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發展速度 人在中環

http://manincentral.blogspot.com/2012/05/blog-post_03.html
響傳聞Facebook快將以近千億市值上市既日子裡,某日有個生意上既朋友同CK講:「CK,你就撈得掂啦,你檔野都仲未夠十年,就有咁既規模,快展速度恨死隔離呀… 」

「查實你係咪串緊我?」我苦笑:「做左咁多年都仲係叫做中小企,咁都叫做發展得快?咪玩我啦大哥。」

我有時都會諗:「拿,對上果十年,都算係咁啦。檔生意當日由零開始到依家都叫做有d規模有d名氣,算係對自己有交代啦掛…」不過當我沾沾自喜既同時,我又會諗起果d,做左幾年就檔生意就發到無限大既生意,好似facebok咁。ok, 望一望自己,嘩,差太遠啦掛…

唔好講到咁遠,講本地薑,電訊魔童王維基丫。佢創業果陣同CK創業果陣,年紀差唔多。到佢好似我依家咁既年紀既時候,佢檔生意已經響美國上左市lu。咁我 果檔生意又點呢?今日我依然係處於今日唔知聽日事,一個犯錯可以輸晒咁多年心血既中小企階段。同佢地相比,我檔生意何得何能稱得上「發展快」?

朋友聽到我咁講,忍唔住大笑。

「CK,你入行第一日,就知道我地呢行係一門揼石仔既生意黎架啦。 以揼石仔既速度黎講,你咪算揼得手快囉。好多人不單止揼得唔快,佢地仲會唔小心揼親自己添。」

「哈哈,揼你同我唔死,算我地好運囉。」我苦笑。

有時都會諗,其實仲要揼多幾多年,自己先會 覺得理想達到?

祝大家有個 愉快既週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185

公平正義與經濟發展孰輕孰重?韓國的證所稅法則 值得借鏡

2012-5-14  TWM



四月二十六日,行政院所提證所稅版本正式送交立法院待審,但是不到一個星期就在程序委員會遭國民黨黨團「暫凍」,引發在野黨嚴重抗議。到底「公平正義」與 「經濟發展」孰輕孰重?整個證所稅背後所代表的爭論,正式在立院點燃戰火。

撰文‧張瀞文

國民黨立院黨團,五月八日中午在立法院程序委員會主動擋下行政院、賴士葆及親民黨等證所稅版本,暫緩列案,目前僅國民黨不分區立委曾巨威提出的版本,在五 月四日完成一讀程序,將送交財政委員會審查。

其實,就算國民黨黨團沒有在程序委員會「暫凍」證所稅版本,部分國民黨立委在財政部證所稅版本提出不久後,就曾大膽預言「證所稅這個會期在立法院過不 了」。

國民黨本身其實就有行政院、曾巨威、賴士葆、蔡正元及羅明才五種版本之多;民進黨立委許添財就說,國民黨有這麼多版本,代表著內部對於「證所稅」沒有共 識。

政院版本遭國民黨團﹁暫凍﹂至於在野黨部分,親民黨立法院黨團已在五月四日正式提出證所稅修法及配套方案;眾所矚目的民進黨版,預計由財政部前部長林全擬 訂,而民進黨除了黨團版本外,許添財也將推出自己的版本。總計連同政院版在內,證所稅朝野版本將達八個之多。

財政健全小組成員、台北商業技術學院財稅系副教授孫克難表示,每一種版本代表背後不同的支持力量。如果單就稅法本身而言,親民黨所提的版本是最正統的稅制 改革版本,也最接近當初財政健全小組開會時所提證所稅復徵的「上策」版本。

只是這個版本與曾巨威的版本,都是採取納入綜合所得稅,最具量能課稅精神;但併入綜所稅恐影響稅基,實施難度最高。

至於目前已獲四十位委員連署同意的賴士葆版,孫克難認為,這個版本主要著重「稅收中立性」原則,基本上是趨近財政部原先提出的版本,也是目前看來最容易在 立法院過關的版本。

至於行政院版,包括孫克難、台北大學財稅系教授蘇建榮、國民黨立委賴士葆以及親民黨立委李桐豪都認為,行政院版將會讓所得分配更加惡化,到時候「公平性達 不到,稅收也收不到」,是最糟糕的版本。

為何行政院版本有問題?李桐豪表示,證交稅是針對交易行為課稅,證所稅是針對「所得」課稅,行政院把兩者混為一談,真的很奇怪。孫克難則認為,行政院版本 的爭議在於,其所提的年度證交稅一半,可以抵稅,這將形成獨厚大戶。

其實,從最近證所稅引發的爭議來看,稅改團體或是財稅相關學者,力陳應該課徵證所稅的理由,主要是過去幾年來,台灣賦稅貢獻高達七成來自受薪階級,資本利 得卻不用課稅。因此基於公平正義原則,強調應課徵包括證所稅在內的資本利得稅。

反對課徵證所稅的證券金融相關從業人員或工商團體則是強調,目前證交稅已包含證所稅成分在內,課徵證所稅不僅短期間會造成台股成交量萎縮,長期而言,也會 對台灣資本市場在國際上的競爭力造成傷害。因此目前枱面上所看到各版本證所稅,都企圖在這兩者之間尋求平衡點。

只是「公平正義」與「經濟發展」之間,難道真是沒有交集的「零和遊戲」?富邦證券前董事長葉公亮就曾公開建議,「既要公平正義、又要維持資本市場競爭 力」,與台灣國情類似的韓國,其所採行課徵證所稅的作法,或許值得台灣參考。

韓國經驗值得移植參考

在亞洲四小龍當中,就證券市場投資人的身分組成來看,台灣的散戶投資人約占七成,與韓國七二%相當;而新加坡散戶比重僅四○%,香港更低,僅有三二%。台 灣與韓國都屬於散戶比重偏高、周轉率相對偏高,投機性也較高的市場。

至於在稅的部分,香港、新加坡、台灣目前都未課徵證所稅,韓國則在二○○七年調整稅制後,開始採取現階段採行的資本利得稅課徵方式。其中在證券交易稅的部 分,新加坡、香港都不課證交稅,韓國則是證交稅及證所稅兩種稅都課徵。

韓國證交稅課徵方式,一般公司的證交稅為○.五%,上市公司為○.三%,與台灣的證交稅率相當。至於證所稅,韓國則僅針對法人及大股東課稅,對於一般投資 人,並未課徵證所稅。

只是韓國資本市場對於大股東的定義,視交易市場不同而不同。若是在KSE掛牌的公司(類似台灣的上市公司),只要持股超過三%,或是持有公司市值超過一百 億韓元,就會被視為大股東,而必須課證所稅。

KSE大股東的證所稅稅率,持有一年以內為三三%;持有一年以上,則被視為長期投資,稅率降為二二%。不過不管是三三%或二二%,都沒有免稅額可抵扣。

至於在KOSDAQ掛牌的公司(類似台灣的上櫃公司),由於在此掛牌的公司規模較小,惟有持股五%以上或是持股市值超過五十億韓元,才算是大股東。

不過KOSDAQ的大股東證交稅率僅有一一%,比KSE適用的稅率低了許多。專業人士就表示,韓國針對不同的交易市場設計不同的稅制,是相當具有彈性且務 實的作法。

再從韓國近十年資本市場發展情況來看,二○○七年開始實施新版資本利得稅後,韓國雖然兩稅都課,但是證所稅僅針對大股東來課徵的方式,看來無損於資本市場 的競爭力,對於整體市場的衝擊面也相對小很多。

賴士葆曾說,「改革很難一步到位,只能循序漸進」。李桐豪也說,台灣對於證所稅的議題已經到了「杯弓蛇影」的地步,所以「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證所稅 很難「一步登天」,恐怕要好幾任部長才能完成。

若台灣想要維持「公平正義」,又要兼顧「國際競爭力」,採取韓國模式先跨出「稅改的第一步」,不失為「兩害相權取其輕」的辦法。

他山之石

韓國課徵證券交易所得稅的規定個人 原則免稅,僅針對大股東課徵證所稅。

至於大股東的定義,在KSE掛牌的公司,只要持股超過3%或是持有公司市值超過100億韓元,就會被視為大股東。在KOSDAQ市場,持股比率5%或是持 股市值超過50億韓元,才算是大股東。

未掛牌上市公司,必須課徵證所稅。

境內法人 原則課稅,採累進稅率11%~24.2%。

(所得低於2億韓元,稅率11%,超過2億韓元,稅率為22%,超過200億韓元,稅率24.2%。)境外法人 原則免稅。不過在證券市場買賣掛牌公司股票,若此外國公司及關係人持有該公司股權超過25%,則必須課徵證所稅。

資料來源:財政部、安永會計師事務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83

企業發展生死戰:制定戰略的七關鍵

http://www.infzm.com/content/75467

不少人談企業戰略時,拋出一堆框架、理論。這些東西在分析、思考時或許有些幫助,但用於描述戰略作用不大。幾個月前聽一位諮詢顧問給客戶講產品策略時說「我們一起來用BCG矩陣分析公司產品組合吧」。客戶說別給我講虛的,就告訴我以後要重點發展什麼產品。

戰略,是非常實際的東西。問對網用戶吳蒙概述戰略為「企業的目標是什麼,如何實現這個目標」。就剛才的例子,如果諮詢顧問對客戶說,你們應該打造自 己的品牌,逐步放棄全部低利潤玩具加工業務,做自己的品牌,專注國內市場。客戶聽了會感興趣,於是和第二位顧問深聊下去。戰略不是虛的,而是幫公司勾畫一 個很大、很美,又非常實際的未來。

見過一個最牛的戰略規劃方案,給一個上市公司做的。最終的匯報會上只用一頁紙的PPT描繪戰略!上面只寫了一句話,「不惜一切代價買下XX公司,取 得行業統治地位」。結果客戶非常滿意,最後方案順利執行,現在客戶是行業絕對的老大,與其他競爭對手拉開距離,利潤和前景可想而知。

戰略本身興許很簡單,幾句話的事,戰略的制定過程卻很不簡單,需要大量的調研、數據分析、頭腦風暴會、討論會作為基礎。戰略制定的過程,類似過去軍 事家建立戰役目標後排兵佈陣並且落實的過程。軍事高手都是活學活用,隨機應變的,沒有人會死記兵書(類似框架、方法論)。戰略制定中,掌握了7個關鍵點, 就可以舉一反三地實踐和應用。

(問對網/圖)

1. 抓主要矛盾:企業的目標可以有很多,執行中的細節也不勝枚舉。做好幾件關鍵的事情比做一堆無足輕重的事情重要。就像談戀愛時, 一件讓女孩特感動的事,比做100件細緻的事情效果更好。對企業也是如此,如一家現金緊張的企業,亟需解決的問題是現金流,這時你如果建議他去優化企業文 化,往往是捨本逐末。

2. 價值導向:任何好的戰略都必須能創造巨大價值。其結果就是利潤,如賺更多人的錢,賺更多的錢,更快的賺錢,以更低的成本賺錢,長期不懈地賺錢,降低風險地賺錢等等,這些通通都是靠譜的戰略。一個不涉及的戰略,大概只會出現在公益組織高管的桌面上。

3. 邏輯性:管理裡的金字塔原則。剛才說到的併購建議只是一句話寫在一頁紙的PPT上,其背後的論據確一件也不少,而且極其注重邏 輯性。例如企業願景,併購對實現願景的意義,併購的可行性分析,併購後的整合方案等等。所有這些論據都不是拍腦袋寫出來的,經過大量數據收集分析,科學論 證,國內外案例分析才得出的結論。沒有邏輯,結論就經不起推敲。

4. 實用性:給企業制定個不切實際的目標很容易,實現不了就是害人。例如,我告訴一家小廠你們的目標應該是「創世界一流品牌」(其實我還真在一家長三角的小廠 裡見過這個標語),這不是亂彈琴嗎?先做出本地品牌再談全國一流,做出全國一流再想世界一流的事兒。喝醉了吹吹牛就算了,別拿出來當戰略用,實際一點。

5. 考慮對手:一家企業的內部報告裡說,我們和行業第一名的銷售額只差30%。如果我們繼續保持0%以上的年增長率,不出三年就追 上對手了。乍一聽還真沒錯,轉念一想不對呀,對手不是死的。商業環境是動態的,你動對手也會動。你降價對手可能會更著你降,你大力建設渠道對手也會學,三 大通訊運營商之間不就是這麼幹的嘛。除非戰略舉措是對手不敢做,不願做,或者做不到的,否則必須像下棋一樣,充分考慮競爭對手對你每步期的反應。

6. 執行和規劃同等重要:執行力是一切戰略的保障。媒體和輿論大肆報導某某諮詢公司兵敗A企業,某某諮詢公司慘敗B企業之類的故 事。有些的確是戰略規劃的問題,而不少也是執行的問題。一流的方案,執行出三流的結果。如,建議一家企業裁撤全部子公司,企業高層信心滿滿的採納了這個建 議。結果子公司的員工集體到市政府抗議,有幾個還是非常有背景的人,結果公司迫於各方壓力,無限期推遲這一方案。

7. 戰略不是靜態的:戰略規劃不是佛經,寫完了可以看幾百年幾千年。公司在變,市場在變,世界也在變。制定戰略規劃的人不是神,不可能預見未來。環境變了,戰略也必須被重新評估重新確定。大學剛畢業覺得月入1萬真了不起,等月入達到1萬後,目標肯定水漲船高了吧。同樣的道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93

專訪德國再生能源之父 費爾:市場自由化 綠能發展才有生機 楊卓翰


2012-6-11  TWM




台灣在二○○二年的《環境基本法》已經揭示廢核目標,但十年後核四仍準備運轉。

《今周刊》專訪德國再生能源之父費爾,他說,台灣九九%的能源都仰賴進口,從經濟層面來看,發展再生能源是台灣唯一的出路,但前提是必須讓電力市場自由化。

撰文‧楊卓翰 攝影‧吳東岳「我不懂,你是說台灣已經在二○○二年決定要廢核,但是你們的總統準備要讓另外一座核電廠運轉?」在德國國會辦公室裡,費爾議員(Hans-Josef Fell)的表情非常困惑。

發展再生能源,原料才不須全面仰賴進口費爾是德國綠黨議員,也是德國《再生能源法》的起草人,有「再生能源之父」之稱。他一生致力於廢核,而他所起草的法 案在二○○○年通過,從那時開始,德國的再生能源發電量占比,從五%迅速成長到今天的二○%,成為他最著名的成績單。但他卻對台灣的情況皺了眉頭。

「我知道,他們說核能只是階段性的,等台灣替代能源發展成熟,自然就會除核,對吧?」費爾想了一下,準確地說出台電的一貫說詞。「然後,你們的再生能源十 年來停滯不前,對吧?」他再一次說對了。根據台電數據,去年綠能發電量僅占總發電量四.一%,而綠能占總能源供給更只有○.四%,與十年前幾乎無異。

費爾熟知這套劇本,因為當年他在德國推動再生能源時,也遭遇到一模一樣的阻礙。如今德國已經決定在二○二二年廢核,再生能源的發電量更已經超越核能。德國是怎麼做到的?

「我想你們還沒理解,從經濟層面來看,再生能源是台灣唯一能走的路。」在德國政壇為綠能及廢核發聲超過三十年的費爾說。

以他的經驗,政府總是偏好傳統能源,因為傳統能源的既得利益者太龐大;而大型電力公司為了保護自身利益,自然想盡辦法排擠再生能源。「因為傳統能源只會越 來越貴,綠能長期來說終究會比傳統能源便宜。」費爾進一步解釋:「太陽光和風都是免費的,再生能源只需要設置成本。二○○六年要價三萬六千歐元的太陽能光 電板,現在中國製造的價格只要一萬六千歐元。但是石油、煤礦、鈾礦這六年來漲了多少?」費爾聳聳肩。

這個問題,台電最清楚。按照台電說法,近日的電價調漲就是反映長期以來的國際原物料上漲,台電無法再供應便宜的電價。「你們還沒發現,所謂的便宜電價,其 實是長期以來政府對採購的巨額補貼嗎?在德國,全部能源補貼最高的不是再生能源,而是煤礦進口。」面對不斷上漲的國際原物料,九九%能源都靠進口的台灣, 再生能源是唯一出路。

發展再生能源,必須先將市場自由化但發展再生能源談何容易?台灣早在二○○九年就通過師法德國的《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根據台電資料,去年風力和太陽能發電比率仍只有四.一%。德國又是如何做到二○%的成績?

「你的電力市場一定要先自由化。在德國也一樣,傳統電力獨占者絕對不會自己行動。我們兩家最大的電力公司E‧ON和RWE,過去十年生產的再生能源不超過 八%。你一定要引入新的玩家。」「大公司絕不可能放下既有的傳統思惟。」費爾舉電腦產業為例:「一九四三年,IBM總裁湯瑪斯.沃森(Thomas Watson)預言:電腦絕不可能普及,全世界不會超過五台。今天大型電力公司也在說一樣的話:再生能源絕不可能普及。」費爾指出了再生能源最核心的精神 「去集中化」:「不會再有集中的大發電廠,每個家庭本身就是一座發電廠。我家從一九九一年就裝了太陽能板。今天我的房子用太陽能板生產的電超過我的用量五 ○%,我還賣了很多電出去。」費爾的《再生能源法》主旨正是如此。「要讓再生能源發展,你也需要制定遊戲規則,鼓勵大型發電業者以外的小型供電商投入市 場。」事實上,台灣的《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就有這樣的企圖,但是台灣的再生能源發展仍然一籌莫展,這又是什麼問題?

確保廠商投報率,才能健全產業發展「台灣的製造商競爭力很強,我家的太陽能板就是從台灣進口的。」費爾首先釐清問題:「台灣空有設備,無人發電,最大的問 題,就是市場沒有足夠的誘因。」「《再生能源法》的首要目的,就是保證讓綠能發電商能獲利。」發電商的目的,就是賣電,但綠能發電還在初期階段,投入成本 相對大;為了讓廠商願意投入市場,政府就必須干預,特別提高再生能源的購買電價,也就是「回饋電價」。「這個回饋電價一定要夠高,確保廠商的投資報酬率, 才會有人肯發電。」對於台灣版的《再生能源法》,費爾直指:「因為你們的收購電價太低了。」以風力發電的成本為例,一度電約二.三元台幣,但台電一度電的 收購電價為二.六元台幣,廠商幾乎沒有獲利空間。也難怪台灣唯一一家德商風力發電公司英華威(Infra West),揚言要在法令通過後退出台灣市場。

反觀德國,在風力發電上給予相當於四元台幣的優渥誘因,讓德國的風力產業連帶背後機具、電網、金融保險的龐大產業鏈一起蓬勃發展。而《再生能源法》帶來的龐大商業利益,可以在布萊梅舉辦的離岸風力產業峰會上看到。

德國總理梅克爾全力發展綠能,計畫興建占地約五千平方公里的離岸風力發電廠,空前規模,讓峰會上的二百多位廠商代表個個興奮不已。在台上發表演說後,穿梭 於人群之中寒暄的前社民黨參議員,西北綠能產物保險(Nordwest Insurance)的董事總經理溫德斯博士(Dr. Patrick Wendisch)更是如此。

在商言商,溫德斯毫不諱言:「我可以向你說一百個風力發電有多棒的理由,但對這個產業來說,沒有投資報酬率就不用談。」他指出:「在回饋電價之下,廠商可 以自行研發,只要提高發電效率,利潤就能擴大。這些研發不用政府出力,市場機制自會運作。」這正是費爾的《再生能源法》激起的效果。惟有廠商願意投資,民 眾才有綠電可用。台灣若不先將電業自由化,並提供綠能產業足夠誘因,英華威不會是唯一退出的廠商,而核電可能永遠無法從這個島上革除。

只靠一套法案,啟動德國綠能德國《再生能源法》六大重點:1. 保護獲利,降低投資風險《再生能源法》保證以高於一般價格優先收購綠能電力,稱為「回饋電價」,期限長達20年。價格以廠商每年能獲利7%為計算基礎。

2. 不靠政府公庫,使用者付費「回饋電價」絕不讓政府出資,不用申請預算,而是電業者直接將電價轉嫁到消費者身上。電力消耗大戶永遠負擔最多,獎勵省電的一般民眾及企業。

3. 回饋電價逐年減低,最終退場隨著技術成熟,初期投資風險降低之後,回饋電價將逐年降低。政府預計在2030年,再生能源的成本就會開始低於傳統能源,價格干預也能退場。

4. 法條簡單,全民可參與法令淺顯易懂,老百姓都看得懂。而且申請安裝過程簡單,最快2至3個月就能安裝完成,也是再生能源蓬勃發展的主因。民眾除自給自足 外,還可賣電給業者,每度電最高可賣0.5歐元(相當於17元台幣),一個家庭一個月光賣電收入可達400歐元(相當台幣1萬5000元)。

5. 電網義務延伸,普及全國鄉鎮法令規定,電業者有義務讓綠能電力優先並聯。「只要你有綠電,電網業者就必須想辦法擴建電網,讓綠電上網」,不讓傳統大型電力公司有機會排擠綠電。

6. 完整配套

《再生能源法》激勵投資,另外更在其他聯邦法提高石化、核能的能源稅,迫使需求移往綠能。並且放寬綠能發電器材的貸款限額,讓民眾融資程序更加簡便。

找出解決方案 是綠能發達之道「的確再生能源有許多挑戰,但是遇到問題時,你是雙手一攤,還是選擇解決問題賺上一筆?」一家風力機具商舒華茲先生(Thorsten Schwarz)說,「Smart Solution」(智慧解決方案)是德國再生能源界流行的一個詞彙:當遇到問題時,想辦法解決,用這個解決方案再賺一筆。

農夫不願意出租土地讓你裝風電機?「我們有專門協調的法律公司,絕對可以幫你談一個雙方都滿意的好價錢。」舒華茲最近還新安裝了一套葉扇,運用流體力學可 以讓每小時發電量增加三成。「這套技術來自二個工學院的小夥子,現在大概比我還有錢。」問題很多,但是都有解決的方法,「真正的問題是,你想不想解決。」 德國綠能有各式各樣的解決方案,舒華茲提出了最重要的問題:「你要解決問題,成為產業領頭羊,還是繼續使用核電,等那不可預防的災害襲來?」費爾 (Hans-Josef Fell)

現職:德國綠黨國會議員

國會黨團能源政策發言人

事蹟:德國《再生能源法》起草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45

我們帶來的是發展,不是整合——專訪港交所總裁李小加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6-22/100403292.html

 李小加還是擔心港交所的股價。

  6月20日上午,香港交易所總裁李小加繫著紅領帶快步走進會客室。尚未坐穩就問身旁的同事:「今天股價怎麼樣?」同事回答:「好像升了一點。」

  自從港交所競購LME以來,股價持續下滑,港交所面臨的壓力可想而知。

  港交所這個曾經市值最大的交易所,近來面臨業績增長疲軟的壓力,尋求新的業績增長點成為必需。

  財新記者:為什麼選擇LME作為切入點?與其他期貨交易所相比較,LME的地位和影響力如何?核心價值是什麼?

  李小加:LME是一個金融和實體經濟充分結合的交易所。這點非常重要,是核心。我們看中的就是它們和實體經濟緊密相連。中國市場目前的需求就是需要和實體經濟的緊密相連。

  在競購的最後一個環節,我們對LME的股東做了大量的工作,讓他們認識到,我們將帶來的不是整合,我們帶來的是發展。我們要帶來的不是把現有的 壓縮和改變,而是發揚光大LME傳統和實體經濟緊密相連的基因,把LME與亞洲市場緊密結合,從而幫助實體經濟對衝風險。我們不是要把它變為過度金融化的 交易所。

  我們的核心定位在於,對於中國客戶來講,要成為他們的首選國際交易所。而對於國際客戶來講,希望成為他們的首選中國交易所。我們就是以此競爭。

  之所以選擇LME,是因為它能讓我們在這個核心定位上增值。他們所在的行業是一個對中國極其重要的行業。LME的40%消費來自中國,而他們又雄據了世界上80%的貴金屬交易。

  不過無論LME怎樣靠其自身實力,在亞洲和中國似乎都很難取得它應有的位置。LME現有產品設計,遊戲規則的設立、運作的方式及規則在全球風光 無限,但缺乏亞洲特性。LME在亞洲區內的發展也受制於中國的監管環境和發展階段等因素。LME在區域化的過程中,港交所可以幫它在不改變核心基因和規則 之上,適應當地的環境和條件,因地制宜,取得與其全球地位相匹配的成功。

  財新記者:港交所收購LME後,未來商品市場的格局會有怎樣的改變?

  李小加:經過十多年兼併收購以後,世界商品市場的交易已高度集中,CME和ICE已成為世界商品市場、特別是能源與金融期貨市場的霸主。

  這一市場結構所突出的特徵是亞洲什麼都沒有。既沒有交易平台的領先者,也沒有大客戶的領先者。如果金融交易再被進一步整合於兩強之一內,這樣的 全球市場格局,將趨永久,難以打破。如果港交所得到LME,這將會在地區上多元化、產品上也多元化,同時,市場上最大的消費者,能夠至少在自己的時區裡, 找到了一個能為它提供更有效服務的大平台。更不用說在這個平台上將來還可以進行延伸和發展。

  財新記者:對中國的商品市場的格局有何影響?

  李小加:中國的商品市場,憑藉其巨大的發展動力,加上一定的保護措施,中國的期貨市場在過去五年取得極大成果。這個市場從規模上來說,在世界上已具有領導地位且仍具發展潛力。但是從基因上、模式上、整體產品設計和服務的潛力上而言,這還是一個完全服務於國內需求的市場。

  今天看來內地的商品市場不僅應滿足於服務內地市場需求,也已具實力走向國際化。如果它能迅速地國際化,它未來將能成為國際商品市場的第三力量。不過,國際化也並不是一個很容易的過程。

  有人建議港交所未來和上期所進行非常緊密的合作,用LME作為契機加速國內期貨市場的國際化。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方向,有很大的機會。我們可探 討有沒有可能在互補的大的格局中,共同尋求發展,使得它能代表亞洲,成為在世界中的第三大力量,這將對全球商品市場帶來一個很大的平衡。

  目前,儘管上期所的日交易量很大,但每天未平倉頭寸數量相對較低。這種情況下,對於有實體經濟需求的客戶來說,市場還是不能完全滿足他們的需求。

  這裡涉及到一些交易障礙的問題。比如說要買銅,要到國際市場上按LME的價格買銅,但按照這個價格在LME做對沖的話,對衝到了要交割的時候, 那個價格和在國內的現貨市場價還不能充分會和(converge),這意味著,買家將無法充分對衝他的風險。買家若想在境內期貨市場對沖這個風險,而上海 期貨市場與國際市場價格又不一致時,對沖就無法完全實現。

  如果港交所成為LME東家後,可利用港交所基於其在國際上的地位與定位,加上對國內政策之理解與溝通,把不匹配的地方逐步降低。減去一些不必要 存在的壁壘。使這兩個市場不斷的融合,融合的目的是使中國這麼大的消費國,能使自己的需求,在世界市場的價格上得以充分反映,但這並不是說你可以獨霸或操 控市場。因為操控市場一出現,其他參與者自然會迅速離場。

  當然,在這個市場的設計上,如果能充分考慮中國和亞洲的特點,和改變這些不匹配的情況,找出合適的方案,使價格得以體現,交易量便會大規模的增加,而這些交易量的增加將有助交易所的收益。這就是我們收購LME於商業上的主要原因。

  財新記者:港交所說的拓展中國市場,最關鍵的是什麼?是倉庫嗎?

  李小加:倉庫是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但這個問題很複雜很敏感。國外交易所目前不能在境內設立倉儲,這一 政策在金融危機之後對國內期貨市場發展具有一定的避險保護作用。在今天,世界其他市場都已變化很大。中國商品市場增長的前景很大,需求持續旺盛,此時考慮 將中國期貨市場進一步開放,進一步國際化,應該是一個良好的時機。

  如果由港交所來做這個事情,就更加容易理解,更加容易溝通。當然,任何現有政策之改變,必須考慮到國內市場的持續性,特別是在對風險的控制,投資者的保護方面等。

  因此合作各方均須得到一種共識,使得大家有這麼一個共贏的局面,是一個新的契機。

  財新記者:怎麼看LME最近十年金融化傾向?

  李小加:金融化本身無可厚非。LME 每年的交易量均是全球每種金屬消費/生產量的30倍。金融交易本身促進激活實體交易,為實體經濟個體的需求提供必要的、有深度的流動性。

  關鍵是金融化不能過度,最終超越甚至凌駕於實體經濟。我們之所以選擇LME這一平台最主要的核心競爭優勢是其以實體金屬交易為本的運營方式。

  財新記者:新的產品是否都會考慮用人民幣結算?

  李小加:能用人民幣我們都會用人民幣,但也要考慮人民幣在香港的現有規模限制。商品交易本身能為離岸人民幣規模帶來巨大的增量與活力。

  在具體操作上,我們在一定時期內仍然會用雙幣同時交易模式,就像我們在股票上的雙幣雙股的概念,這樣,大家使用人民幣交易的一些初始顧慮可大大消除,從而進一步推進人民幣產品的推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16

拉手撤銷IPO:兩年發展大事記

http://www.21cbh.com/HTML/2012-6-26/0ONDE5XzQ2MDc0OQ.html

再多的評論和猜測都改變不了拉手的過去與未來,讓我們給這個曾經快速奔跑過的企業一些回望,看看它兩年來走過的路!

6月20日,再次衝擊IPO的拉手網重蹈覆轍,無力地宣稱已向美國SEC提交撤銷上市申請。而僅在5天之後,又傳出其公司CFO張檢離職。雖然官方的回應是其「有新的個人職業生涯的規劃」,但評論稱,在拉手上市過程中負有重任的張檢正是因為IPO擱淺而離任。

而事實上,自去年IPO擱置之後,拉手就頻頻傳出高管離職、士氣低落的負面消息,回望拉手兩年來的發展軌跡,你不難發現,它真的稱得上是「大起大落」,是團購模式的困境?是資本寒冬的侵襲?抑或是內部的管理出現問題?

備 受詬病與質疑的團購模式,在兩年前卻是創業者與資本們追逐的金地。2010年3月,拉手網上線後既是在模仿彼時光鮮無比的Groupon,又恰到好處地引 入了foursquare的模式, 走的是將團購與LBS結合的路子。這一招,在今天看來不足為奇,但在當時,投資者們毫不吝嗇自己對拉手模式的讚美,泰山天使基金、Daily Deal、CFF、金沙江都向它伸出了橄欖枝,僅創辦三個月,拉手網的公司估值就達到了1億元。

另外,同樣是今天看來稀鬆平常的「一日多 團」模式,在2010年的9月之前還未展露在消費者面前。從遵循團購老大哥的「一日一團」,到創新出更受中國消費者青睞的「一日多團」,拉手網功不可沒。 它如同一頭獵豹,盡情享受著快速奔跑帶來的成就感,2010年12月,拉手獲得5000萬美金的第二輪風險投資;2011年4月11日,拉手網C輪融資再 斬獲1.11億美元。

拉手網一度成為了中國團購市場的老大,但有一個目標,它始終沒有偏離:上市!上市!

目標清晰,但過程和結果都不如願。自2011年10月29日拉手網向美國SEC提交上市申請以來,其分別在2011年11月和2012年6月兩度撤回上市申請。

而似乎正是上市的受阻,拉手網奔跑過快的種種弊端逐漸顯現:高管離職、士氣低落、管理漏洞……

有種觀點說,如果評述拉手犯了什麼錯,那麼它只犯了兩個錯:一是吳波疑心病太重,二是拉手內部管理混亂;還有種聲音說,吳波「心中只有擴張與IPO」;還有種猜測,素有「果斷地賣掉企業」 風格的吳波,下一步會將拉手轉賣給誰?……

再多的評論和猜測都改變不了拉手的過去與未來,讓我們給這個曾經快速奔跑過的企業一些回望,看看它兩年來走過的路!

附:拉手網發展大事記

2010年3月18日,焦點房產網聯合創始人吳波創辦團購平台,拉手網上線運營。幾乎同期,王興和任春雷分別創辦了美團網和團寶網。

2010年4月22日,拉手網獲得泰山天使基金的A輪投資,成為中國首個獲風險投資的團購網站。

2010年5月14日,拉手網透露,已獲得來自歐洲團購網站Daily Deal創始人以及CFF兩筆投資。

2010年5月,拉手網註冊用戶超過30萬。

2010年5月25日,吳波對外宣稱拉手網已實現盈利。

2010年6月4日,拉手網收購西安團購網站「團樂樂」,是國內首例團購網站併購案。

2010年6月5日,拉手網獲得金沙江創業投資有限公司投資,拉手官方宣稱其「累積融資500萬美元,公司估值達億元」。

2010年6月9日,拉手宣佈當晚同時上線100個城市,實現大規模聯網。

2010年8月30日,拉手網CEO吳波稱,拉手月銷售額已突破一千萬大關。

2010年9月15日,由「一日一團」升級為「一日多團」。

2010年12月2日,拉手宣佈獲得第二輪風險投資,投資方囊括了Tenaya Venture及Norwest Venture Partners的美國頂級風險投資公司,以及金沙江創投和Rebate Network,融資金額高達5000萬美金。

2010年12月5日,拉手網正式進軍台灣市場。此時,拉手網創辦不到1年,增長速度是groupon的三倍多,遙遙領先於國內同行。

2010年12月8日,拉手網再次同時上線100個城市,加上之前的城市站點,其已覆蓋了全國202個城市。

2010年12月14日,創新工場原技術總監熊宇紅加入拉手網,出任首席科學家。

2011年3月17日,拉手網與泰山天使投資共同出資1億元,設立投資創業基金,扶持團購類網主站和細分垂直類網站。

2011年3月,拉手網任命張檢出任CFO,運作拉手IPO事宜。

2011 年4月11日,拉手網今日正式宣佈完成1.11億美元的C輪融資,本輪融資由Milestone Capital(麥頓投資)、Richemont(歷峰集團)旗下的Reinet Fund SCA FIS和Remgro Limited、金沙江創投以及其他兩家基金共同投資。

2011年8月22日,吳波表示拉手要實施「千城計劃」,年底前覆蓋1000座城市。

2011年10月29日,拉手網向美國SEC提交上市申請,擬融資1億美元。

2011年11月14日前,突然撤回IPO文件進行修改,並暫停路演。拉手網並未對此進行公開解釋,而傳聞稱,有競爭對手向美國SEC舉報了拉手的財務造假問題,因而觸怒了SEC。

2012年6月20日,拉手網向美國SEC提交撤銷上市申請。

2012年4月,拉手網副總裁宋黎明離職。

2012年4月,媒體稱拉手網正大規模裁員,其中技術部裁員約40%,拉手網被疑資金鏈吃緊。

2012年4月27日,吳波微博稱,資金鏈吃緊是競爭對手造謠,並效仿劉強東開賭局,稱若部分帳戶資金低於5億現金就捐出1000萬,否則造謠者捐出500萬。

2012年6月6日,拉手網公關總監傑雯離職。

2012年6月20日,拉手網元市場總監鄭斌離職。

2012年6月20日,拉手網正式宣佈撤銷其IPO申請。

2012年6月25日,拉手網CFO張檢已於近日離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98

馮侖:商業地產發展前景優於住宅地產--解讀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36z1.html

1.住宅大漲無望

2.商業不動產有發展

3.國內的REITs沒戲

【財新網】(記者 張環宇)萬通投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馮侖6月29日在長江商學院舉辦的投資論壇上提出,未來商業地產發展會優於住宅地產,保險資金的入市,將令市場結構出現改變。

  馮侖表示,目前,相比商業地產,住宅地產的投資預期正在出現變化。「以前,大家投資住宅是希望保值增值,但現在預期變化了,很多人已不抱住宅價格快速 回升到以前水平的期望;不僅僅是限購這些政策,未來還可能出現更多的稅收風險,包括財產稅、遺產稅及交易環節稅等等。這使大家開始越來越謹慎。」

  他認為從整體趨勢上講,住宅越來越趨於穩定,市場供需接近於飽和,同時,投資「熱錢」越來越多地轉到非住宅方面。商業不動產正經歷一個快速成長時期,未來5-10年,商用不動產將取代住宅成為下一輪房地產投資的明星。

  「商用不動產的發展,最終會對不動產金融提出更多的要求。所以未來也是不動產金融創新和成長的很好的時期。」在他看來,政策層面對保險資金的鬆綁,意味著商業地產存在更多投資機會

  「(保險)資金進入後,可以更多帶動養老、度假、醫療相關的商業物業,這是市場發生的一個很大變化,也會分散掉一部分住宅的資金。」他稱。

  他認為,對於中國這類新興市場,與成熟市場相比,最大的不確定性在於制度和政策。「實現價值,創造價值都是和制度在打交道,但這個存在較大不確定性。」

  「從地產商角度,現在做住宅地產可能更要具有平常心。」馮侖稱,中國房地產商應努力謀求轉型,不能僅僅侷限於開發商的角色,更是要將地產和金融手段結合起來。同時,分散化投資也是選擇之一。不過,相比新興市場,馮侖更看好發達市場,因其市場成熟且較為規範。

  馮侖同時指出,房地產信託投資基金(REITs)在中國的發展仍面臨資產質量較低、重複徵稅和投資人缺乏等因素的制約。

  「目前國內適合做REITs的資產並不多。」馮侖稱,和美國有很多5年期以上租約的地產項目相比,中國很多地產項目租約都過短,較多為1年,3年期左右的項目都很少。而且,租金回報也很難達到標準

  除此之外,國內的稅收環境仍有待優化,重複徵稅的現狀可能讓很多投資者望而卻步。「首先,收入就很難確定。如果重複徵稅,這樣做就更不合算了。」馮侖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48

蘇泊爾三次多元化發展 勇敢的將軍

http://xueqiu.com/9622266266
    蘇泊爾的第一次多元化,是由單一的壓力鍋產品向所有明火炊具的延伸。蘇泊爾在壓力鍋領域一舉成功後,開始向明火炊具領域擴張。蘇泊爾借助了壓力鍋時期良好的品牌基礎、生產經驗和銷售渠道,產品線擴展到了炒鍋、湯鍋等一系列廚房明火炊具領域,擴大了市場空間。
      這次多元化是蘇泊爾在炊具產品發展過程中的自然多元化進程,成功的概率很高,事實證明蘇泊爾已經成為炊具龍頭企業。首先,在品牌認知路徑依賴方面,壓力鍋 本身就屬於明火炊具,延伸產品(明火炊具)與原產品(壓力鍋)之間的類型關聯性、品牌定位一致性和品牌核心價值一致性都非常高,蘇泊爾壓力鍋的消費者很容 易認可其他明火炊具產品;其次,壓力鍋與其他明火炊具在銷售網絡和生產工藝等方面非常相似,渠道資源和生產,技術資源的路徑依賴也很高,屬於「理想延 伸」,取得成功也很自然。
      第二次多元化延伸是從明火炊具向電炊具的擴展,即蘇泊爾開始介入小家電領域。2001年,蘇泊爾正式進入小家電領域得了巨大的成功。2002年0.99億元到2011年達到38億,銷售收入擴張將近40倍,並一舉超越炊具產品銷售收入。
      首先從品牌認知路徑依賴度來看,明火炊具與電炊具互為替代品,產品類型關聯度高,蘇泊爾過去的成功是專注於廚房領域,在消費者的概念中蘇泊爾是中國優秀的 「廚房用具」製造商,蘇泊爾的品牌定位是「立足於廚房」,品牌內涵是「創意廚房好生活」,而電炊具與廚房生活也是緊密相連的,因此延伸產品與原產品品牌定 位一致性與和核心價值一致性也高,因此,總體品牌認知路徑度還是較高的。
      其次從品牌資源路徑依賴度來看,一是渠道資源,明火炊具與小家電的營銷渠道具有同質性,蘇泊爾原來積累的經銷商資源可以直接利用。蘇泊爾與經銷商都是戰略 合作夥伴關係,在蘇泊爾進入小家電領域時,很多經銷商也同時進行了從原有的明火炊具業務向家電業務的轉型,使得兩類產品可以通過相同的渠道銷售;二是生 產、技術資源,蘇泊爾原有的技術優勢在於制鍋技術和壓力控制技術,這些技術可直接應用於小家電品,為其提供了很好的路徑支持,使得蘇泊爾小家電產品參與市 場競爭有自己的特色,形成蘇泊爾特色的小家電,雖然明火炊具與小家電在生產工藝方面有所不同,但還屬於「理想延伸」,因此採用品牌延伸策略基本上還是合適 的,取得較好的效果也就可以理解。
      第三次多元化延伸則是從小家電產品向廚衛大家電的延伸,這一延伸仍然是以蘇泊爾公司的廚房理念為依託進行的。經過內外部環境分析,2006年,蘇泊爾電器 事業部正式成立廚衛大家電公司,自主研發並通過OEM方式向市場推出了多款廚房大家電產品,完成了蘇泊爾的又一次轉型。其實,蘇泊爾廚衛大家電的經營效果 並不理想,發展5年不僅年報中隻字未提,而且從公開的資料顯示,2007年實際銷售額僅完成年預算的61.2%,虧損額高達1600多萬元,可見蘇泊爾對 廚衛大家電產品的多元化發展並不理想。
      原因何在?首先分析品牌認知路徑依賴的三個因素。第一,廚衛大家電產品與蘇泊爾原有的明火炊具和電炊具產品既不是替代品又不是互補品,延伸產品與原產品之 間的類型關聯性不高;第二,通過專業的品牌傳播機構蘇泊爾品牌形象及消費者認知進行調研,得知消費者對蘇泊爾品牌的認知集中在炊具領域,同時大多數消費者 認為廚衛大家電屬於大電器產品,將這類產品與「白色大家電」歸為一類,因此延伸產品與原產品品牌定位一致性不高,第三,蘇泊爾的品牌的值是「創意廚房好生 活」,它打造的是一個親切的,溫馨的、關愛家人的廚房用具製造商的形象,這一點與廚衛大家電的形象也並不一致,延伸產品與母品牌核心價值一致性不高,因 此,廚衛大家電品牌認知路徑依賴不高。 其次,分析品牌資源路徑依賴的兩個方面:第一,廚衛大家電產品本身的特徵決定其不如小家電產品那般便捷,而更多是一種半成品,後續的安裝是其銷售的重要工 序,因而市場上大家電產品多通過建材渠道進行銷售,蘇泊爾原有的渠道資源包括商超、3C門店和生活館等用於廚衛大家電產品銷售有缺陷;第二,在生產、技術 方面,蘇泊爾的技術優勢在於壓力控制技術與制鍋技術,與廚衛大家電產品關聯性極低,而原有的生產設備、技術工人等也不能滿足廚衛大家電產品的生產研發需 求,此次延伸品牌資源路徑依賴度也低,不宜採用品牌延伸策略。因此,蘇泊爾進行的第三次品牌延伸屬於「盲目型延伸」,風險很大。
      通過以上分析,對於蘇泊爾的戰略競爭應該限制於廚房用品,或者更狹窄一點,炊具和小家電,戰略競爭的目的就是要明白自己不能做什麼,圍繞蘇泊爾特色技術打造明星產品,形成差異化競爭,是形成相對於美的的大而全競爭優勢的路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151

[轉載]價值投資對經濟發展價值不大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3o0t.html
推動現代經濟發展的最大動力是什麼,是創新,這一點熊彼特的創新學派論述得很清楚。但創新和風險是天然相伴的,很多沒有成功的創新努力都和創新中投入的巨 大成本一起死亡了。很多創新的公司成功不久,又被後面的更新的創新所淹沒,並沒有創造多少收益。但我們能說這對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是沒有價值的嗎?不能! 價值投資者都迴避創新類的公司,今天人們都在讚歎和佩服巴菲特在網絡泡沫面前保持了驚人的冷靜,但斌們的投資組合中也少見科技股的蹤影。/贊!

    價值投資是最正統的投資方法,運用這種投資方法的人不僅能收穫財富,還享有道德上的優越感。事實上,我們對價值投資的認識並不全面,或者說沒有放到更大的視角下來看。

    不少名人的論點中充滿了掩藏的邏輯錯位和誇大的反向論述。看到「龔牛」龔方雄10年在一個論壇上的一個言論,大概是講六七年來中國的GDP增長了好多倍, 股市只漲了一倍多,而同期「金磚四國」的俄羅斯、巴西的股市漲幅和GDP相當,因此中國的股市沒有泡沫而是被低估。這是典型的邏輯錯位,中國股市漲幅遠跟 不上GDP,更大程度上說明的是中國股市沒有多少投資價值,股市和GDP關聯度不高,股市不是正向財富分享而是反向資金輸送的渠道。「泡沫博士」金岩石大 肆鼓吹泡沫繁榮論,標榜「與資產泡沫同長,與風險財富共舞」,認為泡沫不可避免,製造泡沫是發展經濟的優良方法。老金作了個誇張的反向論述,其實,他的意 思應該更好的表達為:價值投資對經濟發展價值不大。

    什麼是價值投資?一般的理解是投資的價格低於標的價值,因此投資是有安全邊際的,是風險相對很小的。但斌有句解釋算是到底了:「我的價值投資的定義就是: 牆角的一堆錢,我們要做的就是去把它們撿起來」。那我們來看,但斌在這個過程中創造了什麼價值呢,也就是說他做了什麼呢?他沒有創造什麼價值,因為他本人 什麼也沒做,就分享到了優質公司的經營收益,通過股票這個載體。撿起來這個動作是為他的資金撿的,不是為撿起來那隻股票的公司做的。不是說但斌沒有價值, 他的眼光有價值,他出去做投資調研差旅消費也貢獻了GDP,但這只是為僱傭他的資本找到了一個實現增值的好途徑。

    為什麼說價值投資對經濟整體發展貢獻不大?因為從本質上來說,價值投資是迴避風險的,特別是厭惡高風險資產的。巴菲特是最大的價值投資者,他一直偏愛舊經 濟中的消費股如可口可樂,但斌是中國早期的價值投資者,他最愛的茅台也是消費股,這些公司是好公司,不需要成天想創新,也沒有什麼被替代風險。但是,推動 現代經濟發展的最大動力是什麼,是創新,這一點熊彼特的創新學派論述得很清楚。但創新和風險是天然相伴的,很多沒有成功的創新努力都和創新中投入的巨大成 本一起死亡了。很多創新的公司成功不久,又被後面的更新的創新所淹沒,並沒有創造多少收益。但我們能說這對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是沒有價值的嗎?不能!價值 投資者都迴避創新類的公司,今天人們都在讚歎和佩服巴菲特在網絡泡沫面前保持了驚人的冷靜,但斌們的投資組合中也少見科技股的蹤影。

    風險投資對經濟社會的進步價值更大。風險投資具有更高的失敗率,但成功後的回報率也高得驚人,這是風險溢價。但風險投資往往可能催生泡沫,太多的資本追逐 相似的創新。比如我們看到,國家寄予厚望的新興產業中太陽能發電、風電等領域產生了嚴重的產能過剩,堆積了一定的泡沫。但你不能說這些新興產業比沒有產能 過剩的茅台酒們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意義小。在這一點上,老金的泡沫論是有一定正確性的,泡沫不可避免,產能過剩不可避免,大家都沖上去,最後技術最先進經營 最有效率的活下來,優勝劣汰是市場經濟的本義。但我們需要進一步分辨的是,泡沫有好有壞,上文中的泡沫是好的泡沫,但拿資金去炒鬱金香、普洱茶以及大蒜綠 豆炒出的泡沫,就是壞的泡沫,這些泡沫對促進經濟發展毫無價值。

    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巴菲特與喬布斯相比,誰對美國經濟的貢獻更大?我想更多的人會選喬布斯。曾經流傳一個故事,說喬布斯去挖百事可樂的CEO到蘋果公 司,只用一句話就打動對方「你是要繼續賣糖水,還是要改變世界?」,百事可樂賣糖水的同行是可口可樂,而它就是巴菲特擁抱了很多年的股票。

    所以價值投資者不應該有什麼道德優越感,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你們是一種寄生蟲,沒有為經濟發展創造多少價值,你們至多算是幫助資本實現了優化配置,滿足了「優質」產業的資本需求,促進了其發展。

    股市中的人們呢,在你的股票價格上漲了30%,千萬不要認為你的智商也增長了30%,更不要認為你對經濟的發展貢獻增加了30%。你需要的是感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285

民生銀行: 重估中國鋼鐵工業發展空間 木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18dfe90102ec3o.html

《金融實務》 2010年第2期  余華彬  朱凱棟
作者余華彬為中國民生銀行冶金金融事業部總裁

 

  中國是鋼鐵生產和消費大國,粗鋼產量連續13年居世界第一。

  但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鋼鐵產能過剩」之說一直在媒體宣傳和政府決策過程中佔據主導,而與此相對應的是中國的鋼鐵消費從不足1億噸飆升至5億噸以上(人均鋼鐵消費已達到416千克/人·年),並形成了人類社會有史以來最為龐大的6.65億噸鋼鐵產能。

  中國鋼鐵工業「一日千里」的發展速度和增長規模一再突破傳統認識的極限,這迫使我們必須認真思考以下問題:

  中國鋼鐵工業的產能過剩了嗎?如果沒有,未來還有多少發展空間?

  中國鋼鐵工業未來在資源、環境等條件的約束下,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

  中國鋼鐵工業的發展是否具有比較優勢?

  基於中國鋼鐵工業發展的現狀和未來趨勢,我們面臨什麼樣的機會和選擇?

  本文力圖回答以上問題。首先,通過對世界主要國家工業化過程的比較研究建立人均 鋼鐵消費模型,我們發現中國的工業化也在複製這個模型。通過該模型,能使工業化發展階段與鋼鐵消費相聯,並以此為基礎提出中國鋼鐵工業未來的發展空間;通 過對資源、環境約束和中國在這一產業比較優勢的研究,我們力圖證明中國鋼鐵工業具備滿足工業化過程對鋼鐵需求的能力;最後,依據未來趨勢和發展現實問題, 我們提出一些政策建議。

  發展空間的決定性因素

  發展緣起於需求的興起。預測一個國家鋼鐵工業未來的發展空間,最根本方法是通過建立需求牽引模型,來測算一國未來鋼鐵消費總量的峰值。

  國際鋼鐵協會(IISI)在1974年發表的《鋼消費強度和國民經濟總值結構》 報告中提出了一個著名觀點:一個國家只有滿足工業化 (產業結構中服務業佔GDP比重最少要超過50%)、城市化,人均GDP至少達到10000—16000(1990年蓋—凱:多邊比較的貨幣單位)美元這 兩個因素,鋼材消費量才可能達到「峰值」並由此保持穩定或逐年下降。1973年,符合以上標準的美國、日本分別以1.36億噸/年和1.19億噸/年達到 鋼鐵消費峰值。

  美國著名發展經濟學家H·錢納裡則在《工業化和經濟增長的比較研究》(1986 年)中,創造性地利用計量經濟學的方法證明了國際鋼鐵工業協會的觀點,並且提出了在工業化階段一個國家或地區金屬礦產資源消費量和GDP增長的關係模型 (見圖1)。這個模型可以簡單表述為,金屬礦產資源消費量增長速率一般大於或相當於GDP的增長速率。

  其認為,一國在工業化發展階段,即在鋼鐵消費峰值出現之前,金屬礦產資源的消費速度之快、強度之大、人均量之高、總產量之多都將是該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

  根據以上的經典理論,在一國完成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背景下,人均GDP達到一定水平時,將對應出現人均鋼鐵消費的峰值點,再考慮人口基數的情況下,可以通過模型預測出一國鋼鐵消費總量的峰值,並以此推斷出該國鋼鐵工業的發展空間。

  未來發展空間分析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確定:決定一國鋼鐵消費峰值點的有: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人均鋼鐵消費強度、人均GDP水平等三個因素。利用以上三個因素我們同樣可以構建模型以預測未來中國鋼鐵消費總量的峰值點,並以此判斷中國鋼鐵工業未來還有多大的發展空間。

  工業化(城市化)的因素

  歷史經驗表明:當一國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低於50%時,標誌著該國工業 化已經完成或進入後期,與此同時鋼鐵消費的峰值點也隨之到來。如日本和美國的第二產業比重分別下降為41.5%和30%時,鋼材消費歷史峰值分別為 1.19億噸/年和1.36億噸/年,隨後這些國家開始進入信息時代,鋼鐵消費量由此開始保持穩定或逐漸下降。

  針對中國社會當前工業化的現狀,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部國家「十一五」專項課題 組的研究表明:通過對三次產業就業結構、三次產業GDP結構、城市化率、工業化程度係數等指標的研究,認為中國目前正處在工業化中期階段的中前部時期(見 表1),開始呈現重工業化的特徵。研究認為:如果未來中國能夠保持工業化綜合指數4%—5%的增長速度,在經過10—13年的工業化進程,到2015年— 2020年中國工業化將基本完成。

  因此,根據中國工業化當前所處階段以及未來發展情況,我國鋼鐵工業正處在蓬勃發展時期,距離峰值點尚有很長時間。

  伴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是中國方興未艾的城市化進程,城市化過程中形成的鋼鐵需求量 甚至強於工業化進程,所以一般將該時期稱為「土木鋼鐵時代」。由城市化引發的城鎮房屋建築是鋼鐵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消費主要是螺紋鋼和線材,這與工業 主要消費板材是不一樣的。中國當前城市化現狀如圖2所示,2008年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45.7%,大體相當於英國1850年(37%)、美國 1910年(45.6%)、日本1950年(37.5%)的程度,遠遠低於1973年鋼鐵峰值點時主要鋼鐵國家的水平。

  聯合國人口司在2006年預測:中國城市化率具有相當大的提升空間,2020 年有望達到近55%,2050年將達到72.9%。據此測算,2006—2010年,我國需要將1.1億農村人口轉變為城鎮人口,而到2050年時,這一 數字將達到5.5億,這相當於3.05個西歐或者1.8個美國的總人口要進入城市。所以,只要中國城市化的動力不衰,鋼鐵消費量的增長就難言到頂,同時也 預示著中國鋼鐵工業的發展還有相當空間。

  人均鋼鐵消費強度的因素

  以先行鋼鐵強國之一的美國為標竿,2009年中國人均鋼鐵消費量約416千克/人,較美國70年代進入工業化後期時的711千克/人均鋼鐵消費量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

  在美國的「土木鋼鐵時代」,西部殖民開發、摩天大樓和高速公路(鐵路)網帶來的 「Townhouse」(城郊化)消耗了巨量的鋼材。從1901年到2006年,美國全面城市化過程中,單位建築面積的鋼混比達到相當高的0.9,鋼積蓄 量為77億噸,從而使人均鋼鐵消費量從不足100千克/人攀升至711千克/人的頂峰。

  中國當前也正處於「土木鋼鐵時代」,鐵路、公路和機場等基礎投資,西部大開發以及大規模房地產開發一再刷新著人均鋼鐵消費量的紀錄。

  以房地產為例,目前城鄉建築面積為400億平方米,預計到2020年中國將新增 建築面積300億平方米以上,單位建築面積的用鋼量將隨著鋼混比(當前中國單位建築面積鋼混比只有0.3)提高至65—75千克/平方米。所以今後10 年,中國將在房地產領域直接「埋入」19.5億—22.5億噸鋼材,平均每年消耗鋼材2.2億多噸。

  經歷年數據概算,中國房地產的鋼材年需求量為當年總鋼材需求量的25%左右,以此可以預測到2020年中國人均鋼鐵消費量要達到650千克/人以上的水平。

  如果再考慮到當前中國在「土木鋼鐵時代」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態勢(中國現有400 億平方米住宅建築面積中99%為高消耗建築),以及中國本土正在建造的人類歷史上最為密集、壯闊的電氣化鐵路網、高速公路網和支幹線機場網絡,中國未來人 均鋼材消費量的峰值應至少為700千克/人。

  人均GDP因素

  先期工業化國家的經驗表明:人均GDP達到3000—4000(1990年蓋—凱)美元時,人均鋼鐵消費隨著工業化的開始而增加;人均GDP達10000—16000(1990年蓋—凱)美元時,工業化完成,人均鋼鐵消費隨即達到峰值。

  1865年到1973年,美國人均GDP從2000成長到16000(1990 年蓋—凱)美元,這一階段正好為其鋼鐵工業蓬勃發展時期;英國鋼鐵工業也是在1974年人均GDP到達12000(1990年蓋—凱)美元時發展到頂峰; 此外日本從二戰後經濟起飛到鋼鐵工業發展頂峰(1945—1974年),經歷了人均GDP從1346到11344(1990年蓋—凱)美元的過程。歷史的 發展經驗表明,在人均GDP4000到16000(1990年蓋—凱)美元時,正好為一國高速進入工業化,深入完成城鎮化的時期,也恰恰是一國鋼鐵工業 「爆炸式」發展階段。

  中國2009年人均GDP僅為8000(1990年蓋—凱)美元水平,預期未來 10年內中國經濟保持7%增長率,未來中國人均GDP將經歷2010年:8500—9300(1990年蓋—凱)美元,2020年:16000— 18000(1990年蓋—凱)美元的發展層級。依據人均GDP為觀察標竿,中國鋼鐵工業當前及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將仍處於高速發展階段。

  中國鋼鐵消費峰值

  經上分析,以中國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階段為背景和時間參考因素,以人均GDP和人均鋼材消費強度構建的函數關係模型為量化參考因素,對中國鋼鐵消費峰值進行預測。

  伴隨中國宏觀經濟未來相對穩定的發展,以中國進入工業化的高級階段為背景,以全 社會完成城市化進程為時間標誌;利用人均GDP與人均鋼鐵消費量模型,當人均GDP達到16000(1990年蓋—凱)美元時,年人均鋼鐵消費量達到峰值 的650—700千克(日本峰值為802千克/人、美國711千克/人、韓國982千克/人);再引入總人口14.5億—15億,我們可以預測中國鋼鐵消 費峰值為9.5億—10億噸鋼/年(見圖3)。

  目前中國鋼鐵工業年產能6.65億噸,按照未來10億噸的年消費峰值衡量,中國鋼鐵工業還有4—5億噸的發展空間,其市場龐大程度可以比喻為再造兩個美國和日本鋼鐵工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41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