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灣仔唐樓可以賣、30歲擁有兩房有何策?(答) Home Blogger

http://www.homebloggerhk.com/?p=6969

首先,真的反對你賣掉家父的唐樓,除非家父自己提出賣掉舊樓,自己取回全數錢再作另項投資。原因是錢可以係第度搵,他朝如你飛黃騰達,可能內心對賣掉父親家當仍有歉疚。城中亦有不少富豪不時被人番舊賬,指他靠老婆靠外父發達,到今日腰纏萬貫仍不能將污名去除。

 

當然筆者不知你家事,但你自己都很有想法,懂得將樓房加按。想你兩兄弟想必是首次置業,根據你自己報稱之收入應買入市區二手兩房,價值二百餘萬較易負擔。如無外力幫助以此收入試供四百萬以上之樓宇,實在太難。唐樓能加按一半已屬萬幸、利益會貴些少,你真的想加按才電郵HOMEBLOGGER或請教按揭顧問,看能否辦到。

 

至於你問二萬元月入的你如何達到30歲「買到」兩間樓之目標,最大阻力在於自身借貸力不足。假設你買入兩間二百萬之樓房,用埋老婆或老豆名借九成上會,每月淨還款都要兩萬多元。其實25歲年青人最好都是投資自己,看你的潛能不至於此,邊搵錢邊看HOMEBLOGGER多學財務投巧,才是快速達成目標之好方法。

講返兩兄弟,條數是咁計的:

將舊樓市值一半加按出來,最盡一百五十萬。但由於唐樓要有保守估計,又此其他屋苑樓收更貴息,如用年息3.5%借一百五十萬計落都好重「皮費」。先假設借到一百萬,年息3.5%,看來只能作15年較短年期之攤還,每月$7000。如可借到20年,每月$5800。一百萬兩兄弟分,每人五十萬。你用三十萬作首期買入居所自住,借九成上會,即借1.70mil,分30年還用年息2.15%計每月都要$6400。如用壓力測試+3%計更要$9200。由於你擔保了唐樓按揭之一半,又自行買入新居所,兩債入計$12100,已超出你入息之一半,所以此方法要你加人工才行得通。

 

將唐樓收租加碼

當然你加按唐樓後兩兄弟搬出,可將唐樓出租。收回租金可計作入息,減輕你在擔保債項上的負擔。首先要搞清楚唐樓業主及借款人都是父親,再由父親和新租客簽租約,收番幾個月租有哂銀行入數證明加租約,先可將全數租金當作收入看待。如純以差餉物業估價處之估價來計唐樓之租值,再衡量當中租值幾成計作父親租金入息,恐怕會打個七折或五折。而最大問題係,你兩兄弟係唐樓按按未批出,手上未有錢之時,就要搬出唐樓或再與家人同住。

 

買入較小樓房再自己加碼

當然你自己手上有現金,可將唐樓先加按每入得五十萬,再自己動用二十萬即七十萬首期買入較偏遠地區之兩房自住。成交2.0MIL分30年清還每月$4500,唐樓未租出先套錢令你負上$2900債項。兩債共加為$7400,就當有埋壓力測試你月入是夠支付的。此一方法已近用盡你所有錢,未計裝修雜費,最弊就係好難搵到二百萬樓盤比你。買樓確是不客易,在港擁有自己天地更要付出,當初老父亦是同一經歷。今次透過PRE-CASE希望令你心中有數,向自己不足之處加力,才有望三十歲擁有兩間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585

【每日一黑馬】「人販子」王雨豪:每個人都可以做獵頭,「賣」自己「賣」朋友!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4868.html

i黑馬 導讀:在王雨豪的「人人獵頭」平台上,每個人都可以將手機通訊錄裡的人脈變成錢脈,「賣」自己或「賣」朋友,一旦「賣出去」,你可以拿走用人企業支付的高額獎金。眾包模式會不會顛覆獵頭行業?

連環創業者王雨豪曾經搗鼓商務社交、名片社交,搗鼓出一個名叫「名片碰碰」的產品,但他最大的困惑是這種商業模式怎樣才能產生收入,是不是淪為公益服務?然後,他從眾包大潮中受到啟發,做起了一個新的移動應用產品「人人獵頭」。

在「人人獵頭」平台上,每個人都可以將手機通訊錄裡的人脈變成錢脈,「賣」自己或「賣」朋友,一旦「賣出去」,你可以拿走用人企業支付的高額獎金。這個平台服務十萬年薪以上的職位,企業提供一個月的薪資作為獎金,獎金的70%給推薦人,剩下的30%做為平台的收入。王雨豪說,「人人獵頭」在150天時間內實現了過百萬的收入,2013年規劃收入大概會超過一千萬人民幣。

2013年年初,「人人獵頭」完成了A輪數千萬的融資。以下是王雨豪對《創業家》記者的講述。

我為什麼做人人獵頭?

人人獵頭上線已經5個月了,這5個月裡我們完成了從一個新的移動應用上線,到人才服務團隊的組建,到獲得A輪數千萬的融資。在業界看來,好像是一件很傳奇的事情。

其實我常說自己就是個人販子,而且我這個人販子是被逼出來的。因為在做人人獵頭之前的一年多時間裡,我們一直在做商務社交、名片社交這樣一個產品,叫做名片碰碰。這一段最大的困惑就是商業模式怎麼樣能產生收入?這個服務是不是已經淪落為一種公益服務?今天的互聯網創業裡面的確有很多項目最後變成一種公益服務,大家都在PK、競爭,然後誰都不敢嘗試收費,最後變成都是免費的。

這實際上是名片碰碰時代的一個痛苦。這個痛苦最後逼迫我用更直接、更簡單的方案來滿足用戶需求和商業模式的創新,重新定義企業中高端職位的招聘,這些東西都關聯在一起,就有了人人獵頭。

人人獵頭實際是趕上了眾包的大潮。眾包是2006年美國《連線》雜誌編輯提出的一個云端採購的概念。它利用互聯網的手段和平台,把任務進行社會化的發包,然後由社會的公眾來完成這個任務,由發包者提供獎金。

這些年出現很多眾包的案例,或大或小,做得都很有意思。全球最大的維基百科就是眾包模式,周航的易道用車也是眾包模式,在澳大利亞最大的圖片網站也是通過一些民間攝影師提供作品,然後進行銷售。日本的無印良品也是通過眾包的模式,徵集社會上的設計師,為無印良品設計作品,由無印良品支付費用。

所以,人人獵頭也是一個眾包的案例。之前中高端人才服務裡面會經常用到推薦服務,像人才推薦、人才顧問,以前都用外包的方式,企業HR搞不定的時候就找獵頭,外包是給指定對象。眾包模式實際上就是人人獵頭的核心特點,再加上它用到了移動互聯網的一些通路、渠道、技術,包括App、微信等其它的一些移動端渠道。

非常有意思的一點是,這個行業剛出來的時候會有一半人對你說NO,他們會說這個事兒太扯淡了,獵頭的事兒非常專業,不是你搞個新模式就能改變的。但同時,也有另外一班人說,哇!雨豪你這個項目了不得,三年之內必然改變這個行業。所以我們是在巨大爭議當中產生的這個項目。中國整個招聘市場可以有超過百億的規模,51job、智聯他們做線上、網絡招聘,這個市場大概有四五十億人民幣,可是人才推薦、中高端人才服務市場實際上可以有超過140億的市場。

獵頭行業不會被互聯網顛覆

近兩年唱衰獵頭行業的人越來越多,認為互聯網將顛覆獵頭行業。打個比方,今天線下的個體戶已經少了很多了,這種消失的小店舖,他們去哪裡了?他們被顛覆了嗎?或者他們被消滅了嗎?沒有,他們轉移到淘寶上去了,數百萬小商家在淘寶上開店、在淘寶上做生意,他們只是將線下生意的一部分轉移到互聯網上了。

所以,顛覆這個詞並不準確。同樣的道理,獵頭是不會被顛覆的。獵頭是人才招聘環節裡提供服務的必不可少的一類人,他們不會被顛覆,更不會消失,只是傳統獵頭行業的整個產業規模、組織架構會改變。它不是被互聯網所顛覆,它實際上會被一種新的模式、新的組織形式顛覆。

在美國,LinkedIn讓很多獵頭公司很難過,但是也有很多獵頭公司日子很好過,因為他們轉到LinkedIn上提供獵頭服務了。LinkedIn有個核心服務是招聘官,獵頭公司付了年費就可以查閱更多信息和更多候選人的資料,這幫助他們更好地服務用戶。所以獵頭只是轉移陣地了,從自己公司的數據庫轉移到LinkedIn去玩兒了。

從這些角度上來講,我覺得眾包模式、移動互聯網技術、互聯網的組織形式,正在改變很多行業的組織架構,其中也包括獵頭行業。所以獵頭不會被消滅,獵頭會轉移到人人獵頭及其它的平台上來工作。但是這些獵頭公司很有可能會被顛覆。

我們緊接著會推出一個重大產品,叫做簡歷銀行。這將會是我們最有創新、最要向LinkedIn致敬的一個產品。這個產品吸取LinkdeIn的一些理念,同時也跟人人獵頭懸賞聘請、眾包的模式緊密相關,對行業內的收入做了重新分配。我們發現,中國近五年來一些成功的公司,有個很大的特點就是他們都重新架構了行業收入的分配。

一個是360公司。它把原來行業收入從賣光盤、賣軟件,到現在變成賣流量的一家公司,他重新設計了這個行業收入的分配;第二個是京東商城。它把賣家電、電器這些收入,也就是原來的賣場收入,轉移到去做物流這樣的重新分配。

所以,簡歷銀行將來會把企業搜索簡歷的收入、平台的運營,在簡歷擁有者和內容提供者之間進行共享。

從應用上線的第一週開始,我們的盈利模式就十分清晰。我們不對個人用戶收費,反而會反饋報酬獎金給這些個人用戶。我們對企業用戶收費。我們服務十萬年薪以上的職位,企業提供一個月的薪資作為獎金,這個獎金的70%給那些推薦人,就是在人人獵頭上工作的這些微獵頭,剩下的30%做為平台的收入。到今天為止,我們大概在150天時間內實現了過百萬的收入,服務於200多家企業。2013年,我們規劃人人獵頭收入大概會超過一千萬人民幣。

「人人獵頭」模式:

在人人獵頭平台上,企業(包括獵頭公司)通過懸賞的方式,面向平台用戶發佈職位,鼓勵用戶推薦或者自薦候選者,凡是成功的推薦都由企業提供高額獎勵。這是一種完全基於手機通訊錄的應用,鼓勵專業人士將自己的人脈變成錢脈。

可以給出「人人獵頭」模式示意圖

服务示意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671

創業者們可以借鑑:凡客是如何做移動電商的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9313.html

凡客30%的訂單來自移動端

在過去的幾個月裡,陳年都是拿著手機與Pad辦公,並「強迫」凡客總裁辦也必須移動辦公,當然,這個過程很痛苦,會伴隨著各種不適應。在過去的十幾年中,很多企業由web端完成了電商系統的架構與用戶數據的初步積累,這些僅僅是變革的基礎,只有借助移動互聯網,再加點社交化的調料,才能真正炒出一份新商業佳餚。

上週,媒體自組織山寨發佈會在線上約談凡客助理總裁、移動創新事業部負責人欒義來,也使得陳年在2013年埋伏的一隻奇兵浮出水面。這個新部門在凡客是一級部門,直接向陳年匯報,而陳年最近在全泉州的鞋服電商峰會上也特地強調了了移動凡客的業績,稱「凡客的註冊用戶已超過7000萬,而有30%的訂單來自移動端」。

凡 客的移動創新事業部同樣背負著銷售任務,不過,欒義來並不願意外界從新銷售渠道的角度來理解自己要做的事情。「新的平台和模式不再是傳統的基於流量投放的 方式,它會融入更多與用戶互動和精準營銷的創新。」欒義來說,新的格局正在出現,而陳年給他的任務也是創造新的模式和產品創新。

這樣的說法看上去有些枯燥,試著借用「小趨勢」這個概念來解釋一下凡客的移動創新究竟要搞什麼:

第一個小趨勢是做精準營銷。凡客有一家代運營公司最近剛剛幫忙在微淘上註冊了「我是凡客」的淘寶公眾號,它也在試玩大家最近都在熱潮的個性化訂閱。而凡客APP最近也在做內測,鼓勵用戶在首頁訂閱自己最需要或最關心的內容,而凡客的後台也會根據用戶的購買行為、所在地域、自身屬性等數據,進行個性化的推薦。最終的目的就是通過大量的數據積累與挖掘分析,實現千人千面的精準營銷構想。

第二個小趨勢就是客服要變成智能化導購。試想一下,凡客在自己的APP上嵌入了一些「類微信」的對話按鈕,當你要選購一件商品需要諮詢時,可以在商品詳情頁的按鈕上直接詢問:小薇童鞋,這條褲子有沒有XL碼?或者你覺得商品介紹的不夠詳細,還可以要求凡客給你發一段模特試穿走秀的視頻。這樣是不是有一種「一對一」VIP服務的感覺?

凡客也在自己的微信公眾號上做智能客服的事情,比如會開闢「凡客小薇」、「貨到通知」、「商品問答」、「大話一小時」等新欄目(見下圖),鼓勵用戶拿起微信與凡客溝通。比如,你購買的衣服到貨之後,凡客小薇會發來消息說,你要不要拍照或者語音分享一下對新衣服的感覺,而系統會自動關聯到這件商品上,完成曬單與評價的流程。

欒義來說,凡客要在每一次與用戶的互動溝通中,進行用戶導購的轉化,「其實客服就是銷售」。

第三個小趨勢就是移動創新對企業流程的反向再造。舉個例子,移動凡客有一個潛藏的構想,就是讓凡客的每一條產品線主動通過APP或微信平台與用戶進行不斷深入的互動溝通,並借助大數據挖掘技術,以此完成訂單轉化。在這個過程中,客服會向智能化導購發展,所有商品的內容展示會傾向於多媒體的方式,企業各個部門會更願意快速收集和反饋消費者提供的信息,這種多樣化與快速效應是明顯要好於互聯網模式的。

基於如上的分析,可以這樣下一個判斷:移動電商不僅僅是多了一個零售渠道,而更是一次重新創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080

[惡搞文]傻仔大: 「因為正版書可以養活我和家人了」

惡搞原文在此,惡搞參考的原文在此

蔡東豪引述中國作家余華發現,他所有作品可從網上免費下載,出版書盜版同樣氾濫。稽查盜版書的執法權在地方文化局的文化稽查隊,但稽查隊工作範圍十分廣泛,稽查盜版書對他們來說,並不重要。公安理論上是有責任,但實際上公安不會理會這些非刑事的小事。

主場新聞為「公義」一聲唔該抄文章

余華表示,盜版書的主要印刷者,是監獄印刷廠和革命老區印刷廠。監獄屬司法局,不單文化局「進不去」,就連公安局也不能隨便「進入」。監獄犯人沒有薪水,因此印刷成本低、利潤高,盜版書是監獄一門賺錢的生意。革命老區在共產黨掌權之後,有了特殊地位。余華聽過文化局曾經派員去革命老區執法,結果被當地政府和警察包圍,縣長憤怒地問文化局的人:「你們對革命老區沒有感情嗎?」余華慨嘆,盜版在西方是一個知識產權的問題,在內地則是一個社會問題。

不過主場新聞經常以獨立媒體自居,根據自身的經驗看到,有人會發了一封電郵或者博客留言稱,如果你沒反對,我要拿你的文章了,這樣算不算是盜版? 照我經驗來看,我窮,但我不是像革命紅區,我都要守版權法,實際上我連唔該都無講聲,實際上我更壞。不過某些人以經營商業的模式自居,卻以這麼霸道的方式解決,然後就用錢找些博客參加敘會溝通。我看不過眼,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如果咁只是希望利用軟實力要求別人政治正確。我認為只是形成第二個霸權。

但我只是喜歡紀錄,不滿意有紀錄可以要求我刪除,我也不會以軟實力影響別人方針。但如果要我向媒體買回部分人的版權,我可以接受的,如果不行,我會以我比較守法的方法解法。但是我一概不會回應這些裝公義,實際骨子是用金錢堆成的另類霸權網站。余華說,他們沒有能力去消費正版的有質量保證的產品,但是中間的不少人需要知識,需要看電影,需要讀書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可是他們只能買便宜的盜版圖書。我同意,不過要盜版在香港實在太難了,但Google的出現,使渴求知識的人有出路,但又引起新的資料霸權,這又是好事還是壞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138

雷軍這樣告誡創業者:公司可以死,但做人不能失敗!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0034.html

來源:i黑馬

口述:雷軍

整理:王根旺

【導讀】作為一個天使投資人,健談的雷軍總能迸發出一串又一串所謂的語錄,時而老生常談,如「幸福的是少數,不幸福的是多數」;時而標新立異,如「跟著同仁堂學做產品,跟海底撈學做服務」。而我們也不得不承認,雷軍也總是那個最會抓取公眾眼球的演講者。以下為其在日前的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上的口述摘要。

信用對每個創業者是無價之寶

90%的創業項目會死,幸福的是少數,不幸福的是多數。公司可以失敗,人不能失敗,你在處理事業失敗的時候,要讓自己獲得一個好口碑,這樣你就獲得了下次東山再起的機會。我做天使投資成功率比較高,成功率比較高的秘訣,一般不會在外面講。其實最重要投資經驗是什麼?我有一半以上的項目死了,我會再給項目負責人第二筆錢,或者他的公司轉不過來,我會借錢。我覺得絕大部分項目都會出現問題,關鍵是怎麼處理好,以後自己還能重新開始。

我最近遇到了一個創業者,他的公司遇到困難要關門了,最後我還是答應借錢給他。為什麼要經過思考才答應借他錢?因為很簡單一件事情,我投資他150萬元人民幣,佔15%,他註冊公司的時候還向我借了50萬元註冊資本,註冊完以後他還了20萬。我跟他說可悲的不是你一年多賠了180萬,而是你讓我失去可百分之百信任,你再跟我借錢的時候,我就有點覺得你這個人信用不好。我舉這個例子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創業者跟投資者之間的信任非常脆弱。當涉及到信用這個問題上,你一定要非常認真,你跟我借的不是錢,是註冊資本,註冊完要還我,可是他公司開了一年多都不還給我,我覺得很不舒服。

我們投資人天天看到一堆的公司,失敗是正常的,成功是不正常的。關鍵問題你怎麼處理好每一件事涉及到信用的時候,信用對每個創業者是無價之寶。

天使投資的本質是六合彩

天使投資人真的不是傻瓜,天使投資的本質是什麼?是六合彩,有個朋友要創業,十來個朋友一人出個份子,他做成騰訊我們也發財了,不做成騰訊我們也支持了朋友,同時也創造了當年的GDP。

你們尋找投資的時候,不要在會場上遞方案,因為我們很少看,找天使投資最好的方法是找身邊的朋友、同事及領導。投資很多項目的時候,我都不知道這個公司要做什麼,這個人幹什麼,我就支持他一把,這是我投資的核心理念。大家一定找我做投資,只有一個路徑,你看看你的朋友中有沒有跟我特別熟的,我需要那個朋友擔保,如果你跑路了,我會找我的朋友,你怎麼給我推薦這種人?我只投熟人或者是熟人的熟人,只做這兩層關係。

最大的困惑:說服創業者遵守規則

作為一個投資人,我最大的困惑是說服一個創業者,瞭解並遵守這些規則。比如說前段時間,我看中了一個項目,我們開了很多次會,也跟創業者把條件談好了,結果過了一個月以後,我問這個項目怎麼樣了?他們說還沒有談定。我說為什麼沒談定?他們說這個創業者第一次創業,對投資條款不是特別瞭解,他幾乎跟我們每個條款都談。一個VC標準條款30、40頁,每個條款都談,談一個月下來都沒有什麼結果,而且談的過程很鬱悶的地方,許多常識問題沒什麼可談,這些條款都是西方社會經過幾十年,創業者跟投資者的博弈形成一個共識。

談了一個月之後,我就說,他要什麼條件都額可以接受,但是一定要跟他講清楚,我們放棄的這個條款是一個共識的條款。過了一個月以後,我的同事反饋的時候說他不想投資了,我問他為什麼?他說,談了一個合同下來,就感覺這個人太難共事了,以後投進去之後,這個項目更難管理。我參與創辦的基金的條款是同行裡面最弱的,即使這樣都談不攏。

千萬不要把用戶當上帝看

我說假設自己辦個小餐館,門口有人排隊,經常有人給我打電話說老雷留個座,這就是人生最成功的境界。這個餐館有十來道菜都是我做的,我每天幸福看著客人吃飯,小餐館老闆跟客人都是朋友的。從這件事我就體會到,我們能不能把所有的用戶當朋友看。

千萬不要用戶當上帝看,因為中國沒有人信上帝,你把用戶當上帝看,你就是把用戶當「傻逼」看。我們談到一個問題叫信任,我覺得在中國今天最重要的信任是朋友之間的信任,你把用戶當成朋友的話,你的產品會有多大壓力。我的一個朋友買了小米手機出了一點問題,兩個小時沒有修好,我陪著他出了一身汗坐在那裡。

互聯網公司就是量化管理和數字管理,量化管理後就出現了問題:我們只關心日活躍度和月活躍度,只關心GDP的增長,不關心人。用戶一安裝你的應用,你就讓它每天自動喚醒,每天背後啟動,這都是為了幹什麼?為了日活躍度,因為投資人都看重日活躍度。但假設用戶是你的朋友或者活生生的人,你能忍痛那個手機半天就沒電了嗎?

大家一定要思考罵GDP的時候要要想一想我們這種KPI是不是有問題。我辦餐館的時候,我們小米沒有KPI,我說一定要放棄KPI,一有KPI,我們也變成偷偷自啟動,偷偷喚醒,偷偷聯網,不是我有多高尚,是因為我想明白一條,我們是不是真正把用戶當朋友,這是我在努力的方向和自己辦小米一點體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420

Tumblr投奔雅虎:有多少十億美元可以重來?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0906.html

10億美元的報價放在眼前,有多少人會拒絕?

昔日的互聯網巨人雅虎曾經數次開出過10億美元的支票,而收購對象都是初出茅廬的小公司;雖然看起來前景光明,但當時卻基本沒有盈利模式。面對雅虎開出的10億美元天價支票,這幾家公司最初也曾經心動考慮過;但令雅虎感到訝異的是,後生們隨後「無禮」地拒絕或者坐地起價,導致談判最後一拍兩散。

在這些10億美元的流產收購案中,後悔的結果都是雅虎。這幾家狂妄的後生創業公司,後來都成長為互聯網巨頭,如今市值與影響力甚至遠遠超過了雅虎。這份令雅虎感到遺憾的10億美元收購未果清單中包括了eBay、谷歌、Facebook及Yelp。或許,如果進入了雅虎體系,這些公司也不會有今日的成就。

最經典的案例是在2001年,雅虎曾經以10億洽購當時還沒有盈利模式的谷歌,佩奇和布林開出了10億美元的報價;當兩週後雅虎開始認真商談收購細節時,這兩位28歲的年輕人居然報出了30億美元的新要價,令雅虎當時的CEO勒梅爾非常不快。如今谷歌已經成為一家市值3000億美元的互聯網巨獸,而雅虎的市值還不到300億美元。

這些年來,雅虎高層不斷更換,業務浮浮沉沉,從硅谷最有權勢的公司衰微為一家普通的互聯網公司。似乎他們最成功的業務,就是2005年斥資10億美元獲得了阿里巴巴集團40%的股權。這筆交易給雅虎帶來了十餘倍的回報,阿里的股權成為了雅虎最有價值的資產。阿里耗費了數年努力,才在去年以76億美元的代價換回了20%的股份。而這筆巨資,也給雅虎帶來了急需的重建資金。倘若雅虎能夠以11億美元收購Tumblr,還得感謝楊致遠留下的這筆交易遺產。

去年Facebook斥資10億美元收購圖片社交應用Instagram,似乎給互聯網行業投下了一顆重磅炸彈,促使著資金雄厚的互聯網巨頭加大加快收購新興創業公司的步伐。拿下Instagram之後,Facebook不但在移動社交領域強化了競爭優勢,還招安了一家用戶過億的未來競爭對手。從未來戰略佈局的角度來看,這10億美元算得上是物有所值。即便是在最後時刻,Twitter董事長傑克·多西仍有意介入競購,只是Twitter財力不及Facebook才無奈作罷。(由於是現金加股票的支付形式,Instagram收購交易的最後價值在7億美元左右)

回到正題,雅虎對輕博客Tumblr 11億美元的現金報價看似巨額,但對Tumblr創始人大衛·卡普來說,卻很難說的上是個好交易。在收購方面,雅虎可以說的上是「黑洞」,Geocities、Flickr、Delicious,諸多原本蒸蒸日上的公司在被雅虎收購之後,都因為雅虎內部的漠視與短視,最後不可避免失去了光彩而陷入困局。Tumblr能夠逃脫這個「收購黑洞」嗎?

雅虎斥資36億美元收購的網頁託管服務網站Geocities曾經是全球第三大網站,僅次於AOL與雅虎。但1999年雅虎收購之後的一系列短視舉動,讓大批用戶倒戈離開:雅虎先是發佈了新服務條款,規定雅虎擁有網站上的所有權利與內容,包括圖片等媒體文件(吐個槽:這聽起來很像是國內網站的做法);然後又因為Geocities尚未盈利,雅虎開始實施收費託管服務,嚴格限制免費用戶的流量,隨著個人網站費用的不斷下滑,Geocities終於江河日下,在2009年被迫關閉。雅虎的36億美元打了個苦澀的水漂。

 

另一笔相似的交易是,2005年,雅虎斥资3500万美元收购创办只有一年的Flickr。
 

另一筆相似的交易是,2005年,雅虎斥資3500萬美元收購創辦只有一年的Flickr。

圖片社區Flickr是雅虎黑洞吞噬的又一家「曾經的明珠」。2005年,雅虎斥資3500萬美元收購創辦只有一年的Flickr。這一交易當初被視為一場雙贏遊戲,Flickr希望從雅獲得更多資源支持,得到更好的發展空間。而致力於提供全方位互聯網服務的雅虎則希望借助Flickr提升自己的圖片服務體驗。但在Flickr成為全球最大的圖片社區之後,急於盈利的雅虎又再次推出了付費模式,對免費用戶設定了嚴格的流量限制(最初每月20MB)。

在谷歌收購Youtube之後不斷投入填補虧損,換來Youtube當前發展的同時,Flickr卻在雅虎的旗下一直背負著沉重的盈利壓力。雅虎的財政危機使得公司無法為Flickr提供更多支持,Flickr必須實現自負盈虧才不至於被雅虎所拋棄,而盈利又是以犧牲普通用戶的體驗所換來的。在Facebook成為用戶主要圖片社交網站,iPhone等手機成為用戶主流拍照習慣後,雅虎仍然沒有任何應對的舉動,對Flickr的漠視和短視達到令人感慨的程度。如今的Flickr已經成為精英小眾的攝影網站,雅虎也失去了移動圖片社交這一重要的未來資產。

看到前輩的沉淪史,不知道Tumblr會有怎樣的感受。這家成立五年的輕博客網站,投入雅虎的懷抱真能換來更好的未來嗎?目前Tumblr已經成為一個輕博客平台,上面有1.05億個博客,月訪問量達到3億人,每秒新增900篇博客,每天有12萬新用戶。他們已經累計融資了1.25億美元,投資人包括紅杉資本(Sequoia Capital)、Spark Capital等風投。年初曾有消息稱Tumblr計劃融資8500萬美元,但後來未有完成融資的消息,或許是因為資金短缺,Tumblr才願意考慮雅虎的報價。

和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一樣,Tumblr創始人、年僅26歲的大衛·卡普也曾經致力於打造最酷的產品;正因為如此,Tumblr才和Facebook一樣,一度強烈抵制在網站做廣告影響用戶體驗,堅持數年才因為財務壓力推出頁面廣告。Tumblr去年5月才開始出現廣告,半年多時間已經實現1200萬美元營收。憑藉著龐大的用戶量和訪問量,Tumblr如果真想專注掙錢,這並不是一個大問題。

但對一家以內容取勝的輕博客網站來說,顯示廣告的確是會影響到用戶體驗;如果Tumblr要出售,也應該尋找一個更好的買家,可以有充足的資源支持。雅虎並不是一家有財力雄厚的公司,雖然有阿里股份換來的大量現金,但收購Tumblr就要耗費四分之一的資金。即便Tumblr是獨立運營,大衛·卡普還掌控業務,直接向梅耶爾報告。但以雅虎自己的財務業績,Tumblr在雅虎旗下,未來會有怎樣的資源支持,這將成為一個最大的疑問。

雖然梅耶入主雅虎之後,帶來了更多新變化,也著力打造新的競爭力;但從本質上說,雅虎還是一家互聯網廣告公司。雅虎已經明確表示會為Tumblr帶來更多廣告,那麼Tumblr可能會離他們原先的用戶體驗越來越遠。谷歌等待了數年時間,才將Youtube扶持為穩定的營收來源;Facebook收購Instagram之後,保持後者獨立運營,Instagram可以不再考慮融資,繼續做好用戶體驗;但那是谷歌和Facebook,雅虎有資金可以這樣嗎?

雅虎收購Tumblr,或許是為了一個新興的互聯網產品,和巨大的年輕用戶群,但Tumblr能給雅虎帶來什麼?如果想用Tumblr推廣告攻勢,那或許過不了多久,雅虎可能發現買來的只是個空檯子。用戶和內容才是Tumblr最寶貴的資產,如果因為看重眼前的廣告營收,那麼Tumblr只會得不償失。

 

用户在Tumblr上表达“亲爱的雅虎,请不要改变我们的第二家园”
 

用戶在Tumblr上表達「親愛的雅虎,請不要改變我們的第二家園」

與當初收購Geocities一樣,很多用戶已經威脅要離開雅虎旗下的Tumblr,這些不足20歲的年輕人並不是雅虎的用戶,他們只在意Tumblr的產品是否夠酷。如果體驗出現下滑,Tumblr也並不是沒有競爭對手。WordPress創始人馬克·穆倫維格(Matt Mullenweg)昨晚透露,僅僅一個小時內就有7.2萬個博客帖從Tumblr遷至WordPress。

Tumblr前年融資的時候,估值就已經達到了8億美元。兩年之後,他們的業務不斷增長,卻只以11億美元出售,對比下這兩年估值急劇增長的同類互聯網與移動互聯網公司,大衛·卡普真的甘心廉價出售?或許只有急於退出的投資人才願意接受這一報價。Tumblr目前的確營收不高,但他們的廣告之路才剛剛開始,在這個發展階段就投奔雅虎,將一個酷產品轉型為廣告平台,可能失去的不只是用戶,還是未來。

再回到歷史,2006年雅虎擬斥資10億收購Facebook。Facebook的投資人彼得·泰爾(Peter Thiel)後來回憶說:「我當時想了下,有兩家公司曾拒絕了雅虎10億美元的報價,就是eBay和谷歌。扎克伯格覺得,Facebook做的事情有很多是從未出現過的,而雅虎對這些未來方向是沒有概念的,所以肯定會低估Facebook。」

大衛·卡普幾年後再看這筆交易,想起eBay、谷歌、Facebook和Yelp這些拒絕雅虎10億美元的前輩,會不會覺得賣的太早、賣的太少和賣錯了對象?

有多少10億美元可以重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718

你也可以成為投資傳奇 米可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34cdc10100hrd3.html

美國伊利諾斯州森林湖市100歲老嫗格蕾絲·格羅納離開人世後,竟將700萬美元的遺產都捐贈給了她的母校森林湖學院。據格蕾絲的多年好友日前披露,這名百歲老太的700萬美元巨款,竟然全都是來源於她在1935年購買的180美元美國雅培公司的股票。

格蕾絲一生都沒有結婚,但性格和善的她卻擁有許多朋友。像許多經歷過美國大蕭條時代的老人一樣,格蕾絲平時的生活相當儉樸,她只在商店清倉拍賣時購買廉價的衣服;她出門都是走路,從來沒有買過一輛汽車;而她位於森林湖市的單室小屋中也只有幾件普通的家具和一台來自林登·約翰遜總統時代的老式電視機。不過,生活節儉的格蕾絲卻經常向她的母校——森林湖學院捐款,包括在母校設立了一個獎學金。在過去這些年中她陸續向母校捐出了18萬美元。

格蕾絲在今年1月19日離開了人世,她在遺囑中要求將自己的所有財產都捐給森林湖學院。當格蕾絲的律師和多年好友威廉·馬拉特將格蕾絲的巨額遺贈通知森林湖學院的院長斯蒂芬·蘇特時,蘇特得知格蕾絲的遺贈竟高達700萬美元時,徹底被驚得目瞪口呆,他只說了一句:「喔,我的上帝!」

然而,一生未婚、只當過43年普通秘書的格蕾絲究竟如何積聚下了700萬美元的巨額遺產?這一謎團讓美國媒體記者們深感困惑和好奇。畢竟,格蕾絲從小父母雙亡,要靠父母的朋友資助才能上學,她顯然不可能從父母那兒繼承什麼遺產。此外,格蕾絲也從來沒有開過公司。她1931年畢業後,她在雅培公司找到了一份秘書的工作,並在秘書崗位上一直工作了43年才正式退休。

據悉,1935年,格蕾絲以60美元一股的價格認購了她當年工作的公司——美國雅培公司特別發行的3股股票,這180美元的股票她從來沒有賣出過。在接下來的70年中,她當初花180美元購買的股票又經歷了多次的送股和配股,格蕾絲後來又把每年的股票分紅再次投入買股票,再加上雅培公司的股價節節上升,到格蕾絲去世時,她當初的180美元投資已在70多年時間中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最後竟滾到了現在驚人的700萬美元!

 

   從這個新聞裡可以看到幾點:
   第一是時間的魅力。從1935年的180美元到2010年700萬美元,確實是非常高的增值,如果算一下年複合增長率,大概是15.1%。大多數人可能會看不上一年15%的收益,但重點是,如果你幾十年下來平均每年獲得15.12%收益,你也可以成為傳奇人物。要知道股神巴菲特的年復合收益增長率也就是20%多一點,就已經成為全世界最富有的三個人之一了。

   第二點是投資於自己熟悉的公司。格蕾絲買的股票是她最熟悉的,也就是她一直工作的公司。在美國幾十年股票市場中數百次的熱潮中,她並沒有試圖換成當時最熱門的股票,而是堅守自己熟悉的公司。而對於國內大多數投資者來說,不要說十年不換股,就算一年不換股不買賣都已是難以忍受的事情,頻繁買賣只會使你買入很多你不懂的公司,最終的收益率也就可想而知。    
   第三點是紅利再投資。格蕾絲把每年的股票分紅再次投入買股票,這樣才達到了滾雪球的效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571

美高院判決:天然基因序列不能申請專利,但合成基因可以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5724
美國最高法院週四在一項判決中判定企業不能為特定的DNA序列申請專利,但同時高院也確認了基因科技行業在合成基因產品方面的權利。這項判決讓830億美元規模的基因科技行業鬆了口氣。
 
法官們在判決中表示,在實驗室中製成的合成DNA可以申請專利,因為其中包含了人類的勞動付出。
 
法院的判決使得Myriad Genetics申請的專利失效,這家猶他州的公司此前申請了兩組人類基因序列:BRCA1和BRCA2。
 
這些基因序列的突變被認為與乳腺及子宮癌有關,FT報導稱這也是著名女星安吉麗娜-朱莉上個月宣佈基因測試成陽性的基因序列突變,這使得後者選擇做了預防性
 
Myriad Genetics的聯合創始人之一的Mark Skolnick是首個分離並為這兩個基因序列排序的科學家,他在1990年代中期為此申請了20年專利。而Myriad則為這些基因序列做測試。
 
而科學家和人權組織一直質疑Myriad的這項專利,他們認為「自然的產物」不能被申請專利。
 
但Myriad辯解稱這些基因序列應被歸於「人造發明」,因為DNA序列需要別分離出來。
 
法院支持了科學家的訴求,最高法院法官Clarence Thomas在判詞中寫道:「自然形成的DNA序列是自然的產物,不能因為被分離出來就被申請專利。」
 
但法院也表示合成或補充DNA(cDNA)可以申請專利,因為這並非自然形成。
 
對於該案例對行業的影響,Pepper Hamilton的專利權律師Tom Engellenner向FT表示:「這個判例讓許多企業放心,因為高院的判例認可在一些時候DNA是可以申請專利的。專利權律師在今後會小心避免一些措詞,使其成為日後法院的把柄。」
 
由於高院的判決被認為保護了Myriad的產品,因此如安進(Amgen)、葛蘭素史克以及孟山都這些被外界認為受到影響的企業都保持了沉默。
 
一家試劑公司稱:「這無疑是Myriad的勝利,因為高院確認了cDNA的專利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8678

[惡搞文]大頭鳥:「唔可以當我無到。」

參考文章在此,原文於此

那日,我遇見個妹妹,妹妹同我講「史無前例」,我問「咁是事前定事後呀」,她說當然是「事前啦」。其實我都唔知他講乜,原來她是話份報紙個幾千個鮮花代理去抗議,帶領請願的,原來就是採花賊高山青,有人話他一向理性溫和,但他近來的行為反映他真是無事可做。睇番那次鮮花遊行,中美利港都好似來齊,不過美利當然就唔想同中港一樣咁低啦,所以就帶左自備橫額,未有採用官方的請願牌。
大頭蔡見到咁的事,當然就為它找證據,但我睇過大頭蔡之前的經歷,當年他好似幫過馬屎坑做野,應該明經紀點賺錢。其實不在價,是在量,量多價高,自然好景,量多價低,當然賺餐食,量低價高,仲有少量人賺到笑,但現在真是量少價少,真是搵唔到食,大頭蔡就話,「花價未跌,但成交大幅萎縮,鮮花代理基本生計也成問題。」,都仲叫有少少道理,「下半年雨水減少,到時大型鮮花商爭相出貨,一手花冧價,二手花受牽連,高山青估計今年花價可能下跌20%」,真是連自己都呃知寫乜撚,出貨啊,量當然多啦,只是價唔靚,不過都有粥水食,所以肯劈價出貨都有一線生機。到呢度至真是唔明高山青點解上街,我就畀他搞到頭都大。
仲有一項值得記,「歷時約半小時的請願活動結束後,大部份代理未有響應進入立法會旁聽會議的號召,即時四散」,這些垃圾遊行可能真是唔是自願,他們一早起身仲要出席埋一些班馬行動,細粒野梗覺煩,當然快快手番屋企,但大粒野無野做,所以唔走,就「旁聽會議,支持團體代表為業界發聲」。可以見到,細粒野做野多多聲無得出,就賺好少錢,寧願快快手搞掂埋所有無謂野,埋首工作,班高層生意都唔使做,就坐在此講好多廢話,但賺錢就多一截,其實隱隱然又使我想起大頭蔡,哈哈哈。

大傻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321

《金融可以顛覆歷史》第二章:惡性通貨膨脹毀了古羅馬帝國和現代政府 北京時代華語圖書

http://xueqiu.com/8132516637/24188380
物價上漲是稀缺資源在需求強勁時的自然結果,也是一個長期以來的歷史現象。各種經濟學派從需求拉動、成本推動、經濟結構和貨幣數量等角度提出了形形色色的解釋,制定了各種政策來應對物價上漲給社會帶來的壓力。通貨膨脹一詞也不容置疑地將社會和政治的關注集中在貨幣現象上,從而物價上漲始終被歸結於上層統治者的權謀和手段。近年來,經濟全球化越來越強勁,人們開始注意到通貨膨脹的全球相關性,特別指責主要國家的中央銀行不負責任地發行紙幣。

最早的通貨膨脹與紙幣毫無關係,始於羅馬皇帝尼祿當政期間(54—68)。當時的羅馬帝國統一了歐洲,侵佔了亞洲,控制了非洲,與尚無正面接觸的秦始皇統一下的遠東中國成為兩個最大的文明社會。有趣的是,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古羅馬帝國被稱為「大秦」,《後漢書·西域傳》中描繪「大秦國一名廣鞬,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國。地方數千里,有四百餘城。小國役屬者數十。以石為城郭。列置郵亭,皆堊塈之。有松柏諸木百草」。可見,羅馬帝國紅極一時,即使是遙遠的中國也對其有所瞭解。

從公元前82年的馬略[1]蘇拉[2]之爭開始,羅馬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內戰,最終愷撒終結了原始的公民共和制。公元前28年,屋大維和阿格里帕擔任執政官,徹底清洗元老院。次年,屋大維向自己控制的元老院交出權力,還政於民,元老院授予屋大維「奧古斯都[3]」稱號,羅馬帝國從此時開始創立。全盛時期羅馬帝國總共控制了大約59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國家之一。

廣袤的土地加上戰爭俘獲轉成的奴隸,成為強大的帝國軍隊不斷侵略的兩大財富激勵。不過,在當時的社會經濟條件下,土地和奴隸終會達到極限,擴張不得不中止。羅馬帝國發展的重心開始轉向內需。對富人和中產階級的稅賦成為滿足皇帝虛榮和控制能力的來源,同時也是瓶頸。

愷撒執政期間(公元前100—前44),羅馬建立起了金銀貨幣體系,羅馬貨幣隨著羅馬大軍的征服戰爭得以擴張到地中海周邊遼闊的區域,而廣闊的貨幣流通貿易,又反過來大大強化了羅馬帝國對周邊地區的資源整合能力和控制力,大大增強了其實力。在此期間,羅馬帝國物價穩定、稅收適中、貿易經濟繁榮,商業貸款利率處於4%~6%的穩定區間。

54年,尼祿皇帝上台。他具有藝術天賦,寫詩、彈琴、歌劇、戲劇,幾乎樣樣精通,但同時,他更是一個充滿野心且窮奢極欲的人,羅馬城市建設和貴族消費都在他的統治下達到頂峰。64年,羅馬發生大火,燃燒了整整一週,羅馬14個區中有10個被毀壞。在大火之後,尼祿皇帝開始大規模重建和新建紀念性建築,為了籌集工程資金,他採用了降低金銀幣成色的做法。

查看原图這僅僅只是一個開始。當時,羅馬已經實施了金屬貨幣制度,金銀銅幣廣泛流通在被佔領區域,羅馬幣最為貴重。在無法繼續提高稅賦水平,同時不得不承擔龐大軍隊和官吏群體的成本的情形下,尼祿開始在銀幣中普遍加鑄廉價的金屬,如鉛、銅等,發行不足值貨幣(貨幣貶值)。很快,老的銀幣就陸續退出流通被回收熔化,再製造更多的廉價銀幣。這就是金融界所稱的「格雷欣法則」,即劣幣驅逐良幣[4]。貨幣貶值導致交易率低下、經濟衰落,又需要政府繼續投入更多的貶值貨幣,這種惡性循環導致政府信用和執政能力逐漸下降。

據記載,尼祿皇帝在位的14年間(54—68),羅馬銀幣的含銀量從100%降到90%。到117年,含銀量降到85%,到180年,含銀量降到75%。又經過兩任皇帝到211年,羅馬銀幣的含銀量僅剩50%。從尼祿時代開始的貨幣漸進貶值週期持續了150多年。在1世紀含銀量達90%的羅馬銀幣在戈爾蒂安皇帝統治的238年含銀量只有28%,而到了268年的克勞狄二世時,含銀量已經下滑到只有0.02%。事實上,以銀幣發行量之大,如果足值發行,羅馬帝國已經沒有可以挖掘的銀礦了。尼祿開了頭,之後歷代羅馬皇帝都蕭規曹隨,如法炮製。此時的羅馬銀幣如同今天的紙幣一樣,只有信用承諾和財富象徵意義。根據英國著名學者瓊斯(A.Jones)的研究,138—301年,羅馬軍人的服裝價格上漲了166倍,自2世紀中葉到3世紀末,小麥的價格上漲了200倍,按照複利計算,這段時間的物價上漲率每年在5%~6%。金屬貨幣下的通貨膨脹就這樣發生了。

260—268年,羅馬帝國已經陷入了嚴重經濟困境,國內叛亂不止,國外連年戰爭,由於貨幣面值很高但含銀量極低,導致物價飛漲,稅收加重,士兵開始嘩變,以至於國王奧勒良在275年被刺殺。

面對市場上的怨聲載道,政府試圖改革。但是羅馬帝國選擇了錯誤的方向,採用了強制的管理手段來控制物價。戴裡克先皇帝在301年頒佈凍結物價的法令,公佈了700~800種物品和服務的最高價格,其中包括小麥、棕櫚油、甘藍菜、鵝等商品,甚至理髮師、家庭教師等的最高工資也做了相應的規定。法令異常嚴格,觸犯法令的人將被處以死刑。但是,物價凍結後,市場立即陷入蕭條,利息率也不斷被抬高,法律進而又將利息限制在6%~12%之間。自然,正常商業活動全部轉為地下經濟,游離出監管體系之外。這個法令很快被下任統治者廢除。關於羅馬帝國衰落的原因有數不勝數的論文,但貨幣貶值導致的物價上漲一直是一個重要因素。

當然,羅馬帝國的這次通貨膨脹,與1000年後出現的紙幣無關。紙幣本位下,貨幣價值更依賴於政府的權力和信譽。世界上最早的紙幣產生於中國宋朝的成都。宋朝於960年建立,965年吞併了蜀國,試圖用銅錢取代當地流通已久的鐵錢。當地銅礦不足,流通貨幣奇缺。商人便紛紛發行自己的票據用於交易,即「交子」。1005年成都的知府張詠選擇了16家商號統一發行交子,從而創造了世界上第一張紙幣。1023年政府還在成都建立了專門機構「益州交子務」獨家發行交子,次年在全國統一發行。交子除了用於商業和消費交易外,主要用於戰爭的軍用和財政管理的民用。

1069年,丞相王安石進行改革,試圖把茶葉、食鹽、穀物等重要經濟資源統一國營,同時強制執行稅收貨幣化。還有一個重要舉措就是加大交子的發行量。在1107年,國家交子發行達到2400萬貫,超過額度的20倍。市值跌到面值的10%以下。此後的金朝、元朝和明朝都是採用紙幣的方式不斷盤剝大眾,直接導致經濟危機,也間接導致政府垮台和改朝換代。儘管文獻中少有關於通貨膨脹的分析,但紙幣大明寶鈔導致嚴重危機而被廢除之後,中國長期嚴禁紙鈔發行,經濟都維繫在銀兩本位的基礎上。

幾乎所有發行紙幣的國家都有通貨膨脹的歷史,在特殊情形下,還產生過惡性通貨膨脹。在中國金融博物館裡,我們可以看到德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中國民國期間和幾年前的津巴布韋惡性通貨膨脹的紙幣原件。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西方國家普遍進入經濟衰退期,整個歐洲在1920—1921年間,製造業下降了9.5%。英國失業率高達11%,美國失業率則達11.5%。相較之下,更為嚴重的經濟衰退發生在戰敗的俄國和德國,並且導致了惡性的通貨膨脹。其中,德國的惡性通貨膨脹從1919年1月到1923年12月,物價指數由262上升為126160000000000,上升了4815億倍,被稱為「最經典的通貨膨脹」。究其原因,當時的德國政府無法從稅收中籌集足夠的資金支付戰敗國賠款,只能將財政預算平衡的壓力轉移給印鈔機,這一行為極不負責任,但是看起來卻是當時唯一能緩解內憂外患的政治壓力的權變策略。當然,後果令人髮指。通貨膨脹爆發後,德國所有薪水必須按天發放。甚至有這樣的記載,發工資前,大家通常都要做好熱身準備,拿到工資,立刻以最快速度百米衝刺,跑向市場與雜貨店,因為晚一分鐘,物價都有可能上漲很多倍。德國的惡性通脹最終為納粹上台提供了土壤。

而進入現代,津巴布韋的通貨膨脹則最為知名。2008年7月,津巴布韋開始發行面額為1000億元的鈔票,其官方表示通脹率已經達到了2200000%。起初是由於總統羅伯特·穆加貝的強硬態度導致了津巴布韋進出口貿易的停滯,而後政府為了填補財政赤字開始濫發紙幣,在通脹與商品供給量不足的雙重作用下,大量商店倒閉,失業率開始上升。為了挽救經濟,津巴布韋政府加大了貨幣的供給,最終創下了當時世界範圍內的通脹率的紀錄。更加不幸的是,幾天之後這個紀錄便被打破,到了2008年11月,津巴布韋的月通脹率已經達到了79600000000%,在世界經濟史上位列第二,僅次於1946年的匈牙利。在經歷了10年嚴重的惡性通貨膨脹後,2009年,津巴布韋終於放棄本國貨幣,開始使用美元。至此,經濟形勢才逐漸趨於穩定,並且開始逐步恢復。
查看原图
即便是美國這樣的超級經濟強國,仍然需要時刻與通脹做鬥爭。20世紀30年代的世界性經濟危機,美國聯邦儲備銀行為了應對通脹,決定將黃金價格提高,從一盎司兌換20.67美元提高到兌換35美元,讓美元大幅貶值。二戰後的50年代晚期和60年代初期,由於美國的通脹政策和外國央行越來越擔心他們不斷增長的龐大美元儲備,美元開始承受壓力,美國政府開始通過對一些領域實行控制和政府干預做出回應,這些措施保留了黃金可兌換性、美國國債市場、利息均衡稅,最終甚至對薪資和物價進行了干預。1971年,美國政府宣佈脫離金本位,將美元與黃金繼而與白銀徹底脫鉤,從此持有美元紙幣者再也無法向銀行系統兌換黃金和白銀,美元價值的唯一維繫是美國政府的信譽。今天,黃金兌美元的價格已經超過脫鉤時的幾十倍,美元大幅貶值。

無論使用金屬貨幣、金屬匯兌紙幣還是今天完全依賴政府信譽的紙幣、電子幣,確定交易需求、儲備需求和更加複雜的需求(如貨幣收藏者)並為之提供合理的供給量都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有市場解決方案,有政府解決方案,也會有同業或國際協調解決方案。在不同發展階段,市場、政府和同業都起到了不同的作用。解決方案的實施也伴隨著不同的結果,如經濟發展、市場崩潰、政府破產等,這是人類社會進步的一個過程。各種學術觀點、各種政策依據、各種效果判斷等構成了一幅波瀾壯闊的金融發展歷史圖解。人類並不會從歷史中吸取教訓,歷史還是會成為現實的,這就是我們始終關注歷史上通貨膨脹的原因。

[1]馬略(約公元前157—前86),古羅馬統帥,政治家。

[2]蘇拉(約公元前138—前78),古羅馬統帥,政治家,獨裁者。公元前88年任執政官,為爭奪米特拉達梯戰爭指揮權與馬略發生衝突,相互仇殺,爭得兵權後率兵東征。

[3]奧古斯都原意為「神聖的」,「高貴的」,帶有宗教和神學式的意味,一般用來指稱羅馬帝國第一位皇帝「屋大維」。

[4]「劣幣驅逐良幣」是指當一個國家同時流通兩種實際價值不同而法定比價不變的貨幣時,實際價值高的貨幣(良幣)必然要被熔化、收藏或輸出而退出流通領域,而實際價值低的貨幣(劣幣)反而充斥市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33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