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看看巴菲特的分散投資 鐘達奇

http://xueqiu.com/5657933100/24099840
我一直強調,巴菲特在1967年以後就不再適合中小投資者學習他的投資方法和理念了,因為此時他主要運用大比例購買股份甚至併購等中小投資者一輩子也可能無法接觸到的方法,這一方面是他已經運用的是一個企業的平台,同時他的資金也足夠大。只有此前的巴菲特是值得學習的,我認為沒有事情讀一讀他1967年以前的致股東信顯然是最好瞭解他理念的方法,至少比在雪球上嚼舌頭根子要好,巴菲特絕不是天生的集中投資者,巴菲特一再強調他的血液裡有85%的格雷厄姆。格雷厄姆對於資產組合要求極為分散化,格雷厄姆就在對於垃圾債投資中就提出過這樣的建議,如果你看中垃圾債的高回報,那麼你應該持有足夠多的債券品類,以保證當其中的小部分真的違約,你仍可以獲得回報。早期的巴菲特受格雷厄姆影響極大,所以早期的巴菲特的投資也是極為分散的。

巴菲特被人誤解至深,而我卻通常只是在還原一個真實的巴菲特,以下為巴菲特1961年致股東內容的節選:

「我的投資組合主要由三部分構成。每一部分的投資方式都各有不同......

第一部分主要由價值被低估的證券組成。對於這一部分......是我們投資組合中最大的一部分。通常我們對於持有量最大的5-6只證券會分別投入佔我們總資產5-10%的資金。而對於其他持有量較小的10-15只證券則會投入佔我們總資產更小的比例的資金......

我們投資組成的第二部分是套利性投資,他們是那些漲跌結果取決與公司的特定行為而非市場對於該證券的供求關係的股票。這一部分的投資收益率(不包括因借貸而產生的槓桿作用)一般在 10%到 20%之間。

第三種情況則是獲得目標公司的控制權或者通過持有其較大比例的股權對該公司的政策產生影響。這種行為肯定將需要一年以上或數年時間才會見到成效。」

對於巴菲特這一段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去參看其1961年的致股東信件,這一段我最喜歡引用的原因就是這段話是巴菲特對他自己早期講得最清楚的一次。

從這段話來看:

1、在價值低估的品種上,巴菲特至少持有15-21只證券,其中5-6只佔倉位每隻是5%-10%,這部分倉位應該有25%-60%之間,而剩下還有10-15只證券的每個比例應該低於5%。

2、第二部分套利性投資,應該是一個機動倉位,如果套利性機會比較多,就會佔倉位比較大。

3、第三部分投資是以獲得目標公司的控制權,這部分大家經常津津樂道,實際上在早期巴菲特佔用資金很少。

就結果來看,巴菲特在1961年以前持有的證券高達20只上下,這個時候,大家知道他的資金還是不太多的(總資金量大約是500萬美元,其1962年初是720萬美元,1961年的收益率是46%,因此推算是493萬美元),而他如此分散的投資組合仍然獲得了高達45.9%的回報。

這篇文章回敬那些批評我說巴菲特早期投資分散沒有依據的朋友,我發現我就是一個喜歡與誤解作戰的人,平時沒有任何寫作慾望,一旦發現錯的離譜的東西就會激起我戰鬥的慾望。應該感謝無知的人,因為無知的人讓我保持鬥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7997

平安銀行:推遲確認不良貸款換來的低速增長 鐘達奇

http://xueqiu.com/5657933100/24929650
平安銀行發佈中報,本想寫個長點的點評,卻發現看著看著都想睡覺,亮點全無,業績平平。

這次我分析平安我倒著來分析,從不良貸款撥備率開始。

大家還記得我在今年3月8號寫過的一篇文章吧,叫做《賣空平安銀行——四季度「虧損」的銀行》http://xueqiu.com/5657933100/23227109,裡面指責平安銀行用大幅降低撥備的方式換來了2012年業績的高增長,可是平安銀行的不良貸款撥備率也從321%下降到了182%,這篇文章當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也遭到了不少的批判,彼時我不持有平安銀行也不持有平保集團的股票,所以成為眾矢之的。時過境遷,而今我本人也已經是中國平安的股東,說說旗下企業的不好,總是沒有人指責我了吧。

我們從撥備率開始談吧,2013年中報,平安銀行的不良撥備率是183.54%,雖然還是很低(國內的底限是150%),但是居然比2012年年報的182%還小有上升,這一點在股份制甚至全部上市銀行中堪稱異數。比如已經公佈中報的交通銀行撥備率下降25個百分點,興業銀行下降56個百分點,浦發銀行下降52個百分點,不一而論,統統下降。平安銀行是如何做到上升的呢?答案就是推遲確認不良貸款。

平安銀行中報業績本就增長乏力,考慮撥備前利潤也只增長20%,加上年初的撥備率182%調節空間也有限了,這上有壓力,下有底限,居然再無退路。平安銀行這回更加聰明,我確認不良貸款,你就說我撥備不足,導致撥備率大幅下滑。我現在直接推遲確認不良貸款,那麼我既不用大幅計提撥備影響報表的看好度,也沒有了撥備率大幅下降的壓力。

有人說,你這是憑空揣測,就結果而結果。而我之所以從結果入手,就是讓看官看到推遲確認不良貸款的動力,而如果沒有證據我又豈會亂講。

平安銀行中報不良貸款為76億元,僅比12年底的69億元增長11%,分項看,可疑和損失類貸款分別增長48.96%和41.19%,而次級類貸款卻還出現了下降。這只有一個解釋,有大量的關注類貸款並沒有確認到不良貸款裡面來。而作為這個結論的推理,關注類貸款是不是大幅上升了呢?恭喜你,答對了,平安銀行關注類貸款大幅增加100%,從72億元增加到143億元!關注類貸款大增的原因平安老實交代了,是鋼貿。關注大幅增長100%,而次級類貸款卻小幅下降,雖然知道匪夷所思,但是只要你看懂了我在前面講的,就明白髮生了什麼了。

這就是平安銀行的業績增長訣竅!

稍微多一句嘴,在2016年前,銀行的撥貸比要達到2.5%,比如浦發銀行已經有2.33%了,華夏有2.79%了,興業是2.34%,交通銀行是2.20%,只有平安銀行算是奇葩,還只有2%以下,為1.78%。

平安銀行的撥備額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特別是目前資本充足率已經接近紅線,業務開展已經受限的背景下,平安銀行的同志仍需努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000

中國太保中報點評 鐘達奇

http://xueqiu.com/5657933100/24956095
太平洋保險發佈中報,略談一二。

一、淨利潤增速上市險企第一
受益於良好的投資收益率和壽險新業務利潤率的提升以及2012年同期淨利潤的較低基數,淨利潤增長107%至54.6億元,該增速或是上市險企第一名。

二、財險綜合成本上升
財險業務收入提升20.2%至423.5億元,得益於良好的投資回報率和較高的業務規模增速,雖然財險業務的綜合成本率上升3.5個百分點至97.7%,淨利潤仍錄得正增長,增幅為11%,財險淨利潤達到17.4億元,佔總淨利潤54.6億元的三分之一弱。

三、壽險業務頗具亮點
1、業務結構優化明顯,壽險新保期繳佔總新保的比例從2012 年上半年的38.0% 提升到43.9%;其中5 年期及以上業務佔比達到93.0%,同比提升2.2 個百分點,但是業務結構優化過程中遭遇保費收入增長乏力陣痛,壽險保費僅增長1.9%,遠低於行業整體增速,這也是過去中國平安經歷過的。
2、受益於結構優化,新業務利潤率提升2.6%至18%,利潤率的提高推動上半年新業務價值提升4.8%至42.5億元,從而致使有效業務價值也獲得了攀升13.1%至555億元的好成績,但是受困於集團淨資產的零增長,內含價值僅小幅增長3.3%至1397億元,集團淨資產的零增長約有兩個因素,分紅32億元以及上半年權益資產下跌影響。
3、投資收益率為近年佳績,受益於投資結構優化和上半年股市、債市的平衡運行(6月股債雙殺影響偏小),中國太保總投資收益率(年化)大幅提升0.9%至4.8%。
4、投資資產結構有所優化,太保總投資資產上升5.5%至6620億,其中固定收益類資產佔比84.3%,該比例下滑0.7%,而權益類投資則提升0.3%至10.3%,其中非上市股權投資增長19%。

四、養老險業務繼續保持穩定發展
作為頗受關注的長江養老險,一直被市場認為是太保佈局稅延制度紅利的一大伏筆,在政策尚未落地之前,繼續保持穩步發展。長江養老受託管理資產達到336.12 億元,較上年末增長6.6%;投資管理資產達到275.63 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6.1%。

總體而言,中規中矩,壽險業行業仍處於低谷向上攀升的底部區域,未來保險業的政策支持的傾斜程度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行業未來的發展速度。中國太保每股內含價值15.42元,按照16.6元股價計算,市涵率不足1.1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240

研究員還是決策者? 鐘達奇

http://xueqiu.com/5657933100/25054780
一個優秀的投資人應該是一個優秀的研究員還是一個優秀的決策者?

這個話題我很久以前就想寫,但是卻也知道寫不好,今天寫,不是因為覺得能夠寫得好,而是覺得應該寫一寫,不然很多人還會一路錯下去。

我的觀點,一個優秀的投資人應該是一個優秀的決策者,而不先是一個優秀的研究員。

說一說彼得·林奇,他是按照研究員——基金經理的標準路線成長的。

旁人只知道彼得林奇日日奔波在外調研企業。看起來干的都是研究員的工作,券商的分析師不就是嘛。勤勞的分析師調研企業,去企業參觀,和管理層聊聊,回來寫寫調研報告。等到企業發佈了財務報告,再伏案讀年報,再發佈研究報告。好像巴菲特和彼得林奇干的全是研究員干的活。

其實不然,林奇干的更多的是決策者的活,林奇有著對海量信息快速處理和決斷的能力,儘管林奇並不親自接聽電話,但是他仍每天接聽上百個經紀人和分析師的電話,因此林奇不得不將每一通電話控制在90秒以內。

一個成功的投資人應該是一個優秀的決策者,同時應該具備優秀研究員的能力。在人生長達數十年的投資歷程裡,能夠不斷的將自己投資的想法和投資結果互相驗證,從而逐步建立起和培養出自己對上市公司的價值及其價值的變化進行快速且清晰的判斷能力的人,才是我認可的優秀的投資人。

關於對價值和價值變化的判斷,我多說幾句,不是你看得懂公司報表上淨利潤有多少,算下價格除以淨利潤高低,也不是看看淨資產回報率,然後算算市淨率,兩相一除算算投資回報高還是低。我越來越認為對於價值和價值變化的判斷是一個龐大的體系,甚至我不得不在這裡說一句有爭議的話,一張地方小報報導的隻言片語也許也是判斷企業價值的佐證,巴菲特前一天晚上都讓華爾街日報把第二天出版的報紙送到他家,在第二天華爾街日報到了大家手裡的時候,巴菲特已經讀完了。連坐飛機去參加會議、論壇,巴菲特的乘務人員都是為他準備的是一大摞的報紙。當然,我到不是說報導比報表更重要,特別是國內的財經記者,良莠不齊,只是一個優秀的投資人,應該具備的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精神氣質和對海量信息的優秀殺伐決斷能力。

我想說的是,好的研究員不一定是好的決策者,以前看過有人問安信證券的程定華,說你看得還算比較準了,為何不去做資產管理呢?程定華當時好像是說一方面是性格不適合,另外也說了一句看對了,不一定就會做的對。而好的決策者也未必就是一個很牛的研究員,大家可以看到諸多的新財富分析師他不一定能夠成為優秀的基金經理,而優秀的基金經理也未必在研究能力上比新財富分析師高出多少。但是這其中應該的邏輯是什麼呢?我認為,優秀的研究員和分析師他能夠根據上市公司提供的信息和自己廣博的閱歷提供相對正確的專業意見,而優秀的決策者則是應該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迅速過濾掉無用的雜亂信息並正確處理和決策有用的信息,這裡面有兩個過程,第一是過濾掉無用信息,第二是對有用信息作出正確的判斷和決策,這些有用的信息包括上述的研究員和分析師提供的專業信息。決策者的決策結果體現在投資組合上,而判斷信息的能力則是通過組合的業績來體現。

又不知所云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57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