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欄投資組合將有以下變動,買賣以本週三(11/4)開市價計算。 沽出:3,000股新鴻基地產 買入:3,000股電視廣播、5,000股太古地產 自二○○八年,美國股市反彈幅度比中國多六成,原因之一,是很多美國及外國公司已經走進中國「掘金」,中國品牌卻沒有幾個能打進國際市場。經過一輪休養,美國企業手持三萬億美元現金,在中國情況大概相反,是三萬億美元負債!
不必理會大市走勢
上
週,我在星巴克飲咖啡,聽見中國鋁業(2600)計劃斥資六十億元人民幣,收購南戈壁(1878)股權,不禁大笑一番,周邊的顧客準以為我瘋了;但我十分
清醒,瘋的是那些願意借錢給中鋁的銀行。翻開中鋁年報,去年盈利僅四億元人民幣,淨負債卻高達八百億元人民幣,試問中鋁如何能還清債務,又或支付每年四十
億元人民幣的利息?
你大概發現,中國企業的管治水平毫無改善。當經濟走下坡時,他們沒有趁機做債務重組,反而越借越多,中鋁只是冰山一角的例子。債台高築固然是一大問題,但
更可怕的是,看過年報後,你會驚覺,除非奇跡出現,否則還清債務的可能性近乎零。
所以,我不再奢望,中港股市會大反彈。但話雖如此,我仍然在找尋擁有一流產品或服務的企業。他們或能滿足龐大的內需市場,又或照顧到增長中的新興市場。我
的策略是,不必理會指數上落,緊隨個別公司便可。我只關心他們現金流是否強勁,資本開支是否合理,負債是否適度。
無形資產確「無形」
利
豐(494)在公布業績後不久,宣布配股集資三十九億港元。香港的投資者十分精明,大概與我看法一致:利豐是睇準股價強勢,趁機向市場「抽水」。不過,消
息一出,公司股價頓時跌穿配股價。翻開年報,利豐的槓桿輕微,我看不到有配股集資的迫切性,管理層意慾何為?
順道一提,利豐的資產負債表內,無形資產高達六十五億美元,作五十年攤銷,金額比三十六億美元股東權益還要高。利豐去年收購了十八個項目,無形資產因而增
加了十六億元。我不禁要問,何謂「無形資產」?何謂「商譽」?他們除了代表收購成本與收購項目賬面值之間的差價外,還有何價值?這些收購項目可能在數年後
即失去當初的「光芒」,能否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所以,我難以想像,到了二○五五年,這些項目仍會為利豐貢獻如此可觀的利潤。誰人可以預知,到時候蘋果的電
子產品仍會流行嗎?核數師對此不聞不問,大家何必驚訝?畢竟,無人會天真到以為僕人敢向「米飯班主」說不!我的結論是,買利豐可免則免。
香港地產界不是清水一潭,特區政府要負上一部分責任。我深信,香港地產市場的收益不久便會收縮,大家還是及早「換馬」至更強、聲譽良好的品牌,例如太古、
恒隆(10)、鷹君(41)、港鐵(66)、SOHO中國(410)。投資地產股,一定要忠於最好的!
祝君好運!
艾薩mailto:[email protected]
艾薩 Isaac Sofaer
Tony Measor的好友及舊同事,本身是特許會計師,有逾三十年投資實戰經驗,現於力寶證券負責管理私人客戶的投資戶口,並在Quamnet撰寫艾薩日誌。其管理的環球投資組合,在91-00年間增長達十四倍。
讀者對港股有任何疑問,歡迎致電郵本刊,中英亦可。mailto:[email protected] ####
本週三(18/4)開市,我會賣掉手上剩餘的友邦股份。這樣做並非因為友邦出了什麼問題,只是我覺得,市場上有更好的選擇,加上友邦的收入複雜難明。
家族生意的奇葩
葉
氏化工(408)是我其中一隻心水股,股價由十元高位跌到五元,我會買入六萬股。這間化工產品製造商成立了四十年,業務涉及溶劑、塗料及潤滑油,夠實在;
大股東是葉氏家族,我信任他們。無獨有偶,半年前,畢菲特同樣收購了美國類似的化工廠Lubrizol。
葉氏化工去年業績表現,是有紀錄以來最差,雖然銷售額上升,但毛利嚴重受打擊。不過,我估計,三年內其表現將脫胎換骨。公司主席相信,到了二○二○年,銷
售額將由現時的八十億元增長至二百億元,早前預測銷售額翻倍,更會提早實現。營業額上升,只要毛利率得到改善,盈利自然增加,派息亦水漲船高。
葉氏化工是香港其中一間最優質的家族式經營的企業,以優良管理見稱,務實不冒進。即使去年經營環境惡劣,公司仍增加派息,足見管理層對未來充滿信心。人家
胸有成竹,我又做足「功課」,何不用行動投下信任的一票?我看不見,他們有任何理由說謊,或者刻意提高公司股價。
畢菲特教你揀股
中
國三月份新增貸款反彈,人人興高采烈,但我一點也不雀躍。理由好簡單︰在製造業不景氣,房地產一片沉寂,基建投資收緊的情況下,試問誰還會借那麼多錢?依
我之見,貸款都去了那些債務纏身的公司。他們已去到無力還債的地步,因此不愁再借錢。
我看過二百五十間公司的業績報告後,得出的結論是︰很多公司的債務已到了危險的水平,其中有數十間,除非出現奇跡,否則不用妄想可以還清債務。另外,兩次
略減銀行存款準備金率,竟然能夠釋出如此巨大的貸款需求,不禁教我吃驚。假如削減利率,後果又會如何?我估計,貸款總額隨時突破現時十萬億元人民幣的高
位。你認為中國可以做到減息之餘,又不會令借貸失控?「放水」究竟是解決中國當下問題的靈丹妙藥,抑或純粹飲鴆止渴?
我對農業銀行感到不妥,但暫時還會手持他的股票。
我不知道,農行是否真的笨到借錢給「周身債」的企業,但我懷疑,其低估了過去三年所做的撥備。農行已觸動了我的神經,我會留意多一季,再決定是否把它賣
掉。懂得何時賣,更要懂得何時買。對於那些見到股市上升就興奮的投資者,我想告訴你畢菲特的一個信念︰股市大跌及股價低殘,才是你投資路上的朋友。我很早
就明白這個道理,可惜很多人並未參透。
股神亦講過,如果一間公司有足夠資金應付營運需要及流動性,在股價與企業內在價值出現大幅度折讓時,應該回購股份,否則股東利益會受損。我十分同意這句說
話,轉一個角度去思考,如果有公司在不符合上述條件的情況下,管理層或大股東卻慷公司之慨,回購股份圖利,非但自私自利,更罪大惡極!
祝君好運!
艾 薩mailto:[email protected]
最近,中國「放水」之說,甚囂塵上。上月人民銀行輕微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市場已一陣亢奮,假如真的減息,情況又如何?讓我告訴你們,得益的不會是普 羅大眾,皆因貸款都跑到債務纏身的企業手上,他們需要不斷撲水「吊命」。最壞的結果並非製造業收縮或樓價下跌那麼簡單,而是經濟硬着陸!
恐商品價格颷升
市
場借「放水」消息亂炒一通,想獨善其身,最好買入現價合理、有往績可尋的公司,其債務處於可控制水平之餘,收入亦要穩定、透明。但話說回來,何必太過操心
中央是否減息、壓抑樓市、又或增加財政開支?一來,這不是你我能控制的事;二來,作為長線投資者,這其實不太重要。要抗通脹,賺取合理回報,投資股票是必
然之選,道理簡單如字母abc。
對於投機者,他們只想用最短時間賺取最多金錢,所作所為往往與小股民和中國作對。他們沾手黃金、石油、金屬、債券及高息貨幣,搏中國「放水」,引致資產價
格「雞犬皆升」,乘機圖利,損害實體經濟。對中國而言,最壞的結果是,商品及石油價格颷升,企業毛利被蠶食。過去五年,中國股市表現,證明了這點,商品價
格上漲,股市卻下挫七成。
投機者大概意識到,現時歐洲亂作一團,美國又自顧不暇,中國已成為救世主。不過,中國要救的是自己,而不是貪婪的投機者。當初,中國一心打算跟蘇格蘭皇家
銀行、高盛、美銀等建立長期伙伴關係,於是以極低廉的招股價吸引他們入股中國的銀行,作為策略性股東,怎知人家一下子把手上的權益賣掉,這名救世主一定百
般滋味在心頭。諷刺的是,這些銀行及他們的客戶,正是今天的炒家。
高息防濫借貸
如果美國蠢到未來三年繼續執行零息政策,導致甚至誘發新一輪資產泡沫的話,中國應該維持利息高企,令那些妄想透過不斷借錢還債,苟延殘喘的企業死心,讓真正有借有還的公司能夠融資,為中國和自己的未來打拼。
與此同時,就算製造業及房地產疲弱,中國必須繼續出招,刺激個人消費開支,並「剎停」多餘的固定資產投資及基建項目,把重心移向服務業及消費者身上,因為後者較製造業及其他無謂的開支,創造多三成的就業。
假如中國過早「放水」,我會把農行賣掉。別人或者以為這是買入的好時機,因為銀行多了生意,但我認為,更多貸款意味着更多壞賬撥備;不要忘記,農行的撥備本來就不足!
祝君好運!
艾 薩mailto:[email protected]
不要只看季績
首先,季度業績只能用作參考,因為他們未經審核,企業可以隨意玩弄數字,把重要的資訊刪去,只提供他們想你知道
的內容,誘使你做出倉卒的投資決定。在經驗老到的分析員面前,不誠實的管理層或者無所遁形,但普羅散戶容易被瞞騙。況且,即使是審核過的年報我們都不能盡
信,更何況季度報告?
我這樣說並非表示季度業績一無可取,只要細心閱讀,一樣可以從中看到端倪,例如銷售趨勢、營運成本、借貸、毛利及股本等重要資料。濰柴動力今年第一季業績
較去年同期下跌四成四,但今後三季有望好轉,皆因公司去年年報表示今年整體銷售額會上升一成。中石油及中石化首季業績似乎是今年最差的一季。至於中移動,
首季盈利略遜預期,顯示成本增長速度仍然比銷售增長快。不過,毛利、現金及股本回報率維持穩定,上客量亦不錯。
總而言之,我建議投資者不要單靠企業的首季成績表,來預測他們全年的表現。一來,許多企業的銷售額有季節之分。二來,金融資產撥備及派息多數發生在三月之
後,在第一季,你永遠無法知道撥備是否做得足夠,又或存貨及債務數字真的反映實況。
小心中國企業債
最近,很多中國及
香港企業發行了債券,年息由四釐至十五釐不等,視乎他們的信用評級。不過,大家不要忘記,負責評級的機構,不久前曾把「垃圾」當作寶,將美國按揭債券評級
為AAA,最終「爆煲」收場。好明顯,他們沒有做好「呢份工」,睇清企業的負債表。好似中信泰富(267),假如評級機構容許其按照相同的信貸條款,增加
發債規模,我肯定他們失職。盲的都見到,若果中央不出手,中信泰富要還清現有一百億元人民幣貸款難過登天!
經驗告訴我們,千萬不要相信評級機構,他們做事總是「慢三拍」,等到「爆鑊」先至發出降級通知。西班牙主權債務評級原是AAA,等到債息突然間由兩釐升至
六釐,債券價格插水六成六,評級機構才如夢初醒,下調西班牙信用評級,根本察覺不到災難的降臨。
相反,我在本欄一直警告,有十多間企業跟中信泰富同坐一船,都是依賴中國的銀行放水續命。遇着銀行落雨收傘,「手緊」的企業唯有自行發債撲水,中國尚未成熟的債券市場一下子熱鬧起來,越借越旺。不過,假如一間公司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其發行的企業債券等同垃圾!
如果你在股票市場失利,投資債券亦大有可能損手,除非你清楚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不要輕信配偶、朋友或經紀的意見,他們知道的未必比你多,隨時好心做壞事!
祝君好運!
艾薩 mailto:[email protected]
以「投資勿投機」為題,因為這是一個經驗之談。理論上,假如你清楚知道自己買了什麼股票及為何購買,你大可「揸過世」。就算○八至○九年,股市下挫 六成六,到了現在,你的股票大概見到「家鄉」。以我自己的投資組合為例,表現早已超越○七年九月恒指高見三萬二千點時,但不要忘記現時恒指已從頂位回落三 分一,上證指數更插水七成。那次跌市,我沒有隨便賣股,反而動用僅餘現金「加碼」。當然,我有乘機「換馬」,賣掉「爛股」,換入好股,幸保不失!
喜歡農行的理由
你
們另一個關心的議題是,股市風高浪急,不敢持貨太多。這是人之常情,但我敢寫「包單」恒指和上證指數終有一日會掉頭回升,恐怕到時你們無貨在手。你或者選
擇聽取朋友、配偶或投資銀行家的意見,但我建議你按個人意願行事。今日美國的情況,正好給大家一個很好的寫照——股市火車頭重拾升軌,投資者卻並未上車。
農行公布了第一季度業績,有趣的是正當大家都在擔心中資銀行股壞賬風險之際,農行的貸款損失撥備卻由一百二十二億元人民幣減至一百零七億元,不良貸款率由
百分之一點五五降到百分之一點四四。莫非農行作大?抑或其農業貸款質素較其他貸款改善?後者不無可能,因為經過五年休養生息,農業的發展勢頭比其他行業優
勝,這是我喜歡農行的原因。
不過,暫時未能鬆一口氣,我會繼續留意農行公布的數據,譬如成本、貸款損失、存貸比率、淨息差、股息趨勢等,找尋投資的方向。畢竟,銀行股透明度低,我寧
可相信自己的觸覺,多過公司管理層。以農行七倍市盈率,一點四倍賬面值,百分之五派息來看,我能犯下大錯嗎?
迴避六隻中資股
其
他中資股亦公布了首季業績。由於本欄空間有限,我只好長話短說:避開中國人壽﹙2628﹚、中國中鐵﹙390﹚、比亞迪﹙1211﹚、中鋁﹙2600﹚、
平保﹙2318﹚、神華﹙1088﹚。六間公司的首季業績沒有為我帶來一絲希望,表現難有重大改善。
港交所拍板競購有一百三十五年歷史的倫敦金屬交易所(LME),股價隨之積弱,令我十分費解。對證券交易所而言,這是個合乎邏輯的擴展,有LME做伙伴,
在「中國因素」下,港交所無疑如虎添翼,試問現在除了中國,還有哪個國家會買起全球的商品?如果港交所為這宗交易融資,以年息四釐計,LME的股本回報率
肯定大過百分之四,「除笨有精」。所以,只要收購價合理,我無任歡迎,問題只在於港交所營運跨境交易所的能力。
最
後,過去數星期,美國一些聰明絕頂的基金經埋,被問及他們最喜歡投資什麼時,竟異口同聲說買入港紙,坐享三成回報。我不知道梁振英和中國政府有否留意這個
消息,但願他們沒有忘記九八年八月港元被炒家狙擊的一幕。歷史喜歡重演,但今次「大鱷」手持三萬億美元「銀彈」,足足是索羅斯九二年狙擊英鎊時動用資金的
一百倍!香港最好未雨綢繆,將港元與人民幣掛鈎。
祝君好運!
艾薩mailto:[email protected]
歐洲和中國的經濟問題重燃,市場開始「腳震」。不過,很多投資者對於一些劣質的公司仍然心存幻想。記住,每次跌市,你非但要買入好股,更要賣掉爛股。可惜,大部分人只懂背道而馳,捨棄優質股,保留「爛橙」;這解釋了為何只有少數人能在股票市場賺錢。
滙控未彈起
想去蕪存菁,就要懂得分辨優劣,有些企業不幸身處價格競爭的行業之中,有些公司管理差劣不說,更利用會計漏洞誇大盈利,統統要除之而後快。恒指成分股中,不乏這些例子,本欄經常提及,你們應該心中有數;我想次數之多恐怕連有關公司的管理層都不再歡迎我!
近期不少新股出問題,港交所、證監會及中國監管機構開始着手清理審批新股上市的漏洞,長遠的確有助重建股民的信心。不過,對於那些已經上了「賊船」的投資者,卻無補於事;唯今之計,只好在「爆煲」之前,及早「跳船」,減少損失。
滙
控(5)首季業績看似不錯,但大笨象並未「起飛」。如果壞賬撥備佔淨收入一成八及兩成是一個啟示,那麼滙控非洲及拉丁美洲業務所面對的壓力明顯上升。另一
邊廂,大笨象就香港及亞太區業務所作撥備卻出奇少,管理層一定以為這些地區不會受到歐債問題惡化、中國經濟放緩,及近期風險資產價格下跌所衝擊。但事實是
否如此?滙控現時為美國、歐洲及英國市場煞費思量,未來或者亦要為相對穩定及賺錢的地區大傷腦筋。恐怕大笨象為了追逐短期收入增長,忽略了長遠的問題!
我的沽空名單
上
週公布首季業績的還有國泰航空(293),數字顯示航空業的經營環境十分惡劣;但比起滙控,我寧可買入國泰,皆因只要經營環境回復正常,其每股盈利必定反
彈。按正常基準計算之盈餘,現價十分便宜,而且國泰這個品牌夠響,僅次於新加坡航空,其他航空公司望塵莫及!
市況轉差,淡友傾巢而出,假如要我擬定一份心水沽空股票名單,中信泰富(267)、利豐(494)、比亞迪(1211)、中海油(883)、中國人壽
(2628)、華能國際(902)及中鋁(2600)一定榜上有名。但話雖如此,我一生從未沽空過任何股票,如果我是你,亦不會這樣做,因為這是一個無底
深淵!
祝君好運!
艾薩(mailto:[email protected])
時至今日,購買金融股,不論是銀行股、保險股,抑或券商股,就好似盲人橫過馬路,同樣「牙煙」。上週,摩根大通(JP Morgan)對沖投資驚爆虧蝕二十億美元,事件反映金融機構「混賬」得多麼交關;同時,銀行放貸賺取息差的本業已被投機炒賣取代了。
恒生防守力強
事
實上,西方銀行已淪為大型的對沖基金,利用平錢搵快錢,但只要走錯一步,十年辛苦鑽營的利潤即時「凍過水」。所以,分析金融股時,還怎能沿用舊時的一套?
市賬率、派息或市盈率這一堆數字無法預示未來。
慶幸的是,中資銀行絕少參與投機;不過,他們也要面對自身的問題,包括貸款質素及損失撥備兩方面。分析了數十間企業的年報後,我發現許多公司的槓桿比率十
分高,還款能力成疑。這令我不禁對銀行「放水」的寬鬆程度感到不自在。我不知道最終被「走數」的貸款有多少,亦不清楚銀行是否做足撥備。唯一肯定的是,投
資者最怕不確定因素,金融機構盈利透明度低的老問題再次浮面。
可是,我不想「一竹篙打一船人」,起碼恒生銀行(11)能以身作則,告訴人們銀行的本業為何,即使不投機亦能賺錢。恒生的股東經常投訴五釐派息(六成派息
率)少得可憐,他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在當下的金融亂局,恒生不失為一個棲身之所!
金融股以外
最近,金屬及石油價
格回落,對中國恍如下了一場「及時雨」,皆因有助減輕企業生產成本,提高毛利,比起減息、減存款準備金率來得奏效。這些手段只是當局救市的帽子戲法,往往
用不得其所。
不過,風險資產價格下降亦有壞的一面。過去數年,這些資產吸引對沖基金、交易所買賣基金大舉投資。投資表現不濟意味着終有一天,投資者會敗興套現離場,觸
發更多拋售,弱不禁風的公司率先倒閉。這些公司背後的大「水喉」是誰?當然是銀行!誰人承擔最多歐豬五國的債務?無錯又是銀行!埋單計數,過去三年,損失
大約六成!
一旦政府債券泡沫爆破,你能想像觸發起的連鎖損失會多大?後果無人知曉,現時金融股變幻莫測,我建議你還是集中精神在管治一流的企業,要有穩定的收入及現
金流,用作資本開支和派息。最後,雖然本欄題目開玩笑說無錢還有Visa卡,但切莫學金融機構般「混賬」,先使未來錢!
祝君好運!
艾薩(http://[email protected])
香港上市的股票中,德昌電機和偉易達(303)是少數出類拔萃的出口型工業股。現時股價不足以反映它們真正的價值,其他如葉氏化工、濰柴動力,同樣是投資者夢寐以求的優質股。
優質股逆市見真章
德
昌電機市值一百七十億元,包括十五億元淨現金,換言之,企業價值有一百五十五億元。就算去年經營環境困難,公司業績依然亮麗,營業額高達一百六十億元,每
股派息一毫子;各項分析數字同樣「標青」——十倍市盈率,一倍市銷率,一成半股本回報率,及一成經營溢利。德昌電機用行動證明,其有能力控制成本之餘,亦
會投資新科技及新產品,為股本增值。逆市能交出這樣的成績,在一眾中、港企業之中實屬難得。
至於偉易達,市值二百億元,扣除二十五億元現金,企業價值等於一百七十五億元,權益股本十八億元。跟維他奶一樣,偉易達把全部盈利用作派息,每股高達六
元,息率七釐半,慷慨程度絕無僅有!偉易達的數據媲美德昌電機,市盈率十一倍,市銷率一點二五倍,經營溢利一成二,股本回報率(不包括現金)達到驚人的八
成五。低資本開支及出色的成本控制意味着,經過一輪慷慨派息,公司還有現金進賬。唯一令我失望的是,自己「銀彈」不足,沒有買入偉易達;若然不是,過去一
年半,十一元派息「袋袋平安」!
兩間公司對股東同樣友好。最近,德昌電機就接連回購公司股份,我肯定偉易達早晚會跟隨,只要其股價再回落多一些。當一間公司的現金多過日常所需,而股價又
低於其內在價值,回購是個不錯的方法來增加股東價值。澳博(880)持有二百三十億元現金,佔市值三分之一,絕對有能力大手回購股份。其他公司,包括鷹君
(41)、信德(242)、太古等,亦可效法。現在是適當時機讓他們把成果回饋股東,不要像很多愚蠢的企業,等到公司股價彈升,才選擇回購。
靜待中國「出招」
做
分析時,我發現了一件趣事︰打從三月三十一日起,原材料成本開始掉頭回落。商品價格急挫,對中國以至全球都是佳音。金屬及石油的需求慢慢減少,一來由於經
濟增長放緩,二來因為增長動力由製造業移向個人消費及服務業。
經濟下行風險與日俱增,但中國不是處於「捱打」的狀態,還有很多救市後着,包括削減存款準備金率至百分之十,減息三釐,撤銷對樓市的調控,及增加政府開
支。必要時,中國會審慎「出招」,但不會藥石亂投,製造另一個「泡沫」。所以,當海外投資者一窩蜂拋售香港及中國的股票時,聰明的香港投資者可謂因禍得
福,能夠四處執「筍」股。
你們要有心理準備,中國不時會傳出「疲弱」的經濟數據。但只要你不是買入「疲弱」的板塊或公司,切忌貿然賣股。經濟仍有增長空間,只是分析員看不見。在投
資的道路上,要站在有業績可尋的公司的一邊,但不要猶豫太久,今天如果你能用一個比昨天更便宜的價錢買入一隻優質股,距離賺錢你又走近一步!
祝君好運!
艾 薩(mailto:[email protected])
艾薩
Tony Measor的好友及舊同事,本身是特許會計師,有逾三十年投資實戰經驗,現於力寶證券負責管理私人客戶的投資戶口,並在Quamnet撰寫艾薩日誌。其管理的環球投資組合,在91-00年間增長達十四倍。
讀者對港股有任何疑問,歡迎致電郵本刊,中英亦可。 ####
商品價格掉頭回落是四年來我聽到的最好消息,但投資者卻不為所動。石油、銅、鐵礦石、棉花及糖的價格統統「仆直」,為長達十年的泡沫畫上句號。或者,有炒家因此「輸身家」,但全球緩慢增長的經濟則增添了一份持續性。
工業股因「禍」得福
老
實講,我對歐洲亂局,以至美國經濟近期出現的疲態所知不多,更不清楚終極的解決方法為何;但我一點也不關心,皆因我的投資不在那裡。過去四年,歐、美經濟
亂作一團,中國股市下挫七成五,現在這些經濟體繼續走下坡,又何必大驚小怪?這是一場金融亂局,而非經濟全面崩潰。我最關心的是中國的情況及其如何應對經
濟轉型。
相反,原材料價格持續下挫,令我釋懷,因為企業毛利得以提升,抵銷疲弱的出口。更高的毛利及成本控制,最終意味着盈利上升,股價升值。過去十年,全球為不
斷上升的商品價格付出不少代價,徒添債務,歐美經濟率先出現嚴重的後遺症,現在輪到亞洲經濟。
原材料價格下降,人民幣兌美元回落,周期性企業最能受惠,例如葉氏化工、德昌電機、濰柴動力及偉易達(303)。另一邊廂,糖、澱粉、穀物、大豆和米的價
格下挫,食品生產商亦因而節省一大筆生產成本。還有鞋類製造商,得益於橡膠及棉花價格回落。經過數年最艱難的環境,中國需要「抖一抖」。因此,無須為歐洲
及美國擔心太多,我們愛莫能助。西方的銀行或政府早晚要為五萬億美元的虧損「埋單」,切忌沾手他們的股票或債券,他們早已財政破產!
避走金融及金屬股
你
們要忠於有實質業務的企業,遠離金屬股、礦股、煤股及保險股。後者大有機會因為手上「紙上資產」貶值而損手,但散戶對這些資產卻一無所知。另一方面,保險
公司銷售的保本投資產品,亦為他們埋下蝕錢的炸彈。
農行是本欄惟一的金融股,未來兩年,隨時跑輸大市,除非市場相信其貸款質素良好,及壞賬已做足撥備的說法。現階段,農行需要加大收入及管治透明度,可惜仍
只聞樓梯響。你或者會問,我為何選擇農行?無他,股價太便宜,就算農行要進一步為一般貸款損失作一千億元人民幣的撥備,潛力依然巨大。
港鐵的表現會不錯,比起其他香港發展商是個更佳的選擇。會德豐(20)現價便宜,如果其跟九倉(4)合併,每股六十五元的真正價值隨時被誘發出來。我肯定
管理層正瘋狂掃貨,當他們去銀行存錢時,必定嘲笑一群膽小的投資者,對價值投資懵然不知!最後,太古地產增長前景巨大,但太古B的入場費更便宜。
祝君好運!
艾 薩(mailto:[email protected])
市場不確定因素升至頂點時,正是投資的好時機,因為此際,股價通常都反映了壞消息的影響,極端負面的後果已被投資者納入預期之中。
中國能見度高
目
前,中國的情況清晰易見,我一點也不擔心。無人知道內地經濟何時會重拾升軌,但這一天終會來臨。事實上,製造業及基建投資放緩之際,中國政府明顯在「力
谷」第三大增長火車頭——消費及服務業;這個產業正享受兩年來最可觀的增長。可惜,大家對此隻字不提,情願把焦點全放在負面因素上!我相信,中國最終會採
取適當的貨幣及財政措施,防止經濟「硬着陸」,但不會重蹈○八年四萬億元救市覆轍,造就更多借貸,及不必要的投資和投機活動。過去五年,中國經濟正經歷了
這個階段,但股市實質下挫七成五!可見,增長未必是一件好事,亮麗數字背後,更要重視質量。
另一邊廂,西方卻陰霾滿布。債台高築的歐元區國家不肯面對現實,依賴發行成本高昂的新債,償還到期的舊債,飲鴆止渴。希臘、西班牙、意大利及葡萄牙這「歐
豬」四國缺乏增長計劃,令歐洲前景更添迷濛。一九九九年,「未夠班」的歐洲弱國相繼轉用歐元,埋下今天「爆煲」的地雷。當初,英國戴卓爾夫人及瑞士等拒絕
加入歐元區,現在看來是個明智的決定。
歐洲要走出歐債陰霾,我認為,經濟脆弱的歐元區國家需要重新「出發」,回歸舊貨幣,並作出大幅度的貶值;然後,在其擁有優勢的經濟領域努力經營,再談加入
歐元區。對於這些國家,退出歐元區絕非「死路一條」,他們還有自己的國民、歷史及文化;似乎只是那些「強勢」的歐元區國家看輕了弱國自力更生的能力。
德、法優柔寡斷
德
國只願意為歐債的傷口止血,而不肯「引刀成一快」,其故何哉?皆因一旦弱國離開歐元區,德國政府、銀行及金融機構手上以萬億計的歐元債券,將於一夜間貶值
一半,損失慘重。同樣情況亦會發生在法國身上,其銀行體系早已亂作一團。所以,不要相信任何解決方案,除非當局能在歐元替代貨幣、增長計劃和緊縮政策上作
出艱難的決定,否則一切都是空談。但話說回來,一群軟弱無能的政客能作出這樣的一個決定嗎?
然而,假如你因為歐洲的情況,而摒棄出口市場在那裡的中國公司,就大錯特錯!在中國,有一些高質素的企業,生產一系列令人眼前一亮的產品。這些產品在市場
上十分「渴市」,於特定範疇佔了很高的市場份額。我們不能因為假定歐洲的訂單短期內會減少,而懲罰他們。危中亦有機,例如成本下降抵銷了放緩的營業額。切
勿被市場負面的情緒,衝昏了你理智的頭腦!
你要按優勝劣敗來評核每一間公司,權衡風險與回報。現時,不論東方和西方都籠罩住一片愁雲,想賺錢,你必須嘗試看穿雲霧裡的曙光!
祝君好運!
艾 薩(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