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新例料增撥備 壓低資本率港銀行派息恐轉保守
1 :
GS(14)@2016-07-14 08:04:42■恒生對國際會計新例影響性,不作評論。
【本報訊】08年金融海嘯後,因監管當局擔心銀行撥備不足而催生的國際會計準則9(IFRS9),將於2018年度起執行,新例要求銀行以前瞻預期損失(Expected Loss),取代目前按不良貸款往績計算的實際產生損失(Incurred Loss),作為提取撥備的基礎,此舉很可能令銀行撥備出現一次性上升,據悉金管局上月中已向銀行發出調查,要求銀行對新例影響作評估。分析指,新例會削弱銀行資本,甚至令其派息政策更保守。記者:劉美儀 陳洛嘉
消息指,金管局早前向銀行發出「量化影響調查」,收集資料及要求銀行評估和計算新例的影響,於8月初回覆。銀行界及分析員透露,銀行除了要逐宗貸款評估,過程繁複艱巨外,倘經濟前景開始轉差,可能引發集體減值準備(Collective Impairment Allowances)突然增多,令銀行的普通股權一級資本充足率(CET1)下降,甚至影響派息政策取態更保守;關鍵在於金管局會否容許銀行釋放已累積的監管儲備,作為抵銷集體減值準備一次過上升的負面影響。
金管局評估新例影響
金管局發言人表示,該局正進行一項調查,以收集銀行就新例對業務影響的評估,以助當局制訂政策,包括以預期損失作為提列基礎,與監管儲備之間的關係。根據IAS39舊例,銀行以實際產生損失作為集體減值準備的釐訂基礎,故該局要求業界預留監管儲備,加強風險管理保障。有外資證券研究主管表示,大行如恒生(011)及中銀香港(2388),因歷史壞賬偏低,故集體減值準備對貸款組合比率一向偏低,去年度分別為0.2%及0.3%。中銀2003及2004年,即執行IAS39前,有關比率為1.75%及1.7%;但到2005年改例後急降至0.2%,若現在因IFRS9令該行比率回升至約1.7%水平,以去年度備考盈利計,普通股權一級資本充足率將降1個百分點。
恒生認同業界減值或升
對於新例會否令恒生派息政策趨保守,該行財務總監梁永樂以目前為業績緘默期為由,不作評論;他表示,相信各行都正對新例影響作評估,同意「理論上有可能」令業界集體減值準備上升,但幅度難一概而論。他指銀行一貫會因應監管條例變化及業務需要,對資本規劃作動態管理。法巴曾估計,今年底及明年度恒生CET1仍可回升至16.6%及約17%水平,故有空間在2018年初,再派另一次每股約3元的特別股息。東亞銀行(023)集團財務總監鄭則民指,正按新例作評估,現階段未能評估實質影響多大,每間銀行的幅度亦不一樣。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714/19693895
胡孟青﹕派息包袱 自作自受
1 :
GS(14)@2016-08-09 06:43:00【明報專訊】匯豐(0005)及渣打(2888)於同日宣布,變相棄守股本回報目標,意味兩大銀行拖拖拉拉了幾個年頭之後,在別無選擇之下,唯有承認追求盈利有穩步增長的目標,在現今大環境下已變得不切實際,甚至有如癡人說夢。
老實說,以匯豐及渣打的目標,前者股本回報目標是10%,後者是先8%後10%,從好幾年前的不能接受地低,現在卻變成為不切實際的高,觀乎環球其他金融機構,早就放棄了股本回報目標,好明顯,匯豐及渣打是既務實,亦是遲來的向現實低頭。
兩大英資行 向現實低頭
在低息、高罰款、監管嚴的生態環境下,匯豐在最新一份業績中,重點已非集中在盈利及撥備,而是任期已屆倒數階段的主席范智廉及行政總裁歐智華,正銳意在諸多框架限制的金融環境下,退了好幾步,改為打造成為縱使低增長,但具備穩定派息的股份。說得白一點,在不強求盈利有重大正面轉機的情况下,范、歐二人某程度上運用資本充足比率雄厚的最後一粒子彈,不介意讓投資者當匯豐是一隻公用股。
誠然,匯豐取消多年來的漸進派息政策,對股東支持者來說絕對是不是味兒。范智廉及歐智華經過幾年來磨練,並終於學懂了靠製造一單超級正面消息,去直接沖銷一單既有負面消息的伎倆,於是乎漸進的消失,緊隨而來的,竟然是破天荒的股份回購。
老實說,25億美元的回購股份,所佔市值僅僅2%,連抵銷以股代息牽涉的股份增發亦嫌不足,但匯豐此舉,明顯是賣弄資本充足水平,試問在現時環境下,芸芸國際金融機構中,還有幾多間同業仍有條件做回購?今次匯豐是因為賣掉巴西業務而有能力回購股份,由於集團美國業務組合早就縮減,兼坐擁超過12%資本充足率、又準備出售墨西哥業務,再加上環球財資業務部份組合的縮減,資本充足比率極有可能在現在超過12%水平,進一步升至13%樓上,回購股份的確可能不止一次,但大前題是賣業務、減風險權重資產行動必須要長做長有。
回購股份 「對冲」棄漸進派息影響
撇除回購股份,匯豐就算以後可以維持每年51美仙的全年派息,以今年計,息率其實已高達8厘,派息比率有八成。之前,券商估算匯豐來年全年派息只有37美仙、後年則進一步降至30美仙,現在不加不減,今後兩年的派息比率最少可維持於六成水平,憑6厘至7厘派息率,與其年年擔心漸進派息不能維持,而年年只象徵式每年加1美仙的派息,現在反過來卻更明朗化了。
派息政策明朗化 反而是好事
匯豐維持派息之同時,渣打卻炮製恢復派息的憧憬。新總裁上任後,美式手起刀落風格盡顯,以該行承諾的出售風險資產計算,若確認撥備見頂,資本充足比率過剩及資金產生效應,敢肯定分析員稍為創造某些假設,派息率隨時可以打造到有7厘以上。
增長已成過去,渣打賣弄災後復蘇,匯豐則開宗明義要將資本回饋股東,以後者為例,總比幾年前的目標一大堆但個個都落空來得簡單、直接及務實。可惜,匯豐不是中電(0002)、港燈(2638),公用事業頂多是利潤管制,銀行業除變相利潤管制外,監管因素亦構成行為與業務管制,在眾多管制下,自己再額外負上派息管制的重任,歐智華事少,繼任人身負的重任和包袱就更為重大了。
著名獨立股評人
[胡孟青 青出於婪]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2375&issue=20160808
盲捧高息基金 恐蝕本金 專家:留意派息資金來源
1 :
GS(14)@2016-09-23 08:01:09【明報專訊】零售投資者與機構專業投資者一樣,在低息環境下希望尋找高息機會,追隨市場潮流,看好高息基金。然而,有業界人士指,「追高息」可能令投資者忽略產品特點,未釐清派息來源就鹵莽根據息口做出選擇。
投資者在選擇基金時只看息口,但其實除了息口,選擇不同派息方式亦會對投資收益造成影響。基金的派息方式包括定期派息、不定期派息,或者以累積方式(投資利息及收益將保留在基金內)派發,定期派息又包括按月、按季及按年派發。常常可看到同一基金產品後有不同編號,例如「A」、「I」「Y」,或「A1」、「A2」,這些編號是不同派息政策的標記,但卻又無絕對對應關係,同樣標記在各間基金公司有不同含義。
基金名稱連代號 反映派息政策
派息可來自當期可供派發的收益淨額,或基金的資本增值,又或者來源於基金的股本/資本。當基金派息並非來源於當期的股息或債息,而來自基金資本(即投資者的本金)時,可即時導致單位價值下跌,即投資者實際可用於投資的金額減少。
以上派息來源的區別,很少為投資者認識,派息政策本身亦無好壞之分,但若未能與需求配對,則可能達不到自身理財需求。證監會對派息來源在銷售文件的呈現,就有明確要求。在其2015年1月更新的「根據產品守則獲認可的集體投資計劃的廣告宣傳材料」常見問答第39條中,就列明「若基金可能利用股本分派股息,則應該在營銷文件的重要信息提示中,盡量準確的列明派息政策,並且突出其可能引致的後果」。證監會亦發布了營銷文件的範例,說明需將相應警示列在顯要位置。
美國萬利理財控股有限公司亞太區總裁張佩儀建議,在選擇不同派息政策產品時應視乎不同需要。退休人士選用穩定派息並且可能用資本撥付股息的基金,相當於擁有年金產品,而年輕人則可以選擇有複息的投資。另外,她認為年輕人買高息債券不如買高息股票。
可參考相應類別平均派息水平
坊間基金大多派息產品會為管理留有餘地,在產品說明書或小冊子中,有「本公司可全權酌情從本附屬基金的收入及/或資本中撥付股息」,或「基金在支付派息時,可從資本中支付派息」等字句,匯豐、摩根、瑞銀、施羅德及安本等資產管理公司均有上述派息政策的收息基金產品,其中,收息債券、高息股票或收息混合基金尤為常見。這些產品尤其對退休或臨近退休人士較有吸引力,他們有穩定收息需求,因此能夠接受單位價值減少的影響。
業界人士稱,撥付資本用作派息是業界慣用財務管理方式,特別是基金需每月派息,但所持股票卻通常只按年派息的情况,然而,投資者需在「追高息」時辨別,「派高息」除了真的是因股票有息派外,也要留意有機會在本金扣減;選擇產品時不應盲目追求息口,參考相應資產類別的平均派息水平,判斷「保障派息率」是否合理。
年輕人宜選「累積」類別 賺複利回報
當然,年輕投資者有較高的風險胃納,傾向於獲得長期投資收益,不希望基金經理將投資資本取出派息。因為每月仍有出糧,對股息的需求未如退休者迫切,這時便需留意基金產品小冊子,或產品資料概要中的派息政策說明。例如,富達的大中華基金A類別股份(美元)在其產品資料概要第一頁列明股息政策,並註「除非另有說明,否則股息將不會從資本中撥付及/或實際上從基本上撥付」。另外,年輕人更可以選擇累積類別的基金,以實現更多複利回報。
明報記者
[姚丁鈺 理財專題]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7731&issue=20160923
中資股派息 慘遭蠶食
1 :
GS(14)@2016-10-16 07:35:17【明報專訊】內地經濟近年沒有突破發展,除直接影響到企業盈利能力減少之外,拖累派息減少外,更碰到人民幣貶值夾擊,致H股派息進一步蝕了匯價,最終折算港元後較去年同期派息縮水,就算增加派息後投資者從派息所得也只能與去年打和(見表)。過往買內地H股有升有息的神話已不再。
中壽中電信 派息增加被抵消
以主要國企股2015年度派末期息為例,包括中國石油(0857)及建設銀行(0939)派息不單止比2014年度減少,加上人民幣折算港元匯率貶值介乎5.1至6.9%,按港元收取股息計算,兩家公司股東實際比2014年度少收股息分別達八成及一成。就算中國人壽(2628)及中國電信(0728)派息增加,因為匯率折算後,以港元收息水平幾沒增加。這反映以前投資H股,乘着人幣升值而同時享受股價上升及股息變相增加好日子已經遠去。
盧楚仁﹕兌港元見1算不出奇
天王國際金融行政總裁盧楚仁更稱,因內地走資嚴重,料人民幣會持續走弱,「即使出年(人民幣)跌到兌港紙重返1比1嘅水平都唔奇」。這意味H股投資者下一年度收取的港元現金股息,相比今日匯率而言,或比今年減少逾10%也不為奇,這進一步減低H股對投資者的吸引力。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5279&issue=20161016
港銀監管儲備洽鬆綁 抵銷會計新例撥備增 派息料不減
1 :
GS(14)@2016-10-17 08:07:43【本報訊】外界擔心將於2018年度起執行的國際會計準則9(IFRS9)會影響銀行核心資本甚或派息,除非金管局批准業界釋放累積的監管儲備,用以抵銷一次性撥備上升的影響。據悉,該局已開始與業界研究合理的監管儲備水平,分析相信,部份儲備可獲釋放使用,故新例應不會削弱銀行資本或影響股息政策。記者:劉美儀
有市場人士表示擔心IFRS9因依據前瞻性預期損失、作為計算銀行集體減值準備的基礎,或會影響銀行核心資本甚或派息。消息稱,金管局近期與銀行的外聘核數師接觸,了解業界的挑戰,以及銀行應維持的合理監管儲備水平。按該局評估,IFRS9應不會對銀行資本充足或合規監管構成重大影響。此舉意味金管局有望允許銀行釋放一定比例的監管儲備,以抵銷IFRS9導致集體減值準備上升的影響,但是,為平衡風險,業界料當局不會讓銀行釋放全部的監管儲
金管局:與銀行核數師對話
據了解,金管局早於2012年一份有關實施巴三要求、本港資本標準的諮詢文件內,已寫明未來若因會計準則修訂,減值準備計算準則從實際產生損失(Incurred Loss)模式轉向預期損失(Expected Loss)時,「那麼額外保險儲備,如監管儲備的需要將會減少」。因應銀行的風險狀況及控制系統各異,各行的監管儲備要求不一,但業內人士估算,現時平均水平約為銀行貸款組合總額低於1.5%。金管局發言人表示,該局會與銀行核數師保持對話,並會與業界進行溝通。該局並不預期因為施行IFRS9,會導致銀行業界在監管合規以及資本充足方面有重大影響。金管局指出,根據8月份銀行回覆調查,部份銀行對執行IFRS9仍然處於籌劃階段,呼籲銀行業界要調撥足夠資源及人力應對。消息謂,金管局近期與銀行接觸,對執行新例影響及監管儲備水平會否相應減低,表示會研究,當局亦就此與會計師行商討。
料新例不影響銀行資本
業界認為,2005年國際會計準則改用IAS39條,即按實際產生損失模式計算減值準備時,該局為免環境逆轉時撥備覆蓋會不足,遂要求銀行額外設置監管儲備;當時的理解是,倘日後準則有變,令減值準備回升,監管儲備便可此消彼長抵銷負面影響,惟現時是否可釋放使用,仍待該局最終拍板。一歐資證券研究主管表示,港銀普遍資本充裕,即使因往績優良而集體減值準備偏低的大行,在新例下亦有足夠資本抵禦減值大幅回升。是次修例僅涉及信貸成本修改,並非資本框架改變,相信不會影響銀行資本狀況,導致集資或削減派息。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017/19803172
富衛新推萬用險保證派息最少1.5厘
1 :
GS(14)@2016-10-21 05:10:52【本報訊】富衛保險靠網上平台推保證派息萬用壽險,一年吸金1.1億元,吸納超過2,000名新客,本月亦再推一款進階版萬用壽險,首五年保證派息率達1.5至3厘。富衛近年大力發展網上投保平台,雖然壽險條款較旅遊保等險種複雜,但目前亦已有4款壽險產品可於網上平台直接完成投保,其中1款則是首三年保證派息可達3至4厘的「Savie」萬用險。首席市務總監謝振國指,自去年9月推出首批保證派息率較高的Savie起,至今此產品的年化新保費收入已達1.1億元,一次過供款的保單平均每張保費約30萬元,當中不乏約30歲的年輕客戶投保,而目前逾3,000名Savie客戶中,更有三分二為新客。富衛本月起亦再於網上平台新推一款進階版「Provie」萬用險,一筆過投保最低供款為3萬元,或月供1,000元,隨時於中途提取本金亦毋須手續費。Provie首兩年保證派息1.5厘,第三至四年派2厘,最後第五年派3厘,第六年起則隨市況表現而定,最差情況為不派息。不過,參照該行所有萬用壽險過往五年派息率,雖然去年派息較前四年有所回落,但亦介乎2.6至3.5厘。謝振國指,雖然新產品保證派息率較Savie低,但新增三選一免費額外保障,包括身故、確診癌症及意外身故保障,期望可進一步吸納新客。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021/19807418
通脹僅1.2%iBond派息恐降
1 :
GS(14)@2016-11-23 07:49:24■低通脹情況若持續,將會拖低iBond收益率。 資料圖片
【本報訊】政府統計處公佈,10月份整體通脹僅1.2%,不但較9月的2.7%急速放緩,更創自2010年1月以來最低水平;惟主要是由於期內有政府的差餉寬免措施影響,如剔除有關因素,則10月基本通脹率為2.1%,只較9月的2.3%略低。不過,過去深受市民歡迎的通脹掛鈎債券(iBond),其派息率是參考整體通脹,故10月份特別低的數據,將拖低iBond下次派息水平。記者:方楚茵
政府發言人表示,由於未來本港輸入通脹有限,本地成本壓力受控,料通脹壓力短期內會維持溫和。低通脹有利民生,但卻同時影響iBond回報,因iBond票息率是以最近半年的平均通脹率計算。近月本港整體通脹率升幅持續收窄,自8月高位4.3%,跌至10月的1.2%,若情況持續,將拖低iBond收益率。
差餉寬減推低通脹
上海商業銀行財資市場處研究部主管林俊泓指,10月份通脹跌至1.2%,主要受累於2016年4月至2017年3月財政年度,全年四個季度均有差餉寬減,較2015年度僅寬減兩季多,相信寬減措施效應下,低通脹將延續至明年首季,料第四季度通脹將處於1%水平。林俊泓又表示,年底、年頭雖常有季節性的食品通脹,但實際影響有限,加上政府為辣招加碼,料租金升勢都會降溫。對於iBond的投資回報,城大經濟及金融系副教授李鉅威指,難估iBond未來派息否能守住2厘水平,但預期本港難再有高通脹,因政府出辣招、十一黃金周表現一般,而美國「下月可能加息、1月新總統(美國總統特朗普)上台,對亞洲地區政策可能負面,投資者、消費者都會較審慎」。
買銀行股盈富可享高息
李鉅威指,投資者「買iBond都唔係諗發大財,只是抗通脹」,若想追求更好回報,亦可考慮「買英鎊,升回10算以上水平,都有望財息兼收」,想穩陣賺息則可留意紐西蘭元。至於美國萬利理財亞太區總裁張佩儀則認為,人民幣貶值亦是通脹放緩成因,加上加息都會抑制通脹。她又指,由於看不到未來通脹回升的趨勢,料持續在1%水平,而iBond回報難有提升。若投資者想有更佳回報,可考慮買點心債或高息產品、或穩健的銀行股如恒生(011)、建行(939)和工行(1398)等,以及息率達3厘的盈富基金(2800)。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123/19842654
路透社:外企派息也受限
1 :
GS(14)@2016-12-08 08:00:46【明報專訊】人民幣急跌,外儲逼近警戒線,外匯管制不斷升級。路透社引述歐洲和美國商會,指企業派息已經受到影響。本報昨日向多家內地企業求證,回覆均指,公司派息暫未受到影響。
路透報道,兩個知名商會昨日稱,中國加緊控制資本外流加大了歐洲和美國企業將資金轉出中國的困難,有組織稱,企業派息已因此受到影響。中國政府近幾周明顯加緊了對外匯交易和資本外流的限制。中國歐盟商會聲明,中國外匯管理局上周為銀行給出了窗口指導,通過收緊審批資本帳戶和派息的跨境匯款,「控制資本外流」,新規將影響500萬美元以上的匯款,不論匯款是以人民幣還是外幣進行。
中國歐盟商會:收緊審批跨境匯款
美國商會表示,已知曉中國採取舉措進一步管理資本外流,並「擔心這種審批要求可能會給我們會員企業匯出資金能力帶來額外負擔」。該商會主席吉莫曼(James Zimmerman)稱,「將繼續關注情况進展,並從中國外管局尋求有關步驟和程序的澄清和指引」。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Joerg Wuttke)表示,「尚未公布的有關資金外流控制窗口指引,對歐盟企業的常規業務運作而言是有干擾的,此舉也使中國投資環境可預期性的不確定性不必要地惡化。」該商會還稱,不同銀行和不同外管局地方部門對新指引的解釋不同,有些地區把門檻設在100萬美元之低。
本報昨日向平保(2318)、青島銀行(3866)、盛京銀行(2066)查詢,三間都回覆指,派息未受到影響。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5557&issue=20161208
王弼:減派息保外儲 中資股難樂觀
1 :
GS(14)@2017-01-04 00:33:15【明報專訊】王弼心中一路疑惑,大陸居民每年5萬美元外匯的兌換限額將在2017新年重新啟動,在限制資本外流措施會不斷收緊的預期下,有財力的居民一定會用盡個人限額兌匯,沒財力的居民也有可能「賣人頭」把自己的配額轉讓出去。總之,在阿爺落閘放狗,外匯儲備手快有手慢無的情况下,大陸居民以洪荒之力兌匯然後盡辦法藏富於外是肯定的。既然如此,阿爺在2016年最後幾個交易日,不斷燃燒美元儲備頂住七算心理大關實在令人費解。
要知道,早在2015年7月(人民銀行進行811匯改之前不到1個月),王弼已經作出關於人民「國際化」路線圖的八大預言,其中第三項是「3.6萬億美元儲備VS 十三億人,每人得2000多美元,不夠分」,已經說明每人每年5萬美元的兌換限額是過於優厚,阿爺一定遲早落閘,所以要兌換外匯只有趁早。結果,不知為什麼拖了近一年半,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周天勇在去年12月下旬才公開表示:「如果一年中6000萬人兌換5萬美元,3萬億美元外匯儲備一年就會空倉,人民幣貶值的壓力會特別大。」周副所長擔心外匯儲備給掏空,正是王弼早前的憂慮。如果黨的高層早一些公開對此表示關注,流失了的6000億元巨額美元,這「傷亡」是否可以減少一些呢?
繼周副所長言論後,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余永定亦強調,2017年的「風險主要來自於外部,資本外流,導致人民幣貶值壓力上升。面對人民幣貶值壓力,最關鍵的是保住外匯儲備而非匯率……如果死守匯率的話先大貶再托,外匯儲備就會愈來愈少,當外匯儲備跌破門檻的時候,貶值壓力更大了」。余委員的言論明確地顯示,外匯儲備是有一條信心底線。
加速貶值 勝陰乾式死托
所以,面對2017年初兌匯潮殺到,人民銀行應該做的事情不是頂着人幣匯率不破七算,反而應讓匯價在年底加速下跌,為什麼呢?反正陰乾式死托着,居民也是會用盡配額,那為何不讓人幣匯價下跌更多,從而減弱人民兌換外匯的能力呢?如果我是周小川,1月第一個交易日我就會讓人民幣大幅貶值到,比方說7.5。當然,人民會蜂擁到銀行,排長龍兌換美元。我會容許人民瘋狂兌換兩三日,甚至在這段短時期讓人民幣進一步貶值,令第一天就用盡限額的人民有一種沾沾自喜的感覺。好了,到第四天,我就會出殺手鐧,把人民幣頂回去年收市中間價6.94。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就是在不損耗更多美元的情况下(為何不會損耗?因為頭三天無論人行頂不頂匯價,都是有許多人會盡用限額)要令首三天換盡限額的居民呻笨:「早知不用盡限額啦!現在蝕底了!」讓後來的兌匯者有警惕。只有消滅「早換有着數」的預期,才能減低外匯流失壓力。不斷燃燒外匯儲備令人民幣陰乾式下跌,可說是最差利用外儲的方法。
消滅「早換有着數」預期
所以,余永定言論﹕「面對匯率貶值,盡可能不要干預外匯市場,讓匯率該貶到哪就貶到哪……不要干預的話,我們還保留着充足的彈藥,如果需要的話我們可以動用這種彈藥,維持中國經濟的穩定」,有其道理。至於如果中央真的採用他的建議,讓人民幣一貶貶個夠,貶到什麼位才「夠皮」,余委員對人民幣是頗有信心的。可惜,至少在2016年,人民銀行還是不斷燃燒有限的美元儲備來頂住匯價而罔顧外匯儲備跌穿信心底線的風險。但預期2017年,中央會加強外匯儲備下跌的措施,其一方法,會是減少在港上市中資股的派息,所以我對今年2月至3月中資股的業績公布,不敢抱太大的期望。
■最新一集「投資.王道」
香港奧國經濟學院院長王弼會在每周主持的《明報》財經節目「投資.王道」,以專業投資者角度分析經濟和股市市况,欲收看最新一集內容,可登入:link.mingpao.com/48718.htm
香港奧國經濟學院院長 fb.com/buytillsuspension
[王弼 投資王道]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5994&issue=20170103
首域投資分銷業務部董事譚家駿﹕基建基金派息增長可兼得
1 :
GS(14)@2017-03-03 00:14:53【明報專訊】基建基金一個有趣的特點,是既囊括現金流穩定、可以穩定派息的公司,又包含增長佳、有併購重組潛力的企業,在特朗普承諾的財政刺激下有機會做好。不過,業界呼籲投資者勿將「基建股」誤解為「周期股」。
首域投資分銷業務部董事譚家駿表示,如果從去年股票表現,可將基建類股份分為「公用股」和「周期股」。去年首9個月,脫歐公投等地緣政治風險和美國加息預期令較具防守型和有穩定收入的「公用股」受到關注;特朗普當選之後,公路、港口和石油能源管道開始表現強勁,此間雖有所調整,但現在已經回穩,基金有趁調整階段加碼。
基建股不等同周期股
追蹤全球核心基建行業的指數富時全球核心基建50-50指數內,有近50%為美國企業。特朗普當選後,雖然聲稱支持基建,但市場有不少懷疑聲音,認為美國政府沒有足夠資金,舉債壓力大。
不過,譚家駿表示,用以刺激基建的資金未必要增加美國預算總數,反而可通過重新分配預算的方式實現。此前基建僅佔政府財政預算2%,這個比例顯然太小,通過重新分配,令基建佔預算3%至4%完全可行。另外,美國基建項目並非一定需美國政府全數出資,可通過招標形式交由企業建設和運營。另外,現時低息環境仍然利於地方政府發債。
美國的基建更新需求決定美國基建企業的增長空間。美國土木工程學會(ASCE)一份報告顯示,美國基礎設施評級僅為「D+」,該學會並估測若將美國基建設施改善至「B」級的良好水平,需要花費3.6萬億美元。
受惠特朗普國內搞基建
譚家駿認為,特朗普雖然對外強硬,但對美國本土基建企業則仍為友好,對併購重組交易有潛在放鬆的可能,不過能否實現暫未清晰。如果能夠進一步寬鬆併購重組條件,將對基建行業有重大意義。因為基建是門檻極高的行業,併購重組後的市場份額增加後,議價能力才能隨之增加,因此增長機會更大。相對公用類的基建股份,周期類議價能力更具彈性,在政策支持下更容易有價格上調空間,包括能源管道、貨運鐵路。如水利、電力受規管較多的行業,則增長空間有限。
由奧巴馬政府到特朗普政府,能源行業可謂經歷「冰火兩重天」。奧巴馬政府提倡清潔能源,因此從前生產石油及可燃氣貯存及運輸管道的生意受到很大阻礙。首域基建基金認為能源管道和油庫行業將受惠特朗普政府,錄得良好增長,至於能源類涉及提煉和生產的企業,則保持謹慎。譚家駿表示,希望可以避開能源價格波動,這樣才更易計算現金流。
隨通脹加價 經濟差不減價
傳統看法認為,加息對股市有壓力,不過,基建行業股份情况略有不同。譚家駿表示,以紅隧為例,就算經濟再不好都不會減價,但一旦通脹上升,則可隨時加價。所以,基建行業的特殊之處在於,可以將通脹轉嫁給消費者,因此反而可受惠加息。
整體而言,首域採用自下而上的選股策略,不過根據選股的結果看,輕微高配的市場包括中國、日本和西班牙,不但日圓和歐元現時價值吸引,日本和西班牙的基本面亦有閃光點。日本有機場計劃新建跑道,西班牙機場近年作為歐洲交通樞紐地位有所提升,客流量增加,並有翻新工程,這利於機場停機業務和免稅店收入。
至於中國,雖然特朗普的貿易政策增加了中美貿易的不確定,港口類的基建項目並未失去其吸引力。因為現時港口類基建企業的市帳率已低於2008年水平,估值極其吸引,另外,港口運營方面運用更多新興科技,令運營更有效率。壟斷性是另一吸引因素,中國的四個最重要港口為一間企業所有。
明報記者
[姚丁鈺 理財專題]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5069&issue=20170301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