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保力加通道與引伸波幅的關係 朱泙漫屠龍記

http://johnchrysostom.blogspot.hk/2013/05/blog-post_24.html
作為短線投機買賣工具,技術分析(Technical Analysis)較基礎分析(Fundamental Analysis)來得較為重要。筆者一直以來對應用技術分析甚有保留,因為技術分析有兩大死穴,其一是技術分析是利用歷史數據去分析,其二是這些應用數學和圖表去猜市有甚多盲點。不過技術分析的優點是讓投機者以不同的統計學角度去估市況的中短期的「勢」(Trends),筆者的愚見認為使用者必須先明白每一種技術分析背後的數學原理,才能明白這種分析背後的漏洞和盲點而再根據經濟去判斷買賣策略。
保力加通道(Bollinger Bands)是由約翰·保力加(John Bollinger)於1980年代時所創。此通道由三條線組成,包括以20天移動平均線(Simple Moving Average,簡稱20天SMA)為通道的中線,加上以過去20日收巿價的兩倍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加20天SMA的上線通道頂(Upper Band),和20天SMA減上述收巿價的兩倍標準差的下線通道底。20天的選擇是基於一個月通常有20天交易日,而上下兩倍標準差則指一個月內短線資產波動有95.40%在通道內走動,投機者可按自己需要調較天數和標準差倍數。
中短線而言,資產價格一般在通道頂和通道底徘徊(按道理應該係95.40%)。但在短期強勢時往往在20天SMA和上線通道頂爆上,弱勢時則在20天SMA和下線通道底尋底。其實保力加通道跟筆者常用的對數圖(Log Scale)去分析有異曲同共之處,不過保力加通道適合一個月內中短線走勢,而對數圖較適合同基礎分析去估長期大勢。
由於資產價格的波動(Volatility)不停的變化,令保力加通道的通道頂和通道底距離時濶時縮,這便是以保力加通道去推測阻力位和轉角位的難度。保力加通道的走向、通道頂和通道底寛度其實受20天SMA(即資產近二十個交易的平均值)和資產短期波幅影響(即上述資產價格20日收巿價的標準差)。20天SMA決定保力加通道的走向或資產價格的「勢」(Trends),而資產短期波幅則影響通道頂和通道底的位置及其彼此間的寛度。
心水清的博友便不難想像,倘若資產價格急升而波幅上掦,則通道頂會被推高;相反資產價格下挫便會把通道底再質底。一旦資產波幅減少,則通道頂和通道底的寬道便會收窄。因此若果以20天SMA、通道頂和通道底作為追、揸、沽的決定時,應該把資產價格的「勢」及未來歷史波幅的變化一併考慮。

估未來短期資產價格的「勢」其中一個方法可以用20天SMA,而未來通道頂和通道底的寛度除了用資產價格歷史波幅外,其實可以以引伸波幅(Implied Volatility)去揣測。其實由自2011年1月1日DJIA的保力加通道和VIX比較,大家便不難發覺VIX高企時,通道頂和通道底的寬度較高(即通道頂/通道底比率較高);相反VIX偏低時,通道頂和通道底的寬度較窄(即通道頂/通道底比率較少)。進一步來看,資產價格的波幅走勢是平均回遡(Mean-reverting),因此波幅永遠由高至低上下走動,這個亦是保力加通道通道頂和通道底的寬度時寬時窄的原因(有關引伸波幅的延續參考可看拙文《豈只波幅那麼簡單!》和《金融工程系列》)。

以保力加通道去推測股價跟光子在光纖中推進雖然有點類似,不過光纖本身是不會變化,但保力加通道會隨著資產價格的「撞擊」而變形,這個便是以保力加通道去推測股價的最大漏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006

微信朋友圈變質:走向「弱關係」 或步微博後塵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3123.html

當微信通過OTT(過頂傳球)快速切入移動互聯網的社交圈時,輿論開始力捧微信的社交網絡力量。

但不和諧之音也隨之來了。資深媒體人楊樾楊樾在微博上說了段很經典的話:我現在也很少上朋友圈了,一開始覺得挺好,因為都是朋友,沒有戾氣,沒有爭執,只有祥和與正能量,但現在,在裡面翻一翻,全是長篇大論的心靈雞湯,各種佛經,各種祈文,各種符咒、各種轉發十個人,各種活佛與仁波切,各種胡因夢,各種克里希那穆提,知道的這是朋友圈,不知道的還以為是機場書店呢。

而這一切,亦曾發生在開心網和微博之上。

從「強關係」走向「弱關係」

以「強關係」為主打命題的微信,其實從進入營銷的那一刻,就成為了一直用來做反面典型的微博式「弱關係」。

微信強大與否,早有公論。4億用戶的基數讓其在社交網絡上獨領風騷。而一個又一個朋友圈,高度精準了用戶的特定屬性,也使得微信營銷成為了一個十分時髦的話題。

當然同時,也帶來了一些麻煩。有很多用戶都發出了類似文章開頭楊樾楊樾的聲音。

營銷過度都會如此。而這和當年的微博何其相似。從本質上來說,無論微博或是微信,無論初始好友來自電話本還是即時通訊軟件或是名片上的簡短鏈接與二維碼,一個真實用戶的社交網絡,在初始狀態都是強關係的。當然,名人的社交網絡,無論是微博還是微信,其實都不在此類。

對於普通用戶來說,本質並不會變,因為無論哪種應用,都是一個社交平台,是和現實中的熟人或半熟人交互生活點滴的地方。

但一旦粉絲積累日益增多,一旦微信或微博開始走向營銷之時,這一切就開始改變,改變成一個表面上在交互,實際上充當著公告板用途的偽社交平台。這時候,很多朋友圈就開始變質,變質為一個教主和若干教眾的傳播與被傳播關係,而非通常意義的朋友了。

知名的微博走過了這一歷程,而如今有些朋友圈也在逐漸步入這一歷程。不過是又一個社交網絡的循環而已。

沉澱 循環之後的輪迴

用戶難免迷茫,不可避免的,朋友圈裡人越來越雜,信息越來越亂,到底在沉默中沉默還是在沉默中爆發?

答案很簡單,微信走過喧囂期之後,逐步沉澱,形成興趣點和需求點分眾的社交網絡,就如開心網已經完成和微博正在完成的那樣。

說微博正在完成,是因為以媒體屬性為基本特徵的微博的用戶已經開始沉澱,尤其是新浪微博,他們不再盲目收聽著各種認證微博和段子大號,而是開始減少信息的來源,精準信息的需求和交互。而微博的主要信息發佈者們也開始沉澱,他們開始發現,其實社交網絡的核心還是交朋友,而非發信息,他們開始有選擇性的和熱心粉絲們建立從陌生人到半熟人乃至熟人之間的聯繫。他們之間,有一種強有力的信息傳播紐帶,這就是准媒體屬性,一個其實從微博登場開始,就已經為其社交網絡基本設定所左右的結果。

說開心網之類的早期社交網絡已經完成,是因為微博、微信經歷的一切,它們早已經走過。所不同於微博的媒體屬性和微信的即時通訊屬性的是,它的路線也按照最初的原始設定,有著強烈的遊戲屬性。用一個並不太嚴謹的形象比喻來簡單劃定,我們可以認為,微信上的用戶是在打電話、發信息,新浪微博上的用戶在正襟危坐、坐而論道,而開心網上的用戶,則是在遊戲、在嬉戲、在休閒,儘管這些用戶其實只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用著不同的社交網絡。

而從發展軌跡來說,也是三個階段的分野。微信目前的用戶如果大體視之為從眾型,那麼即將完成沉澱的微博則是忠誠型,而早期社交網絡則已經進入理智型。其過程則都是從一窩蜂殺將進去、到根據自己的需求逐步分化,形成一個又一個關係或強或弱但興趣點卻高度集中的「朋友圈」。

因為經過多年的積澱,類似開心網之上的用戶之間,已經完成了相互之間的友情積澱,這些用戶更理性、更懂生活、也更注重情感交流。可以預測的是,開心網正在從一個大眾化的泛社交平台向網友與朋友親密溝通、深度互動的小眾化平台轉變,雖然總體分享量較少,但是用戶溝通的深度會更大。

從強到弱,再從弱到強

這種理智型,最終就形成了社交網絡上用戶與用戶之間信息交互的分眾。儘管這批用戶可能同時也在使用著微博和微信,但在開心網之類的早期社交網絡上,經過沉澱,他們在這裡所表現出來的用戶行為,往往對生活品質要求高,有自己特定愛好,特定興趣,偏理性、偏成熟、心態開放並且積極,喜歡深度互動與溝通,屬於都市生活家。

簡言之,社交網絡的主力用戶和他們的粉絲關係,必須也必然走過三個階段——從強關係到弱關係,再由弱關係回歸強關係。而即使是同一批網友在不同的社交網絡上,因為其成熟度和沉澱度的不同,也必然經歷這三個過程,並呈現出在同一時間在不同平台完全不同的行為特徵,而這種特徵,也帶來了實際功效的不同。從傳播的角度來說,同樣的信息在三個平台上,其精準效力和傳播到達與轉換率,也就形成了三個層級,同樣,也是從眾、忠誠和理智這三個詞彙所一一對應。

誰都有弱點

但同時,無論是哪種社交網絡,都有自己的弱點,如開心網上,最受用戶歡迎的應用是:照片、記錄、禮物、休閒類應用(電影、音樂、讀書)、社交遊戲,顯而易見,這樣的社交網絡很休閒,休閒沒什麼不好,就是很難形成象微博那樣的話題性爆發。因此在國內的社會化分享工具提供商JiaThis最新發佈的《2013年5月國內社會化媒體分享數據排行報告》顯示,其分享百分比為5.15%,名列國內社交網絡第6,而排名第一的新浪微博為17.86%。

同時,微博上儘管也加載了類似開心網之上的諸多休閒應用,但卻使用率較低,特別是微遊戲上,總是空落落的,用戶對微博的主要需求,就是話題、媒體、傳播,其他的就變得有些無足輕重了,也使得其盈利成為了難題;而微信,所謂強關係向弱關係轉變中,公信號的公告板形式和稀薄的交互效果,讓人難免有回歸官方網站的留言簿之感。

當然,微信很快會進入現在微博的狀態,就如微博正向開心網之類社交網絡的狀態進軍,只是,這還需要時間。且和移動與否——無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409

康得新涉嫌欺詐:隱瞞海外大客戶關係 虛增資產 盧山林

http://xueqiu.com/7466783427/24371413
直接發原文了,版權歸《證券市場週刊》


上市僅三年,北京康得新複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康得新)即成為中小板市值最大的10家上市公司之一,市值超過270億元,直追老牌牛股雙鷺藥業,並將寧波銀行、榮盛發展等重資產型金融地產公司甩在身後。

2013年7月1日,康得新進入滬深300指數。 它是全球產能最大的預涂膜產品供應商;2012年,公司年產能達到4.4萬噸。它在國內首家引進預涂膜生產線,主要產品廣泛應用於各種書刊、包裝物、廣告製品的覆膜。

IPO對它意義非凡自2010年7月16日掛牌上市以來,康得新總資產增長近10倍,至57.9億元(2012年年報),年均複合增長率118%;營業收入增長逾5倍,至22.34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83%;淨利潤由2009年的4626萬元增至2012年的4.23億元,增長約8倍,年複合增長率110%。

截至2013年7月1日,康得新股價(復權)較發行價上漲了9倍,較上市首日收盤價上漲了6倍。除首次公開發行募資5.7億元外,公司又於2012年6月通過非公開發行募資16.25億元,於2012年12月通過發行公司債募資9億元。2013年3月27日,公司公告稱,擬向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申請註冊發行不超過11億元的短期融資券。

這樣的牛股當然是基金的寵兒:持股康得新的機構投資者由2010年的16家驟增至2012年底的116家,合計持股達到1.94億股,佔總股本的31%。2013年一季度末,機構總數仍達到45家,持股超過1億股,其中,持股量較大的,包括廣發基金及其管理的社保115組合、泰達宏利、華寶興業、興全基金等。

然而,諸多光環集於一身的康得新卻有暗影隱瞞與海外主要大客戶的關聯關係,部分上游原材料供應商與下游主要客戶關係錯綜複雜,而且部分客戶或蹤跡難覓,或資質欠優。同時,公司在上市前後涉嫌虛增資產、產能與價格,誇大出口收入。

46歐元揭秘荷蘭關聯公司

外銷是康得新重要收入來源。

其招股書中稱,在產品外銷方面,目前國內僅公司一家能夠滿足出口歐美等國家的質量要求;其他公司除少數出口到東南亞地區之外,尚未進入歐美市場。

2012年年報顯示,來自國外的營業收入為5.06億元,佔康得新營業收入的23%。在上市之前,康得新來自國外的營業收入佔比更高,2007-2009年分別達到50%、41%、26%。

招股書顯示,在2007-2009年公司的前五大客戶中,均存在來自美國及歐洲的客戶。其中,位於荷蘭的Kangdexin Europe(或稱Kangdexin Europe BV)多次出現。

2008年,Kangdexin Europe為公司第三大客戶,貢獻銷售金額2060萬元,佔營業收入7.93%;2009年,為第二大客戶,貢獻銷售金額3150萬元,佔營業收入8.64%。 招股書稱,Kangdexin Europe是康得新在歐洲的經銷商,被後者允許使用「KANGDEXIN」的名稱字樣,為其在歐洲地區拓展市場,推廣品牌。Kangdexin Europe網站亦顯示,其為康得新的預涂膜產品在歐洲的經銷商。

上市後,Kangdexin Europe繼續在康得新國外客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2010年,它是公司第二大客戶,貢獻營業收入6326萬元,佔營業收入12.07%;2011年,是第三大客戶,貢獻營業收入9007萬元,佔營業收入5.9%;2012年上半年,是第四大客戶,貢獻營業收入5853萬元,佔營業收入6.09%。

2012年年報中,康得新未披露公司前五大客戶詳細名單。理由是公司稱,客戶信息對任何一家公司而言都屬於重要的商業機密。2012年年報中,多家上市公司均未披露前五大客戶名單。 公司認為,這種信息披露方式對維護客戶信息是有益的,因此也採取了這種披露方式。

同時,Kangdexin Europe多次出現在康得新前五大應收賬款欠款單位名單中,且穩居第一位。2009-2011年,康得新對Kangdexin Europe的應收賬款分別為798萬元、2879萬元、6117萬元,佔應收賬款比分別為22.1%、54.6%、45.5%。2012年上半年,康得新對Kangdexin Europe的應收賬款近5000萬元,佔應收賬款比為22%。 在對Kangdexin Europe的描述中,康得新稱其為「非關聯方」。公司招股書對關聯企業的介紹中,亦未有Kangdexin Europe的名字。

然而,記者通過荷蘭KVK網站(Kamer van Koophandel)卻發現,在康得新上市前,其與Kangdexin Europe的關係為關聯企業,康得新未予披露。 根據荷蘭相關法律規定,私人有限責任公司(BV)必須在KVK註冊,記者此次查詢的費用是46歐元。

資料顯示,2008年8月至2010年2月期間,Kangdexin Europe的實際控制人是來自中國重慶的Zhong Yu,其出生日期為1950年3月22日,均與康得新招股書披露的公司董事長、實際控制人鐘玉的信息相符。 而在此期間,Zhong Yu還是另一家荷蘭公司Huali Europe Holding的實際控制人,這家公司則為康得新的全資子公司。

2009年10月,Huali Europe Holding全資控股了Kangdexin Europe。可以推斷,Kangdexin Europe及Huali Europe Holding的實際控制人Zhong Yu即為康得新的實際控制人鐘玉。 彼時,Kangdexin Europe與康得新實為同一實際控制人控制下的關聯企業。而康得新招股書對此並未予以披露,涉嫌欺詐發行。

2010年2月,就在康得新上市前幾個月,由英屬維爾京群島(BVI)註冊的Wavy Ocean Investment Limited取代康得新成為Huali Europe Holding的全資股東,間接控股Kangdexin Europe。一位1977年出生的叫做Wang Wei的北京人成為Huali Europe Holding及Kangdexin Europe的實際控制人。

康得新財報顯示,Kangdexin Europe為公司經銷的預涂膜逐年攀升,2008-2009年累計貢獻營業收入0.51億元,2010年至2012年上半年累計貢獻營業收入2.12億元。 而資料顯示,Kangdexin Europe註冊資本僅為18000歐元(按當時匯率計算為17.6萬元人民幣,下同),2008-2009年連續兩年均出現虧損,累計虧損1023萬元。截至2009年末,公司固定資產僅為23萬元,淨資產為-767萬元,員工為5人。

關係複雜的採購商與銷售客戶

康得新主要產品預涂膜廣泛應用於各種書刊、包裝物、廣告製品的覆膜。2007-2010年預涂膜為康得新貢獻營收的比例均在73%以上。 2011年康得新宣稱為降低成本,向上游擴展,自產基材(bopp)。

但事實上,其自產原材料卻全部對外銷售,當年bopp原材料為康得新貢獻50%的營收,預涂膜銷售額僅佔43%。 2011年下半年康得新發佈定增預案,宣稱進軍從技術角度與預涂膜完全不相關的光學膜行業,擬投資29億元建設兩億平米的光學膜產業化集群項目。而在此之前,康得新建設的4000萬平米光膜示範基地在2012年已為其貢獻9億元的營收,佔公司總營收的42%,當年預涂膜貢獻45%的營收。

隨著兩億平米光學膜項目於2013年3月陸續投產,「光學膜進口替代」使康得新再次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記者實地查證近10家康得新上下遊客戶,其中一些公司在與康得新發生業務之前,並未開展經營活動,營業收入幾乎為零,即可能是所謂「殼公司」,而與康得新發生業務之後,營收大幅增長。

同時,康得新的部分上游原材料供應商與下游主要客戶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似乎不足以僅用巧合來解釋,而康得新則同時與這些公司發生著左手與右手的業務關係。比如 嘉豪創業與盛世隆安 據2012年債券募集說明書,嘉豪創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下稱「嘉豪創業」)是康得新2010年前五大供貨商,以2745.7萬元列第五位,採購項目為BOPET(雙向拉伸聚酯薄膜)。 工商資料顯示,嘉豪創業成立於1999年7月,註冊地在北京市朝陽區霄云路38號現代盛世大廈402室,法定代表人為孟祥志。記者在註冊地未找到該公司。

2010年,嘉豪創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5179萬元。在與康得新發生業務關係前的2007-2009年,嘉豪創業主營業務收入僅為29.7萬元、29.1萬元、250萬元。在2010年短暫亢奮後,嘉豪創業2011年主營業務收入再度滑落至867萬元。

記者的調查顯示,自成立以來,嘉豪創業股東、及公司名稱發生多次變更。嘉豪創業的多位老股東,與康得新上下遊客戶有關聯。在2009年12月的一份由北京市二中院出具的《民事判決書》中,與嘉豪創業現任法人孟祥志及嘉豪創業的多位老股東相關一間公司,被判決騙貸。 康得新2010年報第三大客戶北京盛世隆安科技有限公司(下稱「盛世隆安」),當年貢獻營業收入3301萬元,佔6.3%。 北京市企業信用信息網顯示,盛世隆安法定代表人為郭鳳梅。而工商資料顯示,2010年收購嘉豪創業40%股權的中基萬業當時的法定代表人正是郭鳳梅。 也就是,康得新原材料供應商嘉豪創業與下游重要客戶盛世隆安有關聯。

但,巧合不止這些。 盛世中光、維盛流域和強峰國際 北京盛世中光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下稱「盛世中光」)是康得新2011年第二大客戶,貢獻營業收入8584.5萬元,佔比5.63%。 記者調查發現,盛世中光的一名股東孔春梅同時還是康得新原料供應商北京維盛流域貿易有限公司(下稱「維盛流域」)的股東、法定代表人。 康得新2012年債券募集說明書顯示,2012年1-9月,公司向維盛流域採購了金額為9319萬元的原材料,佔總採購額的10%,位居第一位。 工商資料顯示,維盛流域成立於2004年2月,初始註冊資金10萬元,由孔春梅與另一自然人出資。2011年,維盛流域註冊資本增至100萬元,孔春梅出資90萬元。盛世中光成立於2006年6月,2011年孔春梅出資1000萬元,佔註冊資本的50%。 工商資料還顯示,維盛流域與盛世中光早前分別為服裝批發公司和文化產業公司,均在與康得新發生業務關係之前變更了經營項目,增加化工產品,而營收也由零達到了千萬元的突破。

除了維盛流域,盛世中光還與康得新另一個主要客戶張家港保稅區強峰國際貿易有限公司(下稱「強峰國際」)有著業務聯繫2011年,兩者發生一筆559.47萬元的應收賬款往來。 2009-2012年上半年,強峰國際分別為康得新貢獻了3057萬元、6220萬元、12711萬元、6372萬元的營業收入,一直穩居康得新前五大客戶之列。 記者實地調查發現,盛世中光、維盛流域及強峰國際均不在註冊地址辦公。

據強峰國際註冊地保稅區匯達大廈817A室(由原張家港市張家港保稅區京港大廈10A4室變更至此,直至今日並未更改的註冊地)物業管理人員透露,此大廈多數為註冊公司,並沒有辦公人員,很多公司只是註冊公司用,沒有聽說強峰國際這家公司的名字。 在該名物業管理人員帶路下,記者在817A室看到,該樓層未經過裝修,還是毛坯房。

記者最終在張家港市河西路243號找到了強峰國際的辦公地點,但該地址卻為南京石湫建設發展有限公司(下稱「石湫建設」)的財務室,據一位工作人員透露,他們就是強峰國際。而石湫建設目前正承接康得新張家港光學膜生產基地部分工程建設。

而盛世中光和維盛流域註冊地址為北京朝陽區酒仙橋路乙21號國賓大廈6029室及6031室,但實際上,國賓大廈為中海油辦公樓,一般人根本無法進去,也沒有6029室及6031室。國賓大廈物業管理人員透露,沒有聽說上述兩家公司。 最終,根據網上信息,記者找到了盛世中光辦公地點,但房門緊閉無人辦公(注意:它是2011年第二大客戶,貢獻營業收入8584.5萬元)。而維盛流域至今未找到辦公地點。

此前,康得新2012年中報中所披露的第一大客戶山西新百佳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於2011年6月底才建成投產,而在2012年上半年就採購了康得新1.22億元的產品,被媒體質疑。同樣的,北京晉通宇恆貿易有限公司註冊資本僅為50萬元,於2010年12月剛成立,2011年上半年就成為康得新的大客戶,貢獻營業收入3485.7萬元。 預付款客戶疑點 不僅下遊客戶,康得新上市前的上游預付款客戶同樣也疑點重重。

招股書顯示,截至2009年12月31日,預付款項前五名單位中,北京富煜佳通商貿有限公司(下稱「富煜佳通」)列第二位,為原材料供應商,預付款226.5萬元。 然而,工商註冊資料顯示,富煜佳通於2009年成立,註冊地址為北京馬連道10號院世紀茶貿中心13層A2-1615。該公司在成立當年即成為康得新預付賬款第二大客戶,但經記者實地走訪發現,世紀茶貿中心無13層,16層的1615室上班時間也未見到人。 位於世紀茶貿中心一層的一位房產中介向記者表示,這裡都是註冊公司,很多公司並沒有沒有實際業務。 在康得新截至2009年12月31日預付款項前五名單位中,位於第五位的是全資收購了康得新荷蘭子公司Huali Europe Holding的Wavy Ocean Investment Limited,同樣為原材料供應商,預付款金額為70.97萬元。

涉嫌虛增資產

上市前,康得新共有6條預涂膜生產線,其中位於康得工業園的3、4號生產線為國產。 招股書披露,2008年,公司預涂膜生產線3號線和康得工業園房屋建築物改造工程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轉入固定資產,其中預涂膜生產線3號線及其輔助設備轉入價值為626.15萬元。2009年,公司預涂膜生產線4號線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轉入固定資產,主線及輔助設備轉入價值合計412.67萬元。 即,3號線及4號線主線及輔助設備轉入固定資產合計為1038.82萬元。

據悉,康得新的兩條國產預涂膜生產線採購自江門市輝隆塑料機械有限公司(下稱「輝隆塑機」)。輝隆塑機相關負責人表示,康得新確實從該公司購買兩條生產線。輝隆塑機出具的報價單顯示,每條預涂膜生產線為242萬元,主線及輔助設備274.5萬元。 也就是說,相比招股書轉入固定資產的1038.82萬元,康得新在兩條國產生產線上涉嫌虛增資產489.82萬元(不含技改100萬元)。

此外,康得新位於張家港一期生產基地的5、6號生產線於2009年二季度陸續投產。招股書顯示,5、6號生產線加分切機原值合計2433萬元,加上配套設備681.5萬元(招股書顯示,4條生產線的配套設備合計1363萬元),則5、6號兩條生產線的原值約為3114.5萬元。 然而,招股書卻顯示,張家港生產基地的廠房和生產設備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在建工程轉入固定資產價值為14421.14萬元,其中房屋建築物為8729.36萬元,機器設備為5691.78萬元。 截至2009年年底,張家港生產基地最主要的生產線即為5、6號生產線,其原值不超過3114.5萬元,即使加上一些輔助設備,與轉入固定資產的5691.78萬元仍相差巨大,康得新也未在招股書進一步予以披露,涉嫌虛增資產2477萬元。

除此之外,張家港一期生產基地廠房在2009年轉為固定資產,招股書顯示,該廠房面積約為2.35萬平米,其轉固價值達8729.36萬元,如此算來每平米廠房造價高達3714元。 記者通過採訪多家當地建築公司獲悉,2009年張家港的廠房(土建部分,不包含設備)最高造價不超過1800元/平米(稅前)。照此計算,2.35萬平米廠房造價僅為4230萬元,相比8729.36萬元的轉入固定資產價值,康得新涉嫌虛增固定資產4503萬元。 綜上,在上市前,康得新涉嫌虛增資產約7400萬元。

上市後,康得新在部分資產的處理上仍存在疑問,涉嫌虛增資產可能過億元。

2011年年報中,康得新表示,張家港募投項目土建如期竣工,新建廠房1.5萬平米,即公司所稱的張家港二期。 同時,張家港規劃建設局網站也顯示,康得新的二期房屋建築物包括輔助生活中心、倒班房、化學品庫、預涂膜庫、垃圾房,面積合計1.5萬平米。 根據康得新2011年年報,張家港二期房屋建築物投資金額達7026萬元。照此計算,則每平方米造價達到4684元。 但經多家建築公司工程師估算,2011年張家港1.5萬平米的房屋建築物建設成本約在2250萬元左右。康得新在張家港二期上涉嫌虛增資產4776萬元。

此外,康得新2012年半年報顯示,其預付寧大鋼構有限公司(下稱「寧大鋼構」)工程款1.13億元。而寧大鋼構相關負責人向記者透露,他們確實是有做康得新的張家港公司工程項目,但合計金額並不超過5000萬元,不可能過億元。照此,康得新在寧大鋼構一個客戶的預付賬款上就涉嫌虛增資產6300萬元。 產能、價格虛實 康得新招股書披露,IPO募資用於張家港年產預涂膜1.8萬噸(4條生產線)項目。2010年年報中,公司表示於當年11月將原計劃購置美國產和中國台灣產生產線各兩條,變更為購置4條美國Davis-Standard公司450米/分鐘的高速生產線,產能提高50%,達2.4萬噸。即,每條生產線的產能升至6000噸/年。 相比之下,2009年康得新在張家港一期生產基地的5、6號進口生產線投產,產能僅為3000噸/年。為何僅時隔一年,進口生產線的產能就實現翻倍?

Davis-Standard公司北京銷售部工作人員對記者表示,康得新的6條進口生產線(外加張家港一期生產基地的5、6號)均來自該公司,產能均為3000噸/年(300米/分鐘)。當記者問及還有什麼辦法能夠提高生產線的產能時,上述銷售人員表示,想擴大產能只有多加生產線。

與此同時,康得新的兩條國產生產線產能也可能與實際狀況不符。招股書顯示,康得新的兩條國產生產線產能為1800噸/年。但上述生產線製造商輝隆塑機負責人表示,單條生產線產能很難達到1800噸/年。該人士表示,國產生產線每天大概生產4噸,在不停產檢修的情況下每年產能也僅1460噸。

康得新在2012年年報中表示,報告期內公司完成4條預涂膜生產線的安裝及調試,並於2012年一季度相繼投產,形成10條生產線的產能,年產能達到4.4萬噸,成為全球預涂膜行業規模最大的企業。

然而,按照上述國內外預涂膜生產線製造商給出的產能數字計算,康得新的10條生產線產能達不到4.4萬噸/年,甚至還不足3萬噸/年。 除了產能外,康得新的預涂膜價格也可能存在虛高。

2010-2012年,康得新預涂膜的營業收入分別為4.23億元、6.59億元、10.07億元,複合增長率達54%。 2012年公司債券募集說明書顯示,2010-2012年前三季度,公司預涂膜的平均銷售單價分別為2.31萬/噸、3.31萬/噸、3.22萬/噸。

然而,康得新北京的銷售人員卻透露,公司的預涂膜價格在2011年相對較高,但也不超過3萬元/噸(按2.9萬元/噸計算),2012下調了單價,直到現在(2013年6月)單價維持在2.75萬元/噸(根據公司報價單計算)。如此算來,在2011-2012年,康得新預涂膜單價分別虛高4100元/噸、4700元/噸。

美國出口業務存疑

在出口業務中,康得新除了隱瞞與Kangdexin Europe的關聯關係外,其出口美國的預涂膜數據也存在較大疑問。 康得新招股書顯示,2007年公司銷售到國外的預涂膜為7818.97萬元,毛利率達到27.61%,遠高於11.43%的內銷毛利率。其中,外銷到美國的預涂膜為2867.83萬元,按照招股書中約2.2萬元/噸的平均單價計算,出口數量為1258噸。

資深貿易情報服務機構zepol的數據顯示,康得新2007年出口到美國預涂膜的數量為1487噸,與1258噸相差不大。 招股書還顯示,康得新2008年、2009年出口到美國的預涂膜分別為4510.34萬元、3045.72萬元,當年其產品平均單價分別約為2.6萬元/噸、2.1萬元/噸,照此計算,數量分別約為1735噸、1450噸。

彼時,美國正在遭受金融危機的衝擊,康得新出口美國預涂膜業務雖有所下滑,但似乎並不明顯。 然而,zepol的數據卻顯示,康得新2008年、2009年出口到美國的預涂膜數量分別僅為995噸、111噸,與按照招股書計算出的出口數量相差甚遠。

康得新海外業務的主要競爭對手之一,印度COSMO公司也從側面提供了佐證。COSMO公司在2009年5月份收購了預涂膜技術的發明者美國GBC公司的工業印刷市場的預涂膜生產業務。2009年底,COSMO公司表示,由於歐洲和北美需求(金融危機)不足,GBC的生產線產能利用率不足,關閉了7條生產線,歐洲和北美預涂膜市場出現蕭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3835

錢荒!銀企關係!聯保危機!中小企業危機程度超2011年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5420.html

調查發現,全國各地的中小企業幾乎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在江浙一帶的企業、廣東珠三角、中西部地區,中小企業資金鏈緊繃,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幾乎均有出現。種種資金鏈緊張但融資無門、融資成本高企等問題在此時更加凸顯,擔保圈危機、票據融資空轉等眾多問題浮出水面。

據悉,李子彬會長的信隨後被批轉至了央行、銀監會、證監會等多個部委。無獨有偶,國務院7月8日也專門下發了《關於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提出了優化社會融資結構,持續加強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金融支持等意見。不過,還有諸多圍繞著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種種癥結未能化解,中小企業能否渡過目前的危機尚難定論。

中小企業處處是錢荒

「我和很多企業家都感覺到危機撲面而來。」溫州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周德文直言。近期,他頻頻遇到來求救的企業家,甚至有企業成天跑到他的辦公室來訴苦:資金鏈緊張,四處求助無門。

在周德文看來,當前溫州地區很多中小企業正面臨著生死存亡的危機,「中小企業融資越來越難,這幾年並沒有得到緩解,我個人認為現在的危機程度反而遠遠超過了2011年。」

從目前的狀況來看,企業家「跑路」的情況尚未頻頻見諸報端,但周德文透露,當地中小企業破產的情況卻並不是沒有發生,而是沒有像金融危機爆發時受到輿論那樣高的關注度。

去年年底的數字顯示,溫州地區規模以上企業同比2011年,出現停產、減產情況的企業高達60%,更不用說其他中小企業的情況。而周德文相信接下來的4個月中可能會出現嚴重的破產、「跑路」潮。

「過完年之後,明顯感覺到路上的豪車少了很多,不少老闆手裡沒錢了,將豪車送到二手車行變賣,折扣力度非常大。」這是胡軍近期觀察到的現象。胡軍是土生土長的溫州人,他今年以來感受到溫州較大的另一變化是,當地的房價下跌了很多。「在一個相對偏城區的地方,2011年的房價最高到過4萬多,而現在只有1.4萬元左右。」

和這些反常跡象同時出現的是眾多中小企業當前的資金困境。它們能夠獲得短期流動資金支持的渠道非常有限。

東莞易碧奇五金製品實業公司老闆李興文表示,公司過去每個月五金製品的出貨量能夠達到300萬元以上,但由於流動資金不足,現在每月的出貨量。只能勉強達到產能的50%左右。

對於資金來源,李興文表示,廠房是租來的,財產方面只有不值錢的生產設備,因此基本上沒有得到過商業銀行貸款,在資金周轉最困難的時候,一般都是尋求朋友的幫助,實在走投無路只好去找小額貸款公司,但成本太高。

李興文認為,儘管總體出口形勢嚴峻,但感覺市場仍然有需求。「現在最大的制約就是流動資金不足,如果這方面的制約能夠解除,估計很多中小企業的產能和銷售額都能提高30%至40%,資金緊張是現在整個珠三角中小企業最大的問題。」李興文說。

來自廣東省中小企業局的信息顯示:目前廣東省中小企業數量80多萬個,位居全國第二。而此前廣東省金融辦的一份調研報告顯示,最近3年曾經向銀行申請過貸款的中小企業約佔60%,企業所獲資金主要是用於企業的長遠發展和滿足擴大再生產的需要,其中59.1%的中小企業用於擴大生產,用於維持正常生產和更新技術的僅佔23.4%和13.6%。

按企業銷售額增速分類,中速增長(年增長率20%-50%)和高速增長(年增長率大於50%)的中小企業中,用於擴大生產的比例更高,分別為71.4%和60.24%。這些數據說明,中小企業尤其是優質中小企業對資金需求十分強烈,資金問題已經成為制約中小企業成長發展的關鍵因素。

銀企關係成「水煮魚」

前不久,為化解中小企業融資問題,溫州市曾組織了一次「銀企座談會」,溫州當地26家銀行代表悉數到場,當著市委書記、市長的面,眾多中小企業主一邊倒地聲討銀行,一位參會人士稱「座談會變成了企業家對銀行的聲討會」。

有企業家在會上說,銀行和企業應該是「魚水關係」,銀行應該支持企業發展,放水養魚,但實際上現在的兩者變成了「水煮魚」的關係,很多企業認為銀行將企業逼上了絕路。

而周德文認為,目前溫州銀企關係到達到了最為惡劣的時期。「銀行為了回籠資金,騙取一些企業說可以先還貸了再繼續貸款,但企業一還完貸,銀行就以各種理由不再貸款,這種抽貸、壓貸的現象非常嚴重。正是這些原因,很多溫州企業現在已經不還銀行利息了。銀行在這種狀況下不僅沒有支持企業渡過難關,反而大規模地抽貸、壓貸,使得企業的資金鏈更加緊張,這很有可能成為壓倒企業的最後一根稻草。」周德文說。

溫州的莊吉集團就是典型案例,因為銀行抽走貸款,現在莊吉集團已經頻臨破產邊緣了。自2011年起,銀行對莊吉抽貸達1.07億元,儘管尚未扯斷公司資金鏈,但已嚴重影響正常的生產經營和銀行還貸周轉。

廣東省社科院競爭力評估研究中心主任丁力博士對經濟觀察報說,長期以來,中央和地方政府儘管叫得很響,但中小企業貸款難融資難的情況改善卻很有限。原因在於體制,國企是親生兒子,當然得到諸多關照。

前述廣東省金融辦的相關調研就顯示,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的融資條件過於苛刻,絕大多數中小企業根本無法或很難達到現有金融機構信用貸款的評級要求,很難提供符合金融機構規定的抵押物種類或足額抵押物,在中小企業融資過程中,還存在抵押物折價過低且貸款數量少的問題。

「在這樣的融資環境下,中小企業貸款難是必然現象,而當出現金融危機或者資金緊張的時候,中小企業一定先受傷,並且傷害最大。」丁力稱。

事實上,作為佔據中國金融體系最多資源的銀行系統,在面對中小企業資金危機時,也有來自自身的諸多苦衷。

溫州一當地股份制商業銀行辦公室主任告訴經濟觀察報,近兩個月企業到底倒閉數量很難統計,從政府統計口徑來看,企業倒閉要按照註銷清算掉的來算,但事實上有很多企業實際已經破產,業務也已經進入停滯狀態,這樣的企業屬於僵死,但並不納入統計範圍。「這樣的企業就很多,並不是最近才集中出現。」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僵死」企業中,有些正通過關係人代持來轉移資產,將公司實質資源實現「金蟬脫殼」而逃逸原有債務。

「近年大環境的階段性惡化我們感受非常明顯,首先是單個企業資金鏈出問題,進而互保圈出現系統性風險,而從信用體系的角度來講,首先是企業因資不抵債的被動信用喪失,而現在企業主身上則批量暴露出了道德風險。」

鋼貿企業出現的信貸危機,甚至已經頻頻出現的鋼貿企業破產、「跑路」潮,現在正讓商業銀行們感到深受其害。

經濟觀察報獲得的一份資料顯示,截至6月9日,在上海各級法院開庭審理的針對鋼貿商的金融借款等糾紛近600起,其中北京銀行、光大銀行、工商銀行等各佔數十起。有銀行人士稱,已經將壞賬處理中心放在上海,因為壞賬主要構成來自於華東地區的鋼貿。

互保、聯保危機

而比起中小企業目前難以從銀行體係獲得足夠的信貸支持,曾經在中小企業群體中廣泛存在的互保、聯保現象,則有可能暴露出更多風險,讓中小企業資金鏈斷裂從單個波及到更大面積。

許多中小企業曾經依靠這種模式成功獲得過銀行貸款解決企業資金周轉問題,但問題是,互保、聯保模式最大的風險在於它是環環相扣的,一環斷,環環斷。一家企業出事,很有可能影響與它相關聯的一系列互保企業。在實體經濟陷入困境後,中小企業經營受到影響,出事企業逐漸增多,這也使得互保、聯保圈中的其他企業受到了「連坐」的影響,更多企業的資金鏈受到影響。除此之外,大量的企業由於「互保」,加大了「或有負債率」,在其他融資渠道方面,也陷入了被動。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只要是在銀行融資的企業,90%都參與互保、聯保,且平均每家企業的互保、聯保單位都有5至7家。在銀行信貸趨緊、企業信用危機蔓延的背景下,許多願意加入到互保關係中的企業打起了退堂鼓。

王先生是浙江一家業績良好的鞋材市場企業負責人,這家公司正是某個龐大的互保關係中的一員,曲折輾轉,遙遠的擔保關係使其捲入了某擔保圈的危機。

王先生的公司有5億元的貸款,99%採取了互保的形式,因此與多個企業建立了互保關係。其中為A公司擔保了1億元,為B公司擔保了5000萬元,不幸的是,這兩個公司在去年倒閉停產。

據瞭解,保證貸款一般由企業之間對等承擔,簡稱為「互保」。而聯保貸款則是指3家或3家以上中小企業,自願組成擔保聯合體,其中某一家企業向銀行申請貸款後,聯保體所有成員都需承擔還款連帶責任。

銀行也鼓勵中小企業參與互保聯保,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銀行的風險。然而,當經濟運行的外部環境風向掉轉,銀行抽貸頻頻,參與互保、聯保的諸多企業都因「連坐」陷入泥沼。

「2012年年初,問題企業就倒閉了,老闆跑路,我親眼所見A公司老闆苦撐了半年,最後實在沒有辦法了。銀行起訴,法院封帳,企業倒閉。」王先生說,B企業也同樣是如此。

危機就這樣如多米諾骨牌一樣傳到了王先生這裡。

去年整個下半年,王先生一直在處理擔保債務中度過,四處籌款,總算堵上了這些錢,用他的話說他「幾乎沒睡過一個安穩覺。

前幾年互保貸款的風險被嚴重忽視,溫州相當多的企業從銀行貸款後都投到了房地產和礦業等當時行情比較火爆的行業,短貸長投明顯增多。因此隨著國家宏觀調控的實施和貨幣政策的收緊,很多企業的生產經營都出現了問題。而房地產市場的降溫,也導致企業的可抵押資產大幅縮水,因此銀行對企業的追加貸款也就大幅縮水,這又再度加大了企業資金鏈的緊張程度。

另一個被提及的原因就是4萬億刺激政策。「4萬億投下來,那段時間銀行銀根放鬆,很多企業過度投資,或者過度投機,現在大的貨幣環境一變化,造成資金困難甚至破產。」溫州另一位企業家李先生稱。

在國內外經濟形勢雙重壓力下,互保、聯保開始成為籠罩在很多中小企業頭上的陰霾,許多企業為了避免再次陷入到互保怪圈中,選擇了「逃離」。

「現在,溫州的企業老闆也都變得謹慎起來,做企業互保、擔保的越來越少。所以像我一樣,過年過節都『逃離』溫州的人很多。」李先生笑著說,今年春節和五一假期,他都選擇了「逃離」溫州,春節去了美國,五一則呆在了北京。事實上,除了互保、聯保這些曾經常見的融資方式難以繼續操作外,其他一些曾經對中小企業適用的融資方式也同樣暴露出了風險。

溫州一家籌備上市的企業高管對經濟觀察報說,當前其實銀行很多錢都沒有進入實體經濟,流通得更多的是票據。「比起企業融資難,可能三角債是一個更嚴重的問題,一旦爆發的話波及面會非常大。現在銀行很少拿錢出來,都是以票據的形式。這就導致了企業手頭也沒有現金,拿著票據你給我,我給他,形成三角債,相互拖欠著,都是一些紙面財富。而且銀行發行的票據大多時間不長,有效期大多在一個月左右。票據在企業間不停流轉,有的企業拿到票據後,甚至只有一兩天就要到期了。但即使這樣,銀行也不給兌換,只是換成新的票據。」這種情況也導致有些企業雖然不算缺錢,但手裡只有一堆票據,而沒有現金,完全無法購買產品,支付工資。這樣的情況,在全國各地都很普遍。

「從我們監管部門的角度來講,銀行承兌匯票的設計主要是為了便於企業結算,但後來卻成為了企業的變相融資手段。銀行也在這當中收取保證金,增加中間業務收入。」溫州央行系統一人士向經濟觀察報表示,「一般企業開具銀行承兌匯票需要出具增值稅發票,原來這一塊銀行都比較寬鬆,只需要提供增值稅發票的複印件就可以,所以一張增值稅發票往往複印多次,在幾家銀行都能開出來。現在這種事情幾乎已經不可能了。所以票據現在管得緊短期內肯定會對企業的資金流帶來影響,但是長期來看也能把這種信用過度的水分擠出來,也是好事。

中小企業們的求助

在資金鏈斷裂危機襲來之時,中小企業們只能將求助的眼光轉向了政府。

去年年底,莊吉集團便以公司紅頭文件形式,向溫州市主要領導遞交《緊急報告》稱,近期船東棄船、銀行抽貸、互保企業信任危機,三者疊加將集團推向窘境,呼籲得到政府的幫助和扶持。

事實上,包括溫州在內的多個地方政府也已逐漸出面協調銀行和企業,希望能夠幫助企業克服眼前的危機,要求銀行不能夠抽貸壓貸。但在業內人士眼裡,對商業銀行的這種行政性命令並不能完全化解當前的普遍性危機。

廣東省政府金融服務辦公室副主任葉穗生表示,對中小企業的支持方面現在主要靠小額貸款公司,但由於小額貸款公司的規模總體上還不夠大,因此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很有限。為了儘可能滿足中小企業的資金需求,擴大融資規模,只有不斷增加和壯大小額貸款公司,擴大其規模。

李子彬也表示,正是當前特殊的宏觀經濟形勢使中小企業的生存壓力更大,凸顯瞭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緊迫性,這成為了他向國務院反映該問題的初衷。

中小企業協會一位人士稱,」今年上半年,李子彬等中小企業協會相關人士帶隊到十餘個省市調研,和當地政府主管部門、企業進行了座談,瞭解中小企業當前的生存狀況。

上述人士表示,現在中小企業共有1400萬家,大概其中有10%的中小企業能夠從銀行等金融體係獲得融資,這些獲得融資的中小企業已經出現「融資難、融資成本高」,而其餘90%連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大門都進不了,更不用說「難、貴」的問題。

值得一提是,稅負問題同樣也是影響中小企業資金鏈的另一個因素。「一般一個企業在業務發展和擴張時期都需要外部資金支持,中小企業當前對資金短缺的原因,除了宏觀經濟形勢變化導致營收下降,資金鏈緊張外,高額稅費也是導致中小企業資金緊張的又一原因,有統計數據顯示,中小企業的稅費成本竟然高達到了其營收50%以上。」上述中小企業協會人士稱。

李子彬認為,稅負較重的問題雖一直在中小企業中存在,但這個問題在今年更加明顯,特別是今年地方政府的稅收整體增速減緩,因而加大了非稅收收入,許多地方政府的非稅收入大幅增加。今年上半年的數據顯示,有些地方的稅收收入只增加了10%左右,但是非稅收入卻增加了30%以上,以前的一些費用減免政策不再執行了,這些都轉移到了中小企業的稅負成本之上。

在稅負成本加大的背景下,中小企業的資金鏈顯得更加緊繃。然而,來自金融體系積累的問題也在此時開始顯露,實體經濟難以得到資金支持的問題也在今年凸顯得格外嚴重,因而中小企業亟需補血。

李子彬向國務院提出的建議則包括了繼續轉變銀行的機制,為中小企業提供更多金融資源支持;發行小型金融機構,包括村鎮銀行、社區銀行等;允許更多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體系;規範發展包括證券市場、PE/VC市場、產權交易市場、金融租賃市場等在內資本市場。

據悉,這封信隨後被批覆給了央行、銀監會、證監會等多個部委負責人研究。

無獨有偶的是,7月8日,國務院也專門下發了《關於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提出了優化社會融資結構,持續加強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金融支持等意見。「我們現在只是看到了一絲曙光。」溫州一位中小企業負責人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6339

聯夢活力世界交易和康健系之關係(1)

康健系是筆者自創的用語,是指一些以康健投資(3886,轉板前為8138)為首的股東控制的上市公司,這堆公司已儼然成系。因為筆者實在太累,現在先寫一些簡單的開頭,下一篇會觸及核心的交易。

(1) 現代教育(1082)認購聯夢活力世界債券
公司在供股配股合股,並自從終止收購老撾植林項目公司、漢傳媒(491,前稱偉柏集團、兆晉國際、瑞力控股) 曾收購但失敗的80%Green Global Bioenergy Ltd(GGBL) 10%股權後,根據CCASS紀錄,股權是集中在金利豐金融(1031)旗下金利豐證券、鼎珮向新嶺域集團(542,前星晨控股、馬聯香港)購入的星晨證券後改名的鼎珮證券、結好控股(64)旗下的結好證券、以及當時仍未由新洲印刷(377)購得的世博證券合作持有,這批證券行都有一些澳門背景的。

在2012年9月28日,在筆者寫出文章後不久,當時估計已歸入康健系現代教育(1082)認購聯夢活力世界的可換股債券。這批債券在2013年3月22日即換了股。之後那一句的,根據CCASS,股權就開始變動得很快,改由利宏金融、前毅力工業(0332)前主席林文燦及王國明各持50%的美高證券持有,美高證券負責人王國明後違漏披露其於中科環保(0351,前中洲控股、現亞洲能源物流)之抵押權益曾被罰款。在10月底,阿仕特朗、和康健有關的福財證券、耀竣金融也開始持有股票,有股東也把股權提出來放在金利豐證券。巧合地,耀竣金融的其中一名經紀成爾斌當年非法沽空,賣的是毅力工業的股票

可以見到,這隻股票其實可說是轉了莊家。

(2) 聯夢活力世界搬地址和購入物業
聯夢活力世界於2013年4月9日遷至康健科技中心5樓515室。大家一聽就明這物業是康健投資(3886)的,但實際來看,這物業其實是康健投資中國天然投資(8250,前普思基因生物科技、確思醫藥)分別佔75%及25%股權的康健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持有的。這公司在上一篇文章寫好不久組成,資產主要是這兩間公司持有的物業

康健投資前身康健國際和中國天然投資及何政慧於2009年4月購入康健科技中心前身沙田資訊工業中心,在2009年5月康健國際全購該項目,後易名康健科技中心,在2012年申請改為寫字樓用途,不久獲批。現時除是聯夢活力世界的總部外,亦是康健投資及有關的君陽太陽能(397,前合一集團、金寶國際集團、元開達利環保、星虹控股、康健醫療科技、香港體檢、中國保綠資產)的總部。

在2013年5月15日,聯夢活力世界收購康健資產管理持有的觀塘物業。其實這物業又是財務工具。最初由康健投資前身康健國際早期已購得部分,再於於2009年6月以2,200萬購得一部分,後在8月出售予君陽太陽能前身香港體檢,作價3,850萬。在2013年2月又售回康健資產管理,作價4,300萬,5月又出售予聯夢活力世界,作價4,200萬,真的非常奇怪。

下一篇我們再談他們的股票投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7725

社交關係套現:能成為互聯網主流玩法?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6015.html

最近艾瑞發了一個「社交視頻報告」,在圈內引起一些反響,大家好奇的有幾點:一是獨立出一個所謂的新領域,規模一年好幾十億;二是有幾家悶聲發財的公司,六間房、YY,天鴿,年收入從三五億到十億不等,個個都盈利,比優酷之類年年虧損的視頻大佬們日子好過多了;三是這些企業是怎麼賺錢的。

這裡說的社交視頻,和以前講的視頻社交,或者視頻社交化,是兩個概念。字面上看很像,容易弄混,其實,意思和內涵差別卻不小,就像最近更熱的互聯網金融和金融互聯網,阿里干的是前者,中農工建做的是後者,都是金融那點事兒,但本質和玩法,卻不太一樣。

看這種報告,我個人還是對一些數字感興趣,行業規模,用戶量,主要公司收入等等。摘幾個艾瑞報告裡的數據跟大家分享。社交視頻是從視頻網站演化分支出來的,2012年規模是22億,今年有可能達到31.7億,他們大膽預測了三年後將達到101億。用戶規模,去年過了1億,今年估計會到1.39億,目前中國互聯網用戶將近6億,只能說初具一些規模。

傳統視頻網站的話,說說優酷土豆吧,今年一季度淨收入5.16億人民幣,營收規模不小,但淨虧了2.325億,如果樂觀點看,優酷土豆淨收入還在增長,虧損面在縮小,但總歸一直沒能正經盈利過。據說,優酷也準備做社交視頻,估計是看到這種業務能帶來不錯的現金流和收入,至於能不能玩好,這就像中農工建能不能玩明白互聯網金融一樣。

這些,我相信不是大家關注的重點,還是對怎麼賺錢更感興趣。所以,本文說下這個事情。六間房、YY我瞭解多一些。2010年,各公司剛從金融危機緩過神兒來,我跟六間房CEO劉岩長談過一次,當時他跟我講的幾點,讓我印象很深刻。

第一,劉岩當時告訴我,六間房盈利了,但盈利不算太多。當時將信將疑,因為六間房剛經過痛苦的資金危機和大裁員。他跟我聊的最多的,還是六間房秀場和前景,當時秀場還在摸索和嘗試階段,這也是現在提到社交視頻時,經常被說到的一個產品模式和盈利模式。

第二,他跟我講,創新很快樂,也很痛苦,被飢餓感逼的,壓力很大。「視頻行業最大的問題,是缺少原創思維,誰火學誰,學YouTube,學Hulu,永遠用別人的概念和模式在做。但他堅信一點,只要踏踏實實把產品和業務做好,一切自然就來了。」這是他的原話。

這幾年,我和劉岩時不時還有交流,也看著他們一點點悶頭鼓搗,除了完善「秀場」這種在線演藝的模式,他們還做了線上線下互動的大型歌唱選秀、演唱會,還買了中超的轉播權等等,貌似差別很大,實際上,都是在圍繞社交和視頻,嘗試構建一個新型的生態關係鏈,並且這個鏈還得能賺錢。有些能看明白,有些也是云裡霧裡。但劉岩就是這麼個人,愛琢磨,愛嘗試新玩意,別人都反對的事兒,他就非想試吧試吧,有點屌絲范兒。

當年的行業洗牌,死掉一堆視頻網站,六間房活了過來,而且現在活的越來越滋潤。重新引起人們關注,和社交視頻有很大關係。那麼,社交視頻裡最主要的秀場模式,是個什麼東西呢?微博做個例子,微博讓每個人有了一個自媒體,如果你有能力經營好,那它就是一個可以影響別人的輿論陣地,現在微博活的躍度大幅下滑,始終也找不到怎麼賺錢,其實跟它無法建立強社交關係有關。

多說幾句微博,還是想說明秀場。秀場是一個視頻直播平台,每個人在秀場上擁有直播的房間,簡單來說,就像一個直播網絡直播電視台,那些俊男美女的主播們,可以唱歌、表演吸引粉絲關注,積累人氣。一個人在房間裡直播表演時,下面會有幾萬、幾十萬人觀看,這個時候,這種直播間,就和一個地市級電視台具備了同樣的收視規模,還可以在線互動。

這種生態關係,如何賺錢?像六間房秀場,以前六間房跟優酷、土豆一樣,是B2B型的,靠企業付廣告費,現在,基本轉向了C端,靠個人用戶付費,佔到總收入的90%。YY、天鴿的盈利模式基本類似。

個人付費的過程是這樣:一個漂亮女主播唱歌很好聽,慢慢吸引了很多人關注,大多數人是免費看熱鬧的,但這裡有一部分人,願意花十塊錢,通過六間房虛擬貨幣「六幣」,點播一首自己喜歡的歌,或自己聽,或送給別人,主播唱了,這筆點歌費,就變成六間房和主播可分享的收入之一。然後,點歌還不算,有的用戶還願意送虛擬的鮮花給主播,五塊錢一隻,以表支持和喜愛,跑車,飛機,航母,這些都能送。再然後,通過送虛擬的禮物,用戶等級不斷增加,不同等級會帶來一定特權,就像QQ一樣,可以踢人,可以坐著跑車登場,這些特權就是用戶在社區裡地位的象徵,慢慢就形成一種社交關係。六間房每天能賣掉幾十萬朵鮮花,這些虛擬禮物成為最主要的收入來源。

劉岩喜歡用兩個例子說明這種關係,他也講過多次。唐朝最主要的文化娛樂方式是詩歌,李白在當時就像今天的邁克爾•傑克遜,詩歌在當時是無法賣版稅,李白靠詩歌成名,靠影響力得到支助,可以到所有飯館吃飯不花錢;當年梅蘭芳唱戲也是,最大收入不是門票,而是依靠用戶的打賞。還有,六間房曾經為某超女舉辦兩場在線個人秀,第一場採用買門票的方式,結果只賣了5000元的票,3天後改成一場網絡生日會,結果虛擬生日蛋糕賣了30萬。

實際上,秀場是一種非實名社區,與微博這種偏實名註冊的社區有很大不同,現實的身份,你是公知,你是教授,你是老闆,在這種非實名社區,都不好使,就像通過微博很難建立強社交關係一樣,而非實名化,更容易建立強社交關係,也容易利用關係套現。這是所謂社交視頻的內在邏輯,從這個角度看,之前人人網和56融合,把社交+視頻嫁接到一起,只是在內容層面,進行了互通,關係構建上並沒有實質突破,所以,現在看,整合效果很有限。事實上,如果優酷土豆,也是以內容思維,來做社交視頻,可能結果也不會太理想,沒有抓住實質和核心。

六間房秀場也從PC端,開始向Pad、向蘋果iOS平移。未來,這都是抓取新用戶的發力點。還有些點也值得關注下,劉岩提到,下半年的線上線下選秀活動《唱戰》,今年還要大力做,去年和MTV合作,打了個基礎,今年可以擴大對傳統音樂產業鏈的影響,商業價值鏈的開發空間會更大。包括,劉岩還提到了「廣告庫存」,轉型做社交視頻後,六間房的企業付款廣告已很少,但還有可挖的空間,當一個主播的直播房間有十萬觀眾時,適當插播廣告,都將有可能,用戶體驗也不會像傳統視頻那樣強干擾,廣告庫存會釋放出來,這將是未來可挖掘的空間。

再說下YY。YY去年上市後,大家從其財報裡發現了一塊新業務:YY音樂,今年一季度這塊的收入1.168億人民幣,YY音樂其實就是類似六間房秀場的在線演藝業務,雖然做的晚,用戶規模不如六間房,但這塊的成長性很漂亮,給遊戲等業務也帶來不錯的粘性。

不管是怎樣的叫法,叫社交視頻也好,叫秀場也好,叫在線演藝,現在,這個領域的競爭越來越激烈,早期的公司要守住並擴大陣地,互聯網新貴和巨頭們,也要進來分一杯羹,悶聲發大財的階段已過,未來,要真刀真槍的拼實力了,到底怎麼拼?核心肯定不是燒錢,過去那種拼資本,而是拼誰更懂用戶,更懂如何玩轉關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8905

芒格論普世智慧與投資的關係 Jacky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c30bfb0102e80j.html

來源:證券市場週刊,孟燁勇/文


巴菲特在投資上的成功早已無須贅述,近年來,巴菲特身邊的得力夥伴查理·芒格越來越被投資者所關注,其給予巴菲特的支持以及自身風趣、深刻的見解往往閃耀著智慧的光輝。芒格用「跨學科」的方法讓自己養成了清晰而簡單的思維模式,他進行觀察和做出推論的基礎是根本的人性、基本的真理和許多學科的核心原理,其中他對基本普世智慧及其與投資管理關係的論述,給予了投資者對於投資全新的、深刻的理解,學習他、理解他必然對成功投資大有裨益。

芒格在論述選股的藝術時,首先強調需要理解一些基本的、普世的智慧,其中第一條規則就是:

把所有事情聯繫起來思考。如果你只記得一些孤立的事物,試圖把它們硬湊起來,那麼你將無法真正地理解任何東西,如果這些事物不在一個理論框架中相互聯繫,你就無法把它們派上用場。芒格強調,投資者在認識事物時,必須在頭腦中擁有一些思維模型,並依靠這些模型組成的框架來安排經驗,包括間接的和直接的。

思維模型是什麼呢?第一條規則是,必須擁有多元思維模型——因為如果你只能使用一兩個,研究人性的心理學表明,你將會扭曲現實,直到它符合你的思維模型,或者至少到你認為它符合你的模型為止。這些模型必須來自不同的學科——因為你不可能在一個小小的院系裡面發現人世間全部的智慧。這些學科包含了數學、心理學、經濟學、自然科學等多種學科。

善用雙軌分析。在闡述心理學重要性的過程中,芒格著重強調了誤判心理學,其中他最常使用的一種分析模式便是雙軌分析:首先,理性地看,哪些因素真正控制了涉及的利益?其次,當大腦處於潛意識狀態時,會自動形成哪些潛意識因素。通過雙軌分析看問題,便可以對市場長期的趨勢和短期的波動少一分過於理性的糾結,多一分藝術的把握。

芒格認為,更好地理解普世的智慧對於重新理解股市,實現成功投資大有益處:

股市是有效的麼?芒格認為,有效市場理論大體上是正確的——市場確實十分有效,很難有哪個選股人能夠光靠聰明和勤奮而獲得比市場的平均回報率高出很多的收益。確實,平均的結果必定是中等的結果,從定義上來說,沒有人能夠打敗市場。生活的鐵律就是,只有20%的人能夠取得比其他80%的人優秀的成績。但不可忽視的是,很多獨到的優勢使得伯克希爾·哈撒韋獲得了比同行更高的投資回報,也有更多的人投資於這家獨具慧眼的公司,伯克希爾善於在很多時候利用市場的不完全有效,而實現投資收益的最大化,因此,也許答案是,市場既是部分有效的,也是部分低效的。

成功投資的關鍵?如果知道能夠把握到的機會是很少的,那麼聰明人的做法就是在發現這樣的機會之後狠狠地下注。他們碰到好機會就下注,其他時間則按兵不動,這就是獲得成功投資的關鍵。芒格指出,他和巴菲特就是這樣做的,然而投資界的其他人卻很少這樣做,大多數人頭腦裡有許多瘋狂的想法,他們不是等待可以全力出擊的良機,而是認為只要更加努力地工作或者運用更加聰明的想法就可以在投資中戰無不勝,然而,結果往往是相反的。

芒格還非常推崇格拉漢姆的投資理念,作為其中一個元素,格拉漢姆使用了私人擁有價值的概念,也就是說,應該考慮如果整個企業出售的話,能夠賣多少錢,然後如果可以以整個售價的三分之一或更少買到這樣的公司,將是一筆很好的投資,即使那是一家爛企業,管理者是個酗酒的老糊塗,每股的真實價值比你支付的價格高得多,這意味著你擁有了巨大的安全邊際。

多一分理解,就多一分成功的概率。沒有人能在知識儲備、心理把握等與投資成功之間建立固定的映射,然而任何時候多一分對普世智慧的理解、多一分對投資的認識,或都可以在某些關鍵時刻讓投資人多一分成功的概率。芒格對於普世智慧的論述,在《論基本的、普世的智慧,及其與投資管理和商業的關係》中有詳細的表述,重讀芒格的談話,對於跳脫出來看市場、理解投資多有裨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9687

聯夢活力世界交易和康健系之關係(2)

上一集談了他們的物業投資,今集談談他們的股票投資。

(1) 投資首都創投(2324)可換股債券
2013年3月21日,公司認購350萬的首都創投(2324,前德泰大中華投資、中國北方企業投資)的可換股債券。

其實這一套債券,是由親康健系福財證券包銷的,分包銷商又是我們上一篇文章提及的持有聯夢活力世界頗多的利宏金融,並在2013年3月27日配售完成。在這個交易之前,其實這家公司的股權經歷頗多變化。

筆者去年爛尾的一篇文章提及,原大股東丘忠航持有的股權已逐步落入中南證券之手,成為早期提及的華匯系一員。部分國內的新讀者可能不明白華匯系是甚麼,現在再簡短的解釋一下。華匯系其實是指一群以北角地鐵站A4出口的華匯中心為總部的一堆上市公司,其首腦為一個姓莊的先生

該系根據筆者估計有超過20間上市公司,包括一些鼎鼎大名向下炒的公司,該等公司包括但不限於佳訊控股(30)、海王集團(70,前德智發展、駿雷國際)、馬斯葛集團(136)、威利國際 (273,前稱怡南、華匯控股、互聯控股)、民豐控股(279,前稱東方紅、恆盛東方、內蒙發展)、三龍集團(329,前金龍集團、如煙控股)、漢基控股(412,前東峻、大雄科技)、昊天能源(474,前永保時)、寶源控股(692,前正興)、和記行(720)、福方集團 (885)、萊福資本(901)、合一投資(913)、德發集團(928)、中國環保能源(986,前南興集團)、麗盛集團(1004)、首都創投(2324,前中國北企投資、德泰中華投資)、朗力福集團(8037)、大地資源控股(8116)、科地農業(8153,前智庫科技、中國3C集團)、匯創控股(8202)等,其往績劣不可聞,經常作一些同系的互相的交易,建議大家小心迴避以上的股票。現在康健系的手法,其實可能師承華匯系。

說回正題,華匯系之入股始於2011年6月9日認購該公司的2.5億新股起,其後以高位略作減持3,500萬股,但後來又增持1,896萬股,至2.3396億股,但從其華匯系核心證券行中南證券的數字最高持股達3.35億股觀之,實際持股應高出此數。

但在2012年5月2日,公司向Superior Global International Limited收購Long Surplus Investments Limited,以發行新股,2星期後,收購完成,但股權披露沒有反應,直至2012年5月29日,根據股權披露有一位於德磊出現,同時根據中央結算系統,華富國際(952)附屬華富證券股份大量增加,巧合的是,華富證券網絡研究部是是在華匯中心22樓的。在2012年8月,公司利用親華匯系的東方匯財配售股權,但這批貨流向主要為散戶的投資者,相信股評家的作用功不可沒。

真正的變化,在配售可換股債券的於2013年4月左右,根據股權披露,蔡冠深旗下的新華匯富(188)首次披露持有首都創投股權,別要忘記,新華匯富其實是當年香港教育(1082,前現代教育)的投資者,後全部出售。其後威利國際大手減持股權,至2013年5月24日全部出售,當然,中南證券的股權亦有所下降,其中大部分流向多次提及福財證券、也有部分進入金利豐金融附屬金利豐證券,部分經利宏證券後轉為中央證券系統外,。雖然公司供股仍是由已出售予同為百仕達國際(1168)的歐亞平為大股東的威華達控股(622,前幸福集團、凱達集團、銀網集團),並易名為威華證券金江證券包銷,但供股的資金來源仍是康健係為首的證券行。所以可以說,首都創投已落入康健系之手,但其實康健系和華匯系時有合作,例如現代教育的不少董事都來自華匯系。其實香港不少小型股票,都是出自這兩系,如果有機會再談這一堆的交易。

(2) 收購易寶(8086)股權
2013年6月23日,公司向康健國際(3886)附屬康健企業諮詢及投資有限公司及Lime Development Limited購入 248,976,000股,作價合計79,921,296元,平均每股32.1仙。

根據股權披露,其實這批股票最初是由IDG 投資等人認購的新股及可換股債券,以5仙認購合共相等於49億股的股權,合共2.45億,其後把票面值3,083.4萬,可換取6.168億股的可換股債券在2010年分1批分2批出售予康健國際,作價3.26億元,加上之前購入了1,152萬股,大約投入了3.38億,康健其後陸陸續續利用福財證券等證券行出售,最終把剩餘的絕大部分出售予聯夢活力世界,整個過程大約套現了3.48億元,勉強獲利1,000萬,但在3年間只是獲利3%,其實把現金存人民幣還比較好呢。


如果我們記得清楚一些,其實IDG已經在這堆公司不只出現了一次,其實聯夢活力世界的重大收購,大股東就是IDG為首的財團,早期提及的一堆漢能太陽能(566,前紅發集團、鉑陽太陽能)的事件,其實資產主要投資者都是IDG,可以這樣說,康健系提供上市公司的殼股,IDG提供可以借殼的公司,兩者互相合作把資產注入,之後找新投資者接盤,不成功就找康健系的系內公司購入股票。

但是他們的收購中間有很多眼花瞭亂的利益輸送,導致小股東的權益大幅攤薄,然後他們就從中取利,把大家的應份慢慢吃光,所以大家要小心了。

下一集我們會提及一些康健國際和系內公司隱蔽的交易,希望大家留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9700

YY、六間房們如何悶聲套現你的社交關係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6373.html

最近艾瑞發了一個「社交視頻報告」,在圈內引起一些反響,大家好奇的有幾點:一是獨立出一個所謂的新領域,規模一年好幾十億;二是有幾家悶聲發財的公司,六間房、YY,天鴿,年收入從三五億到十億不等,個個都盈利,比優酷之類年年虧損的視頻大佬們日子好過多了;三是這些企業是怎麼賺錢的。

這裡說的社交視頻,和以前講的視頻社交,或者視頻社交化,是兩個概念。字面上看很像,容易弄混,其實,意思和內涵差別卻不小,就像最近更熱的互聯網金融和金融互聯網,阿里干的是前者,中農工建做的是後者,都是金融那點事兒,但本質和玩法,卻不太一樣。

看這種報告,我個人還是對一些數字感興趣,行業規模,用戶量,主要公司收入等等。摘幾個艾瑞報告裡的數據跟大家分享。社交視頻是從視頻網站演化分支出來的,2012年規模是22億,今年有可能達到31.7億,他們大膽預測了三年後將達到101億。用戶規模,去年過了1億,今年估計會到1.39億,目前中國互聯網用戶將近6億,只能說初具一些規模。

傳統視頻網站的話,說說優酷土豆吧,今年一季度淨收入5.16億人民幣,營收規模不小,但淨虧了2.325億,如果樂觀點看,優酷土豆淨收入還在增長,虧損面在縮小,但總歸一直沒能正經盈利過。據說,優酷也準備做社交視頻,估計是看到這種業務能帶來不錯的現金流和收入,至於能不能玩好,這就像中農工建能不能玩明白互聯網金融一樣。

這些,我相信不是大家關注的重點,還是對怎麼賺錢更感興趣。

所以,本文說下這個事情。六間房、YY我瞭解多一些。2010年,各公司剛從金融危機緩過神兒來,我跟六間房CEO劉岩長談過一次,當時他跟我講的幾點,讓我印象很深刻。

第一,劉岩當時告訴我,六間房盈利了,但盈利不算太多。當時將信將疑,因為六間房剛經過痛苦的資金危機和大裁員。他跟我聊的最多的,還是六間房秀場和前景,當時秀場還在摸索和嘗試階段,這也是現在提到社交視頻時,經常被說到的一個產品模式和盈利模式。

第二,他跟我講,創新很快樂,也很痛苦,被飢餓感逼的,壓力很大。「視頻行業最大的問題,是缺少原創思維,誰火學誰,學YouTube,學Hulu,永遠用別人的概念和模式在做。但他堅信一點,只要踏踏實實把產品和業務做好,一切自然就來了。」這是他的原話。

這幾年,我和劉岩時不時還有交流,也看著他們一點點悶頭鼓搗,除了完善「秀場」這種在線演藝的模式,他們還做了線上線下互動的大型歌唱選秀、演唱會,還買了中超的轉播權等等,貌似差別很大,實際上,都是在圍繞社交和視頻,嘗試構建一個新型的生態關係鏈,並且這個鏈還得能賺錢。有些能看明白,有些也是云裡霧裡。但劉岩就是這麼個人,愛琢磨,愛嘗試新玩意,別人都反對的事兒,他就非想試吧試吧,有點屌絲范兒。

當年的行業洗牌,死掉一堆視頻網站,六間房活了過來,而且現在活的越來越滋潤。重新引起人們關注,和社交視頻有很大關係。那麼,社交視頻裡最主要的秀場模式,是個什麼東西呢?微博做個例子,微博讓每個人有了一個自媒體,如果你有能力經營好,那它就是一個可以影響別人的輿論陣地,現在微博活的躍度大幅下滑,始終也找不到怎麼賺錢,其實跟它無法建立強社交關係有關。

多說幾句微博,還是想說明秀場。秀場是一個視頻直播平台,每個人在秀場上擁有直播的房間,簡單來說,就像一個直播網絡直播電視台,那些俊男美女的主播們,可以唱歌、表演吸引粉絲關注,積累人氣。一個人在房間裡直播表演時,下面會有幾萬、幾十萬人觀看,這個時候,這種直播間,就和一個地市級電視台具備了同樣的收視規模,還可以在線互動。

這種生態關係,如何賺錢?像六間房秀場,以前六間房跟優酷、土豆一樣,是B2B型的,靠企業付廣告費,現在,基本轉向了C端,靠個人用戶付費,佔到總收入的90%。YY、天鴿的盈利模式基本類似。

個人付費的過程是這樣:一個漂亮女主播唱歌很好聽,慢慢吸引了很多人關注,大多數人是免費看熱鬧的,但這裡有一部分人,願意花十塊錢,通過六間房虛擬貨幣「六幣」,點播一首自己喜歡的歌,或自己聽,或送給別人,主播唱了,這筆點歌費,就變成六間房和主播可分享的收入之一。然後,點歌還不算,有的用戶還願意送虛擬的鮮花給主播,五塊錢一隻,以表支持和喜愛,跑車,飛機,航母,這些都能送。

再然後,通過送虛擬的禮物,用戶等級不斷增加,不同等級會帶來一定特權,就像QQ一樣,可以踢人,可以坐著跑車登場,這些特權就是用戶在社區裡地位的象徵,慢慢就形成一種社交關係。六間房每天能賣掉幾十萬朵鮮花,這些虛擬禮物成為最主要的收入來源。

劉岩喜歡用兩個例子說明這種關係,他也講過多次。唐朝最主要的文化娛樂方式是詩歌,李白在當時就像今天的邁克爾•傑克遜,詩歌在當時是無法賣版稅,李白靠詩歌成名,靠影響力得到支助,可以到所有飯館吃飯不花錢;當年梅蘭芳唱戲也是,最大收入不是門票,而是依靠用戶的打賞。還有,六間房曾經為某超女舉辦兩場在線個人秀,第一場採用買門票的方式,結果只賣了5000元的票,3天後改成一場網絡生日會,結果虛擬生日蛋糕賣了30萬。

實際上,秀場是一種非實名社區,與微博這種偏實名註冊的社區有很大不同,現實的身份,你是公知,你是教授,你是老闆,在這種非實名社區,都不好使,就像通過微博很難建立強社交關係一樣,而非實名化,更容易建立強社交關係,也容易利用關係套現。這是所謂社交視頻的內在邏輯,從這個角度看,之前人人網和56融合,把社交+視頻嫁接到一起,只是在內容層面,進行了互通,關係構建上並沒有實質突破,所以,現在看,整合效果很有限。

事實上,如果優酷土豆,也是以內容思維,來做社交視頻,可能結果也不會太理想,沒有抓住實質和核心。

六間房秀場也從PC端,開始向Pad、向蘋果iOS平移。未來,這都是抓取新用戶的發力點。還有些點也值得關注下,劉岩提到,下半年的線上線下選秀活動《唱戰》,今年還要大力做,去年和MTV合作,打了個基礎,今年可以擴大對傳統音樂產業鏈的影響,商業價值鏈的開發空間會更大。

包括,劉岩還提到了「廣告庫存」,轉型做社交視頻後,六間房的企業付款廣告已很少,但還有可挖的空間,當一個主播的直播房間有十萬觀眾時,適當插播廣告,都將有可能,用戶體驗也不會像傳統視頻那樣強干擾,廣告庫存會釋放出來,這將是未來可挖掘的空間。

再說下YY。YY去年上市後,大家從其財報裡發現了一塊新業務:YY音樂,今年一季度這塊的收入1.168億人民幣,YY音樂其實就是類似六間房秀場的在線演藝業務,雖然做的晚,用戶規模不如六間房,但這塊的成長性很漂亮,給遊戲等業務也帶來不錯的粘性。

不管是怎樣的叫法,叫社交視頻也好,叫秀場也好,叫在線演藝,現在,這個領域的競爭越來越激烈,早期的公司要守住並擴大陣地,互聯網新貴和巨頭們,也要進來分一杯羹,悶聲發大財的階段已過,未來,要真刀真槍的拼實力了,到底怎麼拼?核心肯定不是燒錢,過去那種拼資本,而是拼誰更懂用戶,更懂如何玩轉關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9922

丁磊:你們難道就希望微信壟斷嗎?易信將用手機通訊錄關係為切入口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8610.html

第一莊罪:宣傳的最大亮點即所謂可以用易信給任何運營商的手機號發免費短信,可是N多人試了N遍,真正發成功的概率遠遠低於使用兩個避孕套還懷孕。電話留言也是。

以至於社長的一位美女同行小晚給易信編排了個段子:

甲和乙同時暗戀著同一個女神,在同一晚,他倆鼓起勇氣分別用微信和易信給女神發去一條語音告白留言。後來女神和甲在一起了,再後來,在女神和甲的婚禮前夕,乙收到了女神的短信:」當年我對你好感多過對他,可你為何直到今天才向我告白!太遲了,一切都太遲了。」

第二莊罪:簡單粗暴毫無隱私可言。睡一覺起來,發現易信裡有100多號人被推薦加好友,這直接讀取通訊錄加易信的速度比微信當年迅速多了。但你有沒發現,在易信上你要加上你手機裡存的大佬和名人的幾率大了。還有莫名被拉進各種群,這個沒節操和微信一脈相承,拉別人進群根本不經過你允許的。還有一個粗暴,是朋友圈是透明的,哪怕不是好友,任何人可隨時勾搭任何人,你的各種圈子會瞬間在一條消息下交融。

第三宗罪:發圖極其之慢。社長連著家裡WIFI實測,發6張圖的圖文朋友圈需要10秒以上。這目前100萬人而已,要是發展到1個億,發6張圖豈不得等到瞌睡。

第四宗罪:山寨易信滿地爬。射掌昨天已經提醒了下載易信時一定要認準「菊花牌」的。沒看花邊社的盆友接連出現窘況。一部分直呼註冊不上易信,還發圖求救,親啊,你就不看你下載的那是山寨易信啊。昨天,你在蘋果商店搜索易信,出來的第一個不是官方的,據傳在測試時,最誇張的是得翻19頁才是易信真身。社長發現,一個叫「易.信」的傢伙搭著易信的順風車,已經躍居免費榜單的第15位了。好在易信今天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

第五總罪:一層層左右摺疊有點暈。易信選項按鈕多,一點擊頁面就分左右兩半,一層層進去,都是左右設計,感覺進了個套子裡。迫不及待想出,憋得慌。

以上是社長實測認為易信目前的五宗「不易」。當然,易信的好昨天社長也說了,比如表情超萌超精緻。用了一天的你,還會繼續易信嗎?今天社長的領導和社長從手Q、到微信再到易信,追著趕著聊天,社長有些有些應接不暇,社交工具這玩意,有兩個就不少了,三個確實不是常態,人會分裂和嫉妒焦慮。

那麼,網易到底怎麼考慮要做易信的,看看網易老大丁磊的看法。 

此圖是昨天射掌和同行媒體一起採訪丁磊,你看邊上的網易徐某看著丁老闆不斷被拷問,直擦汗啊。方遠供圖。

記者:在你看來,微信在產品上有哪些軟肋,而易信可以有機可乘?

丁磊:不可否認,微信是一款不錯的溝通通訊體驗產品,但很封閉,不願意對外互聯互通,我們在通訊體驗上做得比它更好。首先語音的質量比它高3.5倍到4倍,圖片更加清晰。即使沒有裝易信的用戶,也可以進行短信的互聯互通。我們要給中國的每一個用戶以更多的選擇,所以也沒有搖一搖,也沒有陌生人交流等功能。下個月的版本,我們還會加入兩個驚喜的體驗。

記者:目前微信活躍的用戶群在兩億左右,易信作為後來者憑什麼挑戰微信?

丁磊:每個人的手機上裝的通訊軟件不應該只有一個,我們目前並不是說要取代微信,而是在手機上給用戶帶來更好的體驗,比如微信的群聊有上限(40人),我們可不可以給用戶設定100個才是上限,或者無上限,讓通信變得更加容易。微信的群組設限很莫名其妙,很多人都找到我,希望給馬化騰走個後門,就為把微信群容量提高。

記者:合資公司中國電信佔比73%。對於網易來說是一個小股東,並不佔支配地位。本來民企和國企對話就不公平,股權又如此懸殊,在合作的過程中,網易如何把握主導權?

丁磊:這個不影響一個運營團隊對這個公司的決策。這跟股份沒有關係,跟大家的共同目標是否一致有關係。你們也看到OTT這種模式,如果電信運營商不面對這個挑戰,他自己的命也被革掉。

記者:我的主流圈子已經在微信上,易信怎麼樣去說服我去換?

丁磊:網易這次做的易信默認你的賬號就是你的手機號,是個天然的通訊關係群體和好友群。這裡不存在重建圈子的問題。

記者:易信為何做得這麼晚,比微信晚了2年多才想到要進入這個市場?

丁磊:微信有一個事情很了不起,它快速改變中國用戶的通訊習慣。我以前覺得有個人拿著手機這樣講,我這樣聽,夠傻的。但我發現這個事情用戶可以接受,用戶是喜歡的。這是個好事情。我們雖然這個事情晚了,但是也要謝謝騰訊,它把這種通訊的習慣培養出來

工作人員催促,丁磊要趕飛機,起身準備離開,但被記者纏住,有記者繼續挑釁:易信產品設計上不注重用戶隱私,這點沒微信好。丁磊站住了。

丁磊:我想問大家最後一個問題,你們就希望易信不成功嗎?你們就希望微信壟斷嗎?

部分記者下意識地說,不希望。

丁磊聽了,開心地走出門外。

總體而言,易信進場,雖然有些開放過度,但對微信也是個促進,競爭是好的,但絕對不是易信所說的百團大戰抗日的概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91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