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Q:每個股市投資人都知道不應該「追高殺低」,但是為什麼每次股價越高時還是越多人買,股價越低也越多人賣?這是「羊群行為」嗎? A:「追高殺低」的現象,只要用經濟學的「需求定律」就可解釋。 然而一般人理解的「需求定律」,乃是「價格上升,需求量下降」,有些人於是把「股價上漲,人們越搶著買股票」這種「追高殺低」現象,當作「需求定律」的反證。這些人說,股票是經濟學上所謂的「季芬財」—(Giffen Goods)也就是「價越高,越要買」的東西。 有些經濟學家對此提出反駁,他們解釋:股價上升,意味著該股票在人們心目中變成更好的股票了,因此人們對股票的需求提高了,這就像汽車的品質提升了,在同樣價格下,更多人願意買車一樣。而股價上漲,更多人認為這檔股票變得更好了,因此該股票的需求增加了。 但這種解釋理由是有瑕疵的,如果股價上漲,使得股票在人們心目中變得更好,於是股票需求增加,這會讓股價進一步上揚,之後又再進一步導致股票需求增加,股價又再上揚,這樣股價豈不是毫無止境的一直漲?然而,現實裡豈有股票是這樣無限制的漲個不停的呢? 事實上要解釋「追高殺低」,根本不須用這種有瑕疵的解釋,只要用「需求定律」就足以說明這個現象。只不過我們必須從「需求定律」最完整的定義入手:在其他條件不變下,一個行為的「機會成本」上升,人們就越少做這個行為。 這裡所謂的「機會成本」,就是放棄「最有價值的其他機會」,例如:某人要免費送我禮物,在魚與熊掌間二選一,我選魚的機會成本,就是放棄的熊掌。 「股價上升,人們越買股票」之所以被誤認為違反「需求定律」,是因為有些人把「股價」當成持有股票的「機會成本」,這是錯誤的概念。 持有股票的「機會成本」是什麼?答案是放棄了持有其他資產的報酬。當股價上升,其他資產的報酬相對於股票就下降了—也就是和股票相比,持有其他資產變得更 不划算了,因此持有股票的機會成本降低了,人們更願意持有股票。換句話說,股價上漲,使得「持有股票」相對於「持有其他資產」的機會成本下降,人們因此增 持股票,這正是需求定律。 同理,若股價下跌,其他資產的報酬,相對於股票就提高了,因此持有股票的機會成本上升了,人們會減持股票,這還是「需求定律」。 因此,人們在股市「追高殺低」,不但沒有推翻「需求定律」,反而正體現了「需求定律」。要解釋為什麼人們在股市「追高殺低」,我們不需要訴諸「羊群行為」、「股票變好了」、「季芬財」之類的理由,用「需求定律」就能解釋了。 經濟達人歡迎讀者提問:http://www.bwnet.com.tw/Dr.A/E-mail:[email protected] |
|
||||||
宏達電一個三億美元的購併案,竟讓自己市值少掉千億元?更讓人不解的是,一家十年都虧損的公司,為何周永明強勢主導非得吃下它?投資人都想知道,王雪紅與周永明的盤算與布局。 撰文‧賴筱凡、林宏文 七月六日,宏達電花三億美元(約合八十六億元新台幣)向威盛買進一家過去十年都虧損的繪圖晶片廠S3 Graphics(以下簡稱S3),震撼市場。S3的另個大股東是威盛與宏達電董事長王雪紅的投資公司WTI,市場「關係人交易」、「左手賣右手」的罵聲紛紛出籠。 隔日,宏達電股價跌停鎖死,市值瞬間蒸發六○七.五億元,但市場沒有就此縮手,第二天宏達電股價更直接墜落千元之下,兩天合計市值跌掉一○一二.五億元。宏達電花大錢買S3,投資人則直接用股價,對王雪紅投下不信任票。 接著,外資圈素來以看空宏達電聞名的花旗環球證券亞太區下游硬體製造產業首席分析師張凱偉,不顧三天前才剛出報告重申買進宏達電,八日,他再發報告,直接將宏達電的評等從「買進」降至「賣出」,成了宏達電購併S3後,第一個開槍的外資。 一問:為何非得吃下S3? 不少人都納悶,為什麼宏達電選在這時候買S3?張凱偉在報告也質問:「為什麼是S3?」熟知整起交易案詳情的人透露,其實都是為了對抗蘋果。 時間拉回去年三月,蘋果一狀告上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控訴宏達電的十一款產品侵害蘋果二十項專利;兩個月後,S3向ITC遞狀,宣稱蘋果產品的影像軟體設計Apple SDK開發工具包,侵害了S3四項專利。 當時,業內人士就分析,依宏達電與威盛關係,應是利用S3反制蘋果。果不其然,七月一日ITC初判,蘋果確實侵犯S3其中兩項專利。五天後,宏達電就宣布砸三億美元,從威盛手上買下S3。 市 場批判聲之所以如浪潮般湧出,一來,王雪紅近年來經營威盛績效不佳,轉投資浮濫、虧損難以止血的問題,更是威盛自二○○○年以來就存在已久的疑慮;二來, 二○○○年威盛用二.○八億美元買下S3後,十一年來對威盛獲利貢獻掛零不打緊,頻頻虧損更讓威盛受不了,才會在○五年S3增資時,引進王雪紅個人投資公 司WTI,後續九次增資,幾乎全由WTI出面認購,才讓S3得以存活至今。S3股權也因引進WTI增資後,八成股權從威盛轉自WTI。 翻開 威盛年報可得知,十年S3累計虧損達一一五.四九億元。一家連年虧損的公司,大股東又以王雪紅為主,這也難怪市場會批判宏達電買S3是「關係人交易」、 「左手賣右手」。不過,熟知詳情的人士透露,整起交易案的主導者,從談購併、議價到拍板,都是周永明與威盛總經理陳文琦協商。周永明很清楚,他買S3的目 的只有一個,「就是為了專利,他甚至不在乎S3經營是賺還是賠。」二問:為何定價三億美元? 既然宏達電買S3擺明就是為了專利而來,那S3的專利價值高達三億美元嗎?不少市場人士質疑,當年威盛買S3成本不過二.○八億美元,養了十年都賠錢,現在宏達電卻花幾乎是一個股本的價碼買下S3。 儘 管宏達電內部人士透露,三億美元這個價格,其實是由全球最大智慧財產權法律事務所飛翰(Finnegan)鑑價。當時飛翰給周永明的報告裡,價格比三億美 元還高,所依據的也是S3與蘋果的專利訴訟案,雖然那時ITC初判結果還沒出來,飛翰做完鑑價後,認定S3專利價值超過三億美元。 業內人士 分析,今年六月進行專利拍賣的北電(Nortel),也是不堪數年虧損,價值達四十五億美元的六千多項專利,被蘋果、索尼(SONY)、微軟等六家大廠拿 下。「陳文琦大可用公開拍賣方式,把S3專利賣掉,但這對希望拿到S3專利的宏達電而言,卻不是那麼有利。」另一方面,熟知詳情的人也指出,近五年來,王 雪紅以個人投資公司吃下S3增資額度,前後加總達一.五億美元,「當初威盛不堪虧損,根本拿不出錢來增資S3,最後王雪紅只好自掏腰包買單。」只是,威盛 養了S3十一年,始終沒有交出好成績,「不是S3專利、技術不好,是威盛推產品總是慢半拍。」業內人士觀察,若不是威盛需要S3繪圖晶片技術,威盛大可把 S3賣了,結果威盛是空有S3的專利與技術,但產品永遠落後競爭者如nVidia及ATi(後併入超微)。 看在業內人士眼裡,縱使S3部分 專利還授權微軟、索尼,但權利金進帳不多,否則S3也不會連年虧損。所以,王雪紅如今以「成本價」把S3賣給宏達電,更招致批評,「哪有人做不賠本生意? 難道不用為當年決策錯誤負責嗎?」假如S3專利夠好,又是宏達電反制蘋果訴訟的一步重要棋子,那大可用專利授權的方式,為何需要買整家公司? 三問:為何不用專利授權? 張 凱偉在報告裡詳細指明,宏達電已經採用高通的Adreno繪圖晶片,整合進高通的Snapdragon處理器,宏達電實在不需要另一個繪圖晶片的解決方 案,買S3的唯一目的,就是為了有利於後續與蘋果訴訟的S3專利。既然如此,張凱偉認為,大可用專利授權來取代買下S3整家公司。 宏達電內部人士解釋,當時控告蘋果侵權的是S3,若用授權方式拿到S3專利,則宏達電無法運用這項專利訴訟的結果,而一旦S3成為宏達電的公司,後續蘋果要談判的對象就變成了宏達電,也會讓宏達電與蘋果的訴訟案,多一項利器。 隨S3與蘋果侵權官司在七月一日ITC初判後,宏達電與蘋果的訴訟案也將在十五日初步審查,宏達電買S3反擊蘋果的態勢明顯,雙方勢必會展開新一波談判。 四問:為何S3只剩空殼? 儘 管整樁交易案背後,出發點多來自宏達電與蘋果訴訟的考量,但不可諱言的是,S3在賣給宏達電後,S3手中二三五項專利劃分給了宏達電,但S3上海研發中 心,與大陸、台灣分公司,都仍然歸屬威盛所有,尤其是S3上海研發中心擁有數百名研發人員,這實在很難說服大眾,宏達電花大錢買到的不是空殼公司。 更 特別的是,威盛雖然高價賣掉了S3,卻仍擁有這些專利的使用權,雖然威盛與宏達電沒有競爭關係,但此項交易案獨厚威盛,讓威盛占盡便宜,也等於是用目前產 業地位如日中天、現金充沛的宏達電,拉抬虧損多年的威盛,對投資宏達電的股東來說,尤其是持股最大的外資來說,恐怕心中仍存有不少的疑慮,難怪會有長期支 持宏達電的外資說,「我們無能為力,只能含淚支持。」事發後兩天,宏達電被加拿大半導體廠Mosaid告專利侵權;十一日,蘋果更祭出反擊措施,再次向 ITC提起訴訟,控告宏達電侵權,雙方攻防戰提前開打。「宏達電已經是全世界第四大智慧型手機品牌,未來這種事只會多、不會少,所以周永明必須想得是長 遠、對宏達電好的策略。」業內人士說,不管是蘋果告三星,還是宏達電告蘋果,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這兵家必爭之地情勢不變,宏達電就會一再成為對手的箭 靶。 在與蘋果侵權官司還沒有結果前,宏達電必然是嚴陣以待,但在此之前,張凱偉認為,宏達電還有個更芒刺在背的對手,就是韓國的三星。 隨著成熟市場的智慧型手機滲透率已攀高,新興市場又因3G基礎建設未普及,在在都讓智慧型手機後續成長動能受考驗,加上三星又立志要坐上Android平台之首,宏達電在挑戰蘋果前,還得先過三星這關。 不 論如何,過去一年對宏達電而言,是最輝煌的一年。但在蘋果侵權官司未了、S3買貴質疑,加上智慧型手機成長動能趨緩,似乎都已經預告著,今年下半年全球智 慧型手機市場將是山雨欲來。而樹大招風的宏達電,肯定是許多大廠欲除之而後快的眼中釘,未來宏達電的路,將充滿更多更大的挑戰。 1分鐘認識S3 Graphics 成立:1989年(1999年被威盛購併,2011年再被宏達電收購) 主要業務:繪圖晶片 主要股東:80%股權為王雪紅投資公司WTI所有,威盛持有20% 過去十年成績:累計虧損115.49億元宏達電、蘋果侵權訴訟不斷! 2010.03.02 蘋果向ITC提告宏達電侵害其20項專利,包含用兩指操作觸控面板2010.05.12 宏達電反控蘋果侵害其電源管理、電源控制等五項專利2010.05.28 S3控告蘋果的影像軟體設計Apple SDK開發工具包,侵害其四項專利2011.07.01 ITC初判蘋果侵害S3二項專利2011.07.06 宏達電買了S3,意圖增加談判籌碼2011.07.11 蘋果再告宏達電侵權2011.07.15 蘋果告宏達電侵權之ITC將進行初判2011.11 S3告蘋果侵權ITC將宣布最後判決 |
http://cn.wsj.com/big5/20110809/bus111852.asp?source=newsletter
誘華爾街銀行家和投資者走上歧途的是相似的事件:2011年是2008年的重演﹐金融動盪的歷史在一個沒有盡頭的循環中周而復始。
正如過去的這個週末﹐一位大型基金的經理一邊走進辦公室為一個動盪的週一做準備﹐一邊暗自低語的:似曾相識的感覺幾乎令人作嘔。
那些把2011年看作“2008年續集”的人如今恰恰遭遇了自己的“雷曼時刻”。只要把上週五標準普爾(Standard & Poor's)對美國信用評級歷史性的下調換成2008年9月投行雷曼兄弟的崩塌﹐砰!難以想象的事情發生了﹐你得到了雷曼事件的翻版﹐而且令全球市場驚 慌不已。
他們在最後一點上說對了。週一投資者看起來明顯驚慌不已﹐亞洲和歐洲股市大幅下挫﹐道瓊斯指數暴跌643.76點﹐跌幅超過5%。
不過﹐僅僅是市場動盪並不足以證明歷史在重演。
借用一下常被用作投資泡沫借口的一句話﹐這次是不同的﹐那些透過2008年棱鏡看待現在的問題的銀行家、投資者和公司高管可能錯誤地估計了全球經濟面對的問題。
三年前的金融危機與這次有三個根本不同點。
讓我們從最明顯的說起:兩次危機的起因完全不同。
上次的危機是由下向上擴散的。危機開始於過於樂觀的買房人﹐然後沿著華爾街的證券化機器向上﹐在信用評級公司的推波助瀾之下﹐最終影響到了全球經濟。那次是金融業的崩潰導致了衰退。
與之相反﹐這次的困境卻是一個由上而下的過程。全球政府難以刺激本國經濟、保持良好的財政狀況﹐他們漸漸失去了企業和金融界的信任。
這進而導致私營部門支出和投資的銳減﹐形成一個惡性循環﹐造成失業率居高不下和經濟增長乏力。在這種情況下﹐市場和銀行是受害者﹐而不是始作俑者。
第二點不同或許是最重要的:在2007-2008年的危機前﹐金融公司和家庭一直享受著毫不費力就獲得的大量信貸。
當泡沫破裂時﹐隨之而來的急速去槓桿過程造成了大規模的衰退性沖擊。
這次﹐問題恰恰相反。經濟低迷促使公司和個人將錢存起來、避開負債﹐造成消費和投資增長乏力。
最後一點不同是前兩點不同的一個直接結果。鑒於2008年金融災難的成因﹐當時有一個簡單但痛苦的解決方法:政府不得不介入﹐以通過低利率、銀行救助和向經濟中注入現金提供大量流動性。
當時﹐一位美聯儲(Federal Reserve)官員稱這種方法為“速戰速決”(譯者:shock and awe,軍事用語﹐如伊拉克戰爭。)另外一名官員則一言蔽之:我們要為每樣東西提供最終支持。
實施這項政策付出了不小的代價﹐全球各國政府共向金融系統注入了約1萬億美元。對於那些不得不為別人的過錯而買單的納稅人來說﹐這也並不公平。但無論如何﹐該政策最終還是成功避免了一場全球大蕭條。
不過﹐如今的議事日程上並沒有這種應對策略。當前的問題並不是由缺乏流動性(例如﹐美國企業目前坐擁創紀錄的現金儲備)或槓桿率過高引起的。企業和個人的資產負債表上不再負債累累。
真正的問題是﹐金融市場的參與者彼此之間以及對政府是否有能力推動經濟增長缺乏長期信任。
如果你對這一點存疑﹐看看金融系統“各管道”(包括回購市場和銀行同業拆借等)存在的問題便知﹐要麼你可以問問標普或購買意大利和西班牙國債的買家﹐看看他們對於政治領導人理清這一團亂麻有多大信心。
本次危機的獨特性意味著借助上次危機中用過的武器是行不通的。
華爾街現在極力要求貨幣當局出手干預﹐希望美聯儲或歐洲央行(European Central Bank)為經濟注入更多流動性(即第三輪量化寬鬆政策﹐QE3)。
這也太2008年了。
即 使中央銀行願意這麼做﹐向一個資金已十分充裕的經濟體注入更多資金其實並不能提供什麼安慰。這些天來﹐大型企業對銀行一直頗為不滿﹐前者在安全但閑置的賬 戶中存入了超額資金﹐這一點從紐約銀行(Bank of New York)上週採取的前所未有的舉措就可見一斑﹐該銀行竟然向準備在它這裡存錢的企業收取一定的費用。
至於那些緊張不安的投資者﹐美國或德國政府再多印幾十億鈔票可能也不足以說服他們重返股市。
2011年﹐金融界不能再向政府伸手要錢﹐希望得到救濟。為擺脫目前的困境﹐市場將不得不依靠其內在力量﹐或坐等政界人士採取“既治標又治本”的舉措來刺激經濟增長。
由市場引導的解決辦法並非不存在。當資產價格有一天變得很低時﹐投資者和企業的“動物本性”就會被再度喚醒。
正如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有一次致信股東時所說:我們通常是在大家對宏觀經濟的擔憂達到頂點時買到了最好的東西。
另一種選擇方案是﹐希望歐美領導人會推行重振需求和投資增長所需的財政和勞動力市場改革。但這勢必要花點時間。
和以往一樣﹐過去的情況看起來常常要比眼下的形勢簡單得多。但現實是﹐與2008年不同﹐政府資金在目前承受了很大壓力的經濟環境下毫無益處。
Francesco Guerrera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90456&time=2011-08-12&cl=115&page=all
面對全球系統性重要銀行這一名號,曾對全球市值排名津津樂道的中國銀行界早已「務實」待之,他們不認為它是一塊「匾」,而更是一支「鞭」。
財新《新世紀》從多個渠道獲悉,中行(601988.SH、03988.HK)即將以第28名的身份,躋身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之列,並成為發展中國家的惟一代表。
「入選自然能夠名聲在外,但壓力也很大,會增加成本和束縛。」一位中行高管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但他並稱,入選與否,不以銀行自身的意願為轉移,而是由國際組織按照相關標準選定。
巴賽爾銀行監管委員會的報告稱,目前圈定的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為28家,其中的27家,是根據巴賽爾銀行監管委員會的五大標準評分排在前27位,而另外一家則是某國監管機構根據其自身監管實踐而特別推薦的。但報告未透露這家機構來自哪個國家。
一位接近中國監管部門的人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中國監管高官參加了7月召開的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會議,對中行入選有了共識。
多位接近中行的權威人士透露,雖然首批名單要在11月舉行的G20峰會上水落石出,但中行入選已只是時間問題,該行目前正在研究和備戰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的入選工作,鑑於相關的監管標準仍在制定過程中,未來將會面臨哪些更嚴格的監管要求,仍然是個未知數。
8月10日,中行A股收盤2.95元。若以一季報末中行每股淨資產計算,中行的市淨率(PB)僅在1.2倍,在四大行中已屬最低。
因何入選
此前,中國銀行界普遍猜測國內資產規模及全球市值最大的工行(601398.SH、01398.HK)應會入選。
為何是中行而不是工行?工行行長楊凱生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是否進入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應該有一套比較全面的衡量指標,其中一個重要指 標是海外資產佔總資產的比重,「從這個角度看,工行目前的佔比還不算高,不應該列入所謂的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但他並稱,入選與否,工行既定戰略都不會 變。
知情人士透露,根據目前的相關排名,工行大約比中行靠後十位左右,其差距主要在國際化程度上,「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的遴選,是在截至2009年底73家全球大型銀行的狀況,根據相應指標測評後確定的,最初的設想是25家,入選銀行都來自發達國家,後來調整到28家。」
在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看來,一家銀行的國際化程度越高,其協同管理的難度越大,一旦出現問題,波及的範圍也越廣。基於之一考慮,國際化程度和海外業務的影響力,也成為遴選的五大支柱之一。
儘管2008年中行曾一度抓住「保增長」的契機「擴規模」「調結構」,大力發展國內業務,並在2009年成為人民幣貸款投放的業內翹楚,但中行目前的海外資產佔比仍高達30%。
工行海外業務的佔比則相對有限。雖然最近幾年當中,該行的海外業務發展不斷發力,通過收購兼併和自設機構,全球佈局持續加速。近期收購阿根廷標 準銀行80%的股權之後,使得工行成為當地首家獲得牌照的中資銀行。「工行海外業務發展在收購兼併方面幅度較大,其優勢是比自建網絡速度更快。」有熟悉工 行和中行海外發展思路的高管坦言,但這種做法面臨更艱巨的整合難題,在短期內將海外資產快速擴張並不容易。
此外,對於工行的海外戰略,其內部亦有不同看法。「在國內商業銀行都不願意輕易支持保障房建設的情況下,到非洲去建保障房,到海外去修鐵路,是不是有些捨本逐末,捨近求遠?」一位工行人士直言,到別人的戰場上作戰,進軍自己並不具備優勢的領域,需要慎之又慎。
相比之下,中行海外收購兼併的力度和熱情均不及工行。究其原因,「中行要做的事太多,但資源很有限,資本金、負債和流動性都面臨掣肘,中行沒有 太多餘力把戰場鋪得太大。」一位接近中行高層的知情人士坦言,並不想在海外在打消耗戰。在人民幣持續升值的背景之下,國內的外匯存款呈銳減態勢,而企業借 外匯貸款的意願則強勁,導致中行外幣貸存比一直居高不下,拖累整個貸存比也屢屢接近觸發值,流動性壓力巨大,而外匯貶值又使得海外資產的經營收益遭到沖 抵,對全行的利潤貢獻十分有限。
他透露了中行新的海外擴張思路,該行有意申請海外發債籌資的授權,因為目前海外很多國家和地區都處於零利率或者負利率的通道,所以籌資成本十分低廉。中行承諾在海外籌集的資金用於海外。但此舉的難度在於,仍會增加國家的外匯儲備,所以很難統一思想。
多位受訪的銀行界高管均表示,中行和工行在海外業務上的力量對比之懸殊,一時之間恐難改變。如果只有一家中資銀行入選全球系統性重要銀行,中行仍是不二之選。
遴選標準
前述接近中行高層的知情人士透露,按照相關標準,中行入選的可能最大,但標準和排名仍將動態變化,結果仍需拭目以待。
他認為,目前仍存在幾點變數:一是目前的評價指標中,部分數據依然是截至2009年,而有些情況在2010年發生了變化,所以相應的排名也可能動態調整;二是究竟確定多少家,也並非板上釘釘,如果增加到35家或者40家,那麼中國入選銀行數目可能還會增加。
至於目前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所指定的評估方法,是一個建立在五組權重相當的指標基礎上的評價方法。鑑於不同銀行的結構和經營千差萬別,僅靠定量指標並非萬無一失,所以還會結合監管實踐中的定性分析。但後者只在個別案例中使用,且需要得到國際同行的評估。
目前使用的評估指標包括:銀行的規模、相互的關聯性、服務的可替代型,以及全球市場的影響力和自身的複雜性。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表示,五大類 指標權重均為20%,而其中的自項目所佔比重也將平分秋色。規模、關聯性和替代型指標,與2009年5月遞交給20國財長和央行行長的報告相一致。
另外,因為系統重要性銀行將面臨額外的損失吸納要求,所以引入了跨境活動程度的指標。
在相關性指標中,除金融體系內的資產和負債因素外,其批發業務的佔比也受到關注。
究其原因,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解釋稱,最近爆發的金融危機中,有的機構流動性差、難以變現的資產就是通過其他金融機構的短期流動性負債提供的,一旦這家機構出問題,風險會迅速蔓延和擴散。
在可替代性問題上,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關注一家銀行在資產託管、支付清算方面的影響力,以及包銷的債券和股票的市場價值。作為市場參與者和服 務提供商,一旦一家在上述領域有較大份額的銀行出現問題,可能會擾亂全球金融市場的秩序,影響市場流動性和基礎金融服務的提供。
場外衍生工具的賬面價值、第三級資產的情況,以及交易的賬面價值和銷售價值則是複雜性評價的基本指標。所謂第三級資產,是指那些流動性不足,公 允價值只能通過估算或者根據風險調整價值進行粗略計算的資產。而當市場估值出現問題的時候,一家銀行擁有的第三級資產越多,對市場信心的影響也越大。
不過,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此前在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專訪時表示,銀監會非常讚賞巴塞爾委員會的工作,但對於其建議的方法,即通過使用規模 (size)、關聯性(interconnectedness)和可替代性(substitutability)三個方面的指標以及一些補充指標 (ancillary indicators)來反映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的本質特徵,「我們認為,該方法論本質上仍主要基於規模因子,而規模僅是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問題的一個方 面,關聯性和複雜性也是重要因素。因此,我們需要從跨境風險的關聯性和機構複雜程度等方面,改進對『大而不能倒機構』的評估方法。」
增資壓力?
由於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關係到全球的穩定,所以才要舉全球之力,對其進行監管、約束和風險防患。而目前,監管部門能夠使用的最有力的工具便是資本。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表示,他們會通過標準的設置,激勵銀行降低其系統重要性,至少是避免變得更重要。
根據相關規定,入圍銀行將會被分為四類,並輔以不同的額外的風險抵禦要求。附加資本的要求,在7%的下限基礎上,分別增加1%-2.5%,在特 殊情況下,系統重要性最高的銀行,還可能被額外要求再增加1%的附加資本,最高的附加資本可能會達到3.5%,且資本必須是完全由普通股權益構成。
普通股一級資本作為緩衝工具,被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視為「最簡便、最有效的抵禦損失風險的方法」。該委員會表示,由於股本是最昂貴的資本形 式,該要求有利於抵消系統重要性銀行相對非系統重要性銀行所擁有的更為低廉的融資成本優勢。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寄望通過資本槓桿,來約束銀行一味地擴張 衝動。
前述接近中行的知情人士透露,如果中行最終入選,那麼他們面臨的額外的資本要求大約在1%左右,資本充足率水平與目前中國監管部門規定的 11.5%的觸發值相同,並未顯著提高。「鑑於當前國內主要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水平都在12%左右,所以眼下不會立竿見影地面臨資本補充壓力。」他表示。
不過他稱,從更長期來看,由於資本充足率水平和資本質量都有較高的要求,系統重要性銀行面臨的資本壓力仍將切實存在。
事實上,資本補充是一個全球性的難題,一些知名的海外銀行業金融機構也為此一籌莫展,中資機構的壓力同樣顯而易見。
「比較好的也更主動的辦法是留存資本,不分紅,但目前來看,並不現實」。接近中行高層和股東方的知情人士透露,由於匯金公司的分紅要用於償還中投的特別國債利息,所以對分紅的要求是剛性的。
匯金人士表示,此前為降低各行的資本壓力,匯金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做出讓步,適當降低了一定的分紅比例,如果這種格局沒有改變,短期內繼續降低的空間比較有限。
http://www.21cbh.com/HTML/2011-8-18/wNMDcyXzM1ODIwNQ.html
Android帶頭大哥谷歌花錢買通信專利,追隨者三星、HTC們開心之餘,卻心存苦惱,因為谷歌沒買那個擁有1.8萬個專利的InterDigital,而選了摩托羅拉移動。
對於所有Android終端製造商而言,摩托羅拉都是競爭對手。現在Android帶頭大哥谷歌的面孔模糊起來,它是敵是友?
它有朋友一般的表態。7月下旬,谷歌董事長施密特公開力挺被蘋果訴訟困擾的HTC,聲稱對HTC勝訴有把握。
收購消息公佈後,佩奇第一時間站出來也安慰了HTC們。他說,收購摩托羅拉不會改變Android的開放立場,谷歌期望與它們繼續合作,摩托羅拉移動以後會獨立運營。
但谷歌確實已經具備傚法蘋果垂直整合的能力。艾媒諮詢CEO張毅認為,摩托羅拉未必能威脅到蘋果,但首先會威脅其他Android廠商,後者的擔心並非多餘。如果角色不明,或迫使三星、HTC、華為、中興等夥伴擁抱微軟。
「谷歌肯定考慮過這些因素,兩害相權取其輕而已。」台灣地區拓撲研究所分析師何泰慶說,收購或將帶來反效,引發Android陣營動盪。
但谷歌確實需要移動業務,63%的溢價透露著迫切心態。《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卡拉·斯韋什認為,開源陣營過於分散,谷歌不能僅僅依靠HTC們來建設Android生態系統。
HTC、三星們都各自為戰。相比封閉整合的蘋果系統,Android陣營產品終端商規格和UI五花八門,自建軟件應用後台分散了有限的資源。無法保證用戶良好體驗,也給軟件開發者帶來不少困擾。
微軟的Windows Phone系統被普遍認為最有可能成為潛在的受益者。因為他們眼下已是目前僅剩的不涉足終端產品品牌的系統提供商。
實際上,此前三星、HTC就已開發出了一些微軟WP7系統的終端產品,但數量很有限。不過,從現在開始他們或許會考慮提升這一產品線的權重。
Android能在短短兩三年時間內爆髮式生長,靠的是強力終端商的支持。現在,三星、HTC們的「新念頭」則或將為WP系統帶來同樣的飛昇機會。
何泰慶認為,可見範圍內谷歌仍會刻意保持與摩托羅拉移動的距離,繼續保持開放以獲得終端商的支持。
他 特別指出,最為典型的垂直整合者三星在其中將扮演尤為重要的角色。從二季度智能手機出貨量看,蘋果份額為20.3%,三星為19.2%已非常接近。谷歌此 前對三星也著意拉攏,將被稱為「親兒子」的Nexus品牌的第二代產品Nexus的代工由先前的HTC交予三星,還放棄了原先自行銷售的方式,可謂足夠示 好。後續看Nexus品牌歸屬是否會轉移至摩托羅拉移動部門,或將是檢視谷歌態度有否變化的細節之一。
李開復認為,谷歌會儘量讓Android和摩托羅拉中間有防火牆,就像微軟Windows和Office一樣,才不會失去HTC、三星等重要的合作夥伴。
http://www.cbnweek.com/Details.aspx?idid=1&nid=6910
面對捆綁Windows發行的IE瀏覽器,Chrome為何能夠輕鬆獲得突破? |
|||
月初,加拿大的網站工程師Tarandeep Gill搞了一個小惡作劇。他杜撰了一份報告,稱在對10萬名瀏覽器用戶進行測試後發現,使用IE瀏覽器的用戶大部分智商在70到80,僅有一小部分接近 90;使用火狐瀏覽器和谷歌瀏覽器的人智商均在110左右;使用Opera和Camino瀏覽器的人智商更高,達到了120。 熱愛。很多人其實都需要問詢自己,我真的熱愛現在的工作麼?Lars Bak是真的熱愛開發Chrome瀏覽器這份工作。但這種熱愛不是工作狂,不是為了升職。Lars Bak稱不在乎當什麼高級經理,在乎的是推動技術邊界。這個我是信了。 哇,原來瀏覽器可以這樣。當Chrome沒有出現之前,即使Firefox這種以挑戰者姿態出現的競爭者,看起來也把IE看成了一款接近成熟的產品,所以各種競爭者幾乎都在按照IE的路數在做。比如改進細節,爭取形成自己的生態系統,獲取第三方廠商支持等。
文|CBN記者 董曉常 |
http://www.nbweekly.com/news/business/201108/27235.aspx
記者_ 沈玎
上市剛滿一年,曾被東風日產寄予厚望的瑪馳(MARCH)就宣告停產了,這個消息讓人感到有點意外,但它又在意料之中。
公開數據顯示,自去年8月上市至今,瑪馳的累計總銷量也不過2.5萬輛,只完成了東風日產當初制定的年銷5萬輛目標的一半。這個數字的直觀印象就是 你在馬路上幾乎很少能和一輛瑪馳擦肩而過。因為銷量慘淡,筆者隨便走訪幾家上海東風日產4S店,都發現瑪馳展車已經被「請出」了展廳。
要知道,放眼世界,瑪馳都是一款暢銷的小車,在歐洲和日本市場,瑪馳的累計銷量已經超過了600萬輛。瑪馳何以在中國碰壁?究其原因,是它遇到了和其他日系小車一樣的難題—水土不服。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在中國的小車市場,日產的師兄豐田和本田都先後吃了敗仗。所以當去年東風日產宣佈引進瑪馳時,市場一度在議論它是否是在故意「較真」。
這家汽車行業的後起之秀,在短短幾年趕超豐田和本田,躋身中國汽車企業的前四名,在質量管理和營銷體繫上為人稱道,其產品線也涵蓋了各個細分市場,並且在每一細分市場都不弱勢。
因此,對於瑪馳的「迎難而上」,當時很多人都期待奇蹟上演。只不過,最終的結局還是日產重蹈了同門師兄的覆轍。現在,我們不妨做一回事後諸葛,為瑪馳的中國之路復盤。
瑪馳敗走中國,最大的誘因或許還是價格。同等價位下,中國的消費者買車就喜歡買個「大」字,如果是小車,相對而言價格就要夠低。這方面自主品牌可謂 熟讀國情,奇瑞QQ、吉利熊貓、比亞迪F0等車型最低價甚至探到了3萬元,賣的就是薄利多銷。與它們相比,瑪馳6.99萬-9.29萬元的定價,已經可以 買到瑞納甚至鋒范了。
第二個因素則是營銷上的跑偏。為了在A0級市場找到一個位置,瑪馳別出心裁地提出了一個「易生活」新概念,東風日產希望將此打造成一種受年輕人熱捧的生活方式,為自己建立一個固定的客戶群。這種概念營銷也為業界所常用,MINI就是賣生活方式的鼻祖,並大獲成功。
不過,什麼是「易生活」詮釋起來並不容易。為瞭解答這個概念,瑪馳重金在東方衛視打造了一檔名叫《誠徵室友》的合租真人秀節目。但直到現在,還有多少人對這檔節目或「易生活」三字有印象呢?
還有一個因素是與瑪馳本身有關。中國小車市場競爭異常激烈,合資品牌有本田飛度、福特嘉年華、豐田雅力士、鈴木雨燕、大眾Polo等,自主品牌就更 多。與這些對手相比,瑪馳在諸方面都欠缺亮點:它沒有大眾Polo這樣的好口碑,也沒有像嘉年華這樣令人眼前一亮的設計,空間大小上又輸給了飛度……雖然 瑪馳一直強調自己是時尚個性小車,但是其宣傳的「時尚」,卻被很多中國消費者解讀為「造型偏於女性化」。
事實上,瑪馳犯的這些錯誤,飛度、雅力士、馬自達2等日系小車也都曾犯過。遺憾的是,東風日產並沒有好好去總結這些教訓,甚至不願意給它時間去校 正。不同於廣汽豐田一直以來對於雅力士的「無為而治」,東風日產一直引以為傲的全系明星車型陣容,根本就容不下瑪馳的持續低迷,於是停產就成了它的宿命。
與瑪馳的蕭條相比,東風日產最近上市的兩款新車,新陽光和新騏達可謂是順風順水。新陽光上半年銷量超過7.3萬輛,5月底剛上市的新騏達,首月銷量也達到了1.3萬輛。
對於像東風日產這樣的大廠商來講,旗下一款上市不到一年的新車,因銷量不佳直接宣佈停產,多少有失身份。於是借新陽光、新騏達熱銷和產能不足的現狀,適時宣佈瑪馳暫時停產讓出產能,既凸顯了新陽光和新騏達的熱銷之勢,又委婉地將瑪馳請下生產線,且不失面子。
有消息稱,東風日產準備將瑪馳改頭換面,併入到自主品牌啟辰中去,主攻二三線市場。果真如此的話,掛啟辰牌的瑪馳,將會有更充分的理由,在定價行為上作一番虛心檢視。
「小」無所依
大家都聽說在歐洲小排量車盛行,事實上其盛行的程度超出你想像。比如Smart這類的小車,不僅是年輕人喜歡,連60來歲的銀發老人,也開著它愜意地逛街。
小排量的盛行,和歐洲的城市狀況有關。這些歷史悠久的城市,一般建築很少有專門的停車場,汽車大都在街邊停放。狹窄的街道,劃了1/3的位置停車後,汽車只能小心行駛。所以行動敏捷的小車往往佔據著先機。另一個原因則是歐洲油貴,大排量汽車出行成本很高。
在中國去年銷量前10的汽車中,B級車佔2席,A級車佔8席,根本沒有小車和微車的身影。除了在道路和油價上的區別之外,中國汽車市場的特殊之處還 在於,汽車工業大多掌握在別人手中。在合資品牌主導市場的大局下,有限的產能往往被用來提煉更多的利潤。大家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利潤更高的大車上。而出產 的所謂「精品小車」,要麼就是定價偏高,要麼就是縮水減配。
日系小車滑鐵盧
1、瑪馳 6月份銷量:726輛
短評:儘管瑪馳全球銷量突破了600萬輛,但在追求車身大、定價實惠的中國市場,瑪馳易行和時尚的賣點並不受歡迎。
2、雅力士 6月份銷量:1279輛
短評:雖然有豐田的金字招牌,可惜這款精品小車出師未捷,上市以來的銷量一直處在瓶頸中。經曆數次小改款大降價後,雅力士的產能已逐漸縮減。
3、新飛度 6月份銷量:909輛
短評:作為曾經輝煌一時的經典車型,飛度已經不復當年之勇,市場份額出現大幅萎縮。對此,新飛度並沒有通過價格戰來緩解下滑的趨勢,而是直接縮減產能保證了利潤。
4、馬自達2 6月份銷量:702輛
短評:同一平台的嘉年華和馬自達2,卻遭遇了不同的市場命運。先登場的馬自達2並沒有很清晰的個性定位,不像嘉年華一上市就瞄準了個性時尚消費者的生活形態。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9/1072618.html
大 概之前留給人們的印象實在大差,史玉柱一下慈悲起來,公眾都有點不舒服。
前晚,他給員工發郵件,叫停了《征途2》下鄉計劃。理由是,農村監管環境比想像中困難,為保證留守未成年兒童不沉迷網遊,決定暫停。
人們質疑史玉柱是在炒作,認為他壓根就沒想做「網遊下鄉」,只是引起熱議賺眼球,美化自己。
從郵件看,我相信他叫停的動機。他說自己看到了外界質疑,認為團隊沒有充分考慮如何規避農村未成年人沉迷網遊的問題。
這決定讓負責《征途》的副總裁紀學鋒不爽。前天,面對外界質疑,出身農村的他曾在微博裡諷刺不瞭解今日農村的「磚家叫獸」,認為他們沒資格站在道德制高點評價《征途2》下鄉計劃。
但叫停網遊下鄉無疑是對的。因為,中國農村早已不是過去的熱鬧村落,大部分地區的勞力已成常年遷移的產業工人,農村已是老年人與兒童留守的世界。前者不會上網,留守兒童缺乏有效監管,監護工作多由老人承擔,而他們不懂網絡。
事實上,過去多年,許多農村孩子因沉迷網遊,出現諸多失學、違法案例,甚至引發人倫慘劇。2009年全國「戒網癮」大討論,甚至成了驚動許多地方政府的公共事件。
但史玉柱合理的叫停理由卻同時讓人有些不解,我對他被稱為營銷大師充滿懷疑。他對農村網遊市場的判斷更多建立在數字世界,帶有強烈的功利訴求,忽視了農村現狀與真正的文化需求。
他的判斷建立在1.31億農民網蟲身上。但筆者認為這有水分,尤其是結構與分佈。拿上海農民與山東農民生活水平比,差距明顯。「村村通電話,鄉鄉能上網」,事實上,不等於家家通電話,能上網。
他期望網遊下鄉能像家電、汽車下鄉一樣火爆,這有些滑稽。而巨人營銷團隊的娛樂精神更是有些殘酷。他們的理念是:農忙時掛機,農閒時國戰,秋收遊戲兩不誤。口號是:村村通點卡、鎮鎮有禮包,玩遊戲送化肥。
史玉柱說這貼近鄉村生活。但不愁生計的他,可能不知道農民的真實生活水平,那裡PC普及率仍很低。另外,即便有個別電腦,留守的農民學習也有門檻,而學生大多又在外上課,史玉柱難道指望他們逃學上網玩《征途2》?
看來史玉柱仍對農村刷牆式營銷充滿期望。筆者要告訴他的是,眼下農村已非10年前局面,當大量農民已被生存所累,成了產業工人後,《征途2》的農村市場不是擴大而是縮小了,除非史玉柱圍著郭台銘的工廠去大建網吧,那可能是個增量市場。
這種微妙的心態,至少透露出史玉柱一貫的商人立場。他一直強調做企業追求利潤是第一位的,不賺錢就是危害社會。而這種理念甚至影響著巨人網遊的盈利模式。比如史玉柱倡導遊戲消費的「階級立場」。
http://www.caijing.com.cn/2011-09-30/110880803.html
尚吉刚/文
如果不出意外,惠普刚刚完成的CEO更迭,将使这个曾经无比辉煌的IT巨人继续处于迷航状态。IT产品跟快速消费品不同,没有真正的技术领袖和 创新灵魂,无论一家企业规模多大、历史多辉煌,如果掌门人整天盘算着怎么赶时髦、讨好大股东和无休止地资本运作,那么将无可避免地滑向失败的深渊。
在近代商业史上,科技公司频频缔造财富和科技传奇。但无论是昨天的索尼,还是今天的苹果和谷歌,他们最辉煌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些公司当时的领导者,对技术和潮流具有先知般地预见能力,并且这些领袖的身边总有一些配角,能把他们天才的创意成功地商品化和市场化。
索尼称王的时代,盛田昭夫的长袖善舞,井深大的天才研发创意,使得索尼重大发明连连,在市场端也是所向披靡;苹果称霸的年代,乔帮主将艺术化与科技完美结合的天赋异禀,与库克等帮手分毫计较的精明苛刻,使得苹果起死回生、缔造神话。
成功的路径四通八达,但历史上最成功的科技类公司在登顶巅峰时,往往都是一个技术天才+一个商业天才的组合。我认为这其中肯定有偶然性因素,但 仔细想来也有必然性在其中。一般而言,技术天才往往英才天纵,创意无限但往往容易曲高和寡;而商业天才往往锱铢必较,但却容易将一个行业演变成纯成本控制 和市场力竞争的格局,从而容易脱离群众的需求最终导致被消费者抛弃。
IT产业是变化最频繁和剧烈的产业之一。这个产业是最容易出现小公司干掉大巨头的故事,创新在这其中发挥着改变一切的神奇作用。虽然做大的公司 往往借助专利泥潭阻挡小公司的进攻,或是借助资本的力量来尽力扼杀新生的对手,但事实证明,总是有一些公司能够突破禁忌,埋葬一切代表保守和落后的旧势 力,尽管他们今天看上去依然庞大无比。
大多数做大规模的科技公司,在阶段性成功之后,其领导人在财富、名誉以及资本疯狂追捧下,或多或少却无可避免地滋生自大情绪和惰性。随着公司规 模的快速膨胀,决策层往往听不到来自一线研发和市场端的真实声音,在剧烈变革的IT产业,盲动和不动都可能快速翻船。当一个成功了的科技公司的创始人功成 名退,经历了几任职业经理人的治理,在优越的福利和坐拥众多专利就可轻松数钱的现实中,创新与创业的激情与动力实难保留。
一个技术天才和一个商业奇才的组合,之所以容易创造新奇迹,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彼此平衡和制约,他们会在激烈的碰撞中,找到研发投入、产品成 本与用户体验的最佳平衡点。这些虽然在理论上可能由一个人也能搞定,但历史上心胸、能力以及眼界都如此完美的人实在太稀缺,以至于可以忽略不计。
乔布斯正式卸任苹果的CEO之后,苹果内部还有哪个技术派领袖,能够有资历和能力去跟现在的CEO库克为了一款产品的小细节做抗争以致平衡?这也是我认为苹果告别传奇、重回正常的原因。
而职业经理人通常只会讨好董事会和编织华丽的财务报表。就拿惠普的前任CEO李艾科来说,自从上任以来,始终未能让公司的员工和圈内人看到他坚 定的改革方向和决心,诸如重视来自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服务等平庸言论,除了糊弄和讨好证券分析师之外,实际上并没有落实到位,飘忽不定的策略导致的就是模 糊不清的自身定位和产品特性,越来越平庸化的实际产品和服务是难以打动消费者埋单的。
很多人将惠普在中国的业绩下滑归结较为央视3·15晚会曝光其问题产品所致,但真正的原因在我看来,还是在于惠普随着市场份额而增大的傲气与自 大。惠普的问题笔记本在被曝光之前,媒体的评测意见和售后服务部门的数据都应有警示,但财大气粗的惠普在那些年习惯用市场费用和自己优秀的公关团队去搞定 一切,直到积重难返。
在我看来,惠普在中国市场之所以取得非常辉煌的成绩,其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堪称杰出的本地化团队,他们在市场营销方面通常表现得非常主动和迅捷, 比如在彩色激光打印机和笔记本产品普及的战役中,惠普杀手级的价格和适当的明星产品在强力市场公关的运作下造就了在份额上的胜利,而且中国团队向总部提出 的针对中国本地特色的产品需求通常也能快速得到响应。
但现在我依稀记得现在惠普中国是非常复杂的矩阵式管理模式,由一个全球副总裁兼中国战略负责人、一个惠普亚太区总裁、外加一个惠普中国区总裁共 同领导,过于复杂化的公司结构和本地化特征逐渐褪色的现状,以及业务重心模糊的前景,在各个部门都可能涉及到的收购、重组传闻不断的大背景下将变得更加复 杂和动荡。
你再回想下HP,近几年有什么产品能够让你赞不绝口?从惠特曼的职场履历来看,我不觉得她会是个洞悉未来,能给惠普带来新希望的人选。IBM在 软件服务及咨询服务方面已经植根多年,专业的IT咨询和软件服务利润丰厚,但客户对产品的服务品质要求更高,连简单的IT产品都做不到卓越,何谈能到别人 的地盘攻城略地?
惠特曼在收购和兼并方面的表现不能用优秀来总结,当年eBay高价收购Skype,而之后有低价将大部分Skype的份卖给银湖资本,虽然最后因为将剩余股份卖给微软最终幸运地获利,但作为当时的决策者之一,惠特曼在收购时机和卖出时机的把握上并不让人信服。
而今天的IT产业竞争更为激烈,纯粹的蓝海并不存在。对于一个庞大的IT帝国,靠收购能够快速解决自己产品和服务竞争力下降的症结吗?我不相信,至于大家信不信似乎也变得不重要了,因为惠普大部分董事会成员已经信了。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finance/2011-10/12/c_122145279.htm
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交股份”)是一家很大的公司,業務橫跨海陸,難免會有難堪的事情發生。 眼前有,甘肅豆腐渣式的高速公路問題被披露,先前有海域工程操作中的重污染事件發生。但這些事關企業品牌,信譽以及社會責任的事件不會影響其上市進程。9 月28日,中交股份過會,欲在低迷的股市再“抽血”200億元。投資者疑惑,震驚,別無他法。
軟肋:“豆腐渣”公路
9月26日,據媒體報道,投資87億多元建設的甘肅省天水至定西段高速公路,通車不足半年竟出現坑槽、裂縫、沉降等重大“病變”,部分路段必須重鋪。
據了解,這項工程的施工方為西安萌興高等級公路工程公司(下稱“萌興公司”)。雖然在中交股份的招股書和官網中都沒能找到萌興公司的名字,但幾 番調查之後發現,原來萌興公司的原名為中交二公局萌興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這個名字將其與中交股份全資子公司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下稱“中交二公 局”)聯係到了一起。自此,萌興公司與中交股份的爺孫關係浮出水面。
在中交二公局官網的子公司鏈接中,記者找到了這家萌興公司,但在中交二公局十多個子公司鏈接中,這家處于風口浪尖的公司的鏈接卻失效。
資料顯示,天水至定西高速公路全長202公裏,全線投資80億元,其中國家安排中央專項基金16.02億元,其余資金由甘肅省財政、省公路建設資金和國內銀行貸款籌集。工程建設總工期4年,全線竣工時間為2011年5月31日。
9月29日,甘肅省新聞辦發布消息稱,已經成立聯合調查工作組,欲對天定高速公路質量問題展開調查,主要目的是查明原因,界定責任。主管這條高 速公路的甘肅省交通廳工程處處長談應鵬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天定高速路之所以出現質量問題,“主要是施工管理中各個環節沒有嚴格遵守施工工藝要求。”萌 興公司存在施工控制不嚴的問題。
作為項目施工方的萌興公司顯然不能置身其外,一旦責任界定,作為控制人的中交股份同樣不能豁免。面對如此大的不確定性,中交股份是否還能安然上市?
硬傷:海洋環境污染
如果說“豆腐渣”公路是過會後的問題,負面影響力有限,那麼,面對由來已久的環保質疑,中交股份是否還能繞道?
今年4月,坊間盛傳中交股份即將回歸A股,當時有媒體曝出,中交股份旗下公司中交煙臺環保疏浚有限公司(下稱“中交煙臺公司”)2010年在山東省乳山港工程施工中發生“特別重大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事故”。
據報道,2010年3月,中交煙臺公司採取吹填的形式對乳山港航道進行疏浚。施工後不久,乳山港附近海域發生重大污染。對這一環境污染事件,山 東海洋與漁業廳所屬的山東海洋與漁業司法鑒定中心作出的《司法鑒定報告書》顯示,是中交煙臺公司在乳山港航道疏浚吹填作業中產生的懸浮物,導致其周邊海域 內懸浮物含量超漁業水質標準,降低了原有的水質質量,改變了當地漁業水域環境狀況,影響了養殖貝類正常生命活動。
《司法鑒定報告書》鑒定結果認定,該污染事故造成養殖貝類經濟損失1176萬元,涉及乳山市鎮數十個企業和村莊,污染海域面積780萬平方米,約合11700畝。
而中交股份對乳山港事件的描述是,2010年2月4日,本公司二級子公司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下屬子公司中交煙臺公司與乳山港航道建設工程業主方乳山市港航基礎工程有限公司(下稱“乳山港航”)簽訂了《乳山港航道工程施工合同》成為該工程項目的施工方。
期間,乳山港附近灘涂的22戶灘涂養殖戶以疏浚施工造成其在乳山港周邊海灘養殖的海產品死亡為由,向乳山港航提出索賠要求。截至招股說明書簽署 日,乳山市政府已經對其中的16戶賠償了合計841萬元,其余6戶灘涂養殖戶,因對賠償金額不滿,拒絕接受賠償款。截至本招股說明書簽署日,6名灘涂養殖 戶並未就民事侵權索賠事宜起訴乳山港航和中交煙臺公司。
中交股份的態度是,根據國家海洋局青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以及乳山港疏浚施工所在地海洋環境主管部門——乳山市海洋與漁業局分別于2011年5 月10日和2011年5月26日出具的書面證明,中交煙臺公司在乳山港航道工程施工過程中,遵守國家海洋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和規范性文件,沒有因疏浚施 工污染海洋情況的相關處罰。
但中交股份一直未對山東海洋與漁業司法鑒定中心出具的《司法鑒定報告書》,以及這份司法鑒定可能帶來的影響做出解釋。
“證監會對申請上市企業有連續36個月的環保核查要求,內容涉及是否存在受過環保行政處罰,是否存在環境糾紛以及其他環保違法違規行為等。乳山 港的問題雖然有司法鑒定,但環保主管部門卻沒有開出罰單,因此,中交股份並不算‘觸線’,但這個事件至今還沒有完結,不排除事態有超出控制的可能,這無疑 是中交股份上市進程中的隱患。”江蘇一家合資券商投行部項目經理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