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底,滴滴宣布完成新一輪融資,融資規模55億美元,投資者來自交通銀行、招商銀行、軟銀、銀湖資本(Silver Lake)。其中只有銀湖資本屬於新進入,其他三家都曾投資過滴滴。至此,滴滴的估值超過500億美元。
這意味著滴滴將躋身估值500億美元以上初創公司梯隊,目前行業熟知的全球估值最高的初創公司Uber、螞蟻金服兩家都超過600億美元。
盡管Uber和滴滴已經在中國市場上合並,Uber獲得了滴滴近18%的股份,成為滴滴最大的股東,不過在海外市場,雙方仍激烈角逐,希望贏得更多市場份額。
雖然滴滴和Uber都面臨不斷燒錢、與監管者協商等挑戰,但投資者大多寄希望於滴滴和Uber最先把無人駕駛車隊帶到用戶的生活中。
雖然谷歌和特斯拉的無人駕駛技術非常領先,但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學院主任Tom Mitchell對筆者表示,最先實現無人駕駛的公司會是滴滴或Uber,它們擁有靈活調配車輛的技術,而且離用戶更近,再先進的技術一定要和用戶連接才能發揮作用。
目前,Uber已經擁有十幾輛汽車組成的自動駕駛汽車車隊,正在亞利桑那等地進行上路測試。另外Uber也在匹茲堡市和卡內基-梅隆大學合作,研發無人車。在過去很短的一段時期內,Uber曾在卡內基-梅隆大學挖走了40多位無人駕駛研究人員和科學家。
滴滴創始人兼CEO程維也在去年10月宣布了滴滴的無人駕駛汽車項目正在開發中,公司上個月剛在美國加州Mountain View成立了人工智能實驗室,Mountain View也是谷歌的總部。
此外,滴滴還請來包括Uber前自動駕駛安全專家Charlie Miller等數十名無人駕駛工程師。據筆者了解,程維多次與英特爾中國實驗室前主管、馭勢科技創始人吳甘沙見面,商討合作。馭勢科技正在給無人駕駛汽車開發道路掃描系統。
目前滴滴已經有超過100名投資人,其中包括騰訊、阿里、中投和老虎基金等。
滴滴在海外市場的策略是收購或與當地的打車平臺合作,比如在新加坡,滴滴就和打車軟件Grab合作,在印度滴滴和Ola合作,在美國則是選擇和Lyft合作。
雖然滴滴、Uber兩家公司都快速崛起,但是兩個老板的風格差異也很大。程維在公眾場合總是非常低調,筆者在獲悉滴滴獲55億美元融資後,曾向程維求證,但他拒絕回應,而且也拒絕對滴滴躍升成為亞洲最大的初創公司以及是否會趕超Uber進行表態。
相比之下,Uber創始人兼CEO Travis Kalanick就高調很多,他被稱為“科技界的搖滾明星”。兩個月前甚至因為在Uber車上與司機爭吵被拍下了視頻,嚴重損害了企業形象。而且Uber近期人事震動不斷,性侵官司纏身,多名重要高管離職。
禍不單行。眼下Uber正被谷歌旗下的自動駕駛部門Waymo公司告上法庭。Waymo指控稱,Uber收購了自動駕駛卡車公司Otto,而這家公司的創始人正是谷歌過去從事自動駕駛汽車研發的員工。Waymo已經向法庭申請禁止令,要求Uber停止使用相關盜竊的技術開發自己的無人車。
Uber能否安然渡過難關,決定了公司是否能繼續走上坡路。盡管Uber的投資人高盛和沙特公共投資基金仍然力挺Kalanick,但是Kalanick的領導力正在動搖,這或許將會成為Uber未來最大的隱患。
騰訊(00700.HK)成為中國第一家市值破3000億美元的互聯網公司。
截至5月2日收盤,騰訊股價收報248.4港元,總市值23542億港元(約合3025.89億美元)成為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中首家躋身3000億俱樂部的中國互聯網公司。
據記者了解,騰訊曾在2014年進行1:5拆股,在此之前,騰訊股價高達500港元,但拆股之後還未超過243港元,該價格達到拆股之後新高。
2004年6月16日在香港主板上市時,發行價為3.7港元,總市值僅62億港元。在此之前,騰訊集團高級副總裁郭凱天曾對第一財經記者回憶道,騰訊控股最初發行時,曾有同事私下詢問公司CFO,什麽時候可以出手。CFO當時“大膽預測”,怎麽也得到10港元。
如今每股價格已經飆升近70倍,近期的股價上漲除了中概股普遍上漲帶動之外,騰訊本身在社交、遊戲領域的戰略表現也奠定了其投資者信心。
進入3000億俱樂部
依靠上漲股價,騰訊在上月成功擠入全球總市值前十上市公司,目前,騰訊總市值逼近前十榜單中的第九位摩根大通,成為前十中唯一一家中國公司。
投行對騰訊市值持續看好,近一個月內多家投行給出買入評級,花旗、高盛分別將目標價上調至262港元與248港元,而評判的標準來自於對騰訊在遊戲領域發展的信心。
上月,在騰訊2017互動娛樂年度發布會上,騰訊推出根據TGP升級的WeGame遊戲平臺,將開發者和遊戲者在平臺中連接起來。升級背後是騰訊向遊戲開發商提供支援,鼓勵創新發展。
高盛指出騰訊旗下多項業務均具有戰略意義,包括騰訊會在遊戲業務上聚焦在高ARPU(每用戶平均收入)及高用戶群的遊戲。
2016年,騰訊遊戲收入超過700億,其中手遊收入高達384億,占比超過50%。作為去年最成功手遊之一《王者榮耀》為騰訊帶來大量現金流同時也擴大了騰訊遊戲的用戶群。
根據CNG中新遊戲研究中心《2016年中國電競產業報告 (摘要版) 》顯示,《王者榮耀》2016年全年收入為68億元,占2016年手遊總收入的17.7%。而CNG數據測算的結果,《王者榮耀》2017年1月至2月流水接近20億元。CNG首席分析師王旭認為,如果按照目前的趨勢發展,《王者榮耀》有可能會超過《英雄聯盟》,成為最賺錢的遊戲。
騰訊在遊戲領域的優勢還將拉大。根據UP2017年公布,今年,公司在影視、動漫領域將會持續加強IP打造,並增強與遊戲的聯動。這將帶動部分影視、動漫產品粉絲進入遊戲產業,增加遊戲產品用戶量。
同時,騰訊在手遊上的優勢也將越發凸顯。王旭認為,手遊收入在未來很有可能會超過端遊,成為遊戲收入的主要來源。在ARPU值上,手遊已經有超過端遊的案例了,只不過其利潤率仍無法和端遊相提並論。
根據騰訊高級副總裁兼CFO羅碩瀚透露,目前移動端遊戲的ARPU值大約為80元人民幣至90元人民幣,遠低於MMO遊戲220-300元、休閑遊戲85-220元的ARPU值。
而依照目前騰訊戰略來看,手遊依然是遊戲重點布局領域,由於手遊產品生命周期普遍更短,通過密集發布產品,沖高流水來擴大收入是目前騰訊的打法。從公布的35款遊戲來看,移動遊戲數量為26款,占比超過50%。
而騰訊在社交上的強勢地位也奠定了手遊的基礎用戶群。微信以及QQ月活躍用戶均超過8億,這部分社交用戶是騰訊潛在遊戲用戶。
中概股同迎漲幅
事實上,騰訊此次股價上漲並非孤例。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今年四月,阿里巴巴、騰訊、百度三只股票今年以來漲幅分別超過30%、25%和9%,而陌陌、好未來、暢遊等中概股,也迎來大幅上漲,漲幅分別達到107%、56%和43%。
截至記者截稿時,阿里巴巴總市值也已經逼近3000億美元大關。
股價上漲背後是投資者對於中國科技企業的青睞,事實上,無論是互聯網還是移動互聯網,中國依然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根據《G20國家互聯網發展研究報告》,G20(二十國集團)網絡社交平均水平為48%,高於31%的全球平均水平。
而中國網絡社交水平高於全球但略低於G20平均水平。在中國網絡社交工具前三名微信、QQ空間、微博均為本土產品,這些產品雖在國內市場占據絕對份額,但在國外競爭面臨壓力。而對比在G20市場獲得絕對優勢的全球最大的社交平臺Facebook,QQ和微信等中國網絡社交工具在國際市場仍需發力。
同時,在“人口紅利”帶來的優勢逐漸走向式微,如何轉型帶來更大的增長動力是未來國內互聯網巨頭們需要考慮的問題。
摩根大通認為,中國互聯網正出現結構性的變化,巨頭之間的競爭從唯流量轉向貨幣化,未來一年該趨勢還將持續,而且未來的增量用戶將主要來自滲透率低的不發達地區。
城市發展的本質是人口的集聚。隨著我國城鎮化加快,中心城市人口規模也不斷壯大。
目前坊間比較城市之間的經濟、人口指標時,往往是以建制市所管轄的範圍來進行,因此很多城市的地區生產總值(GDP)實際上包括了轄內下屬的縣市以及遠城區。但一個城市的大小以及輻射力,主要還是跟中心市區的人口、經濟規模有關。
比如同處閩南的廈門和泉州,泉州作為福建經濟第一大市,經濟總量是廈門的1.75倍,人口總量也是廈門的兩倍多。但泉州轄下有7個縣市,經濟總量和人口主要來自這些縣市,中心城區的規模比廈門小很多,因此對周圍的輻射力也要小很多。
再比如,河北的老省會保定總人口達1100多萬,但市區人口也就在百萬左右,只是一個普通的三線城市。
那麽,到底該如何計算中心城區的人口規模?現在看到的計算方式,往往是簡單地以市轄區人口來進行計算,但市轄區尤其是一些偏遠城區,往往還有大片農村地帶,擁有大量農業人口。因此城市人口並不能簡單地以市轄區來計算。
國務院於2014年11月發布的《關於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提出,城區是指“市轄區和不設區的市,區、市政府駐地的實際建設連接到的居民委員會所轄區域和其他區域。”而市轄區內的農村地帶,並不計入城區範疇。
住建部每年出版的《中國城市建設統計年鑒》,是對各大城市城區人口的最為詳細的統計。第一財經記者根據住建部公布的《2015年城市建設統計年鑒》,結合公開資料,統計梳理發現,至2015年,已有36個城市的中心城區人口超過了200萬大關,有85個城市超過了100萬大關。
需要說明的是,由於統計口徑的問題,部分城市的數據值得商榷。第一財經記者參考公開資料,進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正。
36城人口過200萬,12城超500萬
統計顯示,目前共有36個城市的城區人口超過200萬,這些城市中,除了臨沂和洛陽外,其他均為一二線城市,對周圍有較大的輻射力。可見中心城區人口達200萬是二線城市的重要門檻。
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原主任牛鳳瑞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城市發展的本質是人口的集聚,集聚到一定程度之後才會產生外溢。人口集聚的規模大小,往往決定了城市的對外輻射能力,以及基於人口規模基礎上的其他產業的發展。
比如,是否有軌道交通建設也跟城市規模息息相關。目前中心城區人口超過200萬的36個城市中,除了臨沂,其他城市均已獲準修建地鐵。
從省份分布來看,這36個城市,除了四大直轄市外,廣東、江蘇、山東各有3個,浙江、福建、遼寧、河南各有2個,湖北、湖南等15個省份各有1個,均為省會。這也是我國目前主要一二線城市的分布格局。
從總體上來看,非省會城市中,人口超過200萬大關的城市,主要位於沿海地區,其中大連、青島、寧波、廈門和深圳這五個屬於計劃單列市、副省級城市,蘇州、無錫、東莞則是典型的外向型城市,臨沂是山東總人口最多的地級市,整個臨沂地區達到了1100多萬人,因此城區人口超過200萬也在情理之中。中西部的非省會城市只有洛陽,這座著名古都是人口大省河南的第二大城市。
在最前列,四大一線城市北上廣深的中心城區人口都超過了1000萬大關,這4個城市屬於超大城市。其中,上海城區人口超過了2000萬,北京也接近1900萬,這兩大城市遙遙領先於其他城市。相比之下,廣深兩座城市的城區人口規模要比京滬小了不少,分別為1247萬和1138萬。
四大一線城市之後,是天津和重慶這兩座直轄市,城區人口都超過了850萬,未來,這兩個城市也最有希望進入到超大城市行列。中部的武漢位列第7,城區人口達到了675萬。南京的城區人口也超過了600萬大關。成都、杭州、鄭州和沈陽的城區人口則超過了500萬。
也就是說,目前共有12個城市的中心城區人口超過500萬大關。這12個城市中,除了深圳、杭州和鄭州外,其余9個城市均屬傳統的十大城市行列。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對第一財經分析,傳統計劃經濟時代的各個大區中心,如西北、華中、東北等中心城市,行政等級較高。目前我國的主要資源如財政、教育、醫療、文化等資源的配置仍與行政等級密切相關,行政等級越高的城市資源配置越多,因此這些大區中心形成的集聚效應也更大。
在這些傳統的大區中心城市中,只有西安城區人口未達500萬,為424萬人,位居各大城市第14位。
城區人口在500萬~1000萬的特大城市,未來進入超大城市的可能性都不小。像天津和重慶這兩大直轄市,其城區人口均已超過850萬;像武漢、成都、鄭州,這三個城市均是中西部人口大省的省會,也是所在省份的單極核心城市,在中西部城鎮化加快的過程中,它們也將成為人口的最重要流入地。杭州和南京則地處經濟發達的長三角,對外來人口也有相當大的吸引力。
表1、85個城區人口超過100萬的城市
85城人口超百萬,江蘇廣東最多
城市人口超百萬是一個重要的標誌。
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共有85個城市的城區人口超過了百萬大關。其中,除了前述的36個城區人口超過200萬的城市,共有49個城市的人口介於100萬~200萬之間,這些城市除了佛山和溫州,其他城市基本屬於三線城市。
分省份來看,城區人口超過100萬的城市中,江蘇最多,共有10個入圍,除南京、蘇州和無錫這三大城市外,還有常州、南通、徐州、揚州、淮安、鹽城和連雲港。其中南京、蘇州、無錫、常州、徐州和南通6個城市均已獲準修建地鐵,江蘇也由此成為我國修建地鐵城市最多的省份。
作為第二經濟大省,江蘇的區域經濟發展比較均衡,不少城市原先的規模基礎就已經不小。比如位於江蘇中部的南通,去年的GDP更是高居我國各城市第21位,蘇北的徐州則是淮海經濟圈的中心,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徐州的城區人口規模就已經超過了100萬。
江蘇之後,第一經濟大省廣東有8個城市的城區人口超過100萬大關。其中,有7個來自珠三角,分別是廣州、深圳、東莞、佛山、惠州、珠海和江門。此外粵東的中心城市汕頭也已超過了100萬大關。
第三經濟大省山東則有7個城市入圍,包括濟南和青島兩大中心城市,還有淄博、煙臺、濰坊、濟寧和臨沂。
此外,浙江、河北、四川這三大省份各有5個城市人口超過百萬。浙江的5個城市,分別是杭州、寧波、溫州、紹興和臺州;河北的5城則分別是石家莊、唐山、邯鄲、秦皇島和保定;四川的5個城市,分別是成都、自貢、綿陽、南充和瀘州。遼寧與人口大省河南各有4個城市超過百萬大關。
分區域看,這85個城市中,東北地區共有9個,中西部地區共有34個,東部地區共有42個。可見,隨著經濟的發展,東部地區的大城市遠遠多於中西部。
尤其是,與東部沿海地區很多普通地級市經濟快速發展、城區人口規模不斷擴大相比,中西部地區的非省會城市發展相對緩慢,中心城區人口規模普遍較小。
這其中,雲貴、廣西、河南等都是目前城鎮化率較低的地區。像西南的雲南、貴州,除了省會城市外,省內其他地級市沒有一個城市超過100萬大關。而廣西除了南寧外,也只有柳州這個工業大市城區人口超過了百萬。中部的人口大省河南人口接近一億,但總共也只有4個城市過百萬。
不過,較低的城鎮化率水平,也意味著未來中西部的城市發展空間會更大。尤其是隨著產業向中西部轉移的加快,就近就業和就近城鎮化的比例越來越高。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2011~2016年,外出農民工增速呈逐年回落趨勢,增速分別為3.4%、3%、1.7%、1.3%、0.4%和0.3%。外出農民工占農民工總量的比重也由2011年的62.8%,逐漸下降到2016年的60.1%。
也就是說,未來中西部的普通地級市中,城區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將會逐漸增加。
從現有的34個中西部百萬人口城市來看,重慶、武漢、成都、鄭州、西安高居前五位,昆明、合肥、太原、長沙和烏魯木齊也突破了300萬大關。
在中西部的非省會城市中,洛陽以241萬的城區人口位居榜首,緊隨其後的還有包頭、柳州、南陽、蕪湖。值得註意的是,這幾個城市均是中西部的重要工業城市,比如包頭、柳州均是所在省份的最大工業城市,蕪湖則是著名汽車企業奇瑞的所在地。對中西部城市來說,只有加快工業化,才能有效提高城鎮化的水平。
相比之下,在東部沿海,雖然百萬人口城市較多,但由於該地區的城鎮化水平已經比較高,再加上隨著產業的轉型升級, 尤其是一些以傳統外貿出口的城市受制於國內各類成本問題和外貿出口受阻,制造業增長也相對緩慢,不少產業已轉移至中西部地區,導致這些城市的人口流入也明顯減緩。
在相對比較高的城鎮化率之下,未來東部沿海地區的城鎮化特點將體現在三四線城市向一二線城市轉移,百萬人口城市數量倒未必會明顯增加。
以廣東為例,廣東省統計局分析,2016年廣東常住人口向珠三角超大城市集聚勢頭未減。在珠三角中,廣州、深圳兩個超級大城市的常住人口數量增加最多,分別比上年凈增54.24萬和52.97萬人,兩市人口增幅占同期珠三角常住人口增量的86.31%。省內其他地級市人口的增長則比較有限。
表2:中西部城區人口超過100萬的城市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dujuan @yicai.com。
隨著航空業的快速發展,我國不少機場也在加速邁向國際航空樞紐。
今年4月底,廣州白雲國際機場T2航站樓正式投入使用,這是國內最大的單體航站樓。自此,廣州白雲機場二期擴建所涉及的二號航站樓、綜合交通中心、第三跑道、AOC信息大樓、110伏變電站、北站坪、地鐵及城軌等七大工程全部完工。
2017年白雲機場旅客吞吐量達6584萬人次,同比增長10.2%,增速在國內六大機場中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13。貨郵吞吐量達到178萬噸,增長7.8%。
隨著2號航站樓的投入使用,白雲機場的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將初步形成,機場設施不足情況將很大程度得到緩解。2018年,擁有兩個航站樓的白雲機場年旅客吞吐量預計將達到70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將達到190萬噸,朝著世界級航空樞紐的目標邁進一大步。
“十三五”期內還要開始啟動白雲機場三期擴建工程,目前,包括建設第四、第五跑道和三號航站樓的白雲機場三期擴建工程已開展預可研工作。三期擴建的第四、第五跑道和第三航站樓建成投產後,隨著空域改革加快推進,白雲機場年旅客吞吐量有望突破1億人次,將成為全球重要的航空綜合樞紐之一。
除了白雲機場,其他大機場也在加速打造國際航空樞紐。以成都為例,根據國家級國際航空樞紐建設的戰略需求,按照“航班波”模式制定的未來5年(2016-2020年)成都國際定期直飛航線規劃,成都還將采用新的組合扶持政策,加大對新開國際定期直飛航線尤其是戰略性洲際航線的支持力度,構建形成以成都為中心的國際國內航線網絡。
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將作為西部樞紐機場,在2019年基本建成,2020年投入運營。建成後將承攬絕大多數的國際國內客貨運航線,為成都構建起“一市兩場、國際多直達、國內強覆蓋”的航空運輸體系。
昆明長水國際機場則是輻射南亞、東南亞的國際航空樞紐機場。根據規劃,至2020年,機場年旅客吞吐量達到67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達到57萬噸,飛機起降48 萬架次。至2030年,機場年旅客吞吐量達到1.2億人次,貨郵吞吐量達到120萬噸,飛機起降82萬架次。
西安鹹陽機場也提出,未來十年,將堅持全力打造大型國際航空樞紐的目標不動搖,全面提升國際業務比重,有計劃、有步驟、高質量地全力推動陜西省國際航空業務持續快速發展,努力增加西安更多的國際航線。
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已有8座機場躋身全球機場吞吐量50強。其中,北京首都機場位居全球第2,上海浦東機場位居第9,廣州白雲機場位居第13,成都雙流機場位居第26,深圳機場位居第33,昆明機場位居第37,上海虹橋和西安機場位居第45、46位。未入榜機場中,重慶機場吞吐量3872萬人次位居第51位,按照目前的增速,未來也有希望躋身前50強。
民航資深專家李曉津教授此前對第一財經分析,盡管高鐵線路越來越多,但民航業增長仍然很快,無論運輸總量還是航班數量的快速增長都反映了人民對航空需求很旺盛。“十三五”期間,我國的民航基礎設施建設必須跟上老百姓的出行需求。
他認為,我國的民航發展有兩個重要方向,其中之一就是漂洋過海,也就是要開辟更多的國際航線,因為國際出行是高鐵所無法取代的。
繼去年西安鹹陽機場成功躋身全球前50大機場之後,近日西安臨空經濟示範區又獲得國家發展改革委和民航局的批複。
深居內陸的西安將打造航空樞紐,發展樞紐經濟、門戶經濟、流動經濟作為追趕超越的發力點和突破口。
5月10日,由中央網信辦新聞信息傳播局主辦的“新時代·新平臺·新機遇”“一帶一路”大型網絡主題采訪活動陜西站啟動,第一站走進西安空港新城。
西安鹹陽國際機場是我國北方第二、全國第八大樞紐機場,也是國家“十三五”規劃中明確建設的國際樞紐之一。
近年來,西安鹹陽國際機場發展迅速。2017年突破4000萬人次大關,達到4186萬人次,其中國際旅客量為200萬人次,機場排名躋身全球第46位,連續七年,客運量保持兩位數的增長,增速均高於行業平均水平、位居國內十大機場前列。
研究表明,航空客流每增加100萬人次,可拉動地方經濟效益總和18.1億元,創造相關就業崗位5300多個,去年鹹陽機場客運量達到4186萬,拉動陜西省經濟效益約757億元,創造約22萬個就業崗位。航空物流對產業的帶動比率也高達1:28,就業帶動的比率是1:12。
基於此,2017年9月,時任陜西省省長胡和平在西安空港新城調研時首次提出“樞紐經濟、門戶經濟、流動經濟”的發展思路。借助於西安鹹陽機場的樞紐優勢,做大做強臨空經濟,打造內陸經濟開放高地。
一方面,鹹陽機場繼續擴大規模。2017年11月18日,鹹陽機場三期工程獲得民航局立項階段的行業批準,目前正在走下一步審批程序。西部機場集團有關人士介紹,鹹陽機場規劃旅客吞吐量為1.1億-1.2億人次,未來隨著科技發展,有可能達到1.3億~1.5億人次。
另外一方面,西安確定了臨空經濟示範區建設的目標:到2020年初步形成航空物流、總部經濟、航空維修、文化創意等產業發展良好格局,客貨量增速保持在全國樞紐機場前列;到2025年建成輻射西北、連接全國、通達世界的航空綜合運輸體系,躋身國家臨空經濟示範區“第一方陣”。
目前,西安已經開通了至阿姆斯特丹、哈恩、芝加哥等13條全貨運航線,2017年,西安鹹陽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4186萬人次,增速位居全國十大機場第一,航空貨郵量達到26萬噸,增速位居全國十大機場第二,躋身全球機場前50位。各項指標均符合國家級臨空經濟示範區的要求。
西安空港新城保投公司副總經理尹向明向第一財經表示,在現有的基礎上,西安正在申請將西鹹保稅物流中心升級為綜合保稅區,已經在今年2月由陜西省政府上報國務院。同時,西安也正在申報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預計今年內能落地。
不僅如此,西安空港新城還根據自身發展定位,深入研究,探索申報首個內陸型自由貿易港。2018年1月7日,舉辦西鹹新區“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研討會,邀請商務部研究院、陜西省內外知名高校的領導和專家學者為空港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把脈支招。今年2月,西安空港新城被陜西省確認為申報、建設自由貿易港主體。
5月31日,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清華大學房地產研究所和中國指數研究院三家研究機構共同主辦的“2018中國房地產上市公司研究成果發布會暨第十六屆中國房地產投融資大會”在北京舉行。
憑借強勁的綜合運營實力與穩健的財務表現,合景泰富地產(1813.HK)登榜“2018中國大陸在港上市房地產公司綜合實力TOP10”,位列第9名;同時,還斬獲“2018值得資本市場關註的房地產公司”,表現搶眼。
合景泰富地產榮獲“2018中國大陸在港上市房地產公司綜合實力TOP10”
合景泰富地產榮獲“2018值得資本市場關註的房地產公司”
優化土儲 布局顯效
過去一年,合景泰富地產緊跟時政戰略,瞄準粵港澳大灣區和長三角城市群,在土地市場上表現積極。一方面,落子深圳、中山、肇慶等城市,深耕粵港澳大灣區;另一方面,加速長三角城市群的擴充,圍繞上海、杭州、蘇州、南京、合肥等城市,向外輻射至全新城市徐州、臺州、常熟、無錫、太倉、南通等;同時,抓緊華北區域的布局,以北京、天津為核心,向外延伸至濟南。
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合景泰富地產通過公開市場招拍掛及收購合並,在內地及香港共獲35幅優質地塊,新增建築面積531萬平方米。隨著上述地塊的購入,合景泰富地產布局城市增至29個,共擁有項目101個,土地儲備權益建築面積約1,352萬平方米,其中粵港澳大灣區土地儲備權益建築面積占總土地儲備超過40%。
相對充裕的總土地儲備面積和具有強抗風險能力的布局策略,為合景泰富地產未來的發展奠定重要基礎。據披露,2018年合景泰富地產可售貨值預計達到1,100億元,其中一、二線城市的貨值占比超過90%。
業績亮眼 增勢強勁
財報顯示,在樓市調控趨緊背景下,合景泰富地產通過調整營銷策略和產品組合,超額完成2017年的銷售目標。截至2017年12月底,合景泰富地產錄得銷售額380億元,同比增長33.2%;權益銷售額287億元,同比增長28.7%;整體平均銷售價格約16,819元/平方米,同比上漲18.7%。其中,廣州、杭州、成都、南寧、上海、佛山六個城市表現突出,銷售額占比近80%。
在盈利能力上,2017年合景泰富地產實現營業收入約115.43億元,同比增長30.2%;毛利40.20億元,同比增長30.9%;核心利潤35.23億元,同比增長20.6%;凈利潤率及核心利潤率分別達31.2%和30.5%的行業高位。
延續強勁增長勢頭,合景泰富地產在今年前4月亦以一張不錯的銷售成績單,印證著市場對其業績高增長的預期。據統計,2018年1-4月合景泰富地產實現合同銷售金額200.08億元,同比大增88.2%;合同銷售面積112.5萬平方米,同比增長84.1%。
此外,隨著旗下寫字樓、購物中心、酒店等投資性物業步入成熟期,以及攜“譽舍”、“昕舍”、“陸舍”三大品牌進軍長租公寓領域,預計到2020年將達3萬間,布局20個城市,整體商業開發規模進一步擴大,將為合景泰富地產租金體量釋放紅利,成為其未來業績高增長的另一個重要動力。
財務穩健 市場關註
在布局加速和業績增長的同時,合景泰富地產在財務方面也保持著穩健發展。2017年,合景泰富地產通過發行公司債、境外優先票據等多元融資渠道,不斷優化財務結構,持續降低融資成本,平均借貸利率5.8%,為近五年最低;同時,凈負債率為67.9%,處行業健康水平。
東吳證券等券商在近期研報中指出,合景泰富地產凈負債率長期穩定在65%-70%之間,在行業內處於中低水平;大部分負債來源境內,多為3-5年期限的債務,一年期債務規模僅為37.41億元,顯示出公司短期的償債壓力較小,財務狀況穩定可控。
合景泰富地產表示,隨著國內融資環境趨緊,將積極探索包括長租公寓專項債券、REITs等在內的多元創新融資渠道,進一步改善融資結構,平衡境內外融資比例,為其下一步的高速發展和規模擴大提供重要支撐。
突出的盈利能力及穩健的財務結構讓合景泰富地產備受投資者青睞。包括花旗、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瑞信、高盛、美林、德銀、野村、里昂證券、大和等多家國際大行給予“增持”、“買入”、“跑贏大市”等積極評價。同時,天風證券、東吳證券、東北證券等國內券商亦首次覆蓋,並給予“買入”評級。
此外,合景泰富地產主席孔健岷亦通過多次增持顯示對公司未來發展的信心。據統計,從2017年10月至2018年5月29日,孔健岷累計增持公司股份2615萬股,變動後持有權益19.58億股,持股比例增至62.06%。
管理革新 運營升級
在尋求規模與利潤平衡發展的目標之下,“修煉內功”成為合景泰富地產的另一看點。
一方面,2017年下半年,合景泰富地產推出了以分享收益、共擔風險為前提的項目跟投制度。該制度通過高管和項目核心員工強制跟投,其他員工自願跟投的形式,在合景泰富地產全新項目或現有項目的新分期中全面執行,每個項目跟投額不超過總投額的10%,由此形成員工和公司利益共同體,帶動各項運營指標的提升。
另一方面,則是運營模式的革新,通過在標準化業務模塊、大數據支撐的決策系統、項目全周期管理等方面著力,推進7大管理系統升級,優化改善管理層級和授權,最終助力企業實現高周轉。
註冊資本金百億軍團又添一員。近日,深圳銀監局發布了關於華潤深國投信托有限公司(下稱“華潤信托”)變更註冊資本的批複,同意華潤信托以未分配利潤轉增50億元註冊資本。本次增資後,華潤信托的實收資本由60億元增至110億元。
公告顯示,本次增資完成後,華潤信托股權結構不變,其中華潤股份有限公司出資56.1億元,占51%;深圳市國資委出資53.9億元,占49%。
至此,註冊資本金超過100億元的信托公司達到6家。
6家信托註冊資本超百億
除了上述即將增資的華潤信托外,還有5家信托公司的註冊資本新超過百億,它們分別是重慶信托、平安信托、中融信托、華潤信托、昆侖信托以及中信信托。
其中重慶信托以150億元的註冊資本金位居行業之首。第一財經記者梳理發現,自2002年重慶信托引入戰略投資者、進行增資改制以來,註冊資本飛速增長,當年註冊資本金僅為10億元。2014年年底,重慶信托增資擴股,註冊資本金增加至16億元。2010年重慶信托的股權結構由單一股東持股變為多家機構投資者共同持股,註冊資本金也增加到24億元。2015年註冊資本飛速上升到128億元,截至2017年年底,註冊資本已經到了150億元。
註冊資本金排名第二的是平安信托,為130億元。去年12月,平安信托以資本公積及未分配利潤轉增50.12億元註冊資本。此次增資後,平安信托實收資本由69.88億元(含5000萬美元)增加到120億元(含5000萬美元),股東出資比例不變。
排名第三的是中融信托。2017年10月,中融信托將未分配利潤20億元按照中融信托各股東持股比例進行同比例轉增註冊資本,轉增後註冊資本100億元。2017年12月,4家股東(經緯紡織機械、中植企業集團、哈爾濱投資集團、沈陽安泰達商貿)通過現金入股的方式向公司繼續增資,增資後註冊資本120億元。
增資潮料將延續
數據顯示,在2017年的上一輪信托業增資潮中,共有18家信托公司先後增加註冊資本金。不過行業中的首尾差距進一步拉大:居首的重慶信托註冊資本金是資本金墊底的長城信托的50倍。
除了日前計劃增資的華潤信托外,今年上半年還有中建投信托、華鑫信托、愛建信托、國聯信托、英大信托等5家信托公司完成增資。
雖然今年信托業的增資潮放緩不少,但業內人士認為,隨著強監管的到來,信托公司開始轉型。信托公司無論是開展新業務還是化解潛在風險,都有增資的需求,增資潮未來在很大程度上會繼續。
今年5月,中建投信托發布公告稱,公司名稱由中建投信托有限責任公司更名為中建投信托股份有限公司,同時公司註冊資本由16.6574億元增至50億元,股權結構和股東出資比例保持不變。
4月16日,北京銀監局網站消息顯示,北京銀監局批準了華鑫信托變更股權及增加註冊資本的申請,華鑫信托註冊資本由22億元增至35.75億元。其中,華電資本持有華鑫信托股權比例將達到69.84%,華電財務持股比例自49%降至30.16%。
1月上旬,國聯信托完成註冊資本增至30億元的工商變更手續。1月底,南方電網正式成為英大信托股東,同時英大信托註冊資本增加10.07億元至40.29億元。3月,愛建集團公告稱,其控股子公司愛建信托註冊資本由30億元增加至42億元,並已完成工商變更手續。
在中國互聯網行業的發展過程中,上海一直力爭成為排頭兵。憑借人才優勢和市場的精耕細作,上海早在中國互聯網發展初期,就誕生了陳天橋和盛大,以及巨人網絡。上海的文化包容性以及對國際化人才的渴求為孕育面向世界的互聯網公司提供了一方沃土。伴隨著互聯網電商的崛起,上海近年已經誕生了一批像餓了麽這樣估值百億的初創公司。
7月27日,中國互聯網協會、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在2018年中國互聯網企業100強發布會暨百強企業高峰論壇上聯合發布了2018年中國互聯網企業100強榜單,上海共有21家企業入選,其中網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攜程計算機技術(上海)有限公司、上海二三四五網絡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躋身前二十。
遊戲傳媒企業占比近半
整體來看,上海的進榜企業大多集中於遊戲娛樂和傳媒領域,占比接近一半,這與上海多元化的文化有關。其中包括三七互娛、東方明珠新媒體、巨人網絡、遊族網絡、嗶哩嗶哩等等。
今年互聯網百強企業聚焦創新引領、轉型融合、產業服務等方面均有新突破和新成就。2017年,互聯網百強企業的互聯網業務總收入達到了1.72萬億,互聯網業務收入同比增長50.6%,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進一步提升。營業利潤總額為2707.11億元,較去年同比增長82.6%。
有分析人士指出,在互聯網行業“野蠻生長”的階段,上海或許難以適應;但一旦行業進入需要深耕細分市場,進行更加精細化定位和規範化運作的時候,上海公司就開始崛起。
以遊族網絡為例,旗下擁有遊族網絡創新創業中心。遊族網絡2018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遊族目前仍然處於穩定上升的態勢。截至2018年3月31日,遊族網絡營業收入約8.68億元,歸屬上市公司的凈利潤2.22億元,同比增長7.84%。經過多年積累,遊族網絡已累計近10億全球用戶,發行版圖遍及歐美、中東、亞洲及南美等230個國家及地區,不僅與Facebook、谷歌等海外互聯網巨頭達成戰略合作,還積累了1000多個海外合作夥伴,已成為上海遊戲產業的支柱企業以及中國遊戲出海的一張名片。
另一家進榜的遊戲公司三七互娛剛剛發布了一季度財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6.61億元,凈利潤4.10億元。2018年初,三七互娛確立了“核心+多元化”的發展戰略。公司今年3月曾宣布今年將發行總共六款月流水超過五千萬的遊戲。
一位互聯網行業資深觀察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上海領先的遊戲公司有很多,這主要與盛大、巨人這批最早發展起來的遊戲公司有關,它們就像黃埔軍校,好多人從里面出來後自己創業都做得不錯。”
全球最大的遊戲發行商之一的法國育碧在上世紀80年代進入中國時,就選在上海作為大本營,主要也是看好上海遊戲市場的發展和高校對遊戲人才的培養。在上海發展30多年,育碧已經成為了一家本土化非常成功的全球遊戲公司,並且和中國眾多遊戲開發者合作。
人才高地
上海也是教育互聯網企業成長的沃土。例如此次進入百強榜單的滬江網,就是由上海理工大學的學生在2001年創辦的,最初只是個外語學習論壇。在獲得了百度的入股後,滬江確定了“平臺化”和“移動化”兩大戰略方向,即集成滬江的學習資訊、學習工具以及滬江網校和CC課堂兩大課程平臺,強化學習型社交關系,打造滿足用戶多樣化需求的學習系統。
找鋼網是另一家進入百強的互聯網電商平臺。2011年下半年,鋼貿危機出現。找鋼網CEO王東看到了鋼鐵行業蘊藏的巨大挖掘價值以及產能過剩帶來的行業機會,開始著手創辦找鋼網。但當時融資環境很困難,他給至少100個投資人發了郵件,但都沒有回複。直到2013年,找鋼網“中間人”的角色的作用開始發揮出來,成為大量訂單的集中入口,此後便有鋼廠主動提出與找鋼網合作,找鋼網由此開啟“撮合+自營”的模式。公司已經先後獲得了IDG、華晟資本、熊牛資本、紅杉資本、經緯中國、險峰華興、真格基金等機構的投資。
近年來,除了互聯網電商等行業在迅速崛起,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更引人關註,上海對於人工智能領域的重視也催生了不少大數據分析行業的初創公司,比如剛剛獲得興業國信資管1億美元融資的依圖科技就誕生於上海。上海還將於今年9月舉辦一場全球人工智能大會。
斯坦福大學工學院管理科學與工程系主任、美國工程院院士Peter Glynn教授近日在一場由人工智能初創公司杉數科技主辦的會議上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給予上海在人才引進以及創新方面的高度評價。Glynn教授表示:“我和上海的很多高校以及初創公司都有合作,他們的教授和創始人很多都曾是我的學生,我很高興他們能夠回到中國,致力於新技術的開發。”
杉數科技的CTO王子卓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盡管公司註冊於北京,但是大部分的技術團隊是在上海運營的。原因就是公司很多員工都是海外人才或者海外歸國人才,他們更加喜歡在上海生活。”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