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三年後空頭屠刀又舉 中概股遭遇“影子殺手”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520

賣空,Muddy Waters,中概股,美國股市,H股

蟄伏三年後,海外投機者又掀起賣空中概股的高潮。和三年前不同的是,這次不少相關中概股的研究者都以匿名方式披露唱空的調查結果,以此避免相關公司和官方的抵制。

本月先後有天合化工、世紀互聯(21 Vianet)和神冠控股(Shenguan Holdings)三只中概股遭到賣空狙擊。相關三家公司均聲稱指責其作假的研報毫無依據,但在唱空報告發布後股價都因賣空而大跌。

一些位於中國的賣空者向路透表示,最近這輪賣空顯示出,投機者發現了打擊中概股的新方式,他們匿名公布對中概股的質疑,依靠公開信息,降低先期成本,這樣做空獲利的速度更快,也比以往更安全。

以本月初華爾街見聞文章提到的天合化工被曝欺詐為例。曝光機構“匿名分析”(Anonymous Analytics)自稱網絡黑客組織Anonymous的分支,其宗旨是利用自身技能揭露上市公司的詐騙與腐敗。

天合化工是今年港交所最大的一只新股,市值80億美元,上市令該集團創始人兼所有者魏奇成為中國東北首富。但“匿名分析”的報告將天合化工上市斥為最大規模的一宗市場欺詐事件。

“匿名分析” 自稱走訪了天合化工的客戶、競爭對手和前員工掌握資料,其報告多次援引中國國家工商總局(SAIC)的存檔文件內容,證明天合化工存在誇大盈利、做假賬、隱瞞客戶及產品的真實信息行為,強烈拋售該司H股,目標價零港元,意指該司毫無價值。

9月2日“匿名分析”發布上述報告後,天合化工當天被迫停牌。次日該司請求暫停股票交易,也就在那天,又一家中概股神冠控股被另一家研究機構Emerson Analytics指虛報收入、隱瞞原材料成本,該公司同樣申請暫停交易。

到了9月10日,納斯達克上市的世紀互聯被研究機構Trinity Research Group的報告指為“財會與證券欺詐“。在該司發布致股東信和公開聲明前,股價已暴跌35%。

2011年的上次賣空中概股高峰令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市值蒸發210多億美元,當時研究者大多公開實名質疑並鼓勵賣空中概股。

Carson Block成立的“渾水”(Muddy Waters)就是這類機構的佼佼者。2012年,Block將公司從香港遷到了加拿大,他說遷址是因為收到了死亡威脅。

路透獲悉,一些金融業的分析師認為,近幾年發生的一系列事件突出表明,中國越來越願意調查、拘捕和起訴出於商業目的利用信息的人士。

一家金融研究機構Bronte Capital在澳大利亞的賣空者John Hempton表示,鑒於中國政府的態度,調查披露的風險越來越大,研究機構也越來越靈活,他們利用網絡工具掩藏自己的真實所在地和身份。(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877

中概股逆襲?

http://www.xcf.cn/jrdd/201410/t20141016_646462.htm
阿里巴巴強勢登陸紐交所,一躍成為全球第二大市值的互聯網公司。這是否會再次掀起中概股海外上市熱潮?高發行價、巨額融資的背後是否意味著中概股在國外資本市場話語權的提升?陳永謙/文

  2014年9月19日,中國電商巨無霸阿里巴巴集團(BABA.NYSE)順利登陸紐交所,融資總額超過218億美元,當日收盤股價上漲38.07%,市值達2314.39億美元, 成為全球第二大互聯網公司。在2013年阿里巴巴宣佈第二次上市的計劃後,從上市地點到合夥人制度再到融資規模,始終是全球資本最熱議的焦點,在它帶領下,中概股能否掀起一場新的上市熱潮?

  中概股再掀熱潮?

  在2000年中國互聯網興起之際,新浪(SINA.NSDQ)、網易(NTES.NSDQ)和搜狐(SOHU.NSDQ)均成功登陸納斯達克,成為最早在美上市的一批中國網絡公司。不過,隨著此後互聯網泡沫的破裂,大量互聯網企業倒閉,中國企業上市的步伐也因此停滯。直到2004年後,攜程網(CTRP.NSDQ)、藝龍(LONG.NSDQ)、百度(BIDU.NSDQ)等企業相繼上市,不過融資總額都位於1億美元左右。

  2006年到2009年間,市場看好新興市場經濟,中概股也越來越受到美國資本市場的追捧,多家網絡遊戲、教育、光伏企業先後赴美上市。隨後兩年,中國企業再掀赴美熱潮,噹噹網(DANG.NYSE)、優酷(YOKU.NYSE)、搜房網(SFUN.NYSE)和360(QIHU.NYSE)等優質互聯網企業先後上市,一時間,中概股成為市場的香餑餑。

  不過,在第二波互聯網公司海外上市熱潮掀起的同時,從2010年起,多只中概股遭到渾水等做空機構質疑,繼而引發美國投資者大量拋售,股價普遍下跌,同時不少已經IPO的企業由於認為被市場嚴重低估,紛紛選擇私有化,從而造成中概股赴美上市陷入低潮。

  對此,麥楷博平會計師事務所管理合夥人助·伯斯汀(Drew Bernstein)表示,中國企業在海外上市的主要障礙,在於很多國外投資者有時不是很理解中國企業,且企業財務報表的透明度方面亦有所欠缺。他建議中國企業多管齊下,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搭建國際化的專業高管團隊、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以此重建投資者信心,從而避免遭遇類似渾水等做空機構的偷襲。

  2013年6月,蘭亭集勢(LITB.NYSE)上市標誌著中概股IPO重啟,加上美股市場持續上行、中國證監會降低中國企業境外上市門檻等原因,中概股股價觸底反彈,中國赴美上市大環境逐漸回暖, 58同城(WUBA.NYSE)、去哪兒網(QUNR.NSDQ)和汽車之家(ATHM.NYSE)等7家中國公司順利在2013年於美國上市。到2014年5月京東(JD.NSDQ)上市,成就當時中國企業在美融資規模最大的IPO,此後微博(WB.NSDQ)、聚美優品(JMEI.NYSE)等相繼上市。

  阿里巴巴上市前夕,市場給予高度關注,同時吸引大量資金從其他中概股中抽離,造成百度、京東等中概股股價的下滑。2014年9月15日,美國的科技股和中概股市場表現慘淡,科技股為主的納斯達克指數下跌1.17%,創兩個月來的最大單日跌幅。新浪微博更是大幅下降11.6%,而360股價在8月中旬以來從最高的100多美元下滑至77.85美元/股,回調幅度超過25%。在短期內,阿里巴巴對中概股的溢出效應顯著。

  不過,從長遠來看,阿里巴巴的上市對中國互聯網行業乃至中國企業赴海外上市都可能帶來積極影響。在適當的時機和輿論支持下,異常高調的阿里巴巴吸引了全球整個資本市場的目光,為將來準備赴海外上市的中國企業塑造作了鋪墊。

  不少市場人士認為,阿里巴巴的上市將助推新一輪的中國企業赴美上市潮,並重新掀起互聯網、電子商務等同行業公司登陸資本市場的熱情。易觀商業解決方案執行總裁張鷹表示,阿里巴巴上市不止是電商成熟的標誌,其對中國經濟秩序的積極推動作用不侷限於電商領域,它代表的是一股互聯網力量,會滲透到各種各樣的行業。

  話語權提升

  2010年底噹噹網上市過程中,CEO李國慶曾指責摩根士丹利故意壓低噹噹發行價以謀利。此後2012年3月在美上市的唯品會(VIPS.NYSE),更是以「流血上市」作為代價,其最終發行價6.5美元/股,為之前宣佈的8.5-10.5美元/股的定價區間下限下調23.5%。儘管如此,唯品會上市首日收於5.50美元/股,較發行價仍下跌了15.38%。

  不過在沉寂一段時候後,唯品會的股價開始飆升,到2012年底已漲至17.84美元/股,在發行價的基礎上漲幅高達174%,到2014年8月股價更是高達229.49美元/股,是當年發行價的34倍,以最高130億美元市值計算,唯品會的融資金額僅為最高市值的0.55%。唯品會股價的上漲,除了國外投資者看好其市場前景外,一定程度上也預示著中概股的價值重新受到國外投資者的認同。

  阿里巴巴上市的詢價區間為60-66美元/股,後提高到66-68美元/股。與發行價的提高對應的是投資者對阿里巴巴股票的超額認購,而最終的上市發行價定格在最高的68美元/股。值得一提的是,有媒體披露阿里巴巴有能力將IPO價格提高到70美元/股甚至更高,並創造全球最高IPO融資規模的紀錄,不過阿里巴巴採取了相對保守謹慎的態度,最終還是把價格定在68美元/股。

  從噹噹網到唯品會再到阿里巴巴,一個是想方設法提高發行價以增加融資額,一個是被迫降低發行價以求上市,另一個則把發行價控制在自身的接受範圍內,三家中概股相對於市場的話語權不言而喻。

  伯斯汀表示,美國的網絡股和電商股普遍被市場賦予更高的估值,而國外投資者對不太熟悉的中概股給予低估在所難免。經歷過國外投資者對中概股的集體質疑後,在2014年上市的聚美優品、京東以及阿里巴巴,均以高出初始的發行價區間成功上市,中概股重新獲得國外投資者更高估值的同時,掌握在中概股手中的話語權也逐漸上升。

  不過,儘管阿里巴巴上市讓眾多已經海外上市的中國企業揚眉吐氣了一把,但做空中概股的做空機構顯然不會就此罷休。據路透社披露,2014年9月,天合化工(01619.HK)、世紀互聯(VNET.NSDQ)和神冠控股(00829.HK)均被做空機構的報告指責存在商業或財務欺騙行為,儘管三家公司都表示指控毫無依據,但股價均相應地出現下跌。在德國法蘭克福證交所上市的索力鞋業(Ultrasonic),更是爆發醜聞,不僅公司在內地和香港地區的大部分現金都被轉移,且CEO和COO失聯。走上國際化道路的中國企業想要切實提高話語權,或許更應該從修煉自身做起,這依然任重而道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485

中概股逆袭?

http://www.xcf.cn/newfortune/qianyan/201410/t20141024_649798.htm

  阿里巴巴强势登陆纽交所,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值的互联网公司。这是否会再次掀起中概股海外上市热潮?高发行价、巨额融资的背后是否意味着中概股在国外资本市场话语权的提升?陈永谦/文

  2014年9月19日,中国电商巨无霸阿里巴巴集团(BABA.NYSE)顺利登陆纽交所,融资总额超过218亿美元,当日收盘股价上涨38.07%,市值达2314.39亿美元, 成为全球第二大互联网公司。在2013年阿里巴巴宣布第二次上市的计划后,从上市地点到合伙人制度再到融资规模,始终是全球资本最热议的焦点,在它带领下,中概股能否掀起一场新的上市热潮?

  中概股再掀热潮?

  在2000年中国互联网兴起之际,新浪(SINA.NSDQ)、网易(NTES.NSDQ)和搜狐(SOHU.NSDQ)均成功登陆纳斯达克,成为最早在美上市的一批中国网络公司。不过,随着此后互联网泡沫的破裂,大量互联网企业倒闭,中国企业上市的步伐也因此停滞。直到2004年后,携程网(CTRP.NSDQ)、艺龙(LONG.NSDQ)、百度(BIDU.NSDQ)等企业相继上市,不过融资总额都位于1亿美元左右。

  2006年到2009年间,市场看好新兴市场经济,中概股也越来越受到美国资本市场的追捧,多家网络游戏、教育、光伏企业先后赴美上市。随后两年,中国企业再掀赴美热潮,当当网(DANG.NYSE)、优酷(YOKU.NYSE)、搜房网(SFUN.NYSE)和360(QIHU.NYSE)等优质互联网企业先后上市,一时间,中概股成为市场的香饽饽。

  不过,在第二波互联网公司海外上市热潮掀起的同时,从2010年起,多只中概股遭到浑水等做空机构质疑,继而引发美国投资者大量抛售,股价普遍下跌,同时不少已经IPO的企业由于认为被市场严重低估,纷纷选择私有化,从而造成中概股赴美上市陷入低潮。

  对此,麦楷博平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助·伯斯汀(Drew Bernstein)表示,中国企业在海外上市的主要障碍,在于很多国外投资者有时不是很理解中国企业,且企业财务报表的透明度方面亦有所欠缺。他建议中国企业多管齐下,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搭建国际化的专业高管团队、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以此重建投资者信心,从而避免遭遇类似浑水等做空机构的偷袭。

  2013年6月,兰亭集势(LITB.NYSE)上市标志着中概股IPO重启,加上美股市场持续上行、中国证监会降低中国企业境外上市门槛等原因,中概股股价触底反弹,中国赴美上市大环境逐渐回暖, 58同城(WUBA.NYSE)、去哪儿网(QUNR.NSDQ)和汽车之家(ATHM.NYSE)等7家中国公司顺利在2013年于美国上市。到2014年5月京东(JD.NSDQ)上市,成就当时中国企业在美融资规模最大的IPO,此后微博(WB.NSDQ)、聚美优品(JMEI.NYSE)等相继上市。

  阿里巴巴上市前夕,市场给予高度关注,同时吸引大量资金从其他中概股中抽离,造成百度、京东等中概股股价的下滑。2014年9月15日,美国的科技股和中概股市场表现惨淡,科技股为主的纳斯达克指数下跌1.17%,创两个月来的最大单日跌幅。新浪微博更是大幅下降11.6%,而360股价在8月中旬以来从最高的100多美元下滑至77.85美元/股,回调幅度超过25%。在短期内,阿里巴巴对中概股的溢出效应显著。

  不过,从长远来看,阿里巴巴的上市对中国互联网行业乃至中国企业赴海外上市都可能带来积极影响。在适当的时机和舆论支持下,异常高调的阿里巴巴吸引了全球整个资本市场的目光,为将来准备赴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塑造作了铺垫。

  不少市场人士认为,阿里巴巴的上市将助推新一轮的中国企业赴美上市潮,并重新掀起互联网、电子商务等同行业公司登陆资本市场的热情。易观商业解决方案执行总裁张鹰表示,阿里巴巴上市不止是电商成熟的标志,其对中国经济秩序的积极推动作用不局限于电商领域,它代表的是一股互联网力量,会渗透到各种各样的行业。

  话语权提升

  2010年底当当网上市过程中,CEO李国庆曾指责摩根士丹利故意压低当当发行价以谋利。此后2012年3月在美上市的唯品会(VIPS.NYSE),更是以“流血上市”作为代价,其最终发行价6.5美元/股,为之前宣布的8.5-10.5美元/股的定价区间下限下调23.5%。尽管如此,唯品会上市首日收于5.50美元/股,较发行价仍下跌了15.38%。

  不过在沉寂一段时候后,唯品会的股价开始飙升,到2012年底已涨至17.84美元/股,在发行价的基础上涨幅高达174%,到2014年8月股价更是高达229.49美元/股,是当年发行价的34倍,以最高130亿美元市值计算,唯品会的融资金额仅为最高市值的0.55%。唯品会股价的上涨,除了国外投资者看好其市场前景外,一定程度上也预示着中概股的价值重新受到国外投资者的认同。

  阿里巴巴上市的询价区间为60-66美元/股,后提高到66-68美元/股。与发行价的提高对应的是投资者对阿里巴巴股票的超额认购,而最终的上市发行价定格在最高的68美元/股。值得一提的是,有媒体披露阿里巴巴有能力将IPO价格提高到70美元/股甚至更高,并创造全球最高IPO融资规模的纪录,不过阿里巴巴采取了相对保守谨慎的态度,最终还是把价格定在68美元/股。

  从当当网到唯品会再到阿里巴巴,一个是想方设法提高发行价以增加融资额,一个是被迫降低发行价以求上市,另一个则把发行价控制在自身的接受范围内,三家中概股相对于市场的话语权不言而喻。

  伯斯汀表示,美国的网络股和电商股普遍被市场赋予更高的估值,而国外投资者对不太熟悉的中概股给予低估在所难免。经历过国外投资者对中概股的集体质疑后,在2014年上市的聚美优品、京东以及阿里巴巴,均以高出初始的发行价区间成功上市,中概股重新获得国外投资者更高估值的同时,掌握在中概股手中的话语权也逐渐上升。

  不过,尽管阿里巴巴上市让众多已经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扬眉吐气了一把,但做空中概股的做空机构显然不会就此罢休。据路透社披露,2014年9月,天合化工(01619.HK)、世纪互联(VNET.NSDQ)和神冠控股(00829.HK)均被做空机构的报告指责存在商业或财务欺骗行为,尽管三家公司都表示指控毫无依据,但股价均相应地出现下跌。在德国法兰克福证交所上市的索力鞋业(Ultrasonic),更是爆发丑闻,不仅公司在内地和香港地区的大部分现金都被转移,且CEO和COO失联。走上国际化道路的中国企业想要切实提高话语权,或许更应该从修炼自身做起,这依然任重而道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471

阿里股價新高以後 中概股的投資氛圍改善 tobeyhuo

來源: http://xueqiu.com/4416948359/32763811

霍博華
財報顯示,阿里巴巴移動端的活躍用戶達到2.17億,比上季度末的1.88億新增了2900萬。移動端營收達到37.19億元,同比增長高達1020.2%。今年第三季度,其來自移動端的GMV(總交易額)達到1990.54億元,同比增長263%。移動端GMV占整體交易額的比例達到35.8%,這一比例較2013年同期提升了21個百分點,比2014年第二季度提高3個百分點。

  依據我們對於財報分析的判斷,阿里移動端收入占比超過總占比30%以後,其在移動端市場的重心轉移也基本完成。

  這是繼百度以後,又一家中國的大型互聯網公司正在完成由PC向移動端入口切換的戰略形態。

  隨著APP的大力發展,移動端的營收占比和利潤占比正在越來越被資本市場所重視,也會成為移動轉化率考量的一個必要因素,直接決定股價表現。

  阿里去啊旅遊也是此次財報的一個關註重點。不過公司並未能在此次財報中關於回答關於利潤率的相關問題。

  關於小微金融業務的盈利性問題,武衛說,根據螞蟻金服的重組協議,公司從螞蟻金服獲取的利潤分成從49.9%降低到37.5%,但目前主要的盈利還是來自支付寶。從回答來看,阿里的小微金融方面的短期盈利方面,仍不會是阿里的主要重心,卡位要重於盈利。

  關於阿里雙11的預測,阿里張勇表示今年雙十一目標:第一是全球化,我們暫且接為海外代購相關業務;第二是移動端,阿里仍不會放過增加移動端營收占比擴張的腳步;第三是擴大營銷(這在最近阿里把雙11商標進行註冊的形態已經有表現)。

  同樣的,按照習慣,我們最終落實到財報的幹貨階段,也會成為其他電商股能否實現更高市值的一個參照:

  1.阿里Q3營收為27.42億美元,同比增長53.7%。高於分析師預期。

凈利潤為4.94億美元,較上年同期下滑38.6%。

  註意:這意味著一些比阿里營收盤子更小的電商公司,如果營收增速不能比阿里更高,那麽需要講述一個說的過去的理由。

  2.截至2014年9月30日,阿里巴巴集團持有的現金、現金等價物和短期投資總額為人民幣1099.11億元(約合179.06億美元),而截至2014年3月31日為人民幣436.32億元。

  註意:其實按照現金比值來說,對比阿里的千億美金市值,179億美金的現金並不能說十分誘人,但阿里凈利潤為正,且運營利潤率與現金增長率仍舊保持很不錯的增長,這也足以讓阿里在未來3個Q以內,賬上現金足以讓阿里繼續開展收購大戰。

  3.註意:隨著阿里從80美元附近站到100美元以上,相對股價會處於一個階段平衡階段。而隨著阿里的相對估值平衡以及讓之前一些分歧者得到了修正,對於其他中概股會帶來更多的資金布局機會。尤其是營收增速與利潤仍為正的現金牛企業!

獵鷹投資專註研究全球市場的互聯網行業投資,管理人霍博華。微信公共號:Hawk_Fun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860

中國央行意外降息 中概股普漲地產股領漲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042

周五晚間,中國央行意外降息,受消息刺激,美股交易時段中概股普遍上漲,地產股領漲,其中搜房網、樂居和易居中國均漲超10%。

chinastockpic

周五晚間,中國人民銀行意外降息,宣布明天起金融機構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4個百分點至5.6%;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2.75%,同時結合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將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由存款基準利率的1.1倍調整為1.2倍;其他各檔次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相應調整,並對基準利率期限檔次作適當簡並。

據華爾街見聞網站,廣發房地產研究小組指出,從歷史經驗上看,降息將對房地產是重大利好,無論是對房地產銷售面積還是房價都將產生積極影響,而且,地產板塊也將受到顯著拉動。1998年住房商品化之後,降息周期主要有2008年和2012年兩輪,地產板塊相對滬深300的超額收益分別為200%和40%。

美股開盤後,中概股普遍上漲,房地產類股票漲幅居前,其中搜房網、樂居和易居中國漲幅均超過10%。

chinastock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208

中概股三季報最全面總結以及季報背後的思考(點拾) 點拾Deepinsight

來源: http://xueqiu.com/3915115654/33442169

一句話總結:整體中國移動互聯網還是在以非常高速的狀態發展,這個趨勢中期看並沒有任何變化。從商業模式的角度看,垂直類網站已經逐步從傳統CPM做廣告的模式向CPS賣產品模式轉型。而且我個人覺得這種轉型最終會成功。行業看,電商,教育,旅遊等增速依然非常強勁,體現了中國中產階級崛起後的可支配消費提高。同時,大量的互聯網公司依然在加大開支,圈地的過程中,也說明行業最終格局還不算清晰。

互聯網平臺類:

整體互聯網平臺類公司保持很快速的增長,而且其OP Margin相比二季度都出現了反彈。一個大趨勢是業務多元化,這種業務多元化背後還是最大化變現流量。像大的如百度開始推廣O2O和本地化服務,小一點的奇虎也是搞來電通這類的新業務,另類平臺型公司歡聚時代也希望更大化變現目前的生態圈。

百度(BIDU): 三季度營收同比增長52%至135億人民幣,和公司之前51-55%的展望差不多。但是凈利潤同比增長27%至39億人民幣,這個比市場預期的要高了12%。雖然2014年BAT都在加大投入,但是百度的OP Margin還是有30.4%,比市場想的要好。而且百度移動端流量超過PC端,對收入的占比達到36%。作為BAT中的一員,百度也在大力推廣O2O和本地化的服務。而流量變現能力看,其行業壁壘很深。這也是為什麽大市值的百度今年的表現超過了許多小市值的中概股。

奇虎(Qihu): 三季度收入同比100%,環比18%增長至3.76億美元,比市場預期要高5%。OP Margin為24.8%,這個很重要,環比二季度21.9%反彈。凈利潤8950萬美元,同比增長48%,超市場預期2%。 搜索占收入23%,貢獻8600萬,比二季度的20%提高。去年同比占比15%。搜索的市場份額29%,環比1%增長。但貨幣化速度還很慢。移動搜索流量占比15%,預計年底移動搜索流量占比25%。等於全市場7-10%的份額。整個移動端搜索沒有任何貨幣化。這個“大餅”給明年帶來想象空間。四季度展望環比9-10%的收入增長,同比85=87%。奇虎也是我比較看好的公司。總體而言,公司最壞的一段過去了,但是業績雖然超預期,亮點不大。目前屬於價值成長股,下行風險不大,而新的增長點還要看明年了。

歡聚時代(YY): 三季度營收10億人民幣,同比105%的增長,大幅超出市場預期。然而收入中占比最大的音樂收入環比增長只有個位數,開始看到了瓶頸。凈利潤也同比增長87%,大幅超出市場預期。YY作為一個小平臺,其本質還是圍繞音樂女主播模式的生態圈。這個季度看到YY的在線約會業務收入增長很快,上半年不行的網遊也起來了。但是之前說的打造中國版的AKB48已經沒啥聲音了。理解了YY的本質,就可以想到管理層會不斷微軟這些生態圈和用戶推出新產品,增加貨幣化手段。短期看,公司增長也面臨一定瓶頸,在線教育也一點點沒有聲音了。但看明年YY還是很便宜,估值大約只有15倍了。

電商:

整個電商依然保持非常高速的增長,除了聚美優品因為自身的原因增速低於預期,其他如同阿里,京東,甚至唯品會在高基數的情況下依然能像一個小公司一樣增長。電商的高增長背後是中國人強大的消費力,由於傳統零售行業的中間環節太多,中國人巨大的消費力都湧向了電商。未來電商的中長期增長空間來自於品類擴張,二三四線城市的推廣以及海外市場推廣。需要註意的小細節是阿里的傭金率在提高,現在天貓的“流量費”越來越貴,中長期會把一些商家“趕走”,畢竟有些人不想支付二次流量費。

阿里巴巴(BABA): 阿里巴巴上市後的第一份財報非常靚麗,財年二季度GMV增長5556億人民幣,同比49%增長,比市場預期要高4-5%。營收同比54%的增長至1680億人民幣,比市場預期高5%。公司的傭金率比一年前提高了0.26%,顯示阿里定價權越來越高,對於商家的“壓榨”也提高了。其實阿里淘寶的增速也“只有”38%,能保持高增長還是靠天貓。中長期看,阿里還要做海外的網購平臺,包括海淘。目前來看,阿里這個巨無霸第一份財報還不錯,疊加創記錄的雙十一銷量,短期股價依然保持強勢。但我對阿里最大的擔心在於馬雲的“獨裁”。。。

京東(JD): 京東整個三季度的GMV同比大幅增長111%至673億人民幣,主要受益於活躍用戶的大規模增長。三季度營收290億人民幣,同比增長61%,符合公司之前的展望,但比市場預期的要好一些。公司也第一次實現了盈利,當然這並不是市場目前關註的。京東短期下跌除了限售股解禁的問題,主要還是其自營業務的增速下來,而且增速中有一塊是合並了騰訊的易迅。在騰訊入股後,其實微信對於京東的幫助似乎還沒有體現。但京東還是我個人比較看好的一家電商。京東的核心在於其壁壘非常深,物流是重要的用戶體驗,這是大規模燒錢燒出來的護城河。

唯品會(VIPS): 三季度營收8.83億美元,同比增長130%,比市場預期要高3%。凈利潤4630萬美元,同比增長130%,比市場預期要高30%。唯品會對四季度展望收入增速在84-87%之間,也高於市場預期。然而如果看環比指標,唯品會營收環比僅僅增長6%,而訂單數也是環比出現-3%的下滑。顯然唯品會主業增速明顯下來了,高增長的神話逐步回落到現實。中長期可能會面臨估值的向下。

聚美優品(Jmei): 三季度營收1.57億美元,同比增長28%,凈利潤1950萬美元,同比增長88%。這兩個數字都是大幅低於市場預期的。三季度的GMV和毛利率都是環比下滑的。整個美妝產品銷量增速只有18.4%。這讓我開始相信之前市場對於聚美的質疑。聚美自己也說,要從化妝品向自營商品做轉型。中國電商增速那麽快,聚美28%的收入增長有點太差了。中長期不看好這家公司。

在線教育:

隨著中產階級的崛起,教育是一塊逐步出現定價權的行業。其實在教育中我們看到消費者看重的不是價格,而是效果。從股價表現看,好未來也是這一波中概股中表現相對堅挺的,體現了其巨大的行業壁壘和很高的景氣度。而基本上教育類公司業績都不錯,有很強的量的增長。

達內科技(Tedu): 三季度的營收達到4030萬美元增長41%,比二季度時給的展望3850-3950萬要高,也高於華爾街分析師的預測。而Non-GAAP的凈利潤達到1160萬美元同比增長87%,也比市場的預期要高10%左右。公司對四季度的展望為3920萬-4040萬美元,個人覺得這是一個比較保守的展望。達內季報最超預期的部分來自於加速開設學習中心,四季度預計開10-15個點,而之前預計是整個下半年開10個,說明學習中心很賺錢。明年上半年還會新開20個,這樣公司15年-16年還是能保持很快的增長。達內“量價齊升”的大邏輯依然沒有任何改變。學生數量同比增長30%,而ARPU值也同比增長9%左右,所以收入能保持很快的增長。目前還是我比較看好的一家中概股。

好未來(XRS):財年二季度營收1.22億,同比增長33%,符合市場預期。凈利潤2910萬美元,同比增長25%,小幅低於市場預期。和上面說的達內科技不同的是,好未來的增長還是來自於量,學生數量同比增長32%至40萬人。價格雖然有提價,但是由於高毛利小班產品占比下滑,整體的ASP基本沒變。另一個值得註意的是上海和北京以外的城市貢獻了48%的小班收入,比去年35%的占比提高不少。好未來擁有中國教育中最好的一條“賽道”K-12。相比美國以大學教育見長,中國人教育的“科舉制度”導致K-12是投入最大的,而且留存度很高。很多人的孩子在好未來補習,一補就是好幾年。所以公司長期增長沒問題,壁壘也很深。但目前就是估值比較貴。如果能回落到30倍以下會是不錯的買入機會。

正保遠程教育(DL):財年四季度營收3530萬美元,同比怎額工作30%,比市場預期高5-8%。凈利潤1340萬美元,同比增長47%,超出市場預期10%。課程總登記人數達到88萬人,同比增長了14%。公司開始做許多新的嘗試,除了傳統的會計考試課程,還推出醫學,建築工程的考試。類似於靠品類的擴張去推動增長。但是商業模式上,我一直不太喜歡正保這種純在線的,其ARPU是沒辦法上去的,而且壁壘也不強。達內也開始推動會計課程了,可能在將來沖擊正保。

在線房地產:

整體地產相關的三家互聯網公司都體現了房地產銷量在三季度的不景氣,導致全部三家公司的收入和利潤或多或少低於市場預期。未來的看點還是在於老大搜房向地產電商的全面轉型是否能成功,以及行業公司在股價暴跌後,四季度出現降息,開發商加大推盤後(大量開發商會在12月加速推盤以完成全年指標),行業景氣度回升後帶來可能的四季度業績超預期。

搜房(SFUN): 三季度營收1.9億美元,同比僅僅3%的增長,比市場預期要低5%左右。而凈利潤更是大幅下滑40%至6100萬美元,低於市場預期10%左右。而二季度下調全年營收展望後,搜房繼續下調全年的展望。在業績低於預期之外,是搜房向真正地產電商轉型過程中的博弈。風險和回報同樣的誘人,一旦成功有巨大的向上空間,而一旦失敗,也面臨商業模式的瓶頸。搜房從CPM模式向CPS轉型是否成功,我們拭目以待。

樂居(Leju): 三季度營收1.28億美元,同比增長32%,比市場預期要低8%。電子商務是主要增長動力,同比增長63%,環比增長23%至8400萬美元,這個增速已經超越了老大搜房。凈利潤3130萬美元,同比上漲了12%,比市場預期高4%。樂居的問題是受到二手房交易量下滑的打擊,其傳統的listing service同比大幅下滑60%。樂居目前在做兩件重要的事情: 拓展二手房業務的城市以及推廣微信移動端產品。從中長期來說,將對公司長期發展具有很大幫助。

易居中國(EJ): 三季度營收2.18億美元,同比增長12%,比市場預期低8%。凈利潤大幅下滑54%至1260萬美元,大幅低於市場預期。易居中國由於是樂居的大股東,其業務也是開始向本地化服務轉型,樂居向左,易居中國向右。公司中長期的看點在於社區類APP和地產金融兩塊能否做起來。

在線旅遊:

旅遊是另一個受益中國中產階級崛起的行業,長期能維持很高的景氣度。包括可支配收入提高,出境越來越方便,以及海外文化對我們這批人的不斷沖擊。但看了攜程和途牛的三季報,在擔心旅遊是否是一個“好生意”。似乎是無盡的價格戰,大家還是以獲得市場份額為優先。我自己的理解是,消費者也有一定的消費習慣。好比我自己以前一直是攜程的用戶,因為習慣了。比如電影票,雖然現在很多地方都可以在線預訂,但我觀察下來還是格瓦拉機器排隊的人最多,其他機器幾乎沒人。因為大家習慣了。從攜程和途牛目前的戰略看,收入快速增長沒問題,但公司都在投入期,短期看不到任何盈利的希望。

攜程(Ctrip): 三季度營收3.47億美元,同比增長38%,超過市場預期和公司之前指引的30-35%。但是公司的經營利潤(operating profit)只有1440萬美元,同比大幅下滑71%,大幅低於市場預期。攜程今年大力投入的住宿預訂量同比69%增長,但是價格小幅回落,導致酒店收入同比56%增長至1.55億美元。在阿里也開始進入在線旅遊領域後,攜程將繼續打價格戰,梁建章很有魄力,在2014年公司進入投入期後,2015年將繼續投入,短期是看不到利潤了。此外,攜程開始做轉型,希望從OTA向一個在線旅遊平臺型公司轉。還有一個值得關註的小細節是攜程和郵輪公司皇家加勒比開始合作。在進入人口老齡化後,攜程預計郵輪市場需求明年以30%的速度增長,會成為細分子行業中增長最快的。

途牛(Tour): 三季度營收2.1億美元,同比增長85.6%。跟團遊人次同比增長89.5%,自助遊增長81%,當然跟團遊幾乎貢獻了所有收入。這個增速是比市場預期要高7%左右。三季度虧損1億人民幣,這個符合預期。途牛在幾個方面投入以拉動未來增長:強勁的廣告費用支出(非誠勿擾上的廣告),進入2-3線城市拓展市場,更吸引人的價格。我一直覺得途牛在做正確的事情,滲透到新的城市,拓展自身品類,通過吸引客戶以培養用戶習慣和黏性。途牛擁有出境遊這一條旅遊中最好的“賽道”,現在中國人出國越來越容易,中長期肯定是高增長的。管理層對於四季度75-80%的收入增長展望還是偏保守的。唯一的擔心是在攜程繼續價格戰之後,途牛什麽時候能盈利。

在線汽車網站:

類似於地產電商,在汽車垂直網站也看到了商業模式的轉換,從傳統的CPM向CPS轉變。這一點,美國的Truecar已經做到了,並且通過汽車電商直接賣車,超越了傳統的垂直論壇老大Kelly Blue Book和Edmunds。整體汽車電商的增長很快,受益於經銷商的不斷投入。雖然中國汽車增速進入個位數,但是由於汽車網站黏性很強,這一塊的商業機會剛剛開始被挖掘。

汽車之家(ATHM):三季度營收8880萬美元,同比增長64%,超出市場預期3%。凈利潤2780萬美元,同比增長25%,符合市場預期。廣告收入繼續大幅增長,增速從去年的46%提高到目前的60%,特別是經銷商廣告增長了119%。這也讓經銷商廣告收入第一次超過了車廠的廣告。然而經銷商會員費增速出現下滑,從去年的110%下滑到77%。汽車之家的一大問題是流量費太貴,許多費用都交給了百度的阿拉丁來導流量了。最後,大股東減持導致股價大跌。

易車網(Bita): 三季度營收人民幣6.08億,同比60%增長,超出市場預期5%。凈利潤人民幣1.86億,同比大漲157%,環比增長也有60%,比市場預期高了9%左右。而且公司對四季度的展望是收入7.2—7.4億人民幣,也比市場預期要高11%。可以說易車網業績全面超市場預期。易車網也開始向CPS模式轉型,惠賣車平臺三季度完成了2.9萬筆交易。而且易車在二手車交易也比較強,未來二手車放開會有利於易車。易車從模式和發展方向上看,走在了汽車之家的前面。

其他:

58同城(WUBA): 三季度營收7200萬美元,同比增長73%,高出市場預期6-7%。凈利潤同比142%的增長,至590萬美元,也比市場預期高很多。公司對於四季度的展望是收入同比增長65-70%。和房地產電商類似,58同城看到房地產相關業務的收入增速在下來,其他兩大塊主業招工和黃頁的增長還是很快。58業績增長還是很快,行業完全沒問題。而且人工成本上升對58未來發展是有利的。短期面臨的問題是競爭對手趕集圈了不少錢,在大規模燒錢推廣,58短期也要加大投入。對於這些垂直類公司來說,目前首要任務還是圈地。

500萬彩票(WBAI): 三季度營收人民幣1,8億,同比171%增長,凈利潤人民幣7960萬,同比485%增長,數據雖然強勁,但公司對於四季度展望很低,流水四季度展望是環比下滑22-26%的。在三季度由於有世界杯這樣的歷史性事件後,彩票活動開始回歸正常。中長期看,我一直不是很看好500萬。個人覺得彩票中長期還是會被BAT這些具有流量的公司拿在手里。

本文為點拾原創研究,轉載請註明微信號:deepinsight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505

電商中概股3Q14業績:移動端策馬奔騰 探花之爭花落誰家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820

本帖最後由 三杯茶 於 2014-12-2 11:57 編輯

電商中概股3Q14業績綜述:移動端策馬奔騰,行業探花之爭花落誰家?
作者:廣發批發與零售團隊

(一)網購市場趨勢:移動化滲透超預期,老三之爭日益激烈
2014年第三季度,國內網購市場持續高增長。據艾瑞咨詢數據,3Q14單季度網購市場規模同比增長49.8%至6914.1億元,其中B2C網購同比增長80.7%至3053.8億元,在網購市場中占比達到44.2%。年內聚美、京東、阿里相繼上市,引領各家電商加大促銷力度,網購整體規模同比增速逐季回升,未來伴隨三四線和農村市場打開和網購品類進一步拓展,依舊有望保持高速增長。
市場格局方面,天貓和京東的體量遙遙領先,用戶規模和商品豐富度遠勝其他電商,穩居B2C市場第一集團。相比之下,第二集團的老三之爭日益激烈:1)蘇寧和國美依托線下門店布局,主打渠道融合的O2O模式,市場份額迅速提升,從1Q14到3Q14,蘇寧/國美市場份額分別上升1.9/1.1pp至4.0%/2.5%;2)以服裝尾貨特賣起家的唯品會,憑借閃購模式成功吸引年輕女性為主的網購主力群體,並逐步向化妝品、母嬰等周邊品類拓展,搶得3%的市場份額;3)當當、1號店、亞馬遜中國則分別憑借在圖書和商超品類上的深耕,聚集了大批忠實用戶,未來若品類拓展成功,依然有望在行業老三之爭中勉力一戰。

渠道方面,智能手機的普及、移動支付技術的成熟、各大電商大力推進帶來移動購物持續超高速增長,實現規模大躍進:3Q14移動購物規模同比增長250.8%至2309.6億元,在中國網購市場中占比達到33.4%,同比大幅上升19.1pp。

我們認為移動端的購物習慣、商品偏好與PC端有很大差別,受制於屏幕小、搜索弱化、時間碎片化等特點,移動端購物對於大數據技術支持下的精準推送有著更強的需求,而率先發力、並在PC端積累的商品和用戶消費數據的阿里在移動購物浪潮中無疑更具優勢。另一方面,唯品會、聚美優品等以限時特賣模式切入服裝、化妝品等沖動消費品類的垂直電商,移動端表現同樣搶眼。

3Q14各大電商在移動端的表現印證了我們的觀點:1)阿里系(淘寶+天貓)移動購物市場份額高達86.2%,強勢地位更甚PC端;2)唯品會、聚美優品移動端市場份額分別為2.1%和0.6%,遠超二者在整體網購中1.3%和0.4%的市場份額;3)盡管有騰訊微信+手Q兩大入口相助,但兩大平臺用戶社交向購物轉化的習慣仍待培養,同時品類特點(高價值3C電器為主)、用戶構成(男性為主)使得京東在移動端遠不如PC端強勢,移動端5.4%的市場份額和整體網購9.7%的份額相去甚遠。如果說PC端各家只能為老三而戰,移動端則有望成為各家挑戰京東的平臺。


(二)網購品類格局:垂直龍頭加速平臺化拓展,細分品類仍有機會
網購市場多年的高速增長初步完成了對用戶的習慣教育,用戶路徑依賴的持續提升,使得各大電商都培養出粘性較強的核心客戶。但網購用戶流量紅利逐步褪去意味著市場進入存量爭奪時代,除了在各自核心品類持續深耕之外,品類拓展、交叉銷售以擴大對單個用戶的開發成為各家共同選擇。天貓發力3C家電、京東&聚美&當當涉足服裝、唯品會切入母嬰等,垂直走向平臺成為存量用戶爭奪時代主旋律。

與先發優勢明顯、擁有淘寶導流的天貓和借助資本力量打造最強物流體驗的京東相比,垂直電商深耕細分品類、打造黏性用戶群,仍然具備很大的突圍成功率。依靠線下供應鏈優勢,國美、蘇寧在3C家電品類有望沖擊京東在線上的壟斷地位;依靠限時特賣和買手團隊,積累大量黏性女性用戶的唯品會和聚美優品在服裝和化妝品市場成績斐然;依托廣泛的出版社資源和用戶基礎,當當在經歷了瘋狂價格戰後在圖書市場龍頭地位日趨鞏固;而在母嬰市場,低網購滲透率疊加二胎政策放開催生行業需求爆發,也將會有這一領域中的領先者脫穎而出。
我們以3C、服裝、母嬰和出版物四個主要網購大品類為代表,來分析各品類發展趨勢和競爭格局。
1.3C電器:京東依然領先,天貓蘇寧國美加速追趕
高單價、高標準化的3C電器依然是中國網購市場第一大品類,根據易觀國際數據,3Q14單季3C電器網購B2C市場規模同比增長57.9%至1078.8億元。市場份額方面,京東36%的市場份額依然領先,但來自天貓和蘇寧的挑戰使其優勢地位大幅縮小:1)天貓憑借流量優勢,依靠與蘋果、小米、魅族等國內外品牌商的直接合作,取得31.6%(VS1Q14約28.4%)市場份額,直逼京東;2)依托線下門店優勢,轉型全渠道運營的蘇寧和國美份額亦大幅提升,其中蘇寧市場份額更是環比一季度大幅上升5.2pp至12.2%,全渠道戰略效果初步顯現。
2.服裝:天貓強勢地位無以撼動,特賣模式成效顯著
服裝是3C之外第二大網購品類,3Q14單季市場規模同比上升54.2%至916.2億元,逼近千億大關。作為天貓的傳統優勢品類,龐大的用戶和流量基礎使其依然是品牌商最為重視的渠道,高達73.4%的市場份額亦宣示著天貓在服裝品類上的絕對霸主地位。天貓之外,接管了騰訊B2C業務的京東快速切入服裝市場,市場份額環比一季度上升3.2pp至5.5%,位居第二;以唯品會為代表的特賣模式也是行業不容忽視的重要力量:其中,唯品會以5%市場份額位居第三,當當(上線“尾品匯”特賣頻道)、聚美優品、蘑菇街、美麗說等也大力拓展時尚品類,在千億線上B2C服裝市場中分得一杯羹。
3.母嬰:高速成長期,期待新人脫穎而出
母嬰市場是目前四個品類中最具成長性的品類,3Q14母嬰B2C市場規模同比增長1128.8%至234.8億元,低滲透率疊加二胎政策放開催生行業需求爆發,我們判斷母嬰B2C市場規模有望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從競爭格局來看,擁有流量優勢的天貓和京東領先優勢突出,3Q14天貓、京東市場份額分別為55.5%和17.4%。母嬰品類行業高速成長期為新入局者提供良好的突圍機會,擁有大量女性用戶的1號店和當當、收購紅孩兒母嬰並開設線下體驗店的蘇寧,以及經營女性用戶需求的唯品會、聚美等,未來均有望在母嬰市場脫穎而出。其中,二季度殺入母嬰市場的唯品會,3Q14成功搶下1.6%市場份額,成長速度驚人。
4.出版物:競爭趨於緩和,市場格局穩定
圖書出版物由於其標準化程度高、客單價低、供應鏈難度小等特點,在B2C各品類中擁有最高的滲透率水平(目前大眾圖書的網購滲透率約50%)。3Q14國內圖書網購市場規模同比增長7.2%至43.4億元。在經歷了過去兩年的激烈價格戰之後,當當、亞馬遜中國、京東、天貓四家市場份額高達96.4%,市場集中度日益提高。我們判斷在其他電商紛紛弱化或淡出圖書市場後(1號店、蘇寧退出,京東逐步將圖書業務過度為平臺業務),出版社資源豐富並率先發力電子書的當當、亞馬遜中國市場份額有望進一步提升。



(三)電商中概股3Q14 經營業績分析
隨著阿里、京東、聚美優品和途牛的陸續掛牌,加上之前的麥考林、當當網、唯品會、蘭亭集勢等,目前在美國上市的中國電商公司已經有8家,另外美團網、大眾點評等多家電商公司未來也有望海外上市。由於國內新股發行制度和監管機制的束縛,引領新時代商業革命的優秀電商公司幾乎都選擇了海外上市。我們以阿里、京東商城、唯品會、聚美優品、當當網和途牛這6家已經上市的典型電商公司為代表,來分析其3Q14的經營情況。

總體來看,上述6家電商中概股3Q14的GMV平均同比增速為73.6%,活躍用戶增速為67.4%,收入增速為64.9%,遠高於社零增速,體現了新興商業模式對傳統模式的沖擊分流。我們整理比較這6家電商的3Q14各個維度的經營指標以及典型訂單的數據(詳見下表)。除了阿里之外,5家電商的共同點在於都有自己的核心品類,依托在核心品類上的極致客戶體驗聚集黏性用戶,並向其他品類拓展,如唯品的服裝、聚美的美妝、京東的3C電器、當當的圖書以及途牛的休閑跟團遊。而不同核心品類的選擇,決定了市場規模、用戶基數、毛利空間、供應鏈難度以及盈利能力等各個維度指標的不同表現。

1)品類行業規模、網購成熟度差異決定GMV增速差異。以全品類經營的阿里作為參照,主打大品類的京東、唯品會和新興品類的途牛,GMV增速明顯快於主打成熟品類的當當和小品類的聚美優品(聚美部分原因在於3Q14加大力度打假,並大幅將平臺化妝品轉型自營以提高品質)。如果細看當當和聚美內部GMV構成,服裝增速同樣遠高於圖書和化妝品,如當當以服裝為主的三方平臺業務3Q14同比增長79.9%,遠高於圖書26.2%增速。

2)品類增規模增長潛力差異決定了經營戰略差異,高增長平臺關註用戶規模,增速放緩平臺則更加註重對用戶深度的挖掘。同樣以阿里系作為參照,唯品會、京東、途牛用戶增長更快,而當當、聚美則在客單價和每客消費提升上成效更加顯著。

3)服裝、化妝品等高品牌附加值的品類,具有更高的真實毛利率(毛利率扣除市場推廣費用率),唯品會和聚美3Q14的真實毛利率分別為19.5%和16.1%,遠遠高於其他電商,這也是二者能迅速實現盈利的基礎;

4)化妝品、3C數碼、圖書等品類或標準化程度高、或SKU數少、或存貨跌價風險小,其供應鏈難度相對較低,而服裝除了不滿足上述三條特點外,還有極高的退貨率,因此我們看到唯品會的每一單訂單履行費用高達20元,相比之下其余電商均在9-12元之間。毛利率和費用率之間的差異,最終決定不同品類電商的盈利能力差別。







(四)電商中概股業績分述
以下是我們對各家電商中概股3Q14經營業績的分述,詳情請參考我們此前關於各家電商的季報點評。
1.阿里巴巴:首份季報超預期,移動端+國際化大舉進攻
  • 3Q14強勁表現鞏固阿里霸主地位


阿里巴巴上市後的首份財報可謂表現強勁,無論在用戶數、銷售額,還是在移動化率、貨幣化率等方面都超市場預期。FY2015第二季度財報顯示,截至3Q14季末12個月活躍用戶數首次邁過3億大關,達到3.07億(VS去年同期2.02億、2Q14季末2.55億);季度GMV達到5560億元,同比增長48.8%(2Q14增速45.2%),其中天貓同比增長77.8%至1760億元,淘寶同比增長38.2%至3800億元;整體貨幣化率2.3%(去年同期2.31%、2Q14為2.52%),其中PC端貨幣化率2.5%,同比環比亦有下降,我們判斷可能由於服裝等高毛利率品類占比下降有關。3Q14產品開發+市場營銷費用投入加大,兩項費用率合計提升9個百分點至25.7%,導致Non-GAAP凈利潤68.1億元,同比增長15.5%。伴隨著眾多新業務新領域的拓展,我們判斷未來仍然會有持續的投入加大。

  • 移動流量變現能力大增,全球雙十一吹響國際化擴張號角聲


阿里首份季報的一大亮點在於移動端遷徙成效顯著。截至3Q14季末移動端活躍用戶2.17億(2Q14季末1.88億),GMV同比增長263%至1990億元(行業增速239%),占GMV比例達到35.8%(去年同期14.7%,2Q14為32.8%);隨著移動端流量的快速提升,貨幣化率(營收/GMV)達到1.87%,同比/環比大幅上升1.26pp/0.38pp,移動渠道的廣告價值已經開始逐漸體現。我們認為阿里巴巴在PC實物領域的廣告+傭金盈利模式已經在移動端成功複制,未來隨著移動端流量的持續提升,貨幣化率有望與PC端趨同。單季傭金扣點增速快於廣告收入,我們更傾向於認為是阿里從PC端向移動端轉移過程中的必然結果。另一大亮點在於國際業務的大舉擴張,3Q14速賣通收入4.2億,按照5%的傭金率推測速賣通GMV約85億元,同比翻倍。在即將到來的雙十一中,天貓國際、淘寶海外、速賣通等業務模塊將首次參與,全球化的雙十一盛宴將吹響阿里巴巴國際化擴張的號角聲。我們預計在俄羅斯、巴西等新興市場有望率先看到阿里在線廣告交易平臺盈利模式的成功複制。

  • 移動化+國際化+供應鏈擴張戰略清晰,關註阿里巴巴產業鏈投資機會


我們在9 月2 日發布的阿里巴巴深度報告《浪潮之巔的互聯網巨頭——從盈利本質看阿里昨天、今天和明天》中清晰指出,阿里巴巴的本質是一家以電商服務聚集流量,並通過廣告營銷實現流量變現的互聯網公司,從維護、加強和拓展其核心盈利模式的角度來看,阿里巴巴未來最為重要的三大戰略方向分別是供應鏈、國際化和移動端,前者重防禦,而後兩者重進攻,也是阿里未來增長空間所在。未來阿里所要打造的將是一個基於全渠道、全品類、全球用戶和品牌的國際在線廣告交易平臺。建議持續關註阿里巴巴,以及阿里產業鏈的相關投資標的!

2.京東:規模增長是王道,成本控制是核心,在正確的道路上奔跑
  • 渠道下沈+移動端帶來用戶增量,非電品類銷售快速增長


京東商城發布3Q14財報,盡管是行業淡季,但仍然取得超預期的業績表現。單季度營業收入同比增長60.8%至290.1億元,GMV同比增長111%至673億元,渠道下沈、移動端、品類擴張等關鍵方向上都取得突破,體現了微信及手Q的引流成效。1)用戶數大增:3Q14活躍用戶同比增長108.6%至4610萬,總訂單量同比上升109%至4610萬;2)移動端貢獻加大:單季度移動端訂單占比達29.6%(雙十一期間超過40%),較2Q14的24%進一步提升;3)非帶電品類帶動開放平臺增長:非帶電商品銷售增長177%至310億元,占比提升至46.1%(預計明年有望反超電子產品),而POP平臺銷售額占比也因此提升至39.8%,有助於改善整體毛利結構。

  • 效率提升成本下降,毛利率同步下降搶占市場份額,盡顯京東核心競爭力


以沃爾瑪為典範的零售企業,其核心競爭力並非利潤率的持續提升,而是如何維持穩定利潤率水平,通過供應鏈效率的提升降低運營成本,進而降低銷售價格以搶占市場份額。我們認為現階段的京東具有較強的零售屬性,而其維持盈虧平衡點上下的戰略正是其核心競爭力的最好體現。3Q14綜合毛利率同比下降0.3pp至5.3%(其中自營下降0.2pp,平臺下降1.4pp),而剔除股權激勵和收購易迅拍拍的攤銷影響,期間費用率(費用/GMV)同比下降0.5pp至5.1%(各項費用率均有下降),這其中既有市場競爭加劇因素,更多的則是京東效率提升成本下降的主動選擇。由於非電類商品的快速擴展,3Q14存貨周轉天數上升1.5天至38.7天,應付賬款周轉天數上升1.4天至47.9天,經營性現金流仍然保持良性。隨著上海“亞洲一號“啟用,公司將加大加快優勢物流的輻射範圍,加速向低級城市滲透,預計4Q14將在部分發達省份的鎮滲透,明年或以加盟方式向村滲透。最終3Q14單季凈虧損收窄至1.6億元,Non-GAAP口徑實現凈利潤3.7億元,凈利率約0.5%(按GMV算),維持在盈虧平衡點附近。

  • 收入持續超越行業增長支撐估值,金融線等新業務快速增長提供盈利


我們判斷京東將會成為重塑中國商業鏈條,提升行業整體運行效率的“中國版亞馬遜”:與亞馬遜不同的地方在於京東將專註重塑中國的物流、供應鏈金融和本地生活平臺體系,與亞馬遜相同的地方在於預計京東將主動控制自身盈利水平,持續在供應鏈、信息系統、本地生活入口和客戶服務上大規模投入,持續完善長期產品、價格和服務上的超一流體驗壁壘。京東未來的模式將更逼近亞馬遜,並有機會重塑中國商業供應鏈和線上零售+本地生活平臺商業模式,我們給予京東一年內合理市值目標450億美元,對應15年PS約1.6X,建議投資者關註。

3.聚美優品:陣痛過後有望重回複蘇通道,看好聚美品牌和渠道價值
  • 美妝品類完成向自營轉型,陣痛過後重回複蘇通道


聚美優品發布3Q14財報,單季度總凈交易額(net GMV)為2.73億美元,同比增長31.4%,移動端占比達到57%;活躍用戶520萬(其中新用戶240萬),訂單總量1050萬,分別同比增長23.8%/14.1%。按照服裝25%占比測算,美妝net GMV約2億美元(唯品會+樂蜂披露GMV為1.91億美元),考慮net GMV與GMV之間稅收、退貨等差異,我們認為聚美在美妝垂直電商中仍然保持領先優勢。單季度營收同比增長28%至1.58億美元,綜合毛利率(毛利/GMV口徑)同比下降4pp至21.9%,主要由於第三方大部分美妝品類轉為自營導致(既有增值稅征收影響,更多是因為9月大促幫助第三方賣家清庫存),此外也受到了平臺奢侈品經銷商售假曝光的影響。目前美妝品類幾乎全部轉移至自營,且未來隨著自有+獨家品牌占比提升,海淘規模放量,我們認為公司整體毛利率將呈現回升趨勢;期間費用率同比下降0.4pp至15.7%,其中營銷推廣費率同比略下滑,體現了奢侈品售假對公司營銷節奏的幹擾;最終實現Non-GAAP凈利潤2100萬美元,同比增長87%,全年盈利增速指引仍然維持在40-50%。

  • 要規模,更要有質規模,努力提升美妝電商的服務標準和誠信體系


拋開財務數據,我們看到的是聚美極力推進美妝電商的服務標準和真品防偽體系,並不惜承受陣痛促成絕大多數美妝品類從平臺到自營的轉型。1)9月公司啟動美妝品類的自營化,3Q14平臺GMV占比環比下降8.1pp至49.2%,目前已基本完成遷徙,未來開放平臺美妝將重構為品牌旗艦店、專櫃購買和聚美海外購三大塊;2)截至9月底真品聯盟合作品牌達到102個,包括伊麗莎白雅頓、Whoo、歐珀萊、自然堂等,貢獻美妝GMV的60%左右,且自有色譜檢測室於10月起運營,11月檢測SKU數達300個;3)研發投入加大,3Q14信息技術費率同比提升0.8pp至2.2%,,首個自建物流中心天津倉有望於明年年內投入使用,屆時將進一步提升整體供應鏈效率。我們認為聚美正處於從“規模”轉向“有質規模”,對品質管控力度的加強、打造真品聯盟在短期看可能限制了公司規模快速增長,但中長期來看將提高美妝電商行業的競爭壁壘,提升公司品牌形象和用戶粘性。

  • 從銷售商品到品牌推廣,看互聯網渠道的價值挖掘


互聯網發展到今天,已經不僅僅是單純的商品銷售渠道,而更多賦予了營銷廣告價值。依托千萬級別的用戶基數,聚美將充分發揮互聯網渠道傳播範圍廣、信息搜集快、試錯成本低的特點,成為美妝新品牌孵化或品牌推廣新品的最佳平臺。考慮到轉型陣痛,我們下調公司14-16年GMV複合增速預測至47%,Non-GAAP凈利潤預測至0.82億、1.29億和2.17億美元,總市值合理估值45億美金,對應15年動態35XPE,建議投資者持續關註。

4.當當:業績符合預期,堅定轉型綜合時尚電商
  • 營收平穩增長,持續盈利符合預期


當當網發布3Q14財報,單季度實現營業收入20億元,同比增長31.3%。第三方平臺GMV同比增長79.9%至17.4億元,帶動整體GMV同比增長50.3%至36.6億元;綜合毛利率(GMV口徑,下同)同比下滑1pp至10%,主要由於低扣點戰略支持第三方平臺快速發展所致(3Q14平臺GMV占比同比上升7.8pp至47.6%,扣點率同比下滑1.2pp至4.8%);期間費用率同比下降2.2pp至10.8%,其中自營百貨轉向第三方平臺使得倉儲物流費用率同比下降2.1pp至5.3%;六月推出“新品閃購”,加大營銷投入,整體市場推廣費率同比上升0.5pp至2.9%。Non-GAAP凈利潤2666萬元(受益圖書增值稅返還等),連續四個季度實現盈利,整體業績符合預期。

  • 堅定轉型綜合時尚電商,成效仍需觀察驗證


公司於13年5月上線“尾品匯”、今年6月推出“新品閃購”、11月正式更新公司形象(“當當網”更名為“當當”,“網上購物享當當”的口號改為“敢做敢當當”,推出吉祥物當當猴)、投資1億元推出自營羊絨品牌,一系列變化顯示了當當從單一圖書電商向綜合時尚電商轉型的決心和投入力度,而年輕孕媽為主的客戶群和高用戶粘性則是當當轉型的基礎。3Q14移動端訂單占比大幅提升至24%(VS去年同期10%)、第三方平臺近80%的增速體現了轉型的初見成效,但另一方面單季度14.3%的活躍用戶同比增速、19.7%的訂單同比增速表明當當轉型之路仍然面臨很大的挑戰,成效仍待觀察驗證。

  • 公司展望與投資建議:圖書音像、服裝平臺帶動公司收入快速增長,規模效應助推利潤持續釋放


經歷圖書音像品類高潮和低潮洗禮、多品類平臺的長期探索後,公司自2013 下半年開始已經走上通過圖書音像壁壘和創新,同時以服裝為核心的第三方平臺雙增長引擎,毛利率也將在電子書占比提升和平臺收入占比增長下進入長期提升通道。另一方面,隨著公司物流規劃進一步完善(上半年當當網10 萬平天津配送中心“銀河一號”一期正式投入使用,預計一期每年圖書吞吐量將達百億,將帶動當當日均訂單處理能力增長10 倍)、第三方平臺帶來收入快速增長,物流、信息、管理費用率都在規模效應下有進一步下降空間,助推公司利潤持續釋放。經歷4 個季度驗證,當當網已經進入在圖書音像和服裝品臺驅動下規模效應持續釋放的健康發展期,預計14-16年公司收入CAGR為26%,在毛利率提升、費用率下降的基礎上公司將在14 年完成盈利反轉,15、16 年凈利潤增長超50%。我們看好當當未來在主打年輕、高收入女性為主的開放平臺上利潤釋放潛力以及電子書的發展空間,給予14年0.7XPS,目標市值17億美元,建議投資者長期關註!

5.途牛:營收規模持續超預期,供應鏈+用戶體驗突圍行業混戰
  • 營收超預期,虧損收窄,規模效應凸顯


途牛發布3Q14業績,單季度實現凈收入13.1億元,同比增長85.6%,再次超越市場75%的平均預期;整體 GMV達17.8億元,同比增長70.1%,遠超行業23.5%的增速(艾瑞咨詢),出遊人次同比增長68.2%至79.3萬,進一步拉開與競爭對手差距。具體來看:1)跟團遊GMV同比增長86.3%至12.9億,出遊人次同比增長65.8%至66.2萬,客單價提升12.4%;自助遊人次增長81.1%,GMV同比僅增長38.7%(增速環比下降20pp),主要由於客單價下降23.4%所致;2)二季度以來高營銷投入成效顯著,3Q14流量同比增長超150%,其中移動端流量增長超200%,占比達50%,訂單占比達35%;3)3Q14毛利率為6.1%,同比下降0.4pp,但環比上升0.3pp(Q3旺季帶動毛利率回升);4)營銷投入持續加大,市場費用1.2億(2Q14為1億元),市場費用率9.2%(同比上升3.6pp,環比下降4.3pp);5)總體來看,3Q14單季虧損1.03億元,Non-GAAP虧損9420萬(環比基本持平),凈虧損率收窄至7.8%,好於預期,規模效應凸顯。我們認為現階段快速提升規模及市場份額仍是公司最為重要的任務,有利於中長期競爭門檻的建立。

  • 服務體驗為本,二三線市場開拓有方


作為休閑旅遊細分品類的絕對龍頭,途牛一直致力於提高服務品質、提升客戶體驗,打造行業標桿。1)把握移動入口,3Q14移動端流量占比超過50%(2Q14為35%),訂單占比超過35%(2Q14為30%);2)SKU 數達到45萬(2Q14為32萬),其中跟團遊25萬、自助遊20萬;供應商數量超過5000家(2Q14約4000家);3)二三線城市拓展速度加快,累計擁有線下區域服務中心50家(其中3Q14新增10家、10月以來新增20家),加強本地服務的同時,也更利於本地旅遊產品的采購和營銷;4)出發地新增12個至95個,且目的地覆蓋也更為豐富。服務標準的提升、網點布局的完善在帶來更好客戶體驗的同時,也促使業務規模快速增長,迅速打開二三線市場。

  • 樹立行業標準,面對BAT仍具突圍實力


隨著百度投資去哪兒、騰訊入股同程、阿里發布“去啊”品牌,BAT三巨頭均涉足在線旅遊市場。我們認為,互聯網對傳統線下經濟的改造正從實物電商向旅遊、本地生活等服務領域快速滲透,而移動互聯的興起正在加速這一過程。相比自營模式,平臺盡管大而全,但對於產品供應鏈的管控和服務體驗仍不足,因此更適合客單價相對較低、標準化程度高的機票、酒店及短途旅遊等(我們預計BAT將在機票酒店領域掀起新一輪價格戰)。而途牛作為在線旅遊品類的垂直龍頭,致力於加強供應鏈管控和服務體驗,建立並提升行業標準(成立金融事業部,發布“牛業貸”,為中小企業提供高達50億元的資金支持,成為業內首推旅遊供應鏈金融服務的公司),仍然具備突圍的實力。

  • 受益行業需求爆發流量紅利,市值合理估值17 億美金,建議繼續關註


我們認為途牛將持續受益於在線休閑旅遊行業的快速增長,憑借高標準的服務體驗和供應鏈管理水平,有望獲得遠超行業的發展速度。預計公司未來三年GMV複合增速超過64%(14年GMV預計增長68%),到16 年在線旅遊市場份額將上升至18%。目前公司市值對應2014 年GMV僅1.0XPS,我們認為公司一年內市值合理估值為17 億美金,對應2014 年GMV 為2.0XPS,建議投資者繼續關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742

中概股觀察:網秦投資者或出逃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20/148483.html

美國股市連續第三個交易日收高,延續了最近因美聯儲鴿派立場導致的強勁上升勢頭,原油價格大幅反彈也帶動了能源板塊表現。中國概念股多數上漲,網秦逆市大跌18.69%。

\網秦欲出售手遊業務 利好消息攔不住股民大逃亡

經過長時間的拖延,網秦昨日一並發布了2014年第一、第二和第三季度財報。財報顯示,網秦第三季度凈營收8120萬美元,同比增長49.8%;凈虧損1700萬美元,去年同期虧240萬美元。網秦在2014年前三季度總共虧損5546萬美元。截至2014年9月30日,網秦持有的現金、現金等價物和定期存款總額為2.783億美元,網秦還與香港上市公司達成協議,欲售旗下飛流股權,總代價是5.70億美元至6.30億美元。

網秦董事會主席兼COO和代理首席財務官史文勇表示,網秦的運營正在產生強勁的現金流,已將去年的挑戰拋到腦後,隨著戰略的實施,網秦搜索和平臺相關的營收將加速增長。

在發布財報的同時,網秦還宣布了一項重要決定,即出售旗下手遊業務飛流資產。據網秦跟香港上市公司野馬國際(00928.HK)的協議,網秦準備出售飛流全部股權,其總代價是5.70億美元至6.30億美元(相當於44.46億港元至49.14億港元)。

據介紹,飛流為中國市場優秀iOS移動遊戲發行商及營運商之一,已發行多種高排名遊戲,包括《攻城掠地》、《啪啪三國》、《龍騎戰歌》、《三國戰神》及《冠軍11人》等。野馬國際董事認為建議交易倘以落實,可為本集團提供多元化發展業務及開發新收入來源之良機。此外,飛流所提供產品及服務將與野馬國際現有業務產生協同作用。

一個值得註意的現象是,網秦目前的市值僅為3.63億美元,遠低於其手遊業務價值,更別說它手里還擁有的2.783億美元現金、現金等價物和定期存款。

陌陌再度跌破發行價 上市以來接盤散戶全部被套

上市第六日,陌陌股價再度打破發行價並繼續下探,當天收報8.72%,收報12.56美元,已遠低於其發行價13.50美元,意味著沒跑掉的初級市場的投資者已全部被套牢。

陌陌在11月8日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了招股書,啟動赴美上市。11月底,陌陌確定IPO發行價區間為12.50美元至14.50美元,計劃公開發行1600萬股美國存托股(ADS)。昨11日晚間,陌陌最終敲定首次公開發行發行價為每股美國存托憑證13.5美元,為此前確定的發行價區間的中間值,融資額達到2.16億美元。

上市首日,陌陌收報17.02美元,較發行價13.50美元上漲26.07%。全天股價最低為13.80美元,最高上觸17.48美元。但全天成交量為1797.10萬股,意味著新發行的股票全部換了一遍手。 上市至今,該股一路陰跌,接盤的散戶全部被套。

按收盤價計算,陌陌當前市值為4.12億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4308

戰火2014:美國中概股集體訴訟綜述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480

戰火2014:美國中概股集體訴訟綜述
文/卓繼民


愛她,就帶她去華爾街,參加敲鐘儀式,共享喜悅;恨他,就留他在那街上,面對360度的全天候治理,獨受煎熬。中概和華爾街之間總是不停地演繹著愛恨交加的故事,一方面時時有新中概被追捧,另一方面是訴訟戰火不曾熄滅。2014,在阿里和京東等十五家中概成功上市的同時,有眾多中概在被做空和訴訟的戰場上拼力廝殺、浴血奮戰。這一年,有哪些新的訴戰爆發?戰火如何燃起?戰況和戰果如何?哪些中概成功挫敗訴訟?哪些握手言和?哪些經裁決賠償?哪些創下賠償新記錄?東南融通、高速傳媒這些大案結局如何?同屬戰場歸來的教育公司,為何新東方依然如故而安博卻無疾而終?法官對VIE最新裁決是什麽?VIE是否還有未引爆的地雷?本文將和您分享訴訟戰場最新信息和探索相關熱議話題。


上:開打在2014的新戰役


2014年新爆發訴訟12個,其中五家公司市值超過10億美元,分別是:瀾起科技、巨人網絡、中國手遊、世紀互聯和聚美優品。遭遇遇集體訴訟主要原因有:被作空導致訴訟(瀾起科技/世紀互聯),IPO 之後業績下滑導致訴訟和被做空(聚美優品),重大人事調整導致訴訟(中國手遊),因私有化被訴訟(巨人網絡)等。以下是公開披露的2014年新發生集體訴訟案例信息。由於對巨人網絡的訴訟已經撤訴,所以我們將另外四家市值超過十億美元中概公司的訴訟爆發情況作逐一介紹:




瀾起科技:上市就被做空,閃電退市


2013年9月26正式在美上市納斯達克掛牌上市的模擬和混合信號芯片提供商,IPO價發行價為10美元,融資7100萬美元。2014年2月6日,投資研究機構Gravity Research Group發布了一份研究報告指出,瀾起科技最大的一家經銷商是一家空殼公司,主要目的是為了偽造公司的財務業績,屬於關聯交易,而且沒有披露;受此消息影響,瀾起科技股價在2014年2月6日放量下跌3.76美元,跌幅達到18%,收盤價接近17.45美元。該股次日再跌10%,2014年2月7日報收於15.72美元2月19日集體訴訟爆發,訴訟期間從2013年9月25日至2014年2月6日,包括公司和CEO、CFO 高管在內成為被告;此後3月底,私人投資公司Aristides Capital發布了一份研究報告指出,瀾起科技的營收虛構,合理股價應在5美元到6美元之間。4月22日審計委員發布的初步調查結果調查結果顯示後者所謂瀾起科技財務指控不成立;2014年5月23日,法院批準了本案的原告代表和律師代表,2014年7月22日,原告提交合並和修改後的起訴狀;瀾起科技因為推遲提交了2013年年度文件、2014年季度文件,在今年10月份遭到納斯達克啟動摘牌程序,2014年8月19日、10月1日,瀾起科技曾兩次收到納斯達克的摘牌警告2014年10月5日,調查機構Jones Day完成針對做空報告指責的調查最終結果,維持4月份的初步調查結果;2014年11月20日,瀾起科技宣布私有化收購完成,完全攤薄股權估值約為6.93億美元,公司股東在2014年6月31日的股東大會上批準了這項交易。該公司在上市之後不到半年就遭遇做空,而且從上市到私有化前後不超過一年半的時間。雖已成功私有化,但股東訴訟仍舊尚未了結。


世紀互聯:貸款融資因做空而擱置


2011年4月21日,以15美元的發行價在納斯達克上市,發行115萬ADS,融資1.56億美元,最高股價超過30美元,最高總市值超過20億美元;2014年9月10日,投資機構Trinity Research Group(TRG)發布報告稱該公司可能是一場騙局,指其數據中心網絡業務和互聯托管網絡服務業務收入虛增等等,預計其股價將跌至零;該報告一出股價盤中一度暴跌35%,至最低為14.23美元,創出52周新低,至收盤時,股價下跌8.04%,報收於20.12美元,當天成交量約為3000萬股,較90天平均成交量高出35倍;在過去的兩個交易日,股價累計跌幅超過了30%;9月12日公司作出回應,稱該報告存在諸多不實的和片面的信息、對行業發展的錯誤解讀,以及一些荒謬的推測,並對所指問題做出逐一的回應;9月12日集體訴訟爆發,訴訟期間從公司的IPO 日2011年4月21日至做空報告出具日2014年9月20日;9月15日,公司CEO向公司股東發出了一封公開信,指出公司的業務、資產、客戶和合同真實,做空者對公司的指控完全是一種惡意、毫無依據的攻擊;2014年9月17日,TRG發布第二份指控報告,增加了額外的內容細數了該公司未披露的“內幕和關聯交易”,並提請SEC、審計師盡快調查;9月18日公司發布了第二份反駁報告,逐一反駁了TRG的指控,稱世紀互聯遵守了一切應該遵守的SEC規章制度;9月18日湯森路透旗下銀行貸款資訊數據供應商Basis Point基點報道消息人士稱,世紀互聯最高達1.75億美元的境外貸款案已暫時擱置;12月01日消息報道,金山軟件宣布向世紀互聯認購其3908.71萬股A類股份及1825.03萬股B類股份,總購買價為1.72億美元;公司自從2014年9月10日被做空之後至今的大部分時間內,股價低於18美元,尚未恢複到做空前長期處於每股二十幾美元的水平。


中國手遊:一場人事調整引發的股價暴跌訴訟案


於2012年9月25日登陸美國納斯達克,上市以來已經總共融資1.2億美元;2014年3月26日,中國手遊第二次公開融資總額高達7870萬美元,上市後股價最高超過40美元,最高市值超過10億美元。2014年6月19日公司電話會議披露稱,包括總裁在內的9名高管集體被免職,要求這些高管在3天內完成工作的全部交接,當天公司股價暴跌22.57%,交易所叫停股票交易,停牌價格為14.63美元;2014年6月20日集體訴訟爆發,訴訟期間從2012年9月20日至2014年6月19日;指控被告在中國境內從事賄賂活動,從事關聯交易而且未向投資者披露,還缺乏對公司的有效管理; 包括公司、CEO、總裁和美國瑞士信貸、巴克萊等在內的五家投行成為被告;6月20日成立了由四名獨立董事組成的獨立委員會,聘請美國盛信律師事務所協助其調查這些指控;8月14日公司宣布獨立委員會已完成對賄賂相關的市場傳聞的調查,調查的結果顯示沒有發現任何對公司或是公司內任何人賄賂指控的證據;8月18日國外媒體報道,公司COO和CEO將各自購買中國手遊1000萬元人民幣美國存托股票2015年1月16日做空機構發布了做空報告,指該公司涉嫌通過將未對外披露關聯關系的空殼公司營收計入公司營收,營收虛增;面對做空,中國手遊CEO和COO指出該指控報告錯漏百出,不僅有大量欠缺根據的推斷臆測,還有許多針對過去事件及具體情況的錯誤解讀。


聚美優品:上市就轉型,高估值下的高增長壓力


2014年5月16日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發行價22美元,共發11.13百萬個存托股,融資額達2.45億美元;上市當天,以高於此前發行價24%的27.25美元開盤,掛牌首日上漲9.91%,報收於24.18美元,當天交易量達15.9百萬股;在8月18日達到39.45美元的最高值;2014年12月11日,股價跌到12.87美元的低水平,市值已經從最高點55億美元,降到19億美元,縮水超過60%;11月20日公司發布了截至9月30日的2014財年第三季度未經審計財報。報告顯示本季度某些業績度據未到達華爾街預期:成交總額(GMV)為2.73億美元,同比增長率只有31.4%,遠低於第二季度的64,3%同比增長率;總凈營收同比增長28.0%,遠低於預期;2012年年度同增長900%;2013年年度同比增長107%; 營收數據和華爾街預期間的缺口達11.13百萬美元;每個ADS利潤比華爾街預期數低0.01美元;毛利率從第二季度的46.3%下滑至38%,去年同期為43.7%;本季度所收到的訂單環比下降50萬個;該財報公布當天,公司股票收盤價格每個ADR 下跌2.91美元,跌幅高達13%,收盤價位19.32美元,為上市以來最低價格。財報公布後,財經雜誌Baron發表文章分析了該公司商業模式失敗的原因,認為GMV 的下跌是由於公司商業模式變更所導致,然而這個變化並沒有在公司IPO 的招股書中詳細披露;文章指出,之前該公司的很大部分收入來自於第三方銷售商的,而此時公司主要是提供市場服務業務,但也由此產生了很多假貨銷售;而新的商業模式更多側重自營銷售;12月11日集體訴訟爆發,訴訟期間為2014年5月16日到2014年11月20日;公司及CEO 和兩位聯席CFO 都成為被告;指控稱被告在知情的情況下,發布了虛假的誤導性聲明和/或未披露以下信息:(a)公司通過從市場服務業務轉變為商品銷售業務的方式改變了營收模式;(b)這種轉變給聚美優品此前成功的財務表現帶來了重大風險,這個轉型必然會帶來成交總金額(GMV)的下降及成本和費用的增加,但這個風險在公司IPO 的招股書中並沒有披露,相反公司是在招股書中大量披露原先業務模式(市場服務業務)的擴張計劃和相關風險;(c)公司並未像其宣稱的那樣擴大市場服務業務;面對訴訟,公司創始人回應稱“聚美是最幹凈的電商。”並表示公司董事會批準一項股票回購計劃,宣布將在未來12個月內最多將回購1億美元股票,以提振股價;截止2015年1月28日,該公司的股票收盤價格為13.01美元,總市值約20億美元,對應的靜態市盈率48倍。高估值必須有高增長的業績在支持,而且這種業績增長是通過季度來衡量的,失去了高增長,那麽就很容易成為資本市場的棄兒。只不過上市不到半年,就發生業績下滑,市值大規模縮水,這個比較少見。以上四家遭遇集體訴訟的中概公司,目前股價都尚未回到原先的水平。從眾多中概集體訴訟的案例來看,中概容易被做空和引發集體訴訟的常見因素有以下十五個方面:一是被指估值過高、核心技術不高、商業模式不透明或者不可持續;二是遠高於同行業的毛利率;三是中國報表報憂美國報表報大喜;四是可疑的關聯交易(涉嫌隱瞞或者嚴重依賴);五是可疑的主要股東和管理層股票交易;六是舉報和秘密證人、內部矛盾外部化;七是某些重大交易會計處理涉嫌違規(如收入確認、大規模沖銷並購形成的無形資產);八是VIE 結構過於脆弱,或者僅停留在紙面上,合同沒有實際執行;九是CFO頻繁更換;十是過度外包、銷售依賴代理或收入通過中間商;十一是歷史業績突然變臉、預測業績突然下調;十二是複雜難懂的超過商業實際需要的公司結構;十三是稅收繳納和收入之間嚴重不成比例;十四是報表重述;十五是重大資金挪用或者支付缺乏透明(這個指控最為常見)等。當然這些引發訴訟的常見因素,也僅僅是一種預警信號,並不代表公司就一定存在財務或者信息披露的實質問題。另外我們觀察到,和集體訴訟經常相伴而隨的是SEC 訴訟,如:東南融通、高速傳媒、中國能源技術、東北石油、富麒國際、雙威教育、中國生物、西安寶潤、旅程天下、中國閥門等都遭遇這兩類訴訟。對這些中概公司來說,不得不在兩條戰線上同時作戰,倍加艱辛。


下:是戰、是和還是賠?


美國證券集體訴訟從程序上看主要有三個階段:起訴階段、證據開示階段和庭審階段。從1995年開始,在累計數千起的美國聯邦證券集體訴訟案件中,真正進入庭審階段的很少,至今為止只有十四起,大部分不是在起訴階段被駁回起訴,就是在庭審開始之前和解。在針對中概公司近百起的集體訴訟中,約一半以上目前已經結案的(包括原告自動撤訴、法院駁回、和解賠償或者最終裁決的);其中涉及賠償的案件約四十個,公開披露的累計總賠償金額接近二十億美元(不含利息)。2014年和解/賠償案件共十五個(含在多倫多上市的嘉漢林業案件),主要信息如下:




值得一提的是,因渤海漏油事件而於2012遭遇集體訴訟的中海油在2014年成功挫敗了該起訴訟。2014年2月3日美國聯邦第二巡回法庭維持地區法庭的裁決,駁回原告對中海油的起訴。此外,在被渾水做空之後而引爆的網秦公司訴訟案,雖然當時曾經引起眾多關註,但於2014年1月6日原告主動撤訴。在以上和解或者賠償案件,有的是經過法院裁決最終賠償的,有的是經過法院對原告你駁回起訴申請作出裁決之後和解賠償的,我們重點了解一下以下幾個比較有借鑒意義的訴訟案:


東南融通:如何創下中概最高賠償紀錄?


這家曾經員工超八千人,市值超二十億美元的中概軟件第一股,在遭遇做空之後,僅四個月就股票退市公司解體,並引發了中概遭遇做空的全面危機,和一系列訴訟。在針對公司的其CEO及CFO的集體訴訟中,於2013年11月14日公司和董事長缺席被判決賠償881.3百萬美元外加利息,從2008年2月份開始按照9%年利率計算利息,直到付款,所以至今累計超過10億美元賠償;在針對該公司原CFO 的集體訴訟中,於2014年11月21日,這位四大審計經理出身的曾任數家中概公司CFO的加拿大人,被陪審團裁決需要負責,美國聯邦證券集體訴訟從1995年來僅有另外13起案件進入由陪審團最後裁決;該CFO的庭審過程十分短暫,因為投資者無法尋求那些在中國境內的證人出庭,該CFO是唯一出庭被告也是唯一的本案出庭證人,可謂是孤獨的被告和證人。目前法院尚未最後裁決該CFO需要承擔賠償的具體金額,按照慣例,在證券訴訟中一般是允許被告首先動用其保險來支付賠償,不足部分才會涉及個人財產,即便如此,也允許個人保留百分之二十的凈資產。但對於東南融通超高十億美元的訴訟標的來說,該CFO的賠償幾乎是微不足道的。在針對審計師德勤的集體訴訟中,被告連續兩次成功獲得法院支持,駁回原告的起訴。而原告並沒有獲得審計師的審計底稿,甚至連SEC 當時也無法獲得審計底稿,所以原告主要是依據做空機構的研究報告以及東南融通CFO 在證據開示過程中所提供的信息來指控德勤,而做空的報告並沒有指出東南融通的財務造假具體金額有多少, 這樣的指控信息顯然沒有被告抗辯所提供的信息細節和充分,因此法院認為原告對審計師的指控是不充分的;相反從審計師提供的抗辯信息來看,在審計過程中對某些關鍵事項德勤倒是對東南融通步步緊逼,因此最多只能說審計師是被東南融通的欺詐行為欺騙了,法院同意的德勤的申請,駁回原告對德勤的指控。SEC 也對東南融通提及訴訟,然而該公司並沒有應訴,因此外界並無法確切知道東南融通財務欺詐的具體方式和所涉及金額,所以對於股東來說,其指控的力度可能會受到影響。我們不妨假設一下,如果當時SEC 已經獲得審計工作底稿,或者說東南融通也有類似的安然那樣來自獨立第三方、更為全面、有具體量化數據的調查報告,或者說做空報告所指出的那些審計預警信號可以量化的且在訴訟期間是十分易於識別的,那麽原被告之間的博弈可能會更加激烈。雖然法院作出了超過十億美元的缺席審判裁決,由於東南融通公司已經解體,而且公司所剩余資產(如有)和涉案高管也在中國境內,這個裁決是否能夠真正得到執行目前還無法判斷。不論如何,東南融通證券訴訟案賠償金額不僅創下了中概在美訴訟的最高紀錄,在美國證券訴訟歷史上,也屬於由法院作出被告缺席審判的最高賠償案件。SEC 也於2011年11月10日對東南融通提起訴訟,但公司一直沒有應訴,該案目前尚未結案。


高速傳媒:缺席審判的高額賠償,如何追討?


這家通過反向並購於2010年6月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城際巴士車載電視媒體廣告公司,先後被Citron 和Muddy Waters 出具研究報告做空,股價暴跌超過三成;, 2011年5月19日股票恢複交易後,暴跌81.8%, 至2.16美元;至2011年10月20日,股票價格只有0.17美元。審計師、CFO和外部董事先後離職。集體訴訟於2011年2月4日爆發,公司本身、CEO 和CFO, 外部審計師德勤香港成為被告;被告中還包括前身公司的兩高管及、德勤英國總部和德勤美國,及公司前任小型審計師,對這些被告的指控後來被法院駁回。做空報告指出該公司2009年的收入被虛增464%,廣告巴士數量有一半以上是虛報,中美報表存在巨大差異,屬於中報報憂、美報報喜的陰陽財務數據;有媒體文章指出該公司香港總部員工在大白天不是睡覺就是打牌;德勤的辭職信還透露在審計函證和銀行交易記錄查詢過程中,無法實施有效審計,德勤審計無法實地考察重大客戶,無法發出客戶函證,有些回函明顯造假(有不同客戶的回函竟然由同一個人在同一天在同一個郵局寄出);當審計師到某銀行進行實地記錄調查時,竟然遇到企業員工在銀行下班後在制作打印虛假銀行記錄;德勤3月11日辭職並撤回2009年審計報告。2013年2月28日,法院拒絕了審計師德勤香港和公司駁回起訴的申請;這主要因為高速傳媒財務造假金額巨大,而且德勤稍後也發現了眾多造假的預警信號,而且這些預警信號並不難發現,也正是因為這些預警信號導致了2009年的財務報表嚴重失真,德勤也就此撤回了2009年度的審計報告。德勤在訴訟中抗辯表明其審計程序符合公認審計準則,然而這些預警信號是如此明顯(尤其是重大客戶無法驗證),假設執行了基本審計程序,應該是可以發現的,這說明德勤或者沒有發現這些預警信號,或者發現了但熟視無睹。正是由於從原告提供的訴狀來看,高速傳媒財務涉嫌造假金額之巨大而且預警信號之如此明顯,法院認為可從中推導出審計師的工作至少屬於有意識的不當行為或者輕率,這符合證券訴訟法起訴標準中的欺詐要件。除非進入證據開示環節,出具審計底稿予以證明,但這對德勤來說就變成是被動了。至於德勤為何無法類似在東南融通案那樣,在申請駁回起訴的抗辯中就這些預警信號提供證據表明其審計的盡職合規,這就不得而知了(從目前法院公開信息中,我們發現德勤在本案中的抗辯強度要遠弱於東南融通案)。2014年1月17日公司被缺席判決超過535,500,000美元的總賠償,並從即日起計息;目前審計師德勤是集體訴訟中除了CEO和CFO之外未結案的被告人;2014年8月15日法院作出裁決認定原告的訴訟集團確認範圍,訴訟仍在進行中。在SEC 對公司和高管的起訴中,2013年10月9日聯邦法院缺席審判裁決公司賠償總金額本息合計41,894,082.05美元,另外承擔民事罰725萬美元。2014年2月19日,聯邦法院缺席審判裁決公司董事長兼CEO 承擔個人賠償本息合計17,718,359.07 美元,另外承擔罰金150萬美元。另據披露2013年1月16日,投資者Starr Investments在香港獲得裁決,高速頻道的三位創始人被要求賠償原告七千七百萬美元,該投資者同時也在起訴審計師德勤。以上訴訟至今累計賠償總金額達680,862,441美元,該案最終的總賠償金額是多少目前還不可知,還要取決於對審計師的訴訟結果。


新東方:高起低落,有驚無險


2012年7 月17 日新東方公告SEC 開始調查其VIE 結構和合並報表會計政策,當天公司股價下跌約35%; 第二天渾水摸魚發布報告, 指責新東方存在VIE、報表合並、 稅務等一系列問題,新東方股價當天繼續下跌35%。新東方股票市值累計縮水接近60%, 損失約20億美元。 2012年7月23日,集體訴訟爆發。在VIE 指控上,原告指出被告的VIE 相關合同在訴訟期間無法滿足公認會計準則下的報表合並要求,新東方不是VIE 公司的主要受益人(primary beneficiary )因此對其進行報表合並違反公認會計準則。新東方的VIE 相關合同包括:服務合同、權益抵押合同、權益獨家回購合同。原告指控被告沒有披露某些年度服務合同的收費金額和費率信息,2011年披露的收費率很低, 明顯不足以支持對VIE 的控制權;而且被告並沒有向法庭提供證據表明其有單方面的調價權;法院認為沒有證據可以表明在訴訟期間被告有權依照服務合同收取VIE 的大部分剩余回報(residual return);原告還指出權益抵押合同並沒有在有效的政府部門登記,所以是不可執行(無效的);關於權益回購合同,原告指出,在訴訟期間,中國的法律並不允許外商獨資公司並購本案中從事教育活動的VIE 公司,所以該合同在約定可執行的法律範圍內也是無效的;據此,法院認為原告已經充分指控了被告缺乏對VIE 的有效控制權。法院在本案中對VIE 是否有效的法律邏輯推理,對將來可能產生的VIE 訴訟案來說是可以成為判例法的,因此值得引起VIE 模式上市的中概關註。被告從重大不實陳述、欺詐企圖、損失因果關系這三個方面進行抗辯,申請法院駁回原告的起訴。被告抗辯指出其報表並沒有進行重述,而且外部審計師仍然出具無保留意見,因此不存在重大不實陳述;法院認為,雖然可以在誠信的基礎上接受審計師的意見,但審計師的審計意見並不能解除企業在VIE 合同有效性上的義務;被告還抗辯到,公司成立調查委員會啟動調查,因此不存在欺詐的企圖; 法院指出被告的調查委員會在VIE 事件上並沒有做出最終結論, 而且當新東方公布SEC 企業融資部門(corporate finance division)啟動了對新東方VIE 調查的時候,股價開始下滑;雖然後來該調查終止了,而且SEC 該部門並不反對新東方的VIE 會計合並政策,但SEC 的執法部門(enforcement division )對新東方的調查並沒有終止,因此法院認為依照判例法,本案中,在損失因果關系要素上SEC 的調查起到關鍵作用,原告符合指控要求。法院認為,假設原告所指控屬實(請註意:僅僅是假設,並不是認定指控屬實), 那麽就VIE 訴訟事項而言,原告的指控已經符合重大不實陳述、欺詐企圖、損失因果關系這三個要求;從原告指控可以推導出被告在VIE 報表合並事項上雖然不存在故意的動機或者企圖,但至少屬於輕率(reckless)性質,而這是符合證券集體訴訟起訴標準中的欺詐要件;因此於2013年12月23日就VIE 的指控,法院拒絕了新東方的駁回申請。法院本身並沒有裁決這個VIE 是否有效,也沒有裁決新東方是否存在欺詐或者輕率,因為案件並沒有進入開庭審理階段。從現有公開信息來看,新東方VIE 更類似合同文字和會計技術處理這些形式上存在小小瑕疵,從而被做空機構鉆了空子;至於是否存在實質上的問題,由於案件並沒有進入證據開示階段,所以外界並無法判斷。但即便如此,為何會有形式上的小小瑕疵,新東方期後進行了哪些改進措施?這同樣值得中概公司借鑒學習。做空機構曾指控和公司業務規模及同期其他中概公司相比,新東方的數年度審計費偏低,並以此質疑新東方財務報表的可靠性,雖然法院並沒有認可這樣的指控,但從中亦可以看出做空機構的豐富遐想能力和成熟的做空套路。法院拒絕新東方駁回起訴的申請後,意味著該案可以繼續往前走,或者進入證據開示階段然後庭審,交由陪審團裁決,或者當事人雙方考慮庭外和解。2014年4月19日,原被告雙方律師開始進行和解談判,並於 2014年5月23日達成和解賠償475萬美元(其中存托股訴訟450萬美元,期權訴訟25萬美元)。這樣的結果對新東方來說無疑是個巨大勝利,算得上是有驚無險,賠償金額不大,避免了接下來的證據開示程序,從此可以徹底擺脫VIE 所導致的集體訴訟糾纏,走出被做空的危機。VIE風險從最初被放大從而引發華爾街恐慌,到投資者相對理性把控各中概的VIE風險,至少可以認為目前VIE的現實風險可以控制的,並得到投資者認可。最明顯的是在阿里上市時,華爾街對認購阿里股票所展現出的高度熱情,幾乎可以說對VIE的風險是忽略不計。但近期商務部出臺了外國投資法草案征求意見稿,似乎透露出監管部門對VIE的新思路,VIE接下來還會產生哪些現實風險?還有哪些地雷未被引爆?是否仍然有驚無險?還有待觀察和視具體公司情況而定。


安博教育:無疾而終,何時重生?


安博於2010年8月5日以每個ADR10美元上市,融資超過1億美元。從2008到2010年,安博在全國範圍內完成的收購近30宗,耗資超過14億元人民幣,系列並購對公司在整合、治理方面帶來了眾多挑戰,也埋下了隱患。2012年4月30日,安博發布公告稱其年報將延期發布;5月16日,公司公告稱;由於(1)收入確認方法變更,沖回八千五百萬到九千五百萬原先確認的收入(2)追加計提人民幣一千五百萬的壞賬準備;(3)增加折舊和其他費用,所以將繼續延遲年報公布;5月16和17日,股價連續以17.55%,和6.45%, 跌至4.35美元;6月11日集體訴訟爆發;7月5日,公告稱由於前員工舉報,公司審計委員會將對涉及2008年某並購的涉嫌財務違規啟動內部調查程序,當天股價暴跌一半,從4美元多跌至略高於2美元;7月9日和10日, 投行將安博股票降級。事件在2013年繼續發酵,3月18日,安博四名獨立董事中的三人辭職;3月22日,安博聘請的泛偉律師事務所在牽頭調查可能存在的財務不當行為九個月之後辭職;3月22日,審計師普華永道宣布辭職,並指出辭職是因為擔心這項調查可能無法獲得必要的資源和時間,而安博現有管理層的存在可能使調查無法在普華永道認為必要的範圍內展開;此後,紐交所暫停了安博的股票交易;3月25日,霸菱以有關方面辭職和股票停盤為由,撤回了十天前提供的收購要約;4月,主要基金股東之一向開曼群島的法院提交申請,要求對安博進行清盤,並提出彈劾安博教育總裁兼董事會主席,開曼群島法院支持臨時清盤申請並任命畢馬威為臨時清盤托管人;2014年3月,媒體報道,安博控股聯合臨時托管人委托的歐華(美國)律師事務所最新出具的一份獨立調查報告表明,由前員工及並購學校原負責人向普華永道提出的任何指控均沒有充分依據。在集體訴訟中,原告指控被告存在虛假並購和虛假收入確認。2014年2月,法院裁決認為由於在訴訟期間並沒有公開的信息來證明安博以前所作的對外披露是錯誤的、需要修正的,沒有修正性披露(corrective disclosure) 存在也就無法認定安博的股票價格下跌是由於公司的對外信息披露所造成的,所以被告損失的因果關系不成立,法院駁回原告的起訴,但允許修改訴狀重新起訴;2014年10月24日達成和解賠償150萬美元。但已經為時太晚。在經過財報延遲、並購公司員工舉報、股價暴跌、訴訟爆發、投行降級、董事離職、審計師離職、律師離職、私有化夭折、大股東逼宮等以上一系列密集爆發的事件之後,此時的安博已經回天無力,至今股票仍處於停牌狀態,安博公司可以說是無疾而終。同屬於中概教育行業,新東方和安博雖然在集體訴訟中最後都以不大的金額達成庭外和解,但兩公司的命運卻是截然不同;前者股價已經回到了被做空前的水平,而後者股票仍然停牌,公司被托管,期待重生。我們可以理解的是,真實的業務、健康的模式、良好的公司治理、管理層面對被做空和訴訟所展現出來的誠信、透明和智慧水平,不僅會影響到集體訴訟的最終結果,也會影響到公司的生命線。


嘉漢林業:多少中介因你而困在訴訟戰場?


在多倫多交易所上市的中概公司嘉漢林業(Sino forest)最高市值超過60億加元,被渾水做空後被迫退市,公司被指控隱瞞超過5億加元的負債。該案的訴訟總標的超過90億加元,證券集體訴訟被告中,除了公司及CEO、CFO和其他董事 之外, 還有外部審計師安永和BDO,評估師以及TD、RBC、CIBC、楓葉銀行、瑞信等在內的加國老牌投行。審計師安永於2013年達成和解,賠償金額為1.17億加元,創下加國歷史上金額最大的會計師賠償;在另外一場相關的訴訟中,安永同意和解賠償2百萬加元;此外,安永還和安省證券交易監督委員會(OSC, 類似於美國的SEC)達成8百萬加元的和解;2014年嘉漢林業的前CFO 也在證券訴訟中達成和解賠償5百60萬加元,另外被OSC 罰款70萬加元; 2015年1月26日,投行被告同意賠償3千2百50萬加幣,同時願意向原告提供相關文件用以支持對另外一審計師BDO 的訴訟。所以該案至今累計總賠償金額達一億五千七百八十萬加元。尚未結案的被告包括審計師BDO 和除前CFO 之外的其他董事成員。嘉漢林業案還引發了一系列相關訴訟,包括:投行訴訟中國通商、競天公誠兩家律所;後兩者稍後又對投行律師君合所、嘉漢林業獨立委員會的三位外部成員、美林和瑞信提出訴訟,審計師安永對資產評估師的訴訟,以及基金投資者對約翰·保爾森所管理對沖基金的訴訟等。曾經在IPO 項目中的合作團隊,現在只能在訴訟的戰場上互相廝殺了。目前這些訴訟尚未結束。


至今為止,中概訴訟和解賠償超過千萬美元的案件有9個(見下表),這些案件中有的被告尚未達成和解賠償,訴訟仍然進行中,如:中國高速頻道的審計師德勤、中國能源技術審計師安永、雙威教育的審計師德勤。在所有訴訟中,目前被缺席判決的案件有6個,包括:東南融通、高速頻道、僑興移動、盛世巨龍、智能照明電子和西藍天然氣。





2015年訴場戰火不但沒有熄滅,反而在春節前夕,由中概股“帶頭大哥”阿里打響了中概集體訴訟的第一戰。面對訴訟,阿里發出了強勁的聲音,要通過強烈抗辯,讓世界更好地了解阿里、了解中國。於2月13日,馬雲在致員工信中指出,阿里會高度重視集體訴訟,會堅持客觀、透明、誠信的原則處理好。是的,對眾多優秀的中概公司而言,理性面對和積極迎戰集體訴訟是適應和利用國際規則來維護自身權利,提升公司軟實力的過程,是較量也是展示。我們需要有更多優秀中概公司在包括集體訴訟這樣的國際博弈戰場中,發出強勁的聲音。



來源:新浪科技

0 (1).jpg (93.91 KB, 下載次數: 0)

0 (1).jpg

0 (2).jpg (70.56 KB, 下載次數: 0)

0 (2).jpg

0.jpg (82.48 KB, 下載次數: 0)

0.jpg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3486

十年十倍:中概股跌成豬頭 網易緣何一枝獨秀? 富途證券

http://xueqiu.com/3951307517/37085849
導讀:過去的一年又是美股中概股尤為慘淡的一年。這是過去一年來中概股跌幅榜:久邦數碼 -85% ;500彩票網 -76%;聚美優品 -66% ;搜房網 -64%;奇虎 -59% ;樂逗遊戲 -56% ;迅雷 -56% ;優酷土豆 -55% ;中國手游 -54% ;新浪 -52%……令人意外的是,網易股價絲毫沒有受到影響,而且財報公佈後繼續創出新高,過去十年股價漲了11倍。

前不久網易出了財報,很多人問:「百度有搜索,騰訊有微信,阿里有淘寶,網易有什麼?」頓時語塞,我偶爾記得老闆丁磊轟動一時去養豬,很多媽媽也或許依稀記得在網吧現場生擒兒子的時候他正在玩《夢幻西遊》,許多朋友郵箱的後綴是163.com,還有一眾屌絲天天對著網易新聞狂擼傻笑不止。

在過去的十年,網易的股價翻了約11倍,而同期納斯達克指數翻了2.27倍。再早點回到2000年10月- 科網股最壞的時代,也是投資者最好的時代買入網易,低點至今回報接近140倍,同期,馬化騰、李彥宏和馬云還在為科技股泡沫帶來的融資寒冬一籌莫展。



業務簡介:

看看業務吧,沒什麼特別的地方,互聯網公司有三寶:遊戲、廣告和額……其他收入:




第四季度總收入為36.84億元人民幣,上一季度和去年同期分別為33.26億元人民幣和25.85億元人民幣。

2014年4季度收入歸類:

在線遊戲:收入為28.63億元人民幣,+35.7% yoy,+16.4%qoq

廣告業務:2014年廣告服務收入為4.4億元人民幣,+22.7% yoy,-8.1%qoq

郵箱+電商+其他:3.81億元人民幣,+224.2% yoy,-1.9%qoq

2014年全年,網易總收入為124.80億元人民幣,淨利潤為47.57億元人民幣。公司現金、現金等價物和定期存款共為211.91億元人民幣,幾乎沒有債務,資產負債表強勁。

從收入上看,如果百度和阿里是廣告幫,那騰訊和網易則屬於遊戲派。自研產品有非常經典的《夢幻西遊》(是很多90後小朋友的童年回憶,嗯,對,他們也開始回憶童年了)。舶來品有《爐石傳說》和《魔獸世界》,合作夥伴是大名鼎鼎的暴雪遊戲公司,創造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經典遊戲。《夢幻西遊》和《魔獸世界》都是運營了很久的遊戲,積累了非常穩定的用戶群體。




廣告方面,有163.com和手機新聞,網易打著「有態度」的旗號,做內容差異化,同時重視用戶參與度(很多網友才華橫溢,不知道是不是網易本身的編輯),很多用戶不但被新聞內容吸引過來,還有專門前來看評論的。




個人感覺,在中國媒體普遍保守的環境下,網易新聞內容很出位,觀點很有態度,網友評論很有創意。結果吸引了眼球和流量,形成廣告價值云云自然不在話下。

易信是網易旗下一款通信類產品,在微信的淫威下就呵呵了,不評論。

郵箱、電商等產品貢獻了其他收入,電商相關業務今年貢獻了不錯的增長。

增長動力:

網易市值約146億美金,16倍PE,價位中等,現金實力雄厚,資產負責表安全,現金流充沛,如果未來增長有驚喜的話價位還不錯。

在可預見的未來,網易增長動力主要有幾點:

移動遊戲增長動力:持續為公司遊戲業務注入增長動力,全年佔了14%的營收。策略上和PC遊戲類似,有自研,也有和國外知名廠商合作:7款自研,4款合作,6款待發,是主要增長動力。網易沒有特別爆款的手游,但手遊行業不錯,用戶需求有深度,如公司可以在產品上持續推陳出新,相信會是中短期業績主要的增長動力來源。

傳統PC遊戲增長動力:端游市場不會出現太大變化,增長相對緩慢(行業10%左右增長),但憑藉著網易的幾款自研經典,外加和暴雪的好基友關係(Diablo3 馬上要在國內推),相信網易依舊會在PC市場有一席之地,並且將取得優於行業的增長,但也不奢望其可以和騰訊媲美,畢竟來到網吧,放眼一看還是《英雄聯盟》和《穿越火線》的世界。

移動新聞端廣告增長動力:網易移動新聞端是一款很不錯的應用,並不是應用技術上本身有多麼屌炸天,而是其新聞內容出彩,年輕人在看完微信以後去讀讀網易新聞的還佔不少數。如果其內容能持續保持競爭力,這一塊的貨幣化能力我認為是低估的。在微信的陰影下,移動端的自有流量資源顯得尤為珍貴,用「有態度」的內容和評論形成差異化和核心競爭力。總體來說,網易還是很懂屌絲的,他們知道什麼東西能滿足大眾對內容的渴求,別忘了現在把屌絲們玩得團團轉的YY和陌陌的CEO皆網易出品。因此,如果網易新聞端貨幣化能找到新的突破口,說不定會有驚喜。

其他業務增長:網易也涉足彩票、電商、保險等,現在不知道,說不定哪天就成了?當然這部分業務預期的成分較高。




歷史上的10倍股:

網易沒有顛覆這個那個,在BAT陰影下的丁老闆在過去10年踏踏實實地給投資人帶來了11倍的回報。雖然網易回報大幅跑贏納斯達克指數,但不如百度帶來的16倍回報,也被騰訊140倍回報秒殺。在BAT羽翼豐滿的今天,網易的下一個10年將如何給股東繼續創造增長和回報呢?

(作者公眾號:TMT股票投資)

港股美股,首選富途!通過富途開戶,即可購買網易股票~!http://www.futu5.com/reg?channel=10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349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