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醫生值多少錢?——對“愛問醫生”定價策略的思考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950

醫生值多少錢?——對“愛問醫生”定價策略的思考

愛問醫生

網絡發達之後,很多人開始動醫療的腦筋,想在網上就把看病這事兒給辦了。[春雨醫生]非常有代表性。代表什麽呢?代表了互聯網人對醫療行業的理解。[春雨醫生]的邏輯是這樣:患者這頭來問醫尋藥,我不收錢。醫生那頭回答問題呢,回答一條我付給醫生一塊錢、兩塊錢。這麽著支撐一段時間,數據有了積累,弄個基於詞頻分析的算法,以後再有人提類似的問題,就把相關的答案推送給他。你可以把[春雨醫生]理解為一個垂直窄化的、向回答問題者支付費用的[百度知道]。它怎麽賺錢呢?當然是廣告,至少目前只靠廣告。這是個標準的——羊毛出在狗身上——互聯網內容運營的套路。


新浪做的這個[愛問醫生],模式和春雨完全兩回事兒。它弄的是個c2b2c的平臺,像淘寶,就是把自己當老鴇子,左手托著姑娘,右手托著嫖客,盈利模式是嫖資抽成。[愛問醫生]運營的是醫生而不是信息,所以它允許醫生自主定價,而且更重要的區別是:在這個平臺上,最核心的價值並不是信息,而是醫患間的人際關系。


與[春雨醫生]的模式相比,我當然心儀[愛問醫生]很多。因為自打有醫學以來,醫學界就一直存在著兩條路線之爭:是以病為本,還是以人為本。通常,醫學水平比較牛、醫生這個職業受到社會廣泛尊重的時候,醫生們就偏向於比較硬的以病為本——少跟我甩片湯,哥能把你的病治好。在這種強技術思維之下,就難免忽略了病人作為主體性的存在。這不僅僅是面對病人時言辭是否恭謙客氣這麽簡單,而是整個診療思路上的一種偏好,比如在損傷性檢查和手術風險的把握上,就不太把病人當人;而以人為本,通常發生在醫學整體水平不夠高、全社會對醫生的口碑不太好的時候。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就好比飯館兒菜做得不好吃,只能以服務取勝了。


但是我們現在的情況比較特殊。因為自上世紀八十年代醫改以來,公費醫療取消了,各醫院要自負盈虧。但是政府怕挨罵,強令醫院執行低得可笑的診療費標準,看病掛號只要幾毛錢。即使是今天,你掛個副主任醫師的號,只要區區的5塊錢,就是一瓶500ml可樂的價格。逼得醫院和醫生只能以藥養醫以查養醫。於是,在這樣一個扭曲的價格體系之下,醫院為了賺10塊錢的藥品差價,就要加重患者100塊的負擔,當然怨聲載道。但是無良無知的媒體人不去挖這背後的機制原因,而是迎合甚至煽動民粹情緒,導致了醫患關系的極度惡化。醫生不僅完全喪失了病家的信任,竟然連人身安全都成了問題。在這種情況下,醫生的選擇顯然就既不是以病為本,也不是以人為本,而是“以自己為本”——所做的任何診療措施首先保證自己的安全,一旦發生糾紛讓病家抓不住任何把柄。這麽個策略之下,醫生所提供的服務,質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壞的制度,讓醫生和病人都成了輸家。相比之下,病人輸得更多。在這里,我要對病人們說一句:你們活該!誰讓你們聽媒體人瞎忽悠呢?


那麽,借助互聯網這個平臺,重建健康的醫患關系,這是[愛問醫生]所應承擔的責任,至少是我個人的期待吧。因為線下實體醫院,實在是積重難返。換到線上來另起爐竈,難度要小一些。


為了重建健康的醫患關系,首先就是要理順價格。[春雨醫生]現在的價格策略是首次免費,如果點主治醫生答題,定價是6元。這個價格明顯是被線下正在執行的掛號費給帶溝里去了。你把狗帶去寵物醫院看個病,要3、400塊錢,你要是得了抑郁癥去做心理咨詢,一個小時最少也要100塊。要知道,心理咨詢師是自學成材的,阿貓阿狗都可以考,資質證書是勞動部而不是衛生部頒發的,勞動部除了頒發心理咨詢師資格證書,還頒發修腳工、剃頭師傅和飲事員等資質證書。他們一小時可以收100〜300塊,一個正兒八經的醫生給你看胃潰瘍看腰間盤突出,為啥掛號費就是6塊錢?


但可悲的是,不僅病人認為醫生就值6塊,連很多醫生也覺得自己就值6塊。被淩辱和被欺負當然很不幸,但更不幸的是,把這種境遇當成正常的生活狀態而坦然接受。這種麻木,與死亡無異。因為你的自主意誌已經被閹割,面對降臨到自己頭上的不公正,你甚至沒有能力感受到悲痛和憤怒。


[愛問醫生]現在的定價策略是:讓醫生自主定價。雖然高的有999,但那是協和的醫生,屬於奢侈品,不具代表性。更多的醫生,給自己的定價就是6〜8塊錢。正因為這個價格區間差異太大,所以我建議站方要給一個指導價,比如100〜150塊。理由如下:


1.給一個明顯高出掛號費的基準價,向市場傳遞出一個可區別的、明顯的信號:醫生在此為你提供的服務是不同;


2.減少價格波動——雖然在基準價之下,你仍然允許醫生自主調整價格;


3.有很大一部份人群對100塊左右的價格區間並不敏感。而且既然你是個新產品,定價無從參考,那麽就要就高不就低,不然讓醫生白白損失了利潤空間。以我的打賞為例,我就標120塊。看一篇文章要求別人打賞120塊當然很過份,這錢都能買好幾本書了。但是我標了這個價格,就真的有近1/4的人支付了這個價格;


4.經濟學上有個概念叫“吉芬效應”,是說一樣商品或服務如果跌出一個價格區間,越便宜就越沒人買。一個好的例子是電影。按說網絡越發達,電影院越沒生意才對。但是老電影院垮了之後,大型shopping mall建起了院線。一個小夥子邀請一個姑娘吃頓飯再看場電影,差不多等於工資的1/10,這個價格既給了女方足夠的尊重,萬一沒勾搭成功也不至於太心疼。如果電影票價格太低,年輕人就會選擇別的約會方式。所以,並不是越便宜生意就會越好;


5.患者其實是願意支付一個令醫生心動的價格的,因為他/她真正購買的對醫生的信任。6塊錢8塊錢,能得到這種信任感嗎?


這個定價還可以反推:一個三甲醫院的副主任醫師,或高年資主治醫生,一個月在[愛問醫生]這個平臺上賺多少錢,他才肯從醫院辭了職專門幹這個?


這並不是一個假設的問題。因為隨著老年化社會的到來,家庭醫生這一古老的形態必然會回歸。你讓一個患慢性病行動不便的老年人往醫院跑,顯然沒有醫生提供入戶服務合理。以前,不論中國外國,家里有人生病,都是打電話讓家庭醫生或就近的醫生出診的啊。更重要的是,醫生在[愛問醫生]這個線上平臺,只能提供醫療咨詢服務,而不是醫療服務。這二者最大的區別在於:醫生如果不親眼見到病人,是不能做處置的。在網上扯一通,你敢下診斷嗎?你敢開藥嗎?最後無非落腳到“建議你去醫院檢查一下吧”,有多大意思呢?所以如果不能與線下結合,單靠線上平臺,價值終究有限。


一個理想的狀態是:醫生在[愛問醫生]線上平臺收取一個比較高的價格,我的意思是100塊以上/半小時,在提供優質個人化醫療咨詢服務的同時,也在篩選病人。最終的目的,是在他所處的城市里找到30個肯以600元/月的價格雇他當家庭醫生的雇主。作為家庭醫生,一是保證隨叫隨到,二是至少每月家訪一次,三是雇主家庭成員中若有不屬於自己專科的醫療訴求,負責推介靠譜的同行。這樣,加上他線上的收入,差不多2萬5到3萬的月收入,這就靠譜了。現在一弄就是一塊錢義診,就是免費奉獻。這個不是生意模式,也沒有給予醫生的職業技能以應有的尊重。拿不到值得數一數的錢,醫生最多也就是三分鐘熱情,焉得持久?


除了價格,這個平臺要做好,還有很多其他的機制設計要做,比如醫生的篩選、發生糾紛後如何仲裁、通用的服務條款,等等。


移動互聯正在顛覆全社會所有行業的運營邏輯、顛覆每個人的生活。今天,人們獲取信息和利潤的方式,30年前的人們做夢都想不到。醫療行業不可能獨善其身,在大風大浪中片葉不沾身。這幾年,有開發商弄養老社區、有網絡人士構架醫療線上平臺,各種思路吧,我看著都不靠譜,因為他們確實不了解醫療行業以及醫患關系的特殊性。但說實話,這東西究竟怎麽弄,如何搞醫療的o2o,我也沒想明白。但幾乎可以肯定的是,現在就能一眼看到頭的模式,都不是出路。一個主張醫生主體性的平臺,比如[愛問醫生]這樣的,肯定是方向。借助互聯網工具,醫生們於個人層面,擺脫了執業地點的束縛,在一定程度上重新獲得自由;在集體層面,組織起一個類似行會的東西,重塑醫患關系和職業形象,這些,必須納入每個從業人員的思考,哪怕只是想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4332

長協合同定量不定價 煤炭交易醞釀“市場化”大變革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580

隨著長協談判越來越流於形式,未來煤炭交易有望通過線上交易實現購銷方式的轉變。

據上海證券報報道,昨天,神華集團將其2015年年度煤炭訂貨合同簽訂儀式的主場放在了內蒙古煤炭交易中心,一家位於煤都鄂爾多斯的第三方煤炭電子商務平臺。

報道提到,在12月29日,神華銷售集團董事長毛中勝與中能集團、京能集團、華電集團、大唐電力、內蒙古能源發電投資集團等5家集團的主要領導現場簽訂了內蒙古區域內煤炭年度長協合同共4874萬噸,但在會議中並未透露合同價格。

上海證券報引述與會人士稱,這次神華簽下的年度長協將可能是“年度定量、月度定價”,雖然合同價格可能是在530元,但最終結算價格仍將可能隨行就市,根據結算月的約定價格進行結算,“這個長協沒有明確的約束力,只是把量定下來。”

而主會場轉移到內蒙古煤炭交易中心似乎象征著煤炭交易方式正在醞釀轉變。目前隨著煤炭進入買方市場,市場的供需結構已經發生逆轉,“大企業試圖通過長協留住用戶,而小企業更偏愛線上交易的方式進行銷售。”報道稱。

“神華集團此次把年度訂貨會放在內蒙古煤炭交易中心,就是統一內部購銷思路,未來有望都通過線上交易實現購銷方式的轉變。”內蒙古煤炭交易中心總經理溫琳介紹記者采訪時表示。據其介紹, 交易中心依托鄂爾多斯地區巨大的煤炭資源和供給優勢,充分整合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有效推進了煤炭貿易向電子化,為煤炭生產企業帶來了實惠。

其援引專家指出,隨著煤炭市場化的推進,煤炭交易的一大趨勢是電子化交易,無論長期合約還是短期合約,未來有望都通過第三方平臺電子化交易來實現。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506

管清友:國企混改要發展,國資定價需先行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209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1-23 16:48 編輯

管清友:國企混改要發展,國資定價需先行
作者:管清友


對於不同的國企上市模式,定價的難易程度不同,其難易程度大小主要取決於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在整體上市的過程中是否有未上市資產的註入,如果有則可能加大定價的難度,因為未上市資產定價容易被高估。二是集團是否存在多元化業務,集團業務越複雜,定價難度越大。中國國有企業改革要達到目的,關鍵在於政企分離。

自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國企改革的整體思路已經越發清晰,而混合所有制正是此次國企改革的重要載體。目前,混合所有制的實現方式可以大體分為兩種:一是集團資產證券化,二是引入非公戰略投資者。而資產證券化又分為兩種形式:整體式混合所有制改造和分拆式混合所有制改造。

分拆上市一度成為國企上市重組的首選模式,這是基於當時的歷史背景。但是,分拆上市卻產生了嚴重的公司治理問題。存續公司與上市子公司,以及同一集團下不同上市子公司之間存在大量的不合理的關聯交易和違規擔保問題。存續公司承接了大量不良資產,一方面希望股東權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又希望向上市公司轉嫁負擔,侵害投資者的利益。集團公司利用上市公司“融資”,轉移上市公司融資和剩余利潤,上市公司可能高價承接集團公司的不良資產。

分拆上市缺陷產生的根源在於母公司資產的二元結構,資產的二元結構使得內部利益協調存在嚴重的沖突,存在大量關聯交易、關聯擔保和侵害中小投資者權益的行為。整體上市能夠使母公司和子公司的利益趨於一致,從而減少代理成本和利益輸送的發生。因此,相比於分拆上市,下一步國企改革可能會采取整體上市的方式。

首先,整體上市優化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整體上市後,控股股東與上市公司及中小投資者的利益趨於一致,可以顯著改善公司治理狀況。發展好上市公司成為他們的共同願景,減少了分拆上市大股東通過關聯交易掏空上市公司的可能性,有利於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利益並提高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

其次,整體上市能夠減少不合理的關聯交易。一方面,企業整體上市後,與集團母公司的利益趨於一致,大股東侵害上市公司及中小股東權益的關聯交易減少。另一方面,國有企業通過整體上市,可以改變分拆模式下的上市公司與集團公司和集團下其他子公司產業鏈分離問題,從而減少上市公司的關聯交易。

最後,整體上市可以實現規模經濟。分拆上市導致集團公司註入到上市公司的經營性資產不完整,主營業務鏈條不配套,上市公司必須依賴於從集團公司獲得其他配套服務才能正常運轉。通過整體上市對國有資產進行補充和調整,一方面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提高利用效率;另一方面也實現了產業鏈、財務、經營的全面整合。

國有資產定價是混合所有制中的核心問題。而市場化定價的方式則是最為公平有效的。如果缺乏市場化定價,容易導致利益輸送的問題,甚至在資產註入的過程中大股東可能為了更好地控股,壓低增發價格,侵害小股東利益,最終導致民企對混合所有制“望而生畏”。

對於不同的國企上市模式,定價的難易程度不同,其難易程度大小主要取決於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在整體上市的過程中是否有未上市資產的註入,如果有則可能加大定價的難度,因為未上市資產定價容易被高估。從大股東的利益出發,應該不希望上市公司在股價過高時來對價未上市資產。對價越低,越有利於大股東增強控股地位,但有損於小股東。例如整體上市中的反向收購母公司模式,上市公司通過與母公司的定向增發、與機構公眾的定向增發或者直接通過自有資金購置集團公司資產,實現整體上市。一般而言,對於資產規模非常龐大的集團公司來說,可以通過安排上市子公司反向收購母公司的全部主營資產的方式實現整體上市。在此反向收購過程中母公司的總體資產可能被高估。

二是集團是否存在多元化業務,集團業務越複雜,定價難度越大。一般來說,具有多元化業務的集團可以采取分別上市,也可采取一次上市的方式。分別上市的方式定價更為簡單。目前備受關註的中石化國企改革,包括策劃銷售公司獨立上市屬於這一類。中國石化銷售公司與25 家境內外投資者簽署增資後股權認購協議實現混改,當其董事會成立之後,銷售公司將謀劃獨立上市。銷售公司獨立上市後,中石化將形成中石化股份、煉化工程、石油工程公司和銷售公司的上市格局。但是若一個多元化集團需要一次集體上市,定價難度則大幅提升。2014 年2月19日格力集團發布公告,珠海市國資委擬無償劃轉公司持有的格力地產、格力珠海口岸、格力航空股權及公司對格力地產債權等資產。之後,珠海市國資委擬將不超過公司 49%的股權通過公開掛牌轉讓的方式引進戰略投資者。格力集團業務不集中,目前該集團全資及控股的企業共 13 家,分布在電器、地產、新能源、海島、石化、手表等業務板塊。對於格力集團來說定價較難,因為雖然集團持有的格力電器部分的股權價值容易獲得,但是集團還有旅遊開發、新能源、石化、羅西尼手表業務不易評估。

公平合理地評估出國企的定價並不能完全消除民間資本的隱憂,作為小股東民企很怕進入國企壟斷行業後便會按照國企原有的規則來運行,自身的權益無法得到真正的保障。而政策和體制機制上的障礙成為民間資本參與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的一道鴻溝,目前民企大多處於觀望的狀態,不敢“貿然進入”。調動民企對混合所有制的興趣成為了重中之重。

無論從現實還是歷史來看,中國國有企業改革要達到目的,關鍵在於政企分離。混合所有制經濟是未來發展的方向,但前提條件是國有企業要政企分開,政事分開,權力分開,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到決定性作用。其實早在2003年國家就已提出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但十多年來進展緩慢,即使是對競爭類的國企,政企分離的改革仍流於形式。2003年以來,政企關系由過去的政府直接監管變為政府通過授權國資委對國有企業實施監管,從而在形式上實現了政企分離。但由於國資委是政府的一個職能部門,仍然受命於政府,政府還是能通過國資委直接影響國企經營。直到2013年三中全會部署全面深化改革,混合所有制經濟被視為打破民企旋轉門的重要的突破口之一。所以,在混合所有制的建設中,政府要盡快制定出具體明確的改革措施,在參與對國企的改造中,必須用法律來保障民企的權利和利益不受到侵害。

政府應打開更多壟斷之門,放松管制。對於準入行業應該有一個明確的指引。對公益性國企,可能關乎國家重大安全戰略和民生保障,不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標,應繼續保有國有絕對控股權。政府更應加大投入,以加大對民生改善和國家安全戰略的支持力度。對競爭類國企和部分壟斷類國企,政府應簡政放權,國資應僅保留部分國有控股或完全退出,弱化政企不分,政府減少對國企的幹預將有助於增強其經營效率和盈利能力。特別是自然壟斷行業,隨著技術進步、壟斷行業改革和我國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的加快,部分自然壟斷業務或環節已經不再具有自然壟斷屬性。這時應放開這些業務或環節,讓民營經濟充分參與進來,打造成混合所有制經濟。對於國企來說,盈利性較好的領域往往是壟斷行業,而這些壟斷行業的優良資產自然不願意與民企分享。所以對於該類行業中央更應加大力度,推動該行業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在此整體設計結束之後,制定負面清單管理機制,保留極少數的、不宜混合的國企。

為構建各類資本公平競爭的外部環境,應實行統一的市場監管,加強反壟斷執法,清理和廢除妨礙市場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給予各類市場主體同等的法律待遇,提供平等的競爭機會。完善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法律環境,特別是產權保護和產權流動的法律保障制度,建立配套的政策,包括企業在改制過程中涉及的工商登記、進出口權、土地、房產、稅收等相關政策。與此同時,要讓市場發揮作用,明確政府的職能,政府和監管機構在不該伸手的時候絕不伸手,有效破除政府幹預企業經營決策的行為,最大幅度減少涉及企業的行政審批事項,讓混合所有制企業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自我約束的市場經濟主體。


來源:新財富雜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694

管清友:國企混改要發展,國資定價需先行

http://www.xcf.cn/newfortune/texie/201501/t20150123_713623.htm
對於不同的國企上市模式,定價的難易程度不同,其難易程度大小主要取決於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在整體上市的過程中是否有未上市資產的注入,如果有則可能加大定價的難度,因為未上市資產定價容易被高估。二是集團是否存在多元化業務,集團業務越複雜,定價難度越大。中國國有企業改革要達到目的,關鍵在於政企分離。 管清友/文

  自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國企改革的整體思路已經越發清晰,而混合所有制正是此次國企改革的重要載體。目前,混合所有制的實現方式可以大體分為兩種:一是集團資產證券化,二是引入非公戰略投資者。而資產證券化又分為兩種形式:整體式混合所有制改造和分拆式混合所有制改造。

  分拆上市一度成為國企上市重組的首選模式,這是基於當時的歷史背景。但是,分拆上市卻產生了嚴重的公司治理問題。存續公司與上市子公司,以及同一集團下不同上市子公司之間存在大量的不合理的關聯交易和違規擔保問題。存續公司承接了大量不良資產,一方面希望股東權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又希望向上市公司轉嫁負擔,侵害投資者的利益。集團公司利用上市公司「融資」,轉移上市公司融資和剩餘利潤,上市公司可能高價承接集團公司的不良資產。

  分拆上市缺陷產生的根源在於母公司資產的二元結構,資產的二元結構使得內部利益協調存在嚴重的衝突,存在大量關聯交易、關聯擔保和侵害中小投資者權益的行為。整體上市能夠使母公司和子公司的利益趨於一致,從而減少代理成本和利益輸送的發生。因此,相比於分拆上市,下一步國企改革可能會採取整體上市的方式。

  首先,整體上市優化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整體上市後,控股股東與上市公司及中小投資者的利益趨於一致,可以顯著改善公司治理狀況。發展好上市公司成為他們的共同願景,減少了分拆上市大股東通過關聯交易掏空上市公司的可能性,有利於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利益並提高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

  其次,整體上市能夠減少不合理的關聯交易。一方面,企業整體上市後,與集團母公司的利益趨於一致,大股東侵害上市公司及中小股東權益的關聯交易減少。另一方面,國有企業通過整體上市,可以改變分拆模式下的上市公司與集團公司和集團下其他子公司產業鏈分離問題,從而減少上市公司的關聯交易。

  最後,整體上市可以實現規模經濟。分拆上市導致集團公司注入到上市公司的經營性資產不完整,主營業務鏈條不配套,上市公司必須依賴於從集團公司獲得其他配套服務才能正常運轉。通過整體上市對國有資產進行補充和調整,一方面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提高利用效率;另一方面也實現了產業鏈、財務、經營的全面整合。

  國有資產定價是混合所有制中的核心問題。而市場化定價的方式則是最為公平有效的。如果缺乏市場化定價,容易導致利益輸送的問題,甚至在資產注入的過程中大股東可能為了更好地控股,壓低增發價格,侵害小股東利益,最終導致民企對混合所有制「望而生畏」。

  對於不同的國企上市模式,定價的難易程度不同,其難易程度大小主要取決於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在整體上市的過程中是否有未上市資產的注入,如果有則可能加大定價的難度,因為未上市資產定價容易被高估。從大股東的利益出發,應該不希望上市公司在股價過高時來對價未上市資產。對價越低,越有利於大股東增強控股地位,但有損於小股東。例如整體上市中的反向收購母公司模式,上市公司通過與母公司的定向增發、與機構公眾的定向增發或者直接通過自有資金購置集團公司資產,實現整體上市。一般而言,對於資產規模非常龐大的集團公司來說,可以通過安排上市子公司反向收購母公司的全部主營資產的方式實現整體上市。在此反向收購過程中母公司的總體資產可能被高估。

  二是集團是否存在多元化業務,集團業務越複雜,定價難度越大。一般來說,具有多元化業務的集團可以採取分別上市,也可採取一次上市的方式。分別上市的方式定價更為簡單。目前備受關注的中石化國企改革,包括策劃銷售公司獨立上市屬於這一類。中國石化銷售公司與25 家境內外投資者簽署增資後股權認購協議實現混改,當其董事會成立之後,銷售公司將謀划獨立上市。銷售公司獨立上市後,中石化將形成中石化股份、煉化工程、石油工程公司和銷售公司的上市格局。但是若一個多元化集團需要一次集體上市,定價難度則大幅提升。2014 年2月19日格力集團發佈公告,珠海市國資委擬無償劃轉公司持有的格力地產、格力珠海口岸、格力航空股權及公司對格力地產債權等資產。之後,珠海市國資委擬將不超過公司 49%的股權通過公開掛牌轉讓的方式引進戰略投資者。格力集團業務不集中,目前該集團全資及控股的企業共 13 家,分佈在電器、地產、新能源、海島、石化、手錶等業務板塊。對於格力集團來說定價較難,因為雖然集團持有的格力電器部分的股權價值容易獲得,但是集團還有旅遊開發、新能源、石化、羅西尼手錶業務不易評估。

  公平合理地評估出國企的定價並不能完全消除民間資本的隱憂,作為小股東民企很怕進入國企壟斷行業後便會按照國企原有的規則來運行,自身的權益無法得到真正的保障。而政策和體制機制上的障礙成為民間資本參與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的一道鴻溝,目前民企大多處於觀望的狀態,不敢「貿然進入」。調動民企對混合所有制的興趣成為了重中之重。

  無論從現實還是歷史來看,中國國有企業改革要達到目的,關鍵在於政企分離。混合所有制經濟是未來發展的方向,但前提條件是國有企業要政企分開,政事分開,權力分開,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到決定性作用。其實早在2003年國家就已提出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但十多年來進展緩慢,即使是對競爭類的國企,政企分離的改革仍流於形式。2003年以來,政企關係由過去的政府直接監管變為政府通過授權國資委對國有企業實施監管,從而在形式上實現了政企分離。但由於國資委是政府的一個職能部門,仍然受命於政府,政府還是能通過國資委直接影響國企經營。直到2013年三中全會部署全面深化改革,混合所有制經濟被視為打破民企旋轉門的重要的突破口之一。所以,在混合所有制的建設中,政府要盡快制定出具體明確的改革措施,在參與對國企的改造中,必須用法律來保障民企的權利和利益不受到侵害。

  政府應打開更多壟斷之門,放鬆管制。對於准入行業應該有一個明確的指引。對公益性國企,可能關乎國家重大安全戰略和民生保障,不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標,應繼續保有國有絕對控股權。政府更應加大投入,以加大對民生改善和國家安全戰略的支持力度。對競爭類國企和部分壟斷類國企,政府應簡政放權,國資應僅保留部分國有控股或完全退出,弱化政企不分,政府減少對國企的干預將有助於增強其經營效率和盈利能力。特別是自然壟斷行業,隨著技術進步、壟斷行業改革和我國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的加快,部分自然壟斷業務或環節已經不再具有自然壟斷屬性。這時應放開這些業務或環節,讓民營經濟充分參與進來,打造成混合所有制經濟。對於國企來說,盈利性較好的領域往往是壟斷行業,而這些壟斷行業的優良資產自然不願意與民企分享。所以對於該類行業中央更應加大力度,推動該行業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在此整體設計結束之後,制定負面清單管理機制,保留極少數的、不宜混合的國企。

  為構建各類資本公平競爭的外部環境,應實行統一的市場監管,加強反壟斷執法,清理和廢除妨礙市場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給予各類市場主體同等的法律待遇,提供平等的競爭機會。完善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法律環境,特別是產權保護和產權流動的法律保障制度,建立配套的政策,包括企業在改制過程中涉及的工商登記、進出口權、土地、房產、稅收等相關政策。與此同時,要讓市場發揮作用,明確政府的職能,政府和監管機構在不該伸手的時候絕不伸手,有效破除政府干預企業經營決策的行為,最大幅度減少涉及企業的行政審批事項,讓混合所有制企業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自我約束的市場經濟主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080

低價廝殺仍難保吃上低價藥 藥品定價漏洞如何補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2/4573032.html

低價廝殺仍難保吃上低價藥 藥品定價漏洞如何補

第一財經日報 陸琨倩 2015-02-06 06:00:00

小藥廠由於受經濟技術標的制衡,需要將價格壓低,最後要麽流標,要麽虧損,到頭來,老百姓不得不選擇高價的藥品,隨著藥品招標大年的來臨,關於藥品中標制度的爭議也在持續,因為招標中的砍價仍難保證老百姓吃上低價藥。

[小藥廠由於受經濟技術標的制衡,需要將價格壓低,最後要麽流標,要麽虧損,到頭來,老百姓不得不選擇高價的藥品]

隨著藥品招標大年的來臨,關於藥品中標制度的爭議也在持續,因為招標中的砍價仍難保證老百姓吃上低價藥。

全國人大代表陳勇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透露,已經關註到藥品招標價格的爭議,他稱,今年上交的議案會涉及“雙信封”制度、單獨定價等藥價難題,“在安全性以及同等藥效的前提下,我們希望真正實現藥品能夠大幅降價,讓老百姓能夠享受到最便宜的藥品。”

上述提到的“雙信封”制度,其實便是目前藥品招標需要參照的經濟技術標與商務標兩個標準,藥企需要通過經濟技術標,即企業生產規模、配送能力、銷售額、行業排名、市場信譽等評審後,才有資格進入商務標書評審,而商務標環節註重價格比較。

廣州柏賽羅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貝慶生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雙信封制度導致了大企業高價中標,小企業低價中不了標,藥品就應該講質量,按仿制藥管理辦法,仿制藥質量不得低於被仿制藥,所以仿制藥質量和原研制者質量一樣是鐵一般的事實。”

在湖南省醫藥集中采購的藥品中,就有這樣的例子。“奧美拉唑腸溶膠囊的中標企業,同樣的規格,每顆的價格從0.075元到0.393元不等,價差相距好幾倍。”有報料人黃先生向本報記者反映。對此,湖南省藥品集中采購管理辦公室相關負責人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是由於中標藥品的價格並不是單純以低價作為標準,經濟技術標排名高的企業,自然可以獲得高價。

而更讓黃先生難以接受的是擁有單獨定價的同類產品價格高得更離譜。黃先生對記者稱,“同樣以奧美拉唑腸溶膠囊為例,同樣的規格,常州四藥制藥的定價甚至高達3元,與最低價的0.075元價差相距40倍。同樣,奧美拉唑腸溶片中,有的企業的中標價格為0.245元,而阿斯利康的中標價格則高達12.077元。”

黃先生表示,“奧美拉唑主要是治療胃酸過多的,而且已經過了專利期,生產沒有什麽難度,成本也很低,你看報價都能報出0.075元就知道了,但為什麽差價還是這麽大?可笑的是,0.075元只相當於12.077元的零頭還不到。”貝慶生也認為,“單獨定價讓同一個中標品種價格相差十多倍,這是過往留下來的問題,應該解決。特別是像奧美拉唑這種,已經屬於仿制藥範疇。”

事實上,上述的“雙信封”制度以及單獨定價早就被業內詬病,一位行業觀察人士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這兩種制度合力造成了一個結果,便是非單獨定價藥物低價廝殺,小藥廠由於受經濟技術標的制衡,需要將價格壓低,最後要麽流標,要麽虧損,到頭來,老百姓不得不選擇高價的藥品。

不過,一旦取消單獨定價,這便會涉及原研藥品(比如說外企過了專利保護期的進口藥品)與仿制藥品之間利益如何平衡的問題,陳勇認為,制定藥品招標方案,首先應該考慮老百姓能吃上藥,而且在相同的藥效下,越便宜越好,“企業總能找到利益平衡點。”

編輯:一財小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276

卡瑪定價超過特斯拉?魯冠球“造車計劃”或再推遲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2/4579260.html

卡瑪定價超過特斯拉?魯冠球“造車計劃”或再推遲

第一財經日報 楊海艷 2015-02-27 06:00:00

盡管計劃周全,但萬向擬通過包括菲斯科在內的海外並購,打造完整的產業鏈條,進而完成從零部件生產商到整車制造商的身份轉換,似乎遠比想象的更充滿挑戰。

在如願完成對美國電動車制造商菲斯科的收購後,中國本土企業萬向集團在如何複興這一品牌上,進展似乎比預想更為緩慢。據路透社消息稱,中國萬向集團原定2015年重新發布菲斯科·卡瑪電動車的計劃或將延遲至2016年,與此同時,新車車名也或將發生變化,以Elux卡瑪取代菲斯科·卡瑪。

作為國內最大零部件集團的創始人,萬向集團董事局主席魯冠球的“造車夢”在業內人盡皆知,然而,由於生產資質等原因,多年來,這一夢想一直未能實現。不過,這並未打消魯冠球造車的決心,鑒於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扶持,萬向集團試圖以此為切入口,獲得突破。

從1999年籌劃成立電動汽車項目組,到電動專用車的生產制造,再至通過頻繁的海外並購,完成對美國最大的新能源電池制造商A123公司的收購,萬向集團逐漸建立了較為完善的電動汽車產業鏈。因此,當2014年2月,萬向集團經過多輪競逐,以1.492億美元的價格在收購菲斯科一戰中拔得頭籌後,魯冠球的造車夢在業內看來終於有了實現的時間表。

不過,接下來的卻是萬向一次次推遲重啟生產的消息。根據此前萬向在競購菲斯科時提交給美國法院的文件,萬向最早將在2014年4月重啟菲斯科的生產。在完成收購後,菲斯科的重啟計劃被萬向劃定在1年內,而眼下,這一時間的進一步推遲,在業內人士看來,無疑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盡管計劃周全,但萬向擬通過包括菲斯科在內的海外並購,打造完整的產業鏈條,進而完成從零部件生產商到整車制造商的身份轉換,似乎遠比想象的更充滿挑戰。

新組團隊或面臨技術難題

“要重啟菲斯科的生產,首先需要清理其此前存在的問題。”長期關註萬向菲斯科並購案的獨立汽車分析師秋天永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眾所周知,由知名汽車設計大師亨利克·菲斯科創立的菲斯科此前在業內曾有不輸於特斯拉的風頭,然而頻頻發生的電池自燃現象、軟件故障、召回等問題,以及最終的破產被收購,在一定程度上說明,菲斯科的產品在質量上也存在一些問題。

“據我去年了解到的消息,光是需要解決的缺陷問題,就有250多個。”秋天永告訴記者。與此同時,在他看來,更為重要的還有自燃問題如何解決。

記者了解到,在收購A123之後,2014年6月,萬向又從萊頓能源公司手中購買了新的電池技術。萊頓能源公司發言人JeffKessen表示,此次交易包含20多項技術專利以及部分員工,這些員工將加入到A123位於馬薩諸塞州的研究機構中,共同致力於萬向未來的電動車電池技術研發。“萬向試圖通過此舉,來進一步解決此前A123電池中存在的問題,保證電動車核心部件的品質。”秋天永認為,因為無論對哪家新能源生產企業來說,動力電池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都至關重要。

從技術層面上看,只有解決了上述技術性問題,重啟生產才有可能變為現實。而眼下,一再推遲進行生產,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在技術研發上,萬向正遭遇挑戰。“菲斯科原有的團隊幾乎都離開了,新的團隊是萬向自己組建的。”秋天永告訴記者,從此前的經驗來看,萬向的長處和優勢是在零部件制造上,要進入整車領域,在研發和集成能力上都存在挑戰。“因此,目前萬向的很多核心部件依然依賴於外采。”

不過,在經歷了菲斯科破產糾紛後,原有的供應商幾乎都不能為萬向所用。據秋天永介紹,自收購完成後,菲斯科與此前的供應商的債務糾紛幾乎持續到去年第四季度,後來雖告一段落,但供應商拿到的賠償幾乎微不足道。而萬向如果要發展新的供應商,不僅需要經歷12~18個月左右的審核期,供應商也會綜合考慮菲斯科的銷售規模,以及自己進入供應體系後的成本和回報問題。

生產落地一波三折

而眼下,萬向推遲生產的原因恐怕還不止於此,生產問題也是需要解決的。

據秋天永介紹,此前為菲斯科代工的芬蘭Valmet工廠雖然仍願意繼續代工,但考慮到生產成本以及對政府的承諾,萬向更願意將生產轉移至美國本土。在此之前,萬向計劃將車型的生產逐漸由芬蘭工廠交由位於密歇根州底特律市的豪華轎車制造商VL公司,而後者是此前其收購時的聯合並購方。

菲斯科·卡瑪電動車

不過,據記者了解,去年5月,VL公司被位於弗吉尼亞的積泰汽車公司(GTAVirginia)並購,而後者在密西西比擁有一家生產電動車的子公司。“VL公司的‘叛變’對萬向將生產放在美國的計劃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秋天永認為。在他看來,如果萬向要在美國生產菲斯科的車型,選擇只有兩個,一是獨立建廠,二是啟用收購菲斯科時獲得的前通用工廠。不過,公開資料顯示,目前這家工廠自2009年關閉後就再未生產過車輛,一直處於空置狀態,而萬向這個“新東家”如果要在新工廠投產,那麽無疑需要較長的時間來修整和添置生產設備,而新建工廠也許要花費更長時間和更高成本。

在秋天永看來,萬向之所以推遲生產,無疑是想更好地梳理和解決上述問題。他表示:“菲斯科的車上市後總共只銷售出1800輛左右,說明其在質量和品牌上都存在問題,如果不做更好的準備,相信萬向不會草率地把新車推出來。”涉及品牌,據路透社消息,萬向擬用“Elux”取代“菲斯科”,對此,記者試圖通過萬向集團求證,但截至發稿,並未獲得萬向集團相關人士的回複。不過,秋天永證實萬向確實有此意圖。

Elux雖然是一個新的品牌名,不如菲斯科有知名度,但在他看來,從長遠看,采用新的品牌名,或許能夠避免此後與菲斯科本人的其他業務沖突,這也在一定程度說明了萬向盤活收購資產的決心。

雖然如此,從市場角度看,萬向即將推出的Elux·卡瑪是否能順利贏得市場,還有待觀察。路透社消息稱,其價格將定位在13.5萬美元左右,較此前提高20%左右。卡瑪被定位為高端豪華產品,其起售價甚至超過特斯拉ModelS。而眼下,經歷了前兩年的被熱捧的盛況,特斯拉在全球市場上的熱度已經在降低。

特斯拉

特斯拉發布的財報顯示,2014財年,其營收為31.98億美元,高於2013財年的20.13億美元,但凈虧損為2.94億美元,相比2013財年虧損7400萬美元有所擴大。而在中國市場,一車難求的局面也正在被改寫,2014年四季度,特斯拉在華的交車量大幅低於預期。鑒於此,秋天永認為,複活後的卡瑪面臨的依然是相對小眾的市場,且前景並不甚樂觀。

不過,這種高舉高打的戰略是否只是短期計劃?在秋天永看來,萬向可能也會采取如特斯拉一樣的產品策略,先在豪華市場占位,再自上而下推出更為廉價的車型,最終走大眾化道路。不過這樣的猜想是否與萬向的計劃一致,還不得而知。

編輯:一財小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3650

由牛刀文章引出的資產定價問題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vcfi.html

    朋友小曹發來一篇牛刀於去年4月底寫的文章《所有的買房人都上了大當》,與我討論。關於牛刀在這篇文章中一路既往地大聲疾呼的“崩潰論”,我們沒作討論。小曹非常納悶的是:“媽的!房子造了那麽多,怎還不見房價大幅回落呢?”

    牛刀寫道:“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字,到2013年年底,中國城鎮人口是7.3億,新區規劃了34億人口,加起來就是40億人。也就是說,中國的城市可以把全世界的城鎮人口,全部裝進去!”

    我的媽呀!供給早已遠遠超過需求了,房價竟然還是高居不下,真是豈有此理!是可忍,孰不可忍!

    我跟著小曹罵了幾句之後,說:“其實,房價如此扭曲足以說明,房子早已不只是居住的消費品了,其價格也就不由供需關系所決定的。”

    如今,房子變成了金融資產,而資產定價不像普通商品是由供需均衡來決定的,而是由預期收益及風險均衡所決定。比如,我周圍不少人空置房有好多套,這會兒應該說供給明顯過剩了吧?可他們為什麽就是不肯降價拋掉呢?許多開發商面對當前如此蕭條的房市,應該說需求明顯不足,同時供給也大大過剩了吧?可他們為什麽哪怕不惜借高利貸也要苦撐捂盤,就是不肯大幅降價拋售呢?這是因為他們巴望房市春天再次來臨,好讓房子升值,漲價多賺點嘛!誰還管你房市畸形與否,房價合理不合理,可見得“預期收益”的力量有多大,盡管很不理性。

    其實,任何金融資產都是這樣的,它們的定價與供需關系沒有多大關系,決定資產價值的根本力量來自預期收益及相應風險。這也就是說,普通商品的供需關系不適應金融資產的定價。牛刀文章列舉的房地產數據就是一個很好而有力的證明。

    股票是資產,情況也一樣,什麽降準降息或提準提息啦、貨幣釋放或回籠啦、股票增發或回購啦、等等,這些供求因素並不會對股票價值有本質性的影響。

    供求均衡原理是商品經濟學的基本原理,而預期收益及風險均衡原理是金融學的基本原理,對於金融市場,應該立足於後者來思考問題。

    所以,要想使房價降下來,只有改變人們對房子價值的預期才行,其中征收房產稅就是一項重要措施,因為金融學有條“定理”:一項不斷向外分紅的資產,其價值會趨於下降。如果每年定期繳付房產稅,就相當於房子這項資產不斷地向外分紅,而繳付的稅款越大,即分紅越多,價值隨之降得越多,預期收益也就越低,於是,價格就會走低。現在,國家要搞什麽不動產登記啦、征收什麽房產稅啦、等等,那些擁有很多房子的人難免有點憂心忡忡的了吧?

    我國房地產的問題是個極其錯綜複雜的問題,要是再不好好治理的話,恐怕即使多得連火星人都可全部裝進去,說不定也還會再漲呢。我們堅信國家能夠治理好這個重大問題。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對房子增值預期的改變,屆時,牛刀文章中提到的一個問題真就變成棘手的問題了:“問題是,你留在手上的房子將來要賣給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3672

哈薩克斯坦去美元:禁止以美元定價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867

dollarrunsscared

哈薩克斯坦英語新聞網站Tengrinews.kz報道,經政府批準,哈薩克斯坦央行計劃開展去美元化,減少國家經濟對美元的依賴。

該計劃實施日期為2015-2016年,旨在確保本國經濟的穩定性、推行無現金支付、減少影子經濟,並優先考慮本幣堅戈(tenge)。

上述計劃包含的措施有:禁止以美元定價、將美元存款利息降至3%、將政府擔保的存款規模由當前的2.7萬美元增加至5.4萬美元。

哈薩克斯坦央行行長Kairat Kelimbetov此前在談及本幣堅戈的流動性問題時,就表露出去美元化的意願。2月初,他曾表示:

我們對目前的數據並不滿足。美元化數據應該至少降低兩倍。

不幸的是,我們目前有一種美元化的心態。因此,我們建議,開展本國經濟去美元化的項目。比如在俄羅斯,如果你要問俄羅斯人住房開支有多少,他們會告訴你以盧布計算的價格。盡管我們的薪資都是用堅戈計算的,納稅用堅戈,花錢也用堅戈。但是,我們的大腦中似乎有個計算器,將所有價格都轉化成了美元。

去年11月下旬,哈薩克斯坦總理Karim Massimov在參議院講話時,表達了他希望國家努力令經濟克服過度美元化的觀點:

本國央行及行長應當努力解決過度美元化的問題……直至該問題結束。首先,政府對銀行的支持應該通過本幣堅戈反映出來,銀行將在貸款操作過程中使用堅戈。其次,貨幣匯率波動將不會如此嚴重地影響很多指標。

哈薩克斯坦已經開展了去美元化的實際行動。彭博新聞社曾在2月11日報道,哈薩克斯坦總統Nursultan Nazarbayev在接受當地電視節目24.kz采訪時表示,政府無法接受當時匯率的大幅波動,要求國有企業必須出售美元,兌換成堅戈。

花旗俄羅斯分部首席經濟學家Ivan Tchakarov當時在郵件中表示:“此事意義重大。哈薩克斯坦央行和政府正試圖阻止堅戈貶值,以避免社會動蕩。不排除力度更小的(政策)調整,但所有的事情都將以非常可控的方式進行。”

華爾街見聞此前多次提及,俄羅斯、中國等國家都在試圖擴大本幣影響力。俄羅斯政府就曾在去年12月命令五家國有企業減持美元和歐元,以支持盧布。中國則在不斷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2013年9月開始,哈薩克斯坦從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轉變為掛鉤美元和盧布。去年2月,由於盧布下跌,哈薩克斯坦政府曾允許堅戈對美元匯率貶值19%。在哈薩克斯坦金融中心阿拉木圖,堅戈對美元匯率過去13個月均維持在185:1左右,歷史最低記錄為185.21。

圖:美元/堅戈匯率

tenge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451

尋找公司定價的錨 ——關於估值的一些思考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658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3-19 09:18 編輯

尋找公司定價的錨 ——關於估值的一些思考
作者:錢鑫

我們為什麽喜歡好公司?

股票投資的一項基本原則是“好公司不等於好股票”,一家公司無論質地如何,總有一個價碼,低了就值,高了就不值。看似簡單的邏輯,卻隱含了一個無比艱深的問題,即這個“價碼”到底是多少?


按照目前通行的估值方法,股價=EPS×PE,其中EPS基本靠穩,而PE基本靠拍。一般來講,公司盈利是一個基於董秘指導的市場一致預期,分歧不會太大,關於股價的分歧一般都集中在PE上。


而我們之所以喜歡好公司,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好”公司的估值是說不清的,30倍還是50倍,好像都有說得過去的理由,關鍵在於市場的風險偏好、以及公司講故事的能力。

所以我們喜歡的好公司,並不是西方標準下經營穩健、護城河寬、現金流良好的公司,而是短期無法證偽的有想象空間的公司——要的就是算不出來,算不出來才能博傻。


DCF估值的核心價值:知行合一


到底是先有價值再有估值,還是先有估值再有價值,決定了定價的時候是用DCF還是PE/PB。理論上說,DCF擁有相當嚴謹的內在邏輯,但由於太過陽春白雪,不如相對估值簡明易懂,在A股市場一直沒有成為公共知識。


剛入行的時候,不明覺厲,對DCF懷著深深的敬畏;到後來因愛生恨,以參數敏感性過強為借口肆意詆毀;知道最近才又重新回歸正途,進入到“看山又是山”的階段。


DCF較之相對估值最大的優勢在於“知行合一”,它的預測過程包含了我們對於公司基本面分析的一切觀點和邏輯。比如在測算收入時,我們會考慮市場容量、競爭結構、公司的競爭優勢和競爭策略;在計算成本時,我們會考慮原材料、折舊和人工的構成比例,公司對上遊的議價能力,以及庫存管理;在估算費用時,我們必須基於先前對競爭策略的判斷預測管理費用和銷售費用,必須基於公司的競爭策略、議價能力和融資成本推算合理的負債結構和財務費用;在做貼現時,貼現率必須充分考慮市場的資金價格、公司的風險溢價以及資本結構……等等等等。而在相對估值的過程中,分析和定價很多時候是沒關系的——至少是說不清楚關系的。


當然,不可否認DCF在具體操作時存在著許多的問題,其中最為人所詬病的就是對於貼現率、高速增長期時長和永續增長期增速等參數的敏感性過強,而參數本身的可靠性又不高,結果導致最後的定價看上去還不如相對估值靠譜。但如果反過來看,模型結果對這些參數敏感,恰恰說明了這些是決定公司價值最為關鍵的因素,它的背後是對宏觀經濟周期(無風險利率)、行業發展規律(優勢期長度)、以及公司競爭優勢(盈利增速)的理解,而不僅僅是對所謂空間的想象。


市場之所以更偏好PE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未來3年的公司盈利是預測中最可靠的部分,但在DCF中它對於公司價值的影響其實微乎其微,我們無法接受這樣一個殘酷的現實,所以裝作嗤之以鼻,選擇橫眉冷對。

估值指標的選擇及其定量原則


曾經聽某保代問出過這樣一個問題:你說化工的公司不適合用PE而要用PB,這是為什麽……問題本身比較讓人崩潰,但的確道出了相對估值方法存在的一個問題,即對於不同的公司應該采用哪一種相對估值指標更為合適?


而以下是我在多年閱讀研究報告中經常會見到的兩種邏輯。“贏家通吃格局下龍頭公司將享受更大的市場份額,所以應該給與更高的估值”;“小公司基數低、彈性大,雖然份額小但空間是現在的N倍,高增長所以高估值”。乍看上去好像都對,但龍頭公司和小公司到底哪個應該享受更高的估值?這是另一個相對估值無法解決的問題,定量的問題。


相對估值形式上是公司長期價值和短期財務指標的比值,所謂“合適”有兩條標準——縱向的匹配性和橫向的可比性。


縱向來看,指標的選擇必須匹配公司所處的生命周期:比如成立初期可能虧損,選取收入甚至訪問量會比較合適;高速成長期比較看重盈利及其成長性;而到了穩定期,則一般考慮采用股利作為分母。


橫向的定量要相對複雜一些,還必須綜合考慮公司的體量和彈性等其他因素——說到底還是應該先比價值再反推估值,這樣邏輯會順暢許多。很多人都說基於成長性的100倍PE和因為業績只有1分錢而對應的100倍PE是不一樣的,但高估值就標誌著高風險,本質上沒什麽不一樣,甚至後者的風險比前者可能還更小一些。


批判的武器無法代替武器的批判,相對估值的很多問題是其自身所無法解決的。DCF雖然也有問題,但這些問題在相對估值中也是需要回答的,只不過我們拍了拍腦袋假裝沒看到而已。

估值的本質是對企業價值在一定風險程度下的定價,相對指標不過是這種定價的外在表現形式而已。退一步說,即使使用相對指標作為定價的起點,也要充分考慮所有的盈利驅動因素和潛在風險,而不僅僅是簡單的均值回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6448

【深度】天然氣定價機制演變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682

本帖最後由 三杯茶 於 2015-3-21 10:27 編輯

【深度】天然氣定價機制演變

編者按:本文2013年4月發表於《濟邦通訊》第38期,雖然成文於兩年前,但其對於天然氣定價機制的演變過程,卻是寫的非常清晰。在4月份存量氣和增量氣價格並軌以及上海天然氣現貨市場即將開通之際,重讀此文尤有收獲,強烈推薦之。

文/茅龍(濟邦咨詢公司 高級經理)
圍繞天然氣價格市場爭議一向不斷,價格形成機制不透明是一大主因。因此,從源頭分析國內天然氣價格差異,梳理上中下遊價格形成機制,則尤為重要。

一般而言,天然氣價格包括三個環節:上遊供氣價格(出廠價或井口價)、管輸費(含儲氣費)和配氣費,最終用戶終端價格由這三個環節的價格形成。

我國目前的天然氣定價機制,陸上天然氣出廠價和天然氣管輸價格均由國家發改委制定;海上天然氣價格由供需雙方協商確定;地方建設的管道,經國務院價格主管部門授權,管輸價格可以由省級物價部門制定;城市燃氣價格由省級物價部門制定。

在該定價機制下,我國目前陸上天然氣出廠價在1.0元/立方米至1.3元/立方米左右(根據發改電[2010]211號確定的基準價),此種定價方式確定的天然氣價格偏低,而近幾年隨著天然氣消費量的增加,進口天然氣的比重和依存度正逐年快速上升,但由於進口天然氣價格遠高於國內天然氣的出廠價,導致進口氣源價格與出廠價的嚴重倒掛,不利於天然氣的進口和成本管理,天然氣定價機制改革迫在眉睫。

我國天然氣定價長久以來實行的是政府定價和政府指導價,歷史上這種價格體制曾一度發揮顯著的作用,但隨著我國經濟不斷地向市場化轉變,國家的能源結構日趨國際化,天然氣定價機制與國際市場主流的天然氣定價規則的矛盾日益突出。

本文將重點從目前國內的天然氣價格機制以及正在廣東、廣西實施的天然氣價格改革試點所采用的機制著手,簡要梳理我國目前並行的兩種天然氣定價原理及方式。

天然氣定價三階段

我國天然氣定價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單一的國家定價階段(1957-1993年),第二階段:國家定價、國家計劃指導價並存階段(1993-2005年),第三階段:實行國家指導價(2005年至今)。

第一階段:單一的國家定價階段(1957-1993年)

1993年以前,國家對天然氣井口價格一直實行單一定價,在這一階段中按照指定的目的不同,可以分為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1958-1981年,鼓勵用氣時期。1958年,原石油部為了鼓勵就地用氣,將氣價下降為每千方30元,之後由於天然氣成本過高,勘察開發資金不足,國家曾先後三次調整氣價;第二個時期是1981-1991年,常數包幹,“以氣養氣”時期。國家在這一時期對計劃外天然氣實行高價政策,有效促進勘探開發基金的籌集。

第二階段:國家定價、國家計劃指導價並存階段(1993-2005年)

這一階段,國家對天然氣價格做了重大改革。首先,由於社會轉型,市場在價格制定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國家放松了企業氣價管制,實行了企業自銷天然氣價格政策。1994年,國家再次調整天然氣價格,天然氣包幹內外井口價格完全並軌,其定價機制為:國家制定計劃內天然氣井口價格和計劃外井口銷售指導價格,自銷氣價格可以由供應商在中準價上下10%範圍內浮動制定;天然氣管輸費的制定原則為成本加利潤原則,保證不低於12%的內部收益率,實行新線新價格,允許供需雙方協商定價;凈化費由天然氣生產商制定,國家發展改革委批準。天然氣銷售以油氣田企業為主,直供大用戶。城市用氣則實行城市門站交氣,再由城市燃氣公司分銷。

第三階段:實行國家指導價(2005年至今)

2005年底,國家發改委發布了《關於改革天然氣出廠價格形成機制的通知》,改為統一實行國家指導價,並將天然氣出廠價格歸並為兩檔。其中川渝氣田、長慶油田、青海油田、新疆各油田的全部天然氣(不含西氣東輸和川氣東送的天然氣)及大港、遼河、中原等油田計劃內天然氣執行一檔氣價格,除此以外的其他天然氣執行二檔價格,統一實行國家指導價。

一檔天然氣出廠價在國家規定的出廠基準價基礎上,可在上下10%的浮動範圍內由供需雙方協商確定;二檔天然氣出廠價格在國家規定的出廠基準價基礎上上浮幅度為10%,下浮幅度不限。天然氣出廠基準價格每年調整一次,調整系數根據原油、LPG(液化石油氣)和煤炭價格五年移動平均變化情況,分別按40%、20%和40%加權平均確定,相鄰年度的價格調整幅度最大不超過8%。其中:原油價格根據普氏報價WTI、布倫特和米納斯算術平均離岸價確定,LPG價格為新加坡市場離岸價,煤炭價格為秦皇島車站山西優混、大同優混和山西大混煤的簡單平均價格。鑒於一檔氣價與二檔氣價尚存在一定差距,對二檔氣先啟動與可替代能源價格掛鉤的調整機制,一檔氣價(包括忠武線出廠基準價)暫不隨可替代能源價格變化調整,經過3-5年的過渡期後,將一檔氣出廠基準價逐步調整到二檔氣出廠基準價水平。

在2005年天然氣價改後,二檔天然氣的出廠基準價為0.98元/立方米,而一檔氣的出廠基準價根據油田和用途有所不同。2007年4月底,發改委再次在成都會商傳遞出天然氣價格改革的方向是“先商品化、後市場化,最終目標要與國家原油價格接軌”。具體思路是:計劃在3-5年內,建立油氣價格聯合機制,以每年5%-8%的幅度不斷上調天然氣價格,實現價格並軌。

當前氣價形成及變遷


2005年國家發改委出臺的《關於改革天然氣出廠價格形成機制的通知》發改價格[2005]2756號文,確立了當前我國在執行的天然氣定價機制,主要內容是天然氣價格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依據天然氣供應的自然流程實行分段管制定價。


我國天然氣的主要消費對象為直供大用戶和城市燃氣用戶。直供大用戶是一些天然氣消費量很大的工業企業,其天然氣價格由大用戶與天然氣管道公司談判形成。城市燃氣門站是幹線輸氣管道的最後一站,也是天然氣進入城市配氣系統的入口點,城市門站價格由地方配氣公司與天然氣管道公司談判形成。

在國家的計劃管理之下,國家發改委制定天然氣出廠價(井口價加凈化費)和管輸價,地方配氣公司的氣價由當地政府通過下屬的物價局制定。上圖為我國天然氣價格流程圖。

在現有的定價機制下,國家和地方價格主管部門在制定天然氣價格時,不管是出廠價、管輸價還是終端用戶價格,均采用成本加成法,即依據天然氣成本加合理利潤並兼顧用戶承受能力來確定天然氣價格。這種定價方法雖然考慮到成本因素和一定的利潤空間,但卻忽視了市場因素,導致我國天然氣價格無論是同國內其他能源價格相比,還是同世界天然氣價格相比都要低很多。據有關資料顯示,2008年我國天然氣出廠均價與美國亨利中心天然氣價格、歐盟天然氣到岸價格和日本進口液化天然氣到岸價格(同等熱值)相比,僅為美國的42.4%、歐盟的29.7%、日本的29.9%。

以2010年上海天然氣西氣東輸價格為例,西氣東輸一線出廠平均天然氣價格為0.71元/m3,到達上海門站的平均價格約為1.4元/m3,終端用戶價格為2.5元/m3。其中管輸費約0.7元/m3,管輸費一般是按照當地的用氣量與運距的乘積占全部天然氣管道輸送量與輸送距離的乘積的比例分配確定各省市天然氣的輸送成本,同時再加上儲氣設施運行費用的分攤,就構成完整的管輸費。天然氣到達門站後經城市配氣管網輸送到終端用戶,這一過程中的配氣費用在上海約為1.1元/m3,根據有關文獻資料,北京、天津等地在前些年的城市配氣費成本約為0.7-0.9元/m3。

2007年頒布的《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調整天然氣價格有關問題的通知》發改電[2007]301號,調高了工業用戶天然氣的出廠基準價格每千立方米均提高400元,供化肥用氣、居民用氣及通過城市燃氣公司供應的除工業用戶外的其他用戶出廠基準價格不調整。

2010年發改委又出臺《關於提高國產陸上天然氣出廠基準價格的通知》發改電[2010]211號,該文主要內容有兩項,一是提高國產陸上天然氣出廠基準價格,取消價格“雙軌制”。各油氣田(含西氣東輸、忠武線、陜京線、川氣東送)出廠(或首站)基準價格每千立方米均提高230元。同時將大港、遼河和中原三個油氣田一、二檔出廠基準價格加權並軌,取消價格“雙軌制”。二是擴大價格浮動幅度。國產陸上天然氣一、二檔氣價並軌後,將出廠基準價格允許浮動的幅度統一改為上浮10%,下浮不限,即供需雙方可以在不超過出廠基準價格10%的前提下,協商確定具體價格。

2011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在廣東省、廣西自治區開展試點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改革,拉開了天然氣價格向市場化進一步邁進的新一輪試點。此次發改委推出的天然氣價改試點采用的是市場凈回值法。市場凈回值的實質就是以天然氣的市場價值為基礎確定上遊供氣價格的方法。

市場凈回值法的定價機制天然氣價格改革的最終目標是放開天然氣出廠價格,由市場競爭形成,政府只對具有自然壟斷性質的天然氣管道運輸價格進行管理。

在廣東、廣西兩省(區)開展改革試點,主要是探索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的價格動態調整機制,逐步理順天然氣與可替代能源比價關系,為在全國範圍內推進天然氣價格改革積累經驗。

分析本次天然氣定價試點方案的總體思路,一是將現行以成本加成為主的定價方法改為按“市場凈回值”方法定價。選取計價基準點和可替代能源品種,建立天然氣與可替代能源價格掛鉤機制。二是以計價基準點價格為基礎,考慮天然氣市場資源主體流向和管輸費用,確定各省(區、市)天然氣門站價格。三是天然氣門站價格實行動態調整機制,根據可替代能源價格變化情況每年調整一次,並逐步過渡到每半年或者按季度調整。四是放開頁巖氣、煤層氣、煤制氣等非常規天然氣出廠價格,實行市場調節。

本次天然氣定價試點方案的定價方法如下:

確定計價基準點(中心市場)

綜合考慮我國天然氣市場資源流向、消費和管道分布現狀,選取上海市場(中心市場)作為計價基準點。

建立中心市場門站價格與可替代能源價格掛鉤機制

中心市場天然氣門站價格按照略低於等熱值可替代能源價格的原則確定。可替代能源品種選擇燃料油和液化石油氣(LPG),權重分別為60%和40%。等熱值可替代能源價格按照燃料油和液化石油氣(LPG)單位熱值價格加權平均計算。同時,為保持天然氣與可替代能源的競爭優勢,鼓勵用戶合理使用天然氣,天然氣價格暫按可替代能源價格的90%測算。中心市場門站價格計算公式為:



1)P天然氣—中心市場門站價格(含稅),元/立方米;
2)K—折價系數,暫定0.9;
3)α、β—燃料油和液化石油氣的權重,分別為60%和40%;
4)P燃料油、PLPG—計價周期內海關統計進口燃料油和液化石油氣的價格,元/千克;
5)H燃料油、HLPG、H天然氣—燃料油、液化石油氣和天然氣的凈熱值(低位熱值),分別取10000千卡/千克、12000千卡/千克和8000千卡/立方米。
6)R—天然氣增值稅稅率,目前為13%。

確定廣東、廣西兩省(區)天然氣門站價格

以中心市場天然氣門站價格為基礎,考慮天然氣市場資源主體流向和管輸費用,並兼顧廣東、廣西兩省(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確定兩省(區)門站價格。

上述門站價格是指國產陸上或進口管道天然氣的供應商與下遊購買方(包括地方管道公司、城市燃氣公司、直供用戶等)的交氣點價格。

根據上述定價方法,按2010年進口燃料油和LPG的海關統計價格,折價系數(K)取0.9時,廣東、廣西兩省(區)的最高門站價格分別為2.74元/立方米和2.57元/立方米。廣東、廣西及上海市都通過西氣東輸二線供氣,從西氣東輸二線霍爾果斯口岸到廣東、上海的運輸距離基本相等,到廣西的運輸距離要大於到廣東和上海的運輸距離,但廣西門站價格低於廣東。說明在確定各省門站價格時,不僅考慮了各省與計價基準點上海的管輸費差,也考慮了不同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660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