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CANSLIM投資法於港股應用 Edward Lee 發掘十倍股

來源: http://edwardten.blogspot.hk/2014/08/canslim.html



威廉.歐尼爾(William J. O'Neil)CANSLIM投資法則是基於美股來設定,由於美股是季度業績,所以很多要求是季度業績比較,在港股應用上比較困難,

因香港普遍半年公佈一次業績,所以我在思考應用在港股時,作出了一些調整,將之簡化來看,這次又玩數據了,我拿了當中兩個核心要求來篩選
ROE大於15%,與現金流/淨利潤大於120%,然後將過往3年全年業績以上兩項規則篩一次,再將2014上半年盈利增長20%以上再篩,發現篩出了9家公司,當中大部份是曾經十倍股

可參考以下連結,CANSLIM那版
https://docs.google.com/spreadsheets/d/1vACPODxaljzTEbwCqcS9DMxnB3NCGY8tGuBUJhLa4EA/edit?usp=sharing

當中有3家是半新股,ROE是上市前的,所以會較高,但現金流/淨利潤及上半年盈利增長仍有參考價值,3家公司都屬於不同行業,
東鵬其實真的不差,我覺得很有機會考來幾年升幾倍,但要再研究,建築業周期性頗大
耐世特是做汽車零件,GM之前分拆出黎再賣俾中國公司所組成,技術是不錯,他的股價走勢有點似750興業太陽能,
上市時沒有人留意,少人抽,上了後係咁升,業績似樣,但要再睇公司客戶未來競爭力
東江做模具註塑,行業真的不吸引,但做到這個業績又不太差,都值得花時間再睇

另外有3隻賭股,不用介紹了吧,完全屈機的行業,現時低迷期,中國一日唔開賭,佢地一樣會有幾好既生意,
不過最高增長期應該已經過左,暫時擺埋一邊

另外3家特別的公司,分別是750興業,8號仔電盈,700騰訊
8號仔高ROE係因為佢負債比率奇高,長債/股東權益超過3倍,槓桿左個ROE,所以我唔會睇,近期股價幾勁,不過佢唔算符合CANSLIM
750,700兩間都係十倍股,兩間唔同行業,但股價與數據都是表現很好的公司
700不多說,個個都識,
750興業,其實仲有增長能力,如何以CANSLIM選一家公司作5年投資,9家公司之中我會暫選750興業太陽能

投資其實很簡單,揀一家公司,長時間投資,可以減低你犯錯及蝕錢的機會,長線投資是沈悶,但是輕鬆,穩定,高回報
有時間我會再寫多D 750近況與發展

其實用"ROE大於15%,與現金流/淨利潤大於120%"這兩個準備篩最近1年的數,也可能找到未來十倍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304

俄第一副總理:俄對亞洲出口應用盧布結算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055

周三,路透社援引俄通社塔斯社報道稱,俄第一副總理Igor Shuvalov表示,俄羅斯對亞洲所有新出口都應以盧布結算。Shuvalov還表示,中國已要求俄羅斯放寬外資對俄戰略性部門投資的法律要求。Shuvalov沒有透露俄羅斯政府最終是否會同意上述提議。(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dollar20140911

烏克蘭危機促使西方對俄羅斯實施一系列制裁,包括嚴厲的經濟制裁。當前,新一輪西方經濟制裁可能到來,雖然歐盟對俄最新制裁取決於俄烏停火協議,但仍有諸多官員們認為應對俄實施新制裁。值此之際,俄羅斯加速去美元化。

據路透社報道,周二,Shuvalov與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承諾加大盧布和人民幣在貿易結算中的應用。Shuvalov指出,過去大多數合同都以美元計價,今後不會改變原有合同,但會鼓勵中俄企業多采用本幣結算,避免使用第三國貨幣。周三,路透社援引俄通社塔斯社報道稱,Shuvalov公開表示俄羅斯對亞洲所有新出口都應以盧布結算。不過,俄羅斯政府最終是否會同意該提議尚不清楚。

此前,據華爾街見聞網站報道,俄羅斯外貿銀行CEO表示,擴大使用美元以外貨幣是該銀行的主要任務之一,5月以來重點工作是發展盧布和人民幣結算。除人民幣外,俄羅斯在亞洲貿易活動還有不少以港幣和新加坡元結算。俄大型公司對去美元化加大亞洲貨幣使用有著濃厚興趣。

據路透社報道,今年6月起,俄羅斯與北朝鮮開始使用盧布進行貿易結算,預計兩國貿易額在2020年時可達10億美元。

除加速去美元化外,中俄企業間的合作也更為緊密,包括中石油或將以10億美元持股俄大型油田、國開行等中國銀行有意為俄高鐵項目投資百億美元、俄鋁業聯合公司與中國鋁業研議在俄羅斯西伯利亞東部成立合資項目。Shuvalov透露,中國已要求俄羅斯放寬外資對俄戰略性部門投資的法律要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447

賭應用內搜索 豌豆莢有成為移動互聯網Google的可能嗎?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017/146863.html

i黑馬:2013年9月,豌豆莢正式發布“視頻搜索”功能,今年1月發布“移動內容搜索”戰略及豌豆莢 4.0 版、並於3月國內首次公開發布“應用內搜索”協議。一直強調“豌豆莢不是應用商店,而是要做移動互聯網的入口”的豌豆莢聯合創始人CEO王俊煜,在豌豆莢應用內搜索落地一周年之際,交上了他的成績單。
 

\(i黑馬註:應用內搜索豌豆莢官方給出的定義是“打破應用之間的壁壘,抓取應用內內容,讓用戶直接獲取、使用和體驗優質豐富應用內內容。”更直接的說豌豆莢想充當移動端“瀏覽器”的功能。此前王俊煜稱移動搜索有三個要素——“全面準確”、“直達行動”和“情景化”)

落地一年,從視頻搜索發軔到聯手貓眼,知乎,窮遊

目前,豌豆莢已經擁有4.2億用戶,“應用內搜索”已經接入了 50款應用,涉及視頻、電子書、主題、電影票、旅行、問答等多個品類,據稱未來還將持續接入動漫、公開課等更多類別。豌豆莢產品設計副總裁李亞平表示:其中,在豌豆莢上使用應用內搜索的用戶已達1.8億。

2014 年 7 月,豌豆莢接入了首個電影購票應用“貓眼電影”:當用戶在豌豆莢中搜索熱映電影關鍵詞(如《心花路放》、《痞子英雄》),或點擊豌豆莢的“視頻”分類下的“熱映”標簽,查看院線電影,在原有的線上視頻之外,還可獲得購票信息,並直接調起應用進行選座購票操作。

目前,豌豆莢接入了 2 家電影票應用(貓眼電影、網易電影票),用戶不但可以選擇購票來源,還可以看到不同購票應用來源中的價格及優惠信息。劉亞平介紹,在未來,豌豆莢“應用內搜索”會朝著更精細的地域進行優化,比如行政區域比價,甚至是離用戶最近的某家影院的比價。

2014 年 9 月, 豌豆莢接入“知乎”,使用戶在搜索模糊內容時可以得到更多優質內容推薦。根據豌豆莢的數據,類似“瀏覽器”、“單機遊戲”等模糊關鍵詞。據i黑馬了解到,目前豌豆莢的模糊搜索功能尚屬初步,並不全面,比如搜索“騰訊產品”,推薦的應用只有騰訊新聞,騰訊地圖和騰訊視頻內容等,微信,手機QQ,QQ瀏覽器,旗下遊戲等卻不在其列。

十一前夕,豌豆莢接入“窮遊”和“旅遊攻略”。用戶在豌豆莢搜索旅行目的地,將會顯示到來自“窮遊”以及“旅遊攻略”的結果,點擊可以直接調起對應應用打開瀏覽。此外,搜索結果還包含與該地點相關的旅行工具應用,相關的百度網頁搜索,以及視頻、電影、音樂等內容。i黑馬認為:打開旅遊類多場景應用的壁壘,能發現集合用戶多需求的應用場景,是此次成績匯報的亮點之一。

(i黑馬註:2009年底成立的豌豆莢,先用“手機助手”的工具身份滿足用戶單點需求,獲取大量用戶。之後,開始做“應用商店”,王俊煜曾向i黑馬表示:我覺得和別人做一樣的東西沒有什麽價值。我發現,當時已經有很多應用商店,但是他們的應用都不全,所以我們就做了應用搜索。用戶在一個搜索框里面,就能找到所有應用商店中的應用。而王俊煜的野心是做移動互聯網的Google,這也是豌豆莢做應用內搜索的初心)

從產品到公司環境,剪不斷的Google情節

幾乎每次采訪,王俊煜必談Google。從追求產品第一的態度,這次到了公司門面。豌豆莢最近搬到了東升科技園的新家,寬敞的辦公區,隨意的辦公氛圍,隨處可見的飲料零食,休息區,還有五只慵懶的“豌豆喵”,i黑馬表示太Google範兒了。而一直想做移動互聯網的Google的豌豆莢,這次,距離這個目標還有多遠呢?

i黑馬認為,透過這份看似不錯的成績單,豌豆莢此次是做出了三點突破,但仍然面臨四大挑戰。

哪三點突破

第一點是作為在做“移動內搜索“最早起步者之一,豌豆莢其實面臨不少壓力。未來移動互聯網的入口到底是什麽,瀏覽器,微信,地圖還是應用內搜索?這個問題現在依然無解,而且各方都在迅猛發力,搶占先機。而Google在去年底也增加移動內搜索功能,發布了App Indexing,今年六月,宣布擴大App Indexing至所有Android App及開發者。去年8月,罕為人知的應用搜索引擎Quixey發布了APP URL 技術標準,允許用戶從一個應用直接跳轉到另一個應用內的對應頁面內容,今年二月,又發布了Functional Search ,能夠將應用內的信息呈現給用戶。今年4月,Facebook 發布了和App Indexing以及APP URL類似的APP Links。國內,百度的應用內搜索“輕應用”今年初面向普通開發者開放應用內搜索接口。而今年6月,360發布獨立應用“360搜索”,並且周鴻祎透露,下一步360將支持應用內搜索。國內國外,大小公司紛紛布局應用內搜索,形成一種大勢所趨的局面,不管是在豌豆莢預料之中還是預料之外,都是極大的利好,趕在潮流中比孤軍奮戰要好的多。

第二點是技術上的突破,更好的應用開發者合作。總的來說,應用內搜索,對於用戶,豌豆莢及其合作的應用,是三方受益的。而打破APP之間的孤立,做起來要比說起來難的多。王俊煜表示他對豌豆莢的技術團隊很有信息,他們曾在4個月內完成了一套業內一流的搜索引擎架構,並對外繼續保持開放態度。和貓眼電影,知乎等50款應用達成合作的成績,應該足以打破此前對豌豆莢應用內搜索會受到技術上阻撓的擔憂。

第三點突破是用戶的接受度。當然,這主要是針對豌豆莢的已使用者。豌豆莢的用戶多為移動互聯網的土著民,對應用內搜索新功能的適應程度較高。視頻搜索功能上線首周使用人數以近 50 萬;上線知乎的問答結果後,整體搜索結果的采納率上升了10%;旅行結果上線後的采納率較平均水平提高8%。劉亞平表示這些在業內是很客觀的數字。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內容搜索的價值。

豌豆莢面臨的四大挑戰在戰略布局應用內搜索那一刻便存在

第一個挑戰是用戶頑固的使用習慣。直接打開APP或者網頁搜索,幾乎是智能手機用戶最主要的使用習慣。加上各大APP燒錢推廣,以視頻應用為例,“看美劇上搜狐視頻”“好聲音獨播盡在騰訊視頻”,類似於腦白金似的硬廣洗腦,讓用戶不得不記住。況且目前各個視屏之間也可以頁面互轉,資源互利。豌豆莢追求的要讓用戶不用去記憶看美劇去哪兒,看好聲音去哪兒,直接搜索即可。似乎有些逆“潮流”而動。而且,常用的APP加上根深蒂固的頁面搜索,幾乎已滿足了當前用戶的基本需求。要扭轉“潮流”,打破用戶看似已被滿足需求的使用習慣,吸引新用戶,難度堪比去叫醒一個正在裝睡的人,除非你有特大驚喜,否者實屬不易。王俊煜則認為:產品好是基石,是第一,他相信用戶的口碑傳播,而目前的成績可以證明這個理論基本正確。“最好的產品”或許能成為屬於豌豆莢給“裝睡的新用戶”的驚喜。豌豆莢市場負責人對i黑馬表示,主要靠用戶的口碑傳播,而不會選擇硬廣。這確實是短時間內很難解決的問題,也是行業內共同關心的問題。”

第二點挑戰是來自內外的壓力。今年年初豌豆莢獲得軟銀領投的1.2億美元B輪融資,相比於其他應用商店的賣身不同,豌豆莢對外表示將繼續保持獨立發展。應用內搜索形成大勢所趨,對於豌豆莢來說,是利弊共存的。利的方面是方向賭對了的勝算大了些,不再贅述;而弊的一面也很明顯,在Google,百度,360等巨頭紛紛發力之時,更加註重產品,用戶體驗的的豌豆莢,在渠道,資源等方面,豌豆莢要用什麽實力去對抗,才不會落得自己玩自己的,被市場拋下;在於巨頭的賽跑中,怎樣才能贏得先機,都是豌豆莢目前面臨的問題。對此王俊煜表示: 還好我們跑的很早,做內容搜索是件很苦很累的活,說不定等我們先把苦活累活做了,百度們就不願做了。但此前,王曾向i黑馬表示:應用內搜索會把豌豆莢和搜索巨頭們拉到同一起跑線上。在大家都如此看中的移動互聯網入口之爭,巨頭們會怕苦怕累嗎?i黑馬表示擔心。

第三點挑戰是如何快速在搜索內容上擴張。從視頻搜索擴展到圖書,音樂,圖片等,到與貓眼,知乎的合作,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這個速度似乎有點“慢”。而且基本是根據用戶的需求來擴張,有用戶搜《銀河護衛隊》搜不到,就有了視頻搜索。想到了旅遊的需求場景,就上線了“萬能旅行箱”。劉亞平表示,慢是行業現狀,像Google目前也是才接入合作了100多個應用。而未來尋找更多類似旅遊這樣的多個需求的集合應用場景和尋找更多更全的應用場景,是豌豆莢近期的兩大方向。目前基於打車消費場景,豌豆莢正在達成與滴滴打車的合作。

第四個挑戰在於也許會錯失良機。相比看好應用內搜索的前景,語音搜索也是今年的熱門科技話題。Google,百度,搜狗等均已推出語音搜索功能。而在近期Google一份針對美國青少年的調查結果顯示在年齡介於13歲到18歲之間的青少年當中,約有55%的人每天都要使用語音搜索;而在成年人中,約有56%的人表示使用語音搜索會令他們感覺自己很懂技術。語音搜索似乎更容易被移動互聯網的主力新用戶所接受。此前媒體曾報道豌豆莢因為資金,人力等原因一直無法實現一直想做的語音搜索,現在已全力布局應用內搜索的豌豆莢對i黑馬表示目前不會考慮發展語音搜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443

技術分析第一篇:各種投資流派的哲學思想及應用誤區(1) 獵手11-hawk

來源: http://xueqiu.com/1339778771/32890587

我覺得作為一個股票初學者,學一些技術分析的知識還是很有必要的。有些時候一個股票你能不能拿得住,關鍵就在於你是否具備成本優勢,有了一定成本優勢後,你自然就能擁有良好的持股心態,撇開倉位控制和持股成本空談如何鍛煉心態是毫無意義的,我就不相信你在最高點買入,遇到30%回調還面不改色,假如浮虧30%你還面不改色,我只能說你是一個徹底的賭徒,根本沒資金管理和風控的概念,屬於那種“死了都不賣,不翻10倍不痛快”的腦殘偽價值粉。而技術分析就能解決這種成本控制問題,讓你從一開始就買在階段性的低點,你自然就有足夠信心面對回調。很多網友其實根本就不知道如何正確使用技術分析,以前學的那些技術分析基本都算是白學了,因此我覺得我還是很有必要開技術分析這門課程的。

在學習任何一種投資策略之前,我們都有必要先來了解該投資策略背後的哲學觀和假設條件。任何一種投資策略,都離不開要回答以下問題:股票市場的本質是什麽?驅動股價波動的核心因素是什麽?這就像任何一個哲學流派都必須回答:世界的本質是什麽?世界的起源?有怎樣的哲學觀就會有對應的投資策略,進而衍生出對應的投資技巧。下面我將簡單介紹目前一些常見投資流派的哲學思想。其實任何一種投資流派都只是從某個局部來審視股票市場的本質,他們都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就像盲人摸象一樣。因此真正的大師不排斥任何一種投資流派,也不盲目信奉任何一種投資流派。應該是集眾所長,獨樹一幟。當然,並不是每個人都是立誌要成為大師級選手,假如你不想開創新的流派,那麽你只需選擇自己最順手的那一個流派,潛心修行,將其武功心法應用到極致,也能成為武林高手。

在學習一個投資流派之前,你首先要搞清楚它是如何看待股市市場的,即在該流派眼里,股市到底是什麽玩意?其中要特別註意他們的假設前提條件。因為得出某個結論,往往是基於某些前提條件的,假如這些前提條件不複存,那麽結論自然就是錯誤的。下面是常見的投資流派:隨機遊走理論、黑天鵝投資理論、價值分析、量化交易、反身性理論、技術分析。

隨機遊走理論

這個流派認為股市無法預測。他們的假設前提是:在信息沒有摩擦的情況下,任何人都無法通過信息獲取超額收益。他們的證據是:根據數據統計,90%的基金經理無法跑贏指數;讓一群猴子砸飛鏢選股,跟一群所謂的股票專家選股,最後發現專家收益率只跑贏猴子3%都不到。

因此他們得出結論,不管你怎麽努力,從概率統計角度,你很難跑贏指數。與其浪費時間去掙紮,還不如直接購買指數,這樣你就可以跑贏市場上90%的人。而在這種思想下,ETF指數基金誕生了,他們只複制指數走勢,不追求超越指數的收益率。

對於這個流派的觀點,我不敢茍同。在我看來,他給出的證據是有問題的。因為跑贏指數是一個相對值,而不是絕對數值。這就像第一名是一個相對概念一樣。根據概率統計,不管你怎麽努力,每個競賽只有1個冠軍,其他999999999個選手都跑輸給冠軍,因此我們不要努力去爭取冠軍了,這是徒勞的,我們還是坐在那等死算了。之所以90%的基金經理跑不贏大盤,那是因為他們本身就是市場的組成成分。假如他們都很努力,那麽指數的漲幅可能是20%,假如他們都是一群傻子,那麽指數的漲幅可能只有1%,最後不管他們是天才還是傻子,統計數據都會顯示僅有10%的人跑贏指數。此外,你不選擇update自己的能力,而你的對手們卻在不斷update自己,那麽你就會輸的很徹底。假如你和對手都選擇update自己,那麽你就只能取得平均收益。

至於猴子砸飛鏢事件,問題也在於他求平均數。100個專家,每人挑選出3只股票,加起來就是滬深300指數了,你能用這個滬深300組合跑贏滬深300指數嗎?對於“被平均”,國人是深有感觸啊,俺們人均幾套房子,人均收入1萬美金,我只能說絕大多數人都拖國家後腿了。

還是就是他的假設前提市場信息無摩擦。所謂無摩擦就是所有信息都第一時間被公開,所有投資者都在第一時間獲得信息,並且所有投資者都能正確分析出該信息的含金量。這種假設條件太苛刻了,在現實世界根本不存在。

黑天鵝投資策略

這個投資策略很意思。作者認為人們往往低估了小概率事件發生的概率,因此在給小概率事件進行風險定價時,其定價是錯誤的。因此作者專門去賭小概率發生。他會分散投資購買很多這種小概率事件的期權,由於大家都認為發生概率極低,因此一份看空期權的價格可能只需幾分錢,但是一旦發生這種小概率,收益率無疑是巨大的。最後他在08年房利美崩盤事件中,獲得了上億美元的收益。

這個投資策略有兩個要點:1、分散下註,不能只押一個事件;2、尋找那種表面上看起來發生概率很小,但是經過仔細分析後,其實發生概率並不小的事件。這個投資策略其實在中國股票市場上也有人在應用,那就是專門賭st重組的人。大家都覺得st會退市,認為退市概率極高,因此給他的股價定位非常低廉,但實際上,st股退市的概率遠遠沒有大家想象中那麽高,於是這里就產生了錯誤的定價,有人就專門利用這種錯誤定價來獲取暴利。

作者眼中的世界如下圖所示。



恒常事件:例如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這種事件只占世界的很小一部分,這類事件完全可以依靠經驗或公式精確推導出來,因此最節省人類的記憶空間。人們往往傾向於過分關註此類事件。事實上此類事件完全沒有投資價值,因為大家沒分歧,就不可能存在交易對手方。會不會有人傻到願意跟我賭明天的太陽從哪邊升起?我賭從東邊升起,有人敢做我交易對手賭太陽從西邊升起麽?

高概率事件:發生概率極高的事件。人們也傾向於過分關註此類事件。此類事件的投資價值也很低,因為幾乎都沒懸念。例如工商銀行每年的利潤率,每年都那麽穩定,而且在可預見的3-5年里,變化也不大。既然大家都能猜出來,當前市場價格就已經反映了這種預期,當他公布年報時,股價根本無動於衷。

已經發生過的小概率事件:對於小概率事件,人們傾向於忽略其存在,但是一旦某個小概率發生了,人們就會極度重視,重點防範。結果就是此類事件再發生的概率就會變得微乎其微。但是人們由於生活在恐懼陰影中,往往會高估了其今後發生的概率。這里就存在定價錯誤。例如911襲擊後,航空股暴跌,但是作者認為在此發生911襲擊的概率幾乎為零,因為大家都已經高度警惕,因此他大膽抄底航空股,又賺了一大筆。

未發生的小概率事件:對於尚未發生過的小概率事件,由於提前防備成本極高,因此人們往往傾向於忽略其存在。並且人們往往低估了此類事件的發生概率。這里也存在錯誤的定價。例如長期資本投資公司,其使用的投資模型時由幾個諾貝爾經濟學得主聯合開發的,之前運作都良好,結果在做俄羅斯國債時破產了,當時他們經過模型分析,當前俄羅斯的國債價格是大幅偏離正常值的,只要俄羅斯不宣布違約,那麽他們就能大賺一筆,他們通過歷史數據分析,覺得國家主權違約發生的概率極低,結果很不幸,那一次俄羅斯直接宣布違約,於是這個被譽為由世界上最聰明最懂金融的人操盤的投資公司破產了。而作者做空房利美的期權的理由是,大家覺得房利美倒閉的概率很小,但是作者卻認為人們低估了其倒閉的概率,結果還真被他賭對了。

能夠感知其存在但無非用概率描述的事件:這是一類無非用現有數學工具描述的事件,由於完全無非用數學言語描述,因此預期其未來變化幾乎不可能。例如混沌,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沒規律,但實際上卻是有規律的,但這種規律又無法用現有的數學公式來描述。要捕獲這種事件只能靠運氣,例如指數競猜活動,要想連續猜對10場,運氣成分是主要的,與個人能力無關。

未知的世界:絕大多數事件屬於這種類型,既然屬於未知世界,想利用此類事件獲利也就不可能,不多說。

今天先寫到這,下一篇接著介紹其他的投資哲學,我是獵手11-hawk,歡迎大家關註。



特別聲明:

轉載務請註明以下出處,否則視為侵權:“本文作者:獵手11-hawk 更多精彩教程文章請關註本人的雪球賬號或關註個人微信號:hawk11hawk”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632

技術分析第二篇:各種投資流派的哲學思想及應用誤區(2) 獵手11-hawk

來源: http://xueqiu.com/1339778771/32921600

接上一篇的內容,上篇提到黑天鵝投資策略,感興趣的投資者可以閱讀書籍《黑天鵝》作者: [美]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量化投資策略

嚴格上來說,量化投資不是一種投資理論,他僅僅是利用計算機去處理人類無法做到的事情。簡而言之,量化投資是將傳統的投資哲學,如價值分析、技術分析,編成可自動執行的程序代碼,他沒有自己的價值觀和世界觀。他的優勢在於,在交易速度達到毫秒級的情況下,一些通常無效的交易策略會變得有效。

大量高頻交易的存在其實會加劇市場的雪崩效應。因為這些機器絕對理性並且絕對服從指令,因此在股市崩盤時,大量的高頻交易系統會同時觸發止損指令,在那一瞬間會有成千上萬的止損單突然湧出,本來市場就面臨流動性枯竭,這麽多賣單瞬間湧入,股價會在瞬間被砸掉90%,而這又觸發了更多的止損指令。。。由於量化投資不屬於投資哲學範疇,這里就不多說。

價值分析

價值分析的創始人應該算是格雷厄姆,也就是巴菲特的老師。實際上,我個人覺得格雷厄姆是證券歷史上最偉大的導師。衡量一個導師是否偉大,關鍵在於他教出了怎樣的學生。很多人可能自己很厲害,但是教出來的學生一代不如一代,這種人物頂多只能稱為梟雄。格雷厄姆最偉大的地方在於,他教出了幾個聞名於世的投資大師,例如巴菲特、彼得林奇。直到現在,世界上那些管理著幾千億資產的基金經理絕大多數都是格雷厄姆的信奉者。這也恰恰說明了格雷厄姆的投資方法經得起歷史的考驗。

價值分析認為:股市是實體經濟的影子,股市反映的是實業的經營狀況。(所以才有“股市是經濟晴雨表”這一說法)。因此假如你只關註股市本身的價格波動(沒錯,說的就是你——技術分析),那只不過是在捕風捉影,你應該把精力放在本源之處——實體經濟。而這就是當今的經濟學家為何整天研究宏觀經濟、公司經營狀況的根源所在。

簡而言之,價值分析認為影響股價波動的核心因素是公司經營狀況。所以你應該時刻關註企業的經營狀況,而了解一家公司經營狀況的最好途徑就是查看他的財務報表,所以分析財務報表成了價值分析者的必修課。

對於價值分析的應用,我個人覺得核心思路就是尋找公司的隱形資產。因為這些資產都是隱形的,在財務報表中並沒有體現出來,一般人也察覺不到,因此在給公司股價估值時,並沒能體現出這些隱形資產的價值,但是這些資產卻是實實在在能給上市公司帶來利益的。於是股價就被低估了。

例如巴菲特特別喜歡擁有大量現金流的公司,而且是那種免費占用客戶資金流的公司。因為免費占用客戶資金,在財務報表里並沒有被納入資產範疇,但這卻是實實在在的可挪用的資產。例如貴州茅臺,每年都要求經銷商提前把銷售款打入公司賬戶,這筆錢其實就被貴州茅臺無償占用了。又例如阿里巴巴,通過扣押商家的信用保證金以及消費者的付款,無償占用了這筆巨款,幾十億的巨款,拿去做個7天理財,都有好幾百萬的利息了,這幾百萬純粹就是大家免費送給阿里巴巴的。

又例如品牌、網絡效應等,這些都是隱形的財富。可口可樂最值錢的就是他的品牌,隨隨便便一瓶自來水貼上可口可樂的標簽,都能賣出幾億瓶。

隨著一些傳統的隱形財富被逐漸挖掘出來,這些東西的估值已經反映到股價里,投資者要做的就是不斷去深挖、發現新的隱形資產,不能老是照抄巴菲特、彼得林奇所提到的那些隱形資產,例如現金流、品牌、地域優勢等爛大街的分析邏輯。投資無捷徑,想自己不加思考就照抄別人成果是不可能成果的,你可以借鑒前人的思考方式和解決問題的途徑,但是沿著前人的足跡重走一遍,你註定一無所獲。在獨辟蹊徑這方面,我推薦大家向彼得林奇學習,多看他的書,學習研究他是如何能做到以奇制勝(而不是簡單的複制粘貼他的結論)。

反身性理論

價值分析認為影響股價波動的核心因素是公司經營狀況,公司經營與股價的關系是身體與影子的關系。但是索羅斯認為這種哲學觀是錯誤的。索羅斯認為,公司與股價的關系不是簡單的身體與影子關系,股價不是公司經營狀況的被動反映,兩者其實是相互影響的。而將兩者聯系在一起的,是人們的預期(情緒)。

例如,假如投資者覺得A公司會在未來的競爭中勝出,B公司會落敗,投資者就買入A公司股票,拋棄B公司股票。隨著A公司股價上漲,A公司去做股權質押貸款時就能貸到更多錢,並且銀行會給出更多授信額度。而B公司由於股價暴跌,抵押貸款時會被要求追加抵押物,從銀行貸到錢也比A公司要少數倍。於是A公司拼命擴張,B公司由於資金不足,只能不斷關閉門面,裁員。而這種做法又會導致股價進一步暴跌,從而陷入惡性循環。於是大家當初的預期實現了:A公司果然在競爭中勝出。但其實剛開始時,A和B的基本面是一模一樣的,僅僅就是因為大家預期不一樣,從而導致兩者的命運相差甚遠。

簡而言之,索羅斯認為,股票市場具有預言自我實現的功能。影響股價波動的核心因素不是公司基本面,而是人們對基本面的預期。即你長的帥不帥這事實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女神是怎麽評價你的,假如你的女神覺得馬雲看起來“萌萌噠”,那麽就算你是都教授轉世都無補於事。

很多人都覺得索羅斯寫的《金融煉金術》苦澀難懂。但其實並沒有那麽難懂。你只需理解日常生活中兩樣東西就行。

第一點:世界上有些東西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不受觀察者行為影響),例如物理規律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氫氣跟氧氣燃燒後必定是生產水,不管你多麽渴望它生成金子,他都永遠不可能實現。但是有些東西是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觀察者行為會擾亂事件進程)。例如人文社科就是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例如某經濟學家預言明年要發生極其嚴重的通脹,預言一放出來,引起社會轟動,中央非常重視,於是馬上開始抗通脹,結果到了明年,由於中央提前幹預,通脹並沒有出現,這個經濟學家的預言破產了。假如這個經濟學家並沒有提前警告中央,那麽結果可能就真的是嚴重通脹。

對於不以人意誌為轉移的事件,並不存在索羅斯描述的反身性。一旦人們發現錯誤,馬上就會進入糾偏。就像一個鐘擺,他永遠都圍繞著事實中心左右搖擺,偏離稍大就會自動糾偏。只有那種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事件,就會出現索羅斯描述的反身性。即謠言可以不斷自我加強,自我實現,形成一種趨勢性行情,最後達到瘋狂的狀態,產生一種投機狂熱。

而索羅斯就是專門去尋找那種可以自我加強的投資機會,在事情剛開始露出端倪時介入,在大家情緒達到瘋狂狀態時退出。

第二點:索羅斯只是將機械運動的兩種模式應用到股市研究里。正反饋運動和負反饋運動。不以人意誌為轉移的事件會進行負反饋運行,一旦情況偏離事實中心太遠就會自動回歸中心。而以人意誌為轉移的事件會進行正反饋運作,就像山坡上的雪球,你只需輕輕一推,他就會不斷加速往下滾。而這個下滾過程就是索羅斯描述的反身性過程。

在當代所有的投資理論里,我最認同索羅斯的理論,也一致致力於投資者行為和投資者預期的研究。對投資者情緒和預期變化的把握能力,在這方面的功力,恐怕國內沒有幾個人能超過我。

夜已深,今天先寫到這,下一篇接著講述技術分析。我是獵手11-hawk,歡迎關註我。

@今日話題
特別聲明:

轉載務請註明以下出處,否則視為侵權:“本文作者:獵手11-hawk 更多精彩教程文章請關註本人的雪球賬號或關註個人微信號:hawk11hawk”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830

騰訊 (700.HK) :微信電話本會成為下一個超級應用嗎?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722

騰訊 (700.HK) :微信電話本會成為下一個超級應用嗎?
作者:馬原、谷馨瑜




微信電話本推出後,在用戶中的接受程度與沖擊,並不亞於雙 11 的影響力。一直謹慎低調的騰訊這麽做,一是迫於競爭壓力,通過給消費者推出擁有更好用戶體驗的產品,來提高用戶粘性和流量,另一方面,也是在與運營商長期博弈後,針對傳媒報道的運營商短信免費所做出的防禦性產品。最低目標,它可以幫助微信抵禦報道所稱的運營商短信免費的沖擊。若接受度好,運營商網絡資源對通話質量沒有太大妨礙,微信電話本可以成為微信的良好護城河,幫助微信獲取新客戶,服務未使用微信的客戶,並滿足已使用微信客戶在不同場景下的要求。


電信運營商的體制和企業文化決定了其不可能像互聯網企業一樣,快速更新叠代而形成產品能力。但運營商也可以通過智能管道等,對 OTT 服務實行限制。因此,未來微信電話本的命運則更多的取決於微信與監管部門、運營商之間的博弈中。


事件: 騰訊推出微信電話本,推出撥打免費網絡電話功能,可自動備份聯系人,導入微信頭像,並可以群發短信,批量刪除聯系人。新華網報道,在不到 24 小時內,微信電話本在蘋果應用商店 排名“工具”類下載榜首,在“應用寶”安卓商店中下載量超 2300 萬。


分析:
微信號碼本的影響力主要來自其可以改變用戶習慣:微信電話本,看起來技術上並無較大突破,除了可在移動網絡(2G/3G/4G)條件下使用之外,和微信原來的視頻聊天功能差別不大,前者甚至還有清晰的視頻。但是,它改變了用戶習慣,打開後就有通訊錄,在安卓系統上還有免費短信,很容易被用戶快速掌握和使用。


* 通訊錄上的聯系人,與手機號碼對應,比起微信和手機 QQ,微博等, 是更熟悉的人,因此口碑傳播會更起作用,粘性也會更強。
* 安卓系統的微信電話本里面,還有一個短信功能,可以給自己通訊錄上的號碼,直接免費發送短信,這樣就解決了給沒有互通微信的聯系人,發送短信的費用問題。
* 微信電話本是一個全新的應用,盡管需單獨下載,但對於用戶來講,學習路徑短,較易接受。

面臨的負面因素:
* 微信電話本的免費通話,需要主叫方和被叫方都在 wifi 環境下使用,否則每分鐘消耗流量 330k,按套餐價,則最低相當於不到 1 分錢的價格。
* 此外,目前,通話質量比起運營商的通話質量,還是有差距。運營商的網絡條件也是一個制約因素。

評論:
微信電話本更像是一個防禦性、試探性的產品:此次微信推出的微信電話本,從前兩天的表現來看,並非是一個籌備多日的產品,也與騰訊一貫的風格相悖。看起來更像是一個
1)防禦性的產品,以應對媒體報道的運營商將推出的免費短信的傳聞。
2)試探性產品,先低調上市看運營商的反應,然後再決定具體投入多少資源。因此,微信電話本的推出,是一個階段性的、防禦性
的、測試性的產品。最低目標,它可以幫助微信抵禦報道所稱的運營商短信免費的沖擊。若接受度好,運營商網絡資源對通話質量沒有太大妨礙,微信電話本可以成為微信的護城河,幫助微信獲取新客戶,服務未使用微信的客戶,並滿足已使用微信客戶在不同場景下的要求。

與監管部門和運營商的博弈將直接決定騰訊對微信電話本未來的資源投入和推廣力度,無論從騰訊在 PC 時代推出的 QQ,還是移動互聯網時代推出的微信,其卓越的產品運營能力讓人無從懷疑微信電話本的殺傷力。而電信運營商的體制和企業文化決定了其不可能像互聯網企業一樣,快速更新叠代而形成產品能力。但是運營商也可以通過其自身掌握的資源,如智能管道等,對OTT 服務實行限制。因此,未來微信電話本的命運則更多的取決於微信與監管部門、運營商之間的博弈中,這種博弈將最終導致騰訊對微信電話本的資源投入和推廣力度。如果運營商使用一些特別的方法,來識別微信電話本的用戶,並限制其帶寬,造成用戶通話質量下降,則會使得用戶對此產品失去信心而棄之不用。


若運營商未限制微信電話本的帶寬,微信電話本對未來可能造成的市場影響:
* 微信的競爭者,與運營商可能會聯合起來,推出網絡免費通話,來對抗微信電話本,如易信此前推出的免費國際通話,及飛信此前推出的網絡電話。
* 運營商將越來越從通信服務的提供商,轉為寬帶服務的提供商。
* 如果微信電話本成功,騰訊可以借助此應用推出一系列功能,如生活黃頁、騷擾攔截等服務,來增加客戶粘性和流量,切入 O2O 領域。 (來自交銀國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475

【專欄】錘子系統引發蝴蝶效應:手機廠商破局應用商店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09/148262.html

i黑馬註:一位極具表演天賦的“理想主義者”,宣布告別舞臺、告別演講、甚至在微博禁聲,人生之悲莫過於此。


來源:黑問社區
作者:玄安


12月6日,羅永浩在國家會議中心進行了《一個理想主義者的創業故事》系列的第四場演講,羅永浩表示這將是其在公共場合做的最後一次個人演講。在此次演講中,羅永浩公布了兩款全新產品:白色錘子手機和Smartisan OS 1.3版本。

在Smartisan OS 1.3版本的系統更新提示中,共列出6大主要變化,其中最不重要的第6點卻吸引了我的關註——“應用商店引入騰訊應用寶”。表面上,錘子系統接入騰訊系應用商店,意在彌補其系統平臺的應用商店能力的不足。在我看來,正是Smartisan OS最不起眼的更新內容,卻極有可能引發國內應用商店市場的蝴蝶效應。

縱觀國內相對成熟的應用商店產品,大致可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互聯網巨頭布局移動互聯網入口的戰略級產品,主要有百度手機助手(91助手、安卓市場)、騰訊應用寶、360手機助手、淘寶手機助手等;

第二類則為手機廠商的預裝自有應用商店,主要有小米應用商店、聯想樂商店、華為應用市場、中興應用商店、三星應用商店、錘子應用商店等,我暫時把運營商自營的應用商店歸在這一大類,涵蓋移動應用市場、聯通沃商店、天翼空間等。

第三類相對寬泛,即移動互聯網相關領域布局應用商店的產品,比如豌豆莢、安智市場、應用匯、蘇寧應用商店、機鋒市場、UC應用商店、亞馬遜應用商店等等,可謂不勝枚舉。

第三方數據調研機構EnfoDesk易觀智庫發布的《中國移動應用分發市場季度監測報告2014年第3季度》報告顯示,2014年第3季度中國全渠道移動應用分發總量達286億次,百度系、360系和騰訊系三大應用分發平臺共占據86%的市場份額。

由此不難發現,3BT巨頭已基本形成對國內應用商店市場的壟斷態勢。有言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國內應用商店的格局似乎恰好適用。雖然百度、騰訊、360三足鼎立、割據國內應用分發市場,但潛在的最大威脅很有可能是手機廠商的自有應用商店。

首先,我們來看一組數據。市場研究機構 DIGITIMES Research 對中國大陸地區智能手機供應鏈與相關業者的調查統計,2014年第三季度,華為、小米、聯想三大手機廠商出貨量分別為1,480萬支、1,350萬支與1,010萬支,分列前三。

即使百度、騰訊坐擁數億用戶,但面對手機廠商季度千萬級的出貨量數據仍不能小覷。對於手機廠商,自有應用商店的新用戶開拓幾乎為零,其出貨量數據就直接代表著用戶規模的增加。而互聯網企業則相反,拉新用戶仍需在市場營銷方面大力投入,單人拉新成本更是高的可怕。

用戶規模使手機廠商擁有了進攻應用分發市場的資本,而自有系統則鎖定了一部智能手機的最底層管理權限。不妨舉個簡單的例子,筆者有一部紅米note,用於測試使用,手機內裝有360手機助手、騰訊應用寶兩款應用商店。一次,某款應用有版本更新,但手助、應用寶均為提示,只有小米應用商店提示更新。分析後發現,原來MIUI系統的清理功能,點擊後會清理上述APP進程,進而阻斷其與服務器之間的交互,用戶只能通過設置“白名單”解除。

那麽問題來了,用戶大都是“小白”,這種情況怎麽選?我估計很多用戶都會選擇小米應用商店,只有少部分“忠粉”會認準一款應用商店。手機廠商定制ROM的優勢瞬間凸顯,底層ROM權限最高。如果說應用商店是移動互聯網入口的入口,那ROM無疑成為移動商店的入口。比權限、比底層,擁有獨立ROM的手機廠商絕對更具主導權,我也恍然明白為何小米越獄那般困難了……

目前國內手機廠商中,我相對看好小米。小米產品矩陣與蘋果最為相似,出貨量更是持續攀升。我曾相對片面的推測,小米若成為中國的蘋果,小米應用商店便可成為下一個APP Store,成為老牌應用商店的最大威脅。當然,這里我忽略了系統平臺、現實格局等必須的客觀條件,我想表達的核心則是,當某手機廠商份額量級達到某點時,便會導致應用分發市場格局質的變化。

面對手機廠商的潛在威脅,國內互聯網巨頭早已提前布局,騰訊更是先發制人。羅永浩的錘子Smartisan OS 1.3版接入騰訊應用寶,而三星也在使用類似的合作模式,其應用商店同樣接入應用寶。不得不說,騰訊的嗅覺更加敏銳,已提前布局手機自有應用商店這塊藍海市場。

羅永浩“最後一次個人演講”黯然落幕,蝴蝶效應卻在應用商店中逐漸顯現。
==========================================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非i黑馬官方立場
點擊鏈接,和作者一起交流:http://ask.iheima.com/?/people/玄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778

消息應用在亞洲成為標準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102/148716.html

短信在日趨讓位於影響力不斷提高的新型社交消息應用。從Kik到Line、Viber再到WhatsApp,社交消息應用將為年青一代“定義”社交媒體。

\Line、微信在中國和其他
亞洲國家極其普及。北美和歐洲在消息應用方面也沒有遠遠落在後邊。在中國、印度和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微信、米聊、EasyChat、Paltak、Hike等消息應用,成為通過智能手機和其他移動設備溝通的最受歡迎和常見途徑。

這些消息應用為消費者和廣告客戶提供了一個“富有”的市場。消息應用主要受到年青用戶的歡迎,能影響新一代的消費者。它們普及速度很快,意味著移動消息成為了任何廣告客戶都不能忽視的廣告載體。

使用免費應用,用戶就是拿自己的個人信息開玩笑

大多數移動應用是免費的,它們會提醒用戶,將根據用戶個人信息發布有針對性的廣告。這種模式使得廣告客戶能向可能對自己產品感興趣的消費者發布廣告,向消費者提供免費和個性化體驗——即使個性化出於商業目的。

簡潔、以移動為中心的設計甚至為一些古老技術的複興提供了可能性。例如,QR Code能夠方便地整合在基於文本和圖片的服務中。例如,增強現實技術的新發展,對物聯網連篇累牘的報道意味著,在基於消息的社交媒體世界中,社交聯系可能是這一新溝通模式中的一個重要部分。

谷歌的參與

有可信度頗高的傳言稱,谷歌將公布一款不需要該公司帳戶的獨立消息應用。鑒於谷歌所有其他服務都要求用戶提供一定數量的個人信息才能獲得使用權,對於谷歌來說這是一個重大變化。也就是說,谷歌極有可能跟蹤用戶在這一傳言中的服務上的活動,以提高廣告的針對性。

谷歌可能是受到了Facebook收購WhatsApp的啟發。谷歌消息應用可能開發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或供用戶免費使用,與Line和WhatsApp進行面對面的競爭。蘋果會對此視而不見嗎?一旦兩大巨頭對決,消費者就是贏家。市場上可能會出現更多個性化和定制化的社交消息服務。

10億用戶

10億用戶可能只是Line發揮潛能的開始。當然,任何明智的廣告客戶都希望向部分Line受眾發布廣告信息——尤其是在他們希望向十幾、二十幾歲的受眾發布廣告信息的情況下。但是,Line並非是唯一一款人氣頗高的消息應用。需要記住的是,親友在哪里人們就會在哪里——尤其是在社交消息和社交媒體領域。

盡管消息應用很流行並仍在發展中,關註它們相關性的增長對於2015年進入社交網絡領域很重要。


同誌社交應用Blued為啥值三億美元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1/4061859.html

基於同性戀的移動社交應用Blued,連員工中異性戀也很少。

西2013年10月剛到Blued工作時,心里有點好奇與別扭。

Blued是一款專門基於同性戀的移動社交應用,這家公司2/3的員工都是同性戀。作為Blued的運營經理袁西是這里為數不多的異性戀。這和中國社會的情況正相反,不過袁西在這里被“友善對待”,他有女朋友,父母和朋友都知道自己在一家同性戀社交公司工作,而且也都沒有反對。

中國社會也在經歷著對“同性戀”逐漸友好與開化的過程。年輕一代開始毫無避諱地談及同性戀,雖然多少帶著些調侃的味道。蘋果公司CEO庫克公開自己為同性戀的消息也在中國社交網絡上引起了觀點正面的討論—你要知道,在1997年之前同性戀在這個國家還是非法行為。

可以說,Blued和它的創始人耿樂都遇上了好時機。

就在庫克出櫃的2014年10月的最後一周,美國風險投資機構DCM把3000萬美元投給了這家中國同性戀社交公司。耿樂從8年前開始就開始運營同性戀交友網站。在這輪融資中,Blued估值3億美元。如果用數字來衡量的話,耿樂和他一直從事的“同誌事業”可以說達到了一個高點。

其實,Blued算不上一款具有很多創新的產品。同性戀者在這個軟件上通過地理位置定位,便可以找到周圍與自己性取向相同的用戶。隨後按照Blued的功能設定,可以進行個人聊天和群組互動。最早具有這個功能的社交應用Grindr和Jack'd在2010年前後就已經分別在美國與比利時推出,如今Jack'd也擁有大量中國用戶。同時中國也有類似的社交軟件。

但對資本市場來說“同性戀”在中國是個機遇。LGBT資本公司(LGBT Capital)創始人保羅·湯普森表示,中國的同性戀市場價值高達3000億美元,僅次於歐洲和美國。沒有人會對3000億美元的市場無動於衷,但在湯普森眼中這可不僅僅是商業機遇,同時也是倡導平等與包容的一種手段。

“中國同性戀者大多數還沒有‘出櫃’並對此保持謹慎,”DCM聯合創始人趙克仁(David Chao)這樣說道,“但是好在智能手機在這個國家足夠普及。它是一個更為隱私的設備,這讓移動社交應用在這個群體中具有潛力。”

Blued推出的2012年是中國移動互聯網和社交應用的起步階段,而那個時候中國的同性戀大多都通過同誌酒吧或者同誌論壇這樣老套的方式結交朋友。雖然Jack'd已經進入中國,但常常會出現不穩定的情況,Blued看上去還大有機會。

耿樂從來都沒有掩飾自己的性取向,2006年他便開始創辦同誌網站“淡藍網”,並同時建立了一個網頁端同性戀交友平臺。他了解同性戀在社交方面的需求,其他人可能很難洞察到。

“同性戀的社交需求很明確,我打算從一個Gay為中心發散開,”耿樂在紙上畫了一個人,然後是一個圓圈,“第一維度是找到身邊的同誌。第二維度是社群同誌社交圈,線下消費場所和電商是第三個維度,”他稱這就是自己目前對於Blued的全部設想,“去建立一個同誌生活的生態。”

把這種設想放到中國社會對同性戀的包容程度當中來理解,會更直白。

中國絕大部分同性戀者對“出櫃”都有些小心翼翼,而Blued這類同誌社交應用可以幫助他們“找到身邊與自己性取向相同的人”,畢竟這多少是一件羞於當面詢問與回答的事情。

2012年11月第一代Blued產品發布時,便僅是基於地理位置找到身邊的同性戀者。但這個時候耿樂面臨的一個問題是,用戶花在Blued上面的時間似乎比預計的要短得多。實際上這也是所有基於性取向的社交應用的尷尬。

“要不加個微信吧”是這類社交應用上經常出現的邀請,也就是說,一旦兩個人的性取向公開之後,後面的事情都可以平移到其他用戶使用習慣更強的應用上,譬如微信或者大眾點評。坦白說,無論聊天還是消費,同性戀和異性戀也並沒有什麽不同,更何況沒有人想把自己區隔開來。

“動態”和“群組”功能是耿樂和Blued團隊想到的一個辦法。在2013年8月和2014年5月的兩次產品改版中,Blued分別增加了這兩種功能。

“動態”提供用戶好友的生活內容,也會根據地理位置推送一些附近同誌的生活動態。耿樂的設想是讓用戶對感興趣的同誌更多了解達到用戶沈澱的效果,在這個應用上多花點時間。而“群組”功能則是基於用戶興趣愛好建立討論組,以“社交圈子”的關系增強黏性。

不過基本上所有的社交應用都在這麽幹。而“動態”和“群組”功能實際上借鑒了微信的“朋友圈”和陌陌的“群聊”功能。只是對於Blued而言,它們更相當於給同性戀者提供了一個相對隱蔽的空間,去談論自己無法對其他朋友分享的內容。

一個無法避免的比較來自Jack'd。與Blued不同的是,Jack'd數次叠代都只是對系統進行兼容的調整,並沒有加入更多的附加功能。

同時Jack'd在技術類媒體上鮮少出現,許多人都還不知道,在2013年11月Jack'd的創始人Yosuke Matsuda已經將產品賣給了同誌社交網站Manhunt的母公司Online Buddies。這種低調似乎更符合同誌圈子,總有點神秘兮兮的感覺。

耿樂在2014年4月到美國見了一次Jack'd的團隊。Online Buddies的高管告訴他Jack'd實現盈利的做法—設定會員收費及引入廣告。但耿樂覺得中國用戶的付費習慣與美國市場相比還差了許多。

和其他中國社交應用一樣,廣告和電商模式未來將是Blued盈利的兩個主要部分,不過到現在Blued還沒有任何收入。同性戀對消費品牌有更高的要求及自己獨特的偏好,耿樂想以此來引入一些符合同性戀消費習慣的電商與商家。

但Jack'd的故事更帶著一些警示。Matsuda將自己的創業公司賣掉變現,同時只是解決“發現Gay”的根本需求而沒有加入更多的內容。這多少意味著同誌社交應用的延伸空間或許並沒有那麽廣闊—同性戀者雖然消費能力強,但似乎還沒有到需要專門針對性取向消費或服務的地步。而所謂的“同誌經濟”在中國還是一個為時過早的話題。

Blued目前1500萬的用戶數量已經超過了Jack'd,主要原因是耿樂利用淡藍網品牌進行了推廣。但眼下一個讓他感到焦慮的問題是中國男同性戀的數量在3500萬左右,Blued的成長速度必將受限於此,這將是一個無法規避的瓶頸。

為此這家公司已經開始開發一個叫Pinked的女同性戀社交應用,Blued也開始打算進入海外。這輪DCM的融資將提供給Blued更多的海外市場資源,這或許可以避免用戶飽和的尷尬。

最近還他不斷從互聯網大公司挖來數據工程師,來擴充包括袁西在內的只有10個人的“異性戀團隊”。他們的工作是基於用戶的使用數據向用戶推送朋友,這個功能將在2015年上線的新版本中推出。

“這些工程師在這里也會受到一些友善的調戲,”耿樂說,“不過他們好像也沒有不好意思。”


(編輯:JZ)


期權的不同應用,對A股意味著什麼? 價值at風險

來源: http://xueqiu.com/9769652619/35109171

周末大家對期權的話題討論的熱火朝天,其實不管是期權、期指、融資融券、外匯、期貨,我都沒什麽興趣,也不會是主要參與的對象,債券也一樣。更別說有些具有強烈賭博性質的衍生品,我更是一輩子都不會碰。做多股票才是回報最高的投資品種,我一輩子都會致力於尋找“三好”股票。

上面一句話說出後,我看到評論中有好多人說我偏激,還有的說我完全不懂(其實絕大多數人沒搞懂期權)。於是我覺得有必要開一貼專門解釋一下。

1.買入看漲期權(long call):用於多頭行情中。最大獲利:無限制,價格漲得越多,獲利越大。最大損失:權利金。

假設上證指數ETF現為3000點,投資者繼續看好上證的後市,買入1手執行價格為3020點的上證看漲期權,支出權利金30(假定)。若幾天後,上證ETF漲到3150點,看漲期權漲至60。那麽此時賣出平倉,獲利30。反之,如果ETF一直不漲,你自然不會行權,於是虧損的上限是全部權利金。

2.買入看跌期權(long put):用於空頭行情。最大獲利:無限制,價格跌得越多,獲利越大。最大損失:權利金。

邏輯和long call 完全相反。上證指數ETF現為3000點,投資者看空後市,買入1手執行價格為2980點的看跌期權,支出權利金20。若幾天後,上證ETF跌到2900點,看跌期權漲至50。那麽此時賣出平倉,獲利30。

3.賣出看漲期權(short call):多用於上漲到壓力位後可能會出現的回調行情,或橫盤下跌行情。最大獲利:權利金,最大損失:無限制,價格漲得越多,虧損越大。

上證指數ETF上漲3000點阻力位,投資者看淡或看平後市。賣出一手執行價格為3020點的看漲期權,收到權利金30。若數天後,上證ETF仍維持3000點,看漲期權略跌至20點(為什麽會跌?因為期權的時間價值在減少)。投資者買入平倉,獲利10點。若把期權保留至到期日,只要上證ETF低於3020點,買入看漲期權的人自然會放棄行權,因此你可以將30點利潤全部收入囊中。當然一旦指數繼續上漲,你又做了死空頭,那麽你的虧損理論上會是無限的,比如半年內上證ETF漲到了10000點,到時候你只能買入10000點的上證ETF平倉了,並且理論上上證指數在我黨英明的領導下,可以上漲至正無窮……

4.賣出看跌期權(short put):多用於下跌到支撐位後可能出現的反彈行情,或橫盤向上行情。最大獲利:權利金,最大損失:價格跌得越多,虧損越大,但並非無限制。

上證指數ETF下跌至2000點支撐位,雖然在空頭行情中,但投資者看好出現反彈,於是賣出一手執行價格為1990點的看跌期權,收入權利金30點。若數天後,上證ETF漲至2050點,看跌期權跌至5點。投資者買入平倉,盈利25點。若持有至到期日,只要上證ETF不低於1990點,看跌期權都沒有價值,買方不會行權,於是賣方可以賺取全部的權利金。當然指數如果繼續下跌,理論上指數只能跌倒0,所以虧損還是“有限”的。這也是為什麽很多人說short put 是價值投資者的最愛。

除了上述4中最常見的,期權還多幾種模式。比如:

看漲期權之間的套利:操作方式是買入較低執行價格的看漲期權+賣出較高執行價格的看漲期權(同月份)。最大獲利:執行價格差-權利金,最大損失:凈權利金支出。

假設上證指數ETF現為3000,投資者看好後市,買入一手執行價格為3000點的看漲期權,支付權利金30點;但又認為價格不會突破3100點,所以賣出一手執行價格為3100點的同月份看漲期權,收入權利金10點。凈支付權利金20點。假設預期成立,那麽你的最大獲利會是最終的執行價格差-權利金,最大損失:凈權利金支出。

同樣,如果你看空後市,但又不是看得太空,就可以進行看跌期權之間的套利。買入較高執行價格的看跌期權+賣出較低執行價格的看跌期權(同月份)。最大獲利:執行價格差-權利金,最大損失: 凈權利金支出。

其他的套利方式還有很多,但基本和一般的投資者沒多大關系了。

上文雖然以指數ETF為例,但個股是一模一樣的邏輯。所以,通過上文的解釋,我覺得我已經非常明確了,按照我自己的投資體系,是絕對不可能把期權作為主要投資方式的,只可能在極少數極端情況下(比如缺錢,或是指數個股在極端位置)才會用一些期權,大部分時候,仍是尋找“三好”公司,這些衍生品,都是浮雲。

扯句題外話,其實buy和long基本就是一個意思,sell和short也是一樣,估計好多人會搞的暈頭轉向。

雖然我並不會參與期權,但期權對A股意味著什麽呢

由於之前國內衍生品市場不發達,資本市場又采用閉關鎖國的策略,才導致了A股長期不同於成熟市場的風險偏好,即不確定性越高的股票獲得的溢價越大(小市值題材股代表),反之確定性越高的股票獲得的溢價越小(大市值爛醜股代表)。現在上證50ETF期權的推出是一個信號,雖然短時間對個股資金的分流影響不大,但心里的影響肯定有,還記得2010年4月16日股指期貨推出後市場是怎麽走的嗎?這次的50ETF的期權只是一個導火索,不用著急,未來各種衍生品都會慢慢出來的,註冊制也會出來的,退市制也會完善的。

以港股過去走過的路為參考:96年香港推出認股權證以前,香港的小盤股又稱為神仙股,因為小盤股大起大落,受散戶歡迎,估值水平往往是大藍壽的三至五倍。港股的這個時期就對應了A股08年後中小板和創業板,小盤股的價值在於其股價的高波動率,因為高波動率意味著小資金的散戶可能會有一夜暴富的機會。從這一點看,A股成為賭場也並不完全是國家和市場體制的關系,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一部分原因。

96年後,香港的期權慢慢開始普及,炒權證比炒神仙股來的更刺激,於是小盤股慢慢被邊緣化,估值從30-50倍降至最低時的3-5倍,“神仙股”變成了“仙股”,即便20年後的今天,有一半的小盤股股價仍沒有回到97年的水平。那麽2015年的A股會走30年前香港的老路嗎?

我的觀點來看,不論小盤股是40倍PE(創業板750點),還是75倍PE(1500點),未來還會怎麽走,個人始終都會一直堅持個股大熊市的觀點,只有極少數個股能夠脫穎而出,大部分小盤股最終必然都是“仙股”(當然創業板指數可能會繼續走牛,個股哀鴻遍野不妨礙幾個龍頭的脫穎而出)。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