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郵速遞明年正式上市 自降身價欲分享千億蛋糕
http://www.21cbh.com/HTML/2012-10-24/yMNDE5XzU0NzEyMA.html 電商業務的發展帶動了國內快遞業務的春天,據國家郵政局公佈的郵政行業運行情況,2012年1月至9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38.3億件,同比增長52.3%;業務收入累計完成738.1億元,同比增長38.9%。
在這樣巨大的蛋糕利益面前,傳統的物流公司中郵速遞(中國郵政集團控股)也開始蠢蠢欲動。近日傳言中國郵政EMS業務將自降身價參加電商開展的「11.11」光棍節活動,借此以低價策略爭奪快遞市場份額。
此外,中國郵政集團控股的中國郵政速遞物流股份有限公司(下簡稱中郵速遞)首次IPO已經通過了發審委的審核,成為國內快遞業第一股。中郵速遞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公司將於明年正式上市。
中郵速遞自降身價參戰以及上市後帶來的資本優勢是否會對其他民營快遞公司產生衝擊?分析人士表示,如果中郵速遞改變傳統運營方式,降低收費價格、轉變服務態度、提升運營效率,這將會對民營快遞公司、甚至整個快遞行業產生重大影響。但中郵速遞自身存在諸多問題,短期內難以解決,因此對民營企業的衝擊不會太大。
前三季度國內快遞業務
同比增長近40%
「電商的發展促進了快遞業務的發展,尤其是淘寶、京東等電商開展的促銷活動,更是導致快遞業務的迅速增長,」 正略鈞策管理諮詢合夥人呂謀篤在接受《證券日報(微博)》採訪時表示。
其中,6月份以來,包括京東、蘇寧易購(微博)、天貓(微博)、亞馬遜(微博)等電商企業先後掀起價格大戰,電商之間的激烈競爭導致下游快遞業務收入大幅上漲。
據國家郵政局2012年上半年郵政行業統計數據顯示,1月至6月份,快遞業務量完成額超越2010年全年業務完成水平,累計同比增幅達51%,快遞業務收入累計同比增幅達39.7%。國家郵政局表示,第二季度以來,受電商促銷活動影響,快遞業務的快速增長趨勢愈發顯著。第二季度快遞業務量同比增速達54.6%,環比增長7.9個百分點;快遞業務收入同比增速達41.2%,較一季度提高了3.1個百分點。其中5、6兩月的當月快遞業務量超越去年旺季水準,逼近5億大關。
此外,國家郵政局的數據顯示,1月至9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38.3億件,同比增長52.3%;業務收入累計完成738.1億元,同比增長38.9%。
中郵速遞欲轉身
分享近千億「蛋糕」
2011年,全國規模以上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36.7億件,同比增長57.0%;業務收入累計完成758億元,同比增長31.9%。按照這一增長速度,2012年整個快遞服務業收入或增至1000億元。
面對這一巨大的誘惑,一直奉行價格「高端戰略」的中郵速遞也開始躍躍欲試,試圖轉變戰略分享這一「饕餮」。
中國郵政集團是中郵速遞的控股股東,公開資料顯示,中郵速遞在2009年9月從中國郵政集團剝離,目前擁有EMS和CNPL品牌。
從9月底開始,社會上就開始傳出中國郵政EMS大幅降價的消息。有消息稱,執行了多年的「首重20元」的EMS標準快遞,將在國內多個城市降至12元,同時針對電子商務快件推出「1千克以內每票8元」的價格。
對於這一傳言,《證券日報》致電中郵速遞,該公司工作人員表示不方便透露,這屬於公司的戰略問題,高層還未透露相關信息。
對此,正略鈞策管理諮詢合夥人呂謀篤認為:「如果這一屬實,對於中郵速遞來說是一個非常正確的決定。」他表示,中郵速遞降價、轉變運營戰略有利於公司的發展。他認為中郵速遞做快遞業務有著天然的優勢,中郵速遞在網點覆蓋面較廣,這非常有利於該公司的規模效應的形成。
呂謀篤向記者表示,「國內的電子商務發展很快,網購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很重要的購物方式,這是發展的大趨勢。中郵速遞如能轉變戰略,利用其自身的資源和優勢,任何快遞公司都不可能跟其相比。」
業內人士:
不會對民營快遞產生影響
中郵速遞的戰略轉型和上市融資會對其他民營快遞公司產生多大的衝擊?
「中郵速遞背靠中國郵政本身就不缺錢,該公司上市之後只不過是將融資的方式從銀行貸款轉移到向股民融資。一個從不缺錢的公司如果不轉變公司戰略和運營效率,而只是轉變了融資的方式,這不會對民營快遞公司產生多大影響。」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快遞公司高層向記者表示。
多年來,中國郵政的營運效率和服務態度一直受到詬病。而上述不願透露姓名的快遞公司高層認為民營快遞企業運營效率高、服務質量高,更能滿足市場的需求,因此民營快遞公司的市場份額在不斷地增長。
據國家郵政局的數據,2012年上半年,民營快遞企業的業務量和業務收入市場份額均呈持續擴大趨勢。其中,民營快遞企業業務量佔全部快遞業務量的比重達72%,較上年同期提高7.6個百分點,較上年末提高4.4個百分點;民營快遞企業業務收入佔全部快遞業務收入的比重達57.2%,較上年同期提高10.7個百分點,較上年末提高7.8個百分點。
面對不斷做大的快遞市場蛋糕和不斷下滑的市場佔有率,中郵速遞此次自降身價的原因也由此可見。
中郵速遞的成功過會,將成為快遞業的第一股。這是否意味著其他快遞公司上市春天的到來?
上述快遞公司的高層表示目前該公司並沒有上市準備。而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民營快遞公司雖然發展很快,但是由於行業自身屬於資金和人力密集型企業,很多項指標達不到國內上市的標準。此外,目前海外環境較為低迷,也不利於國內民營快遞公司上市。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相比中郵速遞,民營快遞公司十分缺錢。面對進入門檻較低、行業競爭激烈的局面,許多民營快遞公司對資金的渴望程度很高。
席勒與五十位各國精英獨家分享 一堂有錢也進不去的 經濟閉門課程
|
|
為了讓「全球青年領袖」精英們了解未來關鍵趨勢,席勒特別受邀在耶魯大學講授一堂閉門課程,深入剖析人類心理對於經濟活動造成的影響。《今周刊》帶你走進現場,聆聽這場一年一度的重要演講。 撰文‧莊 芳 下午二點鐘,耶魯大學校區內的Greenberg國際會議中心,聚集了一群穿著正式的商務人士,他們特地前來參加經濟學教授羅伯特.席勒傳授的一堂課。 這堂課與眾不同之處在於,是一場採「邀請制」的閉門會議。現場大約五十位「學生」,背景卻個個大有來頭,他們是「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所成立的非營利組織「全球青年領袖」(Young Global Leaders)代表,年齡皆為四十歲以下,每一年度從世界各國成千上萬的候選人名單中,嚴格篩選出的百位精英。過去英國首相卡麥隆、社群網站「臉書」創辦人馬克佐克柏都曾獲此殊榮。 而當日出席席勒演講的聽眾,包含瑞士、南非、牙買加、加拿大等國的優秀人才,在個別專業領域擁有一席之地,除了來自政府、學術與企業界,甚至連丹麥皇家公主,也是﹁學員﹂之一。 課堂的名稱,乍聽之下令人有些摸不著頭緒:全球經濟與動物本能。「我所謂的『動物本能』,不是動物,而是人;人的本能行為,來自於自己無意間所產生的心理動機。」換句話說,也就是人性。 歐債危機 源自「幾位情緒激動的希臘婦女」面對滿場的全球青年領袖,透過這一場演講,席勒要讓大家從不一樣的角度,去思考經濟運行背後的法則:人性心理是如何操控經濟週期。 「人的情緒可以驅動很多事情,但你或許沒想到,情緒的力量,甚至強大到足以影響經濟發展。」席勒強調:「尤其是在這個時代,全世界都連結在一起,貿易往來、金融連結、文化交流、訊息快速互通,如果你要了解事情是怎麼發生的,也要推敲未來會怎麼演變,那麼,你就必須知道人們現在正在想什麼。」他從歐債危機開始講起,更精準地說,他是從希臘婦女的想法開始講起。 二○○八年,希臘發現債務惡化狀況遠比之前公布的數字來得嚴重,為搶救財政,政府決定進行退休金改革,將婦女退休年齡從原本的五十歲提高到五十五歲,「這下子,原本可以退休的忽然不能退休,且退休後領到的錢比原本還少,大家都不開心,幾位情緒特別激動的婦女,決定上街抗議。」婦女的情緒瞬間感染了不少人,街頭抗議的畫面引起關注,希臘財政問題被部分專業投資機構點名,希臘公債的殖利率因此在○九年起緩緩攀升。接下來,攀高的殖利率造成該國「以債養債」的難度提高,越來越多的媒體開始報導這個國家破產的可能,影響所及,債券殖利率變成「瞬間飆高」,忽然之間,這個國家面臨破產。 「瞧,如果從這個角度看,竟然只是幾位婦女的激動情緒,引發了滾雪球般的效應,造成希臘立即面臨破產危機,也引爆了整場歐債危機。」席勒的這番「歐債新解」,引來全場一陣大笑,而他則立即為這現象提出注解:「當每個人都在想同一件事的時候,必然會引來問題。」 美國房市泡沫 源自「因為每個人都想換房子」接著,他以美國為例,美國房地產泡沫是造成金融海嘯的源頭,而這個源頭,「是因為每一位美國人只想著一件事:買更大的房子。」○五年的五、六月間,席勒和同事凱斯正在進行每年例行的購屋者問卷調查,他驚訝地發現,幾乎每一位購屋者對未來房價上漲空間的預期,都比先前來得樂觀許多。「此外,每個人都認為,銀行貸款提供九成房價的資金是天經地義,政府也應該繼續幫助人民購買更好的房子。」同樣是在○五年六月,《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推出這樣一期封面故事,大膽預測房價將走跌,隨後沒隔多久,除了平面媒體大量跟進報導這則新聞,連《時代雜誌》(TIME)也推出相關議題。 席勒指出,在○四年,Google網頁搜尋「房市泡沫」(Housing bubble)一詞的數量還很少,但到了○五年的六月至八月期間,各家雜誌推出相關主題以後,搜尋數量快速飆升,成為熱門關鍵字。 「後來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了,房地產的大泡沫一夕破滅,造成了失控式的危機。」席勒分析:「我們怪罪金融業與政府監管不力,但老實說,這場世紀泡沫的形成,是來自於每個人腦袋裡想的都是同一件事,從政府、銀行、人民到媒體,全部都一樣。」這一回,在場的青年領袖們比較笑不出來,「當大家都想同一件事,並且達到近乎瘋狂的程度,結果就是失控與崩潰。」他為這一段演說提出結論。 未來經濟 取決於「全世界是否只想著省錢」「今天早上,我聽到一個不好的消息。」十月八日,世界銀行將二○一二年東亞地區的經濟成長率預期從八.二%降至七.二%,原因是中國經濟成長表現恐怕不如預期。接著,他開始對這則新聞的前因與後果,提出來自於「動物本能」理論的新奇解讀。 「歐美國家都在撙節財政,在這樣的氛圍之下,人民對經濟前景感到悲觀,於是,消費與支出也開始跟著政府財政的腳步,一起撙節。」歐美消費不振,影響中國出口,造成中國經濟成長減速的壓力,雖然中國希望透過刺激內需來支撐經濟成長動能,但說到內需,必須仰賴民間投資與消費,那麼,只要歐美國家人民撙節的情緒不減,中國經濟看不到快速成長的動力,中國人又怎會用力消費呢? 以上,是十月八日這則「調降經濟成長率」新聞的前因,至於後果,席勒大概是這麼推論的。 「就單一國家來看,中國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當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成長表現不如預期,自然又將影響全球投資人的情緒。」席勒立刻提出佐證:「你們看,受到消息影響,今天全球股市多半走跌。」股市走跌,直接影響民眾的財富預期,「撙節」的動機恐怕又會因此提高。席勒進一步表示,在全世界都是壞消息的情況下,「或許你沒注意到,但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正受到這樣的氣氛影響,跟著開始或多或少地撙節支出。」說完這個段落,台下聽眾們不僅笑不出來,表情反倒略顯嚴肅,畢竟,席勒的結論,彷彿說明著「當前全世界的人都在想著同一件事:撙節,而這件事情,也讓經濟復甦的期待短時間內無法實現。」某種程度來說,席勒用「動物本能」對未來經濟走向的推論,正符合他對二○一三年世界經濟的基本論調:談復甦,還太早。 |
一堂分享三十五年職場閱歷的人生課 流通教父徐重仁的顧客幸福感商場學
|
|
便利商店包山包海的服務,早已滲透你我生活,其中7-ELEVEn超商市占達五成,創造今日榮景的背後推手、統一超商前總經理徐重仁,日前於「政大企管CEO 論壇」上,與青年學子分享三十五年商場經歷,他有什麼獨門心法? 撰文‧陳彥廷 「讓顧客開心是經營事業最重要的基礎。如果引進一個新事業可以帶給顧客幸福,這個事業一定賺錢!」就是這樣的信念,讓統一超商的背後推手徐重仁堅持三十五載,打造7-ELEVEn成為國人在街頭巷尾、幾步路就到達的生活站。 現今全台共有逾九千家連鎖便利商店,其中光是7-ELEVEn超商就超過四千八百家,占了約五成。7-ELEVEn包山包海的服務令人眼花撩亂,早已不知不覺滲透國人生活,甚至改變了你我的生活形式。徐重仁開玩笑說:「有些人告訴我,沒有國家沒關係,但是不能沒有7-ELEVEn。」十月三十一日由政治大學企管系主辦、《今周刊》協辦的「政大企管CEO論壇」當中,在業界素有「流通教父」之稱的CDRI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董事長、統一超商前總經理徐重仁,與青年學子分享7-ELEVEn的成功經營之道。 融入顧客情境 洞察需求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即使今日看來成就輝煌,7-ELEVEn也經歷過一段篳路藍縷的時期。 早在一九七七年,徐重仁從日本留學歸國加入統一集團,由於在日本嗅到連鎖便利商店的商機,便著手規畫將7-ELEVEn引進台灣。然而草創之初,卻連續虧損了七年,公司面臨解散之際,徐重仁一度被調到中壢的麵包工廠學做麵包。他回憶:「那不是我想要的,但是我利用那段時間不斷反省,7-ELEVEn在美國可以成功、日本也表現得不錯,為什麼在台灣做不起來?」後來董事會決議停掉7-ELEVEn,不服輸的徐重仁自告奮勇接下這個燙手山芋。接手第一件事,便是盤點僅剩七十五家超商的財務狀況,並當機立斷關閉虧損嚴重的四十五家。 隔年徐重仁重新積極展店,將原先巷弄中的店面拉到顯眼的十字路口及三角窗,並與可口可樂公司合作,引入「思樂冰」吸引年輕客群。這個策略很快奏效,台灣颳起一陣思樂冰旋風,思樂冰占超商總營業額一度高達五%。 7-ELEVEn起死回生,但徐重仁並不以此自滿,他不斷地擴展超商業務,從一開始的食品及日用品販賣,到與星巴克、博客來等企業異業結盟,並引進「黑貓宅急便」物流公司、推出ibon、洗衣便等加值服務,再到打造7-NET雲端超商。 這一切努力的動機,不同於其他許多商業人士擴展版圖的勃勃野心,而是單純源自於關照顧客的需求。 徐重仁的經營哲學,其實就是孔子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他認為:「我們自己本身就是一個顧客,要讓自己融入顧客的情境。」由於多數消費者難以清楚說出自己缺乏什麼,因此必須不斷地思考、洞察顧客的需求。他更提醒,行銷工作強調的創新、差異化及價值的延伸不會無中生有,這三者正是從這樣的洞察力出發。 徐重仁在日本時曾觀察到,小學生在畢業旅行期間,利用物流公司將髒衣服及土產寄回家,他心想:「如果有這樣的服務,不知道多好!」於是才促成了黑貓宅急便引進台灣。為了培養敏銳的洞察力,徐重仁早期時常跑到西門町觀察年輕人的消費習慣,從商場中貨架的銷售狀況及消費者購物籃內的貨品種類,思考市場中還有哪些「空隙」值得發展開拓。 不忘社會責任 結合公益為了替顧客創造更多幸福感,徐重仁將服務對象從消費者個人擴大到家庭、社區與社會。 徐重仁以集點活動為例,說明「創造幸福」的概念:「我們最早開放Hello Kitty集點,事實上是要創造一種歡樂。當家人親子在一起的時候,我們可以創造話題讓他們討論,你今天集多少點?換到什麼東西?阿公阿嬤和孫子,或者父母親和小孩,甚至同學之間話題會比較有趣啦!」秉持著「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想法,徐重仁認為企業除了賺錢,終究必須回饋社會、嘉惠更多人。他從二十二年前開始與世界展望會合作,推出「把愛找回來」系列活動,當時的初衷是著眼於青少年的家庭問題,希望藉由活動來加強親子關係,進而減少社會問題。徐重仁認為:「把愛找回來,就是說父母親重視子女、關心子女,就可以解決很多社會問題。」徐重仁更將7-ELEVEn視為社區中心,從鄰里關係扎根。「好鄰居同樂會」活動便邀請店家附近鄰居一起參與樂器、歌唱表演,彼此同樂。他強調:「這個就是一種歡樂。做生意不是只有賺錢,你一定要不斷地去灌輸店家對鄰居的關愛。」以這種「關照人群」的需求為信念,徐重仁也勉勵有意從事服務業的年輕人:「從這個行業當中,你可以學習到做人的道理,你要很謙虛,你要有熱忱,然後你要彎下腰,這才是服務業的本質。」 |
投資記憶碎片分享:低市盈率投資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e2kn.html格雷歷姆和約翰聶夫都採用低市盈率投資法獲得了超越市場的長期投資收益。我就和一般的投資者一樣,視此為通向成功的法則。一直以來,我都以為令他們通向成功大門的源自於採用了低市盈率的投資方法,但最近我有了新的感悟。
最近通過觀察一些其他博友們的操作,我發現絕大多數的博友們即使採用了低市盈率投資法,卻沒能夠獲得優於大市的投資表現。對於我進行了深思,慢慢明白低市盈率並不是重點。
一直以來我都不理解為什麼大師們都喜歡用往績市盈率而不是更有代表性的預測市盈率,想著想著明白了。低的往績市盈率只有在集體厭惡的情況下才會出現,更能夠代表逆向投資,而預測市盈率並不能夠。大師有沒有買入預測市盈率很高甚至預測盈利虧損的股票?我沒有查過,但直覺告訴我肯定有的,只是它們往績市盈率都很低。
但是這個還沒能解釋為什麼學習低市盈率投資法的博友們未能夠取得優於大市的投資表現。我想真正原因應該在於沒能真正做到逆人性,大家都只想買一些業績預計不會太爛的股票。早已經有了主觀判斷,顯然這不是真正的逆向,沒有帶來超額收益也就很合情理了。所謂的逆向投資,精華之處應該在於逆人性,而不是選擇性地,有集體共識下的逆向。
回頭看,這兩年漲幅比較好的逆向投資標的都是徹底地逆人性的。比如擔心火電廠永遠不會獲得比較好的盈利(包括我),擔心地產股破產倒閉……反而有集體共識的低市盈率的逆向表現相當一般。
開始理解為什麼逆向大師們都喜歡只對著報表、數字,也許只有這樣才能夠做到平常心,逆人性而為。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自己這兩年對股票研究多了,表現反而更差。我幾乎失去了對真正逆向的觸角,在不知不覺中尋求了所謂的集體共識。投資要學習的地方太多了,是時候找回當年生意忙碌時對逆向判斷的觸角了。
分享《怎樣選擇成長股》中的幾個小故事 潘潘_堅持價值投資
http://xueqiu.com/9206540776/22632273故事一
「20多年前,有一位在大多數方面都展示出很強的投資能力的紳士,他想購買一隻在紐約股票交易所上市的股票100股。在他決定買入的當天,該股票的收盤價位35.5美元。第二天依然如此,但是他不願意支付這一價格,他決定節省50美元,於是將買價定為35美元,並且拒絕提高買價。此後該股票的價格從未低於35美元。今天,將近25年過去了,該股票看上去擁有特別光明的未來。而且受到股票紅利和拆股的影響,該股票的價格已經超過了500美元。
換句話說,為了節省50美元,投資者少賺了至少46500美元。此外,這位投資者仍然賺得了46500美元,因為他曾經以更低的價格買入過該公司的股票。既然46500美元是50美元的930倍,這意味著他要節省930次的50美元才能收支平衡。顯然,採取這樣的行動是一種愚蠢的行為。」
潘潘按:相信很多人(包括我)經常做這樣的蠢事。
故事二
「那個時候,市場上流行買入一兩年前才以很高的價格公開上市的股票,而我一直抵抗這種誘惑。但是由於頻繁地與支持這些公司的人聯繫,我也不斷地尋找一些可能真正有吸引力的投資。1969年,我找到了一家從事非常前沿的新技術的設備公司,它的存在有著堅實的基礎。這家公司的總裁聰明而誠實,我仍然記得,和他一起用過一次長時間的午餐之後,我在機場等到回程飛機時一直在來回的盤算,是否以當時的市場價格買進這家公司的股票。深思熟慮之後,我決定開始行動。
我正確判斷了這家公司的潛力,接下來幾年,該公司確實有所增長,但是,這次投資卻是失敗的。我的錯誤在於為該公司的前景付出了過高的價格。幾年之後,公司表現出相當快的增長,我賣出了這些股票,但賣出的價格和我當時買進的成本幾乎沒什麼差別。儘管我認為在公司未來能獲得的增長已經變得相當不確定時賣出股票是正確的,但是以微博的利潤再持有多年之後賣出,不是使資本增長和防止通貨膨脹的方式。在這次表現令人失望的投資中,原因在於最初受到衝動的誘惑,支付了不切實際的價格。」
潘潘按:不要為成長股支付過高的價格。
故事三
「但是,那時我有一個相對較新的賬戶,這個賬戶的所有者在他們的生意中,習慣於在市場下跌至最低點時買入,而在上漲到最高點時大量賣出。既然德州儀器的價格漲到了原來的兩倍,他們給了我很大的賣出壓力,不過我還能堅持住。當股票又漲了25%,能帶給他們125%的利潤時,他們給我施加的賣出壓力就更大了。他們解釋說」我們很贊同你的看法,我們很喜歡這家公司,但是我們隨時都能在下跌時以更好的價格回購他的股票。」我最終向他們妥協了,但是說服他們繼續持有一部分,而賣出其餘的部分。儘管幾年後該股票出現了一次大幅度的下跌,價格從最高點下跌了80%,可是這個新的最低點仍然比這些特別的股東賣出的價格高出約40%。」
潘潘按:其實故事三和故事二有矛盾之處。當一只成長股的價格漲到遠高於它的內在價值時,是一直堅持持有,還是賣出?個人持後一種看法,歡迎討論~
一個電商失敗者的經驗分享
http://www.chuangyejia.com/archives/24772.html現有的平台包括淘寶、京東等都不適合做生鮮,因為都是全局電商,沒有「本地化基因」,而生鮮非常適合本地化經營。 優菜網創始人 丁景濤
可能我是第一個創業失敗了還勇敢站出來分享經驗的吧(自嘲一下),我有兩個目的,一個是為新進入這個行業的創業者提供一些失敗的教訓,另外一個是能聽到業內人士的意見,讓優菜網能鳳凰涅槃。
自從新浪科技報導的新聞以來,陸續見了幾十位業內、外資深人士,受益頗多,包括「正谷」讓我耳目一新的生態農業,「生態人」期貨農業的構想,「青蔬園」電商優先式基地設想等,也有其他行業與生鮮電商進行資源整合的構想。其實到此刻為止,我大致有一個生鮮電商未來的構想了,再次借新浪科技的力量,引來更多的玉,目的還是能讓農業電商真正做成功。
我對電商和生鮮電商的一些觀點(磚來了)
只看好平台電商,京東、亞馬遜等不約而同的向淘寶(天貓)方式靠攏,其原因是多方面的,1、淘寶的幾百萬商家都是淘寶免費的宣傳員,在各大論壇、線下、微博進行宣傳。2、聽到過淘寶店主過勞死,沒聽說過京東等員工過勞死,也許就是創業和打工的本質區別。所以未來商業模式更傾向於平台基礎上的眾多企業模式,而不是大企業模式。
標準化產品的垂直電商要麼死掉,要麼進入各大平台。很簡單的理由,如果平台之間的價格戰選擇某分類,比如化妝品,通過化妝品降價,平台電商會增加客戶和其他商品的銷售,而垂直電商,降價就代表損失,三個月價格戰就拖垮了。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再來看生鮮電商,單一電商我不看好,不管本來、多利等砸錢再多,最終會淘汰或者轉型,優菜網也一樣。水果類電商(屬於生鮮中標準化程度高的產品),現在活得蠻不錯的,但是未來也會選擇平台或者被淘汰。現有的平台包括淘寶、京東等都不適合做生鮮,因為都是全局電商,沒有「本地化基因」,而生鮮非常適合本地化經營。
優菜網的發展過程
像送牛奶一樣送菜模式
優菜網的模式是我思考了2年才出手做的,最核心的思路是解決生鮮的物流問題,通過「像送牛奶一樣送菜」讓低成本生鮮物流成為可能,像三元牛奶一樣,廂貨先將菜送到社區,然後通過電動三輪車送到千家萬戶,並且通過取菜箱,實現不見面配送,不但降低成本,而且「菜等人」的模式可以讓客戶有更好的體驗;通過區域化運作,小區深挖掘,增加訂單密度,降低物流成本;通過訂單式農業,降低蔬菜損耗,並降低庫存面積需求;通過先進的後台ERP系統,加快車間的處理速度。取菜箱又能起到不間斷廣告效果,降低客戶發展難度,並增加客戶粘性等。一個區域做好後,迅速複製。所有這一切,在我這個IT人眼裡非常優美,但是,生鮮問題的複雜性,讓這次創業成了災難。
有機起步
優菜網剛開始做的是中高端,主要是有機和綠色,並與北京知名企業合作,在世紀城迅速做到100單,並實現了盈利,因此獲得200萬的天使投資,天使投資的進入,讓我們覺得模式完全沒有問題,開始盲目擴張,此時,問題出現了,我們發現供貨商給我們的並不都是有機蔬菜,以次充好嚴重,所以果斷停止了合作。另外找有機基地才發現,問題比我們想像的複雜,經常缺貨,品類太少,客戶滿意度下降。
普通菜不穩定
後來我們想,有機難做,就做普通蔬菜,就開始從新發地進貨,新發地的蔬菜佔北京蔬菜的90%,各種品質的菜都有(沒有有機,如果有有機,優菜網的模式就成功了),我們一般都採購優質的,但是,因為我們主要採購時間是凌晨3-5點,很多時候這個時間段內,並不能買到符合我們採購標準的菜。所以,客戶收到的蔬菜時好時壞,體驗大打折扣,雖然短時間內我們做到了500單,最終無法阻擋客戶的流失。
優菜網失敗分析
1、 沒有穩定的貨源。單一農場不能滿足電商的需求;新發地採購無法保證質量;多個農場供貨,採購量小,物流成本高。
2、 不能提供比菜市場更好的購物體驗。去菜市場買菜,可以挑選自己愛吃的,比如蘋果,同樣的紅富士,口味非常多。在網上購買,送到家的蘋果可能千滋百味。
3、 環節太多了。進貨,倉儲,裝配,物流,it,客戶發展等等
4、 貨車進城問題(對初創企業很不友好啊)。這是壓垮優菜網的最後一根稻草,沒有進城證,原來是認罰,9月份開始,不光罰款,還要扣分,我們不得不縮小經營區域。另外,社區配送最好的工具—電動三輪車,是不合法的,好在這方面執法很鬆。
5、 信息不對稱,劣幣驅逐良幣。比如黃瓜,客戶認為的好黃瓜和優菜網認為的好黃瓜有巨大差異,客戶認為:1、顏色淺且鮮豔;2、直;3、頂花帶刺。這是劣幣,但是客戶思想很難改變啊,需要一個權威的信息對稱。
優菜網未來設想
本地化生鮮平台是未來的必然,也是優菜網轉型的方向,通過平台進行專業化分工,基地只管種菜,電商只管發展用戶和服務用戶,平台負責IT解決方案,物流外包給專業生鮮物流企業等。只有專業化分工才能真正讓各個環節的效率達到最高。這個平台已經思考了很久了,希望您能一起來實現夢想。
我看好生鮮電商的未來
1、方便。這個不多說了;
2、損耗小。訂單式農業,隔夜菜極少,也沒有人為挑揀損耗;
3、可想像的空間大。畢竟超市受地域和面積限制。
但是,目前生鮮電商還需要解決如下問題才會有未來
1、 標準化。比如,能做到比自己選菜還好的客戶體驗,就是說通過網上買到的,就是自己喜歡吃的。同樣叫蘋果,口味可差的太大了。通過標準化生產和標準化標註才能實現這點,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2、 安全感。客戶信奉眼見為實,線下銷售,有一個推銷過程,而線上很難實現,往往客戶被忽悠了,還覺得自己買菜經驗很豐富。引入專家,實現信息對稱,將是很好的解決方案。
3、 生鮮物流。本地化生鮮物流方面是平台成功的關鍵,1、政府投資,像建設高鐵一樣,這個應該比高鐵更有價值;2、企業聯合體來做,需要IT串聯。目前我認為還是合作,優菜網已經嘗試了很多種方式,包括跟送牛奶合作,跟實體店合作,跟城市100合作,自營等等。
對新人的忠告:
1、 誠實,如果靠欺騙賺錢,就不要做農業了,「積惡之家,必有餘殃」,是殃及子孫的事情。
2、 做好持久戰準備
3、 小範圍的試點,然後再擴大規模
4、 借鑑別人的經驗,而不是自己摸索
一篇很不錯的文章和大家分享【如何找到偉大企業】尋找5年10倍股 VIP專注醫藥消費
http://xueqiu.com/4618198493/231336195年10倍投資計劃的核心在於,要求企業業績連續高增長。首先從連續這點來看,在強週期行業中找這樣的機會是事倍功半的,在消費股中尋找是王道(張裕、云南白藥、古井貢、上海家化都是好的例子)。以上企業有以下共同的特點:
第一、企業所在行業處在一個快速成長期(例如10年前的地產業,5年前的家電連鎖和如今的醫藥行業);
第二、銷售收入穩步擴大。擁有競爭優勢,企業在行業中擁有定價權,所佔的份額是連續擴大而非縮小(例如萬科、蘇寧等);
第三、隨著銷售額的增加,公司毛利率可以保持並得以提升;淨資產收益率穩步增長。我們允許企業圈錢,但是圈錢後的資產收益率不能下滑,否則對老股東就是一種傷害。
第四、企業管理者有企業家精神,並對股東權益敏感(實施了股權激勵等措施)。一個簡單的辦法是,多看看公司在年報中的經營目標並看看之後的實踐。一個偉大的企業家應該有足夠的前瞻力和執行力,而不是朝三暮四。
第五、公司的盈利模式應該穩定且易於理解。就如巴菲特先生的「鑽石搭檔」查理•芒格所言,一家不易理解的公司不值得持有它。另外,易於被理解的公司更容易被後來的投資者追捧,而快速實現股價的上揚。(2009年以來,新能源、新技術企業走勢很火爆,但是真正理解這些技術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
第六、公司要便宜。看估值也要看市值。銀行股的估值是很便宜,但是一個10倍PE,3000億市值的企業股價漲10倍; 顯然比一個20倍PE,30億市值的企業股價漲10倍的幾率小得多。
儘管這樣去選擇公司很難,但是相對於預測貨幣政策、資金動向、機構行為而言,也許是更容易的事。平時多和一些價值型的投資者朋友交流,也是一種互相啟迪的模式。對於個人投資者而言,我們可以向高手問股,但是不妨多問問或者自己研究下,所問到的公司是否符合以上6條法則呢?
感悟:
選股是種技術,也是種藝術。事實證明,市場並不缺少5年10倍股。5年10倍,選好股是第一步。
「在一個五年週期裡,我們找到一家公司淨利潤增長3倍,估值增長1.5倍,就能夠實現5年10倍的計劃。所以,第一是要找到利潤高速增長的公司,第二要在估值較低的時候買入」
我們期待的不一定5年非要10倍,如果那樣就顯得過於上綱上線了,更重要的,還是找到一種若干時間週期,重倉取得數倍超額收益的機會。但是,選股,卻必須要按照5年10倍的標準去執行。
二 操作篇
【考驗】人性的障礙
選股是技術,買賣卻是藝術。前者固然不易,卻可以憑時間來錘煉;後者卻看性格和天賦。
人性的弱點,讓我們在執行5年10倍的過程中會遇到三大考驗:第一,如果買入後,公司股價不漲反跌,該怎麼辦?第二,如果又有一家「珍珠公司」出現該怎麼辦?第三,股價已經漲了3倍了,是不是該見好就收,或者做個波段?
這三大考驗之所以會讓我們對投資產生疑慮和動搖,其實都可以歸結於一個主因:我們對自己所投資的公司及其成長模式和方向並非真正的理解,所以輕微的風吹草動或者說誘惑,都可能動搖我們的初衷。所以,對於「5年10倍」計劃而言,必須只能投資自己熟悉並經過深度研究的行業和公司,同時研究的深度應該達到並超越市場平均水平才能獲得超額收益。
如果對所投資的企業的方向看得很清楚的話,我們再面臨考驗的時候就會從容很多:
第一,如果當時買入的理由沒有變化,股價下跌我們應該高興,因為我們可以以更便宜的價格買入;記住我們的操作週期是5年,而不是5天。
第二,如果中途出現可供替代者,我們同樣要考慮其成長性、安全邊際是否更為優異,如果答案為否,我們沒有必要去增加自己的研究負擔,因為我們要做的只是找到一顆珍珠,而非去尋找全部的珍珠。(實踐證明,作為一名個人投資者,跟蹤企業的能力的5到10家,否則是另外一種攤薄)
第三:當股價如期大幅上漲之後,突然遭遇了大幅下跌,該怎麼辦?當經濟出現週期,市場出現系統性風險,我們是否需要迴避風險?
要戰勝這個考驗,我們必須要相信,好的公司是可以戰勝週期的,優秀的管理層會利用經濟的波動加速發展而非相反。例如沃爾瑪在股價實現數千倍上漲的過程中,中間同樣遇到過大幅下挫的情況,如果我們將時間拉長,這些波動其實都可以淡化。
記住巴菲特所說:股價的漲跌並不是我們做出投資決策的理由。
當然,如果我們的確通過實戰擁有了波段操作能力,並在實踐中證明可以戰勝市場的話,我們也不排除波段操作。但這種波段,應該起碼是以月為週期來計算。
【行動】找到你的聖盃
王陽明說,知行合一,知易行難。
找到適合自己的聖盃(交易法則和紀律),並不斷完善,是踐行5年10倍計劃的關鍵所在。路注定是佈滿荊棘的,我們希望做的是少走彎路。
投資實踐顯示,充分理解「安全邊際」、「觸發時機」、「長期跟蹤」這些概念並靈活運用是必要的。
安全邊際和健全心態
芒格說過,如果你不敢滿倉的股票,那就一股就不要買,如果不敢持有一年,那就一天就不要拿!
且不談論是否能賺錢,要讓一個人把全副身家壓在一項投資上,相信他最基本的要求是「不虧」。但能做到不虧的只有「現金」,股票這類風險資產,我們只能追求相對安全。
從經驗中來看,人們說到安全邊際,是指估值的安全。但我要說的,安全邊際第一步是要資產的健康。
很多人總是喜歡說,「今天虧了一部車」、「昨天賺了一個洗手間」,這種觀念和導向是非常錯誤的,要是巴菲特或者蓋茨天天這麼想,早就抽風了。一位成熟的投資者,必須做到把投資和生活有效隔離,這樣才能不會被市值的波動影響了心情進而影響了投資決策。
舉一個例子,一個家庭資產200萬元,每年工資扣除支出結餘20萬元的投資人,拿出60萬元投資,設立35%的止損線。如果嚴格執行止損,那最大的損失就是一年的收入,即使連續遭遇3個跌停板,也不會對生活造成什麼衝擊,完全可以泰然處之。反之,一個家庭資產60萬元,年收入結餘6萬元的人,借款60萬元炒股,一個跌停板可能就傷筋動骨了。 對於5年10倍計划來說,10萬元的本金就可以再15年後創造億元的財富,我們不必要鋌而走險。李嘉誠說,「散戶不要炒孖展」,也是金玉之言。
第二層意義上的安全,就是估值上的安全。物美,也要價廉。但是怎麼樣才算便宜,這就見仁見智了。不能說破淨的鋼鐵股比100倍PE的百度便宜。對於成長股來說,多用PE和PEG,市銷比等指標,參考歷史估值、行業估值、海外比較等等。
價廉多出現在熊市的中後期,例如麗珠B這樣主營連續20%以上增長的醫藥股,也出現過跌破淨資產的情況,這就是明顯的低估了。而產業資本的回購,也是低估的一種表徵。
買入時機和節奏
遇到了一家心儀又便宜的公司,在動手買入之前,應該先回答這麼幾個問題?
1、為什麼好公司會有這麼便宜的價格?是熊市導致的盲目,還是自己的判斷可能會有誤差?公司是否存在未知的重量級利空?
2、買入之後可以忍耐多久的不應期?買入後可以忍受多大幅度的虧損?
3、計劃用多大倉位買入,一次性買入還是分批買入?
存在即合理。便宜一定有便宜的原因,對於公司的判斷市場上總是有分歧存在,分歧從產生到消失,影響著股價的變化。投資不能盲從,也不能太自負,找到便宜的原因,和對公司價值的判斷進行比較,如果相信自己的判斷沒有問題,那就放心去做。
股價的走勢受估值影響大,但估值最終決定於業績,對於一家正處在業績釋放期的公司,我們更要擔心的是錯失爆發機會而不是被小幅套牢。反之,如果買入半年之後,公司股價持續不漲,而業績也沒有如期兌現,那就必須做自我檢討了。我們可以用3個月來忍耐股價的下滑,但是不能用3天來忍耐沒達到你預期的管理層。
我們不必苛責買在最低的位置,這是技術派的目標,但我們要避免一買就被嚴重套牢,對於明顯下跌趨勢的個股,採用分批買入的方式比一次性買入更為合適;而在底部盤桓很久,開始走出上升通道的,則相反。當然,實踐上的經驗會讓我們更容易聽到「扳機」的聲音,減少等待的時機。例如,古井貢B,從2008年底2.4啟動,2年漲了近15倍,一個關鍵的觸發點就是換了股東,隨後業績爆發,股價也做火箭。在解答第一個問題的時候,如果我們找到了低估的原因,而這一原因開始改變的時候,要抓家時間上車了。
再舉一個例子,即使處在東部華僑城的舊廠房未重估,康佳B依然破淨,市銷比是同行的1/5,這是明顯的不合理,但是從PE上看,又是合理的。這就是分歧所在,問題在於管理層沒有釋放業績的動力,如果動力源出現了,糾偏就會開始。這樣的情況,適合小倉位買入,保持持續的跟蹤,等待機會。
在橄欖樹下徘徊,期待遇見你,在你最美的那一刻。
■倉位管理和集中持倉
經常會聽到有人興高采烈地說,今天我有3個股票漲停了!敢問這位神仙,您一共買了幾隻股票?漲停股票倉位佔比多少?整體盈利率多少?
好股不求多,一隻足以!買了10只股票,3只漲停的收益也許還比不讓滿倉一隻漲幅5%的股票。市場上有兩種極端,因為研究不深入或者不自信,通過分散持倉來規避風險,要麼不甚知之但孤注一擲。
但大部分個人投資者的誤區是前者,為什麼不敢重倉甚至滿倉一隻個股呢,因為有心理障礙:害怕判斷有誤淨值快速蒸發,或者擔心錯失了其他機會。要意識到,分散持倉不能分散系統性風險(例如5•30),同時分散持倉在分散個股風險的同時,也在拉低收益率。
對於重倉某隻個股,可能失去的其他投資機會,正如前文所說,我們要找的的是最美的那顆珍珠,而不是找珍珠項鏈!如果喜歡分散投資的話,那就去買基金吧!
開始可以用操作紀律來解決這種心理障礙:一隻有潛力的「珍珠」但「扳機」還沒有響,上1成倉位;低估原因被解決,扳機叩響,加到3-4成;業績陸續釋放,上升通道形成,安全墊夠厚加到5-7成。
5年10倍計劃,是要找自己熟悉並經過深度研究的行業和公司,研究深度要達到並超越市場平均水平。真正好的公司,可以滿倉買,甚至借錢買!這個機會只給眼光和膽量俱全的人。
持續跟蹤和賣出時機
不少人碰到過5年10倍的公司,但是沒有走完全程,50%就下了車。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缺乏持續跟蹤的能力,對於公司的成長和興衰,心裡沒譜。要麼割肉就跑了,要麼大漲之後守不住之後再也沒買回來。
如果公司董事長是自己的叔父或者鐵哥們,長期跟蹤是很便利的,但這有內幕交易的風險,也不適合絕大多數人。巴菲特和芒格都不喜歡調研,但他們依然對於公司的變化洞若觀火。
如果是一個勤奮而又不笨的草根投資者,陽光下的利潤,已經足夠賺了。有以下方法可供借鑑:
1、定期瀏覽公司主頁,關注領導講話和媒體報導透漏的經營目標。
我們來看個例子,2010年9月9日,深圳特區報報導,《深圳市zf與中國醫藥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中提到,
「昨晚,深圳市zf與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在五洲賓館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醫藥研發、醫藥流通、醫藥生產、醫藥綜合服務四個領域加強合作。深圳市長許勤、副市長袁寶成,中國醫藥集團董事長宋志平、總經理佘魯林等出席簽約儀式。」(紅色字表示這是黨報的通稿,要經過審查或發表的,不是信口開河的股評)
「據悉,中國醫藥集團和深圳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係。雙方首個大型合作項目——深圳一致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自2004年完成股權交割以來,經營實力和經營業績得到了長足發展,年銷售收入從當初的15.7億元,到2009年突破100億元,增長6倍多,今年計劃將突破130億元,併力爭「十二五」末銷售規模達到1000億元。目前,該集團在深多個項目也即將開工建設或啟動規劃。」(5年後銷售額翻8倍,這是遠景規劃,是個5年10倍的參考標的)
2、有機會儘量參加股東大會,目的不是為了聽董事長說什麼,而是結識一些長期持有並關注該公司的股友,通過交流加強對公司的理解。
3、多泡下55168相關個股的帖子,拋磚引玉。和而不同,求同存異。一般人有選擇性吸收信息的特點,聽不進不同意見,善意的批評會幫助我們避免「看上去很美」的陷阱。
4、找到對「珍珠公司」長期跟蹤的行業研究員,除了看新財富排名,還要看他過往分析的前瞻性和同公司交流的頻度,多找找他的報告來看。(例如,在中投研究所的周銳,對同在深圳的一致就保持著長期關注)
5、儘量尋找關係瞭解公司的運營:銷售人員、上游、下游,側面瞭解。
6、有渠道的人,去瞭解機構投資者在公司進出的節奏和原因。
7、有能力的人,去做一名有擔當的股東,利用機會為公司的成長獻計獻策,這是頂級的投資之道。巴菲特和江作良做到了,距離很遠,我們有目標要努力。
如果公司的業績成長符合預期並超過預期(30%),而估值和市值也在合理範圍之內,那堅定持有是唯一的選擇。系統性原因導致的下跌,帶來的是買入機會,因為好公司終究會起來,而且會走的更遠。例子太多,無須舉證。
5年10倍的買入持有計劃,絕不意味著「鴕鳥戰術」,而是通過專注和勤奮,跟蹤公司的成長,進而獲取超額的收益。而這種專注,也意味著必要的放棄:放棄部分娛樂和休閒,放棄其他投資機會,有勇氣、有耐心去應對路途上的波折,迎接財富巨大增值的喜悅。(轉)
技術貼:網站如何讓新聞資訊分享給更多的人?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4318.html很久沒和朋友們聚在一起聊天。
「前幾天我在微博上看到說房價要漲」
「哎,你看到我在朋友圈發的那個新聞了嗎?」
「我在你QQ空間上看到你發的那個新聞,你是從哪裡看到的啊?」
可能是職業病的緣故,我已經習慣了去觀察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希望從中發現什麼或者印證一些東西:現在大家獲取新聞越來越依賴社交網絡了。
其實社交網絡渠道作為用戶獲取新聞的現象早已不是新鮮話題,越來越多的新聞資訊產品將「分享到……」作為其產品的功能標配,一方面為了滿足產品用戶在閱讀新聞時分享的需求,更多是希望借助社交網絡渠道為產品帶來用戶的自循環回流和新用戶的拉動。

其實真正達到後一個目的其實是不容易的,尤其是在移動互聯網日益發展的今天,作為一個新聞資訊產品來說,不是僅僅接入某一個移動社交開放平台,調用哪個API就可以坐等用戶的,這其中還是有文章可做的:
讓正確的產品遇到正確的社交網絡渠道
之前一直上某個科技資訊網站,遇到好的文章就會分享到QQ空間或者微博,突然有一天發現原來的幾個按鈕變成了一長串,還有更多按鈕:

為了更大範圍的覆蓋分享新聞資訊的用戶群,選擇越來越多的分享渠道是很好的,但「大面積撒網」也需要「重點捕撈」,尤其是到了手機端,本來就不大的手機屏幕,多一個按鈕就會給用戶帶來加倍的使用負擔,所以需要新聞資訊產品在做「分享到……」功能時,遵循一個「二八原則」,選擇與自身產品用戶群相match的社交網絡渠道。
如果用戶群不match,最直接的就是自身產品用戶不會使用「分享到……」的功能,一方面浪費了自身的產品技術成本,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用戶的產品使用負擔。其實對於比較傳統的新聞資訊產品來說,比較簡單的方法就是選擇目前用戶覆蓋量最廣的幾大社交網絡平台:QQ、微信和sina微博,展現形式上,可以有分享到QQ空間、微信好友、朋友圈和sina微博等。

走出去後,「我」就不僅僅是「我」了
很多時候,新聞資訊產品的產品經理在決定了需要在自身產品的哪裡增加「分享到……」功能和接入哪些社交網絡平台後就把工作交給了技術,讓技術根據各家的API文檔來進行開發,忽略了用戶分享出去的內容在社交網絡渠道上的展現形式,其實這對於產品分享功能來說才是最關鍵的一步,如果處理的不好不僅影響自身產品的回流,還會影響社交網絡平台產品的用戶體驗。
開放平台自從作為一種產品形態走上互聯網的舞台,就意味著大家都不再是獨立的個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的平台能力作為「我」產品功能的一部分了,「我」的用戶也同時是「你」的用戶,那麼「我」也有義務來維護「你」的產品體驗,這樣才能把「你」的用戶也變成「我」的用戶。
所以每個接入社交網絡平台產品的產品經理,在接入工作中,首先要把自己當作是這個社交平台的產品經理,用心設計自己的產品內容分享到社交平台後的展現形式,也就是feeds。
一個漂亮的分享feeds有兩個重要因素:回流入口和吸引人。

如果一個新聞資訊產品忘記了在分享feeds裡傳入回流入口的參數,那真是賠本賺吆喝了,但這也不只是傳入一個url的參數那麼簡單,要考慮手機場景,試想一個用戶在社交渠道中看到一個感興趣的新聞,點擊一個鏈接後是一個PC上的web頁面,他會很鬱悶的。一個比較好的處理方式是:準備一套在手機上適應的新聞資訊頁面,在頁面上放置自己應用的入口。這樣,用戶來了,第一目的是看詳細新聞,如果想再看更多的自然就會點擊應用打開或者下載。
想做到分享feeds吸引人就需要精耕細作了,仔細研究要接入社交平台的API文檔,對於每個傳入參數都要考慮周詳。新聞標題必不可少,但放到feeds的什麼位置展現最合適,是否可以傳入新聞摘要和新聞圖片來豐富feeds的展現,另外對於在社交網絡上看新聞的用戶來說,如果有好友的分享理由和評論會更容易關注這條新聞,所以還要考慮用戶的UGC該如何在feeds中一同展現。當然,眾所周知,用戶在使用新聞資訊產品時是非常懶的,很少在分享新聞時說些什麼,所以這又需要從交互上推敲引導。

再小的功能也要數據說話
對於任何一個細小的功能也不能放過對數據的監控,就新聞資訊產品的分享功能而言,需要把握:
用戶分享新聞時對渠道的選擇數據。根據這個數據可以知道自身產品的用戶更願意分享到哪個社交平台,與哪個平台用戶契合度更高,從而瞭解自身用戶群的用戶畫像。只有更瞭解自己產品的用戶和行為習慣,才能更好的進行進一步的產品規劃。
內容分享之後帶來的用戶回流數據。需要在產品策劃時就根據不同社交渠道feeds展現的回流入口做好數據統計,獲得產品回流數據才能更有針對性的對於回流量高的社交平台進行產品運營和深度產品合作,有的放矢,將有限的成本投入到更有價值的工作中。
結尾:
可能對於一個新聞資訊產品來說,產品經理更要考慮的是面對社會化閱讀的趨勢,我的產品該如何規劃,如何做好用戶閱讀興趣的數據挖掘……肯定沒時間來顧及「分享到……」這樣的產品細節,那麼太巧了,就把此文可以拿來不假思索直接用吧。
航運市場報告 - 定期分享 (From Asiasis) waterspinch
http://xueqiu.com/9957000330/23764021最近,一些專家預測液化天然氣(LNG)運輸船板塊的市場逐漸樂觀,預計下單量將至少在40艘以上,超過去年。而今年已下的訂單顯示,今年的LNG船訂單確實是市場需求推動,而非過去的投機性質。根據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分析,LNG船回歸理性下單,主要是受到以下四方面影響。
首先,LNG是一種清潔能源,全球的環保減排浪潮推動著環保能源消費需求持續擴大
第二,亞洲地區是目前全球最大LNG進口和消費市場,消費需求量快速增加。目前全世界的年LNG貿易量約為1.4億~1.5億噸,其中,日本、韓國、中國大陸2011年合計進口量就超過了1億噸,為1.16億噸,日本的進口量為7000萬噸,韓國為3400萬噸,中國進口1200萬噸。綜上可以看出,東北亞地區是全世界最大的LNG進口消費市場,今後的進口量以中國和日本為中心還將持續擴大。
第三,受金融危機衝擊的影響,國際上一部分停滯的LNG項目已紛紛重啟或上新的項目;尼日利亞推遲了4年的LNG開發和相關設施建設項目工程最近重新啟動,在三星重工和現代重工訂造的17萬立方米級LNG船6艘,與LNG出口海運等相關設施建設投資計劃為50多億美元;俄羅斯亞瑪爾(Yamal)的LNG項目現在重新啟動,將下單訂造12~16艘LNG船,投資金額將達到36億美元~56億美元,預計今年夏季將正式在國際上招標,韓國四家大型船企早已經盯上了這批船單;巴布亞新幾內亞海上天然氣氣田計劃投資54億美元~60億美元進行開發,然後加工為LNG供出口,歐美三家跨國石油公司參與開發。日本INPEX在澳大利亞西北海域上的天然氣田開發正在加快速度;非洲西海岸國家的海上天然氣田近年探明的儲量增多,這也將是一塊新的LNG開發和出口基地;此外,約旦、烏拉圭決定要下單訂造LNG-FSRU設備。
第四,美國天然氣商用化開採生產,將使美國成為世界上重要的LNG出口國之一,這大大吊起了LNG船市場的胃口。美國的能源供應在世界上舉足輕重,它將由能源淨進口國轉變為能源淨出口國,這將開始大量天然氣的大規模商用化開採生產。
由此看來,全世界推動LNG消費產量和海運量擴張的幾項因素不是虛擬和炒作,水份和投機性質含量較低。
Yamal再進行LNG船新造競標到10日之前,為俄羅斯Yamal LNG開發項目的極地用LNG船新造項目可能再進行第二次的競標項目。該項目最多訂購16艘170000CBM級Arc-7 Ice-class新造船,最近該項目的相關人士變更了船首的設計、燃料庫容量等,建造船價也可能低於當初預測值的3.5億美元。
韓國4大造船廠及日本的兩家造船廠以及俄羅斯USC公司參與此次新造項目,眼下針對7家船舶同時進行競標項目。原計劃在年初選定要進行協商的造船廠及船東,但其日程稍微修改。▣
熔盛重工獲8艘好望角型散貨船訂單香港股市上市的中國大型民企江蘇熔盛重工有限公司從希臘船東Golden Union大量獲得了
好望角性散貨船訂單。根據相關人士表示,兩個公司簽署了4艘+備選4艘18萬噸級散貨船的建造合同,將從2015年開始依次交付。
每艘新造船價約為4500萬-4600萬美元,相比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近日獲得訂單的價格有所下降。Golden Union公司已經在現代重工群山造船廠及大連中遠船務已經訂購了12艘散貨船,這些船舶正在建造之中。
另外,熔盛重工在2013年第一季度的淨損約達7290萬元,保持了去年的淨損趨勢,去年年度的淨損為5.73億元,該公司在去年僅獲得了2艘巴拿馬型訂單。▣
外高橋造的好望角型船價格上升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簡稱:SWS)從德國船東Neu Seeschiffahrt公司獲得了2艘散貨船訂單。
根據業界的消息,該船東約以4750萬美元的水平獲得了2艘180000DWT級散貨船訂單。其交付期為2016年,是否包括備選訂單還不確定。Neu公司在2011年從該造船廠接收過2艘176000散貨船訂單。
另外,近日Frontline 2012公司在該造船廠訂購過好望角型散貨船,每艘約為4600萬美元, 然後目前其船價約再上升3%。▣
江州聯合造船撤銷油輪合同據悉,倫敦一家法院日前裁定,由於江州聯合造船因延期交付3艘16500DWT油船,加拿大船東Algoma因此可以合法解除合同。
據瞭解,江州聯合造船和加拿大船東Algoma在2007年簽署3艘總計9100萬美元訂單,2010年合同因故取消,2012年提出仲裁。
Algoma認為撤銷合同是因為過度延期交付,並表示目前將按照法律程序收回根據合同分期支付江州聯合造船總計3540萬美元的預付款,但江州聯合造船則認為撤銷該合同並不恰當。▣
現代重工獲得5艘18000TEU訂單韓國現代重工從中海集裝箱運輸股份有限公司獲得了5艘18000TEU超級大型集裝箱船訂單,其交付期為2015年初。
每艘新造船價約為1.4億美元,該新造項目的競標項目上,大宇造船海洋、三星重工等韓國
的大型造船廠及中國造船廠參與此次項目,但現代重工提出的價格及交付的條件最具有優勢。
今年1月份,現代重工從加拿大船東Seaspan公司獲得了5艘14000TEU級超大型集裝箱船訂單,每艘約為1.2億美元,這樣逐步加快了大型集裝箱船的接單步伐。
另外,與CSCL公司在18000TEU級領域進行服務合作的中東船東United Arab Shipping Co(UASC)公司正在為了訂購5艘18000TEU集裝箱船及5艘14000TEU集裝箱船,與韓國、中國以及日本造船廠進行協商。UASC計劃在本月內選定優先競標者,在船價及船型等領域,進行具體的協商。▣
城東造船加快好望角型散貨船接單步伐韓國城東造船海洋從希臘船東Quintana Shipping公司最多獲得了3艘好望角型散貨船訂單。此次獲得了2艘+備選1艘18萬噸級散貨船訂單,交付期安排在2015年。可能在3月份簽署了合同,每艘新造船價約為4700萬-4800萬美元的水平。
3月,城東造船海洋從兩家希臘船東最多獲得了10艘好望角型散貨船(含備選3艘)訂單。
從希臘Alcyon Shipping公司獲得4艘(含備選1艘)、從Alcyon Shipping公司獲得6艘(含備選2艘)訂單,合同總價直逼到5億美元,安排從2015年開始依次交付。
該新造船引進G型(「Green」Ultra Long Stroke)主機,提高了推進器的效率,燃耗效率相比原來船舶改善10%-15%,在船舶的後尾安裝Duct、從中控制後尾的流動,可體高能源效率,開發成為Eco-ship。另外,去年末,Quintana公司在日本Sasebo重工訂購了2艘散貨船等,加快了散貨船新造訂購步伐。▣
Evernote CTO分享:如何做大一款App!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3251.html1. 不要學Evernote 硬幹
如果你想要把App 做到像是Evernote 這麼大,那你可以儘可能的努力去嘗試,但不要學Evernote,尤其是跟後端工程有關的。
因為,大多數的公司,其實不應該去Run自己的硬體,我們Evernote有自己的主機,但99%的新創公司都應該使用云端環境,像是:Amazon Web Services、Windows Azure 和 Rackspace Cloud。
2. 瞭解云端的好處
云端對新創公司有非常多的好處,在許多層面來說,云端都是一個建立科技公司的一個好地方。如果你的頻寬時常高高低低,云端服務可以讓你用多少付多少,儲存運算上的需求也是。
相反的,云端對Evernote 來說就是一個噩夢,因為我們的儲存需求不斷成長……。
3. 想要壯大,先建立你的API
現在大多數的公司,都會先建立自己的App 界面然後才會建立API,但這樣的順序往往是錯誤的。
在Evernote,我們從一開始就知道要做跨平台的App,我們也知道我們必須在一定的規模上,作同步的動作,所以有別於一般網路公司,我們先建立自己的API,並用其來建立我們的界面。
所以如果你想要建立一個跨平台的應用,並很快壯大,你就應該先專注在API。
4. 把心力用在創新和人才上,而不是硬件
Evernote 幾乎沒有硬件成本。我們花在國內機票上的錢,或許都比頻寬來的多,為什麼?因為Server、頻寬和總體的硬體設施都很便宜,在Evernote 裡,這些成本完全不能跟「人」的成本相比!而這個「人」的成本,也才是你需要花心力在上面的地方,因為回饋你的報酬最大。舉例來說,Evernote 有330 個員工,但只有14 人的工作是偏向硬件技術的。
創新公司,擁有一個穩定的硬件就夠了,把時間花在核心的Business 和員工身上吧。
5. 跟隨新平台的腳步,讓自己無所不在
Evernote 最大的成功秘密就是:無所不在。
當iOS 發表後,Evernote 馬上就出現在這個平台上,在iPad 上也是同樣的情形(iPad 版Evernote 團隊甚至連測試都沒測試過一次)。
在一個新的平台上設計Evernote 是很困難的,但這樣的韌性也是Evernote 可以如此成功的原因。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