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文化籽】赴台取經 大學生×露宿者鬥木杯墊

1 : GS(14)@2017-09-17 13:44:55

(左起)Waiman、Tina和培欣本來對木工一竅不通,參與計劃令她們愛上木工,更學會欣賞街友的用心專注。



【文化籽:港情講趣】提起露宿者,腦海總會浮現污糟頹廢的形象,十多個就讀香港浸會大學的學生卻選擇與露宿者一齊做木工。他們參與了以「探討世界露宿者」為題、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大學青年會(香港浸會大學)的「世界大同小組」計劃,小組成員楊培欣(培欣)、陳慧雯(Waiman)和陳婉婷(Tina)更前往台灣參與當地的義工活動取經,並在香港與露宿者一起搞木工工作坊。培欣稱:「以前有探訪露宿者的經驗,發覺露宿者有不同的面貌,各有自己的故事和興趣,而這些面貌是年輕人甚至社會很少看到的。」你可能會覺得露宿者終日無所事事,不過原來他們早上會去上班,晚上再回去露宿,也有不同興趣,有的喜歡看書,有的喜歡畫畫,若不接觸他們是不會知道的。正因如此,學生義工不喜歡叫他們「露宿者」,反而以「街友」——街上的朋友稱呼他們。不少人受露宿者一向給人的印象影響,探訪時都會帶着莫名的恐懼,Waiman說:「一直以來我們都沒有被街友拒絕過,只要你願意坐下來與他們對話,他們都樂意與你談天說地。」這班年輕義工亦漸漸與街友建立了互信關係。



初期學生義工也經歷過迷惘,不知道可以做甚麼去幫助露宿者,於是決定前往台灣考察及取經,參與當地不同的「街友機構」活動。她們在台灣接觸過一位街友黃大哥,雖已60多歲,學了沖咖啡技術後在街上賣咖啡,後來透過資助,創立了「路行者咖啡」。她們又從台大社工學生口中得知台北車站旁邊都是街友,於是做了兩次探訪,交流中了解更多台灣的社會環境。這趟旅程為她們打了一支強心針,培欣指,「台灣的社工不會視街友為社會的弱勢社群,只當他們普通人,只要為他們安排合適的崗位,潛能得以發揮,自然能為社會帶來貢獻。」


開工作坊 讚嘆街友投入專注

從台灣回來後,學生開始構思與街友共同體驗的計劃,她們發現街友多有裝修和維修的經驗,於是由學生負責構思開設工作坊,街友則負責落手落腳,在工作坊做了70多個木杯墊售賣,所得款項全數給予參加計劃的7位街友,街友的投入令學生們印象深刻,培欣笑說:「有個街友一來便把所有木卡板切割好,我們這些年輕人切一會已氣喘。」有街友把杯墊用沙紙磨至比例準確的八角形和圓形,培欣感嘆:「我們平時看不到露宿者這些面貌的,他們不但專注去做一件事,而且做得好好。」除與街友一起製作木杯墊,他們甚至邀請街友在深水埗教年輕人木工技術,過程中街友亦慢慢建立自信,不再是往日的「被服務者」,搖身一變成為「服務提供者」。



義工與街友一同製成各式各樣的杯墊。

開設木工工作坊,街友比預期中積極。

Tina覺得台灣的街友比香港的更健談和熱情。

facebook:chineseymcahk記者:鄧天蔚攝影:張志孟(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編輯:馮秀珍資料來源:全港無家者人口統計活動



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http://fb.me/AS.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907/2014477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985

【旅遊籽】靚女唔可以鬥木?女職人煉出高級漆器

1 : GS(14)@2017-12-18 04:50:40

田中瑛子自小就愛上鬥木,畢業後到石川學習做山中漆器職人,是行內少數的女性。

【旅遊籽:浪迹遊蹤】「傳統上覺得要用刀的行業,都應該由男人負責,女人甚至不應該進入哪些地方,以往基本上沒有女性能做這職業。」田中瑛子是愛知縣人,生得靚女,卻不愛女生玩意,自小就愛上鬥木。一畢業,就決定來到石川縣,學做山中漆器。以前學藝都是師徒制,女生好難入行,這裏20年前成立了全日本唯一的漆器學校,情況才有改善。


「但要真正成為職人,作為能維持生計的職業,還是非常困難的。所以就算有女性開始做,有很多後來也是放棄了。如果說真正能獨當一面,以這行業作職業的,我想我也是第二、第三個而已。」被譽為日本四大漆器之一,「山中漆器」卻常被拿來與同縣的「輪島塗」比較。輪島塗上漆技術在日本首屈一指,但山中漆器是少數着重木工技巧,即使完成後還可見到木的紋理,這亦是瑛子選擇來這裏的原因。漆器職人通常分兩種,一是從廠商引進已有雛型的量產木模,再加修整、上漆成形。另一種就是花很多時間做一件作品,主要用以陳列、或高價販售。她主要做的都是後者,做碗、碟等漆的食具。做一件好的漆器,選擇木材相當重要,她通常會選橡木,木紋漂亮,偏白色的亦較易上色。買回來後,不能一下子切到想要的形狀,因為木材裏面有水份,容易變形。要慢慢風乾、逐次逐次鋸,為了做得精準,連刀具都是自己做。「想做出很纖細的木紋,要配合坐着時候的高度、角度等等,再去練習才可以做到。即使你去專門店買的刀,不是說不能用,但做出來的東西不會好,也做不到很微細的調整。因為山中漆器很重視木紋,所以刀具是非常重要。如果連木紋底也做得不好,上漆也不會做得好。兩件事都做得好,才能組成一件優質的作品。」她坦言自己用了幾年時間,才做到真正滿意的刀。

作品細膩柔和 具女性美感

器具做好後就到上漆,在樹脂裏面加上顏料,主要是紅與黑色,混在一起後就可用。「基本上你只得一次機會,做錯了就不能補救。因此同時間要將紅色及黑色一起上色相當難,要把漆器做得光滑,可能要上幾十次漆,最後才能做得到。」完成一件作品最快都要兩個月,最長的甚至超過3年。作為行內少有的女性,每當她有的作品推出,就格外受注目。「男生通常做出來的作品比較直線思維,傳統上怎麼做,他們就怎麼做。例如弄很誇張的木紋,要給人很有力量的感覺。我做的作品即比較細膩,形狀方面也會比較柔和。男生根本不會想到,或做到這樣的東西。」就看她做的清酒壺,頂部用手工雕琢的波浪紋的曲線,很有女性的美感,相比起男性作家着重呈現的力量感不同。她回憶起,其實一路走來也不易。「當初於研究所畢業後,我也是跟了一位男師傅學習。當時也真的感受到有歧視的眼光,甚至連師傅也會認為,『你真的行嗎?』」但她一次也沒想過放棄,反而想更努力去超越他們。「想憑自己的技術去證明給他們看,能力與性別無關,而最後也成功了。」


木材裏面有水份,不能一下子切到想要的形狀,要待其慢慢風乾,否則容易變形。

上漆只得一次機會,做錯了就不能補救。要把漆器做得光滑,要上幾十次漆,動輒用上幾個星期。

山中漆器重視木紋,所以用來刻紋的刀具,就變得是非常重要,為此每位職人都會自己動手做刀具。


她做的清酒壺,頂部用手工雕琢的波浪紋的曲線,很有女性的美感。

想做出很纖細的木紋,要配合坐着時候的高度、角度等等,再去練習才可以做到。

山中漆器是少數着重木工技巧,即使完成之後還可見到木的紋理。


從來到研究所上學,到後來拜老師學藝,整整七年時間才能學成。



工藝空間Gallery& Cafe FAISONS地址:石川縣加賀市大聖寺山田町26時間:11:00-23:00(星期四休息)網址:http://neccowork.com/?page_id=1647


Travel Memo簽證:持BNO或特區護照者毋須簽證機票:來回香港及東京羽田,機票1,257港元起(連稅)。抵達羽田機場後,可選擇轉乘內陸機往小松空港,機程1小時5分鐘,來回1,378港元。如選擇到東京站轉乘北陸新幹線,車程2小時33分,單程14,120日圓(980港元)匯率:1日圓約兌0.069港元


記者:甄俊宇攝影:張志孟編輯:施明慧鳴謝:石川縣國際觀光課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71217/2024573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617

【果籽人話】32歲鬥木女:我想將木藝普及

1 : GS(14)@2018-03-06 03:49:49

阿恩與龍伯每次見面,都會提到木凳價錢都問題,而龍伯每一次都會搖頭說不,更叫阿恩千萬別不行。


一click免費下載《籽想去東京》旅遊指南:http://bit.ly/2rSv4c4全新旅遊專頁,即like籽想旅行:https://fb.com/travel.appleseed「走的時候他拉着我跟我說,『你不要入行,真的不要入行』。但我對他說,我入行已經四年,他就沉默了。」32歲的翁泳恩,四年前在台灣學完木藝,回港即全職做木工,更在一年前開了工作室「草途木研社」。她所說的「他」,正是龍伯──早前賣一百元一張入榫木凳,在網上爆紅的輪椅木匠。


阿恩向龍伯買了四張木凳,其中高腳的一張,凳腳不平滑,要花更多時間打磨。

她平均花半日打磨木凳,希望令木凳更好看,客人會更珍惜和欣賞龍伯的手藝。

阿恩入行四年,做一隻木杯要花多過兩小時,「木匠最貴的是時間和心血,這就是木藝的價值。」


買走四張凳望加工提高價錢

阿恩認為手做凳賣一百元絕不合理,曾多次專程上門探望,希望龍伯加價。她深明龍伯每做一張凳都是心血,「我們年輕有力,做一張凳可能都要半日,龍伯他行動不便,可能要一日或更多。」事實上,龍伯曾告訴記者,天氣太冷時,做一張凳要足足一星期。阿恩直說假如要為自家出品的木凳定價,絕對會是幾百甚至上千元。「大家可以問問自己,一日人工是多少,將心比己便會明白。」然而,每次提到加價,龍伯必耍手搖頭說不,他堅信今時今日要賣出一張凳本來已不易,一旦加價只會令大家卻步。為此,阿恩特意買走四張凳,希望加工後可提高價錢。「因為伯伯不懂上油,只用光油,變相凳面會不夠好看、不夠平滑。我打磨後再上蠟油或漆,凳便會更好看。」目前她的加工尚未完成,她向龍伯承諾賺到的收入會全數交給他,「不只想增加他的收入,更想令他知道,其實大多數人係願意畀貴啲。」


她開設「草途木研社」,又請老師傅搞工作坊,只想向普羅大眾推廣木藝。

這杯子用龍柏木製成,阿恩說希望以日常生活的用具入手,吸引大家接觸木藝。


開工作室搞workshop推廣木藝

六十年代,家家戶戶興買木製家具,當時香港的木工師傅人才濟濟,木裝品更出口外國。直至八十年代,木廠北移,加上木家具漸漸由手製改為機器製,木工師傅要不北上,要不轉行。阿恩也認識一些老師傅,年輕時做精緻家具,到了八十年代才全部轉做裝修。「到今時今日,他們沒有體力做裝修,就想重拾年輕時做過的木藝,他們真正喜歡做的精緻擺設。」一年前,阿恩索性開設工作室「草途木研社」,既讓師傅有個工作空間,也讓普羅大眾有個渠道接觸木藝。現時,她會定期請師傅辦工作坊,自己也會到學校教班,希望將木藝普及。「我想學生認識木藝後,即使在外面買一張凳,都懂分辨是否穩固、知道木藝的美和價值。」她認為木藝的美,不單單在於作品是否美觀、色彩是否好看,而是結構是否穩固、木材是否耐用等;而價值則在於木匠的心血和時間。她以訪問期間做的木杯為例,「就如這木杯,花了兩小時以上仍未完成,做一隻小杯已經這麼久,何況做傢俬?」她續說:「工匠最貴的就是他的時間、心機,因為要全神貫注去做才不會出錯,這正是工藝的價值。」草途木研社土瓜灣下鄉道95號安樂工廠大廈C座9樓記者:黃凱婷攝影:潘志恆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80304/2032155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9354

【果籽人話】88歲鬥木老:後生女唔好入行

1 : GS(14)@2018-03-06 03:49:50

龍伯家中有數十張大小不一的木凳,是廿年來養活自己和老伴的依靠。

一click免費下載《籽想去東京》旅遊指南:http://bit.ly/2rSv4c4全新旅遊專頁,即like籽想旅行:https://fb.com/travel.appleseed「呢一行好難捱,咁樣就捱到白頭,但都賺不到大錢。」88歲龍伯的手做木凳,早前成為網上熱話,吸引不少市民和團體慕名上門光顧,包括一位做木工的年輕女生。行動不便的龍伯,每天坐着自家改裝的有轆籐椅,在家中製作各種大小的入榫凳,太太則在旁拖着風濕腳,幫忙招呼偶爾上門的客人。龍伯自豪對記者說:「廿年來就靠雙手養活自己。」

貪木工可坐着做60歲入行

龍伯八十有八,他說廿年前才開始做木工,讓記者有點摸不着頭腦……全職做木工已有四年,今年32歲的阿恩,同樣好奇龍伯60歲時為何不退休。「退休有乜好?坐喺公園都過唔到一日,幾時坐到過世!」龍伯年輕時本做搬運雜工,六十歲時遇意外後行動不便,聽朋友說木工不用到處走,又可以坐着工作,便入行做木匠,「始終可靠自己搵食,但而家你咪入行喇。」這是他第一次說「不要入行」。他行動緩慢,坐在有轆籐椅上,配合木棍像撐艇般在家中穿梭。「我腳唔好,要靠佢幫手先做到。」他口中的「佢」,正是他坐着的籐椅。籐椅於二十年前從坊間家品店賺入,為了方便自己在家中活動,龍伯又到家具店買了幾個膠轆,鑲在藤椅椅腳。「我鏟起晒啲包膠,喺屋企行起上來會順啲,之後凳底又加塊木板,畀我擺幾條手巾仔。」龍伯說自己最清楚自己需要,親自改裝最合心水。所以大概十年前,他又在椅腳與椅腳之間,加裝了共四塊半圓形木板。「我要爬高爬低,有時坐低坐唔正,張凳會向後碌,我咪跌倒腰骨囉!加木板就唔會跌。」龍伯邊說邊示範,他坐上籐椅,任他前後左右、左右前後怎樣傾側,半圓形木板總會有先一點着地,支撐着整張藤椅,絕不可能連人帶椅倒地。難道龍伯研究過力學?「黐線!我都要不斷試,試過咁唔得就轉第二樣,鬼叫跌親係自己痛咩。」阿恩笑說這設計早該得獎,龍伯當堂站起來說:「我又真係未評估過自己啲專利值幾錢。」


他的凳在成網上熱話後,不少熱心市民上門四凳,兩老即使行動不便仍然親自招待。

龍伯從不假手於人,也不讓太太參與任何工序,只讓太太做較輕鬆的工作,如打掃木塵和招呼客人等。

他身旁的正是自家改裝的有轆籐椅,龍伯形容是他的好幫手。


做凳靠自己廿年從未加價

或者出售自己的設計,龍伯會換來更多收入,不過他選擇了賣入榫凳養自己和老伴。他數着家中數十張大大小小的存貨,「16吋好多人買,坐又得,做茶几仔又得;32吋就最好坐,高度剛剛好。」即使行動不便,他做凳絕不假手於人,由選木材、切割、組裝到上油,做一張要足足花一星期。但廿年來從沒加價,一直只賣約百元一張。「我賣凳有百幾蚊一日,一個月有三千幾蚊,叫做唔會餓死。」一樣有做木凳的阿恩,深知這些凳不應只賣百多元,她勸龍伯加價,龍伯卻耍手搖頭直說不可能。「係人人都知凳靚,但就係唔願畀錢,啲人丟低五十蚊我可以點。」他憶述之前在荃灣楊屋道擺攤,有人嫌一百元一張凳太貴,放下五十元就離開,那天他賣完一張就氣得提早回家。此時,他捉住阿恩雙手,說:「廿年前木工搵到食,而家點做,你唔好做啊。」他第二次叮囑阿恩「不要入行」。


龍伯叮囑阿恩(右)千萬不要入行,寧願她花青春做別的事情。

這一塊古董木牌匾,是友人在六十年代送給龍伯的,上面的粉筆字是龍伯親手寫上:「青春留下一串串。」



龍伯不願加價,阿恩便試着買走了四張凳,希望加工後賣貴一點,把錢全數交給龍伯。「我想搵個方法,不只想增加龍伯收入,更想令佢知道其實大多數人係願意畀貴啲。」龍伯聽見即時反對,更對阿恩大喝「千祈唔好」,「你想幫我做,千祈唔好,做木工呢行你捱唔到,邊一行有錢你就去邊行,唔好搞木工啦!」短短兩小時的交談,龍伯三番四次叫阿恩不要入行,似是推倒自己堅持了廿年的決定。他更深知做木工「搵唔到食」,從沒要求子女繼承父業,「廿年前人人叫你一聲師傅,今日想賣一張凳都難,後生嘅為乜仲要做落去?」臨離開時,他告訴阿恩和記者,只要家中所餘的木材用盡,就會真的退休,更着我們不用幫忙,「青春好快過,我同我老婆頭髮都白晒,你趁青春做媖其他事好過,我就捱咗大半世。」記者:黃凱婷攝影:蕭志南、潘志恆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80304/2032155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9355

【專題籽】興趣變事業 愛鬥木設計師轉行做木匠

1 : GS(14)@2018-03-12 00:45:32

Thomas在英國讀書時,因租住的地方缺乏家具便嘗試製作,結果一試便愛上木工。

【專題籽:果籽人話】本為平面設計師的黃錦麟(Thomas),在英國進修時因所租的單位欠缺家具,招待客人經常不夠椅子,在街上看見有木卡板賣,便決定嘗試自己動手製作木家具,結果一試便愛上木工,回港後便和拍檔黃馨嬅(Vera)創立木匠品牌「廿一由八」。


品牌名字「廿一由八」四字組合起來便是創辦人Thomas和Vera二人的姓氏,就如每件家具都是由不同的木材組合而成。當時兩人同樣在英國修讀設計課程,機緣巧合下成為室友,結果不約而同地與木頭結下不解之緣。遇到真正喜愛的事情,便自然會全程投入地去做。當時他們為了做木工可算是弄得日夜顛倒,廢寢忘餐。每天一起床便在客廳裏做木工,到了晚上為免騷擾鄰居,便在網上看短片學習第二天的工序,「當你一開始做便看不到時間,時間已經停頓了。」後來他們在拍賣網站購入了一些如美國黑胡桃木、白橡木等名貴木材,做了些木製筆盒寄到香港的小店寄賣,反應十分好,而差不多回香港時,有朋友託他們為新居做幾件家具,於是便萌生了創立品牌的念頭,在火炭租了個工作室,正式由設計師變成全職木匠。


家具以榫接的製作,壽命可達二、三十年。

他們的家具多採用較低調沉實的設計。

Thomas指他是個「工具控」,覺得工具齊齊整整掛在牆上十分漂亮。


自認「工具控」 堅持三成工序手製

Thomas說自己是個「工具控」,覺得工具齊齊整整掛在牆上十分漂亮。初接觸木工時在當地二手市場買了一些已生銹的舊工具,再為它們翻新,逐一去除銹迹,過程中加深了他對木工的認識。由開始全手工,到現在因為定單增加而不得不用機器,他仍會堅持三成工序使用手工製作,為的是對質素的要求,「目前為止就算最好的機器,也未能做到用手刨般順滑的平面。」比起平面設計單純傳遞一個訊息,Thomas更享受木工帶給他的成功感,「原來我的作品可以放在別人家裏很長時間,影響他們的生活,不只是給他們一個訊息,而是可以改善他們的生活,意義的層面不同了。」每次設計一件家具前和客人溝通的過程就像醫生診症,先了解客人的需要和使用習慣,再按他們的需要度身訂做合適的家具。


因人手不多,每件家具需要花二至三個星期的時間製作。

隨着品牌創立三年多,規模也逐漸擴充,客人有更多空間了解品牌。

Thomas說要先和客人溝通了解需要和習慣,再度身訂做合適的家具。


成品如「親生仔」 望客人用二、三十年

即使有了機器的協助,由於人手不多,每件家具仍需要花費二至三個星期的時間製作,「每件家具都是我們的親生兒子。」所以在家具製成後的運送也由他們親手包辦,確保不會在運送的過程中發生意外而浪費了他們的心血。除了希望客人愛惜他們的家具外,亦希望他們所製作的家具可以被使用上二、三十年,所以在設計家具時多數會採用較為低調沉實的設計,希望客人不會因為款式不合而棄置家具。隨着品牌創立了三年多,規模也逐漸擴充,公司和工作室由火炭搬到觀塘,客人也有更多的空間了解他們的品牌。由興趣變成事業,Thomas坦言要花上更多的時間處理文書和宣傳等工作,不能像以往般,可以事事親力親為,但Thomas表示他仍然很享受親手製作家具的時光,並會盡量把握可以親自動手做木工的機會。


廿一由八觀塘鴻圖道59號鵬光大廈11樓


採訪:Terry Wong/ATUM Images攝影:Justin Lun/ATUM Images編輯:彭錦明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80309/2032607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955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