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保險業之經營風險 CKM001

http://hk.myblog.yahoo.com/ckm001/article?mid=49664

明白保險行業運作難,經營保險公司更難,成為一家歷久不衰的保險公司更是難上加難,通常保險公司倒閉,唔係因為無生意做,而係因為市場飽和, 或競爭激烈,令保險公司的會計賬盈利倒退,公司唯有轉型銷售高風險的保單,並即時在會計賬上正面反映,推動公司股價上升,投資者、股東與管理層當然高興, 但每當危機來臨,水退潮退,無視風險的保單自然裸露於人前,令保險公司賠付突然增加,如果資不抵債,公司只有破產收場。

例如2005年之前,墨西哥灣有數年沒經歷重大風災,保險公司連續幾年賺大錢,區內居民購買產險的意欲漸漸低落,保險公司唯有劈價搶保單,但當 2005年暴風卡特利娜襲擊墨西哥灣,摧毀了大量區內房屋,令許多保險公司的賠付猛增,以致倒閉,但當天災過後,許多保險公司已經破產,墨西哥灣區內房屋 又開始重建,產險需求特別旺盛,股神巴菲特旗下的保險公司就擇肥而噬,吃下大量高溢價的保單,人取我與,人棄我取,就是保險公司長線賺錢之道。

在概念上,保險公司的銷售產品模式其實就是銷售認沽期權(SELL PUT),以壽險為例,期權掛鉤的資產就是客戶自身的性命,本來衍生工具買賣,就是50/50之零和遊戲,但在現實情況,正如賭神「晒冷」,連自己的性命 也下作賭注,在錢財與性命之間,人們往往選擇保存性命,所以,壽險公司銷售壽險保單,正是贏面大於50/50的生意,明白壽險公司的經營優勢,只要在保金 與投資收益之間作適當配對,壽險公司自然穩賺,中人壽之經營模式,就是全世界壽險公司當中之經營典範。相反,許多保險公司只顧眼前盈利,無視風險,結果當 然失敗收場,例如數年前是全球市值最大的美國保險公司AIG,就因為市場飽和,又眼光短淺,以致在金融海嘯的前數年,錯誤判斷了美國樓市並沒有泡沫成份, 並銷售了大量與美國按揭證券掛鉤的信貸掉期合約(CREDIT DEFAULT SWAP; CDS),結果之後美國樓市崩潰,樓房按揭違約急升,令AIG壞賬猛增,如果唔係美國政府打救,AIG早就破產。就算是香港散戶喜愛的宏利(0945), 在美洲的壽險市場飽和之際,在金融海嘯之前,也銷售了大量定息6、7厘的年金保單,在金融海嘯過後的現今低息環境,每張當年銷售的高息保單,都令宏利持續 虧損,直至未來息口大幅上升為止,平保於十年以前,都銷售了一批高息保單,到現在還未完全清理,可惜宏利並沒有吸取教訓,無視風險,結果就是賬面值大幅虧 損,以及盈利倒退。論歐美各大保險公司,我認為以巴郡最醒,在2005年後大做墨西哥灣之房屋產險,在數年前銷售道指11000點的認沽期權,以及沒參與 金融海嘯前的金融衍生工具與樓房按揭的保險生意,實在洞悉保險市場之風險所在。那麼中人壽呢? 投資者已經忘記,於2008年頭,平保正忙於購入富通股權之際,中人壽卻看準國債債息上升,銷售了大量躉交保單,2008年上半年,中人壽之保費增長達 50%,雖然A股不斷下跌,但債券息口上升,足以補償了大部份之投資收益,自2009年未以後,國內開始回收那4萬億救市資金,但國內沒有即時加息,債息 與存款利息持續偏低,A股市場更不升反跌,在這種投資環境,中人壽選擇滔光養晦。在淡市之時大力出擊,在旺市之時保存實力,就是優秀保險企業之競爭優勢, 不敗先能夠長勝,除了巴郡之外,中人壽是全球罕有懂得迴避風險之保險巨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13

如何應對房地產風險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59171&time=2011-05-14&cl=115&page=all

保持較高儲蓄率,加強監管和減少政府干預,是縮減房地產風險的重要辦法
孫濤

 

  房地產風險源於債務,舉債越多,風險越大。舉債多與儲蓄少密切相關:如果所有購房者都用儲蓄買房,則不但房價被推高的空間有限,而且即使房價下降也不會影響銀行資產負債表。

  反過來,如果購房者全靠舉債買房,則不但房價可持續上漲,而且房價下跌必然導致銀行損失。現實中,我們看到的是二者的結合:購房者動用儲蓄(首付)越多,銀行的風險暴露和潛在損失越少;反之,則反是。

舉債過多是房地產業風險之源

  房地產業很容易舉債過多。從需求看,第一,房地產開發商追求高股權和資產回報率的動機自然驅使其舉債。第二,房產價值和有限儲蓄間的巨大差距,自然使購房者產生舉債需求;尤其是在房價只漲不跌的預期下,購房者會多舉債以實現住房消費或投資獲利。

  從供給看,銀行、資本市場和政府干預,為房地產業舉債過多提供了可能,原因在於:

  第一,從微觀看,銀行現行的風險管理水平,難以有效控制貸款規模和確保貸款質量。第二,只要居民收入增長,債務通常會至少同比例增長。這即是所 謂「債務加速器機制」,它會使微觀風險管理技術效力下降。第三,從外部監管看,監管寬容和政府干預也會助長舉債。鑑於房地產業對消費、投資和政府收入的巨 大作用,許多國家都支持甚至干預房地產業發展,鼓勵發展房地產信貸業務。

  與房地產業債務過多相伴的,往往是銀行貸款標準的放鬆。一些本來不具備償債能力的居民和企業終究會違約,導致銀行出現不良貸款。貸款增長和貸款 標準放鬆導致房價高漲;而不可能永遠上漲的房價一旦回落,「債務加速器機制」就會導致更多借款人的貸款與價值比率(Loan-to-Value Ratio)和債務與收入比率(Debt-to-Income Ratio)上升,甚至使許多房產變現價值低於貸款額,進一步形成銀行不良貸款。房價的下降和借款人違約的增加會迫使銀行嚴格貸款標準,從而使借款人不但 難以獲得新貸款,出現信貸緊縮、房價進一步下降和經濟緊縮。

  綜上所述,舉債過多是房地產的風險之源,而儲蓄率過低、監管寬容和政府干預加劇舉債過多。因此,保持較高儲蓄率,加強監管和減少政府干預,是縮減房地產風險的重要辦法。

中國房地產風險之源

  目前中國房地產風險相對小於其他國家,且相對容易控制,原因在於:

  首先,支持中國房地產發展的基本面因素仍然存在。城市化進程和居民收入增加,決定了對房地產的實際消費需求依存,經常項目盈餘,儲蓄大於投資, 沒有依賴外國資金。其次,即使房價下跌,中國銀行體系受到的衝擊有限。因為購房者所動用的儲蓄佔商品房交易金額近三分之二,住房抵押貸款佔全部信貸比重遠 低於美國。第三,政府有比較充足資源來應對與房價下跌有關的風險。政府不但有10多萬億元儲蓄存款,而且有包括土地在內的大量國有資產(如國有企業、土地 和自然資源)。

  然而,在別國發生作用的一些房地產風險機制,已經在中國顯現。例如,銀行間的激烈競爭,使銀行為保證和爭取市場份額而增加放貸,並可能放鬆貸款 標準。再如,貸款與價值比率和債務與收入比率對房價和居民收入的變化十分敏感。如果房價下降,則即使貸款規模不變,貸款與房價比率會上升,借款人通過出售 房產來償還貸款的能力下降。如果收入下降,則債務與收入比重上升,借款人在有生之年償還債務的能力下降。房價的下跌和居民收入的下降會在「債務加速器機 制」作用下,形成逆向循環。

  從趨勢看,中國房地產風險之源,將表現為可用儲蓄下降及其引致的債務增加。所謂可用儲蓄,是指一國在一定時期可以利用的儲蓄資源。該儲蓄既可能 源自國內居民、企業和政府,也可能源自國外投資者。當前,中國的可用儲蓄主要是源自國內。歷年儲蓄的積累反映為金融資產的積聚。

  中國儲蓄量佔20國集團儲蓄總量的比重,從2000年的7%上升到2009年的25%,居全球首位。金融市場越發達,金融的表現形式越多。自 1992年商品房改革以來,儲蓄不但為中國房地產業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持,而且極大地降低了銀行的流動性風險和信貸風險暴露。高儲蓄是防範房地產 業舉債過多和金融風險上升的關鍵。

中國房地產業面臨的風險考驗

  對中國房地產至關重要的儲蓄,將可能面臨三方面的衝擊:

  第一,本輪信貸激增的衝擊。國際經驗表明,信貸激增最終會在若干年後出現一些銀行不良貸款,其多少取決於貸款標準的放鬆程度和貸款質量的下降程 度。無疑,這將是對近年來銀行改革實際效果的檢驗。銀行風險控制水平越高,則銀行不良貸款越少,國民儲蓄損失越少。不論這些不良貸款最終以何種方式解決, 最終都會表現為國民儲蓄的損失。

  第二,居民儲蓄佔比相對下降的衝擊。居民儲蓄對於國民儲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儘管自1999年以來一路下降,中國居民儲蓄佔國民儲蓄的比重依然 在40%以上。人口老齡化的到來和居民收入佔國民收入比重的下降,會減損可用儲蓄規模。因此,政府採取的提高居民收入政策的持續性和廣泛性,以及計劃生育 人口政策的調整,將對緩解這一儲蓄下降趨勢至關重要。

  第三,國內富人資產重配帶來的風險。目前中國居民財富的存在形式,主要為居民存款、持有債券、股票、信託產品、私募基金、房地產等。

  居民的資產配置將直接影響房價。如果財富分配相對平均,則普遍性的對房地產的實際消費需求足以支持房價穩步走高。但當居民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中時,這些人將其資產配置到國內外其他金融資產的行為將衝擊房價。

  即使在中國不開放資本項目的情況下,國內外經濟和投資環境變化——如美國提高利率、國內實際利率繼續為負、國內經濟增長率下降,投資收益率下降 和風險上升、人民幣升值預期逆轉——會促使一些投資者通過地下錢莊以及虛報進出口和海外上市融資規模等方式,向國外重配資產。事實上,目前這個資產轉移現 象已經出現。

  在當前國內較多投資機會和較好收益率的情況下,包括房地產在內的國內資產對富人仍有吸引力,但本次全球金融危機提醒我們,任何平時看似不可能的小概率事件都可能打破這種均衡,導致國內可用儲蓄下降,並衝擊包括房地產在內的資產價格。

  總之,中國房地產可能將面臨三個層面風險的考驗:本輪信貸激增帶來的銀行不良貸款、居民儲蓄佔比相對下降、國內富人在全球範圍內資產重配。三者都會導致國內可用儲蓄下降和債務上升壓力,從而使「債務加速器機制」發揮作用。

  中國能否成功承受住第一層面風險的考驗,取決於近年銀行改革的實際效果和現在政府掌握的資源;能否成功承受住後兩個層面風險的考驗,取決於政府能否進一步推進關鍵改革。

  作者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經濟學家,本文為個人觀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089

投資風險 CKM001

http://hk.myblog.yahoo.com/ckm001/article?mid=50028

自金融海嘯之後,經歷了兩年時間,恆指在萬九點與兩萬五千點之間橫行,散戶又忘記了金融海嘯前後,股市狂升暴跌的情景,現在股市上上落落,大 部份散戶都未全情投入,但回顧2006-2007年間的市況,港股一路上升,散戶投入程度就一路升溫,大家心裡只想到買股票可以賺錢,沒預計股票可升可 跌,更有甚者,有些投資者或借錢炒股,或做大孖剪,或買賣高槓桿之衍生工具,希望放大回報,但當跌市來臨,槓桿效應相反運作,令大量這類投資者沒頂收場。

要在股票市場長勝,必定要注意投資風險。傳統教科書教授有效市場假設,認為分散投資能夠有效控制風險,例如分散投資於商品、債、股或不同之地域市 場,這種策略於上世紀的確行得通,每當有戰亂或政治危機,金與油升而股市下跌,美國是頭號強國,美債被世人認為是零風險的投資,違約風險是零,股升債跌, 股跌債升,是常見的現象,但近幾年,實際市場運作話比我地聽,所有投資工具向同一方向下跌之市況經常發生,當有什麼風吹草動,商品、股、債都可以一齊下 跌,現在美國聯儲局已經維持近零息達兩年多,並推出什麼什麼QE1、QE2,大印銀紙,令貨幣泛濫,更吹起了各類資產泡沫,香港的樓市與商品市場的金、 銀、油市,都是好例子,未來泡沫與泡沫爆破將會頻密出現,大家應該有心理準備。

投機賭徒最怕跌市,以為用什麼什麼止蝕止賺,又或者用衍生工具對沖呢類廢招,就可以減低損失,大家可以回顧上次金融海嘯,有多少投機賭徒可以避過一 劫? 相反,我最喜歡跌市,我手上股票隻隻優質,防守力強,我組合賬面跌一、兩成,投機賭徒已經要輸三、五成,而且我沒借貸,又無槓桿操作,除非世界未日,無論 股市點跌,沒有輸光與斬倉風險,而且我現金流強,預上大跌市更可以擇肥而噬,長線有贏無輸。面對風險,就是控制投資風險之有效方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108

國內LED上市公司專利風險膨脹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6/832941.html

5

月,國內LED封裝巨頭廣州鴻利光電(300219.SZ)、LED顯示屏廠家奧拓電子(002587.SZ)分別成功登陸深圳創業板和中小板。接下來,已成功過會的洲明科技和瑞豐光電也即將IPO。這意味著,在國內上市的LED企業數量將超過10家。

「國內LED上市公司越多,就意味著國際LED巨頭可下手或可瞄準的對象越多,因為其市場規模已足夠大。中國LED照明專利戰將一觸即發。」中科院蘇州納米所研究員、蘇州納晶光電董事長梁秉文近日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

國際LED巨頭和很多專利釣魚者已經在收集相關證據,有一部分國內LED企業已收到專利侵權的律師函,只是還沒有公開。

巨頭的佈局

「雖然國內LED企業近幾年申請了很多LED專利,甚至是LED發明專利,但絕大部分都不是原創,大部分都是在國際LED巨頭原創專利的基礎上,做 一些修補,其專利含金量也大打折扣。」梁秉文指出,「如果真正與國際LED巨頭打起專利官司,國內企業LED發明專利近70%都可能無效。國際LED巨頭 之所以還沒有利用專利武器向國內企業下手,其主要原因是在等待中國LED企業成長。」

事實上,近15年來,全球LED專利官司就從來沒有消停過。

2006年,日亞化學以白光LED專利侵權起訴英國零售商Argos公司;同一年,日亞化學與韓國首爾半導體相互起訴對方專利侵權。去年,日亞化學 又向台灣億光、燦坤日本公司、美國Wilmar發起專利訴訟。最近飛利浦已起訴了韓國首爾半導體專利侵權,科銳起訴旭明專利侵權。

行業資料顯示,從1996年至2010年15年時間裡,全球所發生的LED專利官司高達168起。其中,日亞62起、飛利浦28起、科銳20起、首爾半導體18起、豐田合成15起、歐司朗14起、泛晶電集團18起、專利授權公司10起。

不過,國際LED巨頭之間專利戰爭一般都以和解、簽訂專利交叉授權告終。今年以來,歐司朗、科銳、日亞化學、豐田合成和飛利浦分別達成LED專利交叉許可協議。至此,全球五大LED巨頭已基本形成新的新專利交叉網。

「國際LED巨頭所組建的新專利交叉網,意味著LED專利聯盟的形成。最要命的是,該LED專利聯盟已經將國內LED企業排除在外。」梁秉文指出,目前國內很多LED專利也是國際LED巨頭在華申請的,「因此,對國內企業來說,LED是一佈滿了『地雷』的產業」。

或許數字更能說明其中的危機。目前全球申請的LED專利達12.4萬件,其中美國佔2萬件、中國佔2.5萬件、日本佔4.9萬件。

「更值得關注的是,中國2.5萬件LED專利,到底有多少是屬於中國企業自己的,有多少LED專利是原創目前還是一個問號。」梁秉文說。

本報記者根據國內LED企業年報或招股說明書數據得出,瑞豐光電、鴻利光電、雷曼光電(300162.SZ)、乾照光電(300102.SZ)、三 安光電(600703.SH)和德豪潤達(002005.SZ)六家企業的LED專利總數在707件,發明專利僅有77件。而擁有44項發明專利的德豪潤 達,其發明專利來源主要是收購了韓國EPIVALLEY公司。

迫近臨界點

上述的數據似乎說明,中國LED產業專利危機已迫近一個臨界點。

2008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一位退休教授以一項LED專利侵權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提起申請,對鴻利光電、深圳洲磊、大連路美和杭州士蘭明芯公司等中國企業發起「337調查」。最終,國內幾家LED企業各支付了幾百萬美元的和解費。

雖然該事件當時震動了國內LED產業,但事後,國內LED企業似乎覺得「狼」並沒有來,再沒有任何專利糾紛。

這或許仍未讓行業內意識到專利的重要性。一家已訂購了十台MOCVD設備的國內LED企業高層對本報表示,國際巨頭的LED專利在中國並沒有什麼作用,特別是在LED外延片上的侵權,很難追究;其次,只要LED產品在中國和歐洲銷售,一般都不會遇到專利糾紛。

這位高層的說法,其實也代表了大部分正搶閘進入LED外延片上游企業,這些企業似乎都在忙著訂購MOCVD設備,到處挖角LED專業人才,在LED專利上似乎沒有任何動作。

在專利官司上吃過虧的鴻利光電在其招股說明書上表示,LED核心專利技術,特別是用於生產白光LED的藍光LED芯片、螢光粉等關鍵專利,一直被日 亞化學、豐田合成和科銳等國際LED大廠商所壟斷,通過專利交叉授權已在全世界範圍內佈置了嚴密的專利網。為了避免可能的訴訟風險,中國LED封裝企業的 出口產品目前只能採用擁有國際發明專利的廠商或其授權廠商生產的芯片和螢光粉。

德豪潤達董事長王冬雷曾對本報記者表示,德豪潤達收購韓國EPIVALLEY公司主要是衝著專利去的,有專利護身,德豪潤達的LED應用產品才可能銷往國外市場。比如,德豪潤達的LED照明產品就賣到了日本市場。

「更多的國內LED企業往往是在不知不覺侵權。」梁秉文指出,這些企業不僅不瞭解專利的遊戲規則,而且還缺乏LED專利人才。

浙江高工產業研究院高級分析師張宏標表示,中國LED企業在短期之內可能不會遭遇專利糾紛,因為國內大部分LED應用廠家的收入規模還沒有超過5億元,如果這些企業收入規模在明後年超過10億元,其中的專利風險將大大提高。

科銳中國公司一位內部員工也指出,目前國內LED企業的產品與國際巨頭相比,根本不在同一競爭層面。只有等國內LED產品上升可以與國際巨頭抗衡的時候,或者對國際巨頭的生意造成實質性威脅時,國際巨頭才會運用LED專利武器。

或許正基於此,有專利經驗的鴻利光電此次上市募資其中一個項目就是建技術研發中心,並設定三年近期目標、五年中期目標和十年長期目標,其中的主要任務指標就是申請專利的數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25

誰在掌控薩博?龐大入股世爵的四重風險

http://www.21cbh.com/HTML/2011-6-1/wNMDAwMDI0MTgwNQ.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51

奧普集團(0477.hk) - 投資風險 (一) 天知 - 價值投資者

http://hk.myblog.yahoo.com/tin-knows/article?mid=1433

如果能把一項投資的風險完全理解,股價下跌就變得不再可怕。

風險一︰單一化產品

奧普的產品是浴霸或浴頂,前者是將發熱﹑發光和換氣功能集中在一個盒子裡,後者是折散放在整個浴室天花板。2010年有93%收入是靠售賣浴霸和浴頂。

 

根據奧普的2010年年報

,它指出……

 

現階段,董事已意識到產品經營的單一、新品支持強度不夠等被動局面將成為增長之瓶頸。

而在2009年新產品總值上,奧普十大不入。

幸好,公司在2010年已經加大研究經費,2011也陸陸續續推出一些新產品,主攻兩線城市。

 

(待續)

後記:

坊間很多分析員都懂寫很好的投資個案(investment cases),厚厚的幾十頁的一份報告去支持自己的故事。大部分的故事,是非常有趣的,極有參考價值。但當提及風險時,往往都是輕輕帶過,30頁的報告佔 不到一頁,寫也只是馬虎了事,如“比預期低的xx”﹑“原材料價格上升”等等。但我認為,風險是投資最重要的一件事,也是首要考慮因素,不著重風險的人不 算投資。我認為在寫報告或作估值的同時,不應只把風險列出,應該把該風險會帶來的影響也考慮及,並且計入估值模型內,而不是只用beta去衡量風險。當然 我明白很多風險很難量化,但忽略了明顯是不負責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04

奧普集團(477.hk) - 投資風險 (二) 天知 - 價值投資者

http://hk.myblog.yahoo.com/tin-knows/article?mid=1448

風險二:市場佔有率太大

根據中國行業企業信息發布中心(“CIIIC”)奧普已經是行業裡的龍頭老大,佔了整個市場的半壁江山,由2002件至2010,浴霸以銷售量計市佔率一直都維持在50%左右。2010年市佔率比去年下跌了5.7個百分點,可能是因為主要競爭對手“美的”的競爭。根據CIIIC,“美的”市佔率由2008年的第九位跳至2009件的第四位再到2010年的第二位。

可是奧普指出,“美的”“未夠班”,反而一間位於浙江省的叫“友邦”的做得不錯,而“友邦”是賣集成吊頂的。

以下這條連結,我認為對奧普的興趣的人非常有用:

http://www.cncnsky.cn/zz/yb/262.htm

看完這篇文篇,自然就會明白下圖形成的原因了。

因為奧普在浴霸的市佔率太大,而浴霸的“餅”又被集成吊頂搶去,因此預測浴霸的收入將會在未來保持平穩或輕微下降是合理的。至於浴頂的收入,平穩或上升是合理的預測。

我認為,奧普必須橫向發展,才能重上增長的軌道,向廚房發展是不錯的選擇,至於那個主攻汽車服務行業的成都牽銀投資,我覺得僅屬中性。還有一個創業投資合夥企業,我覺得是“diworseification”。

(待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05

奧普集團(477.hk) - 投資風險 (三) 天知 - 價值投資者

http://hk.myblog.yahoo.com/tin-knows/article?mid=1457

風險三:房地產被打壓(外在風險)

以下是從摩根大通研究報告偷來的一張圖,是八大城市一手樓每月銷量。

以下是自己拼湊起來的一張圖。我們可以見到奧普收入和房地產一手樓銷量有關聯。這裡我想指出兩點:

第一是一手樓銷量已經回落到金融海潚時水平,雖然現在中央積極打壓房地產市場,銷量再跌很多的機會不大。

第二是一手樓銷量在2010年是高於2008年,但奧普收入是下跌了,可能歸究於沒有什麼新產品和被合成浴頂搶了一點生意。

總結:

因基本面有轉壞跡象,雖然股價已經下跌到一個頗吸引水平,我認為還是不宜“轟入”。但基於往績息率吸引,且在分析風險後覺得生意急速衰退的風險不大,我認為可以小注買入,自己也持有一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687

控制風險的關鍵 CUP

http://nodeadcow.blogspot.com/2011/07/blog-post_15.html

不少網友留言講及關於資金大小和風險的問題。

先撇開倉位大小和資產配置的問題,先要明白股票市場是一個極高風險的地方。控制風險有諸種方法,但最重要是操作者本身的質素以及心理上的風險意識。操作者 在知識或者技術的層面低下,又缺乏風險意識,就像沒車牌的小朋友高速駕車,危險程度不言而喻。儘管可能分散投資或者倉位很小,可是操作者像老師一樣,選五 隻股票卻選出三四隻盈警大跌的點穴王的話,無論如何配置也只是枉然。

個人認為,控制危險程度的關鍵在於有自知之明。假如是新手,理應只拿一小部份資金嘗試開始學習交易,在有足夠實戰證明自己具備安全的賺錢能力後,那才逐步 增加自己的倉位;至於買賣什麼的資產類別,那只是其次。最重要還是不斷學習並鍛鍊自己,去認識市場的本質,那才能減低被市場打倒的機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09

劉天和從科技大亨跨足養殖慘賠十六億的教訓 分散風險 雞蛋別放同一個籃子裡

2011-7-11  TWM




澎湖的養殖漁業因外在競爭環境激烈,十年前開始走下坡,劉天和卻在此時踏入這個行業,一位科技人改行養魚,他如何面對一連串難以控制的失敗,又從失敗中學到什麼教訓?

撰文‧梁任瑋

一場大病,你願意花多少錢換回生命?他卻在八年內燒掉十六億元,賭上畢生積蓄追尋健康,別人笑他「何必將辛辛苦苦賺的錢,都填到海裡。」他回答,「我不介意拿錢填海,但如果可以圓夢,我覺得很值得。」他是劉天和,天和生物董事長,澎湖最大的海上箱網養魚業者。

天和生物目前在澎湖的海洋漁場有三百二十個箱網,加上六個潮間帶養殖區,面積高達二十五.五公頃,養殖魚類達三十餘項,全盛時期最大產能是六十萬尾魚,招牌商品海鱺魚,在全球海鱺市場占有率高達五○%。

劉天和另一個頭銜是宏瑞製程董事長,經營半導體製程設備業。他二十四歲就創業經營冷凍空調,當時因景氣好、市場大,讓他在一九八二年順利轉型至高科技半導體設備業,搭上台灣電子業最輝煌的年代,躋身科技新貴行列。

罹癌切除整條大腸

乾 脆自己養優質魚吃 五年慘遭三次天災九八年,劉天和在一次健康檢查發現罹患大腸癌,因癌細胞擴散,歷經八次手術,最後整條大腸全部切除,並嘗試過人工肛門,更動了以小腸取代 大腸的手術,但因此變成很多東西不能吃,醫生建議他吃軟質食物,吃魚是最佳的選擇,但是市面上要找到健康無毒的優質魚,並不容易,他心想:「何不自己來 養?」一轉念間,他跨足養殖漁業,選擇台灣尚未遭受工業汙染的澎湖海域當作創業原點。

劉天和在澎湖設立養殖漁場,將高科技管理經驗套入海鱺魚養殖,建立水產履歷制度,全程E化管理,曾在當地聲名大譟,雖然品質嚴格把關,但他同樣無法逃避天然海域的極端氣候變化衝擊,這讓他真正嘗到事業經營的挫折,而且五年內先後發生三次。

第 一次是○七年澎湖外海的龍捲風,將整座漁場捲走,他賠了一億元;幾番折騰,○八年二月又遇到「澎湖百年大寒害」,是第二次挫折,當時飼養的十幾萬條海鱺魚 全數死光,損失金額近一.八億元,正當虧損尚未彌平之際,今年元月又再遇寒害,水溫驟降至攝氏十三.一度,劉天和養的海鱺、鮸魚、青嘴龍占、石斑因不耐低 溫,九○%都耗損,又損失近五千萬元。

當時,劉天和正在台大醫院住院,太太蘇敏玉為了不讓他擔心,刻意隱瞞災情,不敢告訴他澎湖出事了,直 到出院才說「咱們澎湖的海鱺魚又死光光!」當時正忍受病痛折磨的劉天和,同時面對巨大的身心煎熬,「真的很痛苦、很痛苦,欲哭無淚。」「命運捉弄人!」劉 天和說,因為去年九月才剛標下澎湖區漁會水產加工廠,砸下大錢整修裝潢,寒害造成的損失,等於讓搖搖欲墜的營運雪上加霜。

茫茫大海摸黑而行

將死魚廢料回收再利用 提高飼料養分劉天和說,去年整個冬天他一直在擔心,「如果農曆春節前這一關過了,應該就沒問題了。沒想到,還是過不了。」劉天和說,復育期至少要一年半以上,所以現在完全無法供應海鱺,客戶也抱怨連連。

問 他從挫折中學到什麼?「我一開始太過天真。」劉天和當初單純地認為,只要與其他漁民有所區隔就可以找到自己的定位,甚至以為自己養的有機海鱺可以專攻高檔 餐廳通路,但廚師澆他冷水:「你的魚那麼貴,我用便宜的魚當食材又不會吃死人。」完全沒有養殖漁業經驗的他,只能一直盲目繳學費,所有制度都建立在沒有經 驗可循的基礎上,就像在茫茫大海上,摸黑而行。

一開始,澎湖漁民告訴劉天和,海鱺要養得好,就要給牠們多吃一點,於是每天飼料成本竟高達兩百餘萬元,但效果卻沒增加多少。

尤 其,劉天和養魚以不用抗生素與生長荷爾蒙聞名,以一條十五公斤的龍膽石斑為例,其他養殖業者可能一年多就可以把魚養大,但劉天和的養殖期至少要四年至五 年,「愈大條的魚,風險愈高,時間就愈長,因此稍有閃失就容易失敗。」養殖過程所費不貲,使天和的產品成本高於同業二五%,除了每天餵食以中藥調配的有機 飼料,每周還打氧氣到箱網替魚洗澡、換魚網,避免寄生蟲殘留在魚鱗上,劉天和說,「養魚永遠有做不完的事,才做完一輪又要開始下一輪。」

建立一條龍產銷模式

也 經營牧場與農場 開直營商店增營收直到○八年劉天和遇到美國哈佛大學醫學中心教授康景軒,將死魚廢料、處理海鱺所放掉的魚血轉化為生物鏈一環,加上海藻變成有機肥料,大幅 提高飼料養分,也讓劉天和跨足畜牧業,用有機肥料養「海藻豬」,增加營收來源,這是他學到的第一個成功經驗。

天和生物開業八年來,以每年賠兩億元的速度,至今已燒掉十六億元。劉天和換算,一年至少要賺三億元才會打平,但難以掌握的天然環境,讓原本以零負債經營投入養殖漁業的他,兩年前遭遇澎湖百年大寒害受創慘烈,第一次向農業金庫貸款。

劉 天和也曾質疑自己「幹麼還要一直堅持下去呢?」但想到自己要吃健康的魚,天和生物在台灣又已建立了一定的知名度,有一群死忠粉絲,「每次看到消費者鼓勵我 堅持下去,我又有信心了!」為了比別人更投入經營養殖漁業,原本在馬公市區租的透天厝,他留給員工當宿舍,八年來,劉天和都住在二崁辦公室樓上的鐵皮屋宿 舍,每天早上三點半就起床幫員工煮早餐,自己洗內衣褲,完全放下電子大亨的身段,甘願屈身住在漁場旁邊。

跨足養殖漁業不只改變劉天和的人生下半場,慢慢熟悉食物的生產鏈後,也讓他建立一套獨特的有機生活。

劉天和每天早餐喝五穀奶配地瓜,午餐是加熱太太一周前在台北冷凍好的飯團、蔬菜,已近十年不吃外食的他,因為怕防腐劑、化學添加物,每次出國,乾脆自備電鍋、有機米、小魚乾與醬油,就算在國外也自己煮飯的習慣,經常引起別人側目。

為了避免將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劉天和積極建立一條龍的產銷模式,是他翻身的第二個訣竅,除了海上養殖,他也在台中、嘉義開設牧場與農場,栽培有機蔬菜,養殖有機豬,並在三年前於台北市開設農漁畜牧直營商店「天和鮮物」,增加產品多樣性,希望創造更多營收。

跨足下游水產加工

超 低溫冷凍蚵仔 一年四季都能賣由於天然養殖漁業不可預測變數太多,原本只加工自己養殖水產品的劉天和,打算收購其他漁民的漁撈產品,跨足下游處理、冷凍保存市場,把規模 拉大,而不只專注於養魚,是他從失敗中學到的第三個啟示,今年下半年,位於澎湖的水產加工廠也將營運,是他跨向下游的第一步。

「我有澎湖唯 一的零下七十度超低溫冷凍技術,蚵仔一年只能收成一次,但我先冷凍起來,春夏秋冬都可以賣,將來就可以大幅降低看天吃飯的機率,也可以因應市場價格波 動。」站在澎湖西嶼鄉二崁村的舢舨上,回憶起過去這幾年在澎湖養魚的辛酸,劉天和希望公司能夠早日走出虧損的困境。

「他只要想完成一件事, 會不計一切代價達成。」天和生物轉投資的海島精品食材公司副總經理黃麗娟舉例,三年前在台北的天和鮮物超市開幕的天和烘焙麵包店,當時因為發生三聚氫胺毒 奶事件,為了讓消費者安心,劉天和要求員工把所有麵包的配方公布在收銀台後方,例如荔香玫瑰麵包,用的是真正的有機玫瑰花瓣,加上法國荔枝酒,這個舉動讓 麵包師傅一度無法接受。

但劉天和的堅持,最後換來的是客戶的信任,不僅嚴凱泰、蔡英文都是天和鮮物的客戶,目前在台北市北平東路的超市也逐漸損益兩平,今年甚至進軍貴婦百貨Bellavita,顯見品牌知名度已在上流社會打開。

曾經瀕臨死亡邊緣,逼得劉天和的人生沒有退路,他把活下來的日子當作多賺,積極運用原有的科技知識發展有機農業,打開多元通路,開發具健康概念的農產品,改寫看似走入夕陽的台灣農業市場,不再是無競爭力的代名詞。

劉天和

出生:1951年

現職:宏瑞製程董事長

天和生物董事長

經歷:空調設備工廠作業員

學歷:台中海墘國小

家庭:已婚,二子一女

從失敗中學到的三件事:

一、資源再利用,跨足畜牧業,增加營收。

二、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建立一條龍產銷模式。

三、跨足下游處理、冷凍保存,把規模拉大,不再只專注在養殖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8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