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眾對媒體的使用習慣,決定廣告傳播方式 博實
http://xueqiu.com/2107541144/24479345跟
@李妍 聊到
$新浪(SINA)$ 插播的廣告讓用戶體驗非常不好,於是覺得可以寫一篇因用戶對不同媒體的使用習慣不同,我們所使用的廣告傳播方式也應該去適應用戶習慣,這樣才能達到更好的用戶傳播效果。
1.搜索引擎 我最熟悉的
$百度(BIDU)$ 競價廣告,其核心是在用戶尋找信息的時候推送用戶最需要的內容。百度之所以做到這樣規模,主要還是搜索引擎是用戶獲取海量信息的媒介。在搜索引擎上,用戶習慣通過關鍵詞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或通過模糊查詢逐步確定自己最終想要的具體需求。整個過程,都是用戶主動通過關鍵詞發起,百度通過複雜的計算模型儘可能去滿足用戶需求,即使是百度的廣告,也是會考慮用戶更需要什麼樣的內容,才會進行推送。所以說,百度的展現、點擊到最終展現的轉化率比較高。
但是,由於用戶來百度之前都有明確或者相對明確的念頭,這個念頭通過關鍵詞體現,用戶更喜歡自己主動的去發起需求,百度準確的被動響應內容。所以用戶更難受到百度上展示廣告的影響,因為客戶來百度是找自己想要的東西,不是想被非相關內容影響的。所以,百度上的廣告不是不能做圖文展示內容,而是這些內容必須得和客戶的需求儘可能精準的匹配,才能符合客戶使用百度的習慣。
2.電視&網絡視頻 人們一直收看電視的習慣都是被動接受,尤其是在20年前我們只有很少的頻道的時候,電視是很多人獲取信息、休閒娛樂的最重要的媒體。我們甚至抱著一顆渴求的心態想從電視中找到自己想要的內容。
電視媒體一般都是官方發佈消息的最重要的媒體,同時電視媒體上基本搭載著最優秀的製作團隊,並且傳播著新聞、時事等重要的、權威的、通用的內容。所以,電視媒體一般也是影響力最大、覆蓋面最廣、權威性、潮流引導力最強的媒體。這樣對受眾的覆蓋量、影響力也會很強。所以品牌廣告通過電視媒體可以實現廣覆蓋和強影響。可以強力促進用戶知曉或深入理解一個品牌的,從而植入念頭,促進終端購買和轉化。所以,其實電視媒體可以作為引爆搜索引擎檢索、終端銷售和微博熱議的引爆點。
網絡視頻
$優酷土豆(YOKU)$ 相對電視媒體來說,短期內還是一種補充。雖然網絡視頻具備電視媒體被動接受內容的特徵,廣告容易對受眾構成影響和印象。但相對電視媒介自主製作內容以及習慣的、被動的、輕鬆的家庭觀看習慣來說,網絡視頻觀看的狀態更加複雜,並且熱播的網絡視頻大多還是電視人製作的內容,所以網絡視頻的影響力相對電視還是偏弱的。
3.報紙&雜誌&新聞門戶
報紙整體的銷量和廣告收入都在逐漸萎縮,主要是人們獲取新聞的方式逐步在向互聯網遷移。但是人們通過報紙或者新聞門戶
$新浪(SINA)$ 獲取信息的時候,也和電視有類似的特徵,人們希望獲取信息。所以在讀報紙或上門戶的時候,用戶被影響的可能性還是更大的。
但我們閱讀新聞的過程中,其實對內容還是會有所篩選的,大部分人不會全部讀取,而且閱讀新聞都是希望快速篩選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所以他的篩選性和個性化又比電視更強一些。所以,軟性植入文章的效果要比硬廣在報紙和門戶上更好,尤其是如果能夠經常調整板式,讓用戶不能清楚辨別廣告和新聞的區別,這樣可以增強廣告的效果。
新聞報刊和門戶由於覆蓋範圍媒介形式,跟電視比起來引爆熱點的能力較弱,公信力和影響力較除電視外其他媒體更強,軟性植入和品牌展示廣告均能產品一定的品牌傳播效果。
4.SNS 沒有論壇、沒有微博沒有互聯網的時候,依然有SNS。只要有人群聚集的地方,就存在SNS,華山論劍不也是一種SNS的形式麼。在
$Facebook(FB)$和
$Twitter(TWITTER)$ 包括手機短信這種媒體形式,是人與人之間溝通,人們更希望看到的是自己關注的人發表了什麼。所以,大號轉發或者朋友口碑傳播的效果遠遠強於硬廣。雖然用戶在瀏覽自己關注的人的信息的時候還是比較專注的,但是用戶更多想看的是有趣的和自己相關的內容,所以大號轉發和互動式的品牌植入是更有效果的。就像微信上的瘋狂猜圖遊戲植入廣告就較為成功。
所以,SNS上的品牌營銷,更重要的是能夠讓朋友間傳播起來,內容要足夠有趣且能夠引發互動。這樣才能拉動傳播力和品牌影響力。比如微博杜蕾斯官方微博和微信瘋狂猜圖遊戲就能夠引起互動。而在微博裡插入展示類廣告、信息流中強插無趣的不相干內容以及強推淘寶產品並不會獲得很好的效果。
5.廣播&戶外 這倆本不是一類,只是因為最後了就合在一起說吧。
廣播總體看傳播內容和電視、報紙有重合的地方,只是使用人群更多是在車上的人群以及老人、學生。所以,在廣播上針對這幾類人群進行營銷的精準度還是比較高的,並且廣播的公信力較好。所以平安大地車險、交通銀行理財和好視力眼貼才這麼喜歡這個平台。
而戶外廣告,包括公交、地鐵的平面廣告。因為影響力較差,雖然有較漂亮的、大幅的展現形式,但只有足夠多的量才能形成強品牌影響。大多情況下,少量的戶外廣告只能成為品牌的一部分助力,並不能作為最重要的引爆點的營銷渠道。就像新浪微博和天道留學都會買距離自己辦公區很近的路牌廣告。戶外廣告,也就是在人不經意間或者不小心看到一眼形成印象,或者是在客戶要去某地的路上,正好幫助企業加深對品牌的認知度。
所以,路牌廣告最重要的就是做的好看一些,儘可能吸引眼球,充分提升經過人群的關注度就好啦。
總之一句,你是什麼樣的媒體,用戶有什麼樣的使用習慣,廣告主就用用戶習慣的廣告形式,才是效果最好的。否則,那麼大的流量,用了不恰當的廣告形式。最終,廣告效果也好不到哪去,用戶叫苦、客戶不買賬。我說的是
$新浪(SINA)$ 微博,不要成為淘寶導流的機器,因為微信朋友圈在一定程度上取代著微博。
大晚上的,也該休息了。如果有什麼問題遺漏之後再補。
載客兼賺廣告財 台灣大車隊半年營收破五億
|
|
上市櫃公司上半年營收陸續出爐,計程車龍頭台灣大車隊六月營收高達九九四○萬元,創下單月歷史新高,累計上半年營收五.一六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兩成。 在面對大台北捷運搶食客源、高油價侵蝕司機營收的壓力下,台灣大車隊為何能逆勢打出勝仗? 台灣大車隊是國內第一大品牌計程車服務業者,旗下有一萬四千輛計程車,市占率高達一六%。然而其最大營收來源已非本業派遣叫車收入,而是充分利用乘客平均搭乘時間的「黃金十八分鐘」創造營業額。 「司機在車上不必說太多話,只講三句就夠了,『先生你好,我的座位後方有一本不錯的財經雜誌,如果你有時間可以翻閱』。」台灣大車隊董事長林村田說,計程車司機是靠時間賺錢的行業,根據其內部統計,每次乘客平均搭乘時間只有十八分鐘,因此,如何在這十八分鐘內善用銷售技巧將廣告效益發揮極大化,是他要求旗下每位司機一定要做到的事情。 台灣大車隊在車上賣過的東西五花八門,但最終目的是想辦法替司機賺錢,也為公司創造新藍海。 台灣大車隊整合行銷處協理唐立武透露,去年台灣大車隊有一位司機靠著在車上銷售健康食品蜆精,就創下單月獎金收入三萬元的好業績,若加上每月車資收入五萬元,薪資水準相當可觀。 今年三月,台灣大車隊與東元集團旗下威邁思電信合作的「樂樂小黃行動網咖」合約到期,台灣大車隊正式取得車內行動上網裝置MID(Mobile Internet Device)的經營權,也讓其廣告收入正式由平面靜態,轉變為動態式與互動式,更是今年營收飆高的關鍵。 林村田笑著說,僅有七吋大小的MID螢幕廣告帶來的效應超乎你我想像,由於台灣大車隊載客率高,每天全台有逾二十萬位乘客搭乘,吸引不少廣告主上門,其中以電信業者最多,加上台灣大車隊自營廣告業務,第一個月就賺錢了,營業額是過去的十倍以上。 憑藉不斷開闢營收新財源,三年前,台灣大車隊廣告收入只占營收一六.四八%,到今年已攀升至三成以上。林村田希望將來若周邊與廣告收入為主要營收來源,旗下逾一萬位司機就可免繳一千五百元月租費。 計程車單純只賺車資的時代已經過去,穿梭大街小巷的計程車就是一輛二十四小時的活動廣告車,載客的同時也能增加額外收入,使司機、公司及廣告主共創三贏。 (梁任瑋) |
陽獅宏盟合併在即 廣告業新老大即將誕生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1176據知情人士向彭博透露,全球最大的廣告公司之二,陽獅集團(Publicis Groupe)和宏盟媒體集團(Omnicom Media Group)正處於合併談判的最後階段。
消息人士稱,這筆交易很可能將以對等合併的形式進行,雙方作價相對當前股價都幾乎沒有溢價。陽獅集團CEO Maurice Levy和宏盟CEO John Wren將在合併之初擔任聯席CEO,而Levy此後將擔任新公司的董事會主席。
兩家公司合併後的新公司將超越WPP,成為全球最大的廣告公司。
陽獅集團已宣佈將在當地時間今天舉行新聞發佈會宣佈「重大公司事宜」。知情人士稱兩家公司之間的合併談判已進行數月。
合併後的新公司市值超過300億美元。新公司的規模和覆蓋面將使其在與客戶洽談電視、網絡和印刷媒體業務時有更好的談判能力、獲取更好的費用。
宏盟和陽獅合併後全球廣告業排名將發生何種變化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6370.html宏盟集團和陽獅集團在巴黎正式對外宣佈兩家合併之後,全球廣告業自然將發生巨大的變化,甚至可以用天翻地覆來表述都不為過。若交易通過,WPP集團將不得不拱手交出「第一」的交椅,轉由新生的Publicis Omnicom Group接替,而兩家的差距將有60億左右之大(從營收來看)。

另外,傳統上的G4(四大廣告集團)將會正式變成G2+M2(G2:陽獅宏盟集團+WPP; M2: IPG+Dentsu/Aegis)。在全球市場的競賽中,作為第五和第六的Havas和日本的博報堂基本看不到G2+M2的背影了。就算給它安上十萬個馬達也基本追不上。
可以預測的是,若WPP/馬丁爵士要再次奪回老大交椅,IPG算是比較好的收購標的物。另外,Havas也將站在一個有趣的位置,要麼收購別家,讓自己壯大,要麼將再次成為收購目標。

柴可的大姨嗎:常常模擬女人 日廣告額已達20萬VC瘋狂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8155.html創業像超女,走到最後的都是純爺們。
女人,每個月總有那麼幾天不方便,而男人,絕不可能有。
但27歲的純爺們柴可卻偏偏帶著團隊裡的一群大男人,每月親自模擬「那麼幾天」,「感同身受」地研發出一款以女性生理期健康為核心的手機應用——「大姨嗎」。
「大姨嗎」自2012年1月上線,短短18個月就擁有了2000萬用戶,其中包括至少40萬武漢女性。產品下載量和活躍度穩居同類產品前三名。如今,「大姨嗎」僅憑廣告收入,每天廣告額就高達20萬元。近日,「大姨嗎」還憑藉其獨特的魅力,吸引了近億元的風投資金。
這個長著小鬍子的男青年和投資人或媒體談起女性生理健康的時候一點不覺得尷尬,「但面對自家妹妹時,還是會有些小小的不自在。」
陪女友看病觸發創業靈感
從「每月一次」中找到剛需
8月12日晚,天津衛視熱播的《非你莫屬》欄目中有一位新晉的BOSS團成員格外引人注目,而他的創業項目也成為節目的一大侃點,他就是「大姨嗎」CEO柴可。
「『大姨嗎』究竟是什麼?」這是身為男性的記者最初聽到這個名字的第一反應。
「它是一款以女性生理期健康為核心,關愛女性健康的手機應用。」日前,遠在北京的柴可接受了記者的網上採訪。視頻中的柴可留著莫西乾髮型,下巴胡碴叢生,儼然就是個豪氣十足的純爺們。
出生於1986年的柴可是貴州人,是個不折不扣的「富二代」。柴可說,自己就是傳說中「別人家的孩子」:小時候成績數一數二,獲過貴州省作文比賽特等獎,留學加拿大,畢業兩年後用自己的薪水買了房子和越野車。
直到留學歸來後,他面對了人生第一次挫折。
2009年,柴可帶著自己在海外打工攢下的70萬元回國創業,在北京和發小一起合夥創立一個基於健康話題的社交平台。由於定位模糊,在整個2010年和2011年上半年,他的創業項目陷入進退維谷的窘境,「有一個月,8號要發工資了,3號時賬面餘額只有3萬,遠遠不夠發工資。」
創業就此進入低迷期,這個一直很順的富二代一下子成為「沒錢沒技術沒方向」的三無青年。在最艱難的時候,柴可鼓勵自己:「創業就像超女,走到最後的都是純爺們。」
其間,柴可的女朋友每月來例假,總是頭痛,卻始終查不出病因。後來他帶女友回到貴陽,家鄉一名老醫生診斷,她患的是神經性頭痛,可能是月經期間攝入過量的咖啡因、茶、巧克力等。「醫生說這個在醫學上還沒有明確的病理定義,是醫生出於經驗的判斷。」
「女性的經期每月都有,會伴隨著女人幾十年,這是剛需。一個朋友開玩笑的話提醒了我,我為什麼不能做一款提醒女孩不要在錯誤的時間做錯誤的事,幫助減輕痛苦的『工具』來?這也是作為男人的責任和價值的體現。」柴可對記者談起了創業初衷。
就這樣,柴可找到了創業的方向,「大姨嗎」就此誕生。
墊著護墊模擬女性生理期
「感同身受」俘虜2000萬顆芳心
2012年1月,「大姨嗎」一上線,用戶從0到20萬、200萬、2000萬,異常火爆。女性用戶們親切地叫柴可為「大姨爹」,而柴可也樂於接受這個稱呼。
事實上,市場上並不缺少同類手機應用,作為一個永遠都不可能體會到「大姨媽」的男人,柴可研製的產品為何征服了2000萬女性的芳心?「我從不將『大姨嗎』定位為一家基於移動互聯網創業的公司,我更願意將它做成一家健康顧問或服務類公司。」柴可說,「『大姨嗎』是憑著內容取勝。」
柴可坦言,做「大姨嗎」,最大的問題就是自己是男人,「但男人有劣勢也有優勢,劣勢就是無法感同身受,優勢就是能客觀地看待『大姨媽』這個事情。」
柴可和他的隊友一起,每天上班的8個小時都在研究月經,他們查閱了世界上所有的婦科學、統計學,囊括黃種人、白人、黑人婦女經期的記錄。「連上班擠公交時也要看手機上下載的資料,經常有女乘客斜眼看我,認為我『有病』。」柴可回憶起當初的情景時,忍不住笑了。
除了學習醫學上的知識,柴可和他的隊友每個月也要有那麼幾天,和女性一樣,墊著420型號的護墊。「420是市面上最大最厚的衛生巾型號,我們就是想感同身受女性那幾天的痛苦,這樣才能研製出好的產品來。」柴可說。
在柴可的團隊裡,經期研究人員佔了絕大多數,其次是醫學編輯,最後是市場推廣人員。「做產品不能急躁,從上線到2013年一年時間裡,我們花在市場營銷上的費用只有27萬,而花在內容研發製作上卻足足有400多萬。」柴可說。
準確戳到用戶的「痛點」
近億風投為「大姨嗎」造血
「如果只是傳遞信息,說教的方式女性朋友不一定能改,現在有了『大姨嗎』,女性可以通過它記錄並瞭解自己的經期,通過設定的內容,自己注意一些問題,減少經期的痛苦。」柴可說,正是戳到了用戶的痛點,「大姨嗎」自上線後便表現不俗,「在不能刷榜的港澳地區,70萬個APP中,『大姨嗎』無論下載量還是活躍度,自上線以來都排到了前20名,在同類產品中穩居第一。」
柴可說,自從做了這個項目後,他感同身受女性的痛苦,從而也更加疼女朋友了,時不時還會自己穿上圍裙下廚做飯。
隨著用戶數量急劇攀升,投資人紛紛伸來橄欖枝。從徐小平真格基金投資數百萬美元開始,緊接著貝塔斯曼集團參投。上週六,柴可剛剛簽訂完天使投資B輪協議,這次的投資額為一千五百多萬美元,相當於七千多萬人民幣。
「前面失敗的項目給了我一個很好的試錯機會,做移動互聯網我們不能只傳遞信息,要做出一個工具來承載你的信息。而女性用戶對品牌的忠誠度很高,要做好,就不能急躁,耐心完善產品比完善渠道要好得多。」對於「大姨嗎」項目,柴可總結道。
而柴可的耐心也迎來了收穫,如今,「大姨嗎」每天光廣告的利潤收入就達20萬元。「這可是真金白銀的收入。」柴可說。
天使為何愛上大姨嗎
真格基金徐小平:
「大姨嗎」是健康地、誠懇地解決問題的公司,我在決定投(大姨嗎)的時候,並沒有見過柴可本人,但我通過他從微信等傳來的聲音裡面,可以聽到某種魅力,我覺得OK,就投你了。
貝塔斯曼中國區總裁龍宇:
我們認為女性的媒體價值最大,「大姨嗎」的用戶有2000萬,並且全是女性,我們認為其未來的價值很大;現在「大姨嗎」每天的訪問量為200萬獨立的女性,相當於我們集團每天投放200萬冊雜誌,成本的比較顯而易見。因此,我們認為「大姨嗎」具備了造血功能,同時也非常看好這個團隊。
報告稱用戶對Facebook廣告參與度穩步增長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8324.htmlKenshoo為「數百家」在Facebook投放廣告的企業客戶提供相應服務和幫助。過去兩個季度期間,Kenshoo對超過750億條的Facebook廣告投放效果進行了追蹤調查。調查結果發現,廣告主在Facebook網站上投放廣告不但有效,而且在某些情況下一些廣告投放的價值實際上已被低估。Kenshoo被Facebook認定為「優先營銷開發者」(PMD),即該公司已被Facebook認定為能夠「帶來巨大正面影響」的營銷者。換句話說,Kenshoo正同Facebook密切合作以迎來雙贏格局。
與Kenshoo存在合作關係的Facebook廣告主,包括美國西爾斯(Sears)百貨公司、Ticketmaster票務公司以及求職網站CareerBuilder等。這些廣告主聲稱,今年第二季度期間各自廣告點進率比第一季度增長了18.5%,而來自Facebook網站上所投放廣告的相應營收則增長了近30%。廣告點擊率增長了16%,用戶與廣告的互動活動(如給予「贊」(like)按鈕、與好友分享廣告內容以及發表評論等)則增長了57%。
該報告上述結論並不是針對Facebook上的所有廣告主,而僅僅體現了同Kenshoo存在合作關係廣告主的相應情況。但考慮到Kenshoo追蹤調查的Facebook廣告樣本高達750億條之多,因此該報告的相應結論,也給我們瞭解Facebook所有廣告的表現情況提供了一個窗口。
Kenshoo首席營銷官(CMO)亞倫·戈德曼(Aaron Goldman)表示,雖然Facebook廣告的各項指標有所上升,但對於那些使用「最新點擊—轉化」指標(該指標僅注重Facebook用戶點擊了廣告後而直接到廣告主網站購買產品)的廣告主而言,他們所投放的廣告價值被低估了30%。原因就是該指標沒有將用戶觀看廣告後可能會遲一些再作出購買決定的價值考慮在內:這部分營收實際上仍是受廣告影響,只不過沒有馬上從Facebook廣告體現出來而已。
除Kenshoo外,其他一些數字營銷公司也認為社交廣告的價值被低估。Monetate是一家向廣告客戶提供基於云計算營銷技術的營銷公司,該公司在今年早些時候發佈的第一季度電子商務報告中,也得出了同Kenshoo報告類似的結論。Monetate報告稱,社交媒體的「粘度」很強,正是用戶廣告點進率不是很高的原因之一;用戶不願意離開當前正訪問的社交網站頁面,於是他們就將頁面上的廣告信息記在頭腦中以備後來之用。
戈德曼認為,Facebook廣告投放活動的明顯成功可歸結於兩大因素。首先,廣告主已逐步掌握了如何縮小各自廣告目標的範圍,並對目標廣告內容隨時加以調整,從而使這些廣告內容對於目標用戶更有吸引力。其次,Facebook的廣告投放算法也在改進,也就意味著Facebook能夠根據廣告主的投放內容,而更有針對性地找到目標用戶。
另一家獲得Facebook「戰略優先營銷開發者」稱號的營銷公司Ampush,也同數十家Facebook廣告主存在著合作關係。Ampush同樣表示,相應追蹤調查結果顯示,Facebook用戶對於廣告的參與度正在增長。在Ampush看來,移動用戶的增加、頁面廣告的增長以及移動應用廣告數量的增加,也是成為用戶參與廣告活動量增長的另一個因素。Ampush聯合創始人兼CMO克里斯·阿莫斯(Chris Amos)說:「移動用戶量的總增長,無疑與Facebook廣告參與度增長有著正相關,並促進了Facebook廣告整體指標的上揚趨勢。」
Salesforce旗下Marketing Cloud服務部門前不久也發表了一份報告。該部門曾對Facebook廣告在今年第一季度的效果表現進行了追蹤調查。結果表現,Facebook廣告效果在不同地域中有著較大差異。與美洲市場相比,歐洲和亞太地區的Facebook用戶廣告點進率要更高一些,而亞太用戶的點進率高出全球用戶平均水平60%以上。
Salesforce同樣獲得了「戰略優先營銷開發者」稱號,該公司尚未發佈其第二季度Facebook廣告效果的研究報告。在被問及是否認同Kenshoo及Ampush所得出Facebook用戶廣告參與度上升結論的問題時,Salesforce一位發言人拒加置評。
(本文由騰訊科技 中濤 8月18日編譯)
【每日移動互聯網】搜狐新聞客戶端商業化路徑:入駐媒體獲廣告收入300萬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8667.html【導讀】華為盒子曝光,8月28日發佈,內置微信應用。Line發佈新平台Line商店,接入多種支付渠道。搜狐新聞客戶端商業化路徑,入駐媒體獲廣告收入300萬。視頻分享應用Vine應用8個月註冊用戶已達4000萬。獨立App應用商業化破局難,或將淪為巨頭「盤中菜」。
【行業動態】
1、北京首批官方打車軟件上線
昨天,北京市出租汽車統一電召平台首批手機叫車軟件上線試運行,包括易達、搖搖、嘀嘀、移步(原移建)四家叫車軟件將以官方身份上線。
記者從市交通委獲悉,為提升96106電召平台效率和乘客即時叫車成功率,手機叫車軟件將與統一電召平台對接。據介紹,首批上線的4款叫車軟件包括易達打車、嘀嘀打車、搖搖招車等最早進入北京市場的叫車軟件,為體現統一性,每款軟件在原名稱前加「96106」。
軟件本身綁定的電話召車平台不變,只是會統一上傳到96106平台上。
2、易信上市24小時用戶破百萬 月底或邁入千萬大關
從8月19日10點至20日10點,易信正式發佈24小時,用戶數量突破100萬!同時易信發佈首日即登上蘋果商店應用排行榜總榜第三、社交榜第一,超越微信、微博。
按照目前發展速度,預計本月底,易信用戶數有望邁入1000萬大關。
據瞭解,易信的同類產品微信達到1000萬用戶數,用時6個半月,近200天。如果易信在10天內達到這一數據,那麼新增用戶增速將是微信的20倍。
3、華為盒子曝光:8月28日發佈 內置微信應用
據內部人士透露,曾在今年CES展會上亮相的華為「電視盒子」將於8月28日與榮耀3共同發佈。此前,華為電商總裁徐昕泉微博曾傳出過類似信息,從曝光的諜照來看,華為盒子將於騰訊合作推出。我們可以看到電視屏幕上微信LOGO。據內部人士透露,華為盒子預裝微信應用,有望在遊戲方面與騰訊深度合作。
4、Line發佈新平台Line商店 接入多種支付渠道
今日,第二屆Line企業年會在日本東京召開。Line公佈了最新業績,並發布了新的平台服務Line商店,其中將接入多種支付渠道。
Line發佈的網頁端獨立銷售平台為Line Store。在這個網頁平台上,用戶將能使用多種付費渠道購買Line的付費服務,如表情貼圖等。其中涉及到的支付渠道包括信用卡、第三方支付服務Paypal、運營商和便利店銷售的預付費卡。
該服務首先在九月向日本和台灣地區用戶提供,然後再延伸到其它國家。
5、搜狐新聞客戶端商業化路徑:入駐媒體獲廣告收入300萬
據內部人士透露, 搜狐新聞客戶端已經悄然在商業化路徑上取得突破,僅入駐媒體《參考消息》就已獲得百萬級別的廣告收入。這一消息得到了《參考消息》新媒體負責人的證實。
知情人士透露,已經簽訂協議的廣告形式是在《參考消息》的刊物中投放品牌展現的廣告,廣告價格的衡量標準參考刊物的日活躍用戶、累積訂閱用戶,整個協議價格在百萬級別,具體數量可能達到300萬。
不過,對於搜狐新聞客戶端整體商業化路徑安排上,搜狐方面沒有表示明確看法,一位內部人士透露,「在具體的平台商業化上,公司管理層還沒有具體的安排,可以讓合作媒體先嘗試。
【行業數據】
8個月!視頻分享應用Vine應用註冊用戶已達4000萬
Twitter今天宣佈,Vine應用註冊用戶已經達4000萬,Vine是Twitter推出的6秒視頻分享應用。
1月,Vine登陸iOS,它可以讓智能手機用戶錄製小視頻。6月時Vine拓展到Android平板,當時有註冊用戶1300萬。
在Vine推出之後,Instagram也增加相似功能挑戰Vine。
【行業觀點】
獨立App應用商業化破局難 或將淪為巨頭「盤中菜」
以「陌陌」、「唱吧」等為代表的獨立App應用在經歷前期的粗放圈地發展後,迫於內部運營成本及外部競爭的壓力,開始將盈利問題提上了議程並探索商業化模式,它們自身產品的先天缺陷及不足也為其商業化的道路添加了阻礙。
以陌陌來說,前期主打基於地理位置的人際交往更多是停留在陌生人層面,由此引發了諸如信息洩露、詐騙財物、色情交易等不少社會問題,這也是陌陌屢遭詬病的主要原因。
隨著百度、騰訊、阿里巴巴等互聯網巨頭在移動互聯領域的佈局,獨立App應用的生存空間被壓縮,它們沒有巨頭企業雄厚的資金支撐,同時在應用生態中各環節的互補導入作用也存在欠缺。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找到差異化的發展路子,勢必難逃出局命運,或被巨頭整合併購。
移動廣告發力 Facebook市值破千億美元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4278在移動廣告銷售業績的強力支持下,全球最大社交網站Facebook股價高漲,本週一市值突破1000億美元。
8月26日,Facebook股價上漲1.9%,收報每股41.34美元,盤中一度觸及41.94美元,刷新Facebook去年5月18日上市以來日內交易價的最高記錄。
今年7月24日,Facebook公佈的二季度財報超出分析師預期,營業收入增長53%,增至18.1億美元,分析師平均預測值為16.2億美元。扣除特定項目利潤為每股19美分,也高於分析師預計的14美分。
Facebook透露,公司在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推廣方面的收入佔單季廣告收入的41%。這顯示了Facebook首席執行官扎克伯格開拓移動領域的可喜進展。


除了力推移動廣告,Facebook還表示,在逐步撤消那些表現不佳的特色服務,如讓用戶通過網站贈送禮物,將這項服務調整為主打禮物卡,自去年底推出該服務以來,禮物卡業務已佔交易規模的80%。
自二季度財報公佈後,Facebook股價躥升56%,本年度至今漲幅高達55%,將上漲16%的標普500遠遠甩在身後。

Oracle Investment Research分析師Laurence Balter稱
市場正在拾起信心,相信Facebook會是未來可靠的盈利機器。人們在越來越多地查看自己的Facebook頁面。
彭博數據顯示,Facebook股票目前市盈率約為180倍,僅低於三家標普500成份股公司。
這也意味著投資者認為Facebook今後盈利增長可能更為強勁。
投資機構Short Hills Capital總裁Stephen Weiss認為,市場趨勢看來已準備好推升Facebook股價
這是個趨勢市場,你看看特斯拉、Netflix和Green Mountain Coffee。得到了趨勢,你就會高得多。市場就在乎這個。這就是我買它(Facebook股票)的原因。
Weiss向CNBC透露自己現在沒有交易持有的Facebook股票
你可以持有,留到下個季度。我認為這是家不錯的公司,我關心的始終是估值。
美聯儲新提名主席耶倫研究領域廣泛:廣告、失業、非婚生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9338美國當地時間10月9日,奧巴馬宣佈提名現美聯儲副主席耶倫(Janet Yellen)出任下屆美聯儲主席。
其實,耶倫擔任美聯儲要職前,曾一度是學術界的活躍人士,而她的研究領域非常廣泛:廣告、失業、非婚生子都是她的涉獵範圍。WSJ收錄了耶倫的主要研究成果:
—耶倫在美聯儲擔任研究員的時候,曾經和William Adams聯合署名發表過一篇名為《什麼讓廣告盈利?》(What Makes Advertising Profitable?)的論文。其核心內容是一家公司是如何通過鎖定目標消費群體(滿足一定社會經濟條件的人群)來提升利潤空間;文章同時指出廣告有損社會福利,影響公共政策。論文結論是:廣告激發窮人消費慾望的同時,也引發富人的鄙視情緒,最終導致富人只覬覦窮人負擔不起的商品。如此斷層、炫耀型的消費模式,不是我們所倡導的。
—耶倫和其丈夫George Akerlof(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從社會學角度對效率工資理論做了大量的研究。效率工資理論研究的是工資標準跟生產效率之間的關係,也為自願性失業現象長久持續尋找原因。廣義上來說,該理論就是探討效率工資和失業率的關係。一僱主開給員工的工資高出市場平均薪資,勢必能激勵員工發奮工作。對於僱主來說,支付更高的工資可以減少營業額,同時降低培訓成本。雖然員工也能從中獲利,但這樣會造成其餘求職者失業。
點擊此處,查閱耶倫的研究報告。
—耶倫和丈夫還關注失業問題背後的社會現象。90年中期,他們開始研究美國非婚生子現象。他們把研究對象稱為《生育技術變革》(reproductive technology shock)。他們認為,60年代末、70年代初期,墮胎和避孕藥的普及打亂了原有的社會秩序,性、懷孕、婚姻被重新定義, 因而社會對未婚媽媽的歧視程度有所降低。他們用自己的調查結果來駁斥某些政策決定者的言論。當時,有政客認為社會福利會導致未婚媽媽現象的蔓延,力主削減給予未婚媽媽的補貼。而耶倫反駁說,削減社會福利「不會對非婚生子女的數量產生影響,只會讓現有靠接濟的非婚生子女生活陷入困境」。
如需瞭解更多內容,請點擊原文。
—兩人另外發展了經濟學範疇內的《罪與罰》,主要討論的是社區價值觀以及社區成員與警察的合作關係。他們認為,社區應該減少社會對犯罪行為的容忍程度,這比加大罪行和增加警務開支更有效。 他們同時認為,社會公平也很重要。94年,耶倫丈夫Akerlof接受WSJ的採訪時表示:市民對司法系統的認可程度對犯罪率有很大的影響,我們認為,如果市民認為司法系統存在不公正,他們會很快拒絕於政府合作,也會走向犯罪的道路。
國內移動互聯網廣告平台的7宗罪? 貪食、色慾、貪婪、暴怒、懶惰、自負、傲慢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3176.html而今天筆者所披露的,和宗教及信仰完全不沾邊。但作為一個密切關注國內移動互聯網產業發展的從業人士,我卻希望這個文章能夠給對這個行業不夠清楚的人們以一些清晰的瞭解,給相關的從業者一些警示。筆者對移動互聯網的健康發展抱有高度熱情,但是如果國內移動IN APPS廣告平台的操作者為了獲取訂單而不斷踐行下面的這些行為,就真的成為中國移動互聯網逆發展的原罪了。如果有閱讀者作為從業人士感到不適或不滿,歡迎對號入座。
第一宗罪:貪食
以多數人難以理解的技術辭藻騙取信任。各大移動廣告平台,均不斷美化其技術能力、資源優勢,從而要騙取廣告主的廣告預算。無論是RTB(REAL TIME BIDING)還是DMP(DATA MANAGEMENT PLATFORM)技術,目前只有後者在無線廣告平台有所應用,但是遠不到精準分析,依據數據模型進行技術與投放分配的階段。而經常宣稱自己的RTB 及 DMP技術有多牛的公司,大多是在「拉大旗扯虎皮」。
前者(RTB)是因為目前國內移動互聯網廣告投放及消耗預算機制,遠沒有達到國外先進平台的運作模式,亦沒有傳統互聯網搜索引擎廣告的成熟度。在2012年5月即宣稱發佈國內首家RTB技術的艾德思奇,看起來也沒有相關技術的實際投放應用。美國的廣告市場和投放模式是人家的,中國的國情、行業現狀、廣告主習慣均大有不同,相提並論在我看來目前並無大用。
而後者(DMP)需要建立在非常大的數據量基礎上,通過大量的技術投入和研發,並且根據多個廣告主大預算投放不斷進行優化和調整才能做到,且可以不斷優化,這是沒有盡頭的工作。別說是拿到幾百萬融資的小廣告平台,幾家拿到千萬級融資的大廣告平台,在這方面的研究及投入也是極其有限的。
根據業內人士透露,和大家宣稱自己的防作弊系統多麼成熟的公司,另一隻手也往往在運維著作弊系統。
第二宗罪:色慾
作弊成為常態。在一面拓展所謂的優質APP媒體資源,一面暗地裡圈養用來大量消耗廣告主廣告費用的站長,掛著羊頭賣狗肉。把廣告主投放在真正優質APP的廣告預算,偷樑換柱,大部分投放在有著巨大流量的低質媒體群上。我看到,每個廣告平台的領導者都對外宣稱移動廣告平台的運營是核心,並強調自己的運營團隊是多麼強大。確實,各種效果優化、媒體投放選擇、甚至拉大平台的利潤率,大多是由運營部門牽頭完成。而往往作弊的行為,也由運營部門牽頭。整體的把控、摻不摻水、摻多少水、摻水後如何解釋、露餡後如何彌補這些工作,只有廣告平台幾個核心人物最為知曉和瞭解,在面對著於公於私巨額利潤的誘惑下,他們也是決策的下達和直接執行者。
除此之外,某些廣告平台運營團隊的員工職業素質低下,也成為詬病。前幾日,我在和現在位居某「著名」移動IN APPS廣告平台的運營經理的交流中,她居然認為在有效用戶量和廣告點擊行為一定的情況下,流量大會提升CTR(CLICK THROUGH RATE,指廣告點擊率)的數值。這種連分子、分母都分不清的事情,筆者暗自笑掉大牙。
究竟有幾個運營經理,在潛心仔細研究ASO優化方法呢?
第三宗罪:貪婪
浪費行業資源,綁架開發者。國內幾家著名的移動互聯網廣告平台的媒體介紹資料上,都宣稱自己平台上容納著眾多嵌入自己SDK代碼的IOS和安卓應用,以5、6甚至8、9萬來計算。一方面,這裡面的水分很大,另外一方面,這裡面只有極少的、數的過來的高質量APP媒體。
很多APP的開發者,無論是公司還是個人,因為沒有較強的銷售和商務資源,因此不得不轉而尋找能夠替其銷售流量的公司。這時候廣告平台就會趁虛而入,要求其嵌入某家(最好是獨家,因為這樣就又成為其在客戶面前炫耀平台媒體資源的一面旗幟)的SDK。這樣,廣告平台經營者手裡就有了雙刃劍。不但可以通過不斷許諾APP開發者投放廣告、增加廣告填充率、保證收益外,還可以在各個廣告主面前吹噓又有一款知名APP「投靠」在自己平台旗下,藉以誇大平台影響力。
最壞的情況是,因為嵌入SDK,因此廣告平台的技術後台可以對該APP應用的流量、用戶活躍度等機密核心數據一覽無遺,在必要的時候,還可以向廣告主全盤抖落出來,藉以達到自己的目的。而可憐的APP開發者,只能在大多數時候被廣告平台所綁架,空空等待所謂的承諾銷售額,不愉快的事情時有發生。幾個月前,《宮爆老奶奶》的一款遊戲APP的開發者和安沃廣告傳媒大打口水戰,我猜測是因為這個原因。
因此,繞過IN APPS移動廣告平台,力爭和優質APP直接合作,一種聰明的辦法。
第四宗罪:暴怒
大大貶低了行業價值。國內移動互聯網廣告平台的某位掌門人經常在各大會議上講「我們要一起把移動互聯網廣告這塊蛋糕做大」。但是實際上,他們卻在做著毀壞這個市場、把蛋糕不斷做小的事情。由於行業認知不同,很多企業都把移動互聯網廣告看做自己的銷售渠道,尤其以電商、遊戲客戶和部分品牌客戶為主。他們投放在移動互聯網的IN-APPS廣告,多以CPA進行結算。而每個CPA的價格,在廣告主公司內部成為考核市場部相關人員的KPI,價格高了自然不好交代。
因此,每一個成功達到考核KPI的投放單價,會不斷被擠壓,廣告主期望可以更好的壓低推廣成本,獲取真正推廣底價。這個訴求沒有錯誤,任何一個企業或者個人,都希望這樣做。但是接盤的公司呢?為了不斷獲取該廣告主的投放預算,不斷誇大自己的媒體能力、技術優勢、投放效果,從而超額承諾廣告主的心理預期,以達到獲取廣告訂單的目的。但是任何一個媒體、渠道、或者平台,都有其最基本能力和最大能力。超過了這個能力,任何一家都無法做到無限制的優化廣告效果。那接下來的事情,自然就是作弊、摻水了。廣告主會慢慢發現,越來越大的廣告投放預算,帶來的是越來越大的的收穫(KPI)。而精明的廣告主會發現,後台轉化能力越來越差。這樣一來,這個市場充斥著虛假、欺騙、不信任。長此以往,移動廣告平台以短時行為獲取的訂單,卻使得整個行業不被認可被貶值,蛋糕怎能做大?
由幾個台灣年輕人創始的Vpon (威朋)IN-APPS廣告平台,以LBS精準定向投放為核心,也做過幾個成功的品牌廣告案例。就是因為過高的運營成本和過低的銷售收入,入不敷出,而今已經改弦易幟,不再做前端銷售了。這就是一個典型的犧牲品。
所以,如果某位IN APPS廣告平台掌門人堂而皇之的告訴大家,我們成功的降低了廣告主准入門檻,那就讓他去死吧。
第五宗罪:懶惰
浪費投資商的錢。目前幾大國內互聯網廣告平台,均獲得了少則幾百萬,高則幾千萬的機構投資。但是這個市場經營了至少2年,還沒有一家能夠收支平衡。而各大廣告平台的銷售人員,無不告知廣告主,這單我們只要流水、不要利潤。哪裡啊,往往很多廣告投放單,不但沒有利潤,反而要貼進去很多錢財。這樣賠本賺吆喝的事情,也許有人可以看做是市場爆發前的必要投入,我卻看作是不正當競爭,是在浪費投資商的錢,做一個沒有頭尾的事情。
而為了壓低成本,一個平台獲取的廣告主預算,或者被浪費投放在流量質量極低的APP 群上;或者被以幾分到幾毛錢差價,轉包給91、安智等平台,甚至架勢廣告這樣的三流平台;或者更有甚者,廣告平台把廣告主投放在自己平台上的預算直接用於購買谷歌移動廣告平台ADMOB的廣告,一個點擊才3-4美分。這種利用信息的不對稱,而通常用於腐敗工程轉包的模式,也被普遍用於IN APPS廣告平台的經營。
第六宗罪:自負
對於品牌廣告主偷樑換柱。品牌廣告主通常按照CPC或者CPM進行移動互聯網廣告平台的購買(90%的廣告主採用CPC方式購買,其他的會以CPM進行購買IN-APPS廣告)。這是目前最痛苦的事情之一。究其源頭,還是要提一下國內最早做移動互聯網廣告的公司MADHOUSE(上海億動廣告),在2005年移動廣告還停留在WAP網站的階段,該公司就提出不同於傳統互聯網廣告的收費模式(CPD=COST PER DAY 或 CPT=COST PER TIME),以其精準、定向、智能投放來獲取廣告主的青睞,並且以CPC的方式進行結算和製作排期。由於該公司在銷售、創意、服務等方面的傑出表現,獲取了眾多品牌廣告主的認可。但那個時候,品牌廣告主就被教育,移動互聯網廣告是按照CPC進行售賣,不再考慮任何以CPD或者CPT的方式進行採購。這為今日移動互聯網廣告無法按照時間售賣造成了一種慣性的影響,也許MADHOUSE創始人也在暗自後悔。
因此,品牌廣告主在投放時,在一個CLICK上的討價還價,就成為必要的過程。每個點擊的價格,就像一個過山車一樣,在不到1年的時間裡,從最高2元錢一個,下跌到幾毛錢一個。而為了爭奪客戶,大大小小不同的廣告平台,競相殺價,還在不斷的降價。每個點擊1毛幾分錢的單子,有好多廣告平台都接過。這樣的結果就是,與4A廣告公司簽訂的投放排期,在投放時被偷樑換柱。對於那些合作單價高,媒體質量好的APP應用,做「蜻蜓點水」式的投放,而為了控制成本,品牌廣告主大部分預算都被悄悄投放在一些質次價低的APP上,如果這也算WEB2.0 「長尾理論」的一個踐行的話,該名詞的提出者美國人克里斯?安德森怕是要睡不著覺了。
第七宗罪:傲慢
對於年輕從業者職業發展的錯誤引導。最為筆者所痛斥的,是這些廣告平台對一代年輕從業者的職業灌輸。雖然平台的核心機密永遠掌握在幾個人或者一小群人手裡,但是作為職員,很多年輕從業者也都間接和片面的瞭解操作過程。而這些年輕的從業者,是抱有對移動互聯網的一腔期待和熱情才加入的行業,並且為了職業發展和生計不斷的努力著。
目前國內移動互聯網IN APPS廣告平台的現狀,對於這一批年輕人的職業觀發展,以及對該行業的認知,起了非常消極的作用。誠然,作弊行為在整個廣告界都有存在。但是對於這樣一個新興的、所有人都寄於高度期望的行業,這些行為會成為非常不好的力量,去試圖改變行業發展的方向。而往往很多從業者,考慮到自身職業的發展,即便換了工作平台也默默不語,甚至作弊方式互相借鑑,就更加使得廣告平台的經營者為所欲為。
一個行業的健康發展,一種新型產業的快速前進,無不奠定在良性、合理、誠信的發展氛圍基礎上。這七宗罪成為困擾國內移動互聯網IN APP'S廣告平台的弊病,相關從業者是否應該有所反思?
或許這就是一場所謂的資本遊戲,是一場看不到硝煙的戰爭?其實這更像販毒,就好比每一個大毒梟剛開始都會犯以上的所有罪惡,目的是控制市場、壟斷市場、消費這個自己搶奪來的市場,但是大毒梟也會被其他毒梟所替代,而一層層緊密的產業鏈條、利益鏈條,正在驅使我們把一個剛起步的移動互聯網市場毒害掉。退一步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在中國,無利不起早的至理名言被運用的比比皆是,究竟是廣告平台的原罪,還是廣告主的壓迫?究竟是瘋狂?還是墮落?還是留給諸位去思考吧。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