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賈伯斯為何為iPad2拚老命復出?

2011-3-14  TWM




「我們在這產品上費盡心思了好一 陣子,我不想在這一天缺席。」美國西岸時間三月二日,蘋果首席執行長賈伯斯(Steve Jobs)在一片驚呼聲中上台,全場群眾起立鼓掌歡呼三十秒後,賈伯斯帶著笑容對大家這麼說。

蘋果在這天發表新一代平板電腦iPad2,一點都不讓人意外;先前被拍到連路都走不穩的賈伯斯,竟然親自現身,讓所有人吃驚得嘴都合不起來。

不久前才被美國八卦周刊爆料,說賈伯斯僅剩下六週可活,在健康情形並不樂觀的時刻,他選擇走上演講台,和碩董事長童子賢看到這一幕,心中第一個感覺,「代 表他燃燒生命,把生命跟這個東西(iPad 2)畫上等號。」

這位矽谷傳奇,冒著失去生命的風險也「不想在這一天缺席」,指出了一個事實,就是iPad2對蘋果聲譽,還有獲利的重要性。

發表會上,賈伯斯特別指出,第一代iPad從去年四月上市以來,短短九個月就賣掉一千五百萬台,光是iPad一個產品,就為蘋果營收挹注九十五億美元。賈 伯斯興奮的說,「從來沒有一個蘋果的產品,銷售如此之快、之多,創造如此大的營收。」

捍衛市占! 平板電腦已有百款競爭者

根據市調機構eMarketer估計,蘋果去年囊括了全球八五%的平板電腦市場。但是,iPad所能享受的好時光,可能就只有去年,DIGITIMS Research分析師彭建航表示,「iPad今年會面臨很強烈的競爭,一個不小心,就守不住今年預估的七成市占率。」

拖著病體,賈伯斯也要親自上陣捍衛這隻小金雞,不是沒有理由。研究機構 Strategy Analytics公布調查,搭載Google作業系統Android的平板電腦,去年市占率由第三季的二‧三%,暴增到第四季的二二%;同一時間,儘管 iPad出貨量較前季大增七四%,但單季市占率卻下滑到七五%。顧問公司PRTM指出,目前全球有多達六十四家廠商,已經推出或正在開發平板電腦,種類多 達一百零二種。

在這種關鍵時刻,也是賈伯斯抱病上場的重要原因。「賈伯斯意圖用他的出現,來為這個產品放上特殊的光環,」波士頓大學管理學院教授James Post說,「投資人和潛在的消費者都會因此受益,因為iPad2是經過賈伯斯親自加持(blessing)的。」

捍衛市值! 不讓「賈伯斯溢價」消失

看到賈伯斯,蘋果迷更願意掏腰包買蘋果產品;而對投資人來說,看到賈伯斯,則是更願意持有或買進蘋果的股票。

永豐國內投資部主管黃俊欽指出,蘋果的股價擁有所謂的「賈伯斯溢價」。一月中,賈伯斯發出公開信,聲明因健康因素將再度請病假,蘋果市值一天內跌掉二百二 十億美元;到了二月十八日(台北時間),美國八卦報披露賈伯斯生命只剩六週,再度把股價一路打趴到二月以來新低點。

二月二十三日,蘋果發出媒體邀請函,要大家在三月二日參加重大產品發表會,才讓市場又燃起一線希望,股價止跌回升。

捍衛品牌! 現身演講,掩蓋產品缺憾

賈伯斯出現,讓許多人猶如吃了興奮劑或定心丸,但拓墣產業研究所前所長陳清文卻認為,賈伯斯成功把大家目光轉移到他身上,而忽略了iPad2本身亮點不足 的缺憾。

發表會上,賈伯斯特別強調,目前iPad可使用應用程式,多達六萬五千個。但陳清文指出,使用者根本用不到那麼多,「數量已不重要,亮點才重要,」也就是 所謂的殺手級應用。陳清文舉例,iPad擁有大小合適的螢幕尺寸、強大的網路連線功能,更具備成熟的線上付費機制,這些都是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數位匯流平 台」最得天獨厚的優勢。

「蘋果應該要把全球最有名、最領先的內容,如迪士尼或《華爾街日報》,用最創新的方法呈現在iPad上,看雜誌報紙、聽音樂、看電影,全都在上面搞定;而 且消費者可以買到全世界各地內容。」這一次,iPad2發表,依然著重硬體規格提升,但卻不見蘋果發表和內容業者結盟,陳清文認為是最可惜之處,不過,大 家忙著看賈伯斯演講,似乎也就暫時忘了產品本身美中不足的地方。

這場戲劇張力十足的產品發表會,相信在多年後,仍然是大家津津樂道的「歷史事件」。當許多分析師從理性角度去拆解「賈伯斯現身」所帶來的影響,也有人看到 了賈伯斯堅持上台,嶄露人性的那一面。

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教授李仁芳說,「iPad就像賈伯斯創造的帝國中重大的紀念碑、是他皇冠上最閃亮的一顆寶石,」李仁芳認為,催生iPad、把此視 為最重要功業的賈伯斯,當然不願意缺席這場盛宴。

在發表會的末了,賈伯斯要坐在台下、參與iPad2製作的員工起身,接受眾人鼓掌。那一刻,他就像一個搖滾明星,在演唱會落幕時,一一向觀眾介紹他的樂團 和工作人員們。所有人都希望,這場演唱會的主角能帶領蘋果繼續唱下去,但究竟還能再「搖滾」多久,恐怕只有上帝知道了。

【延伸閱讀】賈伯斯復出秀,猛酸對手!——賈伯斯語錄

當我們說iPad是魔法,人們都笑我們;但現在魔法真的實現了。然後人們開始問,iPad價格是否太「不可思議」了?好吧,去問我們的競爭對手。

我們在這產品上費盡心思了好一陣子,我不想在這一天缺席。

到了2011年,每個人都推出了平板電腦,難道2011年會是一個模仿年嗎?

2010年變成了iPad之年。

市場上大多數的平板電腦,甚至連第一代iPad都不如。

資料來源:Apple官網整理:林易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45

網遊業為何山寨盛行?

http://www.21cbh.com/HTML/2011-4-14/xNMDAwMDIzMjQxNg.html

網遊行業最近打得可謂熱鬧,「捉賊」之聲四起。

今年3月份,搜狐暢遊頻頻發佈「完全跨服交互」的概念,並稱該概念於2008年在《鹿鼎記》籌建的韓國研發中心進行開發。為此,眾多業內人士進行了質疑,認為暢遊近幾年創新力不足,此概念在完美時空去年宣傳其旗下網遊《倚天屠龍記》時就已經推出多時。

3 月底,趣游天際CEO曾戈通過新浪微博怒斥搜狐暢遊山寨其新款遊戲《無限世界》LOGO。麒麟《成吉思汗2》新資料片《沙巴克!》推出後不久,4月8日, 盛大網絡要求其停止《沙巴克!》的宣傳,認為該版本名涉嫌侵權。而華夏飛訊CEO楊曉光在其微博上回應,稱盛大「心胸狹隘,目光短淺」。

抄襲遍地,捉賊呼聲不斷,卻收效甚微,問題在哪裡?

這與中國知識產權法律法規落後於網遊行業現狀,無法有效保護知識產權有關。司法實踐落後於產業現狀,已成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抄襲是抄襲者的通行證,創新則是創新者的墓誌銘。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商標申請一般需要三年才能被批准,如果商標申請被提出異議,需要增加兩年,前後時間共計達五年。而產業現狀是,一款遊戲的運營週期平均為兩年時間。

捉賊者求告四處,涉嫌盜竊者悶聲發財,誰還費勁捉賊?

再 來看軟件著作權保護適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根據相關規定,軟件著作權登記,僅是一個備案程序,申請者僅需要提供50頁的文檔或是50頁的代 碼。軟件擁有者為了防止代碼洩露,往往不會把最重要的代碼備案。如果出現軟件著作權糾紛,通過「代碼比對」難以確認產品是否侵權。原因是,一款遊戲產品何 止50頁代碼,常以十萬行、百萬行計。因而在實踐中,重要的、容易被侵權的代碼往往無法比對。通過代碼比對確認是否侵權的意義不大。

通過專利申請保護網遊軟件產品發明專利,能夠對「遊戲產品」的知識產權進行最有效的保護。而申請一款軟件發明專利所需要的時間是7至8年之久。與商標保護一樣,專利保護形同虛設。就像申請出生證,如果申請時間需要200年,而人均壽命卻僅約70年。

如果一款遊戲產品被侵權,權益受害人通過法律維權,等到維權結束,遊戲運營已經宣佈結束。權益受害人還在路上奔忙,而侵權者已經賺得盆滿缽滿。同時,維權結果並不確定,由於舉證困難等原因,官司往往不了了之。

2009年,暢遊狀告麒麟遊戲涉嫌抄襲暢遊的場景編輯器等代碼,此糾紛歷時近兩年,至今懸而未決。即使最後法院認定侵權,對於暢遊來說,意義已經不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25

德國為何敢廢核?

2011-4-25  TWM




當日本福島核電廠輻射外洩震驚全球,各國政府都苦思減少對核電的依賴而束手無策時,德國卻能在日本地震短短五天後,宣布關閉國內七座核電廠。

德國核電廠為何能說關就關?答案是:德國對停止核電廠運轉早做好了準備。

搭乘火車行經德國南部,兩旁的屋頂上,幾乎戶戶裝置太陽能發電設備。向北移動,陽光變少,景觀則被一片片巨大的風力發電設備取代。

德國是全球最早開始扶植太陽能產業發展的國家,德國政府對再生能源(又簡稱綠能)積極投入,為的就是建立了傲視全球的新能源「日耳曼帝國」。

承 諾收購價! 只要裝機,就固定價買電二十年 二○○○年,德國通過世界第一個再生能源法案(EEG),承諾終端用戶,一旦裝置太陽能等再生能源發電,將以固定價格收購,承諾長達二十年,並且計畫在二 ○二一年完全廢止核電。在用戶的使用意願提升下,目前德國再生能源發電占總發電比率已達一七%。

據《富比世》(Forbes)的估計,二○ 一○年德國對再生能源的投資,就超過四百億美元,全球僅次於中國,其中光是太陽能部分就超過兩百億美元。在全球會計顧問公司安永 (Ernst&Young)對再生能源評估排名上,德國的整體分數上排名也僅次於中國和美國。

祭兩手策略! 用「葫蘿蔔和棍子」提高市占

德國已經為這些能源訂出明確目標:至二○二○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要達到二五%以上,二○五○年要達到八成。

這 些目標絕不只是口號,而是已落實為實際行動。為了達成這些中長期目標,德國政府祭出「葫蘿蔔和棍子」兩手策略,也就是先以「葫蘿蔔」補助廠商研發,以打開 市場、吸引更多企業投入。例如在熱能市場,德國在二○○九年推出「氣候友善投資計畫」,對廠商投資熱能發電予以獎勵,該計畫預計推動至二○一三年。

另一方面以「棍子」規定廠商再生能源使用率,德國政府學習日本推動「高效率」(Top Runner)的經驗與做法,制定發電效率標準,要求綠能廠商生產之產品須在五年內達到該標準,否則須退出市場。

過去,德國政府為了促使企業積極投資先進再生能源,甚至對於風力發電專案給予高達二五%的投資補貼,並透過銀行向風力發電投資者提供低利貸款,利率比一般市場貸款低一到兩個百分點,在貸款期內,利率是固定的,且貸款期限最長可以延長到二十年,並且可以有五年寬限期。

事實上,在德國開發風力發電並非易事,主要是德國境內風向並不固定,有季節風時風又太大,風力電又不易儲存,但儘管有這些先天不利的條件,在政府積極獎勵下,風力發電卻硬是在德國生根下來:德國風力發電量過去十年已成長十倍,如今風力發電已占總發電量七%。 出口賺外匯!

企業聯手,要吃下歐洲一五%供電

在 政府積極獎勵下,德國成了再生能源的先行者,除了風力發電外,在太陽能發電市場,德國更罕有敵手,全球前二十家最大太陽能發電面板廠中,有十五家都在德 國,德國幾乎囊括全球三分之一太陽能設備市場。德國太陽能發電的實力,甚至已經可以走出德國:德國是世界上太陽能發電技術和成品輸出最多的國家,其中市占 率高達六成,德國再保公司慕尼黑再保(Munich Re)在二○○九年推出「沙漠科技計畫」(Desertec),打算聯合多家德國企業,在非洲撒哈拉沙漠開發太陽能發電,再將電力輸送回歐洲,該計畫如果 成功,可以供應歐洲一五%的電力。

不過,德國政府對再生能源的獎勵並非永無止境,對已在全球占有一席之地的太陽能發電,德國政府就反向縮手,自二○一○年七月一日起,德國對屋頂太陽能發電系統和移除耕地農場設施的補貼額將減少一三%,對轉換地區補貼額將減少八%,其他地區將減少一二%。

太 陽能發電設備量產後,人們購買的價格不斷下滑,但一般人將太陽能產生的多餘電力賣給發電廠,仍可獲得全額補助,這使得一般裝有此類設備的私人或商人,藉由 販售太陽能電力,創造了高達兩位數的獲利成長,這和德國當初政策是「鼓勵而非補貼」背道而馳,因此德國政府才會宣布刪減太陽能發電的補貼。

德 國太陽能設備大廠亞智科技(Manz)執行長迪特.曼茲(Dieter Manz)也分析,未來三到四年內,補助可能完全結束,「不過到時候就不再需要補助了,」因為到時太陽能發電的成本跟一般電力網(grid)發電成本將趨 於一致。「整體來說,我們認為未來太陽能產業會比現在大很多。」

但德國政府並非就此放棄太陽能發電,德國國會秘書長奧圖(Hans- Joachim Otto)表示,太陽能發電將占今年度再生能源發電量的兩成,但其發電成本卻占了整體再生能源推動所需經費的五成五,因此德國政府要確保支持推廣太陽能發 電成本不會失控,否則其他再生能源的推動也會因費用過高而遭到質疑。

除了風力和太陽能發電外,德國還打算開發水力、地熱等發電。德國如此積 極推動再生能源,展現在德國總理梅克爾說過的話:「誰能第一個戰勝綠能科技,誰就能享有外銷優勢和能因此創造工作。」在石化燃料、核能等傳統發電方式,已 越來越難讓公眾信賴之際,未來的再生能源市場,德國勢將是個不可忽視的力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74

家電廠商為何任人宰割?

http://www.cbnweek.com/Details.aspx?idid=1&nid=6234

合作也是死,不合作也是死,中國的家電廠商在渠道面前為什麼這麼弱勢?

 


   閒聊需謹慎。最近國美電器前董事會主席陳曉找某個記者「閒聊」了一下,而閒聊內容又「不小心」被該記者發表了。雖然離開國美還不到兩個月,但陳曉在閒聊 中還是冒著職業道德風險給了投資者很多建議,如國美股價不可能上漲,內部財務黑洞,壓迫供貨商等。總之閒聊內容除了對老東家前途表示擔憂之外,就是替家電 廠商喊冤了。
家電廠商的冤屈由來已久,主要問題出在家電連鎖渠道商的商業模式上。國美這樣的渠道商的盈利模式並非傳統的賺取批發(進貨)零售(銷售)差價的模式,而是採用銷售額倒扣模式,即廠家在賣場中賣出貨後再由賣場根據銷售額提取一定比例的貨款。
按照陳曉閒聊的說法,最強勢的供應商海爾、西門子每銷售100元的商品大約可以拿到55元的回籠資金,而帥康每銷售100元只能從國美回籠25元。假如這位前任董事會主席和CEO不是惡意攻擊國美,那麼家電廠商在渠道里的地位已經無比悲慘了。
比悲慘地位更悲慘的是,家電廠商看起來沒有任何辦法可以有效改善自己的地位。問題是像海爾這種銷售額已經超過1000億的大型家電廠商為什麼一直忍受渠道的宰割,難道它們不能想點辦法麼?

 

  供應商為什麼不自己做渠道? 供應商當然可以選擇自己賣,海爾和格力都在三四級市場建立起規模龐大的自有銷售渠道,但核心市場自建渠道的成本高,收益少,成功的並不多,所以有「不跟國 美合作是等死,跟國美合作是找死」的說法。其實最大制約是產品沒有差異化。對於渠道商來說賣誰的產品都行,你不進國美,別人還會進。供應商沒有籌碼,沒有 話語權。京東商城這樣的電子商務公司看起來給了家電廠商新的選擇,但京東也日漸做大,供應商手裡依然會沒有籌碼。

 

  為什麼不集體杯葛? 國內的家電廠商也做過這種事情,但這是典型的囚徒困境,聯盟最終大都是不攻自破。2005年底,TCL聯合了廣東地區的家電廠商抵制國美蘇寧的「霸王條 款」,當時的聯合體據稱銷售額佔到全國總銷售額的一半,但並沒有改變國美蘇寧的做事方式。長虹最牛的時候還囤過顯像管,以增加自己的話語權,但也沒用,顯 像管很快過時了。

 
  渠道商是賣什麼的? 對於渠道商來說,它們銷售的不是產品,而是攤位。供應商要 明白這一點—產品在渠道商中是什麼地位。渠道商雖然也要建物流倉儲,但絲毫不用擔心庫存,這些都是供應商需要操心的工作。真正賣產品的反而是供應商,無論 賣掉多少,是否有利潤,它們都必須按照銷售比例向國美提供返點。題外話。所以在中國賣產品的百思買也跟著倒霉,它根本就沒有生存空間。

 

  這個悲劇從何而來? 首先還是產品本身問題。我們最頂尖的家電製造企業,有囤顯像管落伍的,有買湯姆遜過氣CRT業務的—產品能力乏善可陳;產品研發能力都不夠強。脫胎於地方 政府保護的家電企業,存在先天不足,企業管理上更追求生產不注重營銷;第三是這次揭短過程中暴露出來廠商自身的管理問題,比如在賣場有自己的促銷員,但廠 商居然控制不住自己的庫存數字庫存都搞不定,還會有健康科學的財務管理嗎?

 

  產品為王還是渠道為王,歷來被爭議。供應商倒苦水的時候,另外一邊製造商蘋果正在慶祝它零售十週年,升級了它的蘋果店,這底氣全憑產品。
其它行業也大約差不多,我們媒體這一行,很少有幾個媒體敢在渠道那裡表現強勢,孱弱的發行量很難贏得渠道尊重,更難提倚重,所以同樣處處受制於渠道, 入場費宣傳廣告費樣樣不可少—一個一線城市的機場一年要收20萬的入場及廣告宣傳費,對於一本月刊來說,它要賣多少本才行?
最近出版商又開始控訴電商打折,讓他們無利可賺,書的確不是很貴,但如果書漲價呢,是不是可以多留一點?但哪裡敢輕易漲價?不敢漲價,一是因為它並非必需品,二是盜版在旁虎視眈眈,但一定還有一個三,它產品本身還不足以貿然漲價。
生產產品的人,不能跟著別人一起喊渠道為王—在渠道商這麼喊的時候,講的是流通創造價值,產品供應商也這麼喊的時候,就是繳械投降,商業就是這樣。

 


聯繫編輯:
[email protected]

文|CBN記者 董曉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10

好电影为何难卖高票价?

http://www.cbnweek.com/Details.aspx?idid=1&nid=6414

为什么周末票房超过2300万美元的《功夫熊猫2》和周末票房不到70万美元的《大象的眼泪》要卖同样的票价?
 

 


   假如你在美国时间6月13日晚上7:30去Pacific Theaters位于加州的Sherman Oaks 5看一场《功夫熊猫2》的票价是8.75美元,同一个影院晚上7:20看一场《大象的眼泪》的票价也是8.75美元。《功夫熊猫2》北美周末(6月3日 -6月5日)票房是2389万美元,而《大象的眼泪》仅有69万美元。
如果你在国内电影院看过了《功夫熊猫2》,你一定会怀疑这个事情的真实性。的确,在国内这不是真的,但在美国却是真的。美国不仅相同的院线同一时段电 影票价相同,不同院线和不同电影的票价都是接近的,与国内市场的巨大票价差别相比,简直可以认为美国的电影票价都是一样的。
我请教过国内的一些业内人士,他们告诉我国内票价不同的原因是—国内市场不成熟,似乎在暗示我未来市场成熟以后,国内的票价也应该是趋同的。
不成熟的市场先不去想,值得我们考虑的是,为什么成熟的美国市场里,《功夫熊猫2》没有提高票价,而《大象的眼泪》没有降低票价。按照经济学供需原理来考虑问题,当需求高涨的时候应该提高票价,当需求很弱的时候降低票价,这是很自然的价格策略啊。
实际上1970年代以前,美国不同电影和不同院线的票价不同是个很普遍的现象。当时电影被分成A、B、C等不同的级别,不同级别间的票价差别很大。那么价格为什么到后来会趋于一致呢?

 

  品牌。1970年代美国电影票价分级制度之所以垮掉,很重要的一点是电视的普及。作为一个新的媒体,电视提 供了能够和B、C级电影类似的观看体验,所以在院线上映的电影逐渐集中到电视无法替代的A级电影。这使得电影院线成为一个发行高品质电影的渠道。假如院线 将某部电影降价销售的话,这样的举动很可能会得罪制片方,尤其是那些电影巨头们,因为降价意味着品质不佳。

 

  不确定性。按照供需原理,只有确定电影成功,才能确定需求旺盛,然后提价获利。但电影成功与否具有很大的不 确定性。虽然制作成本、大牌影星、大牌导演或者高额的推广费用都能提高一部影片成功的几率,但这些都不是必要条件。每一部电影都有自己的特色,是否成功有 赖于消费者的感觉以及他们的口口相传。有时候小成本电影也会票房高企,而大制作也会遇到票房悲剧。而且电影不是iPhone那种具有持久吸引力的产品,即 使质量明显高出其他影片,过了热播期,消费者还会有很多其他的大片可以选择。

 

  供需原理。当一部电影大受欢迎的时候,我们通常都认为这是需求大涨,所以应该提高价格。实际电影院线还有另 一个选择—增加供应,这是一个风险非常低的选择。如果一部电影证明在放映期间很火,有更多人想看,那么这部电影可以选择更多的院线放映,每个院线可以选择 每天多放几次。过去十几年美国电影业的现状是逐渐下降的电影上座率以及院线、座位的膨胀。也就是说,相对于提高票价,院线座位的供给是更有弹性的。

 

  当然,美国电影票价一致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大众消费。在美国,看电影被定位于大众消费,德勤去年有个报告说中国电影票价收入比为美国的9倍。 既然定位于大众消费,电影票价相对便宜,提高价格和降低价格的空间实际上都不大。这个大众消费的定位是有其基础的,一部电影的院线收入仅仅只是开始,通过 更多的发行渠道和衍生品,电影公司能够获得更多的收入。如除了院线,美国还有有线电视“单片付费”、有线付费电影频道、家庭录像发行、无线电视网等多个发 行渠道,这些渠道的整体收入通常都高过票房收入。
相对于院线来说,DVD等渠道是边际收益,相对于平均上映7天来说,上映10天中的后三天是边际收益。这对于一个“好”产品来说已经足够了。好电影不 涨价同时也会鼓励更多的潜在消费者进入消费市场。你看,虽然表面上有一个供需上的失衡—但实际上每个参与者都在打着算盘。为什么这个市场被称为更成熟?为 什么他们票房总收入更高?就是因为他们更知道“商业就是这样”啊。

 

文|CBN记者 董晓常

联系编辑:[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61

賈伯斯 為何願花十四年上雲端?

2011-6-20  TCW




二○一一年六月六日,蘋果(Apple)執行長賈伯斯(Steve Jobs)再次站上莫斯科尼會議中心(Moscone Center)的舞台,這次出手,他的企圖是:要把PC趕出資訊世界的核心!

為了這一天,賈伯斯已經等了十四年。

同樣是在蘋果開發者大會上,在一九九七年那一次,賈伯斯也是一樣提出「雲端」,而當時只是一朵「小雲」;十四年前的賈伯斯當時預言,「未來我們不再把資料 存在個人電腦裡,」「讓硬體更輕、更小,甚至不要硬體。」那一個月,是他回到蘋果的第二年,蘋果股價每股只值四‧一美元,這就是華爾街對他夢想的評價。從 二○○○年開始,他兩次推出收費的雲端服務,卻都不成功。

用一套資料同步服務把所有軟硬體綁在一起

十四年後,同樣在蘋果開發者大會上,賈伯斯端出了「iCloud」雲端服務,這個服務,將掀起資訊產業的另一波革命。而此時此刻,蘋果股價已經來到三百二十六美元,是十四年前的八十倍。

賈伯斯說:「十年前,我們最重要的觀點是,個人電腦才是個人數位生活的中心,」你的數位相機拍下的照片、錄影機錄的短片、iPod儲存的音樂,最後都要連上電腦,所有資料都要匯整在個人電腦裡,「但是,這幾年,這個模式已經逐漸崩潰了。」

「這是因為裝置已經改變了,」他解釋。現在消費者的隨身裝置裡,資料已經多到難以計算,有照片、影片、音樂、通訊錄、行事曆、文件、電子郵件,種類雜亂到 難以計算,一個人可能擁有iPad、iPhone、iPod,要讓這些裝置全都擁有相同的資料內容,「就讓我搞得快瘋了。」

「我們的答案是,讓個人電腦降下來,變成只是一種裝置,」賈伯斯說,未來個人電腦將和iPhone一樣,不過是你瀏覽資訊的裝置之一,「我們要把你的數位生活中心,放到雲端上,」賈伯斯說。

「iCloud」是什麼?賈伯斯要怎麼用雲端改寫遊戲規則?

「iCloud」是一種雲端運算服務,更精確的說,這是一種幫你同步資料的服務,你在iPhone上修改的行事曆,不用你動手,你的PC和iPad上,就會同步顯示同樣的資料,系統還會按照你的設定,自動幫你把資訊分送到不同地方。

聽起來,「iCloud」不過是智慧型的資料同步服務,不過,這個產品的深度遠不只如此。

策略一:免費轉換用戶升級,直接使用雲端

蔚思品牌管理公司執行長方碩蔚,他的公司曾開發在美國iTunes排行第一名的軟體,他觀察,蘋果正在建立新的雲端價值鏈。

「蘋果會變成雲端服務最大的軍火供應商,」方碩蔚說,蘋果已經架起一個平台,讓軟體開發商,變成拉客戶上雲端的主要動力。

他分析, iTunes用戶目前有一億六千萬戶,未來只要升級軟體,這些人都能免費使用iCloud雲端服務。而依照iPad2、iPhone5發表後,用戶即將突破兩億人,都將使iCloud直接有兩億用戶納入雲端的系統。

策略二:提供平台開發雲端App,成本接近零

蘋果也宣布,每個用戶都可以免費使用五GB的網路空間,同時開放新的程式開發平台,這一步,將讓蘋果的程式開發大軍轉型成雲端服務開發大軍。

方碩蔚觀察,以前網路儲存空間是雲端服務開發商最大的成本,有蘋果的免費空間,「現在我甚至可以做出免費的雲端服務程式,」他計畫在兩個月內,推出自己的雲端服務。

以前,你是因為App商店裡的小程式改用iPhone;以後,你可能會因為他們開發出的雲端服務,改用蘋果的iCloud,例如,像玩憤怒鳥這樣的小遊 戲,以後你在iPhone上突破了新的關卡,換到iPad上不用重新開始,iPad和雲端自動同步,你直接能從下一關開始玩。

這次,賈伯斯在簡報結束前賣了個關子,「還有一個小東西,」他說,這個服務,就是蘋果的「iTunes Match」服務。

策略三:建立通路記錄使用喜好,賺資訊財

十年前,蘋果用iTunes建立線上賣音樂的服務,現在他要說服你,把所有的音樂都交給他。這個服務會掃描你電腦裡的所有音樂,替你從蘋果雲端的資料庫裡 挑出同樣的音樂,不管這些音樂是合法跟蘋果購買的,還是非法盜版的,蘋果都會照單全收,讓你在不同的設備上,都能聽到同樣的音樂,但這個服務只能適用於蘋 果的裝置上。

為什麼要這樣做?《華爾街日報》解釋,這是唱片業想從盜版音樂賺錢的新點子,既然擋不住盜版,乾脆想辦法把這些盜版音樂變成生財工具,對蘋果來說,還能拉開和競爭對手Google、亞馬遜(Amazon)的距離,這是過去線上音樂Napster也做過的生意。

一位電視台董事觀察,掌握你使用音樂的習慣,才是最可怕的地方,「從平常選曲,你就知道他的興趣了,」他分析,瞭解消費者之後,「以後連搜尋都不用了,」 蘋果可以直接推薦你有興趣的東西,「像歌曲,一個人常聽的歌,很少超過一百條。」把最珍貴的使用者資訊都吸上雲端,蘋果要切入Google和雅虎 (Yahoo)的網路廣告市場,就多了一項利器。

「這是國際音樂、電信公司的大變革,」他觀察,音樂之後,電視、電影、電子書、雜誌,會不會都被蘋果吸進去?掌握使用者的資訊,蘋果將會變成超強的內容通路。事實上,這次蘋果公布的新服務之一,就是訂閱服務,《紐約時報》、《國家地理雜誌》,都已在蘋果的「雲」裡面。

這三大策略包含了現有蘋果用戶直接轉換到雲端、App將成為雲端服務的「超級業務員」,合心齊力把蘋果客戶送上雲端,以及最後達到追蹤消費者習慣,成為蘋果下一階段的獲利來源。

衝擊各產業PC、電信商競爭力變弱

誰會受影響?

第一個受害的是其他的雲端服務開發商,像Google和亞馬遜都將面臨挑戰,蘋果的iTunes Match服務和雲端儲存空間,更是指著亞馬遜打,這三家公司在雲端市場的競爭,直接影響他們相關的硬體出貨量,這些設備背後的代工廠和零組件廠,都是台灣公司。

第二個受害的,是生產個人電腦的廠商,「以後硬體會變得更不重要,」一家高科技企管顧問公司副總經理觀察,雲端服務賣的是一個個的合約,只要找一台能連上網的電腦就能運作,不管這是一台iPad,還是一台功能強大的個人電腦。

有兩億用戶和程式開發大軍撐腰,未來Google要和蘋果競爭,恐怕更加困難,「微軟在企業用戶上還有很大的市占率,」他分析,要反攻,只能靠企業換機的需求。

電信公司也可能因為蘋果的新服務受害,方碩蔚觀察,蘋果這次發表的新服務中,包括一項叫iMessage的新服務,未來蘋果的使用者之間,只要透過網路, 不用再付電信公司錢,就可以用網路免費傳簡訊、傳照片,以後,電信公司要收到利潤豐厚的簡訊費用,恐怕不會再那麼容易。生產黑莓機著名的RIM,也因為蘋 果跨入RIM擅長的傳訊服務,而股價大跌。

非蘋果手機陣營也受到威脅,原本Android陣營好不容易也建立起一批軟體開發大軍,今年秋天蘋果雲端服務正式推出後,將再次拉開和競爭者的距離。蘋果的開發商、內容供應商,則將因此獲益。

十年前,蘋果看到個人電腦成為數位中心的趨勢,打造了iTunes,從PC平台上把用戶的資訊吸進來,因此谷底翻身,股價從四美元,漲上六月十四日的三百二十六美元。

這一次大會中,蘋果已經在討論「後PC時代」,個人電腦不過只是處理資訊的眾多選擇之一,有了雲端服務之後,個人電腦使用的比例將逐漸下降,未來將出現主要靠平板電腦、手機上網的「無PC族」。

賈伯斯今秋啟動雲端服務之後,台灣倚賴的個人電腦產業,衝擊也將開始。雲端、軟體和媒體,才是下一波競爭的新核心。

【延伸閱讀】亞馬遜、Google如臨大敵——iCloud推出後的受益、受害者受益者1.App開發商原因:蘋果提供免費資源,開發雲端平台2.內容供應商原因:增加新銷售管道和商業模式

受害者1.雲端服務供應商如亞馬遜、Google原因:蘋果提供免費服務,雲端服務競爭日益激烈2.電信公司原因:新雲端服務可能威脅簡訊等收入來源3.個人電腦廠商 原因:個人電腦重要性下降,更容易被平板電腦等產品取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08

泰山、愛之味、光泉、維他露為何能全身而退? 四大食品廠閃過塑化劑風暴的祕密

2011-6-27  TWM




塑化劑風暴讓不少台灣食品大廠紛紛遭受波及,但在這次風暴中全身而退的食品大廠仍不在少數。

究竟這些在風暴中招牌愈擦愈亮的大廠,做了什麼?以及不做什麼?

撰文‧林讓均

塑化劑烏雲罩頂,不少台灣食品大廠中箭落馬,但在這次風暴中全身而退的食品大廠仍不在少數。除了馬英九總統拜訪過的義美食品,其實包括泰山、愛之味、光泉與維他露等老字號大廠,這次都倖免於難。

這些大廠,有的也不免使用起雲劑一類的食品添加物,但仍然能夠逃過一劫。這顯示黑心商人雖然讓各食品大廠防不勝防,但防弊不是不可能!究竟這些大廠是怎麼做到的?

「台灣食品業者只有一○%參加GMP(台灣食品良好作業規範)認證,雖然這一○%的業者產值已達六○%,但唯有鼓勵剩下的九○%業者也加入GMP,才能有效防弊!」身兼台灣食品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的「泰山」董事長詹岳霖,日前在媒體上投書力倡此論點。

代工不代料

泰山自購原料 還幫協力廠打分數不過,加入GMP需要時間,泰山選擇拿回管理的主動權,早在十多年前,就以GMP的規格來管理上、下游廠商。泰山有一套自創的協力廠商品質管理辦法,對於進料、製程與成品的管制都有密密麻麻的評核細項。

「因為我們比較『怕死』,所以檢查得很嚴格!」詹岳霖笑說,他們連廠房牆壁是不是「直角」都要管,牆角必須是有圓弧狀的「R角」,才不會藏汙納垢。而且即使是將產品外包給代工廠,泰山也採「代工不代料」策略,為的就是原料自購,可以親自監控品質。

泰山總廠長謝明燦說,除了檢查,泰山還幫協力廠打分數,分成A到E五級以便管理。E級表示不合格、要淘汰,而不管哪一級都會去訪廠,就連最好的A級也至少 每年抽訪一次。對於下游代工廠,C、D兩級會派人直接駐廠、檢查每一批產品,並且輔導代工廠升級到A、B,可以自主管理的程度。

至於原料的採購,泰山也有一套把關標準,其中最重要的是訪廠。「訪廠的稽核重點包括它是否有許可證、成分表、進貨單,然後拿著這些去確認它用什麼原料、倉 庫管理怎麼做。」謝明燦表示,經過這套稽核流程,至少有兩成的供貨商會被淘汰;而為了確保不斷貨並促進品質的良性競爭,泰山也規定每一種原料都要有兩個以 上的供貨商。

「泰山拿過國家品質獎,龜毛是應該的啦!」亞洲前三大香料廠「味特」的董事長特助王憲仁說,味特與泰山合作超過十五年,雖然一直被列為A級廠商,但泰山仍 然每年來抽檢個兩到三次,是所有合作的大廠中檢查最嚴格的。可說全台灣起雲劑生意做最大的味特,賣給泰山的產品並非起雲劑,而是價格比人工香精還貴個三倍 的天然香精。

詹岳霖表示,食品添加物經常是小宗進貨、品項雜,進價也不高,一般工廠往往疏於管理,但偏偏「魔鬼就藏在細節裡」,因此泰山寧願墊高成本也要嚴密管控,以避免「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賠上大廠聲譽的風險。

不買複方添加物

愛之味用單方添加物 自行調製配方而近年強銷「純濃燕麥」等保健飲品的「愛之味」,自家擁有一個「健康科學研究所」,這個研究所不只是愛之味的研發引擎,也是它能夠確保食品安全的祕密基地。

「我敢說類似(塑化劑)事件,不會發生在愛之味!」愛之味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陳冠翰之所以這麼有信心,主要是因為愛之味根本不買「複方(多種成分)食品添加物」。

對他來說,買來的現成「複方食品添加物」等於是一個「黑盒子」,就算是廠商出具成分證明、檢驗合格證書,也無法確保不會像這次塑化劑事件一樣,有黑心廠商加入不該添加的原料。

因此,愛之味乾脆只買必須向衛生署申報許可的單方食品添加物,一個個買回來之後,再靠自家的研發人員調製配方。

「如果有人直接敢買複方回來添加,還會被糗說『怎麼?你是自己不會調喔!』」陳冠翰笑道。身為耐斯集團總裁陳哲芳三子的陳冠翰,在美國拿到康乃爾大學生技博士後,四年前回國加入愛之味健康科學研究所,對自家團隊的研發能力非常重視。

上任後,他延續愛之味不添加防腐劑、人工色素與人工香料的「三不政策」,繼續把食品添加物的使用減至最低,即使這得犧牲產品賣相,還會提高成本。

「就好比愛之味純濃燕麥,放久了可能會產生正常的沉澱物,不是那麼好看,我們大可放一些添加物讓燕麥分布更均勻,但這樣卻會對健康產生負擔,所以不放!」陳冠翰說,在新品上市前,他們還會有一堂由他親自主持、邀集各單位的審核會議,過程有如論文答辯的「口試大會」。

除了品保中心,愛之味健研所的「檢驗分析中心」、「產品維護中心」也是把關食品安全的團隊,加起來將近五十個人;在愛之味,有大半的採購人員都有研發或檢 驗的背景,就是為了有能力判斷原料品質。「已經推出的產品,大家常常就不管了,但我們的產品維護中心就是專門檢視舊品,一來是讓它最佳化,二來就是不斷回 鍋、再把關的意思!」陳冠翰說。

親訪購料工廠

光泉將工廠分級 兩次不合格就出局這次沒出包的食品廠有誰?許多人會想到光泉,因為一支密集曝光、訴求光泉全產品檢驗合格的五秒電視廣告。與上述兩家大廠一樣,光泉的產品 中也沒有添加起雲劑,雖然光泉的主要產品是牛奶,但光泉也賣果汁、賣包裝茶飲,一樣都沒檢出塑化劑,「訪廠」和「檢驗」是兩大把關利器。

「我們的採購團隊是由原本採購、品管、生產與研發等四個單位組成,決定採買之前就會去訪廠,只要有一項必要條件沒達到,分數再高也刷掉!」光泉副總宋奇穎說,還沒交易前,光泉就會帶著一套自創的三頁評分表去訪廠,所謂必要條件包括「是否能出具成分檢驗合格證明」等。

除了不斷進行訪廠,光泉很注重檢驗。即使是合作多年,光泉還是會把原料供貨商分為A到D四個等級,最高的A級一個月抽驗兩次,而新交易的供貨商則比照D級 標準,每批貨物都得全部檢驗。「而且我們玩真的,一次送檢不合格就降等,兩次就出局!」宋奇穎說,最近光泉剛獲得食品界新標準認證FSSC22000,花 了一年時間重新調整倉儲動線,並且重整料源擺設位置,未來也會以此高規格輔導協力廠商升級。

不省原料成本

維他露寧從別的地方省 就怕食品不安全必須用上起雲劑的運動飲料,是第一波曝光的染塑品類,當時所有運動飲料被迫送檢、下架,但其實運動飲料龍頭、市占七成的「舒跑」並未染塑,平白受到池魚之殃。

舒跑的製造商「維他露」是有五十五年歷史的食品大廠,其第三代接班人、董事長邵瑋霖說,舒跑之所以沒事,是因為一直以來都向老品牌原料大廠「塩野香料」進貨,雖然起雲劑的進價比黑心起雲劑貴了快一倍,但老夥伴並沒有讓維他露失望。

「光是一種原料就貴人家一倍,但我們並沒有向供貨商砍價,寧願從別的地方省成本,就是怕影響食品安全!」三十七歲的邵瑋霖說,這幾年維他露極力發展「包材 輕量化」策略,現在一支「御茶園」的寶特瓶只重約二十三.五公克,比第一代瓶子少了十多公克。但再怎麼砍成本,就是堅持不要砍食品原料的價錢。

上述四家食品大廠的把關祕訣,也許在業界並非祕密,但重點就在於「落實」。套一句電影「蜘蛛人」的經典台詞:「能力愈大,責任愈重」,在消費者只認終端品牌商的招牌時,製造大廠對食品安全的把關的確責無旁貸,否則砸招牌事小,慘痛代價還得全民買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35

香港資源(2882) - 為何停牌? 貓王炒股日記

http://ariesl0501.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3093512

近年黃金有價,帶挈很多香港老式品牌都水漲船高,去年初我貓王講述過的六福集團(0590),今 已翻了數翻!「金至尊」這個黃金品牌被人遺忘了,真的有點可惜!若干年前,每年都有千至萬計的內地遊客到香港九龍區民樂街的「黃金廁所」參觀。這座用 380公斤黃金、6200枚鑽石及珍珠堆砌而成的「金廁所」,金碧輝煌的景象使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金至尊」的展品曾列入至健力士世界紀錄,可惜,國內傳媒質疑其做生意手法,又「金至尊」的老闆林世榮突然辭世,遺下的賬目糊里糊塗,致使公司無法經營下 去。不過,「金至尊」並沒有消聲匿跡,其故事仍流傳著今,新掌舵人黃英豪看似雄心勃勃,並積極進運國內,無奈品牌效應己不復當年!

從 報章得知,近年以白武士姿態拯救「金至尊」的紅色新貴黃英豪,日前被廉署扣查。出身律師世家的黃英豪,是駱駝漆創辦人黃笏南之孫,父親是著名律師黃乾亨, 胞姊黃英琦曾是政界名人。名門之後的黃英豪,近年熱衷內地事務,長袖善舞, 98年獲選為十大傑青,現年 48歲已成為全國政協委員及全國青年聯合會副主席,堪稱左派圈內紅人。黃英豪的上市旗艦香港資源(2882) - 前稱海域化工 -,原由葉劍波持有,其後被揭造假數停牌,黃英豪 2008年買入這家停牌多年瀕危倒閉的企業,其後再以這家空殼公司,拯救當日已陷清盤危機的「金至尊」。黃英豪其後以其廣泛人脈,邀得眾多猛人加盟香港資 源,包括「四叔」李兆基的親家、千億新抱徐子淇之父徐傳順,出任公司執行董事; 09年更在徐傳順的穿針引線下,李兆基少量入股香港資源。同年,已故富豪龔如心的公司,在其遺產官司尚未定案的敏感期間,就以 1.2億元入股香港資源。龔如心的弟弟龔仁心當時曾親身出席金至尊店開幕儀式,表明力撐黃英豪及香港資源。

其實以的白武士、造假賬等消息沒有是什麼特別值得留意的事項,我貓王昨天與客戶傾談,他一提到黃英豪即義憤填膺!他 謂去年11月30日前聽到一個電台節目與他有關::是日香港資源控股(2882)公布9月止上半年業績,純利倒退92.6%至727.7萬元,每股盈利 0.4仙,不派息。業績差勁,可是,黃英豪在這公佈前某電台的節目訪問時,大吹大雷說其「金至尊」十分受歡迎,謂所投入資金已回籠等!再深入一點看,其營 業額10.5億元,按年急升2.3倍;毛利2.55億元,增長2.2倍。計及衍生金融工具及黃金貸款公平值變動及非經常性項目,期內除利息、稅項、折舊及 攤銷(EBITDA)、衍生金融工具及黃金貸款公平值變動及非經常性項目前盈利4700萬元,相對年同期盈利600萬元改善。這又是一個現金流的故事,生 意做多了,但投資多於收入,會計專家會質疑這是否是一間大花筒公司?
Picture
現 在,我貓王雖然只是聽了客戶一面之詞,也有足夠的理據質疑黃英豪的誠信問題,從法律觀點看,我們很難說他當時是散發假消息,「金至尊」的受歡迎是如何定義 的?這不一定為集團整體帶來可觀的盈利,可能它受其他項目的牽連!但是,他的言詞明顯是帶有誤導成份,又這電台的主持人作為財經專家,也許,他不應邀請將 有敏感消息公佈的上市企業的相關人物接受訪。我不是這電台的會員,無法聽回當日的節目,且我責任是賺錢及為客戶賺錢,無用花時間探討下去,如此這般的愚弄 股民的故事多如繁星,香港上市股票的市值年年上升,不過的有關機構監管素正在倒退之中,好自為之!

ps. 本文目的並不是推介任何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125

為何中期內不宜沾手內銀股 分析員的告白

http://albertanalyst.blogspot.com/2011/07/blog-post_18.html

不需要大量數據或道理便能得出上述結論:

1) 出口放緩以及房產過熱影響中國經濟及內銀股信貸質素
2) 過度固定資產投資(FAI)及地方政府舉債過重,引致地方債壞帳風險
3) 內銀股集資不停
4) 策略性投資者減持,如Temasek、美銀、社保基金
5) 大量散戶日以繼夜築起長城,通常非吉兆
6) 不少內銀股P/B估值超過1.5倍,難說是十分吸引
7) P/E或股息率表面看似吸引,但盈利及股息在經營環境轉差時(若然出現地方債壞帳危機)難有保證
8) A股比H股出現大折讓,看來知情人並非看好內銀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60

安謀模式為何威脅英特爾?

2011-7-18  TCW




如果說,微處理器,是所有電子產品運行的心臟。安謀,就是這顆心臟的藍圖設計師。

安謀位居在所有半導體供應鏈的最上端(見第一百四十二圖),IC設計公司就是它的客戶,安謀把它的微處理器設計藍圖,賣給IC設計公司,例如聯發科。安謀再協助聯發科,開發出符合自己需求的微處理器。

「這就像是蓋房子,安謀賣的是一個房子的基本設計藍圖。但IC設計公司買了這個藍圖後,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在這個房子裡,要設計幾個房間?廁所、餐廳要多大?都可以重新修改。」安謀市場行銷部協理戴重任(Steve Taylor)形容。

安謀透過賣藍圖給IC設計公司,收取授權金,等到IC設計公司賣出根據藍圖所設計、生產出來的晶片之後,每賣出一顆晶片,就要付給安謀每一顆晶片的專利費,大約是每顆晶片售價的百分比來計算。

優勢一:只賣設計 收專利費,不用負擔製造與銷售

這樣的經營模式,讓安謀成為賣腦袋的公司,因此才能夠以一千九百人的規模,同時服務七百五十家的簽約合作授權公司,進行一千個以上的晶片開發計畫。

透過授權,代表安謀也依賴客戶,因此安謀模式最大挑戰來自兩個地方:一是如何不讓客戶變成互相競爭的對手,而減低了與安謀合作的意願;二是如何不讓客戶感覺,安謀從客戶身上拿到過多的利潤。

以一九九六年諾基亞採用德儀、安謀的解決方案,大獲成功為例,「當年德儀,就不希望我們再跟別的手機晶片供應商合作。」安謀總裁都鐸‧布朗(Tudor Brown)說。

優勢二:跨界應用 家電到手機,都適用它的設計

但如果安謀不擴大合作,就不可能成長,因此婉拒德儀要求,安謀要做的事,就是讓市場的餅越來越大,讓客戶的商機不虞匱乏。

現在的安謀,從單價不到一美元的家電專用微處理器,到每顆兩百美元以上的伺服器用微處理器,都提出解決方案,讓客戶的商機變大,也才能造就安謀幾乎在人類生活中,無所不在的隱形晶片帝國。

再來,就是敏感的授權金及晶片專利費。以安謀最強的智慧型手機晶片為例,每支智慧型手機使用了五至六顆安謀架構晶片,一顆晶片的專利費僅新台幣兩元多至四元,數字小到讓IC設計公司沒感覺。

相較於英特爾的經營模式,從矽智財、設計、製造、封測到銷售一手包辦,幾乎是整條魚都吃下肚。

攤開英特爾去年財報,靠著賣晶片的英特爾,高階個人電腦處理器每顆售價就要新台幣萬元起跳,毛利率高達六五%,但因為背後龐大的營業費用,包括管理、研發、銷售成本,淨利率為二六‧二七%。

但只吃魚頭,靠著賣頭腦的安謀,毛利率只有二六‧三%,但淨利率二一‧一四%,英特爾將所有半導體供應鏈從魚頭、魚肚到魚尾全都吃下,也只比安謀多賺不到六個百分點,安謀架構的應用範圍,卻比英特爾廣得多。

論獲利能力,它不輸英特爾;論前景,它未來看好,這正是資本市場給予高度評價,讓它平均每位員工創造的市值是英特爾五‧二倍的原因。

優勢三:省電思維 搭上行動裝置時代,前景看好

晨星半導體董事長梁公偉分析,現在的英特爾已經把安謀當成頭號敵人在觀察,因為整個科技產業的發展,已經朝向行動裝置時代,在這個戰場,英特爾已經不具備優勢。

「這不是英特爾的錯,過去英特爾在個人電腦市場就已忙不完了,安謀是從手機市場跨過界來跟英特爾競爭。」梁公偉說。現在的英特爾已經陷入「competitive trap」(競爭陷阱),面對的是一個完全不同的對手。

關鍵,就在安謀與英特爾,完全不同的設計思維。

當記者在劍橋的安謀執行長華倫‧伊斯特(Warren East)辦公室進行專訪時,一進入辦公室,伊斯特的第一句話是:「對不起,我沒開燈,這樣拍照、採訪沒關係吧?」

一開始,我以為這只是伊斯特個人的習慣,沒想到,我再到安謀技術長麥克‧穆勒(Mike Muller)辦公室時,他也一樣不開燈,跟伊斯特一樣只打開門、開窗戶用自然光對談。

這個習慣,來自於安謀成立時的基本信念:省電、省成本。

伊斯特說,「Acorn(安謀前身)設計微處理器時,就決定做一件不同的事,決定要設計更小、更簡單的東西,低耗電、低成本就成了我們的微處理器設計的基本守則,一定要思考省電。」

他更進一步說,「就英特爾發展的歷史來看,他們想的是運算能力(computing performance),所以他們從一八六到二八六,再到三八六,不斷的演進,每一代新的晶片,都要比下一代更快。安謀想的進步,不只是運算得更快,而 是如何有效率(efficiency)。如果你追求的是如何越來越快,就很難省電,手機就是一個很好測試晶片效率差異的產品。」

因為手機電池的大小是固定的,而電池技術的進步也很有限,安謀的省電思維正好符合手機的需求,讓安謀成為全球手機晶片背後的霸主。

從手機所衍生出來的行動裝置,也因此成為安謀的主要戰場。

安謀從一九八五年(編按:當時是Acorn電腦公司旗下部門)設計出第一款ARM1微處理器,技術演進至今,現在安謀處理器已比當年運算速度快六百倍,體積只有當年的八百分之一,耗電量更是當年的六百分之一。

「現在就連英特爾,內部都在研發ARM-like(類安謀)架構的CPU,」一位半導體業者透露。

優勢四:夥伴關係分享利潤不通吃,具成本優勢

若以安謀針對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開發的最新Cortex A9雙核心處理器為例,在重度使用之下,平均電耗還不到現行最低功耗單核心英特爾X86小筆電處理器裝置的五○%。

不僅省電,因為與半導體供應鏈共同分享利潤,就連成本,安謀架構也比英特爾更具優勢。

拓墣產業研究所副所長楊勝帆分析,目前一台個人電腦平均成本五百美元中,英特爾分走其中一百五十美元至兩百美元,微軟賺走一百美元,兩者合計成本在二百五 十至三百美元;若改採Android及ARM架構,兩個成本各約五十美元,使用Android+ARM只要一百美元成本,是Wintel架構的三分之一。

當「Wintel(Windows+Intel)與「AnARM」(Android+ARM)兩大陣營對決,誰有競爭力?從成本與經營模式看,答案很明顯。

「未來的行動裝置微處理器戰場,安謀與英特爾將展開一場獅王爭霸,安謀像是一隻新獅王,率領著高通、恩威迪亞(nVIDIA)等獅群,這些半導體公司個個 年輕力壯,相較之下,英特爾像是隻年老力衰的獅王,想盡辦法捍衛自己的領土。」楊勝帆指出,英特爾計畫推出低耗能的微處理器,但最快要明年下半年才會推 出。

也就是說,英特爾的反擊,最快也得一年後才能出手。

「英特爾未來設計出的產品,能否與安謀抗衡,還難以評估。」楊勝帆認為,「但以現在科技產品演進的速度,一年後,恐怕市場就已經大勢底定了。」

【延伸閱讀】無所不在的隱形帝國!—安謀晶片各項產品市占率

微處理器市占10% 客戶:福特、任天堂硬碟市占85% 客戶:希捷、東芝網路設備市占25% 客戶:AWOX印表機市占65% 客戶:惠普、富士通平板電腦市占99% 客戶:iPad、Kindle、黑莓PlayBook手機市占95% 客戶:諾基亞、蘋果、摩托羅拉、三星、HTC數位電視市占35% 客戶:三星、Sony Bravia、Vizio

註:市占為2011年預估值資料來源:安謀今年第1季財報、安謀官網整理:劉于甄

【延伸閱讀】安謀、英特爾經營模式比較

安謀模式:分享、開放

優點:夥伴多、市場大 缺點:單價低、對客戶依賴高

開放的安謀,有錢大家賺!

矽智財-安謀提供設計圖IC設計-聯發科 (付簽約金給安謀)IC製造-台積電IC封測-日月光晶片銷售-聯發科(付晶片專利費給安謀)

英特爾模式:主導、封閉

優點:獲利高、有效率 缺點:夥伴少、市場受限

封閉的英特爾,一條龍全都包!矽智財、IC設計、IC製造、IC封測、晶片銷售一手包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1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