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整理自微博易創始人徐揚在黑馬會首屆華東私享會上的分享,徐揚此前是百度99號員工,賣出了百度第一個關鍵詞,他也是Twitter最早的中文用戶之一,2009年嘗試創業,做客戶端形式微博產品滴,後創辦微博營銷公司微博易,2012年年收入過億元。
微博易創辦近三年來,總共跑過大概32萬起微博營銷活動,現在每天都有2000個活動在做。
微博營銷有一些很成功的案例,比如,我們推起來的航班管家、藝龍、攜程、美麗說,但80%的微博活動是失敗的:老闆覺得這個事兒挺好,但發出去,沒人看。10萬、20萬資金丟進去,十幾個轉發,沒有辦法就只能補水軍,這些錢太可惜了。
誤區一:猜錯了客戶的視角
為什麼說80%的活動做錯了?首先就是猜錯了客戶的視角,我們做微代言業務時特別明顯。
一個很大的油漆品牌做活動,我們幫他選了幾個色彩鮮明的年輕明星。這家公司的媒介經理20多歲,小姑娘一看就說,真棒,這些明星我很喜歡,活動一定能做火。然後提案到了他們媒介總監,30多歲,看了說不行:這都什麼人,我都沒有見過,回去重寫!我們就按照30歲的人會喜歡什麼明星,重新包裝了方案。之後到了老闆那,老闆40多歲,又讓改方案,讓選誰誰誰。最後,根本沒人玩。當我們以自己的眼光去想一個活動,丟出去一定是失敗的。
誤區二:轉發多,活動就成功
去年年底,我們配合做了一個活動叫調戲凡客女客服,當時共1萬7000人參加,但最終成交的定單是0。
為什麼?整個微博的用戶生態,可以分為泛人群、小白、大白、金領四層,呈金字塔狀。最下面的是泛人群,在微博上大約2億左右,多數是在校學生和工作一到兩年的人,這群人的特點就是極其活躍,但沒有購買力。再往上是小白人群,大多工作2—3年,他們是傳說中的月光族,靠淘寶的打折產品才能把工資花到31號。再往上一層是大白,勉強踮著腳角能買奢侈品。再往上是金領,買什麼不問價格,只問自己需要不需要。
去年,微博上60%的人在玩品牌公關,26%在做官微聚攏客戶,14%的人在賣東西。玩品牌公關,要想明白,到底要擊中哪群人,他們有什麼愛好,我們做什麼活動他們會喜歡,而不能只圖個熱鬧。
誤區三:用微博宣傳產品優勢
有一個客戶想推一款手機,我去見了老闆。老闆一直在和我念叨,小米為什麼賣那麼貴,我的CPU是幾核的,我的顯卡、聲卡都比他好,他說了四十五分鐘我也沒聽明白,因為我到現在也不知道自己的手機是幾核的。他主要的營銷思路就是說自己產品的優勢。但其實,沒有人會在乎你所謂的產品優勢,大家只在乎一件事——這和我有沒有關係,沒有關係都是扯淡。
誤區四:做企業官微就是攢粉絲
有一個企業的官方微博賬戶,靠發各種段子,攢了400萬粉絲,隨便丟一條都很多人回,他們做微博維護的哥們兒經常出來講課,說自己是如何運營官方微博的,告訴大家怎麼發段子。但有一天我看到很荒謬的一幕,一個人在下面留言,小編你每天發這麼多段子,你們公司到底是干嗎的?
喝過可口可樂的多少人?關注可口可樂官微的多少人?用iPhone手機的多少人?關注蘋果官微的多少人?淘寶有多少粉絲?40萬,但淘寶有800萬賣家,5億買家。
微博更加開放,基於興趣,是用來聚攏同類人群的,比如,一個帳號叫不弄指甲就鬧心,全球唯一一個只說怎麼染指甲的媒體,男生聽了一點感覺沒有,女生一聽就興奮。如果真想做官微,你首先要想明白,你想影響什麼人,他們喜歡什麼,明白後,就做一個這樣的帳號,把內容給他們,讓他們覺得喜歡,把目標客戶聚起來。
官微存在的價值,或有益或有趣,如果都沒有的話,這個官微還需不需要存在就可以查一查了。
誤區五:所有企業都應做官微
不是所有企業都可以做官微的,企業官微的粉絲增長跟目標用戶群體在微博中存在的密度有關係。
同樣十個月,美麗說發展了300萬粉絲,發展一個粉絲的成本大概2毛錢。螞蜂窩旅遊攻略,增長了30萬粉絲,一個粉絲10塊錢。我們還有一個做紫砂壺的客戶,十個月只增長了1500個粉絲,一個粉絲的成本是150塊。想影響的群體在微博上的密度不一樣,增粉的速度就不一樣;目標用戶群的密度越高,企業獲取粉絲的成本就越低。
誤區六:微博是和用戶互動的
一些專家說,企業微博營銷的重點是和用戶對話、互動。真粉絲不超過2萬的,可以這樣。真粉絲超過2萬,這話不能聽。
知道李小璐一天收到多少條私信嗎?兩萬條,@她的則有7萬個人。一對一互動的話,就要了她老命了。我就一萬多粉絲,每天十幾個人@我求助,拆遷的、打官司的,亂七八糟什麼都有。真粉絲到10萬,你怎麼跟客戶互動?
微博實際上跟廣播一樣,當信息需要一對多瞬間傳播的時候,就用微博,當需要和客戶深度互動的時候,可以用微信。
誤區七:用微博做銷售
很多人在微博上賣東西,比如發條微博,說今年流行某某顏色的裙子,現在特價銷售,帶個鏈接。這種營銷形式,一度很有效,並在去年雙十一達到高峰。去年,這樣一條微博丟出去,花3000塊,能有3萬人點擊鏈接。但今天,我們再丟一個促銷鏈接,3000塊能來1500個人就不錯了。用戶看到鏈接不再衝動了,所以,現在如果想通過在微博上做鏈接效果,放棄吧,除非你的產品毛利很高。
誤區八:學習「陳歐體」
還記得2012年聚美優品做的陳歐體吧,「你只聞到我的香水,卻沒看到我的汗水;你有你的規則,我有我的選擇;你否定我的現在,我決定我的未來;你嘲笑我一無所有不配去愛,我可憐你總是等待;你可以輕視我們的年輕,我們會證明這是誰的時代。夢想,注定是孤獨的旅行,路上少不了質疑和嘲笑,但,那又怎樣?哪怕遍體鱗傷,也要活得漂亮。我是陳歐,我為自己代言。」
2013年,微博內容更輕,80%以上微博將來自移動設備,人們為每條微博分配的注意力已經從12秒降低到8秒。因此,無論是做企業營銷還是個人寫微博,寫三行以上的全是廢話,最好的方式就是一行字加一個圖。
誤區九:抓住微信營銷的機遇
2013年,微博圈子裡很多人很迷茫,微博在下滑,微信很牛逼。我們拿到的內部數據,微信用戶已經過了5億。即便20%活躍,也至少1億用戶,弄過來千分之一就是10萬用戶。現在很多講座,天天在講怎麼做微信營銷。但其實,微信營銷是一個謊言。
微信從誕生到現在,只有兩篇文章說明了微信要做什麼。第一篇是馬化騰兩會期間答記者問,第二篇是上週曾鳴說微信的5.0。兩篇文章總結下來,微信要做的是O2O的服務系統,騰訊從來沒有想過微信往營銷方面發展。在看得到的未來幾年,微信在傳媒和營銷方面不會有特別大的動作,所以不要相信專家們的那些文章,包括什麼十大案例,什麼星巴克、招商銀行。
大家誰在微信上查過賬單?一個普通用戶天天拿著微信查賬單,這事兒靠譜嗎?我們也問過據說微信營銷非常好的某銀行,銀行負責人說,做微信營銷最大的收穫就是這件事情炒作的價值。
最後,給大家幾個建議。第一,玩這些新媒體之前一定要想明白媒體的定位是什麼。第二,不是每個企業的每個產品都適合自媒體營銷。不要去迷信微博和微信,用戶在哪兒我們就在哪兒。第三,自媒體時代到來,口碑就是品牌。第四,自媒體營銷,就是利用各種方法增加品牌在自媒體中的提及率。我們能夠看到,2012年,所有電影的票房收入跟他們在微博上的提及率是成正比的。
開店不是個好主意
2009年7月8日11點35分,1800- Flowers通過Facebook店舖賣出第一束鮮花,售價34美元,從此Facebook不再是一個社交媒體而加入電商平台行列。分析人士預測,經過5年左右時間,在Facebook上完成的交易額將超越Amazon。
然而,2011年,根據Booz&Co.的統計,Facebook店舖總體銷售額50億美元,看起來是個不錯的成績,但與同年美國電子商務總銷售額1943億美元比起來就微不足道了。另外,Amazon 2011年收入為480億美元,與Facebook 店舖同為平台商的eBay 2011年交易額為686億美元。
也是在2011年,多家知名的零售商匆匆進入Facebook又匆匆退出了,如美國時尚品牌Gap、百貨公司JC.Penny、高檔商品連鎖商城Nordstorm、電子遊戲零售商Gamestop等都在一年之內進入又退出Facebook 店舖,其中Gamestop只停留了短短6個月。2013年2月28日,Facebook上首家社交網絡商城Payvment停止在Facebook上的業務,並將客戶名單直接賣給了競爭對手。Payvment於2011年上線Facebook,兩年來吸引了17.5萬個商家在其平台上開店,並擁有20萬註冊用戶,但現在它的每月活躍用戶數下降到僅1萬左右。
眾多品牌商、零售商、社交電商紛紛退出Facebook的原因無非兩點:
1. 投資回報率不足。就如Gamestop市場營銷副總裁Ashley Sheetz所說,「對我們來說,Facebook一直是與顧客交流的有效途徑,但很難直接產生銷售。我們在Facebook上開設直接銷售渠道但沒有取得理想的回報,於是迅速停止了該服務。」
2. 大商家不願過多依賴平台發展,特別是Facebook開始自己的零售業務之後,很多商家擔心自己利益受損,就像很多品牌商不願意進入Amazon,就是擔心Amazon研究自己的經營模式後搶了自己生意。其次,寄生於平台之上總會受其限制,比如之前與Facebook合作的Zynga,在開始階段入駐Facebook看中的是其龐大的用戶數量,但之後便尋求自建平台獨立發展。
Facebook店舖的三種類型
很多人曾經期待Facebook會成為下一個購物目的地,但現實無情地潑了一盆冷水。那麼在Facebook上開設店舖到底行不行?為什麼?
首先,Facebook Store分成三種類型:
1.瀏覽式店舖。在Facebook上展示商品,用戶點擊商品鏈接後轉到外部電子商務網站完成購物。該類店舖只有商舖的形式卻不能直接購物,所以被稱為Faux Store,很好的例子是BestBuy在Facebook上的店舖。
2.真正意義上的網絡商舖(Full Store)。用戶可以在該類店舖上獲得和其他購物網站相同的體驗,產品類目表、購物車、訂單結算,所有購物流程都在Facebook上完成。比如Delta航空曾經在Facebook上開設售票窗口,但很快發現用戶還是習慣到航空公司網站或通過廉價機票搜索引擎購票。
3.粉絲店舖(Fan Store)。這類店舖是專門為粉絲準備的,品牌粉絲有專有特權,例如購買限時限量產品、獲得打折券等。對品牌商來說,運營該類店舖對活動推廣、保持用戶忠誠度很有效果。例子有Heinz Store、Nine West Store等。
瀏覽式店舖的好處是便於設置(無需後台程序的整合)並拓寬了流量渠道,但是該類店舖更像是在Facebook上做廣告而非銷售網站。網絡商舖(Full Store)屬於完整的購物網站,但事實證明該類嘗試大多都失敗了。還是拿Delta航空為例,它在Facebook上開設了一個售票窗口卻沒有引入社交性成分。試問,人們在購買機票時需要互相交流嗎?一個人購買機票的行為會受朋友言論影響嗎?又或者購買機票只是獨立行為,用戶更關心價格優勢?如此說來比價網站就比社交網站更有優勢了。這裡我們並不能確定人們購買機票的行為機制,但可以確定Facebook並沒有找到一個將機票銷售社會化的方法,於是Facebook社交網絡的優勢便無處施展。
事實上,大多數商家進入Facebook的方法都是將網站銷售目錄直接導入Facebook,用戶在其Facebook店舖購物和在其網站購物體驗是一樣的(部分商戶並不會將全部商品放到Facebook店舖,只是精選其中一部分)。用戶在Facebook上沒有獲得全新的購物體驗,也就沒有理由去Facebook購物了。另一份由Webtrend發佈的關於Facebook和其他商業網站關係的報告同樣佐證了這個觀點。該報告顯示,商戶登陸Facebook之後,自身沒有電子商務功能的網站普遍向Facebook流失大量瀏覽量,而自身擁有電子商務功能的網站並沒有向Facebook流失過多流量,相反,大多數該類網站的流量得到了穩步增長。這說明Facebook作為交流平台的確有其吸引力,但顧客還是更傾向於上專門的購物網站購物。(當然,如今大多數購物網站都有顧客間交流的功能。)
Facebook店舖的劣勢
此外,不得不提Facebook 店舖的劣勢:
1.Facebook無法提供完善的購物服務。
很多人對網絡交易仍然持小心謹慎的態度,顧客與商家交易時需要平台為其作擔保。相比較而言,eBay和Amazon的交易規則和顧客服務系統做得更加完善,而Facebook就像個天然的集市而非管理者,這對於顧客和商家來說都是不夠的。再反觀Facebook自身,它是否又願意花費資源去建立一個完善的購物平台呢?顯然這不是Facebook的強項。
2.「聚光燈經歷」(Spotify Experience)——當顧客在Facebook購買商品後,購買經歷會被分享,有可能暴露隱私。
對於一部分用戶購買的一部分商品來說這也許是個不錯的主意,但顯然多數人不願意將自己的購物隱私暴露無遺。如何將購物與社交融合?融合至哪個層面才使得顧客既體驗了社交的樂趣又保留了自身的隱私?比如社交網站Billpy曾將用戶信用卡與網站相連,每當用戶使用信用卡消費,所購商品都會分享給好友。但是這個聽上去很酷的網站從來沒有太多活躍用戶。
3.大數據引發的恐慌——很多消費者並不希望商家掌握自己過多的信息。
Amazon、eBay這類購物網站知道顧客地址、郵箱、信用卡號,但它們不知道顧客是誰,他們有什麼喜好(儘管可以通過瀏覽和購物歷史推斷個人喜好,但大多數顧客不會在Amazon或eBay上直接表達個人觀點)、交際圈怎樣、有什麼政治觀點等。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購物網站掌握顧客身份信息,而社交網站瞭解用戶人格特點。那麼用戶真的想將兩者合二為一嗎?儘管隨之帶來的個性化推薦和更加準確的廣告推送看似對於顧客和商家都是一件雙贏的好事,但是對於很多用戶來說,允許商家擁有如此大量的私人信息是難以接受的。
億邦動力網注意到,昨天一條投訴新浪微博推薦廣告的微博被轉發超過2萬次。該用戶只因為在淘寶查看了包郵骨灰盒的商品信息,其個人數據被鎖定。隨後,該用戶發現新浪微博熱門商品推薦廣告位充斥著骨灰盒、壽衣類喪事用品。
這種極端事件雖然並不多見,卻暴露了淘寶與新浪微博在廣告系統以及數據分析上過於機械化的問題。
「看了一下棺材就被鎖定了,天天推薦棺材過去,說明阿里跟微博的數據分析系統過於粗放簡單了,沒有深入做行為分析,算法太粗暴。」對此,有業內人士如此評價。
據億邦動力網瞭解,自5月1日阿里巴巴集團宣佈入股新浪微博以來,新浪微博就悄然出現一系列變化。譬如,新浪微博頁面底端出現「從淘開始」的商品推薦框,推薦淘寶網相關熱賣商品,點擊後直接跳轉至「一淘熱賣」。隨後,新浪微博右側欄也開始出現相關商品展示櫥窗,並按照千次點擊的付費方式,成為淘寶賣家站外新的「鑽石展位」。
按照新浪微博方面的解釋,商品推薦功能是新浪微博與淘寶等主流電商平台基於微博用戶社交關係和興趣圖譜進行的數據方面的深度合作產品,依據微博信息流中商品相關數據的深度挖掘匹配觸發相關內容的推薦。
據介紹,新浪微博通過廣告內容篩選機制,由微博平台與合作方共同對短鏈進行分析,向用戶推薦可能感興趣的相關產品,並在此基礎上瞭解用戶在電商網站的行為數據,向這部分用戶實現精準化推送。
實際上,自從新浪微博上線該廣告系統後,即毀譽參半。「不爽」的消費者會認為淘寶和新浪微博暴露了個人在互聯網上的隱私,也有部分用戶指出,新浪微博推薦的廣告不加選擇,過度騷擾用戶,帶來不良的社交體驗。
「你剛剛買了兩斤腊肉,微博上的淘寶廣告顯示腊肉的店舖,你剛剛給老婆買了內衣,微博上的淘寶廣告就顯示了滿屏的大胸脯妹子。如果你去過成人用品商店呢?」有用戶打趣道。
實際上,新浪微博的廣告屬於精準營銷的一種,但相比Facebook等國外社交網站而言,被商業化的「阿里浪」廣告則顯得有些「粗暴」。
億邦動力網獲悉,Facebook通常會給予用戶選擇權,屏蔽掉不想看到的廣告推薦。此外,Facebook引流方式通常是引導到Facebook的品牌主頁,從而保證良好的體驗,與廣告主建立更穩健的聯繫,而不是為了促成直接購買。
顯然,在獲得阿里巴巴注資之後,新浪微博商業化探索的步伐開始加快,但在此過程中,也需要在社交屬性與電商網站廣告平台之間尋找到平衡點。
文/顧曉波
在經過幾番苦苦探索之後,曹國偉似乎已經為新浪微博的商業化難題找到了一個答案。據一位剛剛離開新浪微博的員工陳冉(化名)透露,新浪微博已經開始醞釀上市,去年底併入新浪微博的的新浪無線事業部移動微博產品和技術團隊已經開始重簽勞動合同,從原來的新潮迅捷轉到微夢創科。
按照今年4月阿里以5.48億美元購入新浪微博18%的股份計算,阿里對新浪微博的估值為32.55億美元。
新浪微博的商業化已經被媒體寫了一遍又一遍,各種跟商業化搭邊的新功能和產品匆忙推出又迅速冷卻,昨日上線的微博淘寶版被認為是新浪微博加速商業化進程的又一舉措,不過對新浪微博而言,現在上市並不是一個好的時機,更重要的是,他們缺乏一個好的故事。
然而今年已經是新浪微博的第四個年頭,在微信的各種商業化猜想鋪天蓋地的時候,新浪微博的節奏顯得有些緩慢,而深諳資本運作的曹國偉或許將通過上市給股東們一個交代。
消失的估值
上一次傳出新浪微博要上市的消息是在2011年初,微夢創科網絡技術(中國)有限公司浮出水面,該公司10月11日註冊成立,台港澳法人獨資公司,註冊資本2000萬美元,法人代表是新浪CEO曹國偉。另一家公司北京微夢創科網絡技術有限公司則在更早的時間註冊,法人代表為新浪副總裁、新浪產品事業部及微博事業部總經理彭少彬,註冊資本為1000萬元人民幣,成立於去年8月9日。
隨後傳出了新浪微博要獨立上市的傳聞,當時創新工場CEO李開復給出的估值是10億美元,而易凱資本CEO王冉則給出了20億~30億美元的估值。2011年3月,瑞信將新浪微博估值定為31億美元,2011年7月,DST對其估值是50億美元,這超過了新浪目前的市值44.8億美元。
以Facebook和Twitter做參考,Facebook上市時估值為1000億美元,在全球社交媒體用戶下滑的趨勢下,其估值降到了900億美元。與新浪微博更為相似的Twitter目前估值在100億美元左右,在去年年底,其月活躍用戶就已經突破2億,而相比社交帝國Facebook,Twitter更偏重媒體。
Facebook市值仍然可觀,Twitter的估值也水漲船高,為什麼帶有Facebook和Twitter雙重基因的新浪微博估值卻在縮水?
新浪微博2013年Q1財報顯示,截至2013年3月底,新浪微博日活躍用戶4980萬,較上一季度增長7.8%,2012年Q2增幅為21%,Q3增幅為15.9%,Q4的增幅為9.2%,據瞭解,今年Q2的增長幅度更低,微博的用戶已經趨近飽和。
不過艾媒諮詢集團董事長兼CEO張毅認為,用戶增長放緩或者活躍度的變化並不是主要原因,之前微博增長迅猛,並且遊戲、移動廣告等故事對於站在風口浪尖的微博而言太容易令人信服,所以投資者對它的期望和估值都太高,不過現在這兩個都沒做成,而且去年虧了幾千萬,現在它的價格正在向真實價值靠攏,合理回歸。
拋不開的媒體 做不起的社交
上月虎嗅網發佈了新浪微博活躍度下降的報導,隨即有業內人士對其進行反擊,事實上,新浪微博的活躍度確實沒有下降,只是用戶原創內容減少,基於事件的轉發增多,從雅安地震、黃浦江死豬到遊客塗鴉、城管打人,無一不在微博上掀起巨大波瀾。
新浪微博日活躍用戶4980萬,76.5%的用戶使用移動終端登錄微博,也就是說每天在PC端登錄微博的用戶僅剩1000多萬,而剩下的近4000萬的則轉向了移動端。
移動端輸入成本更高,更多用戶選擇轉發,只有媒體帳號和一部分公知仍在堅持高頻率地生產內容,用戶轉發的內容也大多來源於此,自媒體人宗寧表示,新浪微博從此前的大號驅動變成了事件驅動,是媒體屬性的增強。
「在微博時代,人們終於開始可以參與到一個事件中去了,而不是像以往那樣只能看媒體報導。這個方向, 目前是新浪微博的終極方向,而前面出現的大號經濟只是一個暫時的階段表象,以後的情況會越來越清晰。」宗寧說。
不過媒體屬性的增強使得熱點事件更容易得到爆髮式傳播,卻讓微博內容同質化程度增高,另一方面社交屬性的缺失使得產品粘度下降,也使得用戶生產內容的積極性降低。
張毅說,並不是新浪微博不想做社交,而是新浪太擅長媒體,除了媒體之外並沒有太成功的產品,做社交不成反而耗費了大量金錢,另一方面對新浪而言,很多購買力低下的低收入用戶、沒有網購習慣的中老年用戶並不使用新浪微博,這使得新浪微博的用戶屬性天然的就和淘寶、天貓需要的用戶相吻合,再去做社交也不會讓這個故事顯得多好看。
正如張毅所說,除了PC端,新浪微博在移動端的社交嘗試也並不成功,試圖切入熟人關係的私密社交產品「密友」iOS版已經近9個月沒有更新,而另一款群組社交產品「微友」也反響平平,為了打破用戶的溝通壁壘,新浪微博甚至開放了用戶私信,即好友給我發的私信在「私信」欄目出現,而陌生人給我發的私信則以「留言」的形式出現,但是點擊回覆後又顯示這是「私信」。
在社交上屢戰屢敗的阿里最終選擇了新浪微博作為落腳點,新浪董事長兼CEO曹國偉此前在微博表示,阿里巴巴戰略投資新浪微博,雙方會共同探索社會化電商和移動電商,如今社會化電商尚未坐實,移動電商則尚未發力。
事實上,新浪微博在媒體屬性上的偏向有著更深層次的原因。
遠去的大客戶時代
2012年底新浪架構調整,COO杜紅主攻門戶業務,在這之前,主管銷售的杜紅給新浪微博帶來了很多大客戶,這些大客戶是支撐新浪廣告業務的主要力量。
「大客戶對基於用戶關係的精準推送沒有興趣,他們並不希望自己投的廣告只到達了小部分人群,而是要求更多的到達率。」陳冉說,「這就使得新浪微博沒有必要去做太多社交的東西。」
不過隨著杜紅的重心轉向門戶業務,大客戶們對微博的投放也有所鬆動。陳冉說:「他們在一家網站的預算都是固定的,投了門戶就不投微博了,而且微博很難承載那麼多大客戶的廣告,另外騰訊也一直在搶奪這些大客戶,相比起在微博上掛一個Banner,他們更願意在QQ上點亮一個圖標。」
新浪微博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曾著手挖掘中小廣告客戶,陳冉透露,之前新浪微博從百度挖了一些銷售人才,但是經過一些調研後發現這塊很難做,百度有7000人的銷售團隊在做這個,但是那個時候新浪的員工一共才6000多人。
此後新浪微博嘗試了三七分成的微任務,並開始內測收費轉發,不過這些都難以支撐新浪微博的規模化營收。
與此同時,一些第三方微博營銷公司也開始逐漸逃離微博。一家廣州的APP微博營銷公司內部人士表示,在微博做推廣都是依賴草根大號,名人效果很差,但是現在草根大號的轉發量也明顯下滑,有一些客戶已經轉向了微信,依靠大量公眾賬號進行營銷,現在微博上還能有點利潤的就剩下兩性產品和手游,前者是剛性需求,後者是捨得砸錢。
據透露,為了彌補廣告收入的下滑,新浪微博強行削減了很多行政成本,員工的報銷數額都降低了很多。另一名新浪微博員工透露,此前新浪微博BD每月的話費報銷縮減到了200元,空降的中層也與原來的團隊難以磨合,最近兩年新浪微博人員流動很大。
上市故事=媒體+電商-社交?
儘管新浪微博實際用戶量並沒有出現下滑,但是已經到了增長瓶頸,陳冉說,近半年新浪微博的用戶沒怎麼增長,現在已經準備深入三線城市搶奪QQ空間的用戶了。騰訊去年底公佈的數據顯示,QQ空間月活躍用戶已經超過6億,而對新浪微博來說,要從高粘度的社交網站搶奪用戶並不容易。
從Facebook和Twitter來看,社交網站的故事顯然要比媒體好講得多。不過張毅認為,媒體+電商也可以是一個不錯的故事。
昨日上線的微博淘寶版又給這個故事添加了幾分色彩,在該版本中新浪微博與淘寶實現了賬號互動,賣家的專屬頁面更容易發佈「寶貝」,同時增加了對淘寶鏈接的識別,可以在卡片中顯示商品價格、店舖信譽等。不過該頁面是針對PC端,在移動端並沒有懸停的概念,信息卡片也就不復存在。新浪官方宣稱「基於微博淘寶版的社交屬性,在發掘大量新用戶的同時,可利用社交關係對其進行維護和管理。」不過在目前弱社交的形態下,這個平台能給新浪微博帶來的商業化空間也有待檢驗
當用戶逐漸轉向移動端,微博的對手就變成了微信以及各種APP,儘管微博仍有很強的不可替代性,不過碎片化同質化的內容在爭奪用戶時間上並不佔優勢,且移動端的廣告形式和效果也不及PC端,微博不會死亡,但是新的競爭態勢使得它在商業化上需要一些新的探索,也面臨更多的挑戰,對新浪來說,上市或許形勢所迫下是給股東們的一個階段性答卷,也會是一個新的起點。
微博、微信、微淘到底是什麼?
今年6月5日,在北京的一次公開活動上,微信產品總監曾鳴公佈了騰訊內部對公眾平台的定位:信息流轉、連接用戶與服務、實現溝通互動。而且也首次更明確的表態:微信不是營銷平台。
從微信官方公開表態中我們不難看出,微信營銷對於企業而言,只是一個美妙的麻醉劑。
微信是什麼?微信對於個人而言,是一個與朋友、私密關係群體交流的工具。而公眾號,對於官方要求而言,是提供信息流轉、連接用戶與服務、實現溝通互動、服務定製(會員卡綁定、企業客戶關係管理、軟硬件交互)的工具。
相比微信而言,新浪微博於4年前誕生,從邀請碼內測那一刻起,微博注定了她是媒體化平台的重要屬性,近期由於國家整治,對於微博的管控也越加嚴厲,越是如此,我們越是不能忽視微博平台的影響力,但微博真適合做營銷嗎?這個問題雖然問的有點老土,但卻值得我們去仔細探討。目前,相比微信、微淘,微博是唯一一個基於PC端和手機端的平台。
而微博也更具有自媒體的特點,這也是媒體的傳播屬性的體現,但更重要的是,我們不能忽略微博產生傳播的一大助力:互動。
互聯網的最大魅力,就是一個雙向的傳播平台,每個人都可以基於一個事件、觀點,發表自己的意見,通過各類轉發,形成幾何級的病毒式複製結果。互動可以是雙向的,也可能是多點交叉的。
微淘,則是近期阿里重磅推出的移動端產品,很像微信中的公眾號。但從微淘自己的產品規划來看,微淘還將推出類似開放平台的插件植入,支持晃動手機搖獎、獨享優惠推送、粉絲管理等營銷工具功能。
微淘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有目前最大的電商平台淘寶天貓大力支持,至少目前看上去,他的電商屬性最強。
所以,就目前的基本屬性來看,三者都是基於社會化營銷微平台,微信更側重於小圈層的交流,微博側重於媒體與傳播,微淘側重於電商。
微營銷:看上去很美,沒那麼簡單
前不久,微博曾盛傳,某沒做過互聯網的成功學講師的弟子,大開微博營銷課,只喊幾句口號,便能賺得傳統行業老闆數百萬的上課費。而以此為生的團隊、個人,全國還有很多很多,在微博營銷的熱度慢慢散去的同時,微信營銷正當熱門,各類所謂成功案例也蜂至沓來,講微信營銷的人通過微博招生,或者在大談微博營銷落寞的同時,自己還用自身微博殭屍粉大作品牌推廣,讓人哭笑不得。
非常理解傳統行業,或者是商家們對於互聯網營銷的渴求,但我們應該分辨和學會如何做互聯網營銷。從上述對於幾款互聯網平台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除了微淘表現出強烈的電商屬性之外,微博和微信的電商屬性明顯欠缺。
在近代社會,營銷真正出現的時期是自第三次工業革命之後,賣方市場逐漸轉化為買方市場,供給大於需求時,營銷應運而生。簡單的講就是:通過某種方式讓更多的人瞭解產品然後產生購買慾望。而實際操作過營銷的人,應該深刻的理會到,在線下,行業的營銷是一個涉及到自身產品、品牌、推廣、物流、開店、鋪貨、銷售等等的一套全面的、系統化的工程,主要就是激發和轉化目標客群的消費結果。
基於互聯網的營銷,也是如此,而類似微營銷的平台,更像是選址的一個過程,選擇一個合適的營銷平台,猶如選址一樣,不能少人流、裝潢要好,其他諸如營業員要專業熱情、產品質量要好,要有自己的推廣方法、活動等等,諸如此類,在微營銷方面,也是如此。
但很可惜,現在的微營銷,更多的強調的是推廣、信息的推送,而恰恰忽略了互動,或者狹義的理解了互動的概念,沒有好的互動,就不能產生有效的信息傳播,到達不了有效客群,進而不能產生下一步的營銷動作。而每個微營銷的平台屬性,也決定了不能完全成為一個線上支付成交的完整閉環,或者僅有理論上的O2O閉環。比如類似房產、家裝等大件消費。
微營銷,不能簡單的以:PUSH推送為重複動作,這個與在大街上重複貼牛皮癬廣告的動作毫無差異,如果僅僅是按照教材、書籍上將微營銷定義為:信息推送、賣萌、活動告知等,就失去了微營銷的特色,也產生不了實際的結果。
微營銷誤區:狹義的互動
從整體來看,微營銷,更應該看成是一個重要的渠道,在對於銷售結果壓力不大的情況下,更可以看成是營銷行為中的品牌包裝、推廣。
微營銷側重的是社會化營銷,而非純粹意義的電商。無論微博、微信、微淘,都是側重於不同平台的社會化工具而已,是社會化營銷的環節,而非完整閉環。
通俗點講:任何微營銷平台,都不能完整解決營銷問題,僅僅是更好的推廣和傳播產品品牌、服務、口碑的途徑。
微博本質上定位於媒體,不是你說電商就電商的。我們從微博人氣的來源就能看到:作為媒體傳播渠道,本地區域的精準粉絲難以聚集和分類,到達和轉化率偏低。而微信更重視的是朋友圈的小圈層和公眾號的推送,簡單的菜單內容更多是基於web1.0的內容展示。
更有甚者,現在部分沒有道德底線的商家,為了求得大面積推廣效果,用基於虛擬的LBS位置尋找周邊微信用戶,強制用馬甲號切換,推送垃圾廣告信息,更是對用戶造成了二次傷害。
微淘目前依託於淘寶手機客戶端,也可以看做是阿里系對於移動互聯社會化營銷的簡單佈局,從未來發展趨勢看主要給商家提供:1.信息通道。2.標準化商品和服務的管理。3.基於粉絲數據庫的營銷。作為流量的補充,阿里對於新浪的股權合作,很明顯說明了阿里在補充流量的同時,也在佈局社會化移動電商。
微博的的互動雖然有一些,但依舊不夠精準,這也是微博無法完成營銷的重要原因。從這點看,微信可以支持部分插件菜單,似乎可以彌補,但由於微信缺乏電商營銷基因,固定的菜單並不能滿足營銷的內容需求。
微博+微淘未來的趨勢更像是給電商平台:天貓+淘寶導流,進行轉化,而這個社會化轉化的過程,就是微營銷帶來的部分效果。
目前,我們能看到的微營銷,更多的是基於美食、娛樂、普通商品的銷售,或者是大型品牌的傳播利用,實際上也是商家和企業對於微營銷平台的預期值過高造成的,過度神話的微營銷平台應該回歸到營銷的一個環節這個現實中去。
基於微營銷的平台,需要的注意的因素:
1.用戶粘性,需要經營和時間:用戶數量不可能一撮而就,所以現有老用戶的轉化,和種子客戶的培養,需要時間。
2.並不是所有的內容都適合推送,用戶更喜歡是貼心的交流、指導、專業信息的溝通,而非強制的顯擺、賣萌。
3.基於粉絲屬性的定向推送,對於內容專業度要求較高。
常見的微營銷從業人員,喜歡從各種途徑尋找段子,甚至是代運營託管,嚴重忽視了自身產品或者行業度的專業度,所以儘管有客戶群體,但枯燥的複製粘貼,無法進行有效的內容溝通,往往喪失了成交的機會。
4.移動互聯的碎片化信息,輕應用類似插件有助於提高線上服務質量。互聯網的網友,更重視的是自身的感受和虛榮心,若有條件,可以基於平台,通過技術手段或者手動,增加關於自身客戶群的專屬服務,如:VIP會員的專區、基於商戶的積分、等級、特權。
5.線上服務感受,需要客服的技巧,但實際自身產品口碑和客戶關係維護要有完整的規範、體系,並且強大的執行力。不能簡單粗暴的去套銷售說辭。
6.網友的互動,要有歸屬感,符合目標客群的購物習慣,互動內容簡單,適合用戶傳播。
7.將簡單的線上互動,可以適當轉化為線下的活動形式,增加目標用戶的好感。
以上,僅僅是基於微營銷需要注意的事項。事實上,基於社會化營銷,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除了微營銷背後的事情,就如文章開頭所言,微營銷,並不是萬精油,也不能解決傳統營銷的問題。但可以肯定的是,微營銷作為社會化營銷工具,在構建互聯網營銷過程中的作用舉足輕重,需要商家和企業花大力氣去堅持,哪怕僅有一個人,也得重視基於微營銷平台的渠道價值。社會化營銷,需要提升自身的產品和服務水平,微營銷是解決了目前商家的互聯網營銷或則電商的意識問題。
微營銷,不要為了營銷而營銷,也沒有所謂的一招鮮和三板斧殺敵。除了微營銷平台,互聯網的其他平台和工具,也要善加利用,這個也是基於對相關互聯網產品平台的規則的瞭解,順勢而為,主動利用但不是盲目跟從。
京東為什麼放棄和微博的合作?
據京東公告,京東與新浪微博的合作即將到期,屆時,在京東網站將無法通過新浪微博賬號進行登錄。
京東官方對上述舉措意在方便用新浪微博登錄京東的用戶,今後能夠更直接地接觸京東,同時也是京東與用戶互動方面的積極表現。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京東內部人士稱,使用新浪微博賬戶登錄京東的用戶,僅佔京東所有用戶登錄比例的千分之幾。即使暫停與新浪微博合作,也不會對京東造成多大損失。據京東對外公佈的數據,截至今年4月,京東註冊用戶數已突破1億人次。
不過,京東暫停與微博後續合作,是否如其所說僅是為加強與平台互動性呢?
上述京東人士對記者表示,用戶信息的完整性,對於京東的「大數據」開發,具有更多的意義。
去年4月,京東已挖來盛大云原CEO何剛負責京東云平台事務。目前,京東云平台團隊已達3000人。
何剛對記者表示,京東構建云平台是構建京東生態體系的基礎。今年年初,劉強東已確定了京東在電商平台、物流平台、技術平台、數據金融平台的四大平台戰略,而京東云平台,將為上述四個戰略平台提供基礎技術支撐。
何剛還說,京東云平台目前正步入第二階段。此前第一階段是2008~2012年,主要完成對云計算商業模式的討論和市場的培育。第二個階段是從2013年開始之後的五年,主要形成生態建設和商業模式。
在此之中,京東有三個步驟要走。一是,將京東內部的各種電商資源進行「云化」;二是,將「云化」後的電商資源對外開放,構成電商生態體系;第三步則是,整合多個外部電商資源,向全行業提供云服務。目前,第一步已經完成,第二步在進行當中,第三步還在規劃期。而在第二步構建電商生態體系當中,完整的用戶賬戶體系(ID),以及支付,都是必不可少的。
而除上述京東自身的戰略發展之外,京東也有對阿里巴巴的戰略防禦考慮。今年4月,阿里巴巴已戰略入股新浪微博,並將淘寶與新浪微博在信息、賬戶體繫上進行打通。這對將阿里巴巴視為戰略競爭對手的京東來說,是不得不考慮的因素。
一名產業分析人士表示,通過微博賬戶登錄京東,微博是可以知道從自身平台倒了多少流量給京東,以及瞭解該用戶在京東的瀏覽和購物行為,並能追溯到消費金額等商業數據,而基於對這些數據的瞭解,理論上微博也可以根據這些信息來對用戶做有針對性、競爭性的營銷。而這在阿里戰略入股微博後,會讓京東感到尤為不安。
封鎖是「單干」的信號?
「京東很有可能會自身推出支付、移動支付系統,以及用戶社交平台。」上述人士稱,京東要做自己的支付,就會嚴格使用自己的ID體系,而用第三方ID嫁接在自己的支付工具上會較不安全。
因此,就在京東宣佈與新浪微博暫停合作的同時,京東也表示將與騰訊財付通停止合作。
事實上,早在2011年,京東已經停止了與阿里支付寶的合作。而在2012年底,京東通過收購支付牌照公司網銀在線,擁有了支付牌照。
宣佈停止與財付通合作,也可看做京東將騰訊旗下電商易迅網的戰略競爭地位升級。
據易觀數據,2013年第二季度,騰訊電商旗下QQ網購與易迅網的市場份額總額為5.2%,僅次於京東18%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三。其中,易迅網在今年前4個月,銷售額同比增長200%,用戶數較去年同期增長150%,達到1000萬人。
目前,國內電商已經形成「3+1」勢態,即阿里、京東、騰訊和由傳統渠道、通過線上與線下進行融合自我變革的蘇寧。這四家電商都開始從最初的核心品類,進行品類擴張發展成綜合電商,又有從綜合電商發展成生態化的云電商平台的趨勢。而賬戶體系、支付等金融衍生服務,都是滿足生態化的基礎元素。
上述人士指出,阿里巴巴投資新浪微博、陌陌等社交產品,就是擴張賬戶體系的動作之一,而京東、蘇寧也都在支付領域進行佈局,國內電商正進入生態爭奪戰。
【導讀】談論如何利用互聯網社交平台掘金時,大家的目光始終緊盯微信微博,你不知道的是,QQ空間早就躲在深處開始悶聲發大財,眾多小夥伴也因此獲得不小收益。在此黑馬哥分享這篇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jacky)的文章,一、電商類導購:1、盈利方面:從流量到盈利,百試不爽的互聯網經典模式;2、推廣方面:閉環營銷加QQ關係鏈病毒傳播,廣點通低成本獲取新用戶;3、一些建議:善用QQ關係鏈;二、社交增值服務類:1、 盈利方面:依靠用戶充值,土豪撒錢……
找靈感、挖黑馬、評熱點、抄本質-這裡是黑馬通訊社:當大家都在談論如何從互聯網社交平台掘金時,媒體的焦點更多投注在微信與微博上,很少看到對QQ空間的關注。作為中國最大的社交平台之一,居然很少見到商業報導。據我觀察,QQ空間自從建立QQ空間開放平台以來一路都賺翻了;相對於微博苦苦探索商業模式而言,QQ空間早已通過「認證空間+開放平台」悄然搞起了社交商業模式,眾多創業小夥伴們尤其是電商行業瞬間收穫百萬人氣甚至獲得了千萬收益。
下面來看看,那些紮根於QQ空間的創業者們是如何運作的:
一、電商類導購
騰訊的認證空間有不少成功的電商導購案例,比如美麗說、蘑菇街和歡樂淘。以歡樂淘為例,在2012年雙十一當天歡樂淘為淘寶帶去3000萬的成交量,保守估計其當天佣金至少在三百萬以上。那麼歡樂淘是如何做到的呢?
1、盈利方面:從流量到盈利,百試不爽的互聯網經典模式
首先是獲取流量,與其導購平台類似,歡樂淘主要通過社交平台來為主站帶流量。這些流量用戶都是潛在的消費群體,能為其帶來收入。
其次是主站建設,用戶到達歡樂淘主站後,會發現其主頁的六大類目:衣服、包包、鞋子、珮飾、美妝、家居,此外編輯每天還會推薦十款熱門商品,第二頁是9.9包郵推薦等。
最後,通過淘寶變現,用戶一旦買了其推薦的商品,在淘寶有成交後就會獲得相應佣金。
2、推廣方面:閉環營銷加QQ關係鏈病毒傳播,廣點通低成本獲取新用戶
歡樂淘的具體營銷方式是:主站第三頁是免費競拍,用戶擁有虛擬金幣去猜測一件商品的價格,猜的最準則可以獲得該商品。當虛擬金幣用完想要繼續玩時,需要邀請QQ好友才能獲得金幣,而非理性用戶自然會拉更多的朋友進來玩,使得歡樂淘在QQ空間裡獲得巨大知名度,認證空間粉絲直線上升。而歡樂淘用來推廣的商品則十分便宜,都是十幾三十幾的小玩意兒,截止目前為止只使用了十一萬的推廣費。並且不需要自己存貨,直接在淘寶下單給用戶即可。
另外歡樂淘幾乎不放過進入任何一個社交平台的機會,其最看重的還是自己的官方認證空間。歡樂淘還通過廣點通投放獲取目標粉絲(目前粉絲數近600萬),然後在空間內提供優質內容引發粉絲關注、停留、跳轉,在QQ空間內形成營銷閉環。
從歡樂淘官方認證空間轉化到其主站的用戶活躍度非常高,此時善用病毒營銷與QQ關係鏈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一些建議:善用QQ關係鏈
歡樂淘之前是做類似美麗說一樣的瀑布流導購網站,原名"楚楚街",但隨後放棄瀑布流導購模式,轉戰QQ空間這塊導購處女地,開疆拓土最後獲得巨大成功,歡樂淘是最最抓住QQ關係鏈的成功導購應用,無人出其右。從中我們可以看出,QQ空間在電商導購方面的潛力十分巨大。
但目前同質化的模仿與抄襲嚴重,使得電商導購類應用太多扎堆,同類產品以及模式中,大蛋糕被先行者吃掉大塊,剩下的殘羹也被後來的跟隨者瓜分,所以不建議創業者貿然加入。但如果創業者有一個更好利用QQ關係鏈的創意,並且擁有龐大的QQ方面的營銷資源,不妨一試。
二、社交增值服務類
利用騰訊認證空間的關係鏈很容易把社交增值應用做起來,交友、K歌房都是不錯的模式。
1、 盈利方面:依靠用戶充值,土豪撒錢
交友類QQ應用的做法與其他交友類網站相似,應用通過用戶充值獲得高級權限來盈利;而在K歌方面則與9158相似,美女直播唱歌,土豪撒錢。目前這兩者都已有過百萬用戶級別的相關應用,及其火爆,二者的盈利能力更是無須懷疑。
2、 推廣方面:與特權綁定
交友類的傳播同樣也是利用QQ關係鏈,拉入一個好友,用戶就可以獲得一次特權的使用,或者獲得一些虛擬物品獎勵;在認證空間的運營上,交友類欄目可以宣傳交友的趣事,K歌房可以對美女主播進行宣傳。
世紀佳緣也開通了自己的認證空間。與非認證空間的關係鏈不同,認證空間可以允許好友之外的陌生人關注認證空間並成為粉絲;而非認證空間則只限於QQ關係鏈的好友。對於有強陌生人推廣需求的交友類應用,必須借助認證空間的關係鏈來獲取更多用戶;此外認證空間關係鏈還有一個特性,就是粉絲分享了官方的內容後會觸達到他的關係鏈好友,從而引發連鎖反應。
3、一些建議:利用認證空間的傳播特性增加人氣,提高轉化率
百萬級用戶以上的認證空間應用交友案例成功代表「同城熱戀」,K歌房案例成功代表「艾米星主播」。
此類應用的最大特點是利用QQ空間這一巨大流量渠道,野蠻生長。社交增值類產品以及一些小型電商,如果缺乏實力,可以加強空間內容運營並擅用認證空間關係鏈(現有粉絲的關係鏈好友),來為自己獲得更多的免費流量。
三、頁游、手游、小型遊戲類
一款優秀的QQ空間遊戲應用,用戶量能夠高達千萬級以上。QQ空間的開放應用最初重視的只是頁游,但目前QQ空間對手游也開始有所行動。從頁游到手游的成功案例中,以「開心泡泡貓」這款即擁有頁游也擁有手游的遊戲為例,來看下這類開發者的生財之道。
1、盈利方面:與增值服務相似,走特權模式
PRG類遊戲比較喜歡賣裝備盈利,而其他闖關類遊戲除了比較喜歡賣裝備以外賣的最多的是特權。開心泡泡貓的盈利模式屬於後者。
2、推廣方面:特權帶動QQ關係鏈+排行榜+大數據營銷
開心泡泡貓主要通過QQ關係鏈拉入好友,給予用戶特權。當玩家無法繼續闖關時,拉入好友即可繼續闖關。這一招也同樣是微信遊戲的殺手鐧,在微信的一些遊戲中,當玩家玩的遊戲無法繼續時,需要愛心,而獲取愛心的方法有兩種,第一種是花錢購買,第二種是從朋友那獲取。從朋友那獲取,這樣就大大增加了新用戶的可能性。
此外,"開心泡泡貓"推崇排行榜,在遊戲中你能看到你的好友排名。這一招也同樣是微信遊戲的殺手鐧,社交網絡強關係圈子當中一直都隱藏著嫉妒與競爭,攀比無處不在。所以排行榜則是增加用戶黏性的最佳法寶,試問在你的微信朋友圈中,有多少人為了打飛機第一而一直在努力奮鬥著。
最後是廣點通+認證空間的大數據營銷。QQ空間的重量級遊戲類應用(包含手游)幾乎都會使用到QQ空間的廣點通進行定向推廣,基於大數據能力可以獲得匹配用戶;這些用戶最終又落地到官方認證空間成為其忠實粉絲。以開心泡泡貓為例,通過廣點通的大數據分析能力獲取目標用戶,這些用戶可以落地到其應用上成為直接用戶,也可以落地到官方認證空間成為其忠實粉絲。
對於後者來說,只要開心泡泡貓持續運營其官方認證空間(各種比賽活動,限時優惠贈送等等),便能持續獲得用戶關注,從而維持並且增加遊戲的活躍度。開心泡泡貓官方認證的QQ空間目前擁有粉絲239萬,每當其發佈一條說說和日誌時,無疑能收穫巨大的曝光。
3、建議:遊戲創業者應緊扣認證空間營銷閉環
對於網頁遊戲、手機遊戲以及其基於空間的應用創業者來說,QQ空間無疑是一塊巨大的風水寶地,只要遊戲與應用能夠去同質化並且足夠有趣,再善加利用QQ關係鏈,就一定會在QQ空間獲得很好的收益。QQ空間最值錢的有三:關係鏈、認證空間營銷閉環與廣點通的大數據推廣能力。
綜合以上,不論是電商導購、社交增值服務還是遊戲與應用,創業者都在其中實現了巨大收益,而騰訊通過與創業者分成,幫助創業者推廣,也獲得了應有的回報,實現了真正的悶聲發大財。QQ空間再次證明了一件事,任何時代都充滿了機會,包括這個巨頭壟斷的年代,機會隱藏在不為大多數人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