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買 明天一定後悔 周顯
1 :
GS(14)@2015-07-20 09:19:36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 ... mnist/en30_en30.htm
【明報專訊】對於股市,我的判斷是「今天不買,明天一定後悔,今年不沽,明年一定後悔」,即是說,我認為在下半年,必定有一遭大炒,但這大炒只會維持半年左右,便完蛋了。所以,我採用的投資策略,是現時all in買股票,然後逐步減少持倉量,直至年底,將會一半持有股票,另一半持有現金。
現在all in 年底前逐步沽出
然而,雖然策略是all in,但平價股票實在是太多,錢有涯,好股無涯,我應該挑選哪一隻股票,才最上算呢?
其中一隻,我留意了很久,在上星期五剛剛買進了50萬股的,是惠生國際(1340)。
惠生國際是一家養豬的公司,市值是6億元,盈利是1億元,如果撇除了殼價,業務就是淨賺的利潤了。該公司是在去年上市的,上市價是2.05元,由於估值太低,所以超額認購了2187倍,因此成了一時熱話,但很可惜,在上市後的兩日,它已跌穿了招股價,在這一年半之間,股價主要在1.3元的價位波動,在日前的股災日,它最低曾經跌至0.82元,在細價股而言,算是跌幅很小,但在反彈時,升幅也不算多……正是因為它的價格太平,才製造了我的入貨機會。
我對這股票的看法是,它在上市時,因公開認購太多,所以派了一浸貨,但在這一年半之中,在低位慢慢收齊了、收乾了,所以在5月21日,它以1.25元,配股集資1億元,這很明顯是批股來炒股票的,只可惜當時市不佳,所以炒家一直沒有動手。
惠生炒剩貨 有贏無輸
我認為,股市從股災中復原了之後,只會炒那些未曾炒完的股票,而惠生國際是一隻抵到爛、有贏無輸的股票,只是一直沒有大額的沽盤,苦無下手的機會。
在上星期五的那天,我忽然看到有50幾萬的沽盤,我見機不可失,馬上掃了50萬,很禮貌地留下了幾萬股,以為可以有機會繼續買,誰知一買之下,trigger了其股價,股價飛天,以掃清板收市,我想再買,也買不了。
[周顯 投資二三事]
王弼﹕股票佔比過高 是時候只沽不買
1 :
GS(14)@2016-09-06 04:29:38【明報專訊】港股強勢,甚於全球主要市場,強如美股,也不過是高位徘徊,港股雖和歷史高位相距甚遠,但從今年低位反彈,則愈升愈有,因此,市場有牛一(甚至牛三)之論。王弼最搞不懂的,是所謂牛市的眾多定義,不過我相信對大部分人來講,定義實在不重要,「不如請簡單點跟我講,這水位,追還是不追?」
上周在電台節目,有聽眾就直截了當問上述問題,但在作答前,我必須要問,他手上究竟有沒有貨?
由於是在臉書發問,他不能即時回應,我只可以假設個案回答,非常簡單,我說:「如果你手上一些股票都沒有,所有都是現金,不用細想,一定要追!」我甚至會反問,中央銀行瘋狂印鈔印了這麼多年,你還是手上完全現金沒有資產,傻的嗎?手上有些少貨底,至少20%至30%,是必須的。
但如果你好像王弼,流動資產中55%是股票,答案又完全不同了。
上周,見港股愈升愈有,王弼花了一點時間「秤身家」,要看看資產配置有沒有不合理的地方,而且要從宏觀角度看清大局,希望自己不受組合中個別有利或失利的投資過渡影響自己的情緒。結果顯示,流動資產裏,55%是股票,現金佔31%,債券和其他資產佔14%(債券偏低因去年沽債券轉高息股),如果是基金經理,手上那麼多現金,當然有炒魷的危機,但計及規模更大的不動產,現金水平佔總資產最多15%,在個人投資者而言就不算高,甚至可以說是攻有餘而守不足(不動產佔總資產過半,這是我不肯再加碼港樓的原因)。
恐慌性購資產 反打擊經濟
自Brexit以來,人人對手持現金都極度恐慌,蜂擁把現金換成股票或地產,令資產價格全面上升,對現金偏低的我當然有利,但我問自己,這種恐慌性買入能持續多久,實體經濟會否因恐慌性買入而扭轉頹勢?
我的結論是,恐慌性買入資產的結果,例如不少打工仔死慳死抵都要交首期上車,拖一家人落水一起供樓,只會令他們更不願消費,幫不到實體經濟之餘,更只會打擊經濟。正如我之前說過多次,眾多資產價格大幅上升,不過是貨幣現象,並非因為資產的回報或生產力高了(這個在息率或租金回報不斷下降反映了)。歷史上因貨幣危機所引起的囤積,無一能助經濟起死回生。所以,恐慌性買入令資產價格不斷上升,總有盡頭的時候,正如匯豐(0005)這一類公司,使用旁門左道,盈利倒退,卻運用財技炒高股價,也會有攤大手板叫股東供股的時候。
大媽短線佔優 仍要跟大孖沙
問題是,這一恐慌造成的升浪,甚麼時候完結?時間是最難掌握的,不過我最近留意到美國投資界的大師,索羅斯、Carl Icahn、格羅斯、羅傑斯、Stan Druckenmiller、甚至是經常唱好的巴菲特,到本港超人誠哥,他們都對經濟前景非常憂慮,並用錢以實際行動睇淡(例如誠哥不買地、放風賣收租物業,Carl Icahn的淡倉由年初低於30%升至150%,巴菲特巴郡的現金水平也處於高位),我認為,當大孖沙跟大媽的行動相反,便應要跟大孖沙走在同一陣線,縱然短時間內,大媽的表現勝過大孖沙。
因此,按個人的狀况,流動資產內55%股票比例實在太高,故繼去年5月,本欄再次宣布只沽不買,愈升愈沽,目標是把股票佔比下降至三成。
■財經節目「投資.王道」
香港奧國經濟學院院長王弼會在每周主持的《明報》財經節目「投資.王道」,以專業投資者角度分析經濟和股市市况,欲重溫內容,可登入:link.mingpao.com/46396.htm
香港奧國經濟學院院長 fb.com/buytillsuspension
[王弼 投資王道]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891&issue=20160905
經濟客艙:不買iPhone 7的理由
1 :
GS(14)@2016-09-06 04:40:14智能手機市場日益飽和,蘋果公司最大艱鉅任務就係如何突破iPhone銷售。蘋果公司嘅新iPhone今個星期三香港凌晨時間將現真身,呢部機係iPhone面世10周年前嘅手機,如果要買,寧願再等等。上星期對手三星Note7電池出事,為iPhone7造就搶客嘅機會。蘋果公司今次出新機策略玩法已經唔係靠新功能博取用家歡心。用家最關心嘅未必同對上幾部iPhone一樣,睇吓屏幕幾大、容量幾多或者鏡頭像素有幾勁,因為唔止對手,連普通千幾蚊嘅廉價智能手機都已經追到上述要求。睇到有個調查話,網絡最多人搜尋嘅關鍵詞係「iPhone7」,第二位係「iPhone7顏色」。市場已經估計iPhone7重推黑色外,仲有全新嘅藍色。呢項幾乎同功能無關嘅新亮點,就最多人關心。呢兩隻新色唔同玫瑰金,吸納客戶層面應該更廣。估計蘋果公司開始接受新機預訂,黑色同藍色嘅iPhone7最搶手,未知會唔會刺激起沉寂咗嘅iPhone炒風。
iPhone7有新色外,市傳仲有雙鏡頭同A10晶片,但明年係iPhone面世10周年,相信最強嘅賣點都係留番下一代iPhone先出擊。有閒錢不如買蘋果公司股票好過。蘋果公司嘅市盈率只係12倍,相比facebook60倍市盈率、Netflix304倍市盈率低好多。另外,庫克年初都講過每年提高派息,仲有大把現金做股份回購。蘋果公司連計股息嘅回報率有2.1%,追到標普500指數年內2%回報。
Captain Cool
https://www.facebook.com/seeforcaptain/本欄逢周一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905/19759888
王弼﹕阿爺「債轉股」 堅定只沽不買
1 :
GS(14)@2016-09-13 00:07:48【明報專訊】上周五港股氣勢如虹,藉險資南下之勢,恒指曾高見24,364點,升超過440點,但於下午2時見頂回吐,收市升幅大幅收窄至180點,更意想不到的事情是晚上美股只藉一個聯儲局地區銀行行長Rosengren加息的鷹派言論(地區行長的分量當然難與三大巨頭耶倫、費沙爾和杜德利相比),標普500指數大幅下挫53點,達2.4%,打破兩個月來單日波幅不出1.5%的悶局,然而方向是爆落,炒得興起的股民當然會問:「港股升勢,玩完未?」
上周,我既然開宗明義講過自己只沽不買,就是要趁好市,拖各位讀者落水做證,我講過就要做,鼓起勇氣沽貨。是的,就算股市日日升,沽貨也要講勇氣,有誰願意把持貨沽清,看着旁邊的人賺錢自己沒份兒呢?你感受下一些連自住樓都賣掉的無殼蝸牛,他們現在的怨氣,就知道升市沽貨,也要無比的勇氣。既然沽貨進行中,主觀意願,我也不希望股市速跌。
今次港股升勢跑贏美歐英日,不外乎是歐美資金追逐高息的新興市場、大陸人怕人民幣貶值走資到港股,和全球包括港人對現金失去信心,各方資金蜂擁買入港股,是個不折不扣的資金市。
股市日日升 沽貨需無比勇氣
雖然資金來自八方,但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恐懼(Fear),恐懼手持的現金遭央行無恥地印鈔化為烏有,見資產就買,而非因相信經濟見底,企業盈利回升,但因為恐懼而撐起的股市,不可能持續,卻竟然維持了兩個多月,特別是港股,理由可能是當環球股市自Brexit穩定下來後,北大人希望利用港股解決自身最大的問題。
大陸的地方企業債務過高,最治本的方法就如王弼一年前重點強調,炒高股市讓國企IPO或配股發債,唯有靠中港股民血汗錢來為黨旗下的國企填氹,進行真正的「債轉股」,國企才能輕身上路,維持富有中國特色的「債務循環」,就是IPO/配股籌錢→亂花→爛帳→配股籌錢填氹→再亂花→再爛帳……去年,阿爺在A場套錢功敗垂成,今次唯有轉戰H場。開深港通讓大媽的北水南下救國才是戲肉,你以為阿爺真心想益香港這班忤逆仔?
阿爺救國 美帝做攔路虎
好事多磨,阿爺正把H股炒起得有聲有色之際,逗得大媽每日幾十億人民幣資金南下曲線救國,為中國郵政上市造勢之際,不知是否美國外交人員在G20杭州機場跟中國鬧得不太開心,美股突然大瀉,不禁令我聯想,外國勢力是否想玩寸阿爺Party,成「債轉股」的攔路虎?
我當然希望阿爺能夠完成「債轉股」的偉業,無論如何,經過上周五戲劇性的發展,再反覆回顧阿爺炒起港股的苦心,我會更堅定不移執行只沽不買的策略。
■財經節目「投資.王道」
香港奧國經濟學院院長王弼會在每周主持的《明報》財經節目「投資.王道」,以專業投資者角度分析經濟和股市市况,欲重溫內容,可登入:link.mingpao.com/46396.htm
香港奧國經濟學院院長 fb.com/buytillsuspension
[王弼 投資王道]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1811&issue=20160912
王弼:買不買樓 因人而異
1 :
GS(14)@2017-03-22 00:18:21【明報專訊】王弼雖然自2005年開始買樓收租生涯,但最初規模不過是老散業餘性質,所有東西由低做起,睇樓、買樓、按揭、裝修、放租、揀租客、訂租約,到租後服務、維修、追欠租、和租客議論什麼應該維修什麼不用維修、「馴服」租客等,基本上一條龍都有經驗。由最初個體戶做起,到現時有同事協助舖位、工廈、住宅、車位等收租,也只能說是微企級數,跟湯文亮博士等航空母艦比當然有天淵之別。
不過,就是由低做起,事事親力親為,而且不過是12年間的事,投資物業收租的繁瑣和苦樂可謂記憶猶新,近期熱話是香港樓市自海航爆買啟德地皮開始,樓價又出現井噴現象,過去兩周,已經不下三四個朋友詢問要不要買樓,老實說,對於我這個比業餘收租佬稍有經驗的物業投資者,加上活躍於金股匯、衍生工具、對冲基金等其他金融工具,就算再加一個經濟學碩士學位,朋友們的問題,也實在不容易回答。
第一,朋友的問題根本就是在問,究竟樓市是升還是跌?如果升,他就會現在入市上車;跌,他就會等一下。
96年叫別買樓分析員 未到冧市給駡死
問題是,樓市是一個非常長時期的投資,而且買入之後,特別有SSD(買家印花稅)的情况下,很長時間都賣不出,不同於股票見勢色不對,按一個鈕,便可以迅速套現。例如,如果有人在1996年中問應不應該買樓,若分析員回答不要買,因為金融風暴快要發生,我看未到7月1日回歸,那名分析員已經被人罵得狗血淋頭,甚至會給師奶罵「樓市專家食糞啦」。雖然歷史告訴我們,食糞的應該是1996年買了嘉湖山莊的一些投資者,但事件證明,分析員無論對錯,都有很大機會被罵食糞(因為沒可能那麼準確說出樓市會於1997年10月見頂),何苦呢?
投資高手 常可覓得筍盤
第二,不知閣下的背景、財力,怎麼給意見呢?有人在2003年買樓,也可以因2008年時失業,供樓成問題,被逼賣出物業,然後看着樓價自2008年後不斷上漲,最終再上不了車,現在還是無殼蝸牛。有人2012年中原指數超越100才入市,不過因為是專業人士,工資穩步上揚,現在屋愈換愈大,還有一間物業收租。另外,我見到一些資深投資者,他們什麼時候都會遇到筍盤,因為跟經紀建立了深厚合作關係,許多時都可以買入低市價兩三成,例如遺產、業主急於周轉的筍盤。他們更有能力改建為物業增值,這些高手,可能一邊說樓市不好,自己卻一邊入貨,別以為他口不對心,只不過他的境界,普通人難以明白而已。
純投資角度﹕現在新盤不吸引
最後,許多人純粹以投資角度來買樓,但其決定根本是超出金錢考量,如果是買樓「上車」,更是家庭問題。有人可能因為家人有病,不便搬屋,那麼他就要考慮,就算是樓價貴一點(有溢價),也是不是要買一層出入方面的樓。當然,溢價合不合理,自己能否負擔,亦是很重要的考慮,負擔不了,會造成更大的家庭問題。如果自己都答不了,專家又怎答你?
專家唯一可以答你的,是只可能從純投資角度出發。而對王弼來說,如果純粹投資,目前的住宅,特別是新盤,並不吸引。
■最新一集「投資.王道」
香港奧國經濟學院院長王弼會在每周主持的《明報》財經節目「投資.王道」,以專業投資者角度分析經濟和股市市况,欲收看最新一集內容,可登入:link.mingpao.com/50282.htm
香港奧國經濟學院院長 fb.com/buytillsuspension
[王弼 投資王道]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283&issue=20170320
湯文亮:買與不買風險 存在不同時間
1 :
GS(14)@2017-04-25 23:43:45【明報專訊】中原指數九連升,我照例會收到不少電話,問我現在是否應該買樓,或者問幾時可以買樓,我都唔知點答,老實說,我現在只夠膽叫人唔好賣樓,不單是自住物業,甚至現正收租的都唔好賣,因為即使賣走的時候高於市價,但如果要再買樓,則要付那些乜稅物稅,就會變成新單位的買入價高於賣出單位的售價,既然如此,一動不如一靜,直至政府取消15%印花稅的時候再考慮,這已經是我的極限答案。
現在我的膽唔好講話生毛,直頭細了很多,不但唔敢叫人買樓,亦唔敢叫人唔好買樓,我會學老汪講,買有風險,不買也有風險。
如果沒有SSD我會叫人買樓
叫人買樓的風險是未來的,倘若買樓之後利息上升,供應增加,經濟下滑,樓價一瀉而下,新買樓的業主因為要付SSD(額外印花稅),想將單位賣走也不可以,他們會眼白白睇住樓價下跌,如果今日我提議那些業主買樓,他日一定會怨恨我,他們多數會話,當時並沒有真正打算買樓,但聽到我的提議才買樓,誰不知買樓才有風險,既然知道答案,我唔夠膽叫人買樓,但我亦唔夠膽叫人唔好買樓,如果我提出這個建議,就立刻會被人話不買才有風險。
賺了10% 我會叫人賣樓
不買的風險是現在的,如果叫人現在唔好買樓,到下星期五,中原指數再次破頂,一定會被那些人冷言冷語話,唔買樓,指數又升咗啦,都唔知道會升到幾時,全世界的人都話升,買樓點會有問題,他們會自怨自艾話自己唔好彩,有咁多專家都唔問而偏偏問我,倘若問任何專家都會毫不猶豫叫人買樓,我又知道答案,點夠膽叫人買樓或者唔買樓,其實,買與不買的風險是存在於不同時間,如果沒有SSD,我會叫人買樓,待樓價升了10%之後,我又會叫人賣樓,如果有人聽我講買樓,無論他們以後是否聽我講賣樓,我都是贏家,如果他們賣樓,立刻有利潤,一定唔會怪我,如果不賣樓而他日樓價下跌,我就會話已經提醒要賣樓,只是他們貪勝不知輸,又怎能夠怪我呢!
紀惠集團行政總裁
[湯文亮 敢說亮話]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1715&issue=20170424
陳永傑:低息不買樓 莫非等高息
1 :
GS(14)@2017-10-29 22:23:02【明報專訊】香港地少人多,能力許可的話父母扶子女一把買樓安居,亦無可厚非,留心風險亦屬合理。但「靠父幹」置業,每個樓盤僅約佔一兩成買家,比例不高。而且入市當然是低息勝高息,低息不買更待何時。
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陳德霖表示,香港父母資助子女上車是非常普遍的情况,屬人之常情,尤其是許多年輕一代未能負擔高樓價。父母資助子女付首期的方法,包括用儲蓄、投資套現、或將自己的物業加按,雖然抵押品比率方面無問題,但家庭要留心風險。
陳德霖稱,現時樓市過熱風險仍存在。目前按揭利率太低屬於不正常情况。他提醒當利息上升時,樓市下行壓力會導致經濟逆轉,大家要小心考慮將來的還款能力,量力而為。
對於「靠父幹」置業,筆者相信金管局數據未能完全解釋情况。現時按揭利率低,部分父母作出轉按是為了節省利息開支,不一定是幫子女付首期。目前每個樓盤僅約一兩成買家為父母資助年輕人入市而已,比例不高。
市民自衛被迫買樓都有錯?
自從2010年以來,政府辣招不斷,樓價卻愈來愈升。部分父母連棺材本也拿出來協助子女置業,是前朝政府房屋政策做得不好之過。解決市民居住問題是每一個政府必須負責的工作,但香港長期以來房屋土地供應不足,才導致樓價飈升現象,市民自衛被迫買樓解決居住問題都有錯?
市民解決居住及投資問題,置業是合理舉動。而且樓宇按揭長達二三十年,現在仍然是超低息環境,今時低息不買樓,難道等到高息時期才出擊?
中原地產亞太區住宅部總裁
[陳永傑]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7558&issue=20171023
真心真話:不買樓是豪賭?
1 :
GS(14)@2018-01-07 15:55:30多謝《蘋果日報》編輯部邀請筆者撰寫「真心真話」專欄,並表示可包容不同聲音的評論,我一向支持政府不少政策,也因支持不時也會批評官方應該改變的措施,希望以上兩種真心話,也能在專欄暢所欲言!怎樣的才算是「真話」?除了是真心的說話外,更要能配合市場,「唔好買樓住,遲吓樓價一定跌!」這等說話過去八年不斷有人說,但結果是好心做了壞事,誤了不少人!另外,讀者普遍期望評論員言行一致,自己投資應該配合自己言論才對!筆者的市場理論較多人知道的是「買有風險!不買也有風險!」為何不買樓會有風險?甚至近年不買樓風險遠比買樓更高?正正因為住屋是基本需求,「住」是需要成本維持的空間,自然會產生「價」,若你在需要買樓的情形下選擇了租樓去等樓價跌的話,當樓價升了你就是輸了!2017年11月和2009年1月比較:全港租金上升96%!全港樓價上升224%,無買樓除了失去升幅外,更輸掉了租金,並正越輸越多!在2009年環球量化貨幣的大局下,當你決定不買樓的時候,你極可能是進行着一場豪賭!也當你給意見別人不要買樓時,你有機會誤了人一世。買樓的風險其實長期低於不買的風險。故除長輩外,高官奉勸市民小心樓價太高的同時,不應該只「單邊提示」,否則同樣可能「累死人」!汪敦敬
mailto:
[email protected]本欄逢周三刊出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103/20263336
真心真話:買不買樓都有風險
1 :
GS(14)@2018-01-28 18:45:48很欣賞林鄭特首上場後便開放置業階梯,因為此舉是令到很多原本沒有置業機會的人得到上車機會,但如此一來就提高了市場上的需求,對樓價是有提振作用。林鄭這種做法一定會被人批判是谷起樓價,但是開放置業階梯是公義的問題,很簡單,不開放置業階梯樓價也一樣升!很多有資產者現在已紛紛用盡所有的名義在物業上「集郵」,在統計數字上,我們不單只看到香港人擁有資產的比率下降(自置居所比率由2004年的54.3%下跌到2016年的50.4%),另一方面,已擁有資產的人擁有的資產量卻增加,所以林鄭特首這個政綱是令人佩服!財政司掌握着香港的前途卻有崗位上的「鬼」,就是太保守,包括叫人小心買樓!原因很簡單,如果財政司叫人買樓,若樓價下跌,他便要承受風險了;但叫人不買樓,就算之後樓價升了,以香港民情的水平是沒有人問責的。守財奴最安全,這個就為官之道,前任曾財爺就是一個好例子。陳茂波在當發展局局長的表現令人敬佩,盡力取地,但上了位做財政司之後,似乎又有一點改變,一樣是保守理財,進取不足,同樣叫人小心買樓,小心接火棒!問題是既然過去幾年是因為1,300億美元的資金湧入香港令樓價上升,何以見得未來幾年是不會有更多資金湧入香港?我不同意單邊提示,真實環境是買有風險,不買也有風險。汪敦敬
mailto:
[email protected]本欄逢周三刊出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124/20284247
真心真話:「不買樓風險」史上最高
1 :
GS(14)@2018-02-28 08:00:16我認為2017年9月前是前辣招時代,之後是後辣招時代,我認為高官、市民及投資者都應該去深思這兩階段的分野。前辣招時代是在量化貨幣之下推出樓市辣招,錢多、貨少、成交少,成交自然會價升量跌,樓市去除了泡沫、炒家、成為低借貸的市場!私樓轉流率由2004年至2010年的平均8.5%急跌到近4年的3.6%!少了的成交除了炒賣外還有多少剛需?沒有人答到這個問題,但市場很快就會告訴我們!樓市變得固若金湯,但是這個變是會持續發展下去,成為了現在的後辣招年代!供滿樓之後,被抑壓的有資產者購買力繼續上升!出現了細胞分裂!所謂父幹一族的急升、買車位,往往其實都是原本強盛的購買力在沒有出路情形之下衍生的新需求!當樓市辣招令成交很少,供滿樓的人越來越多的時候,有資產者的已可徹底取傳統以正常入息收入為主的購買力,而供滿樓的人,他們的財務能力也在供滿樓一段時間之後,透過更易的借貸衍生第二波的購買力!於是樓市辣招的入市門檻只限制了需要借貸的「窮人」入市,市場就成為了有資產者的天下!購買力強,成交少下,樓價就容易製造了「井噴」效應!我認為樓價未來只會升得更急,因為財富效應的購買力源於資產上升,資產上升得越大越快,購買力就衍生得越急,「不買樓的風險」是歷史上最高!汪敦敬
mailto:
[email protected]本欄逢周三刊出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228/20317874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