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英國十七歲高中生網路創業 掀起全球媒體新革命 靠四百個字 拿下李嘉誠千萬資金

2012-12-31  TWM
 
 

 

尼克‧艾洛伊西,十五歲就寫出濃縮程式,十六歲吸引李嘉誠創投出資成立公司,成為矽谷最嫩的創業家。他設計出的﹁Summly﹂App,自動擷取新聞重點四百字,二○一二年十一月上線,下載量已突破五十萬人次,為網路新聞帶來革命。

撰文‧楊卓翰

你讀高中時的課後活動是什麼?打棒球?看漫畫?這名十七歲的英國高中生放學後除了橄欖球隊練習,還得當一家網路公司的CEO,服務他五十萬名客戶,並和各國捧著錢上門的投資人、創投基金協商。為什麼?因為他的軟體,很可能影響全球網路媒體的發展。

他的名字叫尼克.艾洛伊西,現在還在念倫敦的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高中二年級。他在十五歲時設計出一款在iPhone上「濃縮新聞」的軟體,隔年獲得創投公司的青睞,香港首富李嘉誠旗下的維港投資集團(Horizon Venture)二○一一年就投資三十萬美元,並幫他創立公司Summly Limited。上個月尼克更籌到一百萬美元(約三千萬台幣)的資金,成為創投史上募到百萬美元的最年輕創業家。

濃縮軟體 逾五十萬人下載他的軟體叫作「Summly」,可以透過邏輯運算,將網路上的新聞自動擷取重點,從一千多字濃縮成四百個英文字母的簡短文章。「人們越來越沒有耐心閱讀,我們這個世代需要更快更有效率的資訊工具。」尼克接受媒體採訪時說。

靠著這四百字,Summly在一二年十一月正式上線,現在下載量已突破五十萬人次,有三千萬條新聞透過Summly來濃縮,總共幫使用者省下二十八年的閱讀時間,《經濟學人》甚至稱這套軟體是「新聞革命」,將會帶給網路媒體不小的衝擊。

不過掀起這場革命的尼克,並不是什麼天才少年。十二歲時他從父母那裡拿到第一支iPhone 2G,對智慧型手機開始著迷,特別是手機上無所不能的App,更讓他充滿想像。

「我在網路上看到iPhone的發表會後,就決定也要來寫App。所以我就跑到蘋果專賣店問店員:『你可以教我做手機App嗎?』」尼克說。結果店員把他當傻瓜一樣打發後,尼克的父親幫他買了一本《C語言傻瓜入門》(C For Dummies),讓尼克從零開始研究。

靠著這股傻勁,他研究了一整年才寫出第一個簡單的App。尼克念的國王學院是英國頂級私校,他雖然著迷軟體設計,仍是拿獎學金的優等生。為了保持優異成績,他自己設計一套整理網頁文章的摘要軟體蒐集資料。

隨著學校報告的難度越來越高,這套軟體也越來越複雜。但尼克已不再是「程式傻瓜」,這次他直接上iTunes University線上課程(免費大學授課錄影),有不懂的他就大膽寫信問MIT(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與語言學專家,直到搞懂為止。

資訊膚淺化 曝光率增加兩年後,他運用這套演算法,寫出Summly的前身Trimmit。這時,李嘉誠的維港投資CEO、知名網路投資人周凱旋發現這個軟體,她說服尼克和他的父母成立公司,並掏出三十萬美元作為種子基金,更找來前亞馬遜歐洲區總裁Bart Swanson幫尼克管理公司。

周凱旋沒看走眼,Summly在美國上架兩小時,就衝到App Store下載量前十名。

不過當上CEO後,尼克的難題才開始。維港投資幫尼克設計數個月的矽谷巡迴,引薦他認識小野洋子(披頭四樂團主唱約翰藍儂之妻)、蘋果設計總監強尼.艾維(Johnny Ive)等名人。尼克也在網路暴紅:「我在Summly訂閱自己的名字,結果不到一星期就累積一千則新聞,那真的有點瘋狂。」他在一場研討會上說。

為了兼顧CEO的工作,他在六月已把整年課程自修完。「課業不是問題,難題是我現在得思考要不要繼續升學。」雖然寫出濃縮文章的軟體,尼克其實著迷的是長篇大論及大量資料分析。「不是說我需要一張大學文憑,而是真的對哲學和政治很感興趣,想深入研究。」他說。

「不過我們還在不斷升級產品,讓它更貼近消費者的需求。我們都相信這款產品的潛力,我也想把它做得更好。」別懷疑,這句話不是從經驗老到的總裁嘴裡說出,而是十七歲的尼克。

就在Summly暴紅的同時,一些新聞媒體也抱持懷疑。英國周刊《經濟學人》就指出,Summly固然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將成趨勢,但也造成將資訊過度膚淺化的問題。網路機構RISJ research的研究也證明,五八%網路新聞讀者,只看標題而懶得看內文。

對此尼克回應:「我想給數位媒體另一種角度,Summly讓傳統數位媒體多了一種被看到的管道。如果使用者看到他們真正喜歡的內容,他們還是會點進連結去讀完整的文章。Summly只是增加網路新聞的傳播方式,並不會真正取代。」網路世代的媒體革命究竟會不會因Summly而起,還有待觀察;但十七歲的尼克帶給我們的不只是摘錄新聞,還有網路帶給年輕人的無限可能!

尼克.艾洛伊西(Nick D'Aloisio)

出生:1995年

現職:Summly公司CEO 學歷:英國倫敦國王學院高中二年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169

致吳琳光的公開信---一個自媒體時代的股東行動主義試驗 Boracay的碎片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7l62.html
吳總琳光 :您好!

            很冒昧的寫這封公開信,和您交流下對世紀佳緣的思考。

首先向您介紹一本書《刀鋒上的舞蹈:我如何挽救了吉列》這是James Kilts的自傳。
推薦的理由有三個
1.該書描述的是Kilts在出任吉列CEO後的思考以及一系列應對措施.重點是他列出了思考的路徑和具體的方式。
甚至包含有如何寫第一封致股東的信(P36 中文版)。
或許從前人的經驗和思考會對您有幫助。

2.吉列 算消費時代一個著名的品牌
消費時代的品牌和互聯網時代的平台 ,本質上是異曲同工的。
書中有詳細描述他如何分配公司的資源,如何安排推廣費用如何安排管理費用。
更有意思的是甚至吉列的毛利率都和報表中世紀佳緣的毛利率差不多。

3.我欣賞Kilts推崇的「學會擁抱」一般管理費用零增長「」我相信這是所有股東都喜歡的說法。

希望這本書能給您帶來幫助。

接下來我想和您交流下關於互聯網的理解

1.互聯網發展的幾個階段和世紀佳緣現在的定位

第一階段信息缺乏 典型的是 yahoo 門戶網站。yahoo是做列表,門戶是聚合新聞。特徵是在信息缺乏的時代創造信息。

第二階段信息充分-搜索 google 特徵是信息充分的階段檢索信息。

第三階段信息過剩- 用SNS方式過濾 微博 VS BBS的信息獲取方式圍脖是用人力篩選了信息。被follow者本身是信息過濾器。避免了BBS時代的水軍。
就在今天Facebook退出了Graph search 也算用人工過濾過剩的信息。

第四階段是為信息付費。回到源頭
最早的報紙也是為信息付費,當時是採集信息,那是一個信息匱乏時代的產品。現在的為信息付費是感謝編輯為我們把關,過濾信息和權威發佈。信任的傳遞。

類似的場景我們會看到NYtime和WSJ的影響力在增加,大家都需要花錢訂閱。而且明顯的馬太效應。

前段時間@不明真相的群眾探討過互聯網會從PV模式轉變成時長模式。這還是影響力經濟的玩法,基於媒體的玩法。時長=影響力=廣告費。

那麼世紀佳緣是媒體還是信息的broker?
如果是媒體那麼增加讀書頻道增加遊戲環節確實做到的增加在線客戶的時長。
如果是信息的broker,那麼更多的著力點應該是broker業務。
要麼增加信息源
要麼增加broker的撮合交易的功能。
所以如何界定世紀佳緣的性質或許是第一要務。

online broker和online dating(info broker)的差別是

online broker提供的是全代碼交易也就是他們提供的是無差別服務。只有價格差異。所以是下品。
onlinedating提供的是封閉圈內的信息broker,換句話說自然而然有馬太效應。男的自然跑女人多的地方去登記。女人也是。

2.平台的互聯網

互聯網平台的水平擴張,單一平台服務全球是行業特徵,比如facebook,比如google
水平擴張的好處是邊際成本為0邊際毛利99%。地球在邊界。沒有所謂國界之分。

水平擴張的是這個時代的特徵。符合社會分工越來越明確的時代特徵。分工明確才能效率提高。

對比舊時代的單一企業擴張過程中的上下游通吃,鋼鐵企業+鐵礦石+焦炭。
明顯的垂直VS水平

這平台和舊時代的品牌很類似,平台=品牌

在平台企業中最重要的是制度。

制度和規則是一切,會引導價值取向
這有點制度主義味道。

對比下新浪微博VS雪球圍脖
就容易體現出差異。

字數的差異
網站推薦的差異
就導致不同的大V
不同的社區氛圍。
同時不同的刪貼標準也導致不同的價值取向。
新浪更生活化,雪球更專業化。
我個人新浪的粉絲不到雪球的一半鳥。

今天有文章在討論虎撲。我特意在雪球@ 過您。這是一個很好的制度演化的案例。

所以互聯網平台最重要的是規則和制度,這個本身會導致平台的走向。

3.婚戀網站 VS 互聯網平台
婚戀網站是有排他性特質的
排他性就是婚姻的特質 一夫一妻制。

那麼婚戀網站會有兩個競爭

1.異性之間的競爭 小龍女的婚姻就是異性競爭獲勝的典範

2.同性之間的競爭  競價排名

這兩個競爭我相信是作為婚戀平台和其他平台的差異。也是提高ARPU的方向。

綜上所述,我認為世紀佳緣作為一個onlinedating的平台,應該是一個信息的broker,一個信息broker的平台有明確的價值取向和制度。這樣加強這樣的定位在長期會讓平台自我強化。

這就是我一個小股東想和您交流的思考。一個自媒體時代的股東行動主義試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946

未來,資訊越來越重要,但不是以媒體的方式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3322.html

眼見著大廈將傾,所有的媒體卻也找不出更好的辦法。

2月14日,《華爾街日報》援引消息人士的說法稱,時代華納正在與美國雜誌出版商Meredith就分拆時代公司進行談判。如果這筆交易完成,那麼時代華納將不再是美國最大的雜誌發行商。

根據討論中的方案,時代華納將保留旗艦的《時代》雜誌,以及《體育畫報》和《財富》,而時代公司的其他雜誌,包括《人物》、《造型》和《Real Simple》,將被出售給Meredith。

考慮到《時代》的最大競爭對手《新聞週刊》已於去年停止出版印刷雜誌,傳統媒體似乎已經窮途末路。

一個有趣的事實是,資訊在全新的移動互聯網時代,越來越重要,但讀者們似乎找不到好的新聞來源。個性的、移動互聯網時代,每個人都希望資訊能夠為自己定製,並且以專業化的服務滿足需求。而如Twitter等新聞來源的內容,畢竟不如媒體更專業和獨到——它們提供的只是毛坯而已。

但專業新聞的提供者——傳統媒體卻日益衰敗,它們甚至無法在新媒體時代獲得立足之地。而它們衰敗的後果是,優秀的媒體人員漸漸脫離了費時費力又收效甚微的傳媒行業,導致優秀資訊變得稀缺。進而進一步導致資訊貶值,消費者付費意願降低。

和現實的蕭條不同,從需求的角度來看,專業媒體的服務價值將會日益凸顯。用戶的需求越個性化,就越需要專業化的信息服務,而越專業化,就對專業媒體服務要求越高。和傳統媒體的選擇性服務不同,新媒體時代更需要細分市場的全方位的、系統化服務。編輯導向將被需求導向徹底取代。

媒體服務需要一場變革。這場變革將有兩個方面組成。

一是科技將重塑一個全新的傳媒平台,在這個平台上,所有的新聞以極低的價格出售,專業級的細分市場中,各種新聞各自競爭生存空間。在平台上的新聞,當天和3天前的新聞是付費的,而昨天和前天的新聞則可以免費閱讀。你可以任意選擇某個人、某個編輯或某個新聞團體提供的新聞。

二是傳統媒體格局必須打散。傳統媒體將只負責內容的生產,其餘部分必須轉移到傳媒平台上去。如同iTunes重組音樂市場一樣,只有出現全新的新聞市場,傳統新聞人才能獲得重生。

過去,傳統新聞受制於版面所限,新聞內容往往是揀選而來,造成了大量的(事實上的)碎片化,缺乏系統性。資訊被割裂成為新聞、訪談和深度報導等等。而即便是深度報導,也不過是行業裡某一事件或某一領域,仍然不夠系統化。用戶仍然需要自我完成行業領域內的信息重組和判斷。若媒體人希望能夠系統化的觀察行業,唯一的方式是寫書出版。

這和新媒體的需求格格不入。但我們可以想見的是,只要傳統媒體的格局不變,這一問題就無法解決。因此,即便只負責內容生產,傳統媒體也必須解散。它將不再是一個一個大型的媒體集團,相反,它會拆分成一個一個細小的媒體單元。這些媒體單元將由知名媒體人、專業分析小組或專業領域媒體組成。

它們不必為了版面而篩選最重要的事。它們可以專注於某一個領域,事無鉅細的還原事實,並提供多角度的分析解讀。用戶可以根據自己對該領域的關注程度,選擇閱讀相關內容。這些媒體單元的分析解讀越專業,它們就越有市場,也就進一步創造了更多的價值。就像大數據進一步挖掘了用戶價值一樣;專業媒體服務也進一步挖掘了信息的價值。

這就需要傳統媒體必須解散。結闔第一點,我們會發現這是一個雞生蛋和蛋生雞的兩難命題。傳統媒體不會自我解散,從而釋放媒體人的潛力;而如此一來,全新媒體平台就無法建立起來。如果全新媒體平台不出現,衰退的傳統媒體就會把媒體人趕到其他領域中去;新媒體就會失去最優秀的那一群媒體作者。

儘管有這些擔心,資訊的價值仍會日益凸顯。在這兩個問題都無法解決以前,各種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會不斷採取各種折中的嘗試,降低成本、提高專業性,為未來鋪下路基。

例如,在科技新聞領域,越來越多的媒體人進入全新的科技博客(或自媒體),並開始提供專業的行業觀察,如我所參與創辦的鈦媒體可以想見,隨著各行各業的自媒體越來越多,用戶會發現自己的需求會被這些媒體更好的滿足,而不再需要大眾媒體。由此,媒體也就會被徹底再造。

你說,你需要一場革命。Please,Right Here Waiting.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156

免費APP工場是否能帶來自媒體的春天?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5212.html

i黑馬 導讀:任何一個技術類產品,由付費變成免費,都是一個砸飯碗的形為。當然,身為一個普通的用戶,我並不在意行業人是如何砸自己飯碗找出路。就像360免費和整個殺毒行業肉搏廝殺,最後帶來的結果就是用戶可以使用免費殺毒軟件。APP的開發如果真的免費,作為一個普通人,或是一個媒體人,我首先感到開心,然後躍躍欲試。

3月6日,資深媒體人@仇勇 一條關於【自媒體的驚蟄期來了】微博,到今天已經轉發了1900餘次。這條即不吐槽也不揭黑幕的微博,給媒體人帶來了很大的衝擊。有叫好的,也有唱衰的。叫好者大都是對APP早有想法,有創意,只是過去苦於無錢,無門、無技術;唱衰者則大都不看好自媒體這種形式。

這是一個注意力極其稀缺的時代,也是一個注意力極其現實的時代,很多媒體人認為「不懂得少生優生,就是謀殺」。簡網APP工場這類產品,會大量產生很多自媒體APP,但這樣規模,流水線生產出的自媒體APP真的能產生媒體價值嗎?真的會有用戶嗎?

與其堅難的重新開始,不如在微信、微博這樣擁有大量用戶的平台深耕,靠著大樹好乘涼。但在中國這種缺少職業操守的國度,靠著大平台存活的危險度也極高。那裡,或許是新媒體宣傳自己的好地方,但卻不能夠給足用戶安全感,當做自己的大本營去經營。但凡有點野心和企圖心的用戶,都會想要擁一個獨立、完全自主的APP。這也是類APP工場產品會出現的重要原因,存在即是合理。

APP工場的來到 會是自媒體的春天嗎?

不用自己架設服務器,不用懂技術,只要花幾種的註冊時間,就可以擁有一個自己的APP。當APP的製作門檻降到不能再低的時候,當任何人都能隨便擁有一個APP的時候,是自媒體的春天,還是自媒體的災難?

我始終認為,APP的技術、成本門檻,並不代表媒體的門檻。那怕有一萬個媒體人,製作了一萬個APP,這一萬個APP在沒有用戶關注,沒有影響力的時候,只能是一個人的APP,而不是媒體。

媒體人骨子裡有股高傲和清高的氣息,也正是這種高傲,讓記者們能夠在寫東西的時候找準自己的位置,寫出有影響力的稿子。

真正的媒體人,不會去重複生產沒有競爭力的內容;能夠有膽量離開傳統媒體,去做自媒體新媒體的人,通常也都是圈中的牛人大佬,自身本來就很有影響力,並且能夠集結一群很有影響力的寫手、記者。一手的信源,鮮明的觀點、深受傳統媒體體制壓迫,走出去開辦新媒體的這波人,只會更加不遺餘力的生產更優質內容。APP工場這種類型的應用,會是一些有能力,有影響媒體人、站長們,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商業機會。

降低APP的製作門檻,個人認為是新媒體、自媒體,尤其是比較小眾、個性領域媒體的福音。更多優秀媒體、媒體人的加入,只會讓媒體的門檻越來越高,在競爭的環境下,提高整個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內容質量。

仇勇先生所說的1萬個自媒體APP指日可待,是一種美好的期待。微博這樣的平台,4億用戶才脫穎而出幾百個有影響力人,移動互聯網的門檻比微博只高不低。除去APP的技術門檻和成本,APP的運營更注重的是內容的品質和推廣的渠道。讓做內容的人,回歸到內容競爭中去,是APP工場類產品對於媒體圈所做的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669

富邦媒體王國 最後拼圖將到手?

2013-04-01  TWM
 
 

 

半個世紀以來第一次,台灣即將以競拍方式,釋出兩張無線數位電視台執照。

更令業界驚訝的是,取得這兩張執照的業者,除了經營電視頻道,還可以利用多餘的頻寬,經營電信業務,這也是一個破天荒的改變,勢必成為財團業者兵家必爭之地。

釋照內容大逆轉頻寬加碼一倍,搶到賺到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三月十二日舉行第二梯次數位無線電視釋照規畫草案聽證會(簡稱二梯釋照),規畫以競拍方式釋出兩張無線數位電視台執照。當天除了無線五台派人到場,有意進軍電視的聯合報系旗下UDN TV、威望CatchPlay、中華電信、富邦大股東投資的凱擘等也都低調參與。

當天聽證會結束後,不少與會業者都「嚇了一跳」,因為這次聽證會NCC所提出的草案內容與上次(去年三月二十二日)所提出的草案內容,竟出現大逆轉。

原本草案規畫釋出兩張執照,每張給予6MHz頻寬,新決議的草案加碼一倍,每張執照給予的頻寬放大為12MHz。而取得執照的業者,只要自營一個高畫質數位電視頻道就好,剩下的傳輸容量服務範圍NCC並沒有設限。

換句話說,以一個高畫質數位頻道僅需要6MHz頻寬來看,剩下的頻寬是可以提供電信類相關服務的。NCC副主委虞孝成表示,未來拿到執照的業者,除了做高畫質數位電視外,可以從事打電話以外的行動通訊加值服務,包括行動電視、電視購物、交通、股市資訊等服務都是可經營的範圍。

由於6MHz的頻寬預計可以壓縮成十台至二十台行動電視頻道,業者可以設計收費或免費,甚至跟電信業者互動或結盟,從事節目製作、影音內容、數據傳輸等多元化服務,用戶只要透過電視或行動通訊裝置就可以接收到這些訊息。等於說一魚兩吃,誰拿到這張執照等於就賺到了。

從整個傳統電視大環境來看,目前有線電視普及率高達八一%,無線電視台在廣告逐年遭有線台瓜分下「慘澹度日」,近四年來,有線電視頻道廣告業務成長超過五成,而無線成長僅一成。

二○一一年時,除民視因為鄉土劇每年至少可以維持兩億元的獲利,台視在非凡黃崧入主後以嚴格的成本控制維持一.八億元左右的獲利外,中視虧損五千六百萬元,華視更是大虧二.七五億元,營運情況並不理想。

搶執照得看背景實力不夠雄厚,也賺不到錢

台視前總經理鄭優說:「現在就算拿到無線電視台的執照,還要投資大量基礎設備,除非有財團的背景支撐,或是原本在媒體事業就有投入,可以跨媒體整合經營,否則完全沒前置布局的業者就算拿到執照,想要獲利真的很困難」!

若以檯面上浮出有意參與競標的人馬來看,對於媒體有高度企圖心,財力又雄厚的富邦集團,被視為最有可能拿下執照的大黑馬。

根據業界說法,富邦高層對於這次的釋照相當重視,目前已規畫一個小組研究相關法規,為了避開「黨政軍」及「外資」不得投資的規定,最後蔡家兄弟可能會採取大富投資凱擘(大股東另外成立公司)的模式,參與這次的執照競標。

整個集團在數位匯流的版圖上,電信這一端,蔡家兄弟擁有台灣第二大電信公司台灣大哥大與台灣固網,布局已相當完整;電視端,在有線電視部分,除了擁有台灣最大系統台凱擘寬頻及台固媒體,還有三個momo購物台與一台親子台,集團數位匯流版圖,獨缺一個無線數位電視台。

接下來如果蔡家兄弟可以取得無線電視台執照,不僅可以經營三個頻道以上的無線數位電視台,還可以搭配台灣大對於用戶從事行動電視加值服務,無線電視的購物台甚至可與集團momo購物台結合,將電信、電視、網路整個數位匯流的力量發揮到最大,富邦能不能成為全台最大的數位匯流王國?就看最後這一塊拼圖能不能拼得上去!

除了富邦,王雪紅旗下威望CatchPlay控股公司董事長張孝威,以及近期正在進行壹傳媒交易案的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董事長辜仲諒,也傳出對於參與標案「相當有興趣」。

僧多粥少,財團眼中的大魚如何上鉤,將會是場激戰,只不過在現有無線電視台獲利陷入停滯的情況下,拿到執照的業者能否有創新手法,殺出一條血路,又是一項大難題。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頻道多過內容 重播何時了?

台灣電視目前分為無線與有線兩大系統,五家無線電視台由於壓縮技術的進步,一個電視台可以播出三到四個頻道,目前共播出二十個無線數位頻道。接下來NCC規畫中的第二波無線數位頻道釋照案,由於將釋出兩張執照,以每台頻寬可壓縮成三至四個頻道,國內無線數位電視最多將增加到三十台。

未來若有線電視全面數位化,估計目前一百個左右的頻道可增為三百個。換句話說,未來全面數位化後,台灣將有三百多個電視頻道,以周星馳電影︽唐伯虎點秋香︾曾重播了八百多次,過去一年宮廷劇︽後宮甄嬛傳︾一再重播來看,凸顯台灣電視問題不是頻道太少,而是內容貧乏。當交通部及NCC不停釋出頻道同時,國內發展數位內容的配套措施到底在哪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130

自媒體不是媒體,是靈魂!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6632.html

看到一篇文章說,自媒體能走多遠,裡面提到兩個人,一個是程苓峰,一個是我,其他的我全當沒看見。主要疑慮在於,程苓峰的云科技一個多月沒有人投廣告了,而我又發了一個「從此節操是路人的」的感慨。其實這個感慨不是針對自媒體的,這個感慨是針對追女孩子的。

自媒體掛廣告的我不是第一人,針對企業收錢的可能是第一人,所以我微博背景上十幾個廣告主都是真實收費的。當然,金額和程苓峰無法相比,我只是玩票,他是專業的。但很早我就知道這種方式並不會持久,大概就是一桿子的買賣,而目前程的廣告閒置一個月大概驗證了我當初的看法。廣告主一定是要看效果的,但自媒體廣告是沒有什麼效果的,所以,投廣告,僅僅是因為一個面子。換句話說,這不是廣告錢,是面子錢,是大家覺得你對他的價值有這麼多,然後支持你一下的,期望有什麼回報,那就不現實了。


這個道理我很早就明白,投我的廣告主,大部分和我都有一些諮詢上的合作,我對他們有一些幫助,他們也願意陪我來玩這麼一個純展示的東西。很多大號看著眼饞,紛紛跟進,一個成功的也沒有,原因也很簡單,自媒體的展示是沒有價值的。

自媒體其實並不是媒體,因為缺乏一個很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公信自媒體是一個純粹的個人觀點的東西,所以他一定是主觀的,強調自己客觀公正的都是2B,主觀的東西就證明,這不是媒體。所以既然你這個媒體本身沒有公信力,那麼你的展示就沒有價值,換句話說,廣告就沒什麼價值。有價值的是你這個人,所以自媒體的推薦是有價值的,如果程去推薦一個產品,收這麼多錢,還是可以收到的,但是這其實是在用自己的公信力換錢,錢多一點,公信力就少一點,所以節操就路人了,放在這裡也是正確的。

所以,我堅持,可以推薦,但一定不要違心的推薦,你真的覺得好,你就推薦,覺得不好可以不說,但不能瞎說,因為這是你自己的公信力。

自媒體的未來還是很寬廣的,在一個智商和覺悟都不太高的社會,我們需要一些可以幫助公眾思考的意見領袖,所以不管左派和右派,都有一顆操縱民眾的心。大家被忽悠的時間長了就會智商提高,於是就只會看意見領袖的意見,作為參考,而不是真的無條件的相信了,當然,無條件支持的腦殘粉的比例還是在萬分之五左右,娛樂圈就更多一些。


自媒體的內容有兩種,大部分還是走的媒體屬性,就是信息的傳達通過業內的資源發佈一些信息出來。媒體出身的人大概都是這麼幹的,我自己不是媒體人,所以不太會幹這種事情,也沒什麼一手材料,所以我做自媒體的方向還是小部分做思考的,會做一些引發思考的文章,居然也還蠻受歡迎。所以我一直說,他們讓你知道,我讓你思考。因為我不知道我說的對不對,所以我就告訴你我怎麼想的,你自己來判斷對不對。我不會忽悠你什麼,這其實在這個時代,難能可貴。

說說自媒體未來的經濟價值。

目前的經濟價值,從廣告展示角度是養不活人的,程苓峰也就那樣了,其他人就更加不行從推薦軟文角度應該還是可以活的不錯,只是成長空間比較有限,你寫稿子的能力速度都有極限,而且很多時候,還要挑一些靠譜的客戶。還有一個就是那一千個鐵桿粉絲理論了,假如你有1000個鐵桿粉絲願意每年拿出一天的薪水來購買你的內容,那麼你還可以活得不錯,在我國基本應該超過十萬元,在未來,我還是看好這個模式的。

而目前比較現實的模式則是,獲得一些企業或者個人的認同,他們願意讓你做他的顧問之類的諮詢服務,這一點其實對於媒體人而言就是短板了,像我這樣的全能選手,就比較有優勢。(這裡自吹一下,誰讓我是作者呢)

其實自媒體就是一個人的靈魂,只是說話的聲音比較大而已,需要的其實不是傳播,而是認同。太多粉絲其實不如少數鐵桿粉絲有意義,這個應該是趨勢。目前微博大號僅僅是傳播渠道的功能,對於自身品牌的塑造,並無建樹。隨著活躍度的下降,也會對內容要求越來越高。

一個成功的自媒體,其實就是一個可愛的人,一個可敬的老師,一個親愛的朋友,只是他說話的聲音比較大,聽到的人比較多罷了。基於媒體傳播理論的解讀,往往會忽略人這個本質,那基本就會誤入歧途了。

不光是自媒體,對於一個人來說,最重要的,也是認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304

閱讀的體驗:這些年,我放棄訂閱的紙質媒體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7948.html

這篇,是從個人經驗出發,談談科技歷史變遷所帶來的個人閱讀體驗。

下班回到家,換鞋彎腰抬頭的瞬間,看見了放在餐桌角落的一摞雜誌,好多本連包裝塑料膜都沒有開拆,不禁滿懷歉意。作為媒體人,每天閱讀大量的資訊已形成職業習慣,但我多久沒有看過這本雜誌了,唔。。。1個月?2個月?我已記不清楚。訂閱期到今年6月,結束之後我將決定不再續訂。

這是一本週刊,某某財經週刊,我曾一度為它的內容讚歎,因此這本雜誌創刊不久,我就訂閱至今,四年有餘。今天它的內容水平雖然下降,很多公司報導也被斥為平平淡淡的公關稿,但在一眾媒體中依然還算不錯,它的主編堅持的品格獨樹一幟。

我把它放醒目的餐桌上也是希望提醒自己:記得看它,記得看它。但卻一直沒有看它,哪怕簡單地翻一翻。因為,我已沒有時間看它。沒有時間不是因為更忙,我每天仍然閱讀大量信息,但我更多的閱讀時間在最近兩年中已經慢慢被分攤到手機上、iPad上,紙質的雜誌它終究沒有移動端那樣可以被方便地攜帶、隨時隨地閱讀。我再勤奮,1天也只有24個小時,閱讀的時間始終有限,我只能放棄紙質閱讀。

一年前,同樣被我放棄的還有新某報,我訂閱這個報紙是因為這個報紙的早期所堅持的新聞品格。(我又提到了品格這個詞兒,這是所謂新聞理想的餘毒)這個報紙本該早於兩年前就被我放棄了訂閱的,但這個報紙負責我居住區訂閱的發行組長老張跟我打過交道,有些熟,有一年我都明說了不續訂了,但禁不住老張的上門乞求——訂閱量關聯其績效下降會影響工資之類的理由(老張是北漂農民),我心一軟,又續了兩年,但從來不看,悉數送給隔壁做淘寶生意的鄰居做包裝紙。去年訂閱期結束時,老張終於不來找我了,我也就不訂了。

兩年之前,被我放棄還有某某創業雜誌(我訂閱它也是因為它有一位牛逼的主編,放棄它是因為我感覺主編不再用心做內容了)。

更早之前,我還訂閱過某某人物週刊、某某週末等等十數種主流報刊,甚至還有專門探討媒體業務的某月刊。我訂閱紙質媒體最多的時期,經常能把我家收信箱塞滿,物業的一個阿姨看見過幾次,終於忍不住問我,先生你好有錢啊訂那麼多報刊。我支支吾吾半真半假地撒了個小謊,我是做記者的,這些都是兄弟媒體贈閱的——其實我哪有那麼大面子,屌絲記者一個。

歷年來放棄訂閱這些紙媒的原因可以簡單歸結為:這個媒體的內容質量下降或是品格不在、風骨不存(起碼在我看來的)從此我不再關心。可是我今年准備放棄碩果僅存訂閱至今的某某財經週刊的原因和往年截然不同,是因為受到了移動端的閱讀時間擠佔!

十幾年前,在PC、手機逐漸普及開來的時候,就有過不止一陣關於電子閱讀的討論。我的朋友往往會告訴我類似的內容:「我還是不習慣在PC屏幕上、小小手機屏幕上看書讀新聞,新的閱讀形式遠遠沒有捧著書本、報紙閱讀的感覺舒適」。這種用戶體驗應該不佔少數,於是,產品家們推出了專門迎合閱讀需求的電子閱讀器(或稱電子書)。電子書較之PC和手機,屏幕更合適,攜帶也更方便,廠家們還紛紛以「電子墨水」、「不傷眼」、「紙書感覺」為賣點,以至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看好電子書產業,以為那就是閱讀的未來。

直到進入了移動互聯網時代,閱讀體驗又發生了變化:智能手機的屏幕變得更大,平板電腦變得很流行,電量可以持續很久,而且這些移動端跟互聯網是保持聯通的。於是,無論是從閱讀舒適度還是碎片化時代特徵來講,閱讀習慣都在向電子移動端轉移。每天通過智能手機、iPad讀書看新聞已成為我的習慣。電子書的產業依然在,但無疑已是明日黃花,逐漸消解。

事實上,電子閱讀背後所關聯的產業也在悄然地發生變化。拿新聞媒體來說,十年前,網絡媒體是很低端的媒體,甚至不被當成媒體來看。在網絡媒體工作,即使你有原創採訪,但你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新聞工作者。今天,版署(改名了)依然不承認網絡媒體有原創採訪權,但事實上所有的網絡媒體都在做著原創的工作。受眾開始尊重網媒,網媒不再被視為非主流。

這個十年左右的PC互聯網時代,隨著閱讀體驗的變化,網媒倒逼平媒,逐漸壯大,這個時代成就了新浪、網易、騰訊、搜狐等幾大信息門戶。

至於古老的紙質媒體,在時代的迭替中,衰敗已經成為必然。這種變化,已經由外國媒體應驗。

最早的消息,2009年3月17日,有著146年歷史的《西雅圖郵訊報》停止發行印刷版,成為美國首家以網絡版替代紙質版的全國發行的報紙。

最近的消息,2012年12月31日,美國《新聞週刊》停止發行印刷版,轉而專注於網絡內容《環球新聞週刊》(Newsweek Global)的發行。

可是紙質雜誌改成網絡版就可以了麼?如果僅僅止於PC端的話。不難看到,近年開始在過渡切入的移動互聯網時代,已經出現了移動端在倒逼PC端。即使是新浪,曾經的門戶之王,它的傳統構架,也不例外地受到威脅,門戶衰敗已經有些跡象。

誰不發展移動閱讀端,即使還有相當的緩衝期,發展下去,也終將衰敗。目前最顯著的趨勢是,以微信為代表的移動閱讀端將侵蝕傳統門戶網站。我們每天通過媒體的微信公眾號、微信群、朋友圈在獲取最熱門的信息。

在中國,關於媒體未來變化的類似思考其實已經不甚新鮮。但是,今天,當我聽到一個主流雜誌主編在他的會議上談到,他最近正在思考準備何時放棄它的紙質雜誌出版而專注於做移動端時,我還是感到驚訝,我希望他說的不是虛話。

我的驚訝是有理由的。儘管有關紙質媒體的危機已經成為身處其中者的共識,但都尚在思考討論階段,大多數媒體主編可能存著僥倖(差異化內容可能不死)或者是賭一個緩衝期(還遠著呢),有勇氣準備做決策的媒體當家人還沒出現。從外國先鑑的種種案例來看,紙媒在網絡時代中,先倒下的是往往是報紙,至於雜誌,按照資深媒體人申音的說法,雜誌起碼還有十年的好時光。

因此在當時,我很想對這位主編說,去做吧!這是一個聰明的決定!在中國的傳媒發展史上必將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最終我沒有當面和他說,恐有拍馬溜須之嫌。

不過,移動端的媒體時代,需要做出種種嘗試,並非轉換就能成功,它需要和舊媒體時代的內容生產流程、思想做出徹底的告別,重新建立起適合的生產方法,否則,先驅往往會變成先烈。如何做,已不是我的能力可以贅述。

回到開頭,我開篇所提到的那本財經週刊的主編也不失為一個敏銳的主編,至少在兩年以前,它們就推出了適合於Pad閱讀的付費電子版,價錢更便宜、保存更容易。或許,我會在結束紙質版的訂閱後去嘗試訂閱它的電子版,只要它的內容水平還在我的容忍範圍之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448

福布斯中文網總編周健工:技術決定媒體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8195.html

來源:i黑馬

口述:周健工(福布斯中文網總編)

整理:鄧超

當人們在探討怎樣理解新媒體時,我就立刻想到了一個人,這個人曾預言了互聯網的存在,是一位對媒體研究得很深的加拿大學者,他便是麥克盧漢。他曾寫過一本書,叫《媒介即訊息》。「媒體即信息」的這個觀點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理解。一種是文科生的理解,文科生喜歡談內容;另外一種是理科生的理解,他們彼此的理解是完全不一樣的。比如現在很多門戶,你說它是不是媒體?麥克盧漢是一個標準的文科生,他一直讀到博士,就是進行文化研究。他的這句話著名到什麼程度呢?很多人說喬布斯的很多想法的根源是在哪裡?最近有些人在整理一些東西,其中有一本書,他寫的叫《Medium Is The Message》——可見麥克盧漢對西方人、對美國人理解媒體,影響力是非常大的。

「媒體即信息」闡述的其實技術和內容關係的問題。媒體就是技術,他舉了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如果把燈泡關上,它是一個環境;如果把燈泡打開,它是另外一種環境。關上燈後你可以閱讀嗎?可以看電影嗎?與所有視覺相關的都沒有了。但當你把燈泡打開的時候,它就造就了一個新的環境。所以他說了一句引起巨大爭議的話:燈光就是媒體。爭議雖大,但他就是從這種思維出發,推導出了很多預言,比如電腦作為一種研究與溝通的工具,可以提高檢索能力,淘汰大眾圖書館,進行知識管理,並且可以迅速把數據變成商品。他在80年代寫過一本書,就提到過類似安卓的內容,這就是一個很大的預言。

麥克盧漢實際就是按照技術來對媒體進行分類的,他認為媒體的歷史就是技術的歷史,這點毫無疑問。隨著技術發展得速度越來越快,媒體的進化也越來越快。你看Linkedin 、Pinterest、Youtube——技術決定了媒體。

為什麼說移動端可以算作獨立的媒體?簡單地看,移動互聯網無非是互聯網在PC之外的延伸,但它也有自己的特點,比如可以準確地檢測用戶、有內製的支付功能等等。這就又牽扯到媒體和內容的關係,有人說媒體怎麼能和內容分開呢?我覺得從技術決定論的角度看,那就是先有技術,實現了技術上的突破,有了新的傳播的方式,然後再用這個技術來傳播信息,內容也就隨之改變。我做媒體做了二十多年,看到的現象就是內容總是跟在媒體的後面改變,而媒體總是跟著技術在改變,所以在整個價值鏈上,技術環節上創造的價值最多,而媒體創造的價值是第二。反而是內容,現在已經是批量化了,實行免費的供應,它在價值鏈上是很低的。

但是有一個規律不能忽視,內容的變化雖然有滯後性,但是它最終能實現和媒體內容的結合,只有當他們最終結合的時候,媒體內容的價值才會顯現出來。也就是說技術一直在突破、在引領,內容在後面跟著跑,最終技術把所有的都搭建可以用來傳播內容時,我稱之為已經被重新定義了的內容。什麼是內容?我的理解就是內容、用戶、媒體間發生互動的結果,這個結果不管是什麼,你都可以稱之為內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584

Tumblr CEO David Karp:關閉編輯部門,社交媒體做不了新聞發行!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9125.html

最近微型網誌服務Tumblr的合夥人兼CEO David Karp在他的Blog發表了一篇聲明,宣佈即將關閉新聞編輯台 Storyboard,並解散其編輯部門。但,因為當時並沒有公開確切的關閉原因,諸多媒體包括《NY Times》、《Mashable》的博客等都對Karp的舉動感到疑惑與不解。

去年Facebook也採用了同樣的策略,成立自己的編輯平台 Facebookstories,從數億的使用者中,選出有趣、新奇的發表來發行,但與Tumblr一樣,並沒有造成預期的廣大迴響;準備離職的執行主編Dan Fletcher也在最近一場演講中提到:「Facebook不需要記者。」

因此,許多人的疑問是,出色的社交媒體像Facebook、Tumblr 也會是出色的新聞發行者嗎?

「在Tumblr,我們想要維持我們的平台的開放,並永遠不預設內容的界限」

David K​​arp 最近自己在紐約的一場會議中回應來自各界的疑問:

「我們讓我們的功能保持開放的態度,不像Youtube 或是他們的相關平台一樣,他們創造了一個很棒的平台,但給了創造內容的使用者,一個有限的模式。

因此,我想起了Google 之前是怎麼對待他的博客的,那曾經是一個非常多元的開放平台,使用者可以在其中創造自己的東西。如果你還記得Adsense,你就會瞭解,那時候部落客開始為了賺錢而均值化自己的內容,而Adsense 催毀了那些很強的多樣原創性和創造力的博客。

所以,我的顧慮就是,在Youtube 這種龐大又開放的平台,當你在意那些廣告工具時,其實你可以瞭解到Youtube 的創造者已經畫地自限在一個商業模式中。

在Tumblr,我們想要維持我們的平台的開放,並永遠不預設內容的界限。」

對於為什麼Storyboard 不是正確的工具, Karp 表示:「我們請來一群記者來做實驗性的社交營銷,但Storyboard 最後運行起來的方式,並不是我們想要的。我最初想要的是希望我們可以把Tumblr 中,最令人驚豔的創作,經由這個編輯平台讓它表現出來,但運作後的表現卻不是我們想要的。」

我們可以合理猜想,David K​​arp 也許是因為今年Tumblr 有獲利表現的壓力,因此表現差強人意的Storyboard 就變成了經營上的犧牲品。但依照Karp 獨樹一格的個性,也有極大的可能是,他真的想讓Tumblr 保存更多的可能性與實驗性,讓使用者在這個平台可以盡情發揮無限的創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941

新媒體「取勢」只走了第一步,「明道」才是真考驗!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9210.html

雖然自媒體的聲音甚囂塵上,但是「有組織有紀律」同時充滿開放的UGC平台設想的虎嗅、36kr、i黑馬等新媒體,顯然更具持久性發展和成長的基因。

在這些科技新媒體面前,門戶網站們變成了「傳統」媒體,且顯得更為笨重。而前者之所以頗得人心,皆因其能更好的滿足一大部分領域內的用戶需求,或最新科技信息、或深度解析報導、或獨家觀點呈現。其眾包生產方式、多平台傳播渠道、更具個人風格的新鮮內容,都成為立足江湖的必殺技。


由科技博客晉身而成的科技類新媒體,短時間內「上位」,像揭竿而起的草莽領袖,迅速深入人心,原因何在?大趨勢使然。

行業發展的大勢比個人努力更重要。新媒體們之所以有此成績,皆因其取的是勢。細思之,他們至少順應了以下六個趨勢:

1,受眾獲取信息的碎片化。互聯網時代向移動時代邁進,用戶在微博、微信上互動與交流,在手機上閱讀與傳播,人們的時間碎片化,信息也碎片化,新聞、信息、八卦、觀點、吐槽……等等,受眾用碎片的時間去消費碎片的信息。

2,媒體傳播的多平台化。 網站、微博、微信、APP……新媒體們根據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增加,不斷增加著與受眾接觸的渠道,多平台的傳播已經成為必須。

3,媒體生產方式的眾包化。有人說,新媒體的興起,不是帶來內容生產成本的上漲,而是降低和解構;從門戶網站當年賴以起家的渠道定位,以低成本掠奪傳統媒體的新聞、信息資源為源頭,如今大多小眾化的新媒體,更加重視內容生產的眾包,如虎嗅、雷鋒、鈦媒體提供平台,鼓勵他人產生內容。

4,內容呈現的簡約化。因為互聯網的自身特點,求快、求全一直是新浪們的關注焦點,儘管後來有了搜狐的「新聞解讀」以及網易的「有態度」,第一時間、全面覆蓋,仍是所以傳統門戶爭奪用戶的不二法門。但物極必反,當網民們在海量信息中感到難以適應的時候,內容呈現的簡約化就成了亮點。

5,內容的價值深度。這些新興的媒體能夠滿足受眾對內容的高價值要求,能夠有選擇性地提供更多的優質內容,而不是大範圍的信息轟炸。

6、行業的蓬勃。這條尤為重要,互聯網以及移動互聯網產業的迅速發展,則給了科技博客晉身新媒體提供了一條快速通道。

但新媒體的新,對應的是老媒體的舊。形式上的新是新穎、生產技術的新是新式、內容的新是新銳。表面上,新媒體是一個更多元化的形態,他們不斷地探索著各種新思維、新技術,新模式,但期望達到的效果,卻在本質上與老去的傳統媒體沒有太大的差異。

在這裡我贊成Donews的小歐的觀點:「現在我們聽到的所謂新媒體,新的不是內涵,而是形式。」同樣,另一位網友說:「所謂新媒體或自媒體其實也只是將寫作的力量從傳統媒體的體制中解放出來,改變的是作品發佈和讀者接收的渠道(即媒體的觸達環節)。」

所以說,在取勢之後,新媒體們還需明道。這個道,說白了就是新人遇到的老問題,對那些出身傳統媒體的新媒體掌門人來說,並不陌生。

1,明道,首先是定位,認清自己,這是個戰略問題。你究竟要做一家怎麼樣的媒體?即便是專門針對高科技產業的媒體網站,是一個不斷跟蹤全球最新技術和產品的科技博客,還是一家有著尖銳鋒芒的有正義感的政經媒體,或者是一家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商業網絡平台?

是做渠道類媒體,或UGC平台,還是自產內容為主,不同的道路,結果將大相逕庭。我們已經能看到不同的媒體在定位上有所區別。但有的定位依舊模糊不清。

定位至關重要。舉個例子,美國《新聞週刊》取消紙質版,很多人解讀為傳統媒體的沒落,事實上這只是原因之一,沒有找準定位、策略失誤應該是其迅速走向危機的導火索。從2009年5月起,它把重點轉向觀點和評論,重新定位為「思想領導者」。整本雜誌的深度報導都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娛樂性較強的新聞、評論,或者是轉載;砍掉了原創的國際報導,這使它難以區別於信源狹窄的網絡和社交網站評論者。在一些新聞人看來,如果不是《新聞週刊》的改革犯了致命錯誤,它不至於淪落到「賣身」的地步,並且最終走向衰亡。

2,其次是商業模式的選擇。先吸引用戶的注意力,然後將這些注意力打包出售,媒體的商業模式,不外乎企業投放的廣告和線下活動等增值服務。其收入的想像空間有限,這也是很多企業巨頭不願意以「媒體」面目面向資本市場的原因。

如果堅持常規的廣告收入模式,將面臨傳統門戶等一眾對手的阻擊,其白熱化的競爭態勢可想而知。而內容收費、為客戶提供其他增值服務等創新則並非易事。之前36KR 將自己稱作服務商,專注於某一方向提供服務,是個好想法,但也並未跳出以往的盈利模式。

另外要提及的是,即使能通過軟性廣告方式獲得收入,卻存在會傷及媒體內容品質的硬傷,這對媒體的公信力是一種傷害。長期來看,無異於飲鴆止渴。

3,再者,公信力的打造是根本,也非一日之功。如果把傳統媒體制度 、規範森嚴的新聞生產體系,看作是一個規範的組織的話,新媒體的各路人馬,大多都在突破圍城,個性化十足,主觀論調第一。

但是,新媒體可以信息碎片化,可以將內容生產眾包,可以傳播多平台,可以與讀者一對一互動,但其根本是公信力,在他們用盡了全身解數去解決技術問題以及模式問題的時候,如果忽視了公信力,才真正是得不償失。

默多克在2009年說過,「一家新聞機構的最重要資產是它與讀者之間建立起來的信任。」如果要細化的話,可信賴程度和專業權威性是媒體公信力的支柱。很多傳統媒體人在機制和人浮於事的背景下,難得去關注讀者的需求,這給了新媒體機會。他們希望藉機上位,挖掘並提供有價值的內容,則成為積澱公信力的第一要務。

總之,新媒體們要先取勢,再明道。對於一個分眾類媒體,不管是UGC的模式,還是搭一支編輯、記者的隊伍生產內容,最終也會碰到垂直類媒體的成長天花板,這也是大勢使然。「你所在領域的需求與發展前景,決定了你的發展空間;而總編輯的思路與眼界,決定了你能長多大。」

這或許也是很多媒體的宿命。想想如今大勢已去的《計算機世界》報,僅靠IT企業客戶,就曾經憑2-3億的廣告年收入而躋身全國媒體十強的輝煌,在當年是一件多麼令人羨慕的事情。

作者微博:@北京趙旭(前北京青年報IT週刊執行主編,現開心網市場總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94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