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國聯通重申被列入混改第一批試點事項尚未最終批準

中國聯通12月1日晚間公告,公司再次向聯通集團函證,並確認如下:公司目前生產經營正常,除已披露事項外,不存在影響公司股票交易價格異常波動的其他重大事宜。截至本公告日,聯通集團被列入混合所有制改革第一批試點事項尚未得到最終批準,還存在不確定性,具體實施方案也仍在討論中。公司、公司控股股東及實際控制人不存在其他應該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信息。

中國聯通股價昨日漲逾8%,今日漲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759

【財技】那場轟動一時的匹凸匹更名事件,最終帶給市場的卻是一地雞毛

來源: http://www.ikuyu.cn/indexinfo?type=1&id=9523&summary=

【財技】那場轟動一時的匹凸匹更名事件,最終帶給市場的卻是一地雞毛

家上市公司一個月內收到4份監管函,相當於每周一份,這是什麽感受?這個問題可以去問一下慧球科技(600556),或者遠一點,問一問匹凸匹(600696)。而能將這兩家毫無關聯公司聯系在一起的,無疑就是現在資本市場的焦點人物鮮言了。


鮮言,1975年出生,做過律師,幹過投資,當過董事長,目前是證券事務代表。其被資本市場所熟識,應當是先以董事長身份運作匹凸匹,後又轉投慧球科技出任證代。


這種在外人看來不合常規的職業發展路徑,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邏輯呢?


匹凸匹兩度易主


因為一年前的“更名事件”,匹凸匹一躍成為市場上的知名企業——2015年7月,上市公司多倫股份更名為匹凸匹(諧音“P2P”),深度契合當時的互聯網金融熱點,引起眾多市場人士的熱議。其實,更讓人驚訝的是,在更名之前的半年時間內,該公司就兩度更換實際控制人,這樣的速度在A股恐怕也為數不多。


多倫股份第一次“易主”發生在2011年12月。當時,其原實際控制人陳隆基以轉讓多倫投資(香港)公司(以下簡稱“多倫投資”)的方式,將其間接持有的多倫股份11.74%股權轉讓給了李勇鴻(圖1)。



從這次實際控制人變化的過程來看,陳、李二人的股權交易估計費了一番周折,最主要的體現就是陳隆基在二級市場上的大舉減持。


陳隆基原來持有多倫股份1.24億股,約占總股本的36.5%。在2011年的4、5、9、11月,陳隆基進行了大規模的減持,總計減持了8431萬股,套現8.18億元左右,平均減持價格約為9.7元/股(表1)。



在陳隆基完成最後一筆減持不久,2011年12月1日,陳隆基與李勇鴻簽署股權轉讓協議,陳隆基將其所控制的多倫投資100%股權以3.6億元價格轉讓給李勇鴻。此時多倫投資持有多倫股份約4000萬股。這就意味著,李勇鴻耗資3.6億元收購了多倫股份4000萬股,每股價格為9元。


這一轉讓價格與陳隆基的減持均價相比,還是有一定的折扣。通過此次收購,李勇鴻也一舉成為多倫股份的實際控制人,持股11.74%。而陳隆基得以總計至少套現11億元並徹底退出多倫股份。


李勇鴻在成為多倫股份的實際控制人後,作了兩項承諾:一是承諾對多倫股份進行重組,置入煤化工產業項目,置出多倫股份現有的資產及債務;二是承諾12個月內不轉讓已擁有的上市公司權益。


然而,2012年7月,也就是在李勇鴻成為實際控制人剛剛半年之後,多倫股份又發布了一則公告,宣布在2個月前(也就是2012年5月)公司實際控制人發生了變化,由李勇鴻變成了鮮言。事隔2個月才發布實際控制人變更的公告,這種情況實屬罕見。


這次的變更同樣是在多倫投資層面進行的,李勇鴻將多倫投資51%及49%的股權,分別轉讓給了鮮言控制的兩家香港公司HILLTOP GLOBAL(中文名為“鴻豐環球”)及ON EVER(圖2)。



這次多倫股份的實際控制人變更過程中,有幾個蹊蹺之處。


一是轉讓價格。李勇鴻將多倫投資100%股權轉讓給鮮言時,兩次轉讓價格分別是2億元和1.4億元,合計3.4億元,而其獲得該筆股權付出的是3.6億元,換句話說,他“虧損”了2000萬元。這與通常的A股殼公司轉讓情形大相徑庭,李勇鴻不僅沒有博得轉讓收益,反而還在賠本做買賣。


二是公告時間。上市公司時隔兩個月才“知曉”其實際控制人發生變更,並且在收到多倫投資告知其控股股東變更的函件後,多倫股份一直未能與李勇鴻取得聯系,李勇鴻也未能按規定履行相應的披露義務,仿佛一夜之間從世界上消失。


三是承諾打水漂。李勇鴻成為多倫股份實際控制人不到半年,就通過轉讓多倫投資的股權間接實現退出,與其承諾的12個月內不轉讓上市公司權益不符。


多倫股份第二次實際控制人發生變更,除了信息披露不及時、原實際控制人“失蹤”以及挑戰監管底線之外,另一個重要疑問是,為什麽李勇鴻要這麽快、不惜代價從多倫股份中退出?


一個可能的原因是,李勇鴻所作出的向多倫股份註入煤化工項目的承諾未能如期實現。


在獲得實際控制權後,李勇鴻立即主導多倫股份以8000萬元代價,收購新疆東恒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恒投資”)持有的新疆東平焦化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平焦化”)26.67%股權,並向東平焦化現金增資1億元,將持股比例提高至45%成為第一大股東。這個議案在獲得多倫股份董事會通過後,卻在2011年底的股東大會上以90%的高票率被否決。


收購案被否決的主要原因還是東平焦化的業績問題。根據審計報告專項說明,東平焦化2010年1-6月營業收入為5237.8萬元,營業利潤-723.6萬元,凈利潤-722.1萬元,經營活動產生的凈現金流為-77.8萬元。特別是,東平焦化2011年6月及以前的會計原始憑證資料因被盜丟失,造成審計機構無法對此前的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實施有效的審計。


然而,即便收購案失敗,似乎也不至於讓李勇鴻以這麽快的速度,賠本把一家上市公司控制權拱手讓與他人。為探尋答案,我們需要再深入分析鮮言在入主多倫股份之後的舉動。


鮮言運作多倫股份三部曲


鮮言從2012年以低成本方式獲得多倫股份控制權,到2016年初退出時,將近4年的時間主要做了3件事。


一是成立公司,更名匹凸匹,“轉型”互聯網金融。


2014年11月,多倫股份出資1.15億元設立了深圳柯塞威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柯塞威基金”),並推出配資服務的網絡平臺“KCV•紅馬甲”。但這家公司認繳的註冊資本高達10億元引起了交易所的關註,並對其業務合法性提出質疑,於是多倫股份在2015年4月將該公司以1.15億元的價格轉讓給了鮮言。


在交易完成之後,多倫股份發布了鮮言的一項聲明,表示為使柯塞威基金的業務能有更好的發展,鮮言決定將1.15億元以保證金的形式投入到與四川蓉記鴻豐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蓉記鴻豐”)的合作業務中。同時,鮮言承諾“對上述合作資金投入所導致的結果負責”。


分析蓉記鴻豐與柯塞威基金的合作協議,其本質應是一份配資業務協議,由柯塞威基金提供客戶資源,蓉記鴻豐提供資金支持。前述鮮言發出的聲明,並未明確指出該1.15億元具體系何者投入。是由鮮言個人投入呢,還是鮮言以董事長身份指令上市公司投入呢?假如是鮮言個人投入,則其在聲明中似無必要承諾“對上述合作資金投入所導致的結果負責”,因而,更像是鮮言讓多倫股份拿出了1.15億元幫助其發展業務。


但是多倫股份在轉讓柯塞威基金全部股權的同時,又設立了深圳柯塞威金融信息服務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柯塞威金服”),註冊資本1億元。該公司也旋即被轉讓給了鮮言和北京柯塞威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柯塞威資管”)。


在完成上述子公司的設立與轉讓之後,2015年7月,多倫股份宣布正式向互聯網金融信息服務領域轉型,並更名為匹凸匹金融信息服務(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匹凸匹”),並再出資1億元設立子公司匹凸匹金融信息服務(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匹凸匹深圳金服”)。這次更名在市場上引發廣泛關註。但此時的匹凸匹,一無正式業務、二無人員配備、三無可行性論證。其更名事宜立即受到了上交所的關註,交易所兩次發出問詢函,並要求公司停牌自查。盡管如此,多倫股份還是執意更名為匹凸匹。


在轉型互聯網金融服務的設想之下,匹凸匹又在2015年10月相繼出資1000萬元設立了兩家子公司:匹凸匹超市(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匹凸匹超市”)和匹凸匹網絡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匹凸匹網絡科技”)。不過2個月之後,匹凸匹又將上述2家公司股權轉讓給了柯塞威資管。而前述的匹凸匹深圳金服,也在2016年8月以1億元價格,被轉讓給了已由柯塞威資管控制的匹凸匹網絡科技。


經過這一番挪騰,多倫股份設立的眾多互聯網金融服務企業被全部轉出。從接手方來看,主要是鮮言及其控制的深圳柯塞威基金,而另一個接手方柯塞威資管也與鮮言存在緊密關系(圖3)。



柯塞威資管由鮮勇、鮮栗兩名股東持有。根據有關報道,此兩名股東與鮮言是兄弟關系。值得玩味的還有,柯塞威資管的曾用名是鴻豐萬泰企業管理(北京)有限公司。這家公司曾用名中的“鴻豐”二字,不僅體現在蓉記鴻豐的字號中,而且也體現在鮮言收購多倫股份時設立的鴻豐環球集團公司的字號中。


二是通過關聯公司控制匹凸匹的核心資產。


截至2015年底,匹凸匹實現營業收入2105萬元,利潤-1.68億元。其收入全部來自房地產業務,並且全部是由其持股42%的荊門漢通置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漢通置業”)貢獻。其高調拓展的互聯網金融服務業務對公司營收毫無貢獻。顯然,漢通置業是匹凸匹手中僅剩的有價值的資產。對於這塊資產,鮮言通過兩步轉移控制權。


其一,對漢通置業進行增資擴股。由鮮言控制的柯塞威金服出資1億元,獲得漢通置業40%的股權。這起增資的時點是在2015年末,也就是鮮言即將失去匹凸匹實際控制人身份之時。在增資的同時,柯塞威金服承諾將新獲得40%股權對應的表決權委托給匹凸匹。


其二,對荊門漢通置業進行資產重組。漢通置業名下持有位於荊門市的兩塊土地1號地和2號地,地價成本分別為1.84億元、0.69億元,但均面臨因開發延期而被政府收回的風險。為了“盤活”土地,漢通置業分別以1號地、2號地出資設立了荊門漢達實業、湖北漢佳置業。接著在2016年6月,柯塞威金服的子公司深圳柯賽威大數據向荊門漢達實業增資6000萬元,取得其75%的股權;柯塞威金服的另一家子公司深圳柯塞威網絡科技向湖北漢佳置業增資3000萬元,取得其75%的股權。


也就是說,鮮言在失去匹凸匹實際控制人地位後,總計用1.9億元就取得了匹凸匹最核心、唯一收入來源資產的75%股權,僅相當於土地成本價。因此,盡管在漢通置業層面,鮮言非常慷慨地委托了表決權,但實際上此舉已經把漢通置業架空了,所謂的表決權一文不值。


鮮言此舉或許惹惱了匹凸匹新晉的控制人,匹凸匹以增資有違程序和董事、高管未盡勤勉責任為由,向法院提起要求撤銷交易的訴訟。不過,從既成事實及有關判決規則來看,法院撤銷的可能性比較小。


三是減持股份與關聯交易。


在利用多倫股份這個平臺為自己謀利的同時,從2014年4月開始,鮮言就開始不斷減持多倫股份(表2)。減持的理由是為了減少外資股東的持股比例,以便多倫股份由中外合資企業轉成內資公司開展金融業務。



從鮮言的減持數據來看,每股6-7元的減持價格低於其入股時每股8.5元的水平,鮮言減持2000萬股預計獲得1.2億元的收入,較其1.7億元的成本虧損約5000萬元。


鮮言虧本甩賣的原因又在哪里呢?


值得註意的是,2014年12月,鮮言將其持有的HILLTOP GLOBAL的51%股權和ON EVER的49%股權轉讓給了殷群,從而間接轉讓了剩余2000萬股多倫股份,轉讓價格高達4億元。不過,因為殷群未能按照約定支付股權轉讓款,股權轉讓協議自動解除。


鮮言轉讓股權的“大計”不僅沒有實現,反而接下來受股市劇烈波動的影響,還通過設立2個資管計劃,合計增持約1000萬股。2個資管計劃總規模是7.8億元,按1:2的結構設計,鮮言及其一致行動人作為劣後受益人出資2.6億元(增持1000萬股,鮮言作為劣後部分的實際支出約為4500萬元)。此時,鮮言持有的匹凸匹的股票數又增加到3000萬股。


這3000萬股在2015年12月底再次被鮮言以8億元的價格轉讓給五牛基金,每股價格約27元。但由於這次交易,交易所對多倫投資(後更名為匹凸匹中國)轉讓的其中2000萬股是否符合減持規定提出質疑,鮮言和五牛基金推遲了交易時間,並變更了交易方式。


對於匹凸匹中國持有的2000萬股,采取了五牛基金在香港對ON EVER單方增持99%股權的方式獲得該部分股權(圖4);對資管計劃持股部分,采取了直接受讓方式,五牛基金按每股14.44元價格耗資1.46億元收購了約1000萬股。



按照這種模式,似乎鮮言只收到了1000萬股的1.46億元現金對價,而輕易讓渡了另外2000萬股的價值。但是,顯而易見的是,五牛基金對匹凸匹中國增資只是為了規避轉讓的限制從而獲得控制權,對於後續鮮言在ON EVER所持1%的股權,雙方應有其他利益安排。


不過,如果按照資管計劃持股的轉讓價格計算,匹凸匹中國所持2000萬股價值大約為2.92億元。這就意味著鮮言所持3000萬股的轉讓對價只有4.48億元,遠低於雙方之前約定的8億元轉讓價格。這背後又可能有什麽不為外人所知的安排呢?


鮮言除了通過上述手段對匹凸匹進行運作之外,也利用一些常見的關聯交易進行套利。漢通置業曾在2012年與荊門市精九貿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精九貿易”)簽署了鋼材購銷合同,漢通置業向精九貿易購買價值3000萬元的鋼材,精九貿易當時是由鮮言間接持股90%。對於這起關聯交易,多倫股份並未及時披露。在這筆交易之外,多倫股份還為精九貿易法人代表方紅星的5500萬個人借款提供連帶責任擔保。


甚至早前從多倫股份快進快出的李勇鴻,與鮮言也不無關聯。在鮮言執掌多倫股份期間的2013年7月,鮮言曾將原本質押給渤海國際信托的4000萬股多倫股份股票,全部轉質押給李勇鴻。這筆交易或許意味著,鮮言和李勇鴻並不只是簡單的交易關系,也許有一只“隱藏的手”在推動這個事件的發展。


影子推手


這只隱藏在幕後的推手,其實已有些許行蹤“暴露”了出來。


在李勇鴻主導多倫股份收購東平焦化失利後的2012年4月,東平焦化的控股股東發生了變化。重慶愛普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重慶愛普”)耗資2.1億元,從東平焦化原大股東東恒投資及另一家股東手中共計受讓其70%股權,東恒投資持有剩余的30%。而李勇鴻在1997-2005年期間,出任重慶愛普的董事兼總經理。


重慶愛普成立於2000年,這家公司股權架構略顯複雜,特別是其中夾雜了交叉持股的情況,這使其實際控制人是誰不易分辨(圖5)。



但是持有重慶愛普98%的重慶光遠投資所發生的一次股東變更,揭示了重慶愛普的實際控制人詳情。


2016年7月4日,重慶光遠投資的原控股股東高曉東,將其所持的股權全部轉讓給了重慶新聯物業(其控股股東為香港福佳),從而徹底退出。雖然如此,但高曉東還是擔任了重慶愛普下屬的重慶新城開發建設等多家公司的董事長、董事等職務。因此,有可能是高曉東通過香港福佳控制了重慶光遠投資,是實際控制人。此外,從重慶愛普的股權架構來看,間接持股的馮多倫也是重要角色之一。


高曉東、馮多倫與李勇鴻之間存在合作的另一個體現是,在李勇鴻獲得多倫股份控制權後,多倫股份新增了廖克難、蔣躍中、張明3名高管,分別擔任總經理、財務總監和董秘。根據履歷,這3人均曾在重慶光遠投資或其關聯公司任職。


基於上述事實,一個可能的邏輯是,或許是在高曉東的幕後推動下,李勇鴻得以入主多倫股份,並主持收購東平焦化。在收購東平焦化失利後,不得已由高控制的重慶愛普接手完成收購,而李勇鴻則退出這場遊戲,結束其前臺操盤手的角色。


考慮到高曉東曾經在2015年意圖借助渝開發(000514)將自己所掌控的房地產資產證券化,多倫股份又是一家以房地產為主業的公司,李勇鴻入主多倫股份的意圖,或許並不只是收購東平焦化這麽簡單了。不過由於收購東平焦化失利,使得整個計劃功虧一簣。


那麽,鮮言又是如何加入到這場資本局的呢?答案或許還是與重慶這家公司有關。


前文曾經提到,在鮮言入主之後,多倫股份子公司漢通置業與精九貿易有一筆3000萬元的關聯交易未及時披露,鮮言通過精九投資持有精九貿易全部股權。精九投資這家公司於2009年7月在湖北荊門成立,註冊資本為1億元。根據多倫股份披露的信息,鮮言曾是湖北精九投資的股東之一,持有其90%的股權。


相關工商信息顯示,湖北精九投資當前的股東為:鮮言的兄弟鮮栗持有40%股權,馮多倫和另一名自然人冷虹各持有30%,鮮言已不在股東之列。


既然鮮言和馮多倫存在這層關系,那麽是不是存在這樣一種可能,在李勇鴻主導多倫股份收購東平焦化失利後,在馮多倫及高曉東的協調下,讓鮮言走向臺前,接手李勇鴻繼續推進多倫股份的“轉型”?或許這也可以解釋何以李勇鴻要以虧本價甩賣一家上市公司控制權。


登臺慧球科技


在從匹凸匹“功成身退”後不久,鮮言並未沈默太長時間,這次他施展身手的舞臺是另外一家上市公司——慧球科技,鮮言應聘成為慧球科技證券事務代表。此時的慧球科技,正在陷入一場控制權紛爭。


上海斐訊數據通信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斐訊”)控制人顧國平,曾在2014年7月高調入主慧球科技。其先後籌劃的非公開發行、重大資產重組等諸多計劃失敗後,不得已利用杠桿資金,通過一系列資管計劃增持慧球科技股份,持股比例一度達到8.79%(圖6)。但由於資管計劃爆倉、上海斐訊股權被凍結等原因,顧國平的持股比例下降到1.8%,不得不在2016年7月辭去慧球科技董事長職務,上海斐訊進駐慧球科技董事會的高管也相繼離職。



在顧國平離職後不久的2016年8月,鮮言出任慧球科技的證券事務代表,當時就有傳言稱其要謀求控制慧球科技。而在慧球科技實際控制人缺位的情況下,張琲控制的深圳市瑞萊嘉譽投資企業(以下簡稱“瑞萊嘉譽”)也加入了控制權的爭奪。截至目前,瑞萊嘉譽已持有慧球科技7.5%股權,位列第一大股東。


慧球科技這場控制權之爭究竟何時會水落石出,還需要時間給出答案。但鮮言加盟之後的慧球科技,對瑞萊嘉譽采取了“拒、拉、設”三招。


一是拒,拒瑞萊嘉譽。具體方式是對瑞萊嘉譽的持股采取“無視”態度。瑞萊嘉譽在持股比例達到4.999978%的時候,曾經發函給慧球科技,要求其發布持股達5%的權益變動報告書。但慧球科技一直未予以配合披露,並且召開董事會否決了披露瑞萊嘉譽增持股份的權益變動報告議案。


對此,上交所向慧球科技發出詢問函。按照慧球科技的回複說法,之所以采取上述舉動,主要是因為瑞萊嘉譽的持股比例未達到5%。雖然上交所在《上市公司股東及其一致行動人增持股份行為指引》明確,5%在實踐中的取值範圍為達到該持股比例的股票數的前後1手(1手等於100股),但該指引主要適用於“一家上市公司中擁有權益的股份達到或者超過該公司已發行股份30%的股東及其一致行動人增持股份的行為”,而瑞萊嘉譽在購買慧球科技4.999978%股份之前並未持有慧球科技股份,不屬於《指引》的適用範圍。因此,慧球科技可以不予披露。


二是拉,拉顧國平做“擋箭牌”。顧國平持股比例僅有1.8%,其在2016年7月就辭去了在慧球科技的所有職務,而且提名的高管都從董事會中退出,顯然已經不是慧球科技的實際控制人了,其本人也多次公開做了如此表態。但慧球科技堅稱顧國平仍是實際控制人,理由是慧球科技新的董事是在顧國平控制時期聘任的,因此,顧國平仍可以對公司決策形成實質性控制。


三是設,設立系列子公司。慧球科技設立子公司的手法,與鮮言在匹凸匹時如出一轍。2016年7月29日,慧球科技宣布投資1億元成立5家公司,只不過匹凸匹時設立的子公司帶有“柯塞威”字樣,在此時變成了帶有“科賽威”字樣(表3)。



有匹凸匹前車之鑒,慧球科技設立的這幾家公司又將面臨怎樣的命運?會不會在進行處理後,慧球科技會以類似匹凸匹的模式給予鮮言支持呢?


慧球科技的應對舉措,尤其是拒絕披露瑞萊嘉譽的權益報告,引起了資本市場和監管部門對瑞萊嘉譽的關註。交易所也發函詢問瑞萊嘉譽,督促其披露背後的實際控制人。如此一來,二級市場的遊資聞風而動,拉高了慧球科技的股價,增加潛在收購方的收購成本,幹擾其收購行為。


瑞萊嘉譽可能確實感到有苦難言,慧球科技為達目的完全不顧監管規則肆意為之。瑞萊嘉譽的難堪,可以從其推遲回複交易所的問詢函得到某些側面印證。不過,從瑞萊嘉譽最終回複的情況來看,其可能不過是一枚棋子而已。


瑞萊嘉譽背後的魅影


瑞萊嘉譽增持慧球科技7.5%股權,總計耗資4.68億元。對這筆資金的來源,瑞萊嘉譽在回答交易所的問詢函時也直言不諱是“借的”。瑞萊嘉譽從北京州際田野投資咨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州際田野”)、朱斌、北京禾佑物業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禾佑物業”)、北京天元創展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天元創展”)4個債權人借款6億元,期限5年,利率均為6%,這其中北京州際田野提供了5.5億元。


進一步分析這4位債權人的關系,瑞萊嘉譽實際上是從兩家借的購股資金——北京州際田野和朱斌,其余2家債權人是朱斌的關聯企業(圖7)。



在這些債權人中,北京州際田野的身份最引人關註。北京州際田野成立於2007年,註冊資本50萬元。以這樣的註冊資本規模借給瑞萊嘉譽5.5億元資金,其背後似乎有不容小覷的力量。


另外兩個有意思的地方是:其一,瑞萊嘉譽開始啟動對慧球科技的股權收購時,所獲得的1900萬股(接近5%)來自於北京州際田野,雙方通過大宗交易完成易手;其二,2016年8月,瑞萊嘉譽的唯一有限合夥人張琲將其所持90.9%的份額轉讓給了北京州際田野,後者又將其在瑞萊嘉譽的認繳出資額提高到6.005億元,並將其對瑞萊嘉譽的5.5億元債權轉為了LP份額。如此一來,北京州際田野在瑞萊嘉譽的出資份額提高到了99.9833%(圖8)。



由此看,瑞萊嘉譽可能不過是北京州際田野用於收購慧球科技的工具而已。那麽,北京州際田野及其自然人股東田野、顏婉琳又是什麽背景呢?(完)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供受眾參考,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任何參考本文所作的投資決策皆為受眾自行獨立作出,造成的經濟、財務或其他風險均由受眾自擔。


新財富酷魚正在積極建立和讀者、合作夥伴的聯系,你想獲取更多有價值資訊嗎?你想成為我們網站的作者嗎?你對我們的網站的更新有什麽建議?請掃描以下二維碼聯系我們的主編(本微信號不洽談廣告投放事宜,加的時候請註明“新財富+您所在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075

用戶、巨頭、計算平臺,最終都是“社交”的傀儡?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206/160207.shtml

用戶、巨頭、計算平臺,最終都是“社交”的傀儡?
Alter Alter

用戶、巨頭、計算平臺,最終都是“社交”的傀儡?

互聯網發展了20多年,最終會被社交所統治嗎?

本文系作者Alter對i黑馬投稿,微信公眾號ID:spnews。

前不久,幾個“XX日記”的圈子似乎在一夜之間圓了阿里的社交夢。

盡管外界的評論多是批駁,甚至上升到了人性的角度,馬雲和螞蟻金服董事長彭蕾也在事態惡化之前“積極認錯”,支付寶卻前所未有的貼上了“社交”的標簽。

這早已不是阿里第一次籌謀社交,從2010年的“淘江湖”到馬雲親自上陣的來往,再到占據微博、投資陌陌、上線釘釘以及支付寶的社交化,阿里對於社交的“愛”可謂是至死不渝。事實上,對社交寄予厚望的也絕非阿里一家,細數中國互聯網陣營中叫得上名號的公司,騰訊、百度、網易、新浪、搜狐……哪家不曾和“社交”有過一場淵源?

社交只是手段,互聯網公司的野心仍是入口

如果給互聯網公司紮堆社交的現象找一個理由,“入口”或許是一個很好的說辭。在移動互聯網剛剛興起的時候,所有人都在談論入口,也都在爭奪入口,甚至不惜跨界做手機要占領入口。可能在今天“入口”的含義越來越廣泛,那種占有了入口又害怕失去的危機感,似乎是互聯網巨頭們永遠的痛,尤其對正值盛年的BAT而言。

在BAT的陣營里,最年輕的百度也有著16年的歷史,可以說如今的互聯網巨頭仍然是PC時代的產物。在智能手機興起之前,百度之於搜索,阿里之於電商,騰訊之於社交,無論是搜索、電商還是社交,不管是在PC時代還是在所謂的移動互聯網時代,這三個入口決定了BAT在中國互聯網行業里的絕對地位。可惜世界並沒有這麽和平,BAT在不斷的投資布局中彼此的業務重合也越來越多。可以想象,當年騰訊進軍電商的時候,阿里不可能沒有危機感,而當微信推出“紅包”功能之後,阿里的危機感顯露無疑。

在互聯網圈流行著這樣一個說法,騰訊的成功是逐漸演化的,從QQ到微信,最終成為社交帝國。而阿里的成功在於運營和戰略,電商、支付、雲計算、文娛等等,幾乎所有的戰略布局都顯示了馬雲的高瞻遠矚。但不可否認的是,對於騰訊,對於社交平臺的威逼,阿里的戰略布局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麽成功,甚至說有些被動。

最近幾年,阿里進行了多樁堪稱典型的並購。重金投資UC,希望占領瀏覽器進而占領移動端入口;在YunOS上耗費了數百億,起初也是為了占領手機這個入口;隨後的高德地圖、微博、優酷土豆等,或多或少能夠看到入口的身影。相比之下,騰訊的策略要簡單的多,微信支付成為僅次於支付寶的第三方支付,京東在微信和手Q上得到的流量收益正在逐步顯現,微信公眾號和服務號成為億級的內容入口,微信小程序出現之後,半個互聯網為之震蕩,而誰又知道接下來會有什麽“幺蛾子”呢?阿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做了很多事情,但騰訊只做了社交這一件。

對了,還有百度。百度空間、百度hi等社交產品早已作古,百度貼吧經歷過年初的風波之後已經老態畢現。而從估值上來看,雖然百度在搜索領域仍然具有近乎壟斷的市場地位,百度地圖、手機百度等也是用戶量上億的超級APP,百度糯米、百度外賣等占據了國內市場前三,人工智能、無人駕駛也吊起了無數網民的胃口。但華爾街並沒有對百度寄予太多,至少百度在市值上已經不能和阿里、騰訊同日而語。

那麽社交的價值在哪里?賬戶體系、用戶黏性、流量紅利、連接一切等等,似乎有很多令人信服的解釋。可從本質上來說,社交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它具有情感和依賴性在里面,任何社交工具發展到一定規模都會產生“生產”和“消費”,形成獨立於物理世界的虛擬世界。正是這種社交關系,我們才會對網絡產生依賴,廢寢忘食不舍晝夜,在社交APP上所花費的時間遠超過其他應用。如果沒有社交的屬性在里面,搜索、電商、O2O等都只是一個工具,隨時有被同行或新興事物取代的可能。而占據了社交的入口,占領了用戶的時間,再進入其他入口的門檻要小很多,這在微信和Facebook上都得到了驗證。

於是,那些曾經以科技為目的的互聯網公司,當下的首要目的卻變成了社交。這也就不難理解支付寶在社交方面打“擦邊球”的心態和另公知們不恥的吃相。

誰才是社交的傀儡?恐怕不只是互聯網巨頭

當然,社交平臺並不是無所不能的巨無霸,任何社交平臺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任何互聯網公司都有謝幕的那天。除此之外,人類的社交關系是如此的複雜,既需要熟人社交也需要陌生人社交,既要滿足私人情感也要迎合大眾化需求。這也是為什麽在出現了微信、QQ、Facebook的情況下,Twitter、微博、陌陌等仍然是一些人的剛需。然而,隨著互聯網的繁榮和社交平臺的爆發,計算平臺業已淪為社交的傀儡。

在PC完成生產力工具的聯網後,人們開始接觸社交產品,從最早的論壇、BBS、博客等轉戰到QQ、MSN、Skype等聊天工具,再逐漸過渡到人人網、QQ空間、Facebook等社交網絡和網絡遊戲。僅僅在前兩種形態的時候,PC並沒有吸引到太多人的興趣,畢竟它所實現的社交行為並不能取代現實世界中的交往。後者卻並非如此,人們的社交關系進一步遷移到網絡上,並產生了更多的依賴。如果說人人網、Facebook等滿足了人類的理性依賴,為人們提供了切實有益的社交需求;那麽網絡遊戲中的社交元素則滿足了情感依賴,人們願意為不真實的事物付費並花費大把的時間。

當手機還是純粹通訊工具的時候,人們習慣於把手機戴在身上或是身份的象征,很少把手機時刻拿在手中,更難想象有一天當你和熟人聊天時眼睛也不曾離開屏幕。而當手機開始智能化,在取代PC成為新一代計算平臺的同時,社交工具也產生了新一輪的變革。微信、微博強勢崛起,QQ、人人網逐漸式微,而且這個趨勢遠未結束。就拿2016年而言,來勢洶洶的直播讓每一個社交平臺為之警惕,不管是國外的Facebook還是國內的騰訊。如何理解這一趨勢?在硬件層面,手機等智能硬件產品在性能上已經滿足了直播的硬件需求,而4G時代的來臨又解決了帶寬方面的瓶頸。雖然直播尚未成為下一代社交工具,相比於即時通訊和“朋友圈”來說,直播無疑更能占用用戶的時間。

這也就揭示了另一個真相,那些試圖占領硬件來占據移動互聯網入口的策略大多失敗,那些占領社交的互聯網公司卻牢牢抓住了入口。就好比說小米的“米聊”在產品上線時間上早於微信,且小米擁有上億臺激活設備的情況下,依然難以撼動微信的市場地位。總的來說,這里面有兩個不容忽視的趨勢。

其一,社交工具占領計算平臺的速度令人難以想象。

微信、陌陌之流的火爆和LBS不無關系,智能手機剛剛解決“定位”的難題,社交平臺們早已蜂擁而上。而在手機拍照越來越好的情況下,類如InstagramI、Snapchat等迅速崛起。社交產品的演化速度不容小覷,甚至可以說硬件領域的發展已經滯後於社交APP的想象力。舉個例子來說,VR能否成為下一代計算中心尚未知曉, Facebook和Oculus已經在籌謀VR社交,華為也在不久前公布了其在社交VR網絡承載方面的研究成果。

其二,社交平臺最基礎的商業模式就是占領用戶時間。

占領了用戶時間意味著更強大的用戶依賴,也就意味著更豐富的場景。任何線下場景都有機會成為社交化的場景,從衣食住行到內容消費莫不過如此。按照這個邏輯,要想成為新一代計算平臺勢必要占領更多的用戶時間,而社交APP無疑是做合適的工具。由此可見,支付寶不遺余力的進軍社交,就是想更多的占領用戶時間,進而激活理財、O2O、信貸等場景。也正因如此,社交平臺所能看到的利潤空間要優於硬件本身。

誠然,“社交”的出現放大了“入口”的價值,也在逐漸改變計算平臺所扮演的角色,最重要的是牢牢的抓住了用戶時間。互聯網中的所有角色都需要社交也都在追逐社交,甚至成了社交的“傀儡”。那麽,互聯網發展了20多年,最終會被社交所統治嗎?

用戶 社交 BAT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443

輝山乳業獲最終控股股東增持2106.7萬股

公司獲楊先生告知,其於2016年12月19日透過冠豐有限公司從市場上購買了21,067,000股公司普通股。

據悉,冠豐有限公司由楊先生持有90%的權益,由葛坤女士持有10%的權益。楊先生是本公司的主席兼執行董事,葛女士是本公司的執行董事。

緊隨上述購買完成,楊先生及葛女士合計持有9,866,595,316股股份的權益,約占本公司於本公告之日全部已發行股本的73.21%。鑒於葛女士是楊先生的一致行動人,其亦被視為持有上述權益,他們合共保持為本公司最終控股股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147

農業部:集體資產股權管理有兩種模式 最終由群眾決定

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於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作了總體部署。

3號,在國務院新聞辦召開的發布會上,針對第一財經記者提問為什麽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中股權管理提倡實行不隨人口增減變動而調整的方式,農業部副部長陳曉華稱,在實踐中,股權管理主要有兩種形式或者說兩種模式。在確定管理模式的時候,很重要的就是要由群眾來選擇和決定。

他解釋說,一種是動態管理,也就是能夠在一定時期內隨著人口的增減而調整股權或者份額。第二種是靜態管理,生不增、死不減,保持穩定。從現在已經開展的改革和已經進行的試點來看,多數地方或者說多數老百姓是選擇靜態管理模式的,不以人口的增減和變動,而隨時隨意去調整股權關系。

比如,廣東佛山市南海區搞股份合作制改革已經搞了20多年,到今天為止,仍然是限定在社區內,他們的說法就叫做“確權到戶,戶內共享,社內流轉,長久不變”。從中央安排的29個縣來看,有24個縣是選擇的靜態管理的模式,不隨人的變動而隨意調整。從這一點上看,應該說是多數群眾的選擇。

陳曉華表示,同時從制度設計上來看,農民的幾項基本權利應該相互銜接,農民的土地承包關系要求保持穩定並長久不變。正因為這樣,所以中央提倡不以人口的變動而隨時來調整股權。

至於《意見》中提到探索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有償退出的條件和程序,現階段農民持有的集體資產股份有償退出不得突破本集體經濟組織的範圍,但是可以在本集體內部轉讓或由本集體贖回。之所以要限定退出範圍,陳曉華稱,不論是流轉範圍的確定,還是運行規則的制定,最為重要的是要有利於保護農民的基本權利,包括財產權利和民主權利。

他提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其他經濟組織有很大的不同,按照法律規定,它的財產屬於成員集體所有。同時,農村集體經濟還有一個很大的特征,就是它的社區性,主要表現在土地等基本生產資料集體所有。針對這種特殊性,為了保護農民的利益,特別是防止外部資本的侵占,文件明確兩點:第一,改革的範圍嚴格限定在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第二,股權的流轉不得突破集體經濟組織的範圍。這兩點規定非常重要,現階段也是符合農村實際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552

萬家文化回複上交所問詢函:龍薇傳媒融資方案最終未獲銀行批準

萬家文化2月15日晚間回複上交所問詢函稱,2016年12月23日,龍薇傳媒與萬家集團簽署《萬好萬家集團有限公司與西藏龍薇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之股份轉讓協議》之後,龍薇傳媒立即就本項目融資事宜開始與某銀行(“A銀行”)某支行展開談判協商,雙方於2016年12月29日達成初步融資方案。因本項目融資金額較大,故需上報A銀行總行進行審批。2017年1月20日,龍薇傳媒接到A銀行電話通知,本項目融資方案最終未獲批準。此後,龍薇傳媒立即與其他銀行進行多次溝通,希望就本項目開展融資合作,但陸續收到其他銀行口頭反饋,均明確答複無法完成審批。因此,龍薇傳媒判斷無法按期完成融資計劃。

經溝通,西藏銀必信願意按照已經簽訂的協議履行借款承諾,且已經在本次收購第一次付款階段提供了首筆1.9億元借款。但因龍薇傳媒判斷無法按期完成融資計劃,即無法完成全部收購計劃,經龍薇傳媒與萬家集團友好協商,雙方同意調整股份收購比例。股份調整後收購價款,除已經支付的2.5億元外,其余收購資金龍薇傳媒擬通過自籌方式解決。

此外,根據A銀行的電話說明,前期已有融資意願的A銀行短期內態度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市場對本項目的交易結構和方式存在較大質疑以及A銀行內部風險控制等原因;受限於其內部管理制度,A銀行及西藏銀必信均未提供書面說明。

公告顯示,根據萬家集團出具的說明,在本次交易完成後,萬家集團基於自身財務管理和經營需要,在未來仍有轉讓其所持上市公司股權的可能性。但由於萬家集團與龍薇傳媒於2016年12月簽署《股份轉讓協議》後未與其他第三方就轉讓上市公司股份事項進行溝通接洽,因此截至目前萬家集團無擬轉讓持有的上市公司剩余股份的明確安排或計劃。

公告稱,龍薇傳媒本次取得萬家文化5.04%股權後,不會參與上市公司的經營管理活動,沒有合作開展影視傳媒領域重大項目的計劃,沒有後續進一步增持公司股份的計劃,且自本次增持之日起未來六個月內也不會減持所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470

樸槿惠彈劾案最終庭審定於24日 有望3月初宣判

2月16日,據韓聯社報道,韓國憲法法院16日進行總統彈劾案第14次庭審,代院長李貞美宣布最後一次庭審將於本月24日進行,要求控辯雙方23日前提交立場材料。

樸槿惠方面對該日程安排提出異議,稱最後一次庭審前應給與充分時間核查證據,23日提交立場材料、24日庭審的做法不符合慣例。主審法官姜日源表示,控辯雙方可將對該日程安排的意見寫入立場材料中,憲法法院會再作討論。

有觀測認為,即便最後一次庭審的日期發生變化,也不會被拖得太遲,憲法法院很有可能在代院長李貞美任期結束的3月13日前做出宣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656

基金逼死賣盤中巴追擊戰最終回

2017-02-23  NM

本週一巴士車長起義、按章工作,全港多處交通擠塞。

要講到「有性格」的司機,香港人的集體回憶,一定是中華汽車(26,簡稱「中巴」)。

當年中巴司機亡命超速駕駛、自行更改路線、車廂爬滿曱甴,結果於九八年,經營者顏氏三姊弟因管理不善,喪失所有港島線的巴士專營權,由新巴及城巴接手。

二十年過去,這架未改名的爛巴士,在基金眼中竟然比法拉利更吸引!

由惠理集團(806)創辦人葉維義打骰的Argyle Street,睇中中巴股價較資產折讓七成,在市場瘋狂掃貨,不只是要求回購、派息,而是脅迫顏家賣盤,將可以釋放的價值舐到盡!

顏家話事的大家姐顏潔齡出名難搞兼慳儉,曾提供過期西餅給來談判的運輸署官員「慢慢歎」。

基金佬就這三姊弟的性格特點,想出了絕招。

中巴於一九二三年由顏成坤創立,七十年代起專營港島巴士業務至九八年,在柴灣的車廠兼辦公室,殘殘舊舊如舊樓。不過爛船仲有三斤釘,中巴值錢的地方是儲有多幅地皮,有些只是當年車廠,隨着地價不停破新高,兼且管理層有現金都不願派息,收收埋埋,公司股價開始出現折讓,令爛船成為金礦,多次受到追擊。今次追擊中巴的,是今年已逼得丹楓(271)賣盤割禾青的Argyle Street(亞皆老街基金)。

一四年中巴股價由五十多元跳升一倍,便是該基金小試牛刀,逼得中巴回購股份令股價上升,基金見有錢賺走人。今次捲土重來,全因他們去年追擊丹楓時與另一股東華懋相識,華懋以意頭價88.8元,向他們賣出2.6%股份,並保留部分股份坐順風車、等睇戲。Argyle Street現在市場增持至3%以上,開始發炮。本刊細閱雙方書信往來,發現招來招往。

第一輪攻防戰基金:炮轟唔識計數

第一炮,是指董事局唔識計數!本刊訪問Argyle Street基金經理Brian,他指公司資產被嚴重低估(significantly undervalue),「經常有上市公司為咗避免俾人追擊,將資產收收埋埋,或者叫人估低啲。我強調,我無話中巴做緊依樣嘢,但我哋計到中巴每股值233.7元,佢哋就用間無人識嘅估值行PPS,計到每股只值167.9元。」而且中巴目前有二十六億現金,與五年前無異,Brain批評既然現金無實際用途,理應派給股東,「股東投資都係想有回報,我相信只有顏潔齡一個唔願派息!」Brian指中巴只識與太古合作起樓,認為中巴位於柴灣的地皮,並無理由將八成權益賣給太古,放棄大部分發展後利潤,而且賣價只是每呎一千多元,較同區住宅價每呎一萬多元少得可憐。「顏潔齡喺灣仔幢大廈都係賣俾太古前大班,點解咁鍾意太古?而家咁多中資搶地,賣俾海航、恒大唔好?」Brian再就董事局組合發第二炮,批評為何聘請瑪麗醫院副醫院行政總監周明德醫生為董事,而中巴目前發展的是房地產,與醫療風馬牛不相及,「我知道二少顏亨利曾喺瑪麗醫院行醫,唔知有無關呢?」顏家三姊弟亦年紀老邁,最細七十八歲,最大八十六歲,未見有明顯繼任人安排,理應引入「投資者」,亦即賣盤。

中巴:落閘唔願傾

面對基金來勢洶洶、生死之戰,中巴不再如三年前採息事寧人態度,反而堅持企硬。據知中巴只找來公司秘書回信,並在信內先寸基金經理唔記得簽名,再而指其分析報告有非常明顯的缺陷。中巴反駁審計公司PPS非無人認識的細行,公司主席Mr. Brooke是皇家特許測量師學會前主席、城規會副主席,又曾獲銅紫荊勳章。Argyle Street對於公司政策的批評,包括長期只與太古合作,及將現金留作發展項目之用,不派發特別股息,中巴強調兩次決議都有召開股東大會,出席股東會的股東100%贊同公司政策,擺到明指公司政策合情、合法、合理。最後暗諷Argyle Street引入投資者的要求,指董事局的責任,在於長期營運公司,並非引入投資者。寸完嘴後,更落閘拒絕會面,指看不到見面有什麼用。

第二輪攻防戰基金:直指命不久矣

眼見中巴完全落閘,Argyle Street轉用激將法,並第二次發信。今次標題為「復興中巴」,開首明踩管理差,以致曾經光輝的中巴沒落,希望華人之光顏老先生(顏成坤)在天之靈,能夠看見中巴復興。信中以「長期營運」大做文章,引用唐代詩人杜甫《曲江二首》中的名句:「人生七十古來稀」,以及李商隱的《樂遊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回敬,稱在生物學來說,這班長者董事或不會長期存在,「香港平均年齡八十歲左右,當你食好住好,不煙不酒,但你年紀都大,可以守住公司到幾時呢?」又指股東會上100%的支持率,只因會議堅持以英文溝通,老股東根本唔明白,哀莫大於心死,故不再出席。

中巴:告你誹謗

顏家睇完此封信後,激到扎扎跳,再回信措辭更為激烈,並斥責基金的指控無理、充滿歧視、詆毀,連逐點反駁都嘥氣。若基金再次發放質疑估值的消息,將會毫不猶豫地提出法律訴訟,「no hesitation to issue legal proceedings」。

第三輪攻防戰基金:年半內要賣盤

中巴於本週二召開董事會議,屆時應商議派息事宜,Argyle Street為此親自於本週一到柴灣車廠遞上最後一封信,要求中巴董事與他們見面。Brian指目標是在一年半內令中巴賣盤。過去Argyle Street已多次以小食大,將公司拆骨或令其賣盤。今次追擊,葉維義的參與是關鍵,「你上嚟公司唔會搵到佢(葉維義),但佢俾好多意見我哋,因為佢亦好了解中巴各股東的dynamic(互動),無咗佢唔得。」事關八十年代,羅旭瑞旗下的百利保曾提價追擊中巴,顏家差點傾家蕩產,最終靠葉維義父親葉謀遵出手相助,顏家才保得住中巴。今次掉轉槍頭,基金其中最大殺着,是拉攏顏家排行第二的傑強。因為據葉氏理解,顏氐三人關係比貌合神離更差,「連貌都不合,夾過返工時間唔會撞到大家。股東大會三個人唔講嘢,一完家姐自己即走。」現時基金仍在市場掃貨,「有一個持貨少於1%的基金,打算賣貨俾我哋。我哋要過5%召開特別股東大會唔難,到時可能推舉顏傑強做主席,由佢踢走大家姐顏潔玲。」

中巴:團結是力量

顏氐三姊弟現時共持股四成多,由於不是以信託形式持有,的確可隨時賣股。團結就是力量,若然三人都堅持不賣,基金要成功難度相當大。不過Brian指他們已沒退路,「我哋已經洗濕咗個頭。由於中巴貨乾,每日成交很少,我計過如果按每日成交量,要十年先放得晒手頭上的股份!」對沖基金要窮追猛打,捱得過這次,手持金礦的中巴顏家,不知又捱不捱得過下一次。

撰文:孫樂祈攝影:財經組協力:黃敬蓮[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020

俞敏洪:創新力是人類的最終資源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228/161551.shtml

俞敏洪:創新力是人類的最終資源
老俞閑話 老俞閑話

俞敏洪:創新力是人類的最終資源

人類的創新力是如何產生的?最主要有五個要素:個體單元、變革驅動者、有效網絡、共同記憶和競爭。

本文由老俞閑話(微信ID:laoyuxianhua)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俞敏洪。

用了好幾天的零碎時間,終於讀完了拉斯·特維德(Lars Tvede)的《創新力社會》(The Creative Society: How the Future Can Be Won)一書。該書內容比較豐富,35萬8千字。中文版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翻譯質量整體不錯,閱讀起來感覺流暢。推薦閱讀指數:五星。

該書的主題簡單明了:創新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是社會繁榮和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作者認真檢點了歷史,從遠古人類社會的進化寫起,一直到今天互聯網社會興起,人類的每一次進步,無不是人類發揮自身創造力所帶來的結果。相反的例子就是,凡是人類歷史上的黑暗時代和貧窮時代,都是扼殺了人類創新力的時代。通過對於歷史和現狀的分析,作者認為人類進步的過程,就是不斷和僵化的錯誤思想和落後勢力進行較量和鬥爭,並不斷取得勝利的過程。

人類的創新力是如何產生的?作者認為最主要的有五個要素:個體單元、變革驅動者、有效網絡、共同記憶和競爭。

個體單元,就是允許個人思維存在。越是允許個人產生奇思妙想,越容易引發創新。獨裁體制和集權制度不容易有創新,就是因為不允許個人思考存在。

變革驅動者,不僅僅指個人,也指其他因素的驅動,比如氣候的變化是導致人變得更加智能的重要原因。比如中國春秋戰國時代,國與國之間的互相競爭,是百家爭鳴的重要驅動力。

有效網絡,是指個體單元需要有交流互通的渠道,聯系越密切,進步就越快。這就是為什麽互聯網時代世界創新力大爆發的主要原因。凡是不允許交流互通的時代,或者信息交換機會匱乏的地區,都會變得封閉落後。

複活節島本來有不錯的文明,但因為和外界隔絕,連祖先的發明都不斷遺忘,最後島人進入原始狀態,自然資源消耗殆盡,大量人員被活活餓死。這讓我想起不久前美國拍的動畫片《海洋奇緣Moana》,島民因為害怕大海,收起航海夢想,結果物質匱乏、災難來臨、精神萎靡,後來在Moana的探索下,島民重新撿起航海夢想,意氣風發,揚帆遠航。

在中國,凡是開明的時代比如唐宋,都有很多創新和文化成就出現,凡是封閉的王朝比如明清,都乏善可陳。今天的中國,要想真正引領世界,只有不斷開放互聯,拒絕信息隔離,和世界融為一體,才有真正的希望。

共同記憶,就是人類需要有統一的代碼(文字等),來記住成功經驗,不斷複制並升級。比如人類的DNA,就是一種代碼;人類的文明制度,也是一種可以傳遞的代碼。西方的民主自由制度,複制到世界各地,也為世界的進步做出了貢獻。

競爭,是指需要一個公平透明的競爭局面,讓優秀的東西不斷勝出,促進正能量的傳播,阻止負面趨勢的蔓延。一個壟斷的社會,是消滅競爭,或者鼓勵幕後交易的社會,會導致社會最終走向衰落。

面向未來,作者是一個樂觀主義者。他認為,只要保持人類的創新力,人類幾乎能夠解決所有面臨的困難,走向更加幸福和進步的社會。如果人類把自己封閉起來,社會進入靜態,變成一潭死水,則人類社會將災難不斷、狼煙四起、饑寒交迫、民不聊生。

由於社會一直在進步,所以一些過去的悲觀主義者所預料的人類社會資源枯竭、環境崩潰、饑荒遍地這樣的情況並沒有出現,因為人類通過創新帶來了高科技生產力,現在能夠在保護好資源和環境的前提下養活幾十億人民,而在古代養活幾億人都是很困難的。

人類社會的進步,也是人類思想的進步。過去的一千年,人類經歷了文藝複興、啟蒙運動、地理大發現、宗教改革、工業革命、科技革命、女性解放、信息革命等;與此相對應,每一次進步的背後,都是人類對自身的一次解放,都是人類對於人性、自由、寬容、民主、法治、權力制約的不斷努力追求的結果。

讀完整本書,有一種令人振奮的感覺。我們所擔心的人類所面臨的困難,都可以在人類創新力中找到解決之道。人類的最終資源,甚至是唯一的資源就是我們的創新力。因為創新力,我們可以尋找到新的能源來代替傳統能源,新的糧食生產來代替傳統糧食生產。人類的永久生存之道就在創新力。不管這一論證有沒有漏洞,但這樣的思考真的非常重要。

就像一個人一樣,一個樂觀的、不斷善於創造的人,前途總是更加光明的,而那些悲觀的、心底灰暗的人,永遠不可能為自己創造出光輝燦爛的世界和人生來。

俞敏洪 創新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342

韓特檢組公布最終調查結果:樸槿惠和崔順實合謀受賄

3月6日消息,據韓聯社報道,韓國親信門特檢組6日公布最終調查結果,認定總統樸槿惠與親信門核心涉案人崔順實合謀從三星集團收受賄賂430億韓元(約合人民幣2.56億元)。

獨檢組表示,2015年樸槿惠大力支持三星物產與第一毛織合並,三星以此為代價向崔順實及其掌控的Mir和K體育財團提供巨額資金。

獨檢組還表示,崔順實曾多次為樸槿惠安排“註射阿姨”(對上門註射針劑的女性的通俗叫法)等非正式診療,青瓦臺醫療系統實則處於“崩潰”狀態。

圖片來自韓聯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47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