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美容院打工 月入僅4千41歲奀妹復出:學會謙卑

1 : GS(14)@2016-10-22 22:28:53

【日前 綵排行騷】■奀妹身形曲線保持不錯,3年冇工作仍沒走樣。台灣《蘋果日報》



傅天穎(奀妹)3年前與陳子強離婚,又被揭跟緋聞男友全權在台灣的公園親熱,被新北地檢署介入調查,以「公然猥褻罪」起訴兩人,雖然最後高院判罪名不成立,但是奀妹的形象和事業被毀於一旦。昨日台灣《蘋果》報道奀妹為養囝囝和媽媽,今年5月開始在美容中心做學徒,單靠4千港元月薪,和每月約5千港元贍養費生活。奀妹想過復出,但3年來冇人肯用,製作人都推說:「現在還不是時候」。之後奀妹去賣車、賣名牌手袋、賣首飾,囝囝由私立小學轉到公立,出入以電單車代步,節衣縮食,可惜仍然被媽媽的朋友騙去500萬新台幣(約125萬港元)。


「希望有個伴」

轉職做美容師的奀妹,找台灣資深名模包翠英開展客路,因奀妹懂謙卑,學會放下身段,所以邀請她擔任時裝騷特別嘉賓。日前綵排時,奀妹雖已屆41歲,身形仍保持曲線。經歷人生的高山低谷的奀妹,之後接拍偶像劇《命運交叉路》,她覺得可以再拍劇,感到好驚訝:「年輕時可能有一些傲氣,那3年我學會了謙卑,有檢視自己,學會怎麼饒恕一個人。」



【3年前 遭棄用】■奀妹於3年前出碟後,因與緋聞男友全權在公園親熱,令形象受損。資料圖片

■奀妹和陳子強2013年離婚,事業跌落谷底,並自斷財路。資料圖片

奀妹事業露曙光,感情仍然交白卷,她說:「如果有緣的話,未來希望有個伴,也希望能生一個女兒。」被問到跟前夫陳子強和前緋聞男友全權的事,她表示已沒有聯絡。撰文:非非


■名模包翠英因奀妹肯放下身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148

月入萬一崔建邦寫悔過書要拎八達通按金開飯

1 : GS(14)@2017-01-02 01:05:38

曾經被視為陳志雲頭號愛將嘅崔建邦,當日因為志雲捲入涉貪事件被無綫停職後,一度為保飯碗而離棄,再加上涉打前女友鄺敏慧及醉駕搞到形象插水,之後有傳喺志雲回歸無綫後,不計前嫌幫佢搵到份PA,俾佢由低做起,好彩最後佢可以復出幕前。昨日有周刊報道話,人生經歷大喜大跌嘅崔建邦,喺訪問上直言呢段間感受到好多人情冷暖,以前賺大錢嘅時候,生活過得好揮霍,見到鍾意嘅嘢,諗唔到諗就會買落嚟,直到做咗PA,每個月$11,000人工,開工食飯盒,收工就返屋企,但就算冇乜娛樂,經濟好快陷入谷底,試過日日計住自己剩返幾多錢,最窮嘅時候,連八達通嗰50蚊按金,都要拎番出嚟用,真係感到窮嘅滋味。阿邦仲話本來一直同媽咪喺清水灣住村屋,但係因為有一次媽咪俾狗咬,所以佢決定要搬走,但係資金唔多,最後媽咪搬咗去天水圍住,阿邦就住喺旺角嘅小型酒店。及後阿邦寫咗封悔過書俾媽咪,佢話好多問題都係由自己引起,佢唔單止自己照顧唔到,連家用都負擔唔到,所以佢要同媽咪講對唔住,仲承諾一定會接佢返屋企一齊住。佢又話呢段時間得到好多朋友支持,好似化妝間啲同事,鄭秀文亦都成日鼓勵佢,阿邦話仲有一個古姓藝人,但係佢唔想開名住,希望到事業有成先公開。至於同林珊珊個女野人拍拖,阿邦話0依家了解中,雖然有成家立室嘅打算,不過覺得好多嘢都未係時候,等經濟有能力先可組織家庭。據阿邦身邊友人透露:「經過呢次經歷,阿邦份人都生性咗,佢o依家都接返媽咪一齊住,仲住咗有好幾年啦,不過做父母幾時擔心啲仔女,所以阿邦下個月參加拳賽,都叫咗媽咪嚟睇,希望等佢知道,阿邦有決心同勇氣面對困難!」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70101/1988339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0927

趣BLOGBLOG:月入五萬上唔到車?

1 : GS(14)@2017-01-19 08:06:40

■樓市發展至此,買樓已不是一輩子的事,而是變成兩輩子的負擔。 資料圖片






荃灣柏傲灣周五賣樓,今日截飛市傳累收逾5,000個認購登記,就算有九成客甩底,首批400伙可望一Q清袋。樓價癲,但市場的購買力仍不俗,受訪準買家不諱言,「樓價唔合理,但冇辦法焗住買」。上周末有位富爸爸一擲500萬代兒付首期(樓價千萬),再拋句「買樓要識投胎」。一句說話狠狠地刺中目前主導樓市的,不是剛性需求,而是慈父慈母。好奇諗諗,究竟市場上、真正可以不靠父幹,自己買得起層樓的人,到底有多少個。先設下一個數字方便計算。兩年半前,金管局總裁陳德霖話,「600萬以下,我哋叫上車盤」,大家以為講笑,殊不知到了今日,一個無論是元朗或荃灣400呎新盤,入場費就是600萬元。以首置身份買600萬樓,借埋按保最多八成,借貸480萬元,供最長30年,利率2.15厘計,每月連按保要1.85萬元。壓力測試加3厘,即閣下要月入近5萬元,先符合借貸條件。月入5萬,年薪大約60萬元。全港年薪60萬元或以上的打工仔,根據稅局最新資料,有接近34萬人,佔整體納稅人百份比19%(見表)。至於年收入最多組別的打工仔,就是30萬至40萬元(約30萬人,佔比17%,月入2.5萬至3.3萬),以及40萬至50萬元(約20萬人,佔比11%,月入3.3萬至4.2萬)。34萬人有能力供款,但目前買樓更難過的一關,是首期。600萬上車盤,首期120萬元。新盤還好雜費不多,二手樓就要預多20萬、30萬元,最後恐怕還是靠父母輩協力首期。樓市發展至此,買樓已不是一輩子的事,而是變成兩輩子的負擔,父母畀完首期,子女供唔掂,父母然後供埋。梁振英在最後一份施政報告分享一個「經驗」,重提97年與董建華制定八萬五政策,開始時大家都表示「唔夠、太少、太遲」,但由於當年遇金融危機,令樓價大跌,「大家就話你做得太多、力度太猛」。「如果有一日,樓市重現97、98年嗰種情況,大家唔好再話當時嘅梁振英特首做得太多」。
CY是戴定頭盔,抑或是最後的忠告都不重要。這一刻已經冇嘢可以阻止慈父慈母入市的決定,祝好運!股榮
https://www.facebook.com/stockwing1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119/1990125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187

不斷進修 月入可近6位數

1 : GS(14)@2017-02-06 07:25:19

■潘永祥指近年建築測量系畢業生可以全民就業,但晉升不容易。 資料圖片



【本報訊】不少專業人士是大學畢業後,都要不斷考試增值。正當部份測量師認為行業前景平淡之際,40多年前測量界出身的前輩,直言現時測量師「行頭闊左」,新入行起薪點逾2萬元,最高每月可達6位數。以最近政府招聘見習屋宇測量師、見習產業測量師及見習土地測量師為例,每月入職津貼都有20,980元,換言之,月入都已經超過兩萬。如果做到正式屋宇測量師,薪酬由每月56,755元至最高點每月99,205元,即是最高月入差不多有6位數。


專家:晉升不易

70年代於理工讀建築及測量學系畢業的英皇國際(163)執行董事張炳強,擁有逾40年測量界經驗,他直言現時的測量師機會比以前多,例如測繪、驗樓等,而且又有新科技支援,而且面對東南亞地區以至中國內地來香港爭人手的情況,絕對是「好難請人」。身兼香港測量師學會資深專業會員的城大建築科技學部高級講師潘永祥亦指出,近年建築測量系畢業生的確可以全民就業,有部份畢業生甚至有多於一個offer,但由於晉升不容易,收入不可能快速增長,而近年來樓價與收入不成正比,專業人士都難買樓,令有部份學生寧願先轉行搵快錢,但現階段都只是佔少數。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206/1991925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612

投行女高層轉戰保險 月入百萬

1 : GS(14)@2017-09-17 12:15:26

■劉端端稱投行是「夕陽工業」,反而保險代理月入更好。 李潤芳攝



【本報訊】2008年金融海嘯前,投資銀行界曾經風光,早年在日本大摩、德銀任職的劉端端(Tantan Ryu,圖),年薪過百萬屬等閒事,不過自監管趨嚴後,已不及往時年年分花紅好賺,職位曾高至投行董事總經理的她,因近年保單融資潛在商機,跳槽至保險公司富衛,笑言有機會是香港第一人,單月佣金收入已過百萬,「可以話係唔差得過iBank。」
Tantan在內地出生,高中畢業後赴日留學,在慶應大學修讀金融及會計。她憶述當時入職德銀是一個巧合,原為陪朋友應徵,最終卻獲聘,當年求職日本學生多達6,000人,成功入圍者僅27名,「可能我嘅中國背景幫到我,因為我個Boss非常global view。」


難忘親歷福島大地震

Tantan此後展開8年投行生涯,2007年跳槽至大摩升任副總裁,年薪過百萬元。2011年日本福島大地震,她稱該次感受到死亡的感覺,「當時我喺東京工作,坐喺櫈到,但企唔到起身,你見到對面幢樓喺度搖,我幢樓都喺度搖。」她又憶述:「廣播當時話『你要帶ID卡喺身』,有乜事都可以認到你,真係好驚。」碰巧大地震發生前,有獵頭公司詢問她有否興趣轉職,故災害後她一口答應,並移居本港工作。不過,2008年金融海嘯後,環球監管趨嚴格,投行生意轉淡,「開始多咗監管,收費不能太高,結構性產品賣唔到,嗰時諗緊可以做幾耐,但轉行係好艱難,要放棄建立咗嘅客戶根基同金融知識。」


力銷本港日本客市場


當時Tantan有兩個選擇,一是轉到基金任職,或是加入保險公司。由於前者分別不大,只變成買方(buy-side),所以最後選擇後者,「當時諗點樣可以挑戰自己,決定之後,到離開comfort zone時,幾乎冇太多猶豫」。她坦言當時對保險認識不多,不過認為抵押萬用壽險保單再投資的概念吸引,可將過往的金融知識應用在保險上,結果兩個月內打入百萬圓桌超級會員(COT),以2017年標準計,COT佣金須達160萬元,而她單是上月佣金已達104萬元。
Tantan稱,以往投行年中會分花紅,現時則是「夕陽工業」,反而保險代理月入更好,「不過投行生意係穩定啲,保險如何達致每月銷售額增長,都係挑戰嚟。」目前Tantan客人以香港客、國內客為主,未來將力銷本港日本客市場。記者:周家誠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904/2014201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844

趣BLOG BLOG:月入7萬上車路線圖

1 : GS(14)@2017-10-09 02:43:38

■80後準夫妻與爸爸日前到晉海售樓處揀樓,最終買了一個兩房戶。資料圖片



今個星期三特首林鄭月娥公佈任內首份施政報告,重中之重是協助中產家庭置業的「港人首置上車盤」詳情。政府多處放風,首置上車盤定位是「居屋之上,私樓以下」,目標是為從未置業的香港永久居民,申請者入息下限為5.2萬,上限是7萬元。月入7萬都難上車,由兩個真實個案可帶出事實的荒唐。上周六晉海首輪賣樓,80後準夫妻月入7萬、死慳儲百萬買入600萬以內單位,兩人靠自己積蓄支付大部份首期(兩成近120萬),家人只會幫少少,結果好彩抽到前籌上車。很多留言直指兩位月入7萬,年薪超過80萬,5年始儲百萬是否真係好慳?兩人5年儲百萬,表面睇似乎不難,但難道一畢業就月入7萬、不用還Grant Loan、畀家用,甚至日常消費嗎。其中一位是註冊護士,現時一畢業起薪點約2.8萬元,然後每年跳一個點,工作5年,月薪估計約3.4萬元,5年加薪約兩成。另一位男士做港燈工程師,假設一畢業月入1.5萬元,每年加薪25%,最新月薪或達3.7萬元,兩者合共逾7萬元。假設80後準夫妻月儲三成收入,五年間合共儲了15萬、17萬、20萬、22萬及26萬元,剛好就是約百萬元。另一個個案,已婚余先生昨日抽晉海,打算花500、600萬買入兩房戶,可惜抽唔中,但坦言會繼續抽。余先生與太太入息超越7.2萬元市傳首置上車盤收入上限,指應與首置盤無緣,只能透過私人市場置業。無疑,首置上車盤客源,某程度就是上車新盤的潛在買家。統計處數據,目前本港約有24萬戶入息介乎5.2萬至7.2萬元,佔整體住戶約9.5%。有房委會成員透露,撇除已有物業住戶,推算約有12萬戶符合資格申請首置上車盤。對私人住宅市場有幾大衝擊,視乎林鄭首置盤規模及時間表。股榮贊成上車置業,但一切要睇時機及能力。睇淡樓市純粹講值博率,在樓市以外,有更好的選擇。今年初第一篇文是〈2017買股唔買樓〉,能把握今年牛市,最簡單放落盈富基金(2800),年內回報已有三成,遠超今年中原樓價指數一成升幅。或者,很多人終身目標就是有層樓,甚至為了供樓,失去財務自由,再沒有其他閒錢投資也在所不惜,如果這樣的人生是你嚮往的,再多說也無謂。年輕人儲錢為上車作準備是好事,但我更贊成先投資、後上車。就以80後準夫妻為例,近5年將三成收入,月供股票方式買盈富或港鐵(066),至今累積金額是125萬元,及135萬元。誠言,買股票有風險,但買樓就冇風險嗎?後者更有槓桿效應,當月入7萬的中產家庭也難頂,其他實力稍弱的,現時上市防守力其實更薄弱。港樓貴,但值嗎?套用Mr. Tregunter一篇文作為結尾,大家可思索一下。「我哋習慣了以價格衡量價值,於是出現一種現象,就係容易讓人以為價格高即有價值,貴就係靚……當市場上游資總存量減少時,資產價值就會開始凌駕資產價格。錢太多時錢追資產,垃圾資產都吊高嚟賣,等同中了面目全非腳。錢減少時資產要以其價值吸引錢過嚟,優質資產同垃圾資產被壓平之價差會再顯現,亦即使出還原靚靚拳」。QE是面目全非腳,縮表是還原靚靚拳。縮表開始,樓價回落,信與否,拭目以待。股榮
fb.com/stockwing1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1008/2017612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1847

天生樓首置按揭 料須月入4萬

1 : GS(14)@2017-10-09 03:57:40

【本報訊】新世界(017)早前公佈屯門單幢盤天生樓(The Parkville)將成為公司「大學畢業生上車盤」試點,項目昨公佈銷售安排,料當中10伙兩房戶及5伙三房戶將納入計劃內,詳情預計兩個月內公佈,3個月內發售。預計發展商將以高成數按揭實踐,惟畢業生可能需要月入達4萬元方有望認購。新世界執行副主席兼總經理鄭志剛早前指,有意推出「大學畢業生首置方案」。發展商昨公佈The Parkville銷售安排,周五將發售50伙,屆時予員工優先認購,每人限1伙,然後為大手客揀樓時段,每人上限5伙。另外,項目將預留約15%中小型單位給首置計劃認購,相信樓盤餘下該15伙已開價單位將納入首置計劃。該批單位為低層B及C室,實用面積422到575方呎,即供最高21%優惠計,折實價由587.8萬元到832.2萬元。


專家籲量力而為

發展商稱首置計劃預計兩個月內公佈詳情讓合資格人士申請,3個月內發售。市場料首置方案將以新世界系內財務公司推出高成數按揭,要達至最高九成一按方案才會令15伙單位首期全低於100萬元。按照現時普遍採用的入息審查水平為供款不得高於收入50%,以樓價最低的3樓B室計算,折實價約587.8萬元,假設大學生可取用九成一按、P按息口為2.15厘、分30年還款推算,每月供款近2萬元,而買家需月入約4萬元。以近年大學畢業生首份工作月入普遍1萬多元,即使按年加薪一成,畢業後3年亦難負擔近59萬元首期,更不能通過月入4萬元入息審查。經濟學者關焯照稱,買家宜量力而為,一旦樓價下行,物業易變負資產,要面對心理包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926/2016444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2359

80後家庭月入3萬嘆買不起嘉湖山莊不求樓價跌 只盼不再升

1 : GS(14)@2017-12-11 00:10:52

■本報直擊嘉湖山莊最平兩房鎖匙盤,開價430萬元。

【周末專題】高樓價困擾港人多年,前特首曾蔭權2009年10月叫市民不要「太揀擇」,可選購地區偏遠及小型單位,「4,000蚊一呎嘅仲有好多」。時至今日,就連偏遠天水圍樓呎價也近1萬元。一名「80後」人妻嘆夫婦月入近3萬元也買不起嘉湖山莊,她期望樓價不要再升,說出不少港人心聲。記者:朱連峰


從事保險逾十年的陳太(洋名Sardoona),已婚,與丈夫同為「80後」,現有兩名兒女,一位一歲,另一位仍在肚中,一家現租住屯門泥圍順風圍700呎村屋,月租差不多一萬元。兩夫妻一直有買樓打算,可惜收入中等,其任職Sales的丈夫收入較穩定,兩人月入近3萬元,惟每月開支有數得計,交租已需萬元,有了小朋友,將來要供書教學,每月難有錢剩儲首期,「要揈晒所有錢去買樓好難」。

不能申請公屋 唯有租樓

今日的樓價,升得實在太誇張,現在連嘉湖山莊呎價也近1萬元。Sardoona說,「市民慌呀,好多人驚冇樓,政府又放咁多難民入來,公屋冇你份。就算是中等家庭,一個月有1萬多元收入就攞不到公屋,攞不到公屋就要租樓。「我有個朋友做保險,有二萬幾蚊收入,每日打兩份工,交租已七千幾,每月剩返千零蚊生活費,根本買不到(樓)。」她對此深表同情,知道香港好難買樓,「除非有一處地方是屋企人畀,或唔使錢」,如投胎做圍村人,一出世便有屋有地,便沒有置業苦腦。她接着說,「如屋企無錢,要靠自己,呢個世代真係好難買樓,除非好努力讀書,每月有3萬至5萬元收入,兩公婆一齊合作先有機會買樓」。


■前特首曾蔭權曾稱偏遠地區「4,000蚊一呎仲有好多」,但今日嘉湖呎價已8,500元以上。黎樹雄攝

■嘉湖山莊兩房單位現時入場費約430萬元。



目標遙遠 想過放棄香港

Sardoona早於2013年已在元朗睇樓,她說,當時700呎地下村屋只是150萬元,「由百幾萬開始睇,現時升到500幾萬」。現時連屯門及天水圍樓價也大升,「升到我都留意天水圍,呎價得天水圍平啲」。但她說,以他們現時的收入水平,即使有100萬元首期,入息根本連嘉湖山莊都供不起。嘉湖山莊兩房單位現時入場費約430萬元,借盡八成按揭,分25年還款,月供近1.5萬元,若再通過壓力測試,月入需最少3.4萬元。以Sardoona例子的確收入不合格。
Sardoona不奢望樓價下跌,但最低限度不好再升,希望能早日儲到首期,「我諗係好多香港人嘅心聲」。最後,Sardoona認為置業目標很遙遠,又稱自己不是含着金鎖匙出世,沒有父幹,「唔知十年有冇一層樓」。此刻的等待,她想過放棄香港去第二個地方。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71209/2023963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186

【旅遊籽】移居中東打工月入十萬 港男娶妻有兩層樓揸手

1 : GS(14)@2018-01-15 03:32:37

2009年,Paul被公司調職到杜拜工作,然後轉職至阿布扎比酒店,現在跟太太和三歲女兒定居阿聯酋首都阿布扎比。  

【旅遊籽:逃走他鄉】提及中東二字,很多人會聯想到封閉保守和極端主義;提及遠居中東的香港人,也許畫面只有一片黃沙滾滾的荒蕪之地。現於阿聯酋的阿布扎比居住和工作的香港人陸文中(Paul),九年前也帶着這印象來到中東,但當地先進開明的生活文化、優厚工作機會及福利,令他自覺不止找到筍工,連生活也很「筍」,是個居住和工作的理想地。


於2009年,Paul來到杜拜加入帆船酒店工作,然後調職至阿布扎比酒店,在酒店負責保安、健康和食品安全等工作。現在跟太太和三歲女兒定居阿布扎比。「當年我是公司第一個香港人來杜拜發展,因為香港酒店業發展已很長久,阿聯酋較香港遲起步,他們當然很想香港人可以過來參與酒店工作。」阿聯酋全名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由七個中東國家組成,包括首都阿布扎比和金融中心杜拜。酋長國只有20%是本地人,其餘80%也是來自全球140個國家的人,來酋長國的人大部份是為了工作,因此政府規定公司外聘人才時,必須提供住宿、醫療等津貼。阿聯酋優質的工作機會和福利,正是吸引Paul留下的原因,「現在我職位薪金水平大概8至10萬港元,當中包括房屋和旅遊津貼,房屋津貼佔30%,可向公司申請住屋津貼或由他們安排住宿。」

提供房屋旅遊津貼 生活寧靜規律治安好

Paul以公司提供的房屋津貼,用五年時間買下兩廳一房800呎單位,與太太和三歲女兒同住,「本地租屋很貴,因此很多來這邊工作的人也寧願自購物業。我買這單位的時候大約180萬港元,另外我自購了一個1,200呎單位出租,約300萬港元。旅遊津貼是公司給我們回家鄉的機票錢,也可用來去旅行,一人大約8,000港元,可包括太太和兩名小孩。」當人人以為中東生活難以適應時,Paul卻享受在阿布扎比寧靜規律的生活,直言除了天氣熱也沒有甚麼缺點,因此成為人生第二個落腳點。「這裏生活空間較大,較規律平淡,適合家庭生活。我住的屋苑算較平民化的社區,但設施比香港豪宅區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們社區有五幢大樓,泳池已有六個,每幢樓也有健身室,有免費車位之餘亦有洗車服務。」Paul亦說:「因為有簽證制度,每個長期居留的人也會經詳細審查,相對來說治安比香港好得多,起碼我在公眾場所放低電話銀包,不會有任何問題。」

不用交稅 每年10萬港元教育津貼

不少阿聯酋公司亦會提供惠及家屬的員工政策,包括醫療和教育,「小朋友四歲開始,公司會提供每年大概10萬港元的教育津貼,可就讀國際學校,最多可包括兩個小朋友。當然,我和家人睇醫生也是費用全免。我和太太在這裏結婚,她也是在阿布扎比生小孩。」而令Paul驚訝的,是阿聯酋的免稅政策,除了本地人不用交稅,對在地經商工作的外國人也不徵稅,「香港稅網還未去到全球,因此只要我不是在香港註冊的公司工作,我也不需要交香港稅。」公司的各種津貼,不但協助一家「上車」,又大大減低生活成本,加上阿布扎比的物價較香港低一點。「其實很多人也覺得中東很神秘很封閉,因為誤解了伊斯蘭教等於恐怖襲擊,其實伊斯蘭教也有很多派別,阿聯酋的伊斯蘭教徒溫和又熱愛和平,而且包容其他宗教,我認識不少朋友同樣信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回教國家容許男人娶四個老婆,社會福利的權益感覺都傾斜男權,Paul卻這樣說:「男女的確是不平等,但我認為是正面的不平等,就是對女性特別照顧。例如女士坐車時,有幾個位置一定給女士坐,地鐵有女士專用車廂,男士不能上;去超市購物,女士買的東西多或隊伍長,男士都會禮讓女士。以為娶四個老婆真的很爽?其實他們需公平對待每位妻子,需安排獨立住宿,也需一視同仁,否則老婆可入稟法院告丈夫的。」


Paul和太太都很享受在阿布扎比寧靜規律的生活,除了找到筍工,生活也很筍。

Paul說本地市場買餸較便宜又多選擇,因為每種食物入口也要經過抽驗程序,所以食物很安全。

Paul認為這裏生活空間較大,適合家庭生活,直言除了天氣熱也沒有甚麼缺點,故成為人生第二個落腳點。


Paul每天五、六時放工,有時能早走接女兒放學,每天多了跟女兒相處的時間。

Paul以公司提供的房屋津貼,用五年時間買下兩廳一房800呎單位,約180萬港元。

Paul住的屋苑是較平民化社區,但設施齊全,屋苑有五幢大樓,泳池已有六個,每幢樓也有健身室,有免費車位和洗車服務。


因為怕懷孕的太太辛苦,每天Paul回家後負責家頭細務、煮飯湊女,卻樂得自在。



記者:王秋婷攝影:潘志恆編輯:施明慧鳴謝:阿提哈德航空、Jumeirah At Etihad Towers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80114/2027270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855

資深投資者林一鳴:月入3萬住戶增 主導樓市需求

1 : GS(14)@2018-03-29 08:05:42

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4574&issue=20180329


【明報專訊】根據美國市場研究公司Demographia的統計,截至去年9月底,本港樓價中位數對比居民收入中位數的比率高達19.4倍,連續8年成為全球樓價最難負擔的城市,可見已脫離大部分市民購買力;那麼為何樓價近月仍有力繼續破頂、屢創新高呢?擁有多個財經專業資格、曾在多間金融機構任職高層,並於近日出版著作《林一鳴的投資世界》的資深投資者林一鳴指出,2011年第一季至2017年第三季期間,本港每月收入3萬元或以上的住戶增加了53.7%或40.7萬戶(見圖),至116.42萬戶,成為過去7年樓市買方主導力量,支持樓價屢創新高。他認為,港府應該正視居民熾熱的買樓需求,加快填海、發展郊野公園及改劃土地興建住宅,大幅增加供應以穩定樓價。

今年以來本港住宅樓價升勢加快,中原城市指數上周五報174點,按周勁升1.9%,年初至今則上漲5.4%;而本周初豪宅及屋苑樓價破頂成交湧現,例如新地(0016)旗下北角新盤海璇實用面積1599方呎單位以1.05億元售出,呎價65,846元,為該豪宅成交最高紀錄;而同樣由新地發展的將軍澳晉海II實用面積343方呎1房單位,亦以696萬元獲買家購入,實用呎價高達20,300元,相信是該新盤去年9月開售以來呎價最高的1房戶成交。

此外,公屋成交價近日亦屢創新高,屯門良景邨良智樓實用面積715方呎未補地價單位,近日以326.8萬元易手,實用呎價4571元,創區內未補價公屋新高;已補地價的公屋就升得更厲害,例如在長安邨安湄樓實用面積443方呎單位,以488萬元成交,呎價約1.1萬元,打破該屋邨的紀錄。

6年間40萬戶變得「有本事」買樓

林一鳴分析,利用平均工資或中位數,去推論樓價已升到不能接受的水平,理論上的層面並不正確,因為目前港樓的需求,只集中於較富有的一群,在分析需求與價格關係的時候,也只應考慮有資格買樓的人。

林一鳴引述本港統計處的數據,全港住戶在2011年第一季和2017年第三季的收入分佈中,對於每月收入3萬元或以上的住戶數目,在2011年初是75.7萬,2017年第三季是116.4萬,6年半之間多了40.7萬戶,升幅是53.7%;而這40.7萬戶從過去「無本事買樓」變成「有本事買樓」,成為樓市近幾年購買的主導力量。而每月收入在8萬元或以上的住戶,期內增加69.3%或10.72萬戶至26.18萬戶,單是這批買家,已足夠買起期內大部分新盤。

年輕人靠父幹爭上車 樓價火上加油

除了上述高收入住戶的剛性置業需求外,林一鳴認為,目前在樓價處於歷史高位,仍按捺不住高追買樓的有兩類人,「第一類是80後及90後的年輕人,由父母支付首期,購買400萬至600萬元的物業,他們的父母擔心今日不買私樓的話,日後同一筆資金可能連公屋也買不起;第二類是過去幾年出售自住物業後一直租樓住的無殼蝸牛,他們眼見過去幾年租金不斷上升,而且租樓等於幫人供樓,驚今日不買明日便買不到,現在衝入市場買番樓,不過價格就較幾年前升了不少,唯有住細一點和搬到較遠的地區」。

林一鳴認為,由於本港實際置業需求如此殷切,而且不論上任特首梁振英及現任特首林鄭月娥均未能夠大幅增加可以興建住宅的「熟地」土地供應,是近年推升樓價的主要原因(編按:梁振英及林鄭月娥分別於2012年7月及去年7月上任,此前中原城市指數分別報105.46點及160.05點,至今分別上升65%及8.7%)。

「生地變熟地」不足 形成供不應求預期

當中,梁振英從競選到上任以來一直把房屋問題作為施政重中之重,而在去年6月他最後一次以特首身分出席立法會答問大會時強調,其任內5個財政年度賣出的土地可建約5.1萬伙私人住宅單位,是前5個財政年度的2.5倍,預計未來3至4年一手私人住宅的供應量較他上任時高出任五成。林一鳴分析,梁振英任內的確把很多熟地在市場出售予發展商,加上發展商亦積極以其他方法取得土地儲備,而由熟地到住宅落成的建築期為3至4年,所以未來幾年每年可提供2萬至2.5萬個私人住宅單位;但他認為問題的關鍵是,梁振英任內沒有大規模填海、發展郊野公園或更改規劃作住宅用途,因此未能把足夠的生地轉為熟地,所以港府把土地庫內僅存的熟地在市場沽售後,未能補充,令市場出現土地供應不足的預期,促使樓價持續上升。

林鄭房策以置業為主 加劇需求

至於現任特首林鄭月娥在去年10月發表首份《施政報告》,已表明房屋政策以置業為主導,包括將「綠置居」及「白居二」計劃恒常化,並且以更多的「綠置居」取代出租公屋。林一鳴認為,現屆政府在未有方案可以提供足夠土地供應前,卻提出房屋政策以置業為主導,結果自然推高樓價;他又批評,雖然過去幾個月樓價屢創新高,但財政司長陳茂波在上月公布的《財政預算案》,在預算案的131至138點關於土地資源及房屋用地的章節,基本上都是舊瓶新酒,無法扭轉市場對住宅土地供不應求的預期,結果加快市民入市的步伐。

林一鳴總結說,港府應該正視港人熾熱的買樓需求,加快填海、發展郊野公園及改劃土地作住宅用途,大幅增加供應穩定樓價,才可平衡社會各界利益。

明報記者 葉創成

[名人樓市論壇]
2 : GS(14)@2018-03-29 08:05:55

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5619&issue=20180329


【明報專訊】騰訊(0700)自2004年6月16日上市以來,股價累積升幅達556倍,期內中原城市指數亦勁升接近3倍,近月,坊間流行一種說法,指過去13年多以來「無買騰訊無買樓」便是輸家。

投資要向前看 未來再倍升機會不大

林一鳴就此回應說,投資者若在早年已買入騰訊或買樓,的確是成功的投資者,不過投資最重要的是向前望,而他估計,未來5年不論騰訊股價或本港樓價可以倍升的機會已不大,「目前騰訊的市值已接近4萬億元,未來5年可以升至8萬億元嗎?同樣道理,太古城樓價現已達每方呎2萬元,未來5年可以升每方呎4萬元嗎?我相信可能性很低吧!」

林一鳴又說,美國總統特朗普施政藥石亂投,除了近日叫板與中國打貿易戰外,日後料有更多黑天鵝事件發生,將令本港股市及樓市的投資風險增加,因此,他認為普羅投資者今年的目標是「不要輸錢」,「對於武功低劣的人,這時候的股市及樓市,不是給你玩的」。

[名人樓市論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013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