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國家統計局發布前三季度經濟數據,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表示,從主要指標數據來看,前三季度國民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提質、好於預期。9月份31個大城市的城鎮調查失業率低於5%,這是自2013年6月份以來首次低於5%。
根據公布的數據,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52997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7%,與上半年持平;從環比看,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8%。
盛來運表示,經濟運行繼續保持穩定態勢,積極變化在增多,穩的基礎有所加強。
從觀察宏觀經濟的增長、就業、通脹、國際收支這幾大指標的運行情況來看,穩的格局非常明顯,而且穩中有好。主要表現在這幾個方面:
一、增長趨穩。三季度GDP同比增長6.7%,與上半年持平。其中工業趨穩態勢更加明顯,上半年工業同比增長6.0%,三季度工業增長6.1%,且進入三季度以後,工業的用電量、發電量、貨運量這些指標都明顯增長加快,工業呈現出明顯的企穩態勢。
二、就業好於預期,前三季度城鎮新增就業1067萬人,提前一個季度完成全年預期目標。9月份31個大城市的城鎮調查失業率低於5%,這是自2013年6月份以來首次低於5%。
三是物價漲勢總體溫和。前三季度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2.0%,比上半年稍微回落了0.1個百分點。變化主要是在工業品價格上,PPI降幅不斷收窄,9月份首次由負轉正,結束了連續54個月同比持續下降的局面,這意味著工業領域的供求關系有實質性的變化。
四是貨物貿易繼續保持順差。盡管服務貿易是逆差,前三季度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凈的順差占GDP的比重初步計算在3%以內。
盛來運表示,從觀察宏觀經濟的四大指標來看,GDP增長6.7%,CPI上漲2%,調查失業率5%左右,無論從經濟運行的內在邏輯還是從國際層面來看,都是非常好的一個格局。經濟穩的態勢繼續保持,而且是穩的基礎加強。
第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積極進展。
一是“三去一降一補”取得新的成效,而且是實效。從去產能看,前三季度原煤產量同比下降10.5%。從去庫存看,八月末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產成品存貨連續5個月同比下降,9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積連續7個月減少。從降成本看,企業成本和資產負債率都是下降的。從補短板看,環境保護、農林水和基礎設施等方面投資增長速度都比較快。
二是產業結構繼續升級。前三季度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52.8%,比去年同期提高1.6個百分點。工業加快向中高端邁進,高技術產業增加值、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速分別比規模以上工業快4.6和3.1個百分點,占比分別提高0.6和1.2個百分點。
三是從需求結構來看,也是在繼續升級的。高技術產業投資,服務業投資占比也都在提高,同時高耗能行業占比在下降。從投資、消費、凈出口三大需求的貢獻率來看,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是71%,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3.3個百分點。資本形成的貢獻率是36.8%,略有下降。凈出口貢獻率是負的7.8%。從這個格局來看,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繼續提升,這意味著需求結構也是在向好的發展方向。
第三,從新的動力的轉換角度來看,新經濟繼續保持較快發展,新的動能在加快成長。
以新產業、新技術、新商業業態、新模式、新產品、新服務為代表的新經濟,繼續保持較快增長。今年日均新登記企業1.46萬家,比去年同期每天提升2000家左右。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保持10%以上的增長速度。新業態方面,網上零售額前三季度增長26.1%。新產品方面,例如新能源汽車前三季度增長83.7%。這說明中國經濟在轉型升級中,新經濟、新動能加快增長。
第四,節能降耗成效突出,經濟運行質量穩步提升。
前三季度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5.2%,連續下降。工業生產企業效益明顯好轉,1—8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8.4%,8月當月增長19.5%,所以經濟運行的質量是提升的。
第五,居民收入穩定增長,民生事業持續改善。
前三季度居民收入實際增長6.3%。有人可能覺得這是低於GDP的6.7%,但實際上6.7%是按GDP的總量來計算的實際增長速度,如果考慮人口因素轉化為人均GDP的話,人均收入與人均GDP增長是基本同步的。居民在消費領域的支出繼續增長,消費結構升級繼續加快。社會保障事業穩步發展,前三季度居民社會保障和就業、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保障房建設領域等方面財政支出普遍增長在14%以上,民生事業繼續改善。
從以上五個方面看,無論是運行態勢、經濟結構,還是新動力的成長、運行的質量以及民生改善等方面,前三季度的經濟增長繼續保持了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提質、好於預期的態勢。如果說關鍵詞,關鍵詞就是這四個: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提質、好於預期。
宏觀經濟指標的企穩回升,正在對企業用工需求起到積極的拉動作用。官方和學術機構的調查數據均表明,今年第三季度就業明顯好於預期。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在19日的前三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情況發布會上表示,前三季度城鎮新增就業1067萬人,提前一個季度完成全年預期目標。9月份31個大城市的城鎮調查失業率低於5%,這是自2013年6月份以來首次低於5%。
而在本月17日,中國人民大學就業研究所聯合智聯招聘對外發布《2016年第三季度中國就業市場景氣指數報告》。報告稱,中國就業景氣指數(下稱CIER指數)持續了第二季度以來回升的勢頭,從1.93上升到了2.22,表明當前就業形勢總體趨穩向好。
中國就業研究所所長曾湘泉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三季度就業增長的主要得益於“供給側改革”的政策落地,以及新經濟行業的發展助力。他認為,去產能仍是“穩就業”最大變數,去產能行業中處於隱性失業狀態中的職工大部分還沒有納入失業統計,隨著去產能的深化,地域性的失業風險也在累積。
就業景氣指數V型反轉
(季度申請、需求人數和CIER指數變動趨勢)
雖然業內還在爭議中國經濟有沒有到達“L”型的拐點,但作為“經濟晴雨表”的就業景氣指數(CIER指數)在今年已經呈現出v 型反轉的態勢。
CIER指數(市場招聘需求人數與市場求職人數之比)是國內第一個就業景氣指數,它基於智聯招聘的在線數據庫,與人社部公布的人力資源市場的指數“求人倍率”相比,剔除了季節性的因素。CIER指數以1為分水嶺,指數大於1時,表明就業市場中勞動力需求多於勞動力供給,就業市場景氣指數較高,反之亦然。
從CIER指數變動趨勢可以看出,2015年以來,受到經濟增速放緩的影響,整體就業形勢呈現趨冷,CIER指數在今年第一季跌落到1.71,第二季度開始回升到1.93,三季度為2.22,已達到了一年半以來的高點。
報告稱,隨著結構性改革加速推進,前期產能與庫存的化解,部分在行業中的優秀企業開始恢複市場活力,新舊動能在第三季度同時發力,引發了整個社會對用工需求的擴張,總體來看我國的就業形勢顯現出轉好跡象。
報告還稱,剔除季節成分和趨勢成分之後,CIER指數的周期成分已有明顯企穩跡象。根據對CIER指數的預測,第四季度,CIER指數可能仍會保持繼續上升的趨勢。
曾湘泉表示,從供需關系來看,企業招聘人數的小幅上升和同期求職人數的回落導致了第三季度CIER指數的明顯上升。就長期趨勢而言,由於勞動年齡人口變化,近年來,我國勞動力市場總體上已從“供給大於需求”反轉為“需求大於供給”, CIER指數也因此有一個長期向上趨勢。
從智聯招聘此次選取的大類行業樣本來看,2016年第三季度智聯招聘全站在線招聘需求同比增長35%。東、中、西部不同區域的需求人數均有大幅增長。報告的數據顯示,各個地區需求人數同比明顯增加,尤其是西部地區,同比增幅位於各區首位。這表明西部地區的就業形勢回暖現象較為明顯。
雖然就業數據體現出明顯向好的態勢,但背後的隱憂也必須引起重視。曾湘泉認為,當前就業中存在兩個主要問題,一是隱性失業仍然沒有顯性化,職工安置的進度落後於去產能的進度,這部分職工大多還沒有進入失業統計;二是比過去相比,今年申請兼職的人數大幅增加,這從另一方面說明存在就業不充分的現象,就業質量在降低。
“國字頭”大企業用工需求增加
(不同企業性質CIER指數)
與以往幾個季度相比,本季度出現的一個新現象是大型企業和國有企業的用人需求觸底反彈。
從不同企業規模的環比變動來看,與上一季度相比,各種規模類型企業的需求人數有明顯的上升,尤其是大型企業需求人數環比增幅為 46.1%,居各中類型企業之首;同比增幅更是高達86.5%。國有企業的用人需求從環比和同比的數據來看均有明顯的提升。
曾湘泉表示,隨著國企改革的深入推廣和相關“供給側改革”政策落地的逐漸見效,大型企業的就業形勢轉好跡象明顯。
宏觀經濟指標也印證了經濟回暖的態勢。盛來運表示,三季度GDP同比增長6.7%,跟上半年是持平的。其中工業的趨穩態勢更加明顯,上半年工業同比增長6.0%。PPI降幅不斷收窄,9月份首次由負轉正,結束了連續54個月同比持續下降的局面,這意味著工業領域的供求關系有實質性的變化。
盛運來稱,供給側結構改革的實效是是超預期的。通過淘汰落後產能改變供求關系,鋼鐵煤炭的價格出現回升,工業企業的利潤才明顯好轉,由於工業利潤的好轉,企業預期也在好轉,制造業PMI指數近兩個月都是50.4%,預期明顯好轉。
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趙辰昕10月13日曾表示,截至9月底,鋼鐵、煤炭兩個行業退出產能均已完成全年目標任務量的80%以上。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相關企業的經營狀況大幅改善。
與國有企業經營狀況好轉相比,本季度外資企業的用人需求仍然不振,環比同比均為負增長。報告認為,外資企業的招聘需求下降,可能與本季度8月份以來,廣州、深圳等地部分電子加工制造業的外企撤資有關,進而對勞動力市場的用人需求減少。
在新經濟推動之下,微型企業的迅速發展對於人才的需求量也急劇增多,體現出較好的就業形勢。從需求的同比變動來看,微型企業的需求人數同比增幅最大。
曾湘泉表示,近年來國務院推行的商事制度改革對促進就業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微型企業成為吸納就業的重要力量。
2015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考察工商總局時明確要求,年內務必實現營業執照、組織機構代碼證、稅務登記證的“三證合一、一照一碼”改革。2015年10月1日,“三證合一”改革正式落地。一年後的2016年10月1日,“五證合一、一照一碼”登記制度改革正式實施,在“三證合一”基礎上加入社會保險登記證和統計登記證,實現更大範圍、更深層次的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
商事制度改革不斷深化,換來的是市場活力的全面迸發。今年上半年,全國新登記企業261.9萬戶,同比增長28.6%,平均每天新設立企業1.4萬戶,加上個體工商戶,每天新增市場主體超過4萬戶。
走,到新一線城市去!
(不同城市等級CIER指數)
《中國就業市場景氣指數報告》共選取了55個樣本城市。按照《第一財經周刊》公布的城市等級劃分標準,分為一線、新一線、二線和三線城市。
在55個樣本城市中,一線城市為4個,占7.3%,包括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新一線城市為17個,占12.7%,包括成都、大連、福州、杭州、濟南、南京、寧波、青島、廈門、沈陽、蘇州、天津、無錫、武漢、西安、長沙、重慶。
報告顯示,2016年第三季度的CIER指數呈現一線、新一線、二線以及三線城市依次遞增的趨勢。其中,一線樣本城市的CIER指數平均值要低於1,表明在目前一線城市中企業招聘需求人數要少於求職申請人數,就業形勢相對嚴峻。
新一線、二線和三線樣本城市的CIER指數平均值要高於1,表明在這些城市中企業招聘需求人數要多於求職申請人數,尤其在二、三線城市,平均約有2個崗位對應1個求職者,這表明二、三線城市的招聘需求缺口較大,就業形勢相對較好。
與2015年第三季度相比,不同城市的CIER指數均有明顯的增加,並且三線城市的增幅最明顯,表明在新經濟的驅動下,三線城市的就業形勢有明顯好轉。
從需求人數的同比變動來看,新一線城市的需求量增幅最多,其次為二線和三線城市。
報告認為,隨著經濟發展趨於穩定,在生活成本、生活環境、政策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新一線、二線和三線城市對企業和人才的需求量和吸引力也在逐步提升。
合同價540元/噸,市場價700元/噸,這麽大的差距,合同能順利執行嗎?
據中國煤炭網消息,近期部分煤炭企業與用戶積極進行中長期購銷合同的協商溝通,就煤炭訂貨數量、價格水平以及運力保障、合同履行、信用體系建設初步達成共識。
報道中重點提到,價格水平有意向使5500大卡動力煤合同基礎價格在每噸535元~540元簽約,隨市場價格變化同比例浮動。
集成期貨煤炭行業分析員鄧舜對第一財經表示,煤電簽訂中長期合同的作用如何,關鍵在於能不能認真執行。“如果5500大卡動力煤合同基礎價格在每噸535元~540元,與現行的市場價格700元/噸以上差距較大,短期內執行有困難。電力企業會希望執行,而煤炭企業則不一定。簽訂合同雙方要註重誠信,關鍵在於具體政策的配套來保證合同的執行。”
多位業內專家對第一財經記者表達他們對煤電合同具體執行問題的擔憂。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認為,如果煤價依舊上漲過快,合同的約束力多大還有待觀察,“從前煤電雙方簽過中長期合同,但執行得不理想,原因就在於約束性不強,違約成本太低。以前有這種情況,違反合同方寧願交罰金。所以重點還是看違反合同的處罰措施和力度。”
華北電力大學教授曾鳴也表示,要充分發揮合同的法規約束效應,供需雙方必須嚴格執行,政府也要加大力度嚴格監管,尤其要加大違反合同的懲罰力度。“特別是電煤合同,因為電力的公共事業屬性很強,保證電煤供應,除了市場合同,政府還要幹預。”
據中國改革報、改革網消息,發改委經濟運行調節局相關負責人日前表示,本次專門強調合同的嚴肅性,明確雙方都要誠實守信,哪一方不講誠信,都要被納入失信名單、甚至是黑名單,大大提高合同的履約率。
如果煤礦與電力企業簽訂中長期合同,將有利於穩定煤炭市場預期,實現煤炭價格處於合理水平。
該負責人表示,供需雙方研判市場走勢,直接溝通和協商合同,體現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實現了與國際大宗物資交易規則的實質性接軌,可避免日常中的大起大落和相互頂牛。
價格方面,雙方商定一個基礎價,在此基礎上參照市場變化相應調整。基礎價較充分反映煤礦生產的成本和用戶的承受水平,兼顧了雙方的利益和訴求。
鄧舜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如果簽訂合同,雙方全力執行,對抑制煤價過快上漲有一定作用。但不能保證全部需求,只能供應一部分下遊的需求,另一部分還要依靠市場煤和進口煤來補充。
發改委負責人表示,國家發改委將為供需雙方簽訂中長期合同提供有利條件。在運力上,鐵路部門優先予以保障,更好適應鐵路均衡生產作業的特點,提高運能利用效率。
上述負責人還稱,政府將加強相關市場主體信用建設和信用監管。引導相關市場主體完善信用記錄,健全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對確因不可抗力等因素造成合同無法執行的,政府將幫助雙方協調資源和用戶,確保不因簽訂中長期合同無法履約而遭受損失。
嘉凱城11月3日晚間發布公告稱,公司全資子公司嘉凱城集團(上海)有限公司擬采取公開掛牌交易的方式轉讓其持有的青島嘉凱城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100% 的股權,掛牌價格不低於16億元。本次股權轉讓完成後,公司將不再持有青島嘉凱城的股權。
青島嘉凱城是為開發青島時代城項目而設立的項目公司,項目計容總建築面積約178.79萬平方米。截止到2016年10月31日,安置房、保障房以及商品房S1 地塊已全部竣工,商品房S2、D1地塊處於在開發狀態,已建未售的商品房計容建築面積約8萬平方米;剩余未開發的商品房計容建築面積約90萬平方米。截至2016年6月30日,青島嘉凱城總資產總計703,094.57 萬元,負債合計615,172.19 萬元,所有者權益合計87,922.38 萬元。 2016年上半年,營業收入64,536.93 萬元,凈利潤-4,029.19 萬元。青島嘉凱城的凈資產賬面值為87,922.38 萬元,評估值為120,039.70 萬元,評估增值32,117.32 萬元,增值率為36.53%。
公司表示,公司根據住宅業務發展戰略轉讓標的公司股權,可加快存量去化、增強流動性,有利於公司的長遠發展。如按照設定的掛牌條件成功轉讓,與受讓方完成全部交易,收回全部款項,為公司下一步發展提供了較為雄厚的資金儲備,並將對公司利潤和現金流產生積極影響。
11月11日晚間消息,樂視網發布公告稱,公司收到公司高級管理人員及核心骨幹人員共計約10人的通知,基於對公司未來發展前景的信心以及對目前股票價值的合理判斷,計劃在未來六個月內(自2016年11月11日起至2017年5月10日止),通過深圳證券交易所交易系統允許的方式(包括但不限於集中競價和大宗交易)增持公司股份,增持總金額不低於3億元人民幣,增持所需資金由高級管理人員及核心骨幹人員自籌取得。
此前,賈躍亭發布了全員內部信,第一次公開談及他對公司發展節奏過快的反思,並認為管理層應該承擔責任。他認為非上市公司LeEco在節奏和組織能力上出現了問題。他還特別指出,在資金和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一下子將全球化戰線拉得太長,但組織能力卻沒有跟上,導致非上市公司旗下業務“後勁明顯乏力”。
另外,11月8日,樂視網98億元收購樂視影業的交易也宣布暫停。樂視網公告稱,由於當前市場環境較本次重大資產重組方案籌劃及第一次董事會審議時點已經發生較大變化,存在對業績承諾及估值的基礎產生較大影響的可能,按照現有進度情況,預計本次重大資產重組無法在2016年完成。
樂視網11日晚間公告,公司收到公司高級管理人員及核心骨幹人員共計約10人的通知,基於對公司未來發展前景的信心以及對目前股票價值的合理判斷,計劃在未來六個月內(自2016年11月11日起至2017年5月10日止),通過深圳證券交易所交易系統允許的方式(包括但不限於集中競價和大宗交易)增持公司股份,增持總金額不低於3億元人民幣,增持所需資金由高級管理人員及核心骨幹人員自籌取得。
根據中國證監會和深圳證券交易所的有關規定,本次股份增持計劃涉及的高級管理人員將在增持股票之日起 6 個月內不轉讓其所持有的本公司股份。
10月末,M2余額同比增長11.6%,M1貨幣供應同比23.9%;當月人民幣貸款增加6513億元,同比多增1377億元,環比則下降5684億元,近乎“腰斬”;當月社會融資規模8963億,低於預期。
M2增長11.6%,剪刀差繼續回落
10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151.95萬億元,同比增長11.6%,增速比上月末高0.1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低1.9個百分點;狹義貨幣(M1)余額46.54萬億元,同比增長23.9%,增速比上月末低0.8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高9.9個百分點;流通中貨幣(M0)余額6.42萬億元,同比增長7.2%。當月凈回籠現金854億元。
當月人民幣貸款增加6513億元,外幣貸款減少41億美元
10月末,本外幣貸款余額110.18萬億元,同比增長12.3%。月末人民幣貸款余額104.77萬億元,同比增長13.1%,增速比上月末高0.1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低2.3個百分點。
當月人民幣貸款增加6513億元,同比多增1377億元;環比則下降5684億元,上月人民幣貸款增加1.22萬億元。
分部門看,住戶部門貸款增加4331億元,其中,短期貸款減少561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4891億元;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增加1684億元,其中,短期貸款減少438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728億元,票據融資增加1097億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增加332億元。月末外幣貸款余額8004億美元,同比下降7.7%,當月外幣貸款減少41億美元。
中國10月社會融資規模8963億,低於預期
初步統計,2016年1-10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14.35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多1.78萬億元。10月份當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8963億元,比去年同期多3370億元。
其中,當月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6010億元,同比多增437億元;對實體經濟發放的外幣貸款折合人民幣減少335億元,同比少減982億元;委托貸款增加725億元,同比少增665億元;信托貸款增加530億元,同比多增731億元;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減少1803億元,同比少減1894億元;企業債券凈融資2439億元,同比少891億元;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1125億元,同比多1004億元。
初步統計,2016年10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152.41萬億元,同比增長12.7%。其中,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余額為103.35萬億元,同比增長13.5%;對實體經濟發放的外幣貸款折合人民幣余額為2.63萬億元,同比下降17.6%;委托貸款余額為12.59萬億元,同比增長20.1%;信托貸款余額為5.99萬億元,同比增長11.2%;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余額為3.62萬億元,同比下降39.1%;企業債券余額為17.57萬億元,同比增長27.6%;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余額為5.6萬億元,同比增長29.8%。
從結構看,2016年10月末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余額占同期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的67.8%,同比高0.5個百分點;對實體經濟發放的外幣貸款余額占比1.7%,同比低0.6個百分點;委托貸款余額占比8.3%,同比高0.5個百分點;信托貸款余額占比3.9%,同比低0.1個百分點;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余額占比2.4%,同比低2個百分點;企業債券余額占比11.5%,同比高1.3個百分點;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余額占比3.7%,同比高0.5個百分點。
第一財經首席經濟學家調研此前預測,10月新增貸款與社融數據均較上月有所減少,從9月的1.22萬億回落至1.01萬億,M2增速也會在11.5%的基礎上回落,至11.37%,並為此利率及存款準備金率不變。
2016年上海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預計低於年初預期。
在11月11日召開的上海市十四屆人大常委會三十三次會議上,上海市財政局局長宋依佳受市政府委托,作了《關於提請審議〈上海市2016年市本級預算調整方案(草案)〉的議案的說明》。
根據《預算法》規定,預算執行中出現需要增加或者減少預算總支出等情況的,應當進行預算調整,各級政府應當編制預算調整方案,報同級人大常委會審查和批準。
宋依佳在說明中指出,2016年市本級預算調整內容主要是四方面。
一是根據國家和本市增值稅收入劃分過渡方案,增加中央財政稅收返還地方基數收入46.6億元,同時增加市對區縣稅收返還支出46.6億元。
經調整後,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總計由4956億元調整為5002.6億元,支出總計由4956億元調整為5002.6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支平衡。
二是2016年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預計低於年初預期,相應調減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預算,支出預算缺口調整為動用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金上年結余資金安排。
三是調整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結構,根據項目實施情況,調減部分項目支出,用於增加企業技術創新和能級提升項目支出和解決國有企業歷史遺留問題的項目支出。經調整後,收支總計保持不變,收入總計為97.9億元,支出總計為97.9億元,市本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支平衡。
四是由於一般公共預算增加安排完善被征地人員社會保險制度財政補貼資金、非城鎮戶籍外來從業人員由參加三險轉為參加五險、職工繳費基數增長高於預期等因素,在社保費率降低的情況下,上海全市10項社會保險基金收入預算從3528.9億元調整為3699.7億元;
同時根據實際需要,社會保險基金支出預算從3076.6億元調整為3110.3億元。上海全市10項社會保險基金本年收支結余預算從452.3億元調整為589.4億元。
中國建築11月18日晚間發布公告稱,主要股東安邦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安邦資產”)計劃自2016年11月18日起12個月內,增持不低於1億股公司股份。本次增持計劃不存在因所需資金未能到位,導致增持計劃無法實施的風險。
公告稱,本次擬增持股份的目的主要是出於對中國建築未來發展的看好,推動保險資金通過資本市場進入實體經濟,支持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和民生工程建設,獲得長期穩定財務回報,實現保險資金的增值保值。
日前,中國銀監會非銀部主任毛宛苑在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上發表署名文章透露,截至2016年9月末,我國共有52家金融租賃公司(未包括3家專業子公司),行業資產規模達到1.94萬億,不良率為0.93%。
毛宛苑認為,金融租賃具有融資、融物的特性,在法律、稅收、監管、會計準則等方面非常專業複雜,對於法律設計、監管制度、財稅制度及租賃交易規則的依賴性較強。接下來,銀監會將與有關部門溝通協調推動行業發展的外部環境建設,對金融租賃的法律進行修訂完善,提高立法層級,並解決營改增過程中行業反映的共性問題等。
不良率低於1%
2007年,銀監會公布《金融租賃公司管理辦法》,啟動商業銀行設立金融租賃公司試點,標誌著我國金融租賃公司的開閘。工銀租賃、建銀租賃、交銀租賃、招銀租賃、民生租賃為第一批銀行系金融租賃公司。
十年後,金融租賃公司的數量從最初的5家發展到52家,中國金融租賃行業發生了大變化。
今年第三季度,我國金融租賃行業資產規模逼近2萬億,增長率27%,行業實收資本約1600億,增長率23%,前三季度凈利潤182億,增長率接近40%,行業不良率不到1%。
11月初,銀監會網站發布的2016年第三季度監管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三季度商業銀行不良率為1.76%。從不良率來看,金融租賃業僅為0.93%,低於整個銀行業的水平。此外,目前金融租賃行業撥備覆蓋率在250%以上,資本充足率為12.91%,具有較強的風險抵抗能力。
近年來,幾乎所有的全國性商業銀行都相繼成立了自身的金融租賃公司。今年第三季度,有銀行背景的金融租賃公司約占機構數量的65%,資產規模約占整個行業75%。
2014年3月,銀監會再次修訂了《金融租賃公司管理辦法》(銀監會令2014年第3號),對準入條件、業務範圍、經營規則和監督管理等內容進行了修訂完善,允許民間資本進入金融租賃業。
今年三季度,我國共有32家金融租賃公司含有民間資本,占整個行業數量的62%,最近一年批建的13家金融租賃公司當中,民間資本控股或參股的有12家。
目前,我國金融租賃業中有8家金租公司總資產規模超過千億。其中規模最大的是工銀租賃,境內外資產總額已逼近3000億規模。
立法、稅收和監管
法律、稅收、監管和會計準則為租賃業四大支柱。由於我國融資租賃業自身以及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外部環境方面存在諸多問題,在行業快速發展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問題也開始暴露。
雖然融資租賃業在我國已有多年的發展歷史,但一直以來,融資租賃行業法律依據來自《合同法》第十四章。
法律界人士認為,《合同法》是債權法,對於融資租賃的規定僅限於債權方面,在租賃物的種類、租賃物的登記、租賃物取回等物權方面和機構管理等方面的內容沒有涉及,法律制度出現缺失,方向不明。
“目前的物權法和合同法對於這些租賃物問題都沒有涵蓋,所以,我們希望在銀監會的推動下,對金融租賃的法律進行修訂完善”,毛宛苑稱,銀監會最想推動的是金融租賃的立法建設,提高立法層級,解決當前金融租賃物面臨的租賃物資登記制度缺失、難以對抗善意第三人、租賃物取回成本高等問題,保護金融租賃公司的合法權益。
同樣,四大支柱之一的稅收政策對融資租賃業的發展也非常重要,直接影響融資租賃公司的運營成本和競爭力。從今年5月份“營改增”實施以來,融資租賃業仍有困惑。
比如,金融租賃公司售後回租業務被視為貸款服務,承租人無法進行進項抵扣;稅負超過3%即征即退的政策無法更好地發揮作用;經營性租賃中,租賃資產的轉讓和資產證券化等業務成本無法抵扣增值稅;逾期90天應收未收的利息還須繳納增值稅等。
毛宛苑表示,銀監會正推進解決營改增過程中行業反映的共性問題,並積極與財稅等其他部門溝通,目的就是為外部環境創造更好的條件。
此外,毛宛苑還表示,未來,在監管層面,我國將繼續研究適合金融租賃行業發展的資產分類辦法,加強對金融租賃行業的資產管理;並支持符合條件的金融租賃公司設立專業子公司,支持符合條件的公司發行二級資本債;並將研究推動金融租賃資產登記流轉平臺的建設以及金融租賃行業協會建設。
我國融資租賃業根據監管主體的不同,分為兩類三種機構:一類是銀監會審批設立的金融租賃公司,屬於非銀行金融機構;另一類是融資租賃公司,其中又進一步分為外資融資租賃公司和內資試點融資租賃公司。前者由商務部省級主管部門審批設立,後者由商務部和國家稅務總局及其授權機構審批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