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售股解禁本來是市場上稀疏平常的事情一樁,但是最近恰逢限售股解禁的第一創業股價卻迎來了“連環式”下跌,而在連續三個跌停之後,公司在5月16日開始停牌自查。事實上,自5月份以來,公司的股價已跌去四成以上。
第一創業限售股解禁的特別之處在於其限售股解禁數量相當大,以至於是原有流通盤的4倍多。而除了第一創業之外,在A股市場上,很多次新股其實都有“以小博大”的效應——流通盤相當小,只是總市值的一小部分,因此股價特別容易大幅度上漲。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一旦天量限售股來臨,如果再疊加本身業績無支撐、估值高企,就往往會對股價造成很大的壓力。近期,和第一創業情況類似的無錫銀行的股價也出現了大幅度下挫。此外,近期有限售股解禁的帝王潔具、四方冷鏈等公司股票也出現了大幅度下挫。
第一創業為何連續跌停?
“公司經營一切正常,目前沒有應該披露還沒有披露的事情,公司高度關註股價波動,在積極和股東溝通,有內容會及時公告。”對於近日的連續下跌,第一創業方面表示。
隨著股市的整體下跌,第一創業股價近期也處於下降通道之中,且在5月8日股價出現了大幅度的下挫,當天公司股價下跌了9.14%,之後公司就開啟了暴跌模式,截至到5月16日,公司股價已經跌去了四成以上。
5月16日,公司發布公告稱,公司股價連續兩個交易日收盤價跌幅偏離值累計超過20%,屬於股票交易異常波動的情況。經公司申請,公司股票將於5月16日開市起停牌。公司將在股票停牌期間就股票交易異常波動情況進行必要的核查,最遲不晚於2017年5月19日披露核查結果並申請公司股票複牌。
資料顯示,第一創業9.8億股限售股於5月11日解除限售。該批解禁股規模龐大,占公司總股本的44.77%,數量為當前流通盤的4.48倍。
“限售股解禁只是部分原因,最主要的因素還是因為第一創業業績不好,估值太高。”上海市某資深市場分析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數據顯示,第一創業跌停之前的市盈率高達162倍,三個跌停之後市盈率仍然有118倍,而證券行業平均市盈率僅為20倍出頭,其中券商龍頭股中信證券的市盈率為20.86倍。
第一創業披露的2016年年報顯示,公司2016年實現營業收入20.28億元,同比下降32.64%;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5.62億元,同比下降44.99%。
事實上,限售股解禁數量是流通市值的數倍,這一現象並非第一創業所獨有的,之前有不少公司也遭遇到了這樣的現象。比如海天味業,在2017年2月13日迎來了24.25億股限售股解禁,原來海天味業的可流通股本只有2.72億股。
總體來說,海天味業在解禁期間股價表現平穩,只是在2月3日,大跌了3.78%,而到了2月13日,股價反而上漲了3.18%,究其原因,和海天味業當時估值較為合理有較大關系。
另一家公司華鈺礦業也有類似的情況,3月16日,公司的限售股解禁數量為22932萬股,而公司解禁前的流通股本為5200萬股,解禁股的數量是原來流通盤的4.41倍,這一數量級和第一創業基本上已經不相上下。而公司在該事件前後,股價並沒有明顯波動。另外一家公司貴人鳥的情況也較為類似。
天量限售股來臨 “以小博大”股岌岌可危?
“第一創業股價之前的大漲本質上是一種‘以小博大’,總市值有幾百億元,但是流通市值才幾十億元,從流通市值來看就是一只小盤股,用少量的資金就可以炒上去,因此容易受到資金的爆炒,估值水平也明顯高於行業平均。”某私募人士人士表示。
記者了解到,此類以小流通市值就可以撬動大市值股票以實現“以小博大”的股票在目前A股市場上並不少見,比較有代表性的還包括次新銀行股。比如張家港行、江陰銀行、無錫銀行流通股本分別只有1.81億元、2.0和1.85億股,對應流通市值30-60億元,而其總市值均超過了250億元。
此外,杭州銀行、江蘇銀行、常熟銀行的流通市值也均為總市值的10%左右。近幾個交易日,無錫銀行的股價也出現了暴跌,5月15日跌停,5月16日也下跌了6.4%。
“相對其他不少次新銀行股將2019年或者2020年迎來限售股解禁,無錫銀行將在今年9月就迎來限售股解禁,距離的時間較近,數量也比較龐大,所以壓力可能會比較大。”上海市一名私募人士稱。公開資料顯示,9月25無錫銀行有9.94億元的限售股來臨,這也是其目前流通盤的數倍。
市場分析人士杜坤維近日表示,次新銀行股炒作根源在於流通市值很小,一但流通市值驟然以倍數級別增加,炒作邏輯也就蕩然無存,因此像第一創業一樣,就怕限售股解禁,一旦限售股天量來臨,閃崩乃至暴跌並非沒有可能。
事實上,除了次新銀行股之外,包括帝王潔具、四方冷鏈等股在最近幾個交易日也都出現了大幅度的下挫,而這些股票近期均有限售股解禁。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dujuan @yicai.com。
每經記者 冷輝 王小璟 每經編輯 畢陸名
4月10日到5月11日,三板做市指數連跌23天,刷新了三板做市指數連續下跌的歷史記錄。自三板做市指數2015年3月18日正式發布以來,從未有過如此長時間連續下跌的情況出現。究竟什麽原因導致新三板市況再度惡化?《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了多位專業人士。
越來越多的新三板企業奔赴IPO,提前布局至關重要。關註公眾號“NBD財訪”進入微信平臺,獲取最優質新三板公司董事長的深度訪談,在此前專訪的企業中,金宏氣體等公司的IPO申請已獲證監會受理,確成矽化等6家公司已進行IPO輔導。
多因素疊加致指數下滑
東北證券新三板研究中心總監付立春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如此長時間的持續性下跌並不意外,有著多方面的原因:首先,無論是創新層股票還是做市股票,這些“績優股”2016年報情況不如預期,落差比較大;其次是“精選層”等政策預期並未如期而至,投資出現了波動;再一個就是整體監管環境趨嚴、去杠桿明顯、市場的流動性收緊,不僅是新三板市場,A股、債市、房市等都在跌,新三板也受到波及。
付立春還特別提到,做市板塊的凈利潤2016年同比下滑了20%,加之不少優質的做市企業因為IPO等因素轉為協議轉讓,從三板做市指數成份股、做市板塊中離去,也影響了做市板塊的整體行情。
南山投資創始合夥人周運南表示,擬IPO集郵、扶貧集郵、“精選層”等概念炒作暫告段落,以及主板整體下跌等外圍的影響,是做市板塊下跌的兩個重要原因。
另外,周運南補充到:一是不少優質做市股票紛紛轉為協議轉讓,進而退出做市指數成份股;二是政策預期逐漸減弱,從去年底、兩會期間、五一期間等時間點,預期政策遲遲沒有落地;三是年報“變臉”太多,很多公司的業績大幅縮水甚至突然虧損,更嚴重的是,年報甚至無法正常披露。以上這些因素共同導致了市場整體下滑。
一家東南地區大型券商的新三板首席研究員告訴記者,年報披露、業績被證偽,政策進度不達預期,監管去杠桿、A股下跌等多個因素都是三板做市指數下跌的原因。上證指數近期也有19個交易日連續低開,新三板之所以連反彈都沒有,是因為市場流動性較差,在這個情況下不會有人“接飛刀”。而且做市板塊的跌法往往是“一步到位”,因為投資者只能和做市商做對手盤,還不設漲跌幅,沒有博弈空間,往上拉股價只會帶來更多拋盤和踩踏。
市盈率已不足22倍
在23連跌之前,三板做市指數也經過了一輪大漲。今年1月19日至3月28日,三板做市指數從1091.88點上漲至1162.23點,上漲70.35點、漲幅達6.44%。這是自2016年以來,三板做市指數出現的最大漲幅,創出近9個月以來的最高點。就在大家都認為市場終於要脫離底部的時候,三板做市指數又用23連跌為這場短暫的上漲行情畫上了句號。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2016年至今,三板做市指數曾有過兩次行情低點,分別是去年9月1日收盤的1075.94點和12月20日的1082.92點,此後都迎來了15天左右的反彈,分別上漲了22.69點和32.51點,幅度分別為2.11%和3%。目前,三板做市指數在1090點一線,接近此前兩次的歷史低點。
股價漲跌的本質是估值的變化。記者還發現新三板做市板塊的市盈率中值同三板做市指數表現出高度同步的特征。
從做市板塊市盈率中值(剔除負值)來看,2016年以來的最低點出現在去年12月15日,做市板塊的市盈率中值為21.37倍。而截至今年5月12日收盤,做市板塊的市盈率中值為21.81倍,不足22倍,距離歷史低點相差不多。部分行業平均市盈率(剔除負值)甚至跌破20倍,比如電信業務、房地產行業的平均市盈率分別只有15.4倍和17.8倍。
比較新三板做市板塊與創業板、中小板的市盈率中值,盡管做市板塊的市盈率在逐漸“變貴”,但截至5月12日,也僅有創業板的3.3折和中小板的4折。2016年末到2017年初,做市板塊之所以相對於創業板和中小板在“變貴”,一方面是因為這段時期三板做市指數持續上漲,另一方面則是後者在擠壓泡沫、整體市場估值回調。此消彼長,做市板塊與後兩者之間的估值差距相對縮窄,未來如有創業板、中小板繼續回調等因素,二者之間估值差距仍有可能繼續縮窄。
一家華南知名券商的新三板做市部門總經理對此表示,不少優質做市股轉為協議轉讓或停牌,拖累了三板做市指數表現。目前1090點的位置、做市板塊22倍不到的市盈率中值,從歷史的角度來判斷是否低位不太適合,畢竟這個歷史太短。但這個位置肯定不能說高,說已經到了底部也難下判斷。而A股有可能會再度下跌,也會對新三板產生影響。
不過該人士同時提到,對於機構來說,該入場還是會入場。目前的位置不乏基本面穩固、經營發展良好的企業,估值也不高,機構還是會進行一些布局,挑挑揀揀也會有一些不錯的標的,就像A股“熊市”中的“漂亮50”。而如果制度改革提速、預期政策落地,比如再分層政策落實的話,那些有望進入新的層次且業績優良的企業估值會得到進一步提升。
結構性機會仍存在
23連跌之後是否可以說市場已經見底或者接近底部了呢?投資者又該如何布局?
付立春對於前者的回答是“沒有”。付立春告訴記者,去年至今,從總體的行情上來看,市場交易量並不是特別的大。特別是做市成交的量,處於一種比較冷清的狀態,這種情況可能還會長期存在。新三板二級市場無論是漲還是跌,都是需要價和量的配合,如果沒有量的支撐,跌也跌不動,漲也上不去。二級市場的狀態現在是一種低位、低量的平衡,短期之內很難改變。
付立春還表示,某些板塊和概念還是會湧現,類似“精選層”等預期的脈沖式行情,在今年可能還會有。除了集合競價和大宗交易,7月1日實施的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創新層審計新規,這些政策推出和實施對市場都會產生一些正負面的影響。
另外,上述券商研究員也表示,就目前市場狀況而言,是否是底部“不好說”。新三板不像A股,不宜拿A股的點位、支撐位等技術指標直接套在三板上,兩者之間的交易制度、流動性不一樣,能看的只有市盈率。目前,市盈率確實到了之前的低位水平,但如果炒短線,結局並不好說,很可能會“踩雷”。
“我個人感覺還沒跌完,投資者的情緒很差。”該人士同時稱,整體市場大環境不是很好,政策預期落空。先撇開這些不談,僅從基本面來看,2016年的財務狀況表現不佳,下降得很快,也許會導致大家對2017年的預期打個“折扣”。業績“變臉”對投資者的傷害很大,三板企業又不像A股企業抗風險能力強。仔細觀察,其實做市指數漲跌幅不算太大,主要還是底部有一些IPO概念股等結構性機會在帶動。
周運南的看法也類似。他說做市板塊是否到了底部,取決於新三板二級市場流動性的狀況。如果政策能及時跟進,市場流動性好轉,那麽可能底部為時不遠;如果流動性保持目前的狀況,那麽以目前三板做市板塊21~22倍之間的市盈率中值來看,還是不算低。
同時,周運南認為對投資者布局優質個股來說,目前可能是機會大於風險了。一是年報的“雷”已經炸得差不多了,二是很多集郵概念股和“精選層”概念也回調到底部了,三是交易制度改革的政策預期又逐漸明朗化。
調控加碼之後的深圳樓市迎來了房價“19連跌”。深圳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委員會最新發布的4月份樓市數據顯示:全市二手住宅成交量較上月雖有上升,但較去年同期下降6.41%,一手住宅均價連續19個月下降,打擊投機炒房、防止資金違規流向房地產市場效果初顯。
為了遏制二手房交易過程中“陰陽合同”和“高評高貸”現象,3月28日,人民銀行深圳市中心支行、深圳銀監局、深圳市規劃國土委聯合發布規定,商業銀行辦理房屋貸款業務,要以網簽備案合同價款和房屋評估價的最低值作為計算基數確定貸款額度。這意味著深圳二手房交易中涉及的房屋真實成交價、網簽備案合同價、銀行貸款評估價三個價格將不再各自獨立計算。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過去交易雙方通過報低價格來避稅,或者通過提高銀行評估價變相降低首付比例的行為,在新政實施後將難以實現。記者調查發現,新政對一手住宅的影響雖然不大,但增加了一些二手房置業者的購房成本,二手房市場部分置業觀望情緒較濃厚,部分片區業主賣房熱情也有所下降。
一名中介人士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假設一套房屋實際成交價為600萬元,網簽備案合同價定為500萬元。“三價合一”政策實施前,銀行貸款評估價可達600萬元,按首套房三成首付計算,買方需支付180萬元首付;政策實施後,銀行貸款評估價只能取較低值的網簽備案合同價,按500萬元的七成計算可貸款額為350萬元,買方需要支付的首付為250萬元。相較之下,首付增加了70萬元。如果購房者想要像政策出臺前貸那麽多款,則需要多支出二三十萬元的稅費。
深圳龍華水榭春天的業主小張,年初因為孩子要上幼兒園,本來考慮將房子出售然後換到福田百花片區居住,一個多月的時間里看了20多套房子,正準備出手,“三價合一”的政策出來後,他買房要多出幾十萬元的稅費,只好作罷。
“去年4月,我們片區每帶看16次左右能有一套房成交;今年4月帶看成交比明顯下降,大概每帶看27次才能成交一套房。”深圳南山麒麟花園商圈的地產中介李先生告訴記者,片區內近期二手房成交量較去年同期下降15%,除了置業者觀望情緒濃厚之外,業主掛牌套數下降了三分之一,甚至出現了學位房房源斷檔現象。
此外,根據深圳中原研究中心監測,4月9日至22日,除福田區之外,全市二手住宅報價連續兩周下調。
根據深圳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委員會1日公布的數據,4月全市共成交5897套二手住宅,環比上升4.89%,同比下降6.41%。業內人士表示,深圳樓市二手房成交量大約是新房的3倍,早已進入“存量時代”,“三價合一”的殺傷力很大,必然會導致二手房交易下滑。由於成交數據的滯後性,目前效果還沒有完全體現出來。
由於稅費增加較多,也有部分置業者將目光轉向了新房市場。數據顯示,深圳2018年4月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均價為54169元/平方米,環比下降0.03%,同比下降0.82%;成交套數1934套,環比下降4.68%。2016年10月深圳實施調控政策加碼限購、限貸,目前深圳樓市仍延續了該輪調控的趨勢,新房價格連續19個月下降。
此外,深圳也在加快構建“租購並舉”等長效機制。深圳市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王鋒表示,作為人口快速流入的超大城市,深圳約有80%的住房為租賃房。目前,國企、開發商、專業租賃機構、村集體股份有限公司、政府、銀行等多方爭相進入租賃行業,力求提高租賃服務品質;政府也在加大租賃房源供給,並通過金融創新、稅收優惠、財政補貼等方式,培育和發展住房租賃市場,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穩定發展。
回溯2017年下半年,比特幣價格幾乎每天創出新高,最終在全球溢價最高的韓國交易所達到巔峰——每枚約14萬元人民幣。
2018年6月3日,截至發稿時,Coinbase比特幣交易平臺則報價49688元,半年來,比特幣價格已被腰斬。
今年以來,比特幣價格已經鮮有令人瞠目的暴漲暴跌,並且整體呈現逐月下跌的趨勢。
根據國家互聯網金融安全技術專家委員會(下稱“互金專委會”)6月1日發布的《區塊鏈行業動態月報》(下稱《月報》),5月份,比特幣價格呈下行走勢,總體市值由月初的1573億美元跌至月末的1274億美元,跌幅19%。
此外,日均活躍地址44.4萬個,日均轉賬19.7萬筆。從走勢上看,活躍地址數和每日轉賬數與交易價格呈較大的正相關,5月份,整體呈現震蕩下行走勢已經十分明顯。
近一年,比特幣每日活躍地址數、轉賬筆數以及價格走勢圖
比特幣加速擠泡沫
從去年下半年至今,比特幣在國內經歷了諸多“驚心動魄”的標誌性時刻,例如,央行關閉比特幣交易所、打擊ICO(首次公開募幣)融資等。價格大跌後又逆勢反彈,截至2017年底,比特幣還堅挺在12000美元。
應當如何理解比特幣近半年的“平穩下跌”?某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指出,從去年上半年至今,是比特幣泡沫從形成到擠出的過程。其所在機構曾是國內知名比特幣交易平臺之一。
他認為,縱觀比特幣這半年價格下跌,主要有兩點原因:首先,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機構投資者以及積累了大量“獲利盤”的投機贏家兌現利潤,正在離開這個市場;其次,在區塊鏈行業沒有實質的應用和盈利模式出現之前,比特幣價格上漲只能算投機性的炒作。
此外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中國央行果斷出手關閉比特幣交易平臺,在阻止比特幣投機方面成效顯著。
4月23日,來自央行、證監會、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等11個部委相關負責人出席的處置非法集資部級聯席會議上,人民銀行相關負責人透露,目前,全國摸排出的ICO平臺和比特幣等虛擬貨幣交易場所已基本實現無風險退出。
中國對比特幣采取的措施是非常堅決的。“如果在幾個月之前,我們沒有關閉比特幣交易所、打擊ICO融資;如果今天還像年初一樣,全球80%以上的比特幣交易、ICO融資都發生在中國,那麽今天會是一個什麽樣的景象?真是有點後怕。”去年12月2日,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潘功勝在“第一財經·摩根大通年度金融書籍品鑒會”上曾指出。
一位幣圈人士對第一財經稱,目前國內的比特幣交易所已經基本遷到境外了,與國內沒有任何關系。投資者在那些平臺操作,風險需要自擔。
不過,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事實上目前利用國外平臺炒比特幣投機的依然大有人在。在一位投資者手機上,記者發現,他每日盯盤炒幣的APP多達9種。其中包括幣世界、Authy、幣信、imToken、MyToken等。
3月9日上午,時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警告區塊鏈投機,不要幻想一夜暴富。他指出,未來對虛擬貨幣的監管是動態的,監管取決於技術發展程度,也取決於局部測試結果和評估情況,還有待觀察。
部分國民“出海”炒幣並沒有擡高比特幣價格。上述業內人士對記者指出,“目前行情不是很好,只有行情好的時候,才會有投資者想方設法找渠道參與比特幣投資。”他認為,由於目前幣圈總市值依然較小,隨著區塊鏈應用更多,未來仍有潛力。
“監管出手整治,對於建立高效安全的金融運行體系與機制,防範國家金融風險與隱患是重大利好,在未雨綢繆監管方面值得拍手稱快。”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產業升級與區域金融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李虹含對第一財經表示。
事實上,美國針對比特幣交易所的監管也如擰螺絲般加碼,根據彭博5月24日訊,美國據悉考慮對比特幣價格操縱展開刑事調查。另據英國《泰晤士報》報道,美國司法部對比特幣等加密貨幣的價格操縱調查不僅僅局限於美國地區,英國和其他國家的比特幣交易者同樣正在被調查。
被過度消費的區塊鏈
由於比特幣價格“不溫不火”,區塊鏈作為其底層技術,反而達到了“婦孺皆知”的程度,甚至近期熱度一度超過比特幣。
近期,一系列相關鬧劇頗有濫竽充數、充滿炒作的嫌疑,區塊鏈已經有明顯被過度消費的傾向。
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區塊鏈如何落地應用仍是目前面臨的最主要難題。一些人打著區塊鏈旗號的虛擬貨幣和ICO野蠻生長,乃至成為不法之徒圈錢、“割韭菜”的工具,使得這項新技術蒙上了一層陰影。
對於比特幣與區塊鏈的關系,波士頓咨詢公司董事總經理何大勇對第一財經記者指出,“除比特幣以外,區塊鏈在其他場景的大規模應用還未到商用階段。”
第一財經記者摸底銀行等金融機構後發現,在浮躁、泡沫的背後,客觀審視區塊鏈技術的應用並不多。以金融行業為例,區塊鏈目前在商業銀行中的跨境支付、供應鏈金融、同業業務等領域有相應落地。
根據互金專委會《月報》,隨著對區塊鏈技術的認識逐漸深入,國內各大企業紛紛布局區塊鏈技術、平臺和應用,包括百度、騰訊、阿里、京東、網易等互聯網企業,各大銀行、中國平安等金融企業以及華為等。在應用方面,國內積極探索和推動聯盟鏈、私有鏈等形式的區塊鏈+應用,輔助解決相關行業的痛點問題,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月報》指出,比如,近日百度百科上線了區塊鏈記錄詞條歷史版本信息功能,記錄的信息包括版本哈希值、詞條版本號、貢獻者ID、更新時間、修改原因等。該應用利用了區塊鏈技術的防篡改和透明性實現了存證功能,保障詞條修改歷史的可查證和難篡改。
此外,第一財經記者發現,在各大高校,針對區塊鏈的學術研究已經緊鑼密鼓展開,清華、北大等高校的區塊鏈研究室更是像雨後春筍般紛紛成立。
以北京為例,4月26日,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區塊鏈金融研究中心正式啟動。4月7日,北大光華區塊鏈實驗室正式成立。
美國科技股調整進入第三天,周一早盤納指平開後快速走低,跌幅迅速擴大至1.5%以上。對於成長股投資者而言,這輪調整來得有點猝不及防,自從上周四Facebook公布財報以來,科技股總市值已經蒸發近3000億美元。
周一早盤,科技股五朵金花 'FAANG'中全線下跌, Facebook和Netflix下跌超4%,亞馬遜和谷歌母公司Alphabet 下跌超1%,蘋果下跌0.6%。 'FAANG'是科技股中高成長性的代表,在美股本來持續至今的九年牛市中,漲幅處於遙遙領先的位置。
上周四社交媒體Facebook度過了可能是公司歷史上最黑暗的一天,受“劍橋分析”數據泄露事件及假新聞等方面消息影響,公司迎來了堪稱災難性的一份財報,營收和活躍用戶均不及預期,公司股價大跌20%,市值蒸發超1200億美元。
然而不止Facebook一家公司令投資者失望,流媒體巨頭Netflix此前公布的最新財報也讓投資者大失所望,新增訂閱用戶近五個季度以來首次不及市場預期,且差距甚遠。公司此前宣布將投資80億美元生產原創劇集,同比增長超一倍,市場擔心訂閱用戶增速下滑將無法維持公司股價,本月奈飛下跌近13%。
如今市場的目光已經轉向即將在周二盤後公布財報的蘋果身上。目前市場的預期偏正面,彭博社統計市場分析師數據顯示,預計蘋果本季財報營收為523億美元,同比增長15%,這將是2015年以來公司最強的3季度增長),但可能會給出略為疲弱的4季度指引。摩根士丹利則看好蘋果服務業務收入增長。
有券商開始建議投資者轉向價值股,傑弗瑞股票策略師德桑克蒂斯(Steven DeSanctis )周一表示,科技股成長性遭遇質疑,不妨將目光轉向價值股。摩根士丹利的看法類似,將工業板塊作為主推。不過高盛並不贊同完全退出科技股,認為Facebook的財報表現不足以代表整個科技股和互聯網公司的未來前景。
統計顯示,科技股依然是今年美股中表現最好的板塊,整體漲幅14.1%,同期標普500指數上漲5.4%。