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經營篇 魏應州奪下泡麵、茶飲、瓶裝水三冠王的祕密 搾油經營學搾出一六0億元淨利

2009-12-14  今周刊 





一包泡麵、一瓶茶飲料,毛利只有人民幣幾毛錢,魏應州卻能每年從中創造出新台幣百億元的利潤,除了規模之外,比競爭對手在製造、業務及通路上,能夠壓搾出更多的利潤,這就是魏應州致勝的關鍵!

撰文‧周啟東

康師傅可以在中國大陸泡麵、茶飲稱霸十年,第三季又從娃哈哈手上奪回瓶裝水冠軍寶座,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康師傅董事長魏應州擅長在製造、業務及通路上搾出更 多利潤,並進而把敵手逼出市場。就像他三十年前起家的油脂廠,每天從蓖麻籽中搾出利潤,魏應州的﹁搾油經營學﹂讓他成功稱霸中國食品市場。

為了蓋世界最大的泡麵工廠,魏應州砸下人民幣十八億元(約合新台幣九十億元),預計花兩年時間蓋好這座面積五萬坪、裝置二十四條最新生產線的工廠,﹁以前 舊生產線每分鐘只能做三百包,新生產線可以做五百包!﹂魏應州得意地說。如果明年第四期工廠完成,天津新廠一年可以產出四十五億包泡麵,等於是日本一整年 的消費量!

嶄新的工廠中設有參觀步道、美食印象館,看起來不像工廠,反而像一座大型展覽館,第二期生產線才落成不久,來自大陸各省的參觀人潮一批接著一批湧進廠區, 這些看起來熱鬧的場景,其實並不是魏應州真正的競爭力。如果拉高到中國地圖上空來看,康師傅各地的工廠多達七十四座,這些二十四小時不停生產泡麵、茶飲及 瓶裝水的工廠,才是魏應州競爭力的核心!

在統一不斷停掉工廠,採用委外代工(OEM)、可口可樂在大陸沒有工廠,只專營品牌、通路情況下,為何魏應州還不斷花大錢蓋廠?而且他在中國已擁有四一四條生產線,操作員工多達兩萬人,難道康師傅不會委外代工嗎?

降成本,從包材到杯蓋都自己生產其實這就是魏應州可以賺得比別人多的祕密。魏應州指出,中國大陸是開發中國家,終端售價要壓得夠低才有競爭力,台灣一瓶飲 料可以賣二、三十元,中國只能賣十幾元,如何在低價中搾出利潤,才是勝出的關鍵,﹁利潤已非常低了,你還要分給OEM代工廠嗎?﹂他無奈地說。魏應州只有 不斷擴建工廠,並朝上下游整合,從包材、塑料到杯蓋都自己生產,才能搾出更多的利潤,從製造中創造規模經濟優勢。

雖然已有製造優勢,但是魏應州仍不斷想辦法進一步搾出利潤。康師傅一年生產上百億瓶的PET保特瓶飲料,包裝占掉相當高的成本,一位資深員工透露,魏應州 的辦公室放著一個電子秤,隨時都在想方法降低成本。有一次嘗試換不同的印刷油墨,結果每瓶用量可以減少幾毫克,魏應州馬上通令工廠採用,一百億瓶每瓶減少 幾毫克,累積起來就是驚人的數字!

激潛能,員工個個上緊發條在生產上搾出利潤後,如果業務及通路沒有配合上,再多的產能只會是一場災難。一九九二年康師傅紅燒牛肉麵一炮而紅,九四、九五年 魏應州就已打進華北、華中及華南市場,為了創造更好的業績上市,九六年開始魏應州每月帶著總部的財務主管,親自巡迴各省分公司找總經理算帳,﹁業績為何只 成長二○%?促銷做了嗎?﹂據退休的財務主管透露,這是地方公司每月最難熬的時刻,在魏應州的高壓力壓搾下,各省的業績都以驚人的速度成長。

將幹部潛能搾出來,也是魏應州最擅長的。據高階幹部透露,每年十月的預算編列會議,是康師傅總部的重頭戲,各省總經理都要集中到總部與魏應州面對面開兩、 三天的會,預算草稿可以一修再修,甚至修了十幾次,主要焦點都是在隔年的成長數字,﹁每年只成長二○%,魏董是不會滿意的!﹂這位幹部說。

在這樣的高壓力環境下,康師傅的業務團隊陣亡率相當高,魏應州也知道高壓力一定會高耗損,但為了搶市場,他只能選擇無情,﹁地方營業幹部在一個位置最多五 年就要換人,總部營業高幹六年就要換!﹂他透露自己獨特的用人哲學,﹁在一個位置太久就會弊病叢生,要翻一下啦!﹂從九二年到○八年,康師傅共雇用了八百 多位台幹,現在只剩下一三○人,存活率只有一六%,這也是從員工身上搾出利潤的代價。

製造、業務搾出利潤後,魏應州接著將目標轉向通路。以前康師傅在各省的終端通路都掌握在大經銷商手中,但是經銷商很難管理,鋪貨不積極,只願意賣熱銷產品,不願碰新產品,讓康師傅的業務團隊很頭痛。

魏應州是不甘於被別人控制的人,二○○○年前後,他決定採取﹁通路精耕策略﹂,直接跳過經銷商,耕耘各省最終端的傳統雜貨店。

拚通路,業務員深入窮鄉僻壤為了打通地方通路的關節,魏應州下令業務員必須走到沒有路才能回頭,前康師傅行銷副總經理宋國良回憶指出,以廣州為例,康師傅 的業務員打到廣州市後,繼續往下一級的縣城走,走到縣城後,再到下一級的鎮級市場,拜訪完鎮級市場後,再繼續到鄉級市場,一直走到山邊,拜訪最後一家傳統 小雜貨店,前面沒有路了才往回走,﹁康師傅業務員的戰力,你無法想像!﹂但是魏應州並沒有全面與經銷商為敵,這些由康師傅業務員掌握的訂單,魏應州都交給 當地經銷商,經銷商有訂單、又不用自己養業務員,久了也習慣了,﹁最後經銷商都被麻痺了,實際掌握通路生殺大權的反而是魏應州。﹂一位康師傅業務員指出。

魏應州經營企業靠的不只是霸氣,而是每天在製造、業務及通路上壓出利潤,他的帝國才逐漸成形,今年近五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六○億元︶的超高淨利,也是這樣一點、一滴搾出來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25

窮困田庄仔搏出一片天神腦總裁林保雍

2011-12-19  TWM




用「共生」經營術成就通路王從田庄仔到上市公司總裁,從手機通路霸主到無毒農業推廣者,林保雍用他長繭的雙手,創造自己的命運,也想辦法改變社會,他從農 耕中領悟到「共生」與「相剋」經營哲學,和中華電信合作,造就雙贏局面。

撰文‧翁書婷

十一月下旬,神腦國際台北南陽店裡員工耳語:「總裁等一下會來!」大家神色緊張,空氣中彌漫著一股緊張的氣息,「貼在海報上的透明膠帶有沒有指紋?立在店 外的廣告旗幟是不是九十度垂直地面?」店長盯著所有小細節,不斷地再三檢查。

沒多久,林保雍出現,他的眼睛炯炯有神,臉色透露著威嚴,短短十幾秒內,迅速一轉頭,將店內所有場景掃了一遍,員工戰戰兢兢,只怕被行事嚴格的林保雍看出 缺點。

林保雍在商場拚搏多年,眼神不經意露出殺氣與霸氣,他從白手起家到「小蝦米擊敗大鯨魚」,在二○○六年打敗比神腦規模大四倍的聯強,獨吞中華電信手機經銷 權,現在神腦的市占率躍升到五成,成為年營收近兩百億元的「手機通路霸主」。

但,鮮少人知道,林保雍除了忙於事業,他念茲在茲的,就是全力推廣台灣的無毒農業。

出身農家 全力推廣無毒農業林保雍出身台中石岡農家,他認為,「用化學肥料和農藥容易讓土壤酸化,除了讓田裡的田螺、泥鰍等生物都死光外,吃到人體裡若有殘留農藥, 就會生病!」他激動地說:「農夫比醫生重要,因為我們從飲食中攝取太多毒素,容易生病,若大家重視無毒農業,就可以減少看醫生,健保就不會虧空。」「你想 想看,IC晶片能當飯吃?新台幣、美金蘸醬油能吃?我們的科技大學太多,(政府)應該要多設幾所農業大學。」因為林保雍雙腳踩著軟泥長大,除了對農耕瞭若 指掌,對鄉土也有至深的情感。二○○九年莫拉克風災襲台,台灣的山林在暴雨的天災和水土破壞的人禍雙重肆虐下,生靈塗炭,再次觸動林保雍內心的鄉土情懷。 他積極規畫神腦基金會開設免費無毒農業課程,指導農人新種植法,一方面保護水土,一方面也可種出低汙染的蔬果。

林保雍從自己的家鄉|| 台中石岡附近的東勢農田做起,他出錢出力,還親自到場提供意見。一個陽光燦爛的午後,林保雍出現在台中東勢的一處果園,身影穿梭在結實纍纍的林木間,和一 群農人比手畫腳討論種植方法。目前神腦基金會輔導的無毒蔬果供不應求,經常得先預定才有。

林保雍低調推行無毒農業,而且身體力行,「平時就吃自己鄉下養的『放山雞』,而且雞吃的是草裡的蟲,絕對不是餵食基因改造的玉米;至於蔬果,則是家鄉親戚 寄上來的無毒蔬果。」從辦公室的西裝筆挺、不苟言笑,到穿T恤、在果園與農夫話家常,林保雍的轉變,其實與他童年的生活有很大的關係。

林保雍攤開雙手說,「我小時候的手長滿了繭,比現在還粗!」這雙手除了是他出生窮苦農家,從小忙於農事的辛酸印記外,更不斷提醒他,農民靠天吃飯,對作物 價格不能自主任由市場宰割,棄農轉商才有「脫貧」機會。

立志「脫貧」 學施振榮創業賺第一桶金一九五二年,林保雍誕生在台中石岡一處破舊三合院裡,父母的收入並不寬裕,他從懂事起就要耕田種菜,「別的小孩在河邊玩,我卻得挑 著糞做堆肥,用陳年尿桶裡的尿澆菜。」上了初中,每天凌晨三點天未亮,林保雍騎著一輛破舊的腳踏車,滿載空心菜、馬鈴薯、大黃瓜,從石岡騎十公里的山路到 東勢鬧區兜售。冬天寒風刺骨,但林保雍騎到狂冒汗,「這些菜全部有八十公斤重」,和他的瘦小身軀成強烈對比。

「攤販看我還是學生,要全部賣完才能去上學,都很捧我的場。你看,我那時就知道怎麼『去化庫存』。但十二歲到十四歲念初中時,我都打瞌睡過日子!」林保雍 笑著說。

為脫離貧窮,二十出頭的林保雍,轉行到當時的工商雜誌《實業世界》擔任廣告業務,這段時間,他開始接觸到電腦。民國六○年代,微電腦正起飛,二十七歲的林 保雍用當廣告業務掙來的錢,效法他的客戶|| 宏碁創辦人施振榮,創業賣起長距離無線通訊器材。當時的他,騎著一輛野狼一二五就出來打拚,「公司會取名神腦,就是當時覺得電腦太神奇!」曾任神腦副總經 理,現為華冠副總經理的洪一峰說,林保雍重感情、講義氣,「我的業務經驗就是向他學的。在商場上,他都是從交朋友開始,就是真誠的朋友,不是因為有利益關 係,所以他的朋友都交得久,感情很好!」林保雍則把朋友當成貴人看待,他惜福地說:「我是白手起家,沒有後盾,不敢舉債,創業初期跑三點半,靠朋友借錢度 難關,這些人我一輩子都忘不了。」真誠、講義氣、豐富的人脈,林保雍業務越做越大,廣布中東、俄羅斯,「那時在台灣獨占九○%的維修市場,︵靠長距離無線 通訊器材︶賺的錢比現在還多!」 林保雍說。

堅持轉型 奠定神腦霸業基石不過,他並未因此迷失在巨大的財富裡。某天會議上,林保雍語氣肯定地向公司主管們表示:「公司必須大轉型,切入GSM︵全球行動通訊系統 ︶手機的代理。」主管們面面相覷,沒有人贊同,「這兩個是完全不同的技術,長距離無線通訊器材為利基市場毛利高,GSM是主流市場,毛利只能保四保五,大 家都不想做!」洪一峰回憶當時的場景。

但林保雍獨排眾議,靠著自己豐富的人脈,轉型做GSM的手機代理經銷。某位業界人士觀察,「中華電信入股,讓神腦成為通路王,但轉型GSM,才是奠定神腦 現在霸業的第一基石。」但真正讓神腦從B咖翻身到A咖地位,還是神腦與中華電信的緊密關係。林保雍透露,這是他從農耕中領悟到企業經營的哲學,就是「共 生」與「相剋」,「本來自然界的土壤、動植物都是相互依存!種果樹不要把樹底的草鏟光,草沒了,蚯蚓消失了,土壤沒有鬆動,這樣反而妨礙土壤蓄水。」因 此,林保雍的經營哲學,不是成者為王敗者為寇、你死我活的殺戮戰,而是讓萬物相依相生的『共生』。神腦和中華電信的十三年來的合作策略,就是林保雍口中的 共生關係。

共生互利 成為最大手機經銷通路商「我們只和他們做生意,他們只和我們做生意,兩相獨家,很公平!」九八年,神腦取得中華電信的獨家經銷權,神腦與中華電信必須一起 面對台灣大、遠傳等競爭敵手。神腦雖然月營業額只有七億元,林保雍卻大膽地與摩托羅拉簽訂一筆破十億元的單款手機訂單,中華電信因此鞏固龍頭寶座,神腦也 藉著中華電信的訂單,在市場站穩腳步。

不過○二年,雙方關係丕變,神腦和中華電信的獨家經銷合約到期,競爭對手聯強虎視眈眈跟進搶食,○四年又增加震旦,結果變成三個和尚搶水喝,「共生關係被 破壞,手機廠利用震旦、聯強、神腦的競爭,拉抬價格,反而變成三家『相剋』,讓手機代理成為紅海,最後中華電信也沒得利,成為毀滅性競爭法則。」林保雍 說。

直到○六年,林保雍再度將「共生策略」發揮到極致。他將自己的三成神腦持股,以折價五成的價格賣給中華電信,中華電信一躍成為神腦的最大股東,林保雍自己 則退居總裁,由中華精測董事長俞進一出任神腦董事長。這一招,讓神腦第二次搶下中華電信「獨家」手機經銷權,一躍成為國內最大手機經銷通路商。中華電信入 股後,神腦每年EPS逾四元,連○八年金融海嘯也不例外,對中華電信是一筆賺錢的投資,雙方不僅共生而且互利。

有了與中華電信的合作模式,林保雍再度打出共生牌進軍大陸。他和中國第二大電信公司、擁有一億七千萬行動用戶的中國聯通合作,在上海、海西特區開分店,目 前有二十二家。由於中國聯通是中華電信用戶的十七倍,一位資深法人預估,「若神腦能將與中華電信合作的成功方程式複製到中國,獲利可能成長十倍以上。」面 對不景氣,林保雍說,「我會準備過冬,但我會大力投資。」他認為,明年景氣不好,可以藉此提高人力素質。不過這並不代表在中國布局上,林保雍就敢肆無忌憚 的往前衝。相反地,「要先營造『局部優勢』才行,莽撞不得。」在中國,每個省分都有不同的法令規定,「我做任何事情都要確定百分之百合法,在神腦的投資, 就不難發現我是很保守的人,不敢操作大槓桿,因為創業時我背後什麼都沒有,賠光光怎麼辦?」原來,那雙長滿繭的手,不但是林保雍向上發展的力量,也默默指 引著他經營投資大方向。

林保雍

出生:1952年

現職:神腦創辦人兼總裁

經歷:《實業世界》廣告業務

學歷:東勢初中

婚姻:已婚,育有兩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028

保守投資避大賠風險 嚴控成本絕不多出一分錢 三商美邦連年穩健獲利的兩大祕訣

2012-02-13  TWM




在金融市場傳聞要上市許久的三商美邦人壽,終於在本月九日登錄興櫃市場。三商美邦人壽以穩健經營聞名,就算金融風暴也照樣獲利,可說是壽險界的模範生,它 究竟是怎麼做到的?

撰文‧許瀞文

花費二十年達成一個目標,需要多少耐性的等待與堅持?甫在興櫃市場掛牌的三商美邦人壽做到了,它是一九九二年政府開放本土壽險公司後,第一家在興櫃市場掛 牌的保險公司,不僅激勵金融圈,更完成三商行集團創辦人陳河東的遺願,對接班的四個兒子來說,意義重大。

「早在一九九三年創立時,老董事長的目標就是上市,現在終於達成了。」三商美邦人壽董事長劉中興欣慰地說。

受不景氣影響,去年保險市場新契約保費收入衰退一四%,但三商美邦人壽卻異軍突起,新契約保費收入大幅成長五二%,為三二八億元,排名第七,劉中興更訂出 今年目標:新契約保費收入要達到三七○億元。

金融海嘯時期仍大賺二十億但市場也有人質疑,利差損讓壽險業經營艱困,是否有增資需求,才選擇在這時上興櫃?

對此劉中興鄭重否認,公司沒有資金壓力,雖然也有利差損的問題,但不如大型壽險公司嚴重,資金成本約四.二%,「從二○○一年開始,公司進入快速成長期, 當時台灣已經是低利率環境,高利率保單賣得比較少。」劉中興說,上市一直是目標,但大股東美商萬通國際集團(Mass Mutual)不願意,但二○一○年十一月雙方簽訂的十年合約到期,美商萬通集團對台灣要實施IFRS國際會計制度有疑慮,將股份賣給三商行,退出經營。

相對其他壽險公司的大起大落,三商美邦人壽已經連續七年獲利,甚至在金融海嘯當年還賺了二十億元,穩健經營的祕訣在哪?「不衝投資、嚴格控制成本,是兩項 最大關鍵。」劉中興強調。

三商行從零售業跨足金融業,三商美邦人壽早期在經營上也吃足苦頭,尤其二○○○年東南亞金融風暴,曾經每股虧損高達四.七六元,一度讓美商萬通國際集團入 股延後。回憶起當時狀況,劉中興說:「那時股本大概才三十九億元,股票投資就賠三十億元,將近一個股本。」被投資市場震撼教育,○一年美商入股後,公司內 部重新檢討策略,並成立獨立在體制外的五人投資委員會,檢視投資布局與績效,陳河東的第三個兒子陳翔玠也是成員之一,「美商建議股市投資比重只能占可運用 資金的八%,從此股市投資比重從沒超過一成,並以政府公債為主,不動產買來都是自用。」在投資上,去年三商美邦人壽持股一路減碼,目前僅有六%,是壽險公 司中持股比率偏低者,有九成都在固定收益商品,外幣資產幾乎是全額避險,劉中興也坦承:「我們賺不了大錢,也賠不了大錢,就是穩健經營。」四兄弟低調接班 圓老爸夢想除了投資保守,在控制公司成本上,三商美邦更是嚴謹。公司內部員工也透露,集團內各事業體難免會一起辦活動,各部門都要提供經費,就算壽險是集 團內的金雞母,也完全照規矩行事,「講好多少就多少,預算超支也絕不多出一分。」開源與節流兩者並重,才能讓三商美邦多年來始終保持穩健獲利。

○三年,三商美邦人壽曾有機會併入第一金控,當時陳河東與有私交的第一金控董事長陳建隆談妥聯盟事宜,並簽合作意向書,三商行持股降至一成,將三商美邦人 壽納入第一金控版圖,但不久後第一金控換了新任董事長謝壽夫,雙方價格談不攏宣告破局。

而三商美邦人壽低調的企業文化和集團有很大的關係。翻開三商行集團發展史,陳河東是在一九六四年與另外兩位台大商學院同學翁肇喜、陳仲熙合夥,以五十萬元 作為資本額創立三商行,從手工藝出口貿易起家,並將觸角從零售百貨業延伸至外食連鎖、電子產業、生技醫藥、金融保險等,明年初三商美邦人壽若順利上市,則 成為三商行集團旗下第五家上市公司。

在○四年底陳河東逝世前,四個兒子早已進入集團內各事業體準備接班,且行事作風都和陳河東一樣低調,不僅甚少在媒體前曝光,連集團員工都不見得知道老闆的 兒子在集團內工作。

老大陳翔立最受陳河東器重,未滿三十歲便進入集團內擔任陳河東特助,跟在身邊學習,老二陳翔中則掌管三商電腦,老三陳翔玠、老四陳翔玢則是一對雙胞胎,分 別負責三商美邦人壽及三商行的連鎖事業體系,如三商巧福、拿坡里等。

這次三商美邦人壽以二十元價格順利登錄興櫃,不僅代表四兄弟完成父親遺願,更凸顯要讓家族事業繼續壯大的決心,劉中興說,在上市後也不排除購併其他壽險公 司擴張規模,未來發展值得期待。

三商美邦人壽

成立:1993年

資本額:107億元

登錄興櫃:2012年2月9日

登錄興櫃價格:20元

三大壽險公司比一比

公司名稱 資本額

(億元) 2011年稅後淨利(億元) 2011年EPS(元) 2012/02/06收盤價(元) 本益比

(倍)

三商美邦人壽 107 8 0.75 20(掛牌價) 26.67 台灣人壽 91 4 0.5 20.1 40.2 中國人壽 219 42.1 2.01 29.8 14.83 資料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及各公司、證交所版圖橫跨外食、資訊、金融、生技──三商行集團五大上市公司

三商行集團

三商行(陳翔立及陳翔玢負責)

宏遠證券(陳翔立負責)

三商電腦(陳翔中負責)

旭富製藥(翁肇喜兒子翁維駿負責)三商美邦人壽(陳翔玠負責)註:1.三商行包含三商巧福、拿坡里披薩、福勝亭、Dunkin’ Donuts、美廉社、全家福等連鎖事業體系。

2.三商美邦人壽持有復華投信30.7%股份。預計明年初上市。

3.陳河東的四個兒子雖然各掌管不同事業體,但到最後都對老大陳翔立負責。

資料來源:三商企業網站及旭富製藥、三商行、宏遠證券等2010年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17

放下兄弟之爭 七年專注新纖轉型 脫下西裝跑業務 吳東昇自立闖出一片天

2012-2-20  TWM




七年前的兄弟之爭還讓人記憶猶新,但吳東昇放下紛爭,回到集團的發源地|中壢新纖廠,打造他的材料王國;脫下西裝,換上工廠制服,他和員工一起吃了上千個 便當,如今,新纖轉型成功,旗下金雞母友輝股價上看百元大關,回首來時路,點滴心頭。

撰文‧林月然

七年,可以改變多少事?可以讓小樹長成大樹,也可以擱下兄弟紛爭,獨立闖出一片天。至少,新光吳家的么子吳東昇做到了。

近年來鮮少露面的新纖集團董事長吳東昇,去年底在新纖中壢廠盛大舉辦新纖四十一周年廠慶;雖然景氣還未回春,但是吳東昇卻在廠慶上大聲喊出要在六年內砸下 二四○億元的投資計畫,展現出自信與霸氣。退守新纖七年的時間,吳東昇擘畫的材料王國雛形隱然浮現。

說是「退守」,並不為過。時間回到二○○四年七月,吳東昇一手創立的台証證遭到吳東亮主導的母公司台新金控撤換董事,在無預警的情況之下,一口氣掃盡吳東 昇在台証證的人馬,引爆兄弟兩人之間的衝突。隨後又發生了新纖董座鬧雙包事件,兄弟分家的爭議燃燒至沸點。一直到十一月母親吳桂蘭出面協調,才一舉拍板敲 定了四兄弟各自的事業版圖。

七年前

吃不到肉只吃到西瓜子

從此,老大吳東進經營新光金控、新光人壽、大台北瓦斯、新光醫院。老二吳東賢經營新光紡織、新光產險。老三吳東亮經營台新金控、台証綜合證券、台新票券, 而老么吳東昇只分到新光合纖,一家老牌化纖公司,與手握千億元資產的金控公司相比,被外界視為是「吃不到肉只吃到西瓜子」。

吳東昇是家裡最會念書的兒子,從建中、台大法律系,然後出國念書拿到哈佛企管碩士,以及哈佛大學法學博士,吳東昇一直是最得父母吳火獅、吳桂蘭疼愛的小 孩。也因為身為老么,最沒有包袱,所以性格浪漫、懷抱理想主義。

從美國回台之後,吳東昇創立了允晨出版社,後來因為家族和前總統李登輝深厚的情誼,又認同他的理念,還踏入政壇,當過國民黨、台聯不分區立委,至今仍然是 台聯的大金主之一。

從未接觸過製造業,外界都對吳東昇能否扛起新纖這個老招牌存有疑問。但新點子特別多,想到就做、敢拚敢衝,這樣的個性,卻意外地為擁有六十五年歷史的新 纖,注入了光電材料的新血;努力七年後,老瓶裝新酒的新纖因而繳出漂亮的成績單。

原本以化纖原料起家的新光合纖,在○四年十二月由家族老四吳東昇接任董座。吳東昇坦言,家裡以製造業起家,小時候看工廠作業覺得很辛苦,所以曾經抱著不要 去碰製造的想法。

「放倉庫的布萬一泡了水,拖都拖不動,擺久了更是沒有價值。」但當時的吳東昇只剩下新纖這個舞台,他轉念一想,沒有退路,面對這關鍵的一戰必須抱著必勝的 決心。因此,頂著哈佛法學博士光環的他,脫下西裝、穿上工廠制服,整天泡在新纖工廠裡,和員工一起吃便當開會,一切從頭學起,一周五天都是在中壢工廠和台 北財務處兩頭跑,還親自到迪化街跑業務!

當時的產業環境已經慢慢改變,聚酯產業歷經了一波將近十年的空頭,同時受到中國產銷次序混亂的衝擊,幾乎連續都是在損益兩平的邊緣。

求新求變的吳東昇毅然決然地在內部推動變革,發表「新纖二十一計畫」,進行組織再造、加強授權、實施變動成本管理會計制度、落實營業AO個人績效、修改績 效獎金辦法,及推動順流專案改善。其中一項關鍵就是產品大變革,本業方面轉型切入獲利率較高的工程塑膠,另一方面,也是如今轉型成功的最大關鍵,就是成立 了新事業群跨入陌生的光電材料領域。

七年後

擦亮老招牌 材料王國成形新纖總經理何賢忠分析,在金融領域浸淫多年,吳東昇很講究數字,財報盯得很緊,如果沒有跟上業績,他馬上抓起電話就問「出了什麼問題?」當時 受到中國低價競爭,傳統的衣著用纖維已是一片紅海,廠商經營都很困難,不過工業用市場仍有利可圖。新纖內部說道,吳東昇「很敢衝」,對於賠錢的生意是快刀 斬亂麻,說不做就不做,降低聚酯原絲及加工絲產能,轉而找上電子業、汽車業,擴大供應包裝材料、工程塑膠等產品給鴻海、勝華、台達電等廠。

這一轉變,讓原本已經奄奄一息的新纖注入活水;○九年新纖本業開始獲利,一○年每股盈餘達到一‧二一元,創下十三年來新高,去年前三季每股盈餘也有○‧七 二元。吳東昇接掌之初,營運陷入低潮的新纖,市值曾經只有七十五億元,如今新纖市值超越一八○億元,翻了二‧五倍,顯示吳東昇的營運成績獲得了市場的認 同。

走過谷底

所有事業體全部賺錢

除了本業開始獲利,旗下光電材料轉投資事業更是不斷孵化出小金雞。新纖前總經理柯耀宗深受吳東昇的倚重,也是負責新纖光電事業的靈魂人物。柯耀宗在杜邦服 務三十多年,轉換跑道到新纖服務,發現新纖事業體過度集中在化纖產業,而且既有的產品不具未來成長性,必須轉型另尋新出路,在吳東昇力挺之下,一手規畫投 入光電事業。

當時正逢台灣面板產業起飛,柯耀宗嗅到了機會,多年來在化纖領域累積的薄膜、Coating(塗層)技術,正好可以藉此跨入光學級材料領域。當時工研院正 好推動面板設備、材料本土化,新纖也找來了工研院的團隊,以自有技術開發出光學膜。

回憶進軍光電材料業之初,吳東昇忍不住感嘆,當初看到面板產業這麼大,想說只要做出來,鍍膜就像印鈔票一樣。

實際做了才知道,光電上游材料大多是從日本進口,材料昂貴而且又是連續製程,一旦有瑕疵,整個都報廢了,「燒錢的速度還趕不上出貨的速度!」已經上市的友 輝初期也繳了不少學費,四年裡就燒掉一個資本額,讓先前獲利不佳的新纖更是雪上加霜。

柯耀宗透露,當時很辛苦,除了有內部營運的問題,連續虧損更是讓公司面對來自股東的壓力,當時甚至有董事在董事會上,拿著滿江紅的財報質疑投資是否還要繼 續?

不過吳東昇的理想性格讓他敢於逐夢,看績效更看未來,面對內外的質疑一肩扛起,堅持走對的路。

友輝率先成為光電事業群第一家甩開虧損的公司,○九年正式量產出貨,當年就賺進一個資本額,成為第一隻新纖投資光電事業的金雞。友輝去年前三季每股盈餘 六‧八八元,全年獲利上看八元,在面板零組件廠一片虧損聲中,友輝的獲利表現格外亮眼,近期股價表現更是嚇人,一路衝上九十元,甚至上看百元俱樂部。

求新求變

綠繪產品發揮新創意

而且光電新事業的比重持續擴大,緊接著達輝、新輝都將陸續推動上市櫃。吳東昇分析:「你看我們的工廠,二十四小時都在跑,跑出來的產品就能換成鈔票,賺錢 是很踏實的。」全力衝刺製造業的同時,吳東昇並沒有放下他最喜愛的金融業,○八年底登錄興櫃的大台北銀行,很有可能在今年上半年轉上櫃,二十多個據點全在 大台北的台北銀,極有可能成為第一個信合社改制上櫃的銀行;此外,雖然只有一個據點的新光證券,專攻網路下單,業務量已經跨過損益兩平點。

換句話說,儘管景氣低迷,但如無意外,今年吳東昇旗下所有事業體將全數獲利。

經過七年的淬鍊,經歷過分家,年輕時的稜角已經慢慢磨平,吳東昇學會沉潛,但不變的仍舊是他求新求變、勇於嘗試的個性。

新纖中壢廠,是當年新光創辦人吳火獅發跡的起源地,踏入這個傳統工廠的大門,兩旁盡是綠意盎然的簡單盆栽,這是新纖近年利用自家聚酯料源新創各式花卉、花 器魚缸的「綠繪產品」,並打出「iEcoFun」品牌,發揮創意產值。退守新纖的吳東昇,在製造業卻意外地開創一片新天地,重新擦亮了新光集團的招牌。

吳東昇

出生:1953年

現職:新纖、新光開發、大台北銀行董事長經歷:1986年設立台証證券 1993年從政,曾任國大代表、立委 2004年退出政壇,接手新纖重回家族事業學歷:台大法律係、哈佛大學法學博士、企管碩士家庭:妻子何幸樺,育有2子景氣低迷,吳東昇旗下版圖全數獲利 單位:新台幣業別 公司 資本額(億元) 股價(元,2/13) 市值(億元)化纖 新 纖 182.82 10.05 183.73 光電材料 友 輝 4.84 93.60 45.30 新 輝 8.88 (預計2年內掛牌)達 輝 33.30 (預計2年內掛牌)新 科 12.54 (預計今年上興櫃)金融 大台北銀行 23.10 10.70 24.72 新光證券 13.70 (暫無上市計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502

平民消費 拱出一年三百兆內需財

2012-11-19  TCW
 
 

 

中國十三億人口的市場,如大象轉身般,雖然轉得慢,但每轉一小步,帶來的改變,卻相當巨大。

以前,中國蓋了全世界密集度最高的高鐵,建造全球最多的蚊子館、蚊子公路、蚊子大橋;現在,這些錢轉向了,它們被拿來打造全球第一多的醫院,未來中國人將吃掉全球最多的藥、打最多的針;他們也將帶給台灣前所未見的觀光商機。

過去大量消耗天然資源的時代結束,以往鋼鐵、石化、水泥股被稱為「中概股」,如今這些行業將進入成熟與高原期,不再有大成長的機會,「中概股」的定義也將被改寫。

十八大之後,中國從最高領導人到地方各省、各直轄市都將更換領導人,這批領導人都是文革知青世代,在文化大革命時代曾經下過農村、吃過苦,知道農村與貧窮的問題。例如李克強過去當過河南省長、書記,從農村與貧窮問題著手,到了中央的國務院是管醫療與社會福利這些領域。

中國政府喊出二○二○年民間消費金額將達人民幣六十四兆元,等於新台幣三百兆元。除了日常消費,這些錢將往哪裡流?從中國經濟結構與新領導人背景可以推論,在政府政策引導下,未來醫療、生技、養老等產業將有龐大商機。

登陸商機:醫療生技財開發動作要快、肯下鄉到二線城市

中國醫藥市場餅有多大?以下三組數字可以一窺堂奧。

首先,中國醫療支出占GDP比重僅有四.九%,遠低於全球平均的一○.四%,成長空間很大。預估二○二○年中國將取代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藥品市場,僅次於美國。

其次,以拉近城鎮醫療差距為目標的「醫改」,過去三年就投注人民幣八千五百億元(約合新台幣四兆元),相當於可以蓋四百多個廈門長庚醫院。再者,預估二○一一年到一五年,中國醫療市場含技術服務在內的年複合成長率高達二五%,二○一五年市場規模將達到人民幣三兆元(約合新台幣十四兆元)。

面對醫療生技這塊大餅,台商怎麼吃?專精兩岸產研的工研院生醫所所長邵耀華,點出了兩個要訣:「快」與「下鄉」!

台灣目前是血糖、血壓、耳溫試劑等醫材的主要產出國之一,也逐步往超音波、X光機等高階產品移動,但這類技術中國也正急起直追。

「台灣打不倒全球同業,技術也無法獨占,就要快!」邵耀華解釋,未來中國一定會發展自有規格、扶持當地業者,因此台灣在應用開發、市場推廣都要「快」上一、兩步,而且比中國同業更好、更周到。

此外,因應中國幅員廣,醫材最好具有精密微小、方便移動、常溫保存與運送的特性;考量未來使用模式,更要加入聯網、雲端運算的通訊功能,台灣資訊業的根基可提供相當優勢。佳世達、台達電等老牌電子公司,都把醫材當成未來發展重點。

「下鄉」則是台商搶中國大餅的最佳切點。相比起被壟斷的上海、北京這些大城市,中國二線以下的城市醫療才正要開始「普及化」。

邵耀華說,很多偏遠地方的醫療單位連驗血、驗尿的儀器都沒有,對台商而言是才要起飛的商機;病人付款能力雖然不如大城市,但全都收現金,長期收入穩定又可觀。

另外,二級醫院的經營權也逐漸從政府手中轉為法人經營,醫療行為轉變為商業行為,一來提高醫生所得,二來這些醫院也負責偏鄉醫療院所的教育訓練,台商若能打進二級醫院系統,不論是藥品或者醫材的推廣,都能事半功倍。

中國醫療商機誘人,但東洋藥品董事長林榮錦也中肯的說,在其特殊政商結構下,台商不要有「在中國稱王、當第一」的過度野心,但只要能夠擠入中國前十大供應商,或者在全球某一個獨特藥品領域做到「非我不可」,還是能有不可被撼動的產業地位。

增加退休保險覆蓋,也帶來新的養老商機,兩億人,這是二○一四年中國六十五歲以上高齡人口的預估值,五年裡增加五三%;全球最多的老人人口,同時也代表著龐大的商機。在中國計畫三%老人由機構照護的政策目標下,工研院預估,二○二○年中國至少需要五千二百家老人養護機構,總需求床位超過五百萬張,這至少是二○○八年床位數的一.二二倍,但在北京、天津、上海這三個高齡化程度較高的城市現況是,現有床位僅能滿足有意願進入養老機構者、約三分之一的入住需求。

在台商機:陸客觀光財空運飽和後,海運直航值得期待

中國積極改善醫療、加薪、讓養老保險與就業保險普及,目的就是讓內需消費提升上來,這也把兩個商機帶到台灣眼前。

第一是台商在中國賺品牌財。從出口代工產業轉成內需品牌,對台商非常困難,且在中國內陸拓展內需市場,往往以失敗收場居多。 但北京台商會秘書長江永雄透露,接下來將有MIT專區政策出爐,由兩岸政府出面在中國各地成立台灣品牌專區,從北京、上海這些沿海城市開始,設立MIT專區的通路與據點,優先整合回台灣投資的台商,掛上MIT品牌在大陸開拓市場,解決過去台商不擅長品牌、中國通路成本太高、不易打通等問題。

同時MIT專區也將設立台灣各縣市特產品的展售與接單中心,以企業對企業模式為主,面對採購商、代理商,將台灣特產品,例如陶瓷、木雕、鳳梨酥、蜜餞等手工藝、伴手禮推往大陸,目標是搶中國大陸的平民內需消費財。

也從過去台灣特產品只能參加短期、巡迴中國各城市的名品展模式,升級到常駐中國,具備了展示、接單與銷售模式。

第二是陸客來台商機。兩岸三通在十八大之後將更大幅放寬,雖然陸客已經成為來台旅遊觀光客的第一大,但兩岸每週直航班機已高達五百班,以今年陸客來台約兩百多萬人推估,兩岸每週航班受限流量與空域等等限制,最高極限是每週八百班,因此陸客每年五百萬人次的天花板已隱然若現,更不可能像香港一樣每年有千萬陸客商機。

但台灣要實現每年一千萬觀光客來台旅遊,主力是陸客,下一步就是海空並進,在高雄港與基隆港興建新的港埠旅運中心,十八大之後將討論開放兩岸定期直航的高速渡輪、客貨兩用輪,甚至是一千五百人以上載客量的豪華郵輪。

屆時,兩岸海運直航商機將是塊大餅,除了載客,更有海上娛樂,甚至還可以有博弈商機,到時陸客來台與消費方式都將跟過去不同,例如茶葉蛋不用都在日月潭的碼頭賣,也可以到高雄港碼頭;賭場不一定要蓋在外島或陸地,豪華賭場變成在海上了。

生財關鍵:台灣開放度想賺中國錢,要先開放自己市場

看似商機無限,但關鍵卻在台灣的市場開放問題。

政大國家發展研究所特聘教授、預測市場研究中心主任童振源說,在ECFA早期收穫清單中,中國對台灣開放五百三十九項、台灣只對中國開放二百六十七項,雙方雖是不對稱開放,未來,還有金融、貿易與服務業開放的談判,中國不可能再讓了,台灣必須做好雙向開放的準備,否則中國未必要對台灣開放內需市場。

「台灣必須開放一些,沒有什麼好怕的,」世新大學客座教授、包商銀行首席經濟顧問華而誠建議,台灣必須做好準備,主動的對外多開放一些,如此才有更多的機會,博取到包括中國大陸在內的廣大的海外市場,尤其是服務業的市場。

台灣不可能只想要、不想給,當我們想賺中國內需財、陸客財,中國也會想同步敲開台灣貿易、投資的大門。想要全球最大的內需消費市場,就須冒著開放自己市場的風險而換得,這是未來台灣必須面對的挑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053

我是如何醞釀出一款打車應用的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2/2468594.html

者按:本文作者為泛城科技董事長兼總經理陳偉星。他分享了如何醞釀並推出「快的打車」的過程。歡迎更多創業者與企業人將他們的實操心得寫來與我們分享!

 

這段時間,「快的打車」廣受媒體關注。如同我們當初設想,這個產品正在改變出租車行業的規則和格局。預料之外,也有一些雜音聲稱快的打車抄襲,甚至攻擊我個人。為此我分享這篇文章,與業內分享快的打車的原創設計製作過程,及一些我對O2O產品設計的看法,以正視聽。

產品誕生的初衷——滿足自我需求

快的打車的需求不難發現,大家都知道杭州打車非常困難,特別是在最近2年開盤的小區,基本沒有出租車會去尋路接客。之前我住的地方在豐潭路和萍水路交界處的橡樹園,每次我要打車時,必須等上半個小時才有機會等到一輛空車。正好我公司有一個移動團隊需要轉型,我就考慮嘗試做打車的軟件。

我平時並不非常積極的去關注海內外移動產品的情況,出於個人的個性,我向來不喜歡做所謂的c2c(copy to china)。我記得那個時候粗粗地看過幾個國外的軟件,有UBer和另外一個英國的,拿到不少vc的錢。之後看過國內類似的產品,看到過類似zimride的pickride,一個做社交拼車的軟件,剛嘗試做打車的業務。還有做租車業務的搖搖招車,那個時候剛開始宣傳。可能是太懶了,至少當時我並沒有發現有專業的打車軟件。

我觀察下來,感覺這些不是直接解決打車需求的應用,用戶體驗也比較糟糕,沒有很清晰的產品設計思路。

我們也粗粗的計算了一下市場,杭州總共12000台出租車,平均每天出租車每天接25單,每單20塊錢,每天交易額在600萬左右,而全國大概30個杭州規模的城市,每天1.8億的交易額,按1%的抽成比例看,每天有180萬的市場空間。

就這麼簡單,我開始決定讓團隊動手做這個產品。

市場調研——從用戶習慣分析產品的設計

我記得我們第一版的設計思路是這樣的:讓用戶發起訂單,也可以查看司機直接聯繫;讓司機發起請求接單,也可以直接搶用戶的訂單;用戶可以看到多個司機的搶單,選擇一個進行聯繫。

這個思路有些繞,我們的產品經理做了1個多月,demo交給我的時候,一直沒辦法讓我滿意。

碰巧那個時候我們遇到了杭州微信車隊的一些熱心會員,於是經常請他們來公司討論瞭解他們的工作流程。這些司機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對於自己的業務卻一個比一個精明。從他們的交談中,我瞭解到,對於司機而言,任何有選擇的事情都是非常困難的,產品的設計必須是一條清晰的主線。

快的打車最初的版本圖——加減小費、一鍵搶單、信用體系和充分溝通

大概過了2周,我終於發現了一條主線:對於用戶,一鍵到底,接通司機;對於司機,模仿gps的搶單機器,響鈴,搶單,接通用戶。

這個思路非常簡單和自然,幾乎任何人都能理解。

接下來我們考慮如何確保乘客能打到車,真正解決打車難的問題。

出租車市場是一個政府管控的行業。在杭州,一方面用戶打不到車,一方面司機賺不到錢。

主要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杭州目前的新住樓盤都分散在東南西北各個郊區,而司機空跑每公里的實際成本是8毛錢,機會成本是1.5元,所以司機基本不可能主動去這些上班族集中的偏遠地方接客;另一方面,商業區集中的地方,路堵車慢客人多,打車也基本靠運氣。

如果光靠資訊來調度,導致郊區的用戶即使能對接上司機,司機因為虧錢也不願意接,而商業區離的司機為了省油費,都擠在市區不肯出去。更糟糕的是,每到高峰期,出租車還交接班,司機只能接順路的客人,不順路的客人拒載現象非常嚴重。這些情況,我們在外地城市初步瞭解了下也是基本如此。

為此,我們採用了LBS指引目的地外,還做了一個革命性的設計,允許用戶加減小費來補貼司機的空跑時間。引入這個市場機制,確保了急用的個人必定能有司機去接,而讓司機不需要承擔空跑的成本。

當然,這會引起很多人的爭議,但任何行業的革命,一定會引起爭議,我們願意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事實上,我們的數據顯示,大概只有20%的成功訂單是加價的,而80%依然是原有價格。一個熟練的快的司機,一個月能大約多賺1000元的收入。

小費設計來補貼司機空跑,以備緊急用戶使用,讓出租車司機能多一些收入,也方便政府放出更多出租車牌照,增加出租車數量,這個正循環運轉起來才能根本上解決打車難的問題。

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如何保證用戶和司機不違約。我們採用了兩個方法,第一,引入類似淘寶的信用體系,這就是我們現在軟件裡的積分體系;第二,採取司機乘客通過語音溝通的方法,在成交前進行充分的聯繫,包括地址和電話號碼發送,周邊環境的照片發送以及一些零碎的情況。充分溝通下的訂單,基本沒有違約的事件發生。目前為止的違約主要是在溝通中直接拒絕的,我覺得這個現象也許值得其他O2O軟件借鑑。

在司機端,我們確保以司機被動提醒和傻瓜式操作的方式,聽提示、看訂單、一鍵搶單、接通乘客,一氣呵成。

以上的設計思路完成以後,交互設計就變得那麼自然。正好我們的主UI設計那個時候離職,我讓一個新上手的UI設計師,花了1個星期就全部搞定。就這點我們產品經理也需要注意,思路通了效率才高,千萬不能在糾結中浪費時間。雕琢設計細節的過程這裡就不多說了,後面我會介紹一些我的心得看法。

在運營上線幾個月的用戶反饋的數據顯示,我們當初的設計是非常正確的。產品已經推出,收到了司機和用戶的強烈歡迎。每個月的數據都成幾何級增長。當目前為止,我們已經開通了杭州,上海,廣州,鄭州四個城市,也廣受媒體的關注和討論。

商業設計——引入虛擬貨幣

作為一個產品設計師,我第一個產品就是遊戲界人所皆知的《魔力學堂》。我以前在媒體上也介紹過,我最初做的是把真實校園搬到網上做3d虛擬校園的。那個時候我們做了浙大,已經可以跑了,但想不到賺錢的方式,不得已把真實的學校改成了魔幻的,於是成了《魔力學堂》,塑造了一代頁游mmo典範。

同樣,我們設計快的打車的時候,也同時考慮了商業模式。我們引入了虛擬貨幣的概念,未來可以讓司機通過一些我們鼓勵的行為和充值獲得他所需要的貨幣,通過消費貨幣來搶單。 我不知道別的產品有沒有類似的設計,我們這是借鑑了遊戲的做法。

關於人性指導產品的一些看法——從神經系統到肉體反應

下面我再簡單介紹下我對互聯網產品設計的一些看法。

記得以前看過有人介紹過2012年諾貝爾生物學獎,G蛋白偶聯受體啥的。大概的意思是,人體細胞的表面到內核串聯著一種蛋白膠G蛋白偶聯受體。G蛋白偶聯受體可以接受人體分泌的類似荷爾蒙、腎上腺素等物質,產生反應後使得細胞收縮,產生肉體反應,然後再告知神經系統。神經系統通過之前的經驗和環境的認知,來做肉體反應做出喜怒哀樂的判斷。

這個道理告訴我們,通過五官接觸的聲音、味道、圖片、動畫等,經過肉體的反應,遠快於直接進入頭腦的。前者相當於條件反射,這就讓我們很好的理解為什麼人的感性會大於理性了。而人的體驗本質上,只有三個需求:性的需求,溫飽的需求和安全的需求。

這個思想很有利於我們對體驗設計的理解。當我們確定了產品滿足的目標需求後,如何做出最符合人體條件反射的體驗設計。比如:

一個按鈕:如果只有一個按鈕,人的條件反射就是要按它。即使是嬰兒,也會非常自然的去按一個凸起或者凹進的按鈕。

顯著的反饋:每一次被理解的反饋(可用動畫和聲音模擬喚起用戶記憶從而更加快速的理解)都是對條件發射的認可和強化。對比小孩,按鈕以後有反饋,就會開心的笑。

節奏感:人體對節奏感會有本能的愉悅感。柔和的女聲和沉著的男聲,象徵著性感。閃爍的特效,會讓人引起安全警覺,從而努力去消除或者感受緊張。

安全感需求裡面,衍生出一個需求:解決問題的需求。產品必須讓用戶第一時間理解他要解決的問題,並且用最直白的方法,告訴用戶通過他自己的努力解決了這個問題。我們日常工作中的成就感,本質上是因為自己釋放了對生存恐懼的壓力而產生的。

下面討論一個最複雜的問題:可選擇過程中滿足的解決問題,即安全需求。我們有很多產品,由於功能的需要不得不讓用戶有很多選擇的操作。在這種情況下,就必須要引入教學機制,或者在剛需及無競爭情況下的讓用戶自學。

總結下來,要做一個好的產品思路,可以分下面三個步驟:

1. 解決什麼需求,最好能一句話說清楚;

2. 解決需求的路徑設計,最好能單線完成,過程中有反饋設計;

3. 選擇指導:通過特效、亮點提醒和選擇操作中的反饋,來完成用戶對選擇的理解。

思路明確以後,才是做產品的運營性功能設計,比如積分,信用體系等。

第一次寫有關產品設計的長文章,表述不夠完整,歡迎有興趣的人交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669

四間樓沽出一間 究竟邊間打耙?(答) Home Blogger

http://homebloggerhk.com/?p=8129

小人物人工不高,但前半生之鋪排做得不錯。成績表是已擁有現家庭收入近60%的名義被動收入。當然佢仲要供樓啦,如將租金減去按揭供款,實質的現被動收入為$[(13600-7000)+(8000-7300)+(13000-7300)]=$13000。在35年歲而總收入為$60000,能為自己爭取到每月多$13000洗用(或儲起),及過多十餘年將按揭供完(其實都係租客供),收入可達現今$35000購買力之租金收入,實在可賀。因為小人物在買宇買賣下必有一套,令自己稍站於高地。

 

當然小人物能及早將樓買入及投資,可能有P-4.5%之按揭亮點。如果你眼犀看清題目,己發覺讀者有一個很低息的plan予自住樓房使用,可能是公務員或銀行中人,令自己享有低息借貸。要解答應否沽出現單位,當然要一計購買力。兩人總收入為$60000+35000,借貸力為$95000/10000*50%*2.59=12.3mil。當然留意小人物已有幾層樓係手,再買那只能用收入之40%作供款負擔比率上限,所以12.3mil是一個較寬鬆之前設,用此參考及決定讀者倉位去到那水平,亦是適合。

 

小人物借款為3.14mil+2.03mil+1.56mil+1.93mil=8.66mil,換言之,8.66/12.3=70%之借貸力已用掉,不宜再借。同想在旺市只持貨一半,等待下次時機,可減少2.5mil之借貸。現在有粉嶺樓房可作沽出,

 

樓房租金回報率按揭供款息口樓齡
粉嶺樓房3.6%2.175%>20二房低層,冇SSD
荃灣西自住1%>20三房海景
荃灣工廠區3.4%<1%<10三房山景,冇SSD
荃灣西樓景3.9%2.15%>20有SSD

 

粉嶺係低層,又係兩房。雖食盡之前細單位價跑贏大單位一浪,惟此情不可再。租金回報唔見高,樓齡唔係細,仲要冇SSD,唔沽就可惜。等短租完左收番黎,有得比街坊入屋睇樓令其更值錢之際,沽出食一鋪。收番錢之後有何保值之法,容後再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7238

32歲上班族 憑甚麼10年存出一千萬 存錢高手 悄悄在做的9個好習慣

2014-09-08  TWM
 
 

 

四十歲變有錢,是許多人的夢想。

從大學畢業開始,每個人都在累積第一桶金,十年後就可見分曉!

貧與富之間,差別就在於存錢高手們養成好習慣並持之以恆,讓他們能在黃金十年內,打造千萬元身價。

撰文‧鄧麗萍、歐陽善玲

研究員‧孫蓉萍

同一家公司的上班族,薪水與職級差不多,但是十年後,有人富、有人窮,為什麼?答案是,贏家們把握踏入職場的黃金十年,靠著努力工作及兼差、節儉和投資理財,資產比別人多一千萬元。

三十二歲的小偉,私立大學畢業,自認不夠聰明,也不是名校出身,但有別於一般社會刻板印象,這位七年級生,從大學時代就有很強的賺錢欲望,抱著「英雄不怕出身低」的想法,常告訴自己:只要比別人更拚、更早起步,最後結果就不會比人家差。

身材略顯福泰的小偉,雖然理財觀念很早熟,但白裡透紅的臉龐,看起來比實際年齡還小一些。「大學畢業前,我的戶頭存款已有七十萬元。這些錢,是我假日早上兼家教,平日晚上在3C賣場當介紹員,偶爾在朋友公司幫忙,一點一滴存下來的。」他說,每月家裡原本就會給零用錢,自己賺的部分,就能全部入帳,一個月平均存下二萬到三萬元並不難。

小偉打從心底認為,財富多寡是這個社會評價一個人最直接、最現實的方式,要讓人看得起,就要趁年輕、有體力的時候,厚實自己的資產。而兼差,是他累積千萬元身價的第一步。

「一邊念書,同時又兼二、三份差,賺錢速度雖然快,但也超級累,課業多少也受到影響;記得有一年的暑修,考試前一晚還打工到半夜。當我睡眼惺忪、拖著疲憊的身軀進入教室時,同學們都覺得我很扯。現在回想起來,還真是有點誇張。」

危機意識比別人強

念書時,他比同學早一步知道「人脈就是錢脈」大學時代,小偉大部分時間都在校外打工,與同儕相比,視野大不同。「兼差多,認識的人也多;我很用心經營人際關係,在朋友介紹、幫助下,賺錢機會愈來愈多。後來才知道,原來人脈就是錢脈。」剛開始,小偉在一家美商3C公司擔任產品介紹員,時薪一五○元。之後透過這個工作,得知3C產品批發管道,他便以低於市價兩成左右的價格,購入電視、相機等產品,再轉手賣給熟識的中南部網路店家,一來一回就能賺到一二%。像這樣批貨、轉銷售的中盤商角色,小偉也愈來愈上手。

畢業後第一份工作,他投入台北電子商場大本營:光華商場。這份工作對他而言,早已駕輕就熟。「我的本薪兩萬五千元,加上業績獎金,一個月大概可領四萬元;又因為我念的是資訊科技,先前對3C產品、通路還算熟悉,所以本業之外我又開始兼差,自己批貨做一些小買賣,或提供軟體、銷售服務給需要的人。像這樣額外接案子,一年光是兼差進帳就有六十萬元,比本業還高。」小偉不用當兵,工作第一年就存下六十萬元,加上大學打工累積的資金,二十三歲就賺進人生的第一桶金。利用這一百萬元,他開始學習「用錢賺錢」的技巧,讓累積財富的方式,進階到股市。

賺錢欲望比別人高

工作後,他把閒錢投入股市「用錢賺錢」「那段時間,我看了很多技術線形方面的書,但實際操作結果小賺小賠,對提升資產沒太大幫助;後來還因聽信明牌賠掉二十多萬元。」從小賺小賠到穩健操作,小偉在股市經驗中學到最重要的原則是:「不能年年穩定賺錢的公司,完全不碰。」即使因此錯過一些飆漲三至六倍的股票,他仍不貪婪,並歸納出三種股票投資最穩當的方法:分別是高殖利率股、危機入市股,及對公司消息把握度高的個股。

他分享,有些公司每年收益穩定,配息水準也不錯,股價愈跌,現金殖利率愈高,買了絕對不吃虧;長期來看,股價也會反映公司獲利,不用擔心賺到股息、賠掉價差。還有一些好公司,遇到倒楣事的時候,股價不理性重挫,也可趁機介入,事後來看都是千載難逢的賺錢機會。

「像二○○八年金融海嘯,聯發科股價最低跌到一七七元,現在回想起來,覺得當初沒買到一八○元以下的聯發科,是股市最大遺憾。也因為這樣,後來我設定了一個波動區間,只要聯發科跌破二八○元就買進,突破三七九元就賣出,這樣幾年操作下來,我投入股市的資金就翻了一倍,不斷複製成功模式,果然是投資硬道理。」過去幾年,小偉透過穩定的高殖利率股票、危機入市原則,鎖定股價一度超跌的聯發科、可成,等到股價反彈至合理價位,他不貪心、及時停利出場;這樣反覆操作下,他自己的本金,加上父母資助的錢作為資本,只要看準時機就出手,資產累積速度也如滾雪球般,愈滾愈快。

如今,小偉準備結婚,在新北市汐止買下總價一五二○萬元的房子,手上現金還有四四○萬元,扣掉家人資助的四百萬元、房貸二五○萬元,淨資產已達一千三百多萬元。這也意味著,從大學時代至今,小偉在黃金十年內,為自己累積了千萬元身價。

小偉無疑是人生勝利組的其中一員,因為在低薪化、貧富差距擴大的台灣社會裡,能夠累積千萬元資產的年輕人,其實是鳳毛麟角。根據《今周刊》針對二十六歲至四十五歲台灣人進行的最新調查發現,在四十歲之前達到淨資產一千萬元的人,僅八.三%!

國人理財能力大躍進

存到第一桶金的人,較三年前增加事實上,《今周刊》調查發現,高達八二.六%的受訪者,回答對現在的財富狀況表示不滿意;但近五成受訪者,只有五十萬元的投資理財部位;更有一八%受訪者沒錢可投資,苦無翻身機會。

如今上班族薪資普遍偏低,年輕一代重視生活品質,玩樂與美食的支出偏高,使得很多人成了月光族,既沒存到錢,也不相信自己有機會變富有。

不過,值得欣慰的是,近三年來經濟景氣欠佳,國人反而更加積極理財,財富狀況比以前來得好。

《今周刊》早在二○一一年就委託波仕特線上市調網進行「台灣窮青年、富青年」問卷調查,如今,隔了三年,本刊再次調查,發現二○一四年有五一.一%的受訪者,尚未存到一百萬元,比起一一年的六七.一%,比重已降低了十六個百分點。世新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郭迺鋒分析,「過去三年,經濟景氣欠佳,反而激發台灣人更加積極理財。」在世新大學教了十年「理財與生活」通識課程,郭迺鋒發現,金融海嘯後景氣變差,理財觀念反而變得健康,父母主動要求子女記帳,學生們也較認真看待理財這件事。不僅如此,過去三、四年來,全球股市從谷底回升,加上房地產價格持續飆漲,也使得存到第一桶金的人比三年前增加。

身價千萬的人都怎麼存錢?

「投資理財」是主要致富途徑,其次為努力工作調查也發現,三成受訪者認為,自己在十年時間內會達到希望的財富目標。然而,要如何才能像小偉一樣,在短短十年內就擁有一千萬元的資產?

永豐金控首席經濟學家黃蔭基指出,單靠固定薪水想存一千萬元,不可能!他舉例,若十年要存一千萬元,假設只靠薪水,就算能存一半,年薪至少要有二百萬元才能達陣。「事實上,近年來,國人的致富途徑,主要靠房地產和股票投資。」主持「台灣窮青年、富青年」問卷調查的波仕特線上市調網公司經理董彥欣,把受訪者的淨資產和致富管道交叉分析,發現到一個有趣現象:淨資產在一千萬元以上的受訪者,逾三五%認為「學習投資理財」是致富最有效的途徑,其次才是「努力工作,提高自己的薪資」(占三一.一%)。

這說明了,貧與富的分水嶺,關鍵在於有沒有投資理財計畫與行動!小偉並非特例,只是比一般人更拚,更願意學習理財。

早熟的理財觀念、兼差賺得比本業多、投資高殖利率股票等,這些都是小偉持之以恆的好習慣,因此在四十歲前便累積了逾千萬元資產。《今周刊》採訪多位專家以及存錢高手,歸納九個存錢好習慣,上班族只要學起來,就有機會和他們一樣,累積千萬元身價。

打造3份收入,他32歲身價逾千萬——小偉資產累計變化18~21歲 70萬元 大學4年打工存款22~25歲 310萬元 薪水結餘 光華商場銷售員40萬元.兼差 3C產品批發220萬元.投資股票虧損20萬元26~28歲 710萬元 薪水結餘 日商公司銷售員50萬元.兼差3C產品販售50萬元與友合資經營3C賣場50萬元.投資股票獲利300萬元 投資朋友公司失利賠50萬元29~30歲780萬元 薪水結餘 房仲50萬元.兼差3C產品販售30萬元.投資股票獲利110萬元 投資成立新公司失利賠120萬元31~32歲 1310萬元 .薪水結餘: 網路購物公司業務30萬元.投資: 投資房地產50萬元、 股票結清入帳50萬元.家人資助:400萬元

好習慣1

編列年度預算書

詳列每月收入、投資、儲蓄目標,依規畫執行首先,替自己理財,就像經營一家公司,要先編列「年度預算書」,學會為自己的生活定出財務總目標,包括每月生活收入、支出與計畫追求的儲蓄目標,建立自己的投資地圖,清楚所在位置與終點站,才不會迷失於人性的弱點當中。

「把自己或家庭看成是一家公司,並以經營公司的方式來管理財富。」郭迺鋒指出,看重自己,以財務大臣的心態打理資產,是打造黃金十年、累積千萬元財富的第一招。

有「賺錢之神」稱號的已故經濟評論家邱永漢,對小孩的金錢教育曾有驚人之舉。他發零用錢的方式,是一次發整整一年份,目的就是讓小孩當自己的財務長、學會管錢。剛開始,小孩一下子就花完了,才發現大事不妙,反而體會到「這樣下去不行」,自己主動產生學習理財的動機。

養成編列預算書、規畫如何賺錢和花錢的習慣,既能培養強烈的賺錢欲望和企圖心,可以激發出潛在的爆發力,並且更能左右你的行為,是成為存錢高手的前提或必備條件。

國人財務狀況變好了!

── 《今周刊》國人貧富調查3年前後對比存到100萬元者多16%改變1 存到100萬元者多16%2011年有67.1%的人尚未存到100萬元,2014年則有51.1%,降低了16個百分點。

改變2 處於負債的比重降低3%2011年有21.8%受訪者的淨資產(總資產扣除負債)處於負債狀況,2014年則是18%,降低了3.8個百分點。

好習慣2

每月對帳

分析自我消費形態,從大錢到小錢都要在乎想掌握資產的累積速度,必須養成每月對帳的習慣、檢視自己的財務狀況,包括收入與支出的結餘、投資的賺賠等。雖然對帳的動作看似無趣,但日本理財作家中谷彰宏在《不愛錢,你有事嗎?48個變身有錢人的招財行為學》一書中指出,「對錢的事情一板一眼,就能讓散漫的人生轉變為豐富的人生。」對帳的習慣要從小處著眼,中谷彰宏發現,很多人在餐廳或飯店消費時,幾乎都不會仔細核對帳單上的消費明細,然而,帳單當然會有出錯的時候,必須確認帳單明細,「無論帳單的金額多少,只要察覺有誤,就要立即反映。」這個動作在於檢驗你對金錢的態度是否慎重。不論小錢或大錢都要在乎,這是邁向有錢的重要習慣。

從消費小錢到投資的大錢,都要定時檢視,除了分析自己的消費形態,檢討自己是否有多餘的消費之外,還要檢討自己的投資績效,學會調整投資組合、執行停損等。

好習慣3

強迫自己多存五千元

每月投資二萬元,三年半就能存到百萬元同樣投資報酬率八%的基金,假設每月投入一萬元,約六年五個月才能存到一百萬元;若能提高儲蓄,每月存一萬五千元,四年六個月就能存到;如果每月存二萬元,只要三年六個月就能存到,等於每月多存五千元,比別人快一年存到第一桶金。

每月二萬元怎麼來?二十三歲的護理師羅玄微靠著兼差及省吃儉用,每月存下二萬至三萬元,大學畢業兩年多就已存到人生第一桶金,她的目標是在三十五歲前存到一千萬元。「以前工作壓力大,常靠著大吃大喝排解壓力;像吃自助餐時,完全沒有價錢概念,想吃就夾,最高紀錄一頓要花將近兩百元,真的很驚人。」定下存款目標後,羅玄微對日常花費也開始錙銖必較;最重要是,趁早存到一百萬元後,不但能提升財富自信,更可因此建立良好的理財習慣,量入為出,產生正向循環。

「地瓜葉一把只要十元,高麗菜一顆六十元,買回家自己煮,一魚一肉、兩道菜就能吃得很飽,煮一次可吃二到三餐,平均下來一餐也不過六十元;還有,以前會花幾百元買上衣,穿沒幾次就不想再穿。這種被我歸為『消耗品』的東西,我都接收朋友送的二手貨,再也不用花錢買,現在的衣服、鞋子多到穿不完。」每月多投入1萬 比別人快7年 存到1千萬(每月投資) █ 理財目標:100萬元 █ 理財目標:1000萬元1萬元 6.5年 26年1.5萬元4.6年 21.6年2萬元 3.6年 18.7年註:以每月投資金額,定時定額投資年報酬率8%基金,試算達到理財目標所需時間

好習慣4

每月買年化報酬率8%基金以小額資金進場試水溫,培養敏感度再加碼定時定額投資基金的好處,在於避免看錯進場時機、選錯個股的風險。剛踏入社會的年輕人,若能每月投入三、五千元、利用基金布局全球市場,也是以小額資金學習投資理財很好的管道。如果能從中挑選出每年皆可提供六%至八%的基金標的,長期來看,就能達到小錢滾出大財富的目標。

以過去三年,國內核備的境內外基金來看,年化報酬率超過八%的基金,包括富蘭克林坦伯頓生技領航、摩根環球醫療科技等。不過,投資人宜隨時掌握趨勢變化,瞄準時機轉向最具潛力的產業,才能選對長期「保八」的基金。

投資人可以先用小額資金進場試水溫,掌握全球股市的節奏,以及產業景氣脈動;隨著投資敏感度提高,再逐步加碼投資部位,並隨時調整投資配置,如此便能以擴大投資本金方式,加速累積財富的速度。

8檔連續3年

年化報酬率

高於8%的基金

基金名稱 2013年 2012年 2011年富蘭克林坦伯頓生技領航 64.27 26.81 9.60 摩根環球醫療科技 61.0422.12 12.91 德盛德利全球生物科技 39.62 24.57 10.99 貝萊德世界健康科學 37.28 14.80 8.89 瑞萬通博美國價值股票 27.26 15.47 8.06 摩根士丹利環球品牌 19.23 13.21 8.32 天達環球特許品牌 16.3915.83 8.37 ING(L)食品飲料投資 11.02 8.47 9.76 註:年化報酬率(%)以新台幣計算 資料來源:晨星基金評比公司

好習慣5

每年買現金殖利率6%股票長線布局,利息比定存多三倍投資最怕不確定性,若能確保收益,就能大幅提升資產累積速度。對上班族來說,買進長期獲利、配息穩定的高股息標的,是股市投資相對可行的作法。

以過去五年平均現金殖利率在六%以上、公司平均配息率在六成以上,且連續五年沒有虧損、今年可扣抵稅率在二○%以上的公司來看,包括豐藝、威健、競國等皆符合資格。

長線布局持有高殖利率股,可望取得比定存利息多三倍的收益,最適合想穩健累積財富的投資人。但要注意,高殖利率股最怕賺到股息、賠掉價差,因此篩選標的須以本業獲利能力和長期獲利表現為主,不能只看公司配息條件,忽略營運成績。

若不想押注在單一個股,投資人也可考慮投資「台灣高股息ETF」(○○五六),這是從台股市值前一五○大公司中,以「未來一年預測現金股利殖利率」排序,篩選出現金殖利率最高的三十檔個股為成分股;歷年來現金股息殖利率平均有六%以上,且幾乎都能填息,想避免選股困擾的投資人也可留意。

10檔現金殖

利率高於

6%的股票

公司 2009~2013平均

現金殖利率(%)

豐 藝 8.22

威 健 8.14

競 國 6.74

敦陽科 6.73

同 亨 6.67

新 產 6.54

全國電 6.28

宇 瞻 6.28

海韻電 6.20

崇 越 6.09

註:篩選條件包括①過去5年平均現金殖利率6%以上;②過去5年平均配息率在60%以上;③過去5年EPS都大於0;④2014年可扣抵稅率在20%以上

資料來源:CMoney

好習慣6

把現金變成資產

與其花掉或放在銀行,不如拿來買房投資手上有閒錢的時候,大部分人想到的都是該如何花掉它,但存錢高手盤算的卻是:如何能將現金變成資產。

知名財經作家張真卿指出,現金如流水,常常不是花掉、就是放在銀行被通膨吃掉;但資產不同,不但可保值,還有升值空間。因此,當你拿到分紅、獎金時,應該思考如何把這些現金投入可增值的資產。

張真卿建議,將現金變成資產,最好的方法之一是買房。一般人常把買房當作負債,「買不如租」觀念大行其道。但他建議,四十歲前至少要有一戶不動產,出租、自住皆宜。

「不應將房貸看成負債,而是資產,只要房價上漲,個人淨資產就能跟著增加。但要注意,若以自住為前提,就要考量居住環境,隨時都可進場;若以投資為目的,就要先做足功課,評估景氣位置再決定,不必急著出手。」張真卿提醒。

好習慣7

換季採買省七成

別失心瘋狂買「限時特賣」,換季時更便宜「錢就是要花在刀口上。」從沒沒無聞的廣告製片,變成家喻戶曉的「全聯先生」,邱彥翔私底下也是個很「摳」的人,他的消費哲學就是「慢一點,就省一點」。他認為,在換季時才下手購買,折扣達三.八折,加上買千送百等回饋金,同樣的東西,足足省下七成。

邱彥翔認為,資訊產品推陳出新,但折價也很快,等熱潮過了再買,比較划算。像他用的手機,剛推出時要三萬多元,他等了差不多三年,只花五千元就買到了,而且還很新。

邱彥翔接拍超過六十支全聯廣告,加上代言價碼飆漲,估計年收入數百萬元,但他仍是過著「一塊錢也要計較」的儉樸生活,比如車子要加油時,他會找有自助加油的,因為每公升可以省下○.八元;為省停車費,他寧願走遠路,停在不用收費的馬路黃線或巷子裡的停車位。

「我不敢說自己買得最便宜,但是買之前,我一定會做功課。」邱彥翔認為,抱著「想買、隨時都能買得到」的心態,讓他不會被「限時特賣」促銷模式,或商品包裝所誘惑,就不會急於想買下自己不需要的東西。

好習慣8

兼差多賺二五%月薪

創造兩份收入,增加每月進帳一般公司編列損益表,會將本業及業外收入分得清清楚楚;張真卿認為,個人也應編列損益表,將收入分為本業及業外兩部分,再衡量如何創造收益。

「本業就是正職,業外就是兼差所得;要提升本業收入,可藉由跳槽或爭取升職等方式為自己加薪。至於兼差所得,最好能結合現有專業、人脈或技能,在上班以外的時間,進一步創造收入。利用房屋租金或其他理財工具提升每月進帳,也是不錯方式。」護理師羅玄微三年存一桶金,兼差幫了大忙。原本她在一家大型綜合醫院急診室服務,月薪約四萬多元;後來轉到一家小型診所,每天上班時間固定從下午兩點到晚上十點。由於工作負擔不會太重,她早上八點到十二點,又去產後護理中心兼差,幫小寶寶洗澡、餵奶。

像這樣結合本身護理專業,利用本業加業外收入雙管齊下方式,羅玄微每月收入較之前增加一萬多元;以兼差後整體收入五萬多元計算,每月等於幫自己多存了一萬多元,相當於原來月薪的二五%。

好習慣9

提升判斷價格能力

多看數字,當買賣機會來臨時,就能出好價錢存錢高手平日養成的好習慣是,培養「出價力」。所謂出價力,是指能夠判斷合理價格的能力。要具有這種能力,必須養成情報蒐集的習慣,透過長期的觀察和追蹤,對價格波動往往比別人更有感受力,當交易買賣的機會來時,就能夠馬上出價,搶到便宜貨。

郭迺鋒舉例說,即使不打算買房,但只要經過房仲公司門口,他會瀏覽廣告單,感受房價的漲跌,當機會來時隨時能出手。

同樣的,買股票時,投資贏家們都會追蹤營收數字、法人進出和股價走勢,甚至寫投資日誌,讓自己對股價更有感覺。

投資達人、職業軍人李律理的投資日誌,記錄重點有兩個,第一是每天的重大事件,第二是自己有興趣的產業,最近發生什麼大事。但這不單是流水帳,更重要是在旁邊加上自己的觀察與看法,然後再與事實相互印證,提升對市場的敏感度,由於對股價敏銳,不論買或賣都可以掌握好的價格。因此,年僅三十歲就累積到六百萬元的資產。(詳見一一六頁)多數人以為,四十歲前要存到千萬元,在當前社會低薪結構下,是不可能的事情。其實,只要養成九個好習慣,愈早做到,就能愈快躋身財富贏家行列!

即使僅僅做到其中的六、七個好習慣,還是能讓財富隨著時間正向累積,在人生的黃金十年內,更靠近千萬資產的夢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193

「科技業的武則天」 藍思周群飛敢賭、敢砸闖出一片天 沒有她,四成Apple Watch沒法出貨

2015-03-23  TWM
 
 

 

她有野心、有眼光、有能力,十二年內從玻璃工廠小員工,翻身成中國女首富候選人。

她曾讓蘋果一上市就宣布缺貨,讓全世界等她生產的保護玻璃;藍思科技上市後,她大舉進軍觸控玻璃領域,挑戰台灣科技廠。

撰文‧林宏達

在iPhone 6表面覆蓋著一層薄薄的玻璃,中間略厚、兩側漸薄,一如蟬翼,這片玻璃是中國藍思科技的產品,全球每五支手機,就有一支的保護玻璃出自這家公司。蘋果Apple Watch採用的藍寶石保護玻璃,全球只有兩家主要供應商,藍思就是其中之一,去年,藍思占蘋果採購量約四成。

玻璃,硬度六.五,比鋼刀還硬,經過一千度的高溫,才能融化玻璃,藍思科技董事長周群飛,卻用十二年時間,讓冷硬的玻璃,展現塑料般滑順的手感。

也是這片薄薄的玻璃,讓她征服蘋果、三星,讓藍思成為中國最大的蘋果概念股,還可能將她推向中國女首富的寶座。

三月十日,藍思科技是中國創業板上最熱門的股票,這一天,網路上超額認購的倍數達到一五二.五一倍,一千個人當中,只有六.六個人能買到藍思的股票。

藍思科技被稱為「創業板的中石油」,因為它是目前中國最大的蘋果概念股,這家公司去年營收人民幣一四四億元,毛利人民幣三十二億元,毛利率二二.三五%,和歌爾聲學是蘋果在中國的兩大重要供應商。

周群飛個人就擁有藍思九七.六%股份,以藍思科技每股人民幣二十二.九九元的發行價計算,周群飛的身家至少是人民幣一三六億元。安信證券預估,藍思的股價將衝上六十九.七五元,屆時,周群飛的身家將衝上人民幣四一二億元,超越碧桂園董事局副主席楊惠妍,成為中國新女首富。

藍思女董座,一頁翻身紀打工仔學走技術,自立門戶藍思上市前夕,最受注目的相關新聞,不是藍思的經營狀況,而是周群飛的發跡歷程。中國社群網站瘋傳,周群飛當年只是一個從湖南來的打工仔,她先進入製造手錶玻璃的伯恩光學工作十年,接著從小三成為正宮,嫁給伯恩老闆,要求對方幫自己成立公司,成立後隨即離婚,還帶走大量客戶。有人形容她是「高科技產業的武則天」,因為她跟武則天一樣,擺脫丈夫,自立門戶。

這段故事更像公司上市前,被對手打擊的橋段。但這也讓周更顯神祕,她一向低調、鮮少公開露面,她憑哪一點,在短短十二年內快速崛起?

「在中國,做手機保護玻璃的公司有一百家,蘋果只找伯恩和藍思。」一位台灣高科技玻璃公司老闆分析,如果要比蘋果訂單,伯恩的規模比藍思更大,但目前只有藍思上市。

根據《深圳商報》報導,伯恩是周群飛的老東家,周群飛曾在伯恩工作十年,當時伯恩主要經營的是手錶玻璃,現在科技產業熱中的藍寶石玻璃,原本就是運用在高級錶款上的常見技術。周群飛在伯恩工作十年後,掌握了玻璃製造的關鍵技術,跳出來自立門戶,二○○三年,她開始創業,剛開始,公司只有幾十名員工。

當時曾輔導藍思在湖南瀏陽成立公司的瀏陽市副市長張賀文回憶,○三年時,周群飛看到高級鐘錶的玻璃應用在手機上,當時預料不到,藍思會有今天的發展。

蘋果第一代iPhone要等到○七年才推出,當時手機沒有人敢用玻璃當保護材料,直到○四年摩托羅拉推出Razr V3手機,首次採用玻璃當保護材料,才刺激康寧拿出封存多時的技術,進攻手機市場。

周群飛眼光精準,大膽下注,Razr V3的保護玻璃,就是由藍思製造,V3大紅,讓她搶先卡位手機保護玻璃的商機。

做手機的保護玻璃,技術含量遠高於一般的建築用玻璃。同樣一片玻璃,不但要做到即使摔落地面,也不會破損,還要能按照客戶需求,印上各式各樣顏色,甚至切削成各種不同形狀,稍一不慎,玻璃碎裂,良率和毛利就會雙雙下滑。

在V3之後,真正讓她成名的是蘋果iPhone 5白色手機。

靠白色i4,吹響市場號角全球只有它,能做白色塗裝就在iPhone 4上市當天,蘋果突然發出新聞稿,蘋果的白色iPhone 4因為製程困難,將延後出貨,美國媒體追查發現,關鍵就出在藍思身上,因為這是首次蘋果手機前後都採用白色塗裝,全球只有藍思有能力替蘋果生產白色保護玻璃,藍思的產能,只及蘋果供應鏈產能的一半,蘋果只好放慢速度,等藍思出貨。

做這一小片塗上白色漆料的玻璃,難度在於塗裝的位置,誤差不能超過○.一公釐;就算位置對了,白色漆料的厚度如果太薄,會達不到設計師要求的質感;太厚,會難以跟觸控模組貼合。當時玻璃的搬運、處理,大多靠人力完成,在這樣情況下,剛創業的藍思,要生產全球iPhone使用的玻璃面板,十分挑戰。

「他們敢賭!」一位曾見過周群飛的台商觀察。周群飛贏在敢在情勢不明朗時大筆投資,手機保護玻璃產業剛起飛,她就大膽投資CNC(電腦數值控制)加工設備,用近乎雕刻的方式加工玻璃。一台CNC設備,即使由技術熟練的工人操作,每小時也只能生產三片玻璃保護蓋,後來藍思買下數百台CNC加工機,拉高競爭門檻。另一個例子是,為解決iPhone 4的塗裝問題,藍思後來還開發專屬的自動化系統,用CCD(感光耦合元件)自動辨識手機玻璃位置,解決生產瓶頸問題。

藍思的投資策略,證明周群飛敢砸、敢投資的個性。去年,外界傳出蘋果新iPhone螢幕將大量採用藍寶石材料,周群飛再次大筆投資,光是去年,藍思就增聘二萬六千名員工開設新廠,結果,去年藍思僅僅人力成本和折舊成本,就增加人民幣十四億元。

「你該研究,為何她身邊的人願意為她賣命?」這位台商觀察。藍思和伯恩長年進行技術和挖角戰,誰有人才,誰就能先做出客戶要的新型設計,但大多數股份都集中在周群飛身上,她如何讓人為她賣命?

「周群飛相當健談!」這位台商觀察,中國媒體報導,周群飛有感性的一面,她曾經為了爭取一名工廠女工的權益,在湖南省大會上,淚灑現場。

但另一面,周群飛和伯恩的挖角戰極為激烈,中國《南方都市報》報導,去年,伯恩和藍思才爆發挖角戰,藍思不只鼓勵伯恩員工跳槽,「如果能帶更多員工跳槽,還會有金錢獎勵,」一名被藍思挖角的員工坦言,這幾年,藍思陸續挖走四百名員工。藍思則表示,這是業界人才正常流動。

但被挖角後,不聽話的員工,日子未必好過。一名在伯恩工作十幾年的高階主管張顯波被藍思高薪挖角,他進入藍思後,雖一度當上廠長,但認為自己被排擠、監視;張顯波寄出辭職信後,被藍思控告用人民幣二.六萬元買通員工,竊取藍思機密。

張顯波表示,去年七月,他的老朋友、藍思前員工向他借人民幣二萬多元,約在深圳地鐵站見面,一到地鐵站,張顯波就被幾名便衣員警帶走,他發現,這些警察都來自湖南,也就是藍思的所在地,他手上的現金馬上成了證據,張顯波認為,「自己是被藍思設計的」。

打開藍思的上市說明書,藍思的股權九成九以上都集中在周群飛和她丈夫手上,達到數億股;此外,其他高階主管,持股不到百分之一,這也揭露藍思的權力結構,要成為藍思的高階主管,除了技術能力,也得接受董事長的強勢作風,才能在這裡生存。

超強勢、有企圖心

進軍觸控業,對台廠下戰帖至於藍思未來會不會跟台廠合作?「跟它合作,會擔心有一天被吃掉,」一位不願具名的台商表示,藍思正進軍觸控產業,同時提高自動化程度,將直接跟台廠競爭,藍思的上市說明書,也點名認為台灣的正達是藍思關注的競爭對手。

她的老朋友張賀文在部落格中說,周曾離婚,但「即使她沒有遇到前夫,也會遇到另一位懂得欣賞她的偉大男人;她傳奇的本質,不是她遇到什麼樣的男人,而是她是什麼樣的女人。」從玻璃工人到玻璃女王,周群飛靠著能力、野心和機遇,才能有今天的位置。

周群飛

出生:1970年

現職:藍思科技董事長

經歷:中國湖南省政協第11届常委、省工商第11届副主席等

學歷:大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413

【觀察】把北上廣甩出一條街 深圳樓市暴漲憑什麽?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6/4627618.html

【觀察】把北上廣甩出一條街 深圳樓市暴漲憑什麽?

一財網 吳斯丹 2015-06-04 22:55:00

從2014年“9·30”政策出臺至今,深圳全市新房價格上漲了近30%,一些片區如龍華、前海、後海漲幅更是高達50%左右。

在理性與瘋狂的交織下,深圳房價正經歷前所未有的暴漲。

當全國百城房價終於在5月止跌回升時,深圳的房價早在去年10月就已開始了“拉漲”之勢。《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梳理深圳規土委的數據發現,從去年“9·30”政策出臺至今,深圳全市新房價格上漲了近30%,一些片區如龍華、前海、後海漲幅更是高達50%左右。

尤其是今年以來,深圳的新房價格連續2個月領漲全國,二手房價格更甚,連續4個月領漲,總價一天漲幾萬的例子比比皆是。

北京、上海、廣州的樓市也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回暖,但與深圳相比卻遜色很多。在這一輪樓市行情中,為何深圳樓市一枝獨秀?其房價暴漲的原因何在?

比北上廣更旺盛的需求

深圳房價暴漲的基礎,在於日趨緊張的供求關系。

在四個一線城市中,深圳的人口數量雖然是最少的,但人口密度卻是最大的,購房需求也是最為迫切的。

深圳統計局數據顯示,2014年深圳市常住人口已達1077.89萬人。同期,北京、上海、廣州的常住人口分別為2151.6萬人、2425.68萬人、1308.05萬人,是深圳的2倍、2.25倍、1.2倍。

但深圳的土地面積只有不足2000平方公里,北京、上海、廣州的土地面積分別是深圳的8.2倍、3.2倍、3.7倍。

本報記者計算得出,深圳的人口密度已達約5400人/平方公里,是四個一線城市中密度最高的。

而作為一個移民城市,深圳的外來人口比例高達70%,遠遠高出北上廣35%~40%的水平。

大部分外來人口主要通過租房解決住房問題,這也直接導致深圳的住房自有率極低。截至2013年底,深圳住房自有率只有約30%。

由於深圳日漸提升的競爭力、不排外的移民文化、怡人的氣候,越來越多的外來人口希望定居深圳。定居的首要目標是擁有一套自己的住房。

值得註意的是,深圳人口具有年輕化的特點。相關數據顯示,深圳適齡購房人群(25~44歲)占比達到50.8%,遠高於北京的35.2%、上海的29.6%和廣州的39.9%。

由此不難理解,深圳的購房需求有多麽迫切。《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近期在各大樓盤采訪發現,“80後”已經成為深圳購房的主力。

供應短缺拉升地價

然而,面對如此龐大的需求,深圳樓市的供應卻日趨縮減。

據世聯行統計,截至5月31日,深圳一手房可售面積為368.71萬平方米,可售套數為33858套。若按近8周深圳新房銷售速度,目前的新房可售量消化時間約6個月。

從源頭的土地供應來看,通過“招拍掛”公開出讓的居住用地在近兩年急劇下降。

本報記者梳理公開資料發現,2007~2010年,深圳市公開出讓的居住用地可建築面積平均每年為95萬平方米;到2013年僅出讓3宗居住用地,2014年只有1宗。

官方數據顯示,深圳的新增土地供應接近枯竭。

根據《深圳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至2020年,深圳全市建設用地總規模控制在976平方公里以內。而現在,這個數字已達約940平方公里。

而在這所剩無幾的新增建設用地中,住宅用地能分到的只是極少部分,即便加上存量用地,仍然很少。

2014年,深圳實際完成土地供應1368.9公頃,其中居住用地僅為184.3公頃,占比13.5%,其他為產業用地、商業服務設施用地、公共基礎設施項目用地。

今年,深圳計劃供應建設用地1600公頃,住宅用地僅85公頃,占比5.3%。其中,公開“招拍掛”的住宅用地指標僅占總住宅用地指標的11.8%。

公開出讓居住用地的規模縮減,進一步推高了地價。而高昂的地價成本最終會轉移給購房者,由此帶來房價飆漲。

去年深圳僅出讓的一宗居住用地,最終樓面價高達2.5萬元/平方米,溢價率高達85%。該地塊位於龍華新區,於10月出讓成功後,便帶動該區域房價迅速上漲,隨後推出的新盤價格突破3萬,今年5月甚至突破了4萬。

政策引發需求“泄洪”

深圳旺盛的購房需求一直存在,為何在此時爆發?

“這幾年,由於限購限貸政策的影響,深圳的購房需求一直受到抑制,尤其是改善型需求。”深圳中原研究中心經理王飛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隨著購房政策的放松和貨幣環境的寬松,原本被抑制的需求就像洪水般席卷樓市。

自去年9月底以來,“9·30”政策、“3·30”政策等政策先後放開限貸、降低房貸利率、降低二套房首付比例,營業稅免稅期限由5年改為2年,改善型需求被迅速釋放。

王飛說,今年4月以來,深圳的換房客比例攀升,高的時候達到45%。一些新樓盤的大戶型也賣得比剛需戶型好。

而信貸擴張歷來是推高樓市價格的關鍵因素,其根源就在於政府將新增信貸引入了房地產市場,壓低了房貸利率和首付比例,降低了購房門檻,推高了看漲預期。

與此同時,投資客的比例也在逐步升高。王飛說,在市場低迷時,投資客比例只有10%左右,而近期樓市中出現了大量投資客,龍華區的投資客比例甚至高達20%~30%。

牛市行情也為樓市提供了大量資金。許多股民從牛市中獲利後選擇套現,投入到樓市中,以尋求更為穩妥的獲益。

一位深圳市民章穎(化名)不久前就從股市中套現了部分,在龍華區投資了一套住房。

“股市這一輪漲了很多,套一部分現金出來買房更安心。”章穎說,她的一位朋友也從股市里撤出部分資金,買了兩套房,一套準備自住,另一套用來投資,過幾年再出手。

毗鄰香港是深圳房價暴漲的另一推手。王飛透露,今年到深圳購房的香港人明顯增多。

由於香港房價高達10萬~20萬元/平方米,深圳的房價對於香港而言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即便是在蛇口前海片區,6萬~7萬元/平方米的房價對他們來說也很便宜。

在剛需、改善性需求、投資需求、香港等外來需求的一哄而下,“買漲不買跌”的情緒被肆意放大,加上日趨緊張的供應,深圳整體樓市看漲預期被推到了史無前例的高潮,由此帶來了二手房業主和開發商們的漲價底氣。

編輯:於百程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840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