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網秦遭做空機構渾水獵殺,市值重挫約50%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1127

以做空中概股出名的美國做空機構渾水(Muddy Waters)週四發佈報告稱,中國的移動安全服務提供商網秦(上市代碼:NQ)存在「重大欺詐」行為。

報告一出,網秦股價立刻跳水,數小時內約重挫50%。紐約時報消息,網秦今日開盤價位23美元;盤間最低跌至8.46美元,跌幅高達63%;收盤於12.09美元,跌幅為47.16%,市值蒸發逾5億美元。由於拋售太過迅猛,股票先後6次觸發了熔斷機制。

 

以下為渾水做空網秦報告摘要:

- 在網秦所聲稱的2012年中國安全產品營收中,至少有72%是虛構的。到目前為止,網秦最大的客戶其實就是網秦自己。我們預計,網秦在中國市場上所佔據的 份額僅為1.5%左右,而不是該公司自己聲稱的大約55%。我們還預計,網秦的中國付費用戶基礎僅為不到25萬人,而並非該公司所聲稱的600萬人。

- 網秦向消費者出售的「網秦安全7.0」殺毒軟件並不安全,我們認為它就是一種後門程序,會令用戶的手機容易受到網絡攻擊。網秦在保護用戶私人數據的問題上所作出的嘗試很無力,因為數據是通過中國政府的防火牆上傳到網秦服務器的。用戶手機容易受 到所謂「中間人攻擊」(MTIM)的攻擊,原因在於網秦並未遵循基本安全協議。渾水委託一流的安全軟件工程師對這種產品進行了分析。

- 網秦所聲稱的3650萬美元國外營收比其在本國的營收還要虛假。網秦聲稱的外國市場含糊不清,其所聲稱的神秘的對手方則幾乎沒有支付記錄。

- 網秦的未來前景跟過去一樣黯淡。最近,網秦以廣告和遊戲為中心而開展了一些活動,但這只不過是其試圖改用一種不那麼明顯的欺詐方式。網秦無法通過根本就不存在的用戶帶來利潤。

- 網秦的併購交易很有可能是貪腐行為。

- 網秦的現金餘額很有可能是虛假的。在網秦提交的2012年20-F文件中,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將其所有現金和定期存款都分類為「二級資產」(Level 2 assets)(對這些資產進行估值的難度略高),這是我們第一次看到這種情況。網秦所聲稱的來自於IPO(首次公開招股)交易的現金運動幾乎肯定不會發 生,其原因在於中國當局實施了外匯控制措施。因此我們認為,網秦的定期存款很可能是偽造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866

和碩童子賢、億光葉寅夫都是他的學生 北科大教授王瑞材 教出百位電子老闆、上兆市值

2013-10-28  TWM
 
 

 

老師、學生,人生一段短暫的相遇,可以創造出多少可能?

王瑞材是台北科技大學老師(前身為台北工專),門生有上萬人。上百位電子科技公司大老闆曾是他的學生,為他贏來「市值最高教授」的封號。他不僅是這些電子大亨幕後的重要推手,更是「教」出台灣科技產業半邊天的低調神祕人物。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剛創立華碩時,曾發生一件令人津津樂道的事。

當時還是四八六主機板剛開發的時代,童子賢與其他幾位創辦人拿著新產品到英特爾台灣分公司拜訪。不料,那時英特爾內部正因為測試系統發生故障,公司上下一片忙亂。童子賢一行人當場找出問題直接排除障礙,因此取得英特爾信任,也優先拿到雛形版本開發。華碩一戰成名,能夠務實地解決問題成為他們創業成功關鍵。

市值最高教授

教出和碩、群光、億光老闆至今,童子賢仍保有把所有先進產品買回來,拆開研究的習慣。這種實務能力背後的養成,就是出自王瑞材之手。

不只童子賢,包括群光電子副董事長林茂桂、億光電子董事長葉寅夫、藍天集團董事長許崑泰等,每個人都強調實務能力的重要。問他們,誰啟發他們最多?王瑞材是他們口中共同的答案。

一九三六年出生的王瑞材,至今已經七十八歲。雖然早在十一年前就從台北科技大學退休,但現在仍然維持正常「上班」的習慣。一大早就進到學校為他特別準備的研究室工作,每兩星期要給學生上一堂「專題演講」課。

儘管教了半世紀書,他仍毫不厭倦,生活重心依然圍著學生打轉。「有學生會打電話來問我問題,我就幫他看一看。」王瑞材說。他口中的「學生」都是公司大老闆,通常要晚上十點多後才有空打電話,但再怎麼晚,王瑞材一概來者不拒。

其實,電子電機領域日新月異,學生問他的目的不是最新領域研究。「我主要是幫他們看看,有沒有其他學生在做相關東西。」請這位學生幫另外一位學生忙,是他現在最重要,並且樂此不疲的工作。

他統計過,自己的通訊錄裡有上萬個電話號碼,其中公司大老闆們電話就超過數百個,無怪乎台北科技大學的校友們都盛傳,學校有一位老師的電子業人脈比創投還厲害。

「一般來說,學生畢業後,會主動聯絡的老師沒幾個,但是王老師的學生很不同。」美琪瑪董事長嚴隆材觀察說。他認為,王瑞材不僅教學嚴格,自我要求也很高。「會被學生感念的老師,一定是言教身教都有,而且誠心誠意照顧學生。」

未留學小助教

組裝自學寫出中文使用手冊一九六○年,王瑞材從台北工專電機科畢業,隨即進入母校擔任助教。那時候台北工專恰巧得到美援補助,由美國提供器材,目的在培養台灣的電子工業人才。

王瑞材回憶,當時從美國來的器材,只有一部是組裝好的,其他都是套件、散裝,要靠自己組裝。「這工作就落在我們助教身上,組好一個,調整好後,再找學生一起完成其餘的機器。」當時台北工專的助教不僅要負責組裝機器,還要負責帶實習課。「那時候,我做一個題目就要看十幾本書,然後再親自去做實驗。實驗做完後再編寫實習講義。」他把英文的實習題目重新翻譯,然後加上自己的心得改成中文,透過這個方法,王瑞材邊學邊教,累積豐厚的實作功夫。

即使王瑞材從來沒有留學國外,學得最新的電子理論,但沒有人比他更熟知這些先進電子設備。

王瑞材一提起當時帶實習課的經過,掩不住內心的驕傲:「那些實習我都親自做過,哪裡容易出錯,哪裡是難關,我都一清二楚。」不像現在很多實習課老師全放手給學生自己做,「王老師會不停地在教室內走動,有時候走到我們這組的實習桌,看一眼,問兩個問題就能驚醒夢中人。」群光電子副董事長林茂桂說。

當百思不得其解時,有人在旁邊點醒,這個學習就深刻地記在腦子裡,永遠也忘不了。所以林茂桂說:「雖然王老師很嚴格,也常當掉學生。可是看到他都那麼認真,沒有學生會埋怨。」

學校頭痛人物

為了學生開放實驗室到深夜王瑞材除了教學嚴格認真,讓學生累積扎實的基礎外,對學生無私的幫助與溫暖的關懷更令他們銘記在心。

一九七八年,王瑞材擔任台北工專電子科主任時,學校添購一批最新的微電腦設備,成立微電腦教室,裡面有二十五部電腦可供學生實習。

在那個年代,這個教室的設備領先全國。本來,實驗室都只開放上班時間,教職員下班後就會鎖起來。但王瑞材希望學生有更多時間摸電腦,於是自作主張讓微電腦實驗室開放到晚上十點。

王瑞材說,那個年代很單純,學生晚上沒地方去,通常只能待在宿舍,何不讓他們就到實驗室學習。「我雖然把鑰匙交給學生,但是我這個管理者也不能走啊!」王瑞材每天也陪學生值班到晚上十點,其實一點也不輕鬆。

童子賢在幾次演講場合時,都提到夜間實驗室,顯然,童子賢特別感念王瑞材這項舉動。那段時間,台北工專電子館夜間燈火通明,一直到晚上十點才關閉,也訓練出台灣第一批優秀的電腦人才。

甚至,有些學生晚上要做電路板,但材料都被鎖在學校倉庫裡,王瑞材還和光華商場的某家老闆談好,讓學生可以先來拿材料,之後再補行政流程。

為了讓學生能擁有最好的學習環境,王瑞材不惜違反學校的正常程序。「那時候,我也曾經被調查過,但是我行得正啊!最後就沒事了。」王瑞材回憶起這段與學生幾乎是革命情感的歷程,滿臉都是笑意。

奇異台灣分公司前總經理許朱勝當時有兩位好友在電子計算中心打工,「那兩位同學家境不是很好,王老師了解每個學生的狀況,會主動幫他們找打工機會。」許朱勝說,表面上王老師教學嚴厲,常罵他們,但他又很細膩照顧學生。類似嚴父又是慈母的風格,讓許朱勝印象特別深刻。

六十年教學路

教出台灣科技產業半邊天

王瑞材身高只約一五○多公分,左腳更因小兒麻痺而不良於行。他柱著枴杖,緩步而行的身影,是台北科技大學畢業生難忘的印記。許朱勝說:「老師身影在我心中已與學校不可分割,每當我一想到學校,最先想到的就是王老師的模樣。他走得很慢很慢,就特別感覺他的影子很長。」現在,到台北科技大學,仍然可以看到王瑞材緩步前行的身影。算一算,他這樣走在台北科技大學校園的路上已經超過六十年。儘管物換星移,但是每位回到學校的校友一看到他,就想起當年在實驗室挑燈夜戰的模樣。

一段短暫的師生關係可以創造出多少可能?王瑞材用愛心與耐心教出台灣第一批優秀的電腦人才,這些人也在台灣科技產業中開花結果。一位老師、無數門生,這是台灣工業史上值得記錄的歷史。

「大老闆學生」眼中的王瑞材群光電子副董事長兼總經理林茂桂:王老師教學態度嚴格,不僅會當人,還要求學分滿堂,如果學期學分超過教育部設定的上限,他還獨創必修零學分模式,沒學分但必須修過才能畢業。

美商奇異台灣分公司前總經理許朱勝:王老師的身影在我心中已與學校不可分割,每當我想到學校,浮現的就是王老師的模樣。我有兩個好友都在王老師的電子計算機中心打工,這兩位同學經濟狀況不好,是王老師主動幫他們安排這個機會。

億光電子董事長葉寅夫:我現在還是億光的實戰總司令,我的實作能力要拜學校實習課程之賜,王老師教的實驗課讓我累積技術與經驗。

研揚科技董事長莊永順:計算機中心的王瑞材主任帶我認識電子計算機,這是我第一次接觸電腦的經驗,印象非常深刻。每周的實習課也讓我累積計算機理論與實務操作。

王瑞材

出生:1936年

現職:台北科技大學榮譽教授經歷:台北工專電子科助教、台北工專電子計算機中心首任主任、台北工專電子科科主任

學歷:台北工專電機科

撰文‧方德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049

中國電子代工廠歌爾聲學 市值六年內擴張五百倍 藍牙一哥姜濱 身家二千億暴富傳奇

2013-11-04   TWM  
 

 

中國電子代工廠趁低價手機潮搶走台廠訂單,也造就一群億萬電子新貴,其中「藍牙一哥」姜濱,六年就讓公司市值跨越二六○○億元,更躋身胡潤中國前十大富豪,他是如何崛起的?

撰文‧乾隆來

二○一三年是台灣與中國電子代工業「此消彼漲」的分水嶺,年輕的中國電子業追兵,乘著海嘯般的低價手機潮,狂搶台灣老大哥的訂單,過去台廠搶單的殺手鐧,例如超低價格、特別長的應收帳款期限、不斷倍速增長的產能,全被中國的代工廠學得淋漓盡致。

中國的手機產業今年具體成形,手機供應鏈快速崛起,光學鏡頭的舜宇光電挑戰大立光;觸控模組的歐菲光電搶走宸鴻TPK的訂單;機殼廠的安潔科技對上可成;還有連接線的立訊、電池模組的德賽電池等,這些大陸新秀在深圳或香港上市的股票都出現驚人的漲幅,公司股價在營收高成長的推動下不斷翻倍,創下三十到六十倍的驚人本益比,一大群三、四十歲的中國億萬電子新貴因此誕生。

中國富豪黑馬 神隱低調這群年輕的中國電子新貴中,又以做藍牙耳機、手機喇叭等「微型電聲元件」,被稱為「藍牙一哥」的山東歌爾聲學董事長姜濱,最具代表性。

今年九月十一日公布的胡潤中國富豪排行榜上,姜濱與他的家族以三七五億元人民幣,相當於新台幣一八○○億元的淨值,躋身中國前十大富豪!胡潤公布的新聞稿說:「歌爾聲學董事長姜濱是『大黑馬』,財富比去年增長八八%,比兩年前漲了將近兩倍。」除了胡潤富豪排行,中國另一家《理財周報》的排行榜中,姜濱家族高居全中國第四名;還有《福布斯》雜誌公布的「中國富豪排行榜」,即使計算基礎略有不同,姜濱與他的妻子胡雙美也以將近人民幣三百億元的身價,排名全中國富豪第十五名,僅次於曾為全中國建築機械霸主的三一重工董事長梁穩根,是大陸所有電子製造業最有錢的老闆。

姜濱崛起、或者說是暴發的模式,與台灣的電子代工老大哥有著極為神似的影子,差別在姜濱挾著後進的優勢,擴張的速度更快、股權更集中,而且獲得山東政府更多的資源。

因此,歌爾聲學搶單的狠勁逼得台灣的老大哥美律電子黯然讓路;每年股本以十送十、十送五(一股配一股、或一股配○.五股)的速度擴張,四年內讓股本膨脹七倍,吹風的速度讓鴻海、華碩等甘拜下風;此外,姜濱先搶單,再考慮智慧財產權剽竊等訴訟問題的作風,更讓以模仿見長的台廠瞠目結舌。

與多數暴發之後,就不斷出現在娛樂版面的老闆不同的是,姜濱至今仍維持極為低調的作風,雖然大陸大小媒體不斷透過各種管道約訪,或者在公開場合圍堵希望搶到他的隻字片語,但總是在剪綵或演講結束就神隱,「不見記者」的堅持,讓姜濱成為中國富豪榜上僅見的神祕企業家。

一九六五年出生的姜濱,今年才滿四十八歲,早年是山東電信局下屬濰坊市無線電八廠的基層技術員。

不過,他與大多數吃大鍋飯的技術員不同,是少數擁有高學歷的大學本科生;高中畢業後考入萬中選一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航隸屬於國務院工業與信息部,是大陸第一所航太大學,由中國教育部、北京市政府與中國工程院共建,屬於一級國家重點高校。

高學歷技術男 磨劍九年姜濱考入北航,在老家山東省當地鄉里可稱是張燈結綵的狀元郎。後來,他又進入清華大學深造,並且取得工商管理碩士的學位。

一九八七年,二十二歲的姜濱完成北航的大學學位,回到山東進入濰坊市最大的一家中日合資電子公司。

這家濰坊亞光電子,於一九八六年開始投產,生產小型的電子元件,由山東省濰坊市的無線電八廠與日本AOI電機合資,資本額雖然只有六十萬美元,卻已是當地最大的外資電子廠,八七年姜濱畢業後成為該廠員工,算是進入當地最光鮮的外資企業,金光閃閃。

然而,頂著高學歷光環的姜濱在濰坊亞光前後九年,卻無用武之地。大陸的國營企業,依舊存在著濃濃的階級限制,想要升官不光靠技術,還要靠關係與送紅包。

姜濱向他親近的朋友說:「我想依我的學歷給國有企業廠長拎包包(當祕書或特別助理)也不錯,可我一看,完了,根本排不上隊,當時占個好位子要送禮,我也不願意。」姜濱在國營的電子合資廠並不如意,他說:「我總是想不透,為什麼我的主管對我如此排擠?」原來主管擔心高學歷的姜濱搶走好位子,就想方設法不讓他接近公司的核心,不斷安排姜濱出差,到廣東、江蘇的電子廠談些不會有結果的合作,或者營業額極低的訂單。他又紅又專的背景,反而成了升遷的絆腳石。

熬了九年,姜濱只升到技術部經理,最後與五位同事一同離開自行創業,不過他也因為東南西北到處奔波,建立了在微型電子廠商的人脈,尤其是日本合資的背景,為他取得高度,了解到國際電子廠的生產規模與對品質絕對的追求。

後來他在歌爾聲學的擴張中,提出「向松下學習」的口號,喊出「一流人才製造一流產品,服務一流客戶」的「大客戶戰略」,在公司內部建立徹底注重生產品質的企業文化,正是他早年在中日合資電子廠學到的核心價值。

一九九六年,三十一歲的姜濱與五位同事聯袂創業,生產電話話筒的耳機元件,第一年就獲得相當的利潤;但是,進入第二年,六位合夥人意見分歧,姜濱主張將獲利再投入,擴張生產規模,其他人卻已經滿足,短命的六人公司就此解散。

採大客戶戰略 擴張版圖隔年,姜濱成立怡力電子,單打獨鬥了四年,在二○○一年與香港合資成立濰坊怡力達電聲,資本額只有人民幣四十萬元,但是當年三十六歲的姜濱,已經累積了十五年的人脈,以及在耳機生產銷售的國際視野,怡力達電聲被外界認為是歌爾聲學的前身,也是姜濱邁向中國富豪之路的起點。

濰坊怡力達電聲發展了六年,在○七年累積到人民幣一.二億元的淨值,在山東省政府與濰坊市政府的支持下,決定讓這家公司走上「資本運作」的康莊大道,將怡力達電聲「打八折」,再加入永振電子、億潤創投等新股東,組成資本額九千萬元人民幣的歌爾聲學公司。

歌爾聲學在○七年七月二十七日新設成立,十個月後的○八年五月二十二日就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一年前以每股人民幣一元作價成立新公司的股東,不到十個月,就以十八.七八元掛牌上市,並且發行三千萬股新股。

六年後的今天,歌爾聲學多次配股,股本擴張到十五.二六億股,以股價三十六元計算,總市值逼近人民幣五五○億元(約新台幣二六○○億元)。

從人民幣九千萬元到五五○億元,歌爾聲學只用了不到六年的時間,就創造出超過五百倍的增長!這正是姜濱從身無分文的電子公司技術部經理,瞬間暴發成為中國前十大富豪的關鍵。

股價漲得快,姜濱卻能做到集中持股的高難度操作,○八年股票上市的招股說明書記載,姜濱與他的家族關係人合計持股高達八五%,上市六年來不斷稀釋,姜濱家族帳面上至今仍持有超過五六%的股權,再加上三億多股、占股本二二%的限售股,歌爾聲學持股集中,在外流通籌碼稀少,所以公司股價才能不斷上漲、本益比高達五十倍仍毫不退縮。

姜濱堅持絕對的公司控制權,家族至今持股五六%,公司管理核心也都是最親近的家人,是一個如假包換的傳統式家族企業。在歌爾聲學,姜濱一個人說了算。

姜濱自己擔任董事長與總經理,弟弟姜龍擔任副董事長、副總經理,太太胡雙美是副總經理。姜龍的學歷比姜濱更為顯赫,有清華大學、人民大學的學歷,還出國到美國馬里蘭大學深造。歌爾聲學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內設有台灣子公司,胡雙美的弟弟在台灣擔任股東,一家人都擔任要職。

藍牙一哥搶單 擠走台廠經過六年的急速擴充,歌爾聲學已經是全球藍牙耳機市場的一哥,為姜濱掙得「藍牙一哥」(Bluetooth King)的稱號。

以耳機全體銷量做比較,歌爾聲學在全球也僅次於日本豐達(Foster)與另一家大陸廠商瑞聲,早年遠遠領先的台灣美律、電聲元件的元祖日本星電(Hosiden),則被歌爾與瑞聲擠到第四名外,美律則被擠出手機、藍牙領先群之外,被迫轉向頭戴式耳機、揚聲器等市場。

不過,藉著「大客戶戰略」崛起,股價大漲的歌爾聲學,也面臨到客戶過度集中的風險,去年歌爾的營收比重,蘋果就占了三七%、三星占三一%、日本索尼占一二%,三家「大客戶」就占了公司八○%的營收。今年九月十二日蘋果公布新手機,由於預期銷量不佳,當日歌爾聲學立刻重挫一○%,爆量跌停收市。

姜濱所仰賴的「大客戶」,一向以壓搾台廠應收帳款而惡名昭彰,苦果也在十月二十三日公布的歌爾聲學第三季季報中顯現,今年前三季的營收雖然增長三七%,但是應收帳款卻暴增五九.三七%;此外,○八年公司上市前,應收帳款周轉天數只有兩個月(五十九天),今年第三季卻已經增加到近四個月(一一一天)。

當然,還有IP智慧財產權的訴訟,美律為了爭取iPhone訂單,三年前就宣布要切入微機電系統(MEMS)麥克風市場,卻因為IP關鍵封裝專利在樓氏電子(Knowles)手上而退卻。

不過,大陸的瑞聲與歌爾聲學轉個彎,通吃蘋果訂單,一直到今年六月,樓氏電子終於對養得肥壯的歌爾聲學出手,展開第一場智財權訴訟。

姜濱的企圖心,當然不會被眼前的困難所阻擋,他從濰坊市無線電八廠的小技術員起家,中間承受過多次「歸零」的挫折,如今歌爾聲學已經是市值人民幣五五○億元的大公司,他也晉身中國前十大富豪。在姜濱的腦海中,版圖永無止境,從藍牙耳機的小元件,擴張到整機代工、智能電視代工、新領域的體感、LED背光等整體解決方案,面積一萬五千坪的土地已經買好,廠房也規畫完成,姜濱還要繼續擴張!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

姜 濱

出生:1965年

現職:歌爾聲學董事長

經歷:怡力達電聲創辦人、濰坊亞光電子技術部經理學歷:北京清華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北京航空航太大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711

我也看蘭亭集勢市值 ($1.5- $2) 我喜歡吃

http://xueqiu.com/5566613835/26262391
沒有老兵那麼長的電商經驗,曾在Vancl工作2年半。跨多個部門,感觸頗多。後來去了一個政府性的小的天使基金的公司,專注高科行業分析。
蘭亭集勢價格7元,很多人徘徊是否接盤。我寫寫我經歷的。我在蘭亭集勢上市時,曾是多頭,15.3入,10.6跑了。
  昨天看了電商老兵1的分析。老兵論述了蘭亭集勢未來將長期虧損。參考Dangdang市值,將目標價格定在2.5-3元左右,市場價值約1.25-1.5億。我覺得老兵,邏輯嚴密,數據Solid, 但估值略樂觀了,我個人認為公司股價會長時間低於$1.5- $2。
在這裡補充的是(1)網站本身排名; (2) 美國上市遊戲規則和市場反映
(1)網站本身排名
老兵從公司利潤的角度考慮公司市值。那是結果,而起因是公司網站排名的落後, 我在Vancl時,一個主要工作就是研究Vancl和各大電商的排名。後來我用這個方法投資Baidu, Google,  Qihu360,使得本年投資獲得了150%的回報。其中一個重要規律,得屌絲者得天下,何謂屌絲,我覺得就是廣大人民,得屌絲,無非就是看網站排名。下面是 主要的電商網站數據,數據來源Alexa,各位可以自己輸入驗證。
http://www.alexa.com/siteinfo/lightinthebox.com 

查看原图
數據說明:
(i)      本國排名:越高越好!在這裡是列示的各個網站在各自主要目標客戶的國家的排名,比如Taobao, vipshop, dangdang是在中國的排名, amazon 和ebay Lightinthebox是在美國的排名。
(ii)     Bounce Rate:越低越好!中文翻譯為「跳出率」,是網站分析中一個度量,跳出率定義了只瀏覽了單個頁面的訪問量佔總訪問量的比率。Avinash Kaushik定義了一個基於網站停留時間、類似於跳出率的指標,即訪問的停留時間小於10秒或5秒的訪問量所佔的比例。總之這個數字越小越好!
(iii)    Daily Pageviews per Visitor:越高越好!每個客戶平均瀏覽網頁數,
(iv)     Daily time on site:越長越好
(v)      Search Visits:越低越好,越低也就說明客戶主動訪問,而不需要通過搜索引擎等,不透過搜索,網站很知名。
  通過這個表,很明顯可以看出,蘭亭集勢在需要高的時候很低,需要低的數據時很高,目前基本也略高於麥考林,M18.com,大幅低於dangdang ,所以我認為老兵用噹噹收入* 27%來確認蘭亭集勢的市場價值,過高了。如果考慮需要本國排名Bounce Rate,Daily Pageviews per Visitor,Daily time on site和Search Visits等因素再加入一個係數,那麼蘭亭的價值也就在$1.5-$2。
  提請大家注意的是最後一列,Search Visitor比上期增長了20%! 而網站排名同上期比下降238名,這是一個非常不好的消息,客戶流失率大,銷售費用大, 產品沒有競爭力,沒有粘合度。
投資蘭亭集勢後,我一直追蹤這些數據,我斬倉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公司業績不佳,另一方面就是公司市場排名持續下滑,Bounce Rate和Search Visits持續升高。這個趨勢類似和當年的Vancl和MCOX。
(2)再看看美國上市遊戲規則和市場反應:
  預期,公司2013年第四季度淨營收將介於7500萬美元至7700萬美元之間,很多朋友投資想抄底的主要觀點是因為聖誕要到了,公司會大幅度超過預期,但如果瞭解美國上市公司,IR,投資者關係等,你就會發現這是不可能的。公司上市後,高管由於靜默期的問題,不能出售股票,所有的公司高管均希望公司能穩住有升。因為短期的大幅波動對高管和公司並沒有好處。我們假設Allen Guo知道公司收入能達到8200萬(原來分析師預期),而故意報到7500萬美元至7700萬美元,那麼公司能得到什麼呢,只能增加投資者對公司和高管的不信任,以及短期的大量高點拋售。讓人們覺得蘭亭集勢是個投機公司而非穩定發展公司。另外,可以看看上面網站本身排名,很難得出公司收入超預期的結論。
  我曾對蘭亭集勢的網站種類進行過仔細研究,貢獻收入的主要產品是婚紗,garden ,手機配件等,均不是聖誕期間的熱銷產品。外國人的心理就是在聖誕節前買很多很多的打折商品,幾乎所有的網站或者Outlet都掛出全場40-50%off的宣傳。但蘭亭本身售價的低廉,使得它無法將自己的主打產品,如婚紗,手機等給出這麼高的折扣。銷售量很難和以前期有大的變化。目前蘭亭集勢給出的折扣的商品均屬於單價很低的聖誕裝飾品,對蘭亭收入貢獻很少,就算大幅增長,也不會對收入產生大的貢獻。
外國投資機構:公司管理層上市後,接連兩次季報失望,美國的機構投資者2-3年內不太可能再會對公司感興趣。唯一可能買賣的也就是原來了機構和中國股民(主要是想抄底的)。即使在公司有很好的策略,外國投資機構也會等到策略初步實現效果(比如,收入大增,公司開始盈利)後逐步進入。通常情況是,公司市場預期下調,總會有分析機構出來調低評分,跟著機構操作,但蘭亭集勢現在連這個都沒有,機構已經不再關心了!下跌8.5%都沒有出現成為新聞。
  市場大環境:美股連創新高,但蘭亭集勢持續的跌跌不休,如果美股回調,那會是什麼情況? 蘭亭集勢這樣的小盤就絕對不是減少50%這麼簡單了。
目前莊家大部分撤出,沒有接飛刀的。公司在12月底之前股價降到$4左右,如果季報能夠達到預期收入並且公司能夠盈虧平衡,那麼能維持在$4-$5左右。如果收入達到預取,但虧損拉大,那股價將在$2-$4左右。如果Q1 季報再不好,徹底悲劇了,看Vancl和MCOX就知道了。我會等到蘭亭收入恢復25%-35%的增長,同時大幅減少虧損再入場。另外,如上分析均基於大盤穩中有升,如果大盤沖高回落,那麼蘭亭集勢必將迅速跳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946

抄襲做到透 它市值跟臉書比美

2013-11-25  TCW
 
 

 

企業標誌是一隻繫着紅領巾的企鵝,外型圓滾滾,煞是可愛憨厚。但你可別因此以為牠無害,這是中國最大網路公司騰訊,渾身上下充滿狼性,已經躋身市值千億美元俱樂部,和臉書(Facebook)並列。

不要覺得它和你很遙遠,事實上,騰訊就在你身邊。去年十一月,騰訊開發的手機即時通訊軟體微信(WeChat)登台,大手筆找來藝人羅志祥和楊丞琳代言,主打「對講機」功能,讓你用「講」的傳簡訊,因此和另一款當紅的類似產品Line做出區隔。

美西時間十月二十二日,蘋果(Apple)在舊金山市區發表iPad新機,在一街之隔,同時登場的是二○一三年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GMIC),這是全球最大規模的移動網路盛會,自認當今最in的網路公司,絕不能缺席。

這場盛會開場的演講者,就是騰訊總裁劉熾平,只見他用流利的英文向台下來自全球網路圈的人士宣布,騰訊的下一步是海外擴張,並已在中國之外地區投資了二十億美元。本刊記者在現場親睹了劉熾平信心滿滿的一面。

直搗黃龍,網路的發源地:美國,騰訊已經不為十三億人口的中國市場所滿足。而做為它後盾的,正是其多款「重量級」產品,包括月活躍用戶八億一千八百萬的即時聊天工具QQ、月活躍用戶二億二千萬的騰訊微博,及月活躍用戶二億三千六百萬的微信。

而月活躍用戶逼近十二億的臉書,儘管和微信這款騰訊唯一走出海外的產品相比,仍以九億六千四百萬用戶大幅領先,但騰訊野心勃勃的模樣,讓《華爾街日報》和《經濟學人》不敢忽視,開始增加對這家中國公司的報導篇幅。

不在乎眼光,仿ICQ起家

一九九八年,軟體工程師馬化騰和他的大學同學張志東創辦了騰訊。

它的起家手法並不特別,就是抄襲,模仿的對象正是當年在全球當紅的即時聊天軟體ICQ,發展出騰訊的第一個產品─QQ;後來推出的騰訊微博,則有Twitter的影子。「最好的模仿就是最好的創新!」這是馬化騰的名言,他也從不在乎別人的眼光。但,他把模仿做到極致。

馬化騰的對手、阿里巴巴集團創辦人馬雲,曾用「中國最佳產品經理」來形容馬化騰,雖意在調侃對手的格局不如他,但也道出馬化騰對產品有著近乎完美苛求的事實。

中國防毒軟體教父、金山網絡總裁傅盛,也領教過馬化騰的「工程師性格」,兩人在半夜三點通e-mail,「他回了一封長長的郵件,一看就知道他對產品細節是了解的,你能想像一個掌管兩萬人公司的老闆要管多少事,卻肯在三更半夜和你討論產品?」

收入結構優,七五%靠遊戲

QQ的註冊用戶在二○○四年到了三億,推升騰訊在香港上市;二○○五年,騰訊積極進軍大型線上遊戲,靠著砸重金做自製遊戲,它扳倒盛大等遊戲公司,成為中國遊戲市場龍頭。

這讓騰訊開始走出一條和傳統網路公司不同的路。劉熾平在GMIC演講中說,騰訊的收入結構七五%是來自付費用戶,一五%來自廣告,其他來自電子商務。劉熾平所說的付費用戶,絕大多數就是遊戲用戶,這和所有網路公司,包括Google和臉書的獲利模式仰賴廣告非常不同,《經濟學人》便盛讚它創造出一種優於西方競爭對手的商業模式。

宰被模仿者,用規模壓垮人

騰訊最終走出自己的路來,隨著股價水漲船高,它一路擴張版圖到社群網站、電子商務、入口網站、視頻和音樂、支付、搜索,以及通訊等,產品線能夠包山包海,靠的就是購併和投資。其投資高峰出現在二○一一年之後,最近一樁就是以四億四千八百萬美元,入股以搜尋為主要服務的中國網路公司搜狗。

「騰訊向來宰殺小公司不遺餘力,你做出一個創新產品,它就跟著做,挾著龐大用戶,把你弄死。」潮網科技總經理徐挺耀長年觀察中國網路公司,他在今年成為新浪微博台灣的廣告總代理商。

雖然表面是一隻看似無害的企鵝,但騰訊背地是一隻狼,「擴張的欲望永不滿足,」徐挺耀說。

如今,它在中國的擴張不見停止,但已經把爪子伸到海外,而微信就是它的利器。不過,通訊軟體極具地域性,這也是Line和WhatsApp目前分為東西兩方龍頭,互相攻不下對方地盤的原因。這正是騰訊棘手的地方,劉熾平坦言,這是迫在眉睫的挑戰,「美國市場很難攻克,難度相當高。」

不管微信這款「Me Too」產品是否能夠攻下美國這個西方灘頭堡,但重點是騰訊已經發動了攻擊,做為一家甫加入千億市值俱樂部的中國公司,它迫不及待的展現狼性侵略的一面。

【延伸閱讀】營收5年跳增逾7倍!——中國網路龍頭騰訊營收、淨利表現

資料來源:騰訊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417

《生技總體檢》 市值8000億 還能漲多久? 一顆藥帶動股價飆漲的祕密

2013-11-25  TWM
 
 

 

今年以來,生技股股價一飛沖天,生技股市值更逼近8000億元,成為支撐台股的重要族群之一。

這個一年內迅速翻紅的新興產業,造就許多富翁,多少傳奇故事在市場流傳;但同一時間,也掀起不少市場怪象。

就在資本市場的陷阱與魅惑迅速燎原之際,《今周刊》邀請專家為台灣生技股把脈,

教你看懂生技股;

也讓這個剛剛萌芽的精銳部隊,在市場上能以更穩健的姿態,向前邁進。

撰文‧劉俞青 研究員‧黃家慧十一月十三日下午,一家興櫃公司舉辦上櫃前法說會,兩點半才要開場,但兩點不到,現場已經湧進將近兩百位法人;到了兩點半,準時開場,此時會議廳已經被擠得水洩不通,估計一共湧進近四百位法人,還有許多人因為位子不夠,只好站在後面形成人牆。

台股已經好久不見如此踴躍的法說會,尤其在電子股熄火、成交量跌破八百億元之際,哪一家公司擁有如此驚人的魅力?

答案揭曉,正是目前興櫃股后──安成國際藥業(以下簡稱安成藥)。

今年以來台灣生技類股指數漲幅,不僅高出大盤指數的漲幅八個百分點,與美國的生技類股指數(NBI)相比,也毫不遜色。

由於台灣目前的分類股指數計算只納入上市、上櫃公司,因此無法呈現興櫃股票的漲跌。如果再把目前興櫃上四十二檔生技股納入計算,實際上的生技股漲幅還要更兇猛;以目前興櫃股王寶齡富錦為例,去年底股價不到五十元,如今股價三五○元,漲了六倍。

寶齡的股價走勢不是特例,現在興櫃上的「百元生技俱樂部」,包括台灣浩鼎生技、杏一等,今年以來漲幅都是以倍數計,甚至有的股票去年根本還不知道在哪兒,今年已經是興櫃上活跳跳的要角。

怪象一:漫天喊價

股價「上萬元」? 把「藥證」當獲利保證《今周刊》統計當今枱面上的生技股,包括二十四檔上市、五十二檔上櫃,及四十二檔興櫃的生技股,總市值已經逼近八千億元,占台股比重三%,比起手機、面板等大股本的族群,不遑多讓。尤其今年以來,生技類股交易金額占全體交易比重節節上升,十月已占全部交易(含興櫃)的七.三三%,重要性不言可喻。

生技股無疑是今年枱面上表現最搶眼的族群,只是,股價漲多之時,也是風險伴隨而來之際。

就像安成藥的法說會上,身為國際知名特殊學名藥專家的安成藥董事長陳志明實在地說:「台灣生技股太貴了!」嚇得安成藥的股價在兩個交易日內一度跌破三百元大關(收盤又站回三百元);而國內生技產業的「大金主」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日前在一場私人飯局上也向在座友人直言:「台灣的生技股確實過熱。」澆了生技股一小盆冷水。

但是,資本市場之奧妙也在於此,當市場熱炒沸騰,投資人和市場熱錢奮勇挺進,縱使大老闆們「真心提醒」,卻怎樣也聽不進去。目前市場上已浮現許多怪象,在在提醒投資人,要伸手摘取遠處的甜美果實之前,千萬別先被腳下的草藤給絆倒了。

生技股股價漲到連大老闆都喊「燙」,已是不爭事實,市場甚至已經有人喊出某檔股票要「上萬元」,其中有多少不合理之處?以上櫃新藥股智擎為例,智擎手上的胰臟癌新藥(PEP02/MM398),按時程即將進入臨床三期的收案階段;如果一切順利,公司表示將在明年(二○一四年)三月向美國FDA(食品藥物管理局)送件,下半年就可能拿到藥證。

看似一切順利,也是目前台灣新藥股的進程走得最快的「前三名」之一,但弔詭之處也在此;「取得藥證」固然是一顆新藥的里程碑,但「藥證」絕非「獲利保證」,接下來的生產與行銷戰,才是這顆「藥」能否順利打進市場的關鍵戰役。而幫助智擎打贏後半場戰役的美國合作廠商,正是在美國那斯達克掛牌的Merrimack(股票代號:MACK)。

但今年以來,Merrimack的股價像溜滑梯一樣,從年初的七.五美元,到如今只剩下二.五美元;但同期間,智擎的股價卻一路往上攀升,如今智擎市值甚至是Merrimack的三倍多。如此奇特的現象,有可能是Merrimack的產品線不受國際法人青睞;當然,更可能是台灣智擎漲太兇。

事實上,智擎股價的「強勢表態」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總經理葉常菁擁有美國藥廠Millennium的工作經驗,「團隊是OK的,只是,真的能在明年順利取得藥證嗎?」一位同是新藥公司的同業高層說明,從過去紀錄來看,即使到了臨床三期,順利取得藥證的機率也不到五成,不確定性還高得很。

這同時也點出了目前台灣生技市場的另一個亂象,就是漫天飛舞的資訊太多,到底哪些可信?哪些不可信?哪些聽了一笑置之就好?投資人真的難以分辨。

怪象二:資訊黑洞

市值八千億產業 分析師竟少得可憐如果拿生技股和科技股相比,台灣目前內、外資加總,券商加上投顧,粗估電子業的研究員就有一千到二千名之多,每天生產的報告少說也有好幾百篇。這些「研究報告」的功能,其實就是不斷檢視、解讀各家上市櫃公司的資訊、現況,讓投資人得到更正確的投資訊息。

但反觀目前台灣生技股,研究員、分析師幾乎都是「兼著看」居多。據了解,目前所有外資投資機構,設有專人「生技股分析師」的外資,只有花旗、摩根士丹利與JP摩根三家;而本土券商中,也只有凱基證券、元大證券、元富證與台灣工銀證等少數幾家,對生技股著墨較深。因此,幾個月前,當生技股剛開始狂飆時,參加過當時重要生技公司小型法說會的研究員說:「當公司總經理說明現況完畢,現場一片靜默,沒有人提問,因為不知道要問什麼。」少了研究機構的分析、解讀,讓原本就存在高度進入門檻的生技公司,外界更難一窺全貌。究竟生技公司宣稱的「臨床二期數據很漂亮」、「後年可以順利取得藥證」、「這顆藥未來有百億美元的市場」,這些是該明文公開的「公司重大訊息」?抑或只是股價炒作的「話術」?投資人該如何分辨?

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十一月七日才剛剛被櫃買中心罰款四十萬元的寶齡富錦,原因就是「資訊揭露不實」。

因為寶齡每次公布腎臟病新藥時,只揭露有收取里程金及權利金,卻隱匿這兩項收入還要分別支付三三%及五○%給原發明人。結果,事實一公告出來,當天盤中股價最多跌掉一一○元,股東的損失要找誰去討?

對此,櫃買中心審查部組長王耀華表示,目前櫃買中心對生技股的上櫃掛牌,並沒有要求額外的資訊揭露,一切按照一般上櫃的程序進行;但審查會議上會邀請兩位外部的「產業專家」,針對產業風險進行詢問。

只是,這樣的「把關」是否足夠?投資人要投資生技股之前,恐怕還要做更多功課才行。

怪象三:主力介入

七個交易日 變出股價翻倍「魔法」或許正因為生技股未臻成熟的投資環境,看在有心人眼裡,這種短期的「資訊不對稱性」,也正是獲取暴利的良機;因此之前市場不斷傳出許多主力紛紛把「手」伸進這塊「處女地」,大炒股票。

尤其是新藥股,需要少則七年、多則十年,甚至更久的臨床試驗期間,除非出現重大變化,否則只能默默苦守寒窯,這樣的股價要如何一飛沖天?

但生技股偏偏具備「股本不大」和「籌碼集中」兩大特性,剛好符合主力炒股的必備「股性」,因此市場上多檔生技股都上演過「帽子戲法」,曾有短短七個交易日,股價從八十多元漲到一百七十幾元,翻了一倍之多;也有傳言「某位主力與某家生技公司老闆吃了一頓飯之後,股價急拉一百元」。傳言紛沓之際,也讓太多投資人躍躍欲試,資本市場的陷阱與魅惑,此刻迅速燎原。

德盛全球生技大壩基金、也是國內資歷最久的生技基金之一經理人傅子平提醒,「如果市場的資訊透明度還未臻成熟,專業投資機構還是比較能提供良好的保證,否則散戶很容易在市場上受到傷害。」但台灣的「堅強散戶」仍然奮力勇往直前,不惜一搏。台灣浩鼎生技董事長張念慈比較指出,先前浩鼎的母公司也是美國掛牌公司Optimer,公司掛牌五年,股東人數只有九百人;但浩鼎登錄興櫃短短不到一年,股東人數高達五千人,「我希望投資人是真的了解浩鼎的價值才來投資。」張念慈誠懇地說。

其實,不只主力,任何一個產業從萌芽到茁壯的過程,不是只有投資人受到資本市場的誘惑,真正面臨這場金錢遊戲最大挑戰的,正是「印股票」的生技公司大老闆。

台灣的生技產業真正有大規模的資金挹注,成為市場矚目族群,大概是最近三年內的事;但經過資本市場的迅速催化,已經集結成幾股難以忽視的新勢力。其中可以簡易分成三派,一是以東洋藥品董事長林榮錦為首的「東洋集團」,旗下上市公司包括東洋、智擎、永昕、得榮、東生華五家公司,市值版圖逼近七百億元;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旗下共有中裕、浩鼎、合一、泉盛等公司;以及永豐餘集團總裁何壽川旗下的太景、台微體、友華、友霖、基亞等公司。

怪象四:印股換鈔

小股東被迫放棄認股 募資未用於本業但集團一旦成形,其間的交叉持股、關係人交易的情況愈形複雜,也考驗大老闆的公司治理能力。

例如今年一月,林榮錦旗下在興櫃掛牌的永昕生技辦理現金增資,定價每股二十元,和當時股價三、四十元有一定的價差,而且公司基本面良好,按理說,原來的股東應當都勇於認購。

但當時有多位股東卻被迫放棄認股,空出來的股權則由董事長林榮錦的個人投資公司玉晟創投、和同樣是林榮錦擔任董事長的上櫃生技公司晟德認走。沒想到,才剛繳款完畢,永昕股價就一飛沖天,從當時三、四十元一路漲到十月股價最高達一○六元;最近股價雖然回檔到八十五元,但仍有兩倍的價差。不僅當時想認卻無法認股的股東徒呼負負,也讓永昕的公司治理出現缺憾,對於被迫放棄認股的股東而言,並不公平。

還有某些生技股不斷利用槓桿操作,擴大版圖。例如,某家上市生技公司對外募資,一口氣募進二十億元左右,投資人以為是作為營運或開發新藥之用,但最後卻有相當比重被拿去投資股票;此外,包括集團交叉持股情形複雜,以及募資後的資金運用沒有符合當初的承諾,都在市場上留下爭議。最近已經頻頻被金管會證期局盯上,好幾次提出示警。

從歷史經驗來看,新藥開發向來是全球高度寡占的市場,其中超過一半的藥證由美國公司取得,其他由瑞士、日本、英國、德國等國瓜分,而全球排名第三名以後的國家,市占率只剩個位數字。「未來幾年,台灣的新藥公司如果能在其中搶到一兩顆藥,已經算是天大的表現了。」國內規模最大創投華威創投合夥人李世仁說。

但擺在眼前的事實是,截至目前,台灣還沒有一顆新藥成功拿到FDA頒給的藥證。新藥的夢想雖美,但距離實現夢想,還有一段路要走。

套一句建商賣屋的廣告用語,新藥開發能夠「美夢成真」的公司不能說沒有,但「絕對稀有」;而要走到開花結果的那一天之前,投資人恐怕得先面對資本市場上重重的關卡與挑戰。在這場「萬中選一」的競局中,投資者可得睜大眼睛、仔細評估,再決定是否跳進這個充滿想像與誘惑的市場。

總市值逼近8000億大關!

── 台灣上市櫃、興櫃生技公司家數與市值

生技股總市值

7777億元

上市(24家)2160億元 28% 興櫃(42家)2251億元 29% 上櫃(52家)3366億元 43% 資料來源:台灣證券交易所、櫃買中心台灣關鍵15家新藥公司大競賽 ── 一顆藥,從動物實驗到上市銷售產生的價值

動物實驗

2~5年醣 聯 GNX101

(卵巢癌抗體藥)

智 擎 PEP503

(癌症放射治療用藥)

安成藥 AC-301

(眼部血管新生疾病用藥)泉 盛 FB825(抗過敏藥)FB811(淋巴癌抗體藥)永 昕 GranNex

(白血球低下症用藥)

人體實驗

3~5年

臨床1期:上市成功機率:9%

醣聯 GNX8

(大腸癌抗體藥)

臨床2期:上市成功機率:15%

安成藥 AC-201

(第二型

糖尿病用藥)

AC-701

(玫瑰斑用藥)

中 裕 TB-355

(愛滋病藥)

太 景 TG-2349

(C型肝炎用藥)

臨床3期:上市成功機率:44%智擎 PEP02(胰臟癌用藥)浩鼎 OBI822(轉移性末期乳癌疫苗)合一 ON101(糖尿病潰瘍傷口癒合藥)永昕 TuNEX(類風溼性關節炎藥)基亞 PI-88(肝癌藥)太景 Nemonoxacin(抗生素)藥華 P1101(抗紅血球增生藥)

2~3年

申請藥證:

上市成功機率:80%

從向美國FDA申請送件,到核准藥證,時間約為6個月。

寶齡 Nephoxil(腎臟病用藥)

臨床4期:

主要是搶在原藥廠專利過期前,提出訴訟,若無侵犯原藥廠專利,便可要求藥廠釋出部分專利權,以獲得在專利到期前180天,享有獨家銷售權。

安成藥 帶狀疱疹後神經止痛藥

上市銷售

5年

上市初期

上市前5年主要為拓展市場滲透率,多數新藥創造的營收會在上市第5年達到最高峰。

4~7年

市場成熟期

安成藥 骨骼肌鬆弛劑

專利期過後

學名藥

學名藥(Generic Drugs)指原廠藥的專利權過期後,其他合格藥廠依原廠藥申請專利時所公開的資訊,產製相同化學成分藥品,以相對低價的方式,搶進市場。

台微體 卵巢癌、乳癌用藥Doxisome、抗黴菌藥物

AmBiL(新劑型)

健亞、神隆 B型肝炎藥Livepro

生技股過熱

未來3年

7家「聽牌股」誰能勝出?

藥廠 藥名 適應症 預計申請時間寶齡 Nephoxil 腎臟病用藥 已向美國FDA送件基亞 PI-88 肝癌用藥2014年向台灣TFDA送件申請智擎 PEP02 胰臟癌二線用藥 2014年3月向美國FDA送件,預計9月審查結束浩鼎 OBI-88 乳癌用藥2015年向美國FDA

送件

藥華 P1101 抗紅血球增生藥 2015年向美國FDA

送件

太景 奈諾沙星 超級抗生素 已向台灣TFDA、大陸SFDA送件,預期2014年取得兩岸藥證合一 ON101 糖尿病潰瘍傷口癒合藥 2015年向台灣TFDA送件資料來源:各公司 整理:賴筱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427

新股市值配售新政下 配置什麼樣的股票最合理 財長

http://xueqiu.com/1906426568/26425163
投資標的原則:穩健第一,增長第二,每年不低於銀行存款的高股息率,股價下跌空間有限。
答案似乎很簡單,買安全的低市盈率藍籌股就行了啊,其實簡單的概念之下到處是陷阱,真正優秀的標的還是鳳毛麟角。

同時這篇文章也送給那些認為40歲以後不能再冒太大風險的朋友[笑]
同時說明一下,此處討論的是被動投資策略,完全是為新股申購服務的,不是討論成長性、潛力、投資價值孰高孰低的,所以要求標的下行風險要儘量小,而且分紅現金流要儘量穩定,越接近債性越好。

首先要確定哪些公司不能買

1、不買高槓桿公司,如銀行、地產,除非其優先股,否則高股息只是虛像,資產價格的下跌會吃掉一切利潤。

2、不買生產性、競爭型公司,如電力、鋼鐵,因為其產品價格可能由於政策或者競爭的因素無法隨意調高,一旦原材料、人工等剛性成本上升,利潤也會快速消失,如08、09年煤炭價格大漲、電價漲幅有限導致導致電力行業整體虧損。

3、不買利潤高,但現金流緊張、分紅率低的公司。

4、不買重組型公司,大家都明白,這種高利潤大多是做出來的,不會給你高分紅的。

5、不買存在政策風險的公司,如天天被媒體盯著要求免費的高速公路。

6、不買高負債型公司,如果僅是應付賬款、預收帳款等產業鏈金融模式的高負債還好,如果是長、短期借款等有息負債較多,那利率升高時,很可能利潤連利息都不夠付,更別說分紅了。

從多個角度講,即使貴如中國股市現金之王(銀行除外)、產業鏈的主導者、具備高投資價值、高安全邊際(PE5倍、PB0.9倍)的$中國建築(SH601668)$ ,也不是好的標的,因為其分紅率低(僅20%)、有息負債高,槓桿高、存在政策調控風險,穩定的派息有很大不確定性。

若按照上面的標準,絕大多數投資者眼中的大藍籌都會被排除,那還有什麼樣的股票符合標準呢?簡單篩選了一下,發現一隻股票。

白雲機場(600004):區域壟斷服務商,低估值:PE9倍,PB1.1倍,22%的低負債率,經營現金流健康,幾乎沒什麼借款,收入持續增長,多年高達50%的穩定高分紅率,當前7.13元的價格,每年僅分紅就可獲得近5%的現金回報,難得的是市值中等,僅80億元,進可攻退可守。

按照持股市值1萬元以上、每5000元市值可申購一個申購單位,每一個申購單位500股,按照當前創業板平均20元的價格初略估算,大概是股票現金比為1:2,以持有100萬元白雲機場市值計算,新股申購收益率按照保守的10%/年計算,一共300萬資金投入,每年穩定獲得現金包括股票分紅:5萬元;新股中籤收益:20萬元;無新股時持有貨幣基金:8萬元(按照4%利率估算),一共可獲得33萬現金,整體收益率11%。

以上分析沒考慮新政使中籤率提高、新股申購利潤增加,以及白雲機場隨業績增長分紅提高、股價上漲獲利等因素。

風險:經濟下滑,客流下降、收入下降,以及未來新機場資產併入產生的運營成本增加,但這些宏觀不利因素彈性高恢復快,容易預知、可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919

【案例】世界上最賺錢的手游公司Supercell:靠兩款手游如何做到30億美金市值?!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08/56950.html

以下是記者與Paananen交談的內容。

問題:能否和我們分享你們是怎麼做的?

Ilkka Paananen:到現在我們還保持著屬於自己獨特的文化。我們已經將其融入到這些小型且獨立的團隊中,也就是我們所謂的「細胞」。這也是「Supercell」這個名字的由來。我們認為有關遊戲的決策制定權利應該下放到玩家手上。因此,獨立開發者應該能夠決定與自己的工作以及任何可能影響玩家的內容有關的決定。如果你這麼做,你便能夠優化速度,並在致力於同一款遊戲中的團隊成員間創造一種歸屬感。

我們還為此推崇「小型」這一理念。小型團隊能夠更快速地發展。這裡存在較少的管理,官僚主義以及處理過程。最終便能讓開發者們變得更加輕鬆並因此創造出更出色的遊戲。再一次地,在Supercell,我們的遊戲都是屬於整個團隊。

如你所知,在遊戲產業中,公司經常會經歷一個許可過程。我們卻沒有,因為我們並不需要。在Supercell,兩個實體進行著把關。一個便是團隊本身。在開發過程中,唯一一個能夠推翻製作的便是團隊自己。甚至連我都不能這麼做。當一個團隊將其遊戲推向測試市場時,這一權利便從團隊手上轉向玩家。這時候,他們將變成以參數或數據為中心。為了實現全球發行,他們擁有遊戲必須到達的一定參數。

簡單地來說,在Supercell,兩個實體擁有控制權。在開發過程中是團隊,而在開發結束後,也就是在測試過程中則是玩家。這真的很簡單。所有的一切都是由此展開。我們已經嘗試著創造一個零官僚主義的環境。這裡只有真正有天賦的人。我們只有極少數管理者的角色。我們的主要目標只是為了創造環境,然後保持這種方式,讓人們可以真正專注於他們的工作。

作為一個組織我們還具有很大的透明度。每天早晨,整個組織都會收到一封電子郵件—-不管是實習生還是首席執行官,這是對於每一款遊戲的主要表現指標。每個人都能同時獲得同樣的信息。我們相信如果你能提供給人們正確的信息,你便不需要告訴他們該做什麼。他們可以自己想出答案。

此外,我們也會去慶祝任何一次的失敗。這並不是因為我們想要假裝失敗是有趣的。當我們需要終止一款遊戲的製作時—-想像一個由5,6個人組成的團隊連續好幾個月夜以繼日地致力於這款遊戲中。也許遊戲並未成功。也許出現了一個糟糕的焦點小組結果。也許團隊進行了測試但是用戶卻並不喜歡遊戲。當然,在這種情況下當我們想要終止一款遊戲便是因為它並不有趣。但我們認為值得慶祝的理由在於,我們可以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當我們不得不終止一款遊戲時,我們總是會為此舉辦一場聚會。遊戲負責團隊會走上台與我們分享哪些東西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以及他們從中學到了什麼。然後我們便會遞給他們一瓶香檳去慶祝他們的收穫。

實際上,作為一家公司,比起成功,我們經歷過更多失敗。去年我們便至少終止了5款遊戲。最終我們只發行了2款遊戲。我們將許多遊戲帶到測試階段,但是許多遊戲卻並未如我們期待的那樣順利。這便是商業的本性。但是我們相信如果你不主動冒險,你便不可能創造出真正受歡迎的遊戲。如果你想要做一些富有創造性的嘗試,你就必須承擔風險。承擔風險的自然結果當然有可能面臨失敗。但這也是推動一家公司繼續向前發展的關鍵。

問題:你們的任務是什麼?

Paananen:我們的任務是成為第一間實至名歸的全球性遊戲公司。對於我們來說,真正的全球性遊戲公司便是同時在廣闊的西方市場(包括北美和歐洲)和每個大型東方市場(包括日本,韓國和中國)擁有一款熱門遊戲。我們的目標是創造能夠聯合世界各地玩家的遊戲。儘管離這一目標我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但是至少我們已經收穫了一些可喜的結果。

我們面向iOS平台發行了兩款遊戲。《Clash of Clans》已經成為了139個國家的iPad暢銷遊戲排行榜上的冠軍。《Hay Day》也在102個國家中取得了同樣的結果。對於《Clash of Clans》,我們在年初將其帶到了日本市場。人們都覺得我們瘋了。因為他們認為日本是西方遊戲公司的巨大墳場。但是我們認為必須試看看。並且對於結果我們也感到非常滿意。《Clash of Clans》在這裡取得的最好成績是iPhone暢銷遊戲榜單中的第3位,並且直到現在仍停留在第5位或第6位。最近我們將它帶到了Android平台,並進入了排行榜的前10名—-《Hay Day》也是如此。

人們會問我,秘訣是什麼?我想可能是因為我們認為這些遊戲都是與眾不同的吧。許多公司都是基於「即發即棄」模式推出遊戲。推出遊戲,它不斷發展,然而在幾個月後它便會迅速衰敗。我們的遊戲已經在排行榜前列維持了1年多的時間。《Hay Day》是在去年6月面向全世界發行,從那時起它就一直待在前5名內。《Clash of Clans》是在去年8月發行,而現在它仍是美國排名第2的遊戲,僅次於《Candy Crush》。它們都有很強的持久力。

為什麼呢?第一個原因便是當我們創建公司時,我們最初的目標便是創造人們願意玩好幾年的遊戲,而不只是幾週或幾個月便捨棄的遊戲。Supercell中許多富有創造性的人都曾是MMO遊戲的開發者或用戶。我們玩過許多像《魔獸世界》或《英雄聯盟》這樣的遊戲。這類型遊戲都具有很長的保質期。我們的夢想便是創造出像那樣的遊戲,但卻是面向大眾市場和手機平台。當然這是我們在早期時候的想法,但很慶幸我們能夠擁有這樣的結果。

這一切都是源自我們將遊戲當成一種服務,而非產品的心態。我們一個最明確的任務便是每一週,我們都想要創造出更適合用戶的遊戲。而它們也都會變得更出色。

問題:你們是否仍處於領先位置?

Paananen:我最近都沒看更新了。我想在9月份的時候我們還是排在第1位。但我想現在應該也是如此,因為自從進入了日本市場,我們便取得了進一步的發展。但這僅限於iOS平台。

另外一件讓我們興奮的事便是最近面向Android發行了《Clash of Clans》。有兩件事帶給我們很大的鼓勵。一件是來自玩家的反應。我們獲得了超過25萬的評論,以及4.7的星級。這表示用戶真的在接納我們的遊戲。同時我們在2周時間裡便進入了前10的排行榜單,不管是在美國還是日本。上次瀏覽時發現,我們在美國Android暢銷遊戲榜單中的排名是第3,而在日本是第6。在不久後《Hay Day》將緊隨其後。

接下來我將說說我們近來與Softbank 和Gung Ho的交易。從根本上看,之所以會出現這筆交易是因為我們在芬蘭建立了這家具有特殊目的的公司。該公司是Softbank和Gung Ho共同所有的,前者擁有80%的股份,後者是20%。該公司擁有Supercell51%的股份。我和Mikko Kodisoja(Supercell的創始人之一)都是公司的董事會成員。所以這與傳統的收購並不相同。這更像是來自合作夥伴的支持,一種策略性投資。就像你所瞭解的,他們已經為這些股份的獲得支付了大約15億美元,並將我們公司估值30億美元。

(i黑馬註:Supercell最近把公司的51%股份以15.3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給日本的軟銀和GungHo Entertainment)

問題:為什麼你們要達成這一協議?

Paananen:主要有四個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們認為現在仍是這一公司的發展初期。我們喜歡自己所做的事,並希望Supercell能夠繼續作為一家獨立公司運行下去。而這一協議能夠保證公司的獨立,這點非常重要。關於這一份協議中一個很大的部分便是公司的創始人對於業務仍具有表決控制權以及決策權。可以說籤訂了這份協議後的我們比之前更加獨立,因為創始人對於我們想要做的事有實際的控制權。我們將繼續完全第獨立運行。所有有關策略,產品,規劃圖,平台,市場營銷等內容都處於創始人的完全掌控中。這是協議所明確規定的。

這也將我帶到了第二個原因。在簽訂協議前,以及在與Softbank的創始人見面前—-投資界的人在說到「長期」時往往意味著5至10年的期限。而當你接觸了Softbank的創始人Masayoshi Son時,你會發現在他眼中的長期期限是30年計劃以及300年的願景。他與我之前遇到的其它商業主管(特別是來自西方國家的商業主管)都不同。如果你將他們的模式與傳統的風險資本家進行比較,你會發現這些人可能永遠將Supercell的股份握在手中,只要他們願意這麼做的話,這便是他們所追求的目標。

第三個原因便是,我之前曾說過我們想要成為一家名副其實的全球性遊戲公司。顯然Softbank能夠幫助我們更快第朝著這一目標前進。他們在日本擁有很強大的佔有率,並與中國和韓國市場也維持著很好的關係。他們最近收購了美國的Sprint,在全球範圍內更加活躍了。這也不是一種短期發展。在中期到長期的過程中,我們相信讓他們擔任股東將是一種有益的決定。

第四個原因是,我們與Son都認為生活和商業生活並不是一種零和遊戲。我們都認為自己擁有同樣的意識形態,所以公司所創造的所有經濟價值也是由所有參與人員所享有的,包括所有僱員。Supercell便證實了這點。而這一協議也是另外一個案例。對於我們來說,所有人共享公司真的非常重要。不管你是一個參與者還是創始人或者只是一名普通僱員,這種條款都是一樣的。再向前發展的話我們將進行股利分配。這是Supercell文化的一大重要組成部分,我們也很高興Softbank也具有許多相同的看法。

問題:什麼是長期觀點?

Paananen:我們相信自己處在一個全新的遊戲時代。這與一些內容相關。其中一點是遊戲作為一種大眾市場現象將朝著手機和平板電腦走去。下一代的主機將找到一個新的落腳點,並且再一次的它也不會是一款零和遊戲—因為即使手機表現得很好也不意味著主機就表現得很糟糕。但是我們相信這一設備是大眾市場娛樂消費的超級設備。我們認為當提到大眾市場的消費者時,免費遊戲模式便是贏家。我們相信這些遊戲正變成一種服務。這不只是關於發行了某些內容並轉向下一個新內容。當你發行了遊戲時,你的工作才算真正開始。我們相信自己能夠創造出足以持續好幾年的遊戲服務。我們也相信自己可以創造出真正具有世界吸引力的遊戲。

這是我們所相信的有可能改變這一產業的驅動力。為了支持這些改變,我們認為必須創造一家全新類型的遊戲公司。我們的目標是創造一家深受僱員喜歡,並受到玩家長達好幾十年追捧的公司。也就是我們希望即使20年,40年或者50年過去了,你也仍會想起Supercell。到了那時候,Supercell的存在才真正具有意義。想想任天堂。我們很難找到有人不喜歡他們所創造的角色,品牌和遊戲。而我希望在30或40年後Supercell也能做到這點。

我們想要成為遊戲歷史的組成部分,即創造一家足以改變我們對遊戲看法的公司。但這顯然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這不是1年,5年甚至是10年內就能做到的。這也是我們想要簽訂這一協議的最大原因。我們希望找到一個可以與我們分享同樣願景的合作夥伴,更重要的是,他們有足夠的耐心能夠等到那天的到來。如果你想要嘗試著做類似這樣的事,那麼你需要的最重要的資產便是時間。

問題:我想要知道你是如何看待這裡所存在的所有矛盾。你籌集了資金,但是你卻不需要它。你是以小型和快速為目標組建了團隊,但是你卻以緩慢的速度在製作遊戲。你願意與所有員工共享收益,但如此他們有可能會選擇離開而創建自己的公司。擁有如此的成功可能會引出各種奇怪的事。

Paananen:這也是我與許多其它公司擁有不同想法的地方。我們面對著許多這樣的問題。人們會問我或其他人:「為什麼你們會在清晨早早起床?你們已經不需要在為了賺錢而工作了啊。」我的答案始終是,我從來不是為了賺錢而工作。這聽起來可能很奇怪。因為我們已經取得了成功,所有人都想要談論我們昨天賺到了多少收益。這本身就是一個主題—-Supercell的每日收益是多少?這對我們來說很尷尬,因為我們創造這些遊戲並不是為了賺錢。我們只是對製作遊戲充滿熱情罷了。我們只是想要創造有趣且優秀的遊戲。

所以對此我的答案便是,因為我從未想過以創造遊戲去賺錢,所以我不認為事情會因此發生改變。同時,我們想要在Supercell中創造最好的環境去製作遊戲。這是我們作為公司的第一個目標。這也是我們公司的創建理念。為什麼人們會想要去創建自己的公司呢?如果在某些時候我們未能呈現出最適當的遊戲製作環境,他們便會選擇離開而創建自己的公司。但就像我所說的,這是我們所思考的一大部分內容。我們想要為最優秀的人呈現最舒適的工作環境。

問題:你是否認為芬蘭是尋找工作人員的最佳場所?

Paananen:是的。這對我們來說很重要—-在這方面我們同意Softbank以及其它股東的看法,所以公司的總部將繼續保持在芬蘭。這是我們的家。不過話雖如此,我們也有30名來自不同國家的工作人員。粗略算來我們有一半芬蘭員工以及一半來自外國的員工。可以說這是一個多元化的群組。

擁有這種多文化環境讓我們的工作變得更有趣。但這也擁有一個明確的商業利益。如果你嘗試著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性遊戲公司,它將幫助你在辦公室擁有自己的「迷你地球」。不管我們談論的是哪個市場,我們都有來自當地的成員能夠進行交談。

問題:你是主要面向iOS發行遊戲,然後才轉向Android。你是否認為隨著Android市場的發展,這種模式會發生變化,或者你仍會主要專注於iOS?

Paananen:我認為這要結合所有的情況。我們在iOS平台上面臨較少的分裂。是的,這是眾所周知的事,但是從市場利益來看它也略勝一籌。但就像我所說的,這是到目前為止可行的方法。而今後我們將會繼續思考怎樣才是最適合自己的。

問題:《憤怒的小鳥》在撞擊到最高點後開始在暢銷遊戲榜單上下滑了。你將如何處理未來可能出現的這種情況?

Paananen:這歸根究底就是我們如何設計一跨優秀遊戲的原理。就像我所說的,我們的目標是設計出人們願意玩好幾年的遊戲。我們的遊戲已經做到了這點,就像《Hay Day》便在排行榜前列維持了18個月。我們還未看到任何下降的痕跡。但再一次,我們必須清楚這是遊戲產業。我們很難在此預測未來。我們也謙遜地意識到這種情況也會出現在自己身上。我們嘗試著去專注的唯一一件事便是確保在每一週這些遊戲能夠變得更好,更適合玩家,即不斷發行更新內容和新內容,並聽取玩家的反饋。我們盡所能地做好這些事。這也是我們唯一能夠做到的。

我認為像我們的遊戲這樣的遊戲是屬於新遊戲文化的組成部分。遊戲幾乎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我們的許多《Hay Day》玩家便表示自己會在每天吃早飯和睡覺前檢查農場的狀況。這些遊戲成為了他們日常生活眾多一部分。平均我們的每個玩家一天會玩9次遊戲(即包含這兩款遊戲)。這是一個平均值。更活躍的玩家一天會玩10次。這些遊戲就像Facebook一樣,即你每天都會檢查多次的一種服務。只要你能夠將這些遊戲真正融入玩家的生活中,它們便能長久地存在著。

讓人們願意回到這些遊戲的另外一個元素便是遊戲的社交屬性。《Clash of Clans》便在這方面表現突出。人們願意回頭玩這款遊戲的一大原因便不是因為遊戲本身。而是因為他們在遊戲中遇到的其他人。這聽起來可能很奇怪,但的確是別人吸引你回到遊戲中。

因為這兩點原因—-人們如何消費這些遊戲和他們如何設計這些遊戲,以及最重要的它們如何具有社交性,我們才相信這些遊戲將擁有很長的壽命。

問題:為什麼你們優先選擇一個跨國跨文化的勞動力?

Paananen:這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在這樣的環境下工作會更有趣,即這裡有許多來自不同背景的人。其次,這創造了較強的商業意識。當你嘗試著面向全球市場開發遊戲時,來自不同文化的成員能夠提供給你有關遊戲的合理反饋。當你在對遊戲進行本土化時,你們可以更好地分享看法。這很有意義。

問題:以《Clash of Clans》為例,你們平均中每個玩家身上獲取多少利益?

Paananen:我們並未真正公開這種收益KPI。就像我之前所提到的,對於我們以及其它免費遊戲來說,大多數玩家都是非付費玩家。只有少部分玩家願意為遊戲掏錢。這是一種很棒的模式,因為只要我們做得合理,這對於所有人來說都是雙贏的。那些不想花錢的人可以不必花錢,並且可以免費玩高質量的遊戲。當然,那些願意花錢的玩家也可以選擇想要支付多少費用。如果執行得當,我想免費遊戲便是一種制勝模式—-不管是從開發者角度來看還是從消費者角度來看。

問題:在亞洲,似乎「付錢玩一輪」模式非常受歡迎。你是否會面向不同的市場創造一款完全不同的遊戲?

Paananen:這是人們所建議的。我們很愚蠢地開始為本土市場改變遊戲。但是不管如何改變,他們都不如本土的遊戲出色。所以我們開始思考其它方法。除了本土化遊戲,我們不再改變任何內容。這便是我們的遊戲,是遊戲的靈魂定義了它們。如果你開始改變遊戲的靈魂,它便不可能成為任何人的選擇。所以我們保持遊戲不變,只是對其進行本土化。這就是我們所遵循的方法,也符合我們想要成為一家名副其實的全球性遊戲公司的願景。

問:我們什麼時候能看到Supercell的下一款遊戲?

Paananen(以下簡稱P):(笑)當它準備好的時候。在Supercell,開發團隊有控制權。我們一直堅守的一條原則是:儘早測試遊戲是合理的。你可能已經知道我們現在正在加拿大的應用商店測試遊戲《Boom Beach》。我們的模式是管用的,正如我所說的,先由團隊做決定,再於由玩家做決定。對於《Boom Beach》,如果玩家喜歡它,我們就全球發行;否則我們就放棄它。就這麼簡單。我們公司還有其他團隊在做其他遊戲,也採用了相同的原則。那些團隊也快有一些東西要測試了。如果可行,那就太好了。他們就會把產品正式發佈;如果測試結果不好,那就放棄然後轉向下一個產品。

問:你是連續創業者嗎?你管過多少公司?

P:我想我可以自稱是連續創業者吧。2000年時我和我的朋友一起創辦了我們的第一家遊戲公司Sumea。2004年,僱員達到40人時我們把公司賣給了Digital Chocolate,我於2010年時離開公司。我休息了幾個月後很幸運地成為後來的Supercell的創始人之一。

問:從一個公司轉向另一個公司,從一種環境轉向另一個環境,你學習到的最重要的經驗是什麼?

P:首先,人才是關鍵,我說的是創意人才。人才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有了最優秀的人才,那麼做出好遊戲是遲早的事。

我的另一個教訓是,儘量減少官僚主義。許多公司都有遊戲審核會,也就是讓團隊把他們的遊戲擺在委員會面前,然後由委員會反饋意見。這是很費時間的活兒。這可能導致惡夢般的情況——團隊遊說委員會和準備遊說的時間比做遊戲還多。而在Supercell是不會發生這種事的。那就是為什麼甚至連我都不能叫停一款遊戲。我的目標之一是,我要把自己變成世界上最沒權力的CEO。我對自己以及管理層的定位是促成者,其作用是保證最優秀的人才能專注於他們的工作。我們努力為他們創造最好的環境。

遊戲是一個看重人才的行業,人是關鍵。這是我學習到的最重要的一課。第二個重要的教訓是保持「小」的價值。與我們的許多競爭者相比,我們仍然是一家非常小的公司,並且我們希望繼續保持「小」。在小公司工作更有趣得多。當工作成為一件有趣的事時,你做出來的遊戲就會更有趣。就是這麼簡單的道理。「小」的附加優勢是,當公司很小時,你就不需要管理層、官僚主義和走程序這類人人都討厭的東西。

問:你認為理想的團隊規模是多少?你是如何計劃和管理那些團隊以及他們所做的遊戲?

P:《Clash of Clans》的開發團隊一開始是5個人。我們儘量保持團隊小——大約5到7、8人吧。至於運營團隊,因為我們每天服務於百萬玩家,所以人數要多一些,但規模仍然控制在約10到15人之間。

問:對於小公司,芬蘭的經濟環境算是友好的嗎?

P:是的,非常好。現在這裡有非常適合小公司的生態系統。在芬蘭,創立公司是很容易的。我們的企業稅率非常有競爭力。從明年起,這個稅率應該只有20%,是歐洲最低的稅率之一了。從這一方面來說,芬蘭的經濟環境是非常有競爭力的,很容易吸引國外的創業者到這裡來。另外,這裡的官僚主義氛圍很淡,治安好,非常適合居住。我們還有世界上最好的教育體系。在過去幾年,芬蘭在這些方面一直是榜樣。總之,優勢非常多。

我們有一個很大的優勢是,政府提供財政支持。Supercell就是這麼成立起來的:我們6個人組成團隊,投了幾千歐元創立了公司;然後我們向政府貸了大約40萬歐元。如果沒有這筆錢,Supercell可能不會存在了。政府給創業者提供這些貸款。即使你失敗了,你個人也不會破產。這是一種非常好的模式。除了這些貸款,你還可以得到補助金。這一路走來我們已經拿了幾百萬的補助金了,這些錢幫助很大。在芬蘭還很容易從國外融資。大風投公司如Accel、Index和Atomico等等都有投資芬蘭的公司。

選擇芬蘭我還有一個個人原因,那就是,我堅信總有一天赫爾辛基會成為遊戲業樞紐——歐洲的硅谷,你可以這麼叫它。許多其他地區也在競爭這個地位,比如柏林、倫敦等,但我認為我們的環境好。我們有優勢,至少在遊戲方面。這裡已經有很多很強的遊戲公司了。

問:你剛提到,你們拿了創業貸款後又得到補助金。你能不能具體解釋一下?

P:政府可以提供兩種資助。第一種就是貸款。他們可以支助你最多70%的項目總成本。你最終是要償還這些貸款的,但利息率很低,可能1%吧,還貸的時限是5年或7年。

第二種資助是補助金,是不需要你償還的。最好的情況下,他們可能會提供佔你的開支的50%的補助金。我們很早就拿到那筆資助了。

基本上,如果你投資商或者風投的角度看,這是一件好事。假設我是一個風投商,我投了100萬歐元。除了那100萬歐元,我已經知道那家公司會從政府那裡拿到另一個100萬歐元。資本沒有被沖淡,所以不會消弱我的所有權。政府貸款使芬蘭成為一個非常有吸引力的投資聖地。

問:我理解那對你們來說是一件天大的好事,但我很好奇這對芬蘭的納稅人來說,意味著什麼(笑)?

P:僅這一年,Supercell——我想創始人和公司一起支付了約2.7億歐元的稅吧。在此之前,納稅人在我們身上花了約500或600萬歐元。所以我覺得從芬蘭政府的角度來說,這是一筆很划算的投資。有人計算,僅Supercell一家公司就返還了政府投給其他小公司所有的錢。因為Supercell的成功,我們回報的比得到的更多。

在諾基亞崩潰之後,這個國家得重新改造自己了。我們需要新的公司,光有Rovio和Supercell還不夠。我們需要更多更多公司。在這裡的每個人都意識到這一點。從政府的角度看,這是一筆長遠的投資。

問:你對整個遊戲產業有什麼看法?你希望它變得更像Supercell嗎?你認為大發行商正在失去影響力嗎?

P:我希望在這整個遊戲行業中,更多的力量回歸到創意人才手中。我玩過老LucasArts工作室的遊戲和《模擬城市》,那都是好遊戲,但都不是大團隊開發的。那些遊戲受硬盤空間等條件的限制,所以更專注於玩法,畢竟不可能靠圖像吸引玩家。那些遊戲就是有趣,正是當時的創意天才們留下的寶貴遺產。我希望遊戲行業回到那個遊戲的黃金時代—-充滿創意能量和熱情的小團隊具有更多的控制權。

現在的遊戲產為好像由營銷人員掌管了。出於某些原因,遊戲開始把電影當作它們的學習榜樣。突然之間,你得花大量錢做遊戲了。一切都是第一週的銷量為指標,就像電影一樣。遊戲公司在發行前造勢,這也像電影。我不確定這對遊戲來說是否是正確的模式。

問:你能為什麼是創新的關鍵因素?你們打算什麼時候開發新遊戲?

P:關鍵因素有二。第一,把權力交給創意人才。以這種方式組織公司,使創意人才成為前沿和中心。儘可能讓他們自由。允許他們失敗。你得消除失敗的後顧之憂,否則。那些人才就不敢冒險。沒有冒險,哪來的創新?沒有創新,哪來的好遊戲?你必須給這些創意人才創造一個友好的、溫情的環境。

問:有沒有一個決定什麼是成功和什麼是失敗的規則或標準?

P:是的,有的。有時候人們會誤解我們的文化。有些人認為我們的公司文化就是,團隊可以愛幹什麼就干什麼,結果不重要。這是彌天大誤。在我們的團隊開始做什麼項目以前,我們要花相當的時間制定他們的項目測試時必須達到的指標。我們對那些目標是很嚴格的。如果他們達不到那些目標,那麼項目就作廢。就是這樣。

我不會詳細說明那些目標,但基本與留存率和沉浸感有關。30天後有多少人返迴游戲?他們每天上線多少次?等等。我們很仔細地定義這些目標。那是團隊和公司之間的約定。只要團隊達到那些目標,就可以搞發佈。否則,項目作廢。

因為團隊規模小,Supercell可能有比較高壓的遊戲開發環境。這並不適合每一個人。你必須非常積極主動,對遊戲和自己的工作充滿激情。否則,你就不能適應這裡。但對於對的人,這就是一個理想的工作環境。

問:有人認為現在的人更加不注重工作-生活的平衡性,你怎麼管理那些有家室的人或者必須彈性工作的人?你不想看到有人伏案工作到晚上10點嗎?

P:我們當然不希望看到有人工作到深夜。如果你下午5點半來我們辦公室,你會發現這裡基本上空了。我沒開玩笑。我們的工作時間是很靈活的。再者,我們信任我們自己的人。我們不用告訴他們什麼時間工作。我們不用記錄他們的工作小時。我們完全不管他們。我們只是信任他們。

我們只有一條簡單的原則——做對團隊和遊戲最好的事。有些人有時候在辦公室上班,有時候在家裡工作,那也是允許的。我們關心的只有結果。我們不關心你到底花了多少小時工作。

遊戲行業一直以從業人員過度勞累而招徠罵名。加班幾乎是慣例。有些團隊一整年都在加班趕進度。首先,這本來就是錯誤的。它是扼殺生命。但從商業的角度看,我也不認為是合理的。誰能夠全年每天工作18個小時還保持高效率的?在這種情況下,你不可能有什麼效率和創造力的。這對公司來說也不划算。我們堅持正常的工作日。但當我們工作時,我們就要非常努力非常專注地工作。

如果你想做出世界上最好的遊戲,那當然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和時間。但多付出的時間是有補償的,你可以休假。我們對這方面非常重視。如果你在三年內就把你的人都累垮了,那你還談什麼「創造歷史」?正如我說的,創造歷史是要花幾十年的時間的。

問:你們在理念上是否與GungHo合拍?

P:我們最大的共通之處是,我們對遊戲的整體看法。GungHo的人可是運營著這個星球上最賺錢的遊戲——《Puzzle & Dragons》。然而,你幾乎聽不到他們談論贏利的事。他們認為遊戲就應該有趣,如果你做的遊戲有趣,你就能賺錢。這就是他們的理念。據我所知,他們也非常尊重創意人才。

在我看來,他們是這個行業中最好的人。有意思的是,我們與他們當中的大部分人甚至語言不通,但無論何時我們一起出去,我們總是玩得很開心。芬蘭文化和日本文化居然有一些相當令人驚喜的共性。比如說,我們去別人家作客都要脫鞋才能進門。(笑)我們都知道怎麼辦好聚會。很多地方都很像。

我真的非常欣賞他們。所以我們很高興他們決定與我們合作。那對我們來說意義重大。即使就投資的總金額來看,他們只佔了20%。

問:你認為諾基亞的衰弱是必然的嗎?還是說它做了一些錯誤的選擇?

P:我不是諾基亞的分析師,但它顯然是有一些失誤的。說其他什麼話都是說謊。他們沒有抓住一些相當重要的趨勢。那些後來者消滅了諾基亞。所以,我認為確實是有失誤。但那也是商業生命的一部分。聽起來有些可笑,但我認為它會好起來的——特別是與微軟的最近合作,我想它會好好努力的。正如我所說的,它迫使這個國家改造自己。我們可以放下過去,繼續做一些新的東西。

問:你所說的模式出自你的遊戲行業經驗,那麼你認為公司可以把它運用於其他方面嗎?

P:也許吧,但我也不肯定,因為除了遊戲,我在其他行業都沒有經驗。給建議是危險的,特別是如果你曾經成功過的話。(笑)成功竟然會改變人們對你的看法,真有意思。兩年以前我在遊戲開發者大會上說過同樣的事。當時大約有30個人在聽我的演講,其中有約25個人是我叫得出名字的。(笑)沒有人是真的對我說的東西感興趣。然而我現在仍然講相同的故事相同的文化相同的價值觀,卻人人愛聽。唯一的不同就是,現在我們成功了,而那時我們還沒有成功。

我真的認為讓我們成功的就是那種模式,但那並不意味著我們以同樣的方法讓別人也成功。大家應該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模式。但作為經驗法則,這種模式把更多的自主權交給真正幹活的人。這通常來說是有益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983

一兆市值企業 為何搶玩賠錢象?

2013-12-09  TCW
 
 

 

十二月三日,中華職棒兄弟象轉賣案終於塵埃落定,由中信金控以新台幣四億元的價格入主。

從今年十月十九日,兄弟象董事長洪瑞河宣布轉售開始,有興趣的企業一個個冒出來,從殯葬業者龍巖人本、3C通路業者燦坤,到中資背景的華誼兄弟,這一個半月以來,七家企業,從金融、營建、食品、科技到殯葬,總市值約一兆元。是什麼原因,讓這些大企業搶著切入一個總收入不到十億的職棒市場?

看上球迷回籠成績進場人次創新高、收入亮眼

一年前,幾乎同樣時間,興農牛宣布停止經營想轉手,開價三億卻乏人問津,最後由高雄市長陳菊出面,加上中華職棒聯盟會長黃鎮台強力促成,才勉強以一億三千萬的價格成交。這和現今眾家企業爭搶兄弟象、籌組職棒第五隊的熱況,簡直是天壤之別。

落差這麼大,主要是球迷回來了。

根據中華職棒聯盟的數字,二○一三年平均每場觀眾人數約六千零七十九人,總進場人數達到一百四十六萬人次,創一九九五年以來新高。業界人士估算,兄弟象今年營收應可達二億四千萬元。

但若以此最佳數字為基準,四隊加起來總收入也還不到十億,而這已是中華職棒二十五年來最高紀錄。更別提今年以前,中職票房跌到谷底,幾乎每支球隊都年虧三千萬以上。「玩職棒」怎麼看都不像是門好生意,為何這些大企業還要一窩蜂搶進?

答案是,正面的品牌形象與行銷影響力。

看準場外經濟效益義联買牛,帶旺義大世界

義大犀牛領隊謝秉育曾表示,義联集團自進軍職棒以來,旗下遊樂園義大世界的單日遊園人數最高達六萬人。同時,因簽下大聯盟前球星曼尼(Manny Ramirez),吸引了美國職棒(MLB)官網及CNN等國際媒體注意,讓台灣能見度大增。義联集團董事長林義守,也從一個鋼鐵業老闆,搖身一變成為中華職棒起死回生的關鍵英雄之一。

本次競標兄弟象的企業中,原本開價最高四億一千萬的麗寶集團,其董事長吳寶田正是看到了這個場外經濟效益。

以營建業起家的吳寶田,旗下有麗寶樂園(前月眉育樂世界)、麗寶百貨廣場,以及十四家連鎖據點的福容大飯店等休閒娛樂資產,幾乎就是兄弟飯店加上義大世界的綜合體。

對吳寶田來說,不管是飯店、樂園或商城,仍缺乏一個明確具體的串聯。若能加上一支職棒球隊,就可以把整體的企業形象串聯起來。例如,把球隊的吉祥物、球星製作成周邊商品,創造像迪士尼那樣的主題遊樂園,飯店既可結合球場娛樂,也可當成球員宿舍;購物商城可以配合球隊戰績,規畫促銷活動,三不五時還可以讓球星舉辦球迷見面會拉抬人氣,一舉數得。

看好品牌行銷力熊隊奪冠,La new走紅東瀛

目前把球隊形象與企業品牌連結得最好的,是Lamigo桃猿隊董事長劉保佑。十年前,他以棒球門外漢之姿,接手瀕臨解散的金剛隊,並且改名La new熊,原本評估一年虧損約三千萬,結果第一年就賠超過一億,被譏為「買了超級賠錢貨」。

但劉保佑把職棒當成滾動其他事業發展的催化劑。一場打贏兄弟象的比賽,順勢祭出全台兩百多家La new門市八折優惠,業績增五倍、營業額破億,創下La new單月銷售紀錄。

二○○六年,劉保佑把事業版圖擴展到日本,剛好該年La new熊隊打下首座中職總冠軍,代表台灣到東京參加亞洲職棒大賽,雖以一分之差輸日本,但已讓「La new」品牌傳遍東瀛。

當時劉保佑受訪時曾滿意的說,「光是電視新聞、電視轉播提到La new,至少得花一億日圓,而且,就算有錢也不見得買得到,廣告效果相當好!」

但眾多企業想進軍職棒,最根本原因還是台灣人瘋棒球。「台灣人對棒球,有一種深藏在血液中的情感,」黃鎮台說。今年三月世界棒球經典賽,對日本一戰,瞬間收視率突破二十二,等於全台灣有八百三十六萬人在看球。「你去哪裡找一個更能凝聚全台灣人心的活動呢?」黃鎮台說。

因此,即使比較難讓球迷立刻與品牌形象連結的龍巖人本、曾經收掉味全龍讓球迷傷透心的頂新集團,以及近年來經營績效不佳的燦坤,都不願意在這波棒球熱潮中缺席。不管是說真的還是玩假的,都搶到一定的媒體版面,塑造正面話題。

至於被點名半年,至今仍在「審慎評估」的宏達電,對是否成立職棒球隊,始終不願把話說死。在台中擁有威達成棒隊,事業版圖橫跨五金零件、營建、有線電視與通訊領域的午陽集團董事長賴富源,則被視為是進軍第五隊的潛在人選。

兄弟轉賣大戲落幕,但「第五隊」話題仍延燒,企業瘋職棒,搶的不是裡子,是面子。

【延伸閱讀】從做殯葬到做五金,都對職棒有興趣——曾表態進軍職棒之企業

企業╱產業別 :頂新╱食品業市值 :4,747億元動作 :表態說可能收購兄弟象,或讓味全龍以第5隊身分復出

企業╱產業別 :中信金╱金融業市值 :2,847億元動作 :1996年以中信鯨加入職棒,2008年退出,2013年再買兄弟象備註 :兄弟象爭奪戰得主

企業╱產業別 :宏達電╱手機業市值 :1,273億元動作 :評估加入職棒可能性,但從未有實際行動

企業╱產業別 :麗寶集團╱營建業市值 :500億元動作 :開價4.1億搶買兄弟象備註 :考慮自組中職第5隊

企業╱產業別 :龍巖╱殯葬業市值 :300億元動作 :最早喊買兄弟象,但雙方董事長未碰面

企業╱產業別 :燦坤╱3C通路業市值 :65億元動作 :臉書上放話搶兄弟象,無實際動作

企業╱產業別 :午陽集團╱五金零件、營建、有線電視、通訊市值 :N/A動作 :在台中擁有威達超舜成棒隊備註 :隨時可以成為第5隊

整理:鄧麗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178

【比特幣的公平價格與市值該是多少?迄今最全面的算賬】 OKCoin比特幣

http://xueqiu.com/1503884578/26515243
本文來自美銀美林分析師團隊的報告《比特幣:起因與結果》。由虎嗅編譯:
比特幣:第一評價

抗干擾,有限供應和可分性(divisibility)

我們認為比特幣將成為電商支付的一種主要方式,對於傳統貨幣轉賬服務提供商來說,比特幣將發展成為一個很強的競爭對手。作為一種交換的媒介來說,我們認為比特幣顯然有增長的空間。

地下經濟的財富儲存方式?

有報導文章稱比特幣能幫助用戶避免高徵稅、資本管制以及財產充公的風險。人民幣在所有比特幣交易中所佔的比例與比特幣的價格之間存在的相關性變得越來越高,而且還在增加(圖1)。也就是說,考慮到所有的比特幣交易資料都可以公開調閱,而且每一個比特幣都擁有唯一的無法篡改交易歷史,最終將會限制比特幣在黑市和地下經濟中的用途。

查看原图
波動性

比特幣在價值存儲方面的功能將會影響到其作為交易媒介時的幣值波動性。比特幣的高幣值波動性,即投機行為所導致的結果,正在妨礙其被接受成為一種在線交易的支付手段。

公認價格?

比特幣是一個泡沫嗎?假設比特幣會成為(一)電商和金融轉賬兩個領域的重要工具(二)信譽與白銀相近的重要儲值工具,我們的公平價格(fair value)分析顯示,比特幣最大的市值為 150 億美元(1 比特幣=1300 美元)。這意味著今年價格翻了 100 倍的比特幣面臨增長過快,超越基本面的風險。

什麼是比特幣

比特幣是由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化名)2009 年一月設計的一種數字貨幣。比特幣能夠讓用戶在一個去中心化的、點對點的網絡中完成支付,其獨特的地方在於不需要一個中央的清算中心或者金融機構對交易進行清算。用戶只需要互聯網連接以及比特幣軟件就可以向另外一個公開的賬戶或地址進行支付操作。

聰(Satoshi)是比特幣最小的單位。1 比特幣包含 1 億個聰(Satoshi)。在設計上看,比特幣的總供給無法超過 2100 萬比特幣(也就是 2100 萬億個聰)。流通中的比特幣總量將按可預測的節奏增加,基於所設計好的代碼機制,直到在 2140 年達到總供給量。目前的比特幣供給是 1200 萬,也就是最終總量的 57%(見圖2)。

查看原图
所有交易的公開紀錄會持續地更新,並且得到「挖礦人(miner)」的不斷驗證,後者會蒐集新的交易紀錄,集合成塊,並將之加在「總賬(Blockchain)」的最後。這樣一種交易帳目的公開形式讓每一個聰(Satoshi)都能夠被追蹤出從最初擁有者到目前持有者的歷史記錄。全部紀錄公開可調閱確保了買家的確是想要擁有相應數目的比特幣或者是他/她的確想要支付這筆錢,防止了詐騙行為。

比特幣供給的增加發生在每一次新的交易紀錄塊被加入到公開紀錄(比如,Blockchain)當中的時候。挖礦人對新交易的驗證相對比較容易,而且許多交易可以輕鬆地被壓縮進一個單一的紀錄塊當中。但是,每一個紀錄塊的計算量都有一定的困難度,為的就是限制貨幣供給的增長速度,無論挖礦網絡總體上的進度如何都不會受到影響。如果不存在外部未結算的交易,支付給挖礦人的一個單筆交易紀錄塊就會被生成出來。實際上最開始的幾千筆紀錄塊僅僅是為了付給挖礦人的,並不包含其他任何交易(而現在的紀錄塊則包含上百次交易信息)。這樣就能夠讓最初的種子貨幣分發給那些厭惡比特幣投機風險的挖礦人。

我們來做一個粗略的分析,假設存在競爭關係的記者(即挖礦人)被要求在給定的每一天為國家檔案館存檔全國的新聞報導。記者們要求在一本冊子(紀錄塊)上寫下所發生的事件(交易紀錄),檔案館最終會以固定的價格購買這本冊子。為了區別有哪些冊子是檔案館值得購買的,這部冊子上必須帶有 10 個當天過生日的人的手指印。注意,這些人名的清單與全國新聞(交易紀錄)並沒有任何關聯,僅僅只是為了控制每天購買冊子的供給數量。隨著有更多的記者互相協作,加入到尋找人的工作中來,檔案館也會增加對於手指印數量的要求。

交易中心能夠完成真實世界法定貨幣與比特幣之間的兌換(見圖表1)。交易中心的活動需要消費者承擔信用風險,也就是將比特幣從一個私人賬戶匯款到一個第三方賬戶,這一點和真實世界中的將現金委託給某個存款機構的做法是一樣的。但是與銀行不同,比特幣的第三方賬戶並不受到監管,也不享有 FDIC(聯邦存款保險)的保護。個人賬戶的安全容易實現,但是提供在線數字錢包服務,並在海外司法權管轄之下的某家初創的交易中心則往往成為黑客的目標。交易中心也面臨操作員在貨幣兌換完成前攜款潛逃的風險。按交易量排序,主要的交易中心是 BTC China(人民幣)、OkCoin(人民幣)、Mt.Gox(美元、歐元、英鎊、日元、澳元)、FXBTC(人民幣)、Bitstamp(美元)、Bter(人民幣)、BTC-E(美元)、BTCTrade(人民幣)和 VirtEx(加元)。

將比特幣作為一種交易的媒介來看,與交易中心的投機性交易明顯不同,最初是在比特幣生態系統的公司當中開始流行。例如,挖礦人可以用比特幣去購買某種特殊的芯片。為了支持交易活動,諸如 Bitpay 這樣的支付處理器為商家提供軟件,並通過擔保匯率以及每天進行銀行支付的方式,吸收了匯率浮動的風險。自從 2013 年 4 月以來,有大量的投資湧入了開發並推廣比特幣的創業公司當中,這些公司將比特幣作為一種商家之間的交易方式,而不是在交易中心裡面做投機性的買賣。例如,CoinLab 就獲得了孵化其他比特幣創業公司(從事挖礦或是交易業務)的種子基金。接受比特幣支付的公司當中,最著名的要數百度,這是一家知名的中國互聯網門戶網站,從 2013 年 10 月開始接受比特幣作為其在線安全服務產品的支付方式。

比特幣價格的迅速拉高(一年 292%)導致了挖礦收入(mining revenue)方面與之相當的指數級增長,並相應地吸引了大規模的資本投入。計算量數據一年內增長了 521%(見圖表 3),這些都需要昂貴且耐用的比特幣挖礦芯片。在挖礦上的競爭已經實現了較容易的目標,現在挖得每一美元(的計算量)都「更深(deeper)」,見圖表 4。隨著挖礦人使用越來越多的電腦設備,耗電成本同樣也在上升。

查看原图
查看原图
成本-收益分析

金錢/貨幣通常被認為有三種主要的角色:帳目計量單位、交易媒介還有價值儲存工具。從更廣的角度來說,比特幣作為一種交易媒介,為用戶提供了許多益處和更高的支付效率,這意味著比特幣保有某種基本的價值,會隨著時間的發展,在其應用範圍更廣的時候增值。但是,作為一種帳目計量單位和價值儲存的工具,比特幣有相當大的缺點,我們認為最終會阻礙其成為一種國際公認的貨幣。這部分內容我們會詳細討論比特幣的優勢和劣勢。

優勢

就交易媒介來說,比特幣很有吸引力,因為交易成本很低。這是因為比特幣不需要中央清算或者是金融機構作為交易的第三方。使用去中心化的、點對點網絡,交易紀錄由網絡用戶(比如,挖礦人)獨立審核,後者有新生成的比特幣作為工作的報酬。此外,比特幣還向那些沒有信用卡和貸記卡或其他電子支付手段的用戶提供一種備選的支付方式。

在現金之外,比特幣提供了一種在安全、交易透明度和防偽方面都很有吸引力的支付方式。比特幣以一一種加密格式存在其擁有者的電腦裡,使其非常難於(但並非不可能)被黑客用電子通訊的方式盜取。物理狀態的比特幣盜竊也是有可能的,但是和運送一大筆現金比起來也並沒有容易多少。

此外,考慮到比特幣的數字存在形式,使其比現金更加容易攜帶,在大規模交易用現金操作的經濟生活當中尤其有優勢。比特幣同樣比現金容易追蹤,因為每一個比特幣都包含自生成以來每次交易的電子紀錄。不僅每一次交易會記錄在案,而且所有的交易都記錄在一個在線的公開賬冊上面,這種透明度是現金所無法企及的。這也讓監管者有辦法追蹤潛在的違法活動。最後一點,這種帶有自動驗證的數字格式也徹底杜絕了仿造。

比特幣的供給是有限的。比特幣從設計上意在模仿黃金的供給模式,整個系統會產生有限的貨幣供給,比特幣的支持者將其看作是一種保護比特幣價值不受政府或央行濫用職權影響的方式。為了取得這個目標,新增加的比特幣每四年將以 50% 的速度以幾何級數遞減。

比特幣的相對匿名性對於有危機風險國家的公民來說是一個優勢。有報導文章說,一些人認為比特幣為那些想要避免高稅收、資本管制和資產充公風險的人所利用。例如,3 月 16 日比特幣匯率陡然升高,當時塞浦路斯(Cypriot)當局準備對私有經濟施行大額存款扣損(haircut of deposits,見圖5)。除此之外,中國也曾經發生比特幣交易活動驟然增加的情況,目前佔據交易量的絕大部分,也從一個側面反應了這種貨幣的價值,特別是對於那些想要避免資本管制或資產充公風險的人。

查看原图
「贏家通吃(Winner Takes All)」的市場能夠確保比特幣在不斷被接受並普及的時候,進一步增加成功的可能性。隨著比特幣越來越流行,競爭者將面臨越來越高的進入門檻,成功佔據一定市場份額的目標將不會那麼容易實現。但是,我們認為這種數字貨幣的市場結構是一種「贏家通吃」的模式,也就是隨著比特幣越來越流行,越來越易用。消費者將不會有太大的激勵去試用另外一種類似功能的備選貨幣形式。

比特幣所能提供的巨大優勢(從財產分配的角度)使其與風險敏感資產呈負相關的關係,這一點和黃金非常相似。例如,在十月份 FOMC (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的會議之後,市場將會議聲明解讀為政策將走向比之前更寬鬆的立場,黃金價格會後下跌了 1%,而比特幣則下跌了 3%。

劣勢

比特幣作為儲值工具的功能角色嚴重受到其匯率價格劇烈浮動的影響。比特幣的價格以創立之初每天 10% 的速度上漲,這其中還包括當日下跌 190% 的情況,從當日最高跌至當日最低。有觀點指出這種浮動反應了對於比特幣基本估值的變化,隨著有更多的人瞭解比特幣,或者使用比特幣。例如,11 月 18 日參議院聽證會(Senate Hearing)之後,比特幣的美元兌換價格增加了 50%,漲至 785 美元,當時幾位政策監管者對於將比特幣作為另一種支付形式使用採取了更加積極的立場。這種情況與歐盟官方對於比特幣的態度也一致。但是,比特幣在功能上更多有著高度市場投機性,所帶來的是一種不穩定的回報,流通率很低、流動性也很差,投資者紛紛被一些極端情況下的豐厚回報機會所慫恿。浮動性很高同樣破壞了比特幣作為交易媒介的工具作用,大型零售商不大可能接受比特幣作為一種支付形式,因為其價值的浮動性太高了(見圖 6)。接受比特幣的商店如今都在有效地內部消化浮動性所帶來的成本,而不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但是我們預期這種無利可圖的做法不會持久。

查看原图
監管者可能試著強加政策限制,進而增加使用比特幣交易的成本,雖然比特幣的效率和透明度要比現金更高。首先,政府不大可能去推廣一種被視為能夠支持「黑市」活動或逃稅行為的新貨幣。情況就是,監管者目前正在思考的是比特幣如何融入更廣泛的支付和稅務體系,並且在監管上能夠合情合理。結果就是任何新的監管政策都將提升比特幣的交易成本,削弱並/或者完全消除比特幣的某個優勢。此外,比特幣可以輕鬆在國際間使用這一點帶來了國際監管協調上的需求。協調機制會帶來地區之間比特幣監管不協調的風險,幾個主要國家/地區的嚴厲監管制度又會大大增加使用比特幣的成本,進而限制其作為交易媒介的有效性。

比特幣交易中心的安全情況,也就是消費者兌換比特幣的地方不夠令人信服。對於無法自己挖掘比特幣的用戶來說,他們唯一的選擇就是在交易中心使用本地貨幣去兌換。這些顧客除了要承擔匯率風險之外,大量的比特幣交易中心曾經遭到黑客攻擊,造成大量顧客的比特幣被偷。在 Bitcoinica 的一篇報導中提到,某家交易中心遭到黑客攻擊,損失了 18547 個比特幣。最近,一家名為 BIPS 的歐洲交易中心在一次安全事件中損失了 1295 個比特幣(也就是 99 萬美元)。因為絕大多數潛在的比特幣用戶都沒辦法挖掘他們自己的比特幣,交易中心對於本地貨幣與比特幣兩者的連接至關重要。沒有存款保險(FDIC)或投資保險(SIPC),比特幣用戶/投資者幾乎沒有資源去追回被盜的資金賬戶,也就是在投資風險之外他們同樣要承擔信用風險。

對於那些擁有更快 CPU 的比特幣「挖礦人」來說,鑄幣稅(Seigniorage)正積累在他們身上。隨著時間的過去,將會減少對於政府來說是一種營收來源的鑄幣稅,因為後者並不控制比特幣的生產。這意味著一旦比特幣的規模過大,政府有激勵去取締比特幣。

在支付收據確認收到之前要等待 50 分鐘,這一點會妨礙比特幣在更廣範圍的使用。50 分鐘時間需要用來將額外的記錄塊加入到 Blockchain 當中,以便防止重複支付。對於雙方熟識的情況來說,這不是什麼問題,因為一方信任另一方不會重複支付,但是當你在與一個身份匿名的人交易時,這會帶來很高的無法對沖的風險。結果就是,在一個中央驗證/清算機構缺位的情況下,比特幣很可能保持非流動性的現狀,並會阻礙其成為一個重要的國際貨幣。

比特幣不合法的支付地位,很可能將阻礙其作為一種國際貨幣來使用。與合法貨幣不同,沒人有任何義務去接受比特幣作為支付方式。所以其價值僅限於用戶對比特幣的認知。沒有接盤的買家,比特幣可能會在很短的時間內消失,其有效性也將削弱。重複的匯率波動以及未來可能的黑客攻擊將會把消費者和投資人的錢置於危險之中,這一情況終將被人們知曉,即便比特幣能帶來許多好處。比特幣的一些特徵(比如,沒有中央清算,有支付確認延遲)讓我們對其在 OTC 市場(也就是大量外匯換手交易的地方)的潛力產生懷疑,但即便如此我們仍沒辦法排除這樣一種情況,那就是一個無本金交割的遠期外匯市場可能形成。

如何評估比特幣的公平價格?

比特幣的幣值在過去一年上升了 100 倍,引發了人們對其是否存在泡沫的疑問。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從本質上對其價值進行評估。這裡我們並不提供對比特幣的預測,如下我們僅列出了有關如何得到公平價格這一問題的初步想法。比特幣既是一種交易媒介,同樣也是一種儲值手段。在我們看來,將這兩個用途分開處理,更容易去思考有關比特幣公平價格的問題。

作為交易媒介的價值

正如我們已經討論過的,就一種交易媒介來說,比特幣有一些誘人的要素,特別是用於電子商務。如果比特幣成為電商領域佔統治地位的交易媒介,比如,假設佔所有 B2C 支付交易的 10%,那麼比特幣的公平價格會是多少呢?我們進行如下的試驗:

・2012年美國市場個人消費支出總計達到 11 萬億美元。

・2012年家庭支票存款和現金總計達到 7000 億美元。

・用第二個數據除以第一個,我們得到 0.07(從現在開始我們將其成為周轉率)。

・周轉率自從 2008 年開始一直攀升,從一方面反應出存儲現金(cash hoarding)的行為很可能是暫時的。為了取得較全面的數據,我們計算了過去十年周轉率的平均值,得到 0.04——我們假設美國家庭過去一年中在其現金帳目中的每一美元開支都保留 4 美分。

・2012年,美國地區全部 B2C 電商銷售額達到了 2240 億美元。

・如果我們假設在線電商銷售的周轉率與所有美國家庭支出的周轉率是同樣的,那麼意味著美國家庭會留出 100 億美元用來在線購物。

・考慮到比特幣將會佔到所有在線電商購物支付 10% 的假設,這意味著美國家庭的賬戶上要有價值 10 億美元的比特幣。

・那麼全世界的情況如何?美國 GDP 大約佔到全球 GDP 的 20%。如果我們假設電商在世界上其他地區的普及程度是一樣的,美國之外地區家庭的支出也有同樣的周轉率,我們得到的結論是全球在線電商購物的總現金/非現金需求就是價值 50 億美元的比特幣。

如上只是一個非常粗略的計算,而且是基於我們的許多假設。不僅如此,B2C 只是全部電商貿易中的一維,我們沒辦法排除比特幣能夠成為 B2B 交易主要媒介的可能。雖然如此,如上的試驗顯示,如果比特幣僅僅作為一種交易媒介繼續存在,價值方面顯然有一個上行的限制。

有觀點認為,比特幣可能因為違法交易而成為一種流行的支付手段。我們沒有一個獲得足夠資料支撐的觀點,但是所有比特幣交易可以公開取得(理論上講也就能夠由執法機構進行追蹤)並且每一個比特幣均由其獨一無二的交易歷史定義(讓犯罪分子很難掩蓋他們的蹤跡)這些事實,將會限制比特幣在黑市/地下經濟中的應用。

除了作為在線電商交易的一種方式之外,比特幣還能夠用來轉賬(比如,美國的移民勞動力就將匯款寄回家)。比特幣能夠以非常廉價和快速(如果是家庭成員這樣可信賴的發送方,在線操作只需要不到 10 分鐘的時間,對於陌生人來說則需要 50 分鐘的完成確認)方式完成這項任務。對於比特幣的這部分作用,我們如何最大化評價其公平價值呢?

西聯匯款(Western Union)、MoneyGram 和 Euronet 是轉賬行業排名前三的公司(佔到總市場份額的 20%)。我們假設比特幣成為這個行業前三強的公司之一。對於比特幣的估值來說,那會意味著什麼?考慮到比特幣的供給是固定的,當一個人購買比特幣的時候,這個人獲得的不僅是一種交易媒介,同樣也為比特幣的價值做了投資。從這一角度來看,比特幣的市值可以看成,稍微有一點自信的說,看成是一種企業價值。西聯匯款、MoneyGram 和 Euronet 的平均市值大約在 45 億美元左右,在考慮比特幣作為交易媒介的作用時,我們將把這一數據加入到其最大市值的計算當中。

查看原图
結論:比特幣作為一種交易媒介的最大市值 = 50 億美元(對於 B2C 電商來說)+ 45 億美元(支付手段)=95億美元。

有趣的是,我們計算得出的 95 億美元要比現在比特幣實際的市值 130 億美元還低。這意味著目前比特幣的市場價值假定:要麼比特幣將會佔到電商市場份額的 10% 以上,或者佔到匯款轉賬行業市場份額的 10% 以上(見上圖 7),或者包含巨大的儲存價值。

作為儲存價值工具的價值

比特幣的價值最近幾天大大超過了非投機性交易的增長(見圖 8),單單是這一點就說明對比特幣價值的承認更多是其作為儲值手段或投資的作用,而非交易媒介。

查看原图
那麼我們如何來評估比特幣在儲值方面的作用?這是一個很困難的問題。考慮到比特幣並不支付任何利息,也沒有任何的投資工具(資產或債券)以比特幣進行結算,也就是比特幣在儲值方面的價值是很有限的。從這個角度來看,就存儲價值來說,距離比特幣最相近的很可能就是稀有金屬或者現金(見表格 1),這是我們的觀點。

查看原图
比特幣和黃金有三個重要的共同點:都不需要支付利息,供給都是有限的,和大部分金融資產(除了現金)相比,兩者都非常難於追蹤。目前尚未兌現的黃金條/硬幣/ETF價值大約是 1.3 萬億。比特幣能夠實現與黃金同樣的市值嗎?我們對此持懷疑態度。

首先,比特幣要比黃金的浮動性更高,這使得比特幣成為一種風險更高的持有資產。在過去兩年裡,比特幣兌換價格的浮動平均比黃金高出五倍(見圖 9)。在其他所有條件等同的情況下,這意味著比特幣的風險比黃金高出五倍。除非比特幣的浮動性有大幅的下降,或者黃金價格顯著上升,我們可以合理地認為比特幣的市值超過 3000 億美元是很困難的。

查看原图
不僅如此,黃金作為獨一無二且安全的儲值工具的聲譽在過去十年來一直在穩步提升。比特幣想要獲得同樣的聲譽需要花一些時間。我們不知道如何把黃金的聲譽進行價值上的量化,但是這種聲譽很可能是其價值為白銀 60 倍的主要原因。如果我們假設比特幣最終能夠獲得與白銀同樣的地位(這是一種極具野心的假設),這意味著比特幣就其儲值上的作用來說,市值可能達到 50 億美元。

順便說一句,50 億美元距離美國自 1986 年以來鑄造的全部鷹揚銀幣(silver eagles)總價值也不是很遠了。在我們看來,這是距離比特幣最近的參照,也就是 80 億美元(12000 噸)。

結論:比特幣作為儲值工具來說的最大市值 = 50 億

和黃金相比,比特幣有一個優勢就是易於轉移。換句話說,我們不認為這是一個很大的優勢,考慮到黃金 ETFs 基金的存在,以及這種 ETFs 基金在賬戶間轉移的能力。我們不會在這一點上為比特幣增加任何額外的價值。

顯然,市場對比特幣公平價格的理解還嚴重依賴未來可能出現的非常規貨幣政策。如果聯儲(Federal Reserve)的定量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明年仍舊繼續下去的話,也就是如大家普遍預期的那樣,對於「安全港(safe haven)」資產(比如黃金或比特幣)的需求會增加,進而支持它們的價值。我們預計聯儲政策放鬆始於明年一季度,同時美元將會慢慢重新獲得其全球儲備貨幣的公信力,特別是美國在不斷地減少財政赤字,明年可能會降至 GDP 的 4% 以下。比特幣作為一種儲值工具來說,可能要在掙扎中獲得發展動力,特別是在我們對於美元 2014 年的牛市展望成為現實的情況下。

總結

當我們把比特幣作為每種工具所預計的最大市值相加時,我們得到了一個大約是 150 億美元的數字。儘管這不代表比特幣的價格在未來無法繼續上升,但我們認為最近比特幣價格的上升將很快超越其基本面。我們目前的觀點顯示如下:

比特幣總市值上限 = 150 億美元

比特幣公平價格上限 = 1300 美元

結論

我們認為比特幣能夠成為電商的一種主要支付手段,並且能夠發展成為傳統匯款服務提供商的一個有力競爭對手。作為一種交易媒介,在我們看來,比特幣顯然有發展的潛力。

因為能夠幫助避免高稅收、資本管制和財產充公,比特幣的投機活動很多。人民幣在所有比特幣交易中的份額與比特幣價格的升高有一定的相關性。換句話說,所有比特幣交易都可以公開查詢並且每一個比特幣有唯一的交易紀錄這兩點都是無法取代的,最終將會限制比特幣在黑市/地下經濟中的應用情況。

比特幣作為儲值工具的作用影響到了其作為交易媒介的匯率浮動性。這種極高的浮動性,即是投機行為的結果,阻礙了比特幣作為一種在線電商支付手段被廣泛接受。

比特幣是一個泡沫嗎?假設比特幣會成為:1、電商和金融轉賬兩個領域的重要工具;2、信譽與白銀相近的重要儲值工具;我們的公平價格(fair value)分析顯示,比特幣最大的市值為 150 億美元(1 比特幣=1300 美元)。這意味著今年價格翻了 100 倍的比特幣面臨增長過快,超越基本面的風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51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