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国美换帅后员工避谈黄光裕 高管否认断货传言


From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90120/06435780291.shtml


国美换帅后布局北京市场

北京国美总经理表示今年不会盲目开店和关店

京华时报 记者: 牛颖惠

沉寂良久的国美在黄光裕正式离职的消息发布后开始面对媒体。昨天,北京国美召开了“北京国美决战09”发布会,这是前一天陈晓正式接任董事会代理主席后,北京国美的首次公开活动。

-现场

员工避谈黄光裕

昨天,记者在北京国美北太平庄也就是北京国美总部看到,卖场门口挂着“国美喜福会”几个大字,店内员工穿着北京国美22年店庆时的红色工作服。

当记者和几个员工聊起是否知道黄光裕辞职时,对方立刻予以回避。据知情者透露,去年年底国美已经对内部发出“缄默令”,从总部到分部,国美的行 事低调了很多,中高层领导很少公开亮相。但是据公司内部人透露,除了很少面对媒体外,公司的经营一切正常,员工奖金、工作均未受到严重影响。

-布局

不会盲目开店和关店因为前任“掌门人”黄光裕被曝涉嫌经济犯罪,国美在新年的动态一直备受关注。此前,其竞争对手苏宁已于近日公布了2009年将在北京新开20个门店的计划。

昨天,北京国美总经理闫小兵表示,2009年,国美将把重点放在门店的调整上,不会盲目开店、关店,将参考单店经营状况,加大开大店、好店的投 资力度,减少无效门店数量,淘汰个别经营差、利润低的门店。闫小兵直言:“我已经收到了总部关于2009年的工作分配,新一年里总部没有给我开多少家店的 安排,但是定下来的销售额却比2008年增加了很多。”

据了解,目前北京国美正在对门店做整体考察,以国美马甸鹏润店、国美安贞店、国美公主坟店、国美西坝河店等旗舰店围绕的三环布局将会得到更大力度强化。

-重点

主抓3C等三业务

闫小兵表示2009年将是一个销售业的寒冬,他分析道,去年十一之后,家电业价格战竞争激烈,家电连锁俨然进入一场你争我夺的厮杀阶段,往年不 在促销之列的 3C产品也意外加入到促销大军之中,而且3C产品和生活家电俨然成为2009年的销售重头戏,很有可能超过传统家电的销售比例。

这个销售方向的调整也与之前从国美总部传出的三项业务重心相同,据了解,今后国美的经营将主要以三块业务为主:由副总裁李俊涛负责的传统电器中心;由副总裁牟贵先“掌舵”的3C产品中心;由小天鹅原销售总经理焦为民负责的生活电器中心。

目前,北京国美已由总部分派了两位总监,分别负责3C和传统家电,接下来将加大3C和生活家电的投入,业务的分配比例将与单店实际经营结果有关。

-现场问答

国美否认断货传言

记者:上周末,国美发布公告宣布黄光裕正式辞职,一天后北京国美召开布局2009年的发布会,这之间有关联吗?

闫小兵:这完全是两码事,上周以前公司就已经开始计划就2009年的工作布局召开发布会,定在今天完全是公司的安排,与公告没有任何关系,而且我们这里是北京分部,发布公告是总部的事。

记者:请问在陈晓就任后,对于北京国美有没有什么调整?

闫小兵:目前北京国美一切经营正常,2009年总部给北京国美的销售任务不仅没减少还有所增加。北京国美的战略计划是根据市场环境进行调整的,对于我们来说,所有的工作照旧进行,只是觉得2009年竞争将更加激烈,至于人事调整是公司总部的正常安排。

记者:目前北京国美有多少家门店?家电连锁有些饱和,北京国美是不是会关闭一些门店?

闫小兵:目前北京有60家门店,我们只会调整门店,这个不能叫关闭,我们会淘汰个别利润低、数量密度大的门店,以后将把重点集中在店面面积是否够大、附近交通是否便利、有没有停车场、是不是有潜力的商圈等方面。

记者:近日坊间有传出北京国美部分商品断货的消息,是否属实?

闫小兵:这是完全没有可能的事,国美只会淘汰销售不好的商品,绝对没有断货一事,这个可以现场去调查。

记者:北京国美一直表示将以最低价销售,但是现在各大连锁竞争激烈,北京国美推出的“差价补偿”具体如何执行?

闫小兵:具体来说,就是按照国美价格保障的规定,消费者在自发票开具的19日内,一旦遇相同商品降价,可凭购物发票获得全额差价补偿。一旦发现 同城市内其他商家同品牌、同型号商品的价格较其购买价格更低,凭报纸广告或DM单或其他商家的购物发票原件,经核实后,顾客可获得全额差价补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15

金泰高管出事累及无辜员工 中层人员都难找到


From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s/20090212/02145844801.shtml


随着实际控制人黄俊钦被拘,命运多舛的山东金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ST金泰(3.59,0.08,2.28%),600385.SH)注定将再次成为外界瞩目的焦点。

2月10日晚间时分,ST金泰突然发布公告称,公司近期与董事、总经理兼财务总监张新文无法取得联系,公司将会继续联系并了解相关情况,将根据事项进展及时做好信息披露工作。目前,尚无法确定该事项对公司生产经营的影响。

2月11日,谈及张新文的离奇“失踪”,山东省一位金融官员与本报记者交流时明确表示,这“并不意外”。

“长期以来,不用说公司高管,就连中层人员,外人都很难找到。”该官员告诉本报记者,作为注册地在济南的上市公司,过去几年来,山东省各级地方金融监管机关曾数次与ST金泰进行联系。

据介绍,黄俊钦被刑拘后,考虑到ST金泰可能会出现不稳定因素,山东省已经组织相关部门开会,部署维护稳定的工作。

事实上,多年来,由于公司主营业务长期处于停滞状态,ST金泰的职工从未中断过向山东省各级金融部门上访。

“黄俊钦收购ST金泰后,一直没有进行过实质性重组,经过这么多年的折腾,公司其实早就是一个空壳。”2月11日,齐鲁证券一位人士告诉本报记者。

ST金泰2007年年报显示,截至2007年12月31日,公司营运资金为-21789.85万元,累计亏损36948.52 万元,净资产为-19379.25万元;到期债务无力偿还;逾期借款8737.92万元,其中涉诉金额8737.92万元;山东正源和信有限责任会计师事 务所2007 年度为公司出具了无保留意见带强调事项段的审计报告。

2008年10月31日,ST金泰发布公告称,预计公司2008年年度业绩将出现亏损。

ST金泰2008年三季报显示,公司总资产为6181万元,所有者权益-2.079亿,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86.86万。

对于张新文的去向,分析人士普遍认为,这可能是缘自尚未平息的黄光裕、黄俊钦兄弟被拘事件。

2007年3月6日,ST金泰一纸公告宣布讨论重大事项而停牌。经过4个多月的停牌之后,ST金泰在2007年7月9日宣布黄俊钦旗下的新恒基 控股集团和新恒基房地产公司计划通过定向增发的方式将两公司所属的9个房地产公司或项目注入上市公司。随后,ST金泰连续42个涨停板。

但是,公开资料显示,2007年7月,历任广东新恒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北京新恒基集团总裁助理、北京新恒基集团副总裁的张新文才被聘任为ST金泰总经理兼财务总监。

“ST金泰出现的连续42个涨停板是在张新文履新ST金泰之前发生的。如果是被有关部门带走了的话,应该是与黄俊钦案的其他事情有关。”齐鲁证券上述人士认为。

该人士认为,现在不管张新文是不是因为黄的案子“失踪”,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如何做好ST金泰的后续维稳工作。

“尽管注册地是在济南。但现在,山东省地方政府在ST金泰中没有产权关系。因此,对于地方政府来说,目前,所能做的只能是安抚前来上访的职工。”上述金融官员告诉本报记者。

令人惊讶的是,ST金泰股价并没有受公司高管失踪事件的影响,当天竟以涨停报收,收于3.51元,涨5.0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778

朝日啤酒正式参股青啤英博高管撤离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505/20090505024128793.html


       朝日啤酒和青岛啤酒的高管们这回可以安安心心地坐下来喝几杯了。昨日,青岛啤酒发布了非执行董事及股东监事辞任公告,安海斯-布希-英博啤酒公司  (下称“英博”)的三位高管集体离职,此前,英博与朝日啤酒的股权转让已于4月30日顺利完成交割。

        2008 年7月中旬,全球最大啤酒商英博以520亿美元的代价收购了美国啤酒业巨头安海斯-布希公司(AB),成就了全球啤酒业迄今为止最大一起收购案。当时,英 博方面为了筹措资金,向多家金融机构申请了贷款,为了寻求更佳的融资渠道,缓解沉重的债务负担,英博在收购AB的同时,开始谋划剥离出售旗下部分资产。

        2009 年1月23日,英博与朝日啤酒达成协议,英博按每股2.548美元的价格将青岛啤酒2.6亿股H股  (占青啤已发行股份总数的19.99%)出售给朝日 啤酒。通过此次交易,英博套现6.67亿美元,朝日啤酒跃升为青岛啤酒的二股东。英博直接和间接持有青岛啤酒的股份总数锐减为9164万股,约占青岛啤酒 已发行股份总数的7.01%。

        按照之前的约定,4月30日英博与朝日啤酒的股权转让完成交割之后,英博在青岛啤酒的代表——非执行董事伯乐思、马爽及监事郑晓凡提出辞呈,并分获董事会和监事会批准。

        “ 青岛啤酒了解英博和朝日啤酒股权交易一事的整个过程。这是英博为了筹集资金,全球资产出售计划中的一部分,青岛啤酒尊重这种正常的商业交易。”青岛啤酒公 关部工作人员昨日如此评价英博和朝日的股权交易,“此次股权交易不会影响青岛啤酒集团的控股权,青岛啤酒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仍是青岛啤酒集团有限公司。 ”2008年年报显示,青岛啤酒集团有限公司持有青岛啤酒30.89%的股份。

        记者致电朝日啤酒(上海)产品服务有限公司,相关工作人员目前正值休假未能对此予以置评。记者随后以投资者身份咨询青岛啤酒董秘办公室,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朝日啤酒方面目前还没有派高管过来,不过派高管是迟早的事。”

        青岛啤酒公关部的工作人员表示,“尽管股东发生了变化,但不会影响青岛啤酒公司原有的发展战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34

大摩高管贿赂案牵出特殊背景中国企业


From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0514/02236222444.shtml


  时代周报记者 毛瀚民 发自上海

  5月4日,摩根士丹利前董事总经理杜军涉嫌内幕交易案在香港区域法院开庭审理,杜军在庭上否认十项相关控罪。

  而在上海,自3月5日,时代周报报道了大摩中国高管盖斯·彼得森贿赂门事件后,大摩(与JP摩根相对应,大摩是专指摩根士丹利, 是香港人最早对它的称呼,并沿用至今)在中国的亲密合作伙伴—具有特殊背景的上海永业集团也因一封封举报信浮出水面。

  举报永业集团

  据时代周报获得的举报材料显示,上海永业集团前董事长吴永华在与大摩合作开发的锦麟天地有一套豪宅,在另一楼盘中拥有两套豪宅。而现任永业集团 董事长兼总经理的钱军在与大摩合作开发的永业公寓二期有一套豪宅;有该集团员工举报吴永华在给永业集团职工购买的太平洋安泰人寿保险单上漏洞百出,一亿多 元保险金去向不明。

  5月9日,在一间昏暗的办公室内,永业集团员工尤孔等人向记者递上了厚厚一沓举报信:“我们这个举报信已寄给中央纪委领导,也向上海纪委、卢湾区纪委反映过。”尤孔告诉时代周报。

  据尤孔等人向时代周报介绍,永业集团是上海卢湾区政府控股的企业,是上海市房地产开发企业50强,有职工近3000人,已经辞职的该集团前董事长吴永华早年是上海卢湾区房地局修建科的科长,1997年永业集团改制,吴永华挑头组建永业集团,担任法定代表人。

  据悉,在2007年原上海新黄浦集团董事长吴明烈被双规后不到两个月,吴永华忽然主动辞职。

  “吴永华还有个女儿,早年去美国读书,回国后在摩根士丹利上海办事处担任重要职务,现在还在负责大摩开发的永业公寓二期项目。永业集团是摩根士 丹利在中国最亲密的合作伙伴,一起合作开发了那么多项目,并且合资注册了上海永威置业公司。”尤孔等向时代周报介绍,“去年8月,我们有14个职工写信给 相关部门反映吴永华的问题,吴永华挪用我们的保险资金,但至今没有明确解释。”

  5月11日,时代周报记者前往摩根士丹利上海办事处,欲核实吴永华的女儿是否大摩上海办事处的负责人,一位办公室秘书听明来意后,拒绝了记者的采访。

  在与摩根士丹利上海办事处同在一栋写字楼的上海永业集团里,永业集团工作人员也拒绝对上述举报材料发表任何意见。

  5月12日,卢湾区委宣传部及纪委的工作人员向时代周报明确该区纪委还在调查核实当中,“所以现在还不方便对外界透露相关信息”。

  据上海地产界人士透露,目前大摩贿赂门事件波及面正在扩大,大摩在上海的多个投资项目,已被列入待查名单。

  大摩地产路径

  摩根士丹利与永业集团的合作渊源,可以追溯到2003年。永业集团前身为上海卢湾区政府控股的企业,是上海市房地产开发企业50强,具有极深厚的政府资源。

  “当初是由吴永华的女儿牵线的。”一位知情人士告诉时代周报。

  2003年7月,摩根士丹利入股10%参与上海永业集团开发的住宅项目锦麟天地雅苑,而运作“锦麟天地雅苑”项目的公司是上海华丽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

  2003年5月9日,占项目公司30%股权的上海永业集团,将其25%的股权转让给注册在英属维尔京群岛的“Yongye国际有限责任公司”, 其转让价为869.5万美元。协议落款中显示,Yongye国际有限责任公司董事是Garth Peterson盖斯·彼得森,此人正是摩根士丹利执行董事。至此,实际上整个项目公司的股权90%已经掌握在摩根士丹利手中,而主持这一系列操作的,正 是时任大摩执行董事的彼得森。

  今年2月11日,摩根士丹利在一份公开文件中披露,称公司前中国房地产投资机构董事总经理盖斯·彼得森因涉嫌违反《海外腐败法》于去年12月30日离开大摩,目前他成为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调查对象。

  2004年,摩根士丹利联合美国雷曼兄弟公司,以2亿元人民币再次参股永业公寓二期。各自参股25%,外界估计摩根士丹利投资将高达2亿元人民币。

  最新的动态显示,摩根士丹利不仅参股房地产公司,还亲自操刀房地产项目的运作。据相关报道,摩根士丹利与上海永业集团联合成立“上海永威置业有 限公司”,共同投资13亿元获得上海卢湾区核心地区一幅商业用地,且公司的法人代表同样是摩根士丹利亚洲区执行董事盖斯·彼得森。这是摩根士丹利负责人首 次出任类似合作公司法人代表,也表明摩根士丹利将更大程度地承担项目风险,深度参与到项目的开发之中。

  至此,大摩首次出任开发公司法人代表,真正开始了中国“开发商”身份。

  谁来监管大摩?

  在众多外资投行中,摩根士丹利对中国房地产渗透较深,依靠永业集团这样的国企作平台,大摩在中国的角色可能不仅仅是全球领先的投资银行,而且已经成为拥有“融资—开发—招商—运营”完整地产产业链的房地产企业。

  从摩根士丹利提供的材料显示,自1991年起,大摩已成立了6个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投资国际方面的基金包括 MSREF ⅢInternational和 MSREF Ⅳ International。

  两年前在全球募集了42亿美元的MSREF V基金,其55%主要用于亚洲房地产市场。

  2007年,摩根士丹利资产服务咨询(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正式成立,大摩投资咨询团队实现常驻上海。

  除地产之外,时代周报统计获悉,摩根士丹利在中国的资产王国包括一家投资银行、一家国内银行、两家基金公司以及6个地产投资基金和一些数量不明的私人理财和私募基金。

  同时,摩根士丹利还积极参与中国的不良资产收购。2003年7月,摩根士丹利联合德意志银行,拿下了建行账面总值为40亿元的不良资产,其中97%是房地产资产。今年6月,摩根士丹利和金地集团(16.62,0.99,6.33%)、上海盛融设立项目公司,摩根士丹利占股55%,以受让建设银行(4.58,-0.06,-1.29%)账面总值为28.5亿元的不良资产包,也是以房地产业务为主。

  近日,摩根士丹利全球房地产业务负责人索尼·卡尔斯(Sony Kalsi)在东京公开表示,摩根士丹利今年将在中国追加30亿美元投资,总投资达45亿美元。

  “大摩作为一家国际投行,在中国的各个板块业务越做越大,金融、投资、地产、证券、基金等等都有涉及,问题是这样一个庞然大物,谁来监管,如何监管,这是个值得期待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向时代周报表示他的忧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12

紫金矿业董事长首度回应:高管接盘资金是我借的


http://stock.nbd.com.cn/newshtml/20090620/2009062002014408.html

每经记者  张奇

        自紫金矿业(601899,收盘价9.32元)49.25亿股首发限售股解禁以来,减持让紫金矿业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而本周二公司10 位高管接盘董事长陈景河2100万股股权,再将其推向风口浪尖。是董事长带头减持,还是对公司高管的变相股权激励?其9.15元/股的成交价格有没有折 价?为什么一位监事在受让100万股六天后便申请辞职?面对外界的种种猜疑,昨日紫金矿业董事长陈景河接受了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电话采访。

陈景河

高管分期支付股权款

        NBD:您在6月12日通过上交所大宗交易平台卖出2759.4万股公司股份,其中2100万股是卖给了包括副董事长罗映南在内的10位高管,您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陈景河:之前主要是我一个人持股,现在想要给公司其他高管股份,共同持股。之前一些投资者跟我们交流,高管不持有股票是否表示对公司没有信心?

        NBD:但是此次每股转让价高达9.15元,而二级市场价格一度低于这个价格,紫金矿业H股股价也低于7港元,高管完全可以从二级市场增持啊?

        陈景河:因为他们从我这里买入时,是用分期支付的方式进行。

        NBD:但公司此次转让是通过大宗交易市场进行的,应该是一次性支付完毕吧?

        陈景河:是的,他们全都是通过现金方式全额支付给我了。

        NBD:那又怎么会是分期支付呢?

        陈景河:此次接盘的高管肯定没有那么多钱一次性支付如此多的转让款,他们主要是通过一两天的借贷,完成付款,然后我再把这部分金额返还给他们还贷,他们再以分期付款的方式向我还款。

        NBD:那这个分期支付的具体内容是怎样的?

        陈景河:这个具体内容不方便透露,反正支付期限是一个比较长的时间。

        NBD:那他们的借贷来自哪里?

        陈景河:公司此前也有很多小非套现,可以从那里进行短期借贷。

        NBD:市场对于此次每股转让价格9.15元有很大疑问,是不是暗藏折价交易?

        陈景河:交易都是通过大宗交易系统进行的,完全按照规定价格。

        NBD:此次受让股权的10位高管此前并不持有公司股份,其中包括两位监事,这是这么回事?

        陈景河:大部分高管持股对公司更好,这与我在二级市场卖出与卖给高管完全不一样,因为这样团队才对公司更有信心。

        NBD:为什么公司监事郑锦生先生在接盘100万股后几天就辞职了?

        陈景河:郑锦兴在担任紫金矿业监事前,就是政府官员,此次辞职是因为组织上有任命,他目前已返回政府工作。

        NBD:那郑锦兴辞职后便可以出售手里的100万股吗?另外,如果公司股价半年后大幅上涨,公司其他高管有没有可能卖出其所持股份?

        陈景河:他们都不会减持。如果过半年就减持,我还不如直接在二级市场卖掉,他们在二级市场减持,那这个转让就一点意义也没有了。

        NBD:陈董您还会不会继续减持,或者有向高管转让股份的计划?

        陈景河:目前还没有这样的考虑。

研究员

仍存两大疑问

        上海知名证券律师严义明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中,认为紫金矿业董事长与高管间股权转移可以看作是变相股权激励,然而某券商研究员却表示,仍然有两大疑点没有说清楚。

        第一是关于此次交易是否存在折价?虽然通过大宗交易进行交易,数量和金额相对明确,然而高管所欠董事长陈景河转让款仍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而根据年报披露的年薪,他们短期是很难支付这些股权款的。该研究员认为,如果有折价,这将很可能导致公司高管在半年后有减持的冲动,用于偿还这笔巨额债 务。

        第二个疑问,关于董事长变相激励目的,是对高管此前工作的肯定,还是对公司未来发展的看好?此次接盘的10位高管大多都是在2000年甚 至之前便进入紫金矿业的,在紫金矿业近几年的高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那出于对其业绩的肯定,董事长私人进行激励?对于这一疑问,或许可以从受让百万股权 仅六天便辞职的监事郑锦兴那里看出一些端倪。郑锦兴在担任紫金矿业监事前,曾任福建省上杭县副县长,记者在福建省武平县政府网站上发现,近日武平县十五届 人大常委会任命郑锦兴为武平县副县长。业内人士认为,此类人事调动,公司高层应早就知晓,那么这次转让股权或许更多是对过去业绩的肯定,如是这样,那高管 的减持欲望应该会比较强。


中環在線:紫金董事長陳景河借錢畀高層買股




 

紫 金礦業(2899)董事長陳景河今個月12號透過上海交易所大宗交易平台,用每股9.15元(人民幣.下同)賣出2759.4萬股紫金A股,其中2100 萬股係賣俾十名公司高層,不過一個屈尾十,公司監事鄭錦興喺接咗100萬股貨之後就辭職,搞到大家疑雲陣陣。內地就有傳媒打電話問陳總發生咗乜嘢事,佢就 話,之所以賣2100萬股畀十個高層,係因為成日有機構投資者問,點解佢哋公司高層冇乜揸公司股票,係唔係對公司冇信心呀?

高層半年內唔會減持

陳 總話,為咗對佢哋嘅建議作回應,咁賣咪賣囉,但係啲高層唔夠錢買,咁點算?佢話,呢啲高層係先問咗啲「小非」(持股量5%以下嘅非流通股東)借一兩日短 錢,交易完成後,再向陳總借錢還番畀啲小非,而佢哋只須向陳總分期還款。陳總又話,鄭錦興辭職,係因為要上岸重返政府做官;而呢班高層唔會喺半年後就減 持,否則做咁多嘢就冇咩意思喎。

傳聞有9蚊價格聯盟

至於點解係用9.15元賣股?點解H股6月12號只係賣7.22港銀,平 咁多倒不如賣H股啦!佢就冇解釋,只強調冇枱底折讓呢回事。坊間有傳聞,紫金大股東同小非們有默契,大家要遵守9蚊價格聯盟,低過9蚊就唔賣;到上個禮拜 五,佢哋A股股價撐住9.32元,唔通傳聞係真嘅。李華華[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02

安琪酵母高管造富玄机:贱卖上市公司资产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905/20090905015032298.html


每经记者  王炯业

3年前以三千多万元从上市公司手中增资过来的资产,现在却要以6亿多卖给上市公司,这次定向增发收购的主要资产竟然大涨了17.5倍,这绝对是一笔高收益的投资,其中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安琪酵母(600298,收盘价22.99元)的高管及骨干。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后发现,380人的股权之所以能够实现18倍的增长,其关键就在于3年前购入的这块资产价格实在太低,而这块资 产买卖的整个过程则完全由上市公司的高管自己主导,正是通过涉嫌贱卖原本由上市公司100%控股资产的方式,他们成功导演了一场财富盛宴。

        安琪伊犁到底是怎样成为这些高管的造富工具?解答这个问题就要追溯到5年前。  

日升科技低价增资收购伊犁30%股权

  从昨日《每日经济新闻》报道可以看到,此次安琪酵母定向增发收购的三块资产中,安琪伊犁评估值最高,达6.1亿元,可谓是此次定向增发的“关键先 生”;而2006年日升科技增资安琪伊犁时候的投资仅为3489.28万元,前者是后者的17.5倍。为什么日升科技能以如此之低的价格入股安琪伊犁,当 初对这块资产又是怎么来评估的?

入股价格仅1.25元/股

        2004年2月安琪酵母以自有资金4000万元在新疆伊宁边境经济合作区投资设立安琪伊犁。

        2005年安琪酵母以自有资金对安琪伊犁进行了增资扩产,其注册资金也从4000万提升至6500万。

        “其实,日升科技就是为了增资安琪伊犁而成立的,这样高管们也能够间接获得安琪伊犁股份”,一位安琪酵母内部人士这样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2006年6月26日,也就是日升科技仅成立6天之后,安琪伊犁的注册资本从6500万增至9300万。其中安琪酵母以安琪伊犁累积资本 公积金转增股本10万元,累计出资6510万元,占注册资本的70%;日升科技以现金投资3489.28万元,其中2790万元计入出资额,占注册资本的 30%。

        至此,安琪伊犁的股份比例就从之前安琪酵母100%控股,变更成日升科技占比30%,安琪酵母控股70%。

        公告显示,增资前安琪伊犁经评估的净资产为8141.65万元,因此对应的日升科技对安琪伊犁的增资价格为1.25元/股,从而日升科技最终持有安琪伊犁2790万股。

        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这次定向增发的预案中显示,评估机构北京亚洲以2009年6月30日为评估基准日,对安琪伊犁2790万股权采用收益现值法进行评估,评估结果为61023万元  (这也就是最终交易价格),折算成每股价值则变成21.87元。

前后不一致的评估方法

        另外据安琪酵母高管透露,2006年增资时候的评估是按照成本法进行评估的。众所周知,成本法评估是以资产的成本重置为价值标准,通过评估的总资产减负债得出企业价值,没有考虑企业商誉价值、未来的预期收益和资本的市场供求等因素。

        而2009年此次安琪酵母定向增发收购资产则采用收益现值法进行评估。收益现值法评估是以资产的未来预期收益为价值标准,并采用适宜的折现率折算成现值,其结果更能够全面地反映目标资产的市场价值。

        所以收益现值法的评估结果往往会大于成本法评估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被收购的公司宏裕塑业按照收益现值法评估的理由是:企业目前处于成长阶段,在可以预计的未来,企业效益能够持续保持稳 定增长,因此用收益现值法评估出的企业价值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宏裕塑业采用成本法的评估值与采用收益现值法的评估值差距就非常大,成本法 评估为1520.75万元,收益现值法评估为5946万元,相差比例高达391%。

        从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初安琪伊犁的2790万股只卖到1.25元/股,而这次定向增发同样的股权却卖到21.87元/股。

揭秘安琪伊犁资产状况

  日升科技在2006年入股安琪伊犁使用成本法评估,那么当时安琪伊犁资产状况到底如何,处于什么状态,是不是经营不佳或者现金流紧张,需要外部资金来增资扩股?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来还原一下当时的安琪伊犁。

净利润快速增长

        安琪伊犁于2005年4月开始正式生产,这一年实现营业收入6909万元,净利润2056万元。

        2005年11月,正是由于安琪酵母看好安琪伊犁二期项目的前景,称其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投资收益水平较高,所以安琪酵母决定对安琪 伊犁追加资本金2500万元,扩建二期项目,使其生产能力从年产6000吨扩大到1.5万吨。果然,2006年安琪伊犁实现营业收入16911.73万 元,净利润6790.12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日升科技增资进入安琪伊犁也就在2006年,这一年安琪伊犁每股能够实现盈利1.04元,而日升科技增资进来的价格是 1.25元/股。试想一家当年每股收益高达1元多的公司,却被以每股1元多的价格卖给了高管控股的日升科技,不管怎么看,这都是一笔绝对划算的买卖。

        另外,安琪伊犁每年的发展也非常顺利。资料显示,安琪伊犁在2006年、2007年、2008年和2009年上半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 16911.73万元,23414.97万元、24926.05万元和21127.57万元,实现净利润6790.12万元、9265.30万元、 9222.56万元和8691.44万元。

        就是这样一家每年都能实现高盈利的快速成长的公司,在成长的初期却被用成本法评估其资产。

现金流充足

        再看下安琪伊犁的现金流。

        2005年、2006年安琪酵母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2256.46万元和15923.73万元。虽然无法查阅到2006年安 琪伊犁现金流情况,但2007年、2008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分  别  为  7961.93万  元  和13772.64万元,同比 增长73%。当时安琪酵母表示,安琪伊犁正在扩建二期工程,资金缺口较大,所以增资能有效缓解资金缺口,改善其财务状况。

        但是从上面数据可以看出,当年的安琪伊犁并不缺少这3489万元的扩产资金。

负债率不高

        最后看下安琪伊犁的资产负债率。

        安琪伊犁截至2006年3月31日,资产总额19797.26万元,负债11747.30万元,净资产8049.96万元,资产负债率达 59%;2006年底其资产总额25653.27万元,负债8217.68,资产负债率为32%。增资后的确改善了安琪伊犁的财务状况。

        而安琪酵母在2005年、2006年资产负债率也都为40%左右,并不算高。所以可以看到,退一步说,母公司安琪酵母有很多种方式帮助子公司安琪伊犁获得增资资金,比如申请贷款,母公司担保贷款等方式,这对于一家绩优高成长企业来说,实施起来并不困难。

        一位财务人士告诉记者,一家高速发展的公司,一般都会利用财务杠杆来加速其发展,而且在高速发展期,其股权也是最值钱的时候,他们宁肯负债高,也不会变卖股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94

三一重工定向增发 9高管齐添上亿身家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1023/2009102301590977.html


每经记者  魏玉卿

        2009年9月14日三一重工(600031,收盘价35.74元)定向增发1.18亿股购买三一重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一重机)获得 证监会审核通过,顿时市场上欢声雷动。市场之所以看好这块资产,就在于三一重机的主导产品挖掘机销量近年来呈爆发式增长。

        增发预案显示,梁稳根、唐修国、向文波、易小刚、毛中吾、袁金华、周福贵、郭良保、翟纯、王海燕10名自然人拥有三一重机100%股权。 而参与定向增发的10名自然人中,除王海燕外,其余9人均是三一集团(三一重工控股股东)或三一重工的高管。此次定向增发的价格为16.8元/股,而昨日 三一重工报收于35.74元,按照上述10人所持股份计算,他们身家均超过亿元。  

低增发价  高增值率

        时间回到一年前。2008年10月,三一重工公布了定向增发预案。根据该预案,三一重工拟以16.80元/股的价格向梁稳根、唐修国等 10名自然人发行1.18亿股,购买他们拥有的三一重机投资有限公司(注册地:维尔京)100%股权。三一重机投资有限公司通过100%持有三一重 机  (中国)有限公司(注册地:维尔京)间接持有三一重机100%股权。

        资料显示,三一重机的主导产品是应用于公路、桥梁建设的挖掘机。受国内加大基建投资影响,三一重机挖掘机业务呈现快速增长。截至2008年9月30日,三一重机资产为29.89亿元,负债为25.26亿元,实现净利润1.04亿元。

        2007年,三一重工股价一度冲上70元(未复权),而2008年11月初,股价也曾一度暴跌至10元(未复权)附近。纵观三一重工的股价走势,16.8元/股虽不是最低价,也可算近几年的低价区域。

        但低股价增发对应的却是注入资产的高估值。预案显示,通过此次交易,三一重机的挖掘机资产和业务将整体注入上市公司。根据收益法的评估结果,三一重机的账面净资产为46380.11万元,评估价值为21.43亿元,评估增值率高达362.03%。

        由于三一重机和三一重工的实际控制人同为梁稳根,因此此次收购构成了关联交易。

        为了解释高溢价,也为了对关联交易予以说明,预案中,梁稳根等10名自然人向三一重工保证,将对三一重机2008年~2011年所承诺净 利润的实现承担保证责任,2008~2011年的承诺利润分别为不低于1.456亿元、3.8亿元、4.5亿元和5亿元,如果未实现承诺利润,梁稳根等 10名自然人就不足部分以现金方式全额一次性补偿三一重工。

连续发布业绩承诺

        或许是为了进一步解除市场对高溢价收购资产盈利能力的担忧,三一重工于2009年7月和9月又连续发布业绩承诺,相比于之前的预案有两点不同:

        (1)将对三一重机业绩承诺的时间从2011年延长到2013年,相应的净利润总额也从14.756亿元提高到了23.3亿元  (高于21.43亿元的资产评估价值);

        (2)如果三一重机2009~2013年度五年实际净利润的算术平均值低于4.66亿元,且梁稳根等十位自然人现金补偿不足时,同意公司 以总价1.00元/股的价格定向回购上述十位自然人持有的一定数量公司股份,回购股份数量的上限为此次自然人认购股份的数量——1.18亿股。

        2009年9月14日,三一重工增发事宜获得证监会有条件审核通过。

三一董事长成最大赢家

        截至昨日,三一重工报收于35.74元,相对于16.8元/股的增发价,近1.18亿股对应市值达42亿元,10名增发对象身家已经实现翻番。

        预案显示,上述10名自然人中,除王海燕外,其余9人均是三一集团(三一重工控股股东)或三一重工高管,而梁稳根、唐修国、向文波、易小刚、周福贵均在三一集团和三一重工身兼要职,唐修国还是三一重机的法人代表。

        上述10名自然人持有三一重机投资有限公司的比例分别为:梁稳根50.91%,唐修国8.4%,向文波7.68%,易小刚2.88%,毛中吾7.68%,袁金华4.56%,周福贵3.36%,翟纯6.65%,郭良保5.00%以及王海燕2.88%。

        按此次定向发行1.1786亿股,以上述持股比例折算,三一重工董事长梁稳根获得6000.2526万股,截至昨日,市值已达21亿元, 成为最大受益者;唐修国获得990.024万股,市值3.5亿元;向文波获得905.1648万股,市值3.2亿元;易小刚339.4368万股,市值 1.2亿元;毛中吾905.1648万股,市值3.2亿元;袁金华537.4416万股,市值1.9亿元;周福贵396.0096万股,市值1.4亿元; 翟纯783.769万股,市值2.8亿元;郭良保589.3万股,市值2.1亿元;王海燕339.4368万股,市值1.2亿元。

        根据此次发行股份限售期及上市安排,除梁稳根、郭良保和王海燕3名自然人自发行结束之日起36个月内不得转让外,其他7名自然人限售期锁定为一年。

        不过,《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惊奇地发现,三一重工高溢价收购的三一重机挖掘机资产虽然发展时间不长,但却拥有非凡的经历,而且和上市公司渊源颇深,明日《每日经济新闻》将继续追踪这一事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81

三一重工肥高管损股民:信披涉嫌造假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1027/20091027023543725.html


每经记者  魏玉卿

2009年9月14日,三一重工定向增发1.18亿股购买三一重机获批。增发预案显示,王海燕等10名自然人拥有三一重机100%股权。而其中除王海燕外,其余9人均是三一集团(三一重工控股股东)或三一重工高管。此次增发价格为16.8元/股,

而昨天三一重工报收于35.5元,按上述10人所持股份计,他们的身家均超过亿元。

        2003年7月3日,三一重工登陆A股。当月,三一重工就将挖掘机资产剥离给三一新材料。两者同为三一集团控股,所以此次交易构成了关联交易。此后又经过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股权变化,此块业务和相关资产最终落到了上述高管手中。

        6年前,上市公司卖挖掘机资产时,价格是1782万元;今天,上市公司买回挖掘机资产时,价格却暴涨至近20亿元。

        今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继续为您讲述三一重工高管们比刘谦魔术更精彩的财技与集体暴富真相。

        《每日经济新闻》近日连续报道了《三一重工定向增发9高管齐添上亿身家》、《三一重工6年前1782万甩卖资产  现拟20亿元购回》, 引起市场高度关注。记者进一步深度挖掘后发现,6年前剥离资产时,三一重工的信息披露不仅自相矛盾、漏洞颇多,且有造假嫌疑。据知情人透露,当时三一重工 的挖掘机业务发展态势非常好,销量已经达到100台,盈利性和成长性俱佳,与其信息披露恰恰相反。

超低销售量涉嫌造假

        如果三一重工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2001年5台挖掘机的销售量”属实,那么三一重工在6年前剥离挖掘机业务的关联交易备查报告中所称  “该项业务属于新开展的业务,尚未成熟,市场品牌较低,并且目前盈利能力较低”,则有所依据。

        但如果三一重工在2001年卖出的挖掘机数量远不止5台呢?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中国路面机械网”查到的一组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1月~6月,三一重工挖掘机的销售数量为25台。

        “2001年5台”,和“2001年1月~6月25台”,到底哪个数据为真?

        据悉,“中国路面机械网”是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筑路机械分会的官方网站,筑路机械分会是由从事道路施工机械、道路养护机械及相关领域工作的企事业单位自愿组合的全国性的行业组织;分会目前开展的工作中即包括“开展行业统计、行业调查研究”等内容。

        另悉,三一重工正是筑路机械分会的理事单位,且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销售及路面机械公司总经理贺东东是该分会的副理事长。

        为进一步核实数据的权威性,记者联系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协会。协会信息统计部负责人告诉记者:“挖掘机销售数据是由企业报给挖掘机械分 会,分会汇总以后报到我们这里来,我们再把这些数据提供给其他的分会,别的分会要用也是用这个数据。并且如筑路机械分会是不可能去统计挖掘机销售,更不可 能自己瞎编然后在网上传播。”

        记者随后采访到  “中国路面机械网”负责人兼筑路机械分会副秘书长方剑仙,他也证实,网上公布的有关挖掘机销售数据,是由挖掘机械分会统计出来的,网站只是引用。

        最后,记者采访了统计数据的挖掘机械分会,该分会秘书长陈正利告诉记者:“国内挖掘机销售统计数据由我们分会统计,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机构 进行统计。各企业每个月将挖掘机销售数据报给分会,如像三一、柳工、中联重科、徐工等大型企业都是每个月报数据。如果企业不报数据,分会没有其他的途径获 知销售数据,数据不可能出错。”

        此外,记者在“中国工程机械商贸网”上,也看到了前述销售数据。

        记者试图向三一重工询问其2001年销售数据的实情,但截至发稿时,三一重工董秘办的电话一直无人接听,总经理向文波的办公室电话也无人接听,其手机已关机。

“低盈利能力”资产现高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若不是对三一重工公司有着十分详细的了解,投资者或许并不会发现三一重工如今拟购回的“肥肉”正是6年前以“低盈利能力”为名甩卖的资产——因三一重工在此次增发方案中并未披露该块资产系6年前剥离出去的那部分资产。

        但此“挖掘机”确属6年前被弃的挖掘机业务,且这块业务在6年中竟呈现出爆发式增长。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查询机械行业网站和采访业内人士后却发现,此块资产在2003年就已经表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记者拿到的一组权 威数据显示,2003年,三一重工销售了100台挖掘机;而三一重工将挖掘机资产卖给三一新材料后,2004~2008年三一重机挖掘机的销量分别为 200台、500台、873台、1853台和3217台。6年时间,挖掘机销量从2003年的100台猛增到3217台,增长了30多倍!销量几乎每年翻 番。

        可见,挖掘机剥离上市公司后销售的爆发式增长和上市公司剥离时的说法大相径庭。

信息披露自相矛盾

        三一重工的信披问题还远不止这些。

        三一重工《招股说明书》24页显示,公司在进行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已研制并试生产了挖掘机等产品,自“2001年6月”开始投放市场,当年即实现5台销售;2002年销售了7台。

        2003年7月(上市当月),在将挖掘机资产剥离出去的时候,三一重工给出的原因是:挖掘机是三一重工  “2002年”开发的新产品,该项业务属于新开展的业务,尚未成熟。

        2002年新开展的业务,2001年却已投放市场且当年便实现销售,投资者应该作何理解?

        再来看销售与生产的具体关系。《招股说明书》显示,“SY200履带式液压机”在2002年的时候已实现“批量生产”;此外,公司当时有9条生产线:拖泵、泵车、压路机、推土机、平地机、摊铺机、挖掘机、塔机、搅拌车。

        其中,全液压推土机、全液压平地机、摊铺机等,是与挖掘机同时研制并试生产的新产品,且同在2001年投放市场当年即实现销售;2002 年,摊铺机、挖掘机、平地机等新产品开始形成批量生产和销售,2002年实现销售收入8033万元,同比增长近14倍。新产品实现的销售收入占全部销售收 入的比重从2001年的1%提高到2002年的8.16%。(《招股说明书》117页)。

        这么多的新产品,生产出来立即销售出去显然不可能,就如同公司对挖掘机资产的描述那样“属于新开展的业务,尚未成熟,盈利能力较低”。没 有销售出去的产品,会以存货的形式存在。《招股说明书》120页显示:“2001年末库存商品比上年增加1472万元,增长35.53%”。

        批量生产却没有销售出去,有着巨额存货的新产品竟没有将公司压垮?

        此外,三一重工信息披露中最夸张的地方还在于:

        一、《招股说明书》133页显示,“根据国税发【1999】49号《关于印发<企业技术开发费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通 知》……本公司开发的立体停车库、混凝土机械、智能型震动压路机、挖掘机技术属于开发技术项目……”也就是说,三一重工的挖掘机项目最迟已于1999年开 始研发。

        二、增发方案35页显示:2007年三一重机营业收入为11.27亿元,净利润却达到了惊人的9.16亿元。更惊人的是,三一重机 2007年12月31日股东权益为11.09亿元,在实现了9.16亿元的净利润后,2008年9月30日的股东权益竟然只有4.64亿元!上一年赚的利 润到哪里去了?且根据三一重机对购买挖掘机资产业绩的承诺,“2008年实现净利润不低于1.456亿元、2009年实现净利润不低于3.8亿元、 2010年实现净利润不低于4.5亿元、2011年现净利润不低于5亿元”。如果2007年真的实现了9.16亿元的净利润,那么该块资产岂不是还处于业 绩下滑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42

吉利高管集中套现 沃尔沃概念预期见顶?


http://www.21cbh.com/HTML/2009-12-30/159804.html


受沃尔沃收购案影响,吉利汽车 (00175.HK)正成为目前交易各方中最大的赢家。此次李书福绕过上市公司,直接通过集团公司收购沃尔沃,由于后期有“把收购资产注入上市公司”的预 期,资本市场一度看好吉利汽车。吉利汽车港股价格四个月内顺势大涨120%以上,12月初一度最高升至每股4.84港元。

就在机构看涨吉利同时,包括吉利汽车执行董事洪少伦在内的多位高管,在利好消息出台前十天,连续减持股票。

谈判收官前夜高管减持

资料显示:洪少伦在12月14日、15日两个交易内,以每股平均价4.365港元至4.435港元,共减持400万股,其持股比例从827万股,降至427万股。如果以4.365元计算(忽略交易成本),洪少伦此次减持收入1700余万港元。

吉利汽车独立非执行董事宋林向港交所申报,其在2009年12月7日以每股4.343港元的均价减持了100万股公司股份,其持股量从0.03%降至0.02%。吉利汽车独立非执行董事杨守雄称,2009年11月4日其减持50万股吉利汽车股份,每股平均价2.759元。

这让资本市场人士颇感不解。

目 前吉利汽车正处于上升态势,2007年提出的战略转型在刚刚公布的年中报表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德意志银行称,吉利汽车股票估值相当于2009财年预测 市盈率4倍,而2007-2009财年每股收益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达46%,虽然中国汽车处于销售增长放缓的时期,但是该行认为吉利汽车能够长期维持两位数 的增长。

从车型上看,吉利汽车着力进行的产品升级换代也已经完成,吉利已经没有4万元以下的主力销售车型,这为吉利摆脱低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些都将提高吉利的预期。

吉利高管在此时减持,有市场人士分析认为,这是吉利汽车见顶的信号。“两个公司之间的并购,成功的比例并不高,即便是西方公司之间的并购,也有50%都不算成功。”瑞典政府投资促进署驻华首席代表陈永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考 虑到中国市场因素,没有海外运营经验的吉利并购沃尔沃后,多位国内外专业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相对于收购,他们更关心沃尔沃下一步的运营发展。高信 证券副总裁Steven Lam表示,在过去三个月,吉利汽车累计涨幅超过100%,估值已过高。而在这一波上涨行情中,作为战略投资者的高盛更是获利不少。

吉利汽车的资本路径

据吉利最近三年的财报显示,吉利2006年-2008年销售总收入不超过300亿元人民币,在汽车消费井喷的2009年上半年,其销售净利润也仅为5.96亿元人民币。“吉利收购沃尔沃的20亿美元从何而来?”一直是外界的关注焦点。

对于具体收购方式,吉利一直没有公开明确解释,引进战略投资者是必然的方式。今年9月底,吉利引入外资战略投资者高盛集团,向其发行可换股债券18.97亿港元及3亿份认股权证,获得25.86亿港元的融资。高盛获得了吉利汽车15%的股权,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国内某分析师此前表示:“高盛的资金将会作为收购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吉利自有资金外,也将会获得来自银行融资的巨大支持。”

记 者了解到,包括北京、广州、东莞等地方政府都先后与吉利接洽过,也表示过协助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打算,更据来自投行业人士的消息称,吉利计划将工厂建在北京 亦庄,距离20公里外的采育工业园区是北京奔驰的配套基地,这里的零部件企业将来可为奔驰和沃尔沃同时配套。作为回报,北京市的银行机构将为吉利收购沃尔 沃提供资金支持,总计承诺的资金量可能达上百亿。

在利用政府资源方面,李书福是民营汽车业的开山鼻祖。2007年销量尚不足20万辆的吉利 就制订了宏伟的目标:到2015年要达到200万辆的目标。虽然现阶段谁也无法考证这一消息,但却使吉利顺利得到来自各地政府的支持。在短短不到三年的时 间,吉利先后在兰州、湘潭、成都等多个城市建造了生产基地。记者了解到,新的生产基地大都采取了由地方政府供地,再利用地作为抵押换取融资,使吉利集团在 短期内迅速做大。

此后吉利又通过资本运作,把生产基地一个一个装入上市公司融资,获得发展资金。2008年6月18日吉利获中国商务部批 文,公司将以总代价约16.11亿港元收购五家联营公司各44.19%股权,其持股将增至91%。吉利在完成了整体上市的同时,汽车核心整车业务的控制权 已经抓到李书福手中。这一成功的做法,目前已被华泰等多家民营企业效仿。

随着吉利收购沃尔沃临近,泓福资产已将吉利汽车的评估目标价调高为4.5元港币,大华继显、DBS等机构则首次给予吉利汽车买进评级。德意志银行更是在吉利汽车发布年中公告后将吉利汽车评级从持有调高至买进,以反映上涨潜力。

“吉利汽车的资本运作路线已渐趋明显,收购沃尔沃很可能是吉利在成为资本玩家路上的一次重要实践。”有分析师称,仅上市公司方面,吉利汽车已经获利颇丰。

目前资本市场的担心是,将来高盛退出后吉利的业务如何延续概念。一位高盛美国的内部人士透露,“按照高盛的规定,一般持有一个项目的时间不超过三年。”该人士预测,未来吉利可能会持续将沃尔沃业务作为融资资源,去寻求更多新的融资机会,这样吉利的资产规模会进一步扩大。

收购成败看整合

按照吉利集团的公开信息,预计将于2010年第一季度与福特签署股权收购协议。监管机构批准后,预计于第二季度完成交易。由于吉利此前已表示,愿意维持沃尔沃在瑞典生产,因此沃尔沃董事局工会负责人说他对于此次出售表示欢迎。

自确认收购沃尔沃以来,李书福已经紧急招募多位高层进入吉利,为沃尔沃业务进入中国做准备。其中包括原菲亚特动力FPT中国区总裁沈晖、华泰汽车原总裁童志远等均已加盟吉利。

在这之前,吉利已经通过猎头公司在上海、北京物色总监等执行职位的具体人选,物色对象中不乏沃尔沃(中国)的在职员工。按照吉利的计划,期望沃尔沃的年销量能翻番至近100万辆,其中中国市场要达到20万辆。

陈永岚认为,按照吉利与沃尔沃达成的协议,吉利将能够保证沃尔沃轿车公司绝对的独立性,并把总部留在瑞典。

“沃尔沃独立运行的特性,很可能使吉利难以介入其实质的业务,也不可能将沃尔沃更多的技术与吉利现有技术对接。”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专家分析,这笔交易完成后,福特公司将不再持有沃尔沃的股份。但福特已持有沃尔沃那么多年,两者之间有很多产品出自相同的平台。

在 沃尔沃出售给吉利以后,两者之间如何分享沃尔沃的知识产权,权利义务如何分割,一直是福特与吉利商谈的主要内容之一。虽然吉利公开声明,这次是100%收 购沃尔沃资产,但是福特汽车近期已经表示,在完成沃尔沃资产的出售后,福特汽车仍将在某些领域继续保持与沃尔沃的合作。这就使吉利面临,未来福特产品与沃 尔沃产品直接竞争的问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641

TCL高管“空降兵时代”终结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15/162200.html


本报记者独家获悉,在创维集团高 级顾问位置上呆了两年多的原TCL多媒体(TTE)首席执行官胡秋生回归TCL,其目前的职位是TCL多媒体高级顾问。此前的1月13日,TCL集团 (000100.SZ)发布公告,任命郭爱平先生担任TCL集团副总裁,此前,TCL通讯委任郭爱平先生为公司CEO。

这意味着TCL集团和TCL通讯在“万明坚时代”后第一次从内部找到了合适的领军人物,在TCL集团内部引发广泛争议的“空降兵”时代结束。

TCL集团空降高管是从1999年开始的,从1999年12月1日聘请曾在微软工作过的著名职业经理人吴士宏为集团有限公司常务董事、副总裁、信息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以来,TCL人才空降的新闻就没有停止过。

然而TCL集团的空降兵做法一直没有达到预想的结果,在过去的10年国际化的进程中,TCL空降高管大部分已经离开,其中包括标志性人物吴士宏、刘飞和梁耀荣。

空 降兵与TCL企业文化的冲突的确给TCL集团造成了一定冲击,TCL集团人力资源总监许芳表示,“对于空降高管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特别是核心人员的流 失,集团从李董到各级高管都非常关注。不久前,因为这个问题集团对某事业部进行了内部通报批评,甚至人力资源总监被更换和降职。”

许芳表示,“从长远来看,TCL集团基于内部的人才培养力度一定会持续加大,这不光是因为空降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而是因为有时根本找不到合适的人来空降,这也是我备感压力的一点。”

李东生也告诉记者,“今后TCL集团各业务部门的高管,特别是核心高管主要从内部提拨,因为经过多年国际化TCL已经积累了一批国际化运营经验的人才队伍,而空降未来只是补充性引进人才的措施。“

随着于广辉、郭爱平、TCL集团副总裁韩青等一批年轻的本土人才的成长,TCL集团的空降兵时代已经结束。

老将胡秋生的回归虽然表面上是辅助刚刚上任的于广辉,但TCL多媒体内部人士表示,“李东生希望TCL能在国内市场甩开创维等竞争对手,在TCL和创维都很有威望的胡秋生的回归,显然将改变TCL和创维的竞争态势。”

李东生告诉记者,“与三星等跨国公司相比,TCL集团在国际化过程中最大的短板依然是人,然而TCL集团国际化的时间只有10年,要弥补这个短板还有时间,而内部培养将是主要模式。”

对于TCL集团来说,找到拥有国际化经验的本土化高管队伍是一个新的开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9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