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最火的議論就是關於8月16日光大證券的「烏龍指」。對於這些議論,我讀過一些,但讀過幾篇後,就沒興趣再多讀了。幾乎都是「口水」話,不知道真相、在猜測基礎上的議論其實跟「瞎說」差不多。下午得空,忍不住也來湊湊熱鬧,「瞎說」幾句。請讀者千萬不能當真,我的議論也是建立在各種猜測基礎之上,而且我從未有過在監管部門或證券公司工作的經歷,更沒有從關鍵人物那裡得到什麼所謂的「內幕」。
首先,是不是「烏龍指」?也就是事件的主角是不是下錯單了,後面多加了兩個零?憑感覺,我以為不是「烏龍指」。我還是相信光大證券董秘16號上午的說法,要相信光大證券的嚴格管理。至於後來演變成「烏龍指」,那是因為事件的策劃者沒有想到會造成如此大的影響,而「烏龍指」的說法更容易被各方面接受。
如果不是「烏龍指」,事件的策劃者到底要達到什麼目的?現在很多評論說他們是想拉高然後做空賺錢。我不這樣認為,我感覺他們是想做多,而且他們說不定還瞭解一些有利於做多的「內幕」。不要忘了現在這個時間點,北戴河的會應該已經開完,中央高層開始在宏觀調控上轉向,7月份的數據看起來就是一個轉折點,9月份肯定會拉開十三屆三中全會的輿論準備,現在是8月中旬,是大資金做多的最佳介入時機。可能是某些人實在憋不住,開始行動,沒想到搞出「大動作」了。
這件事情會如何處理?遇到這種事情,大不了四種結果:
1、響動很大,從輕處理;
2、響動很大,從重處理;
3、靜悄悄的,從輕處理;
4、靜悄悄的,從重處理。
做中國人時間長了,你會發現,官當得越大,遇到犯法的事情,響動也就越大,但多半會從輕處理。這個嘛,就不舉例了,大家都明白。反之呢,平民百姓遇到犯法的事,響動越大,從輕的可能性越大,吳英集資案就很典型,相反的自然是曾成傑被處死女兒都不知道的例子了。
我不敢評論是從輕還是從重。但新聞這玩意兒,大家議論幾天,熱過之後,也就不想再說了。我只希望最後能夠知道真相。呵呵,作為「小散」提這個要求似乎有點過分喲!
最後說說這事兒對股市中長期走勢的影響。不外三種結果:
1、沒什麼影響,短期波動幾天,中長期沒有任何影響。這是很可悲的一種結果。按說,出了點什麼事,需要總結一下經驗,尤其是監管層要警醒自己的責任,如果說沒有任何影響,那就沒有「吃一塹長一智」了。呵呵,感覺自己似乎對別人要求太高!我以為,這種可能性有30%。
2、股市更加低迷。如果這件事情處理不好,監管層也沒有警醒,股民可能會對中國股市更加失望,唯一的選擇就是用腳投票,「逃離股市」,會造成股市的低迷,至少比沒有發生這件事情更低迷。我以為,這種可能性有10%。
3、對中長期股市起到「助漲」的作用。新領導上任不久,出這種事情,正好是個機會推進證券市場的嚴格監管。我猜測,最高層最近碰頭的話,會對這件事議論幾句,沒準就會談到,股票市場是中國經濟的一個很重要的「助力器」,讓藍籌股漲起來有利於中國的未來發展。而一般股民通過這件事情也會意識到,藍籌股確實低估了,只需要一根導火線、一點火星,就會燒起來,出現賺錢效應,那麼,牛市就會到來。我以為,這種可能性有60%。
胡說八道了,尤其是對最後一個問題的回答更是邏輯混亂,沒法驗證。就此打住了。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收購方歐萊雅集團是一家來自歐洲擁有106年歷史的化妝品,其旗下擁有蘭蔻,喬治阿瑪尼,碧歐泉,巴黎歐萊雅,卡尼爾,美寶蓮,薇姿,理膚泉,美奇絲等多個大名鼎鼎的化妝品品牌,涵蓋護膚,彩妝,化妝品多個領域,年銷售額超過,其2012年實現銷售額224.6億歐元銷售額,營業利潤達37.1億歐元,較上年分別增長了5.5%和12.3%。2012年歐萊雅集團營業利潤增長12.3%,佔銷售額的16.5%;淨現金流增長26.4%,達25.8億歐元,都創歷史新高。在中國市場實現107億銷售額,首次實現了中國市場百億銷售大關,風頭正勁,
而被收購方美即面膜與歐萊雅相比顯然只是灰姑娘,無論是利潤銷售額都不是一個體量,但卻無礙美即中國的面膜之王的稱號。美即控股旗下最重要的產品美即面膜是中國面膜在2012年單品實現銷售額12.2349億元,可以說是面膜領域當之無愧的王者,其較上一年度增長29%.而其所處的面膜領域依然持續的以百分之20-百分之30的速度高速增長。
美即控股隨後在收購發佈之後發公告稱:加入歐萊雅集團將有助於『美即』借助其全球的研發優勢和國際化戰略平台,為『美即』品牌的進一步發展和提升提供長期有效的支持。
而歐萊雅也認為美即所處的領域是中國化妝品增長最快的領域,十分看好這個領域的未來。這也表明了這一場「婚姻「是一場郎有情妾有意的收購,雙方各取所需,但是事實會像公告裡面說的這麼完美嗎?
歐萊雅收購目的大解析
對於快消品領域的收購,尤其是國外品牌對本土品牌的收購,一般會源於以下幾個收購目的:
1 收產品 。任何世界頂級的製造商都不可能覆蓋全產品線。目前歐萊雅已經覆蓋了香水,美發,彩妝,身體護理,藥妝,高檔消費品等多條產品線,但是在相對低端的面膜產品領域基本空白,它急需進入這一自身空白,但卻具備高成長的領域,直接收購成為最好的手段,與其花大量的精力重新打造品牌,不如花錢直接進入,這也是公認的歐萊雅收購美即的重要目的之一。
2收品牌。 對於中國本土發展良好的品牌,外資巨頭近些年來都像切韭菜一般收割他們。樂百氏,小護士,美加淨,樂購等這些曾經令人自豪的民族品牌先後失守,落入外資巨頭們手中,而巨頭借助他們的品牌影響力曲線殺入中國市場。但從歐萊雅本身擁有在中高端市場享譽中國市場的多個組合品牌,收購美即的品牌價值意義不大,所以,非主要目的。
3收購團隊。美即做為中國市場土生土長的品牌,擁有一支強大的本土化的渠道開拓團隊,同時也擁有在面膜領域比較領先的技術研發團隊。但國外大品牌如雅詩蘭黛等恰恰是在技術研發團隊上強大,而歐萊雅的技術能力顯然不會弱於國內技術產品團隊,所以,收購美即技術團隊動力並不足,但美即在三四線城市的渠道開拓團隊非常強大,對於近年來立志於渠道下沉的歐萊雅這些品牌一定程度上具有吸引力。
4收購渠道。對於中國本土品牌而言,在渠道談判之中並不具有太多強勢的地位,美即主要涉足的渠道是屈臣氏這樣的化妝品零售店。而歐萊雅的三條腿之中化妝品零售店,商超,專櫃全部處於談判的強勢地位,所以,對於大眾而言的美即渠道的收購意義不太大,但是對於三四線下沉的渠道有一定的意義。
5收購用戶。美即單片面膜維持在7.7-25元之間,是處於一個低端的用戶群價格,其與歐萊雅的用戶群之間重合度較低,用戶需求上並不太一致,品牌理念和訴求差異很大,所以,收購用戶的需求並不是太明顯。
6在資本市場上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直接銷售額與利潤。從美即去年的銷售額來看,其全年銷售額在12億左右,按照毛利百分之76,淨利潤百分之14.4來計算。而每年還有百分之20-30的高增長,美即去年就增長了百分之29,下一年讀銷售額按照這個推算可以達到15億左右,而歐萊雅在中國市場銷售額約為107億銷售額,這一筆收購將直接推動歐萊雅百分之15左右的業績增長,這讓這一筆銷售無疑不管是在業務層面還是資本層面都多了更多的遐想,而並不太低的利潤和銷售額將推動歐萊雅繼續持續增長。這顯然才是歐萊雅此次收購的重要目的。
7外資品牌近年來陸續收割國內細分領域的頂級品牌,還有戰略考慮。外資品牌往往沒法在某些細分領域與國產品牌抗衡,但是卻可以利用國產品牌缺乏國際化的能力做為誘餌吸引國產品牌投入自己的懷抱,之後再利用「雪藏「等手段一舉消滅競爭對手。雖然對於此條,這些洋品牌並不認可,但從近年來被收購之後的國產品牌沒有一個能夠再如當初收購之後的銳氣不得不說,外資對國產品牌非但沒有如想像之中給予技術品牌支持,反而讓國產品牌得不償失。這種當年娃哈哈拚命也要從達能手中贖身可見一斑。
美即賣身緣由猜想
從以上各個收購目的可以知道歐萊雅收購美即的目的顯然在於優化產品佈局和增加收益,從而擴大自身在中國化妝品市場的優勢,那麼對於美即而言,又因何要賣身呢?其實原因無非是下列幾個:
1 雖然在這個細分領域增長迅速,但是整體市場規模小,使得單品增長空間有限。以美即的現有銷售額,即使保持持續的增長,美即還是難以達到理想中的銷售額,相對於歐萊雅全球數百億歐元的銷售額,其規模還處於很小的階段,所以,想要繼續做大,除非擴充品類,但這顯然需要更多生產線資金的支持,並非易事,遭遇成長困境的美即賣身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
2 第二個原因恐怕是眾多國產品牌的心聲之談,想要實現品牌進一步國季化。由於國內化妝品中高端品牌幾乎都是洋品牌,所以國產化妝品基本集中於低端市場,品牌形象和利潤鏈處於低端,要想實現國際化擴張和品牌升級延伸十分困難,所以,嫁入豪門,依賴外資企業全球化的渠道,資本,人才,技術,助力企業擺脫困境是國產品牌的核心觀點,當年匯源希望賣給可口可樂也是因為看中外資大品牌這些優勢。
3 另外創始人的套現衝動也不能忽視。這次美即賣給歐萊雅能讓創業者獲得一個相對理想的回報,也是創業者賣身的因素之一。
不看好收購的六大因素
這一婚姻,從任何角度來看,都似乎是一樁美滿的婚姻,一個需要合適的「小妾「對象,一個希望嫁入豪門提升檔次,從而步入上流社會,怎麼看都該是一筆好生意。但是從洋品牌這些年收購本土品牌失敗的案例來看,這一」婚姻「難言美好,美即嫁入豪門之後將會遭遇真正的挑戰,而它前面有羽西和小護士這兩個嫁入歐萊雅,而如今只能在「冷宮」枯坐的「中國式不幸」的案例。在一片叫好之中黑馬哥想要潑一潑冷水,原因如下:
不看好原因一: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歐萊雅收購本土品牌整合失敗已有先例。小護士當年在被歐萊雅收購之前是市場上前三的護膚品,僅次於國際大牌玉蘭油和本土民族品牌大寶,在消費者心中認知度極高,但是時至今天,小護士在市場上幾乎消失,而另一品牌羽西在消費者中幾乎難覓蹤影,這雖然無法證明外資品牌有意「雪藏「本土品牌,但至少證明了歐萊雅雖然在中國市場如魚得水,但卻並不能很好整合收購的本土品牌,而達能收購樂百氏,莊臣收購美加淨之後,這幾個大名鼎鼎的國產品牌隨後幾乎銷聲匿跡,這也讓人不禁懷疑美即這一本土面膜之王會步他們後塵嗎?
不看好因素二:團隊文化衝突如何彌合?前車之鑑證明文化差異和公司基因難以彌合。在外資巨頭進軍中國市場失敗因素之中很重要的一條因素就是外資團隊與中國本土團隊文化的差異之上,本土團隊更靈活激進,而外資團隊往往保守。而剛剛傳出將tesco樂購賣給華潤的就是很好的案例,團隊中的兩種文化衝突,往往會造成原來的管理團隊流失,美即創始人有多大可能留在原有體系之中往往畫上一個巨大問號。還是以小護士為例,在小護士被收購之後,小護士經銷商大量流失,關鍵在於原管理團隊與經銷商良好的關係在歐萊雅易主之後再利潤分成上存在巨大分歧,而外資公司所有事物制度化,需要層層上報,這樣與以前快速反應形成巨大反差,最終小護士經銷商流失大半,不得不黯然收場。這種文化衝突在美即被收購之後依然會存在,歐萊雅又該如何彌合這種文化差異?
不看好因素三:美即是否真的擁有很重要的戰略地位,被邊緣化可能性更大。美即在沒「賣身「之前一切都是自己做主,但是「賣身「之後,只是品牌眾多的子品牌中的一個,能夠得到多大的資源傾斜,令人生疑,在講究資源分配的時代,有多少營銷資源會投入到美即之上,又會有多少精力投入到美即的產品研發?一個品牌如果在半年或者一年沒有新品推出,基本就會在消費者心中失去影響力,而品牌線眾多的歐萊雅的重心顯然不是美即,所以,美即營銷投入成疑的情況之下,這也成為懸在美即頭上的陰影。
不看好因素之四:可能遭遇外資品牌抽血式「借力「,血的教訓已經證明。外資洋品牌往往會利用已有的內資品牌的影響力壯大自己已有品牌,然後再將國產低端品牌打入冷宮。而最新的血淋淋的案例則是被科蒂集團收購的丁家宜,在丁家宜被收購之後,科蒂利用丁家宜渠道大局發展自有品牌,結果其旗下品牌阿迪達斯的銷售額增長了將近一倍,而丁家宜銷售額卻下降了50%。雖然這被歐萊雅等企業否認,但這些案例卻不得不懷疑國產品牌是否會再次遭遇此種困境
不看好因素之五:能有多大程度上的協同效應?用戶群和用戶氣質不匹配。歐萊雅產品偏重於中高端,美即認為自己嫁入豪門之後可以提升自身品牌價值,但是美即已經在消費者心中建立了國產=低端的心智,並不能扭轉消費者心中國產低端的形象,所以,對於美即品牌升級的夢想而言並不現實。而歐萊雅借收購美即就能夠實現自己進軍中低端市場產品的價值嗎?在前面已經分析進軍中低端市場的歐萊雅並不缺乏渠道,也不缺乏產品,收購在財務意義和建立護城河上意義更大,至於所謂協同效應,缺乏共同的用戶群的結合,貌似只能貌合神離。
不看好因素之六:收購目獲取現金牛目的更大,所以是否持續投入打造美即品牌成疑問。從歐萊雅近年來在中國市場增長實際趨緩,歐萊雅急需一隻現金牛來幫助增長,所以,從收購目的而言並沒有動力想要花大價錢去持續投入打造美即。而獲得不了真正想要的美即在這種環境下還能持續生長麼?畢竟中國消費品市場依然還是依靠營銷驅動,而美即這類快消品需要高額的營銷費用,歐萊雅能為一個乾兒子繼續投入麼?
在每一個童話的最後,都是王子和灰姑娘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但在每個現實黑童話背後,王子都和灰姑娘因為文化差異而遭遇婚姻困境。美即和歐萊雅會遭遇這樣的困境和悲劇嗎?拭目以待。
如果阿里巴巴赴美上市後,可能會採取傘狀合夥人結構,來維持其合夥人制控制模式。這種模式不同於Google或Facebook的雙重股份制模式。
兩天前的報導顯示,由於港交所不同意阿里巴巴以合夥人制在港交所上市,阿里巴巴與港交所談判破裂,或將轉赴美國上市。
接下來的問題是,如果赴美上市,馬云將如何通過合夥人制繼續操控阿里巴巴呢?
據一些知情人士向彭博、路透等媒體透露的消息,阿里巴巴正在尋求美國相關的法律幫助。
一位熟悉阿里巴巴的消息源告訴路透,阿里巴巴目前由28位合夥人控制,其中包括馬云和其他一些高級管理層。阿里巴巴想在上市之後,繼續保持這種合夥人制模式。
該消息源表示,阿里巴巴不會採用Google或Facebook的雙重股權制模式,來維持其合夥人的控制權。
雖然該消息源沒有具體描繪阿里巴巴的計劃,但是幾位公司法律師指出,阿里巴巴28位合夥人,可能會通過設立一個新的合夥人,並讓該合夥人上市,以達成IPO之後繼續掌控阿里巴巴的目的。
律師們表示,阿里巴巴可能會建立「UP-C型公司」,或稱傘狀合夥人結構——這樣,原始合夥人將有比普通持股人大得多的投票權。
根據上述所設想的公司結構,外部的激進投資者永遠無法通過任命董事會成員,來掌控這家公司。
雖然UP-C結構很少見,但是使用這種結構的也不乏其存在:投行Evercore Partners Inc,Vantiv公司以及外匯經紀商福匯。
上述消息源還表示,阿里巴巴合夥人想在IPO後繼續保留控制權,目的是防止外部投資者為追求短期利益而傷害公司的長遠發展。
目前,軟銀持有阿里巴巴35%的股份,雅虎持有阿里巴巴24%股份,二者分別佔阿里巴巴4人董事會席位中的一席。
然而,無論是軟銀還是雅虎,都不是阿里巴巴的28位合夥人之一。事實上,阿里巴巴沒有吸納任何外部投資者作為合夥人。
IPO之後,隨著董事會的擴大,28位合夥人的控制權可能變得更大。而當雅虎出售其所持一半股份之後,它將失去董事會席位。
一些公司管理專家表示,阿里巴巴想在IPO之後繼續維持合夥人控制權,可能會製造與投資者之間的摩擦。
默多克商業學院助理教授Jason Schloetzer稱:
短期散戶投資者可能不太看重投票權,但是長期機構投資者會比較看重投票權。
也有不同觀點,Hardesty資本管理公司的首席投資官Dave Stepherson說:
我們認為,如果投資者不喜歡公司管理層的做法,可以直接出售股票。
剛剛顛顛簸簸穿越了半個地球,正昏昏沉沉倒時差,看到阿里控股天弘基金的新聞,一下子就清醒了。這個事件需要放到經濟結構轉型、金融業改革、產業融合升級和大數據技術的背景下來認知,才更有味道。
阿里旗下的金融業務先是有阿里小貸主攻小微企業貸款,眾安在線做線上虛擬行財產的保險業務,天弘從事基金業務。銀行、保險、基金、證券、信託五大金融形態,阿里已經戰略性佈局三個,下一個懸念是,阿里啥時候買一家券商呢?這是金融控股集團的節奏!
經濟結構轉型已經是社會上下共識,但是路徑依賴的強大慣性,利益集團的心腹事,都讓「調結構」這個麻線團越來越亂。斬亂麻的快刀,就是金融。要通過金融的改革,引導資源的配置。從幾個生產要素來看,土地在地方政府手中大多採取採取市場化的手段來分配,說白了就是賣給出錢最多的人;勞動力在全國範圍內自由遷徙也沒有什麼限制,異地定居也沒有人管,只是不給人家戶口;資本這個要素管制的確實還相當厲害。銀行存款利率、匯率、資本項目、IPO等等,都有管制。
從這個意義上來看,金融改革是破解經濟結構轉型的抓手,相當於放開三大生產要素的最後一個。而民間資本是激活金融的鯰魚。阿里無疑是民間資本的代表。從阿里小貸、眾安在線再到餘額寶,一舉一動無不牽動社會的神經。尤其是餘額寶,瘋狂增長的成交額和用戶數,讓金融業大受刺激。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監管部門沒有任何理由拒絕阿里入股天弘基金。不是要金融改革麼?總要有一條瘋狂的、夠體量的鯰魚。
鯰魚效應不僅僅是刺激傳統的金融企業,一干互聯網公司都在摩拳擦掌呢。誰也沒有閒著。騰訊除了財富通,早早搞了「自選股」,估計正盯著哪家券商呢!京東也在低調的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創業的P2P金融企業更是數不勝數。這個大家看看「互聯網金融千人會」的一些文章和出版物,會瞭解的更多。
在中央口中聽到最多的是往往是要求金融機構支持中小企業貸款,但是實際中大銀行們從來沒有給小企業放大規模放款。預期是說其動力不足,還不如說能力不足。他們無法對5000萬家小微企業全面的評估風險,甚至傳統的手段都無法接觸到這些小企業。正是互聯網金融得以存在的基礎。另外每次調控受傷的多是小微企業。拿上次6·20shibor飆升後,市場瘋傳某銀行有債務違約風險,結果人家首先停的就是中小企業的貸款。政府想砍銀行一刀,結果人家來一個乾坤大挪移。互聯網公司利用大數據技術,可以簡單快速的界定小微企業借貸風險。他們一定是政府保護和鼓勵的對象,如果政府真想調整經濟結構的話。
最後重申一下我在各種論壇、會議上反覆說的一個觀點:「大數據時代,誰有獨特的數據資產誰就可以做金融。」阿里憑藉其龐大的數據資產,其在金融領域的擴張在情理之中,節奏卻在大家的意料之外。
聯儲局9月不收水的決定,為環球股市帶來一陣興奮後,市場回復冷靜,焦點已放在債務上限談判之上。然而,債務上限的政治鬧劇已經是第三度上演,市場會否變得麻木,才是分析的重點;亦因此,資金的反應才是值得投資者留意的關鍵。可以說,到目前為止,市場這次沒有被嚇怕,在接近死線前,調整主要仍集中在美股,而且更似是來自高位套現因素居多。進一步看,我們認為,這些資金的去向就更值得關注。
據EPFR數據,投資者的風險胃納程度在上升,新興市場9月連續三周錄得資金流入,其中以中國、韓國股市較為明顯﹔9月第四周更見新興市場債券基金錄得淨流入,高息債券基金流入是9星期來高位。資金是否重新流回新興市場,情況暫難確認,但8月走資潮後,資金大規模撤走風險已紓緩,新興市場股票大幅反彈﹔及至9月中聯儲局不退市,市場預料退市路將很漫長,令資金再流入新興債券及高息債。
踏入10月,華盛頓就聯邦預算和債務上限問題上的角力變成了全世界的關注點。如果問題在本月稍後時間都未能解決,財政部便無錢可用,從而令美國面臨史無前例的債務違約風險,經濟將會遭遇打擊。巴黎銀行駐紐約分析師Bricklin Dwyer估算,政府關門兩周,將會給GDP增長年率造成最多0.3或0.5個百分點的拖累;但他在一份報告中說,市場迄今對這種影響還能接受。Albion金融集團的首席分析師Jason Ware則表示,「政府停擺,還能重啟。但如果債務違約,那就完蛋了。」
然而,儘管由共和黨控制的眾議院與民主黨人掌控的白宮在問題上看法相左,但雙方都明白,導致債務違約的責任太大,政治成本亦太高。事實上,目前的市場反應似乎告訴大家,資金或更看重債務上限問題所帶來的正面影響。穆迪歐洲經濟部門主任Petr Zemcik指出,如果政府關門對經濟的衝擊比預想得嚴重,聯儲局可能進一步推遲(縮減買債計劃)。Ware亦說:「即使我們解決了這個問題,它也會削弱經濟活動和信心,決策者因而會有更大的餘地說他們在12月不會縮減購債。」
基於我們相信,債務上限問題最終會有驚無險地越過死線,我們的關注點始終是資金的下一個目的地。這個目的地還會是今年以來累升近20%的美股道指及標普指數嗎?留意連「股神」巴菲特早前也直言,美股過去五年上漲甚多後,已從「便宜得荒謬」來到「趨於合理」,連「股神」亦坦言目前已難找便宜股票「執平貨」,似暗示大市再大升空間有限。
如果我們從「執平貨」角度出發,這個目的地應該在歐洲。留意目前看淡歐洲股票的對沖基金短倉押注,已大跌至2007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前所未見的低水平,顯示他們堅信歐洲股市將會進一步造好。根據Markit的數據,看淡STOXX歐洲600指數成分股的短倉總值已降至1440億美元,是自該公司於2006年中開始監察有關數據以來最少,亦低於兩年前的1670億美元。若把該指數在過去兩年35%的升幅計算在內,自2011年9月以來的短倉總值更大跌三分二。長短倉比例亦達到15比1,高於2011年9月的10比1,顯示出現大幅轉變。
事實上,根據Eurekahedge的數據,長短倉對沖基金在今年首八個月已吸引426億美元的淨流入資金,佔流入所有對沖基金的資金一半以上。目前,打賭個別股票升跌的長短倉對沖基金,已傾向大為看好歐洲股票,以便從歐股上升和與美國聯儲局持續量化寬鬆相關性較低的股票獲利。為此,我們已將基金投資的資金轉了一大部分到歐洲股票基金。
| ||||||
古語有云:「富不過三代。」雖然時至今日,這句魔咒未必成為定律,但總有些子孫失守祖業不特止,更往往弄出爛攤子,敗壞先祖名聲外,隨時將先祖基業毀於一旦。上週三,本地名人周永泰家族的後人,且是龔仁心的姨甥周嘉豪,竟被財務公司公開追數,其灣仔公司及半山羅便臣道一號住所樓下被貼滿追債大字報,內容更涉及他父親,前輔警總監周湛樵。周嘉豪出身名人之後,已故的周啟邦也是他堂叔,而另外兩位叔父也名頭甚響,其中周湛燊曾任屋宇地政署長及馬會副主席,而周湛煌曾是上市公司宜進利的主席。雖然家族顯赫,但周嘉豪似乎解決不了是次追債行動,如今一街都是追債大字報,相信他有排「頭痕」。 上週三黃昏,接近放工時間,灣仔近合和中心的一幢商業大廈及半山羅便臣道一號住宅大廈,其樓下及附近貼滿了追債大字報,內容寫了:「周嘉豪欠人1,000萬,老豆周湛樵博士欠債還錢,立即還錢。」另外還登出債仔周嘉豪的身份證及相片,路邊不乏駐足觀看的市民。 周永泰家族後人 周嘉豪未必廣為人所熟識,但他父親周湛樵則算是名人,周湛樵是○一年退休輔警總監及第一位華人拆彈專家外,他還不時接受傳媒訪問,緬懷昔日周家的光輝歲月。周家歷史可追溯至周永泰,其祖籍東莞,於一八六○年來港營商,兒子周少岐承繼了周永泰的商業王國,當中涉及航運、保險及銀號等。周少岐後來更成為港英定例局(立法局前身)議員,為周家奠下「望族」的基石。周少岐死後,兒子周埈年接管家族生意。周埈年於政壇的表現亦不遜其父,他先後被委任為定例局議員及行政局議員,是首位華人獲港府特別頒發「終身議員」銜,破紀錄與八位港督共事,叱咤政商界逾三十年。周埈年和他的堂兄弟周錫年同被英女皇封為爵士,而周錫年之子周啟邦一直以來是社交界名人。周湛樵以前接受訪問時,說自小時父親周埈年已表明家族生意只留給長子嫡孫,即他的大哥湛霖,故他自己與二哥及四弟,自小便知要另謀出路,所以二哥湛燊成為工程師,後更官至屋宇地政署長及馬會副主席;他選擇當差,湛煌則自行創業,之後成立了上市公司宜進利。 羅便臣道一號 周埈年於七一年去世,而長子湛霖亦於三年後因肝病辭世。經湛樵的姑媽等人一致決定,家族生意遂改由周湛樵繼承,當時任職警隊督察的湛樵唯有辭職,轉做輔警。周湛樵接管生意不久,便把祖屋所在地羅便臣道一號改建為廿八層高大廈,並將大部分單位出售,族中各人現只保留高層自住。原本周家在羅便臣道一號的祖屋是一座過萬呎的西班牙式別墅,無遮無擋對正維多利亞港,但因風水關係,大門特意斜開來向着鯉魚門,收食正財運之效。但巧合的是,當七五年周湛樵將祖屋別墅改建為多層大廈後,其家族運勢也隨之節節向下,如周湛煌自二○一○年初,已被星展銀行入稟追債約近七千萬元,而其任職主席的上市公司宜進利於一一年七月亦正式被除牌。 龔仁心親戚 而周湛樵及周嘉豪兩父子,上年曾被財務公司入稟法庭追債,至上週三,周嘉豪更被人貼追債大字報,家族顏面大受影響。據財務公司職員爆料,上年十月,周湛樵及兒子周嘉豪二人上財務公司借款一千萬元,並以一間公司股份作抵押,而該公司持有羅便臣道兩個單位的部分業權。周湛樵更為借款人的兒子作擔保,不過今月初周嘉豪還了第一期四十萬元的貸款後,便無以為繼及一直「潛水」,其後更向財務公司聲稱,會將貸款轉為另一親戚龔仁心作擔保。上週五下午,記者訪問周湛樵,他初時對兒子欠債一事不願多談,直至聽到記者問及龔仁心的名字,周湛樵才承認龔是太太的親戚,但他們卻很少來往,只是龔仁心兒子結婚時,他有出席過婚宴。「佢(周嘉豪)外面搞生意嘅嘢我無理到,借錢做生意好平常啫,至於還錢嘅嘢等佢自己搞掂啦……總之,我無陪佢上財務公司,亦無做佢擔保人。」 回港後爛滾 據同為富二代的Raymond表示,英文名叫Bernard的周嘉豪原本是一個出色的人才。據知周嘉豪一直受嚴父管教,故他對父親是十分敬畏,在英國完成碩士課程後,便加入當地的P&G集團任職部門主管,後更娶一名英籍女士為妻,當收到父親要他回港的訊息時,周嘉豪還怕守舊的父母會不喜歡他的英籍太太,還幸他父母很快便接受了與他一齊回港及留港教英文的太太。周嘉豪自返港後便習染了富二代的陋習,除愛追公司內的女下屬外,還常北上冶遊,更不時將他國內眾女友的「名冊資料」向友儕炫耀,「以前打佢香港手提成日無人聽,一打佢大陸手提就搵到佢,差不多內地各省市佢都有女朋友。」Raymond表示,嘉豪為人不定性弄致太太與他離婚外,更因太貪玩和不擅長做生意而陷入財政困難。據知當大字報一貼出街,周嘉豪即主動聯絡財務公司,並承諾今月中會如期還款,不過其身邊朋友卻不表樂觀,「世家子弟搞成咁,證明佢已無乜路可以行,就算龔仁心照佢都無用啦,況且龔家出名節儉,咁點幫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