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張斯攝影報道 每經編輯 魏文藝
近期,關於鼓勵電商與快遞物流企業開展供應鏈綠色流程再造等相關政策頻出,在成本壓力面前,綠色化已成為物流企業不得不面對的一場硬戰。
1月31日,記者在北京通州區京東物流分揀中心內看到,一排排新能源汽車停在中心停車場,有的正在充電樁位補電,有的等待裝貨。紅色車體上都有白色的“新能源”字樣,而綠色新能源專用京字車牌則格外醒目。家住在海澱區的王先生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最近已經看見新能源物流車穿梭在北京的大街小巷,沒有噪音,更綠色環保。
“新能源物流車在整個物流行業中,目前尚處於推廣的倡導階段,面臨配套設施不完善、成本高等各種問題。” 中國交運協會快運分會副秘書長劉建新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不僅是新能源汽車方面,包括快遞包裝等各方面的環保問題都需要引起相關企業及部門的足夠重視。需要政府來推動,形成一個整體的綠色環保體系。
記者註意到,近期關於綠色物流的政策頻頻發布。1月23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於推進電子商務與快遞物流協同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首次提出電商快遞綠色發展理念,鼓勵電商與快遞物流企業開展供應鏈綠色流程再造,逐步提高快遞物流領域新能源汽車使用比例。
在政策發布兩天後的1月25日,京東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劉強東在微博上發文稱,京東物流已提前兌現了承諾,在北京市投放超過700輛新能源車,目前進出北京的所有京東自營貨車全部換成了電動新能源車。
在劉建新看來,京東此舉是自覺貫徹十九大以來國家關於新能源和綠色物流的相關政策。同樣,順豐等其他快遞公司也應該響應和推廣。
當前,新能源汽車發展面臨著挑戰與機遇,但綠色新能源物流時代已然開啟。按照公安部推廣新能源汽車專用號牌的統一部署,從2017年12月28日起,北京市正式啟用新能源車專用號牌。在京東物流北京通州分揀中心,新能源車隊隊長裴文彪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京東物流於2017年12月29日拿下了首張新能源汽車專用京牌——京AD09860。
“這輛新能源物流車續航里程在180~200公里,續航時間在2~3小時。沒有噪音、零排放。”談話間,裴隊長向記者展示了充電樁充電的流程。他表示,目前該中心只有16根充電樁,幾百輛車還需要利用社會資源進行夜間調度充電。
據測算,燃油車平均一天運行170km,消耗19升油。根據現行的相關標準,如果使用新能源車,則每天減少碳排放42.75kg。按照700輛新能源車投放來算,預計一年減少碳排放在11000噸左右。
中國物流學會特約研究員楊達卿曾說,綠色物流本身就是一項具有社會公益屬性的系統性工程。將綠色物流進行到底,是整個物流行業參與者的心聲。
在節能減排、新能源創新應用的浪潮里,京東物流“青流計劃”成為電商物流的指引,並實際兌現著“綠色”的承諾。去年5月,阿里的菜鳥網絡也推出了新能源智慧物流車計劃,擬在未來五年聯合上汽、東風等車企共同投放100萬輛新能源智慧物流車。
據2016年《中國快遞領域新能源汽車發展現狀及趨勢報告》顯示,快遞新能源汽車在近幾年來獲得了較大發展,而2014年新能源物流車僅有500輛。據業內人士介紹,新能源物流車到2020年銷量預計有望達到6萬輛。
劉建新在采訪中指出,過去我國對快遞發展主要聚集於規模和業績,導致快遞十年來野蠻發展,存在廢棄物增長速度超過快件量增長速度等諸多問題。政府監管部門應該增強綠色環保意識,把綠色指標等作為硬性指標進行規定。比如規定市場份額前20%的物流公司率先使用新能源汽車等,在標準設計方面增加強制性設定。
但值得註意的是,盡管整個物流行業都知道綠色化是大趨勢,但過去兩年,快遞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占新能源汽車總銷量的比例仍然極低。究其原因可以發現問題多種多樣,包括電池問題、購車成本過高、政府補貼下滑、充電難等。
談到成本問題,京東物流新能源汽車項目負責人劉飛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車輛采購成本、養護及運營成本相對燃油車來說都有所下降,其中每輛車的采購成本要比燃油車減少3萬~4萬元。但他也指出,電池等技術叠代太快,會導致成本增加,加之充電樁建設步伐滯後,車輛續航時間短等問題仍是未來有待完善的環節。
對此,劉建新認為,這不僅需要物流企業,更需要政策、工信部等共同努力,提高新能源車的續航能力、增加充電站的數量,將加油站改造成充電站等。
(實習生趙雯琪對本文有貢獻)
央行今日繼續暫停逆回購操作。8日,央行公告稱,目前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量處於較高水平,今日不開展公開市場操作。當日無逆回購到期,公開市場實現零回籠零投放。
近期資金面保持寬松狀態。昨日,貨幣市場上各期限資金需求都得到滿足,午盤後大多減點成交,交易量也有大幅縮水。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多數下行,隔夜Shibor下行1.2個基點,報2.5820%,7天Shibor下行3.8個基點,報2.7680%。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陳冀認為,5月初,市場流動性預計會延續數日寬松,但寬松程度可能不及今年一季度。加之,國內債市經歷前一階段利率回落後,中美長端利率已經低於了央行所謂的“舒適區間”。預計“嚴監管+穩貨幣”的政策組合會繼續保持,前期階段性行情中債市所加杠桿,未來一段時間可能需要調降。資管新規正式版公布,由於緩沖期較長,較市場此前的預期相對樂觀。因而該正式版落地對於近期債市的影響較小。10年期國債到期收益率這周可能在3.65%和3.75%之間震蕩。
7月23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更好發揮財政金融政策作用,支持擴內需調結構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確定圍繞補短板、增後勁、惠民生推動有效投資的措施。其中,對支持小微企業的發展進一步提出了多項舉措。
實際上,今年以來人民銀行等有關部門已經連續多次出手,通過貨幣、稅收等政策“幾家擡”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市場分析人士認為,小微企業代表了目前經濟中的薄弱環節,通過引導金融機構提供融資支持,有利於控制經濟下行和企業違約風險。
建設銀行普惠金融事業部副總經理李曉芳對第一財經記者稱,總體看,出臺的各項舉措為普惠金融業務提供了更加完善的法治環境、融資擔保環境、信用信息環境,也為銀行發展普惠金融業務提供了更廣闊的機遇。
支持小微上半年連發“硬舉措”
今年上半年,“小微”、“三農”等普惠金融領域繼續獲國家多項政策支持。人民銀行兩次實施定向降準,加大對小微企業支持力度。6月25日,人民銀行聯合四部委下發《關於進一步深化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意見》(下稱《意見》),增加支小支農再貸款和再貼現額度共1500億元,下調支小再貸款利率0.5個百分點。同時,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發行小微企業貸款資產支持證券;將單戶授信500萬元及以下的小微企業貸款納入中期借貸便利(MLF)的合格抵押品範圍。除此之外,還從監管考核、內部管理、財稅激勵、優化環境等方面提出23條短期精準發力、長期標本兼治的具體措施。
民生銀行普惠金融事業部總經理周伯婷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以上政策均是小微金融扶持“硬舉措”,為小微企業發展營造良好金融生態環境,精準聚焦的小微金融支持政策紅利已經不斷釋放,商業銀行信貸投放力度明顯加大。
李曉芳稱,按照五部委文件,小微企業貸款利息免征增值稅範圍進一步擴大,由單戶授信額度100萬元提高到500萬元,鼓勵銀行支持小微企業貸款的積極性。建行配置了專項貸款規模,在聚焦單戶授信500萬元以下貸款投放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單戶授信500-1000萬元以下的小微企業貸款支持力度,為客戶提供融資與融智、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綜合金融服務解決方案,打造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
泰隆銀行普惠金融部總經理王小四告訴第一財經,人民銀行為金融機構服務小微企業提供了充分的流動性支持,泰隆銀行此前向央行申請的5億元支小再貸款,已於今年7月資金到位,根據《意見》該行也享受了下調支小再貸款利率0.5個百分點的政策,有效降低了資金成本。7月初,該行根據業務實際需求繼續向人行申請5億元支小再貸款。
北京銀行小微企業相關負責人對第一財經記者稱,《意見》將單戶授信500萬元及以下的小微企業貸款納入中期借貸便利(MLF)的合格抵押品範圍,北京銀行計劃利用這一有利政策,盤活存量資產,增強為小微企業提供信貸支持的能力。在降低利率方面,要求經營單位2018年3季度新放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平均利率不高於1季度水平, 4季度不高於3季度水平,進一步降低小微企業融資成本。
信貸投放力度加大
從政策落地情況看,這些精準聚焦的措施已經開始取得成效。
人民銀行數據顯示,上半年,人民幣小微企業貸款余額25.4萬億,同比增長12.2%,比同期大型和中型企業貸款增速分別高1.2個和2.5個百分點。
首先是從普惠領域小微企業貸款增量擴面,單戶授信500萬以下的小微企業貸款(含個體工商戶和小微企業主)由以往的低增長轉為趨勢性回升。6月末,余額7.35萬億元,同比增長15.6%,增速比上年末高5.8個百分點。
另一方面,在信貸政策引導下,金融機構積極服務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對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加大升級力度,改善對小微企業貸款的風險管控模式。
此外,從央行監測的情況看,單戶授信500萬以下的小微企業不良貸款率(含個體工商戶和小微企業主)有所下降,5月末,不良貸款率為4.1%,比上年同期低0.6個百分點,比新興市場國家中小企業不良貸款率平均水平低1個百分點。
以民生銀行為例,上半年,民生銀行單戶授信500萬元以下小微企業貸款(含個體工商戶、小微企業主貸款)累計投放近2400億元,截至二季度末,單戶授信500萬元以下小微企業貸款(含個體工商戶、小微企業主貸款)余額超過3900億元,同比增長500余億元,增幅15%以上,並始終堅持“小”和“微”的市場定位,為20余萬戶小微企業提供融資支持,戶均貸款規模保持在百余萬元。
北京銀行截至2018年6月末,單戶授信500萬及以下小微型企業、個體工商戶、小微企業主貸款增量是去年的3.3倍;單戶授信1000萬及以下同比增速23%,高於各項貸款同比增速5.3個百分點,完成“兩增兩控要求”。
7月2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進一步提出了多項措施,繼續支持小微企業。在財政政策方面,提出在確保全年減輕市場主體稅費負擔1.1萬億元以上的基礎上,將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提高到75%的政策由科技型中小企業擴大至所有企業,初步測算全年可減稅650億元。
在貨幣政策方面,提出通過實施臺賬管理等,建立責任制,把支小再貸款、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貸款利息免征增值稅等政策抓緊落實到位。引導金融機構將降準資金用於支持小微企業。鼓勵商業銀行發行小微企業金融債券,豁免發行人連續盈利要求。
金融機構建議加快信用體系建設
從金融機構的角度出發,未來在支持小微企業方面,還希望在政策方面給予哪些支持?
王小四提出,在支小再貸款方面,建議央行考慮“先貸後借”的形式,允許金融機構先行向符合條件的小微企業放貸,再以央行支小再貸款資金對接,最高效地滿足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需求。另外,在推動小微信貸資產質押在貸款方面,因為小微信貸資產期限短、信息質量相對較低,篩選資產存在難度,建議央行放寬小微信貸資產質押條件、縮短審批流程、簡化各項申請、審批、辦理程序,最大化便利小微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的操作。
周伯婷稱,深化小微金融服務是一項艱巨而長期的工作,針對商業銀行小微金融業務發展實際,需要國家政策一以貫之的持續支持,如持續加大定向貨幣政策支持、推進小微專項金融債的發行支持,為小微金融提供低成本資金供給,財政政策方面加強對小微企業以及相應金融服務的稅收優惠、優化小微企業貸款損失稅前扣除等,信用體系建設方面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強化失信懲戒機制等。
李曉芳則表示,近年來,國家大力加強信用體系建設,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小微企業相關信息還有待進一步整合。她建議,共享小微企業(包括企業主)分散在工商、司法、環保、稅務等多部門的信用信息,並與銀行系統直連,方便銀行對小微企業各類信用信息進行全面了解,實現多維畫像、精準服務。建議將小微企業在小貸公司、民間借貸等渠道的融資信息納入國家征信體系。完善小微企業及小微企業主雙征信體系建設。
北京銀行小微企業相關負責人建議,希望進一步完善知識產權、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等無形資產評估、處置等體系,提升銀行使用無形資產質押作為擔保方式的積極性。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11日,銀保監會在官網上發布消息,要求加強監管引領、打通貨幣傳導機制、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水平。其中提到,要“指導銀行保險機構準確把握促進經濟增長與防控風險的關系,正確理解監管政策意圖,充分利用當前流動性充裕、融資成本穩中有降的有利條件,加大信貸投放力度,擴大對實體經濟融資支持”。
“加大信貸投放力度”這一表述釋放出一個重要信號,下一步金融信貸會出現一定程度的寬松狀態。
銀保監會此時發出這一重要信號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促進實體經濟與金融的良性循環。其中的背景是,國內結構性去杠桿取得了一定成效,進入穩定期,而一些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一些企業因為信貸緊縮的影響,也遇到了一定的困難。這在民企和小微企業方面表現得尤為明顯。同時,外部環境發生明顯變化,也促使必須采用包括金融在內的手段來保持和促進國內經濟的充分活力。
在此需要註意的是,加大信貸投放在保證重要基礎設施建設順利進行的同時,也要防止出現“大水漫灌”現象。加大信貸投放更應多為民營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的融資提供方便。
首先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加大會帶來“虹吸效應”。銀保監會表示,要“指導銀行按照市場化原則,保障在建項目融資需求,加大對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的金融支持”。這其中有這麽幾個關鍵詞——市場化原則、在建項目、補短板。數據表明,7月份新增基礎設施行業貸款1724億元,較6月多增了469億元。這是應有之舉。因為資金問題導致一些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尤其是在建項目停擺,造成的影響將比一些企業停擺更大。
近期,一些地方在修訂中長期鐵路規劃,新增了部分鐵路項目,有的項目甚至提前動工,媒體報道稱2018年鐵路固定資產投資額將重返8000億元以上。這其中很多是地方政府出於經濟增長要求推動所致。但這些項目是不是銀保監會所說的 “補短板”呢?如果真是補短板,我們當然是支持,否則就要當心“尾大不掉”,不能為了經濟增長就去出臺不符合市場需求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事實上,國家層面上對此現象已經有所註意。上個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軌道交通規劃建設管理的意見》。這個《意見》將很多超前建設地鐵項目的城市拒之門外。
其次,“加大信貸投放力度”應更多惠及民營企業。不久前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六穩”指導方針,其中第一條就是“穩就業”,而民營企業在“穩就業”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民營企業更是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民營企業融資門檻高、融資成本貴的現象還普遍存在,遇到風吹草動首先面臨抽貸的也是民營企業。在“加大信貸投放力度”的大環境下,對符合條件要求的民營企業增大信貸數量,顯得十分迫切,“雪中送炭”比“錦上添花”要重要得多。
再次,小微企業需要重點扶持。銀保監會的公告對此非常明確:“優化小微金融服務監管考核辦法,加強貸款成本和貸款投放監測考核,落實無還本續貸、盡職免責等監管政策,提高小微企業貸款不良容忍度”。
在今年4月份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就曾提出,要確保今年實現降低小微企業融資成本的目標。具體來說就是,今年要確保小微企業貸款增速不低於各項貸款平均增速、小微企業貸款戶數不低於上年同期戶數、小微企業申貸獲得率不低於上年同期水平的“三個不低於”。銀保監會上述信息正是對這一目標的落實,這對小微企業是進一步的利好。今年前7個月,銀行業對小微企業的貸款增加1.6萬億元,增速持續高於同期全部貸款增速。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共享單車禁止入內!共享單車禁止投放!共享單車被貼“罰單”!多個城市對共享單車管理越來越嚴,甚至實行投放數量管控,這種情況下,部分共享單車企業轉變思路,開始“郊區投放”。
多地對共享單車管理趨嚴
城市對共享單車管理越來越嚴格。
以北京為例,除了中關村創業大街、南鑼鼓巷等一些街道禁止共享單車進入外,記者近日走訪發現,原來可以騎進去的大院、物業公共區域等,現在基本也不讓騎共享單車入內。
不少地方還專門貼出“禁止共享單車入院”的通知,即使大院內就有自行車停車棚。
在陜西省漢中市,有市民發現,違規停在路邊的共享單車被交警貼上了“罰單”,“罰單”上面提示,違規車輛將被拖移、處罰。
除了禁入、處罰外,共享單車企業更害怕的是數量管制。早在2017年,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就對新增投放的共享單車實施報備審核。
近日,深圳市交委某負責人表示,暫停受理新的單車投放計劃,並對近期發現哈羅單車違規投放新車的事情,已經約談並要求企業立即整改、清理回收。
2016年、2017年,不少媒體報道,制造自行車的企業訂單多的“做不完”,但工信部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兩輪腳踏自行車累計完成產量1941.5萬輛,累計同比下降32.1%。這也側面成為共享單車行業的“晴雨表”。
部分共享單車轉為“郊區投放”
這種情況下,部分共享單車企業改變思路:不在市里投放,轉戰郊區。
近日,記者走訪發現,在北京房山區長於大街——北京地鐵房山線站點分布較多的一條街道兩旁不少哈羅單車,基本都是新車,有的地鐵口附近,密密麻麻擺放,目測至少也有幾百輛。
和這行成鮮明對比的是,在北京市里面,哈羅單車非常少見,記者在二環附近轉悠,難以尋覓哈羅單車蹤影。
在北京郊區,有哈羅單車運維人員對中新網記者表示,“為什麽不在市區而在郊區投放?上面就這麽決定的,房山是重點投放區域,因為周邊居民小區較多。”
哈羅單車相關負責人對中新網記者表示,“因為郊區周邊居民出行最後一公里需求沒有得到很好的滿足,這為了補充當地的運力。”
對於郊區投放,不少用戶持贊成態度。“我住在附近,差不多就是從8月份開始,哈羅單車多了起來,挺方便的。”有路人對中新網記者表示。
投放數量不再公開
據公開資料顯示,摩拜和ofo的車輛投放均為千萬輛級別,但最近一段時間,兩家企業都不再公布投放數量。
摩拜單車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胡瑋煒在摩拜單車7月份新品發布會上甚至表示,“呼籲行業對共享單車飽和的城市不再進行新投放。”
後入局者哈羅、青桔單車等對此顯然是不願接受的。有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後入局者肯定會想方設法投放,畢竟如果沒有車輛在市場,說什麽都不管用。
記者詢問哈羅單車投放數量,對方稱“目前這塊不太願意講”。但在北京郊區,卻有一批又一批的車輛出現。
據陜西當地媒體報道,西安早已經實施共享單車暫停投放,而有些共享單車企業仍試圖投放,並采取夜間投放。
無序停放老問題依然存在
雖然郊區投放滿足了部分用戶的需求,但也存在無序停放的老問題,並給一些用戶帶來困擾。
“早上上班趕時間,但偏偏很多共享單車就堵在地鐵進出口附近,進出都不方便。”有用戶表示。
記者觀察發現,即便是在相對管理規範的北京市區,共享單車亂停亂放問題依然不能完全解決。下班時間,在一些地鐵口,人行道被共享單車霸占成“僅能一人通過”的小道。
某共享單車企業相關負責人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表示,造成“單車圍城”的情況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無序投放,二是亂停亂放。
上述負責人同時表示,共享單車經過幾年的快速發展,已經從粗放型投放階段到如今的精細化管理階段。
據了解,目前摩拜、ofo、哈羅等共享單車企業都安排了專人管理,引導用戶規範停車,整理規範車輛停放。但現在來看,亂停亂放問題依然無法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