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除了樸槿惠閨蜜,躲在“簾子”背後的女人還不少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0857

11月4日,在韓國首爾青瓦臺總統府,韓國總統樸槿惠發表對國民講話。韓國總統樸槿惠4日在總統府青瓦臺發表對國民講話,對親信崔順實涉嫌幹政一事向國民道歉,並表示將最大限度協助檢方調查。(新華社/路透/圖)

崔順實放著正門不走,偏偏走後門,女人面前的那扇簾子本來已經撤去,但她還遮擋得嚴嚴實實。

在秦漢時,女人即便臨朝,並不需要掛什麽簾子遮擋。真正垂簾的,開始於武則天。

“知道”(nz_zhidao)告訴你,除了樸槿惠閨蜜,躲在“簾子”背後的女人還有哪些。

原本只關註長腿歐巴的韓國人,這幾天居然關心起了政治。樸槿惠閨蜜幹政事件,讓韓國民眾吃驚了。

11月12日,韓國還爆發自2008年以來最大規模的示威遊行。1500多個市民社會團體在首爾市中心舉行集會,譴責“親信幹政”事件,要求總統樸槿惠辭職並對此事負責。截至當日20時,主辦方估計有100萬名民眾參加集會,警方稱實際規模已達26萬人,超過2008年因反對進口存在瘋牛病隱患的美國牛肉而舉行示威的人數。

不過話說回來,要不是樸槿惠奉行獨身主義,又會有崔順實什麽事呢?樸槿惠是沒有可靠的親戚,才讓閨蜜有機可乘。崔順實及其家人也毫不客氣,利用與樸槿惠的關系,堂而皇之的成了她的“娘家人”,不但對國家施政方針指手畫腳,還坐享總統帶來的各種實惠。

其實,歷史上女人幹政的事情比比皆是,碰上強勢的娘家人,還會對皇帝屁股下的那把椅子虎視眈眈。

曾熱播的電視劇《羋月傳》,說的就是一個女人幹預政事的一生。“母後臨政,自秦宣太後始也”。女人,或者說皇帝老娘幹政的傳統,就是從她開始的。一旦獲得權力,為了使得權力持續鞏固,掌權人便會把權力分享給值得信賴的人。俗話說,肥水不流外人田,宣太後掌權,她的兩個弟弟魏冉、羋戎;兩個兒子公子悝、公子巿,迅速掌控了秦國方方面面的國政,成為當時最為強勢的新貴。四個新貴的財富堪比王室,使得秦國內只知有太後和四貴,不知還有一個秦昭襄王。

宣太後幹政長達四十年,他的兒子也真能忍。直到範雎出現,秦昭襄王才采納其建議,廢了太後,把四貴驅逐出了權力中樞。皇帝最後還是兵不血刃地奪回了大權,不過,宣太後幹政這一行為,還是給後世女人提供了模板。

最明顯的例證便是漢朝。從開國之初的呂後擅權,到王莽這個外戚篡漢奪權,再到東漢的外戚幹政,皇帝女人在王室和娘家人中間,作用非常微妙。女人幹預政事後只有兩種結果:要麽如呂後強勢人物一般,自己大權獨攬;要麽在政治運作中羸弱不堪,就像東漢後期那樣,女人一旦獲得權力,權力便迅速轉移到娘家人這邊的兄弟或侄子身上。人們比較熟知的霍去病、霍光等,都是響當當的外戚親貴。

或許你會覺得,能夠幹預政事的女人,自家強勢運作是關鍵。然而實際上,男權社會子嗣至上的觀念下,皇位的繼承必須是個帶把兒的男人。生個兒子,才是女人自己今後能否幹政的關鍵因素。所以,母憑子貴的意識深入人心,上至皇位更叠,下至一家之主爭奪,概莫能外。

《羋月傳》(影視劇照/圖)

在民間看來,垂簾聽政是女人幹政的標誌。從幹政再到臨朝聽政,這是一個從幕後走到臺前的漫長過程。秦宣太後雖然是幹政第一人,不過秦昭襄王“旦暮自請太後”的做法,還是表明她並不出面直接與朝臣議論國事,只是在後宮決斷。

在秦漢時,女人即便臨朝,並不需要掛什麽簾子遮擋。真正垂簾的,開始於武則天。《舊唐書·高宗紀下》載:“時帝風疹不能聽朝,政事皆決於天後。自誅上官儀後,上每視朝,天後垂簾於禦座後,政事大小皆預聞之,內外稱為二聖。”自此之後,女人若上朝,必須垂簾。

至於為何垂簾,跟儒家男女有別的觀念有關。自西漢開始的獨尊儒術,使得儒家觀念成為國家的正統,而儒家觀念的核心是人倫綱常的有序。若朝廷上隨便坐著女人不遮不擋,如此失序的行徑,又如何言教於民呢?因此那一扇簾子,是對人倫綱常和男女有別秩序的補救措施。那扇簾子是在昭告天下人,至高無上的權力擁有者必須是男性,女性若臨時代為行使,女性若要參與政治,必須得打上標簽。

宋時期,由於年幼皇帝不斷出現,所以後宮垂簾也很普遍。不過宋代制定了一套完善的約束的機制,把後宮的權力限定在“臨時代為行政”的範圍內。

垂簾不斷,不過因垂簾而起的政治風波,卻不再像前朝那般腥風血雨。同時,宋時代官僚階層的權力與皇權不分伯仲,不殺大臣的規定,使得宋時代的朝臣敢說敢做,因此,即使有垂簾不合規矩的苗頭,也會隨時被大臣們掐滅。於是,宋時期雖然有皇太後,甚至太皇太後不時出來主持局面,但政治還算清明。糊塗事兒也並非沒有,比如王安石的變法,推行中最大的阻力便來自高太後,其子神宗死後,她立孫子哲宗繼位,自己以太皇太後的身份臨朝稱制,旋即把新法廢除。

關於女人幹政,明朝似乎是個特例,終明一朝二三百年,朝廷基本沒出現過強勢的女人。這源於明朝自始至終對女性幹政的警惕或者說厭惡。秦漢唐宋時代的皇帝選妃,都是從王公貴族和士族大家里挑選,因此很多女性身份本就高貴,受過良好的教育,對政事有自己的獨立見解,幹政的幾率也就大大增加了。與前朝不同的是,明朝皇帝選妃是從民間海選,不少有幸選入後宮的,身份家世都很普通,沒有強勢的背景,從而杜絕了幹政的可能。

清朝有後宮不得幹政的規定,並且前幾任皇帝都嚴格執行。前期的孝莊太後最有機會也最有資格垂簾,但自始至終是輔政大臣在前,她處於後宮偶爾做重大決斷。直到慈禧的出現,中國迎來了歷史上最後的一次女人幹政。由於已是近代,慈禧做過的一切大眾都非常熟悉,紫禁城里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時刻,對中國近現代的發展走向影響深遠。

從一開始的不合理變成有限的合理,女人幹政本就是特殊情況。歷史上臨朝聽政的女性也不少,真正敢稱皇帝並且登上金鑾殿寶座的,只武則天一人。

對百姓而言,無論掌權者是男是女,都需叩頭。也因此,執政能力如何才至關重要。然而封建社會唯男人至上,女性無論能力如何,即使創造機會參與政事,也一律都是“幹預政事”。女性參與政事的渠道不通,所以通過特殊情況參與進來的女性,無論好與壞,都是另類。武則天能力很強,於是狄仁傑就從政治實際出發,忠心輔佐她;而駱賓王直接從封建正統道義出發,直罵她是“狐媚偏能惑主”——這些折射出古代女人即使有能力幹政,也需擔著千斤重擔。

當然,以不良居心幹政,或是自身脆弱被身旁人利用幹政的女性,也不在少數。東漢時期的竇太後在掌握權力後,大權分享給了自家兄弟,於是朝政一片昏暗,任人唯親、為所欲為。而北魏時期的靈太後更是擅權專斷、政事不懂、奢靡成風、大修佛寺,最終釀成了皇室和官僚階層兩千多人被殺的河陰之變。

如今時代不同了,女性地位日益提高,世界各國中女性參與政事的不在少數,很多還成為國家的一把手。由采取特殊手段的幹政,演變成光明正大的參政,彰顯著人性的進步。

然而,崔順實放著正門不走,偏偏走後門,女人面前的那扇簾子本來已經撤去,但她還遮擋的嚴嚴實實。這充分說明她一開始就是想利用親近權力的機會,為自己攫取利益,放在古代,這活脫脫一個肆無忌憚幹政的女人。

當男女平等參政的時候,“幹政”將不再有性別上的歧視。那扇“簾子”兩面的女人與政治,也就變成了人與政治。過去這簾子是標簽,是性別歧視的象征;如今這“簾子”,遮蔽著躲在暗處的特權和蠢蠢欲動的欲望。

號外號外!

2015年,“南周知道”app誕生,這是南方周末面對數字化轉型,重磅推出的一款新媒體產品。

深度!絕對原創,後臺解密

有料!嚴肅知識,八卦內幕

定制!為你而生,述你所想!

想要報題嗎?掃二維碼,馬上下載“南周知道”客戶端。

知道安卓版二維碼-豌豆莢

知道ios版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10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