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150820 Ketelbey一曲致富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08/20/%e9%9f%b3%e6%a8%82150820ketelbey%e4%b8%80%e6%9b%b2%e8%87%b4%e5%af%8c/
音樂150820
Ketelbey一曲成名,一曲致富。
蕭律師執筆:名曲名盤系列之「In a Monastry Garden」
這張唱片的編號是SKL-4077。 Decca廠方將它定為輕音樂或輕古典音樂類,故用SKL編號字頭而不是SXL,而label是不常見的藍底銀字。
卻德比Albert William Ketelbey (1875-1959)是英國作曲家兼指揮家,出生於充滿煤煙的工業城市伯明翰,去世前卻住在南岸不遠滿泊豪華遊艇的渡假聖地Cowes。他的境況何以有那麼大的反差?
他的生平平淡,沒有其他作曲家那麼多釆多姿。 他在年僅十一歲時寫了一首鋼琴奏鳴曲,並在Worcester Town Hall演出,當時的名作曲家Edward Elgar是座上客。 此曲蒙受Elgar高度讚賞,使他獲得一筆獎學金進入 “三一書院Trinity”供讀音樂。 在那裡,他以能夠熟用多種樂器而出名,豐富及富原創性的配器獨特風格,特別在東方音樂領域,成為他個人的標記。他曾在三一書院舉辨的一場獎學金樂曲創作比賽中,擊敗了《行星The Planets》的作曲家Gustav Holst。
在三一書院期間他寫了不少樂曲,較嚴肅的作品用真名發表,而較輕鬆的沙龍類則用藝名“Raoul Clifford”發表。
離開書院後,卻德比擔任過不同的職位,包括十六歲時任 聖約翰及溫布頓的風琴師,二十二歲任West End劇院樂團永遠指揮,後來任倫敦Vaudeville劇院的音樂總監。 他以善於寫流行輕音樂而薄有名氣。當時的電影全是默片,亟需配樂,更因當時流行的 “茶舞”──香港五、六十年代也很普遍──也需要氣氛音樂。這都大大增加了對他擅長的這類音樂的需求。
在一個個人作品音樂會中,英皇佐治五世蒞臨聆聽卻德比的演出,但他遲到了,錯過了開頭演奏的《Cockney Suite》。英皇要求他再演出其中State Procession一段。
卻德比的運氣在1915來臨了。 那年他四十歲,寫下了《In a Monastery Garden》。至於為何寫這樂曲卻人言人殊。其中一個說法,1926年卻德比在《Musterpieces》雜誌三月號發表的一篇文章題目為《In a Monastery Garden》這樣寫:
“一個人寫東西必須有所感。我寫《In a Monastery Garden》時,幻想自己是一個僧侶。 我在早年曾有過苦修的傾向,故而有這種想法並不太為奇。我譜寫這樂曲的靈感來自一次往Scarborough的遊玩,途中參觀了一所美麗但古舊的修道院。 那度寺院門似乎將裡面寧靜及出世的氣氛與外面的煩囂世俗分隔開來。 我有了一個想法:這需要用一個樂團去表達。回到家裡,就開始譜寫一幅音畫,表達我所感受到的──僧侶的吟唱、靜穆的環境、與及一般的情緒感受。我感到極大的榮耀,因為後來許多僧侶要求我容許他們將樂曲吟唱那一段(該段樂是由合唱團唱出的)作為早禱和晚禱的吟唱。”
卻德比為自己這首樂曲作下註腳:“第一主題代表詩人在寧靜的修道院庭園裡遐想──和平靜穆的環境、樹葉聲、鳴鳥。第二主題是短調minor key,表達個人的哀愁、控訴與懊悔。 僧侶們正吟唱著祈憐曲Kyrie Eleison(這應由樂隊去唱)。風琴和鐘聲響著。 第一主題靜寂地再現,仿彿來自出塵的世外,然後續漸大聲和持續,整首樂曲在光輝與喜悅中終結。”
卻德比安排在海邊渡假勝地作這曲的首演。 曲譜出版商本來要求他刪除Kyrie Eleison一節才肯發行,但卻德比堅持不讓,終於出版商退讓了。這首樂曲在Ronnie Ronalde棒下演出出乎意料地空前成功。 他在以後多次演出都把這首曲放在最後作「壓軸戲」。這曲的唱片在當時竟銷售了一百萬張,風行一時,使卻德比發了大財。
於是他便「食住上」, 在以後幾年間,先後寫了類似風格的樂曲如《The Mystic Land of Egypt》、《In a Persian Market》、《In a Chinese Temple Garden》、《Bells Across the Meadow》等,都大受歡迎,他的身家也像豬籠入水。其實除了他確實去過那間修道院外,根本沒有去過什麼 “波斯的市場”,也沒有參觀過 “中國寺院的花園”,樂曲完全是憑空想像出來的。 合該他走運,當時的人轉向喜歡聽輕音樂。所有他的樂譜發行面世都有兩個版本,一個是樂團版本,一個是鋼琴版本。鋼琴版本走入家庭,你話佢發唔發?
十年間卻德比成為英國最成功的作曲家。1929年按演出場數計算,他被《演藝人權益憲報》形容為「英國最偉大的在世作曲家」,無怪引起同業們的嫉妒。一個在2003年由BCC電臺節目舉辨,投票選舉「你的一百首最好聽樂曲Your Hundred Best Tunes」,卻德比的《Bells Across the Meadows》榜列第三十六。
不過很奇怪,卻德比雖則在英國負享盛名,國際樂壇卻甚少關註他。 權威的Groves音樂字典《音樂與音樂人Music and Musicians》完全沒有提及他;即使在Oscar Thompson的《音樂與音樂人國際百科全書International Cyclopedia of Music and Musicians》也只有短短的粗疏的十一行文字。
他曾任英國有名的Columbia唱片公司音樂主管二十年之久,管轄超過六百個錄音。 到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他太富有了,再不須擔任唱片公司的職位,於是退隱專心作曲。 二戰後,英鎊貶值,他的身家大幅「縮水」,但相對而言仍非常富有。
他去世前留下遺囑,囑咐遣孀不要讓人翻查他的作品,由是無法直接研究他的音樂。1947年在一場水災中,他的居屋被水淹浸,流失了很多初稿。這也許導致他只有很少作品留傳於世。
順便一提,後來的名鋼琴家Clifford Curzon是他的姪兒。
英國Decca和EMI兩大唱片公司都為紀念他而有好幾個錄音,標題都用《In a Monastery Garden》、《In a Chinese Temple Garden》或《In a Persian Market》等。每個黑膠唱片約收納八至十個曲目(如果是CD版可以更多些),每首都有非常描述性的標題。 不知是否巧合,所有這曲目的錄音都達天碟水平,就算連二、三版都非常了得。 這或許由於他在配器安排時十分刻意各樂器群組也未可知。
以下是常納入唱片的曲目:
In a Monastery Garden在一個修道院的園庭
In a Chinese Temple Garden在一個中國寺院的園庭
In a Persian Market在一個波斯市場
Sanctuary of the Heart心靈的聖所
Bank Holiday堤岸的假日
In the Mystic Land of Egypt在神秘埃及國土上
Bells Across the Meadows橫過牧草地的鐘聲
The Clock and the Dresden Figures時鐘與德斯頓的人物
With Honour Crowned為榮譽加冕
Phantom Melody幽靈的旋律
In the Moonlight在月光下
A Passing Storm On a Sunny Day星期日經過的風暴
卻德比的名字,相信準發燒友多不認識,但只要你一聽上,必定會喜歡。起初Decca將這輯音樂歸入輕古典音樂light classical music類,所以唱片編號不用古典音樂的SXL(或單聲道LXT),而改用SKL流行音樂字頭;去到美國以London名義發行也不用CS(或單聲道CM)古典音樂編號而用PS字頭。唱片的label不也用黑底(London是紅底銀字)而改用藍底銀字。Gilbert and Sullivan的輕歌劇和Mantovani的輕音樂在Decca也歸入這一類。
這曲的錄音不很多,各位可從以下中選擇:
Decca SKL-4077
London PS-186。London版是Decca在美國發行的品牌,在英國印製,和英版Decca完全沒有分別,只是label不同而已。
London SPC-21036。Decca在七十年代中發行在當時是新猷的「四聲道」,叫Phase 4 Stereo,聲明也可以二聲道的一般身歷聲播放。這個「新猷」沒有成功,證諸以後各廠都不再生產(DGG及美國各廠都從不生產)可知梗概。 Phase 4 Stereo的失敗並不在技術上面(四聲道確實是技術上的新猷),而是適應市場需求估計失誤。 但四聲道用二聲道重播是沒有問題的,廠方在製作時已考慮到不是每個用家都有四聲道裝置,故可兩用。
Phillips 6514152,1981年的數碼錄音,由Alexander Faris指揮倫敦交響樂團和著名合唱團Ambrosian Singers。
EMI ASD-3542,是1978的錄音,由長於指揮芭蕾舞樂大師John Lanchbery演繹。
WESTMINSTER WST-15005,美國西敏寺錄音,意大利籍Alberti指揮Vienna State Opera Orchestra,1963錄音。不要小看細廠的製作,這是一張百份百天碟。
致富新世代 止凡
來源: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5/11/blog-post_29.html
看完一本新書《致富新世代》,作者郝承林,按書中所述,他曾經自薦而成為信報的專欄作家,為人相當低調。止凡在看這本書之前也不認識這個人,但看到這書,感覺又遇到一位知音人,因為他所分享的都是合理的價值投資。
記得其中一個論點,是書中十分標榜投資未來,而不是只著眼於過往的表現,這需要從經濟的大方向看未來發展,找出可取的行業,再作出投資。無獨有偶地,這本書所推介的一些行業板塊,與以前在林少陽的《催化劑投資法》一書中所推介的都很類似,這些板塊包括天燃氣、環保、藥業、科技。
郝先生之所以推介這些板塊,每一個板塊都有其原因。天燃氣與環保都是因為中國環境汙染嚴重,近年中央政府開始正視這問題,自然推動支持這兩個板塊的政策。藥業就是因為人口老化,內地人民慢慢富起來,對健康更有要求。至於科技股,它的爆炸力不用我多說,看騰訊及阿里巴巴就會知道。
看完這本書,令我花了一點點時間看內地天燃氣的股票,因為感覺上這個行業在舖設好道線之後,自然會有一個很強的獲城河,算是很適合我這類「悶」的投資者。可惜看過一些資料之後,始終感覺不太理解這行業,讓我有時間在另一些文章分享吧。
除了未來出色板塊之外,書中還有一個較有趣的點子。這是有關買IPO的概念,郝先生在股票投資的概念上跟我很相似,即需要分析公司往績,要盡量掌握公司價值,因此,一般來說,他對IPO沒有上市往績的公司不太感興趣,尤其立心把公司放上市賣股,負責人為何要便宜賣貨呢?
在書中提到在兩種情況之下,IPO是非常值得考慮的,第一是政府賣資產,好像領匯當年上市,政府不會持「賺到盡」的心態,所以IPO的定價未必太高,而公司亦由管理欠佳的政府手中放到私人市場,效率會大大提升,股票的價值亦會大升,相信領匯的長線股東完全感受到這一點。
另一種是母公司有困難,需要急急放賣資產套現,好像AIG當年接受了美國政府註資之後,決定賣掉優質資產AIA,把AIA放上市賣出股份套現還債,由於母公司「等錢用」,情況多會有利於買家,這些IPO都是值得考慮的。
這給我多一個角度看IPO,遇到這類背景的公司,就算不是參與抽IPO,也可以待它上市後再買入,未必凡IPO都沒有投資價值的。
這是一本好書,亦欣賞作者低調、謙卑的作風,看完這書多了一些投資想法,但也要好好學習及分析,書中只是帶出幾個作者認為值得留意的板塊,不代表閉上眼立即買,否則代表不能吸收到書中所討論的價值投資智慧了。
把推薦變商機 他創造千億帝國 美安總裁看電影 找到致富密碼
創業成功的要素是什麼?在全球建立龐大網路行銷系統的美安集團創辦人萊丁格說,除了企圖心與熱情,還要找到可行的商業模式;而他自己,是從逛街與看電影的過程中,發現了令人致富的創業機會。
笑起來眉眼彎彎,牙齒白得發亮,JR萊丁格(James Ridinger)受訪時非常愛笑,白皮膚卻曬成勻稱的小麥色,活脫脫是美國流行雜誌裡走出來的人。
事實上,身為美安集團總裁,他也過著一般人遙不可及的生活;根據彭博的報導,他在邁阿密的豪宅占地三千五百平方英尺(約近一百坪),窗外是一望無際的海
灣,灣上停泊著一艘一百五十英尺長的遊艇。他的妻子羅琳萊丁格也是流行時尚教主,送往迎來都是上流名媛,包含珍妮佛.羅佩茲、瑪丹娜等國際巨星,據說都是
夫婦的密友。
「這些成就,來自二十三年前我的一個冒險決定;當時,別說朋友,就連父母都懷疑我是不是瘋了!」一九九二年,萊丁格創立美安,以結合商品代理與網路行銷的
創新商業模式快速發展,到今天,已有三百萬顧客遍布世界各地,累積的總零售額已逾六十四億美元
(約合新台幣逾二千億元)。除了發跡地美國以外,海外據點已拓及台灣、香港、加拿大、澳洲、新加坡、墨西哥、西班牙、英國等地。
立志創業》嚮往遊艇度假
其中,美安在台灣立足也已十年了。十一月,萊丁格特地來到台灣參與十周年活動,也分享了他從無到有的傳奇創業過程。
萊丁格自承出身寒微,父親是足球教練,母親是護士;兩人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洗禮,對人生的要求極為簡單,「他們只期望我能有一份平凡的工作;但是,我
從小就夢想做大事(dream
big)。」萊丁格曾兩度拿下地區摔角冠軍;雖然身高不到一百七十公分,但他高中時卻擔任學校裡美式足球隊的先發四分衛,率領球隊拿下聯會錦標賽冠軍,好
勝心可見一斑。
就他解讀,創業的先決條件,要有追求不平凡的企圖心。
萊丁格說,他原本也打算依照父母的期望,成為一位海洋生物學家,過著普通人的生活,但一次和朋友去百慕達度假時,看見一片充斥豪華別墅、大型遊艇的度假
村,他忍不住驚歎,「到底住在裡面的都是哪些人?」身邊一位英國人冷冷地說:「小夥子,住在裡面的都是創業家。」當下,創業成了萊丁格的志向。
但只有企圖心還不夠,你必須發掘出可行的商業模式。美安的獎金分配制度雖然與傳統直銷公司 類似,但自一九九二年創立開始,公司 就
主打網路銷售模式,「這是美安與一般直銷業者的最大不同,那時,網路根本還未蓬勃發展呢!」萊丁格說,之所以選擇以網路為銷售媒介,主要來自於日常生活的
小小發現,「人們不喜歡被推銷,但是喜歡買東西。」他舉例,逛街時店員經常會趨前詢問:我可以幫你嗎?「這時,我通常不會對著店員大喊:是的,賣東西給我
吧!」「他們不喜歡被推銷,但的確很喜歡買東西,也會接受推薦。」回憶創業前夕,他和太太羅琳討論許久,始終無法踏出關鍵的一步;沒有結論的兩人,最後決
定去看電影轉移心境,想不到這部電影成為美安誕生的契機。
獨到模式》只推薦不推銷
「那部電影超好看,一出戲院,我就四處向人推薦。」一周後,他好奇有多少朋友受他推薦而去看了電影,那些朋友又影響了多少人,他一一打電話追蹤,最後,
「名單竟然有兩百五十人之多,我當下知道,美安透過網路行銷、只推薦不推銷的商業模式是可行的。」透過網路,你不必向消費者推銷商品,不會給顧客壓力,但
能透過推薦讓顧客享受消費樂趣。
有了一套可行的商業模式,生意就能一路順遂嗎?「不,事實上,創業的每一天都充滿困難,猶如三餐便飯。」回憶創業初期的掙扎,萊丁格終於收起笑臉。草創初期,公司 收支僅能勉強打平,「那段時間,我最常做的事情就是走到洗手間,對著鏡子大喊這句話:這是全新的一天,我要再賺一百萬美元!」
成功關鍵》信念堅定不移
然後,他往往會引來一些冷嘲熱諷:「有人笑我說,嘿!你連十萬美元都還沒賺到;有足夠的錢發下個月員工薪水嗎?」但他強調,「身為創業家,沒有別的路,必
須對信念堅定不移。」對於受到挫折的創業家,萊丁格建議,「回想自己當初的動機,你的個人目標、夢想與熱情,缺乏這些要素,你不可能成功。」大家都想知道
成功與失敗的差別到底在哪裡,甚至為了參透這件事花錢去上課,「事實上,成功的規則與模式,是普世一致的,你不需要是一位天才,你只要是一位好的學習者就
行了。」一份企圖心、一個可行的模式,再加上足夠的熱情火力,這就是萊丁格與美安的成功方程式。
撰文 / 蔡曜蓮
創業成功的要素是什麼?在全球建立龐大網路行銷系統的美安集團創辦人萊丁格說,除了企圖心與熱情,還要找到可行的商業模式;而他自己,是從逛街與看電影的過程中,發現了令人致富的創業機會。
笑起來眉眼彎彎,牙齒白得發亮,JR萊丁格(James Ridinger)受訪時非常愛笑,白皮膚卻曬成勻稱的小麥色,活脫脫是美國流行雜誌裡走出來的人。
事實上,身為美安集團總裁,他也過著一般人遙不可及的生活;根據彭博的報導,他在邁阿密的豪宅占地三千五百平方英尺(約近一百坪),窗外是一望無際的海
灣,灣上停泊著一艘一百五十英尺長的遊艇。他的妻子羅琳萊丁格也是流行時尚教主,送往迎來都是上流名媛,包含珍妮佛.羅佩茲、瑪丹娜等國際巨星,據說都是
夫婦的密友。
「這些成就,來自二十三年前我的一個冒險決定;當時,別說朋友,就連父母都懷疑我是不是瘋了!」一九九二年,萊丁格創立美安,以結合商品代理與網路行銷的
創新商業模式快速發展,到今天,已有三百萬顧客遍布世界各地,累積的總零售額已逾六十四億美元
(約合新台幣逾二千億元)。除了發跡地美國以外,海外據點已拓及台灣、香港、加拿大、澳洲、新加坡、墨西哥、西班牙、英國等地。
立志創業》嚮往遊艇度假
其中,美安在台灣立足也已十年了。十一月,萊丁格特地來到台灣參與十周年活動,也分享了他從無到有的傳奇創業過程。
萊丁格自承出身寒微,父親是足球教練,母親是護士;兩人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洗禮,對人生的要求極為簡單,「他們只期望我能有一份平凡的工作;但是,我
從小就夢想做大事(dream
big)。」萊丁格曾兩度拿下地區摔角冠軍;雖然身高不到一百七十公分,但他高中時卻擔任學校裡美式足球隊的先發四分衛,率領球隊拿下聯會錦標賽冠軍,好
勝心可見一斑。
就他解讀,創業的先決條件,要有追求不平凡的企圖心。
萊丁格說,他原本也打算依照父母的期望,成為一位海洋生物學家,過著普通人的生活,但一次和朋友去百慕達度假時,看見一片充斥豪華別墅、大型遊艇的度假
村,他忍不住驚歎,「到底住在裡面的都是哪些人?」身邊一位英國人冷冷地說:「小夥子,住在裡面的都是創業家。」當下,創業成了萊丁格的志向。
但只有企圖心還不夠,你必須發掘出可行的商業模式。美安的獎金分配制度雖然與傳統直銷公司 類似,但自一九九二年創立開始,公司 就
主打網路銷售模式,「這是美安與一般直銷業者的最大不同,那時,網路根本還未蓬勃發展呢!」萊丁格說,之所以選擇以網路為銷售媒介,主要來自於日常生活的
小小發現,「人們不喜歡被推銷,但是喜歡買東西。」他舉例,逛街時店員經常會趨前詢問:我可以幫你嗎?「這時,我通常不會對著店員大喊:是的,賣東西給我
吧!」「他們不喜歡被推銷,但的確很喜歡買東西,也會接受推薦。」回憶創業前夕,他和太太羅琳討論許久,始終無法踏出關鍵的一步;沒有結論的兩人,最後決
定去看電影轉移心境,想不到這部電影成為美安誕生的契機。
獨到模式》只推薦不推銷
「那部電影超好看,一出戲院,我就四處向人推薦。」一周後,他好奇有多少朋友受他推薦而去看了電影,那些朋友又影響了多少人,他一一打電話追蹤,最後,
「名單竟然有兩百五十人之多,我當下知道,美安透過網路行銷、只推薦不推銷的商業模式是可行的。」透過網路,你不必向消費者推銷商品,不會給顧客壓力,但
能透過推薦讓顧客享受消費樂趣。
有了一套可行的商業模式,生意就能一路順遂嗎?「不,事實上,創業的每一天都充滿困難,猶如三餐便飯。」回憶創業初期的掙扎,萊丁格終於收起笑臉。草創初期,公司 收支僅能勉強打平,「那段時間,我最常做的事情就是走到洗手間,對著鏡子大喊這句話:這是全新的一天,我要再賺一百萬美元!」
成功關鍵》信念堅定不移
然後,他往往會引來一些冷嘲熱諷:「有人笑我說,嘿!你連十萬美元都還沒賺到;有足夠的錢發下個月員工薪水嗎?」但他強調,「身為創業家,沒有別的路,必
須對信念堅定不移。」對於受到挫折的創業家,萊丁格建議,「回想自己當初的動機,你的個人目標、夢想與熱情,缺乏這些要素,你不可能成功。」大家都想知道
成功與失敗的差別到底在哪裡,甚至為了參透這件事花錢去上課,「事實上,成功的規則與模式,是普世一致的,你不需要是一位天才,你只要是一位好的學習者就
行了。」一份企圖心、一個可行的模式,再加上足夠的熱情火力,這就是萊丁格與美安的成功方程式。
撰文 / 蔡曜蓮
致富新世代
看完一本新書《致富新世代》,作者郝承林,按書中所述,他曾經自薦而成為信報的專欄作家,為人相當低調。止凡在看這本書之前也不認識這個人,但看到這書,感覺又遇到一位知音人,因為他所分享的都是合理的價值投資。 記得其中一個論點,是書中十分標榜投資未來,而不是只著眼於過往的表現,這需要從經濟的大方向看未來發展,找出可取的行業,再作出投資。無獨有偶地,這本書所推介的一些行業板塊,與以前在林少陽的《催化劑投資法》一書中所推介的都很類似,這些板塊包括天燃氣、環保、藥業、科技。 郝先生之所以推介這些板塊,每一個板塊都有其原因。天燃氣與環保都是因為中國環境污染嚴重,近年中央政府開始正視這問題,自然推動支持這兩個板塊的政策。藥業就是因為人口老化,內地人民慢慢富起來,對健康更有要求。至於科技股,它的爆炸力不用我多說,看騰訊及阿里巴巴就會知道。 看完這本書,令我花了一點點時間看內地天燃氣的股票,因為感覺上這個行業在舖設好道線之後,自然會有一個很強的獲城河,算是很適合我這類「悶」的投資者。可惜看過一些資料之後,始終感覺不太理解這行業,讓我有時間在另一些文章分享吧。 除了未來出色板塊之外,書中還有一個較有趣的點子。這是有關買IPO的概念,郝先生在股票投資的概念上跟我很相似,即需要分析公司往績,要盡量掌握公司價值,因此,一般來說,他對IPO沒有上市往績的公司不太感興趣,尤其立心把公司放上市賣股,負責人為何要便宜賣貨呢? 在書中提到在兩種情況之下,IPO是非常值得考慮的,第一是政府賣資產,好像領匯當年上市,政府不會持「賺到盡」的心態,所以IPO的定價未必太高,而公司亦由管理欠佳的政府手中放到私人市場,效率會大大提升,股票的價值亦會大升,相信領匯的長線股東完全感受到這一點。 另一種是母公司有困難,需要急急放賣資產套現,好像AIG當年接受了美國政府注資之後,決定賣掉優質資產AIA,把AIA放上市賣出股份套現還債,由於母公司「等錢用」,情況多會有利於買家,這些IPO都是值得考慮的。 這給我多一個角度看IPO,遇到這類背景的公司,就算不是參與抽IPO,也可以待它上市後再買入,未必凡IPO都沒有投資價值的。 這是一本好書,亦欣賞作者低調、謙卑的作風,看完這書多了一些投資想法,但也要好好學習及分析,書中只是帶出幾個作者認為值得留意的板塊,不代表閉上眼立即買,否則代表不能吸收到書中所討論的價值投資智慧了。
買樓致富
有人問打工十年有四層樓得唔得?
得!!
2003年月薪15,000, 2000年至2003年 - 3年自絕得20萬。 買200萬樓自住, 問屋企借40萬, 7成, 付出60萬, 自己出20萬。儲蓄每月5000。
2005年層樓值250萬, 當供左10萬本, 加按套回35萬(50 x 70%) + 10萬本。2年儲蓄12萬,總共有57萬。 再買200萬樓, 付出60萬首期。租出, 租金cover供款。升左職, 月薪2萬5,每月儲10,000。
2007年樓A值310萬,樓b值250萬, 當供左24萬本, 加按套回 77萬(110 x 70%)+ 24萬本。還屋企50萬, 剩51萬, 2年儲蓄25萬, 共有71萬,再買一層200萬樓,付出60萬。租出, 當租金cover供款,剩低11萬現金當咁多年駛費。又升左職,月薪3萬5,每月儲15,000。
2009年樓A值360萬, 樓b值300萬, 樓c值240萬, 當按左40萬本,加按樓a同樓b, 套回70萬+30萬本, 2年儲蓄36萬,共有136萬,買400萬樓(因為己經無晒200萬樓), 付出120萬。租出, 當租金cover供款,剩低16萬當駛費。DLM, 無職升, 仍每月儲15,000。
資產 樓 360+300+240+400=1300萬
負債 按揭 252+210+158+280=900萬
淨資產 400萬
多年儲蓄 = 20+12+24+36=92萬
農民致富路漫漫 “互聯網\+三農”為何遠未爆發?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328/154919.shtml
導讀 : 時至今日,新農村建設已取得了初步成效,農民收入實現了較快增長。但投入不足、基礎薄弱的狀況仍未改變,只有少部分農民富起來了,“互聯網+三農”遠未爆發。
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中國的三農問題由來已久。從2004年開始,中央決策層在宏觀調控中註重加強農業。時至今日,新農村建設已取得了初步成效,農民收入實現了較快增長。但投入不足、基礎薄弱的狀況仍未改變,只有少部分農民富起來了,“互聯網+三農”遠未爆發。
近三年政府工作報告回顧
2014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及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曾多次指出,要加強金融對“三農”的支持,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加大涉農信貸投資和政策支持力度,不斷提升農村金融服務水平。
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報告會議上正式提出“互聯網+”的行動計劃。“互聯網+”是與工業、商業、農業、金融業等服務業的全面融合,值得關註的是農業觸網新模式出現,包括金正大、輝豐股份、大北農、新希望、芭田股份在內的多家農業上市公司開始在農資電商、農業信息化、農村互聯網金融三大領域發力。傳統銀行、分行、供銷社以及互聯網金融平臺也紛紛進軍農村金融市場,其中專註三農領域的P2P平臺也加大了掘金力度,包括同年成立的愛財狼,以及早在2007年和2009年成立的行業大腕翼龍貸、宜農貸等。
2016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加快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繼續毫不放松抓好“三農”工作,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深化農村改革,拓展農民就業增收渠道,著手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三農政策先行 農民致富路漫漫
三農政策已實施十幾年了,是一場漫長的攻堅戰。畢竟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農業大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根深蒂固,扶貧脫貧也要因人因地制宜,不可能一蹴而就。
首先是農村雕敝,大量人口外流。改革開放後,農民工、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的問題開始凸顯。此前國家發展改革委與阿里巴巴集團在京簽署了結合返鄉創業試點發展農村電商戰略合作協議,算是一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星星之火,只是農村大地太廣袤,燎原還需時日。
其次是第一產業支撐乏力,創業、就業機會相對匱乏。新農村的建設如火如荼,越來越多的外出務工農民開始考慮返鄉創業或就業,但是不能否認,農村的創業道路相較城市要狹窄得多,普通農民若想留在農村,主要有三條路可以走:去住處附近的工廠務工,拿著接近一線城市最低工資標準的月薪;大量收購鄰居或鄰村的土地,或倒賣建房或種植作物;揣著多年的積蓄在家門口或小城鎮做做小本生意。
最後是“電子商務進農村”還在推行,電商經濟尚在萌芽期。政府這幾年來一直在加大農村教育的投入力度,其中包括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培訓、提高鄉村教師待遇、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擴大重點高校面向貧困地區農村招生規模、落實和完善農民工隨遷子女在當地就學和升學考試政策等。因此,農村的落後和貧困,根源不在資源短缺、人才缺失,而在於市場意識的普及。電商經濟是一個可以撬動農村市場的支點,同時亦是一次創業思潮的洗腦。
如何開拓農村金融藍海市場?
3月24日,人民銀行會同相關部門聯合印發《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暫行辦法》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暫行辦法》,強調銀行業金融機構應合理自主確定貸款抵押率、額度、期限、利率,簡化貸款手續,加強貸款風險控制。作為中國第一農業大省,河南已有9縣入選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2縣入選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縣。
農村“兩權”抵押貸款,對於金融機構來說,無疑是特大喜訊。加上我國多個省市已經在推進農村金融改革,包括農村金融的產權、債權的量化交易系統、土地資產金融化、農村信用信息系統等。農村金融藍海市場明顯蓄勢待發。
那麽,如何徹底釋放農村金融的融資需求,讓農民充分利用“兩權”抵押貸款致富呢?
第一,完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務。 其中包括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設立農村金融投資公司,開展普惠金融、資產管理、金融租賃、資產證券化等金融業務;經有關部門批準,開展農民合作社信用合作試點,盤活農民合作社內部資金;引入服務“三農”的農村消費金融公司、農機租賃公司、P2P公司等,滿足農業機械化、規模化、現代化的融資需求。
第二,開展農村金融資本化改革,擴大抵質押擔保物範圍。 農村“兩權”抵押貸款的放開只是走出了一小步,除了進一步鼓勵金融機構參與相關業務扶持農村經濟發展,還要拓展土地收益保證貸款模式應用領域,如參地、林權、草場權、養殖水面等。同時要積極開展農村資源要素流轉交易服務 ,支持農業保險、農村擔保、農地信托、農機租賃等創新業務,滿足農村綜合金融服務需求。
第三,加快農村互聯網覆蓋,加快普惠型金融服務體系建設。 特別是要鼓勵像愛財狼這種新興互聯網金融平臺創新產品和服務,引導更多社會資金流向“三農”,解決農民和農資經銷商貸款難的問題,拓寬農民的理財渠道和資金使用渠道,全面提高產業鏈效率。因為信用社仍是涉農的主要金融機構,放款手續麻煩,審核嚴格,只做一級信用,將很多有貸款需求的農民拒之門外。傳統銀行更不必說,四大行中除了農行,基本不做涉農業務,而農行的貸款額度、抵押要求比信用社還高。唯有以手續簡單、放貸快為特點的P2P平臺才能解決當下農村金融的痛點。
P2P平臺必定會在農村金融市場奪得一席之地。農業融資小額、分散、短期的特點被傳統金融忽視,卻是涉農P2P平臺的優勢所在。而且,隨著P2P平臺逐步介入農業供應鏈生產和流通,勢必會改善政策及自然災害等造成的客觀損失,提高流轉資金的使用效率,帶領更多農民走上致富的道路。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凍檸七 ,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
江西瑞金:鹹鴨蛋里的電商扶貧致富路
江西瑞金,86歲的廖秀英精神矍鑠,思路清晰。她希望通過“廖奶奶鹹鴨蛋合作社”讓更多的村民富裕起來。
9月8日,記者隨中宣部“重走長征路”媒體采訪團來到江西省瑞金市壬田鎮鳳崗村。這里是國家“十三五”規劃中的重點貧困村之一,共有貧困戶百余戶。如今,這一塊革命老區積極挖掘電商發展潛力,走出了一條電商產業脫貧致富、推動老區發展的新路子。
廖秀英是“廖奶奶鹹鴨蛋”的形象代言人。她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她從16歲開始腌制、售賣鹹鴨蛋,年輕時就常走村串巷售賣,那時最多一天也就賣幾十只,勉強維持生計。從沒想過今天能在網上賣鴨蛋,而且賣得這樣好!
廖奶奶祖籍廣東,日本侵華時期,她被參加革命的父母送到江西瑞金避難。父母犧牲後,她便紮根於這片紅色的土地。幾十年來,她練就了一手腌制鹹鴨蛋的好手藝,鄰里都誇贊她家的鹹鴨蛋味道好。
廖奶奶家腌制的鹹鴨蛋選用當地放養土鴨產的鴨蛋,將精選的鴨蛋用清水洗凈後晾幹,然後裹上黃泥、鹽巴和鍋灰,然後腌足滿滿40天。這種古法腌制的鴨蛋鹹度適中,不僅味道鮮美,而且具有滋陰、清肺、澤膚和祛熱的功能,回頭客很多。
2015年4月,廖奶奶搭上了電商平臺的快車。瑞金市推動的“農村e郵”來到鳳崗村來尋找試點,工作人員到廖奶奶家來實地考察後,發現廖奶奶腌制的鴨蛋味道純正很好吃,於是雙方談起了合作,廖奶奶家的網店就這樣開張了。
通過電商平臺,廖奶奶鹹鴨蛋已銷往全國各地,受到消費者的青睞。但隨著銷售成倍增長,貨源成了問題,因為鹹鴨蛋是從村民那里收購過來的,再加上腌制鹹鴨蛋的四十多天,貨源跟不上,很多大的訂單廖秀英都不敢接。
2015年12月18日廖奶奶鹹鴨蛋合作社正式成立。合作社采取的是“合作社+電商+貧困戶”的村鎮化產業發展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合作社對接該村重點貧困戶,無償向合作社成員和貧困戶提供鴨苗,農戶按照要求飼養、產蛋後,合作社再統一定價收購,深加工制作成鹹鴨蛋後,再通過“農村e郵”等電商平臺在網上開賣。
據壬田鎮黨委書記劉誌斌介紹,壬田鎮將廖奶奶鹹鴨蛋合作社與精準扶貧對象結對,讓貧困戶參與土鴨養殖,一方面幫助貧困戶拓寬致富路子,另一方面幫助解決土鴨蛋貨源問題,在政府及郵政公司支持下,免費為貧困戶發放蛋鴨3000只。
自去年以來,合作社通過線上線下銷售模式共賣出鹹鴨蛋200萬個,月純利潤18萬元,發展貧困戶社員23人,幫助貧困戶年均增收2萬余元。
據介紹,合作社的日銷售量高峰時達到4000多個,產值1.6萬元/天,鹹鴨蛋供不應求。為此,合作社投資20余萬元,進一步擴大了生產規模,使日出蛋量提升一倍。下一階段計劃引入恒溫控制系統,以提高鹹鴨蛋的品質。同時,不斷創新豐富產品,目前開發了廖奶奶瑞金豆豉新產品,月銷售量已達100余罐,月純利潤2千元。
瑞金郵政電商平臺與當地的農村百姓合力共建了25個農村e郵村站, 除了鹹鴨蛋,也把鄉親們的臍橙、蜂蜜、油茶、茶葉、竹筍等都賣到了全國各地。
近年來通過政府扶持,瑞金現在不僅有了農村e郵網,還有了淘實惠電商服務網、阿里巴巴農村淘寶網,電子商務孵化園、瑞金特色館也迅速成型運營,電商從業人員超過4000人。
熱鬧背後的冰冷真相,ICO為何無法承載你致富的夢想?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717/164170.shtml
熱鬧背後的冰冷真相,ICO為何無法承載你致富的夢想?
洪言微語
2017-07-17 12:32
來源 | 洪言微語(ID:hongyanweiyu)
文 | 薛洪言
隨著加密數字貨幣的火爆,基於區塊鏈的代幣ICO(initial coin offering,首次公開募幣)開始走入大眾視野。現實世界中我們有公司的IPO(首次公開發行上市),區塊鏈創業企業則可以通過ICO,向早期愛好者發行代幣,獲得事業的啟動資金。事實上,以太坊便是ICO的經典案例,通過ICO募集資金,並一步步發展成世界上第二大區塊鏈,以太幣的市值也一度達到250億美元,所有的ICO參與者,只要拿得住,都致富了,也算親身參與了區塊鏈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之後,更多的加密數字貨幣通過ICO取得成功,ICO也就逐漸成為了最受追捧的投資數字貨幣項目的方式。不過,站在現在這個時點,看著新的ICO項目依舊層出不窮地冒出來,對於ICO投資前景,筆者卻要破很多冷水。ICO也好,IPO也罷,投資這件事,講究的是時機,時機不對,什麽都是錯的。
區塊鏈ICO可能已經錯過了風口期
你沒看錯,概念剛火,但很可能區塊鏈ICO的風口期已過,因為打造生態圈已經越來越難。
代幣的價值本質上取決於所在區塊鏈的生態圈,只有打造一個強韌的生態圈,代幣才有上漲的空間,以太幣ETH與以太坊的共榮便是經典案例。但以太坊的成功占據了天時地利人和,已經很難被複制。
以太坊的理念產生於2013年,就當時而言,基於圖靈完備的虛擬機和對智能合約的全面支持仍屬於突破性的創新,使得以太坊占據了區塊鏈2.0的認知標簽;以太坊的創始人Vitalik Buterin本身就是天才開發者,從比特幣社區成長起來,以太坊的理念也吸引了世界上頂級的一批開發者,以太坊區塊鏈有很多極具創新性的設想,有可持續的長遠發展規劃路線。以太坊於2014年進行ICO,2015年區塊鏈正式運營,2016年初就贏得主流社區的認同。
加密數字貨幣具有典型的馬太效應,強者恒強。自2016年以來,行業內頂級的人才都在幾個頂級的區塊鏈中,大的礦池也只挖幾個主流的數字貨幣,大的場景也只願意和已經成功的區塊鏈合作。對於新的ICO項目,只能以犧牲去中心化和區塊鏈安全性為代價,不走尋常路,代幣發行容易,卻大大稀釋了代幣的長期價值。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非POW共識算法影響去中心化
POW(工作量證明機制)共識機制,基於節點算力分配記賬權,是公認的達成區塊鏈去中心化特征最有效的機制。既便存在電力和能源浪費的問題,比特幣、以太幣(現階段)、萊特幣、達世幣、Zcash、門羅幣等市值靠前的幣種都采用POW機制,瑞波幣定位於聯盟鏈,所以未采用POW機制。正因為采用了POW機制,這些競爭幣和山寨幣才能在數以千計的加密數字貨幣中脫穎而出。
要采用POW機制,需要得到礦工們的支持。問題是,礦工們的計算資源有限,忙於挖哪些市值高的主流數字貨幣,無暇顧及層出不窮、且沒有價值保障的ICO代幣們。得不到礦工們的支持,沒能采用POW機制,便不得不采用各種POS和類POS共識機制,結果又帶來了中心化或弱中心化問題(即易被操縱)。
一個具有中心化特征的區塊鏈自然難以建立起完整的生態圈,無他,用中心化的區塊鏈去取代中心化的機構和業務模式,多此一舉。
代幣預挖打壓升值空間
既然得不到曠工們的支持,索性也就通過預挖的方式把代幣一次性發行完畢吧。況且,采用挖礦發行的加密數字貨幣的發行期間多在百年以上,絕大多數ICO項目也沒有這個耐心和信心存續百年之久。另外,ICO項目要構建生態圈、實現遠大理想也需要大量啟動資金,而資金只能來自ICO代幣銷售,自然是賣得越多越好,一般占到代幣總量的50-70%左右。
問題來了,代幣或在ICO階段被售出或被創始團隊持有,聚集在少數人手中,便產生了天然的巨莊。對於存在大莊家的投資品,理性的投資者自然不敢碰,代幣只能在一個小圈子里流轉,缺乏升值空間。反觀一些真正做起來的預挖型加密數字貨幣,在早期多會采用免費送幣的方式把代幣分散化,用戶基礎大了,交易便活躍,幣值自然也有了升值空間。
截止到2017年6月末,在Coinmarketcap有統計的加密數字貨幣已經達到950種,還不包括已經夭折的貨幣和很多ICO貨幣。加密數字貨幣又是個典型的馬太效應市場,兩極分化嚴重,各種資源向已經成功的大區塊鏈集聚,不得不承認,區塊鏈ICO已經過了風口期。
雪上加霜:缺乏實質創新,一切全靠理想支撐
整體錯過了風口期,項目本身夠強也是可以的。問題在於,現階段絕大多數ICO項目都缺乏實質性創新,多是采用拿來主義,把比特幣、以太幣、瑞波幣等幾個主流的區塊鏈的優點或特征進行簡單重組(很多僅局限於白皮書設想上),再用遠大理想扯個大旗,便出來融資了。而這些理想,通常看上去都不能落地。
比如,有的ICO項目立誌改造國內公立醫院低效率的運作模式,想把病歷、處方甚至各科室內部終端診療系統統統搬上區塊鏈,打造一個透明的醫療體系;
有的ICO項目想打造國內商品流轉的溯源機制,積累大量商家和用戶,構建流量平臺,大有再造一個阿里巴巴之勢;有的ICO項目想打造全球統一的數字資產發行與交易平臺,實現數字資產的跨境無障礙流通;……
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但站在ICO項目投資人角度,真的能充分認識到這種遠大夢想背後的極低概率嗎?先不說創始團隊的構成單一,基本都是程序員;也不說募集的區區幾千萬資金,如何去和頑固的沈珂頑疾宣戰;單是那份想在兩三年內便改變世界的“夢想”就足以讓理性的投資人望而卻步。
問題在於,被一夜暴富的深化刺激的ICO圈新晉韭菜們,有的是勇氣為夢想買單。目前,國內ICO項目籌集計劃多在2000-4000比特幣左右,按照比特幣2萬元單價計算,募集資金約在4000-8000萬元之間。而ICO代幣量占比通常在50%左右,意味著區塊鏈項目ICO階段本身估值在8000萬-1.6億元之間。
ICO投資者的“樸素”想法是在不超過3年的時間內幣值可以增值10-100倍,以50倍計算,意味著該項目在3年左右估值要達到40-80億之間。
不得不說,這可能算另一個夢想了,屬於投資人自己的夢想。
潛在隱患突出,謹慎為上
上面所講的,主要還是針對勤勉努力的區塊鏈創業團隊而言。事實上,這個行當多的是圈錢的人,很簡單,募集資金後不作為,讓代幣自生自滅。有良心的,持有募集來的比特幣和以太幣,等著幣值上漲,賺錢後套現,把本金還給ICO階段投資人,大家一拍兩散,和平散貨;沒良心的,把錢揮霍掉(所謂的基於多重簽名的資金托管來保證專款專用,聽聽就得了),你們投資失敗,大家一拍兩散。
還有更厲害的,打著ICO的幌子搞加密虛擬貨幣傳銷,搞起了龐氏騙局,和P2P火爆時e租寶們打著P2P的幌子搞“互聯網理財”如出一轍。相比P2P行業當時20%的年化收益率,打著ICO幌子行傳銷之實的傳銷項目可以打出200%甚至2000%的收益率,再加上巧舌如簧的宣傳,誘惑性更大,危害也更大。
不少人想問,怎麽區分一個ICO項目是正常的項目還是傳銷?潛臺詞是,我不參與傳銷項目就是了,ICO這個暴利遊戲還是值得參與的。這麽想的話,上面那麽多話真的就白寫了。
先說怎麽區分,典型的傳銷其實不難辨別,如發展下線、繳納入門費、團隊計酬等特征。但問題在於,在ICO階段看上去正常的項目後期也可能演變成傳銷項目,沒法從根本上杜絕。況且,就現階段的區塊鏈ICO而言,即便是正常的項目,風險也是極高,非專業人士,真的建議大家不要參與了。
夢想是要有的,萬一就發家致富了呢。呃,你如果還堅持這麽想,當我啥都沒說吧。
[本文系洪言微語(ID:hongyanweiyu)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薛洪言 。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獲取授權,推薦關註(ID:iheima)]
ICO
致富
贊(...)
分享到:
海南什寒:“天上”的最美中國鄉村是這樣發家致富的
海南島四周環海、地勢低平,中部皆山。一個名叫什(zhá)寒的小村莊就深藏在眾山下海拔800米的盆地中。地區偏遠、基礎設施建設不足、交通不暢、山路十八彎。即便如此,村民李虹還是選擇在此地繼續生活下去。理由很簡單:這里山好水好空氣好,許多老人都活到100歲。
李虹今年四十出頭,看上去比實際年齡小許多,兩個孩子都在山外的鎮上讀書,最大的已經上了初中。和其他少數民族村民一樣,她本來靠種地為生,家里窮得叮當響。
“什寒”是黎族地名。“什”在黎語中是“田”,“什寒”意指“寒冷的田”。作為海南島最偏遠、海拔最高的村莊之一,什寒村有“天上什寒”之稱,曾是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下稱“瓊中”)中最貧困的一個,而瓊中又是海南18個縣市中經濟排名倒數的縣。
但什寒村也有時來運轉的時候。在2013年奪得“最美中國鄉村”桂冠後,什寒村的生態旅遊業便蓬勃起來。李虹開起了一家農家樂,生活過得一點兒也不比縣城的市民差。
其他村民的生活水平也在改善。官方資料顯示,從2009年到2016年,什寒村村民的年收入從不到1000元增至13721元,7年增長13倍,並就此摘掉了“貧困”的帽子。
這個小山村的蝶變,得益於這里的人“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這里“窮”得連農作物都不願意生長
4月下旬,第一財經記者從瓊中行政中心營根鎮車站乘坐汽車出發,車行約15分鐘後,開始駛向一條寬約4.5米的盤山公路。途中森林茂密,蒼翠欲滴,溪流纏繞,鳥鳴蟲叫。
據《瓊中地名誌》記載,什寒村曾是古代驛站,這條道是當時的古道,是萬寧、瓊海到白沙的必經之地。美國傳教士香便文、丹麥傳教士冶基善曾在一百多年前徒步考察五指山區黎峒時經過。
今天的什寒村,由沖沙、什托、元也和苗村等4個自然村組成,共有村民500余名,皆為少數民族,其中苗族約300人,其余是黎族人。
汽車在山路上前行。大約40分鐘後,隨著一塊刻有“奔格內”三大個字的木牌映入眼簾,什寒村就到了。奔格內在當地語言中,意識是“來這里”。
由於汽車一路盤旋而上,下車後,記者開始感覺到頭暈,像玩過山車後的感覺。“現在交通已經非常好了。”聽到記者說從瓊中來到什寒村路況複雜時,李虹說,“要是在以前,我們要走上好幾個小時。當時的路面才這麽大(她用手比畫著大約50厘米寬),而且陡,下雨時容易打滑,危險。”。隨著一塊刻有“奔格內”三大個字的木牌映入眼簾,什寒村就到了。奔格內在當地語言中,意識是“來這里”。
村民黃秋梅對此有著更切身的體會。20年前,在她出嫁當天,迎親隊伍將她從鄰近的沖山鎮接到什寒村,光在路上就走了3個小時。“我幾乎是爬著上來的。”
偏遠、交通不便似乎成了貧窮的代名詞。黃秋梅說,當時“村里多數人的房子都是破舊的瓦房,還有茅草屋,村里不通電,一入夜,山氣的寒冷侵襲而來,心里也跟著發冷”。
由於山里濕氣太重,那時什寒村總是濕漉漉的。李虹對此也標“不知道為什麽”。但她看到,這種氣候對村里的茅草房影響大,茅草幾乎兩三年就要換一次,趕上陰冷潮濕的季節,村人甚至長達1個月見不到陽光,而道路泥濘和隨處的豬牛糞便更是讓人寸步難行。在這種情況下,過年過節,一些外地嫁過來的媳婦甚至不好意思讓娘家人來走親戚。
不過,什寒村曾有過一段美好的日子。在上世紀80年代,什寒村一度是遠近聞名的養牛村、富裕村。那時候,什寒村每家每戶都有幾十頭牛,村里一些不錯的老房子都是靠養牛建起來的。
“當時專門有公司來收購。”什寒村黨支部書記王國康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說,“總體來說,當時養牛好,收入不錯。”
但好景不長。出於生態保護的需要,政府號召村民封山育林,這讓原本可以用來放牧的土地逐步減少,原始養牛產業遭受巨大打擊,村里的生活水平也大不如以前。
不養牛後怎麽辦?什寒村開始把目光轉向傳統的農作物。然而,高海拔讓什寒村的土地對許多經濟作物有一種天然的排斥。傳統的種植業在這里幾乎被堵死了。 “最後我們都不想種了。”王國康說,“我們於是開始種水稻和中藥材益智。”但由於缺少有效的管理,以及價格易受市場波動影響,種植益智的效益也一直上不去。
貧窮繼續糾纏著什寒村。
“大開大建”的發展道路是走不通的
為走出困境,20年來,什寒村人一直在想法子。
直到2009年,當地官員在一次進山走村活動中發出疑問:什寒村如此之美,為何卻如此之窮?經過調研,他們打起了發展生態旅遊業的算盤:什寒村改造勢在必行。
也是從2009年起,瓊中縣政府先後整合各類涉農資金2000多萬元,投入什寒村的景觀景點、文化廣場、遊客咨詢中心等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改造。在現有資源的基礎上,堅持居民零動遷、生態零破壞、環境零汙染,最大限度地保留村莊原有的田園風光和黎苗文化。
黎苗文化在什寒村隨處可見,村民住房便是其中之一。記者在什寒村采訪中看到,這里每一間房子的裝修都融合了黎苗文化。在粉白的墻頭上貼有苗繡花紋圖案,像苗服上精致的滾邊;屋頂兩端裝有略微上翹的牛角,這是苗族人心目中的圖騰;青灰色的四圍墻底,黛色屋頂瓦片,在白的墻壁和屋脊線的配合下,像一幅水墨畫。
遊客就是要體驗一種民族風情。他們最希望看到的是“天生什寒”里的人的居住環境究竟與外界有何區別。
緊接著,到了2012年,瓊中縣政府決定把什寒村當作瓊中打造“奔格內”鄉村旅遊的扶貧示範點,將農業和旅遊業進行融合,引導村民逐步吃上旅遊飯。通過旅遊扶貧試點,促進什寒村的產業融合和創新,圍繞“吃、住、行、遊、購、娛”旅遊六要素做文章。
其中,“吃”,挖掘黎苗傳統特色飲食,鼓勵和扶持有條件的農戶經營黎、苗農家樂,讓遊客品嘗三色飯、竹筒飯、魚茶、山蘭糯米酒等。“住”,打造民族風情的“奔格內”民宿休憩場所,讓遊客感受當地天然大氧吧的清新和放松。“行”,利用山地坡緩、植被豐富、田園景觀優美的自然條件,修建“奔格內”國家步道,讓遊客體驗鄉村原野樂趣。
而“遊”,則結合什寒自然風光、田園、溪流、黎苗風情、傳統民居、庭院等資源,讓遊客參與犁田、插秧、采茶、飼養、種植等農耕活動,體驗農家傳統勞動。“購”,將鐵皮石斛、蜂蜜、靈芝等農家特色農產品進行包裝和推銷,倡導農戶將家里特色手工藝品、農產品向遊客銷售。“娛”,成立了什寒農民文藝隊,定期舉辦周末篝火晚會,表演原生態黎苗歌舞、與遊客互動,讓遊客親臨其境感受黎風苗韻。
和其他部分村民一樣,李虹將家里空余的三間房改成民宿,同時也經營了一家農家樂餐館。“一到周末,特別是到了節假日,我這里就是爆滿,整個村莊的民宿都爆滿。”她說,“在村道上,走的全是人。有中國人,也有外國人。”
自2013年8月正式開門迎客以來,村民的人均純收入持續攀升,2013年人均純收入為6429元、2014年人均純收入7582元,2015年人均純收入超過8000元。
而現在,王國康對記者說,“我們這里的人均年純收入已經超過10000元了。”
打理一家農家樂餐館和民宿已經夠李虹忙碌的了,可她還是常常忍不住帶上幹糧上山尋些“野味”——野菜、蜂蜜、中草藥——一去就是好幾天。她會把得來的野味結合上述“購”的元素,賣給遊客來增加收入。“要靠山吃山嘛。”她對第一財經記者說,“但前提是,我們不破壞一草一木。”
經過村民的精心保護,2013年什寒村被評為“最美中國鄉村”。2014年,被國務院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被國家農業部評為中國最美休閑鄉村歷史古村,被中外旅遊文化協會、中國文化與旅遊產業聯盟評為最美中國鄉愁旅遊村寨,被海南省旅遊委評為海南五椰級鄉村旅遊點。
他們總是久久不肯離去
什寒村可以說是整個瓊中的縮影。
瓊中地處海南生態保護核心區,森林覆蓋率83.74%,素有“海南綠肺”“天然氧吧”之稱。雨露溫潤的瓊中,高山、低山、丘陵、臺地河道、階地地貌品種豐富,海拔最高處近1900米,海拔最低處只有25米;無論從哪個方向擡眼,山巒重疊,如墨如黛。
青山綠水的瓊中,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52座,西南部的五指山峰海拔1867米,西部的鸚歌嶺海拔1811米,南部的吊羅山海拔1290米,北部的黎母嶺海拔1412米;有大小河溪共241條,純凈的泉水從崇山峻嶺里汩汩流出,孕育著海南島上的母親河。
從2014年起,瓊中開始挖掘每個村莊的歷史遺跡、風土人情、風俗習慣等人文元素,綜合考慮村莊黎苗民族特色、房屋分布及地勢情況等因素,累計投入6億元,打造富美鄉村建設示範點168個,打響了“富美鄉村”品牌,實現項目建設與鄉村旅遊、特色產業發展、山區綜合開發有機結合,逐步實現“百姓富”與“生態美”的有機統一,逐漸呈現出農村經濟持續發展、農民收入不斷增長、生態環境日益改善的局面。
瓊中的生態旅遊業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遊客。甚至在2018年春節期間,瓊中縣還迎來了首批俄羅斯旅遊團,與當地黎苗同胞一起過大年。據統計,2017年瓊中縣接待旅遊人數132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5.1億元。
近年來,瓊中先後榮獲“2016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全國魅力十佳市縣-生態建設縣”、“最美中國·民俗(民族)風情目的地”、“中國慢生活休閑體驗區”等稱號。
瓊中縣最新發布的《中共瓊中縣委關於落實〈中共海南省委關於進一步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譜寫美麗中國海南篇章的決定〉實施方案》(以下稱《方案》)稱,將在2020年前全面開展瓊中生態文明示範創建工作。
按照《方案》,瓊中的生態環境質量只能更好、不能變差,努力建設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到2020年,生態環境方面的突出問題得到有效治理,生態環境質量持續保持全省領先水平,生態安全屏障得到全面鞏固,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綠色的發展方式、生活方式基本形成。
“‘九分山半分水半分田’的瓊中是典型山區民族自治縣和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想要徹底擺脫貧困,‘大開大建’的發展道路是走不通的。”瓊中縣委書記孫喆此前說,“因為瓊中的美緣於綠水青山。”
記者在什寒村采訪結束時,再次路過村口,突然看到一棵大樹,高約五層樓,綠葉繁茂,冠如傘蓋。走近一看,樹根盤錯,樹幹嶙峋。擡頭一看,其腰部掛著的提示牌赫然寫道,這是一棵重陽樹,樹齡800年。
村民告訴記者,來這里的遊客,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一旦來到這棵樹下,他們總是久久不肯離去。
【美麗中國長江行】辦創意民宿發展綠色產業 崇明仙橋村靠生態致富
崇明島上有一個仙意如畫的村莊——豎新鎮仙橋村。
近年來,仙橋村圍繞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建設,全力打造綠色經濟和生態農業,已成為小有名氣的市級美麗鄉村示範村,先後榮獲全國文明村、全國宜居村莊、全國生態文化村。
5月14日,“美麗中國長江行 共舞長江經濟帶﹒生態篇”上海站正式啟動,來自全國30多家媒體的記者走進崇明島仙橋村,探索仙橋在打造生態的同時,如何調結構、建產業、致富村民。
仙橋村位於崇明島中北部,區域面積1.4平方公里,共有745戶農戶,總人口1683人。
仙橋村在村域布局上按照“三區一線”差異化目標發展,即打造農業生產區、居住生活區、服務功能區和生態農業旅遊線。2008年,該村實施村莊改造,投入資金1098萬元,實施了村容環境美化、水系景觀綜合改造和公共設施共享等四大工程17個項目,使得全村的面貌煥然一新。
近年來,仙橋村堅持生態導向和市場導向,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現代生態農業和旅遊業,進一步拓展村民增收渠道,實現綠色生產美。
一方面,仙橋村鼓勵村民流轉閑置房,引進同濟大學創意團隊、臺灣設計師、本土企業家等創辦創意民宿,並有公司專門對這些民宿進行運營。仙橋村大學生村官趙冰告訴記者,目前,這種民宿對外開放的有13家,在造的有10家。
記者來到由同濟大學藝術學院設計的花覓民宿。該民宿由3層的民房設計改造,一層為公共空間,含寬敞的客廳、飯廳和現代廚房,配有桌上足球及舒適的陽光回廊,二三層均為住宿房間,共計10個房間,每個房間都各有特色。”這三層一年租金在3萬元左右,經營公司跟村民簽15年合同,租金每3年漲10%。“趙冰告訴記者。
“民宿需要的管家、保潔阿姨都是來自我們自己村的村民,首先會考慮富余勞動力,尤其是那些退休了的大叔阿姨們。”趙冰對記者表示,民宿的發展為當地老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增收。
另一方面,仙橋村積極引進優質合作社,發展綠色產業。目前全村98%的土地實現流轉,引進了春潤、惠傑、設計豐收等6個專業合作社,以生態養殖、水果采摘、觀光旅遊、科普教育為重點,形成了觀光農業、生態農業、農旅結合的特色。村民除獲得土地流轉費外,還可到合作社務工增收,年底還可分紅。
趙冰告訴記者,目前土地流轉費用按1150元/畝來算,共1640畝。相比之前,現在村民一畝地能多賺一千元錢。“同時,村民還懂了什麽叫生態。先前村民種植的水稻在年底賣1.45元/斤,而合作社用生態方法種出來的水稻能賣出18元/斤的價格,而且還非常好賣。”
此外,為提升農旅內涵,今年仙橋村對照國家旅遊景區質量等級標準要求,提出創建3A旅遊景區目標。為此,村里新建開放式標識標牌,完善景區規範設置;建設遊客服務中心、自行車驛站,不斷完善旅遊配套;引進木棉花開土布坊、建設仙橋百草園、舉辦鄉野奇樂會,不斷開發旅遊主題項目;征集仙橋故事、挖掘仙橋文化,不斷豐富仙橋內涵。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