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投資必懂》台股30年最大接班潮來 29家上市櫃企業你一定要認識的六年級接班人

2014-08-04  TCW
 
 

 

台灣第一代創業家,歷經三、四十年打拚,如今紛紛屆齡交棒,掀起台股最大接班潮,更有許多六年級生「繼承者們」陸續浮上枱面,他們有何不同?又有哪些新發現?台股投資人不能不關注這波新趨勢。

撰文‧鄧麗萍

台股三十年來最大接班潮來了!

過去五年,台灣上市櫃公司董事長、總經理異動的次數,就高達一千五百多次,其中,逾一百家的家族企業已由第二代、第三代接棒。

《今週刊》獨家調查,近五年來,有二十八位六年級生的二代接班人逐漸浮上枱面,接任董事長或總經理,或實質掌權,不僅為企業帶來新氣象,更影響到許多小股東手上的股票價值,這是一波台股投資人不能不知道的新趨勢。

這股接班潮,還成為熱門議題,今年四月底,經濟部主辦的一場中小企業傳承論壇上,資誠會計師事務所前所長薛明玲受邀主講「家族企業之轉型與傳承」,竟吸引了四、五百名聽眾,而且大部分是企業家父子檔,這場論壇最重要的議題就是「傳承」。

六月分股東會,也是市場注目焦點,永豐餘投控總經理兼執行長何奕達、寶成執行長蔡佩君、泰豐董事長馬述健、鳳凰董事長張巍耀、皇翔總經理廖宇翔……,他們都是今年在股東會期間正式亮相的家族企業新生代;更讓這波台股接班潮,推升至今年高點。

世代交替迫切

六年級生冒出頭,創五年新高企業接班議題,何以值得投資人關注?回顧台灣在一九七○年至一九八○年代成立、且快速成長的企業,以傳統產業為主,經過三十多年打拚之後,如今這批創業家紛紛屆齡交棒,由於華人企業第一代認為,企業的所有權與經營權合一,才有往前衝的動力,因此傾向由子女接班。

根據台灣董事學會的研究,台灣上市櫃公司有三分之二是家族企業,董事學會發起人、也是法國巴黎銀行董事總經理蔡鴻青指出,如今這些家族企業,已進入必須面對世代交替的階段,「這是很迫切的問題。」同樣地,中研院社會所學者李宗榮的研究也發現,近年來,台灣家族企業在上市公司董監事佔比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這意味著,企業主正在交班給自己的後代,或利用家族聯姻交叉持股。因此可見,這波有許多台灣的家族企業優先選擇由下一代成員接班。

當上市櫃公司第二代、第三代接班人浮上枱面,由於養成過程、學經歷等,都和父執輩不同,因此他們的管理、經營特色、行事作風等,也展現出不同的面貌,對企業發展有深遠影響。

發現一 喝過洋墨水抱團拓人脈,展開異業結盟相較於第一代創業家靠技術或本業,白手起家,新的這批第二代多半留學海外、念MBA(企管碩士)。「第一代的學歷普遍較低,通常會讓小孩去學他沒有學過的,例如金融、企管、法律等。」蔡鴻青指出,二代通常是MBA,正好彌補上一代的不足。

不僅如此,新一代抱團結社,借力使力,更勝於單打獨鬥的第一代。

例如去年九月,國泰金控小王子、現任資深副總經理的蔡宗翰,與華泰王子飯店董事長陳天貴的兒子、同時也是飯店副董事長陳炯福,聯手打造台灣第一座投資達二百億元的購物中心。

兩位年輕接班人在美國念高中時期是同學,因此牽成了這項異業合作案。而這次合作,可說是大膽創新之舉,既展現出不同於上一代的經營思惟,更打破了家族企業的傳統經營方向。

薛明玲分析,企業家可以傳承給子女的三種東西就是——財富、企業家精神,以及社會地位或人脈。傳承財富最簡單,通常是透過股權移轉;企業家精神則是視子女的能力和接班意願而定。

至於人脈和社會地位,企業家第二代往往透過參加校友會、同業公會、二代聯誼會等社團,彼此分享管理經驗,也藉此培養革命情感,延續上一代的人脈,不僅鞏固彼此之間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甚至展開異業結盟。

發現二 企管系出身

帶領企業轉型、組織再造

「二代接班後,都想有點作為。」蔡鴻青和一些年輕接班人接觸的過程中,感受到他們「想要做出一番成績」的焦慮,並且急於得到外界的肯定。

企業歷經第一代的輝煌盛世後,舊的成長模式面臨極限,第二代背負著第一代的光環與壓力,如何帶領企業轉型,成了他們最迫切的挑戰。

成立超過四十年的健和興,是國內老牌零組件廠,第二代鄭景壬一三年接手總經理後,帶領公司從傳統端子應用跨足電動車,在營收和獲利都繳出好成績。

同樣於一三年掌舵的嘉泥第三代張剛綸,讓這家老字號水泥廠轉型為建商的態勢,也極為明確。嘉泥去年雖然獲利十二億元,但並非來自水泥本業挹注,而是靠處分土地與轉投資事業。張剛綸在今年股東會表示,「仍不放棄水泥本業,但未來營收成長動能,將來自資產開發。」目前,張剛綸也積極推動嘉泥轉型的新佈局,和知名餐飲品牌的赫士盟集團第二代合作,在台北市大直開發餐飲大樓,正式進軍餐飲業。事實上,赫士盟集團第二代、執行副總葛世中,正是嘉泥發言人、張剛綸表妹王立心的夫婿,兩集團的合作是親上加親。

此外,由於企業家第二代幾乎都有MBA學位,往往展現與上一代不同的經營風格。他們接班後的當務之急,就是強化制度,導入更現代化的經營理念,降低人治色彩、建立遊戲規則,並且強調專業分工。

葡萄王第二代曾盛麟,一○年回台擔任父親曾水照的特助,英國史崔克萊大學企管碩士、行銷學博士的他,面對父親創辦的公司仍停留在磁碟片時代、員工平均年齡達四十五歲,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推動組織再造與創新(詳見p.95)。

「接班,就是制度的落實。」資誠企管顧問林瓊瀛指出,第一代經營者高度仰賴自身的領導權威,許多事情一把抓,隨著企業規模變大,可能出現無效率、組織怠惰的問題,因此,幾乎所有第二代對於公司治理最大的共識,就是希望能夠強化制度的力量,包括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組織流程等制度。

發現三 擅財務操作擁抱資本市場,股價亮眼曾有一種說法是:「第二代接班,先賣股票再說。」原因是,第二代可能無法延續創業家的經營成績,甚至可能不務正業、炒作股票。然而,從部分企業第二代接班後的股價表現來看,反而寫下亮眼的漲幅。

過去,很多苦幹實幹的創業家,即使公司掛牌上市後,也鮮少和法人接觸。相較之下,金融科系畢業的第二代接班者,更加熱情擁抱資本市場,對企業經營展現出強烈的決心與魄力,也同步反映在企業獲利的成長,以及股價的多頭走勢之上。

國際羽絨原料大廠光隆實業就是一例。光隆掛牌近十四年,從未舉辦過法說會,直到第三代詹賀博於去年六月升任董事長,在十一月底就破例舉行法說會,並繳出破紀錄的獲利成績單,被市場解讀為「公司派作多企圖心強烈」。而詹賀博接班後,外資持股比重從一.七三%攀升至目前三.一三%,光隆股價近一年漲幅更高達一.五倍。

追蹤上市櫃公司第二代接班以來的成績單發現,少主接班後,企圖心都相當強,不僅企業經營得有聲有色,股價也展現強勁的多頭走勢,漲幅逾五成至二倍的,就有十三家公司。大慶證券自營部主管林明謙表示,當企業更換領導人,通常會帶來新面貌,如果經營績效不錯,就會吸引法人買單,帶動股價上衝。

其中,健和興總經理鄭景壬帶領公司轉型,開拓新業務,去年創紀錄獲利四.二億元,更激勵股價一度突破五十元的歷史大關。

主要生產鋁質電解電容的立隆總經理吳志銘一三年接班後,深耕4G、車用電子、風力發電等領域,獲利創下十三年新高,更激勵股價創十二年新高。

發現四 科技業挑戰高老臣輔佐,少主隔代接班從上述案例可看出,於一九七○年至一九八○年代創立的傳產企業,近年來正好達到世代交替的階段;至於高科技、精密機械、電子相關代工業,則在一九八○年代之後興起,接下來台達電、台積電等也都面臨接班議題。

蔡鴻青指出,家族企業的交棒與接班,除了考量兒女的意願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力。相較於科技業需要不斷地技術創新,產業變動快速,不見得第二代有能力接棒;而傳統產業的變動較小,通常較容易培訓第二代接班。

林瓊瀛也指出,高科技業的專業門檻相對較高,受公眾監督的情況也較一般傳產更為普遍,通常不是老闆說了算,必須在更多勢力如家族成員、老臣、大股東等之間拉扯,接班的挑戰也比傳產更加嚴峻。

因此,有些科技業老闆採取「隔代接班」,台達電就是一例,董事長鄭崇華於一二年交棒給專業經理人海英俊,在台達電歷練二十四年的大兒子鄭平出任執行長,展現了老臣搭配少主的接班佈局。

打破魔咒關鍵

繼承上一代企業家精神

輪調、見習,則是企業常見培養未來領導人的方式。

今年啟動接班佈局的工具機大廠程泰集團董事長楊德華也坦言,雖然兒女已進入董事會,並在公司任職逾三年,但目前仍需歷練,不排除先從經營團隊中找出一位董事長,在過渡時期經營公司(詳見p.92)。

不過,根據資誠的研究顯示,台灣家族企業由第二代接下經營權的比率有五七%,只繼承股權、但經營權交給專業經理人的比率為一七%。這意味著,家族企業交棒給第二代的比率,遠高於由專業經理人來經營。

「傳子或傳賢,並非一戰定江山的局面。」林瓊瀛指出,家族企業極少有絕對的傳賢或傳子,尤其是企業規模日益龐大,加上股權與經營權分離的概念在台灣日漸成熟,即使家族成員接班,也必須透過專業經理人團隊的協助。

隨著台股接班潮的到來,在新生代接班後,許多上市櫃公司將出現轉型,或展現不同的新面貌,未來這批六年級生的第二代經營績效如何,備受市場矚目。

薛明玲說,「成功是失敗之父」,第一代創業家的成功,如果傳承的過程不順利,很有可能造成「富不過三代」的命運。

事實上,《家族企業雜誌》(Family Magazine)曾統計,只有不到三○%的家族企業,成功由第一代傳承到第二代;而能再從第二代傳承到第三代的成功率,又只剩十分之一;至於成功傳承到第四代的,只有四%了。

「創業家是用生命來經營公司。」薛明玲表示,第二代接班,通常會比專業經理人經營得更好,因為他們較有使命感。然而,「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若要打破接班失敗的魔咒,則考驗著這一批台股新接班人,能否繼承上一代的企業家精神了。

這些六年級生,掌握一兆元市值—29家上市櫃企業接班人登場繼承者 公 司 職 位 接班時間 出生年 學 歷 公司市值(億元)楊舒涵 程 泰 副董事長 2014/6/24 1978 美國加州大學多媒體碩士、東海大學國貿系 83.8

何奕達 永豐餘

投資控股 總經理兼執行長 2014/6/18 1974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企管碩士 234.9 侯傑騰 東 鋼 董事長 2014/6/181973 美國哈佛大學經濟系 263.5 張巍耀 鳳 凰 董事長 2014/6/17 六年級 美國奧克拉荷馬社區大學 31.6 馬述健 泰 豐董事長 2014/6/13 1974 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商學院 93.5 駱怡君 台灣工銀 副董事長 2014/6/6 1971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企管碩士、波士頓大學企管系 150.4 廖宇翔 皇 翔 總經理 2014/5/8 六年級 — 128.2 謝國棟 大魯閣 總經理2014/3/19 1972 日本山梨大學 38.0 施宣輝 宏 碁 自建雲暨平板產品事業群總經理 2014/1/1 1973美國南加州大學電機博士、輔仁大學應用數學系 687.8 林傳捷 新美齊 董事長 2013/12/9 六年級 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企管系 16.7 詹賀博 光 隆 董事長 2013/6/20 1977 文化大學國際企研所碩士 49.6 張剛綸 嘉 泥 董事長 2013/6/19 1972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技術管理碩士、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文學系 117.3 林明昇 國 產 董事長 2013/6/11 1973美國加州大學哈斯汀法學院法學博士、喬治城大學企管系 160.3 張永傑 櫻 花 董事長 2013/6/4 六年級 — 58.1 張國煒 長 榮董事長 2013/1/1 1970 美國加州州立大學長堤分校經濟學碩士、南加大經濟系 482.3 鄭景壬 健和興 總經理 2013/1/11973 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經濟系 68.2 曾盛麟 葡萄王 執行副總 2012/7/27 1973英國史崔克萊大學行銷學博士、企管碩士、格拉斯哥大學資訊管理系 187.2 吳昕恩 新 紡 董事長 2012/6/27 1976美國加州州立大學洛杉磯分校材料科學研究所碩士 121.4 蔡佩君 寶 成 執行長 2012 1979 美國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財務金融系949.4 蔡宗翰 國泰金 資深副總經理 2012 1976 美國喬治城大學法學博士、哈佛大學法律碩士 6449.1 朱博瑋 龍邦國際 總經理2011/12/16 1979 美國亞利桑納大學工業工程管理系、逢甲大學保險研究所碩士 120.8 陳翔玠 三商美邦 副董事長2011/6/28 1971 政治大學企研所碩士、美國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學士 272.3

張元賓 愛地雅

富 喬 董事長

董事長 2011/1/1 2010/8/6 1973 美國華盛頓大學財務工程碩士 23.1

49.4

鄭舒云 正 隆 董事長 2010/6/11 1975 日本早稻田大學國際經營管理碩士、美國波士頓大學商學院 133.6 楊慶祺 橋 椿董事長 2010/5/21 1971 美國加州大學企管系 93.6 吳旻潔 誠品生活 總經理 2010 1978 英國雪菲爾德廣電新聞所碩士79.4 溫銘漢 力 肯 董事長 2009/6/10 1974 美國加州大學香檳校區、台大土木系 8.3 吳昕紘 新 產 董事長2009/3/18 1974 美國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企管碩士 78.5 註:以近五年(2009~2014年)人事異動篩選,依接班時間排序資料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各上市櫃公司年報 整理:鄧麗萍、楊政諭這13家公司二代接班後,

股價漲幅逾50%

公 司 接班時股價 股價(7/29,元) 接班迄今漲幅

(%)

新 產 8.53 24.80 190.74 葡萄王 50.10 141.50 182.44 中 砂 29.10 81.90 181.44 永 光 12.51 34.80 178.18 台達電 77.40 206.00 166.15 光 隆 20.95 53.00 152.98 大立光922.00 2310.00 150.54 立 隆 19.05 43.65 129.13 永 裕 16.27 33.60 106.52 健和興21.75 44.00 102.30 協易機 7.93 15.15 91.05 菱 光 13.48 25.45 88.80 統 領 25.2441.65 65.02 資料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032

聊聊股息,不一定對。 renjunjie

來源: http://xueqiu.com/9206125741/30743708

聊聊股息,不一定對。

一、收入三者有其一
某股票每股收益1元,成長率20%,分紅30%,PE10倍買入;第二年每股收益1.2元,分紅0.36元,PE12倍。股票第一年的收益率如下:1、股息率3.6%;2、股價隨利潤增長(除息後)16.4%;3、PE提升(除息後)20.62%,三者合計(1.164×1.2062+0.036)=1.44。或:期末凈值/期初凈值(0.36+14.04)/10=1.44。

二、除息
除息合理不?不知道。不過我買一只股票,賬上有閑置現金××億,我會從股價中扣除。股票3個收益,1和3容易被關註,2則容易被忽略。上周一個討論貼,談1和3比較多,談2較少。樹上10只鳥,打下1只,還剩9只,不僅我們這樣算,老美好像也這樣算。

三、分與不分
兩個視角:分者和收者。分者等會兒聊。收者可以看兩個指標:紅利率(分時)和資本回報(不分時)。觀察期最好是5年滾動平均。如公司長期吝於分紅,三種情況應不難分辨:1、ROE遠低於市場均值,公司是資本殺手;2、ROE在均值左右,不分也說得過去;3、ROE遠高於均值:燒一支香吧。

四、分紅再融資
分與不分都有N個理由,不贅。分了又融,除了看資本回報,還要看價格。假定ROE長期15%,不分,留下來的錢有望賺15%。分了再融,PB等於1,尚可(但多了一筆紅利稅);PB大於1甚至遠大於1,則股東利益受損(原股東不參與高價融資另當別論)

五、發動機
90多年前有人發現:股票回報高於債券,是因為未分利潤驅動了EPS。後來又有人發現情況沒那麽簡單——很多企業的利潤並不實在(不是指假賬),不分是迫不得已,指望它們去創收更不現實。誰對?誰都對。因此要看利潤有多實在,經營者有多靠譜。如答案肯定,留下的錢有望驅動EPS;如否定,則留不如分。

六、輪子
如果EPS是腳踏車,兩個輪子則分別是ROE和BPS(每股權益)。ROE不變,BPS與EPS成正比關系。但ROE不可能不變。無論誰,資本遞增都會增加回報壓力,好企業如此,壞企業更不用說。由於好企業不多,因此人們更傾向於分紅——至少你得分一部分。

七、股息再投資
非常重要!假設重新進場的價格比較合理且ROE不會上竄下跳,一個極端例子可以給出啟示:把一張一公分厚的紙板打對折、然後再打對折、再打對折……20次以後,高度為10486米;如果每次對折時都將紙板削薄30%,高度則變成406米,僅為前者的3.87%。

八、分紅與回購
公司價值被低估時(自我判斷),回購應好於分紅,因為分紅要交稅。即使不交稅,收到股息的股東也不一定會去買被低估的股票。不是每一個股東都了解商業運作,也不是每一個股東都會估值。如果股票被嚴重低估,就更加如此。不過這事兒在我國要複雜許多。

九、賣出法
股票背後如果是一家好公司,市場PE不會經常坐過山車(前提很重要),賣出法(公司不分紅,投資者每年賣出一定比例的股票)似乎更加有利。此法還有兩個好處:1、想賣才賣,而分紅不是;2、分紅交稅,而賣出不交稅。(賣出法可不是我發明的,是一個不喜歡分紅的老頭兒發明的。)

如有錯誤(應當不少),望批評指正。[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461

成長股一定會在熱門行業中誕生? 價值at風險

來源: http://xueqiu.com/9769652619/30915913

我發現很多人至今還有嚴重的誤區,普遍認為成長股一定會在熱門行業中誕生,比如長期熱門的消費、醫藥、科技三大行業,近些年來投資者更是把成長股普遍與互聯網、TMT、生物醫藥等新經濟產業聯系起來,這是嚴重的誤區(過去50年,美股的大牛股大多數都在消費公司里,而消費行業並不算是熱門的高增長行業,就算統計2000年後,熱門行業的科技公司和其他行業在漲幅榜上也是平分秋色的,並沒有熱門行業大幅壟斷漲幅榜的情況出現),雖然高增速的行業能誕生高成長的公司,但並不是只有高增速的朝陽行業才有牛逼的公司,而且一些熱門行業不適合投資,因為熱門行業因為利潤豐厚競爭會非常激烈(進入熱門行業的人和資金源源不斷,再高的護城河在激烈的競爭面前也很容易被擊破,比如某個公司設計出了一個跨時代的產品,那麽其他的競爭對手也會迫不及待的去研發,不僅是小公司,連大公司都沒有辦法保持競爭力),一些熱門行業投資者根本搞不懂,比如基因、3D打印、機器人、生物制藥等熱門行業有幾個人能真正搞得懂?而相反,一些冷門或夕陽的低增速行業,只要市場的需求一直存在,一些優秀的公司就能夠通過的低成本(優秀管理和技術)、政策支持(淘汰落後的或汙染的同行業小企業)、天然壁壘(大自然賦予的優勢)等優勢,不斷地占領市場份額,不斷地淘汰同行業的其他公司,最後脫穎而出,這就是最好生意,要知道供應端收縮,而需求端仍在擴張這是“好生意”的最高標準,要知道大多數行業,特別是一些熱門行業的供給端擴張比需求要快,這極有可能是投資陷阱,這樣的熱門行業根本不是長久的好生意,只能是曇花一現(當然這一點非常符合 A股投資者的價值觀,大家都在追求那些有概念有題材的熱門行業的熱門公司,這些公司未來到底會不會賺錢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站在了風口)。

所以,一直我覺得應該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尋找那些被市場拋棄的冷門行業中的優秀公司,而不是去尋找熱門的你搞不懂的高科技公司,這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是,熱門行業的公司往往沒有好價格,而處在冷門行業或困境中的一些優秀的公司可能會因為名字晦澀難懂、業務枯燥厭惡、被謠言包圍、被黑天鵝重傷等因素使得機構不願意持股、分析師不願意追蹤。不過也正是因為市場出現的種種偏見,才導致這些優秀的公司能有非常低的估值,出現及其罕見的絕佳的投資機會,抓住這些機會,就有很大可能抓住真正的高成長股,這才是彼得林奇尋找 Tenbaggers 十倍股的神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160

【獨家】你一定不能相信,可再生能源配額制即將出臺!! 天蠍座小狐貍

來源: http://xueqiu.com/1465921878/31761184

$協鑫新能源(00451)$ $隆基股份(SH601012)$ $卡姆丹克太陽能(00712)$ $林洋電子(SH601222)$ $愛康科技(SZ002610)$ $陽光電源(SZ300274)$ $晶科能源(JKS)$ $明陽風電(MY)$

【獨家】你一定不能相信,可再生能源配額制即將出臺!!

文/能源觀察原創
轉載註明出處

今天說點兒讓能源圈振奮的事兒。我國可再生能源配額制幾經修訂,出臺在即。這項被稱為最難產的能源政策,目前正在征求各方建議,方案再次修訂後將上報國務院審定。

可再生能源配額制方案出臺後,國家將為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電網企業制定可再生能源電力配額指標,通過強制性政策促進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這對於風電、太陽能等產業而言是絕佳的利好。

能源觀察獲悉,由國家能源局所起草的《可再生能源電力配額考核辦法(試行)》(下稱“《考核辦法》”),8月份已經國家發改委主任辦公會討論並原則通過。

發改委主任辦公會主要提出三點意見:一是東部地區應承擔更多發展可再生能源的責任,提高東部地區配額指標;二是強化電網企業承擔完成配額的責任;三是配額指標分基本指標和先進指標兩級進行考核。

根據會議提出的意見,能源局將修訂後的文件再向財政部、環保部、國資委等部委,各省政府及發改委、各電網企業和主要發電企業征求意見。

根據方案,計入可再生能源電力配額的非水電可再生能源電力消費量包括:

1、本地區生產並消費的非水電可再生能源電量;

2、從區域外輸入電量中非水電可再生能源電量;

3、本地區可計量的自發自用非水電可再生能源電量。

特別註意的是:向其他區域輸送的非水電可再生能源電量計入受端地區,不再計入送端地區。

根據《考核辦法》,國家將為地方政府和電網企業確定可再生能源配額,並對執行情況進行監測和考核。對於未完成配額指標的省份,國務院能源主管部門將暫停或減少當地化石能源發電項目規模;電網企業不能完成指標的,向國務院作出專門報告。




※———————————————※

中國領先的能源自媒體平臺

21世紀經濟報道能源記者王秀強運營

新媒體合作郵件至:

[email protected]

能源觀察群(QQ:376678449)

回複姓名+單位+職務+聯系方式認證加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017

港交所李小加改口:滬港通目前沒有時間表 不一定提前一兩周宣布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528

滬港通究竟何時開通一直是市場關註的焦點,香港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周五公開表示,滬港通目前沒有開通的時間表,而宣布的時間不一定是在開車前一兩周。

李小加稱,業界已經做好準備工作,“槍聲一響就開跑”,兩地監管當局宣布的時間未必要在開車前一周或者兩周,市場不必過度解讀。他並希望能在滬港通通車前兩星期有公布。

而此前他的說法是,滬港通將會選擇10月的某個星期一推出而且會提前兩周預告。如此算來,滬港通如果在10月最後一個周一也就是27號開車的話,本周五是最後的公布時間點。證監會將於今天下午召開例會,兩地市場關註本次會議是否會落實滬港通開通時間。

李小加今日還表示,滬港通是兩地監管機構的共同努力,不應由單方公布,相信如果有公布,也將是由兩地交易所聯合公布。滬港通業務的各項細節,必然會有清晰的方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390

股票市場有幾個基本定義你一定要弄清楚:賬面價值、內在價值和交易價格 三江水私募

來源: http://xueqiu.com/1553452221/32457799

通俗講,股票市場有幾個基本定義你一定要弄清楚:賬面價值、內在價值和交易價格。
賬面價值,很好理解,就是每年每季度每月財務報表上記錄的每股凈資產。得來容易,只用翻閱財務報表即可。
交易價格,更易得,就是即時的成交價。你要買,他要賣,就那個價格。
唯一成為謎團的就是剩下那個——內在價值。什麽是內在價值,何為內在價值?內在價值在資本市場(股票市場)又有什麽用呢?
那什麽是內在價值呢?簡單說,就是東西(物)的真實價值。具體到資本市場(股票市場),內在價值在理論上的定義就是一家企業在其余下的壽命中或一個時期內可以產生的現金的折現值。
那內在價值在資本市場(股票市場)又有什麽用處呢?
先聽聽沃倫.巴菲特怎麽講?他說: “內在價值是估計值,而不是精確值,而且它還是在利率變化或者對未來現金流的預測修正時必須相應改變的估計值。此外,兩個人根據完全相同的事實進行估值,幾乎總是不可避免地得出至少是略有不同的內在價值估計值,即使對於我和查理來說也是如此,這正是我們從不對外公布我們對內在價值估計值的一個原因。我們只是對於估計一小部分股票的內在價值還有點自信,但也只限於一個價值區間,而絕非那些貌似精確實為謬誤的數字。價值評估既是藝術,又是科學。”
這或許能夠說明問題。內在價值就好比一個原點(真相),你只能無限的接近它的真實,或遠或近或抵達而不能揭開。
我們在資本市場又在求什麽呢?其實, 就是來淘寶,來尋便宜貨,就是要來價值投資。所以價值投資,簡而言之,就是在一家公司股票的市場價格相對於其內在價值有較大折扣時買入。 而對價值的判斷恰恰是價值投資的前提、基礎和核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398

情懷像初戀,美麗但不一定有結果——網友致羅永浩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027/147208.html

i黑馬註:今天上午錘子科技官方宣布錘子手機起售價格(16G 容量 3G 版本)下調到 1980 元,一直以“情懷”而著稱的老羅立刻又被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在錘子手機開售之初,創業者們在黑問社區就針對“情懷創業”展開了激烈的討論,那麽什麽是情懷?情懷到底值多少錢?

\黑問用戶陳一鳴問:

什麽是情懷?情懷到底值多少錢?

 
答1:
no zuo no die

陳巍  -——電商創業者、黑馬會員、天使投資人
 
銷售講情懷,從銷售角度而言是一種高級競爭策略,就是對客戶進行價值觀銷售,使顧客首先認同品牌的價值觀繼而購買品牌的商品,在這個過程中商品本身已經不重要了,它只是價值觀的載體,這一銷售策略可以幫助品牌和產品從激烈的價格競爭中脫離出來。無印良品就是這一銷售策略的成功典範。所以在高度價格競爭的智能手機市場中,錘子選擇了這樣的銷售策略是沒有什麽值得非議的,也是一種良好的嘗試,幫助手機廠商從低層次價格競爭,向高層次的品牌競爭轉型,就這一點而言是應該給錘子加分的。
 
但是為什麽今天錘子會被這麽多人黑,甚至於“講情懷”已經成了一個梗,這也是錘子no zuo no die,古話說名不正言不順,今天你的名字已經叫“錘子”了,你卻還要大談工匠精神,這能順嗎?我只能說老羅你吸引眼球,制造反差,成為話題這些你都成功了,但是價值觀認同你也真的失敗了。
  
答2:
情懷是初戀,雖然美麗,不一定有結果

楊子超  -——愛部落輕日記社區負責人
 
情懷就是你的初戀,雖然很美麗,但是不一定能夠有結果,但是大家一提到情懷會很美麗,每一個人都很認可。
 
一般情況下,產品有缺陷的或者在某些方面沒有優勢的都會去說情懷,以為只有在初戀的感覺大家才會忽略本身的客觀,也正是這種感覺,大家會覺得錯的產品也依然會沖動,大家買的不是產品,而是內心深處那一段往事,甚至是自己的內心深處的一種自責的釋放。
 
情懷是容易被實時擊垮的,因為我們不一定和初戀走到最後,因此,情懷也只是某一個時間段,為了掩飾自己的不足而出現的簡單而又有效的策略,如果時間過長,情懷破裂,就會出現很重要的現實和公關的危機。
 
答3:
情懷也得看產品

LiuZhiyu 

羅胖子等他明年這會還沒倒閉,咱再談情懷路線行不行,反正我是沒看他搞博客網或搞英語學校搞成了。
 
情懷也得是看什麽產品,有的產品比較容易,但有的產品就沒那麽容易,例如羅胖子弄的手機,非要完全按自己的喜好設計,整個設計里用了幾十顆螺絲釘,到量產的時候當然出問題;而另一個羅胖賣月餅,最多麽,就是不好吃麽,總不至於做不出來,所以他就成了;這告訴我們,忽悠別人可以,別忽悠自己。
 
再者,迷信情懷的消費者=腦殘粉,從這些人身上撈錢就得看他們的消費能力了。他們或許能支持你一次質次價高的產品,但能支撐起一個公司3、5年麽?就算他們願意犯這個SB,也得掏得起這個錢才行。說到底,蘋果出世的時候是重新定義了手機,工業設計、應用商店、系統性能,在當時你能找到第二款麽?而小米的性價比至今無人出其右,人家可都不是單靠“情懷”忽悠的。如果蘋果未來一直沒有創新或小米的性價比不再,相信被消費者拋棄也是遲早的事。
 
如果一些人非要把消費者當SB,他們的下場恐怕不會比馬佳佳的情趣用品好到哪去。
 
答4:
情懷帶有互聯網思維痕跡

王吉偉
 

雖然情懷一直存在,真正被炒熱的卻是在錘子,羅胖講述錘子時提到的情懷讓粉絲們感動涕零,一款什麽樣的產品才能擁有情懷?因此給錘子手機買單的不是產品本身,而是錘子這個品牌以及大錘這個人。
 
講到情懷,互聯網剛發展的時候,那時剛起家現在的互聯網大佬們哪個沒有互聯網情懷呢?沒有這份情懷能有現在的TABLE與搜狐、新浪、網易等門戶?大佬們不憶往昔的時刻不會講到情懷,但是現在情懷這個詞已經與互聯網思維一樣成為嘉賓們的隨口之談。馬佳佳成名以後,面對媒體會提到情懷;小米4發布會的時候,雷布斯也談到了情懷;如果沒有情懷,不知道錘子會有多麽黯然。
 
都在談情懷,到底什麽是情懷呢?
 
情懷帶有互聯網思維痕跡
 
情懷可以理解為心情與情感,延伸一下可以解釋為對待某個領域或者愛好的感情,某個人具有某個領域的情懷,並不意味著他是成功的。沒成功可以用情懷表述,這可以理解為持之以恒的動力或者一種自嘲式的勵誌;成功者也可以情懷來表述,正是堅持某種情懷才能成功。由此,情懷是中性的,誰都可以擁有。
 
情懷本用於表達人們的心情與胸懷,但是發展到互聯網階段,貌似就有些不同了。周鴻祎說“以前是先做事再說情懷,現在則是先講情懷再做事”。這樣做的結果是無論事情是否能成,反正先以情懷來示人,讓人能感覺這是一個能做事的人或者企業,頗具營銷的味道,以此有人稱之為情懷營銷,這不足為過,因為情懷營銷帶有明顯的互聯網思維痕跡。
 
這主要表現在情懷是說給粉絲聽的,一般人對情懷並不買單,但是粉絲不同,粉絲們把情懷當作產品的內涵,他們認為具備情懷的產品是有人文意識的,或者說具備情懷的產品是活的並且有性格的。所以當初小米手機的質量再被詬病也能包容,錘子手機的雙玻璃破裂還能包容,而無論馬佳佳的項目成功與否,創投界一直認為馬佳佳本人是可投的,這就是結合了互聯網思維的情懷邏輯。
 
情懷與做事應該哪個在先?
 
在互聯網情懷這個點上,當前圈內普遍討論的是應該先有情懷還是先做事。情懷是一個人必須的,這種幾乎等同於的理想的概念化胸襟似乎是一種催生劑,能夠讓人樹立起偉大的目標,然後向這個目標奮進。至於最後能否成功,似乎就是另外一種說辭了,自古至今人們都會把成功歸結為“天時、地利、人和”這幾個要素,那麽不具備成功要素的情懷自然是不容易成功的,卻正是這種“明知不可而為之”的精神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偉哥把這個歸結為創業者的情懷,曹操是這樣,諸葛亮是這樣,光緒帝也是這樣,至於羅胖和雷布斯,還得看以後,尤其是如今化身工匠的雷布斯,已經回歸到了產品本質,這真有些難說。
 
搞出一個產品之後再說胸懷,就是另一種概念了。須知成功者的胸懷與創業者的胸懷是不同的,成功者的胸懷是在遠大理想之上的,有“九天攬月九州捉鱉”之勢。創業者則還在“屢敗”與“屢戰”這兩個行為之間循環的階段,能夠保證項目存活就是一種勝利,完全是實幹家的胸懷,長遠目標會有但無法顧及太多,更多心思放在產品是否成功或者資金是否充足上,甚至於某個用戶的反應足以令其敏感到難以入眠。
 
互聯網情懷與互聯網思維相輔相成
 
移動互聯網興起以後,人們接觸互聯網越來越容易,對互聯網的理解也越來越深,互聯網思維的本質正在被不斷的透析。早期互聯網企業們可以用互聯網思維來武裝自己,而眼下越來越多商家的產品都開始用互聯網思維來包裝,一些產品則開始追求標新立異。因為互聯網思維就那麽幾點,一種互聯網文化能夠存在3年以上已經算是奇葩,因此這個時段需要另一種不同的聲音來代替互聯網思維,互聯網情懷算是應運而生。
 
雖然是脫胎於互聯網思維,卻又與互聯網思維不同,因為情懷更強調精神意識,如果說互聯網思維是方法論,互聯網情則是意識指導。也就如軍長與政委的關系,軍長運用各種戰術與戰略策劃作戰方案,政委則是在精神上不斷的鼓舞士兵的鬥誌,所謂“一鼓作戰”也是這個道理。偉哥的看法是,雖然情懷的出現是互聯網思維的叠代,卻仍舊少不了後者的支持,若把互聯網情懷看作精神口號,如何聚眾,如何讓眾人按意願所為,就需要通過互聯網思維來完成,兩者可謂相輔相成。
 
互聯網產品與互聯網情懷的關系
 
再說互聯網產品與互聯網情懷的關系,大家可能也有意識,某個產品具備了互聯網情懷以後,即便是與其他商家一樣在做同樣的事情也能得到包容與理解,譬如業界公認的錘子和小米都是在抄襲蘋果,但是因為具備情懷,做出來的產品就就與蘋果有明顯的不同,即使他們的產品越來越像蘋果。
 
又何止是這兩個具備情懷的手機品牌是在抄襲,哪個領域不是刮起一陣時尚風以後都開始跟風?時尚界不用多說,互聯網前些年大談特談的SEO,近兩年都在談互聯網思維,再到現在的O2O模式,這與手機界的手機加了一塊兒鋼板或者CPU采用高通8核沒有太大區別。
 
其實偉哥認為,情懷更像是品牌塑造過程中所講的品牌故事,即便你是一個山寨品牌,但是你的故事更為感人,因此你的品牌能打的更響。在品牌的邏輯下,質量反而不是那麽必要了,因為你的品牌就代表了質量,消費者就沖著你的品牌消費,而不是產品質量,甚至消費者買的東西不是其所必需的。
 
響當當的山寨品牌搭配超低的價格促銷,這是當前整個國內的主要商業力量,但是在情懷力量的感染下,你的粉絲不為之瘋狂卻是沒有道理的。
 
答5:
三大法寶在手 定能稱霸互聯江湖
 
清荷蓮
 
情懷思維是一種情感營銷,在產品沒有出來之前,我就讓我的潛在受眾認同我,認為我是個認真的具有匠人精神的奉獻者。等到產品出來之後,即使品質不太理想,但因為情懷,質量瑕疵足以忽略,當然質量不可能長久不改進,否則情懷會變味道。我看來情懷思維就是一個會講故事的人將自己的足以另類但情感足夠豐富的故事講給大夥,認同者進化為粉絲,這些人大多也是賦有情懷之人,不認同者則是一些“聰明人”,他們認為你丫把我當SB,我才不聽你吹牛逼呢,還是專心做你的產品去吧。但這些人在看到產品出來之後卻會成為比情懷粉絲更加相信你的情懷的人。
 
互聯網時代,互聯網思維作為行動指南,互聯網情懷作為指導思想,產品質量作為立業之本,有了這三大法寶,何愁不會稱霸互聯江湖!


點擊鏈接,上黑問社區和黑問用戶一起討論相關問題~詳情請戳:
http://ask.iheima.com/?/question/838?rf=5169
 

三個理由告訴你 美聯儲本周一定會結束QE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964

qe3-tapering

北京時間周四淩晨兩點,美聯儲FOMC會議將發布政策聲明,長達五年的QE可能將正式退出歷史舞臺。STA財富管理公司分析師Lance Robert從三個方面分析稱,美聯儲一定會退出QE。

1、政府財政赤字減少,國債發行受限

由於共和黨和民主黨的不斷鬥爭,美國政府的支出和財政赤字出現了大幅縮減。下圖顯示了聯邦政府支出、收入和赤字的水平。

20141028Deficit-FedBalanceSheet

需要指出的是,美聯儲的QE是近年來美國國債的主要購買者。我在此前就曾提到,美聯儲之所以能夠容忍縮減QE的規模,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財政赤字縮減後,美國財政部發行的債券規模也在縮小。

2、不結束QE將向市場發送出錯誤的經濟信號

波士頓聯儲主席Rosengren近期表示,美聯儲的資產購買計劃已經達到最初的目標,9月的就業數據證實了這一點,而且他本人對經濟前景的預期沒有改變。

“美聯儲的發言”總是牽動著市場的神經。每次FOMC會議之後耶倫講話時,市場總是會揣摩她的只言片語中的含義。到現在為止,耶倫的講話都在不斷重申經濟已經取得了足夠的改善,即便沒有貨幣政策的支撐也能夠繼續擴展。

一旦美聯儲決定推遲結束QE,那麽很有可能意味著它認為美國經濟其實並沒有統計數據顯示得那麽強勁。這將引發市場對風險重新定價,資產價格將面臨暴跌,然後反過來進一步打擊消費信心。這顯然不是美聯儲希望看到的。

3、美聯儲必須在下一次衰退來到之前將貨幣政策恢複正常

最重要的是,到現在為止,美國經濟已經連續五年出於擴張狀態。正如下表所示,我們正處於歷史上第五長的經濟擴張期。不過,你不得不承認,這次複蘇的速度是自二戰以來最緩慢的一次。

20141028Historical-Economic-Recoveries-102714

盡管大多數主流媒體、分析師和經濟學家都忽略了正常的經濟周期,但我們很有可能即將步入下一場衰退。我不是想唱空經濟,我只是意識到,盡管美聯儲的用意很好,但它並沒能消除正常的經濟和商業周期。

下圖顯示了美國經濟周期和美聯儲利率的關系:

20141028Fed-Funds-Crisis-102714

歷史上來看,每次發生經濟危機時,美聯儲都會下調聯邦基金利率,以期促進貸款,推動經濟發展。如今,美聯儲已經將零利率保持了5年,如果不久之後發生衰退,那麽美聯儲將失去進一步降息的空間。

這就是為什麽提高短期利率對美聯儲變得非常重要的原因。美聯儲需要趕在下一次衰退到來之前將貨幣政策回歸正常,以便給自己留下更大的應對空間。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滬港一定通! 南子文

來源: http://hkcitizensmedia.com/2014/10/31/%E6%BB%AC%E6%B8%AF%E4%B8%80%E5%AE%9A%E9%80%9A%EF%BC%81/

滬港通係10月27日宣佈正式誤點,唔少朋友立即話,今次死喇!阿爺真係發火,佔中一日搞唔掂,唔洗諗住通車!不過如果一路有睇南仔文章嘅朋友,會非常唔認同上述說法,因為滬港通嘅最大受益人係內地。

四中全會閉幕,萬字文嘅主題係「依法治國」,對投資者黎講,冇乜啟示。反而國務院陸續公布嘅鐵路、消費推進政策更值得跟進。現今習李政權、與早前胡溫及江朱政權最大不同之處在於夠嚴同鐵腕,將開放發展後嘅中國拉到另一個境界,亦係鄧小平最後欽點嘅繼任人。過去兩年,很多內地官員商人未能適應新玩法,粉粉中招落臺走佬。

20141023-71f77c408de72123_550x1300

去年內地有傳言,尚有以千萬計的罪民,等待著習李政權嘅審批,但一直未成事,相信係用來阻嚇其他人,多於抄家。講真抄家的行政成本也不低,但可以肯定嘅係,內地走錢嘅灰色位已被大大阻塞,要匯大額資金出國,成本比過去任何一個年代也高。

去到這個水平,習李建立功業嘅日子也到,因為內地資本改革嘅先天條件已出現。滬港通係第一步,然後相關官員及機構拿著這個合作方式,到世界各地推銷,就似推銷商鐵一樣。可以預期嘅係,內地盤算嘅係繼續引入全世界資本,但同十年前不同之處係,透過股市及金融市場,而不是早年嘅FDI,未來睇FDI投資中國股票嘅人註定係慢別人一步。

引入世界資本嘅好處係,建立一個更有率嘅金融市場,等內地A股唔會再係創業版當道,股民整係識「打新」,透過外資力量令內地市場成熟起來,係一件十至二十年才能完成的事。在依個大浪裡,內地A股會有很多機會,就似1980年至2000年嘅香港。就算唔炒A股都好,點都要諗下投資A50指數基金,或平保(2318),這班車走了,不知道何時才有大升之趨勢。

 

 

 

 


【乾貨】富臨集團:香港全服務式連鎖餐廳,估值有一定提升空間 首募錢厚-Tcoins

來源: http://xueqiu.com/8301293543/32820750

$富臨集團$ 本月4日起開始招股,小T姐特為大家梳理了富臨集團的核心關註點及主要情況,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定幫助。


1. 核心關註點

1.1 公司外延式擴張來源於新開門店提速。

公司最近三個財年分別新開餐館3家、8家、12家,預計未來三個財年分別新開餐館13家、14家、14家,新開餐館提速將為公司帶來成長動力。公司計劃進軍大陸市場以拓展業務。新增41家餐館中有6家位於大陸,此外公司可能收購控股股東控股的位於廣東的五家餐館,以擴大對大陸市場的布局。

1.2 受客流下滑影響,公司同店銷售表現不佳。

公司近兩年同店銷售下滑,2014年第二季度恢複0.88%的小幅增長,主要原因在於客流下滑。分品牌來看,“富臨”系列客流下滑幅度較大,同店銷售表現也較差。未來香港經濟增速放緩、香港市場客流量增速下滑,可能對公司經營帶來一定風險。

1.3 公司面臨人工成本上漲和租金成本上漲壓力,食材成本控制較好。

香港人工成本和租金成本上漲,公司近三年人工成本占收入的比重從29%提高到32%,租金成本占收入的比重從12%提高到15%。未來公司擴張可能會使成本進一步增加。

得益於公司的中央廚房模式,目前43%的食材由中央廚房加工,食材成本控制較好,食材成本占收入的比重從37%下降到32%。

1.4 公司經營較穩健,未來關註分紅政策。

與快餐類餐飲公司相比,公司的擴張速度相對謹慎,屬於穩健經營的模式,未來可能通過分紅提供較好的投資回報。分紅政策是未來值得關註的。

1.5 公司估值

公司招股價預計為1.26元到1.66元,對應市盈率為8到11倍。可比公司稻香控股的市盈率為15.9倍,公司的估值有一定的提升空間。

2. 風險

2.1 公司可能面臨食品安全的風險。

2014年9月的“地溝油”事件中,公司38家“富臨”系列餐館供應的兩款點心涉嫌采用了臺灣生產商供應的不合規豬油。公司反應較迅速:於9月4日銷毀以該等豬油產品制成的兩款點心,尚未動用的豬油產品退還分銷商,並且改用原產地為荷蘭的另一品牌豬油產品。

本次事件對公司影響不大。食環署、食物安全中心在排查中沒有證實公司曾使用的豬油產品受到汙染,也暫時沒有發出吊銷或撤銷重要牌照的函件和通知;公司也沒有收到顧客的投訴。但公司未來仍可能面臨食品安全的風險。

2.2 公司可能面臨類似占中等不可預知事件的影響。

香港近日爆發的占中事件,導致香港交通癱瘓,對香港市場的客流量產生負面影響。未來類似的不可預知事件,可能對公司業績產生不利影響。

3. 公司介紹

富臨集團是一家香港市場的全服務式餐飲連鎖企業,現有店鋪55家。

公司采取多品牌運作的經營模式。目前公司旗下有三大品牌:“富臨”系列、“陶源”系列以及“富臨概念”系列。其中,“富臨”系列和“富臨概念”系列定位於大眾化餐飲,“陶源”系列定位於高端餐飲。

圖示:公司采用多品牌運作的模式



4. 主營業務

公司近三個財年營業收入分別為17.24億港元、1885億港元和22.26億港元,同比增速分別為9%和18%,增長主要來源於餐館數量的增長。


圖示:公司的餐館數量從34家增長到55家

分業務來看,公司收入主要來源於餐館業務和食品銷售業務,餐館業務貢獻收入超過95%。





圖示:餐館業務貢獻收入超過95%

公司餐館業務采取多品牌運營的模式,“富臨”系列貢獻的收入占餐館收入的80%以上。


圖示:“富臨”系列貢獻的收入占餐館收入的80%以上

受客流下滑影響,公司近兩年同店銷售下滑,2014年第二季度恢複0.88%的小幅增長。



圖示:公司客流下滑且幅度增大

分品牌來看,“富臨”系列客流下滑幅度較大,同店銷售表現也較差。未來香港經濟增速放緩、香港市場客流量增速下滑,可能對公司經營帶來一定風險。



圖示:“富臨”系列客流下滑幅度加大

“富臨概念”系列餐館是2012財年開始新運作的子品牌,是公司未來業務的重點。



圖示:“富臨概念”系列於2013年新增6家

“富臨概念”系列餐館運營績效良好且單店投入較低。“富臨概念”系列餐館2014年第二季度貢獻的收入超過其於2013財年全年貢獻的收入,2014年第二季度的翻桌率達到6.05。“富臨概念”系列餐館的單店投入約350萬港元,相較另外兩個品牌較低,預計能帶來更好的投資回報。




圖示:“富臨概念”系列餐館單店投入較低

5. 盈利能力

公司近三年的凈利率分別為5.6%、7.9%和7.5%。成本控制是維持盈利能力的重要保證。


圖示:公司2012年財年凈利率提升至7.9%

公司主要成本包括食物成本、人工成本和租金成本。

從2011年財年到2014年第二季度,公司食物成本占收入的比重從37%下降到32%。


圖示:公司食物成本占收入的比重從37%下降到32%

大規模采用中央廚房進行食材預制是公司食材成本下降的主要原因。公司大規模的中央廚房與物流中心於2012年4月投入營運,當年食材成本占收入的比重從37%下降到30%。目前公司約43%的半加工或加工食材由中央廚房預制。未來公司將持續提高於中央廚房預制食材的比例,以進一步增強成本控制能力。

公司預計中央廚房與物流中心可以支持10-20家新增香港餐館。

從2011年財年到2014年第二季度,公司人工成本占收入的比重從29%提高到32%。


圖示:公司人工成本占收入的比重從29%提高到32%

平均工資上漲是公司人工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近兩年公司平均工資分別增加9%和17%。


圖示:平均工資上漲9%和17%

公司員工數量增長相比餐館數量增長較緩和。由於公司近年新增餐館以門面面積較小的“富臨概念”系列為主,平均每家餐館的員工數有下降趨勢。


圖示:“富臨概念”系列單店面積較小

未來公司計劃通過三種方式來降低人工成本:一是進一步將食物預制流程整合至中央廚房與物流中心,減少對餐館員工的依賴;二是在餐館內安裝智能卡閱讀器,通過自助結賬來降低對餐館員工的依賴;三是通過內部培訓廚師以降低外聘廚師的高成本。

從2011年財年到2014年第二季度,公司租金成本占收入的比重從12%提高到15%。


圖示:公司租金成本占占收入的比重從12%提高到15%

公司租金包括餐館租金、辦公樓租金和中央廚房租金,餐館租金占比近80%。


圖示:公司餐館租金占比近80%

公司餐館有兩類租金安排:固定租金和或有租金,采取或有租金的門店需要與物業進行銷售額的分成。近80%的門店采取固定租金安排,產生近75%的租金收入。


圖示:固定租金產生近75%的租金收入


圖示:近80%的門店采取固定租金安排

公司租約一般為3到6年,租期的前三到六個月爭取實行免租,以便進行場地裝修。

6. 未來發展戰略

公司計劃未來在香港和大陸持續新開門店,同時配合中央廚房、物流中心、辦公樓的裝修以及後臺信息系統的升級,以支撐公司門店的運作。

公司計劃未來三個財年資本開支分別為1.45億港元、1.48億港元和1.45億港元。

圖示:公司預計未來開支

(1)香港開設新店

公司計劃未來加快在香港開店速度,未來三年分別開店11家、12家、12家,以“富臨”系列和“富臨概念”系列為重心。其中,計劃於2014財年完成的門店數中,已完成4家,包括2家“富臨”系列和2家“富臨概念”系列。

圖示:公司預計未來三年分別開店11家、12家、12家

公司營運期間有18家新開店,17家達到收支平衡,2家達到投資回報點。新餐館平均約四個月實現收支平衡;平均13個月收回投資回報。

(2)在大陸新開門店

公司目前在大陸沒有業務,預計未來三年每年在大陸開設兩家門店,優先選擇珠三角地區的一、二線城市。

新開店定位與“富臨”系列類似,以大眾消費者為目標客戶群,人均消費80元人民幣,店鋪面積約1800平方米到2000平方米。

(3)中央廚房和物流中心的裝修和升級

公司計劃為現有的中央廚房購買設備和聘請新員工,暫時不計劃在大陸開設新的中央廚房。預期在中國餐館網絡規模成熟、可帶來規模經濟效益時,開設首家中央物流中心。

(4)收購或組成策略聯盟

公司未來可能收購其他品牌、餐館,或與其他品牌、餐館組成策略聯盟。

公司有可能收購控股股東控股的位於廣東省的五家“陶源”品牌。根據公司與陶源酒家簽訂的選擇權契約,陶源酒家將於每年1月31日向公司發出年度要約,授予公司收購陶源酒家股權的獨家選擇權。公司可以根據陶源酒家上一個財年度的業務表現以決定是否收購。

這五家“陶源”品牌定位中高端,人均消費300元,平均店鋪面積達到6000平方米。未來收購有助於公司拓展大陸市場的業務。

$恒生指數$ 
@非新不炒 @方舟8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