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控股(03396.HK)不久前財報溝通會上,聯想控股董事長柳傳誌攜執委會高管集體在香港亮相。
作為這次財報的亮點之一,2015年聯想控股農業與食品板塊收入為16.3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幅為7%。其凈利潤則由上年同期的凈虧損9.48億元人民幣轉為盈利1.34億元人民幣。但負責農業與食品板塊的聯想控股高級副總裁陳紹鵬卻缺席了。
柳傳誌給出的解釋是,陳紹鵬在忙一件大事。“食品行業除了水果以外,聯想控股還會有更大的布局在未來的幾個月落地。”
在此之前,聯想控股的農業食品板塊已布局水果領域的“佳沃鑫榮懋集團”、飲品領域的“豐聯集團”、“佳沃葡萄酒”、“龍冠茶葉”、“酒便利”、農業互聯網領域的“雲農場”以及在主糧領域與黑龍江北大荒集團成立合資公司。
“這是聯想控股在農業食品板塊的第五個核心業務,我們想在海鮮產業大幹一番。”陳紹鵬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揭開了謎底。
海鮮的盤算
作為國內大型投資控股公司,聯想控股農業與食品板塊再次通過海外戰略投資方式切入全新的領域——海鮮產業。
4月6日,聯想控股宣布與澳大利亞海鮮公司Kailis家族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協議約定,聯想控股與Kailis家族聯合投資成立KB Food集團,Kailis家族將其持有的澳大利亞海鮮市場領導者KB SeaFoods公司,及其全資擁有的Kailis Bros公司、National Fisheries公司以及其新西蘭和亞洲業務的資產整體註入到KB Food集團,聯想控股在KB Food集團持股90%,Kailis家族持股10%。
此次投資後,陳紹鵬將擔任KB Food集團董事長,原KB Seafoods首席執行官Matthew Kailis擔任KB Food集團CEO, Kailis家族所註入業務的管理團隊將成為KB Food集團的管理團隊,公司業務模式不變。聯想控股的這次海外投資並沒有對外公布具體金額。
“我們這次準備的錢和投入的錢額度確實比較大。由於Kailis家族不是上市公司,出於協議限制,不能對外公布具體的收購金額。”陳紹鵬給出的解釋是,持股比例的分配基於雙方計算了要達成預想的目標需要多大的資本開支,“然後算下來他們的資產也只能占這麽多。”
而這一筆投資背後,是聯想控股早在2015年初就確定了進軍海鮮產業的計劃。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到,在確定了海鮮產業這個戰略方向之後,聯想控股還給這一次想要投資的標的進行畫像。除了業務模式先進、團隊能力出色之外,企業是否有遠大的一個追求,對中國、中國人和中國投資者的態度都納入了考察範圍。
在篩選標準確定之後,接下來是一個跨越全球多個地區的考察調研。“從北歐到西歐,除了澳洲新西蘭,拉美的一些地區都去了。到每一個地方都要登船,確實顛簸得厲害,有幾次都給我顛暈了,吐了。”在陳紹鵬看來這是與此前在陸地上考察水果產區截然不同的經歷。
即使在與這家澳大利亞老牌的海鮮家族企業簽訂合作協議之後,陳紹鵬依然需要面對一個比水果更為複雜的市場。“整個農業產業鏈條比較長,要想做好還是比較難,尤其是海鮮產業。不同的品種,從大魚類的白魚、鮭魚、金槍魚到甲殼類的、軟體類、頭足類,大類都有這麽多,標準化特別難。”
此外,盡管由於生活水平的提高,海鮮當下在中國受到越來越多人青睞,但需求旺盛的中國市場至今還沒有一個在全國性有影響力的海鮮品牌,此前的“青島大蝦”等事件暴露出的海鮮價格體系混亂也是這一市場的沈屙痼疾。
“KB Food目前有三大業務,一塊是繼續做大做強澳大利亞本土業務,讓其發展得更好;第二塊是在中國市場複制KB的模式;第三是向全球其他區域擴展。”陳紹鵬向《第一財經日報》透露,聯想控股會通過並購加速成為世界海鮮市場的領先企業。
“現在大家想吃的東西都在我們的投資計劃之中,將來大家會看到我們在海外市場的更多並購。我們對全球食品領域有比較大的企圖,而這一輪的消費升級和產業升級,聯想控股希望能夠占到比較好的優勢,捕捉全世界下一輪消費升級的機會。”陳紹鵬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
扭虧背後
聯想控股的財報顯示,目前公司在農業與食品領域的投資主要包括佳沃集團、豐聯集團、雲農場、酒便利。
截至2015年12月31日,聯想控股持有佳沃集團100%的股份,持有豐聯集團93.30%的股份,持有雲農場25.00%的股份,持有酒便利30.00%的股份。
作為聯想控股戰略投資業務的六大板塊之一,農業與食品板塊在2015年實現扭虧為盈。
在陳紹鵬看來,果業的發展很明顯走了一個投資圈標準的投資曲線,先期投入額度比較大,重點建立產品的基礎和能力,經過發展後很快就會越過盈虧平衡線快速增長。從配套上,物流冷鏈建設好了,品牌也開始有影響力了,銷售的通路也相應打開。
相比之下,酒業的情況在陳紹鵬看來是另外一個故事,聯想控股輸出的管理團隊有效實現了產品優化和市場擴張,對整個供應鏈進行了重構,用聯想控股最擅長的對采購、制造、存儲、銷售的把控,補足了這個行業一直以來存在的短板,進而帶來了企業財務上的健康。
對於扭虧為盈的成績單,陳紹鵬坦言有那麽一個片刻的如釋重負,從IT戰場轉戰田間地頭,“務農”四年多的陳紹鵬被外界戲稱為“藍莓先生”、“獼猴桃先生”。“現在可以叫我海鮮先生,未來,我的綽號會越來越多。”陳紹鵬戲稱道。
這是與昔日的聯想“少帥”身份相比截然不同的工作體驗。“在IT享受的快樂是顛覆性的技術、顛覆性的創新;而食品這個行業,我是越做越喜歡。”陳紹鵬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憑什麽選一個做PC出身的人去做農業呢,後來我們研究過,你說是選養殖業,還是選種水稻、種水果的專家做農業合適呢?都不合適,因為這里面除了種植以外,還有運輸、管理、銷售諸多領域,實際上是需要一個真正懂得企業運作的人來打頭才合適。” 柳傳誌解釋陳紹鵬掌管農業板塊原因時表示,他以前的業績證明了他是一個全面的領軍人物,加上他自己也非常想幹一番事業。
在此前的財報溝通會上,聯想控股總裁朱立南再度強調農業與食品是聯想控股戰略投資一直聚焦的一個領域。“當前宏觀環境的不確定性依然較大,聯想控股關註的投資領域將聚集在消費與服務升級的大趨勢,包括農業在內的一些領域,受大環境的影響程度相對較小的。農業與食品、金融服務、醫療服務、互聯網與創新消費等領域都是公司重點關註的行業。”
一直以來,黑稀土帶來的行業產能過剩、出口量增價跌等問題,使行業整體虧損。
稀土板塊在去年6月至今年2月一直走低,不過隨著供給側改革預期,使稀土板塊在今年2月以後迎來一波行情。近期,市場對稀土行業的整頓有較高預期,《稀土金屬管理條例》或有望出臺,稀土板塊會否迎來第二波行情呢?
據了解,我國稀土供給約占全球85%,2015年國內稀土總量開采指標10.5萬噸,黑稀土約5萬噸。隨著稀土價格持續低迷,2015年全行業虧損約6億元,2016年一季度繼續虧損約0.9億元。國內稀土總量開采指標為10.5萬噸。正規配額輕稀土8.7萬噸,中重稀土1.8萬噸。目前,中重稀土正規企業全面虧損,私挖濫采導致行業產能過剩。而部分輕稀土企業呈現微利。
如輕稀土企業中科三環2016年一季度凈利潤0.63億元,同比上漲1.84%;鼎泰新材凈利潤為345.72萬;北方稀土凈利潤為665.6萬。
而一些中重稀土上市公司則呈現虧損,如廣晟有色2016年一季度營收為5.1億元,同比下降34.02%;凈利潤為-6554.47萬元,同比下降2530.97%;*ST五稀凈利潤同比下降624.29%;廈門鎢業凈利潤同比下降17.49%。
值得註意的是,上述稀土公司在2016年年報盈利預測中,營收及凈利潤均預測大幅增長,且虧損的公司均扭虧為盈。
稀土板塊在年後是資本市場的熱門板塊,作為戰略資源,近年來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自供給側改革的政策預期,使稀土板塊在2月觸底反彈,2月至今稀土板塊漲幅達47.99%。稀土行業供給側改革核心在於打擊私挖亂采的執行力度。
從行業環境來看,稀土收儲預期、打擊“黑稀土”、稀土集團整合是稀土價格持續上漲的動力所在。市場對於稀土行業的“黑稀土”整頓有著較高預期,隨著供給側改革政策持續催化,《稀有金屬管理條例》有望很快出臺。涉及稀土總量控制以及開采、冶煉和流通環節管理辦法。
華創證券分析師李斌認為,對比歷次行情,2016年與往年的不同之處在於,WTO敗訴之後首次收儲,國家重視程度提升到新的戰略高度;黑稀土有望被有效控制;收儲的量和持續時間預期大於往年;新增七大戰略新興產業需求。2016年稀土有望比擬2010年至2011年。
廣發證券分析師巨國賢認為,稀土作為中國戰略性優勢資源將受益供給側改革,近期,稀土供給側改革政策持續催化,岑溪市聯合執法搗毀4個盜采點的27個沈澱池,打擊私挖亂采的預期有望逐步兌現,引領稀土板塊進入第二階段行情。
文中盤點了VR/AR投資流入的10個板塊和排名前八的商業模式。
VR/AR正在持續火爆,今年第一季度在該領域的投資增長非常明顯,在剔除Magic Leap影響之後,依然比上季度增長了45%。除了火爆的的投資以外,這個千億級的市場,會有哪些商業模式,本期的智能內參將為我們帶來解讀。
VR/AR領域的投資都流向這些地方
Digi-Capital在其今年的VR/AR一季度研究報告中指出,2015一季度到2016一季度的12個月里,VR/AR相關的風險投資金額已經達到了17億美元。其中的12億美元都是今年一季度投資產生的,這一數字是2014年二季度VR/AR投資總數的25倍。
我們再拆得細一點,這12億美元當中,有8億是投在了Magic Leap。然而,即便刨除Magic Leap的影響,2016年一季度VR/AR的投資額也比上季度高了45%。去年VR/AR投資板塊主要還是硬件,隨後是視頻,解決方案/服務平臺,遊戲,廣告/營銷,to C的APP,分發平臺,教育和外部設備。
事實上,VR/AR市場在發展的早期階段,就已經有四家公司獲得了巨額融資:除了融了45億美元的Magic Leap和如今已經躋身三大頭顯、當年被Facebook以20億美元收購的Oculus外,還有融到15億美元的Blippar以及融資達10億美元的Mindmaze。美國和中國的風投公司和企業都在聚焦VR/AR領域,玩家有AR/VR方面專門的投資基金,也有在矽谷沙丘路上紮堆兒的風投們。資金爭相競投推動了VR/AR公司各輪投資的規模和估值都在上漲。
八大商業模式承載千億市場
到2020年,VR加上AR總體的收益可以達到1200億美元。其中VR占比300億,AR占比900億,盡管市場更大,但是耗時也會更長,目前它還沒有像VR一樣離我們這麽近。 在這樣大的體量中,商業模式就成了十分重要的問題。預計硬件銷售,電子商務,廣告營銷,移動數據或語音將會分走上述八成的收益。
硬件
Oculus,Magic Leap以及蘋果收購的Metaio都是這個領域里的典型,其他重量級選手還有微軟,HTC Vive,索尼和三星。硬件雖然很難,但是巨頭都知道計算平臺變化的價值,看看歷史就知道了:蘋果依靠iPhone獲取了手機江山的絕大部分利潤;谷歌把其安卓系統裝進了幾十億臺手機里,然後通過廣告盈利;Facebook在移動互聯網早期遲鈍之後,通過發展自家app和並購,迅速占據了用戶在手機上很大一部分時間。平臺遷移過程中,硬件是戰略,巨頭們都知道。
到2020年,從Google Cardboard級的低端VR產品到Magic Leap的AR產品,AR/VR的設備總數目可達上億部。各類設備售價從免費到齊平高端智能手機的價格均有分布。到2020年,僅硬件銷售帶動的收益及占了全產業40%的比例。
Digi-Capital在這里著重強調了硬件的重要意義,比如“搭上硬件這條船,它將更有利於你成為行業的規則制定者”。但是根據智東西最近的觀察,在手機玩家紛紛下場收割VR的當下,國內移動VR公司需要紛紛尋找出路,投資者也已經將關註點從VR硬件上挪開。(可以點擊這里複習一下。)。盡管硬件之路,風險重重,容易被業界“老司機”們狙擊,但是拉得出牛掰團隊,搞得出獨特技術,贏得巨頭寵愛,或許是攻克AR的選手們求存求發展的最佳路徑。
電商
阿里巴巴領投了Magic Leap 7.935億美元,使其估值達到45億美元,阿里巴巴副董事長蔡崇信也已經加入其董事會。“Magic Leap什麽時候能出產品?”幾乎接棒“小李子什麽時候能拿奧斯卡?”成為科技圈的老梗。那麽阿里怒砸好幾億,究竟打的是什麽算盤呢?
事實上,在未來5年,電子商務在AR/VR領域能夠攫取到的利潤可以占到兩成。想要用這種新方法搞電商的除了阿里,還有亞馬遜,eBay以及一系列創業公司。一方面AR/VR的運用可以一起把電商的餅進一步做大,但是VR購物有可能將現有的線上購物方式擠兌成什麽樣,這事兒誰都摸不準。風水輪流轉,馬雲爸爸要是再不出手,他可能覺得自己就會變成挨擠兌的那個。
廣告營銷
對APP開發者和內容生產者而言,未來AR/VR營收的10%可能都會來自廣告!
讓你眼睛看到即能翻出廣告信息的Blippar,作為AR廣告界的獨角獸在今年就已經誕生了。廣告的大門一旦打開,我們在PC網頁和移動端熟悉的玩法披上AR/VR的馬甲立馬就會殺進來,什麽虛擬的廣告banner啊,VR格式的廣告片啊。(事實上,現在就有很多VR公司在做這件事。)2016年,在PC網頁和移動端市場,全球三分之一的廣告都會向VR平臺展開布局,而這一數字在中國市場占比更是高達一半。平臺轉移,對於廣告行業帶來的機會也幾乎是革命性的。尤其VR沈浸感的特點,可能會使其在廣告上的應用更占優勢。
移動數據和語音
無論怎麽說,移動化對於AR/VR都是大好事。
對於VR來說,硬件的普及價格是重要的驅動因素,移動VR解決方案的價格趨勢會朝著99美元以下甚至免費方向發展。當然,免費是最爆眼球的價格點。盡管現階段,高端VR設備的體驗才更完整。比如索尼家的PSVR在PS4的群眾基礎上,盡管價格高,也還是會圈住自家大量的用戶。
而移動化對於AR來說,是比對於VR更加基礎的屬性。不能接打電話,或者離開wi-fi立馬變普通眼鏡,這樣的AR設備將不可能在長時間運行的需求中替代現有的智能手機;不能使移動互聯網在數據或語音服務上賺到錢的AR設備,也會失去普及化的一大優勢,即運營商補貼。
AR/VR在移動數據上的營收是運營商們下一代的金礦。根據YouTube的估測,360度視頻占傳統視頻帶寬的4到5倍。高分辨率,高幀率,立體化的圖像和數據會使得應用程序對於帶寬的需求更高,所以用戶需要支付的數據費用也就更多。分析認為,AR/VR會使移動互聯網未來的平均年收益增長近2%。
AR/VR在移動互聯網語音服務上的營收主要還是會在運營商原有的語音市場增大占比,但市場本身的大餅並不會擴大。
APP內消費
對於移動開發者而言,APP內消費是一類很核心的商業模式。為什麽這麽說?因為這里面有一個很尷尬的邏輯。
話說,我們在各大應用商店看到的排行前列的應用都有什麽?大部分用戶大概只願意在手遊上花錢,而其他APP,想都別想,一定得是免費的。免費這個大門一開,你就再也關不回去了,因為用戶習慣了。
所以在付費與免費之間,APP內消費找到了離它們較近的市場,並且發展到AR/VR領域,這類模式依然可行,消費的內容可以包括提高效率,虛擬物品或者是額外服務等等。
會員訂閱
Netflix,亞馬遜和Spotify等都很好的在PC網頁和移動端詮釋了會員訂閱這個模式要怎麽玩。國內做的好的,嗯,不點名了,你可以腦補。這個模式的玩法在於“要麽你給我會員費,要麽別人給我廣告費,我反正是要收費的”。AR/VR內容和軟件服務也可以通過升級或者去廣告兩個路徑實現訂閱收益,當然,你也可以從中琢磨出新的模式。
B2B
事實上,to B市場已經有很多我們已知的公司在其中提供服務了,包括VR方面的一些服務或解決方案提供商,以及AR方面的微軟、Meta、ODG和DAQRI。你常看到的一些應用領域,比如軍事、醫療、教育、建築、維修保養、企業銷售等等,差不多都是to B的,它們很大程度上會帶動AR,一定程度上會帶動VR。想要AR完全取代傳統的臺式機或筆記本可能尚需時日,但針對商用客戶在特定領域提高效率,目前已經可以實現了。比如HoloLens都已經牛到上天了,當然是跟著國際空間站上去的。
AR/VR在to B市場具體能提供的服務包括圖形引擎、面部表情動畫、動作識別、3D模型分布等等。
付費APP
盡管免費APP優勢更大,但付費APP也有一定的市場。高端用戶體驗越好,付費模式的潛力就越大。比如高端VR遊戲就是付費比例最高的一類APP,據調查,目前用戶花了大錢配了一套VR設備外加主機,對遊戲的付費的上限可以達到60美元。(嗯,我認為這里指的是一次性消費。)至於其他的付費APP,恐怕和移動互聯網現階段的情況類似,占比都會比較小。
前不久憤怒的小鳥已經成了大IP電影,然而回想起幾年前售價99美分,憤怒的小鳥遊戲就是那樣占領了移動應用市場,當時的人們也很難預料到這種在APP內消費的模式今天已經大行其道。所以長期的商業模式往往看起來與現在已經被發掘的不那麽相似。AR/VR創業者們其實也並不需要將一切商業模型推倒重來,你大概需要做的是一些修正或者放大。
6月17日,同程旅遊宣布投資30億元打造同程旅行社(集團),運營以休閑度假遊及景區目的地為核心的業務板塊;同程旅遊另一大板塊——同程網絡,則以已實現規模化盈利的機票、酒店、火車票等標品為主要業務。
“通過對公司組織架構的變更,同程旅遊將適時推動這兩大板塊獨立IPO,分別在適當時機進入資本市場。”同程旅遊創始人、CEO吳誌祥表示。這是同程旅遊在提出“大數據+人”戰略、推動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背景下,針對資本市場做出的最新動作。
據悉,同程旅遊創始人、總裁馬和平與同程旅遊創始人、聯合總裁吳劍分別出任同程網絡總裁與同程旅行社(集團)總裁。
規模化盈利板塊率先IPO
據了解,同程網絡囊括了機票、酒店、火車票預訂等標品業務,以及同程金服、同程航空等產業鏈上下遊的業務。目前,這一標品板塊已經實現了規模化盈利。
馬和平表示,目前同程網絡的機票預訂已經突破了每天10萬張,同比增長超過250%,位居行業前三;與此同時,同程網絡的火車票預訂每天超過40萬張,位於行業領先的位次,而且境外火車票、搶票業務、送票上門等創新業務正在逐步開發上線,力爭為客戶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務。
“2016年同程網絡將實現1億元以上的利潤。”馬和平表示,未來三年同程網絡的合計凈利潤將達到10億元人民幣。
同程旅遊目前註冊會員達3億,積累5000萬的消費會員。在2015年同程服務人次突破1億。
在標品業務迅速增長的同時,嚴控服務質量也是同程網絡的核心目標之一。如在中國航空運輸協會發布的《2016年一季度消費者對機票銷售代理企業投訴通報》中,同程網絡的投訴率是幾家OTA平臺中最低的。
“同程網絡已經取得了規模化盈利,並具備持續高速增長的潛力。”吳誌祥透露,“繼攜程之後,同程網絡率先成為規模化盈利的OTA企業,未來同程網絡將繼續推進獨立IPO,不排除通過借殼等方法更快地進入中國的資本市場。”
根據規劃,2016年同程旅行社(集團)的目標是在全國30個省會城市設立200人以上的團隊,部分地級市設立50人以上的團隊。
“截止到目前,我們已經超額完成了這一目標。”吳劍透露,通過對全國1萬名旅遊顧問的布局和對大數據的有效應用,同程旅行社(集團)有效提升了線上和線下的成交轉化率,用戶的複購率也從30%得到增長。
全產業鏈閉環
在過去一年中,同程旅遊先後在日本、韓國、泰國成立了合資公司,這背後其實是“出發地+目的地”戰略的體現——在國內進行六大區域中心的布局,搶占出發地資源;在海外成立合資公司,布局目的地市場。
對此,吳誌祥進一步解釋稱:“出發地是我們整個O2O閉環的重要一環,加強對出發地的投入力度,深化與本地供應商的合作,建立更加完善的本地化產品運營體系,我們才能為用戶提供最佳服務體驗。與之相比,目的地戰略則是一方面通過戰略合作或資本手段獲取優質資源;另一方面意味著服務重心前移,提高對服務過程質量的把控。再加上同程旅遊還在規劃中的同程航空等產業鏈上下遊公司,其最終目的就是為用戶提供一個O2O的服務閉環,打造同程旅遊的服務口碑。”
吳誌祥表示,未來,口碑才是決定一個企業能否長遠發展的關鍵因素。同程旅遊的願景是休閑旅遊第一名。
第一財經記者采訪了解到,目前幾大OTA陸續上市,同程旅遊一直有上市計劃,但卻遲遲未正式IPO。
“此次同程旅遊先將業務分為兩大板塊,然後再計劃分別獨立IPO。從業務層面而言,是細分各個業務領域,專業化運作,也是線上和線下的分工與協同;而從資本層面而言,則是減少風險,畢竟線上和線下業務不同,各自的價值評估方式也不同,所以分別IPO會更加有利於其公司估值和股價。”勁旅咨詢機構首席分析師魏長仁認為。
今日,兩市小幅低開後震蕩整理。10:20過後,兩市震蕩回升,滬指重上3000點。午後,兩市震蕩回升。盤面上,黃金概念股表現強勢,萬科A天量巨震。截至收盤,滬指漲0.36%,報3017.29點,成交2465億元;深成指漲0.37%,報10641.7點,成交4171億元。
板塊方面,黃金概念股漲幅居前,金貴銀業、西部黃金、中金黃金等5只個股漲停。釀酒板塊走勢強勁,金種子酒、迎駕貢酒、口子窖等5只個股漲停。食品飲料走強,國投魯中、煌上煌漲停。觸摸屏概念股走勢疲軟,水晶光電、華映科技跌逾2%。衛星導航走弱,歐比特跌逾2%。中字頭股票走弱,中國核建跌逾3%。
外圍市場方面,亞太股市周三收盤普遍下跌,日本股市日經225指數收盤下跌1.85%,報15378.99點;東證股價指數收盤下跌1.79%,報1234.20點。韓國股市首爾綜指收盤下跌1.85%,報1953.12點。澳洲股市S&P/ASX200指數收盤下跌0.58%,報5197.50點。臺灣加權指數收盤下跌1.61%,報8575.75點。
申萬宏源市場研究總監桂浩明表示,滬指上一次站在3000點上方,還是在4月下旬。進入6月份以後,股市逐漸走強,雖然遭遇多重事件的影響,但還是頑強保持了上漲態勢,並且終於在7月的第3個交易日,滬指重返3000點大關。
這次股市能夠再度站上3000點,有多重原因。首先,前期市場遇利空而不跌,不是因為對利空麻木,而是做多力量在集聚,並且不斷逢低買入。因此,在預期中最後一個利空兌現後,就出現了試圖打破盤局的走勢;其次,前期市場熱點過於集中在中小市值品種上,而很多大中盤股票因為缺乏買盤而行情暗淡,這不但使得滬市成交量僅有深市一半,而且也明顯制約了滬市行情。最近,局面似乎發生了某些積極的變化,一些基礎產業的大中盤股票也開始活躍,這就使得滬市呈現出相對活躍的板塊行情,在成交量放大的同時,股指也比較容易上臺階;最後,市場在盤整過程中,投資者最擔心的就是所謂“久盤必跌”。這次股市盤整了很久,但因為做多能量在此過程中不但沒有撤出,反而持續加碼,扭轉了行情的運行格局。
那麽,是不是現在站上了3000點,後市就可以一路上行,連續挑戰幾個百位數的整數關位了呢?恐怕未必。原因在於,目前所展開的上漲行情,是在市場持續低迷以後出現的,帶有明顯的反彈色彩。這種反彈並非受到某個利好的刺激,也沒有太多的來自實體經濟的支持。從操作層面上來說,滬指突破3000點以後,如果沒有成交量的進一步放大以及熱點進一步延續,股指要再往上走,還是有很多困難的。本周二,深市就出現了下跌,而且成交量的放大開始趨緩,顯然後勁有點不足了。而滬市雖然活躍度較以前有明顯提高,但其強度還相對有限。所形成的突破態勢,就技術分析的角度看也並不很令人放心。因此,雖然昨日滬指站上了3000點,但我們認為後市繼續上行的空間有限,而且近期免不了在3000點一線展開拉鋸。
當前行情上漲的主要力量還是來自於存量資金的結構性出擊,以及在此過程中部分增量資金的介入,而非基本面支持的因素。因此,投資者對於後市還應該持謹慎態度。大盤真正的轉機,來自於實體經濟的改善。在這個信號還沒有發出之前,滬指的運行不會偏離3000點太遠。
近日,一些基金經理與賣方分析師又喊出“吃飯行情”,而實際上,計算機、傳媒等板塊5日來實為凈流出,可見不乏殺小票者,基金經理更願意配置防禦類板塊。
“可以看到,現在主要是在配置消費類和有色,以防禦為主。下來我們更傾向於防禦性配置消費。”滬上一家上市券商策略分析人士表示。
盡管目前大盤在3000點上下震蕩,但仍不乏大牛股出現。統計顯示,剔除新股及今年上市的次新股,在前複權後便有21只股票的股價在7月7日創下歷史新高,其中又有3只個股上市至今漲幅超過10倍。
萬科事件之外,投研的另一個關註點便放在了其中一只個股身上。
白酒回暖
2016年7月7日,貴州茅臺(600519.SH)股價再一次創下歷史新高。與之相對應的是,白酒板塊及食品消費領域等防禦性板塊在近幾日的大紅大紫。
對消費板塊行情的偏好,在年初時便有基金經理提出。特別是白酒行業,今年來出現了多個熱點,白酒企業紛紛提價,1月至今郎酒、劍南春、洋河、五糧液、口子窖等紛紛提價,其中郎酒紅花郎在1月全線提價15%;五糧液普5出廠價在3月從659元上調至679元;口子窖的出廠價和零售價也都上調了10元∕瓶。
毫無疑問,提價措施有助於提升上市酒企的估值水平,同時能帶動行業估值的提升。
經過連日來的上漲,白酒的估值已經較此前有所上升。放大到整個食品飲料板塊,目前該板塊PE為31.05倍,為全部A股的1.48倍;這兩個指標的歷史平均水平分別則是35倍和1.75倍。
賣方研究員們更多地是從行業基本面來分析,普遍的邏輯是,2012年底,受到反腐的政策影響,酒類行業尤其是高端白酒進入行業調整期,庫存與價格在4年後進入到谷底。而隨著個人消費的崛起以及供給端的收縮,白酒行業正逐步回升,白酒龍頭率先提價是行業尤其是高端白酒回暖的關鍵信號。
2015年年報和2016年一季報顯示,白酒龍頭企業收入和預收賬款方面有較大改善,其中貴州茅臺2015年的預收賬款同比增長459.64%,2016年一季度同比增長206.11%,五糧液在2016年一季度預收賬款同比增長777.02%。
因此,國海、國金、中原、中泰等多家券商研究人士都認為,白酒將是下半年值得配置的一個板塊。
有基金經理則從微觀角度來進行解讀。北京一位基金經理指出,制造業上市公司2016年一季度毛利率上升至歷史高位,在收入同比微幅增長的前提下,營業利潤大幅增加了15%左右。
“下個階段仍看好白酒。馬上就中秋了,白酒的消費又進入高潮期。”上海一家私募的投資總監如是表示。
5日來,食品飲料(中信一級行業)上漲7.84%,金徽酒(603919.SH)、老白幹酒(600559.SH)的漲幅則都超過了20%。
偏向防守
“現在取得絕對收益的主要是建材有色、白酒醫藥、新興產業這幾個行業,下半年我們更多認為應重點在防禦性板塊上。”上述滬上上市券商策略分析人士表示。
這與一些基金經理或賣方喊出的“吃飯行情”有所不同。其認為,在目前存量消耗的行情下,解禁減持以及基金發行低迷都無法支持“吃飯行情”的出現。
而在震蕩行情下,避險資金更願意尋找具有較高安全邊際的資產,從目前來看,計算機、傳媒、通信等也沒有與鋼鐵、煤炭一道實現普漲。
“白酒相對來說估值優勢較大,同時處於逆轉拐點,行業去庫存情況較好,白酒有望進入下一輪提價周期。白酒板塊的低估值和估值修複促成較高的安全邊際,在震蕩行情中吸引了避險資金的加入。”一位白酒行業分析人士指出。
在茅臺股價連創歷史最高背後,是眾多券商的力推。本報記者註意到,多家賣方分析師力挺茅臺,邏輯基本上是茅臺上半年完成了近7成的銷量,下半年配額很難滿足需求,因此渠道普遍呈現囤貨惜售的心態,加劇了供需矛盾推動近期茅臺出現了有價無量、價格持續攀升的局面。
“我們近期一個關註的點便是大健康、大消費這種處於低谷的價值型股票,著重關註半年報超預期的品種。”深圳一位公募基金經理則表示。
事實上,在當前的結構性行情下,亦有一些個股股價同茅臺一樣創下了歷史新高。Wind統計顯示,僅僅在7月7日,剔除新股N豐元及今年上市的次新股有21只股票創下歷史新高的股價,而六月份以來則有88只個股股價創下歷史新高。其中,頗受市場關註的貴州茅臺上市15年來股價上漲了近61.45倍。
本報記者註意到,上市至今兩市共有224只個股的漲幅超過了10倍,其中漲幅最高的是遊久遊戲(600652.SH),上市至今漲幅高達405倍,漲幅在百倍以上的個股亦然有7只。這些個股,上市日大多在1990年至1995年。
統計進一步顯示,上述224只股價漲幅在10倍以上的個股股價新高大多發生在去年“股災”前,只有貴州茅臺、蘇泊爾(002032.SZ)、興業礦業(000426.SZ)、方大集團(000055.SZ)、中通客車(000957.SZ)、國軒高科(002074.SZ)等六只個股股價歷史新高發生在今年,而且除貴州茅臺外,興業礦業和中通客車的歷史新高都是出現在7月7日。
今日,兩市小幅低開後震蕩整理,滬指盤中一度翻紅。臨近午盤,兩市跳水,滬指失守3000點。午後,兩市震蕩整理。13:47過後,兩市強勢拉升雙雙翻紅。截至收盤,滬指跌0.01%,報3016.85點,成交2702億元;深成指跌0.20%,報10620.6點,成交4633億元。
板塊方面,航空板塊跌幅居前,中航機電跌逾4%,威海廣泰、中航電子跌逾3%。量子通信走勢疲軟,四創電子、科華恒盛跌逾3%。國產軟件走弱,同遊科技跌逾3%,湘郵科技、東華軟件跌逾2%。稀土永磁走勢強勁,英洛華、中色股份、北礦科技漲停。黃金概念股走強,中金黃金漲停,榮華實業漲逾6%。
外圍市場方面,亞太股市周四收盤漲跌互現,日本股市日經225指數收盤下跌0.67%,報15276.24點;東證股價指數收盤下跌0.66%,報1226.09點。韓國首爾綜指收盤上漲1.07%,報1974.08點。澳洲股市S&P/ASX200指數收盤上漲0.63%,報5230.10點。臺灣加權指數收盤上漲0.76%,報8640.91點。
上證指數連續兩日站上3000點,市場樂觀情緒再度升溫。與此同時,公私募基金經理們圍繞3000點的分歧也在加大,分歧點集中在存量增量資金、“黑天鵝事件”事件與估值是否便宜等層面。
“可以肯定,這個位置就是底部區域,目前正是布局定增基金的黃金時期!”6日,九泰基金總裁助理吳祖堯表示,近半年市場圍繞2600點至3000點窄幅震蕩,做空力量已基本消耗殆盡,增量資金也開始伺機而動。
在吳祖堯看來,上證指數從去年5000點跌至目前的3000點位置,整體市場估值已經相對合理,之所以在這個位置上下震蕩,主要是存量資金博弈,而隨著養老金、海外資金以及場外觀望資金逐步入場,未來市場有望進一步走好。
上市公司定增價的“折價比”是洞察市場估值的重要指標。據吳祖堯觀察,去年上半年很多上市公司折價率在三四成,而目前折價率只有10%左右,這意味著他們對自家股價也很“惜售”,而此時參與定增,意味著在2700點買股,有很大的安全邊際。
與吳祖堯的“底部區域”觀點相似,長盛基金權益投資部成長價值基金經理馮雨生也認可目前市場的估值。在他看來,下半年有些板塊還是有機會的,現在有一些成長股的價值已經凸顯。
近期,英國“脫歐”事件攪動全球資本市場。面對突如其來的“黑天鵝”,不少投資人產生了恐慌與焦慮。但馮雨生認為,此事件心理影響大於實際影響,而下跌正提供了“買入機會”。
“從A股角度來看,A股絕大部分公司的業務與英國‘脫歐’事件沒有直接關系,影響更多的是投資者情緒。”馮雨生表示,3000點下方,機會大於風險,總體對市場不悲觀。
作為陽光私募的代表,啟明樂投資董事長李堅也相對樂觀。在他看來,最近幾個月市場圍繞2850點震蕩,說明A股市場已經見底了,有點類似於2013年至2014年圍繞2000點的震蕩。
李堅註意到,上半年幾次大跌後,新能源汽車及消費板塊都是上漲的,尤其是茅臺股價連創新高,這顯然不是熊市特征。他判斷,當前市場已進入“結構化行情”,已經到了今年比較好的投資階段。
談及最近幾個交易日的上漲,民生證券研究院首席策略分析師李少君將之定義為“吃飯行情”——一方面,國際上的風險事件也都逐漸落地;另一方面,國內經濟運行總體趨於平穩,此外在一些改革層面出現了好消息和成果。
不過,相比公募機構的樂觀派,私募基金經理卻對這輪“吃飯行情”持謹慎態度。去年剛成立的某券商系私募管理人老王認為,從估值、換手率、情緒面、領漲板塊等幾個指標來看,尚難判斷當前市場屬於底部。
在老王看來,從估值角度看,新能源、白酒等熱門板塊處於歷史高點,很多公司的估值並沒有真正跌下來;而從情緒面看,好多人都在“猜底部”,而歷史上真正在底部區域時,大家已不願意猜底了,目前只能尋找有確定性的結構性機會。
“如果非要說是底部,那麽目前是‘沼澤底’,有的地方可以下腳,可以蹚出路來,但更多地方是陷阱。”老王稱,作為追求絕對收益的陽光私募,此時他們的內心非常焦灼,操作也如履薄冰。
談及當前市場,前博時基金明星基金經理、360股票負責人叢林判斷,“吃飯行情”其實早就開始了,因為從這一輪的市場表現來看,有很多股票漲幅很大,“翻倍”的股票也已經很多了。
叢林認為,從方向選擇上看,短期還是比較傾向於向上的,但熱點切換會更頻繁一些。他比較關註改革範疇的投資機會,並不介意是否一定是成長股,因為在經濟轉型期,很多新興產業固然有增長點,但傳統產業中也有很大的投資機會。
“過去幾年的市場規律是,市場暴跌後高彈性的成長股會率先反彈,但今年市場似乎走出了另外一種風格,以前不受資金青睞的價值股開始強於市場。”星石投資總裁楊玲發現,投資者的配置結構開始由“超配成長”轉向“均衡配置”,選股邏輯由“聽故事”向基本面回歸。
周五,兩市低開後快速下殺,滬指失守3000點。此後,雖然券商股有護盤動作,題材股盤中也出現反擊態勢,但無奈拋壓太重,兩市維持低位震蕩走勢。午後,滬指繼續低位震蕩,創業板指和深成指雖有短暫上沖,但仍然未能實現有效突破。截至收盤時,滬指下跌0.95%,報2988.09點,成交2097億元;深成指下跌0.08%,報10611.8點,成交3805億元;創業板指上漲0.23%。至此,滬指本周上漲1.9%;深成指本周上漲1.47%。
板塊方面,風險提示、海上絲路、交通設施、碳纖維、信息安全等板塊漲幅居前;黃金概念、鈦金屬、OLED、稀土永磁、有色等板塊跌幅居前。
外圍市場方面,美股周四(7月7日)收盤漲跌不一,標普500指數收跌1.83點,跌幅0.09%,報2097.90點。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收跌22.74點,跌幅0.13%,報17895.88點。納斯達克綜合指數收漲17.65點,漲幅0.36%,報4876.81點。
消息面上,新華社專訪王石姚振華 連發三文談“萬寶之爭”;劉士余主席履新證監會四個月 監管大脈絡全掃描;王石終於要退休?萬科辟謠:毫不知情;寶能系增持萬科新路徑:東興7號潛伏7個月出手;兩融余額刷新5月底以來新高 杠桿撬起A股小牛犢;央行在公開市場轉換節奏 逆回購量創近3個月新低;港交所林琦:“深港通”推出暫無明確時間表;掘金中報行情:並購重組扮靚業績 TMT行業搶眼;500億產業資本出逃:23公司股東擬清倉;第2次保殼大限逼近 4800多家私募無展業或被清洗。
分析人士認為,回顧近期A股市場的走勢,可以看出,只要市場存在著清晰的做多主線,且做多主線的龍頭品種能夠持續、大面積沖擊漲停板,那麽,股指走勢就會強勁,K線形態就較為壯觀、樂觀。但一旦主線出現分化,指數的沖擊力度就會減弱,比如說近期的新股與次新股明顯沖勁不足,使得大盤的走勢也出現了步履蹣跚的態勢。
這就隱含了市場主流資金對這些主流熱點有了分歧,部分熱錢減持部分強勢股,從而分化了市場存量資金的做多合力,也使得主流熱點對市場走勢的刺激力度大大減弱,如此就使得A股走勢出現虛弱的態勢。
由此可見,此時A股市場要想出現前期的強勁回升K線形態,要麽是老樹發新芽,比如說新股與次新股、有色金屬股、白酒概念股,甚至前期的OLED概念股等品種的大力拉升;要麽就是市場出現新的漲升興奮點。
就目前來看,這兩點似乎均不具備。
就老樹發新芽來說,此類個股已是反複炒作,不少龍頭品種的一、兩個月的漲幅達到了50%甚至更高,這在當前A股大環境下,無疑是醒目的。所以,不少熱錢想到了減持套現的操作策略。這其實也是近幾個交易日,新股與次新股、白酒股、含權股的大面積沖高回落,有色金屬股、鋰電概念股沖高分化的原因。也就是說,就今年上半年以來的市場興奮點,他們已經很難再度同心同德,也就難以再度攜手勇創新高。
就新的漲升興奮點來說,目前的產業環境也不具備這樣的條件。比如說在過去數年成為高成長產業熱點樂園的移動互聯網領域,目前已出現了典型的紅利減弱的態勢,已無力催生出新的盈利模式和新的殺手級產品,所以,移動互聯網龍頭老大們的業績增速大多疲態顯露。而在財政擴張的刺激型的產業領域,也是頻頻出現冷飯再炒的態勢,這也說明當前市場難以出現新的興奮點。
既如此,短線A股市場可能會需要震蕩,積蓄新的漲升能量,等待新的漲升興奮點。
當然,這也並不意味著指數會出現大力度的回落行情,因為自從A股市場擺脫了年初的熔斷陰影之後,市場存量資金就出現了自彈自唱的態勢,漲漲跌跌中,重心有所上移,營造出一逼慢牛的美好印象,這就折射出存量資金的帶頭大哥強大的盤面引導能力。
綜上所述,短線A股可能有所休整,震蕩蓄勢。其中,上證指數圍繞3000點反複拉鋸,就如同在前段時間,在2900點一線反複震蕩拉鋸一樣。此時,市場缺乏強有力的、清晰的主線,但市場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局部興奮點,就如同周四的鋰電概念股、有色金屬股一樣。
所以,在操作中,市場參與者可以跟蹤些局部興奮點,比如說高公積金且上市以來未大比例送轉增股本的個股,再比如說產業前景相對樂觀的品種,汽車拆解以及回收產業股等品種就可跟蹤。畢竟汽車拆解與回收,其實類似於城市礦山產業,契合了當前有色金屬產業股過熱氛圍,可跟蹤。
7月11日消息,周一早盤,滬指在小幅調整後開始震蕩上行,券商板塊盤中走強,滬指漲近1%再度站上3000點。截至發稿,國元證券漲逾9%,華泰證券、東吳證券等漲逾3%。
盤面上,黃金、軍工、稀土、白酒等板塊漲幅居前;次新股大跌。
西部證券表示,隨著萬科A複牌,市場短期最後一個風險因素得到釋放,“利空兌現”的市場預期在上周全面形成,也使得A股開始向上拓展反彈空間,滬指連續三日站上3000點大關。盤面板塊積極輪動,內在的做多動能得到較為充分的宣泄。但筆者認為,伴隨熱點轉換已經趨於完成一次相對完整的輪動周期,同時指數也逼近技術性壓力位,短線調整的壓力已經開始加大。
從上周盤面表現來看,幾個市場特征值得關註。首先是指數雖然重心擡升,但重要的風向標板塊券商股並未持續性發力,無論是中信證券、海通證券等龍頭券商,還是國海證券、長江證券等人氣品種,都更多體現出一日遊行情,一定程度上已經反映出資金對於本輪反彈行情高度的預期有所保留;其次,市場熱點雖然較為豐富,煤炭、有色金屬等板塊盤中活躍,但這種“煤飛色舞”的持續性並不理想,脈沖式上行的特征更為明顯。此外,白酒、黃金板塊在上周繼續得到主流資金關註,龍頭茅臺股份沖破300元大關,山東黃金一周漲幅也在10%以上,資金更多選擇這種抗通脹、抗周期型的板塊,其實也透露出更多的防禦意願;第三,從結構型角度來看,本輪行情的先鋒一直是中小創為主的各類題材、概念板塊,主板品種漲幅一直相對落後,在當前流動性相對有限的情況下,大中小市值品種運行風格轉換的難度較大,也就是說藍籌股接棒上漲的概率相對較小,而在鋰電池、量子通信、航天軍工等板塊均輪番活躍之後,輪動周期已經趨於完成,市場也需要通過一定的回調整固以醞釀新的領漲熱點,這也在無形中加大了指數短期調整的壓力。
從消息面來看,近期沒有更多的重大影響因素出現,市場運行進入相對的消息真空期。前期的利空因素已經得到較為明顯的消化,無論是加入MSCI失敗,還是英國“脫歐”公投,再到美聯儲延緩加息時點和上周的萬科複牌,滬指已經通過近2個月的時間在2800至2900點之間的整固來反映,隨著未來一段時間股指運行氛圍相對好轉,A股重回弱勢的概率很低。在強勢格局得以保證的情況下,短期調整壓力實際上也更多來自於技術面的要求。
以此前的高點3684點到2638點低點的區域作黃金分割位分析,可以看到重要的0.382分割位在3030點左右,這里存在短期的技術性壓制。此外,從更大的周線角度來看,上輪最高達到5178點的行情,其真正意義上的展開正是以突破了120周均線為信號,目前該均線的位置同樣在3030點附近,其技術意義巨大。目前指數已經逼近該位置,同時成交量未能顯著放大,市場本身並不具備強有力快速突破的條件,因而選擇適當回調反而能更好清洗浮籌,並進一步積蓄沖擊動能。
綜上,雖然指數有技術性回調要求,但不會改變整體強勢的特征,短期整固反而有利於後市進一步上漲,拳頭縮回來再打出去會更有力。操作上,投資者可積極調整持倉結構,在倉位保持五成左右的基礎上,適當關註低估值、補漲需求強烈的板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