忽然有人意識到包裝紙下面可能是一堆沒有價值的垃圾、甚至是1個一觸即發的地雷區,並且很快地把這種擔心在市場中傳播出去。
我們或許可以得出1個結論,那就是金融機構的價值評估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只看它的稅後利潤,也不能只看它的賬面價值,同時還要看它所持有的金融資產的風險系數,無論同這些資產對應的賬面價值是多少。而其實賬面資產的價值直接相關的就是流動性風險,足夠 流動性的時候,價值上升,流動性不足的時候,價值就會大面積下跌。所以當前如果互聯網金融監管不進行很好的平衡,那麽帶來的社會性問題將會是非常嚴重的問題。
所以,我們現在無論是監管和從業者,都不允許存在所謂的自欺欺人,要清晰的知道自己是誰,別到現在還在說什麽信息中介,信用中介。事實上,我們目前的絕大部分互聯網金融公司本質就是金融機構,這個是現實,不需要否認,是就是唄,有什麽好否認呢,問題就是定性金融機構之後,考慮的很多問題就是作為互聯網化的金融機構怎麽管的問題。
第三,在當前監管也看不明白,想不明白的時候,創業者怎麽辦呢?我一直覺得吧,這個世界你去想明白別人是很難的,尤其是監管層需要平衡的東西,太多,金融問題看上去是金融層面的問題,但是實際上他的許多問題都不是金融層面能解決的,而是需要放到更高的角度去看問題。這是因為政府永遠不是無限資源擁有者,政府研究的問題是有限資源情況下最大限度平衡的問題,不是簡單解決了金融問題,就好像什麽問題都解決了一樣,不現實也不可能。所以,他也需要平衡。這個時候,對錯就很難簡單下結論了。
這個時候,你去簡單揣測監管怎麽看,怎麽想,我個人感覺都很難,那麽你怎麽辦呢?其實我個人感覺,唯一能做的是多想想自己,你要做個好人,不要想著利用金融坑蒙拐騙,不要有不好的想法,真的是想著為國家為人民做點事情,那麽監管在任何時候來臨,你都不用怕,也就只能如此這麽看監管的問題了。至於監管細則的很多事情,我也不多講,我畢竟事行業外人士,講不了太多的事情,這里就不扯了。
在這里順便吐槽下,我們之前的監管相對模糊,之前監管意見劃了個紅線說不能非法集資、不能做資金池,事實上,都是沒有做過實際信貸業務,凡是兜底的商業模式,必然會有資金池,這個是非常簡單的邏輯的,任何一個市場都會有違約,但是違約之後,你要兜底、兌付,怎麽辦?第一拿盈利墊付,第二拿資本金墊付,這兩個都不行,怎麽辦?那就只能騙別人的錢來還了。但是現實的情況是什麽呢?是這三塊業務是混在一起的。你是分不清楚的。於是資金池就是必然出現了。
所以凡是兜底的商業模式,沒有違約的商業模式走到最後就是不斷地騙更多的錢還前面的商業模式。這是常識。現實情況是絕大部分都在幹這樣的事,那監管的說不能有資金池,下一步怎麽玩呢?
第三個問題,中美金融的一些簡單比較
我個人感覺我對美國的互聯網金融也就是所謂的finteck,也算比較早就看的很明白的,我三年前就跟人打賭lendingclub這樣的公司永遠不會顛覆傳統機構,而且也不太會有很高的估值,對美國的六大類所謂的finteck都不是特別的看好。
現實其實也是,最近美國的finteck最近面臨的很大的挑戰,估值都在不斷的下降,其實都是在預料之中,不要去膜拜美國,兩個國家的各自基礎環境都不一樣,很多事情別想著造概念,概念最終是需要落地的,你設計圖在美好,你發現最後落不了地,落地之後發現很醜,那一樣被人砸死的格局。美國所謂的矽谷派,華爾街派爭鬥了很久,最終發現其實還是華爾街派說了算,你矽谷故事講得在好,融資額度再多,最後華爾街那幫分析師就問一句,你賺不賺錢,不賺錢,就調低預期,賣賣賣,就這麽簡單。
過去幾年轟轟烈烈的創業大潮,我個人感覺很快崩盤,為什麽啊,因為絕大部分都不賺錢,都創造不了未來,老錢燒完了,新錢跟不上,最終就泡沫破裂了,一地雞毛的格局初現了。
我們大概看看美國的finteck的大概分類格局:第一類是底層類支持平臺,例如支付,squad;levelup;fico;等等,還有就是中小企業貸款公司;ondeck;kabbage;學生貸款:sofi;commonbond;個人貸款平臺:lendcingclub;prosper;財富管理公司:batterment;wealthfront;然後就是各類眾籌平臺,以及一系列的社交投資平臺,例如motif等等,基本上就這幾個格局,跟國內其實是總體分類是很相像的,也差不多,很多人說國外是所謂的技術創新為主,事實上在金融業上也並沒有太多的技術創新,也都是應用模式和市場需求的創新。都差不多,但是相對於國內而言,機構數量並不多。
中美的互聯網金融都是差不多的格局,真正平臺模式的並不多,大概就是兩三家,其他都還是網絡貸款模式。前者是撮合業務,後者是利差業務,這個跟國內其實也是很像,國內只是把所有的網絡貸款公司都稱之為p2p,這個是約定俗成的關系,本質而言國內真正意義的p2p公司並不多,跟美國一樣,也只有一兩家機構,原先僅有拍拍貸,現在多了一家借貸寶。相對而言,後者是更純粹的信息中介平臺。所以事實上就是真正講所謂信息中介定義的話,國內跟美國一樣最多兩三家公司的機會,是不可能被普遍性存在的。
那麽什麽是P2P呢?我一直拿婚姻介紹所當例子,本質的P2P就是一個婚姻介紹所,大家到一起搞活動,把你們湊到一塊兒,你們自己去勾搭,勾搭到誰就誰,結婚、離婚都是你們的事,我只是幫你辦手續,僅此而已。真的要離婚時給你勸解一下。中國的P2P是什麽呢?是他來給你兜底,他確保你來我這里,一定能找到人,找到人之後確保不離婚,離婚了他兜底。本質上而言這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模式。
這里可以講講我什麽p2p模式很難生存,相對而言美國的底層環境更容易出一些平臺模式,哪怕不是平臺模式的網絡貸款機構,事實上也是不用對他的投資人的虧損負責的,那是為什麽呢?我覺得跟金融環境有關,跟監管無關。美國典型的是B2C、B2B,美國出資的主體機構,機構意味著兩個更好的點,一個是可以容錯,也就是說可以承擔虧損,虧了以後他也無所謂。他可以把錢放在不同的資產上進行有效的配置,他允許有些地方有損失,保障整體就可以了。第二,機構專業且經濟。
這個怎麽理解?機構來看問題,畢竟比老百姓看問題看更準一些,因為有能力做更多層面的調研。然後他也經濟,因為他看了以後投就投一千、兩千萬,這個時候發現很劃算。收益能覆蓋成本。
但是,個人投資呢?第一不容錯、第二不專業、第三不經濟。第一不容錯是個人的錢都很辛苦賺來,所以虧了以後無法承擔風險,虧了以後就去遊行靜坐,其實世界上是沒那麽好的事情,好了,你賺大錢,虧了你要鬧事,那里有那麽好的事情呢?任何投資都是有風險的,你要接受,但是作為個人很難,因為你的錢賺得很不容易。
第二是個人不專業,我們做了那麽多年的銀行,自己都不敢說對風險有評價,一個老百姓說看項目評價比我們好,我也不相信你能評價得出來,絕大部分都是扯淡,然後簡單的相信平臺就完事了。
第三是不經濟,總共投了十幾萬塊錢,最後一共賺了幾萬塊錢,最後自己調研、承擔風險,根本就不劃算,也沒有必要。凡是C端主導的市場,最後的結果一定是出現以上三種情況。
所以,中國的平臺不得不走到擔保兜底的路上來,投出去你給我擔保,不擔保就不投你。中國的P2P最開始可能都是想做平臺,做到最後不得不做信用擔保,也就意味著你不是平臺機構,是信用機構,這是和中美所處環境不同所導致的極大差異。我覺得中國目前為止不具備做正規意義P2P的基礎和條件,因為我們目前的投資人都以個人為主,而美國80%-90%的投資人都是機構,在這樣的情況下使得中美P2P產生了很大的差異。
從這個角度上來看,這不是一個監管的問題,不是說監管出一個管理辦法,大家必須做信息中介就可以了的事情,一定有社會基礎的,所以我覺得跟監管是否要求無關的。
第二個問題,一旦從信息中介變成信用中介時,是否具備可持續的規模化能力。這個觀點在宜信的宜人貸上市時就提到過,凡是帶有風險的商業模式一定不會獲得高估值,為什麽呢?第一個核心原因,就是因為金融機構的特征本質是資本約束的,你賺更多的錢,都是需要更多的資本金才行的,所以他的資本回報率是不會高的。這個邏輯非常清晰的。
另外一個原因是什麽呢?是金融風險的不可測,前幾天有人在我微博上留言說,他拿溫州的按揭和信用卡來跟我舉例證明資產的優秀,我直接罵一句傻逼就拉黑了。
所有聰明的人和不聰明的人,都喜歡把過去當成未來,或者把當下當成為來。事實上,過去和現在永遠不代表未來,人類都在不斷顛覆和變革中前進。
我們回頭看,三年前,四年前,浙江很多銀行的違約率都遠遠低於全國水平,不到1%的壞賬水平,但是就能用這個數字來推演浙江的企業資產很好麽?恰恰實踐證明了曾經傲嬌的浙江企業,在這幾年經受了極大的考驗。過去的數字永遠說明不了問題,現在優秀的所謂個人資產端的數據,其實壓根也說明不了問題。
所有的風險都如同地震一樣,蘊蓄在地下你看不出來,但是他所有的不出事都是為了某一天集中性的爆發的,而一旦爆發之後,就把你過去所有的不出事都給抹掉,這個就是金融風險的典型特征。
所以,在金融業里,你說自己風險很低,其實是沒人相信的,哪怕再好他也不相信,實在是沒有辦法相信你。當年次貸危機時,真正意義卷入次貸危機的是花期,但是包括富國、capital one別的實際上都沒有太大的風險,但是市場上不信,所以他們的估值也掉了很多。
所以說在信用風險方面,你是很難證明你管錢或者兜底能力、控制風險能力比別人強,所以你看全球的金融機構的估值體系都不高,PB在一倍左右,為什麽呢?因為信用風險不可測,你現在再好,都不能代表你未來會更好。
其實,這幾年我看了聽多少傻逼的,幾年前的銀行業,天天有人罵他們暴利,現在呢,天天罵他們傻逼,虧這麽多,其實說他們暴利的人和說他們傻逼的恰恰都是同一批人。他們根本不知道信用風險不是靠個體玩得轉的,系統性風險遠高於個體性風險。在市場整體能賺錢的時候,你會發現你怎麽借錢給別人都大概率能還錢的,我們以前借錢給別人,欠條都不用打,人家都會還你。現在呢?別說打欠條了,老婆小孩抵押給你,都照樣跑路,因為他沒辦法賺錢,哪怕你信用再好,不一樣還不了錢呢。所以,決定信貸行業生命的壓根不是個體能力,而是周期性風險。
提示:此文分為上下兩篇,此為上篇,還有下篇。

[本文作者江南憤青,轉自風吹江南。文章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互聯網金融
掙錢
監管
中美金融比較
贊(...)
分享到:
周鴻祎、徐小平、江南春親自招徒 黑馬學吧打造直播學習新場景!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614/156535.shtml
周鴻祎、徐小平、江南春親自招徒 黑馬學吧打造直播學習新場景!
學吧
直播 x 創業者 = ?黑馬學吧聯合花椒給出一個很Sexy的答案!

當今世界唯一最大的力量是變革的決心
—— 卡爾 · 多伊奇
六年前,創業還是一個高冷的名詞,我們首創黑馬成長營,讓數萬創業者親臨課堂,明白原來創業也是一門學問。
六年後,大眾創業已成為一個國策,不缺資本不缺人才不缺風口,數以百萬計的創業者在為改變些什麽而拼搏。
當創業者的困惑也在悄然升級,我們開始思考創新創業培訓新的變革模式。
如果說2016是中國創業直播元年,恐怕沒有人會反對。這種集合文字、圖片、音頻、視頻、實時互動為一體的終極形態出現在用戶面前,每一個人都為之著迷,這是移動互聯網帶給這個世界一輪新的高潮。
那麽請問,直播 x 創業者 = ?
經過“黑馬營史上最性感的開營典禮”、“牛文文+李開複的大咖駕到”等多次直播嘗試,今天黑馬學吧聯合花椒,給出一個有趣的答案:大佬直播招徒!
這將是會創業培訓領域,首次嘗試直播授課場景,讓我們更貼近這些名人,讓彼此更加真實。邏輯其實很簡單:
一代創業者成為一代企業家
↓
而企業家精神需要得到傳承
↓
一堂線下課最多500人聽
↓
而一場直播可能有500萬人觀看
↓
so,大佬直播招徒
=
少數人傳承企業家精神
+
而百萬人將思想的種子散布到全世界
6月12日晚6點30分至8點30分,李開複為“黑馬創業直播挑戰賽”拉開帷幕。
在長達兩個小時的時間里,李開複為80多萬創業者上了一堂創業直播課,講述了他的谷歌、Facebook、Google的矽谷神秘之旅,講述了人工智能將帶來的變革,講述了如何把文化融入到創業公司等等……
而創業黑馬董事長牛文文在直播中表示:“你不是在參與一場直播,你是在和百萬人爭奪做他創培生的機會,通過一次直播,敲定你和大佬的親密關系。”
今天,黑馬學吧正式向大家宣布,為周鴻祎、徐小平、江南春等數十位大佬,通過直播的形式向全社會公開招募“創培生”,每位大佬僅有15位名額。
通過直播授課,你可以聽大佬高談闊論聊創業人生;
通過直播授課,你可以打賞送灣流飛機蘭博基尼引發他的關註;
通過直播授課,你可以評論互動向他問私密問題;
最重要的是,通過直播,你有機會成為他的“創培生”,更更重要的是,這是一次不問身份、地域、財富、職業、種族的“捷徑”,為廣大創業者創造一個做大佬徒弟的機會,給平凡的創業者一次逆襲的可能。

2016年6月15日 明天下午3點
註定是一個見證奇跡的日子
曾經三次顛覆中國互聯網的周鴻祎
將為創業者來一發2個小時的幹貨
本次公開課主題是
“移動互聯網之後下一個機會是什麽”
同時在直播過程
周鴻祎將公布自己的招徒條件
還有招徒作業!!!
除了周鴻祎,參與直播招徒的大佬還有誰?

徐小平
真格基金創始人
他說希望他的商業與投資絕學,
能夠傳承給真正優秀的創業者。

江南春
分眾傳媒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他要用他的商業經驗和資源
支持新一代的創業者。
那麽在直播之前,該做點神馬呢?如果你是企業創始人或聯合創始人,如果你是最具行業潛力的創業者,成為大佬的關門弟子,提前做2步工作:
秀人氣:掃描文末的二維碼,進行H5集贊,獲取面試資格;
秀實力:每位導師從面試者中篩選出15位入選(面試過程也將直播公布);
現在給你一次和百萬人爭奪做徐小平、周鴻祎、江南春創培生的機會!雖然你不是屌絲,但逆襲,這次就離你這麽近!
明天下午三點,i黑馬會提醒你參加這場曠世盛宴,不見不散!
掃描下方二維碼,搶奪三位大佬創培生名額!

[本文作者黑馬學吧,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直播
周鴻祎
贊(...)
分享到: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