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無綫近期連番出口術阻止增發免費電視牌照,一時批評對手城電未夠班,一時又警告整體廣告收入減少,全行會攬住一齊捱粥水。不過,公眾要求開放免費電視頻道的聲音嗌到拆天,立法會也促請政府明年三月底前發牌。發牌戰如箭在弦,無綫於是盡地一煲,明年狂加廣告費,最高增幅達五成,黃金時段廣告每秒叫價高達三萬二千元,趁最後機會刮多一筆。 上週五,各大廣告代理盡最後努力,跟電視廣播業務總經理鄭善強「講數」。因為無綫已推出二○一三年的廣告價單(rate card),新客仔要賣一個三十秒的廣告,最高價要付九十六萬元,較今年的六十三萬元,貴五成一!熟客如在上週五前確認明年的廣告金額,便可以享有預訂折扣(early bird discount)。鄭善強負責市場營業及業務拓展,來自馬來西亞,讀大學時主修數學,睇數挑通眼眉。「啲客話加價加得好厲害,於是要同無綫講吓攞多啲折扣。」一位廣告代理稱,無綫要視乎客戶投放廣告的金額,才決定折扣多少。 廣告費海鮮價 打開無綫的廣告價單,猶如一份酒樓餐牌,無綫、明珠台、連同高清翡翠台、J2、互動新聞台,再加上電腦平台、手機apps等,簡直盡用每個平台賺錢。「最慘係廣告費好似海鮮價,臨到廣告出街前幾日,我哋會幫個客mark出街時間,TVB呢一刻覆個價俾你,但隨時有其他客戶出高價搶走嗰個時段,我哋要同自己個客講加碼至得。」該廣告代理呻道。公眾經常聽到的廣告套餐,每三十次廣告收取一筆費用。但如果想在最熱播的電視劇集落廣告,就要如競投地皮般鬥出價。「依家有啲產品想喺《大太監》播映時段賣賣告,就要競投。無綫本身有價目表,分十一級價錢。假設你提出第九級價錢競投,如果冇人爭就成交。但現時《大太監》所有廣告時段,全部都去到最貴的第十一級。」無綫明年的價目表增多四級,由第十一級跳到第十五級,差距達三成三,PHD廣告代理黃國柱說,難以替客戶制定預算,「吓吓都話滿晒,跳到最頂級價錢,個客已經失晒預算。」廣告代理商GROUP M行政總裁盧嘉慧也收到廣告客戶呻無綫廣告費加價驚人,「咁做生意係咁喎,講來講去因為冇得揀。」即使牙痛咁聲,在兩台強弱懸殊情況下,黃指舊客的投放額有增無減。特首梁振英本週一出席公眾諮詢會,表示會着實處理免費電視牌照申請。有資深廣告代理推算,無綫趁未發牌前先大幅加廣告費賺一筆,「如果到時真係發免費牌,無綫還有水位可以減價應戰。」 亂插產品入電視劇 除了廣告大幅加價,近年無綫亦利用「置入式廣告」開多條財路。○三年起廣管局放寬《電視廣告守則》,容許在節目中展示產品,間接賣廣告。在無綫工作二十七年、曾經製作過《怒火街頭Ⅱ》、《尋秦記》等高收視節目的劉順安,最近過檔王維基的城市電訊擔任電視部總導演。他表示在無綫拍劇時,為了遷就產品出鏡,曾經鬧出笑話,「劇情係話一個過氣球員,窮到要去執汽水罐。我建議傾可口可樂、百事(贊助)啦,佢(廣告部)話唔得喎,傾咗王老吉。但王老吉踩唔扁喎!」「我曾經拍一場戲背景係麵檔,已經整好晒布景準備拍,監製突然話搵到即食麵商做贊助,個麵檔要整過。但古裝嚟喎,佢哋依然要求拆晒即食麵的包裝袋,將麵餅放喺度,其實冇人知道包麵係咩牌子,只係片尾出番鳴謝贊助品牌。」他明白在商言商,置入式廣告也是無可厚非,但有些安排愈來愈不合情理,「點解要影支豉油近鏡,然後拉wide?點解劇裡面成間雜誌社嘅人都攞住包優之良品嚟食,點解個個演員都攞住《都市日報》睇,仲要報頭向住鏡頭?」藝人李璨琛認為置入式廣告間接剝削藝人酬勞,「唔係我收錢,只係公司收錢,可否分一份俾我?」通訊事務管理局曾經就無綫的置入式廣告太過明顯,作出警告,例如:今年七月的《愛‧回家》,就因為太顯著展示鉅記餅店,令人覺得牽強,違反《電視廣告守則》。一○年也裁定劇集《富貴門》過於突出介紹恒生銀行,但局方在兩宗個案只發出警告及勸諭,在五級罰則中,屬較輕微的第一、二級,無綫一於「你有你勸,我有我搵錢」。 亞視嚇窒客戶 專做嬰兒保健食品的衍生行老闆彭少衍,指近年無綫獨大,商戶落電視廣告沒有選擇可言,「在收視比率太過懸殊情況下,談判時好多方面受制。」衍生曾經是亞視長期廣告客戶,但王征入主後狂加廣告費,令老主顧忍不住要割席,「都唔係話佢哋(亞視)叫價太貴,貴定平冇一個定義,但喺亞視賣廣告可能對我哋效益冇咁大。」亞視自吹收視率跟無綫是六四比?彭說:「不敢認同。」盧嘉慧稱,指亞視接連有負面消息,令無綫廣告收入一面倒,「負面新聞有少少影響,佢哋(亞視)唔係好穩定,好耐冇拍攝好的劇集,令我哋有啲抗拒啦。」其實亞視原本也曾有反轉二奶台命運的機會,例如:九九年大陸劇《還珠格格》,○一年的《百萬富翁》等,亞視當年憑高收視搶去無綫部分廣告客戶。可惜亞視其後因多番易手,股東又有內訌,節目內容及收視均無以為繼。業內人士指免費電視台的廣告分配,無綫佔絕大優勢,跟亞視的比例是九十二比八。連同兩個收費電視台計,免費台佔八成,收費台只有約兩成。無綫所屬的上市公司電視廣播,○八年金融海嘯後盈利稍為下跌,但過去六年盈利一直每年逾十億元。去年的盈利創新高達十五億五千萬元,而今年八月公布的上半年盈利達八億五千萬元,也是歷年之冠。雖然無綫節目受批評,但亞視放軟手腳,沒有自家製作,每日重播節目三次,觀眾流失到無綫。羅兵咸永道娛樂及媒體行業發展報告指出,香港仍然以電視及報章為廣告渠道,合夥人邱麗婷在報告中預料,二○一六年之前,電視及報章廣告的年均複合增長率,將分別達到8.6%和7.1%,整個香港廣告市場的增幅可達7.7 %。 員工滿肚苦水 無綫賺大錢,但員工卻一直不滿待遇。曾為無綫工會主席的劉順安,自○四年創會後,差不多每年與無綫執行董事兼集團總經理李寶安談判,「我攞住本年報俾李寶安睇,你話冇錢賺?但盈利有增長喎。」他稱○三年沙士爆發,公司希望同事共渡時艱,「當年cut咗第十四個月糧,冇人出聲,大家知係沙士,都有簽新合約。公司仲話如果環境好會加番俾同事。加條毛呀?咪凍足八年呀!「最為人詬病係點解台慶只係演員有份抽獎,幕後冇份抽?以前喺海洋皇宮有餐台慶飯,都有幾百份禮物抽吓,怨氣冇咁重,而家汗水就有。演員係你的財產,幕後就唔係?」劉順安坦言離開無綫時,已服務了廿七年,月薪仍只二萬五千元。他過檔城電,人工是舊公司三倍。近期李寶安開倉派庫般宣布加人工,派花紅約一點七五個月薪金,是否怕再有員工跳槽?「李生近期講嘢幾奇怪,以前從來冇咁講過加人工呀,以前從來無話一定有花紅分o架。」他期望李寶安講得出做得到,不要鑽空子只有小部分員工受惠。 王維基新台巡禮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於上週的立法會上,被議員逼到埋牆角,質問他何時發牌,最終立法會通過動議,要求政府在明年三月底前,就發出免費電視牌照作決定。雖然此項動議對政府沒有實際約束力,但仍然令城市電訊的王維基及一眾工作人員帶來一線曙光。他們週二舉行大型節目巡禮,並發布新台徽。王維基週一親自參加彩排,「你一定要來看,我都被佢哋感動咗。」不過,接收到請柬的廣告代理卻仍替城電滴汗,「城電唔知幾時先出到牌,現時出唔到廣告價單,即係冇收入,咁搞法唔知點落去。」記者問王維基發牌不成,有何準備?「我冇plan B,亦唔需要。」現時投資如燒銀紙,一套劇集的投資費過千萬元,他坦言現有二十億元的儲備中,投資回報每年有一、兩億元,可以支持開台。亞視則繼續上演鬧劇,一時報警指王維基盜用亞視資料,一時去信特首辦投訴前任特首辦新聞統籌專員何安達,曾協助城電游說立法會議員支持發放免費電視牌照。何安達已發聲明否認指控,而王維基也反擊入稟控告亞視及盛品儒誹謗。一片亂象,最終犧牲了市民選擇的權利。 |
近日,碧生源控股有限公司(00926.HK)因董事長趙一弘於業績披露禁售期前的緊急拋售套現,股價大瀉不止,跌幅一度高達38%。這支一直被業內視為「吃了亢奮藥」的保健品軍團,從2010年上市至今,仍未能握緊股價的「魔劍」,投資者屢屢表現出對其業績和發展後勁的不信任。
減肥茶是碧生源的主打產品,這款曾虧損多年的產品,經過品牌包裝等華麗轉身後,竟能出現爆發性增長。長達13年的非理性繁榮背後,碧生源仍未能突破自身和行業困局。這家功能保健茶行業的龍頭企業能否逃離行業宿命,仍需要時間去解讀。
趕在年報前拋售
對於碧生源創始人兼董事長趙一弘的減持行為,有長期關注港股的分析人士趙全向記者表示「並不驚訝」。「如無意外,碧生源3月即將發佈的2012年年度業績並不好看,如果僅僅是趙一弘為了個人的財務安排,沒必要讓碧生源冒這個風險。」他表示。
從1月9日開始,趙一弘連續3天對碧生源進行拋售。1月9日和10日,趙一弘分別以平均每股0.554港元、0.502港元的價格出售碧生源股票3129萬股和2500萬股,連同11日出售的2500萬股股份,趙一弘一連3天內累計減持比例約5.17%,套現近4024萬港元,折合人民幣約3226萬元。
直至減持的第三天1月11日,碧生源股價暴跌12.5%,盤中跌幅一度高達20%。隨後幾日,碧生源的股價一直在下跌,直至1月17日,0.405港元的收盤價仍然低於11日。
碧生源公關代表回覆媒體稱,趙一弘先生的持股量目前仍維持在高水平,超過60%;其近期的減持行為屬於大股東的個人財務安排,公司不作評論;另外,1月14日禁售期開始後,公司董事將不再有其他減持行為。
趙全認為,雖然不確定趙一弘的冒險舉動是否與他對碧生源業績不看好相關,也很難猜測他下一步的想法,但可以確定的是,這個冒險已經引起投資者的擔憂。
包括趙全在內的多位關注醫藥、快消品的港股分析人士有類似的看法,他們均默契十足地將指責的矛頭對準了碧生源的業績,並將其形容為「畸形的亢奮」。
「換湯不換藥」靠營銷
儘管是靠著減肥茶和常潤茶兩款主打產品打出來一片天下,但在碧生源的這場狂歡中,營銷轟炸卻是最終的幕後推手。
而一位醫療行業的業內人士也向記者直言,從碧生源產品十幾年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碧生源真正出現爆發性增長並非來自於其產品本身。
碧生源的招股說明書中顯示,北京澳特舒爾保健品開發有限公司是碧生源的運營實體,也是上市公司碧生源的母公司。北京市工商局的資料顯示,北京澳特舒爾保健品開發有限公司註冊成立時間為2000年9月25日,投資總額為30萬美元,註冊資金為30萬美元。
該公司在當年曾推出一款與碧生源藥理相近的減肥茶,後因虛假宣傳在央視「3·15晚會」上被重點曝光,遭相關部門查處後已經消失。並且,澳特舒爾在成立後的7年內一直虧損,第一年的經營產生了62.75萬元負債。隨後的幾年時間裡,公司營業額雖有所增加,但利潤始終為負值,虧損額持續擴大至2005年的1244.47萬元。在2005年,公司負債額甚至超過了資產總額,落入了資不抵債的程度。
在2004年,北京澳特舒爾保健品開發有限公司從北京瑞隆祥商貿有限公司手中獲得「碧生源」這個品牌。隨後,這個在行業人士眼裡「換湯不換藥」的減肥茶,以大規模的營銷轟炸手段,換來了爆髮式增長。
碧生源公開資料顯示,碧生源連續保持每年60%以上的利潤增長率。2009年碧生源年銷售收入為56178.47萬元,淨利潤為18748.50萬元。截至2010年12月31日,碧生源營業額上升超8.74億元,同比增長35.2%;毛利超7.83億元,同比增長35.4%。
短短幾年,趙一弘締造的功能保健茶「神話」以龐大的營銷網絡贏得了高達25%以上的市場佔有額,並以極高的毛利率吸引了各路資金的簇擁,這致使碧生源2010年在港上市時締造了多個「奇蹟」。
港股分析人士Jeryy Gu認為,上市後的業績表現卻讓那些曾經的「奇蹟」頻頻被質疑為「泡沫」。上市後,該公司聲稱2011年碧生源常潤茶銷量突破了13.7億袋,但這一年,公司的盈利狀況並沒有延續上市前的「神話」,公司當年的盈利即大幅減少,營業額同比下降3.9%,歸屬公司股東的年度虧損為4087萬元。
虧損的魔咒延續至2012年,碧生源公佈截至2012年6月底的中期業績報告顯示,上半年為淨虧損1.67億元,而2011年同期純利1.13億元。碧生源同時發業績預警稱,預期2012年下半年將繼續淨虧損。這意味著,碧生源在上市後的不到3年時間,已出現2011年和2012年連續兩年虧損。
「如果是有足夠科研含金量的產品,產品獲得回報之前需要熬過的週期都會比較漫長,然而碧生源並不屬於這類產品,它所經歷的逆成長週期是不正常的。」一位醫療行業人士分析道,功能性保健茶所融合的科技含量並不高,因此需要大量的廣告投入進行品牌營銷策略也是迅速佔領市場的制勝點,他認為,營銷出身的趙一弘已經將「看家本領」渾然使出。
資料顯示,碧生源的10人創業團隊中,除了幾位財務管理人員外,其餘都是營銷方面的資深人士。
此前,「平均每包產品的原材料成本不足4分錢」的指責聲讓碧生源被貼上了「用廣告砸出來」的標籤,隨著業界紛紛指責碧生源成本低廉,碧生源的「實質」一步步地被暴露。事實上,碧生源長期以來的廣告投入十分高,即使在業績不景氣的2012年上半年,銷售及市場營銷開支也高達3.55億元,大幅上漲30.4%。其中上半年廣告開支達2.32億元,佔營收的71.5%。
研發成短板
「這類保健產品的技術含金量並不高,成長週期短、見效快。此外,這類保健產品的另一個特性則是,靠營銷撐起來的產品都會經歷一個週期,如太陽神、腦白金等。」美國某品牌保健品駐中國香港分公司的銷售部人士分析,一旦週期即將結束,如果產品在技術層面沒有進一步的提升,甚至公司抓不住下一個產品的制勝點,類似的「神壇」將會很快傾倒,「較醫療產品要快得多」。
這一點,個性謹慎的趙一弘以及他的資本團隊似乎都已注意到了。記者查看趙一弘在公開場合的多次表態,發現除了強調碧生源在銷售網絡的優勢外,他多次向投資者提及了碧生源重視在科研方面的發展。
從目前來看,趙一弘並沒有找到解決這塊短板出路的模式。
數據顯示,從2007年開始,碧生源研發成本為0元,到2008年才有90萬元,此後2009年、2010年和2011年分別為194.6萬元、818.5萬元和1945.1萬元,然而,這些投入佔營業額的比例僅僅為0.3%、0.9%和2.3%。
與同期的銷售和市場營銷開支相比,這些看似逐步增加的投入也顯得微不足道。2010年年報顯示,碧生源研發開支比率則在當年升至0.9%,但是同期的銷售及市場營銷開支比率則為48.4%,相差超過53倍。時至2011年,碧生源研發成本同比增幅137.64%,佔整個銷售收入的比例增加至2.3%,但這僅為廣告支出的5.72%。
在2009年給碧生源提供了1500萬美元注資的私募紀源資本也曾對外表示,碧生源最大的短板是研發。一位紀源資本的人士向記者透露,碧生源曾向投資者承諾的科研投入並未兌現。
此外,在紀源資本的幫助下,碧生源在2010年引進了具有國際企業研發背景的植物化學博士,作為研發方面的領頭羊。然而,高科技研發的諾言遲遲未能兌現。2011年,趙一弘便提出了當年推出具有降血壓功能的袋泡茶,碧生源將橫跨保健品和OTC(非處方藥)兩大市場。2012年,碧生源稱,將大力推進新產品美安顆粒及脈舒平的上市。現實的情況是,除了美安顆粒在試點推售外,其他產品均未見銷售。
「擺脫不了這個行業的發展怪圈,不通過高科技研發改革路線,即使再有新產品,再能產生新的激增點,也只是打了一劑強心針,難以持續發展下去。」上述醫療行業人士稱。
趙一弘的下一步棋,將影響著碧生源能否逃離功能性保健茶的宿命。
2012年12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5.64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2.1%,近一半中國人在使用互聯網,這其中蘊藏著巨大的廣告價值。越來越多的廣告主選擇互聯網進行廣告投放,網絡廣告支出逐年遞增,但廣告主也會面臨虛假流量等網絡廣告作弊行為。秒針公司近期發佈了《互聯網廣告反作弊技術白皮書》,揭秘了6種互聯網廣告作弊行為。
1.廣告CTR 異常:
主要指虛擬點擊或惡意點擊,即Click/PV 過高比例,或者起伏很大。
2.廣告訪問IP 分佈異常:
通過Log 日誌發現某幾個IP 產生大量的點擊或者曝光數。
3.URL,訪問者指紋信息(瀏覽器,操作系統等)異常:
例如大量的點擊或者曝光數,都來自於同一版本的瀏覽器或操作系統,或者佔比過高;或者點擊或曝光的訪問者信息中帶有Robot/Spider 等標識信息。
4.廣告點擊沒有對應的曝光請求:
如果廣告同時監測了曝光和點擊,廣告的點擊IP/MZID 前都應該出現對應廣告的曝光,且絕大多數都應該出現在同時段的曝光日誌中。
5.廣告來源異常:
點擊或者曝光的Referer 可以標記點擊或曝光的來源頁面,如果大量來源集中在某一頁面,且不是廣告所在的Web 頁面,可能存在媒體在其他流量大的地方(如BBS)設置隱藏頁面來充當曝光和點擊。
6.廣告訪問時間分佈異常/規律
某些IP/MZID 每分鐘定時出現在點擊/曝光日誌中,或者連續點擊/曝光的發生時間的間隔過於規律。
據國外媒體稱,今日,Facebook正式收購了微軟的Atlas解決方案。
去年十二月,有傳言稱Facebook欲意收購Atlas實際是為了建立自己外部的廣告網絡。Atlas廣告平台是微軟在2007年用60億美元收購aQuantive公司的時候獲得。而Facebook一直想要收購它。
今天,這個交易正式結束了。儘管價錢一直沒有公開,但是估算應該在1億美元以下。微軟的Atlas廣告平台能夠幫助廣告商購買和管理廣告。這個收購交易將幫助Facebook開發自己的一站式服務,讓廣告商和機構購買、銷售、優化和跟蹤網絡廣告。Facebook希望,Atlas能幫助其向廣告商提供有效工具,基於他們捕捉的社交習慣,更有針對性地投放廣告,並更好理解社交活動對消費者購買決定的影響。
Facebook產品營銷主管布萊恩·博蘭德(Brian Boland)說:「我們相信,一旦可以測量營銷渠道的各個接觸點,將有助於廣告商看到有關其營銷活動效力的更全面觀點。收購Atlas將是取得這一目標的重要一步。」
不論Facebook還是微軟,都想增強顯示廣告業務方面與谷歌競爭的能力。據市場研究公司eMarketer的資料顯示,在規模達150億美元的美國在線顯示廣告市場上,谷歌以15.4%的市場份額排在首位,Facebook以14.4%的市場份額居於次席。所以Facebook收購Atlas此舉將給Google重重一擊。外界預計,Facebook將會創建一個廣告網絡,可以在其社交網絡以外銷售廣告。
新一場科技大戰即將開始,Facebook已經逼到了Google的城下。該輪到你出擊了!谷歌!
然而,最近,出現一些事情導致我們無法再向世界上成千上萬的愛好者傳播和宣傳我們的產品了:谷歌已經關閉了我們的競價廣告詞。
競價廣告詞,是一個可以在網絡上進行傳播的工具。這個是谷歌的廣告項目,允許公司將產品的文本介紹的廣告放在指定的搜索查詢。對於用戶來說,它看起來像這樣:
直到今年2月下旬,Knife Depot已經從谷歌的競價廣告詞得到了不菲的收入。我們還是會很小心,注意不會違反谷歌競價廣告詞規定,例如禁止「銷售刀」和具體式樣的字樣。
因此,當上個月谷歌告訴我們除非去掉所有有關「輔助開幕刀」的字眼,否則我們將不能再用競價廣告詞,我們非常震驚。這個在谷歌規定中是合法的並且在美國廣受歡迎的,並不被禁止的 。輔助開幕刀,如果你不知道,這與寫有「彈簧刀」字眼的事實是不同的。這裡有一個更深入的解釋。
在經過一些深層次的思考之後,我們決定保住那些大量購買輔助開幕刀的客戶群,這個要比繼續使用谷歌廣告更重要的多。出於這個原因,我們保留這款產品,並放棄谷歌的競價廣告詞帳戶。
我們猜測我們的同胞刀供應商可能同樣會受到相關禁止銷售刀的政策,並被迫做出同樣的決定,要不要在谷歌上做廣告或者出售輔助開幕刀。
我們錯了。
雖然谷歌關閉了一些互聯網銷售刀商家的競價廣告詞帳戶,然而它還是允許大品牌,如沃爾瑪,亞馬遜和Bass Pro公司銷售輔助開幕刀,並繼續在谷歌上做廣告。
只要看看下面來自亞馬遜和沃爾瑪的圖片就知道了。
是的,世界是不公平的。是的,我們在和谷歌的接觸過程中已經發現許多次這種明目張膽偏袒大品牌的事實了。儘管他們向我們保證,已經糾正過來,但事實上沒有。這種虛偽,你可以在這裡看到谷歌員工的一封在2月28日的電子郵件記錄。
「我仍然對於請求執行普遍政策或者允許Knife Depot重新回來在線銷售的問題等待答覆。我說了,我不會告訴他們需要移除那款與另外七家競爭對手在谷歌上銷售同樣的產品。這種雙重標準對他們並不公平,我希望他們能夠說清楚允許那些競爭對手繼續做廣告和禁止Knife Depot的區別。現在,我仍然在等待這個答覆。 「
因此,基於這些原因,我們想告訴你們,忠實的Cutting Edge(尖端)讀者和Knife Depot的粉絲們,我們想讓你們知道,你們以後可能不會在網上看到我們的廣告了。但是放心,沒有誰能阻擋我們打造世界上最有名的刀具公司。
僅僅是因為有些人試圖踩在我們頭上強迫我們說,「嘿,趕緊停止銷售吧,」我們拒絕了,所以這個人撤銷了我們的廣告。
然而,這個人沒有想到,也許他可以在谷歌上撤銷我們的廣告,但是他永遠也不會粉絲刀具愛好者的人們的決心。他也永遠無法停止我們繼續銷售。
我們非常感謝你成為我們Knife Depot的一員,我們希望,儘管我們離開谷歌的廣告,但是你還能你繼續支持我們,在我們的網站上買刀。呵呵,你想讓我以一個精彩的視頻廣告作為這篇文章的結束嗎?
你如願了。
更新:很多人問他們是否可以看到Knife Depot(刀得寶)與谷歌的工作人員之間的電子郵件。答案是肯定的,如果你還對什麼東西感興趣,請給我發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我在文章後面添加了一個對谷歌使用雙重標準偏袒大品牌的行為表示厭惡的谷歌工作人員的摘錄。
| ||||||
「我們的目標是超越臉書(Facebook),我們能做的,更多!」這是去年夏天Line開發商NHN Japan社長森川亮接受《商業周刊》專訪時,所立下的目標。當時,Line面臨臉書初期所遭遇的困境,如何把人氣變買氣? 付費官方帳號賺很大設定費二十萬,發訊貼圖再加錢 從誕生到公開上市,臉書花了八年,獲利模式卻仍備受質疑。但是,產品開發還不到兩年的Line,去年已經讓母公司NHN Japan獲利,今年四月也準備以Line Corp名義,開始單獨營運。 目前,Line賺錢的方式,除了貼圖跟下載遊戲等服務外。去年七月在日本啟動「官方帳號」,讓企業、藝人進駐,更成為下一個讓Line獲利的金雞母。 根據日本媒體報導,企業要在Line上面架設Line官方帳號,每月至少得花三百五十萬日圓(約合新台幣一百一十六萬元),在日本目前以全日空、資生堂等大企業居多。只要使用者願意將這些廠商加入朋友,就會收到最新、最快的優惠訊息。 在台灣,官方帳號光設定就得掏出新台幣二十萬元,再依會員數多寡、訊息發布次數額外計費,若推出專屬貼圖,還要再添新台幣一百萬元,如果企業口袋不夠深,很難靠Line打廣告、做行銷。 這一支成立不到兩年的應用程式(App)有何威力,讓企業願意砸錢埋單,成為專屬合作夥伴? 開閱率達一○○%臉書粉絲團訊息最高僅三分之一 如前文所述,Line不像臉書好友不設限,而是把通訊錄朋友拉進來,聯絡者大多是親朋好友,讓「臉書粉絲團發的訊息,開閱率可能只有十分之一,好一點三分之一,Line卻可以做到一○○%!」Line台灣辦事處副總經理陶韻智說,這是個含金量相當大的市場。 也因此,企業要在Line上賺錢,架帳號只是第一步,接下來,還必須抓緊「精準、細緻」的大原則,「主要是想建立像朋友般的一對一關係,不是廠商對一堆人說話,」與Line也有合作關係的台灣樂天市場行銷群部長陳婷婷說。 就像是交朋友般不能速成。日本第二大便利商店羅森(Lawson)就是善用Line「交友術」的精彩案例。 優惠兌換率達六%是使用臉書或推特促銷的三倍 羅森自去年七月推出官方帳號,截至今年二月,會員數已逾六百四十萬,為日本所有企業之首,不到八個月就超越其臉書原本的四十萬粉絲數,而從Line發送的優惠券,三天內累積十萬人到店消費,兌換率達六%,是過去用DM、臉書、推特(Twitter)促銷的三倍。 羅森廣告與產品推廣、規畫部助理白井明子接受日本媒體訪問時表示,他們主要透過幾大方法,來維繫Line這個平台: 第一步,用貼圖當名片。首先,羅森為吉祥物──明子打造八款貼圖,兼具可愛和Kuso風,深受上班族女性喜愛,為官方帳號新增一百萬會員,至今使用次數超過一千萬次,之後推出的第二彈──狸貓貼圖,更帶來一百五十萬會員。這些貼圖,就像是羅森的名片,以更具親和力的方式,讓消費者熟悉該品牌。第二步,要給出真的好康。其每月針對特定族群發送一到兩次優惠訊息,主打女性、年輕人喜愛的商品,例如飲料、甜點、速食等,讓大家感覺到,羅森是玩真的。 第三步,讓服務隨時隨地。Line的特質就是跟手機結合的通訊移動力,只要消費者走到哪,透過定位系統,當他登錄Line Coupon(優惠券)專區時,就能即時收到鄰近門市的優惠訊息,更可以依照折扣額度挑選商品,直接下載折價券,節省比價時間,讓購買更衝動。 四七%青少年愛用徵件抽獎活動單月業績近兩億 最後,在日本,十五到十九歲的青少年中,高達四七%每天都使用Line,比其他年齡層高了十個百分點以上,因此,唯有讓人一直有新鮮感,並且容易分享,才能抓住這群年輕人的眼睛。 去年十月,羅森與Line Camera合作,推出只要上傳羅森速食麵照片,就可以抽Line玩偶,或價值三千日圓的點數卡的活動,一個月內募集兩百萬件作品參加,成功促銷商品,相關業績突破六億日圓(約合新台幣一億九千八百萬元)。 羅森更在自己的官方網站上,特別設置了Line的分享按鈕,消費者想「好康逗相報(台語)」,不一定得透過臉書,Line反而是更友善的選擇,「它直接傳訊息到手機裡,『叮咚』一聲,好感度很高,讓你認為這是朋友傳的,更願意點開來看。」網路趨勢專家劉威麟說。 你看懂了嗎?羅森一開始做的,不是立刻推銷,而是用很多好康的免費服務,去拉攏人心。「既然是朋友,就一定要給好康,而不是傳雜訊打擾人。」陶韻智認為。 當消費者認為你是玩真的,自然會有所回饋。 現在,在日本,羅森已超越可口可樂、肯德基,榮登日本最受歡迎的官方帳號。也因為接觸的都是年輕族群,Line也替這個三十八年的老品牌帶來轉型契機。 「願意加入官方帳號,代表對我們有好感,接下來就是慢慢培養熟悉感。」陳婷婷說。 Line的致勝術,別無他法。你我都要先學會,把客戶當作長期的好朋友,這個看似無奇,但極少人做到的商業法則。 【延伸閱讀】明星、精品旅店都靠它聚集人氣 在Line架設官方帳號的台灣企業 合作夥伴:順發3C量販、全家便利商店、富邦信用卡、歐悅連鎖精品旅館、暴能特區(網路遊戲)購物:樂天市場購物網電視節目:超級模王大道、大學生了沒、華人星光大道藝人:台、日、韓星共47位,如安心亞、濱崎步等 資料來源:Line |
i黑馬導讀:Q卡,曾寄託了戶外媒體大佬江南春的O2O廣告媒體帝國夢,他為此專門成立公司,押上分眾的全部資源,但最後還是「折戟沉沙」。分眾內部的人是如何看待Q卡失敗的?越戰越勇的江南春下一步還會有哪些嘗試?近期,i黑馬記者採訪了曾參與Q卡項目的前分眾員工,還原了江南春在O2O媒體帝國夢上的艱難探索。
文 i黑馬 王采臣
分眾Q卡,於2011年10月9日正式推出,2012年下半年逐漸銷聲匿跡。
這張小巧別緻的小卡,背後是分眾傳媒當家人江南春的O2O廣告媒體帝國夢。「江希望將借Q卡完成分眾傳媒廣告資源的升級,從展示廣告到互動廣告,打通線上和線下,廣告價值將得到提升,形成對資本市場利好的概念。」5月,一位曾參與過Q卡項目的前分眾員工對i黑馬開腔,講述Q卡的故事。
Q卡,被資本市場催產
分眾是一個上市公司,資本市場也要求它每年保持一定的增長率,但同時分眾又是個資源型的廣告媒體,早些年跑馬圈地,幾乎已經壟斷了這個分類的市場,現在的市場領導地位百分之九十以上,這個情況下如何保持高利潤的增長?這些利潤從何而來?與之相比,互聯網公司的爆髮式增長是看得見的。這些情況逼得江南春必須去創新,於是Q卡應運而生。——前分眾員工稱。
從本質上看,分眾的Q卡其實並不算創新。它是基於射頻識別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通信技術在營銷上的應用。通過卡片內置的芯片系統,可通過無線電訊號識別特定目標並讀寫相關數據。技術上非常成熟,公交卡、食堂餐卡、銀行卡、賓館門禁卡、二代身份證等,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即使在營銷領域,分眾Q卡也並非先行者,在國內,更早的還有老牌優惠券服務商維絡城,都是通過服務終端機獲取相關的廣告資訊或者促銷信息,不同的是,維絡城的優惠券是打印的,而Q卡的優惠券是發到手機裡的。
事實上,分眾傳媒早在2010年就著手Q卡項目了,當時曾經想過去收購一個團隊來做,典型的佼佼者就是維絡城,江南春曾經去找過維絡城談收購未果,於是才自己投入力量研發製造互動屏。2011年年中,互動屏樣機就已經開始小範圍測試,至2011年10月上線。
Q卡上線之後,江南春親自上陣,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在微博上推介,他介紹:「免費獲贈中國面膜第一品牌美即的前提是要到電梯口的分眾樓宇互動屏的左右下角用手指按鍵取卡並把卡號發送至106909999即可激活使用,因為你的手機號和Q卡就綁定了。當你用Q卡靠近互動屏下方有指示燈的感應區時,我們就知道你的Q卡號從而知道你的手機號了,我們就會把你刷的那個贈品或優惠信息發到你手機。」
與維絡城相比,分眾的Q卡無疑擁有更多的資源優勢。據前分眾員工介紹,以北京為例,分眾擁有約一萬個點位的樓宇電視、將近兩萬個能平面刷屏的機器以及幾萬個小區內的看板。如果把這些版位再次利用起來,實現廣告物聯網,對分眾將是很好的概念升級。
江南春的豪賭
在江南春眼裡,Q卡將通過分眾互動屏實現三大改變:「一是從廣播式到互動式到O2O把消費者帶向實體店舖;二是通過Q卡瞭解不同消費者的喜好,實現從大眾到分眾到一對一的精準(營銷);三是把城市消費與品牌特惠資訊從分眾LCD端延伸至手機端。」
前分眾員工稱,從Q卡的立意來看,你不能不佩服老江敏銳的商業觀察能力,但是從互聯網的角度來看,事情就不一定能做起來,當時我們和互聯網業界的很多人士聊這件事,看好的並不多。
江南春專門成立了「上海享樂廣告傳播有限公司」來主做此事,支持力度最大的時候,傾分眾之力,全體都參與此事,由分眾和享樂兩個銷售團隊來為Q卡跑客戶。
前分眾員工稱:「最開始是基於生活服務類的,類似於大眾點評這樣,消費者可以通過我們的Q卡找到身邊的某家飯店、婚紗影樓等。我們在全國七大城市都成立了Q享樂的團隊,北京大概有四五十人,純銷售的團隊,每天去掃街,和餐館、咖啡店談合作。但很快我們發現,第一,和三星那些大廣告主相比,讓小餐館、咖啡店的老闆掏錢做廣告非常困難,做生活服務類沒有價值;第二,做這些小廣告,還會損害到普屏的廣告價值。我們是一塊大的普通屏下設三個小的互動屏(配合Q卡專用),大屏每天播放的都是三星、蘋果、寶馬、奔馳之類的大品牌,而小屏播放的都是周邊的飯店折扣信息什麼的,大家都認為這是小廣告,亂七八糟的,拉低了大屏廣告的檔次。」
「江南春是個很乾脆的人,發現這些之後,大概在2012年上半年的時候,老江很快把Q享樂的銷售團隊裁撤了。但Q卡還有沒有其他價值呢?有!老江認為可以給大的廣告客戶帶來增值服務,比如說強生公司的美瞳隱形眼鏡,通過Q卡,可以告訴受眾,離你最近的美瞳眼鏡專賣店在哪裡?你刷一下可以去那裡領一個試用裝。有些日化類的客戶還派發樣品。為此,老江還專門成立了一個物流小團隊來負責給寫字樓人群派發小樣,比如中糧不是出了山萃蜂蜜嘛,送山萃蜂蜜,伊利送金典奶,蒙牛送特侖蘇,美即送面膜,只要用Q卡一刷,就可以送你東西。這個可以提高分眾的屏幕關注度,提升廣告效果,這是成立的。但小樣派發是個小事,並不需要專門成立一個公司來做這個事,於是,Q卡漸漸沒了價值,最後項目被裁撤是很自然的事情。」
O2O廣告媒體帝國夢難圓
「談到這,來總結分眾Q卡,就非常清晰了,可以從正反兩方面來看。好的方面,對於分眾來說,分眾做Q卡的一年間,後台累積的全國註冊用戶大概有七八百萬,一對一的精準(營銷)價值是有的,也提升了廣告體驗。失敗的原因,只是因為對於分眾來說,無論是做生活服務還是做小樣派發,實踐都證明了沒有太多(或者太大)的價值,不足以支撐Q卡成為分眾傳媒的下一個爆髮式增長點,於是老江就主動裁撤了,並沒有說敗得多慘。只能說這是一個很勇敢的行為,有創新力,但並不代表這個事情一定能成功,容易死掉的項目太多了。至於其他業界人士的分析,說Q卡失敗的原因在於什麼複雜的互動體驗、敲打消費者的私密殼、地理空間錯位、被高估的兩分鐘等,都是外圍見解,我作為參與過Q卡項目的分眾人,並不認可這些分析。」
「老江無論如何還是想實現在線,這是很自然的事情,我線下這麼強了,如果我能夠打通跟線上的銜接,比如和當地的O2O結合起來,這不是太完美了嗎?所以江南春作為分眾傳媒的老闆,他肯定會這麼想,只不過他第一步用Q卡來做嘗試,做線上和線下的結合,不太成功。」
除了前分眾員工對i黑馬講述分眾Q卡之外,一位資深營銷人士也點評了分眾Q卡,他說:「分眾Q卡這個事情,還沒出來的時候,我就聽江南春在三亞談過,我對這個產品的最直接感受是:應用場景不成立。上下電梯是個什麼場景?匆匆忙忙的,人擠人的,你只能做一件事情,無聊的時候去掃一眼廣告,你想加多一個動作,比如說用手機或者Q卡去掃一下,和你互動,這都不成立,大部分人都沒有這麼淡定。僅這一條,我就覺得分眾Q卡沒戲,在特殊的場景之下,新鮮勁一過,人們不會很熱衷去用它。它跟維絡城的維絡卡還不太一樣,維絡城的展示位是設在大商場,人們逛的時候本來就有閒適的心情,所以Q卡敗了。」
不過,據i黑馬記者瞭解,江南春的在線廣告媒體夢不會這麼罷休,越來越多的智能手機內置的NFC(近距離非接觸技術)芯片或許是江南春的下一個機會。
NFC的應用場景,被描述為:當你手裡拿著手機,在一個音樂會的廣告海報前面,把手機接近海報,它就能實現手機與海報網站的連接;要想買票入場,可以利用嵌在手機中的智能卡支付票款。
上述前分眾員工透露,分眾現在的展示屏幕本身也支持NFC的,植入手機內部的,我們拿手機可以直接拍到屏幕上,信息就可以傳過來,比Q卡更方便。分眾的後台都可以支持到NFC技術應用,但目前還沒有去做。
彭博社消息稱,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今日批准瞭解除長達80年的對沖基金廣告禁令。對沖基金和其他試圖尋求私募投資的公司將可在遵守規則的情況下為吸引融資進行公開廣告。
禁止對公開募股活動進行對外的廣告宣傳,是用來保護小投資者不會遭受不適當的風險。SEC強調,雖然禁令解除,但這並不等於允許所有的投資者將錢投入到私募。對於個人來說,SEC設定的合格的投資者標準是那些年收入在20萬美元,或者家庭收入在30萬美元以及淨資產在100萬美元以上。
彭博社評論稱,
雖然合格的投資者標準使得一些人遠離風險,但考慮到貨幣貶值等因素,SEC1982年設定的個人年收入20萬美元的入門標準,已經無法限制現在投資私募人數。與1982年相比,現在的私募潛在市場規模將是那時的20倍還多。
人們也似乎淡忘了廣告禁令列入美國第一個證券法的一個明顯的原因——因為私募徵集氾濫間接造成了1929年的股市崩盤。
而對沖基金的業績表現非常清楚地表明它們並非投資工具,而是補償計劃,旨在從不成熟的投資者們的錢包裡把資產轉移到提供投資服務的人的錢包裡。
截止於2012年7月的一年、三年、五年期內,整個的全球對沖基金指數每年分別產生了-5.2%、1%和-3.4%的年平均回報率;相比標普500的年回報率分別是9.1%、14.1%和4.4%;而5年期國債的回報率分別是每年4%、6.1%和6%。在從2003年到2012年的期間內,全球對沖基金指數的業績表現比每一個主要的股票和國債指數的業績表現都更差。SEC的這一決定將更多的投資者們暴露在了更嚴重的風險中。
億邦動力網注意到,昨天一條投訴新浪微博推薦廣告的微博被轉發超過2萬次。該用戶只因為在淘寶查看了包郵骨灰盒的商品信息,其個人數據被鎖定。隨後,該用戶發現新浪微博熱門商品推薦廣告位充斥著骨灰盒、壽衣類喪事用品。
這種極端事件雖然並不多見,卻暴露了淘寶與新浪微博在廣告系統以及數據分析上過於機械化的問題。
「看了一下棺材就被鎖定了,天天推薦棺材過去,說明阿里跟微博的數據分析系統過於粗放簡單了,沒有深入做行為分析,算法太粗暴。」對此,有業內人士如此評價。
據億邦動力網瞭解,自5月1日阿里巴巴集團宣佈入股新浪微博以來,新浪微博就悄然出現一系列變化。譬如,新浪微博頁面底端出現「從淘開始」的商品推薦框,推薦淘寶網相關熱賣商品,點擊後直接跳轉至「一淘熱賣」。隨後,新浪微博右側欄也開始出現相關商品展示櫥窗,並按照千次點擊的付費方式,成為淘寶賣家站外新的「鑽石展位」。
按照新浪微博方面的解釋,商品推薦功能是新浪微博與淘寶等主流電商平台基於微博用戶社交關係和興趣圖譜進行的數據方面的深度合作產品,依據微博信息流中商品相關數據的深度挖掘匹配觸發相關內容的推薦。
據介紹,新浪微博通過廣告內容篩選機制,由微博平台與合作方共同對短鏈進行分析,向用戶推薦可能感興趣的相關產品,並在此基礎上瞭解用戶在電商網站的行為數據,向這部分用戶實現精準化推送。
實際上,自從新浪微博上線該廣告系統後,即毀譽參半。「不爽」的消費者會認為淘寶和新浪微博暴露了個人在互聯網上的隱私,也有部分用戶指出,新浪微博推薦的廣告不加選擇,過度騷擾用戶,帶來不良的社交體驗。
「你剛剛買了兩斤腊肉,微博上的淘寶廣告顯示腊肉的店舖,你剛剛給老婆買了內衣,微博上的淘寶廣告就顯示了滿屏的大胸脯妹子。如果你去過成人用品商店呢?」有用戶打趣道。
實際上,新浪微博的廣告屬於精準營銷的一種,但相比Facebook等國外社交網站而言,被商業化的「阿里浪」廣告則顯得有些「粗暴」。
億邦動力網獲悉,Facebook通常會給予用戶選擇權,屏蔽掉不想看到的廣告推薦。此外,Facebook引流方式通常是引導到Facebook的品牌主頁,從而保證良好的體驗,與廣告主建立更穩健的聯繫,而不是為了促成直接購買。
顯然,在獲得阿里巴巴注資之後,新浪微博商業化探索的步伐開始加快,但在此過程中,也需要在社交屬性與電商網站廣告平台之間尋找到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