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15th,1985
封面文章:America on Top Again
美國重奪霸主地位
民調顯示,美國人民對國家及個人未來發展的信心超越了1976年總統選舉是達到的高點。在慶祝洛杉磯奧運會的勝利後,他們終於徹底洗刷了越戰和水門事件引致的自我懷疑和自暴自棄。
他們也確實值得驕傲,因為美國正在經歷朝鮮戰爭後最強勁的經濟復甦,GNP增速不僅將歐洲遠遠甩在其後,而且超越了正如日中天的日本。美國的盟友們對美國經濟的重要性的認識正在發生巨大轉變。歐洲政策制定者們大多在學習所謂的「美國奇蹟」——稅收激勵與企業家活動如何能創造增長,曾經對美國保持中立態度的法國也開始實行親美戰略。
但是,國內外博學的批評者們質疑,美國新近的樂觀主義是如何建立起來的,尤其是對於經濟的信心?當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六年以前,情況太糟糕了。當時的民調顯示,人們對五年之後的預期甚至更差,而日本與西德的經濟增長率已經連續20年超過美國了,似乎要牢牢地抓住增長的市場。美元弱勢明顯,OPEC甚至建議不用美元作為結算貨幣。最糟的是,貨幣的迅速膨脹侵蝕了消費者的購買力,兩位數的通脹率使得商人們對商業投資計劃毫無興趣。但是,這一期間發生的轉變也並不都是不利的,基本面有所改善,比如,美國擴大了在研發上的投資力度。
美國的資本支出也經歷了一場爆發。企業資本的主要投向是提高製造技術以及產品研發,因此,一些經濟學家現在相信,美國非農部門的生產率增速將是過去10年的3倍。此外,另一個經常被忽略的使得人們對長期經濟前景樂觀的原因是,從吉米卡特開始的去監管化浪潮,這會擴大美國在服務業領域的競爭優勢。人口結構對美國的影響也漸漸減小,而美國的盟友們當前卻深受yuppies(雅皮士,屬於中上階層的年輕專業人士,指西方國家中年輕能幹有上進心的一類人,他們一般受過高等教育,具有較高的知識水平和技能,工作勤奮,追求物質享受。)斷層的困擾。許多分析師認為,美國經濟基本面的閃光點在於他們的長期增長計劃。
然而,許多美國商人和政策專家擔心,美國在製造業和高科技市場已經落後,而這兩者對於經濟的長期健康至關重要。超越歐洲並沒有什麼可自豪的,對於海耶斯和焦慮的美國高官們來說,如果勝過歐洲就足以令他們自我感覺良好的話,那無異於為美國在蘇聯和東德拒絕參加的奧運會上完勝而狂喜。日本和亞太地區新興的工業化國家才是美國最大的競爭者。
日本確實在某些特定領域擁有長期競爭優勢,比如半導體行業,但在其他領域,其優勢似乎不如五年前那麼顯著,比如計算機行業,美國計算機製造商們為領跑了下一代超級計算機的建設而自豪。在光纖領域,AT&T和CorningGlobal始終與領先的日本競爭者Sumitomo(住友)Electric Industries齊頭並進。即使在日本曾經獲得先發優勢的領域,美國公司的情況也不再那麼令人絕望了,比如汽車行業。
美元強勁,這意味著,美國出口商品昂貴,而進口商品便宜,美國的消費品市場更加脆弱,保護主義壓力越來越大。但是,匯率問題肯定模糊了美國製造業基本面的改善,與七十年代的情況正好相反,當時弱勢的美元隱藏了美國逐漸喪失競爭優勢這一事實。換一個角度來看,美元的強勢正好清晰地反映了世界投資者對於美國經濟的信心。
那麼,美國對外國資本流入的倚重還能持續多久呢?有人認為,只要政局穩定、經濟增長,美國就能維持每年1000億美元的淨資本流入,當時美國的淨資產總額為12萬億美元。籠罩在美國經濟良好發展上空的最大陰云是政府無力控制開支,如同一家高槓桿公司,其發展取決於債權人的信心。此外,如果通過削減開支降低赤字,美國將可能經歷很長的低通脹期,屆時,低利率、低資金成本將更加刺激經濟增長。
當然,美國真正慶幸的並不是重奪經濟霸主地位——他們從未失去過這一頭銜——而是其可持續的黃金發展期。
Apr.29th,1985
封面文章:TheDollar Dampens the Profit Party
強勢美元使公司業績黯淡
在所有人為1984年美國經濟的復甦而歡欣雀躍、搖旗吶喊之時,500強企業的表現卻不盡如人意。名義GNP相比1981年衰退前高點上升了24%,但同期500強的收入卻下降了1%,利潤也僅上升了2.6%,經通脹調整後,利潤可能還下降了。是什麼導致了這種不一致呢?對於500強1985年及之後的表現,我們可以有怎樣的期待呢?
分析師們普遍預測的盈利增長在1984年早期確實發生了,但年中這一趨勢就立刻停止了。通脹的減弱本有助於公司降低成本,因為銅、石油、小麥等原材料價格下降了,但是,問題出在美元升值的難以緩和上。真實利率的高企,政局的穩定和經濟增長的耀眼使得外國投資者們追捧美元,1980年至今,美元已累計升值72%。外國製造的商品以更低廉的價格湧入美國,迫使國內製造商們降價,而美國出口商品則因價格昂貴而失去市場,需求的萎縮導致毛利的下降。500強都是工業企業,所以它們首當其衝,服務業企業沒有出口和進口的競爭,所以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美元帶來的困擾。
汽車、電器、視頻、印刷業在經濟復甦中受益,輪胎業也在激烈的競爭中屹立不倒,但醫藥、機器工具、重型建築設備等行業卻已經徹底告別了回暖期。500強中的大贏家是汽車公司,通用、福特和克萊斯勒均排在前五位。這部分歸功於美國對日本汽車的進口限額,由於銷售數量受限,日本汽車製造商只能在汽車質量、外觀上提升,賣得高價以獲得更高的毛利率,這樣,美國汽車製造商們便不存在價格壓力了。今年,限額放開,日本計劃將出口增加24%,這將使得日本的工廠以最高效率運營,從小型車上賺取更高利潤,分析師們預計,美國汽車商在1985年利潤將下滑10%。
為復甦而狂熱的消費者們駕駛著自家汽車去家電城購物,使得電器業的業績創下紀錄。絕緣於製造業的效率提高和消費者的品牌忠誠度,美國電器業至今還未受到日本競爭者的衝擊。
這場狂熱也造福了食品業,人們不再滿足於平庸的食物,而是追求精緻包裝的品牌食品。對於食品商們,密集的廣告投放和新產品推出是兩大武器,Kellogg便對這一策略運用自如。不知道如何運用賺來的錢是食品公司的通病,一些會進行多元化,另一些則選擇回購股票。對於股票投資者來說,當然是後者更受歡迎。
廣告熱帶動了報紙出版業的繁榮,它們不僅能賣出更多版面空間,而且在每版上也能收取更高的價格。
強勁的美元怎樣扭曲了500強的業績呢?其中的跨國企業業績肯定被低估,比如IBM,英鎊相對與美元貶值了15.7%,使得IBM英國附屬公司26%的業績增長率在折算成美元後,變成了10%。這一問題還伏擊了包裝消費品行業,抵消了下降的包裝成本和物流成本帶來的利好影響。比如寶潔,採取降價策略以壓垮對手並擴大市場份額,大規模上線新產品,而這些由此帶來的廣告推介成本在美元升值時期顯得難以負擔。國外收益的轉換問題也是的醫藥行業的業績更加慘淡。
輪胎行業,受惠於效率的提高的石油價格的下降,在去年頂住了價格低廉的進口品的競爭,但今年的環境也許更加險惡。
化學工業,受激增的需求、低價的原材料和成本壓縮的刺激,在1981和1982年獲得了23.1%的利潤增速,但今年,進口品拉低了商品漲價的空間,再加上汽車、鋼鐵、去垢劑行業客戶的價格敏感度極高,它們今年的日子也不好過了。
造紙業,經歷了平庸的1983年之後,迎來了轟轟烈烈的1984年。特種紙生產商,比如Consolidated Paper,利潤增長65%,但12.4%的ROE仍然低於平均水平。然而,進口品從第三季度開始,不斷侵蝕普通紙和紙板紙的盈利。
1984年商界的一大新聞是計算機和高科技行業受到的衝擊。蘋果、Wang Laboratories公司就是兩個典型的例子,自從銷售達到瓶頸後,它們相繼選擇了暫時關閉工廠。國外部門的利潤轉化則衝擊了IBM、DigitalEquipment和Honeywell的利潤。計算機行業的不景氣直接影響了其上游,比如半導體行業。
受惠於里根的軍事佈局,諸如Litton、TRW、Westinghouse Electric的國防電氣公司表現良好。
美元升值對於有些行業不只是輕創,而是重擊,比如農業機械製造商。Deere & Co.正在嘗試與外國競爭者們合作,但在美元當前的走勢和落後的農業政策的背景下,一切都無濟於事。
機械工具行業自從1980年美元升值以來就一直深受影響,進口品已經佔據了40%的市場,本土企業盈利能力越來越差,以Cincinnati Milacron為例,它在獲得3.12億美元銷售收入的同時,利潤僅有120萬美元。
鋼鐵行業,十年來一直未涉足出口市場,因此美元的衝擊僅來源於進口方面。但自1969年以來從未停止的進口配額制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本土企業。但是,小鋼鐵廠,通過高效的僱員,將熔融能幹的鐵屑鑄成鐵棒,在去年與進口品的競爭中表現出色。比如擁有眾多此類小廠的Nucor,去年利潤增長了59.9%,ROE達14.9%。
石油企業,佔據了前20強的12個席位,其業績嚴重受制於曾經固定而今幾乎由OPEC控制的油價。1980至1982年間,石油企業擴大資本開支,用於資源勘探和兼併收購。而今,成本控制、關閉、剝離、減計是慣常的程序。但是,沒有任何重組能夠撼動三大石油巨頭Texaco and Getty,Chevronand Gulf,Mobil and Superior的地位,相對於公司的資產價值,在證券市場購買股票以間接購買石油的方法更加省錢。
1984年的強勢美元帶來的一個好處是:避免了工業企業陷入飛漲的員工成本和不必要的廠房擴張的舊疾中。
本期的封面文章是The
本期的封面文章是The
前十名為:
1978排名 | 1977年排名 | 1976年排名 | 公司 |
1 | 1 | 2 | General |
2 | 2 | 1 | Exxon |
3 | 3 | 3 | Ford |
4 | 4 | 5 | Mobil |
5 | 5 | 4 | Texaco |
6 | 6 | 6 | Standard |
7 | 7 | 8 | IBM |
9 | 8 | 7 | Gulf |
8 | 9 | 9 | General |
10 | 10 | 10 | Chrysler |
Sep.16th,1985
封面文章:Adnan Khashoggi』s Soaring U.S. Dreams
Adnan Khashoggi 高飛的美國夢
AdnanKhashoggi 是沙特阿拉伯的一名商人,曾在六七十年代通過與本國政府的軍火貿易發了財,如今,他正尋求在美國大顯身手,Triad America是他在美國鹽湖註冊的一家控股公司,管理其在美國的所有投資。他計劃通過各種項目投資,在1995年將公司的淨資產提升到60億美元。然而,這一切看起來幾乎是童話。
Khashoggi 在沙特的權益大部分在衰敗的房地產和建築行業,清算的壓力迫使他縮減開支、出售資產以艱難維持,去年開始,他已從美國撤出部分投資以彌補國內的虧空。他從70年代就開始在美國投資了,但大部分錢被他用在了維持奢侈闊綽的生活上,剩下的一部分也由外部諮詢師管理。此外,1975年美國爆發的反阿拉伯運動和SEC的質詢更迫使他撤資。
現在他又捲土重來了,接受過去的教訓,投資改由內部團隊經營,Khashoggi
這6.5億美元的投資來自何處,一直是個謎,有人猜測這一大筆錢屬於某個神秘人士或政府,但無從求證。Khashoggi 在國內的經營頗為慘淡,石油收入的下降使得沙特政府不願支付大量的國防合同,像Khashoggi 一樣的國防合約商則無法支付代理人的報酬,這迫使它出售資產以避免清算,在美國獲得的收益也幾乎被全部調回國內應急。
現金的緊張並沒有影響到Khashoggi們奢侈的生活,他們成天坐著直升機全球旅行,炫耀財富,這使他們失去了他們最渴望得到的東西——公信力。如果他們想在美國投下大手筆,就必須改變短期投機商的形象,做出長期投資的姿態。
Sep.2nd,1985
封面文章:Japan Wants to Make Friends
日本想交朋友
二戰已經過去40年了,日本的迅速崛起使眾多國家驚羨不已,但正如一位日本外務大臣所言:「它知道如何變得富裕,卻不知道如何做一個富裕的國家」。日本是世界最大的守財奴,沉溺於自身的繁榮而不惜以犧牲別人的利益為代價,受益於經濟全球化卻從不回報,甚至在國防上也依賴別國的援助。
美國當然是最大的抗議者,其對日本的貿易逆差已經達到了500億美元。漸漸地,日本的精英階層開始意識到這種抗議的嚴峻性,日本國內出現了一場關於如何改變以安撫批評者的討論。
抗議主要源於貿易問題,因此,日本首相提出了一項3年期計劃,包括降低一些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在軍備方面,日本可能不會變成一個軍事強國,即使沒有先進武器,日本也已經在國際外交舞台上獲得了重要的地位。至於國際化問題,可能就會進展緩慢了,日本平民和政客似乎都沒有國際意識,也不希望自己的國家承擔太多的責任。
外務部和財政部對於日本未來道路的看法截然相反,前者推崇外向型甚至冒險型的日本,而後者致力於解決國內經濟內生問題。財政部負責政府預算,對於出於國際化目的而造成的預算赤字,可能會堅決否決。
實際上,日本政府在解除進口壁壘上已經前進了很多,比如批准Hughes Communication 與兩家日本貿易公司合作發射衛星、允許六家美國銀行和三家歐洲銀行經營日益膨脹的養老金基金業務。日本市場的開放使美國的計算機製造商、膠合板生產商等出口商獲益,但這對美國貿易赤字的改善作用往往被高估。
要幫助其貿易夥伴,更好的方法是修復並重建日本經濟。每年有大量資本流出日本,以尋求美國的高利率,如果日本國內有好的項目可以投資,不僅緩解了美元的升值壓力,而且增加了國內的就業。但是,如果做到這一切需要負債,財政部絕不會允許,即使目前日本所有的政府開支只佔GNP的10%(美國是34%)。
有樂觀者提出,到了日本將財富投資於基礎設施的時候了,他假設日本未來十年每年的通脹調整後GDP增速為5%-5.5%,而稅收增速為9%,那麼這便足以支撐基礎設施的大量投資,然而,財政部並不買賬,他們堅稱,稅收佔真實經濟的比重是不穩定的。
在軍費開支方面,日本政府並不打算改變現有局面,因為它們已經習慣了在美國的庇護下發展,美國也不確定讓日本獨立充實國防對自身有利。
與民眾的漠不關心相反,日本政府在過去十年顯著加大了對外國的援助,但其競爭對手質疑其選擇援助對象別有用心,比如幫助貿易夥伴,從而更多地出口或更方便地進口。
最後一句話形容日本和美國的奇妙關係——In the cur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two countries, the U.S. shakes its fist and Japan jumps-sometimesfurther than either expects.
Oct.14th,1985
封面文章:Making It Safer to Fly
讓飛行更加安全
1985年對於民航業來說是糟糕的一年,全世界範圍內發生的16次墜機事件中有1430人喪生,這是有史以來最慘重的傷亡。此外,飛機相撞事件的數量也急劇上升。人們開始思考,航空業及其監管者已經喪失了對安全性的掌控嗎?如果事實確實如此,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樂觀一方認為,飛機始終是最安全的出行工具之一,今年看似極端的情況也只是因為人們誇大了悲劇的發生頻率,雖然死亡人數增加了,但死亡率實際上在過去35年一直處於下降狀態。悲觀一方則指出,至今發生的一連串大事故似乎都無規律可循,而且乘客在空難中倖存的機會越來越小。
飛機製造商們,以及聯邦航空局(FAA),大都公開捍衛自己的安全記錄和安檢程序,並堅稱安全性良好。然而,FAA不再受到公眾的普遍欣賞,批評者們指責其對航線檢測的不一致性、空管員的不稱職性及其改善航線安全標準和交通控制設備的拖延性。空管員們也怨聲載道,他們罷工抗議加班和無法承受的壓力,FAA因此解僱了11000名員工,在管轄區域擴大的情況下,每塊區域的空管員數量卻不到1981年的一半。此外,政府本同意設立的對117億美元的改善飛行交通控制系統計劃高達70美元的信託基金,也在財政赤字的壓力下被無限期推遲。
要對飛行安全負最終責任的不是FAA,而是航空公司。一些高管擔憂,美國政府正在對航空業進行的去管制政策將威脅飛行安全,因為通勤航班和一些新開貨運專線在監管放鬆的環境下開啟,它們的安全性只能符合FAA設定的最低維護標準。引用一下巴菲特旗下飛安公司總裁的觀點——來自新進入者的競爭,大型的高管理費用的航空公司被迫削減成本,比如裁掉那些被認為不很重要的員工。
這次公眾批評的風口浪尖在FAA和航空公司上,機身和引擎製造商們倖免,但它們同樣出現過問題。
糟糕的1985年暴露了整個行業對之前低事故發生率的自滿情緒,各方達成了改善的共識,措施包括重塑FAA及其管控和檢測系統、盡快使用聯邦政府為裝配先進雷達等安全設備提供的基金、接受在飛機上設置更多備用倉等安全法則等,總而言之,FAA、航空公司、製造商們,三者必須齊心協力。
Sep.30th,1985
封面文章:Timeto Quit South Africa?
是時候退出南非了?
在一個持續了一年多種族隔離衝突的國家,你本以為你的企業可以作為推動和平的力量,但是反種族隔離人士正在發動抗議示威,抵制你的產品,要求你退出南非。禍不單行,國內養老基金投資者也在紛紛拋售你的股票,國會正在計劃經濟制裁,這種敵對的情景使你思考,這只是一個小市場,是否值得陷入激戰?沖銷數字將有多大?誰會接替你的業務?
以上只是政治原因,經濟原因更加強了從南非撤資的理由。南非正處於長達三年的深度衰退中,遭遇了冗長的乾旱,金價的下挫和兩位數的通脹,利率高達20%,這幾乎榨乾了所有的消費支出。近300家在此投資的美國公司回報率由80年的81%下降到了83年的7%,貨幣從今年1月以來已瘋狂貶值50%,政府宣佈高達120億美元的短期債務延期支付,資本大量外流,迫使政府干預外匯。
至今已有13家美國公司退出了南非市場,它們大多數在南非只擁有小型控股公司;諸如福特汽車、可口可樂、Union Carbide之類的有大型投資的公司,也正在或試圖悄悄撤資;而Goodyear等公司則滿懷信心地堅守陣地,它們認為撤資只會加深白人對黑人的歧視,傷害那些它們本試圖幫助改善生活的黑人員工們。
那麼誰對誰錯呢?作者認為,美國在南非的投資是適中的,僅次於英國的55%,在南非的外國直接投資中佔比18%,金額為23億美元,與日本頗具侵略性地進入中產階級市場不同,美國的投資集中在重要的以IBM、Burroughs、ControlData為代表的計算機行業、以Chevron、TexacoMobil為代表的石油行業和以GM為代表的汽車行業。
如果美國公司在多種因素下不得不撤資,那麼它們出售資產將損失慘重,得到的資金也未必能轉回國內。買主可能主要是南非人,因為歐洲各國政府基本已對本國企業投資南非提出了禁令,而南非本地投資機會稀缺,高達40億美元的現金池閒置,當像美國企業這樣的「清倉貨」出售時,正是它們的機會。
對於南非來說,美國企業的撤資也不是好事。首先,它們僱傭的工人中一半以上是黑人,而它們撤資後,只有白人能保住工作。其次,長期來看,如果資本用於購買已經存在的資產,而不是創造新的企業,那麼就業崗位就不會增加,越來越多的優質黑人青年將走上失業的道路,經濟增長和社會穩定都難以保障。
南非政府太強烈地抵制變革,而經濟的混亂和政治的壓力必將引致人數眾多的黑人群體揭竿而起,為公平而戰,美國公司在其中的斡旋只是推遲了這一天的到來。大多數美國公司坦言,只有當盈利不再可能,它們才會徹底退出南非,它們同樣擔心南非的政治風險,但無論時局如何變化,它們不得不承認自己的無力。對南非黑人的一項調查顯示,77%支持對南非的經濟制裁,43%支持通過暴力手段推翻種族隔離,也就是說,對於南非的年輕人,在歧視下活著比死更可怕。美國公司試圖推動和平,但恐怕已經來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