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數據說Digg的興衰史 從輝煌到沒落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7/14/229681.html

曾被看作Web2.0時代的先鋒,2008年Google曾欲以2億美元收購的Digg,卻以50萬美元的價格賤賣,科技界一片嘩然,多少人唏噓不已,曾經的社交媒體鼻祖至此宣告從輝煌走向沒落,下面一組數據告訴你Digg的興衰歷史。

距離上線時間有多久?——8年。

距離凱文.羅斯登上《商業週刊》封面《這個孩子是如何在18個月內融資6000萬美金的》有多久?——6年

從凱文.羅斯登上《商業週刊》封面到辭職隔了多久?——5年

到目前為止,網站報導的新聞有多少?——2800萬

到目前為止,網站發佈的消息有多少?——3.5億

到目前為止,網站上的總評論有多少?——4000萬

2008年底,網站處於巔峰時期的每月訪問量——3000萬

2010年末月訪問量:少於1500萬

2012年5月的月訪問量:700萬

Digg曾試圖將自己賣給大公司,這個打算持續了多久?——6年

坊間傳聞當時某公司準備收購Digg的價格——3億美金(以失敗告終)

傳說2008年Google準備收購Digg的價格——2億美金(以失敗告終)

公司2008年的估值:1.67億美金

謠傳AlGore及CurrentTV打算收購Digg的價格——1億美金

Digg獲得的第一筆融資,由凱文羅斯本人出資:6000美金

2005年,也就是Digg上線一年後所獲得的融資金額:280萬美金

自上線以來,Digg從MarcAndreessen,PierreOmidyar,ReidHoffmann等人處獲得的融資總額:4500萬美金

Digg所獲得的最後一輪融資:500萬美金

距離最後一輪融資多少天?——365天

2009年Digg裁員多少?——10%

同年Digg後來裁員多少?——37%

2012年5月,被《華盛頓郵報》子公司SocialCode僱傭的Digg員工數量——15

SociaCode招聘之後,Digg剩下的員工數量——少於50

本次併購之後,將要繼續負責Digg產品的員工數量——0

如果Digg料到現在的結果,當初兩次被其他公司打算以重金收購的時候,會不會放寬談判條件?Digg走到今天的地步,其實並非公司沒有價值,今日Alex排名仍高達157位,光靠廣告Digg就不止這個錢,但終歸是巨星隕落,輝煌都是過眼云煙,公司為何會走到這一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001

Digg賤賣:社交網絡時代什麼最貴?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7/1897092.html

經名噪一時的Digg如今以50萬美元的低價賣給了Betaworks,相信很多人尤其是當年的老用戶們都會感慨不已。這筆交易,加上Facebook的IPO和Reddit的分割獨立,給第一代社交媒體畫上了一個句號。

現在的你可能無法想像當年的Digg是何等模樣。曾經,Digg就是所有媒體的未來。Digg為大家描繪了這樣一副場景,互聯網將成為大家的互聯網,所有內容都有大家協力生成,互聯網上不再有各種緊閉的大門和面目不清的守門人。但是很快許多Digg的用戶就發現這不是真的,舊的守門人倒下了,新的守門人開始把控Digg上的內容。這幫人為了社交或者金錢利益,大肆利用Digg系統的漏洞作惡。Digg一直沒能找到恰當的方法,在節制核心用戶權力的同時,將他們融入自己的社區。

Digg系統的漏洞

在Digg,人們發佈的故事會得到別人的投票表示贊同或者反對。但是這些故事獲得的流量並不會隨著投票數的改變而發生線性變化。除非這個故事被頂到了首頁,流量才會嗖嗖的往上竄。如此一來,普通用戶在給帖子投票並寄希望於能將帖子頂到首頁時發現,整個過程跟老虎機一樣,運氣好時會賺到十幾個甚至上百個幣,但是絕大多數時間,什麼都沒有。

如果你想讓自己的帖子不斷的出現在Digg的首頁上,就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這件事當成一份職業來做。於是,真有些人開始這麼做了。其中有些人是把這件事當成自己記者生涯的一部分,但大部分人只是收人錢財而已。對這一部分人來說,反正不用管什麼新聞職業的操守,於是很多爛的掉渣的內容也被頂到了Digg的首頁。

同時,普通用戶也慢慢意識到自己的頂踩對一個帖子能否升到首頁幾乎是沒有意義的。他們沒有成為像Digg曾經描述的那樣對網站內容有決定性作用的用戶,而是被一幫「社交媒體顧問」利用Digg的系統給耍了。

社區的毀滅

簡單的說,社區毀了。要知道,社區就是內容生產的源泉。沒有了社區,Digg就只是一堆電腦,等著用戶來給各種帖子投票。Digg的流量還能看得過去,但是曾經瀰散在Myspace和Friendster的腐朽氣息已經開始漫延。

Digg的經歷給我們上了一課,50萬美元只是支撐這個曾經輝煌一時的社交網絡的技術的價格,其餘的價值來源於社區裡的人們。構建一個框架讓人們可以互相連接並不難,但是要讓人們願意在你構架的網絡中交流互動就很難了。社交網絡公司的社區屬性有時比技術屬性更顯重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06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