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黑馬】美食天下:人人都是美食家 慢生意的新玩法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0258.html
美食天下網站的創始人虞航貌似書生,不善言辭,但卻做了幾件常人做不出的事。由於熱愛互聯網,2003年他辭去了在中石化的工作來到北京,在一家網站做UI經理。2007年,他又辭掉工作,只靠積蓄專心做自己的網站。公司當時只有三個人:他、妻子,還有一個負責編輯的小姑娘。這家網站便是現在的美食天下。
事實上,虞航來北京的第二年就創辦了這家網站。當時離開家的他突然意識到要獨自生活,難處之一就是要學做飯,而當時的菜譜網站不多,裡面的內容猶如現在超市裡的菜譜書一樣:成品圖加上簡單的文字羅列,指導性差。所以,2004年虞航做起了自己的菜譜網站。
雖然最初的網站只是業餘玩票,但他卻很用心地把握受眾的需求,並在當時讓用戶來自己生產內容(UGC)。虞航發掘了一些家庭主婦做原創作者,之所以選擇她們,是因為這樣的內容最有人情味,也更容易操作。時間長了,虞航發現自己更願意投身到這個副業,而且他看好美食行業的前景—人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08年底,虞航對網站進行了社區化改造。頁面採用了人人網式的SNS設計,還有類似現在微博的「說說」—當時他只是想做一個匯聚QQ簽名類的版塊,沒想到沿用至今。打開現在的美食天下,沒有滿目的美食,反而資訊感很強。其中包括健康、菜譜、食材等欄目,社區被一語雙關地稱之為「美食家」,登錄後的歡迎語是「歡迎回家」,裡面有廣場、說說、日誌、小組等。目前用戶每天會原創菜譜、日誌一千餘篇。
社區只是形式,重要的是灌注內涵,虞航在其中加入了「生活」的理念。「我的用戶和我一樣,剛上美食天下的時候也是剛畢業,剛有個地方可以做飯;幾年後到現在,大家都已成家立業,有了小孩,生活水平提高,在社區中交流的不僅僅是做飯,更應該是學習美食的文化,提高對生活的追求」。
這幾句簡單的語言便是美食天下構建競爭壁壘的方法論。虞航認為菜譜網站只是工具,可複製性強,附加值低,但若倡導以享受生活的態度來追求美食則有豐富的想像空間。COO沈萍自稱是「重度美食愛好者」,她介紹自己的朋友聚會不屑於去「館子」,都是在家中進行。「熱愛美食的人都非常熱愛生活,他們想要吃得更健康、更有情調,他們的消費行為跟單純的『做飯者』是不一樣的,他們會講究時令、挑剔食材、把賞餐具」,侃侃而談的COO最終將話語落在一點:「用戶關心的內容決定了他的購買行為」。
虞航表示,美食網站不同於其他互聯網公司,經營者要有文化、懂生活,這看似一份閒適的工作,但本質上是個慢生意,商業模式要逐漸探索。2011年,網站註冊用戶接近100萬,讓他覺得有了開展一些業務的基礎,於是引進合夥人,擴大公司規模,由之前的不足10人發展到現在的30多人。在這之前公司主要靠廣告盈利,其中品牌廣告只佔一兩成,剩下的來自廣告聯盟。而現在,「純廣告」只佔到收入的一半,剩下的則是與品牌廠商進行的多種形式的合作。美食天下每個月都會搞一兩次活動,包括攝像、徵文、抽獎等,而這都不乏相關品牌的贊助。網站現有的註冊用戶已經有300多萬。
每到年底,美食天下都會舉辦線上的年度烹飪大賽—「人人都是美食家」。2012年網友共提交了5000多件作品,數量較上一年翻了一番還多。網友的嘉年華提升了美食天下的品牌價值,2012年的大賽獲得了「國美在線」的總冠名,同時還有其他一些知名品牌的贊助支持。沈萍認為,美食天下最大的競爭壁壘就是讓網友在這裡提高了生活質量,並能持續獲得提升生活品味的動力。
史上最牛的遊戲:玩我遊戲的人,都是不玩遊戲的!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4329.html找靈感、挖黑馬、評熱點、這裡是黑馬通訊社:如果要評選App Store上最奇葩的遊戲,《史上最牛的遊戲》系列一定要佔得一名。
這款由台灣遊戲開發團隊Orangenose Studios推出的休閒小遊戲曾風靡一時,奪得過中韓兩地App Store免費版第一的位置,應用下載量超過3500萬。
旗下考驗玩家反應能力和手指靈活度的《史上最牛的遊戲2》被國內各類開發團隊模仿。直到現在,一些「模仿品」還高居下載榜前列。
作為該類產品市場的開拓者,Orangenose Studios創始人簡銘亮在台灣Inside Salon活動中分享了自己的遊戲開發經驗,並在會上表示,他們瞄準的目標用戶就是一群「不玩遊戲」的人,讓這些非遊戲重度玩家願意用遊戲來打發時間。
台灣媒體《數位時代》對他分享的遊戲成功經驗進行了總結:
1.產品設計
遊戲在設計時就要簡單好上手,讓消費者看到App Store的截圖就明白玩法。「容易開始容易玩」是休閒遊戲成功的第一法則。
2.迷你關卡
《史上最牛的遊戲》每個關卡消費者平均重玩次數達50次以上,總共24關的迷你遊戲,玩一關只需要10秒,這對消費者來說不會有太大壓力。
3.選對市場
市場不是越大越好,而是鎖定到一群不是遊戲的重度玩家,但是這群用戶會是願意下載遊戲來打發時間的人。
4.自然成長
當消費者下載一款遊戲,通常會介紹給身邊2個人。因此遊戲大多是透過口碑推薦,讓玩家數自然增長。
5.添加幽默元素
影響用戶下載量的重要因素是,一定要有趣好笑,這樣用戶玩過之後才會想介紹給其他人。有趣好笑是遊戲口碑傳播的重要點。
6.應用名稱和圖標很關鍵
App Store裡充滿一群好奇的用戶,他們都下載過無數應用,經驗老道。他們在應用商店尋找的就是新鮮有趣的應用,如果在應用的名稱和圖標上表現特別,這就容易引起用戶的好奇心,下載幾率就會增高。
為什麼大部分投資者都是輸家? 價值at風險
http://xueqiu.com/9769652619/26072998資本市場的參與者基本上是7虧2平1贏的組合,但為什麼大部分投資者都是loser,少數才是贏家?我大致給失敗者分成4類:1.純粹的投機(賭博)或趨勢投機(技術分析);2.投機、投資都不懂的可憐蛋;3.追逐熱點,對基本面一知半解的偽價值投資者;4.勤奮努力,熟知基本面,自詡為價值投資但依然失敗的投資者。前三者不必多說,最後會失敗很好理解,但很多人想不通的是為什麼自己足夠聰明、足夠勤奮,不斷的學習吸收大師們的投資方法、跑遍公司調研、擁有足夠的投資經驗,最後還是失敗?或許在中國,你可以歸罪於資本市場成立的時間太短,制度不合理、市場參與者不專業不理性都是理由,但在以專業投資者為主、制度合理的成熟資本市場,依然滿足這樣的定律。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讓我們看看什麼是成功的投資者。不論是巴菲特的價值投資理念,還是費雪的成長股投資理念,還是彼得林奇的隱形冠軍拐點投資,最終能夠成功都含有共同的特性:
對大勢(宏觀、行業)的把握,對公司的分析,對人性的判斷(即好生意、好公司、好價格),表現出來就是能長期跑贏市場取得超額收益(20-25%)。所以,上面4類大部分人失敗的原因就是不滿足這兩個必要的條件,特別是,第4類失敗者,他們並不是不瞭解基本面,甚至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是擁有高學歷高智商不斷學習投資理念的人,但他們忘記了2件重要的事:
1.投資是一門藝,而絕非嚴謹的科學,彼得林奇曾經說過,一個鍾情於計算,沉迷於資產負債表而不能自拔的投資者,多半不能成功。寧要模糊的正確,不要精確的錯誤。雪球曾討論過數字和模擬誰更重要的話題,事實上世界上所有一切是否真正有價值都取決於不能量化的「模擬」,這一點毋庸置疑;
2.對自我的控制和市場人性的判斷。馬克·塞勒爾曾在哈佛的演講中說到為什麼我們不能成為下一個巴菲特(詳見
http://xueqiu.com/6847723845/22692661),他認為一個成功投資者的決定因素並不是智商有多高、擁有或者在今後的職業中擁有多少經驗。知識是可以學習的,但人性是無法複製的,巴菲特就只有一個,他的性格誰也無法複製,所以幾乎沒有人在整個職業生涯中達到20%-25%的復合收益率。很多時候公司的基本面是沒有變化的,變化的只是市場的情緒,如果你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那你就會被影響。貪婪恐懼是我們失敗的主要原因,總想著買要更便宜一些,賣要更貴一些,心態的失衡才是很多基本面高手炒股失敗最大原因,殺死你的是心魔。
投資最難的地方並不是瞭解公司的基本面,而是瞭解市場人性並戰勝自己。 所以綜上兩點,
你如果無法對市場做出判斷,無法對自我進行控制,無法理解人性的變化,無法以「藝術」的眼光去投資,那麼即使你再聰明再努力都是徒勞的,最終的失敗已經注定了。 說了那麼多理念,來說說自己真實的體會吧。最近也有很多在博客或QQ裡私下問我,大致的意思就是,他們一直在看我寫的博文,然後買了我寫過的股票,但不巧的是買了就一直跌,甚至有的套了20%,問我怎麼辦要不要割肉,言語間還有責備的意思。我很明白這些股票大部分都是在底部的位置就開始關注了,所以我很不理解為什麼都會買在高位,於是我問他為什麼最早在底部開始關注的時候不買入呢,他說那時候他有其他股票套著,不捨得割,但是自己的股票一直跌,而看好的標的一直漲,終於上兩週忍不住割掉舊的追高新的了。對於這樣心態的朋友,我真的不知道怎麼回答了,對此我的建議是:珍愛生命,遠離股市(之前我說了石油石化系的股票要跑贏大部分個股和指數,很多人不信,甚至還說就算跑贏也不會買這樣的言論,我可以大膽預測一下,只要中石化繼續漲,最後接盤追高的,必定是這幫人)。所以我說技術分析很重要,最重要的是對市場、對人性的判斷(詳見前文:
http://xueqiu.com/9769652619/25831545),雖然好的標的你買在高位就很被動,心態也會備受煎熬,但退一步說,如果對一個十倍股真的很有信心,很瞭解,那麼下跌20%又有什麼關係呢?要知道有時候就算是以很便宜的區間買入,市場先生也可能套你20%,絕對的低點買點和高點賣點是非常難把握的,關鍵在於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克服人性的缺陷以及判斷市場的趨勢。只要你能調整好自己的心態,股價上漲下跌20%對十倍股的未來影響甚微。
人性這玩意,千百年從未改變,未來也不會改變,除非我們都成了機器人,不然時刻都有效的市場永遠不會存在。投資者一定要擁有宏觀的大局觀,同時認清自我,控制貪婪和恐懼,認清市場。要明白很多時候在牛市裡,自己就是池塘裡的鴨子,只要是呆在水裡都會上浮,千萬別自認為自己上浮是因為能力超群(甚至也有人會毫不懷疑的認為鴨子本來就會自己上浮)。我們要時刻鞭笞自己,成功可能只是大勢的向好,只是碰巧的運氣,爭取做一隻沿著池塘慢慢向上爬的蝸牛,而不是鴨子。
【案例】電商韓都快速擴張的秘訣:小組制2.0,大家都是二老闆!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10/57020.html小組制1.0:從買手到買手小組
2007年之前,彼時的中國網絡市場上,有成千上萬的韓風女裝在銷售,要麼是代購,要麼是抄款,每個店舖也就幾十款,大家做得都一般。
趙迎光折騰了好幾年電商,也開了門店,但仍然對未來要幹什麼很迷茫,他一直在摸索,如何才能差異化?
2007年中旬,趙迎光接觸到韓國最大的一家快時尚公司。一般的公司是給生產商三四款衣服,每款生產上萬件,而這家公司直接給生產商700個款式,具體生產哪些款式,由生產商決定。雖然款式多,但是單款訂單量卻少,少則數百件,多則上千件,賣得好再返單。
趙迎光恍然大悟,終於摸索到了自己夢想的未來,於是立刻嘗試這種多款少量的模式。
剛開始公司資源有限,只能做代購,他把重心放到培養買手上,招攬一批學生,將韓語專業和服裝設計專業的人搭配在一起,從韓國3000個服裝品牌中挑選出1000個,分給40個人,每人每天從25個品牌的官方網站上挑出8件新品,這意味著每天有200款新品。
當時,淘寶搜索是按刷新時間排序,原本趙迎光只是想使產品充足、新鮮,卻沒想到贏得了流量。
這讓韓都很快跟網上千千萬萬個韓裝店舖區別開來,競爭力一下增強。
但是這種競爭力主要表現在爭奪顧客的前端,趙迎光很快發現這種模式在後台的問題:
第一是代購有幾大硬傷,比如等待時間過長,無法退換貨,經常斷貨斷色斷碼,性價比不高等等。
第二是選款師沒有經營意識和競爭意識。選款師上完新款之後,顧客下不下訂單,這款衣服能賣多少,跟他們沒什麼關係。
於是趙迎光做出調整:
第一,從「代購商品」轉為「代購款式」。買手像從前一樣選出款式,然後交給生產部門採購樣衣,打樣,選料,在國內找工廠量產。
第二,不再要求每個人盯著25個品牌,而是全部打亂,買手之間開始競爭,培養買手的獨立經營意識。
但是,新問題出現了:每個買手都希望上更多的產品,卻不注意庫存問題,只選圖片上傳,買手們對供應鏈並無太多考慮。
於是趙迎光抱著試試看的心理,給了一個買手2萬元,讓她自己決定生產件數、顏色、尺碼,一旦盈利,公司和買手分成。
但是這種嘗試也有問題:其一,買手是設計專業出身,你讓她去搞運營,終究是不行的;其二,就算某個買手有經營天賦,但是他又要選款,又要考慮那些經營的事,難免哪頭都顧不好。
於是,趙迎光把經營事務剝離了出來,但不是像以前那樣,剝離給公司的生產部,而是給每個買手配上視覺人員和運營人員。
「買手小組」雛形初現。
幾個月後,這種小組+分成制度的優勢開始顯現了,買手小組的積極性上來了,他們不僅可以找到韓國最新的時尚款式,還能找到相對靠譜的代工廠生產,降低成本,把控質量。庫存周轉也快起來了。
趙迎光索性在內部做了個試驗,成立了兩套班子:
一套是按照傳統服裝公司設置三個部門:設計師部、商品頁面團隊以及對接生產、管理訂單的部門;
另一套系統是把三個部門的人打散,每個部門抽出1個人,3個人成立1個小組,總共10個小組。
兩套班子同時開工,3個月後,傳統班子被停掉,公司開始試用效率更高、績效更好的小組制生產模式。
就這樣,小組制模式成形了:買手+視覺人員+運營人員。
小組制2.0:內部資源市場化,大家都是二老闆
時間到了2011年,韓都有了70個小組。小組一多,原來可以調配的資源,沒法調了,比如公司內部的推廣資源如何分配?店舖的首頁,放那個小組的產品?
趙迎光索性給每個小組更高的自治權,款式選擇、定價、生產量、促銷全都由小組自己決定,小組提成根據毛利率或者資金周轉率來計算,毛利和庫存成了每個小組都最關注的兩個指標。因此,在韓都的淘寶店裡,並不會有統一的打折促銷,而是每個小組根據自己商品的情況做出促銷決策,以保證毛利率和資金周轉率。
對於首頁資源,他們有一個內部資源市場化的機制:成立6個月以上的小組,可以競拍位置;成立6個月以內的,首頁拿出專門的位置,讓大家搶,誰手快誰搶到。
最重要的財權完全放開,每個小組的資金額度自由支配,而這個額度又與小組的銷量直接掛鉤,賣得越多,額度越大。在韓都,本月的資金額度是上個月銷售額的70%。比如上個月有個小組賣了500萬元,500萬元的70%是350萬元,那麼這個月該小組可以用350萬元再去下新的訂單。
因此,每個小組都必須有很強的危機意識。假設一個小組是5萬元「起家」,小組一定不會把這5萬塊錢都用去下訂單。因為如果賣不出去,就再沒有使用額度,小組必須開始賣庫存。如果庫存永遠賣不出去,這個小組就永遠沒有額度,甚至會死掉。
死掉怎麼辦?死掉就「破產」「重組」唄。
他們會對各個品類的小組進行競爭排名,排名前三位的會得到獎勵,後三名的會被打散重組。
這樣,每個小組都是一個競爭因子,幾乎就是一個小公司。這種把公司做小的理念稻盛和夫和張瑞敏都在嘗試,而韓都依託互聯網的基因輕裝上陣,走得更遠。
這一階段的使命是解決內部資源分配問題,也是韓都整個公司架構全面小組化的階段。產品小組若是覺得之前對應的攝影小組不夠好,那就換一個;若是覺得生產部某個小組協調得力,就會分配更多任務,那個小組就會有更多收入,也會更有動力。整個組織架構就像標準配件一樣,可以自由對接,也確保大多數人員的收入能夠跟市場績效掛鉤。
小組制3.0:為了變態的售罄率
2012到2013年,韓都有200多個小組,7個品牌,每年將近2萬款,這個階段最頭疼的是什麼?
供應鏈!
這就需要全局規劃和單品精確管理。
所以,小組制又進化了,他們創建了單品全流程運營體系,公司層面則成立企劃中心,用售罄率倒逼各個鏈條做到單款生命週期管理,並統籌全局。
所謂單品運營,就是以單款來考慮的,這一款衣服從設計到銷售,全部有數據把控;每款產品的生命週期,都有專人精心維護。平均下來,每個月每個小組管理七八款衣服,每款給什麼位置,做什麼搭配,衝擊爆款能到什麼程度,庫存水平到什麼狀態需要打折,長期練下來,自然得心應手。
企劃中心則根據歷史數據,在年初的時候,參考年度的波峰波谷節奏,制定目標,然後分解到各個小組,每個小組,在月度、季度、年度,都有細分的考核指標。企劃部相當於韓都的發改委和數據中心,協調各小組之間的競爭。
企劃中心的節奏控制對於韓都的供應鏈至關重要,能夠讓生產部及其工廠提前預測下一步的進度,方便備料。數萬款產品下單,沒有節奏控制,純粹找死。
現在韓都的售罄率能夠做到95%,這在服裝行業是很變態的,尤其是在每年2萬款的情況下。據韓都分銷部負責人劉景崗透露,完成這個指標壓力不大。
韓都為了做到這一點,將產品分為:爆旺平滯。爆款和旺款可以返單(韓都的爆款不是傳統企業的那種動輒幾萬件,能賣2000件,在韓都就是爆款了),平款和滯款必須立即打折促銷,而且要在旺銷時間,稍一打折就會售出,等到了季末,需要清倉的惡性庫存自然就很少。這樣一來,整個供應鏈反應更靈敏,品質也更易控制。當然這個過程是一點點摸索和改進的,沒有歷史數據的積累,也做不到預測。
總結說來,小組制可以做到大的共性與小的個性結合,所有非標準化的環節,如產品的選款、頁面製作、打折促銷,全部由小組來做;標準化的環節,如客服、市場推廣、物流、市場、攝影等等,統稱公務部門,由公司來做;再加上人資、財務、行政部門等,就完成了韓都的組織架構的三級管理。
這就是整個韓都小組制的進化史,每一步其實都是面臨一個核心問題,都是被逼出來的。
如果你看過《失控》(一本深刻影響了美國互聯網的書)的話,就會發現,韓都的小組制正是暗合了互聯網的分佈式協作特徵,也是蜂式思維的體現,通過小組帶動大盤。
你不能把小組制簡單地看作企業為了內部激勵而採取的組織變革,它既是市場需求由大眾化到小眾化的改變,也是競爭從多元化到跨界元之後的管理應對。
這可能不是一個個別現象,而是整個企業界管理變革的序曲。
組織款式的方式才是最重要的
趙迎光曾經非常欣賞一段話:有一種培養叫放手:世上最困難的就是把一件你很拿手的工作交給別人,再眼睜睜看著他把事情搞砸,而你卻還能心平氣和不發一言,那是培養人。世界上最容易的就是把一件你很拿手的工作交給別人,再手把手地教他把事情做對,不給他犯錯機會,那不是培養人,而是鍛鍊你自己。
他之所以非常欣賞這句話,其實是他放手讓小組長成長的依據。
對於服裝企業來說,款式是最重要的,但是,這個最重要的工作絕不能讓老闆親自參與其中,這就是宿命,最好的老闆應該培養最好的選款隊伍,而不是親自參與。而凡客為了度過危機,陳年親自上陣,不由得讓我們為凡客的未來捏了一把汗。所以,凡客還是一個披著互聯網外衣的傳統企業。
反觀傳統的服裝企業,大部分傳統服裝品牌的創始人都有設計師基因,所以很多創始人、老闆都會參與選款。
只要企業一大,這種方式選款立即就受到精力和能力的侷限,在需要大量款式的時候容易出現較高的選款失誤率。在這種模式中,負責選款的人和運營的人是分離的,也導致選款師難以對市場形成敏銳的認知。
可怕的是,行業巨頭正在被韓都這些小型選款師們一點點打散,一點點啃食。服裝行業,款式永遠是競爭力,但組織款式的方式,或許才是最重要的。
小組制的缺點
第一個缺點,買手培養需要時間成本。師傅帶徒弟模式,一般成熟要2年,經歷一個春夏秋冬才有感覺,經歷2個週期才會比較成熟,逐漸好轉。剛開始時,只有幾個小組,下單量小,沒有工廠願意接,所以,第一批買手培養很艱難。
第二個缺點,買手水平參差不齊,產品品質不穩定。需要設置一個首席評控官,嚴格控制。
第三個缺點,銷量多批的下單模式,對供應鏈要求高。必須跟工廠有數據對接,需要做管理系統,但現在市面上所有的ERP系統都不適合買手小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