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最無心機的時候 paris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3371

巴黎:

"心是奇妙的東西,它有自已運行的道理,但你無法了解它"-----Graham

最近收到一個Blog友的來文,說:

"巴黎兄,小弟近日的投資被完全打亂了。

三隻高追了的股票不論業績好醜,竟然在一星期內下跌了15%~20%。

我自覺不應該找你看看我的投資如何,反而希望請教一些投資心理上的難題 :

價值投資者都會有看錯市的時候,如果像我現在這樣,你會用什麼心態去面對?還是立時上蝕再檢討?"

價值投資有沒有看錯"市"的時候呢?我的答案是沒有,價值投資人只會計錯數。
有人或會說:"那即使他們計對,大市下跌,不是就看錯了嗎?"

請看我的回文:


短期的股價上落,包括
1.誤解;
2.投機;
3.內線人控制;
4.業績......

可以想像,以業績好壞去做短線買賣,價值投資人不會較任何一組人有優勝之處。

但長期而言,股票的價格必定、肯定是以相對好的業績的企業的升得多,反以下跌。

由此可知,價值投資人是利用市而非看市,市在自已邊的時候,他會利用它,不在自已邊的時候,他有能力等待,因為他做了能等待的條件-------計對財務

每一次我買入股票,而它又下跌的話,在想賣出它前,我必定重新驗證自已有沒有計錯財務,即你可以止蝕,但你要先計下財務,是否你一開始計錯企業的數呢?如果我沒有計錯,我會不理會它,因為我的目標是長期,而股票長期上升只有一個原因。

另一方面,其實你已經說了,既然不論業績好醜,全都跌,那麼,正是你由手上衰的股票轉到好的股票的機會。

我說一個我自已也不能相信的事實,我的PMI是由SYRCF的資金轉到它的,如果我沒有轉,我至少少了幾十萬港元。當時我沒有想過會如此戲劇地賺十一倍,我只是認為兩隻債保股,PMI計起來P/B好像吸引,那想到只是幾萬元的資金,在一個沒有有心機時候的決定,後來變成幾十萬呢?

此事令我覺得,在你最無心機的時候,想止蝕的時候,一定仍要堅持功課照做,數照計,因為大多數人無心機的時候,正是充滿機會






-----------------------------------------------------------------------------------------------------

我看別人的Blog會以他的舊文前言對不對後語,有沒有delete舊文作決定
他是否有誠意,Blog友不妨番看我在海嘯期間的Blog文,我是如何克服它,看看現在我有沒有改變這信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28

鵝、猴子和榨汁機的故事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3/701979.html

金融行家為什麼會敗給猴子?」說實在的,正是因為這個書名,才引起了我的好奇心。

拿到書後,略感失望。

在我所讀過的財經類書籍中,日本學者的作品偏於淺顯,山本和隆的這本書,是否也是如此,帶著一點疑問開始瀏覽。

讀完第2節,我已經認可了這本書是值得閱讀的。

作者開篇用一隻會下金蛋的鵝,引出了企業金融的基本問題——估值,繼而引出了投資的7個步驟,確實非常貼切而別具匠心。

企業財務報表是企業金融必須分析的難點內容,要搞懂它,一般需要先理解會計簿記的平衡方法,而作者獨闢蹊徑。

他用一個簡單榨果汁的企業的例子,從企業建立、生產、銷售獲利、借貸、增資、清算,只用了一台果汁機,就講清楚了資產負債表,接著用一小節篇幅講清楚了損益表,其敘述手法不拖泥帶水,乾淨利落,值得國內學者借鑑。

這本公司金融入門書分為三個部分,篇幅不過11萬字,可謂短小精悍。

第一部分除了基本的公司財務,還介紹了相關的概念,比如股東、債務、債權人、利潤、現金流、折現率、淨現值、投資風險等。

區分利潤和現金,是公司財務的一個關鍵點,作者細心地將其歸納為盈利和賺錢的區別,很好地體現了「現金為王」的內涵。

作者引用前面的橙汁公司的例子,演示了如何從資產負債表的左邊欄目(資產)推算現金流的「直接法」。

該書的第二部分是對第一部分的引申,以淨現值為核心,分別從現金流、時間複利和風險角度做了更深入的說明和舉例。

比如,計算自由現金流的「間接法」,從自由現金流的角度比較了美國企業和日本企業在經營效率方面的不同選擇,這一部分還初步介紹了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用於引入資本成本的公式。

第三部門的篇幅較小,簡要介紹了MM理論。

這本書只用「一隻會下金蛋的鵝」,「一個只有一台榨汁機的橙汁公司」和「一群等著分配食物的猴子」就詮釋了企業金融領域的所有重要概念,並給出了貼切易懂的例子,這就是這本書的構思精巧的框架。

如果你能理解這三個簡單的比喻,就能掌握企業金融的核心知識。

如果說,這是一本關於「鵝、猴子和榨汁機」的故事亦不為過。奇妙的是,它能讓你迅速瞭解商業世界最奇妙的資本運作。

作者在介紹公司金融方面的知識的過程中,也有意識地迴避了一些近來引起了較大爭議的話題。

現代公司金融理論過於數學化和模型化,在形成理論的過程中,設定了較強的假設條件,如在資產組合理論基礎上形成的資產資本定價模型。

而這個理論本身被發現越來越無法與現實的資本市場對接。儘管它不是一個完美的模型,但是其分析問題的角度是正確的。

它提供了一個可以衡量風險大小的模型,在書中用於解釋系統性風險和非系統性風險的概念是合適的。

MM理論具有同樣的侷限性,目前還沒有實證結果支持這一模型。即便在市場經濟發達和較規範的西方發達國家尚且如此,在中國更難以滿足該理論的適用條 件。作者顯然對現代金融理論的這些缺陷十分瞭解,在介紹的時候,巧妙地迴避了那些受到爭議的內容,同時保持了較好的知識完整性。

這本書適合企業家和管理人員閱讀,可以由此對公司金融理論的重要概念和思想有所認識,如能將其與企業實際經營聯繫起來,無疑能夠拓展企業經營的視野。

(作者係荷蘭MAASTRICHT管理學院MBA,香港戰略與資本市場資深專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72

一個非競爭性行業的生存法則 稅控機的搖擺生意

http://www.infzm.com/content/80529

稅控機市場有著剛性需求,然而是一個非充分競爭的行業。其中淘金的公司不計其數,但是因為受政府意願和政策法規影響大,以及無法與央企同台比拚等因素,這個大蛋糕成為了一盤搖擺的生意。

於濤是北京一家微博營銷公司的運營總監,公司正在起步階段,兩個星期前在北京地稅置備了稅控收款機和配套的打印機,一共花了近六千元。

沒想到,一個星期之後,他就聽說北京要從2012年9月1日起,正式試點營業稅改增值稅(簡稱「營改增」),範圍包括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

於濤所在的公司雖然沒有接到稅務部門的通知,但很可能屬於部分現代服務業而納入營改增的範圍。這就意味著剛剛購置的稅控設備沒了用武之地,且還要重新購買國稅的稅控盤以及年服務費,總計1050元。

稅控盤及服務的提供方是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稱航天信息),最近它被多家券商分析師稱為本次營改增最大的受益者。

2012年1月1日,為響應中央關於減少中小企業稅負的號召,上海最先開始營改增試點,之後分批擴大到北京、天津、江蘇、浙江等10個省、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預計營改增後,一般納稅人存量增加100萬戶,按照每套稅控系統1050元計算,航天信息將因此獲得10億元以上的營業收入,且每年還會有25%以上的新增用戶量。

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營改增對於億利達商用設備有限公司(以下稱億利達)的銷售經理何亦云來說,可謂是晴天霹靂,因為億利達僅有的市場容量將受到嚴重擠壓。

億利達作為國內最早涉足稅控收款機的企業,卻僅在北京地稅中標。由於當時中標的有五家企業,實行分區域銷售,億利達只能在北京市朝陽區和延慶縣銷售稅控收款機。每年銷售量不到1000台,收入三百多萬元。億利達當年的總經理徐沖——稅控收款機行業「帶頭大哥」級的人物,也已經不做稅控很多年了。

壟斷者航天信息

儘管航天信息防偽稅控業務的營業收入佔比已經下降到20%以下,但2012年上半年這一塊的營業利潤為5.85億元,佔總利潤的比例卻高達76%。

目前在國內,只要是一般納稅人(開業滿一年,年應稅銷售額超過50萬的工業企業和年應稅銷售額超過80萬元的商業企業),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時,就必須要安裝增值稅防偽稅控系統。航天信息正是這一防偽稅控系統的專有者。

早在1994年,國家進行以增值稅為主體的流轉稅稅制改革,為了遏制偷稅漏稅,增加稅收收入,航天工業總公司提出採用加密技術解決這一問題。

2000年,研製這套系統的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等12家航天領域的企業和科學研究院共同出資成立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承擔「金稅工程」、「金卡工程」、「金盾工程」等國家重點工程。2003年7月,航天信息在國內A股掛牌上市。

密碼產品的特點決定了防偽稅控系統專用設備只能使用一家公司的產品,由一家公司獨家開發研製。國家稅務總局和國家密碼管理委員會辦公室指定航天信息作為唯一的防偽稅控產品研製、生產廠家和銷售許可單位。

2003年下半年,國家取消手工發票,強制推廣防偽稅控系統。不到半年的時間,航天信息銷售系統60萬套,半年的銷售量比過去10年的總和還要多,當年銷售收入超過了20億元。

航天信息歷年財報顯示,從2003年上市至今,防偽稅控業務的毛利率一直在42%以上。

儘管航天信息近年來也在加快發展非防偽稅控業務,防偽稅控業務的營業收入佔比也已經下降到20%以下,但其他業務的盈利能力和市場地位尚不能與防偽稅控業務相提並論。

航天信息2012年上半年營業利潤7.7億元,增值稅防偽稅控系統及相關設備的利潤5.85億元,佔比高達76%。

與此同時,伴隨著每一次的稅收政策調整,航天信息也多次享受到了政策紅利。

2006年推行「一機多票」(將一般納稅人開具的普通發票納入防偽稅控系統管理),當年公司防偽稅控業務銷售收入增長超過30%;2009和2010年一般納稅人標準降低後,2010年其防偽稅控業務銷售收入增長逾20%。

航天信息在全國構建了一個龐大的服務網絡,子公司遍佈全國36個省、市、自治區,「基層服務單位」更多達七百餘家。雖然航天信息要求服務單位不得搭售配套設備,但南方週末記者在採訪時獲悉,一些網點卻要求,納稅人只有購買航天信息配套的電腦和打印機才能安裝防偽稅控系統。

「早產的高貴棄兒」

一位在稅控行業有多年銷售經驗的人士向南方週末記者透露,一個稅控企業若想要中標,必須首先參與到稅控機標書評分標準的起草當中去。

相比於防偽稅控系統的一家獨大,稅控收款機卻被業內人士評價為「早產的高貴棄兒」。

稅控收款機用於為企業開具增值稅普通發票和營業稅普通發票,使用範圍主要包括服務、零售、飲食、娛樂、交通運輸等行業。

從1997年中央開始在幾個城市試點到2003年《稅控收款機國家標準》的出台,五年多的時間裡,全國有140多家企業撲向了稅控收款機這塊蛋糕。這些企業中有做傳呼機的,有做POS機的,甚至有像小天鵝這樣做家電的。

當時有人算了一筆賬:全國有3000萬家企業需要採用稅控收款機,那麼全國對稅控收款機的需求大約在3000萬到4000萬台,按照一台稅控收款機的單價2000元計算,稅控收款機的市場將可以達到600億元以上。

但是,這塊蛋糕雖然誘人,卻不那麼容易吃到。首先,蛋糕必須由政府來切,政府不切,哪家企業也吃不到。

根據2004年財政部、國稅總局發佈的《關於推廣應用稅控收款機加強稅源監控的通知》,取得稅控收款機生產許可證的企業,需參加各省市政府組織的產品招標,中標的企業才能在當地銷售稅控收款機。

直到2005年底,廣東國稅切了第一刀。當時,全國共有60家企業參與招標,最後只有5家企業中標,香港主板上市公司映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稱映美)是其中之一。

但事實上,中標之後並不意味著萬事大吉。映美華南地區的李姓負責人告訴南方週末記者:「映美的稅控機雖然在廣東省中標,但是由於廣東省沒有大力推廣,稅控收款機的實際銷量基本為零。」

億利達銷售經理何亦云也向南方週末記者表示,在北京地稅中標後,「就不打算再投標了,即便是中了,政府也推不動」。

無奈之下,映美只得將稅控收款機的業務砍掉,專注生產和銷售發票打印機,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發票打印機完全走市場的途徑,不需要經過政府招標。

一位在稅控行業有多年銷售經驗的人士向南方週末記者透露,一個稅控企業若想要中標,必須首先參與到稅控機標書評分標準的起草當中去。而「有些標書的評分標準簡直有些離譜,完全是為某些企業量身定做,讓別的企業根本無法達標」。

公開報導顯示,寧夏曾在稅控收款機招標期間修改標書,北京地稅的數位官員也因在稅控收款機招標中受賄而落馬。

據南方週末記者粗略統計,截至目前共有十二個省(市)完成了稅控收款機招標,26家企業中標。也就是說,140家擁有生產資格的企業,最後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企業能進入稅控收款機市場。

一般來說,每個省(市)有五個左右的中標廠商,劃定區域進行銷售。如果企業僅在一個省(市)中標,僅靠稅控收款機的收入,幾乎難以存活。

創業板上市公司新國都(深圳市新國都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深圳奧格立曾在大連中標。但2007年到2009年,其在稅控機銷售和技術服務的收入不過五十餘萬元。

由於稅控機項目涉及的環節較多,包括與稅務、銀行、工商、財政等部門聯動合作,且受到稅務信息化進程的制約,市場發展較慢,奧格立也在2008年之後停止了稅控機的業務,轉做POS機,最終於2010年在創業板上市。

南方週末記者致電多家僅在一個省(市)中標的企業,發現絕大多數已經不將稅控收款機作為主營業務,甚至停止了此項業務。

即便是在五個省市中標的上市公司深桑達,根據其2011年財報,商用生產稅控裝置、稅控收款機和商用收款機總銷售收入7035萬元,僅佔公司營業收入的2.3%。而2012年上半年,這一業務出現了159萬元的虧損。

一位有著稅控收款機十年銷售經驗的人士向南方週末記者如此概括稅控收款機的十年變遷:「前期風風火火,中期硝煙瀰漫,後期黯然收場,賺錢的公司幾乎沒有。」

尋找出路

少數公司站穩腳跟,但隨即面臨網絡發票的挑戰。多家以稅控收款機為主營業務的企業紛紛謀求轉型。

雖說稅控收款機市場並非數年前預計的樂觀,但也有少數企業站穩腳跟,佔據較大的市場份額。

航天信息稅控收款機的業務在2007年前後才開始起步,但借助防偽稅控業務的優勢,順利在7個省(市)的中標,2009年開始產生營業收入1.7億,但毛利率高達57.99%。

兩年間,雖然營業收入增長不明顯,但毛利率始終能保持在46%以上。

佳程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稱佳程科技)是稅控收款機行業裡專做區域市場的代表,它有著不同於招標流程的特殊渠道。

早在2002年,佳程科技就開始在各地佈局,同年,浙江台州、江西贛州、湖南、云南地稅均出台文件推廣佳程牌稅控收款機。

佳程科技與云南本地企業合資創辦稅控機的生產基地,云南本地領導也頗為重視。在將佳程牌稅控收款機作為首選設備之後,云南省政府未組織過稅控收款機的相關招標工作,也未通知過推廣使用其他品牌的稅控收款機。也就是說,佳程科技獨享云南的稅控收款機市場。

相比之下,佳程科技雖然在湖南省中標,但同時中標的還有其他六家企業,佳程科技只能享有全省七分之一的市場。

它們也並非沒有面臨挑戰。就在部分稅控收款機企業殺出重圍,開始享受勝利果實的時候,「網絡開票」已經悄然興起。

2009年7月1日,廣東省開出了第一張網絡在線發票。截至2012年9月5日,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共有36個省、市的稅務機關開展了網絡發票試點工作。國家稅務總局也將力爭在3年內把網絡發票推廣到全國。

網絡發票涉及國稅機關管轄的工業、商業、加工修理修配和機動車銷售等行業,以及地稅機關管轄的建築安裝業、房地產業、服務業、娛樂業和文化體育業等行業,涵蓋通用機打發票、機動車銷售發票、二手車銷售發票、建築業統一發票和銷售不動產統一發票等發票種類。

網絡開票只需要一台普通配置的電腦和打印機,這也就意味著企業不再需要購買稅控收款機,稅控收款機即將退出歷史舞台。

於是,稅控收款機市場佔有份額領先的浪潮齊魯軟件產業公司推出了稅務行業云計算整體解決方案,由硬件生產商向整體服務商轉型。其副總經理宋若翔告訴南方週末記者:「稅務行業『從云到端』的整體云計算解決方案已經在北京、山東、湖北等省市得到了應用。」

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瞭解到,多家以稅控收款機為主營業務的企業也在紛紛謀求轉型。專做稅控收款機的佳程科技也從2009年開始開發了養老機構管理系統,並為云南稅務部門提供數據服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167

商務部首次對醫療設備低價傾銷立案調查 血透機的一連串秘密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1779

以反傾銷為武器,國產血液透析機生產商對進口商發起了一波進攻。

血透機背後的秘密由此揭開一角:與昂貴的機器相比,生產商從不起眼的透析管等耗材上賺取的利潤同樣豐厚,並且不用處處受到管制。

這個捆綁銷售的模式之所以盛行,土壤則是公立醫院「以藥養醫」形成的利益同盟。

重慶商人高光勇為國產血透機產業的生死存亡四處告狀,奔走了三年,終於在商務部這裡看到了一絲曙光。

2014年6月13日,商務部發出公告,決定對原產於歐盟和日本的進口血液透析機進行反傾銷調查。自從1997年中國出現反傾銷第一案以來,直到2011年底,商務部對進口產品反傾銷調查立案共69起,血透機案則是首次對「純醫療設備」的低價傾銷問題立案。

血透機是尿毒症患者(末期慢性腎衰竭)藉以維持生命的一種重要治療儀器。雖然只是醫療設備的一種,但市場規模巨大,僅在中國就可能達到千億元級別。

中華醫學會腎臟病學分會的前主任委員陳香梅院士2012年的論文顯示,中國約有200萬人患有尿毒症,其中接受血液透析療法的超過十分之一。

但這個龐大市場,卻長期被進口廠商佔據。據全國血液淨化病例信息登記數據,超過九成的血透機設備和超過八成的血液透析耗材為進口產品。

商務部的調查,源於高光勇創立的重慶山外山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山外山公司)聯合另外三家企業向商務部遞交的反傾銷調查申請書。山外山公司是一家民營血透機生產企業,目前佔據國產血透機的六成市場份額。

從海關數據來看,過去三年,歐盟、日本兩地區的血透機進口均價由每台1.09萬美元降至0.99萬美元,也就是人民幣六七萬元。不過,這些機器在其本土卻要賣到1.3萬-1.6萬美元。也就是說,進口血透機在中國的價格反而比原產地要便宜。

高光勇和他的同盟者們認為,這是在向中國低價傾銷。

申請書是2014年4月21日遞交的。巧合的是,一個月後,5月24日,在上海聯影醫療科技有限公司考察時,中央領導人提出「加快高端醫療設備國產化」。

六天後,國家發改委提出依視路、尼康等框架鏡片生產商和博士倫、強生等隱形眼鏡生產商違反反壟斷法規定,責成北上廣三地的價格主管部門對其罰款,共計1900多萬元。

又過了十來天,商務部對血透機反傾銷立案調查。

一位商務部官員告訴南方週末記者,這一次對血液透析機的反傾銷立案,一定程度上也是在響應「加快高端醫療設備國產化」的號召。而具體承辦這起案件的,是商務部貿易救濟調查局所轄的進口調查二處。該局是2014年4月,效仿歐盟做法,由產業損害調查局和進出口公平貿易局合併而成的。

懸崖邊上的國內企業

高光勇在他的董事長辦公室牆上釘了一張紙:「董事長臥薪嘗膽處」。在夏天到來之前,這裡真的掛著苦膽。至今,下面的地毯上依然殘留著黑跡。

「提出申訴的這幾家國內廠商現在都是站到了懸崖邊。」國內另一家較大規模的血透機廠商負責人告訴南方週末記者。這是國內廠商們想方設法四處舉報希望能打擊進口廠商的真正原因所在。

中國本土血透機發展歷史還很短。2000年左右,重慶山外山科技有限公司、廣州市暨華醫療器械有限公司這兩家本土份額最大的企業幾乎同時起步,研製自己的血液透析機。創業十四年,高光勇的國內同行現在仍然不到10家,市場份額不足10%。

目前國內接受國產血透機的醫院還不多。南方週末記者隨機走訪了重慶市一家三甲醫院重慶西南醫院。病人們脫了鞋熙熙攘攘地在大廳裡等待血透,趴在窗口的護士聽到問國產血透機時眼光驚異,「不知道國產血透機怎麼樣,我們從來就沒用過國產的。」 

「客觀來說,現在國產機的質量和效果同進口機相比進步很快,售後服務還比國外好,價格又便宜。」湖南省湘雅二醫院的腎內科主治醫師劉伏友說,湘雅二院2006年起開始嘗試國產機至今,「但在我們醫生看來,還是認為進口的機器更靠得住」。

堅持用國產機還容易遭到患者非議。瀋陽市蘇家屯區婦嬰醫院的院長徐鐵兵直言,2011年成立血透科時,為了照顧農民患者買了五台價格便宜的國產機,但也為了迎合部分患者,買了一台德國費森尤斯(Fresenius)的進口機。「還是得買台進口的,哪怕就是擺著。」費森尤斯佔據了中國血液透析機的最大市場份額。

2011年前後,一直居高不下的進口機開始降價了。

2010年黑龍江省衛生廳困難市縣醫療設備採購招標公告顯示,購買的兩類血透機單價分別為40萬和17萬;到了2011年,江西省醫療系統向費森尤斯購買的低端血透機單價就只有6.6萬元了,甚至已經比部分國產機更便宜。

血透機雖然只是一種設備,但市場卻十分龐大。

根據南京軍區總醫院副院長劉志紅院士的論文,慢性腎病消耗的衛生資源巨大。在美國,此類患者僅佔醫療人群的6%,治療費用卻用去了醫療預算的四分之一。如果中國全部腎病末期患者都能血透治療,預計醫療費用將超過1000億元。

每個尿毒症病人如果選擇血液透析治療,到後期每兩天要透析一次,每次4小時,透析一年就要花費近7萬元,往往被作為「因病致窮」的典型。在2008年尿毒症被納入醫保之前,其患者不堪經濟重負而自殺的新聞屢見報端,甚至還有人自制血液透析機自救。

隨著尿毒症被納入醫保,患者的經濟壓力稍有緩解。2012年,作為八項大病之一,尿毒症又被納入大病保障範疇,醫保補償數額高達80%-90%。

本以為此後國產血透機的市場將會迅速擴大,但沒想到的是,也是從2008年開始,國產血透機的增速開始下滑。以重慶山外山為例,市場增長量從此前的每年30%-50%降為20%。

作為國內最大的血透機生產企業,高光勇牽頭成立了中國血液淨化產業聯盟,到處呼籲保護民族產業。

2011年,江西省招標,點名要「進口品牌」,招標參數也是照著跨國企業來的,標書甚至限制了進、出水管的顏色。招標之後,高光勇不服氣,先向相關部門投訴,轉而把江西省財政廳告上了法院,說他們未能阻止違法招標行為。2011年8月、2012年2月,起訴分別被南昌市中院、江西省高院駁回。2013年再上訴至最高人民法院,終於拿到最高人民法院責成江西省高院重審的通知。

高光勇在他的董事長辦公室牆上釘了一張紙:「董事長臥薪嘗膽處」。在夏天到來之前,這裡真的掛著苦膽。至今,下面的地毯上依然殘留著黑跡。

以反傾銷為武器,國內血透機生產企業向國外生產商發起了進攻。圖為重慶山外山科技有限公司的血透機運行試驗室,該民營企業目前佔據國產血透機的六成市場份額,也是此次反傾銷調查申請的牽頭者。 (南方週末記者 張玥/圖)

血透機與耗材的秘密

實際上,「不起眼」的耗材和看上去很貴的血透機相比,賺了差不多的錢。而企業送給醫院血透機這個辦法,既繞開了血透機的招投標,也繞開了耗材的招投標流程。

長期以來,由於財政投入不足,公立醫療服務機構被允許在醫療設備、耗材、藥品採購價的基礎上加成15%,「以藥養醫」就此而來。在這一背景下,醫療服務機構天然傾向於採購更貴的設備、耗材與藥品——1000元的15%顯然比100元的15%帶來的利潤更高。更何況,公立醫院佔據著壟斷地位,並沒有多少動力去壓低價格。

但奇怪的是,就是在這樣的現實下,血透機的價格一直在下降,甚至出現了「白送」給醫院的情況。

南方週末記者拿到的一份外企合同顯示,生產商與醫院採取的方式是「買耗材送機器」。

合同顯示,乙方公司提供一百餘台血透機,總價值逾2000萬。協議期內,乙方保留所有權,甲方醫院享有使用權,相當於將這些機器無償「借」給醫院,協議期10年。

「無償出借」是有條件的。協議期內,醫院要向公司購買不少於3500萬元的各類耗材,其中血透耗材不低於1000萬,還要承諾每套血透耗材價格在200元以上。如果醫院違約,就要按照市價買下這百餘台「借」來的機器,並在三個月內付款。

耗材,是指在血透時所需的一次性消耗品,包括透析器、管路、置換液和針頭等。市面上,每套耗材的售價約在100元左右。

這筆賬很容易算:該合同規定的最低端耗材價格為200元左右,高於市價100元左右。以目前國內醫院每台機器每天使用2次的頻率,該公司一年在耗材上就能多賺730萬元。協議10年,總贏利超過7000萬。這還不算它所要求銷售的其它耗材。

這是一個曲線賺錢的辦法。

名詞解釋

傾銷:2001年國務院公佈,又於2004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傾銷條例》規定,「傾銷,是指在正常貿易過程中進口產品以低於其正常價值的出口價格進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市場。」同時規定,「對傾銷的調查和確定,由商務部負責。」

衛生部明確規定,醫療器材的採購要走招投標流程,公開可查。然而企業送給醫院血透機這個辦法,繞開了招投標。

南方週末記者採訪中,幾家國內血透機生產廠商的負責人都講到了這個業內「公開的秘密」:跨國公司與醫院合作,承諾白送機器,條件是醫院以固定的數量或是年限,購買該公司提供的耗材。而這些耗材的價格往往遠高於市場價。

在中國血液淨化產業聯盟向紀檢部門投訴的舉報書中,列舉了瀋陽、湖南、重慶等醫院與幾家歐洲、日本跨國公司簽署此類合同的案例。

依照陳香梅院士的數據,中國約有27萬血透病人。反傾銷申請顯示,2013年全國透析機有2.5萬台。算起來,「不起眼」的耗材和看上去很貴的透析機相比,實際上賺了差不多的錢。

除了價格,跨國公司還可以用機器、耗材綁定的方法拓展市場。比如選用某品牌的透析機,就只能匹配該品牌的透析器或是管路。「有的進口機必須得用自己的管子,否則甚至會立刻報警。」一位國內廠商說。

不過,「血透機+耗材」捆綁銷售的模式,國內公司即便眼紅也無法實現。同一家跨國公司往往同時生產和銷售透析機和耗材,但目前依然落後的國內企業,只有生產透析機的能力。

利益共同體

耗材上多出來的高昂費用,最終大部分是由全社會共同繳納的醫保基金來承擔的。

在血透機和耗材的購買上,公立醫院展現了以往的邏輯。

根據國家發改委會同衛生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於2009年發佈的《改革藥品和醫療服務價格形成機制的意見》,「基本醫療服務的指導價格,由省或市級價格主管部門會同同級衛生、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制定。」

而各地對醫療機械的指導定價也略有差別,但都允許加以差價。比如,根據安徽省發佈的通知,對單獨收費品種管理目錄的醫療器械,實行差率和差額「雙控」,即可以在中標價格基礎上加價最多6%,單件材料加價不得超過100元。

這樣的情形下,醫院自然有動力採購高價耗材,因為利潤更高。

具體到血透治療價格,各省物價部門在醫療服務項目收費中多有規定。南方週末記者在網上查閱各地條例,找到了10個省市的血透費用規定。

各地的血液透析費用分別在每人每次300元至460元不等。「透析器和管線」等重要耗材是否包括在這筆費用裡,不同地區要求不一樣,即便同一地區不同的年份要求也不一樣。

北京、上海、天津、青島四地明確要求這筆固定費用包含一切血透所需;浙江、河南、重慶、廣東,則標明「透析器和回路管除外」;福建在2001年規定所有材料費不得另收,但2013年的新規定一面降低了總費用,另一面只說這裡包含液體費,沒有提到透析器和回路管。

換句話說,在許多省份,血透所需的一部分重要耗材的費用並沒有物價部門的監管。

而受到物價部門規定和監管的「治療費」,則基本穩定。數家醫院的主任、護士長分別證實,無論是購買進口機還是國產機,對於患者來說治療費大抵差不多。

然而南方週末記者通過在尿毒症病友的QQ群中抽樣瞭解發現,病人幾乎不會也無法關注賬單的組成部分,基本上都是只看總額。

之所以不太在意,與沒有足夠專業知識去梳理清楚有關,也與醫保有關——2012年以後,血透費用的八九成都不是病人自己掏的。而耗材上多出來的高昂費用,最終大部分是由全社會共同繳納的醫保基金來承擔的。

在這個利益共同體中,血透機及耗材採購環節,是否還有更為隱秘的利益分享?南方週末記者採訪的多位對象都避開了這個話題。重慶多泰醫用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紹曉青說:「這是醫療器械行業大家都清楚的事。」做風投多年的合夥人李水龍說:「國外機構形成了固有的營銷模式,有些是不好放到桌面上說的事,還很難改變。」

據一位多年從事醫療器械銷售的業內資深人士透露,跨國公司除了通過經銷商直接輸送利益以外,還會直接以學術會議出場費的形式曲線「示好」,經常邀請專家免費參加境外學術會議(包括免費境外旅遊),或者直接出資贊助國內學術會議,包括與會者的食宿、會務、禮品、旅遊等費用。

立案之後

如果終裁確定傾銷成立,並由此對國內產業造成損害的,可以徵收反傾銷稅。

如無意外,此番針對進口血透機的反傾銷調查,將在一年後的2015年6月13日前結束。至多,可以延長至2015年12月13日。

一位商務部官員向南方週末記者介紹說,「反傾銷調查中企業不合作的案例並不鮮見。如果企業認為向調查機構公開自己的資料結果會更加不利的話,很可能選擇不配合。

如果終裁確定傾銷成立,並認為由此這種傾銷會對國內產業造成損害的,可以對涉案的歐、日企業徵收反傾銷稅。稅率根據對不同的應訴公司所確定的不同傾銷幅度決定,實行分別稅率;特殊情況下,也可以採取統一稅率。

反傾銷條例規定,如果不服終裁決定,涉案的企業可選擇申請行政復議,或向法院起訴。此外,向世貿組織提起申訴也是途徑之一。

最近一次商務部的反傾銷終裁是2014年5月30日,裁定進口四氯乙烯反傾銷,對歐盟的3家公司徵收反傾銷稅稅率為27.6%,對美國的7家公司徵收的反傾銷稅稅率為71.8%。

反傾銷稅的徵收期限和價格承諾的履行期限不超過5年,但特殊情況下也可適當延長。

被立案調查的企業,在調查期間,可以向商務部作出改變價格或者停止以傾銷價格出口的價格承諾。如果商務部接受這樣的價格承諾,可以中止或者終止反傾銷調查。

反傾銷條例還規定了5種應當終止反傾銷調查的情形,包括「申請人撤銷申請」、「沒有足夠證據證明存在傾銷、損害或者二者之間有因果關係」、「傾銷幅度低於2%」等等。

不過,相關的外資並不太願意說話。南方週末記者前往佔中國最大市場份額的費森尤斯醫藥公司的上海辦事處採訪,被行政助理婉拒,截至發稿前尚未回覆;另一家德國貝朗公司聲稱正在做內部的溝通協調;尼普洛貿易(上海)有限公司則表示反傾銷由海外公司處理。

國內企業的聯盟,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商務部立案的消息傳出來以後,當時聯名申訴的有些企業卻突然不願意再露面接受採訪了。

高光勇對這種現象並不意外,曾經有同行邀他一起抵制一場以外企參數量身定做的違規政府採購,不參加招投標。招標當天他沒去,但對方卻去了。

他拿出了「智豬博弈」的理論自嘲,大豬小豬在一個槽裡等待喂食,一端是食物,另一端是開關,如果是小豬去按開關,大豬就會吃掉九成的食物,如果大豬去按開關,小豬就有四成的食物可以吃。山外山在國產血透機的國內市場佔據60%的份額,就是「大豬」。

高光勇喜歡看曹操傳,從小就喜歡英雄人物,他始終覺得自己對這個民族有責任。重慶山外山的院子裡,高聳著旗杆,他的員工們每週一必須要8:15集合,舉行升旗儀式,風雨無阻。

說完「舉報」的故事,他坐在車上,突然問,「你覺得我像堂吉訶德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016

友嘉朱志洋版圖跨九國 25年產值翻四萬倍 專獵歐美百年工具機的台灣併購王

2014-12-15  NCW

 

友嘉實業總裁朱志洋靠著併購,事業版圖橫跨九國,旗下二十六個品牌累加的歷史突破兩千年;他深信老品牌如同大樹,根扎得深,才能開枝散葉。他到底是如何將這些併購的公司轉虧為盈?

撰文‧ 蔡曜蓮

由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和《今周刊》主辦的﹁金鑫獎﹂於八日晚間圓滿落幕。此獎項是為表揚以併購策略,帶動台灣產業升級,提高國際競爭力的企業。今年最大贏家無疑是友嘉實業。友嘉實業以去年底併購德國MAG集團案例,獲得「年度最具代表性併購獎」和「最具影響力獎」兩大獎項;此案例不僅是近幾年全球工具機業最大併購案,也助友嘉打入歐洲工具機市場。

友嘉總裁朱志洋有併購大王美譽,業界對他併購實績並不陌生。然而這幾年,友嘉併購腳步更快更積極,光去年就有七家,今年進度除六家日本企業外,年底前還有德國、韓國、印度各一家企業併購將陸續完成,總計九家。透過併購成功打入工具機技術尖端的日本與德國,讓台灣技術更上一層樓。而他個人也得到本屆金鑫獎的「卓越成就獎」的肯定。

專挑老公司下手

傳承品牌頂尖技術

台灣製造業以代工起家,薄利低銷出了名;從代工跨到品牌行銷,成功立足的寥寥無幾。但朱志洋卻能品牌製造一手抓,精準併購不只使旗下品牌軍容壯盛,從製造來說,其他台灣廠商還在逐水草而居的尋找廉價勞工時,友嘉已經踏入先進國家的高端競賽,在工資、技術、市場都比台灣強的地方廝殺。

談到未來願景,朱志洋雙眼都在發光,「明年投資併購的金額肯定超過一億美元,對台灣的投資也會繼續加碼,明年三月台中新廠會開幕,一六年友嘉預計要以控股公司的形式回台興櫃,一七年上市,如果情況順利,也許再加碼投資五十億新台幣在台灣蓋新廠。我估計上市時國際版圖已經超過十個國家,而且八成都會坐落在先進國家。屆時營收希望能達成一千億元的目標,更希望在二○二○年實現世界第一大工具機集團的夢想。」一九八九年,正是二十五年前,當友嘉集團的營收破四億元時,工具機事業群的營收大約一百萬元,占整個集團的貢獻不過滄海一粟;然而,透過不停的整併,目前旗下有二十六個品牌,橫跨九個國家,一三年工具機事業群的營收已經接近集團總營收的六成,約四百一十億新台幣,在二十五年間,營收飆漲超過四萬倍。

談起併購,人人都明白這是擴展事業版圖的捷徑,但失敗的案例所在多有,哈佛商業評論曾研究,全球公司每年約花兩兆美元在收購公司,收購失敗的機率介於七成到九成之間。但檢視朱志洋的併購歷史,在他的調整下,公司往往可以由虧翻盈。

為什麼朱志洋的併購成功率可以比別人高?

朱志洋說,併購的第一要訣無非是慎選標的。他專挑歷史悠久的公司下手,「現在歐洲、亞洲、美洲最老的工具機品牌都在我手上。只要我不賣,這些歷史都會繼續傳承。」他神情略顯得意,畢竟他旗下品牌的歷史累加已超過兩千兩百年。

專挑老公司是因為他相信,「這些歷史悠久的品牌,雖然走下坡才被買下來;但過去的戰績不能抹殺,就像卡地亞、蒂芬尼,怎麼落寞都是精品。高端品牌一台工具機單價能賣到一千萬美元一台,台灣最多是二十萬美元一台,兩種價值不能比。」這些品牌最讓人垂涎的當然是頂尖的技術,朱志洋會將購自先進國家的技術轉移到成本較低的區域生產,提高利潤;他並整合旗下事業體的行銷網絡,在各地的友嘉辦事處都能買到不同品牌的產品,並統一集團後端的研發平台,藉此壓低成本與發揮併購綜效。

但是,要收購百年老店,也不是有錢就能成交。以併購德國MAG集團的案例來說,雖然公司連年虧損,銀行負債三十七億元,朱志洋想收購時,德國政府仍小心翼翼,深怕朱志洋一接手就會裁員或惡性倒閉。

朱志洋前前後後向德國政府說明了三次營運計畫,最終以個人名譽簽署保證不裁員,德國政府才將併購案放行。七個月的時間,他不僅還清貸款,還讓公司轉虧為盈,「這讓他們很震撼,想不到一家這麼小的台灣企業,口袋這麼深。」

把錢花在刀口上

平時都住「無星級」

至於如何讓公司轉虧為盈,朱志洋說:「最好的管理就是不要管理。這些老公司可維持百年一定是因為有良好的制度支撐。我接手跟別人不一樣,我不派人,就我一人單槍匹馬,準備換管理團隊的腦袋。」朱志洋會舉出實際的數據要管理階層面對經營不善的事實。他將被收購企業的人均產值羅列清楚,並與其他廠區比較,讓管理團隊明白營運效率的落差;據此,他才能嚴格要求抓緊預算,將錢花在刀口上。

朱志洋平時不是走路就是計程車代步,出國飛再遠,都擠經濟艙,住宿都是「無星級」。但MAG子公司總經理出入是最高檔賓士,搭的是頭等艙,住的是五星級;面對朱志洋的作法,總經理說:「頭等艙是身分的節儉,我是總經理,我出去沒有坐頭等艙,會被人家看不起。」

砸錢行銷不手軟

為一場展覽就花數億元

朱志洋當下哭笑不得,雖不要求管理階層像他一般簡樸,但起碼不該鋪張奢華,「我們台灣公司抓預算猶如扭毛巾,擰乾了還得用火烤過,搾得涓滴不剩;這些貴族公司像剛從水桶拉起的毛巾,溼淋淋地一抓,隨便都能擠出汁。」朱志洋節省是因為注重每分錢的邊際效應。在行銷花費上,他一毛都不省。二○一三年,友嘉到德國漢諾威參展,他租下的展場面積是全球第一大,廣達四千兩百平方公尺,是其餘十五家台灣參展公司加總的二.三倍;漢諾威機場的三個航廈加路上的計程車廣告,有七成被朱志洋買下,「這幾億元的鈔票我敢花,因為這是塑造品牌形象。」工具機是台灣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而朱志洋靈活地利用併購策略,將台灣工具機從製造帶入品牌與市場,提升附加價值。

在台灣產業急須轉型的今天,朱志洋的策略不僅為自己的集團開創新局,同時也是台灣企業值得借鏡的典範。

朱志洋

出生:1946年

現職:友嘉實業總裁

經歷:輪船修理工

學歷:海洋技術學院輪機系事蹟:獲頒金鑫獎「卓越成就獎」友嘉靠併購建立工具機王國

重點品牌 重點案件數

2011年sigma、jobs、sachman(義大利)3 2013年honsberg(德國)(MAG旗下子公司)7 2014年 ikegai、tanabe、akiyama(日本)9

資料來源:友嘉實業

打敗電子業

金融業變併購贏家

2011年舉辦第一屆金鑫獎後,今年邁入第四屆。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的理事長黃日燦表示,從第一屆的400件申請案持續滑落到本屆不足100件,顯示台灣整體市場汰弱留強的風氣正在削弱。

很明顯的,過去獨占鰲頭的電子業,今年只有一家旭泓光電上榜。而今年,金融業占了所有獎項的四成,年度五大代表性併購獎就有三座隸屬金融業。這顯示金管會喊出的「協助國內業者打金融亞洲盃」獲得一定成效。

併購可以讓公司迅速脫胎換骨,但是需要有長期的眼光。黃日燦認為,最值一提的是友嘉實業拿下三項大獎。友嘉從台灣起家,靠著併購完成海內外布局,像今年在日圓趨貶時,加快併購日本企業腳步,可說創台灣企業風氣之先,很值得企業借鏡。

2014台灣併購金鑫獎得獎名單獎項得獎案例得獎公司/人士年度五大最具代表性併購獎中國信託商業銀行有限公司併購日商東京之星銀行中國信託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友嘉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併購德商MAG子公司友嘉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元大寶來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併購韓商東洋證券元大寶來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中華開發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併購萬泰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中華開發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美商Alvogen併購美時化學製藥股份有限公司美時化學製藥股份有限公司最佳創意併購獎中國信託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併購日商東京之星銀行中國信託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最佳海峽併購獎從缺從缺最佳企業社會責任獎台灣國際造船股份有限公司/永傳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國際造船股份有限公司

永傳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最具影響力獎友嘉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併購德商MAG子公司友嘉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卓越成就獎友嘉集團總裁朱志洋先生友嘉集團總裁朱志洋評審團特獎旭泓光電股份有限公司併購德商Aleo Solar AG中美矽晶製品股份有限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733

【撳機40年】首個引入汽水機的人:街坊以為裏面有人

1 : GS(14)@2017-01-24 03:00:39

邵公田(右)與兒子邵正平,正與客人研究如何可引入成人用品的自動販賣機。



「當時的人說我是儍瓜,哪有人買這些東西回來。」儍瓜David(邵公田)40年前由日本引入自動販賣機,雖然現在香港自動售賣機的數量和離奇款式拍馬都未追得過日韓美加,但去年某飯糰連鎖店門市全面關閉,變成自動販賣機;太子、深水埗等地段一條街四、五間自動洗衣場;地鐵賣電話充值咭、甚至小說;還有些舊屋苑、新街市,冇咗小店,擺返部自動售賣機「補給」日常用品,甚至24小時賣菜,自動販賣機似乎越賣越旺。



六、七十年代,只得少量自動售賣機如郵票機、磅重機,可口可樂第一部機放在翡翠明珠戲院前的大樹下。那時自動販賣機面對最大的困難是冇地方放。但在這一切之前,David已想到在人流旺盛的天星小輪放第一部自動售賣機。當時天星小輪的經理是John Harris:「他說要收我一萬元一個月租地方。好貴啊!」雖然當年天星小輪每日有二十萬客量,但買一包飲品最多幾毫,都係「冇得做。」談不成,他還是常跑去找John聊天「練英文」。那時天星小輪以人手收錢,踩腳踏開閘門就放人入大堂等船,無數人頭,小輪常常超載,罰款五千大元。David反而幫John引入第一批收錢數人頭的入閘機,控制載客量,後來大球場、市政局泳池等的收費入閘機,都是David引入的,好多都用到現在,那是另一個故事了。


有部自動販賣機 係種光榮


1975年維他奶公司羅友禮引入紙包飲品,不能放入盛滿冰水的士多店凍櫃,David梗係幫手啦,翌年首部自動販賣機放在食街(今銅鑼灣加寧街)的小舖裏。得四款飲品,大抵都只想用來做宣傳。初時香港人好懷疑,以為售賣機裏躲了個人,又驚入了錢沒東西掉出來,蝕大本,好少用:「在八十年代見過老太太,見個硬幣孔好細,就把錢摺到好細塞進去。以為有人找錢。結果塞住了。現在你以為好好笑的事,當年真的有發生過。」但每次工作人員把售賣機打開,必有大群人圍觀,「指手劃腳教我點整,好似專家一樣。」到八十年代末,地鐵開幕後幾年起,即是「乜咁啱0既?」汽水機情緣那個年代,大家習慣了用自動售票機買票:「嗰陣士多舖能有一部自動售賣機,對佢哋嚟講係件光榮,有型有面子的事!唔係飲品廠俾錢租地方,係士多畀一千蚊租部機返來擺呀!」


金融風暴售賣機代替茶水阿姐


98年金融風暴後,好多公司辭掉煲水倒茶的茶水阿姨省經費。換幾部咖啡機、汽水機、零食機,「仲可以24小時服務呢!」所以現在許多甲級寫字樓,商業大樓裏,都是新款自動販售機試賣點。到二千年以後,自動售賣機普遍了,成個社會賣地維生,反正點計都平過租舖,你擺部機喺度我都按尺租來同你計。你在網上看到美加日韓大陸有好多有趣的自動販賣機,香港不是沒創意搞不出,而係,冇掟放。四十年來,自動售賣機最大的轉變是,由收輔幣變做八達通、手機付款。「每次收款回來,要數硬幣,入膠袋封裝,再送去銀行。浪費很多人力及時間。」現在八達通一嘟,就不必再數大餅了。販賣機也由最初只賣四款飲品,到現在最大的販賣機有四十二款產品選擇,有電話卡、化妝品、健康食品、郵票、紀念品、小說、雨傘、水果、沙律到飯盒,發展到如滿街的自助洗衣場。有客人想引入成人用品自動販賣機,但係「如何限制18歲以下人士買產品。」同「連夜場都避忌唔俾放部機。」到現在仍在膠着狀態。David:「明明外國日本都好普遍。」但他看到,將來香港的自動販賣機只會越來越多。除了客人省舖租「創業」外,「現在的人住屋、劏房越來越細,好些新樓盤玻璃幕牆還不能曬衣服,住客走晒去自動洗衣場洗衫。」有些人廚房、雪櫃都太細甚至沒有,可能都好似日本般,將來自動售賣機要賣埋蔬菜飯盒日用品。自動售賣機的發展也可能變好。但David覺得非好事:「場主不要拿自動售賣機是個收租的工具,想要把自動售賣機作為服務市民的一個器具就好。」記者:陳慧敏攝影:伍慶泉、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http://fb.me/AS.AppleDaily


60年代可口可樂的自動販賣機。

70年代可口可樂的自動販賣機。

1976年首部放在食街的維他自動售賣機,頭十台還是富士工人人手生產的。


80年代可口可樂自動販賣機。

02年有人租舖全擺自動售賣機,生意不錯,業主即刻加租後就沒有了。

03年魚蛋機之父吳漢威發明全球第一部自動魚蛋生產機,後來卻因為資金問題而消失。


近年有位印度人引入維他命,但大型超級市場收他五百萬上架費,他索性多買幾部機周圍擺。

70年代天星碼頭就這樣,請人用腳制開閘門放人入大堂候船,結果弄得常常超載。

79年天星小輪入場情況,每日載客量可達二十萬呢。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123/1990569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85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